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版叱吒紅人

    作為一個三方財富從業者,我說說我的看法。

    題主這個問題也對也不對,這個還是要看具體情況來定,真正有實力的人不需要為別人打工這句一定是對的,因為有實力的人自然有能力拿到好專案,有好專案自然會躺賺,所以不用打工這點我完全同意,至於不用發行私募,融資渠道多,這個觀點我覺得看情況吧,銀行貸款同私募是大規模融資同時不用出讓公司股份融資在現階段的主要手段,至於民間借貸,小額貸,融資租賃,風險投資,股權融資這類方法不是融資數量太少,就是需要出讓股份。作為有實力的人,自然有能力在銀行貸款,比如說吉利在建行的大額貸款。但是如果所屬行業是輕資產,科技類企業,沒有底層資產,如何在銀行貸款呢,再有實力也不能偽造材料吧,這也明顯是給後臺找麻煩啊,因此,私募就是最好方式,拿我公司銷售的一個私募產品舉例,這個產品是一個科技類公司的股權私募產品,融資方承諾2-3年回購股份,沒什麼底層資產,為什麼在嚴格得風控下可以發行,唯一的原因就是這個專案是壟斷專案,類似人民銀行的徵信查詢埠接入,這個埠全國只給這一家公司授權接入了,使用者使用一次收費一次,而且我可以說基本上所有人都要用這個埠,公司實際控制人red二代。實力關係都有,也是走了私募融資的渠道。

    因此,題主的問題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用什麼融資方法還是要以具體情況來定,但是有實力得人不用打工是一定的。我是俗話說金融,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 2 # 天啟量投

    真正厲害的人不需要搞私募,現在社會融資渠道太多。這句話,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是,你要是真正具有交易能力,根本就不需要拿別人的資金去交易,你可以自己去借錢,去貸款,去加槓桿,只要你有水平,你完全可以自己用自己的錢去盈利,根本就不需要去問別人要錢。

    對吧?

    這種相反,我估計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投資,投機交易圈裡產生了一種奇怪的鄙視現象:你要盈利,你就要只拿自己的錢做交易!遇到私募之類的,直接一句話,你有能力為啥不用自己的錢?剎那間感覺自己攻擊力爆表…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對於很大一部分人而言,投資交易這個領域在他們眼裡,應該是那種出手就有,穩定盈利不帶回撤的,一年翻幾倍輕而易舉的。在他們眼裡,所謂的交易高手都是神一樣的人物…他們相信,這個市場上之所以有些人能夠賺錢,是因為他們擁有神奇的方法。

    所以,既然你是高手了,你還募什麼資啊?房子一賣,股指期貨開幾手,股票來幾手,第一年翻2倍,3年翻8倍,20年就超過巴菲特了…所以,高手拿別人的錢交易,那還不是說明自己的能力不足?

    所以,這一切的關鍵點就在於,他們認為:高手,是擁有聖盃的人。

    可真相呢?所謂的交易高手,題主所謂的真正厲害的人,只是處理風險和收益能力更強的人而已,他們沒有什麼所謂的聖盃,也不是所謂的出手比賺錢,當股市單邊下跌,他們一樣要面對考研,當期貨市場整體卻反波動,他們也要減倉度過難關。他們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該止損的時候止損,該持有的時候果斷持有。

    而且,這個市場上交易真正的厲害的人,都是風險管控的好手,他們懂得重倉和輕倉分散的區別,他們的目標是長期持續盈利,而非短期暴利,所以,一般而言,他們的交易風格都是輕倉分散資產配置,追求個年化10-30%,根本就不會天天把什麼翻倍暴利掛在嘴邊…

    而且,他們的盈利過程也不是說不回撤筆直向前,他們也經常回撤,但是他們的風險控制比其他人做的好,別人都在回撤中死去,而他們總是能夠在行情好的時候再次啟動。所以,真正的厲害的人,厲害的是處理風險和收益的能力,所謂的看準了就是一把梭哈,那是玩命派的交易方式…

    根據科斯定律,資源總是會流到最擅長使用它的人的手裡。

    這幫會處理風險和收益的人,總是會被一些大資金髮現。大資金有交易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會找他們,而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去配置更多的品種,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能力和利益,總是會成交,總是有一個成交價格。不要覺得投資私募的大資金都傻,大資金必然比普通人更明白風險和收益互為一體的道理,不會天真的相信什麼一年幾十倍的暴利…所以,私募基金才有了100萬的入門門檻。

