-
1 # 歷史有妖氣
-
2 # 三多學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人,而不是武器。明朝的火器與冷兵器混合運用在戚繼光時期已經大成,戚繼光還用這種戰法多次打敗蒙古人的寇邊,明朝後期沒道理打不過女真八旗。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明朝後期的軍事將領中沒有善於運用和管理火器名將。看歷史可以發現,到了明朝末日,很多邊關戰士不願意用火器,為什麼,因為太危險,火銃隨時有炸膛的可能,由於生產管理混亂,層層剋扣導致生產的火銃根本不達標。所以不是火器打不過女真騎兵,而是明軍這邊沒有善於運用火器的名將和一個好的裝備發展生產制度。
-
3 # 泰坦107535021
太依賴,卻又不成熟。火器射程不夠,射程短,殺傷力小,準備時間長,很考驗使用士兵的心理素質。想想迎面而來的成千上萬的騎兵和弓箭,在騎兵沒達到五百步之內是不允許士兵隨便開槍的。必須統一開槍才有足夠殺傷力。中途只要一發槍響,後面的局勢就誰也控制不了。亂開一通,重新裝填火藥的一兩分鐘,面對衝到面前的騎兵,缺乏近戰經驗和陣型的火槍,,就是稻草人一樣被砍。時間不給大明修養生息,沒有時間訓練,沒有時間重造,低迷計程車氣和不可靠的火器,在騎兵和冷兵器的巔峰的八旗面前就是肉包子。想想如果同樣的武器,交給紅衫軍呢,那種在一二百米內,沒對飛天鋪地的子彈,無人後退,無人擅自開槍,前隊倒,後隊補上,那樣的軍容和士氣,八旗如何勝。參考,棒子電影《最終武器:弓》
-
4 # 共跳滴水線子
明朝不是敗與滿清,直到李自成滅明,處於崛起強盛時期的滿清都沒有滅掉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明朝。當時的明朝已經經過小冰河期和鼠疫橫行導致兵荒馬亂已經病入膏肓了,即便這樣滿清也滅不了如此不堪一擊的明朝,你覺得呢?
-
5 # 苟或
一開始清軍是在明朝的火器大炮下吃了大虧的,後來人家學以致用到後來火器基本上都比明朝發達的多了。
這是雍正時期的火槍,看著有小米加步槍的感覺吧,實際上清朝後來的火器發展要比明朝好太多了。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明朝後來打不過清朝在遼東基本上大敗,原因萬變不離其中。
1.統治者目光短淺,盲目催戰,長期太平導致軍隊將領腐敗。
2.明朝還有給原因北韓之戰傷亡太重給了努爾哈赤機會,這場戰鬥我覺得明朝雖贏但損失同樣巨大
3.輕敵,我忘記薩爾滸戰爭是誰主帥了,但我記得貌似分兵N路進攻然後被各個擊破,我覺得直接合並直搗黃龍不是更好?這明顯輕敵了啊。
4.每個朝代的後期對外對內戰爭都差的不行,唐如此,元如此,明如此,清如此基本上沒有一個朝代能逃脫這樣的命運,前任留下的社會弊端不解決就會一代一代的放大所以很少有王朝超過300年的,最長的也就是宋朝跟漢朝,然後是清朝的296年(從努爾哈赤算起),接下來是唐朝的289年,接下來是明朝的276年明朝的成績已經是相當不錯了。而且兩宋異都兩漢段層唐斷層,清朝被鎖關外二三十年。這樣看明朝已經是最好的了,想想看只有十幾年的王朝比比皆是。明朝那會像個得了重病的老人吃棗藥丸,打不過也很正常。
5. 最後一人統治者實在不行,不敢放權對官員過於猜忌,為人又刻薄然後又不懂黨爭平衡,可以說崇禎是一個完全不合格的統治者除了勤政以外。不過不能怪他他沒有受過明朝的帝王教育,倒是他的哥哥木匠皇帝教育的不錯(有空看看明史,裡面的朱由校在他那個時期的那些大臣的個人傳裡面表現的很不錯)
-
6 # 歪思小匠
明朝中期,明朝的中興名臣張居正去世後,朝綱逐漸敗壞,官員腐敗,國家實力下降,軍隊喝兵血,士兵的軍餉都發不出來,基本的武器裝備尚且不能及時發放,更不會投入金錢去生產火器了。
當時有一種知名的火器叫做魯密銃,在當時算得上頂尖的遠端武器,萬曆皇帝見識過此物的厲害親自下令批次生產。正所謂“政令不出紫禁城”,到了下邊各個部門互相之間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最後終究是無法生產,只能不了了之。
國家的衰敗,同樣導致了軍隊訓練跟不上,上邊但凡給點好處,幾個長官輪番“扒皮兒”,到了士兵手裡往往連最基本的裝備都無法保證,最後軍官無心帶兵,士兵無心訓練,導致戰鬥力大打折扣。真正上了戰場,這些人最終都成了炮灰,武器也發揮不出實力。
清軍當時恰好相反,清軍鬥志昂揚,打不堪一擊的明軍真是手到擒來,繳獲了大量的明軍武器,當然也包括火器。清軍得到明朝的火器後,如獲至寶大量仿製,加上清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很快便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火器部隊。
公元1621年,天啟元年,清軍攻打遼陽。八旗軍火器部隊700人,明軍火器部隊1000人,交戰過後,明軍只活了7個人。
此時正是清朝蒸蒸日上的時期,而明朝正日薄西山。後來,清軍乘勝追擊又從澳門引進紅夷大炮,明軍則更加不堪一擊。
