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眼淚裡得魚

    《三國演義》中有三個人物塑造的非常經典,他們分別是“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以及奸絕“曹操”,在這裡面諸葛亮的評價無疑是非常高的,將諸葛亮提到了半仙級別的人物,可是諸葛亮真的有那麼神嗎?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諸葛亮都有些被誇大了。

    第一點:政策上的失誤

    諸葛亮雖然被稱為是千古名相,但是他這個人無疑是失敗的,這讓他在千古名相之列寸步難行,首先便是諸葛亮用人不善,痛失街亭和荊州。當年劉備掉諸葛亮入川,諸葛亮將關羽留在了荊州,諸葛亮肯定知道關羽為人驕傲,拒絕了聯吳抗曹,最後導致大意失去荊州。

    如果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意外的話,那麼任用馬謖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劉備早就看出了馬謖為人不踏實,並且告訴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能做大事,要好好觀察”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便派遣馬謖為先鋒,鎮守街亭,導致了街亭失守。這對於蜀國是災難性的打擊。

    第二點:觀點上的失誤

    諸葛亮一生都想要立功,以至於能夠興復漢室,但是諸葛亮卻忘記了當時蜀國地區需要休養生息,換句話來說就是諸葛亮有些窮兵黷武了,打來打去最後蜀國已經難以支撐了。當時阿斗是極力反對諸葛亮到處打仗的。但是奈何沒有諸葛亮的實力大。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是一個文臣,到最後卻被劉禪封為武侯的原因。

    第三點:不會培養人

    想要評價一個人是不是千古名相,而不是看這個人有多麼勤奮,而是要看這個人是不是會培養人。凡事親力親為,並非為官之道,為官者重在善用賢能,官階越高越要學會掌控全域性。就好比皇帝需要學會的帝王學術便是權衡各方勢力。而宰相便是要任用賢能而且揚長避短。

    諸葛亮心中只有自己,一心一意想要做一個一代忠臣鞠躬盡瘁的形象,可是這樣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危機,便是會出現將國運寄於一人的危機。所以說諸葛亮雖然是一代忠臣,但是稱他是千古賢相還是有些不合適的。

  • 2 # 魁星線上

    諸葛亮被稱為料事如神的神人,還是千古第一相,還有成都專門的祠堂,他的光輝事蹟在《三國演義》中有記載,實際上的他是不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呢?首先就應該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就有演繹的成份,其中的一些事蹟不是他的,作者為了凸顯他的厲害移植到他身上而已。例如:赤壁之戰,當仁不讓的第一人應該是周瑜,並且蘇軾所形容的羽扇綸巾,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形容的當時周瑜的形象。與諸葛亮沒有關係!

    諸葛亮主要的工作不是在軍事上作為軍師存在的,因為劉備作戰出征的時候帶著的是法正。《三國志》之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一般,軍事能力並不見長,雖說諸葛亮後來也曾帶兵平定南蠻,更先後多次帶兵北伐,但實際上,在劉備生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展現。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主要是作為內政的貢獻。在蜀漢政權的建立時期,諸葛亮主要從事外交和政務方面的活動,充當政治家的角色。他出使江東,成功與東吳締結友好盟約,消除了劉備政權東部的隱患,為政局的穩定以及蜀漢政權的建立謀求到了一個較好的政治環境。

    此外,在征戰中,諸葛亮常常承擔著鞏固後方的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政務處理方面過人的能力。成都平定後,諸葛亮任職軍師將軍,管理左將軍府事物,之後劉備外出征戰時,經常讓諸葛亮留守成都,以補充前方的糧草和兵員。

    當劉備病逝白帝城的時候,蜀漢可謂是損失慘重,蜀漢政權可以說在這個時候真的是瀕危時刻。諸葛亮不僅沒有讓蜀漢因此衰敗,反而逐步恢復了過來,並且再次擁有了對外出徵的實力,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而這個時候的諸葛亮獨攬蜀漢的大權,所以才能夠做到這樣的成就,可能也是劉備臨終託孤的原因。

  • 3 # 超級清潔工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揚劉抑曹的藝術作品。

    對諸葛亮的描述也與正史中的形象有所出入,正史中的諸葛亮更多是以政治家活動,而演繹的卻是軍事孔明。

    那是否演繹中的諸葛亮是智多近乎妖的神仙人物呢,也卻不是如此。

    我們細數諸葛亮的親自指揮的勝利戰役,真正談得上勝利的卻只有初出茅廬的火燒博望坡這一次,但也是利用了曹軍的輕敵心理。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討伐劉璋戰役也是後期才參與的。

    其餘為人津津樂道的幾個故事卻是不同方面的智慧,舌戰群儒(演講),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天時),空城計(心理)。

