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夫說歷史

    前言:白起秦時名將,有著“人屠”與“戰神”之名。在與趙一戰中坑殺降卒四十萬,讓諸侯列國頗為忌憚他的存在,他也憑藉多次出色的戰功獲封武安君,可是在長平之戰後,白起開始走了下坡路,寧死不帶兵攻打趙國,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隱情?

    長平之戰-----白撿便宜付出代價的趙國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將白起攻打韓國,韓國國君便想將上黨地區劃歸秦國,以此向秦國示弱,換得國家的安寧,而上黨的郡守馮亭想拉攏趙國,割讓城池給趙國能換得同盟的可能,而直接劃給秦國無疑是亡國奴般的存在。這樣的好事,對於趙國的國君而言是天上掉餡餅,在君臣多次分析後果斷吃了這塊肥肉,但是他們的噩夢也開始了,秦國派出王齕大將攻打上黨,目標顯然不是一個上黨能滿足秦軍的胃口,他們的目標是整個趙國。就這樣,趙國還沒有來得及享受上黨所帶來的的回報,便要先付出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與秦軍對峙後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白起的目標遠不止這一場戰役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這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白起與秦國其他將軍想分幾路攻打趙國,目標就是直取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對於久經征戰的白起而言,絕對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趙國的實力不俗,而且有李牧,廉頗,趙奢(趙括的他爹),樂毅四人。把趙國滅掉丟得先打敗這幾人,在長平之戰的餘熱尚存之時,一舉拿下都城雖然有斬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風險,但是其成功率還是有的,因為在離間之計奏效後,廉頗已經失去其信任,而換上趙括為帥,可見趙王對於人才的任用還是有很大問題,這才是絕佳的機會。

    長平之戰後的休整已經錯失良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在白起準備一舉拿下趙國後,卻遭到了秦朝上層的拒絕。不僅如此,時任秦相的範睢還主動幫趙當說客,秦王居然同意罷兵,在收到韓國割讓的垣雍,趙國割讓的六城之後達成和解協定,這對於白起而言可不僅僅是背後使絆子那麼簡單,這就等於告訴他,你白起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被人一張嘴皮子全盤否定,因為人家靠著談判桌的你來我往就能迅速達成和平協議,馬革裹屍的將軍除了血灑疆場外,還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將白起與丞相範睢算是結下私怨了。

    定下協定後就真的萬事大吉了?顯然不是!在同年的九月,秦國還是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的白起有病在身,自然未能成行,白起就此事也上奏秦王直接點明時機已經錯失,而且結果長平之戰,秦自己的底子也是比較單薄,萬一聯合諸國一併討伐,其結果必然堪憂,秦王是怎麼做的呢?照樣派兵攻打,結果自然如白起所言,在秦王改派他出戰之時,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這樣的情況下白起顯然是得罪了秦王,在隨後的外派工作之時,白起被秦王徹底放棄,在驅趕白起之時更是以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下達了自裁的王命,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總結:白起的赫赫戰功與朝廷爵祿顯然是一刀一槍打來的,但是在長平之戰後開始走下坡路,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短時間的和平協定,導致其意見被忽視,加上不合時宜的“譏諷”之言,惹得朝廷內想打壓他的人不再限於丞相範睢一人,更有秦昭襄王本人。白起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蠻悲涼的。

    相關史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2 # 史無眠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國攻佔韓國上黨,上黨軍民紛紛投靠趙國。趙國派出廉頗率軍於長平地區阻擊秦軍。秦趙隨後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示意圖

    秦國以白起為大將軍,率軍60萬向趙軍發起進攻。怎奈趙軍統帥廉頗是個“老滑頭”,拒不出戰。這麼耗下去秦國可玩不起,於是秦國“另闢蹊徑”。

    秦國應侯範睢派人帶著大量黃金到趙國進行反間計,對趙王說:“秦國最怕趙國讓趙括擔任主將。”趙王本就對廉頗始終不出戰有意見,於是直接撤換掉廉頗,讓趙括擔任前線主將。

    趙括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大忽悠,做個參謀還可以,真要真刀真槍幹仗,十個都不是白起的對手。

    趙括

    白起假意以小股士兵敗退,引誘趙括帶領大軍傾巢而出,隨後來個圍而殲之,趙軍慘敗,主將趙括也被射殺。此一戰,秦俘獲趙軍四十五萬之眾,為了徹底摧毀趙國抵抗力量,白起下令坑殺了這些趙軍。

    秦國早有吞併六國之心,而今上黨地區已收入囊中,趙國又慘敗,秦國決定乘勝擴大戰果,一舉吞併趙國。

    公元前259年,白起兵分三路進攻趙國,連克武安、皮牢、太原,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眼看大秦帝國就要吞併趙國,在這節骨眼上卻節外生枝。

    韓、魏兩國也玩起了反間計,派人帶上重金到秦國找到應侯範睢,挑撥離間範睢與白起關係,讓範睢想法阻止秦軍繼續進攻趙國。

    範睢於是對秦王說:“秦軍連日作戰,多有折損,疲憊不堪,不如與趙國休戰,讓趙國割地求和。”秦王接受了範睢的建議,白起受命停止了對趙國都城邯鄲的進攻。

    正是範睢的賣國建議,使趙國有了喘息的機會,同時也使吞併趙國的努力毀於一旦。白起從此恨上了範睢,與其勢不兩立。這也為後來白起之死埋下了隱患。

    ▲很不甘心的白起

    獲得喘息的趙國,一邊賴掉了承諾割讓給秦國的土地,一邊緊急尋求楚國、魏國的幫助。秦王因趙國耍賴,撕毀割地求和協議,決定再次出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

    但此一時彼一時,公元前258年,秦王派王陵進攻邯鄲,久攻不克。又派大軍支援王陵,損兵折將後還是沒啥戰果。

    此時,秦王再次讓戰神白起任大將軍,指揮攻打趙國。白起分析說:“邯鄲久攻不破,秦軍多有損傷,其它諸侯國援兵馬上就到,秦軍不可能勝利”並拒絕了擔任大將軍。秦王又讓範睢勸說白起,白起本來就憎恨範睢,就借病婉言拒絕了。

    秦王就讓王齕代替王陵率軍攻打趙國。此時,楚國、魏國各帶領十萬大軍支援趙國,戰爭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57年,寡不敵眾的秦軍在邯鄲大敗。王齕撤回秦國,秦國大將鄭安平被趙軍包圍,帶領兩萬人投降。

    邯鄲一戰使秦國蒙受巨大損失,消滅趙國,吞併六國的戰略佈局不得不往後推幾十年。

    秦王將一切的罪責都怪罪在白起身上,怨恨白起關鍵時候看秦王笑話。於是,賜給白起寶劍,白起自殺。

    白起一生戰功赫赫,為秦國開疆闢土,只是秦王不掙氣,白白錯過消滅趙國大好機會。白起早就洞察到秦軍必敗,愛惜羽毛的白起怎會去做一個敗軍之將。拒絕領兵就是對秦王最好的規勸,可惜秦王不領情。白起根本就沒想到秦王會殺自己,一個軍事家永遠體會不到政治的殘酷。

  • 3 # 公子無忌shy

    長平之戰後,作為秦國最厲害的將領,白起基本就開始了稱病不出的狀態了,後來秦國先後兩次對趙國用兵,均以失敗告終,秦軍損失慘重。後來秦昭襄王怨恨白起的稱病不出,命令他必須去前線收拾軍隊,白起走到杜郵的時候,被秦昭王下令賜死,白起拔劍自殺。

    白起作為戰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他為什麼對秦國之後對趙國的用兵這麼反感,甚至數次違抗秦王的命令,最後招致殺身之禍呢?

