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初119068536
-
2 # 使用者5824968737
王國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抑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
3 # 帝國的臉譜
人生三境界,以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最著名
歷代關於人生三境界或多境界的說法不少,有的從做學問的角度,有的從感知世界的角度,眾說紛紜,其中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最著名。現將不同人物關於境界之說輯錄如下,與朋友們分享:
1、王國維“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2、佛教禪宗參禪三重境界:常被引申用來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唐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語: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3、宋代禪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宋代禪宗將參禪分為三個境界:是對佛教“空”這一概念的三種不同理解。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不知道禪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邊,也無從下手;
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初窺門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邊有草葉(草葉是禪語,代表在尋求真禪過程中的困難和迷茫);
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大師境界,無相,世界為“一”。
4、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提出,哲學的任務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4 # 舌尖的創想
人生三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春蔓延
走向繁盛
百花爭豔
花之美
在於花心
人之美
在於心靈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
不忘初心
一念淺喜
一念深愛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閉上眼
心已醉
誰叩擊著我的心扉
撫慰我的憂傷
物慾橫流的社會
慾望佔有了誘惑
心靈產生溝壑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誘惑讓人改變
變成不認識自己
時間
控制誘惑
找回自我
誘惑心不動
剛正兩袖清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個水)
朝飲晨露
夕浴晚風
面對世俗喧囂
繁華誘惑
保持一份淡泊
返璞歸真
山還是那座山
水還是那個水
世事一場夢
不必刻意做人
無須精心處世
-
5 # 航行觀世界
唐望的教誨,成為一位戰士(印第安人巫士)走向通往伊斯特蘭的旅程。
其知識要點包括:
改變直覺狀態,超越語言系統,改變的神通,對夢境的控制。
從而幫助人進入更廣闊的世界,成為更恆久的存在。
-
6 # 乾玄易道ZH丫
人生的三個境界,感知,感識,感悟,首先人生要學會感知外在事物的存在,當我們感知了這個外在的世界這只是一種表像,只知其外,不知其內,這是一種表面的境界。知道了事物的表面還不夠,我們要認識它的內在結構以區分事物的細節,才能更好的感識一種事物的內在表現。最後透過前面的,感知,感識,心才會有所悟,只要對外在與內在的事物有所悟,那麼人生的境界就在這裡。
-
7 # 聶偉東老師
弘一法師李叔同定義過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層境界,物質世界,以物質生活為第一要義,金錢、物質、車子、房子、孩子、功名利祿等等
第二層境界,精神境界,在滿足物質世界的基礎上,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看書、聽音樂會、寫作、藝術創作等等。
第三層境界,靈魂境界,主要是是宗教信仰和關乎生命意義,需求靈魂得救等等。
本人一樓半,你呢?
-
8 # 真實純潔
第一種境界。以幻為真,執著假象。是人處在迷惑當中,被展現在眼前的各種景象所迷茫。不知其所以然。執著於因緣合和而成的假象。所以見山為山,見水為水。啟不知所看見的山與水。都是暫有的假象。
第二種境界。是執空階段。透過修道,知道了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因緣合和而成。都是非真實的。故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在內心中,還存在著空的概念。
第三種境界。是達到空有無二,圓融無礙。即不迷有,亦不執空。有空等齊。隨順世法。見山說山,見水說水。雖如是說,心無所住。了達諸法,皆非真實。於諸妙用,任運自然。於起用間,了無痕跡。心意通達,不取不捨。契合本性,不見凡聖。妄想心歇,自然圓滿。
-
9 # 沉沉雨霧
我覺得可以用無知到感知為第一境界,認知體會學習為第二境界,感悟參透為第三境界。簡單從年齡上可以這樣來分:從出生到28歲是第一境界,從29歲到55歲為第二境界,從56歲開始為第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從不知逐漸認識感受的感性階段,第二境界是經過學習並在實踐中認識體會到學習必須貼近現實生活的理性階段。第三境界是已經領會生活並能以隨遇而安寵辱不驚的心態來看待問題,是昇華階段。個人膚淺認識,期同仁指正,見笑。
-
10 # 盧卡斯牛頓
一是合群期,崇敬、順從、仿效比自己強的人;
二是沙漠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壯生長,重估一切價值;
三是創造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但這肯定不是出於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於自己, 我就是命運。
-
11 # q安然徐行p
以愛情類比說明:
第一層:那個女孩子好像挺高傲的,讓人有距離感,不太喜歡。
第二層:她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高傲,她很好,我想娶她做老婆。
第三層:她沒有那麼好,我們相愛我們很努力地想要相處好,可是我們分開了。
第四層:會偶爾想起她,淡如清風,如冬日陽光。
人生過程大抵也是如此。
-
12 # 天地龍君
我覺得孔夫子所言五境界是有道理的。那就是:
三十而立。人一旦獨立 就放下了許多孩童易有的情緒 迴歸平淡 。這個境界的明顯感覺便是放心。
四十不惑。由格物致知而勘破不惑境界 心內虛空 萬物皆明。從這個境界開始破入虛空 明顯感覺便是我心空靈。
後面的境界參考孔夫子所說。這些境界並不是年齡到了就能勘破 孔夫子說的是自己的年齡。
-
13 #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人生三境界:
第一重:要得到!,不管用什麼技巧方法,我要往上走,要得到更多!
再一重:失去了才有所得,到最後才明白,有所失才有所得,舍後得,得到越多,失去越多!捨得捨得真正有所舍才有所得!
