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眼科小王

    孩子偷錢,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自尊。然後家長思考為什麼孩子需要偷,是不是零花錢太少,還是周圍的同學零花錢很多產生炫富攀比心理,還有個就是排除校園霸凌。

  • 2 # 叮叮噹噹52

    首先,偷拿家裡的錢,或者偷拿親人的錢,與偷拿非親友關係的錢的性質是不一樣,這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係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這是一種簡單的“唯我”心理,一種單純的“利己主義”。這是孩子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觀前的一種自發行為。

     

    其次,孩子因為拿錢而撒謊,也不是意義上的欺騙,而是一種臨時的“應變”,這種應變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現實和承擔後果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隻要孩子不形成習慣,不以此為樂就不用過於擔心。

      這個問題最令人擔心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思維。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孩子這種行為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而在這種不好的傾向還在萌芽期的時候,正是我們給孩子樹立是非觀的絕好時機。

  • 3 # 嘟嘟育兒經

    您需要問清楚他偷錢的原因?

    在這裡我需要問一下您家孩子幾歲了?

    如果已經超過十二歲的話,我希望你可以尋找相關的心理專家。

    如果孩子還小,我希望您能儘可能的說服教育,或者您可以選擇一次嚴厲的懲罰(包括適當的體罰)讓他印象深刻,讓他明白,如果有需要父母可以給你相應的零花錢。

    希望您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希望他健康茁壯成長!

  • 4 # 20快樂17

    千萬不可採用“審問犯人”的方式

    來提問孩子,或者強逼孩子認錯。

    建議用比較和緩的方式去點他們,讓他們知道父母清楚他們犯錯誤了。如果粗暴地抓犯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導致孩子不承認和敵對的行為。

    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偷錢的原因

    才能想出杜絕此項行為的方法。

    如果孩子是為了買某種東西而偷錢,而且比較合理,媽媽儘可以滿足。

    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經有一個手錶了孩子還要買手錶,媽媽儘可以借錢給孩子,讓孩子日後還,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偷錢,二來還可以養成慎重的購買習慣。

    家長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和習慣。你粗暴地對待孩子,孩子還你以暴虐,你細心地對待孩子,孩子還你以感恩。

  • 5 # 朶朶媽媽成長記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過偷拿大人錢的經歷,當然我也不例外。遇到這情況,很多爸媽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輕則責罵,重則胖揍,來教育孩子。在偷錢這個問題上,一旦父母處理不好,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

    孩子為什麼偷錢?

    首先,父母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偷錢,其實很多孩子分不清偷和拿的區別,以為自己喜歡就可以拿過來。

    一般來說,偷錢有以下原因:

    想擁有和別人一樣的玩具或禮物,獲得大家的認同;

    獲取別人的好感和尊重,如:給別人買禮物等;

    還有就是,引起父母或家人的關注,缺少關愛的孩子最容易這樣做。

    怎樣處理孩子的偷錢行為?

    知道了原因,再對症下藥,再來處理孩子的偷錢行為。

    首先,不能將此事過於嚴重化。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小偷”這個標籤,這很容易刺傷孩子的心靈,過激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其次,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父母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瞭解孩子的動機。

    再次,要滿足孩子的需求。給他們多一些零花錢,或在家放置一個儲錢櫃,告訴孩子急需時可用,但要寫下用途和原因;如果有些需求,家長覺得不是孩子的基本需求,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不買的理由,並讓孩子欣然接受這個理由。

    最後,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另外還可以給孩子機會賺取零花錢,可以採取讓他掃地,清洗碗筷,幫助整理物品等方式,既讓孩子知道掙錢不易,也讓孩子學習獨立,非常利於孩子成長。家長只有瞭解孩子,尊重和接納他們,才能更好引導他們,所以孩子偷錢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採取的錯誤處理方式。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我們一定要謹慎處理孩子的偷錢行為。

  • 6 # 陪伴成長

    孩子偷錢父母千萬不要來硬的,要和孩子好好溝通,瞭解孩子心中所想,慢慢引導。唯有愛 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打罵懲 罰孩子的做法 想想都有些殘酷 法律上把這種做法稱作變相體罰,幾乎每個人都有小時候偷錢的經歷 包括我自己 。

    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的建議:

    (一)溫和地跟兒子解釋“所有權”的概念,給他設定行為的“禁區”——不要觸碰任何人的錢包。

    (二)家長收拾好自己的錢包或卡券,不要刻意誘惑孩子。

    (三)給孩子一定的“財務權”,讓他擁有自己專屬的錢包和零花錢。甚至給孩子提供賺錢的機會。

  • 7 # 蜜桃姐姐

    孩子成長過程中若是沒有大人適度引導,容易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產生偏差行為,如:偷竊、說謊、作弊。家長該如何調適與處理?蜜姐提供父母可行的方法。

    說謊、作弊、偷竊......身為家長,若你聽到自已的孩子做出這些事,當下會如何反應?這些問題行為在大人眼中看起來最是棘手,甚至,大人比孩子更不知所措。若遇到孩子發生這類狀況時,大人可以怎麼做:

    偷竊的孩子:用愛去理解,別急著貼標籤

    如果,你和孩子去商店買東西,結帳時被店長攔下,指控你的孩子拿了未結帳的物品帶走。翻開孩子的包包一看,果然如此。

    你會:當場管教孩子給大家看、還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付錢不就好了”,或者,惱羞成怒比孩子更先崩潰?

    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我的一個朋友,自己的親身例項。她兩女兒約就讀幼兒園和小一的年紀時,某次母女一起去文具店時,女兒順手想帶走未結帳的文具,就在走出店門時,被店長攔下檢查。

    其中一名女兒當場下跪痛哭說“我不是故意的”,媽媽當時雖然也嚇了一跳,但是她平靜的在旁看著店長處理,店長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處理告一段落後,她帶著孩子向店長深深道謝,並付錢買下孩子原本想帶走的文具。

    走出店門,她抱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告訴她們:“你們一定嚇壞了。媽媽不同意你們今天的行為,但是媽媽永遠愛你們的。”回家後也告訴家人,孩子今天發生的事,小心處理和麵對她們的情緒。

    所以我們總結了面對這種情況時的要領:

    要領1. 陪伴孩子面對後果

    在事情發生當下,我朋友為什麼沒有立刻出面教訓女兒?因為店長已經介入處理、和孩子說明道理,這也是孩子發生此行為的自然後果,而孩子也受到教訓,因此她選擇後退旁觀。

    當下也嚇了一跳,但是她認為應該讓店長處理,店長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拿後,朋友再出面買下文具,並帶著女兒跟店長道謝,事後告訴女兒:“我知道妳應該很驚嚇,不過這件事我不會同意妳,這件事已經有別人教訓妳了,我可以協助妳再提醒。”

    要領2. 不要指責與嚇唬

    我不太同意在這過程中,直接告訴孩子他是小偷。孩子在學齡前後這個年紀,對物權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不需要再用嚴重的標籤語詞嚇唬她們,成為孩子的陰影。

    要領3. 後續梳理情緒,同理並支援

    回家之後,朋友將丈夫拉到一邊,告訴他女兒發生的事:“她們今天心情可能會比較不穩定,你也不要再過問,已經處理好了”。大人扮演支援並穩定孩子情緒的角色。

    瞭解孩子的行為不等於同意孩子行為,帶孩子面對罰則,讓他知道後果無法規避,可以協助他、提醒他、繼續愛他,以理性判斷,往人生之路繼續走下去。

  • 8 # 鵜鶘心理

    你好,其實很多孩子分不清偷和拿的區別,孩子偷偷拿錢,一定是有他想要派的用處。

    而我想說的是,每一次行為不要做價值判斷,而且孩子每一次的行為都是一次寶貴的教育機會,瞭解偷錢背後的想法才是一個家長首先應該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將批評打罵放在第一位,先要弄清楚錢是怎麼花的。孩子拿了錢去做一些他認為該做的事,而有的時候真相則可能令人動容,比如他可能是為了幫助別人。

    同時,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幫助他人應該用光明正大的辦法,而不是“偷偷從家裡拿錢”。孩子的這些行為背後其實折射出很深層的教育問題,家長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孩子。要知道,孩子的行為是習得的,家長平時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面對小孩子的行為的時候已經要多問對方為什麼這麼做,不要單單從行為上就去判斷小孩子好或不好,因為孔子都說,識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況且是小孩子呢,她們的想法很多還尚未成熟,需要大人有效滴引導到一個積極向上的方向來。瞭解行為背後的想法,瞭解對方會有怎樣的感受,好比他拿著錢帶著小朋友吃喝玩樂,讓他感覺很自豪,很哥們,而背後的這些個想法本身就有積極的因素,只不過她們不知道該如何透過更為適合的方式去做罷了。而這恰恰是父母所需要花心思去的,不要把小孩子當小孩子,要當小大人,用更為平等的尊重去傾聽對方的聲音。