    白起與秦相范雎矛盾尖銳,不願與其共事

    長平之戰後,白起主戰一鼓作氣,趁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大軍,國力正空虛的時候,乘勝一舉滅亡趙國。這是韓魏兩國擔心趙國滅亡後,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所以趁機賄賂秦相范雎,勸說范雎,白起滅趙之後,地位必然達到三公之位,那麼范雎就要在白起之下了,引發范雎對白起的嫉妒。因此范雎勸說秦王,認為秦兵已經疲敝了,應該退兵休養,接受了韓國和趙國求和的條件,破壞了白起的作戰計劃,因此兩人結怨。

    另一方面,白起在秦軍中能夠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穰侯魏冉的舉薦和支援,而到了秦昭王四十一年的時候,魏冉在范雎的不斷攻擊下,被罷免了相國之位,被趕出函谷關,去到了封地陶邑,很快就鬱鬱而終了。對於前任提拔上來的白起,范雎也是處處防備,擔心無法壓制白起,而對白起而言,這樣一個背後耍刀子的范雎,又是害死魏冉的人,他們之間必然有強烈的不和諧因素的。

    秦國曆代將相都有內外配合的搭檔,比如張儀和魏章、魏冉和白起、范雎和鄭安平,范雎上臺後,自然想把更多的機會給自己的救命恩人鄭安平,但是白起這時候卻是秦軍中不可替代的人物,心裡早就在打算盤把白起踢開了。長平之戰後,真的是韓魏兩國的沒有太多水平的勸說打動了范雎嗎,恐怕不是,作為極其聰明的人物,范雎怎麼可能想不到,即使白起滅了六國,相國之位也是他范雎的,輪不到白起。他阻止白起滅趙國,更多是判斷,趙國損兵四十五萬,從硬骨頭變成了軟柿子,這時候就可以把機會給他的人了,畢竟培養自己的勢力來的更得勁不是,而白起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戰後再也不願出山了,更多的戰功不過是給對手更多除去自己的理由罷了。

    趙國實力尚存,滅趙已經錯過了時機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史記·白起列傳》中的話,已經完整地解釋了白起的意思,邯鄲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攻佔,邯鄲距秦國遠和距諸侯各國近,趙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秦軍也是喪師近半啊。秦軍遠攻邯鄲,必然受到趙軍和諸侯聯軍的兩面夾擊,這樣的戰爭白起已經明確表態,即使他去了也一樣戰敗,但是已經膨脹起來,想瘋狂一把的秦昭王根本聽不進去。秦將王陵和王齕的兩次進攻邯鄲均是損兵折將,陣亡近二十萬人,兩次均是被諸侯聯軍擊敗,《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兩次戰爭期間。

    而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剛結束後,白起強烈主張乘勝滅趙,而九個月後就開始反對了呢?這裡我們要看到一個戰機的問題,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戰敗,戰場的指揮失誤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趙國的戰略和外交的嚴重錯誤導致的。長平戰罷,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僅放回數百少年回趙國報信,而秦軍隨後掩殺趙國,一則攻其不備,戰敗的訊息剛剛傳回來,趙國還來不及調兵迎戰,可一舉攻下邯鄲;其二心理震懾,在剛剛得到趙軍被坑殺的訊息的時候,在這短暫的時間內,趙國上下尚且陷入悲傷和恐懼之中,這時最難形成戰鬥力;其三諸侯無法救援,這時候秦軍突然兵臨城下,趙國尚且來不及求援,就會被白起拿下。

    但是時機錯過了,九個月後,趙國舉國哀傷,有時間化悲憤為鬥志,上下一心共抗秦軍了,成了哀兵;當頭捱了這麼一下子,趙國也有了充分的時間向各諸侯國求援了,並且締結新的盟約了,這樣秦國就不再是攻打一個趙國了,要對付韓趙魏和楚國的聯軍了,很難獲勝了。

    邯鄲對六國,比趙國更重要

    邯鄲是趙國戰國二百多年的國都,對趙國很重要,但是這樣一塊地處河北和河南交界處的土地,對趙國真的這麼重要嗎?我認為走到戰國後期,誰處在四戰之地,誰就要第一個死,而邯鄲這樣一個和秦、韓、魏、齊、燕國交界的土地,到戰國後期完全就是趙國的累贅,只是趙國君臣被眼界所限,整個三晉都沉浸在晉國層級的百年霸業中無法自拔,殊不知中原是一塊寶地,但同樣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趙魏三國,自己掂量一下自己,誰有當年晉國南征楚國、東侵齊國、西敗秦國的勢力呢,一個也沒有,而三國相互之間又矛盾重重,三晉早已成了戰國中的弱雞了。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制後,強盛一時,成為秦國統一六國中,最大的對手,但是趙國的土地雖然不遼闊,但卻地形複雜,而且趙軍戰鬥力強悍,但因為國都處於四戰之地,趙軍被過分地消耗在綿延不斷的戰爭中了。假使長平之戰後,趙國壯士斷腕,丟掉邯鄲周圍的土地給秦國,而自己退回到晉陽和代郡休養髮展,避免歷史上丟失了太原、雁門、雲中三郡,被秦軍從太原出兵兩面包抄的危險。這樣趙國從一個四戰之地,變成了只和秦國、燕國接壤的國家,他可以有更多的兵力去對付主要對手,從地緣政治來說,這時趙國也是佔據了有力地勢。這樣一來,就把秦國完全暴露在了六國眼前,成為一個和六國都接壤的國家,那麼戰國局勢就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秦國將深陷與六國連綿戰爭的泥潭,到時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都不好說了。

    所以說,邯鄲對六國來說可能更加重要,一個靠近中原的國都,就可以牢牢的把趙國拴在聯合抗秦的路上,而失去了邯鄲,趙國就退回北方猥瑣發展去了,齊國和燕國也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加入到抗秦鬥爭中來,保不齊荊軻可以提前出場殺秦王了,齊國也不能再東方裝死了,這樣的局勢對秦國是最為不利的,統一戰爭前提前和六國大打出手,不論多強大的秦軍,都夠喝一壺的了。

  • 4 # 舊書齋

    秦軍表面的危機

    並不像題主說的那樣,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攻打趙國,與此相反,白起在長平之戰大勝後,已經開始籌備滅亡趙國,並沒有停止進攻。但秦國丞相范雎卻害怕白起功勞太大,影響到自己的地位,這才向秦昭王建議,秦國士兵已經疲憊不堪,國家不堪重負,不如讓趙國割地,然後退軍。

    從秦昭王角度來說,范雎的建議非常即使。白起在前線不知道,秦國為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當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秦昭王講河東年過15歲的男子全都拉到戰場上,為前線進行補給。可謂不遺餘力。因此,范雎說秦軍已經疲憊,他是相信的。

    而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白起對士兵的瞭解,要比秦昭王更加真切。雖然史料上記載了秦昭王第二次起用白起時,白起說到了長平之戰秦國傷亡過半,已經無力再戰。也讓後世人因此而得出,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應該在20-30萬。似乎這一切的記錄,都站在秦昭王和范雎這裡。

    但我們分析古代戰爭就會發現,一支軍隊,如果傷亡在三成以上,就意味著這支軍隊已經瀕臨崩潰,而傷亡五成以上,這支軍隊就已經完全崩潰。因此,秦軍六十萬大軍如果真傷亡30萬,白起不可能有膽量全面進攻趙國。因此,白起拒絕的理由,完全是白起誇大。而後來王陵帶領二十萬再次圍攻邯鄲,也證明秦軍實際傷亡,遠低於趙國,具備滅亡趙國甚至對抗援軍的實力。

    白起拒絕滅趙的真實原因

    白起撒了謊,軍隊傷亡大,只是一個幌子。真正原因是,時機已經失去。

    白起打的是一場心理戰,也是一次豪賭。他對趙國人的心理拿捏的非常準確。恐懼和仇恨,是長平之戰後,趙國人的兩大主要心理,如果恐懼佔上風,秦國勝,如果仇恨佔上風,趙國勝。

    而當長平慘敗,四十萬人被坑殺後,趙國人在這時候的恐懼,一定佔據上風,白起可以利用這種恐懼,帶著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滅了趙國,讓趙國人沒有時間把恐懼轉化為憤怒,繼而同仇敵愾。因此,長平之戰後立刻滅趙,是最佳時機。

    可秦軍撤軍後,秦軍的軍事壓力蕩然無存,這就讓趙國有了思考的時間,失去戰友親人的悲痛就會持續發酵,最後變成憤怒和同仇敵愾。這時候,滅趙成為空想。

    可見,秦軍傷亡大、秦國疲憊,都只是一個幌子,最關鍵的原因是已經失去了滅趙最佳時機,白起很難勝利,而秦軍也會白白傷亡。這是白起這個職業軍人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他選擇了拒絕。

    “殺神”白起鎮樓(摘自網路)

