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跬步求索
-
2 # 品牌人歐陽
美軍在二戰中的優勢源於整體戰略。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記錄了二戰勝利不是源於武器裝備,也不是信念,更不是所謂正義,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兵力優勢。
美國當時整體戰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保持2對1的優勢。看似簡單,但很複雜,首先,你要保證這種優勢不是開戰一瞬間是這樣,還要確保在整個戰爭過程都要保持這種優勢,就需要不斷地生產裝備,不斷訓練新兵,確保後勤物資的穩定,還要隨時更具戰場情況快速調兵,確保每個戰場都保持這種優勢,這其實是很困難的,美國在二戰期間為了維持這種戰略優勢也是很吃力的。
-
3 # 冬雨AK
沒有一支軍隊能夠完全依靠精良的武器裝備贏得一場戰爭,還需要頑強的作戰意志,高度的榮譽感 和戰場紀律等
美軍一直以強大的戰鬥力聞名於世,目前是藍星最強,但美軍私下的紀律生活作風就比較差勁了,營房隨心所欲,床頭貼著豔星海報,士兵衣著邋遢,叼著厭倦,喝著可樂,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從二戰就是如此,但美軍的戰鬥力卻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
美軍士兵都受過嚴格的訓練美國新兵入伍之後,都要進行14個星期的基礎訓練,18年之後,訓練時間又延長了2個月,美國講究務實主義,因此新兵訓練佇列依仗訓練很少,基本都是體能 射擊 戰術訓練,尤其是戰術訓練,戰術小組之間的火力配合 呼叫空襲火炮支援的訓練等等,除了單兵輕武器之外,重機槍 迫擊炮 反坦克導彈等也在新兵訓練當中。美軍還十分重視實戰演戲,著名的歐文堡基地就是用來幹這個的,每年大批計程車兵都會在此進行強化訓練
美軍士兵有較強的榮譽感新兵入伍的時候,一般都會被灌輸“國家至上,榮譽至上”,強調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還會進行軍人行為準則教育,為保衛國家利益用於犧牲,維護部隊的榮譽,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總之,我們在軍隊中做的事情,美國也會做,所以,美軍還是有比較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的,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王牌部隊,士兵也會用生命去捍衛榮譽,例如二戰阿登戰役中的101空降師死守巴斯托捏拒絕投降。
所以,美軍“慵懶散漫”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在戰場上美軍就是另外一種表現了,另外,長期高強度的戰爭會讓士兵產生很大的壓力和恐懼,總需要途徑發洩出來,美軍官方上層也明白,因此只要不太出格,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
4 # 塹壕中的大遊民
所謂的“慵懶散漫”,我倒是覺得這是戰鬥力的表現。相比之下,美國大兵確實待遇相當優厚:油桶加到一半就可以踹倒丟掉,把大批大批的軍用口糧浪費或是與敵佔區人民作交換。就算在冰天雪地裡,也可能會創造條件燒熱水刮鬍子。甚至在戰爭狀態下, 利用戰鬥機和軍剩物資做特製容器“生產”冰淇淋......這確確實實是美軍給人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但是架不住美軍後勤補給充足啊,是吧。作為一個二戰時期就可以做到軍隊打到哪,就將可口可樂灌裝廠蓋到哪的國度,美國大兵們好日子過慣了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更何況,在諾曼底登陸這樣的大戰打響前,艾森豪威爾甚至還向上級馬歇爾要求給盟軍提供300萬瓶可口可樂,諾曼底登陸後每個月至少提供600萬瓶可樂。
由於身處大洋彼岸,甚至差不多“獨佔”一個大洲,美國在獨立後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工業體系”,進行著資本原始積累。同時一戰結束後,美國乾脆上升至世界第一——一戰讓西歐大多數國家元氣大傷,對面的美國卻大發戰爭財。還在戰時象徵性地派出軍隊,混了個“戰勝國”的名頭。在全球經濟危機時,美國反而在“羅斯福新政”的幫助下站穩腳跟,穩坐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
有了經濟和工業作為基礎,那也得將美軍的軍隊訓練體系作為參考。新兵營時期經過十多個周的新兵訓練已經是傳統,這點恐怕在當時沒有多少個國家能做到。除了佇列以外,美國新兵們還需要去掌握射擊、使用炸藥、急救等基本技能,不同兵種還會因為特殊要求進行特殊訓練。
素質高,確實是當時美國大兵的真實寫照。放眼全世界,也許還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滿足這樣的條件。加上完整的後勤體系,美國大兵基本上不會為了吃不上飯而發愁,更不會因為受了傷沒法救而擔憂——美軍是世界上第一支做到將青黴素佈置在一線醫療站的軍隊。
更何況在戰前,充足的火力準備或是情報準備,基本上是每場戰鬥的標準吧?美軍可不會吝嗇這些。在對面被劈頭蓋臉一頓轟的情況下,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在瓜島是有真實戰例的:瓜島戰役中日軍組織的最大一次衝鋒,動用了一個旅團5400人的兵力。結果美軍光105mm榴彈炮炮彈就打出去兩千發,日軍傷亡逾千人。換言之,一個旅團被打殘了。
而美軍步兵班,也是能完美壓制對面一個排“拉大栓”的。一個班9-14個人,裝備1-2支衝鋒槍,1-2挺勃朗寧BAR輕機槍,7-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論槍械自動化程度完全是世界第一。兩支M1加蘭德就能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這仗還怎麼打?