    認清事實,需要一個過程,大多數人都活在自己的想象裡。

  • 3 # 晴天財經閣

    首先來講當前的社會上並不缺錢,缺乏的是善於發現優質專案以及對於未來專案發展的回報率科學正確的評估。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共享單車出來時它的融資是非常容易的,在當時整個市場對於共享單車的市場前景和回報率是非常認可的,於是乎甚至出現了風投公司爭搶投資份額。

    我們再來看當前的融資市場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優質專案是比較少的,這部分專案和產品的確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對於絕大部分的其他普通型別專案而言,初始化的運營宣傳來博取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和前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最後我們迴歸原題,當前的各種市場融資渠道的確過多,但是如何搭建與投資渠道之間的信任和連接獲取穩定有效的長期投資,仍是當前主流投資界的一個核心問題。優質專案少且難求,並且如何科學的評判一個專案未來的回報率也是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和極大的風險,單這一點而言即使是優質的專案,也需要提前展現自己的實力來獲取穩定的投資。

  • 4 # 老胡投資經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量,我試著來說一下。

    第一,是牌照和公信力的問題。

    私募牌照,大家知道是比較難辦的,既然有一個牌照,用比不用好,況且,一個私募牌照一年什麼都不做,光養這個牌照也需要最低100萬的費用。做了,就可以有業績,有歷史,也利於融資。從公信力的角度,用私募牌照,也比個人有公信力吧,當然大V除外。

    第二,資金規模的問題。

    資金小或自己的資金,自己炒,在自己帳戶上一點問題沒有。但是如果是其他人的資金,而且資金量比較大,還是放在公帳上大家安心一點。

    第三,收益分配的問題。

    私募基金針對收益有明確的收益規定,這比私下協商或在某個人的私帳上穩妥,大家按規定來。

  • 5 # 我的大天牛

    那你還不如說真正厲害的不需要融資,真正厲害的不需要吃飯,很正厲害的不需要做事睡覺就賺翻了,關鍵是什麼叫真真好厲害

  • 6 # 胡桐財經

    私募這個行當我很熟,簡單說說我的看法。沒有錢的人,發私募是為了借別人的錢加槓槓,更快的完成積累,社會渠道再怎麼多,依靠自己的力量加槓槓始終是有限的,資金小注定完成原始積累的時間很長,發私募則不同,而且萬一虧了私募虧得並不是自己的錢。有錢的人發私募,可能主要就不是為了錢的問題,或者說不僅僅是為了錢,可能是需要得到大家的認可,需要一個志趣相投的交流平臺,做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人,做一個有趣的人。畢竟,陽光化私募公開的業績會比個人說業績要有公信力得多,社會地位也比自己炒股多得多,附帶的資源對自己有用。很多局外人覺得私募很混亂,主要還是假私募,或者第一類想借別人錢加槓槓的人太多,沒有真正考慮投資人的利益。私募的水平參差不齊,水很深,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謹慎,投私募產品本質是投人,投資經理不靠譜的話,你的資金安全和收益很難保障。

  • 7 # 實體店老王

    的確,有能力的人的確不需要搞私募,基於金融市場的“閒錢”越來越多,市場上缺的不是錢,而是優質的專案。但替別人打工和自己創業是兩回事,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真正厲害的人是不需要搞私募,但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資格搞私募?中國有13億人口,能搞私募的人連萬分之一都沒有。根據28定律,我們沒必要去深究他的錢是怎麼來的,我們只只關心他是怎麼賺錢的。

    雖然現在社會融資渠道變多了,但稽核的方式越來越正規,投資方不僅僅關注募資發起人的資歷,他們更關心如何盈利。基於金融市場的現狀,這個市場根本不缺錢,缺的是好專案。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有能力,隨便玩幾手股票、期貨就能賺到普通人幾年、幾十年賺不到的錢,根本不需要為別人打工,但這類人屬於鳳毛麟角。而且創業與打工完全是兩個概念,打工是替別人賺錢,而創業風險也是需要自己承擔的。

  • 8 # 紅葉微觀

    題主所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人各有志,而且有很多事情並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做成功的,特別是所資金比較大的專案,像股權和創業投資這樣的專案,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呢?而這樣的專案成功背後的收益和成就很多時候並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快速做到。

    撇開私募行業的良莠不齊,規模各異這些因素,看一下國內這個行業的頂端的幾個人,紅杉資本的沈南鵬、高瓴資本的張磊,還有其他幾個私募領頭人,他們的學歷和能力都很出眾,目前的身份地位和數以百億計的財富,大都是透過私募投資這塊發展出來的,這樣的私募並不是替別人打工,而這類私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私募。