  • 5 # 鐵男說經濟

    長平之戰時的白起,他的境界已從早年“料敵合變,出奇無窮”的層次有所昇華,懂得去如何利用勝利。所以白起主張絕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所以他不顧秦軍在長平死亡近半的狀況,要求秦君動員國力作最後一搏,一鼓作氣攻下趙都邯鄲。如果機會一旦錯失,白起就絕不再做無謂爭取。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來是準備一鼓作氣消滅趙國的。但韓趙兩國派使蘇代遊說秦國相范雎,致使秦王下令白起班師,至此引發白起對范雎的怨恨。後因土地糾紛,秦復攻趙。此時秦王欲起用白起,白起卻恰好患病,於是秦國另遣將而往。邯鄲之戰之時,秦軍形勢艱難,於是秦王便派遣病癒的白起前往。但白起拒絕,並分析邯鄲之戰極難取勝的利害關鍵。

    由於形勢緊急,滿腔怒火的秦王不聽白起意見,仍執意勒令白起出徵。白起繼續拒絕,並就此閉門不出。在范雎等人連番勸說下,白起仍緊閉大門,屢次拒絕。於是各種矛盾劇烈衝突,秦王大怒,於是貶逐出咸陽,至杜郵,恐武安君心有憤慨,遂賜劍,白起自刎。

    關於白起不肯帶兵伐趙的五點原因分析

    1、諸侯怨秦,必然不肯坐視秦國滅趙,所以秦國伐趙,可能面臨一打六的局面。

    2、邯鄲易守難攻,加上白起又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國主力,由他帶兵,反倒會激起趙國百姓激烈的抵抗。

    3、秦國遠征趙國,補給線太長,秦軍難以維持這樣的長距離作戰。

    4、秦死傷過半,國內空虛。

    5、白起認為秦朝勝算不大,而且就算秦國打敗趙國,也會被螳螂捕蟬的黃雀們撿漏。

    白起是一位極為敏銳的軍事家,他在秦昭襄王想要乘勝攻擊趙國的時候,卻提前從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後廉頗、趙王等趙國領導集團的反應中,分析得出了此時若出戰,秦國輸多勝少的結論,令人欽佩。

  • 6 # 歷史笑春風

    對秦軍在長平之戰後的行動,一直是大家爭論的焦點。當年,白起在長平將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全殲後,將趙國的俘虜活埋。接下來,白起兵分三路,企圖滅趙。但是,秦昭王和范雎商議,認為秦軍傷亡過大,軍隊疲憊,需要休整,取消了白起的軍事行動。秦國隨後和趙國議和,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條件,暫且退兵。

    為了這件事,白起和范雎的矛盾更加激化。原本白起是魏冉舉薦的將領,而范雎是靠在秦昭王面前中傷陷害魏冉才爬上來的人,兩人的關係不會太融洽。在這次長平之戰中,白起消滅了趙軍主力,想要一舉滅趙,可是被范雎的建議所阻。再加上又趙國謀士中傷離間白起的傳言,這更加大了白起對范雎的不滿。從此之後,白起以身體生病為由,不再領兵作戰。

    在日後秦國發動的邯鄲之戰中,秦軍戰事不利,要起用白起。白起認為此戰沒有勝算,堅決不掛帥。最終,由於君臣之間矛盾無法調和,白起被秦昭王逼迫自殺。可以說,是長平之戰後戰略的分歧要了白起的性命。那麼,秦昭王如果當時不採納范雎的建議,而是採納了白起的計劃,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一、白起很可能佔領邯鄲。

    我們可以預料到,按照白起的部署,秦軍佔領邯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當時,對於下一步的作戰,白起在長平之戰結束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安排。坑殺四十萬趙軍俘虜也是白起作戰計劃的一環。

    白起採取的作戰方案還是襲擊戰。他便四十萬趙軍俘虜坑殺,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騰出手來,將自己手中的兵力解放出來,用於作戰。第二個目的,是為了震懾對手,讓敵人懼怕,失去抵抗的意志。我們從實際效果來看,在當時白起達到了這兩個目的。

    白起在坑殺俘虜後,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齕率領,佔領了邯鄲以西的要點武安。一路由司馬梗率領,北上平定太原郡。而白起留鎮上黨,請秦王調派援軍和糧食,準備進攻邯鄲。而白起坑殺趙軍的俘虜後,只放回了年幼的二百四十名趙軍俘虜回國報信。史書記載,“趙人大震”。這說明白起的震懾計策生效,趙國舉國上下處於恐慌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白起平定了位於側翼的太原郡,消除了側翼的威脅。又佔領了邯鄲西邊是戰略要點武安。接下來白起就可以發起對邯鄲的直接攻擊。而這個時候,他的對手趙國正處於極度虛弱的境地。

    當人處於極度恐懼的時候,就會喪失了行動能力。而當時的趙國就處於這種情況。趙國上下,為了長平之戰的損失感到了極度的恐懼,因為趙國從來沒有遭受過這麼慘重的敗仗,也沒有意識到四十多萬人馬會全軍覆沒。這種恐懼癱瘓了趙國的抵抗意志。

    而趙軍主力被殲滅,剩下的軍隊已經很少了,糧食也極度匱乏。同時趙國周圍的各個諸侯國也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趙國根本沒有得到援軍的可能。可以說,這個時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在這個時候,邯鄲就算是防禦體系堅固,但是防禦的兵力則十分空虛。如果讓白起按照他的計劃發起對邯鄲的攻擊,他可以輕而易舉的攻下趙國的首都邯鄲。

    二、白起的力量只能攻下邯鄲,但是無法滅亡趙國。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白起佔領了邯鄲,並不意味著滅亡了趙國。這是因為,趙國也是一個大國,雖然邯鄲是它的首都,但是除了邯鄲之外,趙國還有著廣闊的領土。就算是秦國攻下邯鄲,邯鄲的統治者也可以撤退到另外的地區繼續抵抗。

    在嬴政滅亡趙國的時候,就是採取了對趙國逐漸削弱的辦法。在排除了其他國家的干擾後,以主力泰山壓頂攻打趙國。雖然趙國投入了全部的軍隊,派出最後的良將李牧抵抗。最終還是因為眾寡懸殊,趙國滅亡。

    而這個時候,白起雖然可以憑藉自己的軍事能力和精妙的戰術,奇襲攻佔邯鄲,但是,佔領了邯鄲,俘獲所有的趙國宗室,迫使趙國滅亡,這是白起難以做到的。

    如果白起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白起面對的就是整個趙國的土地。他就要跟伐齊的樂毅一樣,一座座的攻下趙國的城池,去撲滅趙國的反抗。

    這樣一來,就會給了趙國以喘息之機。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已經精疲力竭,而且秦國也是國虛民飢,困難重重。白起自己的率領的軍隊也死亡過半,無力完全滅亡趙國的戰略任務。這才使得白起在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後,一方面派軍隊掃平攻打邯鄲的障礙,一方面卻是等待秦王派遣的援軍和糧食。

    在此之後,白起才有能力發起攻打邯鄲,滅亡趙國的戰役。如果以當時白起率領的兵力,只夠他拿下邯鄲,可是要平定整個趙國是無能為力的。

    三、即便是白起佔領了邯鄲,只會讓秦國的戰略形勢更差。

    白起是戰區的指揮官,他的目光只注視在趙國的身上。他要求秦王增兵增糧,好完成他滅亡趙國的戰略任務。在白起看來,確實有這種實現的可能。可是在秦昭王的心裡,卻是另外一種考慮。

    這是因為,秦昭王要考慮秦國的全域性。長平之戰本身就是發生在秦國預想之外的戰爭。本來秦國想先制服韓魏,在下一步才與趙國交手。結果因為上黨郡的歸屬,使得秦國不得不提前與趙國交戰。

    在這種情況下,白起取得的長平之戰勝利,也使得秦國的主力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其實從當時的情況來說,白起不是打這種超大規模的殲滅戰,秦國也不會遭到這樣大的損失。白起用兵的貪心,讓秦國國力消耗過大。

    糧食就不必說了,趙國已經陷入了絕糧的境地,而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兵力上,秦軍包圍趙軍的時候,為了補充白起的兵力,秦王將秦國移居關東河內郡的所以十五歲以上的壯丁,全部派上了戰場。而這些兵力在最後的決戰中,死亡過半。

    在這個時候,白起又要求增兵增糧,滅亡趙國。可秦國已經國虛民飢,難以為繼了。秦昭王的眼睛不但要看到趙國一個地方,他還要看到整個關東的防線。在長平之戰期間,秦國用空言恫嚇,暫時讓韓、魏、楚等國不敢輕舉妄動。可是,隨著戰爭的繼續,謊言總會被揭穿的。

