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棍哥觀史
-
2 # 星空望盡
應該是那位主祀吧。實在想象不出商周之戰,一位軍事主官有多大發揮餘地。何況這場戰爭不僅僅是他指揮的。至於據說軍事上所謂的韜略出自他手,感覺不會比他手中的打神鞭靠譜到哪兒去
-
3 # 詹奉先6666
諸葛亮不配武廟,周瑜都比他配,武廟在歷史上比他厲害的多的多,同時期的第一軍事家永遠是曹操,但統治者不可能把一個曹操樹立成全民供奉學習的榜樣,只能弄諸葛亮,讓你們忠誠,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當然這也沒錯,但安民的政治措施大於武廟的名頭。
-
4 # 晉楚爭霸
個人認為樂毅屬於十個人裡最差的一個。
樂毅伐齊,是群毆,以強伐弱,而且是齊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打的。齊國滅宋,已經比較疲憊不堪了。沒有準備和其他強國開戰,況且是五國。樂毅除了伐齊成功。其他的戰績都不多。
其他那些人,真的是個個厲害
-
5 # 藤樹先生
武廟十哲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西曆731年),唐玄宗在終結武后死後留下來的政局動盪後,在這一年,將大唐的國力帶到了巔峰。唐玄宗在給當世創造輝煌的同時,考慮給後世留點“文化遺產”。思前想後,玄宗天子決定在長安和洛陽修建“武聖廟”,規格按照“文廟”標準,同時,唐玄宗篩選出古代著名的十位軍事界名人,和“武聖”姜子牙一起享受祭祀,這十位軍事界名人,被稱之為“武廟十哲”。
所謂“武廟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那麼,這“十哲”裡面,是否有名不副實之輩?
十哲功績個人認為,這“十哲”在其各自的時代,都可以讓旁人深感望塵莫及:
白起,人稱人屠,一生殺人無數,其代表作為“長平之戰”,殺害趙國降卒四十多萬,被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韓信。興漢三傑之一。其軍事造詣在當時無出其右者,劉邦成為皇帝后,想剷除韓信,需要依靠陰謀詭計,而並非正面戰場的平定,由此可見韓信的軍事水平;
諸葛亮。以蜀漢弱小之國力,多次對曹魏發動進攻戰爭,雖然沒能滅亡曹魏,但也讓強大的曹魏處於防禦狀態。單就這一點,諸葛亮的能力就足以傲視當世;
李靖。唐初名將。唐朝初年,大唐初年曾被迫臣服於突厥,而這一邊患的解決,李靖立下顯赫戰功,李靖之於大唐,不亞於衛青之於大漢;
李勣。唐初名將,曾在討伐突厥和高句麗的戰爭中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張良。興漢三傑之一,劉邦身邊謀士,以運籌帷幄著稱。
田穰苴。著名軍事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其立傳。其著作《司馬法》在歷代都被視為軍事聖書。
孫武。《孫子兵法》作者,入選“十哲”毫無爭議——畢竟後世用兵之人,只要讀《孫子兵法》的,都算是他的傳人。
吳起。和孫吳起名。一生戰爭無數,沒遭遇敗績。
樂毅。樂毅伐齊,被視為歷史上著名以弱勝強的典範——弱小的燕國距離吞併強大的齊國只差一步之遙,就是出於此人的謀劃。
名不副實而這“十哲”裡面,論起“名不副實”,個人感覺,應當是張良。因為這“十哲”中,或者是名將出身(比如白起),或者在軍事理論領域對後世有深遠理想(比如孫武),或者兼職指揮軍隊進行征伐戰爭(比如諸葛亮),而張良則屬於“十哲”裡面的另類——甚至漢朝初年,劉邦準備賜給張良爵位的時候還引起朝中部分官員反對,理由是張良沒什麼軍功。
-
6 # 逢春太郎
張良的大功勞,沒有張良就沒有大漢朝。
一、勸劉邦不能將宛城棄置不顧,否則會陷入被秦軍前後夾擊的窘境。
二、勸劉邦派陸賈等人遊說武關守將,在嶢關守將願意合作的時候,又勸劉邦趁其不備發動攻擊。
三、對劉邦說出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之言,促使劉邦“約法三章”,獲取關中民心。
四、鴻門宴上臨危不亂,機智救場
五、勸劉邦燒燬褒斜道,使項羽分封的三位王對劉邦放鬆警惕,為後來反攻做好準備。
六、寫信給項羽,禍水東引,堅定項羽先平定齊地的決心,為劉邦反攻關中爭取了時間。
七、用八個“不”否決了酈食其的“分封六國”之計,避免漢軍人才流失。
八、為劉邦推薦“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漢軍開闢第二戰場由此開始。
九、韓信攻佔齊地後,勸劉邦封韓信為真齊王,穩住韓信,合力滅楚。
十、鴻溝議和後,勸劉邦撕毀協議,追殺項羽。
十一、勸劉邦封土地與“韓信、彭越”,促使二人帶兵一同剿滅項羽。
十二、勸劉邦封賞雍齒,穩定了躁動不安的軍心,平息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十三、建議呂后請來“商山四皓”,站隊劉盈,絕了劉邦換太子之心。
十四、勸劉邦聽從婁敬建議(後來叫劉敬,劉邦賜他姓劉),定都長安,本來劉邦準備定都洛陽。
-
7 # Z先生評說歷史
李隆基從混亂中奪取了大唐統治的政權,並在治國理政方面,大刀闊斧、任用賢臣,取得了“開元盛世”的政治功績,歌功頌德自然也不可少!
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李隆基是不甘寂寞的,他在統治的前期也的確將國家治理的國泰民安!
在開元十九年的這一年,李隆基看到自己治理下的帝國一片祥和、百姓安居樂業,於是決定進行祭祀和分封表彰!
對應文廟的大賢,設立了武廟的祭祀,從前人中有卓越軍是才能的人才中選出十位進行供奉!一、武廟十哲都是哪十哲呢?
