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朋友圈裡刷到很多條,強烈推薦“國家寶藏”這個文博探索類節目的訊息。這個節目暴熱,原因為何?有看過的夥伴解答下嗎?
5
回覆列表
  • 1 # 戚老師說

    近日,《國家寶藏》大火,不僅收穫好評如潮,連一向苛刻的豆瓣,都給打出了9.5的高分,超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8.5和《朗讀者》的8.6。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選材厚重:第一期中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三件寶物:《千里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石鼓,件件都是民族文化瑰寶,國之重器。厚重的歷史感、深厚的文化內涵撲面而來。而且,作為政府的喉舌,央視很好地響應了領導人發出的號召:復興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構思新穎:

    歷史,文物,給普通人的感覺,總是那麼遙遠——那些幾千年前的東西,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它們就該靜靜躺在博物館裡;那些文物的知識,我又不懂我也不感興趣;那些老專家講的,我為什麼老是不想聽?

    人們不愛聽課,但是愛聽故事。那好,我去找史料,尋找蛛絲馬跡,想方設法編故事,透過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告訴你這物件的前世今生,告訴你它來得有多麼不容易,告訴你它的價值和背後的工匠精神。

    各種高刺激度的資訊充斥網路、各種輕鬆通俗的閱讀佔領手機,使用者被餵養得口味刁鑽,央視你以為你品位高你愛講課我就得愛聽?觀眾可能不會再乖乖買賬。高高在上的 央視也放下身段,開始學習和創新。既得琢磨使用者的喜好,還得有帝國大哥大的品味和內涵,真不容易!

    明星陣容:

    第一期主持人張國立,三件寶物的守護人分別是李晨、王凱、梁家輝。他們出演故事,配合專家講述,這些大牌明星自帶粉絲效應,引來關注無數。別的不說,像仙女姐姐這樣的女粉,好期待看到我們靖王的那雙美手啊啊啊!

    4.B站連線:

    網路使用者根據故事情節,製作出了腦洞大開的表情包,吐槽乾隆為“蓋章狂魔”,掀起一波網路狂潮。

    成功不是偶然,創新意識,服務受眾,優質內容,時代特徵,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要素。

  • 2 # 行走的96小白

    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透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核心,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用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力圖對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與觀眾在一眼萬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

    《國家寶藏》製片人於蕾說:“我們要讓觀眾感覺到文物像歷經風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它們不僅代表我們民族的性格、價值觀,還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

    《國家寶藏》讓靜止的、沉睡的,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 3 # 每天走完三千步

    個人觀點,像是《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華詩詞大會》等的節目會越來越多。

    有了市場和優良品質的作品,全民熱議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

  • 4 # 薛洪言

    “亂世藏金,盛世藏玉”。中國在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家底越來越豐厚,老百姓也越來越富裕。收藏愛好者越來越多,電視鑑寶節目也在近十年來越來越層出不窮。

    但是,大家在經歷了鑑寶節目“亂花漸入迷人眼”後,開始對此類節目有些反感。覺得各臺的節目大同小異,都是找一些專家在臺上對寶物做一番評述,最終都離不開一句話,“此件寶物值XX錢”。這句話說的多了就顯得俗了。無論是鑑寶者還是收藏人,讓人覺得都是奔著錢來的,充滿了銅臭味兒。

    直到上週日,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款全新節目-《國家寶藏》,深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節目開播不到一週,豆瓣評分9.3。此節目旨在展示國寶的背景故事,將各種藝術形式融入到室內綜藝節目、紀錄片和戲劇中。第一期節目是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三件寶物-千里江山圖、瓷母和石鼓。節目中的每件珍寶都將由名人和素人扮演的“護寶人”來展現,講述他們與這些國寶的故事,詮釋其背後的歷史奧秘。這個節目讓每一位觀眾都身臨其境的回到了那個特殊的歷史時刻;都與古人有了一次身臨其境的對話。我們渴望瞭解歷史,渴望看到歷史真相。當然,珍寶是我們瞭解歷史最有力的載體。透過一件件寶物的呈現,感受著歷史的沉澱,感受著歷史的喜怒哀樂。

    其實,這才是大家想看到的電視,而不是整天拿著錘子砸寶,而不是去偽存真,而不是臺上的那些專家。

  • 5 # 理娛打挺疼

    《國家寶藏》據說是為了迎接故宮即將來臨的六百週年誕辰,故宮博物院攜手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舉行的一場國寶特展。每期節目都為大家展示館長挑選的三件國寶,每個國寶搭配一個明星守護人,來給大家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透過大家的投票,其中只有一件可以入駐故宮的特展,有點像文物版的《中國有嘻哈》,大家一起給國寶打call。

    王凱在節目中守護的是有著“瓷母”之稱的各種彩釉大瓶,長這樣。

    節目為了寓教於樂,讓大家更深入的瞭解國寶的故事,還有一個類似《演員的誕生》一樣的環節,明星演繹一段關於國寶的腦洞歷史故事。王凱這段我覺得是最好笑的,他演了一個被全方位diss審美的乾隆。

    一心想要打造一個集中國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卻被大臣吐槽一個瓶子17中花色,有點過了。

    乾隆不服,就是要過!還說如果王羲之、王公望這樣的藝術大家在此肯定能體會他的赤誠。

    然後夢裡,這些本尊集體來吐槽了。

    王羲之,吐槽蓋章。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個蓋章精,據記載私藏印章1000+,凡是看過、喜歡的字畫都要蓋,看看給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蓋成什麼樣子了。

    黃公望,吐槽題字,《富春山居圖》竟然提了55處。

    乾隆還給他們看了自己要做的集歷代之大成的瓷瓶設計圖,兩位藝術大家表示:辣眼睛,欣賞不了。

    爸爸雍正也空降現場,又將乾隆的“農家樂”審美diss一番,簡直丟了大清的顏面。

    下面這個網友p的圖應該很能代表父子二人的審美差異了......

    但是面對這些質疑,乾隆也毫不退縮,不怕後世的嘲笑質疑,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從好笑變成好燃,一段簡單的腦洞故事不僅講出了瓷瓶的歷史,呈現了大家的質疑,還還原了那個鼎盛時代的包容和多元。真的做到了張國立開場講的那句“讓國寶活起來”。

    “活起來”可不僅僅是明星和腦洞故事,還有國寶背後那群真正默默守護的人。這一part有點像去年播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們總談匠人精神,《國家寶藏》這檔綜藝節目在現場給我們原原本本的還原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李晨守護的《千里江山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儲存千年還如此鮮豔的色彩。

    在如今我們修復古畫最難的環節之一就是找這些古代的顏料。節目裡請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的傳承人仇慶年先生。

    他帶來了各種顏色的原料銅礦、金石、硃砂,為大家講述艱難的開採過程,現場挑選研磨篩選,每一道工序都耗時耗力。

    仇先生說單是研磨這一道就要每天8小時,20天,160個小時才可以達到畫家要求的細度,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來之不易了。可惜像仇老這樣的技藝卻沒有傳承人,他只好硬拉著子女跟他學來傳承下去。這是匠人精神,把一生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到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上,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文物修復這一偉大事業。

    第三位守護人梁家輝,雖然一口港普但不影響他娓娓道來自己和故宮的淵源。他82年來故宮拍《垂簾聽政》,那會兒故宮還沒什麼遊客,他每天都會騎腳踏車逛一逛,故宮的每個角落都有他的身影。

    他守護的石鼓號稱是“中華第一古物”,上面刻有從大撰到小撰過度的一種文字,被稱為石鼓文。梁家輝說,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

    而作為石鼓真正的守護人,梁金生一家幾代人可以說都是為守護石鼓而生,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梁金生的爺爺負責石鼓的押韻,護送石鼓走過了大半個中國,歷經了十六年之久,梁家的幾個兄弟姐妹也都出生在這南遷的路上。

    梁老說想把自己後半輩子都交給故宮,不遺餘力地奉獻。

    如今已經69歲的梁老被故宮返聘,繼續做清點文物的工作,共計186萬餘件都是梁老一件一件數出來的,耗時7年,但梁老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他覺得透過這些清點他可以和已經流失的時間進行對話。

