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約翰的甲殼蟲

    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崛起依靠的是尷尬的地理位置,兩國都是地處冷戰最前沿,隨時都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美國為了增加前沿盟友的向心力,巨大的經濟援助如打氣筒一般投入到這兩個國家,其投資規模一度讓其他盟國眼熱。

    內因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兩國人民都有著執著認真的國民性。在美國的援助下抓住機遇,緊跟潮流,艱苦奮鬥短短數十年的發展就成為世界前五的經濟體。

    到同時也要看到德日兩國雖經濟繁榮,但政治自主性差,美國願意大規模扶植也是因為對其可以完全掌控,駐紮德國的美國陸軍第五軍,駐紮日本的第七艦隊和沖繩的空軍基地,都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海外駐軍。這些龐大的軍隊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防禦蘇聯,這兩國的政府說話做事無法像英法那樣獨立自主(核武器就是國家的脊樑)。

    在表面經濟繁榮的背後,是背後美國手攥氣門,一但發展超出美國的控制,馬上給予打擊(日本近些年的衰退,德國的大眾門)。

  • 2 # 快樂老張

    由於發動侵略戰爭而戰敗,德國和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二戰後之初聯邦德國和日本靠美國的救濟度日。

    這兩個戰敗國雖然國民經濟行將漰潰,很多年青人死於戰爭,但是這兩個國家的科技水平還在,工業基礎沒有遭到完全破壞。

    當時美蘇兩國開始形成爭霸,進入冷戰時期,美國為自身戰略需要大力扶植這兩個戰敗國發展國民經濟。

    德國國民經濟至1950年奇蹟般的恢復到戰前水平,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5%,工業生產平均增長9.2%,從1950年到1975年聯邦德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日本戰後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的坦克汽車飛機戰艦等零配件以及其它的戰爭物資源源不斷的由日本提供,日本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至1955年日本閨民經濟己發展到戰前水平。朝鮮戰爭給了日本發展機遇,讓日本人贏得至少10年以上的發展期。

    戰後德國積極進行戰爭賠款,己累記達651億零288萬美元,可是日本累記賠償僅18一22億美元,而且大多是支援美國亞洲戰略扶植獨裁政權。

  • 3 # 詹思丁

    感謝邀請。德國和日本是二戰的主要發動者,也是法西斯集團最主要的國家,德國在歐洲、非洲,日本在亞洲和大洋洲,兩個國家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傷害和損失。所以戰後的審判,紐倫堡審判主要針對德國,東京審判主要針對的是日本,兩個戰爭的罪魁禍首自然是戰後懲罰的主要物件,但是他們卻在戰後能夠重新迅速崛起,成為西方第二和第三大國,究其原因,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盟國對兩國的處罰並不以摧毀為目的。盟國吸取了一戰後的教訓,認識到任何戰爭賠償就要考慮到賠償國的實際賠償能力,如果過多地超出,賠償國不但無力償還,還有可能激發戰敗國 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敗國政府 ,擺脫賠償提供藉口。也有可能引發戰敗國國內的革命或政局的劇烈變化。這樣的結果反而把戰敗國推向了對立面,對和平的維護沒有好處,反而會破壞和平。所以盟國對德日的處理,主要針對的是法西斯勢力,而不是普通百姓。目的是要促使他們重新迴歸民主社會,而不是消滅他們。兩國本來就是強國,不被摧毀意味著復興的底子還在。

    第二,美國因素。二者後,美蘇兩大國分別搶佔自己的勢力範圍,希望儘可能多地拉國家加入自己的陣營以對付對方。就德國來說雖然被一分為二,但是美國陣營內的西德一直比蘇聯陣營的東德強美國透過北約和馬歇爾計劃把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歐國家牢牢地綁在了自己這一邊,美國透過各種手段向西歐輸血,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讓西歐慢慢復甦起來。日本則是美國強行把它劃分為自己負責的受降區,實際上是獨自掌握了日本戰後的命運。美國透過不同的方式對待日本戰犯,一些人居然還被無罪釋放,後來當上首相,這樣美國就控制了日本。在美國的保護下和支援下,日本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國內建設上。