明崇禎年間,崇禎皇帝決定在登州建廠自主生產紅夷大炮,不幸的是登州後來發生兵變,巡撫孫元化精通火器,但是兵變孫元化作為巡撫難辭其咎,而崇禎帝是一個要求官員近乎變態的人,處死孫元化,等於明朝又自斷一臂。
此消彼長,清軍越來越強,明軍越來越弱。皇太極登基後,大規模組建火炮部隊,大大提高攻城效率,所到之處攻無不克。
-
7 # 修修鳴
個人觀點:武器固然重要,但也要看誰持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大明方面:一、政府腐敗,機構冗雜,尾大不掉;二、宦官橫行,欺下瞞上,結黨營私,謀權奪利;三、軍隊風氣敗壞,軍紀鬆弛,軍人懶惰,貪生怕死;四、生活環境安逸。
大清方面:一、領導有野心,有能力;二、軍紀嚴明,組織有序,聽從指揮,不懼生死;三、生活環境惡劣,追求更好的生存條件。
-
8 # 小歷史課堂
樓主好
大明朝的火器非常非常的先進,最著名的就是神機營,永樂年間,朱棣建立了專門的機動部隊——神機營,以火炮為主,也就是銅火銃為主要裝備,是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隊
1410年在征討蒙古時,大明的神機營力挫蒙古軍隊的鐵騎,可謂是大獲全勝,從此大明火器就成為了蒙古鐵騎的天生克敵。
公元1449年也就是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宣佈征討蒙古,在撤退到土木堡時明軍慌亂,被蒙古軍隊擊敗,五十萬大軍(其實只有二十幾萬)全部被消滅,其中包括神機營,大明朝幾代君主的心血全部耗空。
在明朝後期,與清軍的戰役中神機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元1626年,在明朝對後金的寧遠之戰中,大敗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史書記載,金兵被打的屍體堆積如山,血肉模糊,但依舊抵擋不了清軍的進攻
明朝後期,朝中有東林黨禍亂朝政,又有宦官把持政權,各種黨政加劇了大明朝的腐敗,在軍事中由於各級官員層層盤剝,軍隊的武器也沒有得到很大的保養,軍事技術發展停滯不前,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清軍虎視眈眈,無法形成一直對外的政策,大明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
9 # 木子卿53662013796
第一,天災。15世紀,世界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全世界的氣候都在變冷,寒冷的氣候引發了嚴重的旱災,中國是這場災難中受災嚴重的國家。持續的乾旱造成了北方農業的絕收,導致陝西、河南等地災民遍地,所以激發了嚴重的民變,大明朝無力賑災,引發了席捲北方的叛亂。
第二,內憂。大明朝北方遭遇了嚴重的天災 ,但南方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富庶的江南本可以支撐起大明的亂局,但崇禎上臺後,對宦官進行打擊,政黨失去平衡,一直被閹黨壓制的東林黨失去了制衡,代表南方工商業主和大地主的東林黨人勢力迅速反彈,他們迫不及待的廢除了閹黨設立的礦監、稅監,造成了大明財政的急劇減少,大明財政不得不重新依靠土地稅和人頭稅,鉅額的攤派被轉嫁到了農民頭上,讓本來已經被天災逼得走投無路的北方農民雪上加霜,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第三,外患。由於明末連年動亂,蒙古人叛變、倭寇入侵、苗疆土司叛亂,萬曆發動了三大徵,三大徵掏空了大明的國庫,大明精兵良將暴屍荒野,所以給了滿清千載難逢的崛起時機,假如沒有倭亂李成梁的遼東鐵騎會把努爾哈赤收拾的服服帖帖,怎麼會有滿清的崛起。滿清的崛起加劇了大明朝的危機,大明朝不得不將捉襟見肘的稅賦投入到對付滿清的戰爭中,同時在滿清和農民叛軍之間來回奔波,最終在內憂外患中把大明朝拖垮了,到最後大明朝連十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了,可以說大明朝是窮死的。
清朝,也只是在明朝滅亡的一個因素罷了。
-
10 # 曹老師xixi
簡單的說,大明那個時代火器並不強大,大清也並非只使用冷兵器作戰,這樣說,你就明白為何明朝在軍事上並不如清朝佔多少優勢了吧。
由於現在很多明粉,一葉障目,不懂歷史,認為明朝科技火器威力領先世界,開口就是佛朗機、三眼銃等十來種彷彿非常先進火器名稱,再加上一些網文的烘托,彷彿明朝的軍隊打出橫掃世界的英帝國龍蝦兵的威力,但實際上明朝軍隊中,火器營不僅佔比不高,並且使用火器大部分還是使用普通的火繩槍和發射實心彈的大炮,先看一張關於各個時代火器威力的表格對比:
表格一目瞭然,火繩槍的威力不僅比不了長弓十字弓,而且連普通弓箭的威力也不及,更別說,明代的火繩槍精度差,還要受天氣影響等因素,唯一優勢就是射程遠,對付騎兵有奇效。這樣的武器,難道可以稱之為“非常強大的火器”嗎?
