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爾大大

    明朝相較宋朝,金融經濟發展根本是在倒退,朱元璋創造的明朝卻在宋朝的座標下實現了全面大躍退。明代的經濟發展遠遠不及宋代。宋真宗時代,國家財政收入1.6億兩白銀,而據黃仁宇計算,明王朝在1570—1580年間,平均每年財政收入是3078萬兩,不過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農業稅佔明朝政府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相對宋代,明朝的經濟結構是何等落後。 宋代經濟奇蹟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而做了皇帝之後,朱元璋敏銳地意識到了商人財富的增長可能對政權帶來的挑戰,因此在他的統治下,中國幾千年來的抑商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屢屢說:「農桑為衣食之本。」只有實實在在出產了糧食和棉花的活動在他看來才是勞動。他認為,上古時代,每個男人都耕地,每個女人都織布,所以水旱無虞,飢寒不至。自從人們學會了經商,學會了享受,農桑之業廢……所以,要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關鍵在於禁止商業。他規定,商人外出經商,必須經官府嚴格稽核,發給通行證才行。如果沒有通行證隨便外出,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把商人拿赴官府,治以「遊食之罪」,重則殺頭,輕則發配到邊疆地區。他又明令取消了全國所有的商業經紀人和中間商,只允許最低限度的商業活動存在。商人被列為社會上最底一層,考學、當官都會受到種種刁難和限制。 宋代財政收入早就實現貨幣化,朱元璋卻把稅收制度倒退了幾百年,恢復了低效率的實物徵收制和勞役制。「衙門內的傳令、獄丁,都由各鄉村輪派,即使文具紙張,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類的修理也是同樣零星雜碎地向村民徵收」。「全國蓋滿了此來彼往短線條的補給線,一個邊防的兵鎮,可能接收一二十個縣份的接濟;一個縣份也可以向一打以上的機構繳納財物」。「萬曆二十年,北京的宛平縣知縣沉榜聲稱,他每年要向二十七個不同的機構交款,總數則不出白銀二千兩」。用黃仁宇的話來說,洪武型財政的特點就是「缺乏眼光,無想像力,一味節省,以農村內的經濟為主,只注重原始式的生產……不顧投資為來日著想」。「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 2 # 草竹道人

    明朝是在中國兩年多年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衰敗”的轉折點,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相比兩宋時期,對外經濟貿易出現了更多的“限制”,雖然明朝的朱棣皇帝派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遠洋Nautilus。但是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就是“閉關鎖國”的開始,據史料記載,明朝中期朝廷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透過海禁來防範倭寇,使得沿海合法的對外貿易受到嚴厲限制。以至於明朝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透過與倭寇勾結,共同走私搶掠分贓,最終使得倭寇更加囂張。

    二、明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在明朝時期,出現了更極端化的演變,經常需要在要科舉的時候,透過花錢來拉攏人脈,錢出的越多官就越大。而一旦這些人“中舉”,反過來則會大肆斂財,“腐敗現象”可謂越演越烈。

    三、明朝的“社會矛盾”

    比起兩宋,雖然在明朝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封建式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透過朝廷的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政策,使得大部分的財富、土地都集中在小部分的商戶以及王公貴族手中,農民和手工業者能分得的資源卻相當少,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由此可見,明朝對比兩宋時期,在對外貿易、科舉制度和社會矛盾等諸多方面,都是一種無形的倒退,以至於被逐漸興起的西方列強所超越。

  • 3 # 籃虎嘯球

    首先是經濟方面。宋朝是歷朝歷代中唯一一個鼓勵工商業發展的王朝,商業的繁榮使宋朝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王朝,沒有之一。不僅遠超漢唐,也讓後來的明清難以望其項背。明朝則沿用了中國傳統治理理念——重農抑商。並且朱元璋還在制度設計上增加了許多障礙。這讓明朝的經濟政策回到了小農經濟的範疇。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的出現發展。

