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餘侃大山

    漢朝那時實行的是道家黃老之術,講究無為而治,且此時的漢朝對匈奴還沒有絕對優勢,漢景帝繼續實行和親政策,為漢武帝打擊匈奴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2 # 魔少老牛

    首先是歷史大背景。西漢初年,高祖皇帝與匈奴作戰導致白登之圍。之後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不再與匈奴大規模作戰。

    其次是政治經濟背景。因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及楚漢戰爭。人口經濟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已經不適合發起大規模的戰爭。因此漢初的基本國策遵循黃老無為的,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文帝景帝期間是中國第一個治世,讓中國的人口經濟逐漸復甦。

    最後是當時時間背景。漢景帝登基以後。因高祖皇帝白馬之盟,非劉姓不封王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異姓王造反的風險。但同時劉姓諸王的勢力逐漸做大。導致中央集權出現了問題。漢景帝重用晁錯,進行削藩,直接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在內憂之下,無暇與匈奴展開大規模的戰爭。

    最後談一談為什麼漢武帝會發動大規模與匈奴的作戰。經過了文景之治,漢朝的經濟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錢袋子鼓了,腰桿子硬了。漢武帝具備了打匈奴的基礎。加之漢武帝的雄才大略,重點培養了自己的外戚力量,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長時間的對匈奴作戰。才有了封狼居胥、不叫胡馬度陰山等等佳話。當然導致的結果是。匈奴的勢力受挫,有漢一朝,沒有再像漢初對中原構成巨大的威脅;同時因戰爭勞民傷財。在漢武帝后期,乃至昭帝宣帝幾任帝王重新在逐步休養生息。將西漢王朝推向頂點的昭宣之治。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也是平定吳處七國之亂的功臣。對大漢王朝來說,可以說有再造之恩。他的軍事作戰能力很強,所以深得漢文帝、漢景帝器重。

    既然有如此猛將,為何漢景帝時期,偏偏不用周亞夫去攻打匈奴呢?當時漢景帝對匈奴依舊採取和親政策,不敢得罪匈奴。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漢景帝時期,漢王朝的經濟實力,還沒有達到打擊匈奴的地步。

    漢武帝是在什麼情況下對匈奴做出打擊的呢?是在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君王休養生息的基礎之上,大漢王朝的經濟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開始對匈奴作戰的。

    漢武帝剛上臺的時候,其實依舊實行的是和親政策,因為經濟實力不允許。就算當時的漢武帝有雄心壯志,也無法支援陸續不斷的戰爭。

    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史記》

    漢武帝初年尚且如此,更別說漢景帝時期了。漢景帝登基的時候,繼承了漢文帝的幾乎所有政策。因為他本人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人,所以不做一些違背基本政策事情,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由此可見,漢景帝最大的功勞,那就是什麼都不做。皇帝的確顯得平庸了一些,可是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啊。

    就算是這樣,也還是有人不會放過漢景帝。因為漢文帝時期縱容諸侯王,使得地方諸侯王擁有過大的權力,甚至可以私自鑄造錢幣。這一點漢景帝也察覺到了,所以漢景帝打算用晁錯的辦法削藩。結果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這下子可把漢景帝嚇傻了。平時什麼都不做的漢景帝,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場亡國之戰。所以他親自出徵,讓周亞夫作為主將,並且在弟弟梁王劉武的支援下,前往平叛。

    戰爭的結果雖然是勝利了,可是這一場戰爭,對漢景帝來說,消耗了大量金錢。自此他就更加沒有實力去跟匈奴人一較高下了。

    即使當時有周亞夫這樣的猛將,那也只能打小規模的戰爭。全民之戰,對漢景帝來說,的確是不合適的,六個錢包掏光了也不夠用啊。

    第二,漢景帝沒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他繼續延續著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景帝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可以說非常無奈。因為他前面有一代明君漢文帝劉恆,後面又有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

    夾在中間的漢景帝,甚至連個廟號都沒有爭取到。即使沾了老爸的光,得了個文景之治的美譽,可是不能掩蓋漢景帝平庸無能的一面。

    在七國之亂爆發以後,他居然聽信了吳王劉濞的話,將建議削藩的晁錯給殺了。這等於就是全盤否定了此前自己下的所有命令。

    其後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史記》

    朝令夕改之下,大漢王朝能夠得以保全,還真的要謝天謝地了。要不是周亞夫和劉武的努力,可能漢景帝這個皇帝真的當不下去了。

    不是每個皇帝都敢跟匈奴叫板的,當年劉邦手下一幫著名將領,他前去挑戰匈奴,差點在白登之圍中被匈奴給殺了。

    從此以後劉邦開始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再也沒有膽量與匈奴叫板。此後呂后、漢惠帝都不敢跟匈奴叫板。漢文帝上臺以後,更加沒有劉邦呂后的氣勢,只好選擇忍氣吞聲。

    這些英雄人物都不敢與匈奴正面對抗,漢景帝劉啟又怎麼可能敢跟匈奴決戰呢?況且那個時候漢景帝自己內部的問題都搞不好,他哪有什麼閒情逸致去跟匈奴決戰呢?漢景帝面臨兩大難題。

    第一個就是繼承人的問題,他老媽竇太后希望漢景帝傳位給弟弟劉武,後來劉武死後,漢景帝又開始廢立太子,總之沒有閒著。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內部叛亂的問題,吳王劉濞的實力非常強大,他擁有募兵權、財政自主權,可以鑄造錢幣,嚴重影響了漢朝財政。

    所以漢景帝根本就沒有任何時間和資源,來處理匈奴的問題。再說當時透過和親,逐漸緩和了匈奴問題,漢景帝也懶得煩了。

    第三,周亞夫的暴脾氣,漢景帝是真的治不了。

    周亞夫這個人非常有意思,他的細柳營在漢朝是十分出名的。漢文帝當年前往細柳營視察以後,覺得自己的禁軍簡直就是不堪一擊。

    漢文帝時期,匈奴撕毀和親條約,堅持攻打漢朝。為此漢文帝積極防禦,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其中最重要的,那就是駐紮在細柳的周亞夫。在周亞夫的帶領下,細柳營人馬堅守崗位,為抵禦匈奴做出了巨大貢獻。

    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讓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竇太后曰:人主各以時行耳。自竇長君在時,竟不得侯,死後乃[封]其子彭祖顧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記》

    漢文帝臨終前,曾經囑咐過漢景帝,如果遇到大事,一定要重用周亞夫。在漢文帝眼中,周亞夫的能力足以穩定漢王朝。

    可是周亞夫這個人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脾氣太差了。他不買任何人面子,甚至連漢文帝來到他的軍營,他也可以不用行禮。

    漢景帝當政以後,周亞夫的脾氣依舊沒有改掉。當時漢景帝打算廢掉太子劉榮,周亞夫毫不掩飾地表示反對,這讓漢景帝難以接受。竇太后希望漢景帝將王娡皇后的哥哥王信封為侯爵,漢景帝本身是不太願意的,所以打算和大臣商量以後再說,其實漢景帝內心已經鬆動了。可是周亞夫再次明確表示反對,因為劉邦說了,不姓劉不能封王,沒有功勞不能封侯。遇到這麼軸的人,漢景帝徹底無語。匈奴的五位大將歸順漢朝,漢景帝很高興,打算封他們為侯爵,以此鼓勵更多匈奴將領歸順漢朝。可是身為丞相的周亞夫再次提出反對,他認為這幫人都是叛國賊,是反面教材,不能封侯。這一回漢景帝沒有理他,周亞夫也只好以辭職威脅,漢景帝欣然批准。

    脾氣如此差的周亞夫,自然是得不到漢景帝的重用。此後周亞夫長期蟄伏在家,根本就沒有任何權力,又怎麼可能去攻打匈奴呢?