如果真是那麼牛,就不說打農民軍就那麼吃力,就是薩爾滸之戰,你武器先進,數量又多,就是戰術不利,也不至於全軍覆滅吧。
再說了,誰個告訴你清朝在打明朝,軍隊全部都是冷兵器的?清朝在是後金的時候,在遼東就繳獲了很多火器兵器,加上又有不少明將投降清朝,帶去不少火器,清朝在入關前也建立了火器營。
這個問題的誤區就在於,認為明清交際之時,熱兵器可以替代冷兵器,甚至碾壓,這個觀點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這也是不成立的。
-
11 # zf浩浩
明朝的敗亡不光是先進武器上,更多的是朝政的腐敗,民心盡失,最高統治者決策的失誤,兩百年的弊端已腐朽至極!改朝換代乃大勢所趨,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歇!
-
12 # 南風一刻
關於“明朝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火器,為何到了清朝反而回到了強弓硬弩的時代?”,我的答案是“明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確實已經掌握了非常發達地火器技術,而清朝由於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清王朝的火器技術不進反退。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作為武器很早就投入了中國古代戰場,到了明朝,由於在東北部地區,明軍時刻提防著金兵的騷擾,而在北部地區,蒙古騎兵時常“南下”,使得明王朝疲於奔命,此時高效率的火器得到了更大範圍的使用,出現了許多劃時代的火器產品。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卓越貢獻,火藥在唐朝末年就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到了明朝時期,火藥的應用更加廣泛:用於遠距離攻擊“神火飛鴉”,類似於導彈的“火龍出水”,極像蘇聯“喀秋莎”火箭彈的“架火神車”,在當時世界各國還是冷兵器盛行的時代,明朝已經出現了種類繁多、工藝先進、威力極大的武器,這些武器極大地提高了明軍武器的殺傷率,降低了明朝的人員損耗,使得明朝的武器發展走在了世界武器發展的前沿。在明朝時期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火銃部隊和火炮部隊,火器的使用在明成祖朱棣起兵“清君側”和袁崇煥在遼東地區抵抗清軍南下的過程中,對於戰爭的走向都發揮了及其重要作用,由於明朝需要時刻面臨著滿蒙騎兵的騷擾,為了減少損失,明朝的火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由於火器發展初期並不穩定,很容易出錯,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而清王朝統治者依靠強弓硬弩擊敗了善於使用火器的大明軍隊,清王朝建立以後實行“閉關鎖國”地政策、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大力推廣“四書五經”,限制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由於清王朝實行滿蒙和親的政策,北部邊疆基本沒有叛亂活動,清朝國內較為和平,很少對外用兵,缺少發展火器的動力。1630年,袁崇煥被殺,自此大明王朝自毀長城,1644年,清王朝擊敗大明朝的關寧鐵騎,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王朝建立以後,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科舉制,《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了唯一的教科書,讀書人只知道讀“四書五經”,以“之乎者也”為榮,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清朝建立之初,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維持北部邊疆的穩定,實行“滿蒙和親”的政策,極大地緩和了和蒙古貴族的關係,使得清王朝國內較為和平,很少有戰事發生,使得清王朝缺少發展火器的動力,再加上在火器發明之初,效能並不穩定,非常容易出現事故,有的時候還不如大規模的使用強弓硬弩,而且清王朝正式依靠善於騎射的滿州八旗擊敗了使用火器的大明軍隊,使得清朝統治者更加盲目自信,只裝備了少量的鳥銃,自認為“騎兵天下無敵,而火器毫無用處!”。