    看完《國家寶藏》我覺得他像是《演員的誕生》+《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綜合版,並且沒有那些營銷炒作和亂七八糟的剪輯,我看到了赤誠。綜藝和明星都只是它的外殼,內裡包裹的是嚴肅認真的文化傳承。透過明星的演繹,深入淺出的讓大家瞭解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既有營養又有趣。真的是央視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這裡預告一下,易烊千璽、段奕宏、雷佳音都在來的路上了,這節目追不追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之前我看過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講座,這個單院長很厲害,他關閉宮門讓外國貴賓步行參觀,絕不開特殊的方便之門。他說要讓“故宮人”遷出故宮,故宮不是停車場。他一直強調要讓文物有尊嚴地展出、讓觀眾有尊嚴地參觀、讓文化也要有尊嚴。

    我覺得《國家寶藏》就是一檔向文化致敬的節目,文物不是冰冷博物館的陳列品,他們不僅凝聚了工匠的們的心血,他們也有故事有溫度,還有這一代代人赤城的守護。

  • 6 # 文化匠人館

    望眼欲穿的等了一週,《國家寶藏》第二期終於如約而至~

    本期主要進入的是集荊楚文化大成的湖北博物館。

    湖北博物館推出的三件國寶分別為:

    越王勾踐劍

    雲夢睡虎地秦簡

    曾侯乙編鐘

    這次分別由段奕宏、撒貝南、王剛三位老師來講述他們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男神段奕宏,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乃王者之劍。願千年輪轉,越地長歌不散,我翹首以盼,重逢。

    撒貝南,初見雲夢睡虎地秦簡,彷彿立時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秦朝,與兢兢業業的官員“喜”面對面,暢談這千年竹簡裡的往昔。

    我們終會一死,竹簡也必將會腐朽,但是這些律令背後的精神,一定會延綿後世千年。

    春秋戰國時期,野心勃勃的楚惠王欲吞併曾國,善於外交的曾國國君曾侯乙得到大量青銅,不造兵器卻造編鐘,用禮樂感召楚惠王,在亂世中保曾國一份安寧。

    一顆鐘的聲音如此動聽,若這60多枚編鐘齊奏,那定是磅礴的盛世樂章。 靠近曾侯乙編鐘的王剛老師秒變“緊張迷弟”,腳步和呼吸都小心翼翼。

    王剛,守護曾侯乙編鐘,守護歷史,守護華夏正音!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24萬餘件,背後的故事,有溫度亦有厚度。這期的三件寶物,你穿越到誰的故事裡了呢?

  • 7 # 熒屏後時代

    迎合年輕觀眾口味 展現中國文內涵

    今晚央視三套的新綜藝《國家寶藏》即將播出第二期,官博也是發出了今晚節目的國寶守護人的預告,段奕宏、王剛、撒貝南本週將和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曾候乙編鐘”三件頗具楚地特色的國寶與觀眾見面。

    上週開播的《國家寶藏》在開播之初就獲得了網友和觀眾的一致好評,節目中國寶守護人為觀眾帶來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一同在文博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為觀眾帶來關於文物的視聽盛宴。

    第一期節目從張國立老師一聲“讓文物活起來”開篇,一幅震驚世界的《千里江山圖》隆重亮相。

    強烈安利!!

  • 8 # 迷影生活

    抄襲、炒作、黑幕……這些負面詞彙近些年成了中國產綜藝的代名詞,君不見,最近的《演員的誕生》節目被袁立爆出了多少黑幕。

    作為國民臺,央視走的是另一條路。《等著我》《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等等良心綜藝節目靠著精耕細作打動了無數觀眾。迷影印象最深刻的是《等著我》這檔節目,讓很多家庭重新團聚,也講述了很多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

    傳統文化的宣傳弘揚需要與時俱進的想法和手段,《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節目,集齊了9家國內著名的博物館,甄選27件國寶重器。節目舞臺絢麗,用很強的現代感來表現上下五千年。王凱、段奕宏等實力演員的加入,也讓歷史重現環節的舞臺劇充滿吸引力,比之《演員的誕生》不知道高多少。

    看完第一期,迷影最喜歡的是《千里江山圖》,青綠山水畫代表作。演繹前世傳奇,講述今生故事,不僅有對歷史的追溯,也有對畫作的深度解析,傳統文化的宣揚與傳播,當如此。

  • 9 # 當貝影視

    要問最近最火的綜藝節目是哪一檔?答案無疑是:《國家寶藏》!《國家寶藏》的追求是透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僅是一件陳列品,而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

    《國家寶藏》由張國立主持,每一期節目由一家博物館舉薦館內的三件藏品,每件藏品都有一位明星國寶守護人。節目會介紹每件文物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前世傳奇”選取與文物相關的一段小故事,三位明星各自以舞臺劇的形式進行演繹。“今生故事”則邀請相關的匠人、志願者和工作者來分享他們與國寶及故宮的故事。

    節目整合全國頂級文博資源,攜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九大博物館,27件國寶,27位國寶守護人以及27個傳奇故事,不僅如此,現場還有9位館長親自坐鎮,講解每件文物背後的意義。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線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如《國家寶藏》第一期出現的第一件國寶《千里江山圖》,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全卷畫長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還要長。關於這幅畫的歷史由來則由李晨等演員透過小劇場的形式演了一場虛實結合的故事來向大家展示,生動有趣的故事遠比紙上冰冷的文字更讓人印象深刻,也讓觀眾清晰明白地瞭解到國寶背後的故事。

    雖然只是一檔國寶展示節目,但區別於以往單純的講解介紹,小劇場的形式在給大家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灌輸給大家更多的歷史知識和文化淵源。該節目一經播出就收穫好評不斷,豆瓣評分高達9.3分,很多網友表示一開始只是被愛豆吸引,最後卻不由自主地被節目吸引,不可自拔。

    在浮華的娛樂綜藝中能夠出現這樣一檔“既有趣又有用”的節目實屬難得,讓現世安穩、日漸浮躁的年輕人也能靜下心來看看祖國的文化發展,感受一下歷史的磅礴,可以說是一舉數得,所以該節目能火也是理所當然啦!

  • 10 # 氪星情報局

    豆瓣9.5分的《國家寶藏》,挖出了這些歷史文物的傳播價值,跟以往那些鎖定中老年觀眾的鑑寶類或者歷史解讀類節目不同,這是一檔被彈幕淹沒的節目。

    《國家寶藏》由央視出品,官方蓋章為文博探索節目,嘉賓陣容堪稱豪華。史無前例集齊博物館界的頂級流量:全國九大博物館館長現場指導;大量引入明星,邀請導演過《咱們穿越吧》的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每期設定三位明星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古今故事,故事流程走完後會給守護人頒發印信,並宣讀守護誓言。節目還具有一定的競技性,每個博物館派出三件國寶,只有一件可以入駐《國家寶藏》特展,觀眾可以在整個節目播放過程,透過CCTV的官方渠道進行互動投票決定去留。

    博物館風格大變,《國家寶藏》是如何促成了這場二次元狂歡?

    “如此炫酷的開場,一看我們就是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這是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在《國家寶藏》節目中的第一句話,反差萌的臺詞和語氣一開始就暴露了要吸引年輕觀眾的滿滿心機。

    為了踐行自己的年輕承諾,擺脫博物館高冷大齡形象,《國家寶藏》選擇B站作為重點播出平臺。不僅先於其他影片網站更新,總製片人於蕾還在B站奉上獨家評論,CCTV官博也在節目播出後的第一時間報喜節目達成在B站上觀看的小目標。B站的傳播效果也沒有辜負節目組的用心。目前播出的兩期節目,評論累積超過600頁,播放量超過200萬。

    更大的宣傳助力是B站觀眾生產的魔性彈幕:“敗家兒子乾隆的農家樂審美”、“別人打call你蓋章題字”、“小賤賤(越王勾踐劍)”、“綠松石色眼影真好看”、“取名實在的各種釉彩大瓶”,這些二次元式的節目內容解讀都讓節目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二次傳播並引發熱議。

    穿著蝴蝶結的大瓷瓶,乾隆內心怕是個小公主吧

    這些解讀也與以往單方面依靠觀眾YY不同,“農家樂”這些二次元式的解讀其實是節目組自曝的。在第一期節目講述乾隆下令燒製有著“瓷母”之稱的“各種釉彩大瓶”的小故事時,張國立與表演嘉賓王凱聊天的過程“意外”暴露了乾隆的農家樂審美。

    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國家寶藏》也十分懂梗,在舞美、特效、音樂等方面給足了暗示,得到二次元愛好者的瘋狂打call。在講述乾隆故事時,舞臺背景燈顯示的是網文小說封面的乾隆形象,一股邪魅傑克蘇畫風;段奕宏在湖北省博物館接過越王勾踐劍守護職責的過程,植入了大量中二特效,被網友戲稱為“屠龍寶刀”;已經播出的兩期節目中,還出現了大量劍網三、軒轅劍、古劍奇譚等遊戲中的古風BGM,並被觀眾上傳到網易雲音樂進行二次傳播。