從有歷史記錄開始至唐朝開元年間為止,他們選擇了一些人物進行祭祀供奉。
武廟的主位是周朝丞相姜尚姜太公,副位是漢朝的留候張良。
左側: 秦國武安君白起、 漢朝淮陰侯韓信、 三國蜀丞相諸葛亮、 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側:漢朝太子少傅 張良、 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 魏西河守吳起、 燕昌國君樂毅。
二、人才濟濟,何止十位!
其實,縱觀這段歷史,可以發現人才濟濟,能進入武廟的何止十位。
當然,這十哲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每一位都足夠接下我的膝蓋。
可以說,我們可以念出一大串的名字都足夠進入其中,這也就是為什麼幾十年後廟裡的人增致到六十四位的原因!
三、個人見解,實不足慮!
讓我一個不痛不癢的人去評價這十位歷史上的大人物,真是折煞我也,自問,我也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對他們指點一二。
但是既然題主有這樣的提問,我也只能從最熟悉的人下手了。
所以,我認為最名不副實的就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了。
一是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並沒有對諸葛亮的軍師才能大加讚譽,不可否認,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戰略眼光!
二是縱觀劉備的整個創業生涯,並沒有太多諸葛亮在戰場上的身影,如果說後期的北伐,是諸葛亮主導的,但也是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最“名不副實”,其實也是我認為諸葛亮不僅僅如此!
-
8 # 比爾吉沃特養爹人
武廟十哲,唐玄宗時期,為表彰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原本叫“太公尚父廟”,後改名“武成王廟”,所以簡稱武廟,裡面分左右兩列,分別五人
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
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那麼這十個人裡面誰最名不副實?羽評郡主認為諸葛亮最名不副實(孔明粉稍後再噴)。
諸葛亮一直被稱為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對三分天下,如今武廟十哲中的人物,在後世人心中就屬諸葛亮的名氣最響亮,但是很多人所瞭解的都是演義中的諸葛亮,這其實是被神話的,以人們心中的諸葛亮相比,武廟十哲中的他就是最名不副實的。
比如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假性,從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已經開始被抬高了身價;
再比如出山之後火燒博望坡,正史中這是劉備的功勞,因為此時的諸葛亮還在耕地;
諸葛亮最神話的是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星燈續命,這一切在演義中都非常真實,但是這全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唯獨草船借箭真實發生過,但這功勞卻是孫權的;
況且諸葛亮在正史當中功績似乎並不大,諸葛亮一直被後世學者認為是不善軍事善於政治的一個人,政治形勢卻是看得透徹,但是同樣有很多缺點。
政策上,諸葛亮用人不善,類似馬謖、楊儀;
行動上,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說蜀國是三國中力量最弱的,然而他依然北伐,最後窮兵黷武,耗盡蜀國人力財力;
作為丞相,諸葛亮也是失敗的,諸葛亮後期,蜀國要大將沒大將,要人才沒人才,按理說諸葛亮早就應該培養人才,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雖說事必躬親,但是卻不是一個丞相該有的想法。
這只是個人觀點,諸葛亮在正史當中確實算厲害的,但是和我們印象中的諸葛亮確實是名不副實的。
也有人說最名不副實的不應該是田穰苴嗎?
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曾率軍擊退晉國和燕國的軍隊,但是他最厲害的地方應該是對軍事的理解,我們都認為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然而孫子的很多見解就是得益於田穰苴的軍事思想。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田穰苴說的,最後被孫子寫進《孫子兵法》,田穰苴認為治軍必須要先立威在施恩,恩威並用才是最好的,最後寫下《司馬法》,《司馬法》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還要古老,被入選武經七書。
最後還是套用一句俗話,能上武廟十哲的,都不會是泛泛之輩,上文提到的諸葛亮,其實他被列入武廟時,《三國演義》還並未成書,所以說肯定有實力,而說他名不副實也對對比如今在人們心中被神話的形象。
-
9 # 南柯396
肯定是那些軍師了。比如孫臏,張良,劉伯溫等等,畢竟沒有戰功,只是在後方出謀劃策,跟那些衝鋒陷陣,在戰場指揮作戰,在瞬息萬變中奪取戰機的將軍統帥沒法比。這些人中我最佩服三人,韓信,霍去病,藍玉,此三人,堪稱無雙戰神。
-
10 # 狄飛驚
“武廟十哲”是一個動態名單,唐朝和宋朝並不相同。如果綜合起來說,田穰苴、樂毅、李勣、管仲、范蠡5人應該最“名不副實”。唐朝的武廟十哲
我國自古講究文武雙全,文武之才受到後人推崇。數千年的歷史上,最頂尖的文武人才可以享受到的最高待遇,便是從祀文(武)廟,而從祀武廟的人選中,最頂級的是“武廟十哲”。
文廟尊奉的是孔子,武廟尊奉的則是姜尚(姜太公、姜子牙)。
創設武廟的是唐肅宗,他將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武廟尊奉的主神是太公望,其餘九個都是後世名將,分坐左右,名單如下:
左邊是:白起(秦)、韓信(漢)、諸葛亮(三國)、李靖(唐)、李勣(唐)。
右邊是:張良(漢)、田穰苴(春秋)、孫武(春秋)、吳起(戰國)、樂毅(戰國)。
從這個名單看,“武廟十哲”有一定代表性,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唐,三個主要歷史階段都有傑出軍事家入選。入選名單中,白起、韓信、李靖、張良、孫武、吳起、諸葛亮的爭議不大,這幾位的軍事成就、軍事思想知名度、影響力都是頂尖的。