在火器發明之初,由於效能不是很穩定,確實有的時候不如騎兵靈活,但是火器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而清王朝依靠滿洲八旗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大明軍隊,清王朝認為這是騎兵對火器的勝利,對於“手下敗將”使用的火器,清朝統治者充滿了“不屑”,而清王朝實行了“閉關鎖國”和“科舉制”,使得讀書人只知道死記硬背,不懂得靈活變通,使得清朝的自然科學不進反退,最終導致了這詭異的一幕——“明朝善於大規模使用火器,而清王朝反而更加善於使用強弓硬弩
-
13 # 再言春秋
結論: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誤區,大明的火器沒有想象中的強大,大清也並不是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只會使用大刀弓箭。
導語:
一個國家的興衰,武器只能佔到很小的一方面。國家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明朝末年腐敗橫生,財政困難,土地兼併等制度上面的問題,才是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源。
分析:
明朝到底亡於誰
如果以崇禎皇帝上吊煤山而作為明朝滅亡標誌的話,那麼明朝是被李自成所滅亡的,並非是亡於滿清。如果把崇禎皇帝死後,南明朝廷計入在內的話,明朝算是亡於滿清。只不過那個時候的明朝也沒有什麼火器裝備了。明清火器的實際情況
北韓發兵助明師,要有德等鴨綠江口。濟爾哈朗等兵至江岸,嚴陣相對,敵師不敢逼。有德等舟數百,載將士、槍炮、輜重及其孥畢登,三貝勒為設宴,上使副將金玉和傳諭慰勞。何況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備,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對於明朝火器的認識,大家存在了一個誤區。明朝火器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強大。明朝先進的火器幾乎是依託於進口的,自己生產的並沒有那麼強大。很難做到大範圍裝備,真正裝備了先進火器的只有關寧鐵騎。
滿清也並非是大家所認知的那樣,只依靠弓箭大刀作戰。松錦之戰後,他們繳獲了明軍大量的火器,開始裝備到部隊中。除此之外,孔有德的降清給滿清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武器。他不僅提供了先進的武器,還給滿清帶去了能夠生產火器的匠人。換句話說,滿清的火器並不弱於明王朝。
明朝究竟因為什麼而滅亡政治腐敗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崇禎上臺後,有勵精圖治的決心,但為時已晚。在明朝末年時期朝廷的經濟出現嚴重問題。為此,崇禎皇帝曾號召大臣們捐銀子,可根本得不到響應,可見明末時候的大臣根本不顧及國家的存亡。財政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從朱元璋建國起宗室待遇就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明末,僅宗室就高達500萬人,單此一向對朝廷財政帶來的壓力就無法想象。戰爭也是一個巨大的財政支出,明萬曆年間,僅援朝作戰就花費了700萬兩白銀。一個國家無論是打仗還是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撐。可如此巨大的開銷早已導致國家入不敷出。百姓生活壓力巨大。每一個封建王朝末年,都會暴漏出嚴重的土地兼問題。就拿徐階來說,他的子弟橫行鄉里,大量購置田產,佔地多達二十四萬畝。除了土地兼併對外,沉重的賦稅讓百姓苦不堪言。為了對遼東作戰,明朝加徵遼餉。明末農民軍起義之後,為了平定叛亂又加徵了剿餉。除了遼餉,剿餉,崇禎皇帝還“別出心裁”搞了一個“練餉”。沉重的“三餉”,都積壓在了百姓身上,百姓只好奮起反抗。長年的兩線作戰。明朝末年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當中,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外有皇太極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這兩撥軍事力量都威脅著明朝的統治。多年的兩線作戰,讓國家的壓力得不到緩解。自然災害。明末正處在“小冰川期”。小冰川期,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同時還伴隨著鼠疫的肆虐。這無論是對明朝政府而言,還是對百姓而言,都無疑是巨大的災難。結語:
一個國家的興衰交替,其原因是複雜多樣的。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制度的落後所導致的。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曾經想透過變法去改變已經暴漏出來的問題。但由於封建統治所存在的弊端,張居正死後變法沒有得以延續。已經暴漏出來的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還引來了巨大的反作用力。明朝最終的滅亡,說到根源,還是因為朝廷內部腐敗,士大夫缺乏根本的操守而造成的。至於財政,土地兼併,這些問題這些都是基於腐敗所導致的。兩線作戰與自然災害只能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如果制度無法得到改善,即便暫時的苟延殘喘活了下來,最終還是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
畫外音:
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杯遺恨對山河。
秋風暮嶺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寂寞夜臺誰弔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這是詩人吳嘉紀悼念南明抗清將領史可法的詩句。這是對民族英雄的一種緬懷,但明朝所存在的問題不是憑藉一個人就能夠改變的。即便是史可法也沒有回天之力。
參考資料:
《明史》
《清史稿》
-
14 # 小女子很不才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什麼會敗給大清的冷兵器呢?單從問題看是比較簡單,原因在於決定戰爭勝負最終還是人。
明末時國家內憂外患,外有清兵入侵,內有農民起事,可謂是風雨飄搖。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武器在先進也很難打好仗,打勝仗。其主要原因在於充值階級腐朽,社會矛盾達到無可調和的地步。
明朝後期百姓負擔過重,造成經濟和生活危機的惡性迴圈。明朝統治階級特別是皇親貴族,百萬計的人口靠國家養著,不從事生產,無節制的盤剝老百姓,貴族和貪官劣紳相互勾兼併土地,土地高度集中,貴族和地主隱匿賦稅,明政府財政收入逐漸減少,財政赤字日益嚴重哪有錢打仗哦。
貴族及貪官劣紳的土地兼併,使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老百姓為了躲避賦稅徭役,只有背井離鄉,成為流民。流民也要吃飯活命呀, 如是大量的流民形成了起義軍來反抗朝廷。
後金的崛起,皇太極執政後,行政有效,軍事強大,並任用大量漢官,學習漢文化,使得行政軍務方面簡單有效的八旗制度和優秀的漢族文官制度有機結合。戰爭程序逐步加快,最後完成滅明建立大清朝 。
歸根結底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者在精良的武器也決定不了戰爭的勝負。 -
15 # 亙古懷念說史
戰爭的勝負和王朝的興衰並不僅僅取決於武器的先進與否,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和統治階層的統治基礎是否穩固。
雖然大明王朝並不是直接被大清王朝滅亡的,但是無論在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戰爭中,還是後來大清入主中原消滅說明各方勢力的戰爭中,明軍對抗清軍總是敗多勝少!
瞭解的歷史朋友都知道,大明王朝從朱元璋建國以來就非常重視對火器的運用。明初精銳的明軍三大營中就包括火器佔比非常高的神機營,神機營在對抗蒙古騎兵的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到了大明王朝的中後期,雖然明軍的戰鬥力相較於明初有了大幅的下降,但是明軍中的火器仍然佔有一定的比例。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戰爭中,明軍的火器部隊就給豐臣秀吉的日軍以大量的殺傷,並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
到了明朝末年,明朝內政腐亂不堪,已經到了無法依靠內部革新力量挽救王朝興衰的地步。屋漏偏逢連陰雨,明朝末年的天災人禍不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開始爆發。
大明王朝骨子裡的腐朽也蔓延到了軍隊中,著名薩爾滸之戰中,明軍之所以慘敗而歸。一方面是因為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後金軍驍勇善戰和努爾哈赤本人高超的戰術,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明朝的軍隊的腐朽墮落和士兵作戰意志的低迷。