兵員素養有了,武器裝備也算是領先。新兵蛋子、指揮官打個一兩場仗下來就熟稔了,對於兵力、火力的分配也就手到擒來了。加上合理的戰略戰術安排,美軍的戰鬥力強自然也不是什麼意外。這種對於戰鬥力的自信,充足的後勤,造就了他們“慵懶散漫”的作風。
-
5 # 草民879
美軍也有思想工作,對於官兵多為基督徒的美軍而言,隨軍牧師制度是美軍保持旺盛鬥志的有力支撐。精神與物質永遠是戰爭中古老的哲學命題。
-
6 # 軍武小咖
美軍能夠在二戰中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主要就是因為美軍擁有巨大的裝備優勢。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和消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的工業產值超過日本十倍,超過德國、蘇聯、英國、法國、義大利五國的總和。巨大的工業產值意味著美軍能夠生產更多的武器彈藥,也意味著美國擁有更加完備的後勤保障,因此美軍打仗從來不需要為彈藥和後勤犯愁。
從菲律賓戰役時期美軍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一旦沒有了裝備優勢,美軍的戰鬥力並不強。菲律賓戰役時期,麥克阿瑟指揮13萬美菲聯軍,抵抗進攻菲律賓的5.7萬日軍。由於日軍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美菲聯軍的裝備情況比較差,日本只付出了1.3萬傷亡的代價,就攻佔了菲律賓。麥克阿瑟被迫乘坐潛水艇逃跑,留在島上的美菲聯軍全都成為了日軍的俘虜。
到了二戰後期,美軍依靠著強大的工業能力,建立了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而日軍仍然依靠著步槍作戰,雙方的裝備情況差異已經十分的巨大。美軍每一次包圍一個日軍佔領的島嶼,總是會對島嶼進行持續數日的狂轟濫炸,最後把日軍的灘頭陣地都變成廢墟,美軍才開始正式登陸作戰。
由於日軍的灘頭陣地已經成為廢墟,美軍登陸後遭到的抵抗並不會太強。在完成登陸作戰後,美軍又依靠著後勤優勢和裝備優勢消滅剩餘的日軍,一般在登陸作戰結束後,日軍剩餘的武器只有步槍,連最基本的食物都找不到。二戰時期的美軍擁有最完善的後勤保障,最充足的武器彈藥,美軍經常打勝仗也十分正常。
諾曼底登陸時期,德國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即使美國和英國不進行諾曼底登陸,蘇聯也能夠打敗德國。實際上在諾曼底登陸後,美軍和英軍打的硬仗比蘇軍少得多,雖然美軍中不乏有巴頓這樣的勇將,但是大部分美軍將領都不喜歡打硬仗。如果二戰時期所有軍隊的裝備都一樣,那麼美軍肯定很難擊敗日軍,更難以擊敗紀律性強的德軍。
-
7 # 不正經的軍棍
美軍的戰鬥力80%還真就是來源於武器精良,這點根本就沒法否認。
二戰中,美軍的飛機坦克都是以萬為單位生產的,數量上簡直就是碾壓德國日本的,那鋪天蓋地的B29、B17把德日炸的跟什麼一樣了,而這個家底,德國日本根本就拿不出來的。打到最後,日本人都是靠萬歲衝鋒做殊死一搏的,這就是靠裝備取勝。而打仗的勝負關鍵,就是裝備好壞以及裝備數量,其次是戰術。任何戰術,在絕對優勢的裝備面前,其實都是蒼白無力的。
但這也並不能否認美軍單兵的戰鬥力,二戰中的美軍不同於一戰中的美軍,一戰中的美軍典型的不會打仗。一戰美軍參戰之後,是英國人法國人幫著美國人訓練,基本是手把手教,結果上戰場之後,美軍還玩過了時的集團衝鋒,被德國人一頓鄙視。但是,德國人卻架不住美軍人多槍多。
而二戰中的美軍不同,二戰中的美軍已經是非常專業了,他們的軍隊,已經把士兵訓練的非常專業,對於不同情況,都已經訓練的遊刃有餘了,能夠非常合理的運用裝備。其實他們並不懶散,訓練中,他們學會的一切,都運用在了戰場上。但是總體上,如何打仗方面,他們還是差。
人們對於美軍的印象在於他們吃好喝好玩好,看似很懶散,實則這是裝備充分,條件優越的體現,和懶散不懶散,不搭邊。無論是諾曼底,還是阿登森林,還是太平洋上那些小島,美軍也都沒有什麼怕死的表現。
美軍在二戰中的裝備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他的產量非常高,十萬輛坦克,二十九萬架飛機,一百多艘航母,這仗還咋打?還要啥戰術,直接把這些武器堆過去,仗不就打完了,還用戰術麼?