  • 9 # 今晚10後

    我認為孩子偷錢並不代表“十惡不赦”,家長應該這樣做更加合理:

    首先,發現孩子偷錢,家長應控制過激情緒,弄清楚孩子怎麼想的,拿錢做了什麼,根據實情,給孩子分析是非問題和想花錢怎麼辦這兩個問題。聯絡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金錢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品性,小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告訴孩子想買什麼給家長說,家長給不給錢是經過考慮東西是否必需、價格是否合理等因素後做出的決定。如果家長平時忽略了孩子的合理需求,應向孩子檢討,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民主氛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最後,改變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當著外人的面來處理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經偷錢的事情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10 # 樂思維

    原則問題。

    首先,原則問題是一定要糾正並制止的,這個品行會關係到孩子的一輩子,孩子在沒有獨立自主之前,做的任何一件事,第一次都是在試探,試探家長的態度,當他覺得家長沒有制止或者反對的時候,他會認為家長默認了他的行為,就會有下一次。

    其次,制止之後,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拿錢,有什麼事情,在某一階段,孩子是在想自己獨立處理一些事情,但是孩子能想到的方面有限,他會採取更直接的方式,我們要去引導他並給他一些建議。

  • 11 # 面對現實13的嘟嘟

    偷錢,說明他有用錢的需要。因為要用錢,但他無法用正確的途徑獲取時,導致他才去偷這種方式。建議方案如下:

    家長應該把錢收藏好,不被他發現。生活中可以透過讓他適量的勞動來換取報酬,或者每個月以固定的方式給零花錢。

    抓到他偷錢,不要急著又打又罵,找個安靜的地方,先溝通他拿錢的用途,瞭解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教育,並重點強調偷是不對的。

    思路,慢慢的建立起,錢是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勞動去換取的,不用用偷這樣的的手段獲取。建立孩子健康的身心為主要教育目的。

  • 12 # 婆媳的生活日記

    還是以自己的經歷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吧。

    不知道你家小孩多大了呢,而我在10歲的時候就是處於這麼個狀態,經常偷家裡人的錢,而且是想方設法的拿到家裡人的櫃子鑰匙去拿錢,被發現了也是死活不認,把責任都推給哥哥,可能也是困為如此小時候我哥是非常不待見我這個妹妹的,說說自己拿錢的用處和想法吧,當時我和我的哥都是留守兒童,跟著奶奶在鎮上生活,父母都外出在東西打工,但父母在我們放暑假的時候都會帶我們到城裡玩,對於一個鄉鎮的小孩到了市裡面砍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內心是很渴望和佔有慾的,但在那年代,父母並不能滿足我們的所有要求,甚至是無視我的要求,這也就算了吧,可偏偏爸媽更是重男輕女的給哥哥買了他想要的,而我都只能失望而歸,也正是如此吧,我對我想要的東西就更強烈了,所以回到家鄉,我就開始想辦法要拿到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彌補心裡的某些缺失,後來家裡人可能也意識到我的叛逆期要來得早些,於是就把我接到了身邊,去到了父母身邊管教自然就嚴厲點了,再者就是在父母身邊得到的愛也就足夠些,物質的東西也就看得沒那麼重了,另外父母對我偷錢的這一行為從來沒有指責,打罵,他們只是看得更緊他們的錢,我也就慢慢的戒掉了這惡劣的行為,我覺得這件事對我成長甚至到現在都是有影響的,但我覺得是正向影響的,在我讀完大學之後我就沒再向家裡拿錢,都是往家裡寄錢,而自己想要什麼東西都會自己想辦法努力掙錢去換取,其實還蠻感謝這段經歷,也是促使我人生成長的一部分。

    所以對於孩子偷拿錢的這件事上我有幾個建議:

    1.要了解孩子是不是最近有特別喜歡的東西而家長並沒有給滿足或是他自己有特別喜歡的愛好需要花錢去買的,這點需要家長去發現的,如果有的話我覺得可以正向去引導的,讓他知道可以透過與家長的溝通拿到錢去購買。

    2.考慮一下是不是對小孩的關心不夠,經常忽視孩子的存在,所以孩子才需要拿錢去買東西找存在感。

    3.不要過分指責孩子的偷錢行為,小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而且小時候的父母的一些處理方式不對會對他一生都有得影響,所以在處理這件事上要注意拿捏個度,最好是旁敲就好,不要打罵和怪罪。