爭議較大的是李勣、田穰苴、樂毅三人。
李勣略遜於李靖,他能入選武廟十哲,沾了唐朝的一點光。田穰苴、樂毅兩人都是春秋戰國著名軍事家,但兩人的知名度略遜,軍事思想不如孫武、吳起,影響力僅限於一時一國。
宋朝的武廟十哲宋朝崇文抑武,趙匡胤幸武成王廟,認為白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因此下令將白起從武廟中開除,選擇品行、功業“始終無瑕者”從祀武廟。
調整後,張良改為陪在姜太公身旁,配享殿上者仍為十人,新“武廟十哲”名單如下: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與唐朝的“武廟十哲”相比,宋朝的“武廟十哲”剔除了白起、吳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儀。剔除白起、吳起,主要是兩人品德有虧,白起“殺降不祥”,吳起“殺妻求將”,都是難以抹去的“汙點”;但增加的范蠡、管仲、郭子儀,卻略有爭議。
郭子儀領兵平定安史之亂,堪稱再造大唐社稷的第一功臣,成就不在唐朝開國功臣武將李靖之下,他功高震主卻能明哲保身,被譽為“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入選“武廟十哲”爭議不大;但范蠡、管仲的入選值得商榷,兩人與諸葛亮相似,主要成就不在軍事,而在政治經濟,在治國理政,他們在當時的身份更接近“宰相”而非“將帥”。
最後說明一下,認為岳飛、徐達、戚繼光等名將應該入選“武廟十哲”的就算了。歷史上最後一個版本的“武廟十哲”是趙匡胤確立的,此後這個名單就沒變過。
-
11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武廟十哲並非固定的十個人,這個名單中的人是有所變動的。
最初版的武廟十哲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唐肅宗時期將其改為武成王廟,即俗稱的武廟。
武廟的主神是姜子牙,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從祭的十人分別是:
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
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可見最初的版本就是以上10人,作為副祀的張良是10人中地位最高的。
宋朝的武廟十哲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他非常不喜歡有殺降、屠戮平民等劣跡的名將,所以將白起從10哲中去掉,而之後宋朝皇帝也都是這個基調,所以到了最後定下的武廟十哲是: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這裡面張良不在十哲之列,但是陪伴在姜子牙旁邊,實際上是地位提高,僅次於姜子牙。
張良正式陪享,白起被移出,加進去了郭子儀和范蠡。
武廟十哲的其他變動朱元璋建立明朝稱帝后,他把姜子牙移到歷代帝王廟配享,於是停止了武廟的拜祭。官方的武廟其實是沒有了。
到了清朝,加上原本民間對關羽的崇拜以及統治的需要,清朝大力推崇關羽,到清朝中期全國居然有30多萬座關帝廟。
所以嚴格的說明、清時代的武廟名存實亡。一般武廟十哲就是以唐朝或宋朝的版本為主了。
想來想去也就只能去掉范蠡,畢竟他善於謀略,但是行軍打仗相比其他10人還是有差距的,其餘10人是實至名歸的。
-
12 # 詩劍春秋
武廟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武廟,歷代都祭祀孔子,成為孔廟或文廟,唐朝的時候,尊稱兵祖姜子牙為武成王,是為武廟,祭祀姜子牙,配享謀聖張良。
武廟十哲關於武廟十哲有兩個版本,因為兩個皇帝的想法不一樣。
唐朝的版本是:武安君白起,淮陰侯韓信,蜀漢諸葛亮,唐朝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勣,漢朝的張良,齊國司馬穰苴,吳國的孫武,魏國的吳起,燕國樂毅
到了大宋朝,一朝天子一朝臣,連武廟裡的供奉都變了。
宋朝版本是:齊相管仲,淮陰侯韓信,蜀漢諸葛亮,唐朝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勣,齊國司馬穰苴,吳國的孫武,燕國樂毅,越國的范蠡,唐朝的郭子儀
我們看一看差異,大宋朝少了白起、吳起和張良,多了管仲,范蠡,郭子儀。張良因為已經配享武廟,姑且不論,白起吳起因為名聲不好被撤下來了,多了唐代郭子儀,管仲和范蠡。
人屠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伊闕之戰,大破韓魏,長平之戰,坑趙卒四十萬,幾戰下來掃平三晉,阻擋秦國東出幾百年的屏障被掃除,可謂戰功卓著,名副其實
淮陰侯韓信,漢初三傑,百戰百勝,平定魏代,敗趙降燕,攻齊破楚,幾戰定天下,開闢大漢河山,功高蓋主,名副其實
兵聖孫武,孫子兵法十三篇傳世,兵學之聖,柏舉之戰大敗楚軍,幾乎亡楚,一戰成名,名副其實
亞聖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傳世,訓練魏武卒方陣,一戰大破秦軍,攻克河西之地,陰晉之戰,名震天下,秦國多年不敢東望,名副其實
樂毅,統帥燕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舉世聞名,可謂一戰成名,後被離間,不失為名副其實之將
大唐李勣李靖,自不必說,李靖隨唐王南征北討,罕有敗績,北擊突厥,一戰封神;李勣也是東征西討,大破突厥,北伐高句麗,一雪大隋之恥;
管仲,千古一相,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北戰戎狄,以護華夏,居功至偉,雖然戰功較少,但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謂上戰,可謂名副其實
郭子儀,中興之將,平定安史之亂,挽救大廈之將傾,收復兩京,後有抵抗吐蕃,平定河東,居功至偉,可謂名副其實
還剩下誰還有張良,范蠡,諸葛亮,司馬穰苴
這幾個人都是沒有大的成功戰例,張良靠智謀取勝,可謂謀聖,一計可安天下,范蠡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三千越甲吞吳,勞苦功高,諸葛丞相最為後世稱道的是隆中對,可以說是大戰略家,後面也無較大功績,赤壁之戰還要看孫郎;司馬穰苴,史書沒有記載大的戰例,僅有兵法《司馬法》留世,是個理論派,主要軍事思想影響深遠。
所以,要論戰功來看,司馬穰苴最名不副實,還需多多考證才行...
大家認可嗎?
