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麼改變孩子拖拉的毛病呢?這個作業能寫兩個小時了,大人都要崩潰了
6
回覆列表
  • 1 # 全媽育兒手記

    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問題,一種情況由於孩子年齡的緣故,很多事情他們確實無法像大人一樣迅速的完成,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一定要理解孩子並且給他充足的時間來練習,並且要多多鼓勵孩子。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這些對於2-3歲的寶寶確實是需要時間來練習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故意的,就是因為不想做而拖延,面對這種情況給出以下建議:

    1)用“自然後果”教會孩子不能拖延。

    所謂“自然後果”就是幼兒憑自己所犯錯誤的自然後果,從而學會怎樣去服從自然的法則。具體來說,比如早上起床孩子磨磨蹭蹭的穿衣,吃飯。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著要遲到了,就開始包辦了,幫孩子穿衣服,趕快喂幾口飯,然後趕緊出門以免遲到。這樣孩子永遠不知道早上磨蹭會帶來的什麼樣的後果。孩子其實非常聰明,當他明確知道並承受過拖延帶來的結果的時候,只要不是他想要的,下次多半自己就會改正。

    2)建立日常慣例,預防拖延養成

    孩子大約從一歲多進入秩序敏感期。秩序對於孩子的發育來說也是必經的也是很重要的。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慣例,包括起床的,睡前的,吃飯的,做作業的,並且一定要有時間的限制。約定好的日常慣例家長要和孩子一起來遵守。慢慢的這些慣例就會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拖延無機可乘。

  • 2 # 大道至簡151172803

    微目標

    對於一本200頁的書來說,微目標就是每天閱讀20頁,而當你每天完成20頁的閱讀任務時,你會感覺良好,並且對未閱讀的頁數也不會感到糟糕,如果你每週或者每天都能完成自己的微目標,那麼你就已經毫無意識地完成了你的目標。你正在完成的任何事情都能被分化為微目標,但是隻有當你相信自己能繼續完成工作時,微目標才能生效。

    將任務分化成下一個實際行動

    當我們完成了某件事情後,就應該想想到底下一步應該做什麼,應該設想怎樣才能使得我們的待辦事宜清單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可管理性。這主要是聰明、充滿動力的你與懶散、注意力不集中的你之間的較量。甚至當你有一點疲憊時,你仍可以完成很多待辦事宜清單上列舉的事情,但這只是在你已經完成了關於該從何開始這一難題的情況下實現的。

    所以,在你的待辦事宜清單上檢視"速讀訓練的資料統計"將有助於你採取行動,但是檢視"資料"只會使你擔心。當你意識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時,請想想自己應該尋找"下一個實際行動"的思維方式,並將你寫在紙上的自己擔心的"嘮叨"轉變為你可以完成的任務。

    消失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約1分鐘的收發郵件中斷你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都需要15分鐘的時間來恢復並回到你正在完成的事情上。所以,所有這些微小的分神物都可能導致巨大的低效率。

    避免空白頁,但是不要避免無效頁

    關於如何開始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便是凝視一張空白頁,因為它幾乎可以阻止你坐下來開始完成自己的任務。此處之所以提到避免凝視空白頁,是因為它會讓你感到恐懼,以及感到威脅的無限可能性。你會想"我應該如何將這變得有價值呢?"你知道什麼?你所閱讀的每本書都是以空白頁開頭。《星球大戰》曾經就是一張空白頁。你最喜歡的相簿曾經也是空白的。任何發明曾經都是空白的。但是,你知道這些事情都是怎樣變好的嗎?它們變好,是因為初稿都不堪入目。儘管觀點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並沒有達到完美的地步。

    所以,只需要寫一些內容。開始完成一些內容!內容不限!內容是什麼,不管好壞暫時都不重要,不管你是已經構思完成還是正在書寫。偶爾不遵循某些內容是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的第一步。檢視頁面上的一些單詞會讓你有事可做,而不是凝視著一張空白頁,陷入發呆的無限深淵。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之前精英特網站有專門介紹過(詳見:番茄工作法),所以,當你遇到令自己頭疼又枯燥的事情,比如速讀實戰、焦點移動等速讀專案時,不妨抓起一個廚房用的計時器,或者在手機上下載一個番茄時間管理應用軟體,並且在第一個25分鐘完成讓你感到恐懼的事情。你不需要完成,你走得有多遠並不重要,只需要開始就好。

    將"我不知道"轉換成為"如果我知道,會怎樣?"