    就給這麼幾點建議吧,希望有幫助。

  • 13 # 陳讓的成長記錄

    教育孩子一直是家長需要花費各種心思的事情,關於孩子偷錢這個事情,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齡,孩子還小的時候有第一次偷錢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要給孩子貼上偷錢的標籤,因為孩子還不知道偷的概念,像我家兒子五歲第一次在我包裡拿了2千元錢去買東西,後面美宜佳超市老闆娘把小孩送回來說小孩子拿那麼多錢懷疑是偷了錢,我馬上和孩子溝通,首先問孩子是想買什麼東西,他說想買一個水槍玩具,我告訴孩子,以後拿媽媽的錢還有手機等任何東西都要先經過媽媽同意後才可以,並且和孩子商量,每個月可以給孩子100元自由支配,但是,孩子必須先做好計劃,家裡有的玩具不可以重複購買,買完東西要自己記賬,並記錄買這件玩具的想法,以及玩的過程的感覺,到最後不喜歡的情況下可以和別的小朋友換玩具或者贈送給別的小朋友!現在我兒子再也沒有偷過錢,相反他會把家裡的玩具或者一些吃的帶到學校和小朋友交換卡片,再去老師那裡換其他的禮物!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有多次偷錢的情況發生,我覺得家長必須冷靜嚴肅的處理孩子偷錢這個事情,首先不要強調孩子偷錢這個事情,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多考慮孩子的心情,抱抱孩子,告訴她,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肯定心裡很慌覺得很難過很丟人,爸爸媽媽能明白你現在的心情,爸爸媽媽要和孩子共同承擔,因為爸爸媽媽平時沒有過多的關心你,沒有及時發現你的資金需求,沒有幫你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溝通好這些後,並且讓孩子自己提出懲罰,爸爸媽媽要和孩子一起接受相對應的懲罰,因為孩子的錯誤父母也有責任,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並表揚孩子面多錯誤勇於承擔接受懲罰,再幫助孩子一起制定如何解決和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告訴孩子,不管孩子做錯任何事情爸爸媽媽都會愛孩子和孩子一起承擔,更要嚴肅的告訴孩子,現在孩子未成年很多錯誤我們可以改,只要接受小小的懲罰就好了,但是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行為習慣沒有規範好,一旦成年如果再犯嚴重的錯誤不是爸爸媽媽能幫助你承擔了,而是自己需要付出代價承擔法律責任,家長更好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錢財,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金錢觀,耐心開導教育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見證孩子的成長!

  • 14 # 曉曉妤2020

    如果是第一次,先不要著急向孩子發難,這個時候可能是最好的向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消費觀的時機。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階段對金錢有著強烈渴望,小孩子突然發現錢可以買很多自己喜歡的玩具,買很多好吃的,他能不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嗎?所以現在需要引導孩子,在面對外界的各種誘惑時,怎樣逐漸形成金錢觀和消費觀。

    這裡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現在拿家裡的錢,可能在他的觀念中這並不是偷,這是因為孩子三觀並沒有形成所導致的一種錯誤行為。此時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方式就非常重要,處理不好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如何糾正和引導還在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單純的棒棍教育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孩子了,可以試試這樣做。特意在你原先丟失錢的地方再放著錢,然後不經意說,昨天丟了多少錢,找不到了,讓孩子幫忙找,如果孩子給你找出來了,你可以表揚獎勵他,間接適當增加一些零花錢,還可以說以後幫忙做家務也能增加零花錢,適當的時候教教他如何“理財”,如何消費零花錢,引導他的消費觀,樹立不做奢侈和不必要的消費。

    對於孩子的教育在於正確應到,孩子的心靈很脆弱的,不要著急下判決書,把他定義成小偷,幫助孩子及時改正錯誤,並且樹立正確的觀念,才能防止孩子誤入歧途,才是家長該做的。

    要相信孩子偶爾的行差踏錯才能使他成為更優秀的人。

  • 15 # 裔沺幼兒生產線

    1.首先站在父母的角度,我們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孩子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養成了這種偷錢的行為,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長著,你是否做過偷竊別人東西的事情,然後小孩看到小孩也跟著你一起學習了這種行為;