對於大明王朝軍隊中每一個普通計程車兵而言,最基本的軍餉和武器彈藥裝備都難以得到補充和滿足,更不用說在戰場上賣力殺敵了。在後來的明清戰爭中,經常出現大明王朝的將領和士兵投降清朝的現象。
由努爾哈赤所創立和皇太極完善的八旗制度類似於秦國的軍功爵制度,能夠有效的激發士兵作戰的積極性。投降的明軍也給清軍帶來了先進的火器技術,清軍火器營也因此誕生。
甚至於在後來大清入主中原之後,在對南明的戰爭當中綠營佔據了主體的力量。而這些綠營大部分是提前投降的明軍,也可以說在大清一統天下的過程當中是前明軍戰勝了南明的軍隊。
枯朽不堪的大明王朝最終被歷史拋棄,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失去了民心和統治天下的根基。前明的子民願接受一個當時的異族統治,不願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階級矛盾甚至掩蓋了民族矛盾。 -
16 # 豫事不急
單就軍事上來說,一場戰爭的成敗不是單純的由武器裝備決定的。
明朝末年,大廈將傾,軍隊中的各種問題也不少,例如腐敗問題造成的貧富分化,當官的吃肉,當兵的喝粥;疏於戰備,武器保養不足;軍隊缺編嚴重;將領指揮無方等諸多問題;對於有能力的大將來說還有不得不面臨的皇帝是否信任的問題,就算開始皇帝信任你,也難保沒有小人在背後使壞。這麼一支軍隊怎麼可能打的了仗,更別提勝仗了。
-
17 # 當代曹植
首先大明的火器並不強大,其次大清的火器並不亞於大明。
大明的火槍尚不能擊穿敵人的鎧甲,殺傷力有限。
自從孫元化訓練的新軍投降清朝後,清軍的火器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此,明軍的火器優勢不再。
小冰河天災,致使農業歉收,政府無力救災,致使流民遍地,流民變流寇,沉重的打擊了明朝的統治,牽制了明朝的國力,削耗了明朝的大量資源。
鼠疫被山西到內蒙墾荒的農民帶回之後,華北皆為疫區,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國力與軍力。
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造成了當地土司反抗政府,常年與明軍作戰,牽制了明朝的軍力,削耗了明朝大量資源。
崇禎時藩王達二十萬人,這些人對國家沒有任何貢獻,還要吃掉國家20%以上的財政收入,並且佔據大量良田,還欺壓百姓。
崇禎十七歲登基,本來是做為王爺來培養的,忽得大位,不懂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一上臺便搬倒魏忠賢,自毀長城,又重用東林黨,自取滅亡。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限期破敵,丟一城而殺一將,多少忠臣名將因此隕落。
大明滅亡,崇禎要負一半責任。
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明軍三線作戰,焉能不敗?
明軍戰鬥力其實不弱,這從投降清軍之後的表現可以看出。
明軍裝備陳舊老化,常年吃不飽,欠響成常態,甚至欠十幾年的都有,許多士兵用兵器換取食物,這樣的軍隊,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
明朝亡於李自成,南明亡於清朝。
清軍入主中原,有運氣的成份。明朝不是亡於清朝,而是亡於自己。
-
18 # H說扒道
誰跟你說金人沒有火器?當時明末,金人也重用一大批漢人工匠,火器技術可比明先進。很多人恐怕對滿清有什麼誤解吧
-
19 # 冥海巨魚
說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相對於西歐、奧斯曼、日本、沙俄這些國家,大明的火器其實已經落後了。從明朝仿製紅夷大炮、日本鳥槍就可以看出來。
初期,大明的火器的確比女真的火器先進,裝備率高,但是在野戰中對陣八旗並無絕對優勢。只是在守城戰之中能憑藉城牆掩護取得戰爭勝利。加之大明中晚期政治腐敗,各級官員層層盤剝,到各衛所士兵身上,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兵器普遍粗製濫造。戚繼光就曾在《練兵實紀》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裡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
這樣的明軍面對剛剛崛起的八旗軍,處處被動,根本不敢硬碰硬。有時甚至直接不戰而降。再加上後期女真人仿製出了紅衣大炮之後,明朝的城牆優勢也不復存在。滅亡就只是遲早的事兒了。
-
20 # 叫我李白把丶
不請自來
大明王朝這駕馬車走過了二百七十六年後,終於迎來了他的毀滅。
明亡並不是因為軍事力量的衰弱,而是因為各方面因素的疊加而導致的。君不見第一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中,義大利擁有先進的武器,成建制的兵團侵略衣索比亞一個農奴制國家,卻被衣索比亞趕了出去。第二次意埃戰爭中,義大利出動了將近三十萬人才慘勝衣索比亞。可見先進的裝備在一場戰爭除非是量變引起質變,否則根本沒用。