    我們自己所使用的語言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我們說服自己不知道從何開始,我們說服自己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我們說服自己一無所知,但這絕非是正確的。我們總是知道從何開始,即使我們應該從徵求他人的意見或者將左右我們的事物具體化開始。

    變得古怪精靈

    古怪精靈所帶來的拖延症與緊張都可能造成極大的破壞性,可能產生讓你感到自己"陷入衝動",無法做任何可以好好放鬆的事情的休止與鬱積狀態。日子可能會變得單調乏味,並且你可以與激情、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的目的背道而馳。有時,如果你經常使用的技巧不能衝破瓶頸堵塞,那麼你需要變得古怪精靈。所以,如果你常用的技巧不能奏效,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在早晨四點就醒來或者睡整整一個下午,然後通宵學習呢?

    抵制完美

    完美是一種病。但是,我們為什麼還如此沉迷於完美呢?當然,有的時候完美也很重要。如果你正在檢視飛機的安全效能或者心臟搭橋,那麼追求完美將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目標都應該“適可而止”。一旦某些事情已經接近完美了,我們就可以做下一件事情了。

    降低期望

    產生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們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拖延症是我們的目標與行動之間的鴻溝,所以這條鴻溝越大,我們就越可能感到更大的壓力。降低期望(即使是暫時性的)能有助於你減輕對那條鴻溝的愧疚感,並促使你採取實際行動。

    最後一搏

    用擲骰子快速做決定來克服拖延症和優柔寡斷的習慣,不失為一個反拖延好方法。

    骰子告訴我們一些非常不錯的道理:

    第一,當你被迫想出6種甚至12種可能性的時候,你的思維能非常快地從現在的狀態移開,並且你能看到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

    第二,當你知道自己後兜裡有骰子的時候,你會在不需要骰子的情況下,做出更多的決定;

    第三,任何決定都比沒有決定好,不管骰子是否符合你的心願還是你做出了任何王牌性的決定;

    第四,骰子釋放了我們的自我意識。

    第五、"你1/3的決定是正確的,1/3的決定是錯誤的,並且另外1/3的決定毫無用處"。

  • 3 # 壹父母

    孩子拖延,可能是心理或是行為認知的原因。在生理上,有可能是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的腦區相關。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的功能受損或不活躍,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低,就會導致注意力受到影響。

    如果孩子在運動協調能力、注意力和反應能力方面,明顯比同齡人差,那麼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參加諸如跳繩、打球、游泳等運動,刺激孩子神經末梢和協調功能的發育。

    在行為認知上,在這種行為背後,很可能是孩子沒有時間概念,缺少計劃性和做事沒有條理。如果孩子愛遲到,可以讓他遲到,並感受到遲到所帶來的後果。

    家長平常可以為幫助孩子規律作息,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或為孩子設定一定的時間,讓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需要完成的事。如果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就給他一定得獎勵。這樣進行多次,孩子感受到了做事快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比如可以省下時間來幹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那麼他就會強化自己的做法,提高自己的做事速度,這樣一來,效率就上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孩子做事慢,就替他包辦,這樣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依然慢條斯理不做出改變。

    還可以透過做遊戲的方法改變孩子。和他比一比誰做得更快。

    我們要試著尋找孩子拖延的原因,比如作業寫的慢,也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學習有困難,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 4 # A呀我的腦力秀