    秦軍的主力陷在趙國,而空虛的後方暴露在韓、魏、楚國的面前。如果關東的國家因為唇亡齒寒感到自身的危險,再加上識破了秦國的虛弱,那麼秦國將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後來的邯鄲之戰就驗證了這一點。只不過那一次,秦軍頓兵在邯鄲城下,這一次秦軍是陷於趙國各地的抵抗之中。

    四、邯鄲之戰的證明。

    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實際發生的情況,證實了以上的推測。在經過休整之後,秦國再次發動了滅趙之戰。長平之戰是在周赧王五十六年一月休戰,邯鄲之戰是在周赧王九月開始。在這期間,秦軍得到了半年多的休整補充時間。

    可是,在這段時間裡,趙國也得到了喘息之機。同時,白起殺俘虜造成的癱瘓效應已經過去,趙國上下因為秦軍的暴行,同仇敵愾。雖然秦軍在王陵的率領下反覆攻擊,可損失慘重也沒能攻下。

    其他的諸侯國看到了秦軍的虛弱,同時也看出了秦國滅亡趙國的企圖,所以派出了援兵。在經過激戰後,秦軍遭受了幾十年的大敗。

    如果白起在當年要出兵滅趙,雖然能夠拿下趙國的都城邯鄲,可是並不能迅速的滅亡趙國。秦國的兵力不但要滅趙,還要壓制其他諸侯國的反抗,這是力不從心的。秦國如果奪取了邯鄲,就必須守住邯鄲。這讓秦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這時的秦國處境將比邯鄲之戰時的秦國還困難,還要危險。

    五、結語。

    長平之戰中,白起消滅了趙軍四十多萬的主力。可是,這場勝利,並沒有給秦國帶來多少好處,反而使得秦國的戰略形勢遭到了破壞。秦軍的勝利,是以慘重傷亡的代價獲得的。這樣,秦國就失去了滅亡趙國,同時壓制其他諸侯國的實力。而其他諸侯國也因為長平之戰,感到了唇亡齒寒。它們開始行動起來,進行外交活動,再次形成合縱抗秦的局面。

    白起在這個時候,想要依靠長平之戰的聲威,一舉滅亡趙國。但是僅憑他手中的秦軍兵力,是達不成這種戰略目的的。他僅僅可能拿下邯鄲,滅趙就只能等待秦王的援兵和糧食了。可是,秦國已經是國虛民飢,難以為繼了。

    如果白起堅持發起滅趙的戰役,秦國就要投入所有的兵力。這樣,秦軍的主力會陷入趙國無法自拔。而其他諸侯國再趁虛而入,秦國的戰略形勢會十分危險。所以,秦昭王沒有采納白起的建議滅趙,是十分穩妥的。

    不過,在後來因為趙國背棄和約,秦昭王再次發起邯鄲戰役就十分錯誤了。這個時候,秦國的形勢比長平之戰後還要壞。不過,邯鄲戰役的結果,也印證瞭如果白起發起滅趙戰役,會得到的結果。

  • 7 # 遊子dream

    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一生戰功赫赫,曾為大秦統一六國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尤其是長平一戰,白起以避實就虛的戰略方針,打得趙國兵馬節節敗退。本欲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卻因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的一句提議,使得白起不得不打消繼續攻趙的念頭。

    原來趙國派了蘇代以重金賄賂范雎,並向其闡明:倘若趙國滅,秦稱帝,白起當記頭功,權利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時您也只能居於人下。范雎聽聞覺得有理,自己怎麼能受到白起的壓制呢,於是便向秦昭襄王提出:因長平之戰,秦軍損兵折將,已是疲憊不堪,需待休養,趙國也願意割地求和,不如就此罷兵,各自修頓,來日再戰,秦昭襄王應允了。至此白起與范雎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數月後,秦國再次發兵攻趙,恰逢白起臥病在床,秦昭襄王便派了其他將領出徵,然而這次卻久攻不下,反而自損兵將無數。白起收到訊息後連聲說道:都因當時大王不聽我的計策,才有此一敗。秦昭襄王聽後更加惱火,不顧白起病重的身體,命他立即帶兵出征。由於身體實為不便,再加上他深知此時出兵於秦國不利,便遲遲未啟程。後來前線頻頻傳來敗報,秦昭襄王則把所有的怒氣灑在白起身上,經過與范雎商議,賜白起一把劍,令其自刎。

    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縱觀這段歷史,白起後期之所以寧死不攻趙,是因為他看清了局勢,當初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後,必定總結經驗,採取措施,加上長時間的修整,如若秦國此時發兵,必敗無疑,事實也確實如其所料,不得不說白起是位卓越的軍事家,只是結局實在令人惋惜。

  • 8 # 舊人新說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有機會滅趙國,但被權臣所阻,滅殺四十萬降卒,趙國深恨白起

    白起不出戰,是因為知道無論是從戰略還是戰術,秦國已經失去了最佳時機,此時秦國最好的做法是按兵不動,挑起六國內訌,秦國順勢東進,滅了趙國。

    但盲目自信的秦昭襄王,不管白起的理由,只是勒令他出戰!

    悲哉,惜哉!

    白起拒絕出站,大體上有以下原因:

    1.戰略方面。

    長平之戰之時,白起滅殺了趙國相當大的有生力量,讓其短時間內再也無力和秦國抗衡。若這時候一鼓作氣,定能取得全功。但權臣范雎恐怕白起功高震主,同時影響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建議秦昭襄王,下令白起退兵,施行休養生息之策。

    秦國休養生息的同時,其他國也沒閒著。趙國經過這一戰,全民皆兵,每個家庭提起來秦國都恨的牙癢。除了趙國外,其他國家看到秦國的實力,定然不會坐視不理,這時候秦國再出戰,其他國家定然聯合起來抵制。

    2.戰術方面。

    趙國並不是全部都是無能之輩,若此時秦國伐趙,屬於勞師遠征,糧草運輸方面必然有所欠缺。若白起是趙國人,此時定然採取堅壁清野的軍師策略,掐斷秦國的補給線,如此秦國將陷於被動局面,屬於費力不討好。

    白起作為常勝將軍,沒有出站已經知道結果,他為人高傲,不願意做敗軍之將。

    3.內部矛盾。

    長平之戰時,范雎就從中作梗,影響白起的升官發財之路。

    有道是斷人財路等於殺人父母,白起和老範相當於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秦昭襄王居然還派老範去督促白起出兵,這不是往白起傷口上撒鹽嗎?

    4.人心向背

    正是那句哀兵必勝,趙國全體軍民眾志成城,十萬軍民可抵得上百萬大軍。

    秦國就算耐苦戰,此時攻擊也屬於名不正言不順,加上指揮官屢屢失利,白白損失了士兵性命,士氣大跌。

    翻觀趙國,確是上下一心,老百姓都紛紛請戰,誅殺秦人。

    此消彼長之下,必然不能取得勝利。戰神白起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拒絕出站。

  • 9 # 我是趙帥鍋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欲乘勝滅趙,於是他親自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一時間天下震動!但後來在范雎的勸說下,秦國接受了趙國的求和建議,於是白起被迫撤軍。

    九個月後,秦趙兩國再次交惡,秦王於是派王陵率軍前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結果王陵打了整整半年,非但沒能攻下邯鄲,反而讓自己損兵折將,據說光陣亡計程車兵就有足足四萬人,在這種背景下,秦王便想讓白起率軍前去攻打邯鄲。

    但是,白起卻認為此番前去攻打邯鄲必敗無疑,因為經過這一年多的休整,趙國已經從長平之戰的損失中緩了過來,尤其是他們早已經做好了堅守邯鄲的準備,不僅加固了邯鄲的城牆,還備足了糧食和後援部隊,在這種背景下,秦軍前去攻打邯鄲,一時半會很難佔到便宜。

    另一方面,趙國和齊楚魏三國都已經實現了結盟,如果秦軍久攻邯鄲不下,齊楚魏三國必然會派兵前來救援,到時秦軍就會面臨兩面夾擊的困局,實在是凶多吉少。

    因此,白起強烈反對繼續攻打邯鄲,他本人更是不願意前去。

    可惜的是,秦王聽不進白起的意見,於是他又改派王齕為大將,讓他替代王陵前去圍攻邯鄲,結果王齕圍攻邯鄲半年,依舊是攻不下;而與此同時,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打秦軍,一戰打得秦軍傷亡慘重。

    在這種背景下,秦王還是不肯認輸,於是他下令強迫白起出兵,但白起還是以生病為由拒絕,後來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王因此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後來由於白起在路上不斷拖延,最終秦王在范雎的建議下,派使者賜劍命白起自刎。

    對此,很多人就很好奇,為什麼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按理說憑藉白起的功勞,就算他前去攻打趙國失敗,也罪不致死,他為何非要拒絕秦王的命令呢?