我們看一下影響明清戰爭的幾個因素。
當兵吃餉,吃餉當兵。古代百姓之所以當兵大部分都是家裡走投無路,窮的揭不開鍋的普通老百姓,不可能說你家裡趁幾百兩銀子然後去當大頭兵,沒那回事。大部分計程車兵的家庭條件都是很慘的,例如著名的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存在,有名吧,家庭是當朝公主的侍女與人私通生下的孩子,出生是奴籍!當王朝無法為捍衛它的軍事力量發出相應的工資之時,士兵對該王朝就沒有了忠誠率可言。明末自嘉靖時期國庫虧空嚴重,士兵無餉可吃。從古至今,只要到了亂世,什麼都缺,就是軍餉不敢缺,歷史上無數梟雄英雄到了關鍵時刻大把錢財撒出來提升士兵士氣。明末崇禎發餉甚至拖欠了十數年!甚至史書記載明朝將領被逼無奈甚至開始攔路搶劫,崇禎派大臣去中都鳳陽祭拜祖陵,單縣守軍甚至攔住大臣要求繳納過關稅!大臣拿出崇禎詔書都沒用。明亡此其一也。
2.財可通神,富可敵國。
從未有一個國家像明朝一樣工商階級從官營轉換為私營如此迅速,哪怕數百年前那個大宋也沒有用達成這個成就。到明末時期,除了鹽業等幾個行當,其他行業全部被私營所壟斷,而且不用上交一分錢給朝廷!當時民間熱錢之龐大,流通之廣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匹敵。在當時,一個英國農場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鉅富,而明國民間大商人已經開始投入上百萬兩白銀開始做生意了。鄭芝龍的海上貿易集團已經年入數千萬兩白銀,而所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明末私營力量不斷變大,官營不斷萎縮。這些大商人“資助”了整個朝廷的王公大臣,由於士兵缺餉,崇禎想出的辦法就是加徵農稅,至於為何不收商稅,我敢說,只要崇禎上朝提一句加徵商稅,恐怕滿朝文武都會跳出來說:陛下不可與民爭利!商人把控著所有的資金流動,卻不肯為國出一份力,滿清入山西后,那些晉商爭先恐後的為滿清的大軍提供金錢糧草,於是才有了所謂的“八大皇商”。這些人便是帝國的蛀蟲,無時無刻不在帝國身上吸食鮮血壯大己身。明亡此其二也。
3.馭人之道,一竅不通
這句話是形容崇禎皇帝的,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而我們崇禎皇帝呢,關寧鐵騎馳援千里解京師之圍後,崇禎皇帝下令拘捕關寧鐵騎的最高長官袁崇煥,並凌遲處死。試問,關寧鐵騎心中會作何感想?崇禎是真不怕士兵譁變?當時崇禎帝號稱“敗一方而戮一將,墮一城即斬一吏”,試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哪個將軍大臣敢忠君愛國,只怕全部文武大臣都是不思有功,但求無過吧。將軍大臣遇事互相推諉,紛紛遮掩敗績,崇禎知道後更加生氣,變本加厲的濫發濫殺,袁崇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是最後一個,他後面還有。我們說說內閣,崇禎的內閣可是走馬觀燈的換閣老,在歷史上留下了“崇禎五十相”的美名,試問,有哪位皇帝在位的時候更換過五十多位宰輔?而且崇禎剛開始痛恨宦官,但在除去魏忠賢后,他卻開始重用內臣,殘存下來的閹黨餘孽在朝廷上和東林黨黨爭不斷,大臣都忙著黨爭和推諉扯皮去了,哪有時間治理國家?明亡此其三也。
4.官逼民反,經濟爛透
自嘉靖時期東南倭亂開始,朝廷開始數次加徵民賦充作軍餉,倭寇驅逐後一直沒有取消,反而不斷增加。萬曆年間,朝廷甚至又額外加徵了三次民賦用以遼東軍事。每年賦稅每畝地加收九釐(大概是每畝地的產出有9%上交國家,不要以為這百分之九不多,打個比方,每畝地產200斤糧食,一個人一年就要吃掉150斤糧食,還要交納大概1斤半的正常稅收,加上徵收的九釐稅大概要繳納將近二十斤糧食作為稅,這個人只剩下了30斤的收入,但是不要忘了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稅呢,如果說是租地種的話,可能這個人每年的辛勤勞作還吃不飽飯)這個九釐稅就是著名的遼餉。崇禎三年,朝廷又在九釐的基礎上再加三釐充作遼餉,就變成了一分二釐的遼餉!這是明面上固定的加徵遼餉,還有許多臨時加徵的苛捐雜稅。明末許多地方官對抗拒稅收的人實行連坐制度,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百姓逃稅都是成村成村的跑,大好的良田無人耕種逐漸廢棄。恰逢天災降臨,但崇禎帝從未賑濟百姓,只是下過幾道罪己詔罷了,不多的幾次還是為了遣散起義軍而派發的賑濟糧!農稅繁重,而商稅卻基本沒有!!!上面我們說過,明末的商人基本都富得流油,但是由於他們揮舞的銅錢買通了朝廷上下,所以柿子撿軟的捏,商人沒法欺負,只能欺負一下農民了。明末的經濟已經爛透了!明亡此其四也!