    第三,各自奮鬥的結果。內因才是食物發展變化的主壓原因。德日兩國的崛起也是一樣。西德抓住機會主動與宿敵法國和解,並主動把自己的命運與歐洲命運聯絡起來,不斷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想要回歸歐洲,永遠不會再戰。德國戰後積極主動地去承擔聯合歐洲的義務,有機會就對二戰的罪行做出深刻自我批評,慢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接受,法德主導的歐洲聯合已經發展成了今天的歐盟,德國的外交政策是成功 。日本則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美 國,心甘情願做起了美國的小弟,積極配合美國的對外戰略,以此來換取美國在軍事上的保估、經濟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援。當然日本也主動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開展對外援助,但對歷史問題認識存在巨大問題,這是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進一步 改善的主要障礙。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外,其他的比如:時代主題、當前國際形勢等都對德日的崛起也是影響因素, 兩國的崛起經驗值得借鑑。

  • 4 # 豬曉俠

    謝邀!二戰時後美國在歐洲推行志在恢復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德國接受戰後相對平緩的合約,並且自由德國接受美國的鉅額援助,並且自身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工業潛力,經濟迅速的崛起。日本在戰後接受美國主導的民主改革,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後日本接受美國鉅額的軍事訂單,並且深厚的工業潛力和美國的軍事保障,減少了軍事開支,所以經濟迅速發展。

  • 5 # 戰神震懾邪惡勢力

    二戰後,歐洲不在有戰爭,而處於一個和平時期,德國認識到了自己發動的戰爭給人類造成了災難,所以改過自新發展經濟,德國有老底子在那裡,所以經濟發展的很順利,日本則是一個偶然,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運輸工具,啟用了日本為美國製造一次性運輸工具…汽車,同時放鬆了對日本的本土監控,為美國戰略利益所用,所以日本抓住了這個機會發展了經濟,為美國製造汽車,也就開動和恢復了所有工廠的生產能力,汽車工業是基礎工業,也是綜合性工業,技術含量也很高,無形中幫助了日本開始了工業化,學到了美國的很多工業製造流程奠定了基礎。

  • 6 # 塵垚4

    第一靠制度。迅速穩定社會,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反思罪行和錯誤,檢討國家失誤,匡正國家方向,讓全民對未來的發展作出正確的選擇;第二靠勞動。兩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與其它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企圖以剝削和壓迫其它國家與民族達到不勞而獲,戰敗後經過後思,兩國都老老實實地踏下心來認真勞動,醫治戰爭創傷,先解決生活生存問題,再解決國家發展和富強問題,加上兩國本身就有工業基礎和技術人才,經過努力,較快較好地恢復了生產,並逐步地走出了戰敗泥淖,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第三靠支援。日本是美國支援振興起來的,德國是靠歐洲支援振興起來的,它倆後邊都站著強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第四靠環境。二戰後,美蘇對立,美國成了歐洲和日本的保護傘,在美國的庇護下,德日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建設而心無旁騖,經濟想不發展都不行。

  • 7 # 農民夢木乍夢我的夢

    德國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外因兩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通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推行了“非工業化”政策,而隨著世界格局兩級對峙的發展變化,同盟國為了對抗蘇聯(共產主義)扶植這兩國。二戰後美國全面佔領日本,為了遏止前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經濟發展,其後越南戰爭的爆發促進日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其戰爭資源後方根據地;美英法共同佔領西德,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透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援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同盟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其次,亞洲的兩場區域性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兩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戰爭物品訂單飛向兩國促進了其經濟發展。

  • 8 # 千山萬水357

    首先,從根本上講,兩國擁有高素質的人口,有高素質人口,就有高素質的勞動力。德日兩國近代以來就普及了義務教育,人口素質很高,教育、管理體制先進,即使美蘇等國搶走了他們的科學家、工廠裝置,但是隻要民眾還在,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培養新的人才;其次兩國都是戰敗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被禁止擁有軍隊,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就省去了軍費開支,可以以更多的財力專心發展經濟;第三,兩國都在戰後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援(如馬歇爾計劃等),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最後,兩國得益於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區域性戰爭的“戰爭景氣”,在這些戰爭中,兩國獲得了大量美國軍事訂貨,刺激了經濟發展。