    這恐怕是共性,然而我個人不喜歡獎勵模式,但也分享幾個小辦法,我家寶寶上學了已經,說說切身體會的辦法吧

    第一學習上,假期了每天不要給孩子安排太多作業,多了就會造成反正很多,我就拖,大人面對過多工作的時候也會這樣的。所以理解孩子,但是告訴他一個完成時間,如果沒按時完成那麼你要多做一個家務可以明確告訴他,就是為了讓他提高效率。

    第二齣門,告知五分鐘後全家出門,如果超過時間,那麼沒人會等你。一般孩子看著家長風風火火的出門了,都會加快速度,但一定得真的不等,不然一次就被聰明的小傢伙看穿了把戲哦。提醒,出了門就可以放慢速度了,但一直在行動九對了。

    第三,適度誇獎,寶寶在效率上提高了之後一定要誇獎,寶寶你今天提前了一分鐘,看來我們也得加快速度了,不然趕不上你了。讓他自豪一點。

    得堅持,辦法很多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最重要哦。

  • 5 # 986圓糰子

    我採用的是計時教育。洗臉刷牙幾分鐘,寫描紅幾分鐘,吃飯幾分鐘,看手機幾分鐘。時間設好,一天內都在規定時間內做完貼一個小紅花。一個星期七朵,只要能得到五朵就可以給予獎勵玩具或者去遊樂園一次。

  • 6 # 妤和影視

    孩子拖延的原因主要是平時家長的時間觀念不強,家長長期對孩子的拖延是默許的。針對這種情況,首先家長要自己以身作則,說到做到,說好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自己都做不到,怎麼要求孩子,其次給孩子明確的時間觀念,比如寫作業,規定在兩小時內完成,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這兩小時。到了規定的時間,沒有完成讓他明天自己和老師說。不要妥協,必須堅持。再次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作息表,嚴格按照上面的時間作息,持之以恆,必有效果。

  • 7 # 世間風中一粒沙

    這也是困擾我的問題,其實道理都懂就是自己這個做家長的沒法堅持下去!

    最根本是家長改變拖延,因為孩子是我們的影印件,其次拖延的孩子後面還有可能是有個事無鉅細的媽媽,放手讓她吃點苦頭,用結果懲罰她!

  • 8 # 大同數學

    對孩子做作業拖延症,一年級小朋友一開始剛剛學習,作業比較少,家長稍微認真督促一般持之以恆,日復一日基本,不會照成拖拉的習慣的。下面說下怎麼解決作業拖拉

    第二,準備作業多少時間內完成。你和孩子商量著說,超時有小小的懲罰。

    第三,我們幫孩子騰出一個空桌子,除了必要的本子,筆,文具別的什麼都不要留下,這樣的沒有東西可以玩耍了

    第四,有些孩子什麼玩具都不需要只要不做作業也能發呆幾個小時,這時就要父母陪同監督, 完成作業,每天監督時間逐漸減少,慢慢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

    第五,讓孩子規定裡做完有一定的獎勵,超出規定有相應的懲罰,這個獎勵懲罰也要和孩子確認過實施,所謂說到做到。

    第六,上訴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肯定會有好的效果

  • 9 # 保定尋人啟事

    拖延其實就是沒有興趣愛好!被強迫學習!培養愛好,我已經回答了很多這樣的問題,家長多陪孩子一起學習。有的時候假裝不會,讓孩子為自己講解,給孩子一定的滿足感。其他方面請看一下我的回答問題裡有哦!