    而羅貫中也並沒有完美化諸葛亮,他也有自己的缺點,所以有了揮淚斬馬謖,六出祁山(固執)這些描寫。

  • 4 # 刺刀57971454

    我們細數諸葛亮的親自指揮的勝利戰役,真正談得上勝利的卻只有初出茅廬的火燒博望坡這一次,但也是利用了曹軍的輕敵心理。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討伐劉璋戰役也是後期才參與的。

    其餘為人津津樂道的幾個故事卻是不同方面的智慧,舌戰群儒(演講),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天時),空城計(心理)。

  • 5 # 郭發洪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從一個方面去看,也不能因為某種說法的流傳,而不去觀察歷史的真實性,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並沒有小說中的那樣厲害,但也是三國中很優秀的人物,這點是不可以否認的。

    諸葛亮出師表有幾句很有意思的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對當時的形勢說的很清楚,但諸葛亮還出祁山去打最強的魏國了,這一打還是六次。這個就讓人很不解,既然知道自己是最弱的,為什麼還要打強敵?發動這種沒有意義的戰爭呢?我想不出為什麼。

  • 6 # 稚友之家

    我看過很多小說,獨獨對三國演義印象最深,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也許三國演義真的對我們青少年的一份寄託,看關羽溫酒斬華雄,看張飛長坂坡一聲怒吼,三英戰呂布,我們多麼想成為文中人物,馳騁沙場,說一句大丈夫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多麼慷慨激昂,是羅貫中(說家元末明初小)給我們瞭解這麼歷史的機會,《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諸葛亮這個人,自不必說,相信他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直一來,諸葛亮都被說成了“牛人”“神人”,什麼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呀,反正是好詞好句,都能往他身上套。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當然沒有,其實很多關於諸葛亮的故事,都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比如“火燒博望”“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七擒孟獲”“三氣周瑜”,等等,全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回事。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的很清楚:“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他真正的才能,在於治國(據歷史學家考證,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是治理得最好的,這是諸葛亮的功勞)。他真正值得我們佩服的地方,在於憂國憂民、心繫天下的思想和氣節。為了完成先帝的遺業,他勞心勞力,無怨無悔,給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精神和為人,令人動容!

  • 7 # 唐唐新視野

    諸葛亮被稱為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後來種種對於他的傳說可謂數不勝數,他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他真的有那麼神嗎?下面我就來說說我所瞭解的諸葛亮。

    我們大多數人瞭解諸葛亮可以說都是透過三國演義,可是我們總是忽略了一個關鍵,那就是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不是史書,小說情節是有虛構的,而我們總是誤以為那就是歷史事實。就像看電視劇西遊記以為原著西遊記裡面也是這樣的一樣。然而真實的諸葛亮卻不是這樣神的,他也是人,也會有人的一些通病。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一出山就來了個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可是這火燒博望坡還真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劉備戰績,這個時候其實諸葛亮還在耕田呢,後來的火燒新野才是諸葛亮所為,而且博望坡一戰也沒有那麼誇張,曹操也沒有什麼太大損失,三國演義中大肆渲染只是因為劉備對曹操勝利的戰役很少。

    後來還有孔明舌戰群儒,這個倒是真的,不過在赤壁之戰中的孔明借東風和草船借箭就很扯了,其實根本就沒有孔明借東風這個事,只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另外草船借箭這個事也不是說諸葛亮的而是孫權,而且那是在赤壁之戰後的事。赤壁之戰曹操確實敗走華容道 但並不是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狼狽,而且也沒有孔明三處設伏,羅先生又一次神化了諸葛亮。

    另外最讓我覺得諷刺的就是諸葛亮那首出師表了,我上學的時候都還要背呢,讀完再結合一下諸葛亮做的事情都覺得有些好笑。“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就是出師表中的那句,對當時的形勢說的很清楚,蜀國可以說是最弱的,可諸葛亮卻還出祁山去打最強的魏國,這一打還是六次。這個就讓人很不解了,既然知道自己是最弱的,為什麼還要去勞民傷財打這種沒有意義的戰爭呢?應該是他知道自己老了,想要留下些功績吧?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別的原因了。就單單這一點我就覺得諸葛亮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神了,他也是人,也對功名有著渴望和追求

  • 8 # 魁䰢

    這只是電視劇誇張化了而已,歷史中諸葛亮也是有失敗的,這三國演義是站在劉備的陣營視角去寫的,如果是換成曹操的陣營去寫會變成如何呢!