    中二特效將越王勾踐劍變成印信,段奕宏被網友嘲笑“像盜寶的”

    舞美背景上的乾隆,是網文中的傑克蘇形象

    劇情的穿越設定也十分的二次元。在節目中,每位明星守護人都要透過合理虛構歷史、加入穿越、吐槽等網路元素,講述國寶的前世故事。比如講述乾隆下令燒製瓷母的故事時,節目以王凱飾演的乾隆做夢為由頭,引入王羲之的、黃公望的官方吐槽。他們對於乾隆將自己的作品蓋滿大章,在作品中幾十處題字等奇葩審美習慣意見滿滿,還出現了“你要做這麼個瓶子,你家裡人知道嗎”這樣頗具網感的臺詞。在這個過程中,透過乾隆的反駁引入了雍正的吐槽。在這裡雍正、王羲之、黃公望三人環繞乾隆表達自己對乾隆審美的不滿,三維環繞DISS由此而來,也加深了觀眾對於乾隆“農家樂“審美的印象。

    傳說中的三維環繞DISS

    不過,擁有盒盒盒魔性笑聲的王凱還是敗給了網紅版乾隆,繼賤萌雍正吸了一大波粉後,他的兒子乾隆也成了故宮新興流量王,關於父子二人審美矛盾的圖說再次被翻出來,在社交媒體流傳開來。

    網友為父子二人的審美矛盾製作圖說

    基於二次元的開啟方式,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90、00後觀眾不僅參與互動、主動傳播,還為節目的後續產出操碎了心。比如湖北省博物館的江旭東博士在對勾踐劍進行材料分析時,有網友在彈幕中宣佈要寫“劍靈和博士的甜餅故事”。由王凱扮演的乾隆在展示瓷母的過程中還有不少觀眾表示應該給瓷母製作一個人格化的動畫片,這或許能給節目帶來新的啟發,創造新玩法。

    熟悉故宮的朋友看得出來,“新晉偶像”乾隆的走紅路徑和明成祖朱棣十分相似,都是透過挖掘歷史人物軟賤萌等現代網感的一面,利用線上渠道,令其煥發新的活力,引發年輕人的追捧。

    去年暑假,故宮和騰訊合作《穿越故宮來看你》H5小廣告在朋友圈刷屏。在小廣告中,朱棣大跳hip-hop舞蹈,一路出宮自拍,發朋友圈引來各方點贊,並在QQ群進行各種互動。不僅如此,近年來故宮歷史人物的GIF表情包在社交媒體傳播、歷史人物被製作成組圖集體賣萌被年輕人設為手機桌布進行二次傳播,比如雍正擺yes、變太陽花、朱由檢的現代身份證。

    擺太陽花笑臉、比yes的雍正

    這些“新晉偶像”的背後推手是故宮館長單霽翔。自2012年接管故宮後,單霽翔就開始轉變故宮以往保守老派的傳播方式,讓故宮在網紅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這首先體現在他以身作則地將自己活成了一個網紅。在很多次演講和訪談中,單霽翔都用自己頗具網感的語言為故宮做了一把宣傳。

    在為大家介紹博物館管理經驗時他說:“要讓領導看到不好的地方,這樣領導的責任心油然而生,就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屢屢得逞”;買回《研山銘》的那晚,他寫下這樣一段話:“迴歸祖國大快人心,就是買得太貴了”;為了推銷故宮的文創產品,他開始倡導故宮式生活方式,比如呼籲大家一年四季各買一把傘……這些幽默的語言都讓他的段子手形象深入人心,以至於在開啟《國家寶藏》,看到單霽翔出現的時候,觀眾都為其打call:“屢屢得逞來了”。

    故宮的網紅道路更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戰略佈局。2010年,故宮開始嘗試電商化經營,但由於宣傳中規中矩,產品沒有特色,在當時沒有激起水花。2013年開始,單霽翔組建了一隻新媒體隊伍,專門負責整個故宮博物院的宣發推廣,並覆蓋微博、微信、APP、Instagram賬號,還有火爆網際網路的淘寶旗艦店、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等多個線上渠道。

    2013到2015兩年間,故宮先後釋出了5款APP,其中《胤禛美人圖》故宮淘寶選擇了擅長的文物鑑賞類,美人屏風都能隨指而動,APP上線兩週這款App的下載量便超過20萬,還獲得了"2013年度精選優秀App"。《紫禁城祥瑞》APP增加了更多的互動體驗和趣味性,觀眾可以DIY自己的瑞獸並分享,入選了AppStore"六月最佳應用",榮獲AppStore"2014年度精選優秀APP"。2015年上線《每日故宮》實現了輕量化、日常化的資訊傳播。

    全渠道覆蓋、社交化的趣味傳播,都為故宮電商引流,使用者轉化率極高。據官方資料,2016年故宮的文創產品帶來了10個億的營收。2016年故宮文創產品達到了9170種,跨界到美妝、時尚和食品等行業,還開發出了旅遊、遊戲和表情包等泛娛樂產業。這讓故宮零售在年輕消費者中迅速走紅。目前,故宮淘寶官博粉絲86萬,淘寶旗艦店店鋪粉絲176萬。

    小姐姐們用故宮爆款膠帶裝飾自己的楊樹林(YSL)

    這些商業化的嘗試,更大的意義在於讓年輕人開始關注起了民族文化和傳統工藝。

    在《國家寶藏》中,中央美院教授馮海濤為觀眾揭秘《千里江山圖》的創作工藝,其中對於綠松石等珍貴的礦物顏料的製作讓人驚歎:碾磨顏料一天8小時一共20天才能達到畫家要求的細度。受此影響,在節目中出現,專門售賣同款顏料的淘寶店鋪慶年堂也開始受到大眾的關注。

    花式營銷受追捧、電商業務做得好都只是表面現象。故宮和《國家寶藏》在網路上的走紅,更源於其對民族歷史文化、工匠精神的有效傳播,而這些都是年輕一代目前所缺失的。

  • 11 # 明白人

    《國家寶藏》的確是火了,而且是大火。絕大多數的華人都認同這檔節目。

    《國家寶藏》現在已經兩期了,第一期故宮博物院,第二期是湖北博物館。大家對這六件文物的反饋意見非常好。應該承認,把一件文物講得活靈活現、讓大家都喜歡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怎麼樣把厚重的歷史與當代流行的一些文化結合起來,讓大家喜歡上這些文物、想知道它們的背景(知識),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就做得非常好。抓住了重點,把每件文物的歷史背景、現在的情況以及當下中國的價值觀結合在一起,收視率非常高。

    至於它為什麼火了,自然是有原因可尋。這檔節目不單單是就文物而論文物,而是講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串連起了文物與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開啟瞭解讀中國古代文化寶藏的新路徑。

    當然,就文物的特點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我們可以挖掘得比節目短短的九十分鐘中呈現的更加深刻。就拿越王勾踐劍舉個例子:

    這把劍長55.7cm,寬4.6cm,柄長8.4cm,重875克,如段奕宏的形容,這是一柄短劍。

    看過《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的人可能都已經瞭解了,這把劍是楚國貴族擁有的越王勾踐的一把寶劍。中國古代鑄劍文化的最高峰其實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青銅劍的鑄造是需要技術的,經過工匠鑄造,它才能成為能夠防身、保衛自身乃至刺殺他人的武器。其中,鑄銅的技術要求是比較高的。節目中段奕宏看到這把寶劍很短,有點驚訝啊。其實平心而論,如果看看周代的劍以及商代所謂的劍,就會認識到商周兩代青銅鑄劍的技藝還是非常落後的。所以,春秋時期能鑄造出來的最長的劍就跟現在的匕手差不多,而相較於商周兩代的匕首劍,越王勾踐劍已經算是非常長了。

    我們在《史記》中還可以看到:發生于越王勾踐劍鑄造兩百多年之後的荊軻刺秦王,這個時候中國的武器鑄造、尤其是寶劍鑄造又上了一個臺階,當時的劍要比越王勾踐劍長得多。從記載中可以得知,當時荊軻拿出匕首準備刺殺秦王,秦王沒辦法繞著柱子跑,同時想拔自己的劍——怎麼拔也拔不出來——太長了!