    其次是文化上,宋朝在文化上延續了唐朝的輝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繁榮期。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等。而明朝的八股文則嚴重限制了讀書人的思維,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失去活力。

    最後是對外政策,宋朝鼓勵工商業發展,鼓勵對外貿易,宋朝的瓷器茶葉等遠銷海外。一方面提升了國家經歷實力,也讓宋朝保持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而明朝雖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卻只是對外宣揚國威,不僅沒能透過對外貿易賺取財富,反而因為朝貢體系對外大量輸出財富,最後耗不起取消了。後來因為倭寇等原因又實施海禁政策,閉關鎖國,關上了對外的大門。

  • 4 # 青言論史

    儘管這麼說會被明粉噴,但我還是得說一句:相比於宋朝而言,明朝的整個軟環境都在大倒退。

    儘管明朝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且在其立國始終都保持著相對強大的軍事實力,但這並不能掩蓋它的自身問題。相比於宋朝,它缺失了太多。

    首先一點,就是在政治上明朝的君主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這一點是君主集權的“前進”,卻是整個政治發展的大倒退。有宋一朝,皇帝都能也必須做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彥博語),這在封建君主制的國家已經是難得;但是明朝不然,整個國家機器都必須隨著皇帝的意志來執行,哪怕是內閣其實都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而已。

    這造成了兩個直接結果:一是明朝昏君、庸君迭出;二是宦官干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次一點,是文化上思想受到了極大的禁錮。

    出身貧農的朱元璋看不慣宋儒的嘰嘰歪歪和繁文縟節,直接勒令天下士子讀書考試都只能按朱子的訓詁標準,作文也只能寫八股文。這樣刻板的體例直接導致有明一朝的思想界受到了極大程度的打壓,某些學者甚至認為這是造成中華民間文化從士大夫文化轉向流氓文化的重要原因。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經濟活力的喪失。

    我們總說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那也只能是萌芽。為什麼?還是因為朱元璋。出身農民的他根本不懂什麼叫商品經濟,更對那些囤積居奇的商人深惡痛絕。在他的鐵腕之下,中國的經濟從宋元時期發達的商品經濟退回到了自然經濟之中,並且保持了很久。

    更要命的是,由於濫發紙幣,明朝的貨幣體系又回到了貴重金屬本位制,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銀進口國。不得不感嘆,如果老朱能懂點經濟學常識,按經濟規律辦事,也許中國真就能早於西方建立起一套現代金融體系也未可知。

    總的來說,中華帝國的發展,在經歷唐宋的鼎盛以後,到了明清開始衰落,這是史學界的共識。而這種衰落雖然滿清要負絕大責任,朱明王朝尤其是朱元璋本人,卻也難辭其咎。

  • 5 # 行話歷史

    明朝相比較宋朝而言,基本上是除軍事,戶籍等以外各方面的全面倒退。

    明朝和宋朝都是我們比較關注的兩個朝代,明朝作為古代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普遍感情較深,有一定的同情心,而宋朝則是一直以積貧積弱展示在大家面前,普遍不太看好宋朝。

    如果讓行話用一句話來比較這兩個朝代,宋朝好比是走上了一條新路,這條路前期比較曲折,但前景美好,明朝好比又重新走回了老路,筆直順暢,但前面是圍牆。

    明朝的軍事實力總體強於宋朝,這點毋庸置疑,另外由於朱元璋的設計,明朝的戶籍制度尤其規範,黃冊和魚鱗圖冊的發明幾乎可以清楚瞭解王朝,當然這僅僅是前期,後期這兩項制度形同虛設。而明朝則在更多的方面落後於宋朝。

    經濟方面的大退步

    明朝相比較宋朝而言,退步最為明顯的就是在經濟方面。

    首先是經濟的總量,這點明朝總體是強於宋朝的,因為人口和控制區域的大小不同,但明朝的經濟體量並沒有超越宋朝多少,基本上明朝最高的財政收入也僅僅2300萬兩白銀左右,發生在萬曆年間,宋朝也有2000萬兩左右,沒有拉開太大差距,那麼這個gdp一平均以後,明朝甚至是落後宋的。