  • 9 # 海闊天空hk

    既然是歷史人物,當然有真實的一面,至於說有沒有那麼神,當然也沒有那麼神,因為是演義那就必然有創作的成份,從我內心講我當然希望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現實,但理智告訴我這隻能是完美的故事,唯物主義者也只相信事實,所以中華民族唯一的神奇人物,我只認毛主席,因為他是中國人民唯一看得到,感受得到的神奇巨人,這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敵人也不否認,綜上所述諸葛亮確有其人,有那麼神麼?當然沒有,因為沒有事實依據。

  • 10 # Yu仔

    差不多,如果不神怎麼可能成為軍師呢,三國裡最有名氣有聲望的人了,如果沒有真本事的話恐怕劉備三兄弟早就被曹操打回老家了。

  • 11 # 路遙lgy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的確是很神。從“三顧茅廬”的《隆中對》,解析天下開始,足以驚豔了劉備。接著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曹操才領教了諸葛亮的厲害。之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安排關羽“義釋曹操”一直到“空城計”,無不顯露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描述的“智慧如妖”,主要是小說是以讚揚劉備,貶低曹操為中心思想展開的,劉備和諸葛亮自然就成了比較正面的人物了。加上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構想的確影響深遠。諸葛亮成為了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的智慧充滿了傳統儒家思想,他的聲名遠播,不得不承認文學巨大的魅力。

    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光鮮,但他的確為劉備的創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並且在治理蜀漢方面有著傳世的功勞。他制定了許多適合蜀漢社會穩定,與經濟,法制等方面的制度,使蜀漢逐漸穩定-發展起來了。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完美無缺。都知道他不聽劉備勸阻用馬謖,導致北伐失敗。不重用魏延,使魏延含冤被殺。事實上諸葛亮有著傳統文人的清高,他並不像劉備那樣豁達,只要有用,什麼樣的人都能用。

    諸葛亮的侷限性在於用荊州與他熟知的人。他事必躬親的工作態度,令人佩服,卻夜會影響蜀漢低層人才的凸顯與提拔。也顯出他對人的不信任。致使他自己都沒人可用。

    儘管,真實的諸葛亮沒有小說裡那樣神,但是,多人還是願意認為諸葛亮就是小說裡描述的那樣“神”了。

  • 12 # 陳翔久點半

    有句俗話叫“話三國,必先說諸葛”,由這句話可以看出諸葛亮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的重要性。

    那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人物介紹。

    諸葛亮,蜀國丞相兼軍師,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琅伢陽都人,善計謀,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樂毅,自號“臥龍先生”。而小說中第一次寫他外貌時,只用了二十四個字就把他、給人的印象給定格了,哪二十四個字呢?“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從這個形容我們不難看出,世人對諸葛亮的形象。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諸葛亮的生平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處出茅廬的第一功。諸葛亮還建議劉備聯孫抗吳,並親赴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赤壁大戰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萬支箭殺諸葛亮,而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務,之後周瑜又多次設計要害諸葛亮,可都被其一一躲過。在周瑜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時,諸葛亮又在七星壇借來東風,從而有了火燒赤壁的一段佳話,隨後便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劉禪即位,朝廷事務皆聽於諸葛亮裁決。建興三年(225),諸葛亮伐南蠻,以剛柔相濟的手段,七擒七縱孟獲,終將其降伏。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率軍北伐,欲恢復中原,六出祁山,收降姜維,但終因缺乏良將而失敗,又因錯用馬謖,失卻街亭,於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三等。期間又擺下空城計智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等。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在五丈原臥病吐血,將平生所學及所著書二十四篇等授於姜維。又喚馬岱入帳,授於制服魏延的密計。最後諸葛亮病死軍中,享年五十四歲。

    其實也有這麼一段話來概括諸葛亮的生平,“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諸葛亮一生有兩個亮點,一為智絕,二為忠貞。

    說諸葛亮神的話,其實有些誇大了的成分了,但是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這也是不可不說的。

  • 13 # 尼古拉斯喬喬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並不屬於人類範疇。所謂“狀諸葛多智而近妖”是也。正因為如此,超脫了人類的諸葛亮,把人界的一切佼佼者玩弄於鼓掌之中。

      官渡大戰,一統北方的霸王曹操,被諸葛亮玩的團團轉,毫無還手之力。

      赤壁大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儒將周瑜,被諸葛亮氣了三次一命嗚呼。

      北伐中原,王朗被諸葛亮一頓唾沫罵死了,曹真看了諸葛亮一封信氣死了,司馬懿被諸葛**的躲在大帳裡當烏龜,一步不敢出,最後還差點被諸葛亮燒死。

      燒博望坡,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一件接一件讓人眼花繚亂。

      這就是演義裡的諸葛亮他能借東風,能點燈續命,能呼風喚雨,能把人界的一切統統掌握在手裡,人界根本沒人是他的對手,他想弄死誰就弄死誰,想玩死誰就玩死誰。

      沒人是他的對手,獨孤求敗諸葛亮,徹底寂寞。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半妖,一個神仙,最終卻敗了。