    我理解題主所說的私募應該是屬於代客理財這一類,是屬於證券交易一類的做法,像很多做期貨、股票的人吸收資金來協議理財,獲利後分成。真正的私募是需要牌照的,也有嚴格的起點,至少都要100萬起步,當然也有拆分的,但如果是私人性質就有很大的法律風險,很容易定性為非吸。吸納別人的資金來做交易的人,也不一定是沒本事,也許他的交易方式比較適合操持大一些的資金,而自己暫時又沒有資金實力,資金積累較慢,畢竟1000萬的10%,也要比10萬的5倍要多得多,而後者的操作風險和難度理論上要比前者高。

    因此這個也不能認為私募的人就一定怎麼樣,不過這一行的水很深,特別是牽涉到證券類的時候,不瞭解這一行的一不小心就容易入坑。以上內容純屬個人的觀點,僅作為交流的意見。

  • 9 # 寧靜致遠94786

    可以肯定的說,沒有合作和資源的整合,你的一生只能是一加一的增長或減少,是永遠做不大的,最多隻能是小有成就。

  • 10 # 與索羅斯同行—牛豐

    見仁見智。

    1、做私募基金的,本身就是融資來擴大自身優勢。但私募基金不代表有本事,有本事與私募基金沒有必然的聯絡。

    2、題主所說的有本事,指的是穩定贏利吧!

    如果你穩定贏利年化20%,已經追上巴菲特了。如果贏利年化30-50%以上,那麼這樣的模式不具有持續性。要麼是運氣,要麼無法控制回撤。

    3、好的私募基金,其亮點在持續性穩定性收益性的均衡,而不是運氣或者違法操縱,最後雞飛蛋打一場空。

    4、有本事的,更應有團隊精神,更應有全域性觀念,離開平臺的本事都不是本事。

    5、基金是一個平臺,是展示個人能力的平臺,是合作的平臺。與投資人合作,與團隊合作,與管理層合作,與社會各界資源的合作!

  • 11 # 睿思天下

    朋友們好!

    這個是有道理的。現在股市中也有一些很厲害的牛散,確實也是不搞私募基金的,只憑借自己的投資實力,長期投資自己選中的股票,就能夠達到身價幾十個億。

    1做私募的一般都有基金公司工作背景

    一般做私募的都是擁有公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背景,這才會去做私募的。可以說好多做私募的基金經理確實比較有水平,但是已經習慣於大資金的運作了,而且感覺小資金好像運作起來沒有那麼舒服的。

    比如原來的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王亞偉,可以說是非常有水平的基金經理。後來從華夏基金離職以後,到香港開始做私募基金。

    因此,可以看出來,一般做私募基金的都會有基金公司的背景,對於大資金的運作比較熟悉的,才能夠比較熟練的運作私募基金的。

    2好多牛散都是不做私募的

    現在股市中有很多牛散,一般都是不做私募基金的。因為基金的操作方法和牛散的投資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私募基金的責任可能更加重大。

    一般好多比較厲害的牛散,是不會成立私募基金的,因為這些牛散自己也擁有足夠的資本金,可以說根本就不需要成立私募基金自己去賺錢的。

    好多牛散也是自由習慣了,根本就不會成立私募基金的。因為成立了私募基金,可以說就不自由了,而且操作上可能也會受到很多的侷限性,真的是不如自己操作股市來的更自由一些。

    因此,好多牛散都是不做私募基金的。

    3真正厲害的人不需要替別人打工

    這些著名的牛散也是很多的,確實是不需要替別人打工的。比如投資萬科31年的劉元生,1988年投資萬科360萬元買了360萬股萬科股份,一直持有到現在,現在持有萬科的股份是13379.12萬股。

    現在萬科的股價是27.7元,也就是說,現在劉元生持股的市值是37億元。

    2019年萬科分紅,10股分紅10.45元,也就是說,僅僅2019年分紅,劉元生就能夠拿到1.398億元。

    可以看出來,僅僅看市值的增長幅度,劉元生從1988年持股到現在,市值增長了1027倍。

    如果再加上歷年的分紅的話,可能劉元生持有萬科獲利超過了1200倍。

    4結論

    一般比較厲害的牛散,基本山都是不會做私募基金的,也不會替別人打工的,比如投資萬科的劉元生,現在持有萬科市值達到了37億元,今年分紅就達到了1.398億元。這樣的牛散當然是不用替別人打工了。