    其次是經濟的構成,總量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構成才決定經濟發展的潛力,宋朝後期稅收中超過半數來自於農業稅之外的商品稅和服務業稅收,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現在的比例構成都十分相仿,但是到了明朝,卻又完全拋棄了商業,將財政收入重新全部依賴沒有發展潛力的土地稅,將人口全部限制在了土地上,海關稅收更是因為海禁的措施無從談起,這點完全落後。

    最後是金融工具,張宏傑先生評價朱元璋不懂經濟,實際上也的確是這樣,最突出的一點——他玩不轉紙幣。交子會子,鹽引等等都已經出現多年,但是大明寶鈔還是迅速崩潰了因為明朝對紙幣的運轉方式不理解,重新退回到鑄幣時代,是一次極大的倒退。

    文化方面的大退化

    文化方面我並不想採用退步這個詞,用退化這個詞來說更加的合適,因為這是一個形態的整體退化。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們能說話,才能創造新理論,新思維。雖然相對於宋朝的程朱理學,明朝也有陽明心學,我也非常欣賞,可是並不能掩蓋明朝整體的文化退化。

    因為專制的加強,學校,尤其是官辦太學的學習內容除了極為固定之外,要接受朱元璋本人的嚴格稽核,連《孟子》都是刪節以後才允許閱讀觀看,朱元璋寫的東西就是所有學習的根本內容,這完全破壞了多元性。

    而最關鍵的則是這種文化氛圍對人格養成的極大破壞,從明朝開始,清朝鼎盛,整體而言士大夫階層的素質是走下坡路的,優秀品質也在一點點消失,明朝的文字獄同樣駭人聽聞。許多人因為觸及朱元璋名諱就被殺死,後期的方孝孺,更不必多說。吳三桂最後的故事,是否和這種因素有關呢?大家自己理解

    政治上的腐化

    我的觀點是,分權就是比集權更加的先進,更加的具有活力,如果加強集權專制,就是一種倒退。

    宋朝重文輕武,政治體制上也是非常的冗雜,繁瑣,但總體而言宋朝皇帝的權力達不到觸及各個地方的能力。而明朝則因為宰相的廢除,內閣的設立,皇權基本上是沒有任何約束的,官員幾乎對皇權沒有什麼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萬曆可以那麼多年不上朝。只有在張居正馮保時期,這種情況有所改觀。

    再加上朱元璋要求自己所有的遺留政策不允許改動分毫,又使得明朝的政治體制沒有任何的靈活性,明朝官員俸祿極低不能變,很多舊制已經不合時宜也不能變,可以說,最後明朝是僵死的。

    明朝還有非常多的退步點,限制人口流動,連村與村之間的來往也必須經過政府審批才可以實現,強行進行階級分層,對每個階層的衣著甚至帽子都進行了嚴格規定,監察制度幾乎完全退化,卻讓農民承擔起監督官員的責任導致基本上地方政權崩潰。

    朱元璋創立的明朝,幾百年都有朱元璋的影子,而朱元璋本人,更適合當一個老村長。

  • 6 # 好史不死

    事物發展的規律的不斷前進的,但歷史的發展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有時會出現開歷史的倒車。明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封建王朝相對於兩宋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上卻有了倒退,下面我們來逐條分析。

    (宋朝繁榮的市井圖)

    經濟上,從繁榮多樣的商品經濟倒退到單一的小農經濟

    中國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農抑商”一直是基本的經濟政策。而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工商業的鼎盛時期,另闢蹊徑的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在商場上,打破坊市分離。在交易方式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樣極大促進了商品交易和流通。並且其當時的手工業生產發達,各種手工業作坊規模和內部分工細密。再加上造船業的發達,指南針在航海中的廣泛運用,“海貿”更是空前繁榮。這種種措施,都讓大宋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就連當時的小國國王都感慨到:我的財富都比不上大宋東京一個看城門的小吏!