而美軍如果遇到武器差距沒那麼大的時候,他們就不行了。比如在朝鮮,志願軍北朝蘇聯這邊,在戰場上有一千架飛機,美軍那邊也是這些數量,坦克志願軍這邊也是T34這類,武器差距在後期,已經沒那麼大了。前期,志願軍拿著雜七雜八的武器開過去了,後期換裝蘇制裝備,頂多步槍不如美軍,後勤不如美軍。就是這種還是處於很大優勢的情況下,美軍沒打贏。
戰鬥力強,就是來源於裝備,為何當年能在三八線頂住美軍,主要就在於,裝備好了,沒以前那麼差了,而且咱還都是身經百戰的精兵強將,美軍優勢僅限於那點了,咱們打贏了,這就是咱們會打仗的表現,這點上,那會兒的美軍還是不行。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一切戰術都是圍繞裝備展開的,比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的打法震驚全世界,打了不少人的臉。那會兒人們意識到什麼是代差,現代戰爭該咋打才行。美軍,絕對是有他的長處的,他能成為世界第一,不是沒有原因的。
-
8 # 麥田軍事觀察
這是誰給美軍定義的一個形象啊?以前的許多說法是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之上, 只是用於形容一下美軍的形象,幾句清描談寫的幾句評論,可是“慵懶散漫”之類的話,只是前面部隊,還有後面的部分,現在斷章取意,把前面的部分變成重點,無視了後面的部分,這完全是一個段子化。
從來沒有人質疑過美軍的作戰能力,美軍的裝備精良是一方面,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人員素質方面也是一個重中之重,美國不是人們想象的人員素質很差,相反人員素質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高,美國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從軍官到士兵都是相當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員,素質基礎素質條件很差,至於所謂散漫,那只是一種外觀形象一點而已,某些人過於刻意強調某些現象,實際不是說美國人沒有嚴明的地理等等,有著自己的風格,不是簡簡單單的鬆散,美軍在歷次作戰行動當中表現的也是相當頑強,可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差勁,僅僅強調幾個現象,不現完全體現美軍的實際情況。
-
9 # 河東三叔
在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面前,基本可以抵消相當部分戰術、紀律帶來的戰鬥力,二戰美國做為全球軍力最強者,可以研發幾乎所有先進武器裝備。再加上美國二戰軍工狂魔的身份加持,可以無限量獲得先進裝備不用考慮節藥彈藥。
所以大家會發現二戰美軍的作戰模式完全就是傾洩鋼鐵,對德國、日本採用戰略轟炸將所有軍工生產企業炸個底朝天,將對手戰爭潛力降至最底。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奪島之戰中,往往以鋪天蓋地的轟炸機、戰鬥機、艦炮將火力點轟上天,就算在登陸之後也是火力支援隨叫隨到。對於美軍來說可以花費幾噸彈藥消失一個火力點,或者一個狙擊手,可能對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說難於相像,不過這就是國力差距的事實。
大家在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日軍在這種不對稱優勢下損失慘重,最後選擇的方式基本都是豬突式自殺衝鋒,不過在看似散漫的美軍強大火力面前只有捱打的命。這種對比其實在裝備上就很清晰,三八大蓋為主的單兵火力對陣大量自動火力再加火炮支援,再強大的意志力在這種場景下都歸為零。
其實各國軍隊都有其自身的符號,如德軍以紀律嚴明、作戰強悍著稱,而日軍紀律最差最兇殘。美軍則看似吊兒郎當實際遵循嚴瑾的作戰原則,在強大的裝備優勢下能發揮出更強的戰鬥力,總而言之武器和人的有效結合才是戰鬥力強大的保障。二戰美軍戰鬥力的表現主要靠裝備,當然也不能忽視其強硬的作戰風格,可以參考《鋼鋸嶺》等影視題材作品。