  • 9 # 步步為營007

    第一,德日在二戰前都是強國,飛機坦克艦船都能造,工業體系以及國民素質都較高,一旦選定方向,假以時日,就會強大。 第二就是良好的機遇,抗美援朝中收益比較大的就是日本,美國為了對抗中蘇,發動了朝鮮戰爭,後勤供需很多都是在日本完成的,大量的訂單飛往日本,促進了工業的恢復和發展。在德國,因為馬歇爾計劃,德國也得到了恢復。 第三是軍費的開支極少,因為是戰敗國,限制軍事的發展,尤其是日本,不允許有軍隊,節省了大量的開支。 四是把節省的錢放在科研教育上。 第五制定了科學的發展方向。

  • 10 # 閒來賞史

      說起二戰,我們現在都知道是因為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大法西斯國家挑起的,從而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災難深重的一次戰爭。後來二戰的結束,當然也是伴隨著這三個國家的失敗而來的,作為戰敗國,這三個國家自然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

      

      撇開義大利不說,德國和日本人民所遭受的災難也是很深重的。當蘇聯軍隊到達柏林之後,對柏林也是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報復,戰後的德國甚至被拆分成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政權,可以說經過二戰,德國已經被徹底打垮。

      日本就更加倒黴了,兩次遭受原子彈的轟炸,到現在原子彈的影響都還沒有完全消散,東京又遭到過轟炸。在二戰之後,全國一片沮喪,再加上日本的精神偶像裕仁天皇被美國將軍麥克阿瑟羞辱,並且日本從那之後不準有可參加戰爭的軍隊。可以說對於日本來說,其付出的代價也是比較慘重的。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之後迅速崛起,尤其是日本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時間裡達到了GDP僅次於美國存在的強國,德國拆除柏林牆重新成為德國之後,也是迅速成了一個歐洲強國。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在短時間恢復得這麼快呢?

      其實,有兩個原因至關重要。

      原因一:家底厚

      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在二戰時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德國的軍工技術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在二戰之後,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第一時間想要做的,就是趕緊找到德國軍工技術專家和科學家以及相關資料,並且請到自己國家去。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到了美國,幫助了美國做了很多事,這也足以說明在德國的人才是非常多的。而日本的軍事技術用一個事實就可以證明,那就是航空母艦,要知道,日本在二戰時是有航空母艦參戰的。

      所以,無論這兩個國家變成什麼樣子,但是他們擁有關鍵的技術,所以唯獨缺的就是錢,只要有了錢,就一切都好辦,所以他們擁有崛起的關鍵原因。

      

      原因二:有援助

      前面說到第一個原因裡,他們具備崛起的必要條件,但是還缺少一件東西,那就是錢。所以這第二個條件,就是錢,這時,一個重要的角色出場了,那就是美國。美國當時給日本和德國都提供了援助,而且一開始給日本的援助還是無償的。

      

      對於德國的援助,其實就是讓當時德國人購買美國的商品而已。俗話說得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現在東風也到了,而且當時的世界格局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冷戰,給了需要發展的國家發展的機會。

      就這樣,日本和德國憑藉著自己的家底和美國援助這兩個重要原因迅速崛起,自然也就不意外了。所以很多本身之前不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國家,比如非洲的國家,想要發展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 11 # 東斯坦因

    多國減免戰爭賠款,日本德國輕狀上陣

    德國和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犯下了嚴重的戰爭罪行。因此二戰結束後,德國與日本都面臨這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力。數額之巨,恐怕德國日本幾輩子都還不完。

    不過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鉅額的戰爭賠償,直接導致了二戰的爆發,所以各戰勝國對德國和日本在戰爭賠款問題上比較寬容。

    1953年,蘇聯免除了東德近26億美元賠償。1960年,聯邦德國與多個戰勝國分別簽訂了雙邊協議,進行賠償。希臘得到德國的賠償共1.15億馬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也得到了賠償;20世紀70年代,德國賠了波蘭14億馬克;1990年時,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正式放棄了德國的二戰賠償。此外,德國政府以及企業對於個人的賠償一直在繼續。