    很多搞私募基金的,一般都有基金公司的工作背景,對於大資金的運作比較熟悉,這樣才能夠做私募基金的。

  • 12 # 乾隆田黃

    說的對,有錢就投資田黃,做古玩古董生意,輕鬆自在不用煩,利潤豐厚,保值增值風險低。我做了二十多年,已經在廣州一線城市買了4套房子,而且買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付款的。

    主要收藏田黃,因為田黃是升值最快的收藏品,也是熱門古玩收藏品,從來沒有跌過價。田黃從1995年的5千元一克,升值到現在2019年的20萬元一克,再過10年可能升值到100萬元一克。而黃金價格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沒什麼變化,同田黃的距離越來越遠,根本追不上。

    2017年1月,福建廈門一次拍賣會上,一個重達1725克的田黃石,拍出3.92億元的天價,單價22萬元一克,田黃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 13 # 老船AQ

    這個問題邏輯混亂,理一下大概包括幾個意思,一是社會融資渠道很多,私募只是其中一種;二是透過私募基金融資就是幫投資人打工,出讓了股權,讓別人成了老闆。雖然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但這兩個內容是有的,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社會融資渠道,對於民營企業來說是非常狹窄的,資本市場本來資源稀缺,渠道不外呼透過股權交易直接融資,或者透過銀行借款間接融資。其他的渠道,要麼是民間借貸,要麼是非法集資。

  • 14 # 雁三鳴來了

    私募不是替別人打工,更像是有限合夥。出資者不插手具體經營只按照約定分享經營成果和承擔市場風險。普通合夥人負債日常經營,投入機會成本不承擔或少承擔經營風險。這是一種資金的合作組織方式,目前是有效的,不存在誰給誰打工的問題。要是你的邏輯成立,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後都在給股民打工了?不是吧,你只是投資者,具體經營還是人家說了算數。

  • 15 # 獨孤劍

    真正厲害的人,個人炒股技術如果非常好的話,您是不需要給別人打工的。相反個人炒股技術不好,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才需要給人家上班。

    為什麼這樣說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家有一臺印鈔機,想花多少印多少,你還會出去上班嗎?你肯定不會為每個月萬兒八千的固定死工資去上班吧。

    講我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一個朋友,以前在券商上班,在2015年槓桿大牛市,他用8萬塊錢本金透過槓桿配資的方式賺了500萬。他在2016年買完房之後,還剩200萬,之後辭去了券商的工作。

    就這樣自己在家專心鑽研股票交易,鮮與外界接觸。2015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股市一直往下跌,可以說是沒出現牛市。在這期間他剩下的200萬資金也回撤過近半,但是他還是找到了自己的交易模式,短短四五年時間,他就這麼一個人閉關折騰股票,目前資產過千萬。

    如果他當初繼續留在券商上班的話,每天開戶數啊、資產量啊、交易佣金啊、業績啊、考核啊、老闆啊、同事啊、客戶啊。。。等等,一大堆煩心事,怎麼可能做好交易?估計也就泯然眾人矣了。

    當然了,誰都想自主創業成功,想自由自在的掙大錢。可是這都需要付出代價的。要想人前顯貴,註定背後受罪。況且中國股市的勝率是“一賺一平八賠”,職業炒股如果想成功,註定了是九死一生。不是券商工作人員不想辭職,然後職業炒股,而是股市成功太殘酷,玩不起。就像歌裡唱的那樣“要問錢在哪?就在你身旁,看不見摸不著,就讓你聽個響”。

    所以呢,炒股真正厲害的人,都很低調,就跟羅斯柴爾德家族那樣。悶聲發大財就好!

  • 16 # 網際網路創業雜談會

    這幫會處理風險和收益的人,總是會被一些大資金髮現。大資金有交易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會找他們,而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去配置更多的品種,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能力和利益,總是會成交,總是有一個成交價格。不要覺得投資私募的大資金都傻,大資金必然比普通人更明白風險和收益互為一體的道理,不會天真的相信什麼一年幾十倍的暴利…所以,私募基金才有了100萬的入門門檻。

    認清事實,需要一個過程,大多數人都活在自己的想象裡。

  • 17 # 張貴傑

    我覺得並非如此,真正厲害的人,自己創設基金。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信用背書和契約管理。

    融資的核心問題是信用問題。私募的信用背書是政府和監管機構,而“高手”的信用背書是個人。可想而知,哪個信用背書更加可靠。社會融資渠道很多,但是信用如何衡量。有不少的“高手”,在操作自己的賬戶的時候得心應手,但是,當有融資的壓力,利息,甚至高利貸的時候。