-
13 # 以夢餵馬
武廟十哲其中是否有人名不副實,我想這個是偽命題,古代人傑對他們生平功績早已蓋棺定論。對於我們現代普通人評價十哲本身就是不合理,因為我們百分之99的人都不懂行兵打仗、軍事謀略,說簡單點可能連100人以上活動都沒有親自組織過,而現在去談論這些統兵指揮上萬甚至幾十萬的人,難道不覺得可笑嗎?對於能評價他們功績的人,應具有類似行為生涯的人才合理,像現代毛主席老人家等這些人才有資格
-
14 # 小楊品史
武廟十哲是公元760年,唐肅宗為了紀念歷代武將,而選出的十名名將(實際上有11名):
中間坐著的是:姜太公姜子牙(呂尚);
左邊依次是: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邊依次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宋朝時更改過一次,我們還是以原始的唐朝版本為準。
唐肅宗為什麼要祭祀這十大名將?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公元前755年,大唐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安史之亂爆發了。
大唐王朝從此走向了下坡路,安史之亂前後持續了8年。唐肅宗為了平叛,使出了吃奶勁兒,為了鼓勵廣大將士向前輩學習、奮勇殺敵,就想出了這個主意:提高武將的地位。
以唐肅宗當時的心態,肯定是誰能打,就選擇誰。我們以這個思路,簡單分析一下,哪一個最名不副實。
我覺得樂毅最名不副實上面的十一個人,大家可能對李勣不太熟悉,簡單介紹一下:李勣文武全才,最先參加的是瓦崗軍;後來歸順唐,在平叛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和李靖齊名;然後駐守幷州16年,突厥不敢輕犯,李世民大加讚揚。李勣還參與編纂了《唐本草》,還寫過一部《脈經》(已失傳),是當時的風雲人物。
我說樂毅名不副實,主要原因在於:
一、樂毅參與了燕國改革,但成就不明顯
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變法改革,有名的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齊國的鄒忌變法。
論知名度,燕國的樂毅變法最沒名氣,效果也最差(只維持了一代);燕昭王死後,燕國就走上了老路,一天不如一天。
二、樂毅伐齊的主謀是秦國人,樂毅只是執行
樂毅伐齊又稱五國伐齊,主謀是秦昭襄王,行動之前秦王頻頻和其他國君會面協商;開打時,秦、趙、韓、魏、燕共同出兵,聯軍擊破齊國主要防線、得到想要的東西后,才有樂毅率領燕軍進行報復。
三、樂毅軍事才能有限
五國聯軍擊垮了齊國主力,然後樂毅率領燕軍攻齊,按說齊國主力都垮了,很快就能取得勝利,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燕國軍隊攻打即墨、莒,連續打了五年,愣是沒攻下!燕軍是憋了一口氣,又經過實戰訓練(攻打東胡等遊牧民族),戰鬥力就算比不上齊軍,但應該也差不了太多;怪就怪主將太差勁兒!
有人說樂毅是為了感化齊國人,採取了柔化措施,實際並不是這樣:當初燕軍攻入臨淄後,燒殺搶掠一樣都沒少幹,金銀珠寶、祭器往燕國拉了一車又一車。
做了那麼多惡,現在又想感化,你當齊國人都是白痴?說到底,樂毅後來降低姿態,主要還是攻不下來,又不能撤兵,那就拖著唄。
-
15 # 優翼顰
無論你們怎麼想黑諸葛亮,諸葛亮都是各個武廟十哲最穩的,他的陣法和練兵方式一直在古代被奉為教科書的級別,武廟十哲不僅僅是打仗多牛逼,也有對後世戰爭有什麼促進作用,而諸葛亮是在裡面的佼佼者
-
16 # 簡運書生
武廟十哲,每一個都實至名歸。他們的存在並不是某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而是經過了歷代嚴格篩選出來的,可以說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如果你覺得誰不合適,或者誰更合適,可以多翻翻資料詳細對比一下。綜合考量,不要以偏概全。如果非要以一己之喜好定排位,也不是沒辦法,努力一點,成為說話最有分量的那個人,然後,你說啥是啥。
-
17 # 龍背上的騎兵3
一群無知小兒,也來班門弄斧。諸葛亮還不配
孔明於武廟,如愛因斯坦於諾獎,
他入十哲,
是武廟的榮耀,不是他的榮耀。
武廟十哲,出將入相者倒也有,
但上馬當韓信用,
入朝當張良用,
出使當藺相如用,
古今中外僅此一人。
諸葛亮未出茅廬,制定三分天下,劉皇叔為了他三顧出山,
兩次最危急的時候,聯合東吳扭轉危機,
僅憑一州打9州,打的司馬懿畏蜀如虎。
賞罰分明,讓蜀中人民毫無怨言
看到蜀國險地居多,發明了諸葛連弩,
漢中土地肥沃,易於軍備,就増築了山河堰,解決農田灌溉問題,惠及後世千年。
集兵法發明的八卦陣,被後世久久讚揚,
看到糧食難以執行,發明水流木馬。
練兵、治軍:“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居然有人說前期諸葛亮地位不高我笑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署理左將軍府,意味著進入了劉備的軍政中樞(當時劉備擔任左將軍),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丞相死前留下的人才,蔣琬,費禕,張嶷,姜維,董允,整整支撐蜀國40年,什麼你說劉禪?除了吃喝玩樂啥也不會。
還有白痴說諸葛亮出山毫無戰績,這已經不是沒讀書了,簡直就是傻子,
首先,毫無戰功的說法本來就是錯的諸葛亮自27歲出山以來:
率趙雲、張飛攻取益州郡縣;
攻心為上,平定南中;
初次北伐,趙雲為疑軍,據箕谷,諸葛亮出祁山,三郡皆叛,馬謖失街亭,遷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二伐,糧盡而還,斬追擊而來的魏將王雙;
三伐,取武都、陰平二郡,逼退郭淮;
四伐,糧盡退兵,斬張郃,獲甲首三千,玄鎧五千領。
五伐,據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閉門不出,諸葛亮分兵屯田,相持半年,諸葛亮病死,季漢退兵,司馬懿率軍追擊,姜維下令反旗鳴鼓,司馬懿退兵(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巡視其營壘,感嘆“天下奇才”。
還有人說諸葛亮北伐,傷財傷民,然而資料也不查,
二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三國志·後主傳》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諸葛亮傳》
北伐期間,諸葛亮透過屯田積糧的方式,不僅豐富了軍糧還安定了老百姓: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三國志·後主傳》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蜀中老百姓自發立廟祭奠: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襄陽記》
諸葛亮的影響力甚至波及後世:
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問諸葛亮之治國,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漢晉春秋》
袁子曰: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袁子曰: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
聽說有人拿郭嘉和諸葛亮比?郭嘉最多也就喻言下別人什麼時候死"而諸葛亮而且給了你一整個戰略,有人說諸葛亮沒什麼計謀,畢竟別人一個隆中對就足以吊打所有了,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三國志·諸葛亮傳》: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魏氏春秋》: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論韜略謀策,《將苑》《便宜十六策》
袁子曰:或問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諸葛亮,因以為佐相,而群臣悅服,劉備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諸葛亮一死,蜀漢人民,已經開始立廟,可見民心,李嚴悲痛離世,就因為沒有人能重用他了,司馬懿在撤軍之後去軍營參觀,說諸葛亮為天下奇才也。
音樂大佬(著述《琴經》,製作石琴遺蹟,彈唱梁甫吟)
星算大師易學家(《諸葛亮集》“夜算太乙數”,陰符經註解)
美食家(饅頭,火鍋,諸葛菜等等)
書畫大家(書聖王羲之臨摹過他的字,史料也記載諸葛父子都精通繪畫,諸葛亮本人為南中夷人畫過極其複雜的天地日月圖,被珍藏)
早期諸葛亮便有了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
順便說一下別人是怎麼誇諸葛亮的《李衛公問對》是宋代兵家必修教科書的武經七書之一,作為古代中國軍事著作的精華,它的內容得到了當時的主流軍事家們的一致認可。
武經七書包括的其他六部作品是:《六韜》、《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三略》、《尉繚子》
諸葛亮七擒孟獲,無他道,正兵而已矣。
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陳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陳。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武侯有所激雲耳。臣按《孫子》有曰:‘教習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任無久職也;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敵勝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又何疑焉?