    2.家長不要批評孩子,家長要了解為什麼,是孩子零用錢不夠,還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慾誘惑,還是有惡癖?其中最本質的問題是,這種情形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已形成習慣?而在事情發生後,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只會大吼。你偷東西了,別的我什麼也不想知道,這就是最蠢的家長了,有一個相當流行的觀點,偷竊是特殊的構成,要求家長嚴厲體罰,而教育學結痂有大量資料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孩子由於害怕和屈辱,變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趨向於不誠實。教育學方面有這樣建議,應當從兒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要求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是合理自然的,媽媽家裡就應當儘可能給予滿足,應讓孩子覺得成人在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這樣他們就不會透過拿別人的東西這種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3.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我們不要在眾人面前說小孩子是小偷,偷別人的什麼東西,反而是父母也不要在外人面前宣揚自己小孩偷拿別人的東西,這樣小孩會遭到大家的指指點點,他以後不會改過自己反而會變本加厲,老人常說的就是小而偷針,大而偷牛,如果孩子偷東西的事情弄得眾人皆知,這樣會傷害孩子自尊,甚至會導致破罐子破摔的後果。作為父母,家長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逼得孩子被孩子落下是壞孩子的烙印。

    為人父母你應該想一想自己作為孩兒的曾經為什麼也會偷拿父母大人的東西,其實很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不給自己錢財,父母把自己當外人一樣看待,錢藏的較為嚴密,這樣孩子的叛逆心就會很強,想著不管你把錢藏到哪裡,我都會找到。就拿我家的事情來說吧,從我記得事來,我爸爸都是把我家的錢放在電視機下面壓著,和我.我姐.我弟三人說錢在那裡,但是不要告訴外人,你們要用錢的時候和爸爸媽媽說,自己不能去抬電視機拿錢,那時候的我們從來沒有去偷過父母的錢,那是我們覺得錢就在電視機下面壓著,沒有必要去偷拿,每次看爸爸拿錢去電視機下面壓著,我們三個孩子都會很開心。

  • 16 # 楠秋爸爸育兒經

    對於小孩子來說,玩和吃的吸引,遠遠大於偷錢所受懲罰的代價,這時,孩子就容易偷錢。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昧的加大懲罰力度,可以換個形式來改掉孩子的習慣。

    首先,得弄明白,孩子偷錢的目的。

    一般來說,孩子偷錢的目的,都是家長不允許的事情。比如到外邊玩遊戲,購買一些家長不允許購買的玩具和零食。瞭解孩子偷錢的目的,並換個角度思考,孩子為什麼會用偷錢這個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

    其次,針對孩子需求,制定獎勵。

    曉得孩子目的後,針對情況,家長可以考慮將這些孩子很喜歡很需要的東西,定義為獎勵,以獎勵機制激勵孩子,用正當手段獲取得習慣。最開始制定得到獎勵的要求不能過高,讓孩子嚐到甜頭後,慢慢加大獲得獎勵的難度。

    也可以制定存錢的觀念,在合適範圍內,讓孩子自主支配自己的錢,並且在孩子想既買玩具又買零食時,存的錢不夠時家長也不能掏錢買,要讓孩子懂得割捨和選擇。

    然後,讓孩子明確偷錢屬於不正確的行為。

    懲罰,永遠是告訴孩子“做錯事情”的最好手段。這裡說的懲罰,不僅僅是打一頓,也可以是剋扣孩子喜歡的東西等等。但懲罰一定有個度,讓孩子“痛”是為了記住“這件事是錯誤的”,而不是讓孩子產生怨恨。

    最後,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多關愛孩子,去了解孩子想法。我們不能只做好家長,也不能只做“壞”家長。

  • 17 # 老生實話

    如果是偷別人家的錢,就領上孩子去還錢;如果偷的是自己家的錢,一定要問清楚花在什麼地方,是不是被別人敲詐了。

  • 18 # 鶴鳴悠揚

    小孩偷東西必須懲罰,打是很必要的,打完了以後進行口頭教育,說明道理!既要觸及皮肉也要觸及靈魂,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記住,什麼事絕對不能做!如果對這種品行問題放任不管,將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 19 # 江湖從此不令狐

    一 ,對於行為,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可以試一下:只要孩子偷錢,孩子就會條件反射似的捱打,家長就會條件反射的打孩子;第二 瞭解一下孩子偷錢的原因,是不是家長有原因:或者過於吝嗇或者給錢節奏不對或者孩子真的急用。

  • 20 # 奧斯特洛夫斯煒

    上策:不要拆穿他,在吃飯時可以編造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偷錢被警察抓走的故事,不必刻意對他說,講完後再問你孩子“你偷過錢沒,沒偷過就好,不要去偷竊”諸如此類。

    中策:如果已經揭穿了他,請告訴他盜竊是要承擔責任的,可在路過警察局時,適當恐嚇。你懂的。

    下策:皮肉之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改變孩子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