    很多人的心理和操作會變形,而這種變形,將改變人的信威。這就好像如果是我個人的賬戶,盈虧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如果是朋友的賬戶賺了還好,一旦虧損,遇到“爆雷”嚴重虧損的時候,壓力超乎你的想象。

    所以,真正的職業操作人,朋友很少或者沒有朋友。賺了,繼續買,買,買,直到虧損為止。

    其次,就是誰來管理契約。私募基金的契約是按照合同法,基金法,證券法等等法律所規定的。那麼,私人的委託,如何定義?借款?收益是否屬於高利貸?私下的代客理財,至少在國內還沒有完全合法和有相關的規定。

    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如何界定。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在相關的法律規定之下,才能更合理的保障彼此的權益。

    替人打工只是圈外人的理解而已。合夥制,股份制,都可以解決所謂打工者的問題。反而簡單的待人理財,風險才更大。

  • 18 # 炒客看金融

    認為真正厲害的人不需要搞私募,現代社會融資渠道太多,根本不需要替別人打工的觀點,我是不認可的。這裡需要弄懂私募的地位;融資渠道太多跟厲害的人的關係;做私募就是替別人打工?需要把這個邏輯理清問題就簡單了。

    首先,私募是投資者跟交易市場的中介。由於私募具有相當的專業性,這是普通投資者所不具備的。簡單來說,普通投資者把資金交給私募,具體由私募來進行操盤。在賺取收益的時候,私募跟普通投資者進行利益分配,一般來說,私募跟投資者是二八分配收益,此外,投資者還需支付少數的管理費。

    有人會擔心,跟私募合作出現虧損怎麼辦?如果出現虧損的話,根據合同約定,是由投資者承擔,投資者並不是承擔無限虧損;會有一個平倉線,只要觸發了,立即自動平倉,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虧損跟風險。由此可見,就算投資者出現虧損,也不會無限虧損,虧損也不會太多。

    這裡給個建議,如果選擇私募做投資,最好選擇擔保方是證券機構。因為這樣的話比較放心,不用擔心資金的安全。

    總體來說,私募的存在優化了市場的資源配置。投資者往往沒有專業的投資方法跟技巧,私募剛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作為廣大投資者,可能有很多的閒置資金,需要專業的人幫忙打理。也就是說,這樣的合作其實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題目中說到,為什麼私募其他的融資渠道,要去從普通投資者那裡融資?這個其實很簡單,因為普通投資者投資目的無非就是賺錢;但從其它一些融資渠道可能要的更多,比如股權這方面的。私募也不可能讓利這方面,再有就是普通投資者群裡體量大,除融資成本低外,融資的難度也大大降低。

  • 19 # 重慶飛天豬

    本人一直在私募基金這個圈子混。

    私募基金的話在中國是比較滯後的。最近10多年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主要因為現在人手裡有錢了,國家也特別鼓勵私募基金的發展。 私募基金的門檻也比較高100萬的門檻也不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可以參與的。

    私募基金的它和公募基金相比的話,私募基金的投資比較靈活。監管的話和公募基金相距十萬八千里。所以在私募基金行業裡面真的是良莠不齊,應該有80%的私募基金公司不具備盈利的能力。在現實中私募基金中它更像是一個募資的工具,私募基金的募集資金是合法的。他們在宣傳手段上又打了很多的擦邊球,就造成了他們募集了很多資金,但是他們不具備管理這個資金的能力。虧錢或者跑路的基金公司啊,特別多,特別多。

    如果要成立一個私募基金公司的話並不複雜,沒有很高的一個條件。很多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人啊,完全是為了募集資金而成立私募基金公司。這大概就是最近10多年的一個私募基金行業的現狀吧。

    如果你有盈利賺錢的能力的話,你自己也不會非常的缺資金。資本是具有逐利性的,你的盈利能力很強的話,不需要基金公司,也有很多資金願意跟你。在股市或者是期貨都有很多著名的遊資團隊中,是幾十上百億的資金。真正厲害的人了,哪裡都可以賺錢了。[機智]

  • 20 # Luthiel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監管上比較放鬆,不少上市公司都透過私募來進行投資,尤其是股權投資等。

    在這個不剛兌的時代,私募可以說是把銀行理財信託資管的飯給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拆遷了手裡有幾百萬,不會投資理財,誰能告訴我錢生錢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