    其實,白起最初拒絕帶兵攻打趙國,主要是因為他覺得此番進攻邯鄲的勝算不大,畢竟趙國早已經為這場戰爭做了充足準備;但等到後來,白起之所以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主要是因為他處在了一個囚徒困境之中,無論他怎麼選擇,都很難有好下場。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白起最開始以勝算太低而拒絕出兵時,就已經讓他和秦王產生了隔閡,後來秦軍連遭失敗,但秦王卻依舊強烈要求白起出兵,這也就意味著秦王依然還認為這場戰是可以打贏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白起同意出兵,一旦他失敗,秦王肯定會認為,他這是故意使壞,這個如果範睢再在旁邊添油加醋,白起恐怕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換句話說,秦王心裡會認為,白起開始就說出兵必敗,範睢、秦王卻逼著他出戰,於是白起就故意戰敗。

    如果是這樣的結果,秦王肯定會對對白起進行問責,尤其是當範睢在旁邊慫恿時。這樣一來,白起恐怕只會死得更難看,搞不好家人和朋友都會受到牽連。

    更主要是,如果白起前去打了敗仗,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零敗績”戰神形象就從此毀掉了,甚至這場失敗之戰還會成為他的蓋棺定論,就如同後來的關羽、于禁、苻堅、麥克阿瑟等人一樣,如果是這樣的結果,白起這一生算是徹底毀了!對此,白起顯然是不願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白起出兵之後僥倖取得勝利,那他和秦王之間的隔閡反而會越來越大!

    因為,白起之前一再說出兵必敗,而且還因此幾度拒絕秦王,最後導致秦軍遭遇巨大損失;現在白起親自出馬卻凱旋而歸,這算什麼事呢?白起之前一再說說出兵必敗是想幹什麼?不服、賭氣還是拿軍國大事開玩笑?

    在這種背景下,秦王就算不處罰白起,也會對他不再信任,這個時候範睢在從中挑撥幾下,甚至火上澆油一番,白起恐怕也是很難逃過一死。從這層意義上說,當時的白起,無論怎樣選擇,其實都很難有好下場。

    既然如此,白起自然會傾向於選擇比較有尊嚴的結局——自刎而死!這樣一來,白起既不用擔心遭到秦王的公開問責和處罰,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零敗績”戰神形象被毀。

    更重要的是,自刎而死通常意味著此事就此結束,不再繼續追究,這也就意味著白起的家人和朋友不會受到牽連,白起本人死後也不會被抹黑,寫在史書上依舊是高大上的形象。

  • 10 # 洞見歷史智慧

    白起在中國歷史上猶如神一般的存在,一生沒有敗仗,妥妥的全勝將軍,彷彿只要他出馬,就沒有打不贏的仗。可是,在長平之戰後,他寧肯去死,也不再攻打趙國。因為戰機稍縱即逝,秦國已經錯失攻滅趙國的最佳時機。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長平之戰——秦趙的世紀之戰

    公元前270元,秦昭王採納範睢建議,確立遠交近攻的國家戰略,與齊楚交好,蠶食鄰近的韓趙魏三國,首先攻打魏國,然後是韓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郡(今山西東南部)與韓國本土的聯絡。上黨郡成為孤地,秦國眼看是唾手可得,就連韓國國君也派人求和,割讓上黨郡,請求秦國息兵。

    這一切都在向秦國預想的發展,可上黨郡守馮亭竟私自將土地獻給趙國,趙孝成王貪戀土地,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直接接收。秦國眼睜睜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心裡這個氣。

    雄心勃勃的秦昭王怎麼可能忍下這口氣。公元前260年,秦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佔了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亡趙國。上黨一戰,秦國戰勝,趙國戰敗。

    隨後,秦國繼續進攻趙國,趙國命令廉頗迎戰,雙方正式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起初,廉頗偶有小勝,但最終抵擋不過秦軍的攻擊,不斷退卻,收縮防線,最終依託高山地形,形成了對峙。

    秦趙兩國進行相持階段,各自內部消耗都非常嚴重,隨著時間推移,雙方都急需一場大決戰。期間,秦國散播廉頗怯戰,唯獨害怕趙括的謠言,促使趙國決心換將決戰,變防守為進攻。

    同時,秦國秘密任命白起為將,他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一步步誘敵深入,合圍趙軍,切斷趙軍糧草和救援,幾次撲滅趙軍突圍,最終逼迫趙軍投降,而且為徹底削弱趙國的實力,白起殘忍的坑殺了40萬趙軍。

    二、長平之戰後,為什麼白起寧死不肯攻打趙國?

    長平之戰後,秦趙兩國國力均受損嚴重,但趙國更為嚴重,這使白起嗅到攻滅趙國的天賜良機,於是他乘機擴大戰果,將秦軍氛圍三路。

    一路是王齕率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地名);一路是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一路是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這個安排嚇壞了趙國和韓國,他們重金招納能言善辯的蘇代(蘇秦的弟弟)前往遊說範睢,阻止了白起對趙國發起的滅國之戰,白起只能鬱悶而回。

    可是,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王摩拳擦掌,意圖任命白起為將,攻佔趙國,但遭到了白起的拒絕。白起認為戰機已經稍縱即逝,當下已無法攻滅趙國,最終白起被賜死。

    而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剛結束後,白起強烈主張乘勝滅趙,而九個月後就開始反對了呢?其實這就是戰機的問題。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戰敗,不在於戰場指揮失誤,而在於趙國的戰略和外交出現嚴重失誤而導致。當長平之戰結束,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僅放回數百少年回趙國報信,秦軍一路尾隨掩殺趙國。

    一是攻其不備,戰敗的訊息剛剛傳回來,趙國還來不及調兵迎戰,可一舉攻下邯鄲;

    二是進行強大的心理震懾,在剛剛得到趙軍被坑殺的訊息的時候,在這短暫的時間內,趙國上下尚且陷入悲傷和恐懼之中,這時最難形成戰鬥力;

    三是諸侯無法救援,這時候秦軍突然兵臨城下,趙國尚且來不及求援,就會被白起拿下,可以說各路諸侯根本來不及救援。

    但經過9個月的休整,趙國緩過了氣,此時的趙國舉國哀傷,已經有充足的時間化悲憤為鬥志,上下一心共抗秦軍了,成了哀兵,而哀兵必勝。

    況且趙國已經有充足時間調整外交戰略,向各諸侯國求援了,各路諸侯也意識到秦國的兇猛殘暴,自然會與趙國締結新盟約而自保。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不再是攻打一個驚恐的趙國,二是要應對韓趙魏楚的聯軍,自然很難獲勝了。

    三、總結

    白起作為歷史上少有的頂級將帥,能夠識別和捕捉到戰場的瞬間機會和變化,能夠及時準備的捕捉到戰機。當長平之戰剛結束之際,如果按照白起的部署,趙國是沒多大的反抗時間和反抗能力的,基本是要滅國的。這就是趁你病要你命。

    可惜,秦昭王判斷失誤,沒有趁趙國極度虛弱的時候出擊,為趙國贏得了9個月的喘息時間,攻滅趙國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即使白起出徵,也沒有辦法改變敗局。

    所以,白起寧肯死,也不肯再帶兵攻打趙國,因為他已經預料到戰爭的結果,有戰必敗。

  • 11 # 吳百蘭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列國兼併,硝煙四起。秦國因秦孝公時期的變法改革,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秦國強大,秦昭襄王雄才大略,為天才的軍事家白起,提供了發揮軍事才能的歷史舞臺。他為大秦帝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白起成就了秦國的統一偉業,同時秦國也造就了“戰神”白起。

    如此絕配,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君臣分裂,白起死在自己君王的劍下呢?