-
10 # 始於虛無終於黑暗
電影《安其奧》中,德軍的凱瑟林元帥說的一句臺詞:你我要苦苦哀求才能得到的(武器和燃料),他們那邊的中士一個電話就行了。
-
1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以前也認為一支部隊,像大閱兵一樣,莊重嚴明,鋼鐵一樣的整體,會保證最強大的戰鬥力。直到我聽到一個故事;話說大唐李二,要發動玄武門兵變,這時從兵力上說李二其實不佔優勢,選擇在玄武門,也是借個地形的意思,說動了門官關門落鎖,可是太子一系也不是完全沒防備,身為太子,保安上各種遇事預案並不比今天差多少,所以一定會有機動部隊來搶門救護!怎麼辦呢?又不能預設大部隊堵門,這會暴露意圖,就決定用死士,在玄甲營找了幾個老兵,說了這事,讓他們再找幾個人一起,預先到玄武門外候著,人不能多,還不能暴露意圖,待裡面關門落鎖,卻要用命拖住來搶門的太子後援軍隊,老兵答應的慷慨,交代的人居然也放心。第二天李家幾兄弟進玄武門,還都看見幾個沒騎馬,衣甲散亂的玄甲營老兵,在玄武門外不遠處,有人偷偷私開的菜地裡,偷人家種的蘿蔔吃,建成兄弟還就此暗諷了李二幾句,不提。大人物們帶各自衛隊進了玄武門,大門突然關門落鎖,裡面開始了大家都知道的兄弟相殘,這個跟我們說的事無關,我們說的是門外,八九個老兵懶散懈怠的很,見關門落鎖了,接著偷蘿蔔吃,直到見煙塵四起,有部隊騎馬趕來,才稀稀拉拉朝玄武門跑,老兵嘛,時機掐的準,就八九個人,把橫刀夾膈肢窩裡,在大隊騎兵眼前,一邊跑還一邊啃著蘿蔔,跑到關門前馬馬虎虎排了條直線,都斜瞄著來人,不當回事,接著啃大概是自己人生裡最後的蘿蔔,不是說這麼幾個老兵真的就能擋住來的部隊,拖時間有死而已,結果也就是這種散漫,拖住了來人:完了,這是玄甲營死士!真遇上賣狠的,一衝上去,用人命也能很快堆死他,這種吊兒郎當的老兵,則不會跟你死拼,會很油滑的拖著打,面對必死之戰,最怕的就是這種心態能放鬆到嚇死人的老兵。門外這一仗沒打,沒必要,都是打老了仗的人,知道自己會被幾個死士拖住,沒用了,還是考慮別動手,給新皇留個好印象吧……到了宋朝,出了個岳飛,會帶兵,會練兵,有人問他選兵的訣竅,留下了我國古代選兵的名言—— 平時訓多嚴整都沒用,得上陣,初上陣看見敵軍,手還拿得住槍矛,嘴裡還有口水,那就是好兵!而後來我國曆代練兵,都是講究嚴肅、嚴苛、嚴酷,也許好兵強軍也不是沒有,不過仗沒打就自己緊張到營嘯的也很多。美國這個國家,跟我們完全不是一個文明環境、一種思想成份的國家,在二戰,因工業發達,軍器犀利,打下了一直到今天,都號稱藍星第一的名號,那麼不願意承認,不黑他不舒服怎麼辦呢?當然是學二戰日本鬼子糊弄他們底層民眾那樣,想象美國兵除了武器好,什麼屁本事都沒有啊!你看他們在戰壕裡還放蕩的跳扭屁股舞、你看他們一聽槍響就撅屁股亂爬、你看他們成天吊兒郎當……意思其實很簡單:我才是藍星第一!只要我有那些武器!這些人從來不想,現代軍隊的紀律性、協作性,就是建立在工業社會的紀律性、協同性之上,這方面比你差的,怎麼可能成就最發達工業國家?!現代軍隊講究的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完後如和放蕩不羈,如何吊兒郎當是自己的事,美國軍隊整體放蕩不羈的面紗下,是軍校初級學院走路都得沿著地上畫好的油漆線走,我們的軍校也沒嚴格到這種程度吧?訓練我們遠征軍的美國軍士,一把刮鬍刀,可以玩出幾十個花樣,為士兵提供的雜誌,可以專門細化到分步槍手、機槍手、狙擊手的程度,這些看不見,只看到他們床上的黃色雜誌,這似乎不是美國兵的問題。所以在二戰,德國人,日本人,發現吊兒郎當的美國兵會握著拉掉保險的手雷,伸進碉堡並不放手,等著它在手裡爆炸,比看見自己戰友自裁、切腹還震撼。對,武器是要人要來使用的,可惜用著比你好的武器的人,未必就一定是不如你的窩囊廢,這裡面沒有必然聯絡,看看海灣戰爭後,那些已經服完兵役,已經回國的戰爭承包商,重新回到戰場,他們也許是沒有信念,眼裡只有美元,可是在戰場上提起武器,無論是勇氣還是專業技能,一點點都沒有遜色的樣子,沒上過戰場,沒見過血的人,去猜測人家這不行、那不行的,去懟呀!可以賺美元,還可以發微信要看這個要看那個的,多好?!世界那麼大,美國兵就在那裡,少年,不服就是幹,上吧!