總結一下,大明朝完蛋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經濟爛透,朝廷沒錢從而引發的一系列危機,跟裝備的好壞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回覆列表
明末一個叫胡松的工部尚書在檢查了明軍的武器裝備之後,曾經說過一句話:“夫中國長技,其可持獨火器耳”。這體現了明代對火器的重視。“一經用車用銃,虜人不得恃其勇敢,虜馬不得資其馳騁,弓矢無所施其勁疾,刀甲無所用其堅利,是虜人長技盡為我所掩,我則因而出中國之長技以制之”,很形象地說明了火器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為啥跟清朝騎兵作戰,戰鬥力還是不行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訓練不行。
《明神宗實錄》裡記載了明末遼東將領向皇帝上奏:“昨臣偶爾入營約諸將校射,見命中者殊少,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銃而頭已回顧走路。或先將鉛子銜口中,忙亂裝銃,忘子在口,順氣咽入腹中。或忘入鉛子,或先下鉛子,而後入藥。或子小口大,照打時銃口一低,鉛子流出。或裝畢而火繩落地,為溼氣所滅。或持線自焚其藥。十銃之中,僅有六七銃發出;六七之中,僅有二三中耳。”
也就是說,打10槍,才能射出去6槍,6槍裡面能打中的也就才2、3槍。這個準頭也太低了,在火槍射程比弓箭多不了多少的明末清初,清朝騎兵的百步穿楊,當然更勝一籌了。
二是火器質量不行。
早在戚繼光的時代,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問題:“今制火器者,類愈多而愈無實用,用火器者,益失法而每以自誤。世間流傳原有《風雷集》,皆火器機械之屬,為種甚多,或傷於繁,或傷於巧,或不中敵,或不相宜,似不必務廣廢精也。”
先來看一個名單,這是明朝軍事著作《兵志》裡面記載的明朝後期軍隊裡的火器名字:火磚、火球、火盜、火妖、諸般火獸、異樣火禽、星鳶、烽豕、火鷂、雲龍、煙球、煙桶、神彪、火瓶、牌銃、牌箭、游龍、號鴉、灰瓶、火船、毒煙、毒火、綠油、鯢油、合炮、火樓、火騎、飛炬、火塹、火牌、十子銃、九龍槍、大蜂王、大將軍、覆地雷、絞江龍、絞地龍、轟山炮、混天炮、流星炮、淨江龍、攻戎炮、旋風炮、天墜炮、虎蹲炮、五梢炮、七梢炮、天機炮、返復槍、自犯炮、追魂箭、迷魂炮、一把連、三隻虎、風塵炮、浮萍火、單梢炮、雙梢炮、大窩蜂、小窩蜂、十丈槍、七筒箭、打陣炮、插翅虎、荔枝炮、石榴炮、地湧炮、千里勝、連聲炮、葫蘆火、衝鋒馬、木石炮、柱腹炮、火鞭箭、鐵火床、蒺藜球、先鋒炮、火龍炮、漫天霧、毒藥火、飛天噴筒、毒煙噴筒、神機火槍、旋風五炮、纏身火龍、驚風牝豬、飛蛇逐馬、猛虎離山、五色障煙、飛空神砂、獨角旋風炮、霹靂行火球、交鋒棄馬、群虎嘯風、火龍真勝、遊鼠驚馬、百鷹獲兔、眾虎奔羊、一母領十四子炮、旋風狼牙炮、月落星隨炮、五雷裂炮、大裝囊、燕尾炬。
雖然有這麼多種類,但都是花裡胡哨,不實用,火藥質量也比較差。最後只能大量從西洋人手中採購,慢慢失去了自主研發能力。
三是指揮跟不上。
從敵人的眼光看,清朝人認為:“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死守,中國每每弗下”,明朝擅長守城,這也是火器能發揮更重要作用的地方,但往往指揮失當,與靈活機動的清軍野戰。
四是投降清朝的人帶去了火器技術。
崇禎四年,登州事變,孔有德、耿仲明叛變,把明軍20多門西洋大炮以及3000火器都帶到後金了。八旗軍裡專門設立了一支叫烏真超哈的部隊,都是投降的漢人,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使用的都是世界最先進的西洋紅衣大炮,後來打敗史可法,攻破揚州城,都是靠紅衣大炮。
所以,明朝在火器上的優勢就消失殆盡了,與清朝騎兵的對抗失敗也屬於歷史的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