    “戰神”白起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在長達37年的軍事歷程中,先後參與伊闕、鄢郢、長平等14次重大戰役,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秦國的東擴戰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侯。司馬遷評他: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史記》

    司馬遷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是秦昭襄王時期奠定的,而整個過程中,白起起著巨大作用。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曾請示秦王乘勝拿下趙都邯鄲,一舉滅趙。但是,秦王當時並沒有採納白起的意見,而是採納了範睢的建議下令撤軍。

    第二年秦國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秦戰事不順節節敗退。這時秦王便想要白起代替王陵征戰。白起卻反而想說服秦王休戰等待戰機,然後起兵滅趙。白起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而且諸侯救援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史記》

    此時秦國已發兵,秦王怎麼聽得進白起的勸,力令白起出徵,白起乾脆稱病不出。

    三個月內,邯鄲不斷地傳回壞訊息。白起聽到前線失敗的訊息後說:“秦王不聽我的計策,今如何矣!”本來前線失利秦王就非常惱火,再聽白起這麼一說更是怒火中燒,他們君臣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

    秦王立刻免除白起的武安候,並命人遣送白起,不得留在咸陽城。白起剛出城至杜郵,範睢又對秦王說:“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秦王又派人賜劍。白起收到賜劍仰天自問: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他想了想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10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史記》

    白起被迫自殺於杜郵亭。

    白起之死的幾種說法

    白起之死,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1、有人說是受到範睢的嫉妒排擠。

    範睢怕白起滅趙功勞太大,必為三公,如此白起的地位和權勢超過他,所以幾次三番地在秦王面前進讒言。

    其實,這也未必不是秦昭襄王的想法與擔心。

    2、有人說是因其桀驁不馴,不能審時度勢。

    前方戰事不利,秦王多次令白起出徵,甚至親往請求白起,白起卻說:

    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

    《戰國策》

    如此強硬的態度,使得秦王這個最高統治者的自尊心如何受得了。君臣矛盾更是進一步惡化。

    3、有人認為是君臣利益發生衝突。

    白起無論是軍事才能上,還是開疆拓土的戰績上,都有功高震主之勢,而君王最怕的就是能臣自持功勞要挾君王。君王們皆如此,誰給他壓力,他就滅誰沒商量。

    4、還有人說秦王之所以要賜劍白起,是想借白起承擔戰敗罪責。

    戰無不勝的大秦軍,在邯鄲戰役中屢屢失敗,這種挫敗使得秦國上下人心惶惶。

    為了大秦的統一大業,為了提高秦軍士氣,為了穩定民心。秦王需要轉嫁戰爭罪責,此時白起必然是充當替罪羊的最佳人選。

    總結

    以上種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起不會處理上下極關係。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看到了戰機,請示秦王一鼓作氣拿下邯鄲滅趙。這點在戰術上來說是對的。但是,白起只是從軍事角度看戰機。

    秦王則不同,他是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是整個大局。一則,15歲以上的孩子都拉到前線打仗去了,而且死傷慘重。二來,國庫儲備也空了。如果繼續打仗,國民起兵造反了怎麼辦?

    邯鄲之戰,白起進諫不能打,也是對的。但是,白起是臣,秦王是君。當君臣意見相反時,臣當絕對服從君令。而白起不但不服從,還將自己置身事外看熱鬧。

    這當然會惹怒君王,因為他根本沒有讓秦王看到他對國家和事業的熱愛。

    白起自以為自己的戰略戰術是正確的,兩次建議受挫就覺得倍受委屈,不肯拿出誠意與秦王真情實意地勾通。

    而是完全以一副自視正確,高高在上的態度與秦王商量,更帶有功高震主、才大欺主的味道。試想想,別說是君臣關係了,就算是平級關係,你用這種姿態說話處事,人家也受不了,有機會時人家也是要整死人的。

    白起忘了,沒有白起的秦國,秦國依然威風凜凜。而沒有秦王的白起,就只有死路一條。

    同樣是名將的王翦,也曾遭遇過意見不被秦始皇採納,王翦卻沒有與秦始皇對抗。其結果自己功成名就,還福澤子孫。

    總之,邯鄲之戰白起不肯出徵是錯誤的。與其死在自己君王的劍下,不如戰死在失敗的疆場上。

    自古以來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從來都是男兒的榮耀。我華夏文明也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因決戰到最後,後世為他“不肯過江東”而扼腕嘆息。

    白起為保戰神之名,不肯敗死沙場,終將“遺憾”於歷史。

  • 12 # 明太宗

    白起身為秦人,為秦國征戰沙場一輩子,沒有人比他更希望秦國兼併六國。他之所以寧願去死,也不願意再次帶兵攻打趙國,不是因為他怕趙國,而是因為根本不能再次帶兵攻打趙國。

    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當時的白起想一鼓作氣拿下已經喪失了屏障的趙國都城邯鄲。但是應侯范雎卻在此時嫉妒白起功高,教唆秦昭襄王命令白起班師回朝。

    白起收到秦昭襄王命令時,極為氣憤。因為他相當的明白,如果此時進軍攻打邯鄲,那麼將有極大的勝算能夠打下邯鄲。當時的邯鄲孤立無援,趙國人還沉浸在恐懼悲痛當中,而秦軍士氣正盛,一鼓作氣,邯鄲必破。無奈秦昭襄王已經下令,只能回朝,唉。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年尾,趙國撕毀條約,不肯割地給秦國。秦昭襄王怒不可赦,派王陵率軍攻打邯鄲,久攻不下,反而局面越來越緊張,這時的楚國已經出兵,魏國處於觀望的態度。

    心急如焚的秦昭襄王想到百戰百勝的白起,想讓白起出山率領秦軍攻打邯鄲。但是白起卻拒絕了秦昭襄王的請求,秦昭襄王無奈只能派王齕替代王陵,繼續攻打邯鄲。這時楚國、魏國的援兵都已經到達邯鄲附近,協助城內的趙軍攻打秦軍。秦昭襄王無奈,只能撤兵回朝,有苦說不出。

    此戰,秦昭襄王已經請了白起四次,可是白起紋絲未動。在最後一次,秦昭襄王實在是忍無可忍,清除掉白起的爵位,命令他滾出咸陽城,到陰密去當老百姓。

    憋一肚子怒氣沒地方撒的秦昭襄王,認為這一切都是白起的錯。而且白起在他第三次請的時候,還狠狠的諷刺了他一把。所以他選擇將這一肚子的怒氣撒到白起身上。

    秦昭襄王可能當時是這樣想的,難道我秦國沒了你白起還活不下去嗎?白起還沒到陰密,距離陰密還有一段路程的時候,秦昭襄王賜給白起一把劍,讓人給他送過去自殺。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白起為什麼情願得罪秦昭襄王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也不願意再次帶兵攻打邯鄲呢?這一切,白起在當時與秦昭襄王的第一次對話中就已經說清楚了。只不過當時的秦昭襄王第一次被人忽悠這麼慘,腦子太熱,沒當一回事。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以上文言文總結起來就三點,第一點:現在的邯鄲將士同仇敵愾,已經從恐懼悲傷中緩了過來,化為了怒氣,所以邯鄲難攻。

    第二點:諸侯聯軍即將到達,秦軍即將陷入前後夾擊的險境當中。

    第三點:秦軍長平之戰,雖然勝了,卻是慘勝,導致國內空虛。這個時候還派大軍跑到外面攻打趙國的都城,諸侯聯軍一旦到達必敗。

    其次還有一點,白起並未提出。長平之戰距離這次戰爭的時間接近一年。在這一年內,士兵之前計程車氣已經被消磨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戰爭的疲憊感。一支疲憊的隊伍,怎麼能夠獲勝?

    白起身為戰國時期第一名將,這場戰爭才剛開始打,他就已經知道了這場戰爭的結局。同時白起還意識到這場戰爭相當棘手,而且秦國國內空虛,一旦經歷大敗,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說白起在明知戰敗會對秦國造成損害的情況下還率領軍隊前往邯鄲,那就是貪生怕死,只顧阿諛奉承的奸臣,但很明顯不是!