    有空支援下新小說《自然功龍鳳雙截棍》

  • 10 # 25243220789我很好

    孩子喜歡拖延大多是沒有時間觀念的,像我四歲多的兒子上中班,以前上學總是遲到,而且我催了無數遍還遲到,後來我就請求他的老師幫了一個小忙,就說上學遲到的人要會被其他小朋友笑話的,讓老師多次在我孩子面前說這句話,早晨起的時候我也會提醒他,時間到了如果還不去,那就是遲到會被他的朋友笑話,久而久之,他好像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就是起床的時候他會提醒我說,媽媽,你看好時間,別讓我遲到哦,我大女兒上學一年級的時候也是喜歡拖拉,我就想了,天天催她也不是辦法,早晨起來時候我故意不喊她,上學遲到了,有老師來懲罰她,反正是她自己的事情,現在起床比我還起的要早,早晨還總催促我,早起呢。

  • 11 # SONG紅珊瑚

    拖延的毛病不是一時形成的,所以改變也是要有個過程,首先要有個激勵機制,告訴孩子這件事做完了,帶你出去玩,或者說個孩子喜歡做什麼的事,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改變!當然家鄉要以身作則才行!

  • 12 # 感覺統合青芒訓練中心

    減少目標,降低目標。分段目標。做到一小部分,就給予鼓勵。完成一項部分,就應給予獎勵,帶動孩子的主動性,讓他更積極的去做!

  • 13 # 家有寶貝蛋兒

    孩子做事越是拖拖拉拉的,大人就越是愛催,剛開始可能還有點用,催的次數多了了孩子就麻木了。怎樣讓孩子不再拖拖拉拉呢?

    單純就寫作業這件事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試著放手,培養獨立能力。寫作業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大人陪著寫,在某種潛意識裡,孩子會覺得是你們倆共同的事。他也習慣有大人的陪伴,尤其喜歡催人的家長,孩子習慣後會認為你催了才是該寫作業的訊號。可以試著跟孩子說讓她自己寫,寫完由你檢查,或者遇到不懂不會的再來問你。如果孩子不同意,非得讓你陪著,你就可以給他講道理,或者藉口有事沒法陪,總之,目的就是讓她自己寫,讓她知道這是他自己的事,大人也有大人的事要做。

    2⃣️給出學習的環境,有助於集中注意力。最好孩子有專門學習的一個房間或者一個區域。這個區域裡不要有手機,故事書,毛絨玩具等等一些會分散他注意力的東西,只有書本作業。

    3⃣️適當讓孩子接受懲罰,只有自己受過懲罰印象才會更深刻。孩子如果拖拖拉拉,大人可以在適當提醒過之後不再給予提醒,到睡覺時間還寫不完的話,可以讓他自己選擇,是要睡覺還是寫作業。如果孩子選擇寫,那就讓他寫,一般生物鐘固定的孩子到點不睡熬著會很難受,所以可以讓他長點記性。如果孩子選擇睡覺,明天早上早起寫那就讓他早起,我們都知道早早起床睡不醒的感覺有多痛苦,所以孩子也會記得的。真的不願寫也由著他,明天到學校所有後果自負,要讓他明白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總之,想改變孩子拖拉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不能著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創造合適的環境,適當讓孩子承擔拖拉的後果,都是可以幫助改進拖拉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 14 # 一頭牛的幸福生活

    1.習慣非常重要,有學者認為7天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習慣成自然

    2.興趣產生動力,改變拖延要從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情做起

    3.今日事今日畢,孩子的作業再少也不能拖到明天,時間久了就不拖延了

    4.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讓孩子背誦這首詩,並給孩子講這首詩的意思以及背後的故事

    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孩子有緊迫感,給孩子動力

    6.透過講故事讓孩子理解時間就是生命

    7.專業兒童心理干預

    8.家長做好榜樣

    9.制定好獎勵和懲罰措施,比如洗了自己的小襪子,獎勵孩子一顆喜歡吃的糖果 ,形成良好條件反射

    10.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安排在孩子不喜歡做但客觀上又必須做的事情後面,告訴孩子只有完成前面那件事情,才能做後面那件事情,比如先做完作業,才能帶她(他)去孩子喜歡的遊樂場

    11.給孩子讀海倫凱勒的散文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15 # 任天szh

    這是本質上的問題,所有孩子都多少有拖延症,但是你見過玩遊戲拖延的孩子嗎。所以說,孩子真正明白自己寫作業的意義才是根本方法。這種事情急不來,長大了才好明白。一個小學生,上課老師幫孩子把知識嚼爛,自然沒誰感覺作業有用。等中學,自己寫題自己對答案,你效率低,就眼睜睜被別人超過,誰還慢?