    (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史記·刺客列傳》)

    如果秦王用的是兩百年前的越王勾踐劍,這個長度,估計他“唰”地就拔出來,然後直接就把荊軻給“咔嚓”了。下圖是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王》:

    這裡就可以看出,隨著中國銅劍鑄造技術的提高,劍的長度是越來越長

    但是,到了漢代,包括之後的三國,鑄劍業反而開始衰落了。之前(考古中)我們發現的很多的寶劍不僅是防身,甚至是戰爭中都能使用。像秦兵馬俑中出土的,很多都是實戰中用上的,但是越來越往後而劍的使用價值就越來越低了。

    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長兵器逐漸地取代了寶劍成為戰爭中步兵的重要武器。而劍呢,退居二線,成為了一種防身的武器。但這並不是說劍在中國歷史上就徹底地消失了、成為一種裝飾,成了所謂的君子之劍,就是君子佩戴的一種裝飾,並不是這樣。

    兩邊開刃的劍逐漸衰落了,但是呢,一邊開刃的刀,這類的武器劍,還在茁壯地成長中。漢代有所謂的銅環刀(後來有鐵製的),到了曹魏時期又有了所謂的百鍊鋼鑄成的刀,甚至到了唐代,可能有些人知道所謂的陌刀、唐大刀,後來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將其改造就成了日本刀具。這些都說明了一點:中國的古代的鑄刀業,包括以刀作為一種近戰武器,它的歷史、它作為真正的武器的壽命要比寶劍長遠。

    在西方來說,無論劍和刀,其實它們在英文中都是一個詞,sword,就是劍的意思,只不過是兩面開刃還是一面開刃。但在中國,劍和刀是分開了。

    但是,中國唐代之後,就很少聽到有所謂的“用劍”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事情,但是刀還一直存在。

    所謂的劍用於格鬥,大家知道的都是武俠小說中,還有亂七八糟的(兵器),像屠龍刀、倚天劍啊。其實在真正的戰場上,當你拔出一把劍,當你靠近敵人之前,估計早被長槍、長矛戳成了蜂窩。

    但是,刀作為一種武器還是延續下去了,直到明代。進入明代後,(沿海)受了倭寇的騷擾,日本的那些拿著武士刀的一幫落沒武士,他們對於長兵器有相當強的抵擋技巧,所以我們的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戚繼光,他學習了日本的刀法,改良,造出了中國式的長刀,這種長刀後來演化成了所謂的苗刀。

    這裡說的苗刀並不是指苗族人發明的刀,而是說刀細長如春天長出的苗,樹苗,所以稱之為苗刀

    就像電影《繡春刀》裡,週一圍飾演的丁磊,他的武器就是一把長苗刀:至於劍,作為一種鑄造武器,剛才提到了,唐代以後就衰落了。但是到了清代,很有趣地,出現了一個復興期。這並不是說社會上又重新開始籌劍,而是當時的上層統治者,尤其是乾隆同志,特別喜歡把弄寶劍,所以他命令宮廷中管武備的人幫他鑄造了一批寶劍,也就是稱之為天地人三類劍、七十餘把,重新將中國的鑄劍業帶入一個高峰。當然,這不過是曇花一現。之後,隨著清朝國力衰落、熱兵器的逐漸興盛,鑄劍業又再次衰落了。

    大概,乾隆同志想表現出來的海納百川不僅包括瓷器,所以他又是鑄劍、又是編纂《四庫全書》、還有萬國來朝圖……各種搞事情:

    到了近代,隨著火器的誕生,無論是刀還是劍都逐步地退出了戰爭的一線。只不過在一些罕見的戰例中,比如長城保衛戰中的大刀隊,在這種情況下刀具還能扮演驚現的一些角色。但是總的來說,尤其到了四九年之後,無論是刀還是劍,作為建制性的兵器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這種有刃的兵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留下了非常濃厚的一筆。直到現在人們還會為武俠小說、各種電視劇中還有刀光劍影、噼裡啪啦的場景而津津樂道。

    刀和劍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它的實戰歷史已經結束了,但是它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依然活在當代中國文化之中。

    例如,早十年,武俠在國內娛樂世界中佔了大比例,大熱的電影、電視劇、小說……都少不了刀劍與打鬥:

    by Pansesus

  • 12 # 王銳旭

    節目請來了國內9間博物館的27件鎮館之寶,以小劇場和守護者講解的方式來展示文物們的前世今生。

    節目主持人是張國立,而守護國寶的明星們,有中流砥柱的演員們,也有新生代的年輕明星。李晨,梁家輝,王凱,撒貝南,易烊千璽,段奕宏……陣容無比豪華。

    文物歷史的沉重醇厚,小劇場官方吐槽的詼諧趣味,文物研究者們的赤誠目光,九位館長的中肯評價,這部「國家寶藏」首播就在豆瓣上衝到9.5分,簡直是綜藝界的一股清流。

    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上,礦石顏料的顏色歷經千年不褪;各種釉彩大瓶被360度迴圈diss,可是工藝精湛的它仍是當之無愧的瓷母;石鼓流離亂世,被屠夫當成磨刀石削去本身文字,但是我們的信仰從未消滅,一直傳承至今。

    越王勾踐劍寄託著對國家民生命運的憂慮,雲夢秦簡向我們展示了秦朝基層工作人員的盡責,曾侯乙編鐘小劇場上,「一鍾雙音」更是一語雙關。

    小劇場裡的助演是舞臺劇演員,全部人演技線上,在各種官方吐槽、逗樂捧哏的歡快後,也總有一個滿分作文的昇華結尾。

    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的「演員的誕生」。

    但老王覺得,這才是我們國家的綜藝該有的樣子,是別人抄都抄不走的存在。

    - 2 -

    披著綜藝的外殼,「國家寶藏」將醇厚的歷史變成了鮮活的劇場。

    走進博物館與文物近距離接觸時,是會有一點嚴肅感的。比如第二期王剛老師拿到特許,走進玻璃展櫃中近距離觀察曾侯乙編鐘時,腳步小心翼翼,靠近編鐘時很自然地就捂住了鼻子,生怕自己呼氣到了編鐘上面。

    「像這樣的文物,掉一個渣都是暴殄天物。」走出展櫃,王剛老師深深地對鎮館之寶鞠了一躬。

    但是,「國家寶藏」完全不一樣。它給我們展示的,是毫無距離感的,鮮活的前世故事。比如,任性的乾隆忍不住要做個「各種釉彩大瓶」,大臣勸他說就沒見過別人這樣做的,乾隆偏不服,偏要做,偏要做農家樂審美。

    結果,這邊剛打盹做夢,王羲之和黃公望就出來diss他,說自己的作品都被乾隆的「讀後感」和蓋章毀了。至於各種釉彩大瓶嘛……

    「如此畫風,老夫欣賞不來。」

    連乾隆的老爸雍正皇帝也表示,兒子的審美太辣眼睛啦。

    還有第二期撒貝南飾演的秦朝官員喜,為了考驗手下官員成為了女裝大佬,而在一個個笑點之間,大家不經意就瞭解了秦朝的律法,開始感嘆他們超前的法制意識。

    看「國家寶藏」和進入博物館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枯燥,不沉重,文物曾經也是一件普通的物品,也見證過不同時代再稀鬆不過的日常生活。

    朋友說,如果能早幾年看到這個節目,歷史課可能會考個90分以上吧。

    - 3 -

    如何能將歷史科普變得更輕鬆有趣,一直是個大難題。

    我們的國家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唯一一個在發展歷程中沒有斷過傳承的國家。但是歷史課上枯燥割裂的文字,卻很難讓青少年們產生興趣。

    對我們來說,記憶中的歷史課,是長長的毫無規律的年表數字,是一個又一個「對xx事件具有重大意義」的千篇一律的段落。

    但如果要編得有趣,又免不了會誤導青少年。

    就比如前段時間被批得特別狠的「王者榮耀」,荊軻竟然是個女的,李白變成了刺客,孫尚香是個拿著火箭炮的大小姐。這樣的「戲說歷史」,肆意編造和更改情節,很容易誤人子弟。

    可是,反過來想想,在遊戲娛樂中認識歷史人物,對青少年來說難道不是門檻最低的方式了嗎?