    白起在秦昭襄王早年,就已經跟隨秦昭襄王。後來在穰侯魏冉的提拔下,得到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打下了一場又一場的大勝仗。

    半輩子都待在軍營當中的白起與士兵打過一場又一場的大戰役,又在一場一場的大戰役當中生存下來。與軍營中的弟兄們結下了豐厚的感情,怎麼捨得讓這些弟兄白白去送死。

    弟兄死了,國家也遭到了損害,這種情況基本是每一個將領都不願意看到的。白起自然而然也不願意看到。這也是為什麼白起殺了那麼多人,被人稱為“人屠”,卻並沒有太多的人詬病他。

  • 13 # 資本市場行者

    1、從白起數次拒絕看,白起是個性子比較直的人,有一說一,那麼他就是個標準的帥才而非政客或權臣,和國君之間的關係也只是君臣而非朋友,就是關係不怎麼樣,只是因為你是能成將才用你,如果是權臣拒絕也會溝通用很舒服的方式去實現和國君附帶朋友關係,如果是權臣也不會只想勝敗,會綜合考量,如國君的想法,政敵范蠡的想法,國內的派系民眾想法,從而取捨。也不會被賜死為結局。白起的威名是軍隊打仗,朝堂權利鬥爭未必強。

    2、為什麼會拒絕,我覺得人是複雜的,不會是同樣一個原因。每次拒絕心理有個變化過程。

    剛開始白起堅持要打,肯定是能打下來,當時趙國也的確快完蛋了,被逼無奈被撤下來了。當時不能說國君做錯了也不能說白起不對,考量立場可能不同。白起考慮的可能只是勝敗,國君考慮勝敗55分不確定,即使勝了也肯定兩敗俱傷,周圍難道沒有坐收漁利者麼,家底子沒了沒安全感,留點家底徐徐圖之。況且往壞處想一想,當時就秦趙兩大強國,如果你白起把趙滅了,那你在秦的武功威望那不是上天了,我國君如何自處,君臣不一心君心格局太小。當時撤退白起明顯是有怨氣的。

    第一次拒絕,白起覺得錯失良機,那時候沒打再打恐怕打不下來,既然打不動,那還去不是自己找死,一世英名近喪。即使去大估計他心裡勝率大概也就五五或六五,不敢確定,名將都是要很有把握才去做。秦王那時候為什麼打,當時諸侯國形勢的變化我們現在人不知道不好多說,當然也肯定有范蠡的勸說,具體什麼說服的就是君王的思慮了。

    第二次拒絕,是在前一次拒絕基礎上加上派了別人還打敗了,敗了就軍隊有所損失,肯定越難打,並且別人打敗了你再去打,敗了必然獲罪,贏了呢,儘管可能性不大,但贏了,君王怎麼想,其它朝臣怎麼想,你看我笑話,你顯的你能。功高蓋主,國君如何自處。獲罪不至於死但也是獲罪,和贏了大家更討厭你,更功高震主,離死不遠,你怎麼選?

    最後一次拒絕,他依然是不想打的,前兩次都拒絕了內心肯定不願意,但你最後一次決絕不了,前兩次拒絕說明你用你的功績威望對沖了,王讓你去一般人你沒資格不去的,也就白起坑殺幾十萬功績太大了,甚至功高震主了,國君可能就像剝奪你權利甚至搞死你,立場不同。你拒絕兩次就把你的功績和那點情分用完了,再拒絕就是不識好歹,甚至就是違抗聖旨,那可是要殺頭的。被逼無奈才去,依照當時考量,拒絕就死,不拒絕還有望靠自己打仗本事維持個不敗或有希望勝,即使敗了,你前兩次都敗了我也罪不至死吧。所以無奈去了。

    而半路上接到聖旨賜死,這就是徹底絕望了,開始就功高鎮主,國君要削你權讓你犯錯遏制你繼續製造功績也就罷了,讒言汙衊阻撓也就罷了,你讓我去打仗,這可是國戰,盡然還扯後腿,也就是不在乎打不打趙國輸贏,這完全是要搞死我,連打敗獲罪的機會都不給。不是活生生被逼死是什麼。當時它肯定沒反的機會,一是根本沒反的心思,而是家人都在國都反,那一世英名家人死絕。死了一了百了家人還能靠以往功績落個富貴。

    事實證明,白起後人被養起來了歷史上沒有大面積殺害但之後也沒在朝堂有啥實權。可以說白起死某種程度上徹底寒了老秦人的心,朝堂派系中老秦人貌似開始淡出視線。這背後可能也有派系之爭吧。

    自古歷史帝王有大功績者,無不是君臣一心的結果,要麼君是明君獨裁天下一心,中興之君大多如此權利掌控整個朝堂又有大的抱負,始皇帝漢武帝為榜樣,要麼建立一套班子為一個利益目標一起努力最後開國之功大家都獲利,開國皇帝大多如此,劉邦李世明朱元璋為準。

    隋帝楊廣是失敗例子,抱負遠大奈何朝局處處掣肘,氏族家族利益相互勾心鬥角,所以楊廣未必不是好皇帝,只是所處環境政治資本不一樣

    不一心者,氣魄格局不夠駕馭能臣者都不會有滔天大功。

    而作為能臣,優點缺點明顯,也要有明君賞識格局包容,政治環境好。就好比我國科研學術環境為啥不行,而國外牛,你只要技術牛大拿,那麼人情世故生活上房子車子地位我都幫你解決,大家都認同你。國內技術牛大家周圍嫉妒你,你市場化不了沒一個完整的鏈條,你家人阻撓你和別人攀比。你的一切缺點可以被包容。

  • 14 # 龍鎮

    白起做夢都想!

    可是,他做不到啊!

    長平之戰,前後持續三年,雙方總共投入近百萬兵力,加上為戰爭服務的後勤人員、民工,那就是好幾百萬人。

    戰國時期,幾百萬人不事生產,光消耗糧食,是一個什麼概念?

    是把老本統統吃光的概念。

    戰役後期,趙國實在受不了了,“請慄於齊,而齊不聽。”也就是向齊國請求購買糧食,齊國不答應。

    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原來秦國軍糧充足,可以透過漕運將糧食輸送到前線。可是經過三年相持,也是“國虛民飢”,難以為繼了。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一方面自然是因為殘忍,另一方面也是沒辦法——秦國的軍糧已經耗盡,連自己人都吃不飽,哪裡有糧食去餵飽四十萬降卒呢?總不成打了三年仗,將四十萬降卒全部放回去吧?

    在這種情況下,白起還是很想繼續攻趙。因為他知道,這是滅趙的最好時機,只要秦國的老百姓再將褲帶勒緊一點,再勒緊一點……

    情急之下,白起甚至派自己的軍師——衛先生,親自趕回咸陽去請秦昭王增加軍糧。

    這位衛先生,史料中記載甚少。司馬遷寫《史記》,曾借鄒陽的《獄中上書》帶出:“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昭王疑之。”也就是說,衛先生為白起謀劃長平戰役,晉見秦昭王,請求增加軍糧滅趙。

    白起的軍師,自然不是一般人,說服秦昭王是有可能的。可是,這時候趙國也採取了相應的策略——派人遊說秦昭王最信任的大臣范雎,說趙國如果滅亡了,白起軍功蓋世,勢必凌駕於范雎之上,不如允許趙國割地求和。

    范雎這個人很有頭腦,善於為自己著想,果然勸秦昭王不要聽信衛先生的話,理由是秦國已經支撐不起一場大戰了,不如佔趙國一點土地,先休養生息,以圖再戰。范雎還在秦昭王面前說衛先生的壞話,導致秦昭王處死了衛先生。這無疑是一起冤案,連老天都看不過眼,所以“太白蝕昴”。

    太白即金星。昴是二十八宿之一,分野趙地。金星主肅殺,侵蝕昴宿,分明意味著趙國將要滅亡。

    無奈,秦昭王對范雎過於信任了,即便看到這樣的天象,仍然聽從范雎的建議,處死衛先生,勒令白起班師回朝。

    值得一提的是,據天文學家推算,當時確實出現了“太白蝕昴”的天文現象。至於是不是為衛先生的精誠所感,就不太清楚了。

  • 15 # 青年作家小順

    兩國戰爭,得從兩國的戰略戰術層面講。戰略上,這時秦還沒具備統一六國的綜合國力,秦軍最初作戰考慮僅僅只是意在削弱趙國國力,適當搶點地盤,畢竟趙這時開始胡服騎射改革,等改革全部到位,有的秦好受。戰術上,一個攻一個守,一個旨在滅你有生力量,一個是在保家衛國,勝敗就在這一戰役。還有,從其他方面分析,長平一戰,白起雖大勝,此時秦軍也同樣因連年累戰國力耗損元氣大傷,除趙之外的其他諸侯國虎視眈眈;坑殺幾十萬降眾,人神共憤,若乘機攻擊邯鄲,必遭邯鄲乃至趙國君臣至平民的全力抵抗,不抗是死,抗也是死;趙國還有一得力戰將生力軍李牧,勤王以逸待勞,白起到時以疲勞之師打不打得過還是個問題。分析的對不對,請大家互相交流探討!

  • 16 # 大秦鐵鷹劍士

    不是白起不想,而是秦昭襄王與丞相范雎不同意,所以白起才收兵回國的。這也為白起的死埋下伏筆了。白起一生就想滅一大國,以此成就自已的不世功業!長平之戰後,白起做了秦昭襄王與丞相范雎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坑殺了趙國二十多萬降卒,替他們背了黑鍋!