    (交子)

    而明朝由於封建專制的空前,對商業和手工業採取了諸多嚴厲的措施。並且商人的地位較之兩宋大大下降,商人在明朝被塑造成與民爭利、不事生產、投機倒把的社會敗類。而且明朝發行的“大明寶鈔”更是淪為廢紙,再加上“海禁”政策,閉關鎖國。宋時繁榮的對外貿易停滯,商品的生產、交易和流通都從種種方面受到諸多限制。單一脆弱的小農經濟成為基本國策,最終明也自食惡果。

    政治上由兩宋的開明政治到明朝的皇權專制

    宋朝可以說是士大夫最嚮往的朝代,這個時候的皇帝和臣工更想是一種合作關係。宋朝的皇帝對待大臣的懲罰方式多是貶謫,少有恐怖的血腥鎮壓和屠殺。而且宋朝採用先進“高薪養廉”,對士大夫階層的待遇那是優待有加。

    (胡惟庸謀逆案)

    而明朝自朱元璋借宰相胡惟庸謀逆案廢除了宰相制度,封建專制達到頂峰。再加上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的設立,讓整個朝廷籠罩在一個白色恐怖之下。而且由於出身的原因,朱家的皇帝對待官吏極其苛刻,工資待遇低,動不動還會被監視和秘密抓捕和屠殺。

    思想上的更加保守,文化上的基本淪喪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化名人和文學作品,科學技術也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了諸多成果。四大發明更是廣泛運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但是南宋後期的思想亦趨保守,“程朱理學”開始大行其道,但整體來說整個社會的學術氛圍相當濃厚,思想上也不是滿腦子三綱五常。

    (四大發明)

    而明朝,由於皇權專制的加強,思想控制逐步加深,王陽明“心學”的流行,“八股取士”的唯一性,使讀書人漸漸失去了創造性和思想上的獨立性,眼光只知道緊緊盯著四書五經,每天之乎者也。這就導致,明朝除了幾部市井白話小說流傳後世,科學文化鉅著簡直乏善可陳。

    (王陽明)

    總的來說,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朝沒有走好兩宋打下的像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道路,反而讓封建專制達到了頂峰,錯過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浪潮,再加上後面清朝的變本加厲,導致了中國近代落後捱打的局面。

  • 7 # Zhang說歷史

    元朝這個朝代僅僅存在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它在歷史上存在了97年。在歷史上的朝代中,97年並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與哪些亂世比起來,元朝存在的時間也算可以。

    宋朝和明朝在歷史上各有優劣。縱觀中國歷史,戰國到漢朝,中間隔了一個秦朝,才19年,東漢到兩晉,中間隔了三國,才46年,唐朝到宋朝,中間隔了一個五代十國,才53年,清朝到新中國,中間隔了一個民國,才37年。明朝建立以後,雖然延續了中華正統,恢復了被元朝割裂的眾多華夏風貌。但是,由於明朝直接得國於元朝,很多方面還是受元朝影響更大,而與宋朝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

    最典型的就是在對王朝的管理方面,始於元朝的行省制,以及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明朝還是放棄了兩宋的做法,而照搬了元朝的經驗。在文化界和商業方面,宋朝的時候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而明朝由於皇權的加強,對文人的禁錮與監視加強了宋朝文人的清高與閒適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由於明朝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明朝尤其重視農桑,而重農桑導致的間接結果,就是抑制了商業的發展。

    這一系列情況,都使明朝與宋朝在各領域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狀態,因而看上去差異巨大。

    宋明兩朝對比可以發現,在宋朝皇權並不能達到專政的程度,多數情況下朝廷事務是處在集體決策的狀態下,宋朝的皇帝可以貶斥大臣,但幾乎沒有殘殺過大臣。

    在明朝朱元璋借鑑了元朝末期的悲慘,堅決廢除宰相制度,加強君主專制統治,雖然設立內閣,但是明朝君臣意識逐漸演化成對立狀態,內閣及內閣大學士不過是起一個緩衝作用,但是君主一句話,該怎樣還要怎樣。