    總結:周亞夫的死,其實跟他的脾氣不無關係。

    周亞夫賦閒在家的日子裡,漢景帝還是比較想念他的。所以漢景帝設宴看看周亞夫的脾氣改了沒有。周亞夫的脾氣一點沒變,大喊著要筷子。見漢景帝生氣了,周亞夫這才下跪賠禮,隨後不等漢景帝說完起來,他自己就站了起來。

    漢景帝心裡非常惱火,從此再也不打算重用周亞夫。恰逢當時周亞夫的兒子為周亞夫打造了五百副鎧甲,打算給周亞夫辦喪事的時候用,可是私自買賣鎧甲這是殺頭的罪名。

    所以周亞夫的兒子就被人給告發了,漢景帝得知以後,審都不審就把周亞夫父子都被抓了起來。畢竟漢景帝受夠了他的氣,而此刻的周亞夫因為受不了屈辱絕食自殺。內部的事情都解決不了,又何談對抗匈奴呢?

    參考資料:《史記》

  • 4 # 史爭朝夕

    從漢景帝來講,漢景帝本身也不是凡夫俗子。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和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發生口角,一言不合,就拿棋盤砸死人家。由此可見,漢景帝也不是什麼軟弱的人。想來,比起兒子漢武帝也差不了多少。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位皇帝,經過前五代皇帝的和親政策,西漢已經是得到徹底的休養生息。在景帝后期,國庫穿錢的繩子甚至爛了。糧倉的糧食多得都溢位來了。

    在將領方面,景帝時期有周亞夫、李廣、馮唐等人。後來,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也充分證明其才能。

    其實,比起外憂匈奴,內患藩王才是真正的大患。景帝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

    削諸侯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被周亞夫三個月平定。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按理說,內亂平定之後。可以考慮收拾下外憂匈奴了。可週亞夫和漢景帝鬧掰了。據《史記》記載周亞夫作風嚴謹、秉章辦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比不動聲色、擅打“太極”的漢景帝,二人難免出現交流遮蔽、溝通阻礙。景帝一朝,三樁重大人事安排,周亞夫次次和景帝相左。

    第一件事,阻止漢景帝廢立太子。

    第二件事,阻止漢景帝封王信為侯。

    第三件事,阻止漢景帝封匈奴降將。

    自古帝王最忌諱的就是外臣結交太子,偏偏周亞夫在廢立原太子劉榮改立劉徹上和景帝意見相左。態度十分強硬,景帝便覺得周亞夫和太子有勾結。

    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這件讓大漢揚眉吐氣的事,漢景帝龍顏大悅,決定封這五人為侯。以鼓勵其他匈奴貴族投降漢朝。但是,周亞夫又跳出來唱反調,說漢景帝這是鼓勵不忠之臣,鼓勵別人當漢奸。然而,一票否決權在景帝手裡,景帝一封這五人。周亞夫索性撂挑子,稱病。景帝順水推舟。免了周亞夫丞相職務。

    周亞夫這個平定七國之亂,景帝一朝最大功臣,走下政治舞臺。因為之前周亞夫反對過立漢武帝劉徹為帝。景帝最終賜死周亞夫。

  • 5 # 豫事不急

    俗話說:“屁股決定思想”。

    漢景帝是漢初有作為的一個皇帝,當時的國家是什麼樣子心理很有數,對外作戰不是僅有軍事實力就行的,打仗將要耗費國力,如果長期不能解決,對國本都會產生動搖,當時的漢朝主要精力放在國家建設層面。

    或許周亞夫能夠打敗匈奴,但是沒人知道多久才能打敗,皇帝也不會拿國家的命運做賭注。

  • 6 # 醉貓看世界

    戰爭的決定因素絕不是一兩個名將,而是強大的總體動員能力,後勤保障能力,這些都是需要有國力做基礎。然後才是武器裝備,將領指揮能力…。而且在景帝一朝,匈奴的威脅從戰略層面來講只是疥癬之疾,而各地坐大的藩王對於中央王朝而言才是心腹大患。而且對於匈奴作戰的條件也不具備。從經濟基礎來說,因為各地藩王割據,中央政府的財力不足以支撐對匈奴全面開戰。從軍事角度說,敵情不明,地理環境不清楚,騎兵部隊不足…這些都註定了即便有周亞夫這樣的名將在景帝時也不可能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

  • 7 # 酒不辣

    一個國家打仗牽扯到很多問題,景帝時候國力還是很弱的,景帝初期還是分封制並不能達到中央集權,加上後來國家經歷七國之亂,國內並政局不穩定,兵源素質大漢以步兵為主,匈奴多是騎兵,大漢缺戰馬,財政也沒有錢,內憂外患加起來考慮當時不適合打仗,只能隱忍韜光養晦,景帝也說過解決匈奴問題只能交給下一代了,到武帝時候打了幾十年把匈奴徹底打垮,一勞永逸解決匈奴問題

  • 8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周亞夫,周勃之子,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駐守在細柳,防止匈奴入侵,那漢文帝又為何不派周亞夫出擊匈奴呢?

    自高祖劉邦稱帝后,整日疲於剷除異姓諸侯。之後高祖病逝,呂氏獨攬朝政,劉姓努力復辟,又是一陣烏煙瘴氣。

    等到了漢文帝,漢朝實在折騰不起,需要休養生息,因此漢文帝與匈奴的政策便是“和親”,當然是一邊和親,一邊派人駐防匈奴。

    而漢景帝繼位後,漢朝恢復得還不錯,而周亞夫等人應該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可為什麼漢景帝也沒有派周亞夫出擊匈奴,而選擇了一再忍讓呢?