      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敗的原因,是因為天看不慣他了,天要收他。

      因此,有許多人,藉此將諸葛亮奉若神明,覺得他是一個沒有半點缺點的神仙,不論是軍事,內政,還有道德,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三國第一,甚至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然而,粉過即黑,捧過即殺,這是萬古不變的真理。

      當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真正的歷史以後,很多人開始對諸葛亮產生了懷疑,乃至鄙視。

      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會借東風,也不會點燈續命,不能呼風喚雨,空城計是曹操用過的,草船借箭是孫權乾的,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

      甚至,招牌隆中對裡的“三分天下論”,也被人發現,魯肅在之前就提出過。

      當曹操大破袁紹,稱雄北方的時候,諸葛亮在老家種地。

      在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樓船一掃空的時候,諸葛亮在管後勤。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多次談到曹操也曾經多次戰敗國,來為自己開脫,意思是連曹操這麼堪比孫武吳起一樣的人物都敗過,更何況是我呢?意思明白,他承認自己打仗根本不如曹操。

      周瑜在赤壁打敗曹操以後,很快就跑去南郡和曹仁對毆,打贏曹仁以後又立刻去伐蜀,結果半路病卒,他的死,根本諸葛亮一樣半分錢關係都沒有,說句寒磣的話,當時的諸葛亮,一個管後勤的,憑什麼氣吳國三軍總司令周瑜?周瑜不過來氣他就不錯了。

      王朗是在家中頤養天年的,也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和曹真對峙的時候,諸葛亮一樣沒有什麼碾壓之勢,相反還多次被曹真佔了便宜。和司馬懿對峙的時候,諸葛亮更是次次行動都被司馬懿料敵先機,從五丈原一口氣跑到北原,處處都有司馬懿佈置的兵力提前守著,給了他一個徹底的透心涼。

      陳壽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司馬懿說他:“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被劉禪喊一聲,放下大好局勢就回朝,結果錯失了北伐良機。

      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甲仗百人入殿”

      歷史上的諸葛亮,不但不會聽劉禪一句話就立刻趕回朝,相反,朝政一直控制在諸葛亮手上。

      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劉禪也不願意給他立廟。

      於是,很多人據此認為,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那麼諸葛亮什麼都不是

      他把持朝政,甲士上殿,讓劉禪當了10多年憋氣皇帝,談何忠心?

      他不能玩弄曹操,不能氣死周瑜,不能嚇死司馬,談何能力?

      甚至,他曾經進言劉備處死彭羕,自己執政時又貶謫廖立,談何人品?

      這樣看來,如果脫離了三國演義,諸葛亮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然而,令人奇異的是,杜甫,王安石,李白,白居易,陸游,楊慎這些沒看過《三國演義》的唐朝人,宋朝人,卻紛紛揮筆寫下了讚頌諸葛亮的詩篇。

      讚頌諸葛亮的名篇,全部出現於《三國演義》問世之前。

      這是為什麼?

      讓我們冷靜的想一想……歷史上的諸葛亮,遠不如演義裡的諸葛亮厲害,也不如演義裡的諸葛亮完美。

      但最終,我得出的結論卻是——

      歷史上的諸葛亮,遠比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更偉大的多。

      如果聯絡起來前邊的話,這個結論聽起來,簡直令人感到有些滑稽了。

      然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充滿悖論的遊戲。

      因此,越是悖論,等你搞懂了他以後,反而覺得,他比真理更像真理。

      讓我們來搞清楚,這個關於諸葛亮的悖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解釋悖論,是一個很有意思過程。

      關於諸葛亮的悖論就是:為什麼在三國演義出版前,歷史上那個遠不如演義裡厲害的諸葛亮,得到的只有鮮花。

      而如今,經過三國演義大捧特捧以後的諸葛亮,得到的卻是鮮花和雞蛋?

      要解釋這個悖論,需要搞懂一個關鍵詞:落差

      落差,就是差距,然而,為什麼叫落差?因為,這個差距,不是客觀的差距,而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因此,他不是順理成章可以接受的差距,而是要以“墜落”的速度來形容的差距

  • 14 # 始終滿盈

    秀琴:老李,抹髮膠啊!別管我,抹啊!我秀琴生是你李團長的女人,死也是你李團長的人,抹髮膠,帥死那些鬼子,那我秀琴死也值了。

  • 15 # 海南海口鐘樓之聲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並不屬於人類範疇。所謂“狀諸葛多智而近妖”是也。正因為如此,超脫了人類的諸葛亮,把人界的一切佼佼者玩弄於鼓掌之中。