    宋朝1279年滅亡,明朝1368年建立,中間只有短短的89年。但是古典中國已經不存在了。明朝建立在宋元的廢墟下,其實已經更像元,而不是宋。文化、價值觀都倒退很多,不可同日而語。

    這幾乎就是兩個文明。蒙古人入主中原取代南宋後,中華文明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的斷層,雖然僅僅只有98年的斷層時間,不過,這種斷層卻是致命性的,後來朱元璋創立明朝後以行政強制命令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撥亂反正,但明朝也殘留了大量的元朝遺毒,可以說蒙元的入侵於宋於明都是一場巨大的浩劫,這種浩劫既是文化斷層的衝突,也是文明風向的不可逆轉。

    我們都知道宋朝和明朝都是漢人建立的王朝,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兩個漢族王朝中間夾雜著一個短命的異族王朝,因此,無論是從地域角度來審視,還是從文化價值方面來考量,或從政權的民族主體來分析,元王朝明顯有別於宋明兩朝。

    元朝雖短,但是它把宋朝的政治經濟制度衝的一乾二淨,導致明朝和宋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制度。宋朝雖然挨各種少數民族的打,但你還是會想到什麼經濟發達,政治開明,文化發達等等。而明朝就總是朱元璋殺功臣,皇帝中央集權,廢除丞相,在朝堂上直接打板子的廷杖。朱元璋搞得錦衣衛,朱棣搞的東廠。完全和宋朝搞的哪一套不一樣啊!從而顯得時間很長。在不同的制度下,不管多少年也是相距甚遠。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宋朝和明朝之間失去了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在制度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宋朝的制度官、職、差遣分離,設計精細而繁瑣,之後的元朝繼承的是金朝,金朝沿襲的多是遼,北宋的少。至於明朝,雖然說是恢復漢唐舊制,但說白了,用的就是元朝的那一套。所以呢,比起其他的時期,宋朝和明朝確實相距是比較遠的。當然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心理距離遠的感覺絕不僅僅是因為這種客觀上的距離,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鳳鳴周原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權分六部,專制皇權空前加強。同時明朝還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使得明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恐怖的王朝。而宋代是君臣共治天下,宋代從不濫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宋代是知識分子的天堂,國家重視科舉,知識分子文人的地位極高。所以,明朝的專制獨裁,黑暗保守與宋代的包容開放,君臣一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你說呢?

  • 9 # 當代曹植

    首先是經濟方面。宋朝是歷朝歷代中唯一一個鼓勵工商業發展的王朝,商業的繁榮使宋朝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王朝,沒有之一。不僅遠超漢唐,也讓後來的明清難以望其項背。明朝則沿用了中國傳統治理理念——重農抑商。並且朱元璋還在制度設計上增加了許多障礙。這讓明朝的經濟政策回到了小農經濟的範疇。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的出現發展。

    明朝相較宋朝,金融經濟發展根本是在倒退,朱元璋創造的明朝卻在宋朝的座標下實現了全面大躍退。明代的經濟發展遠遠不及宋代。宋真宗時代,國家財政收入1.6億兩白銀,而據黃仁宇計算,明王朝在1570—1580年間,平均每年財政收入是3078萬兩,不過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農業稅佔明朝政府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相對宋代,明朝的經濟結構是何等落後。 宋代經濟奇蹟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其次是文化上,宋朝在文化上延續了唐朝的輝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繁榮期。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等。而明朝的八股文則嚴重限制了讀書人的思維,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失去活力。

    最後是對外政策,宋朝鼓勵工商業發展,鼓勵對外貿易,宋朝的瓷器茶葉等遠銷海外。一方面提升了國家經歷實力,也讓宋朝保持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而明朝雖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卻只是對外宣揚國威,不僅沒能透過對外貿易賺取財富,反而因為朝貢體系對外大量輸出財富,最後耗不起取消了。後來因為倭寇等原因又實施海禁政策,閉關鎖國,關上了對外的大門。