    日本方面,由於中國國民黨政府放棄了戰爭賠款,這使得日本的賠款壓力小了不少。

    綜合來看,雖然德國與日本對二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賠償,但是與二戰所造成的損失相比還是少了不少。不多的戰爭賠款,使得日本與德國在二戰後的重建和發展中,可以不用揹負太大的壓力,輕裝上陣。

    德國和日本都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強國,底蘊深厚

    二戰前,德國和日本就是世界有數的帝國主義強國(沒實力打什麼世界大戰)。二戰雖然將,德國和日本打的稀爛,但是還是有大批科研人員、工程師、技術工人、教育工作者被保留了下來。這些人的存在,為德國與日本的重新崛起奠定了人力基礎。只要戰勝國對德日兩國的管制稍稍鬆綁,德國和日本就能憑藉雄厚的底蘊,重新崛起。

    比如,日本的三菱。二戰前就是日本的大財閥,二戰中更是為日本軍隊生產了大量武器和軍需,二戰後,藉著美國扶持日本的機會又重新崛起。

    冷戰爆發,國際局勢風雲變幻

    冷戰爆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間的對抗,成為世界的主流形勢。德國是西方與蘇東冷戰的最前沿,日本是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戰略支點。出於冷戰整體戰略的考慮,美國開始對日本和西德鬆綁,並進行扶持。這為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的快速崛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12 # 走進伊拉克

    德國和日本在幾十年內從二戰的灰燼中崛起,成為全球經濟強國。他們是如何如此迅速地實現這一非凡的成就的?

    二戰後兩國的狀況如何?

    兩國都成了廢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消滅,僅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事件中,就有大約21萬人喪生。

    德國也損失了數百萬士兵和平民,還有數十萬人在被佔領的東歐喪生。

    英國和美國用常規和燃燒性炸藥對德累斯頓等德國城市進行了轟炸,引發了一場火災,造成多達25000人死亡,並摧毀了歷史悠久的市中心。

    戰爭期間,日本四分之一的國民財富蒸發了。

    到1945年,德國被歐洲盟國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控制。

    日本在正式投降後被美國佔領。

    他們恢復得有多快?

    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55年至1973年期間,日本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9%。

    德國的經濟奇蹟加速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西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塔格墨菲教授在一本題為《日本與過去的枷鎖》的書中寫道:“與被四個勝利的盟國瓜分的德國不同,日本在被一個單一的大國佔領時,必須推動其復甦。美國對日本的安全負起責任,使其能夠把重點放在經濟復甦上。”

    冷戰對經濟政策有什麼影響?

    1949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三個西方大國的佔領區合併形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這兩個德國在1990年正式統一。

    聯邦儲備委員會從美國資助的馬歇爾計劃中獲得了13億美元的重建援助,但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拒絕了美國提供的GDR資金。

    1953年的倫敦債務協議中,德國60%的貸款和賠款被登出。

    保守黨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和財政部長路德維希·埃哈德按照資本主義路線建立了西德經濟,該國在1946年至1975年間迅速繁榮,年增長率在7%左右,但在這幾年中也經歷了經濟衰退。

    失業率從1950年的11%下降到1965年的0.7%。

    美國在日本的佔領一直持續到1952年,在此期間,曾試圖摧毀日本的商業集團。

    1950-53年的朝鮮戰爭是日本公司的繁榮時期,日本公司的技術和製造能力受到美國軍隊的高度需求。

    與此同時,日本不斷增長的工資創造了對家用電器和其他商品的消費需求。

    除了政府政策,是什麼推動了增長?

    在日本和德國,由於工資和終身工作機會的增加以及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創新產品的承諾,擁有強大員工忠誠度的企業推動了經濟復甦。

    無論是三菱或住友等戰前集團,豐田等戰前較小的公司,還是代表現在熟悉品牌(如消費電子巨頭索尼和汽車製造商本田)的新公司,日本公司都是嚴格等級制度的機構。

    強大的工業部的緊密合作有助於推動經濟增長。

    日本有一大批積極性高、紀律嚴明、勤奮且學習迅速的勞動者,他們準備為相當低的工資長時間工作,並真正致力於為他們的公司服務。

    日本公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模式,以長期就業、資歷和合作公司工會為支柱,這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點。

    在德國,包括大眾、西門子和蒂森在內的汽車、電子和工程領域的公司都被視為戰後增長的支柱。

    今天日本和德國在全球的地位如何?