    那是因為有一個問題比匈奴更棘手,那就是劉氏宗室的內部矛盾激化。

    高祖曾因為異姓諸侯叛亂而立下白馬之盟,規定非劉氏族人,不能稱王。

    但物極必反,這些劉氏宗室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動搖皇權。

    漢文帝時期,這個矛盾就已經凸顯。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又欲叛亂。

    雖然兩起叛亂都被遏止,但同姓諸侯威脅皇權的問題已經暴露。

    而等到漢景帝之後,事情就變得更加複雜。

    這一切要從漢景帝劉居還是太子的時候說起。

    其實關於這一段經歷很難與清淨恭儉的漢景帝形象聯絡到一起,但事實就是事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漢景帝也不能倖免。

    這段黑歷史是這樣的:漢景帝劉居為太子,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與劉居喝酒玩樂。

    兩人玩一種秦漢時期流行的六博棋時,發生爭執,劉居用棋盤 去打劉賢,不料將劉賢打死。

    不料就是不小心,劉賢未免有些不經打,這麼容易就死了。漢文帝命人將劉賢屍體送回吳地,吳王劉濞大怒,說,“天下都是劉氏的天下,我兒也是劉氏的子孫,既然死在長安,為什麼不能埋在長安呢?”,於是命人又將劉賢的屍體送回長安埋葬。

    但從此吳王劉濞對漢文帝及太子劉居心生怨恨,最終在漢景帝時期,聯合各地諸侯叛亂,七王之亂最終爆發。

    於是,周亞夫、竇嬰等人被派去鎮壓藩王。

    而七王之亂後,周亞夫因為反對漢景帝廢除太子劉榮一事被漢景帝記恨,之後又因為兒子為周亞夫購買鎧甲、盾牌等被懷疑謀逆,被捕入獄,最後因為不願受辱,絕食身亡。

    而竇嬰也因捲入太子劉榮一事,被漢景帝疏遠,竇太后曾向漢景帝提議讓竇嬰做丞相,但被漢景帝以做事草率、難當重任拒絕。

    這般種種,漢景帝哪裡還有精力來對付匈奴?

    不過,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經濟、文化方面讓漢朝得到了發展,為太子劉徹(漢武帝)之後出征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才有了後來衛青、霍去病等人的豐功偉績。

  • 9 # 水一白聊歷史

    周亞夫,絳侯周勃之子,成名戰是以少勝多平定七國之亂,靠的是梁王劉武硬抗了三個月的吳楚聯軍,再由周亞夫抓住機會切斷糧道,最終擊破叛軍。

    這裡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以少勝多”

    當時的西漢政府所能調集的軍隊尚且遠不如諸侯聯軍,如果不是靠著漢景帝劉啟的親弟弟梁孝王劉武拖住了吳楚聯軍,齊國諸反王又打了一場不清不楚的內戰,勝負都很難說。在這種形勢下,西漢政府怎麼可能拔出大量軍隊對匈奴開展大規模戰爭?

    誠然,經過七國之亂,景帝對諸侯國進行了大幅削弱,給十三個兒子一人安排一塊封地,都成為了一方諸侯,但除此之外仍有十二個諸侯,也並不是毫無威脅的。

    此外,漢匈關係在景帝時相對較為緩和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史記.匈奴列傳》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與匈奴和親,互通關市,良好關係一直持續到景帝執政結束。這段時間內,匈奴只有小規模的盜搶事件,對邊境城市有所騷擾,但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

    其中最惡劣的一次是公元前142年春天,匈奴入侵雁門郡,殺死了出擊的郡守馮敬。為對抗匈奴,西漢政府派車騎將軍、材官將軍屯邊,協助戍邊。

    可見,這時的漢朝政府對待匈奴的態度仍舊是以守為主

    除了內部諸侯力量強大,與匈奴關係尚屬良好外,還受到自身經濟條件的制約。

    漢初六十年間,漢朝政府並不是沒想過主動出擊,但是匈奴人的“游擊戰”對於大漢朝來說,還是非常頭疼的。

    漢文帝三年,即公元前177年,漢文帝就曾派遣灌嬰抗擊匈奴,結果匈奴人聽聞漢朝大部隊前來,馬上就撤了。結果濟北王劉興居還趁此機會謀反了,給文帝惹了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漢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匈奴再次殺來,漢文帝又派出了一支十萬人的隊伍,去抓匈奴主力,又被匈奴人逃了。

    匈奴人居無定所,實在是很難抓到對方主力,即便是後來武帝派兵主動出擊,開始也是經常只能有斬首數百級的收穫,以千數已經算是大的收穫了。衛青、霍去病整整打了十餘年,才算是挫傷了匈奴的元氣。但是,他們一死,大漢朝還是又恢復到了以往勝少負多的局面,趙破奴、李廣利,都沒在匈奴人身上佔到便宜,反而把自己都搭上了。大漢的國力也因為打了近三十年的戰爭,虛耗嚴重,不得不進入一段休整期。

    大漢朝跟匈奴打仗,有點像大炮對獵鷹,不是完全打不到,只是損失大,難度高。所以,對於漢初的幾位統治者來說,實在是沒有條件開展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並不是說周亞夫就不如後來的衛青、霍去病,因為周亞夫從來沒打過那麼富裕的仗,結果是什麼誰也不清楚。

  • 10 # 歷史百川

    匈奴,是活躍在我國秦漢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屯兵上郡,並築建長城用來抵禦匈奴南下。

    後來,秦朝暴政,農民揭竿起義,秦朝陷入動亂。這個時期,匈奴人也出現了一位天才,他叫冒頓,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時期)殺父自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了北方草原,將各自為營的匈奴人統一起來,建立起強大的匈奴帝國。

    恰巧那時,劉邦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劉邦先是打敗秦朝鐵騎,之後又滅了項羽,自然不會將曾是秦軍手下敗將的匈奴人放在心上。所以,當韓王信起兵謀反,投靠匈奴人的時候,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漢軍與匈奴人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卻不料中了匈奴的埋伏,吃了敗仗,自己也差點身首異處,最後依靠陳平之計才得以逃脫。

    劉邦吃了敗仗,認識到匈奴的強大,開始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這個政策一直到漢武帝決心抗擊匈奴才終結。

    為什麼匈奴的威脅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以解決?難道在漢武帝之前的文帝、景帝沒有漢武帝的雄心壯志麼?事實並不是這樣。

    首先,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天下,實施暴政,百姓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的財力捉襟見肘。沒過多久就出現在農民起義等一系列內亂,連年戰亂,一直到劉邦建立漢朝才得以停止。可以想象,剛剛建立的漢帝王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內部支離破碎,搖搖欲墜,稍有一點動盪可能就會夭折。國家需要與民生息,積累財富。所以,剛剛建立起來的漢帝王並沒有資本與實力與匈奴人一腳高下。

    其次,劉邦建立漢帝王,為了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分封制,看似強大的漢帝王實際上內部並不統一。分封的劉氏諸侯各懷鬼胎,中央政府並不能隨心所以控制。面對強大的匈奴帝王,國內不能抱成一團勢必會功敗垂成。攘外必先安內,在漢朝初期,國家的主要矛盾是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奪權,與之相比,與匈奴的矛盾即使不甘心,也無能為力。