最後一重:無失無得!本無所有,一無所得!得到越多越不清靜!一無所得本來如是!圓滿如是!
第三重需大徹大悟的人才做到得!
-
14 # 胡正義
人生就是先要有生存的空間,第二就是理想,第三是實現理想,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經歷千辛萬苦人間百態,而後才明白現實中的人和事不是書本上寫的那樣,想改變這社會但杯水車薪最後適應社會。
-
15 # 一朝春盡紅顏老
我覺得人生三境界,對應著人生不同的年齡和感悟,從而指引自我在之後的歲月前行。
第一境界,學會獨立學會思考,學會面對孤獨。 第二境界,學會急流勇退,學會充實自己。 第三境界,我還沒有足夠的想法。
所以,我想能有人給我一些指點,讓我有所悟。感激不盡!
-
16 # 一曲新詞酒一杯燕子
一般人都用王國維三境界說,我10年前和同事閒聊,也提到了三境界,同事深以為然,不過同事現在已經英年早逝,嗚呼哀哉。
我總結的三境界:
匡廬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煙濃復濃。 唐伯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高度不同,格局不同,人生境界大不同。唐伯虎只做到縣令,蘇東坡做到刺史,王安石做到宰相。我以為,三人人生境界,可從此三句詩歌中得到詮釋。以此與諸君共勉。
附王國維人生三境界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
17 # 手機使用者3658401315
利益共同體,為性命,為生存,溫飽,為了活著。
事業共同體,為生命,為傳承,為精神層面需求,為興趣,為愛好,為了生活。
命運共同體,為使命,為責任,為信仰,為了理想的生活。
-
18 # 音樂與感悟
我不想去參悟古人的境界,因為我不是古人。就我自己來說,我認為人生的三境界分別是:
第一,不知而學。每個人一出生下來都是一竅不通,什麼也不懂,對一切都感動陌生。然後我們開始慢慢的去學習我們想要了解的一切。
第二,學之以用。當我們慢慢學會了很多東西,也懂得很多知識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些東西運用於實踐。
第三,用之以德,德之以人。無論我們去做什麼事情,我們首先都得先注重自己的品德,用品德去與人相處交心。
-
19 # A夢中說孟
我認可的三境界:1 知道自己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懂得與人為善 於人於己都有理 2 有些事再努力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 懂得放棄並不是不可饒恕的 3 有些事明不知可為還會盡力去做 懂得責任了 就這樣吧 明白了人類是社會動物 自己只是一分子 獨特又渺小 如此有所學 有所為 有所守就好
-
20 # 遇見哲學家
人生,就是人類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身從稚嫩走向成熟的修煉過程。這就決定了它的不可避免的坎坷曲折性,也正因其擁有諸多值得人們思考、探討的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為文學、影視、藝術等領域的永恆主題。今天帶大家看下各個領域的大師們對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
第一位:王國維
王國維一位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但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的大師,在其鉅著《人間詞話》中談及了其一生治學的三個境界。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如今看來,歷數所有成功的個案無非都是經歷著三個過程:有了目標,欲追求之;追求的過程中有所羈絆,堅持不棄;成敗後回望來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二位:豐子愷
豐子愷(弘一法師入室弟子),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教育家、書法家。其在"護生畫集"中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的生活,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靈魂的生活。所有的人生下來都在第一重世界裡,過著物質的生活,根據天賦、機運或精力的充沛,有人爬上了第二層樓,過上了精神的生活。更有餘力者攀上了第三層,過著靈魂的生活。
第三位:馮友蘭
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階到高階,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
第四位:孔夫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人生六種境界每常做為中國人對照自個兒的每一個歲數階段的身心素養,生活質量,及價值取向的標準,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五位:弗洛伊德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弗羅伊德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
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與動物沒什麼兩樣,吃喝拉撒睡婚配,人人都一樣。本我是本能和慾望的體現者,它的滿足為人的整個心理活動提供能量,是一切能量之源。
自我是意識結構部分,是本我與環境接觸過程中通過後天的學習交流發展起來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了不能憑衝動隨心所欲,他們逐步考慮後果,考慮現實的作用,這就是自我。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從兒童早期體驗的獎賞和懲罰的過程中產生的,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具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總之,本我是指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其中蘊含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的衝動。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指意識的結構部分,處於本我和自我之間,監督自我,予以適當滿足。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於人格的最高層。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
今日寫此文,旨在總結先賢對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以期對當世諸君能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啟發。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這本來就是一個很個人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經歷、教育、認知、目標、興趣、取捨、性格以及所處的位置,都會對當時的社會環境產生不一樣的認同及情感。而對社會的情感,就從本質上反應了對人生的不同視角。一般的,這個過程可以被壓縮,因為經歷的故事、遇到特別的事件或者如釋迦摩尼般的頓悟。
在我看來,人生三境界第一重:自身成長的主動涅槃。也就是從自律開始,能夠規劃人生、主動開放接納並過濾資訊,使自我有意的向某一方面成長;第二重:對自我在社會中地位影響的判斷,也就是人生基本需求的第五層自我價值實現,這個層次中個人能力充實到了一定的高度,並主動定位實現心中所想;第三重:由實而虛進入深層次社會、發展、人性、生存、生命、進化,甚至宇宙文明、理論物理等的思索、觀察,嘗試結論以期引導社會的進步。
所以,在我看來,那些入迷於理論物理、高等數理、社哲學科等純理論或實驗研究的科學者,他們更加因為不局於社會現實的羈絆,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供遵循參考的可能。他們,更應該得到整個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