    2010年,日本的年國內生產總值落後於中國,目前在全球排名第三。

    2012年底上任後,安倍晉三發起了一場支援支出的政策閃電戰,呼籲進行經濟改革和大規模的央行刺激。

    終身就業文化的緩慢消亡以及對兼職或臨時就業的更大依賴意味著日本工人幾乎承擔了就業市場有限靈活性的所有成本。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過去十年的改革促進了創造就業機會,並將失業率推至發達經濟體中的最低水平,目前約為6%。

    其他歐盟成員國是德國出口的最大市場。

  • 13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德日兩國既有自身的優勢,也有外部環境的優勢。

    自身優勢

    在這一點上,德國最為明顯。德國的礦產資源相對比較缺反,這一狀況早已有之:德國二次挑起世界大戰,為何最終都慘敗而告終,究其原因,資源匱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也體現出了德國很高的科技水平和人員素質,資源匱乏的的國,同樣在二戰中令同盟國頭疼,在那個傳統戰爭中,德國率先普及坦克(英國最先擁有)、研製出200毫米以上的“超級火炮”、率先擁有V-2地地短程導彈等等......所以,二戰結束後,德國依靠科技基礎和人員,短時間內快速發展。

    外部環境

    在這一方面,日本更勝一籌。在麥克阿瑟佔領日本後,遠東的朝鮮戰爭、新中國的赫然興起以及中南半島政權“蘇聯化”等等迫使美國不得不改變對日策略,由打壓變為扶持:簽訂《美日安保條約》、停止索要賠償、對日改革以及支援日本軍工“支援”朝鮮。

    當然,日本本身也有優勢,60年代大力發展教育科技、70年代推出“科技立國”、80-90年代謀求“政治大國”。

    此外,與德國略微不同的是,日本在美國的默許下,突破集體自衛權限制,打破“武器出口三原則”,以便充當美國打手,打破亞太地區和平穩定;而德國,卻受到歐洲“大陸均勢”的影響,不僅美國暗中打壓,西歐其他大國也不願德國強大。

    這裡是交流的舞臺,任君暢談!

  • 14 # 稻門YAO

    他們的成功和當時的世界形勢以及美國的全球戰略有密切的關係。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並沒有很快進入安定的狀態,而是迅速進入了冷戰。為了在歐洲和亞洲應對蘇聯集團的威脅,美國需要支點國家作為戰略伙伴,在歐洲就是聯邦德國,在亞洲就是日本。

    雖然說冷戰是二元格局,美蘇對立的狀態,但實際上世界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控制的。要知道,戰後的世界貿易體制,金融體制,經濟體制,都是在美國主導下設計並建立的,而且美國擁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黃金儲備,以美元為基礎建立了金匯兌本位制。因此不能否認的是,西方集團確實擁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和基礎,日本和德國具有很強的先天優勢。

    戰後很快就迎來了半島地區的熱戰,日本作為美國重要的戰略支持者,作為軍事工廠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工業得以迅速恢復並迎來了戰後第1波的經濟復興,50年代中期就超過了戰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除此之外,由於美國在日本駐軍,它不需要把大量的財政收入用於軍費開支,使得日本能夠集中發展其經濟實力。

    聯邦德國的情況與此類似,西方三國在聯邦德國駐軍,也幫助其分擔了軍事上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向歐洲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復興資金,並且支援歐洲的經濟一體化政策,使得歐洲經濟迅速發展,而德國更成為其中的火車頭。

    所以從中看到的一點,戰後日本和德國迅速發展的原因,都和美國的支援是分不開的。日德兩國作為美國在亞洲和歐洲最重要的夥伴,獲得了極好的發展條件和援助。

  • 15 # 時光之意

    二戰結束後,世界大國中除了美國外,不管是戰勝國英國、法國、蘇聯,還是戰敗國德國、日本,國民經濟都遭受了破壞,有的甚至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二戰之後的不長時間內,德國和日本就躋身世界第二三經濟強國了,著實亮眼了一把。