    公司的很多男同事都沒有專門學過日本歷史,甚至沒有看過相關的書籍、紀錄片,卻能對本能寺之變、甚至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等武將的事蹟如數家珍。因為在他們深夜翻牆去網咖打遊戲的日子裡,已經把「戰國無雙」研究得不能再透徹了。

    這得益於日本發達的文化產業和十分「玩得開」的娛樂精神,在他們的遊戲、動畫裡,一切歷史人物皆可拿來化用,甚至性轉。

    動畫「文豪野犬」中,歷史上的大文豪們都有了異能,與反派實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一騎當千」裡,三國武將紛紛性轉為可愛的女孩子。

    在我們的眼裡,甚至70、80後的眼裡看來,應該是有點荒唐的吧。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這樣的作品的存在,使得很多對「歷史課本」沒有興趣的人們,從小目染耳濡目染地記住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

    他們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可能會認認真真地查閱歷史上的他們的資料,對那個波雲詭譎的大時代產生了那麼一絲興趣。

    - 4 -

    「國家寶藏」的出現,是一次謹慎的探索。

    它不像遊戲一樣完全架空歷史人物,也不像紀錄片一樣沉甸。它選擇了一個更中立的方法,那就是官方吐槽之後,請上專業研究者來一段科普,講述真實的文物現狀。

    王希孟沒有頂撞蔡京,乾隆當然也沒有夢見雍正吐槽他,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其實也沒有因為石鼓的事情被處死。但是,國畫顏料要用最珍貴的頂級礦石,千年不褪色的書畫現如今已經因為過於小眾,漸漸找不到接班人了。

    主持人國立老師問觀眾們,願不願意跟老師學習國畫顏料製作時,很多人都回答說「要」。即使很多人看完節目之後就忘記了,但哪怕這個節目能影響到一兩個人,願意投身於文物科普保護,甚至立志研究文物,這就很足夠了。

    就比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吸引了1.5萬人報名參加故宮志願者。

    每一期的國家寶藏,都是又燃又感動的。它給我們展示的,是歷史的大時代裡,愛恨情仇、七情六慾交織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

    事實上,這比任何古板而正確的教材都來得更吸引。歷史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也不限於留名青史的幾縷魂靈,歷史是千百個大時代下鮮活註腳的傳承,也是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很多人都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文字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歷史就是我們的脊樑。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真正的國家寶藏。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願在種花家。

    其實,「國家寶藏」很早就出了紀錄片版本,但是關注度不高。

    所以說,不能忽略娛樂的作用。

    如果對文物和歷史感興趣,大家還可以去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解說故宮」、「國家寶藏」的一系列紀錄片,開啟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 13 # 風雪無邊雨

    央視出品,自然是品質的保證。此次的《國家寶藏》除了保留有央視一貫的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國家隊氣質,節目邀請明星以國寶的守護人的身份參與,表現形式卻採用了更形象生動的現場“穿越”回古代再現國寶的前世今生,不僅有考古界的專家為觀眾帶來專業靠譜的知識科普,更有來自不同職業與國寶有著某種聯絡的普通素人。

    在《國家寶藏》中,觀眾即可以獲得專業的歷史知識,目暏國寶的真容,還能在“非正式”的現場表演中開心大笑。被“3D環繞”diss“農家樂審美”的乾隆,讓人笑到根本停不下來。

    把愛在前人作品上發表“感言”的乾隆稱為“點贊狂魔”、“彈幕鼻祖”,這樣的宣傳簡單生動,最強的是把塵封在歷史塵埃裡遙不可及的歷史人物與現代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更對這種表達方式讚不絕口。戲說卻不胡說,正統卻不刻板,再現的形式是輕鬆的,傳達的意義是深刻的。

    請明星不以流量為王,只以明星與文物氣質的契合度選人,光這一點就已經與其他以炒流量明星的節目拉開數量級的檔次。

    播放數157萬,在今天網路播放量動不動就上億的今天,估計不混B站的吃瓜群眾要發出一聲“切”了。但那是你不知道B站的播放量是怎麼算的,B站同一影片一個ID只計算一次播放量,說人話就是一個號把這個影片迴圈到死也只增加一次播放,某些平臺一個人一臺電腦每天刷幾十萬播放的事在B站是不可能的。B站的一次播放對應的就是一個B站賬號。你說多搞點B站賬號就可以了?那是你沒去做過B站註冊的題目,B站會員題目有多難,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篇專門吐槽B站題目的文章。

    《國家寶藏》節目內容質量過硬甩某些毫無營養的無腦綜藝N條街,表現形式又得到了網路主力年輕一代的支援,哪一個流量明星不是靠這部分主力網民捧上去的?論安利刷數劇,還有誰能比得過他們!贏得了這部分人的支援,《國家寶藏》想不火都難吧!

  • 14 # 挖啥呢

    實話講我預料《國家寶藏》能火,但沒想到能火到如此地步,這甚至令我懷疑,是不是我身處文博圈,視野與大眾已經不同。不過看到悟空問答上這麼多網友的積極提問與熱情作答,我想,這個節目初衷的達到了:透過國家級電視臺,讓文物真的在萬千百姓中“活起來”。

    炫酷的舞美、明星的加持,這些成就一部綜藝的元素我想我無須贅言,我只是從一名文博人的角度,談談《國家寶藏》的不同。文博是個小眾行業,與央視這樣的大平臺聯手,也不是家常便飯一般,央視爸爸主動垂青這個領域,花大力氣原創這樣一檔節目,這是文博行業的幸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過話說回來,文博與電視的組合也絕非前所未有,《探索·發現》等文博類紀錄片激勵了一代代考生報考考古文博專業,《鑑寶》類節目至今仍然不乏觀眾,甚至在《國家寶藏》19:30播出前,CCTV2還有一檔名為《一槌定音》的鑑寶節目正在播出。

    可以看出,雖然都是文博主題,但是不同節目關注、切入文博的角度還是迥然不同,《探索·發現》立志於使觀眾獲得準確、深入的文博知識,《鑑寶》類節目看重的是文物的經濟價值所帶給觀眾的懸念感,這些節目自然有他們各自的受眾,但坦誠講,他們的定位仍然有些偏窄。這也讓文博人與電視人思考,用什麼角度講文物,才能夠為全國的電視觀眾所認同、喜愛,換言之,文物在當今中國,對於全華人民而言,它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

    我以為《國家寶藏》找尋到了上面問題的答案。文物是一種精神的凝聚,它代表了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有過一段厚重的歷史,其中有代代相傳的智慧,永不言敗的志氣,傲視群雄的輝煌……文物,代表著中華民族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而是一種切實的血脈,它流淌在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身體之中。《國家寶藏》並沒有介紹複雜的文物知識,而是透過小品、採訪、影片等,將國寶的精神核心萃取,並用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觀眾從中感到“不悔今生入華夏”,我想就是透過這個節目,與凝聚文物之上的精神形成了共鳴吧。

    《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告訴我們文博人,其實現在的華人不僅不對自己的歷史漠然,甚至非常渴求文化認同感,在“當文物活起來”的語境下,這種需求,是可以也應該滿足的。

  • 15 # 壹條電影

    文化底蘊是深藏於內心的優秀的民族傳統,只有當文化深入內心的時候,才能理解這一番滋味,國家寶藏,就應運而生。

    經歷過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在歷史蘊予下,從來不輸任何國家,而透過《國家寶藏》,這檔年輕的只有五千年的綜藝,也成功引起了年輕人的注意,增大了內心的自豪感。

    作為一個文博探索類的節目,《國家寶藏》是集合了九大博物館的各三件鎮館之寶,來角逐最後的故宮《國家寶藏》特展。

    從年輕綜藝化的角度來說呢,加入了明星演繹的成分,每一件藏品都有小劇場來就講述其前世今生,寓教於樂,從節目來感知一件寶物豐富的文化底蘊。

    《國家寶藏》的出現,顯然展示著從以前只關心商業價值的轉換到來認識真正的一件藏品的審美情趣的了。

    總導演說:“節目的發心是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而從這個角度來說,也確實做到了。