  • 16 # 66育兒

    改變孩子拖延的習慣也就是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效率

    1、孩子在上課時專心聽講、下課時積極提問。放學才能提高寫作業的效率,上課能否專心聽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專注力的強弱。孩子的專注力,是從孩子幼時就需要訓練的,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很難一蹴而就。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就應及時和孩子的小學老師溝通,掌握孩子上課的專注狀態,平時可以少玩手機多和孩子一起閱讀、玩拼圖遊戲從而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可能家長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成倍的時間才能逐步提高孩子在課堂上的專注度。

    2、為了逐漸讓孩子養成放學之後及時、認真、獨立、高效地完成作業的習慣。孩子放學後,家長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督促孩子完成作業,而不是讓作業佔據他更多的業餘時間,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上課時沒有專心聽課,也就不能掌握大部分課程知識,自然不能及時有效的完成作,所以孩子只能採用拖延的方式求得父母的幫助。家長應時刻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努力讓孩子在合理的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尊重孩子,與孩子協商完成作業可以最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作業的時間越短,那麼你最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間就越充足,慢慢養成獨立、高效完成作業的習慣 。

  • 17 # wujiulong999

    首先提個觀點:在家長眼裡,基本上沒有不拖延的孩子。Why? 因為標準是家長制定的,大多是主觀的,孩子不可能時時件件滿足的,而且孩子有自己成長規律和節奏。

    孩子拖延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加以改善:

    一:孩子大腦前額葉發育不完善,時間觀念和計劃性不強。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大致知道時間長短(比如體會半小時多長)、制定時間計劃,開始提醒等;

    二:時間孩子不能自主,全由家長安排。比如,孩子提前做完作業,家長一看還有時間又安排別的功課學習,孩子覺得完成早還要多做別的,不如拖延。建議家長把時間自主權還給孩子,孩子自主安排作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玩等,讓孩子有動力早些完成;

    三:家長安排的孩子不感興趣,孩子沒有興趣和動力,行為上以拖延無形抗議。建議和孩子一起協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孩子有動力了自然不拖延了。

    四:家長經常催促,孩子習慣了家長催促,催不到點不急,反正家長比自己還急切,不會遲到了,形似形成條件反射了,拖延到底。根本是家長包辦過多,建議讓孩子自己負責拖延的後果,自主安排時間,自己做主同時擔當可能的後果,孩子更有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目標要求過高,孩子認為怎樣也達不到,以拖延消極對待了。建議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標合理化,一步步實現,增強孩子自信和興趣,更有動力去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家長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接納孩子不同差異,如有的孩子本身是慢性子(做事慢也被慣以拖延),理解孩子,換位思考,同時家長自己以身做則,言傳身教,相信這時在父母心中孩子不再拖延,自主綻放自我生命!

  • 18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孩子作業拖拉,怎麼辦?穆老師認為,這是習慣與性格使然!

    若想徹底改變孩子拖拉的毛病,家長朋友們首先要陪孩子一起寫作業,瞭解“病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孩子作業拖延,無外乎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如下:

    一、作業太難,不會寫;或上課不認真,不會寫;

    二、作業太多,確實花費時間長;

    三、寫作業沒有次序感,不會統籌兼顧。

    比如第一題就很難,他就一直停在那想,一小時過去還在想

  • 19 # 趙美蘭meilan

    說到磨蹭,我侄子應該算是“箇中翹楚”了。

    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吃東西,功課永遠拖著做。守著他寫,動不動就說要上廁所,一隻手拿筆,另一隻手還拿著玩具!