-
12 # 鍋蓋頭司令
美國軍隊實際上經過二戰的磨礪以後實際上已經有了不小的戰鬥力了,但是無論一些人怎麼說美國大兵在二戰早期的戰鬥力算不上有多強。拋開二戰這個時間段不說,就說美軍的戰鬥力如何。聽很多人評論美軍就知道美軍是不是主要靠著武器了,先不說那些不喜歡美國這個國家的人怎麼評論,就那些天天吹捧美國吹捧美軍的他們怎麼吹得,後勤有多強某場戰爭多長時間運了多少物資,導彈能打到哪哪哪,轟炸機多長時間能飛多遠,空海一體戰多麼厲害,航母打擊有多強,你稍微尋思一下,這些吹捧的點是不是全都是吹的武器多厲害。
看了這麼多戰爭史從二戰到現在美國打了那麼多戰爭,包括剿滅一些武裝,很少聽見像一些擁有戰鬥力比較強的國家的軍隊一樣,一支小部隊死死咬住敵人一支大部隊把敵人拖垮了,或者一支小部隊死守一個地方在武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拖住敵人很長時間,敵人把山頭都炸平好幾米依然頑強戰鬥子彈打光就用石頭。幾十年的戰爭史有記載的沒記載的咱們不能說沒有,但是和一些國家比沒那麼多。美國軍隊在各種資料記載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管是登島還是攻山頭都是多少萬噸炮彈和航空彈傾瀉而下,以至於很多研究歷史的人都喜歡用美國扔的炸彈重量除以戰場面積,算算一平方公里扔了多少炸彈。從二戰到二十世紀末,從阿富汗的托拉博拉山區到東南亞到東北亞到太平洋的諸島和山頭,有多少被美國傾斜過上百萬噸炸彈。 老實講,那炸的山都受不了,山上的守軍怎麼能存活,這樣的強悍只要資源充足誰都能做到。
美國軍隊戰力不弱,但是美國大兵和特種部隊還達不到電影裡的上天入地降妖伏魔的水平,美軍折戟過索馬利亞,也在中東大漠中跌倒過,它從來沒有過和較強的對手一對一過過招。美軍始終有依賴火力以來武器的傳統,2011年美國陸軍因為美國大兵肥胖問題開除過一千多名士兵,阿富汗戰場上也因此造成過損失,美國才重視起這些問題。 近年美國軍方高層不斷質疑美國陸軍還會不會打仗,一道防線攻不破,轉眼坦克或者戰機就過來了,而空海軍方面對手幾乎等於沒有。美國不是沒在對手武器弱於自己的時候摔過跟頭吧,假如現在讓美國軍隊動用的武器種類數量和對手幾乎相同的情況下美國大兵能不能戰績很好?
-
13 # 哥暢足球
美國有史以來,我沒找到關於它軍隊認慫或不行的戰鬥案例,所以應該正視美軍,他們不簡單,當然裝備精良是一方面。
-
14 # 盜德高點
說幾個常識,你感受下:1
1)美帝是全民玩槍的國家,隨意抓幾個平民出來,那個國家的人玩槍玩的過老美?
2)美國佬愛冒險,開飛機跳傘再沒當兵前就很多人會了,有哪個國家做到這些?
3)後勤好,營養足,士兵一個個身體素質很好,有幾個國家比得上?
排除這些東西,就算拿一摸一樣的槍支,明顯也是美軍佔上風呀
-
1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當然不是了,任何軍隊的戰鬥力從來也不會是依靠武器精良而得來的。必須是靠嚴酷的紀律鍛鍊加上優厚的待遇才能培養出強悍戰鬥力。
不知道題主怎麼得來的美軍“慵懶散漫”的概念,事情不是這樣的,美軍也是從新兵連就開始嚴格訓練的。
軍人內務整理最是體現軍隊紀律性了,美軍固然不疊豆腐塊,卻也有類似於疊豆腐塊的內務要求,相比於其他軍隊,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也說床具吧!