    從舞美上,利用燈光特效搭建的舞臺展示出縱深強大的科技感。

    以九大博物館收藏文物來代表中華文明的展現,利用對文物的審美,來修煉文化修養,在娛樂性和藝術性之間進行了耐心的均衡,非常適合當下中產階級的品味。

    處在鄙視鏈最高層的是什麼?當然是藝術鑑賞的層次了,不然林志玲在《花兒與少年》和《了不起的匠人》中都能收穫到那麼多讚譽呢,因為林志玲是在多倫多修的藝術史啊,

    而現在,有了一款能讓培養藝術欣賞的能力,還不是那麼枯燥的劇,為啥不隨著小夥伴一起欣賞呢。

  • 16 # 影視觀察家

    1、對競技類真人秀節目的審美疲勞

    自從2014年《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播出後,電視熒屏和網路綜藝颳起了一股競技類真人秀的熱潮,一時間,很多綜藝節目都是在戶外跑來跑去的,雖然一開始還覺得有些意思,但久而久之,這樣空泛的內容就無法再迎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了。反觀《國家寶藏》,它沒有競爭性,但它有的是知識性。《國家寶藏》挑選了九家博物館的27件國寶,能在一檔節目裡“逛遍”全國最厲害的九家博物館,欣賞到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這對很多觀眾來說都是第一次。

    2、中國觀眾文化信心的提升

    看中央臺的觀眾往往都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自從這檔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對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中國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與此同時,在今年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信如面》等節目的播出對弘揚中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他們看到《國家寶藏》中的國寶時,一種深藏在內心中的文化信心油然而生也就不奇怪了。

    3、新穎的節目形式

    《國家寶藏》不是一部介紹文物的紀錄片,而是用小劇場的形式講述國寶前世的故事,並由國寶的明星守護人介紹與國寶有關的今生守護人,他們可能是非遺傳承人,可能是考古人員,可能是博物館講解員,可能是航空科學家。除了演員明星們演繹的歷史故事,這些平凡但不普通的守護人的故事更讓人感動。(N)

  • 17 # 深扒少女

    國家寶藏,聽這個名字你就應該知道, 是講我們國家寶貝的。

    從小到大,我們不知道從電視上看到過多少這樣的節目,像是《國寶檔案》,《尋寶》,《鎮館之寶》,都是講述一些國寶故事的。

    這些節目雖然乾貨滿滿,但播出去之後,吸引到的人也只是歷史、文物的愛好者,對於很多年輕人或者是不關注歷史的人來說完全不感興趣。

    然而,就在上週日晚上,CCTV-3播出的大型國寶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卻前所未有的受到了非常多人的關注,而且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因為它真的很好看。

    具體是怎麼好看法呢,聽我細細給你道來。

    首先這檔節目集結了包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然後每家博物館中選出三件國寶共27件來在參與節目錄制,每期一個博物館三件寶貝,最後由觀眾選出一件參與故宮國家寶藏展覽。

    這些博物館為了上國家寶藏可是紛紛拿出了鎮館的寶貝,比如湖北省博物館,就一下子拿出了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這幾樣寶物即使是對文物一無所知的人肯定也都有所耳聞,也就可以看出他們對節目的重視了。

    當然,除了他們各個博物館的看家寶貝以外,九大館長也會到現場坐鎮,來更深一層的介紹這些國寶。

    而這27件國寶也將一一對應一位“國寶守護人”,由他們來演繹講述每件國寶前世今生的故事。

    守護人呢就是如今娛樂圈炙手可熱的演員,像是李晨,王凱,梁家輝,段奕宏等等。

    最後再來介紹下主持人,非常適合擔此重任的國立叔。

    好了,介紹完了節目形式咱們來說正片。

    看這炫酷的開頭,就知道節目絕對不一般,非常的有活力,年輕化。

    那麼有多年輕呢?

    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是啊,四大文明古國,到如今也只有中華文明延續了上下五千年,它雖飽經滄桑磨難,卻從未中斷,依然延綿不絕。縱然有其他國外文化入侵,我們相容幷包的中華文明也會將其容納吸收,形成新的特色。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第一期節目的主角是故宮博物院。

    而他們選出的第一件國寶,則是由李晨守護的《千里江山圖》。

    這幅畫創造於宋徽宗年間,是由一個名叫王希孟的18歲宮廷畫師所畫,展現了當年大宋的幅員遼闊,秀麗河山。

    不得不說,一聽這名字就感覺特別恢弘大氣,看到了畫作之後更是歎為觀止。千年圖卷流傳至今,竟依然保持著如此鮮明的色彩。

    而在這畫卷背後還流傳著一個關於三個人的小故事,宋徽宗,蔡京,王希孟

    故事呢大概就講了宋徽宗對天才少年希孟讚賞有加,並命他畫出大宋山河。希孟頑劣又百般刁難,要各種難找的材料來作畫。對此太師蔡京對此大大的不滿,可宋徽宗卻不以為然,一一滿足了希孟的要求。最後希孟也不負聖望,呈上了震驚古今的《千里江山圖》。

    而後宋徽宗將此圖賜予太師蔡京,由他在上面題字,也成就了大宋第一書法配大宋第一江山圖。

    本來呢宋徽宗是希望這大宋能像千里江山圖一般綿延不絕的。

    可惜事實上十三年後,靖康之亂,宋徽宗因為沉迷書畫,疏於政務,被他人奪去了江山,而後被囚禁。王希孟也是自獻畫之後就不知所蹤。

    節目透過這種小劇場的方式演繹了寶物的前世,雖是訴說歷史但卻不枯燥,寓教於樂,讓觀眾也能樂得其中。

    經過講解才知道,原來這千里江山圖其實有五層,首先要用水墨山水畫來打底,然後一層一層的上顏色,這個顏色還不是普通的顏料,而是由各種稀有寶石磨碎調製而成,這也是為什麼此畫能千年不褪色。

    既然要畫出千里江山,那麼用祖國山河各個角落的各種稀有寶石來上色,這個創意真的是妙極了。

    幸而這幅畫能流傳至今,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什麼當年宋徽宗眼中的千里江山。

    接下來第二件寶貝,清乾隆年間的各種釉彩大瓶,也叫“瓷母”。

    雖然顏值很“突出”,但這瓷母確是集結了歷朝歷代最名貴的釉彩,加起來有17種,因為燒製起來及其不易,所以也非常珍貴,“瓷母”這個稱號也是由此而來。

    接下來到重點了,王凱親身帶你瞭解什麼叫3D環繞diss

    當時乾隆盛世,皇帝老爺不僅文治武功,還喜歡瓷器書畫,一時興起就想做一個集歷代大成的一個瓷瓶,於是就找匠人來燒製這款瓶子。

    雖說這17種釉彩的瓶子不好燒吧,但是多試一試總能燒出來,顯然大家最在意的還是乾隆爺那蜜汁審美。

    你覺得過?我就是要過!

    大臣心裡苦啊,可惜也只能小聲吐槽一下。

    好吧,雖然王羲之黃公望沒被氣活,但他們卻來到了乾隆的夢裡,王羲之和黃公望吐槽他蓋章題字太多,瓶子辣眼睛,雍正吐槽他審美太差,做瓶子荒唐。

    總結起來是這樣的。

    最後王羲之,黃公望,雍正三個人轉圈的數落乾隆,也號稱3D環繞diss。

    不得不說,官方吐槽,最為致命,央爸玩起梗來簡直6得起飛,一個小劇場就把乾隆的“黑歷史”展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縱然是被千遍吐槽,乾隆初心依舊,他說:做這個瓶子,就是為了讓後世知道,大清能及歷代瓷器大成,我就是在炫,炫的是景德鎮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盛世。

    他說:這才是我大清盛世的集大成者,這才是盛世該有的心態,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求讓後世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是啊,縱然瓶子太醜,但它集17種工藝於一身,做法複雜,技藝精湛,剛好能反映出清代國力昌盛時期,人們的那種文化自信和瓷器工藝登峰造極的狀態。

    不管當時的人百般不解也好,還是如今我們笑話吐槽也好,總之乾隆做到了,他讓我們後人見識了大清鼎盛王朝海納百川的態度。

    最後一件寶物是由梁家輝守護的石鼓。

    石鼓一共有十件,因為他們形狀似鼓故而得名。每一石鼓上都刻有大篆像小篆過度的一種文字,因為刻在石鼓上,所以也被稱為“石鼓文”,他們記錄了先秦時期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而這裡梁家輝演繹的石鼓前世故事,就是司馬光之父司馬池石鼓造假的故事。

    當年北宋王朝一統天下,宋仁宗查詢檔案不小心發現了石鼓的故事,於是命人尋找。當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池得知此事為了討好宋仁宗不遺餘力的去找石鼓,可最後只找到了九面,而為了得到宋仁宗的褒獎,司馬池突發奇想,命人制造了一面假的石鼓一起呈給宋仁宗,結果可想而知,事情敗露,司馬池獲罪。