    你說打他罵他吧,根本沒用,只會浪費更多時間!

    家長稍稍一走開,他就開始摳手指。最氣人的是,有時候他甚至作業做著做著就睡著了!

    我姐這個心啊!蒼了個天啊!

    關鍵他的磨蹭真的是全方位的!一到飯點就裝睡,叫了十萬遍才上桌,吃飯的時候還挑食。

    拿個筷子就跟那個《瘋狂動物城》裡的樹懶似的......而且,在飯桌上,他也能睡著!

    專注力,對孩子有多重要?

    說起專注力,不少家長會把它片面地理解為“長時間做某件事的能力”。

    但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能看一小時動畫玩一個小時遊戲,卻不能寫一小時作業。

    因為,專注力分為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看電視玩手機都是被動注意,孩子在被動地接受刺激,沒有動腦。

    而主動注意則需要轉動腦子,對資訊進行記憶、思考、加工。這才是孩子將來學習好的能力基礎。

    有些佛系家長可能會覺得:“好動、愛玩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何必擔心那麼多呢?長大了不就自然規矩了?”

    但若你把孩子的任何表現都看作是天性,不提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那麼一旦小孩進了校園你就會後悔了。

    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講,小動作多,寫作業慢,學習根本學不進去。上幼兒園小學還算好,功課較少,專注力差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輔助下透過“時間戰”來完成。

    但如果到了初高中,課業加重,時間變緊,你想靠“輔助”讓孩子把學習跟上根本不現實。

    什麼補習班啊、家教課啊,根本沒用,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只會導致他壓力越來越大,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也越來越差。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

    與我們大人所不同的是,每個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對世界都是充滿好奇的。他們會發現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因此很難堅持做一件事太久。

    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擁有專注堅韌的性格,因此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和幫助孩子逐漸訓練專注力。

    下面,簡單介紹幾個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法:

    透過玩具

    玩具,每個孩子都喜歡。但有的孩子喜歡積木、有的喜歡橡皮泥,還有的喜歡繪本或者故事機器人。

    對注意力的培養,應該先從孩子更容易感興趣的方面來進行,而不是一上來就“死磕”,孩子越不喜歡什麼,越強迫他去專注地做。

    要加強他對於自己喜歡的、能專下心來的物品的興趣,延伸他專注的時間長度,並加以更深入的講解和說明。這將會在無形中提升孩子對單一事物的注意力,也會幫助改善他對那些“靜不下心”的事物的專注度。

    透過孩子的感官“訓練”

    這可以發生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家長可以尋找自己更擅長更瞭解的主題。比如在逛街的時候講一下不同交通工具,商場裡面聊一下衣服飾品的顏色,吃飯的時候觀察身邊的人聊聊為什麼有人戴眼鏡等等。

    這可以培養出孩子對於事物的深入思考習慣,因為人在透過感官進入思辨狀態的時候,往往是最專注的。

    透過日常生活的不斷薰陶

    分心和專心,其實就是“博”和“深”的矛盾。對於成年人來說,大部分事情我們都視若無睹,只對少數事情有相對更深的興趣。

    而小朋友對什麼東西都有興趣,但對於大部分事物的興趣較淺。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去強化孩子對其熱愛事物的認同和思維拓展。

    比如孩子喜歡口琴,你就要經常鼓勵他,讓他進一步去提升自己的水平,從而不斷思考,並長久地將學習和娛樂相結合,而不是“三分鐘熱度”。

    在“挑戰”中培養專注力

    我平時喜歡打籃球,讀大學的時候,每次回家幫我姐帶孩子,我姐就拜託我教我侄子學籃球。

    起先,我想從一些基礎的練習入手,教我他傳接球,但我發現他特別“怕球”——就算是50公分以內的輕輕一傳,皮球對他來說就像定時炸彈一樣,他總是躲得遠遠的。

    所以我一開始很沒耐心,心想,一個男孩怎麼可以這樣?