美軍內務規定:床墊上必須要鋪一白一綠兩層床單和一條毛毯(他們不用棉被),先把第白色床單在床墊子上鋪平,一端緊挨著床尾,另一端多餘的部分扎到床墊下。(是不是有一種星級酒店的床鋪感覺?對,他們就是星級酒店的衛生要求。)
然後開始整理左右兩邊垂下的床單,一隻手壓在床角,另一隻手在距離床頭16英寸處提起床單,折一下,塞進床墊下。(是不是似曾見過?對,每一間醫院的病床都是這樣折床單的,所謂“醫院角”是也)
再把另一件綠色床單鋪在第一件床單上,重複第一層的床單鋪疊動作。
再把枕頭抻平放在床頭,毛毯對摺後蓋住枕頭,再把毛毯折出“醫院角”。
上一張圖片吧!醒目:
最後的效果圖如下:
然後美軍還有另一個“似乎不近情理”的內務要求——擦皮鞋。美軍在擦皮鞋的時候,連擦鞋布怎樣繞在手上的也有具體標準的,既要上鞋油,也要上鞋蠟,還必須要擦兩遍達到可以把鞋子當鏡子用才算合格。
其他諸如洗漱用具和衣服的擺放也是有嚴格規定的。
美軍在三個半月(據說前年開始是五個半月了)的新兵訓練營中除了體能訓練和武器知識學習之外,每天就是這些日復一日的枯燥內務訓練。
再貼一張美軍體能訓練圖;
如果一名新兵在五個半月中稍微有一點不合格表現,就要被認定為“不夠格做一名美國軍人”而逐出軍隊。對了,美軍對於佇列訓練雖然也比較重視,但是不算嚴酷。
這大概是全世界都認為美軍“慵懶散漫”的原因吧?其實美軍一點也不“慵懶散漫”。
不要小瞧美軍。 -
16 # 紅色手電筒
美軍散漫嗎?印象和實際情況是兩回事,美軍的紀律在西方國家軍隊中並不是很差,無論是執行命令還是戰鬥意志都不是很差,只不過由於美國軍隊沒有什麼軍事傳統,所以對於佇列一類能夠體現軍隊精氣神的科目十分的稀鬆平常罷了。
事實上,美軍的紀律是十分嚴格的。
美軍擦的皮鞋,注意鞋幫那裡,這個可不是那種漆皮的鞋,就是擦出來的,把鞋擦成這樣也是能把人逼瘋掉的。
中國軍隊是用疊被子來灌輸紀律和服從意識,美國人是用擦皮鞋來幹這事,美國人要求擦皮鞋是能夠擦出人影來,或者說是讓蒼蠅在皮鞋上站不住,同時美軍對於內務的要求並不低,當然不用疊被子,但是要求乾淨整潔是跑不了的。
朱日和是參考了歐文堡,這不是秘密。在歐文堡,美軍的專業紅軍部隊還有一個番號叫做“第32近衛摩托化步兵團”。
除了嚴格的紀律,美軍的訓練體系是全世界最嚴密的,象這幾年國內頻頻亮相的朱日和訓練基地其實就是參照美國的歐文堡訓練基地打造的,包括專業的藍軍部隊、空軍紅旗軍演等美軍的做法,現在也都被借鑑到了中國。
一方面是嚴格的訓練,同時美軍內部對於軍事問題可以進行比較自由的討論,這對於解決問題是非常迅速,比如抗美援朝戰爭中,針對志願軍的夜戰、近戰,美軍針對性的提出了磁性戰術,這對於志願軍完造成了比較大的困難。這種快速的學習能力也是美軍強大的戰鬥力之一。
-
17 # 西餐劉顯琨
那肯定是一種誤解。
任何軍隊的戰鬥力,都不單單是由精良的裝備與強大的後勤保障決定的。精神面貌與思想,信仰都是強大的戰鬥力。
自從美國獨立之後,所謂的自由民主就已經深深的刻在美國人的價值觀裡面了!
“珍珠港事件”之後,羅斯福總統絕對內心有十足的把握去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為當時美日之間的工業生產力差距是巨大的。
但是為什麼羅斯福總統演講的時候不說:“美國大兵們堅持住,根據國力統計預測,我們未來肯定能碾壓日本人,傷亡肯定低於小日本,航母沒了我們可以快速補充”這些實際的戰略分析資料來安穩人心呢?
