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情故事匯

    先溫習一下這個故事:

    一條梭子魚,因為在池塘裡稱王稱霸、欺負弱小被魚兒告上了法庭,關於它罪行的狀紙都裝滿了整整一車。

    法官是驢、馬和山羊,缺一個檢察長,法官們商議就讓狐狸來當。

    經過審判,被告梭子魚罪大惡極,處以絞刑。

    但這個時候,檢察長的狐狸站了出來,他認為絞刑太輕,應該把梭子魚投到河裡淹死。

    法官們齊聲叫好,於是,一致透過,把梭子魚投到了河裡。

    其實,狐狸是得到了梭子魚的賄賂,利用了驢、馬、羊這些陸居動物“水可以淹死動物“的常識,巧妙為梭子魚開脫,在河裡讓梭子魚逃之夭夭。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一、我們的認知是有侷限的。

    我們常常會用一些看似正確的常識、知識去判斷新鮮事物,得到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認知被禁錮了,對認知之外的事物缺乏理解。

    二、打破認知侷限,擁抱新知識。

    不要在自己固有的知識體系裡沾沾自喜,化被動為主動,擁抱不斷變化的世界。

    三、不要半罐水響叮噹,下結論前要反覆論證。

    人不要自以為是,對一件事、一個人下結論之前,要掌握儘可能多的資訊,反覆論證,確保結論的科學性。

  • 2 # 精緻柯北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梭子魚、蝦和天鵝要把一輛小車從大路上拖下來,它們使出全部力量來推拉,可小車就是原地不動。究其原因,並非小車太重,而是另有緣故:天鵝使勁往天空中提,蝦向後倒拖,梭子魚則往池塘里拉,結果力量相互抵消了。

    ①辦事情應該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在一個集體內部,只有各成員齊心協力,才能把事情辦好。②要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 3 # 八佾歷史君

    俄國克雷洛夫所著寓言《梭子魚》又名《梭魚》,全文如下:

    梭魚被告到了法院,自從出現了梭魚,池子裡就不得安寧。呈上來的梭魚的罪證簡直可以裝上一大車。於是按照一向的規定,把被告盛放在一隻大木盆裡,端到了法庭。法官們就聚集在離這不遠的地方,它們正在附近草地上吃草,它們是兩頭毛驢、兩匹已經衰老的馬,還有兩三隻山羊。為了對訴訟程式有相應的監督,狐狸被任命為檢察官。但是在老百姓中間傳說:梭魚曾經為狐狸舉辦過魚宴。但儘管如此,法官中間沒有一個敢徇私枉法,就是這一次也沒有掩蓋梭魚的胡作非為,偷偷給梭魚什麼方便。事情已經毫無挽救的餘地,只能簽發命令,必須將被告梭魚處以極刑!為了殺一儆百,要把梭魚吊在樹枝上絞死。“各位可敬的法官!”狐狸這時開腔道。“絞刑太輕了,我主張處它以我們這裡從來沒用過的極刑:讓這個刁鑽傢伙感到恐懼和危險,把它放到河裡淹死!”“好極了!”法官們異口同聲喊叫。大家都同意這個決定,於是大家把梭魚扔到了河裡。

    我們分別從原告、被告、法官、中間人,四方的角度,來討論這則寓言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被告(梭魚)

    1.爭取到一個具有話語權的人,就能爭取到翻盤的機會。

    2.先以低順的姿態,迷惑對方,使對方放鬆警惕,再針對可操作環節做手腳。

    3.敢做壞事不怕揭發的人,背後可能有無需避嫌的高手作靠山。

    中間人(狐狸)

    1.先肯定對方的觀點,獲得認可,再順著對方的思路,逐漸引導向自己的目的。

    2.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反之,說人好話,也可能心懷不善。

    3.在花言巧語足以擺平事端時,選擇不戰而屈人之兵。

    法官(毛驢、馬、山羊)

    1.管理不同領域,不能侷限認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反之,己之蜜糖,也可為彼之毒藥。

    2.缺乏群眾的參與,聽不到群眾的聲音,失去群眾的監督,會給壞人可乘之機。

    3.外行管內行,總要鬧笑話。虛心徵求內行的建議,實地考察,做出的決定更值得尊敬。

    原告(可能是池塘裡其他的魚)

    1.嘗試先向該領域權威或主管求助,前提是對方能制服梭魚,專業角度定奪輕重。

    2.常規途徑無法推進時,師夷長技以治夷。梭魚困於木盆時,汲去水或投加熱包。

    3.藉助外圍力量疏通,尋找法官身邊具有話語權的人,或離間狐狸和梭魚的關係。

  • 4 # 都市啤酒叔叔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則《梭子魚》的故事,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森林王國中的梭子魚犯了罪,法官山羊做出判決,將梭子魚扔到河裡淹死。羊是怕水的,以為魚也怕水,結局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故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筆記小說是中國文化發展到不同時期的不同代表性表現形式。《五雜組》是明代謝肇淛撰寫的一部著名的筆記著作,裡面就記載了一則有關懲罰的古代軼事,十分有趣,也很耐人尋味。內容是:五代時期的李載仁是唐朝皇宗的後代,因避難遷居江陵,後作了觀察推官。他有一個怪癖,最怕吃豬肉,一見豬肉就頭疼。有一天,他剛要騎馬去見上司,忽然看見他的兩個部下打起架來。他勃然大怒,決定狠狠地懲罰他們。於是,立刻派人到廚房中拿了一些烙餅和紅燒豬肉,罰兩個打架的部下立刻面對面把這些烙餅和肉吃下去。然後李載仁還訓誡二人說:“假如你們還敢再犯,下次還要在罰吃豬肉的同時,加上豬油烙的餅!”(“如敢再犯,必以豬肉中加之以酥。”酥:古代麵粉加酒、糖等製成的一種鬆脆點心。)旁觀的人都忍不住要笑出聲了。笑談歸笑談,蘊含其中的寓意還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這說明無論古今中外,獎罰不當還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越是簡單常見的現象,越容易流於表面而忽視其實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跟著感覺走,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正如本刊報眼所引《朱子語類》所言:“不可去名上理會,須求其所以然”。因此,獎懲問題不但至今都是各層級管理過程中普遍採用的重要方法,而且是管理學界重要的討論議題,也是心理學界研究是重點課題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從百分之二十一提升到百分之九十,地球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