    官渡大戰,一統北方的霸王曹操,被諸葛亮玩的團團轉,毫無還手之力。

    赤壁大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儒將周瑜,被諸葛亮氣了三次一命嗚呼。

    北伐中原,王朗被諸葛亮一頓唾沫罵死了,曹真看了諸葛亮一封信氣死了,司馬懿被諸葛**的躲在大帳裡當烏龜,一步不敢出,最後還差點被諸葛亮燒死。

    燒博望坡,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一件接一件讓人眼花繚亂。

    這就是演義裡的諸葛亮他能借東風,能點燈續命,能呼風喚雨,能把人界的一切統統掌握在手裡,人界根本沒人是他的對手,他想弄死誰就弄死誰,想玩死誰就玩死誰。

    沒人是他的對手,獨孤求敗諸葛亮,徹底寂寞。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半妖,一個神仙,最終卻敗了。

    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敗的原因,是因為天看不慣他了,天要收他。

    因此,有許多人,藉此將諸葛亮奉若神明,覺得他是一個沒有半點缺點的神仙,不論是軍事,內政,還有道德,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三國第一,甚至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然而,粉過即黑,捧過即殺,這是萬古不變的真理。

    當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真正的歷史以後,很多人開始對諸葛亮產生了懷疑,乃至鄙視。

    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會借東風,也不會點燈續命,不能呼風喚雨,空城計是曹操用過的,草船借箭是孫權乾的,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

    甚至,招牌隆中對裡的“三分天下論”,也被人發現,魯肅在之前就提出過。

    當曹操大破袁紹,稱雄北方的時候,諸葛亮在老家種地。

    在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樓船一掃空的時候,諸葛亮在管後勤。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多次談到曹操也曾經多次戰敗國,來為自己開脫,意思是連曹操這麼堪比孫武吳起一樣的人物都敗過,更何況是我呢?意思明白,他承認自己打仗根本不如曹操。

    周瑜在赤壁打敗曹操以後,很快就跑去南郡和曹仁對毆,打贏曹仁以後又立刻去伐蜀,結果半路病卒,他的死,根本諸葛亮一樣半分錢關係都沒有,說句寒磣的話,當時的諸葛亮,一個管後勤的,憑什麼氣吳國三軍總司令周瑜?周瑜不過來氣他就不錯了。

    王朗是在家中頤養天年的,也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和曹真對峙的時候,諸葛亮一樣沒有什麼碾壓之勢,相反還多次被曹真佔了便宜。和司馬懿對峙的時候,諸葛亮更是次次行動都被司馬懿料敵先機,從五丈原一口氣跑到北原,處處都有司馬懿佈置的兵力提前守著,給了他一個徹底的透心涼。

    陳壽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司馬懿說他:“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被劉禪喊一聲,放下大好局勢就回朝,結果錯失了北伐良機。

    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甲仗百人入殿”

    歷史上的諸葛亮,不但不會聽劉禪一句話就立刻趕回朝,相反,朝政一直控制在諸葛亮手上。

    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劉禪也不願意給他立廟。

    於是,很多人據此認為,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那麼諸葛亮什麼都不是

    他把持朝政,甲士上殿,讓劉禪當了10多年憋氣皇帝,談何忠心?

    他不能玩弄曹操,不能氣死周瑜,不能嚇死司馬,談何能力?

    甚至,他曾經進言劉備處死彭羕,自己執政時又貶謫廖立,談何人品?

    這樣看來,如果脫離了三國演義,諸葛亮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然而,令人奇異的是,杜甫,王安石,李白,白居易,陸游,楊慎這些沒看過《三國演義》的唐朝人,宋朝人,卻紛紛揮筆寫下了讚頌諸葛亮的詩篇。

    讚頌諸葛亮的名篇,全部出現於《三國演義》問世之前。

    這是為什麼?

    讓我們冷靜的想一想……歷史上的諸葛亮,遠不如演義裡的諸葛亮厲害,也不如演義裡的諸葛亮完美。

    但最終,我得出的結論卻是——

    歷史上的諸葛亮,遠比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更偉大的多。

    如果聯絡起來前邊的話,這個結論聽起來,簡直令人感到有些滑稽了。

    然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充滿悖論的遊戲。

    因此,越是悖論,等你搞懂了他以後,反而覺得,他比真理更像真理。

    讓我們來搞清楚,這個關於諸葛亮的悖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解釋悖論,是一個很有意思過程。

    關於諸葛亮的悖論就是:為什麼在三國演義出版前,歷史上那個遠不如演義裡厲害的諸葛亮,得到的只有鮮花。

    而如今,經過三國演義大捧特捧以後的諸葛亮,得到的卻是鮮花和雞蛋?