臣本諸葛亮八陳法也,大陳包小陳,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方生於步,圓生於奇,方所以矩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定於地,行綴應乎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八陣為六,武侯之舊法焉
-
18 # 哈特3
如果單看軍事水平,諸葛亮根本排不上號。他這麼牛X,那一次次讓他北伐失敗的曹魏將領得有多牛,可事實是曹魏方負責人換來換去,誰都能讓他無功而返,連一個原本沒啥名氣的小人物都能讓他N倍兵力的偷襲無可奈何。要說同時代的人,不說陸遜,周瑜,司馬懿比他強,甚至曹真都不一定輸他,諸葛亮被供起來,主要還是表彰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為統治階級所需要,和軍事水平真的關係不大。
-
19 # 德全不畏
武廟十哲中,名不副實的應該是諸葛亮。
我之所以認為諸葛亮名不副實,不是質疑諸葛亮的才能、品德和功績。我只是覺得諸葛亮專業不對口,是政治家而不是軍事家,所以不應該呆在武廟裡。武廟畢竟是華夏頂級軍事家們聚集的地方,而諸葛亮只是一個業餘的軍事家。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的範疇諸葛亮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在軍事領域,諸葛亮卻表現欠佳,甚至漏洞百出。
一,《隆中對》裡,諸葛亮犯下的戰略錯誤:兩路分兵,錯估了孫權。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展現出了高超的自我營銷手段。在吊足了劉備求賢的胃口後,諸葛亮答應出山後,為了顯示自己是絕品人才。就先獻出了高畫質晰度的西川地圖,證明自己的貴族身份,然後劉備制定了未來的戰略規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按語:當時的地圖很珍貴,因為當時的繪圖人才太少,交通極為不便。需要繪圖人員花費長期的時間,去一步一步的實地測繪。
在《隆中對》裡,諸葛亮提出的要點是:
1,把荊州、益州據為己有。
2,聯合孫權,北抗曹操。
3,從荊州、益州,分兩路北伐中原,恢復漢室。
諸葛亮說完自己擬訂的戰略規劃,引得劉備激動不已。諸葛亮更是信誓旦旦的打保票:“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是大爭之世,所以諸葛亮要搶下荊州和益州這些地盤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要劉備將來要一路走益州,從關中平原進攻中原;一路從荊州北上,經南陽盆地進攻洛陽,這就犯了兵家的分兵大忌。
對於諸葛亮的分兵戰略,毛澤東曾經說過:(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諸葛亮的分兵錯誤,除了毛主席說的荊州與益州遠隔千里,操作的難度太大。還有一個重大的因素,諸葛亮沒有考慮到。那就是,曹操的強大,分兵只能擴大曹操的兵力優勢。
東漢時,政府根據各地的人口規模、納稅能力,將全國分為13個州。
這13個州里面,曹操佔據了其中的9個:幽州、幷州、青州、涼州、豫州、冀州、兗州、司隸州、徐州;
劉備佔據了2個,益州、荊州;
孫權佔據了2個,揚州、交州。
從基本盤可以清晰的看出,曹、劉、孫三家的戰爭潛力對比大致是9:2:2。即使孫劉聯合攻曹,實力與曹操之比也只是是4:9,比曹操弱小許多。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也就是說,要想在主動進攻時有把握獲勝,力量至少是對方的五倍才行。很明顯,即使孫劉兩家聯合起來攻曹,獲勝的希望也很渺茫。如果不發生什麼奇蹟,孫劉聯軍獲勝的機率就是零。
如果考慮到孫劉聯軍互相戒備的因素,必須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備對方。孫劉聯軍的實力就要再打一個折扣,比曹操差的更遠。
如果再考慮到,北伐時必須進入中原的平原地區,不可避免的要發生騎兵間的對決。孫劉聯軍的騎兵,註定會被曹軍碾壓,孫劉聯軍的騎兵實在太弱了。曹操佔據了北方所有的產馬地,而孫劉兩家手裡連一塊產馬地都沒有,嚴重缺乏戰馬。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設想,由劉備一家北伐,勝率更低。劉備的戰爭潛力是曹操的2/9,如此大的力量差距,不可謂不大。
面對如此大的差距,劉備北伐中原,最好的辦法就是集中兵力。然後透過戰術上的精心操作分化曹操的兵力,以達到區域性上的兵力優勢,各個擊破曹軍。
可是,諸葛亮不但沒有想辦法化解曹操兵力優勢,還出人意料的提出了讓劉備分兵的戰略。諸葛亮的分兵,只會讓曹操有各個擊破劉備的機會,從而擴大劉備兵力方面的劣勢。
《隆重對》除了分兵戰略讓人詬病,諸葛亮對孫權的錯估同樣讓人無語。
對於孫權所在的江東,荊州是勢在必得,因為荊州對江東太重要了。如果荊州掌握在孫權手裡,那麼江東就有了安全屏障。如果荊州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隨時都可以順流而下進攻江東。