    最後,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敵情不明,地理環境不清楚,騎兵部隊戰力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兵也只是激怒匈奴人,枉送漢朝將士的性命。這也是景帝擁有周亞夫這樣的名將,也不敢輕易發兵匈奴的原因。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多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積累了足夠的財富,推恩令的實施為國家消除了藩王做大的威脅,張騫出使西域為漢朝帶來了大量的地理資訊,國家沒有了後顧之後,可以齊心一致,舉全國之力北擊匈奴。

  • 11 # 布衣聊歷史

    周亞夫是沛郡沛縣(今江蘇豐縣)人,其父為西漢開國名將西漢時期名將絳侯周勃。周亞夫歷仕漢文帝、漢景帝兩朝官至丞相。周亞夫善於治軍領兵,以耿直敢言著稱。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絳候周勃世家》記載,公元前158年匈奴犯邊,周亞夫奉命駐軍細柳。 文帝前去勞軍,各營將軍紛紛迎駕,唯有周亞夫營氣軍容整肅,文帝讚歎不已。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七國發動叛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周亞夫任太尉,領兵經過三月奮戰終於平定叛亂。

    西漢初年,經過秦未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西漢國力較弱被迫對匈奴採取了“和親”之策。對內,確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文帝和景帝時期都延續和奉行了這一基本國策。

    漢景帝劉啟在位時,沒有反擊匈奴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漢朝的國力和政治環境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發動一場戰爭,並不是一名將軍都能足夠的。它還需要強大的後勤支援和穩定的政治環境。

  • 12 # tony694

    漢朝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人們得到了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周亞夫認為漢朝的經濟還不足以支撐去攻打匈奴。

  • 13 # 田村山語

    打仗需要很多條件,並不是有個好將領就可以的。

    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後面又強調: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這就是慎戰。

    景帝慎戰才有文景之治,才為漢武帝大展宏圖創造了條件。有了當日的曲,才有日後的伸。

  • 14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文帝時期,北方的匈奴再一次集結力量入侵漢朝,彼時,漢朝施行和親政策主張對匈奴進行積極防禦,反而讓匈奴愈發猖獗,一度揚言要入侵首都長安。為了拱衛京城,漢文帝調遣了三支部隊駐紮在長安附近進行保衛,作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漢文帝也展現了一代明君的風采,親自造訪三大軍營進行慰問,可當漢文帝到達細柳軍營時,卻遇到了非常尷尬的情況,因為士兵不明自己身份無法入內,進去了以後還不能坐馬車只能步行,等到了中軍大帳,領軍將領居然身披盔甲不對皇帝行禮!這三條哪一條都是大罪,隨行的大臣也請求漢文帝治罪,可漢文帝卻說道:“嗟呼,此真將軍矣,鄉者霸上,棘門如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反而表達出了對細柳軍營的高度讚揚,從此,這位細柳營將軍也正式走進大漢的朝堂!

    周亞夫劇照

    他,就是西漢文景時期的名將——周亞夫!作為絳侯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可謂將門虎子,深得漢文帝的信任,在文帝彌留之際也一再告誡兒子漢景帝周亞夫可以重用。而當時,漢朝的北方正面臨匈奴的時時入侵,可漢景帝卻沒有選擇讓周亞夫去打匈奴,這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功勞太大——功高震主非好事

    漢景帝即位剛剛三年,漢朝就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內亂——吳楚七國之亂,在這次作亂中,年輕的漢景帝慌不擇路,甚至做出了“殺晁錯以謝天下”的愚蠢舉動,可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阻止七國之亂的蔓延,好在關鍵時刻,漢景帝想起了父親文帝臨終前的託付,找來了周亞夫統一指揮平叛行動。

    在這次平叛戰爭中,周亞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用梁國拖住了吳楚這兩個最強敵人的步伐,轉而平定實力較弱的齊地諸國,在吳楚兩國疲憊之時與梁國合兵一處,成功平定了七國之亂,成為了漢朝當時最大的功臣。

    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平定七國之亂示意圖

    因為七國之亂,周亞夫被漢景帝封為丞相,走向了人生的頂點,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周亞夫那麼大的功勞,面對的卻是權力慾極強的漢景帝,此時的漢景帝已經開始忌憚周亞夫的實力。作為臣子有功並不可怕,可當你的功勞太大甚至蓋過了皇帝的時候,卻正是你最危險的時候。尤其面對的還是漢景帝這樣腹黑的皇帝,對於漢景帝而言,你周亞夫功勞已經夠大了,我都有些鎮不住了,怎麼可能還會讓你去打擊匈奴繼續立功呢?到時你功成名就,名滿天下,可誰是皇帝就不好說了。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漢景帝寧願放棄打擊匈奴也必須抑制周亞夫,功勞太大,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

    二.情商太低——周亞夫與景帝漸行漸遠

    原本,漢景帝是很看重周亞夫的,尤其是有父親的囑託和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勳,否則也不會讓周亞夫做丞相,可週亞夫有一個致命的毛病——情商太低!因為這個問題,周亞夫與漢景帝兩人漸行漸遠,最終分道揚鑣!

    1.反對封匈奴降將為侯

    漢景帝時期,匈奴有五位將領投降漢朝,在當時漢匈之間漢朝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一方,此時卻有五個將軍投降自己,這讓漢景帝大喜過望,想要封他們為侯。此時周亞夫卻站出來反對,認為他們是叛徒不應該鼓勵。

    在漢景帝眼中,封侯是站在國家角度考慮的,為了宣揚大漢國威本無可厚非。而周亞夫站在人的品德問題上反對看起來也沒有錯,可偏偏周亞夫反對的是皇帝,這讓漢景帝很不爽,兩人的嫌隙更大了!

    其後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2.反對廢太子劉榮

    因為長公主與王美人的聯手,漢景帝選擇把太子劉榮廢為臨江王,轉而讓王美人的兒子劉徹做太子,周亞夫又站出來反對,認為廢長立幼與國不利,請漢景帝三思,這件事再次觸怒了漢景帝。

    劉榮劇照

    3.反對封王信為侯

    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想封王美人的哥哥王信為侯,可漢景帝不怎麼情願,於是找來周亞夫打圓場,希望周亞夫給自己一個臺階下。結果周亞夫一上來就反對,還搬出漢高祖白馬之盟說無功不能封侯,本來讓他做和事老的結果周亞夫反而上綱上線,這可把漢景帝氣夠嗆,兩人的關係更差了!

    作為丞相,周亞夫身為百官之首,是最應該和皇帝搞好關係的,可週亞夫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漢景帝唱反調,漢景帝也越來越討厭周亞夫,一個自己如此討厭的人,漢景帝還會讓他去打擊匈奴嗎?顯然不會的。

    三.惹了不該惹的人——周亞夫孤家寡人

    周亞夫雖然和漢景帝有些矛盾,可畢竟周亞夫是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還立有大功,即使皇帝暫時不用你,但只要你有關係,還是可以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的。像漢武帝時期的公孫敖,因為作戰失利被罷了官,可就是因為他曾經救過衛青一命,在衛青的幫助下重新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周亞夫的本事遠在公孫敖之上,可在做人上,周亞夫卻遠遠不如公孫敖,惹了不該惹的人。

    在吳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制定計劃的前提是梁國可以擋住吳楚叛軍的進攻,這是他在考慮梁國實力的前提下做出的判斷,可他沒有想到,梁國的國君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竇太后最疼的兒子,因為這個事劉武記了仇,經常對漢景帝和竇太后打周亞夫的小報告,朝中最有權勢的兩個皇親國戚被周亞夫得罪了,漢景帝還能用他嗎?