    後來石鼓出現於盛世,消失於亂世,直到元朝以後才徹底被儲存下來。

    石鼓的前世大致於此,而今生,還有一個令人動人的故事。

    1931年,日軍侵華東三省淪陷,戰爭漸漸蔓延到北平,那時候的故宮博物院才成立6年,上萬件國寶面臨著被洗劫的危機,於是那時候的故宮人做了一個決定,將上萬件寶物南遷,這其中就有石鼓。

    下圖按順序第二個人名叫梁庭煒,也就是當年負責運送石鼓的人,他一路護送走遍了半個中國,輾轉16年把石鼓送到了南京。

    後來抗戰勝利,他的兒子又把石鼓送回到了北京。

    然後守護石鼓的重任又交到了他孫子梁金生的手裡。

    梁金生他們一共兄妹五個,都是在父親運送石鼓的過程中出生的,於是他們的名字也是根據每到一個地方而取的,比如他自己出生在南京,金陵嘛,於是就叫金生。

    說了兄妹五個,可為啥上面全家福少一個呢,少的那個是梁金生的哥哥,因為1949年這些寶物要運往臺灣,梁金生的爺爺要負責送到臺灣,而且還帶上了他的奶奶叔叔哥哥。

    本來以為就是普通的遷移,可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就沒有機會回來了。縱然只是一道海峽的距離,卻阻隔了這一家幾十年未能團聚。直到八幾年的時候,兩岸恢復了往來,這才聯絡上。

    如今的梁金生即使退休了也依舊在故宮工作,他用了7年的時間來把故宮186萬件文物一件一件的數出來。186萬件,這得是有多大耐心才能做到的啊!

    但梁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說這是對以前故宮人的傳承,不然怎麼對得起他們冒死運來這些文物,交到我們手裡,更應該珍惜它,保護它。

    是啊,傳承,這個詞說起來分量很重,但它卻是靠一個個人一對對父子一個個家庭,用身體力行做出來的。就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傳承,才讓如今的我們有幸在故宮看到這石鼓。

    我很慶幸,慶幸有《國家寶藏》這樣的節目,能讓我們看到石鼓的前世今生,不然,這麼珍貴的寶物,這麼動容的故事,沒有人看沒有人聽,豈不可惜。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有著太多的寶物,太多的故事,它就靜靜地在那裡,等著我們去了解,去傾聽。真心希望透過《國家寶藏》能颳起一股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風潮,讓更多的人能瞭解歷史,傳承文明。

  • 18 # 造就

    大概兩年多以前,我找馬未都先生聊天,聽了我的想法後,他問了我這個問題。

    我說不知道啊。

    他說普通人一般會問三個問題:

    真的假的啊?

    多少錢啊?

    怎麼不是我的呢?

    這當然是一個玩笑,但卻告訴了我們,普通觀眾在面對一件文物的時候下意識的反應是什麼。而這也是之前一些文博類節目能成功的原因——從收藏層面,展現文物的真假與貴賤。

    創造,是最難的事

    《國家寶藏》是一個什麼樣的節目?

    我們是一檔關於歷史文化的節目。

    可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history”,我們帶著創意把這個單詞拆解成了“Hi Story”,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對自己的歷史、民族的故事say hi,say hello,把歷史用一種“hi story”的方式,輕鬆地呈現出來,變成一串激動人心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我們的出發點是想告訴觀眾,我們所有的文物都蘊含著祖先的血脈、祖先的價值觀、祖先的審美。

    這就是《國家寶藏》。

    為什麼人類崇拜造物主,因為創造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我們所做的也一樣。

    我們這個節目是要圍繞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這件事,一直不是綜藝節目的選材。

    選擇這個主題,意味著你不用擔心文物的真假,否則它也不會被擺進博物館;你不用考慮其價值,它永遠不可能被出售;不管值多少錢它也都不可能是你的,而是我們華人民的共同財富。

    既然如此,觀眾為什麼要看這檔節目呢?

    大家為什麼會覺得你講的這個事兒跟自己有關係?

    我們到底要講什麼?

    我們怎麼才能激發大家對文物文化歷史價值的強烈興趣?

    為了這個全新的創造,我們用了兩年半時間去探索,就像取經一樣,是一個萬難之旅。

    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不知道要乾的這件事情到底對不對、會不會有結果。所以我請教了非常多的人。

    沒人能給我們一個完整的答案。

    但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給了我們一個反饋、一個信念——這件事,是對的。

    這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之前吃不準。現在,我們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

    衝破沉悶,建立跨時空的連線

    很多同行覺得,博物館雖然很有意思,但把博物館變成節目會不會很無趣?

    我們反覆思考:

    這究竟是我們的問題?還是博物館的問題?

    是不是因為我們沒能找到一個最好的表達方式?

    沒能以有趣的方式把它蘊含的文化歷史價值呈現給觀眾?

    我們認為,《國家寶藏》應該是一個現代感的節目,雖然話題古老,但可以力求從各個角度讓它變得跟時代接軌。

    比如舞美效果,我們也想過是不是要加斗拱、柱子、石獅子等等的中國元素。兜了一大圈之後,我們設計了一個視覺上很現代的空間,簡單到只有方、圓、大屏。可是當我們把內容、視覺植入進去的時候,大家發現毫無違和感。

    原來一個空間可以變得如此具有現代感,也如此的中國範兒。

    我們還是一個有趣的節目,特別體現在前世知識傳奇的這一部分。

    其實所有的嘉賓最初都很擔心,比如段奕宏、梁家輝這樣的影帝人物,他們擔心自己一個演員,去講文物這個完全陌生未知的話題,會不會顯得很傻?

    我們解釋說,明星嘉賓的作用,是帶著觀眾的眼睛走進一個之前他們毫無瞭解、也沒產生興趣的領域,能讓那些對文博、對歷史毫不在意的人也走進來、愛上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對於明星嘉賓來說,這是一個公眾人物價值的最大化,也是最正向的應用。

    《千里江山圖》舞臺現場

    國寶是真正的主角

    劉濤是第一個答應我的,興致勃勃地就來了,結果在錄製當天,她的經紀人給我打電話說:你快到化妝間去看一下劉濤吧,她已經緊張得不行了。

    她為什麼緊張?因為她得穿著商代王后的那個服裝講一段臺詞,那是一段祭祀大詞,不僅長,字還很生僻,一般人字兒能認全就很不容易了。我說所有能把那段詞背下來的,都是奇女子。

    劉濤的緊張,來自於她對國寶的敬畏。其實她最後演得非常好,她自己也非常滿意,高興地在臺上唱歌,她覺得能跟婦好鴞尊同臺結合,是三生有幸的一個緣分

    劉濤

    黃渤是我們努力了三個月才湊上了檔期。看到皿方罍之後他被震撼了,所以也順理成章地來當了國寶守護人。

    黃渤

    其實我們的妝化團隊還是非常牛的,之前很火的《軍師聯盟》電視劇就是這個團隊負責的。我跟黃渤承諾,一定會把你打造得很好看。

    最後舞臺效果非常成功,我們上上下下所有人,包括觀眾,都覺得黃渤的古裝比現代裝扮相還要好看。

    黃渤

    這一期播出後,國寶皿方罍這五個字衝上了微博熱搜榜的前三名。這說明我們所有的努力、嘉賓們所有的呈現,最終都是為國寶服務的。最後深植到觀眾內心的,是我們的國寶和國寶蕩氣迴腸的故事,國寶才是真正的主角。

    什麼才是中國?

    我特別想講一次大克鼎的故事。

    上海博物館大克鼎的今生故事講述人,是克鼎的捐贈者潘達於先生的長孫、潘裕翼先生。他是用長孫的口吻來講述奶奶守鼎護鼎的故事。

    潘達於老人和捐贈的國寶大盂鼎和大克鼎 金定根攝於2004年2月28日

    於導,其實在一開始接受你們的邀請時我是很擔憂的,因為我奶奶和克鼎的故事已經被無數人講過無數遍了,我很擔心這鍋冷飯很難被炒熱。但是今晚節目播完之後,這個故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克鼎也從沒這麼熱過,我和我老伴兒代表潘氏家族感謝你們,奶奶和克鼎的故事,我們潘家人還要一代一代地講下去。

    後來潘先生把這檔節目推薦給了原來的工作單位上海進才中學北校,現在有更多的孩子到博物館裡上課,有更多的博物館專家去到學校。

    傅申先生

    陸女士說老爺子其實已經被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初期,但還是選擇站在這個舞臺上。

    老爺子最後站在舞臺上舉起雙手的大拇指說:“我們是華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相信現場所有的人都激情滿懷。他稱讚這個節目四個字,曲高和眾。

    我覺得當一個節目能夠有如此核裂變式影響的時候,肯定不完全是主觀的原因,是由天時、地利、人和共同帶來的。

    天時之一,就是我們解答了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

    我們這個民族從哪裡來?