    要解釋這個悖論,需要搞懂一個關鍵詞:落差

    落差,就是差距,然而,為什麼叫落差?因為,這個差距,不是客觀的差距,而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因此,他不是順理成章可以接受的差距,而是要以“墜落”的速度來形容的差距

    諸葛亮這個人,自不必說,相信他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直一來,諸葛亮都被說成了“牛人”“神人”,什麼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呀,反正是好詞好句,都能往他身上套。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當然沒有,其實很多關於諸葛亮的故事,都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比如“火燒博望”“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七擒孟獲”“三氣周瑜”,等等,全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回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跟大家聊聊諸葛亮這個人,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形象。】

    演義和史實有很大的差距,其實諸葛亮在治國上確有本領,但在軍事上卻並無建樹,應該說非常平庸。我個人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1、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一面,而不能統馭全域性,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宮中府中,具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一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

    2、不能知人善任。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政治、軍事上沒有可當大任之人,加之後主昏庸、黃皓弄權,使蜀國迅速衰敗。

    3、隆中對的戰略錯誤。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制定了佔據荊州、奪取巴蜀佔據漢中以為更本,然後以圖中原的戰略構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國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於一點,只是兵力分散,處處薄弱。況荊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即使荊州不丟,問鼎中原也無可能。

    4、治國有方、馭軍無能。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可謂出類拔萃,在短時間內使蜀國改變了劉璋時期的闇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軍事方面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情況下,因街亭之敗造成全線崩潰。首出祁山是三國鼎立後的首次北伐,其意義非同一般。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望風歸降,魏國遣大將張合來抵禦蜀軍。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將,更知道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是生死攸關的,當時諸葛亮應親駕街亭,這樣斷無街亭之失。如是,潼關以西歸蜀國多時矣,三國曆史就有可能改寫。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而魏國統帥深知蜀軍的弱點,堅守不戰,致使蜀軍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國同帥司馬懿相差甚遠。三國演義當中為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一個“失敗的英雄”。

    5、窮兵黷武。蜀國人口不過94萬多,劉禪投降時有兵11萬多人,是三個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一個。而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大的戰爭就又徵南、徵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凋敝、人口減少,大量的精壯勞力從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6、剛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上賬獻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尋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懋若聞某驟至,必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諸葛亮卻以“此非萬全之策”為由,拒絕考慮。

    我曾研究過當時的三國形勢圖,此計謀確屬出奇兵之計,後來確實證明夏侯懋無謀,若按此計,三國的形勢將會發生大的變化。首次北伐失敗後,其後的五次北伐已再無此可能,因為魏國的統帥已換成深通軍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有三個人物塑造的非常經典,他們分別是“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以及奸絕“曹操”,在這裡面諸葛亮的評價無疑是非常高的,將諸葛亮提到了半仙級別的人物,可是諸葛亮真的有那麼神嗎?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諸葛亮都有些被誇大了。

    第一點:政策上的失誤

    諸葛亮雖然被稱為是千古名相,但是他這個人無疑是失敗的,這讓他在千古名相之列寸步難行,首先便是諸葛亮用人不善,痛失街亭和荊州。當年劉備掉諸葛亮入川,諸葛亮將關羽留在了荊州,諸葛亮肯定知道關羽為人驕傲,拒絕了聯吳抗曹,最後導致大意失去荊州。

    如果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意外的話,那麼任用馬謖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劉備早就看出了馬謖為人不踏實,並且告訴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能做大事,要好好觀察”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便派遣馬謖為先鋒,鎮守街亭,導致了街亭失守。這對於蜀國是災難性的打擊。

    第二點:觀點上的失誤

    諸葛亮一生都想要立功,以至於能夠興復漢室,但是諸葛亮卻忘記了當時蜀國地區需要休養生息,換句話來說就是諸葛亮有些窮兵黷武了,打來打去最後蜀國已經難以支撐了。當時阿斗是極力反對諸葛亮到處打仗的。但是奈何沒有諸葛亮的實力大。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是一個文臣,到最後卻被劉禪封為武侯的原因。

    第三點:不會培養人

    想要評價一個人是不是千古名相,而不是看這個人有多麼勤奮,而是要看這個人是不是會培養人。凡事親力親為,並非為官之道,為官者重在善用賢能,官階越高越要學會掌控全域性。就好比皇帝需要學會的帝王學術便是權衡各方勢力。而宰相便是要任用賢能而且揚長避短。

    諸葛亮心中只有自己,一心一意想要做一個一代忠臣鞠躬盡瘁的形象,可是這樣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危機,便是會出現將國運寄於一人的危機。所以說諸葛亮雖然是一代忠臣,但是稱他是千古賢相還是有些不合適的。