    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與太后言條侯之短。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其次,在周亞夫與漢景帝唱反調的過程中,雖然周亞夫極力反對,但漢景帝還是按自己的意思辦了,這其中兩件都和王美人有關係,這讓王美人對周亞夫也非常的不滿意,難免對漢景帝吹些枕邊風,又一個不該得罪的人讓周亞夫得罪了!

    梁孝王劉武劇照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辦事”,可週亞夫卻硬是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周亞夫能力再強,再是一顆金子,可沒有伯樂去挖掘他,也只能“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四.周亞夫被埋沒的真實原因——生不逢時!

    前面,我們說了周亞夫不被漢景帝信任是因為他總站在漢景帝的到對面,又得罪了朝中的外戚和皇親國戚,這些都是從周亞夫個人角度出發的,可再想一想,周亞夫即使沒這些問題可能也上不了對抗匈奴的戰場,因為周亞夫生不逢時!

    1.漢景帝沒時間

    漢景帝一生一共只做了十六年的皇帝,而他的父親漢文帝做了二十三年,兒子漢武帝做了五十四年,漢景帝這個皇帝做的時間實在是有些短。

    2.漢景帝沒精力

    雖說十六年時間相比文武二帝有些短,可畢竟也是十多年,可就是這十多年,漢景帝都忙得不輕,剛剛即位的漢景帝也想做些事情,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選擇選擇削藩,結果步子邁大了反而弄了個七國之亂出來,雖然平定了叛亂可國家的實力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後期漢景帝疲於後宮的內鬥,王美人,慄姬,長公主劉嫖,薄皇后,幾個女人把後宮攪得天翻地覆,等他們折騰完了漢景帝又忙著給繼承人清理障礙,前後加起來漢景帝根本沒時間去打擊匈奴。

    漢景帝劉啟劇照

    3.漢景帝沒條件

    漢景帝時期,漢朝的整體還是施行清淨無為的政策,尤其是當時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手握大權,擁有非常重要的話語權。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援,皇權受到了一定的掣肘,漢景帝本身也沒有對匈奴開戰的條件。強如漢武帝,也是在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方針和竇太后去世後才正式對匈奴開戰,而在竇太后生前,漢武帝的建元新政已經被竇太后扼殺在了搖籃裡。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前期都沒有機會對匈開戰,更不要說漢景帝了。

    因此,周亞夫實際上是生在了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的皇帝的統治下,一個沒有基礎沒有條件的王朝時期內,想要在這個時期打擊匈奴,只能說周亞夫生不逢時。西漢王朝,前有屈賈誼於長沙,後有冤亞夫於廷獄,究其原因,皆因生不逢時,豈不可惜!

    五.從周亞夫看今人——時代與個人的相互成就

    嚴格意義上說,說周亞夫生不逢時並不十分恰當,因為周亞夫畢竟是平定七國之亂的總指揮官,他是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的。只是,周亞夫個人雖然優秀,卻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想當初,周亞夫在細柳營對漢文帝如此傲慢卻能得到漢文帝的託孤,可到了漢景帝那卻只有冤死廷獄的結局。因為皇帝換了,時代也變了,統治者不再是仁慈的漢文帝,而換成了腹黑的漢景帝,可週亞夫卻還是老樣子,讓漢景帝對他非常失望,最終導致他悲慘的結局。

    周亞夫劇照

    今天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所處的地方比周亞夫更加複雜,更加多變,因此,我們更應該去努力的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時代前進的腳步下不斷提高自己以適應時代,如果像周亞夫那樣依然我行我素,那麼其結局也只有被時代所淘汰!

    結語:

    周亞夫的悲劇是他個人的也是那個時代的,因為他的情商與性格,讓周亞夫與他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因為那個時代的限制,讓周亞夫無法發揮出他最大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悲哀,假如周亞夫在武帝開疆拓土時期,他的成就也許會不可限量,假如周亞夫能夠改變自己的性格,也許他在景帝時最大的成就也並非平定七國之亂,只是這一切也只能停留在如果上了,不亦悲乎!

  • 15 # 國史春秋

    漢景帝不想打,也沒有膽量打。

    公元前158年,匈奴三萬兵馬入侵上郡,周亞夫率兵迎敵,匈奴聞風遁走。其實,早在此八年前(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就曾率十四萬騎兵進攻漢朝,當時漢文帝決心御駕親征,但被母親薄太后阻攔。隨後漢軍開始出動,匈奴“見好就收”,劫掠一番退出漢境。雖然漢文帝親征匈奴的計劃流產,但足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血性的男人。而漢景帝不僅少了父親的豪氣,而且自私冷酷,對內強悍剛愎,對外膽怯苟且。

    如果按景帝時期的實力,完全可以與匈奴一較高下,而且周亞夫就是出征匈奴的合適人選。但漢景帝非但沒有將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且還故意設計將周亞夫處死,此舉無異於自斷臂膀。慶幸的是,經歷文帝一朝周旋較量,漢匈奴關係到景帝朝逐漸緩合下來,因此更給了漢景帝妥協的理由。

    從高祖劉邦開始便於匈奴確立和親關係,到景帝之前,所有嫁往匈奴的和親公主都出自宗室之女。簡單說就是偷樑換柱,使用“冒牌公主”,而唯景帝將自己的新生女兒嫁往匈奴。此舉,足見景帝對匈奴懷有忌憚之心,深怕落下匈奴入侵的口實。所以漢景帝根本沒有攻打匈奴的膽量,這就是沒有讓周亞夫出征的原因。這是其一。

    其二,漢景帝頭上還有一位竇老太后,老太后是黃老學說的“鐵粉”,一向反對與匈奴交惡。重要的是,老太太不僅有威望,而且有權勢,景帝唯命是從。如此一來,景帝又有了第二個妥協的理由,這也正合他的預期。

    其三、景帝一向怕擔責任。舉個例子,晁錯是他的恩師,從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開始言傳授教。景帝即位後,晁錯頓感肩上責任重大,於是主張對那些蠢蠢欲動的諸侯王下手,也就是著名的“削藩策”。結果吳楚聯軍狗急跳牆,果然造反,景帝慌不擇路,馬上向叛軍妥協。而叛軍的條件是誅殺幕後主使晁錯,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清君側”。