誰阻止孫權得到荊州,孫權都會與之兵戈相見的。劉表不行,曹操不行,劉備也同樣不行。
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不會不知道孫權對荊州的勢在必得。既然知道這一點,諸葛亮就不會在戰略裡把得到荊州和聯合孫權並列。諸葛亮必須在得到荊州,與聯合孫權之間做出選擇。要得到荊州,就要放棄聯合孫權的想法。要組建與孫權的聯盟,就要放棄荊州。
可是,諸葛亮和劉備既不願意放棄荊州,還要維持與孫權的聯盟。導致孫權把關羽兵團打得全軍覆沒,然後派出陸遜,在猇亭一把火燒了劉備的東征大軍。
而諸葛亮聯合孫權的戰略,也是在孫權佔據了荊州,諸葛亮承諾不再爭奪荊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如果諸葛亮在戰略上果斷一些,及時在荊州與聯合江東之間做出選擇。在荊州沒丟時擺明態度,放棄與孫權的聯合,明刀明槍的與孫權爭奪,關羽就不會被偷襲。
荊州丟失後,如果諸葛亮及時說服劉備的放棄荊州。劉備也不致於在猇亭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
二,諸葛亮在戰場上的表現欠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綸巾,以高超的戰略戰術,讓周瑜死於嫉妒,還神一般的多次在戰場上戲耍司馬懿。
事實中的諸葛亮,在政治範疇裡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到了戰場上,諸葛亮表現的並不優秀。
諸葛亮的性格過於謹小慎微,據說他在軍中事必躬親,甚至“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20軍棍以上的判罰,諸葛亮都要親自做出判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細節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在其它地方就會出現疏忽。
諸葛亮作為軍中統帥,應該考慮的是戰略戰術這方面的事情。及時的針對戰場上的各種變化,各種情況做出決斷。把主要精力用於軍中的內部細節上,是不應該,也是不妥當的。
戰場上,諸葛亮因為謹小慎微的性格,做了許多錯誤的選擇。比如,諸葛亮不敢採用魏延的子午奇謀,錯失了攻取關中的良機。
魏國和吳國都以為蜀國經過猇亭慘敗,已經無力對外征討。尤其是魏國,對蜀國更是輕視。
當時曹操遷走了漢中所有的人口,讓漢中變成了荒蕪之地。蜀國要北伐,就必須從成都把物資千里迢迢的運往漢中,再從漢中運往關中前線。曹魏認為經過猇亭慘敗的消耗,蜀國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跨過漢中北伐關中平原。
所以,魏國對西線的蜀國沒有部署什麼強有力的防備,集中全力與東線的吳國死掐。
蜀國派往北方的間諜也證實:關中地區的兵力薄弱,長安經過戰亂的破壞後,也沒有休整,很容易就能攻下來,駐守長安的將領夏侯格楙也膽小如鼠,沒有指揮軍隊作戰的能力。
魏延評估了形勢後,認為夏侯楙不是自己的對手。經過嚴謹的計算後,提出帶1萬精兵奇襲長安。等魏延攻下長安後,正好諸葛亮的主力也到了,再合力經營潼關防線。
蜀國出兵的訊息傳到洛陽,再等到曹魏從洛陽調兵救援關中時。蜀國已經在潼關部署完畢,曹魏的援兵是過不了潼關的。等曹魏的主力從東線千里迢迢的調到潼關前線,關中地區已經被蜀國消化完畢了。
以當時關中地區的軍備鬆懈,大意,魏延的計劃完全是可行的。豈料,諸葛亮堅持走大路去進攻隴右,讓曹魏有時間派司馬懿帶著強大的援兵進入關中。
而錯失良機的諸葛亮,也只能與曹魏在關中地區打消耗戰。而打消耗戰,正是司馬懿和曹魏所希望的。曹魏的9個州之雄厚實力,與諸葛亮的益州一個州打消耗戰,諸葛亮除了徒喚奈何奈何,還能幹什麼?
打非對稱性戰爭,就應該採取非常規手段,出奇制勝。可是諸葛亮的性格使然,偏偏就是要選擇打陣地戰。對於諸葛亮,戰神粟裕大將曾經有過評價。粟裕大將認為諸葛亮不是軍事家,因為“當時魏強蜀弱,而他(諸葛亮)採用正面推進、相持的辦法,他又不會用迂迴、包圍、分割的辦法打殲滅戰,怎麼能以弱勝強呢?”
諸葛亮不會打殲滅戰,人家魏延給他提出打殲滅戰的方案,他還拒絕了。後來諸葛亮與魏國的消耗戰打得蜀國快要崩潰了,諸葛亮本人在焦慮中生病,去世,只給姜維留下一個爛攤子。
在諸葛亮的軍事生涯中,唯一的戰績就是平定了雲南的孟獲之亂。至於六出祁山的多年苦戰,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
20 # 新晴辛靜
武廟十哲倒是大差不差!關羽岳飛上位……倒是蒙元、滿清的功勞,垃圾宋是幫兇!
如果現在開始美國統治中國100年……彭德懷不是名將了!會把孫立人豎成名將!甚至常凱申!
還有戚繼光呢?比戚繼光殺小日本人多又狠的李如松為什麼名聲不顯?努爾哈赤家族是李如松的手下……職業間諜,一直是明朝開工資的,和李自成差不多!李如松的間諜入主中原?!滿清認為可以宣揚戚繼光(手下敗將)、抹殺李如松(上司)!
蒙元把幹過他們祖先的(匈奴、突厥、鮮卑等)、不利於他們控制中原的名將統統封殺!開始吹捧關羽、岳飛,岳飛是漢人意淫幹蒙古人、蒙古人卻感恩他幹蒙古人的仇人"金國",還連金國名將也沒幹了!
到了滿清……岳飛是幹過祖先的仇人了、貶了,不遺餘力地吹捧"關羽"!