    迅速崛起的原因,德國和日本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分而論之。

    德國快速崛起原因一:良好的國民素質,優良的產業工人,發達的科技基礎。德國從普魯士統一開始,國民素質教育就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形成了嚴謹、守規矩等品質,造就了大量優良的產業工人。同時由於教育的大量普及和科學發展的重視,德國科技發展有目共睹,科技基礎相當雄厚。

    德國快速崛起原因二:德國二戰戰敗後,被剝奪了建立大量軍事實力的權力,因此二戰後德國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經濟和科技發展中了,使得德國經濟在投入上比其他西歐國家更多。

    德國快速崛起原因三:歐美的大量援助。二戰一結束,美國就提出了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大量都援助歐洲經濟發展,而作為冷戰前沿的西德更是得到了更多的援助,以對抗蘇聯支援的東德。

    德國快速崛起原因四:繼續清除法西斯主義,緩和與歐洲其它國家的關係,尤其是與法國的關係。二戰後著力清除法西斯主義的殘餘,建立民主化的國家,並承認二戰給其它國家帶來的傷痛,積極改變自己,求得其它國家的原諒。透過這些積極的措施,緩和了與歐洲其它國家的關係,促進了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德國快速崛起原因五:積極融入歐洲經濟圈。在政治上緩和了歐洲其它國家的情況下,積極與法國等六國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以及積極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等歐洲融合經濟發展路上。

    德國快速崛起原因六: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二戰後面對廢墟一般的德國工業經濟,德國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引導經濟的發展方向,儘量避開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利局面。

    日本相對於德國來說,又有很多不同。

    日本快速崛起原因一:相對良好的國內工業基礎。由於二戰中,日本基本都是在侵略他國,而在二戰快打到日本本土的時候直接投降了,所以對於日本本土來說,除了偶爾被轟炸了幾次外,基本沒有經歷戰爭的摧毀(廣島長崎是維二被摧毀的),因此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建立起來的工業經濟基礎基本上還保留著。所以二戰後給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較高的平臺。

    日本快速崛起原因二:(這個跟德國一樣)二戰後日本被取消了保留較強軍事實力的權力,因而日本能夠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去,為經濟都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動力。

    日本快速崛起原因三:(這個與德國一樣)為了利用日本遏制蘇聯和我們,美國對投降的日本進行了大量的援助,包括經濟投資上,工業技術上的,使得日本得到了走捷徑的機會。

    日本快速崛起原因四:朝鮮戰爭的爆發,讓日本得到了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提供後勤設施裝置的機會,得到的大量訂單極大的刺激了日本因戰敗而蕭條的經濟,日本經濟開始騰飛。

    日本快速崛起原因五: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教育的大量普及為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雖然日本二戰戰敗了,但教育基礎還在,能夠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高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另外日本人本身的規矩意識、嚴謹的工作態度都比較強,利於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的快速崛起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助推,但說到快速崛起還是得說到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快速崛起。

  • 16 # 麥田軍事觀察

    主要原因是德國與日本的基本條件都很不錯,在二戰前就已經是發達的國家了,德國在二戰之前,為歐洲第一或第二,與當時的蘇聯不相上下,已經完成了充分的工業化,在各方面的條件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基礎條件已經完全可以具備成為經濟發達國家的條件了。

    日本情況也差不多,在二戰前已經是亞洲第一工業國,各方面的基本條件也具備了,在二戰之後,他們作為戰敗國受到了種種限制,但是僅僅限於軍事方面,在非軍事領域的東西還可以大力發展。

    其實戰敗後,因各種原因,德國與日本都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沒有戰爭賠償花費多錢,相反把大量的軍費節約下來用於發展經濟,不需要為軍備投資太多,可以在其他方面進行大量的投資,這就讓他們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條件了。

  • 17 # 平頭兔

    一方面在於,德國和日本的國家基礎厚實。

    德國的日耳曼民族以嚴謹的作風聞名世界,而日本的大和民族以忍耐和自我犧牲而揚名立萬。德國靠著二戰遺留下來先進科技和自己的態度漸漸恢復日本則整整犧牲了一代人靠著他們為國家的拼死付出也站了起來