    景帝不是三歲小孩子,當然明白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玩的是“借刀殺人”的把戲,結果還是在晁錯的政敵袁盎的蠱惑下將晁錯腰斬於市,上演了一出複雜的連環計。然後派周亞夫平定叛亂。到此,我們可以發現景帝是一位缺乏膽識,長於退縮,內心陰暗的皇帝。

    其四、漢景帝沒有戰勝匈奴的勇氣,而滿朝上下更沒有出擊匈奴的氛圍。因為匈奴的強悍已經讓漢朝的王公大臣、皇親貴胄們怕到骨子裡。他們慣用的託詞是“打不著、打不過、沒法打”。意思就是說,漢軍對草原不熟悉,找不到匈奴的主力,即便碰上也打不贏,因為匈奴以逸待勞。還有就是路途遙遠,無法補給,所以沒法打。如此,大臣們的想法正好與景帝心理不謀而合。所以,景帝有生之年,始終對匈奴無動於衷。而於周亞夫來說雖是一匹千里馬,但沒有遇見伯樂。

  • 16 # 田子長

    誠然,漢朝初期經常受到匈奴的騷擾。不少人有疑問,周亞夫連七王之亂都能平定。為什麼不讓他去打匈奴,而是一再忍讓?這裡要講下週亞夫,其發跡於細柳閱兵,因軍容嚴肅而被景帝看重。公元前154年,漢朝爆發七王之亂,景帝起用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三月而定,從此周亞夫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將軍。

    司馬遷:“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再講一下匈奴。匈奴真正和漢朝扯上關係是冒頓單于始,冒頓單于統一了匈奴後與漢朝發生衝突,在白登城讓劉邦灰頭土臉。漢朝畏於匈奴勢大,使用和親為國策來維持兩國關係。到景帝時,匈奴已是冒頓單于之孫軍臣單于執政。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高祖 ﹞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 劉敬 往結和親約。”

    漢朝和匈奴的關係以及不使用周亞夫的關係也就清楚了。

    第一,漢朝和匈奴當時是和親關係,而非水火不容的敵對關係。況且漢朝經歷了七王之亂,需要恢復元氣。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匈奴來騷擾也要裝作無事發生伺機報復。

    第二,周亞夫作為軍隊總司令,輕易不會派他出去作戰。這種軍神級別的人物一旦使用就要求必勝以及全勝。否則對漢軍軍心打擊過大。比如漢武帝第一次反擊匈奴使用的就是當時僕人出身的姐夫衛青。

    第三,漢景帝本身性格很穩。頗有“攘外必先安內”之法,上臺後開始打擊諸王,平定七國之亂。這時候讓他和匈奴起大規模衝突,情非所願。

  • 17 # 澳古說歷史

    不是不讓打,而是不能打。不是要忍讓,而是不得不忍讓。

    首先,在瞭解景帝時期,西漢為何不能打匈奴,又為何要忍讓匈奴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在漢初,漢廷為何要求和於匈奴,甚至是採取“和親”、“納貢”這等看似很屈辱的求和方式,來換取與匈奴短暫的和平。

    眾所周知,漢初,因剛剛經過持續近3年的秦末農民起義和近4年的楚漢戰爭,此時新興的西漢是“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整個國家是經濟凋敝、國家窮困、民生凋零,連身為天子的劉邦出行都不能湊齊四匹相同顏色的馬,王侯將相甚至連馬都沒有,卻只能是乘牛車,而百姓別說是出行,連吃的都成問題,家中是一點餘糧都沒有。總而言之,西漢初年,上到君臣,下至黎民,都是窮的叮噹響的。

    而反觀匈奴,此時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正處於最為鼎盛的時刻,這時匈奴是“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膚施,遂侵燕、代。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與匈奴同處北方之地的東胡、月氏、樓煩、白羊河南等強大的部落,都被匈奴擊敗,或吞併,或擊退,或附庸,同時匈奴還趁勢收復了被秦國所佔據的朝那、膚施等郡縣。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皆被匈奴所佔,匈奴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部落。

    可以說,在西漢正處於最為虛弱的時候,匈奴卻恰恰處於最鼎盛的時期。匈奴單單是騎兵就有多達三十餘萬人,靠著以戰養戰的方法,及所佔的遼闊的肥沃之地,他們的生活可比西漢好的太多了,而且在冒頓單于這位雄主強硬的帶領下,匈奴內部也是無比的團結,是高度的集權。由此,此消彼長下,在絕對的大環境下,連百姓的溫飽都不能保證的西漢自然是不能與匈奴相爭,由此只能是“委曲求全”。

    當然,西漢這種“委屈求全”並非是敵不過匈奴的那種懼怕式的妥協,而是因受制於西漢內部問題,而不得不進行的一種暫時性的妥協。

    首先,在初期,西漢雖打不過匈奴,但匈奴也同樣是打不過西漢的。對於這個結論其實我們可以從“白登之圍”的戰鬥過程中窺知一二,當時劉邦輕敵冒進,僅率萬餘先鋒部隊就直接去進攻匈奴,最終是被冒頓數十萬大軍圍困於白登山,而這一圍就是長達七天的時間,在這七天內,漢軍是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可就是如此,數萬漢軍卻依然是頂住了數十萬匈奴軍七天七夜的輪番進攻,讓匈奴軍是不得進寸步,並還給予匈奴軍重創。

    由此,從白登之圍我們就可看出,漢初,漢軍雖與匈奴軍的確有些差距,但這差距並不足以造成雙方能給予對方以壓倒性的勝利。當時,西漢在騎兵上雖要弱於匈奴,但在步兵,以及武器裝備上卻是要強於匈奴的,正如張湯所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藉著遠超匈奴的武器裝備技術,一位漢軍可憑藉著極具優勢的武器、盔甲、弓弩去抵擋住五位匈奴兵的進攻。

    到這裡有人就會問,既然西漢並不慫匈奴,並不畏懼於匈奴,為何還要採用“和親”、“納貢”這等看似屈辱的方式去求和於匈奴,去靠財寶、女人獲得那短暫的和平呢?

    如前文所說,漢初,漢廷之所以會“委曲求全”,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制於其內部問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漢初,擺在西漢面前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如何去穩固劉家對於天下的統治,去發展西漢的經濟。如上所說,漢初的社會就是一個窮得叮噹響的社會,無論是王公貴族,還得黎民百姓,他們是什麼都缺,是缺衣,缺糧,更是缺錢。因此,當時擺在西漢統治者面前,他們最需要做的不是什麼開疆擴土,而是休養生息。

    漢初,西漢的軍事實力固然很強大,是兵強馬壯,猛將如雲,但是與強大的軍事實力相比,西漢的經濟實力卻是虛弱的可憐,近十年的戰亂,早已讓曾經富裕無比的中原地區是遍地白骨,荊棘遍地。因此,可以說,此時的天下再也經不起任何的打擊,只要稍微再用一下力,天下勢必會再次天下大亂。而天下大亂,勢必就會影響劉家對於天下的統治,甚至是讓劉家丟掉天下的統治權,因此這對於西漢的統治者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與此同時,剛才也說了,匈奴雖然打不過西漢,但其實西漢也打不過匈奴,草原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的天下,若是沒有遠超遊牧民族的騎兵,中原王朝沒有任何的勝算可言。因此,當時西漢與匈奴爭鬥,這對於西漢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而一旦西漢被與匈奴的戰事所長期牽扯著,更是有可能動搖國本,讓西漢重蹈秦末農民起義四起的覆轍。

    因此,對於西漢統治者來說,與匈奴爭鬥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是既得不到土地,又得不到錢財,更甚者若是與匈奴陷入長時間的膠著狀態,還有可能讓西漢亡國。由此,既然能利用“和親”、“納貢”等方式來獲得與匈奴短暫的和平,西漢統治者又何必去冒著有可能讓國家內部動盪的戰爭去獲得那幾乎不可能得到的和平呢?