武的含義:止戈……其實是錯的,任何一個只知道破壞!不知道民生、生產,武永遠不會成功、也止不了!李自成的失敗:沒有建設人才,靠吃大戶、就是朱元璋子孫的財產當戰爭資源:攻下洛陽五個朱王財富頂明一年財政收入!
武廟十哲:張良肯定行、以戰養戰才是"道"!
回覆列表
既然能夠入列武廟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設立武廟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勵官員,為武將樹立標杆,告訴百官何為良將,什麼樣的良將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這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義如出一轍,所以唐朝才有“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的規定。其實功過千秋自有後世評說,不是武廟裡排個座次就能分以優劣的。既然是出於這種政治目的,那麼很多因素就會影響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與仁,統治者需要這種思想駕馭臣下,那麼這就是一個重要標杆,因此就會影響對某個人軍事能力的判斷。
武廟十哲簡介我們知道唐玄宗時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廟,以孔子為奉,四子為配,孔子的十位學生為十哲分列。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為武成王,將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時以姜太公為奉,張良為副祀配享,含張良在內以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為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為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後來唐德宗時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將,此處不再贅述。
到了宋朝,從太祖開始更改武廟所祭名將,直到宋徽宗時期才大致成定製,此時的張良已經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側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右側為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由此可見,宋朝拿掉了白起、吳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儀。
“太祖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宋史》白起是在宋太祖時期便拿掉的名將,後列入七十二名將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趙匡胤的理由是殺降,這與其偷得柴氏政權後的偽善不無關係,草創之際,樹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爭取統一戰爭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為這種政治造勢的犧牲品。白起一生七十餘戰未嘗敗績,他的戰術思想就是殲滅敵軍有生力量,這與大多數攻城拔寨爭奪戰爭資源的將領不同,是他所開創的戰爭特色,並不能認為是不仁之舉。再者如長平之戰的俘虜,不殺之又如何處置?當時秦國的消耗亦是慘重,殺降是為秦王承擔了千夫所指的罵名,要說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後期不受節制,有失臣節,但與軍事能力無關,他應該算是古代史上最會運用圍殲戰術的將領。
吳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因為他歷仕魯、魏、楚三國,他擔任主帥保魯國有功、但受魯穆公猜忌,遠投魏國,為魏國打造了特種部隊“魏武卒”,奪取秦國河西之地,使秦國百年不敢東進,此後再遭讒言陷害,於是投奔楚國。這些雖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畢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蓋了軍事光輝,吳起到了楚國之後便一心投入變法事業,與“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齊名,楚國透過吳起變法逐漸強大起來,南征百越、北擊魏國、拓地千里。可以說吳起的政治光輝完全掩蓋了他之前的軍事亮點,所以他被請出十哲可以理解。但范蠡同樣是政治光輝大於軍事亮點的人物,以范蠡擠掉吳起,我覺得還是後世對范蠡評價更高,特別是“忠以為國”的評價更迎合統治者的喜愛。
十哲分析戰略家行列以唐朝所列十哲為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戰略大師和戰術大師。所謂戰略大師就是為國家的軍事部署及發展方向做出規劃,這裡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為配享的張良,他與蕭何、韓信並列“漢初三傑”,若說韓信是善於攻城拔地的軍事家,那麼張良便是出謀劃策整體佈局的戰略家,“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說的正是張良。劉邦以漢中為根基,滅三秦定關中,以潼關之險東望中原,這個戰略構想便是出於張良。後在形勢危急的時候,張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韓信北擊燕趙的迂迴戰術成為楚漢戰爭的轉折。以及後來定都之事,洛陽成為六國舊人的主推,張良攜陳平等人立諫以關中為都,為漢朝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
一個戰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為重要,張良如此,諸葛亮也是如此。蜀漢政權的發展無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對”為基本國策,這個國策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看到了希望。關羽的襄樊之戰在戰略上並不存在問題,當時的蜀漢已經奪取漢中,劉封、孟達也將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時若想東西連成一線,惟獨需要打通襄樊地區。這個戰略一旦形成,蜀國北伐的難度將大大減輕,東部戰區的貫通性便可有效牽制魏國西線兵馬。可惜關羽操之過急,吳國國策“江東對”又與蜀國重疊在荊州地區,故而背信棄義的奪取荊州。諸葛亮在後期的北伐也並非指向關中,而是鎖定在隴右、西羌,這個戰略目標也很明顯,就是控制關中西錘,取得產馬地區,贏得羌人支援。
諸葛亮與張良都是戰略家,且都在戰爭中表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戰略高度遠高於實戰能力。張良的實戰在項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漢軍不缺實戰人才;諸葛亮則不同,他需親自帶兵平定西南少數民族,又親自北伐,雖取得一定成就,但終無回天之力,因此也飽受後世詬病。
軍事思想家行列如果說戰略家的宏圖構想富含更多政治意義的話,那麼軍事思想家則更切合武將之稱,或者說是儒將。在十哲裡,孫武的成就應該位列軍事思想家之首,這個毫無爭議,他被譽為“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按道理說孔子為文聖,孫武應該列為武聖,畢竟孫武是與老子、孔子並列春秋諸子的前三席,在實戰方面,文獻記載有限,但孫武的一大亮點就是在吳弱楚強的形勢對比下,十日武戰攻破楚都,至楚幾近亡國。孫武的軍事思想完全展現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當中,成為中國古代“兵學聖典”,位列《武經七書》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國學習研究。
田穰苴在歷史中的戰績並沒有太多記載,但他嚴厲治軍的軍事思想被後世樹為治軍表率。他的軍事思想編紀在代表作《司馬法》裡,但由於年久失傳,在後世爭議較大。歷經唐宋兩朝都將其列為十哲,說明其治軍思想倍受統治者追捧,但在軍事思想家裡,兵家四聖恐怕才是最精闢的思想體系,後文逐一介紹。