    既然是歷史人物,當然有真實的一面,至於說有沒有那麼神,當然也沒有那麼神,因為是演義那就必然有創作的成份,從我內心講我當然希望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現實,但理智告訴我這隻能是完美的故事,唯物主義者也只相信事實,所以中華民族唯一的神奇人物,我只認毛主席,因為他是中國人民唯一看得到,感受得到的神奇巨人,這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敵人也不否認,綜上所述諸葛亮確有其人,有那麼神麼?當然沒有,因為沒有事實依據。

    我們細數諸葛亮的親自指揮的勝利戰役,真正談得上勝利的卻只有初出茅廬的火燒博望坡這一次,但也是利用了曹軍的輕敵心理。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討伐劉璋戰役也是後期才參與的。

    其餘為人津津樂道的幾個故事卻是不同方面的智慧,舌戰群儒(演講),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天時),空城計(心理)。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從一個方面去看,也不能因為某種說法的流傳,而不去觀察歷史的真實性,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並沒有小說中的那樣厲害,但也是三國中很優秀的人物,這點是不可以否認的。

    諸葛亮出師表有幾句很有意思的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對當時的形勢說的很清楚,但諸葛亮還出祁山去打最強的魏國了,這一打還是六次。這個就讓人很不解,既然知道自己是最弱的,為什麼還要打強敵?發動這種沒有意義的戰爭呢?我想不出為什麼。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的確是很神。從“三顧茅廬”的《隆中對》,解析天下開始,足以驚豔了劉備。接著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曹操才領教了諸葛亮的厲害。之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安排關羽“義釋曹操”一直到“空城計”,無不顯露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描述的“智慧如妖”,主要是小說是以讚揚劉備,貶低曹操為中心思想展開的,劉備和諸葛亮自然就成了比較正面的人物了。加上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構想的確影響深遠。諸葛亮成為了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的智慧充滿了傳統儒家思想,他的聲名遠播,不得不承認文學巨大的魅力。

    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光鮮,但他的確為劉備的創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並且在治理蜀漢方面有著傳世的功勞。他制定了許多適合蜀漢社會穩定,與經濟,法制等方面的制度,使蜀漢逐漸穩定-發展起來了。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完美無缺。都知道他不聽劉備勸阻用馬謖,導致北伐失敗。不重用魏延,使魏延含冤被殺。事實上諸葛亮有著傳統文人的清高,他並不像劉備那樣豁達,只要有用,什麼樣的人都能用。

    諸葛亮的侷限性在於用荊州與他熟知的人。他事必躬親的工作態度,令人佩服,卻夜會影響蜀漢低層人才的凸顯與提拔。也顯出他對人的不信任。致使他自己都沒人可用。

    儘管,真實的諸葛亮沒有小說裡那樣神,但是,多人還是願意認為諸葛亮就是小說裡描述的那樣“神”了。

    我們大多數人瞭解諸葛亮可以說都是透過三國演義,可是我們總是忽略了一個關鍵,那就是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不是史書,小說情節是有虛構的,而我們總是誤以為那就是歷史事實。就像看電視劇西遊記以為原著西遊記裡面也是這樣的一樣。然而真實的諸葛亮卻不是這樣神的,他也是人,也會有人的一些通病。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一出山就來了個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可是這火燒博望坡還真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劉備戰績,這個時候其實諸葛亮還在耕田呢,後來的火燒新野才是諸葛亮所為,而且博望坡一戰也沒有那麼誇張,曹操也沒有什麼太大損失,三國演義中大肆渲染只是因為劉備對曹操勝利的戰役很少。

    後來還有孔明舌戰群儒,這個倒是真的,不過在赤壁之戰中的孔明借東風和草船借箭就很扯了,其實根本就沒有孔明借東風這個事,只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另外草船借箭這個事也不是說諸葛亮的而是孫權,而且那是在赤壁之戰後的事。赤壁之戰曹操確實敗走華容道 但並不是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狼狽,而且也沒有孔明三處設伏,羅先生又一次神化了諸葛亮。

    另外最讓我覺得諷刺的就是諸葛亮那首出師表了,我上學的時候都還要背呢,讀完再結合一下諸葛亮做的事情都覺得有些好笑。“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就是出師表中的那句,對當時的形勢說的很清楚,蜀國可以說是最弱的,可諸葛亮卻還出祁山去打最強的魏國,這一打還是六次。這個就讓人很不解了,既然知道自己是最弱的,為什麼還要去勞民傷財打這種沒有意義的戰爭呢?應該是他知道自己老了,想要留下些功績吧?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別的原因了。就單單這一點我就覺得諸葛亮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神了,他也是人,也對功名有著渴望和追求