    想想看,能用一位冒牌的公主,及隨時可得到的錢財去換取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和平,而後西漢就能利用這與匈奴和平的時間,去大力恢復本國的經濟與農業生產,去換得比原本給予匈奴的財富還要多百倍,千倍,乃至是萬倍的財富,更是能穩固劉家對於天下的統治。試問,這樣的買賣,誰不會去做呢?

    而事實上,漢初,正是因為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等數代統治者始終堅定不移的用“和親”、“納貢”等方式去維持著與匈奴的和平,儘量避免與匈奴或主動,或被動的戰爭,才有了武帝時期,“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樣的繁榮的景象。

    直白的說,武帝能夠最終擊敗匈奴,將匈奴趕出漠南,雖與他的雄才大略是分不開的,但更多的原因卻是因他之前的數代西漢君主的“委曲求全”,正是他們始終專注於發展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同時對匈奴一直隱忍著,才有漢武帝日後讓“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壯舉。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就知道,為何漢景帝不讓周亞夫去攻打匈奴,要對匈奴一直忍讓著,那就是為了避免與匈奴發生戰爭,從而讓西漢可以更加專注於休養生息,恢復國內的民生經濟與農業生產活動。

    當然,漢景帝時期除了因休養生息的緣故需要忍讓匈奴,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制約著景帝不能與匈奴發生大規模的戰事,這個問題就是諸侯王問題。

    眾所周知,漢初,劉邦雖然利用一些手段將異姓諸侯王悉數誅殺,但為了穩固西漢對於天下的統治,劉邦是分封了諸多同姓為諸侯王。而為了讓這些同姓諸侯王有“鎮服四海”,拱衛中央的實力,劉邦是賦予了他們十分巨大的權力,此時的諸侯王是擁有著“自為法令,擬於天子”的權力,他們有著完全獨立於中央的財政、軍事、行政、司法等諸多權力,能自己任命官員,能自己徵稅,能自己鑄錢,能自己徵兵,總之就是一個個另一個的割據小朝廷。

    由此,試想,擁有如此巨大權力的諸侯王,他們豈不會有異心?正如司馬遷所言:“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隨著西漢統治者與諸侯王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再加上皇位的誘惑力實在太大,這些權力巨大的諸侯王們是時不時就在自己的封地中起兵奪位,威脅著漢中央朝廷的統治。

    而事實上,若當時沒有這個問題的存在,景帝時期,西漢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足夠的時間去與匈奴進行決戰。首先,景帝時期,西漢對於天下的統治已是十分穩固,再經過高祖、惠帝、呂后、文帝等四代統治者的“無為而治”,西漢的經濟和農業生產活動也是恢復到了較高的水平,不再是曾經“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的弱漢,而是“益造苑馬以廣用,而宮室列觀輿馬益增脩矣”的強漢。

    同時,漢景帝時期,漢軍在騎兵上也開始有了與匈奴硬抗的實力,先是在“馬復令”、“馬弩關”等政策的加持下,西漢戰馬的儲備高達40萬匹,民間的馬匹更是不計其數,由此在戰馬的數量上,西漢就已經開始躍居匈奴之上。再是,除了戰馬數量有了硬抗匈奴的實力,西漢騎兵也有了與匈奴一戰的實力,漢景帝時期,漢廷就開始重視對於騎兵的培養,當時西漢上層統治階級早早就認識到以農民為主的漢軍,其在騎術上是很難與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的匈奴人相抗衡的,所以漢軍要想戰勝匈奴,首要做的就是選擇合適的人為騎兵。

    而在當時,對於漢朝而言,唯一能做到在騎術上有機會勝過匈奴的,就是臨近匈奴之地的邊疆牧民,與匈奴一樣,他們也是從小就會騎馬,而且因時常與匈奴人接觸,他們也十分熟悉匈奴人的戰術,由此,他們無疑就是漢軍騎兵最佳的人選。此後,漢軍在組建騎兵的時候,他們所採用的兵源就悉數是邊疆牧民。由此,在騎兵素質上,西漢也不比匈奴差,也有了硬抗的實力。

    由此,如若沒有諸侯王時常發生叛亂的問題的出現,其實早在景帝時期,漢朝就有了將匈奴趕出漠南的實力。只是,在景帝前期,因諸侯王的問題,致使景帝不敢,也不能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因一旦與匈奴僵持的太久,難保那些諸侯王不會趁勢起兵造反,威脅到中央統治。

    而到了景帝中期後,雖然經過“七國之亂”,西漢諸侯王問題雖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是“七國之亂”對西漢所造成的傷害,也讓景帝不能在短時間對匈奴再次發起一場大戰,此時西漢依然是需要休養生息。

    如此,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景帝后期,雖有實力解決匈奴問題,但卻還是不能去解決。直到武帝時期,這時經濟不再是問題,軍事不再是問題,諸侯王不再是問題,在一切都不再是問題後,西漢也就順其自然的對匈奴發起總攻。

  • 18 # 唐代丹藥

    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一件廣為人知的事件,在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叛亂,幾乎席捲了整個大漢帝國。

    雖然歷時並不長,短短三個月的時間,經過浴血奮戰以及採取了正確的策略,藉助梁王劉武、竇嬰的堅持以及周亞夫的謀略,一舉截斷叛軍的主力依仗的糧道,吳楚聯軍三十萬失去戰心,也瓦解了趙國與匈奴的暗中勾連,最終平定了以吳楚兩國為首的七國之亂。

    周亞夫竇嬰兩人的聲望,此戰之後如日中天。

    按說,周亞夫的軍事才能完全可以勝任北上掃除匈奴的威脅。可是,為什麼漢景帝劉啟自始到終都沒有任用周亞夫發動北伐?