    “教學”的前面一段時間,他對籃球真的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玩幾分鐘就要回家。我也很無奈,找我姐抱怨,我姐只表示,“習慣了”。

    後來我轉變了方法,讓他自己繞著中圈運球、自己對著牆壁傳接球,運到幾圈接到幾次都有“表揚”,又讓他來截斷我的運球,成功的話會有獎勵。

    他終於開始把“籃球”視為一種娛樂和挑戰,後來每天都主動拉我去球場練球。我就發現,喲,這孩子變得專注多了,也慢慢不再害怕被球砸了。

    其實,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存在3個認知區。

    一是“舒適區”,他已經知道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很輕鬆就能應對,舒服、但有時也會厭倦。

    二是“恐慌區”,如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他現在的能力,他就會感到害怕、恐懼,退縮。

    三是“挑戰區”,對他來說有些困難,但在有經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難關。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玩的不夠“專心”的寶寶,並非是因為有什麼發育問題或者心理疾病,僅僅是因為孩子本身年齡還小,專注度不夠。

    只要幫孩子將一件事物劃分到他樂意去挑戰的範圍內,他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得專注。

    把心態放平和,進行適當的引導,相信你家孩子的專注力會越來越好。

  • 20 # 愛嘮叨的馬小媽

    學習一分鐘時間有多長

    和成年人對時間概念的有效把控不同,很多孩子對1分鐘究竟有多長?1分鐘能做多少事?這個概念時間比較模糊。

    孩子總是隻看眼前的事情,而並不在意如果沒有在某個時間點以前做成某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陪著孩子做“1分鐘繪畫”“1分鐘寫字”“1分鐘數數”。

    這種簡單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猜測“還剩多久?”

    也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關於時間的繪本,馬小媽我就給我們家的小寶看的是繪本《金老爺買鍾》

    故事裡的金老爺家有四座鐘,時間都不一樣。閱讀時可以提醒孩子為什麼金老爺每個鐘的時間都不同,為什麼表匠說金老爺的鐘都很準,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教會孩子必要的技能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動作不熟練,沒有掌握操作的技巧,比如怎樣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樣洗漱才能不浪費時間,怎樣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

    另外,對於一些手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比較差的孩子,家長還應當增加一些有針對性的特殊訓練:

    比如加強本體覺方面的感統訓練,包括攀爬滾蹦跳、以及身體協調性、靈活性的操作遊戲和手部精細動作如穿珠子,夾豆子等兩大方面。

    提高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孩子專注力能能力不足,容易受玩具、電子產品等好玩的事物影響,分散注意力,那麼做起來事情來就會很磨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從簡單的事情著手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1、說出被取走的物品

    在桌子上擺幾件物品,讓孩子看清楚後,令他轉過身去,將物品變換位置或取走其中的一兩件物品,再讓他轉過身,說出物品的變位,或者說出被取走的物品名稱。

    2、聽微弱聲音的收音機

    開啟收音機,聽廣播,放低音量,然後再放低音量,把音量慢慢調到儘可能低,低到剛好聽清為止。

    微弱的聲音迫使孩子盡力集中注意力,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性得到訓練。

    3、聽文章指出內容

    家長讀一篇孩子沒聽過的文章,要求孩子邊聽邊找出指定內容。如:邊聽邊找出所有的“的”字,聽到一個拍一下手,讀完全文後再統計。

    “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多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自信心不足,就容易經常擔心自己這個做不好,那個會出錯,所以做起事情來肯定也會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這樣一來,他們做事的速度肯定會有所下降了。

    如果父母能經常對孩子說:

    “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 “你看你做得多快”,“真好,現在用不著老提醒你了”。

    這些鼓勵能打動孩子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快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皇帝為什麼鍾情於用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