  • 16 # 溪源影視

    沒有。三國演義誇大了諸葛亮的功績,把很多不屬於他的功績都給了他。

    一、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衍生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謂“草船借箭”卻是孫權所為。

    二、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並沒有大多實權和發揮的餘地。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一直把握實權,做出了很多功績;而歷史上,諸葛亮是在劉備託孤後,才真正位居能臣,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

    三、正史上沒有“舌戰群儒”。

    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只是節使。

    四、“七星借命”純屬子虛烏有

    在歷史上沒有七星借命,《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神化了。

  • 17 # 毛毛家常菜

    真實的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 中國三國時期蜀國大臣,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東漢末,牧守混戰,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207 )劉備聞其名,三顧草廬。亮擬定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機進圖中原的隆中對策,為以後的蜀漢制定了總的戰略。諸葛亮成為劉備主要輔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東周瑜、魯肅共同努力,並親至東吳遊說,促成孫權、劉備的聯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隨後,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後從荊州率軍溯江入蜀助劉備包圍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劉備稱帝 ,任丞相、錄尚書事 。章武三年(223),劉備病篤,臨終託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劉禪闇弱,朝政無論鉅細,都取決於亮。 諸葛亮當政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計程車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讚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益州豪強大族自劉璋統治以來,長期專權自恣,蔑視君臣之道,諸葛亮對他們的不法行為,也毫不容情。從而保證了蜀國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統一。 諸葛亮對西南少數族採取了恩威並用的政策。建興三年(225),南中(主要當今雲南、貴州地區)發生大族叛亂,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進行討伐,打擊為首分子,同時儘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使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蜀國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的聯盟,並多次進行北伐,雖苦心籌謀,企圖消滅曹魏,恢復漢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懸殊,未能成功。建興十二年,最後一次北伐中,病卒於前方,範俯頓謊塥荷舵捅罰拉諡忠武侯,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推為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諸葛亮集》,10萬餘言。

  • 18 # 豬八戒想媳婦

    《三國志》是研究歷史的學者比較重視的一部書,裡面的論點也比較符合歷史。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客觀地評價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諸葛亮善於管理軍隊,治軍嚴整,但在運用奇謀妙計上卻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幹,優於當統帥的謀略;隨機應變的本領,不是他所擅長的。

    說白了就是治理很不錯,打仗就差些了。

  • 19 # 夢遊唐朝自媒體號

    諸葛亮雖然是個山野村夫出身,其實其一定洞查到了當代社會的某些很少的一部分人才知道的機密,雖說電視電影方面有些誇張誇大,但其是有一定的智謀的,別的不說,從草船借箭一錄中,足以見得諸葛亮長年深居大山而悟出的季節變化規律,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可以洞查別人心思,這一點像現代社會的一個老練的老師傅,你心裡哪怕是再細微的隱私他都能分訢得清清楚楚,只是表面上佯裝不知道而已

  • 20 # 法海撩電影

    《三國演義》想必大家都看過,劇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無所不能。不僅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個十足的傳奇人物。

    但是,真實的諸葛亮真的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嗎?下面就給大家掰扯幾件諸葛亮的虛假戰績,讓你瞭解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一.空城計

    街亭之戰的時候司馬懿還在洛陽,而真正使用空城計的人物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

    興平二年(195年)春天,緩過氣來的曹操再次親率軍攻打呂布,迫使呂布後退。

    夏天,呂布反撲,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敗而逃。曹操對呂布首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敗退中的呂布與陳宮部會合,聚集到一萬多部隊,轉身又來戰曹操。

    曹操大膽的採取了“空城計”虛張聲勢,呂布不敢貿然進攻。曹操連夜調回了大量的部隊。而呂布知道曹操昨天的舉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動進攻。

    結果曹軍伏兵大出,大敗呂布。呂布連夜逃走,放棄了兗州,投奔劉備。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在連續失敗中沒有氣餒,屢敗屢戰,以燎原烈火一樣的瘋狂熱情激勵出了全軍的鬥志,雖然身處逆境,但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呂布,最終取得勝利。

    二,草船借箭

    使用草船借箭的人物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聯吳抗曹

    最早提出劉吳聯合抗曹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公元201年的時候,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這個計謀,而且也不是聯合劉備抗曹,是聯合劉表抗曹。可是這個決定被孫權拒絕了。之後等到劉表死了,魯肅再次向孫權提出了這個建議,這次就是聯合劉備,這時諸葛亮也是遠在襄陽。

    還有諸葛亮用計火燒新野,可是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時候諸葛亮都還沒有出山,還遠在隆中。同時這個計謀是劉備想出來的,地點也是在博望坡,只是為了誘敵深入,並沒有真正放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不能列出你家鄉的特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