    歷史淵源

    晁錯,早在漢文帝時期上疏。仔細分析了漢軍與匈奴之間的長短。

    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這種長短的比較,漢匈兩軍的優劣很是明顯。漢軍如果在平原地區,是一定能夠戰勝匈奴的。至少晁錯是想表達出這個意思。

    可是,儘管優勢如此的明顯,歷經文景兩朝卻仍然沒有向匈奴發動攻勢。

    主要是漢景帝將注意力放在了內部,而不是邊患。

    在漢文帝時期,賈誼上疏,闡述了漢文帝時期內部到了何種地步。

    陛下即不定製,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強,漢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為藩捍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陽、代二國耳。

    呂后在高後八年七月病死(公元前180年),九月諸呂被誅殺乾淨,緊接著眾功臣擁立代王劉恆為帝。第二年的正月,劉啟為太子。

    漢景帝劉啟的三個兄弟,同時在漢文帝二年三月分封為王。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十年後劉揖墜馬死,改劉武為梁王。劉參則在四年時改為代王。其餘的諸侯王,最為親近的只有淮南王劉長以及原齊王劉肥之後裔,還有趙王劉友之子劉遂。

    其中淮南王劉長是漢文帝唯一在世的親兄弟,他的死是犯了謀反的大罪,卻獲得了漢文帝的特赦,貶於蜀地,自殺與途中。雖然漢文帝採取了多種措施彌補,如誅殺劉長沿途經過的官吏以及分淮南國為四國,分封劉長所生的四子,可是民間依然流傳劉長死於漢文帝之手。

    至於劉肥後裔,如齊王劉襄,城陽王劉章,濟北王劉興居都是誅除諸呂的功臣,只是因為劉襄母族過於強勢被周勃等人排除在外,而不得入主長安,繼位大統。

    劉襄劉章兄弟二人相繼鬱鬱而終,濟北王劉興居更是舉起反旗,聚兵攻打漢文帝。漢文帝採取又打又拉的方式,快速的瓦解了這場叛亂。之後,便將齊地一分為七,盡皆分封為王。雖然人人為王,地域並沒有擴大。

    至於吳王劉濞只是漢文帝一系的遠房堂兄弟,又與漢景帝有殺子之仇。楚王劉戊則是因罪被削減了傳承三代的封地。

    齊地、吳地、楚地以及淮南佔據了當時漢朝疆域的大半,這在七國之亂之前,漢景帝根本無力北上。

    政治趨勢

    漢景帝在七國之亂後,守住家族流傳下來的偌大基業,興奮之餘自然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擴大戰果,也就是秉持繼續削弱藩國的軍政財三項大權,鞏固皇權。

    但是,繼續強硬削藩的話,只能遭受反噬。這樣匈奴便會趁亂南下,反之亦然。

    在七國之亂爆發的四年前,即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周亞夫建立了以軍紀嚴明著稱的細柳營,即便以漢文帝這樣的帝王至尊降臨軍營也不得不遵守周亞夫的軍令。

    七國之亂爆發之後,被雪藏了四年之久的周亞夫才得以獲得實權,歷時三個月便將聲勢浩大,幾乎席捲大漢整個富饒地區的叛亂基本平定,晉升為專管軍事的太尉。

    唐太宗李世民在擊潰東突厥,降服西突厥之後,面臨後起的薛延陀不斷南下襲擾時詢問朝臣的意見。

    上(李世民)謂侍臣曰:“薛延陀屈強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發兵殄滅之,則與之婚姻以撫之耳,二者何從?”房玄齡對曰:“中國新定,兵兇戰危,臣以為和親便。”

    此事發生在貞觀十六年,李世民早已被四方遊牧民族尊稱為“天可汗”達十二年之久,文臣武將雲集。即便如此,李世民也不得不採用了房玄齡的策略,與遠處漠北的薛延陀和親。上曰:“然。朕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愛一女!”

    漢景帝雖然任用了周亞夫為太尉,並有漢文帝早年採納晁錯的建議,徙民屯邊。可是,依然無法阻擋匈奴的騎兵入侵。不得不沿用漢高祖和漢文帝一直以來的定下的國策,即位之初便與匈奴和親,意圖穩定邊界。

    實際上,漢景帝的這一決定的確發揮了一些作用。

    而其中的關鍵是,當年統一匈奴,降服東夷各族,壓服西域各國的強勢單于,冒頓早已離世。匈奴內部也進入到了不斷更替的時期,內部也由於不斷和中原的接觸,受到了影響。匈奴好漢繒絮食物。記恨漢文帝的中行說便勸說老上單于擯棄漢朝物品,以計課其人眾(匈奴部眾)畜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加緊入侵,以此來勒索中原,與之和親供奉財物美女。

    漢文帝礙於國內功臣還大有人在,同時藩國林立,百姓疲敝,只得和親。

    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到了漢景帝時期,上述矛盾依然存在,漢景帝不可能在內有隱患,外有強敵的情景之下,舉全國之力,近似乎比拼國運而與匈奴對耗。

    自郅都之死,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

    其中代表是竇嬰,他雖是漢朝外戚,卻忠誠於大漢。但是在治理國家的理念上與漢景帝和竇太后格格不入。

    當然,還與兩人之間的性格有關。

    史書記載,漢景帝為了測試周亞夫,漢景帝的測試只是一個小範圍的測試,有些片面,但是這種測試的起因卻是耐人尋味。

    周亞夫之父周勃,早在呂后以及漢文帝時期便擔任太尉,掌管軍事。

    漢文帝末期,周勃被漢文帝一道詔書,從丞相之位攆了下去,到自己的封國養老去了。這種驟然的變化,使得周勃惴惴不安。之後,周勃被人誣告私藏鎧甲入獄(經兒媳婦公主疏通竇太后獲釋)。

    周勃過世後,長子周勝之獲得侯爵,不久因有罪免除爵位。周亞夫因有賢名獲得提拔,成為條侯。

    之後,周亞夫晉升為太尉,直至丞相之位。

    期間,卻因數次頂撞漢景帝,如不同意姑息匈奴來的降將,反對任命降將為侯。反對改立太子等。

    最為關鍵的就是反對改立太子,雖然出於公心,但是以往家族中揹負的汙點,在多次經歷叛亂的漢景帝心中留下了陰影。(七國之亂,弟弟劉武求嗣位,廢太子劉榮圖謀不軌等)

    漢景帝測試周亞夫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周亞夫不適合扶植幼主。這種不安全感不是這一件測試能夠定義的,而是經過多次的心靈碰撞累積起來的,測試是對周亞夫的軍事才能得肯定,同時也是對周亞夫性格的否定,更是之前周亞夫一再抵制改換太子的強硬態度的反擊。

    而周亞夫,在漢景帝揭開只有肉塊而無食具的謎底之後,依然保持著強硬的態度,使得精心設計測試的漢景帝各種情緒爆發,最終註定了周亞夫的命運。

    在周亞夫入獄之後,事實上朝臣似乎已經忘記了這位曾經有大功於漢朝的朝臣,使得性格剛強的周亞夫餓死獄中,這實在是不可思議。

    至此,終漢景帝一朝再沒有拿得出手且經過檢驗的帥才。至於李廣程不識等人,只是一固守一地的郡守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手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