    另一方面因為冷戰的原因,冷戰雙方都大力扶持德國和日本,讓這兩國成為對抗的橋頭堡,持續不斷地為他們輸血。

    美國為了牽制蘇聯而幫助歐洲復興(馬歇爾計劃)由於西德靠近蘇聯,如果開戰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美國也把德國算進計劃中,反觀蘇聯也是這樣對東德。而日本之所以恢復得快是因為美國需要日本在亞洲地區作為一支力量牽制蘇聯在太平洋的軍力,所以二戰結束後日本沒有很多的戰爭賠款,再加上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在日本買軍需品,讓日本發了戰爭財。

  • 18 # 寶劍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很快在戰後的一片廢墟中重新崛起,迅速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中的秘訣是什麼呢?主要的秘訣有四個。

    秘訣一 低國防預算

    由於德國和日本分別是第二次世界的歐洲和亞洲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戰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而日本放棄國家的戰爭權,國內只有警察部隊,戰後一段時間並沒有國防軍。德國和日本也因此國防預算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低,這極大的減輕了財政經濟負擔,能夠將注意力和更多資源專注於經濟領域和民生領域。

    下圖 日本國會大廈

    下圖 德國 勃蘭登堡門

    秘訣二 人才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日本和德國都遭受到了慘敗,國內都是一片戰爭廢墟,但是,日本和德國的人才優勢仍然巨大,高階人才及大量技能型人才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失。這為德國和日本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迅速崛起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基礎。

    秘訣三 善於利用外部環境

    日本: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國內的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日本充分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為戰爭提供後勤軍需生產,因為美軍如果從國內運輸戰爭物資,成本高,效率低,只能在日本生產。這為日本以後的崛起奠定經濟基礎,使得日本迅速從廢墟中恢復過來。

    下圖 朝鮮戰爭 美軍越過北緯38度線

    德國:

    德國戰敗後很慘,國家分裂為西德和東德。西德屬於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東德屬於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個陣營激烈對抗。德國的迅速崛起,主要指的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西德。

    1947年,為了復興歐洲,為了應對未來的兩極格局局面,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也就是“歐洲復興計劃”。西德抓住美國提供的機會,參加了這個計劃,為國內經濟的復甦奠定了基礎。

    秘訣四 戰爭掠奪的各種資源

    日本從1931年到1945年,這14年期間,設立專門的專業機構來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比如“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和“華北開發公司”等。掠奪走了中國大量的資源,包括鐵礦、煤炭、森林、棉花、文物、銅礦、黃金、鋁礬土、鎢礦和菱鎂礦等等各種各樣的經濟資源,還發行軍用票和貨幣,對民間百姓的財富進行強迫性掠奪,金融掠奪的危害十分巨大。這些掠奪後的資源,被運回到日本國內封存起來,為其戰後的經濟崛起提供了發展上的資源保證。

    下圖 戰爭資源鐵礦石

    德國也是這樣,對法國的礦產資源煤炭、鐵礦石、錫礦和銅礦等的掠奪;對瑞典的鐵礦石資源設立專門機構掠奪、還有匈牙利的鋁土礦、丹麥的油料和農產品;羅馬尼亞的石油等。

    這些掠奪的各種資源,為資源匱乏的日本和德國,提供了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上4點,是日本和德國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的秘訣。

  • 19 # 我沒忘記home

    德國和日本作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在戰爭期間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德國被拆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各個領域受到美蘇打壓;日本兩次遭受原子彈的轟炸,天皇走下神壇,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軍隊。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國家在戰後迅速崛起,日本在二十年裡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聯邦德國也成為歐洲主要經濟體。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

    附圖,新幹線,戰後日本邁向經濟大國的象徵

    科教因素

    即便在戰後遭到美、蘇等國的掠奪,但是自普魯士時期就為德國打下了雄厚的科技基礎。戰後的西德政府更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之間的合作,促進國內的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此外,西德全面而長期的教育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

    同樣,戰後日本政府按照GHQ要求改革教育體制,實行“學校教育自由化”,1947年3月31日頒佈《教育基本法》,下放教育權力予民選的各級教育委員會並延長國民義務教育至9年。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達到99%;1970年,日本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比例達到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國際因素