很明顯,羅斯福總統更高明,拉動民族對立情緒,徹底點燃復仇參戰的理論很有感召力。
軍隊一旦擁有了信念,那戰鬥力也會非常強悍。美國的自由民主理論和日本那個解放大東亞理論,納粹德國的雅利安民族理論,生存空間理論一樣,是具有煽動性的。
-
18 # 咖哩咖哩醬
當然不是。從來沒有任何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來自複雜的武器。它必須依靠嚴格的紀律訓練和慷慨的待遇來發展強大的戰鬥力。我不知道這個主題在美軍中是如何得到“鬆弛和懶惰”的。不是這種情況。美軍還從招募公司接受了嚴格的訓練。軍隊的內政管理最能體現軍隊的紀律。儘管美軍沒有堆放豆腐塊,但它也有類似於堆放豆腐塊的內部要求。與其他軍隊相比,它甚至更好。例如,還可以床上用品!美國軍事內政法規:床墊上必須覆蓋兩層白色和一張綠色床單以及一條毯子(不要使用被子)。首先,將白色床單鋪在床墊上,一端靠近床頭,另一端將多餘的部分綁在床上。在墊子下。 (感覺像星級酒店的床嗎?是的,它們是星級酒店的衛生要求。)然後開始整理左右兩邊的床單,用一隻手按在床角上,用另一隻手將床單抬離床頭16英寸,將其摺疊,然後將其塞入床墊下。 (似乎以前看過嗎?是的,每張病床都是這樣摺疊的,所謂的“醫院角落”也是)在第一張紙上攤開另一個生紙,然後重複第一層的堆疊操作。然後將枕頭平放在床頭上,將毯子對摺並蓋好枕頭,然後將毯子從“醫院角落”摺疊起來。繼續拍照!引人注目:最終效果圖如下:然後,美國軍方又進行了一次“看似不合理的”內部要求-擦鞋。當美國軍方清潔皮鞋時,對於擦鞋布如何纏繞在手上有專門的標準。必須同時塗鞋油和鞋蠟,並且鞋必須拋光兩次才能成為鏡子。其他洗浴用品和衣服的放置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體育訓練和武器知識學習外,美軍的三個半月(據說距上一年已經五個半月)每天都在無聊的內務訓練。張貼另一張美國軍方的身體訓練圖;如果新兵在五個半月內略有取消資格,他將被視為“沒有資格當美國兵”並被開除出軍。順便說一句,儘管美軍也非常重視排隊訓練,但這並不苛刻。這可能是全世界都認為美軍“懶惰”的原因嗎?實際上,美軍根本不是“懶惰”的。不要小看美軍。
-
19 # 寶弟之
每個國家軍事風格不一樣,就算是散漫,也只是人家的風格。中國軍事風格,紀律嚴明,在全世界第一,這點必須承認。
-
20 # 劇透歷史
因為武器優勢而取勝,這在冷兵器時代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很簡單,大家的兵器雖有優劣,卻沒法形成質的區別,想要全面壓制不太可能。兵法、士氣、後勤等因素對戰局的影響也很大。
但是,二戰中的美軍,戰鬥力如此強悍還真是因為武器,或者說武器至少佔了八成以上的因素,這幾乎已經是公認的事實。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美軍的武器裝備技術雖然優於大部分國家,卻並不全部都是世界頂尖級,甚至某些方面還比不上日本、蘇聯、德國的裝備。例如,日本研製的零式戰鬥機,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是一個神話,美軍飛行員碰上這塊輕便靈活的戰機,基本都是束手無策。據統計,初期零式與美軍戰鬥機的交換比為1:6。也就是說要耗損6架美軍戰鬥機,才能打下一架日軍零式。
後來美軍意外俘獲了一架零式,拆開研究之後發現了零式的缺陷,裝甲較薄弱、發動機功率較低,於是有針對性的研製了穿甲燃燒彈,這種子彈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鋁合金蒙皮,並引燃整架飛機。
此後零式不再是美軍在天空最大的威脅,再加上中途島海戰大量有經驗飛行員的折損,使得日本空軍的戰鬥力迅速下滑。到了馬里亞納大海戰,美軍戰鬥機隨隨便便、輕輕鬆鬆便擊落了許多日軍戰機,為此美軍還戲謔這次空戰為“馬里亞納獵火雞”。
再來說說德國。二戰快結束時,德軍研究並裝備上了噴氣式戰鬥機,還有能直接從歐洲大陸跨越英吉利海峽打到倫敦的V1、V2兩款導彈。毫不誇張地說,是德國引領了噴氣式發動機和火箭技術,戰後美蘇兩國拼命爭搶德國的技術人才和科研裝備,這才有了多年後的美蘇太空競賽。
而蘇聯研製出了IS-3重型坦克,其火力打擊、防護能力之強,達到了蘇聯戰時坦克的巔峰,美軍的謝爾曼坦克在它面前,也是有所不及。戰後,蘇軍的鋼鐵洪流,一直都是令歐洲戰慄不已的殺手鐧。
既然相比於蘇聯、德國和日本,美軍裝備有以上這些不足,那為何還能還給人“武器精良”的印象呢?