    綜上,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權分六部,專制皇權空前加強。同時明朝還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使得明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恐怖的王朝。而宋代是君臣共治天下,宋代從不濫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宋代是知識分子的天堂,國家重視科舉,知識分子文人的地位極高。所以,明朝的專制獨裁,黑暗保守與宋代的包容開放,君臣一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10 # 宸亮說歷史

    明朝和宋朝作為中國兩大漢族王朝,都代表了漢文化的繁榮,他們都屬於一個時期的代表。

    先一句總結一下,再逐一分析:宋朝除了不能打,什麼都行。

    明朝在軍事上收復幽雲十六州,自南而北的統一了中國。軍事上相較宋朝要厲害的多,但是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軍事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明朝的軍事採取多方制衡的手段,但是相較宋朝要好的多。宋朝的軍隊完全由文人管轄,導致戰爭時期出現重大問題。因此,明朝在軍事上是優於宋朝的。但是,除掉軍事之外,明朝在文化上要稍損於宋朝。原因在於:

    1宋朝對文人近乎於一种放縱,導致宋朝的文化較為繁榮燦爛,宋朝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詞人,留下了很多優美的詞句和詩句,而縱觀明朝,拿得出手的人大概只有那麼幾個,當然王守仁很厲害,除了王守仁之外,幾乎沒人能與宋朝的詞人相媲美,且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在詩詞上的造詣並非太深;

    除了文化方面,宋朝在經濟方面也比明朝強。宋朝的經濟水平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所無法相比的,而明朝的經濟水平太差,明朝最後滅亡也是因為缺錢,國家每年的稅收太少,軍費又太多,導致被滅。宋朝,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空前發達,還出現了紙幣(交子)。

    除此之外,科技方面,宋朝也發展的很不錯。因此,一句話歸納就是:除了不能打,什麼都很強。

  • 11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主要的倒退是明代宗室的分封導致的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分封諸子為王,後續永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爵位還能世襲罔替。

    宋朝分封諸王不裂國土,而且王侯之後還要自創功業或勤學苦讀考取功名,換取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等於明朝的宗室就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毀滅性的負擔。

    明朝總共冊封了八十六位親王,各親王府又衍生出九百二十五位郡王,還有不計其數的鎮,輔,奉將軍中尉的爵位和郡,縣,鄉主,君的皇女爵位。

    明朝末年,宗室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二十萬人,而且全是遵照祖訓養尊處優,什麼都不幹的大爺,而明朝宗室的俸祿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

    可以算一算需要多少來養活宗室,這還不包括宗室圈佔的莊園和兼併的土地(不上稅賦)到了萬曆年間,全國賦稅的一半都要用來給宗室開支,到最後“揭天下之賦而不能給。”正如當時人王世貞評價明朝的宗室時說,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 12 # 黑眼歷史觀

    【注:明清都不喜歡。】

    1,稅制和經濟的退步

    明朝的稅收中,農業稅是絕對的地位,同時商品經濟也被嚴重的破壞,如果說明朝是資本主義萌芽,那宋朝的萌芽程度更高,而且能為國家提供稅收。

    後期的明朝,土地被大量免稅階級佔據後,明朝的稅收問題一直相形見絀。雖然資料上,明朝偶爾還有幾千萬兩,但是明朝因為歐洲大航海帶來的大量白銀貿易,導致白銀迅速貶值氾濫。明朝的一兩代表的價值,遠不如前朝。

    還有,明朝相對於宋、元,稅收收的是實物,而不是兌換成金錢,直到張居正改革時才有所改觀。明朝還要求農民自己運到官方指定倉庫。這導致了明朝農民為了交稅,路費消耗巨大。根據學者統計,距離最近地區,路費都要以所繳稅的一半,重災區甚至『率六、七石而至一石』。導致農民付出多,但是朝廷收到的少。