實戰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餘戰未嘗敗績,真正的常勝將軍,為秦效力30餘年,攻城70餘座,親自指揮的著名戰役如伊闋之戰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趙國有生力量全部折損殆盡,一戰則國祚走衰。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劃者;北線迂迴戰略的執行者,為漢王劉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時人譽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收錄其軍事思想。
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舊唐書》唐朝的兩位名將李靖、李勣都是開國功勳,也都是唐朝開疆擴土的軍事擔當,兩人在貞觀三年(629)對東突厥的征戰中有過合作。李靖的主要戰績是統一戰爭中平王世充、竇建德、蕭銑、輔公祏,對外戰爭中滅東突厥、破吐谷渾;李勣比李靖年輕23歲,在隨李世民的統一戰爭中資歷較潛,所以主要戰績偏向於統一後的對外戰爭,他兩度擊潰薛延陀,後平定磧北,後又破東突厥、高句麗,在解決高句麗問題以後,李世民評價他說“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惟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警,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樂毅的名聲之大,常有後世人傑自比管樂,他最經典的一戰發生在公元前284年,時燕國國力弱小,但他聯合並統帥燕、趙、楚、韓、魏五國聯軍攻打強盛的齊國,連下70餘城,打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從此失去爭霸的實力。樂毅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對長期恃強凌弱的齊國造成震懾,從此不再小覷北燕。
兵家四聖與武廟十哲對比前文已說過武廟十哲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所以就無法權衡哪些人名不副實,李靖、李勣二位名將也不敢排除自賣自誇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歷史上流傳的兵家四聖做一下對比。歷史上對兵家四聖的說法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九個觀點:
一、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尉聖尉繚;
二、兵聖孫武、謀聖鬼谷子、亞聖吳起、次聖孫臏;三、兵祖呂尚、兵聖孫武、亞聖吳起、次聖孫臏;四、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帝師王翦;五、兵祖呂尚、兵聖孫武、隱聖黃石公、謀聖張良;六、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兵仙韓信;七、人屠白起、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岳飛;八、兵祖呂尚、兵宗司馬穰苴、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九、兵祖呂尚、兵尊王子成父、兵聖孫武、亞聖吳起。總結出來一共有:孫武、孫臏、吳起、尉繚、呂尚、司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韓信、白起、張良、黃石公、李靖、岳飛、王翦這十五人。除去主祭呂尚,唐朝的武廟十哲與之重疊的有司馬穰苴、孫武、張良、李靖、白起、韓信、吳起;沒有提名四聖的有諸葛亮、樂毅、李勣這三人。而四聖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廟十哲的有孫臏、尉繚、鬼谷子、黃石公、王子成父、岳飛、王翦這七人。那就看看這七人中是否能挑選出頂替諸葛亮、樂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排除岳飛,因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將,唐朝設廟時還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黃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據傳都是隱世高人,傳言黃石公是張良的師傅,傳授《太公兵法》於張良,張良以此兵書助漢王得天下,在後世的流傳下,這本從未面世的兵書被稱為天書;鬼谷子則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見傳世,反而是《鬼谷子》一書由其學生根據他的言談編撰而成,其學生包括縱橫家蘇秦、張儀,軍事家龐涓、孫臏等五百餘人,但歷史上卻無此人實際戰例的記載,《鬼谷子》一書雖然被眾多軍事家研究,但它主講“陰陽謀略”,並非兵法。最後,排除王子成父,這主要是由於史料對其記載匱乏,只知其為周桓王之子,為避禍亂逃至齊桓公帳下為將,戰績體現於對少數民族的戰爭。
如此就剩孫臏、尉繚、王翦三人。孫臏是兵陰陽派的鼻祖代表,他輔佐田忌接連擊敗名將龐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這兩大實戰足夠驗證其軍事思想,並留世《孫臏兵法》,以戰爭規律總結取勝之道,提出“借勢”、“必攻”的核心戰術思想,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尉繚與孫臏同門,屬於鬼谷子門下弟子,是兵形勢派的鼻祖代表,歷史上關於其記載不多,他的軍事思想主要由《尉繚子》傳世於後,得到諸多軍事家的推崇,此書也入列《武經七書》,尉繚的軍事思想侷限於理論上,他本人並無實戰經歷的記載,所以影響力比孫臏遜色許多。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主要戰績是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60萬擊敗項燕,消滅楚國,《史記》評價他與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互補的一對將領。
孫臏、尉繚、王翦三人如果頂替諸葛亮、李勣和樂毅,我個人覺得孫臏毫無爭議可以頂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繚則屬於軍事理論家,沒有實戰做基礎,所以三者皆無法頂替;王翦是實戰型軍事家,其個人戰績比李勣、樂毅、諸葛亮都要輝煌,雖屬於以強克弱,但也多屬於大兵團會戰,並深入敵國腹地作戰,難度係數並不比樂毅、諸葛亮低,所以王翦頂替三者也不成問題。
如果非要退二進二,那麼我選擇以孫臏、王翦頂替諸葛亮、李勣。我認為諸葛亮更應該稱為戰略家,其戰略眼光也應得到肯定,但戰略構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證明,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北伐戰略雙雙失效,這隻證明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成仁,並不能證明其軍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時代,軍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東吳陸遜、周瑜、甚至西晉的羊祜,諸葛亮能夠躋身武廟十哲,也多因忠義無雙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李勣則更容易理解,諸葛亮好歹是軍政一把抓,勞心勞力,李勣在前期徵東突厥是以李靖為主,他是輔助性質的配合進攻。他的最大功績是獨自做統帥擊敗薛延陀的少數民族聯軍,後在貞觀二十年安撫並平定了薛延陀內亂。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以李勣為遼東行軍大總管,取得了徵遼戰役的全面勝利。後從乾封元年(666)至總章元年(668),李勣徹底攻滅高句麗,獲得五部近七十萬戶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設立安東都護府管轄。這為唐朝開疆擴土貢獻不少力量,但相比較王翦的橫掃三晉、攻滅楚、趙所得領土又遜色一些。
綜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廟十哲具有較強的政治意義,但不能說名不副實,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聖賢良將。只能說如果要將此十哲做出替換,我個人覺得以孫臏替換諸葛亮、王翦替換李勣。名單為白起、韓信、孫臏、李靖、王翦;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舊唐書》、《三國志》、《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