    我們是誰?

    我們要到哪裡去?

    到底什麼才是中國?

    我們所有的文物,講述的所有故事,都是中華文明發展到今天的見證,是我們華人的性格維度,是我們所有的審美、價值觀、生活方式。

    臨時讀書最多的節目組

    為了這個節目,我們經歷了非常非常複雜的歷程。外拍、現場錄製、和博物館之間的磨合,特別繁複。

    前段時間,我們在和專家組開會的時候,他們突然蹦出來一句,說要好好地誇獎我們一下,我們都特別開心,都豎起了耳朵聽著。他們說我們是他們這些年來“接觸過的所有的電視工作者裡臨時讀書讀得最多的一個組”。

    確實如此,我們都是文博小白出身,一路走來一直在不停地吸收(學習),我們只有喝了一缸的水,才能倒出一杯水來給觀眾。

    就像開播手札裡說的,我們已經盡了全力,註定不能盡善,希望大家能海涵。但是我們認為,即便我們帶來的是爭議,只要能引起大家對這樣一個塵封的、一個無人關注的領域的興趣,那麼也是一個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走到現在,初心得償,我們確實讓博物館火了起來,讓文物活了起來。

    一個非常非常意外的收穫,就是在節目播出後,我們走進了全國大中小學的試卷。這裡面有虹口區的高三歷史,有武漢一個小學三年級的語文,然後還有高二的政治,還有英語閱讀。最搞笑的是還有化學題……

    《國家寶藏》之化學試題

    我覺得,這至少說明學生們愛我們,老師們也愛我們。大家並沒有因為考試考到而記恨我們,反而非常的開心,奔走相告。

    這,大概是一個多贏的節目,才會讓知識如此快樂地傳播。能夠影響下一代,讓他們愛上歷史,這是非常榮幸的事情。

    我們真的是一個年輕的節目。到底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這兩年多來,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是希望續寫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希望所有的人和我們一起努力,在未來的篇章裡,能夠看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夢想,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我們這一代人在民族的史冊上添寫的榮光。

    審校:其奇

  • 19 # 一可電影

    在很多人指責國內綜藝萎靡不振,盡會抄襲的時候;在很多人咬定文博類綜藝沒有出路,已經死透的時候。

    它跳了出來,大喊:誰說國綜都不爭氣?

    等了一年,這檔將文博玩到極致的綜藝,終於迴歸了。

    你或許已經猜到它的名字。

    《國家寶藏 第二季》

    導演:於蕾

    主演:張國立 / 黎明 / 宋佳 / 岳雲鵬 / 王菲

    豆瓣:9.4分

    年末將至前,它作為重量級選手壓軸登場,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一季,豆瓣評分9.0分,B站火的一塌糊塗,第一期創下超過150萬的驚人播放量,近萬人打出9.9高分,一度成為刷爆各大平臺的現象級國綜。

    現代美學和傳統美感相結合的酷炫舞臺,設計成卷軸狀的舞臺LED覆蓋,還有大格局又賞心悅目的燈光舞美效果,再配上波瀾壯闊又大氣磅礴的BGM。

    ▲守護人 王菲

    怎麼說?

    延續第一季的九大館長坐鎮模式,這一季依舊是穩坐C位的老大哥故宮博物院牽頭。

    其餘八位: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看門人共同組成「九大天團」。

    人送外號:「老九門」。

    每期圍繞一個博物館,各展示三件館藏重點文物,以解說+表演的形式,每件文物搭配一組演員作為守護人,濮存昕、王菲、黎明、劉昊然、翟天臨、岳雲鵬…

    可再大牌的明星或演員,來到這裡,幾乎都成了陪襯。

    主角們,是由這「九大博物館天團」派出的27件國寶級藏品。

    比如,講述尊貴的中國古建築特有的立體設計模型,「樣式雷燙樣」,讓我們看到一個精緻絕倫,碧瓦飛甍的中國建築。

    比如,詩仙李白的唯一傳世真跡,「上陽臺貼」,讓我們看到一個壯志難酬,卻又豪放灑脫的偉大詩人。

    它以一種通俗易懂的形式,用一種趣味橫生的方式和平易近人的姿態,用一種最生動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再讓它傳承下去。

    不僅不說教,不枯燥,還很八卦。

    比如,當你聽到「李白和杜甫白天手拉手,晚上一起蓋一張被子」時,是不是會和張國立老師擁有同款表情包。

    所以說,《國家寶藏》與中國傳統文化節目相比最難能可貴的一點便是,它難得地摒棄了長篇大論,不過分糾結於家國興亡,不居廟堂之高,不處鄉野之遠,不列高堂之上,它在工整中一反傳統,又在趣味中保持旋律。

    比如,第一季最受好評的那一期,王凱扮演的乾隆,官方吐槽了一番自己的農家樂審美,靠自黑好好火了一把。

    可即便自黑,它也始終堅持著國之重器的穩重路線,那一句霸氣的「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不知燃哭了多少人。

    沒錯,既活潑,又熱血。

    既有相映成趣的幽默,又有豪情壯志的洗禮。

    比如,小嶽嶽在屬於國寶「宋金項鍊」的小劇場裡,一如既往地延續了自己的嘴賤風格,觀眾彷彿看了一場國寶版相聲。

    再比如,昊然弟弟在屬於國寶「金漆木雕大神龕」的小劇場裡,用一個血性的抗日潮汕漢子形象,一句「若是國破家亡宗族散,何來傳承?」又彷彿將我們代入那個「中國必然勝利」的燃爆的呼喊裡。

    從文物聊到歷史,從歷史聊到文明,再從文明聊到延續。共同暢談文明脈絡,探索民族精神。

    它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於此。

    坦白說,因為《國家寶藏》糅合了綜藝化的呈現,難免有一些缺陷。

    部分「小劇場」演繹有較為明顯的表演設計痕跡,同時也伴有偏多的臆測成分,但在文物類節目的邊緣化尷尬地位和兩極化走向的當下,它終究是瑕不掩瑜。

    另一方面,被一些網友詬病的偏流量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的設定,我個人倒是不那麼反感。

    國寶始終是這檔節目的第一主角,若啟用明星能豐富文化傳播的形式,開啟一部分新的受眾群,那它便是成功的。

    前提是,它能在側重偏向拿捏把握之下,不至於讓文物淪為娛樂的陪襯。

    碑妹不敢認同。

    在我看來,無論時代如何快速迭遞,這些文物都不應該安安靜靜地擺在博物館的櫥窗,它們的價值,也絕不僅僅只供遊客匆匆一覽,或被我們擦肩而過。

    它們曾歷遍斷裂殘損,也經受驚心動魄的修復。

    這27件文物,它們在前世,承載著歲月變遷下的歷久彌新;它們在今生,折射著時代傳承下的啟承軸轉。

    正如:

    「我們究竟有多年輕?」

    「上下五千年。」

  • 20 # 老豬的碎碎念

    常言道,亂世黃金,盛世收藏。

    所謂亂世黃金,很好理解,在兵戎相見的亂世,人命都是朝不保夕,作為政權體現的紙幣分分鐘有被廢的可能,所以縱使再多的銀行存款,也沒有放在手上的硬通貨“黃金”來的踏實,跑路的時候也容易攜帶,基本十根大黃魚就可以到國外吃香的喝辣的了。

    而盛世收藏,理解起來也不難,當天下太平之時,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後,總想把老物件老傳統,老文化都拾起來,而文物收藏便是一個非常良好的載體,同樣也有巨大的升值空間,如今便是在這樣的時期,改革開放了幾十年,碩果累累,人們有強烈的學習歷史,熟知文物的需求,加上國家寶藏這樣的文博類節目橫空出世,很容易就會成為眾人的關注物件,可以這樣說,它是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了對的地方,同時國家寶藏一改以往冷冰冰的平鋪直敘的講述歷史,而是動用了全新的聲光電,請了最知名的流量明星前來站臺,有心的編劇又根據文物的特點把有意思的歷史故事用舞臺劇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還邀請了全國著名的博物館館長前來講解專業的文物知識和其歷史背景,這樣的節目又看明星又學知識,您說,這樣的欄目怎麼可能不火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很有心機,還該不該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