    白起對軍事有極其敏銳的感覺,長平大戰中趙軍五十萬精銳灰飛煙滅,不僅趙國上下震恐,天下諸侯更是震恐萬分。當此之時,秦軍攜戰勝之威可一鼓而下趙國,天下諸侯無一敢救者,而秦軍戰心正濃,以有算攻無備,則此戰必勝!

    范雎以秦國在長平大戰中損耗極大,需要休養,且懼六國聯合攻秦為由,要求白起班師回朝。依著白起將在外君令有所 不授的原則,他完全可以不理會秦昭襄王的王命,但是白起最終還是班師了。白起並不想軍隊在外作戰,而秦國高層不支援,無論勝了還是敗了都會給君臣增加嫌隙。

    等秦昭襄王反應過來當前是滅趙大好時機時,天下諸侯也反應過來了當救趙以自保。於是秦軍三次出兵攻擊邯鄲,但是三次皆敗,而魏軍在魏無忌的帶領下救趙,其它各國見魏國出動,也紛紛出兵援趙。秦軍在邯鄲之戰中損失十萬以上,之後魏無忌組成五國聯軍伐秦,攻至秦國函谷關下,秦國河東領土盡失。

    白起恨秦昭襄王壞了他的滅國大功,又堅定認為秦軍班師後再攻邯鄲,諸侯必救,趙必死守望,秦軍必不能勝,因此拒不領兵伐趙。又堅定認為五國聯軍攻不破函谷關,鎮守函谷關蒙鶩足矣,因此又拒不領兵出戰。最終秦昭襄王堅定的依法賜死白起,而戰事的發展跟白起的預測一模一樣。

  • 17 # 一個人的歷史

    長平之戰後,邯鄲已經是一座孤城,白起自己確實很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建立不世之功,這樣可能秦一統天下就能早幾年,但是他做不到,因為他儘管戰勝了趙括,坑殺了趙軍,但是他輸給了能言善辯之士蘇代,在我看來蘇代的口才不下於他的堂兄蘇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說蘇代是戰國時期最出色的縱橫家並不為過。蘇代到了秦國找到了範睢,對他述說利害,給範睢分析了白起如果繼續伐趙,會給範睢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同時對於秦國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功高蓋世,奴大欺主

    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已經建立了不世之功,這對於範睢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如果讓他繼續攻打邯鄲,則趙國必亡,白起的功績就會遠遠超過範睢。白起不過是一個將軍,而您才是運籌帷幄的人,他就算殺伐再多,如果沒有您遠交近攻的謀略也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你才是主人,他不過是一個奴才,但是奴大欺主,消滅了趙國之後,這個傢伙就會騎在您的頭上了。

    魏冉親信,包藏禍心

    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夥,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您扳倒了魏冉一夥,他們一直對您懷恨在心,白起表面不說,心裡也一定對您有所怨恨。現在白起手握重兵,長平一戰威震天下,連秦昭襄王也要讓他三分,如果他權力再增大下去的話,可能就到了對您反攻倒算的時候了。魏冉和宣太后東山再起也說不定呀,我對您的未來十分憂心。

  • 18 # 伊閱

    白起一個鯉魚打挺棺材都蓋不住了,你還好意思問這個,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從後面的秦昭襄王再次請求白起出戰就知道了,白起稱:“大王當時不聽我的話,我說趁趙國大敗,一舉殲滅趙國您非不同意,現在好了吧,已經失去了滅趙國最好的機會了。”白起稱病,後秦昭襄王再次徵用,白起帶病出徵,由於行軍緩慢加上範睢又添油加醋,最後被賜死杜郵。(白起劇照)

    要說到白起為什麼沒有一舉殲滅趙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丞相範睢了。

    首先:長平之戰後秦國接著拿下了上黨,緊接著分兵三路,王齕攻皮牢,司馬梗攻太原,白起自己率兵攻打邯鄲,趙國告急,於是商量用重金賄賂範睢,於是範睢用秦軍疲憊,恐有其他幾國圍攻秦國為由“睡服”了秦昭襄王。這是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導致白起直接班師回朝。

    其次:秦昭襄王也擔心白起功高震主,加上趙國以割地六城求和,才讓白起退兵,此時白起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又怕君臣出現隔閡所以一路抱怨,以至於後面頂撞了秦王被賜死。

    最後:將相失和成為致命原因,如果白起和範睢有廉頗和藺相如後期的關係也不至於讓範睢害怕白起功勞太多,影響到自己,一個不會處理政治鬥爭,另一個小人之心,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家和萬事心,內部沒解決好,外面自然也很難搞定。

  • 19 # 使用者94738516596

    不是白起不想滅趙國,這裡面的原因很多。其實也不全是秦昭襄王和範睢的錯。綜合各個方面都有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秦昭襄王在範睢的慫恿下,下令白起班師回朝。很多人可能說範睢是怕白起功高震主,擔心失去了秦昭襄王的寵信,影響到自己的地位。這也是一方面,而且還有一方面,當時來說白起是武將,範睢是文臣,白起只管在外打仗,領軍出征,對於範睢的影響不是那麼大,不管白起在外面多麼能打仗,但是在朝堂之上秦昭襄王還是要一個範睢來出幕劃策,處理朝中事務的。所以說範睢怕白起是不應該的,個人覺得是,秦昭襄王和範睢綜合考慮之下的結果。前面說了白起只是武將不用擔心後方問題,可是秦昭襄王和範睢不一樣,他們需要考慮的是整個國家的運營,打勝仗,佔地盤是必須的,但是本土國內白起不需要考慮,但是範睢是需要考慮的,就當時來說,秦國14歲以上的男丁都被徵到長平去了,雖然秦國勝利了,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管怎麼樣當時秦國的損失應該是很大的,至少也是二十萬到三十萬。加上長平之戰僵持下來,秦國國內和趙國一樣國庫空虛,已經沒有糧草來維持秦國繼續打下去了。加上趙國已經割城獻地,求和了。所以秦王也只能命白起班師回朝。

    再從大環境上來說,秦國當時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從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到公元前221秦始皇統一天下,期間相差了四十年,秦國才統一天下。當時來說其他五國都是想看兩個超級大國兩敗俱傷的,所以都不出兵,即使秦國攻破邯鄲,趙國還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北上晉陽,代地。晉陽趙國龍興之地,其作用位置,城池堅固不亞於邯鄲。代地也是一樣,秦始皇攻破邯鄲滅了趙國的時候就是,趙國就是逃亡代地,掙扎了兩年。再看其他五國,只要當時趙國一滅,他們肯定能馬上醒悟過來,韓魏肯定是最先聯合的,楚國其次,再就是燕齊。秦始皇滅楚的時候,動用了六十萬大軍。可見當時其他五國也不是那麼弱小的。而且齊國滅宋,遭五國伐齊這才過去二十年時間,趙國一旦被滅,難保其他國家不會聯合伐秦。

    而且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二十多萬降兵,前後損失四十五萬大軍。當時訊息已經傳到國內,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伐趙,當時的趙華人都會奮起反抗的。

    當然白起一開始是主張一鼓作氣攻破邯鄲的,因為白起看到其他五國在這期間是不會出兵的,等到過了半年秦王再次伐趙,白起認為已經錯過了最好時機,拒不領命。從之後的邯鄲保衛戰,還有白起的分析知道白起的策略肯定是最好的。但是能不能成功這個也只能想象了。

    不過後來的邯鄲保衛戰,被稱為戰國絞肉機,秦軍前後損失三十萬大軍,上黨,河東不得已都還了回去,可以說長平的直接戰果損失殆盡,鄭安平被俘投降,也是導致範睢辭官的原因之一。邯鄲保衛戰也直接粉碎了秦昭襄王統一天下的夢想,三十萬大軍損失殆盡,也巨大的損耗了秦國國力推遲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也是讓秦王意識到統一天下的時間還不到,只能靠後世子孫了。

  • 20 # 幻實者或引導者

    假設白起就是一個屠夫,屠殺完趙國幾十萬人後,突然發現自己想要的戰國亂世已經消失,秦一統天下的形式已有,自己很快就會被文臣排擠下來,那麼還幹嗎打,忍個十幾年,等各國國力恢復,自己再出手,屠殺個痛快又能繼續建設自己的千秋功業,豈不快哉?所以死不出戰是為了保各國,秦滅六一統天下非白起所想。以上就是我的一個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你自認為寫得最好的散文或詩歌是哪一篇(附上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