    冷戰開始後,美國為了與蘇聯集團抗衡開始實行以經濟援助為核心的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而西德也在美國的援助之列。美國的援助增加使聯邦德國很快便恢復了工廠的執行,進而擴大了就業,穩定了社會秩序,同時增加了稅收。1951年4月,以法國、西德為代表的西歐六國簽訂了《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衝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程序加速了德國的恢復和發展。

    盟軍軍事佔領期間,以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實質統治日本。GHQ官員認為經濟發展不僅可以防止日本再次出現軍國主義,並且可以防止共產主義。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開始改變對日政策,包括單方面與日本議、放棄戰勝國對日索賠的權利、允許日本設定自衛隊、幫助日本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同時向日本訂購大量軍火以及軍需產品。美國還在經濟、政治方面對日本提供援助,由此而生的“特需繁榮”讓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

    附圖,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

    行政因素戰後,西德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國家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對國民經濟等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建立一定程度的國有經濟(區別於社會主義國家),並強調市場經濟。廣泛的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使得西德擺脫了法西斯因素的影響,民主化以及社會福利制度的推行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條件。

    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管理和改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在政治上,日本政府於1946年11月3日公佈新版《日本國憲法》並在1947年5月3日正式實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其第九條:戰後日本放棄戰爭、不維持武力、不擁有宣戰權。其他改變還包括改革天皇製為象徵天皇制,廢止輔佐天皇的樞密院、貴族院和軍部;改革議會制,設參議院和眾議院,規定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改革內閣制,內閣總理大臣一般由眾議院中多數黨領袖擔任,規定行政權屬於內閣;改革中央集權制,實行地方自治;改革司法制度,最高裁判所掌握司法權;擴大民主權利,實行男女同權。在經濟上,戰後的日本依照GHQ指令實行“經濟民主化”,日本政府在1947年頒佈《禁止壟斷法》和《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實行財閥解體政策,禁止卡特爾式商業壟斷。

  • 20 # 秋雨魯北說歷史

    一、兩國在二戰前都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基礎良好,工業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都非常高

    德國透過統一戰爭成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統一後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力國內經濟得到了空前的快速發展,迅速超越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成為歐洲工業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同時德國很重視科技發展,德國的科技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

    日本的明治維新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日本透過1894年的侵華甲午中日戰爭拿到的2億兩白銀刺激了國內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由於日本重視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藉助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日本快速完成了工業化成為亞洲工業化水平最高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二、德國和日本的崛起也離不開美國的大力支援

    日本作為美國二戰獨立佔領的國家在美蘇爭霸的亞洲格局中是美國非常倚重的棋子,作為美蘇爭霸亞洲的最前沿陣地,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日本為美國提供了強大的物資支援和後勤保障,這一切都刺激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二戰後興起,重視教育擁有大量人才的日本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科技推動了國家經濟的高度繁榮,猶如日本的高速鐵路。日本於1964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又一推動力,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使得日本戰後迅速發展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現已被中國超越位居世界第三位)。

    出口型經濟也為日本金融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而這一切都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縮影。

    由於戰後蘇聯控制東歐,美國控制西歐,作為美蘇對抗的最前沿德國尤其是西德的發展得到了美國的重點扶持。美國透過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馬歇爾計劃有利的支援了歐洲經濟戰後的恢復,作為二戰的主戰場,德國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為迅速恢復德國經濟,美國提供的支援是前所未有的。

    三、戰後的德國主動修復與臨近國家的關係,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的驚世一跪也成了德國戰後主動修復和周圍國家政治關係的縮影,和日本不同,德國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被消除的非常徹底,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德國製造的優良表現和德國人嚴謹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德國崛起給世界帶來的震撼。四、德國的統一和歐盟的建立讓我們又看到了不一樣的格局

    1990年分裂為西德和東德的德國最終實現了統一,而不久後歐盟建立也讓德國的發展有了更高的平臺,也讓德國經濟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和魅力。德國科技水平發達實力雄厚依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強大動力,國家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歐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雖然被日本超越但依舊位於世界第四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洲際導彈發射經過他國上空時需要擔心被擊落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