因為美軍的裝備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多!除去最後那兩顆原子彈,美軍其它武器裝備技術上只能說中上,但在數量上,美軍絕對能夠碾壓各參戰國。咱們可以來看一下二戰中的美軍步兵班基本配置。
一個步兵班通常有12人,2把湯姆生衝鋒槍(由正副班長使用)、配備8支M1伽蘭德自動步槍步槍作為基本火力,1支布朗寧自動步槍(20發彈匣供彈,後期還配備可拆卸兩腳架)作為機槍使用擔任壓制火力,1支配備瞄準鏡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狙擊步槍(即春田步槍)作為支援火力,另外狙擊手和正副班長還各有一把自衛手槍。
這些武器別的國家有沒有?有!但能不能像美軍這樣大量配發?不能!誰都沒有美軍這樣財大氣粗。
可以說一個普通的美軍步兵班,遠近火力、單發和連發火器都搭配上了,作戰能力非常強大。如果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戰鬥班,武器只會配備得更好更齊全。
日軍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對手,那再來看一下日軍的配備如何。
標準的日軍戰鬥班有13人,包括班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一挺輕機槍,負責該槍的有四個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皆配備自衛手槍,在戰鬥中有時也攜帶步槍。其餘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
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一個兩人攜帶的50毫米擲彈筒,再多的也沒有了。
這樣的火力對比,美軍打贏了很正常。要是打輸,那真沒臉見人了。
另外,美國是二戰時擁有航空母艦最多的國家,共有147艘。最瘋狂的時候,一週就能造一艘,其速度快得令人瞠目結舌。還有驅逐艦,每三天就可以下水一艘。
這樣的建造速度,別說日本趕不上,蘇聯、德國、英國都趕不上。原因也很簡單,不是不會造,也不是沒時間,而是沒錢,沒那麼充足的資源。
也是因為戰爭資源太豐富,美軍打戰的方式一般是炮彈開路,各式火力不要錢一樣向目標地傾洩。以硫磺島海戰為例,美軍派出飛機左一遍右一遍地轟炸,像農夫犁田一樣。而這並不是個例。因為這個,美軍在二戰中的傷亡總是比對手小上很多。
例如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陣亡12萬左右。而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日軍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加起來約有150多萬。這種比例十分驚人,但如果說到消耗的武器裝備,日軍大概只是美軍的零頭。
據說戰爭結束後,美軍在各地的武器裝備並沒有全部運回本國,價值低一點的,直接不要了,援助當地換助別的好處。
當然啦,武器再好,也需要人去控制。美軍雖然看似慵懶散漫,也並不是某些影視劇裡描述的花花公子,意志力雖弱一點,上了戰場該拼命的時候也得拼命,單兵作戰能力不差。
回覆列表
不是哦,二戰中計程車兵美國士兵上戰場前訓練時間最長訓練科目最完善。美國工業強大參戰後不像其他國家一樣嚴重匱乏(相比其他國家來說打仗的時候肯定不能像平時)。所以美軍的後勤保障在所有參戰國中是最好的,至於其他國家很多連大陸公約都做不到。同時美國本土和戰場分別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讓他們可以在士兵上戰場前有足夠的時間訓練。一個能走出新兵營計程車兵基本已經具備所有班組一級計程車兵戰術。另外美國本身是富裕國家,士兵在當兵前素質已經不錯。(舉例,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標準是飛行120小時,不算軍方民間俱樂部能達到標準的在冊就有50萬。而日本隨著太平洋戰爭標準從100小時一路降到60,但全國上下滿足條件的也才一萬出頭。至於中國,汽車兵還需要靠愛國華僑。識字率低的可怕中低層軍官甚至很多看不懂地圖。。。)
除了士兵,美國的戰場支援也非常不錯,無線電基本覆蓋到班。對於應對各種情況步兵手冊是世界最完善的。(比如電視裡座標xxx申請火力覆蓋就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方面要求士兵看見火力點知道座標xxx,另一方面要求支援部隊編制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