    明朝沒錢,對科研投入很少,明初的三眼銃,到了崇禎年間,還佔據火器軍隊的絕大部分。

    2,權力結構的退步

    皇權高度集中,導致每一個皇帝,只要不是在位不到一年的,都是實權在手,皇帝的意志和能力嚴重影響了國家走向,原本繁榮的行業,只要皇帝一句話,不管好壞,直接全盤覆滅。

    比如海禁、禁止養豬等……

    要不是1600年以前,明朝的北方一直沒有什麼及其強大的敵人,要不然明朝可能撐不到1644年。

    3,科舉制走向末路

    明朝雖然是科舉制最繁榮時期,但是明朝時期誕生的八股文,也標誌著科舉制偏離原本的目的,走向末路

    雖然不可否認,八股文寫得好的,的確有能力。但是對誰提總體的文化的危害十分嚴重。要不是明朝之前沒有長篇小說,就不止四大名著了。

    4,探索精神的退步

    從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裡,已經有天朝上國的意思了。唐朝開始,宋元走向成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變成了,明朝不出去,歐洲過來貿易。變成了歐洲的東方尋寶之路。

    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海禁【注:清朝閉關鎖國的影響更加惡劣】。明朝自己開始停止探索,還不給華人探索,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擊華人勢力!甚至幫土著國家消滅華人勢力。

    科技開發上,也止步不前。明粉引以為傲的火銃,還是宋朝和元朝繼續不斷的開發結果,到了明朝,除了孤本上留下的猜想,明朝本身沒有主動開發過武器。鳥銃、佛郎機炮、紅夷大炮,都是直接或間接仿製歐洲的。《天工開物》也是總結農業手工業的經驗為主。

    偶爾有民間自主研究出的東西,也人走茶涼。

    5,繼承自元朝的種種陋習

    明朝限制人口流動的戶籍制,絕對是退步。元朝為了區分龐大控制區的人口而設定的,明朝也保留了!

    臭名昭著的活人殉葬在明朝時期死灰復燃,還走向檯面了,實行了近百年才停止。【元朝多是秘密下葬,所以沒有證據表明元朝皇帝是否活人殉葬。】

    侮辱性的跪拜禮,元朝挖出來,明朝繼承,清朝越加變態。

    繼承自元朝的不降襲制度,明朝王爺為害一方的問題很嚴重。

  • 13 # 柿子殿下

    個人認為明朝相較於兩宋經濟、制度和文化不僅僅是倒退,而是斷崖式的下跌。

    1、文化

    中華文明的頂點在宋朝,這一點自陳寅恪論定之後,幾乎為所有研究中國史的學者們所贊同。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可見宋朝的文化處於一個歷史的頂峰,而且兩宋思想開放,出了不少有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有六個是宋朝的,繪畫和詩詞的成就也是鮮有朝代可以比肩的,反觀明朝大興文字獄,相比宋朝的文化開放程度,明朝相差十萬八千里。

    2、經濟

    中國歷史上,農業稅一直是國家收入的主體,但是宋朝時,工商稅收佔財政收入的70%,農業稅只佔30%。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宋朝巨大的財政收入不是靠加重對農民剝削,而是由於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活力水平提高的結果。

    明朝農業稅佔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從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相對宋代,明朝商品經濟是何等落後。

    3、制度

    明朝設立錦衣、東廠兩大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特務們為了整肅異議份子、政治犯或者其他罪犯,可以依據偵查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不必經由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甚或處刑;最後明朝也因此而走向了衰敗。

  • 14 # 鑑史客

    1.整體而言都是下降的,唐宋時代,天朝上國領先世界,各方面都是世界級的,無論經濟,政治,明代缺把火。

    2.最突出的方面應該是經濟,宋代的經濟應該是歷朝歷代最強的,鶯歌燕舞,好不繁華,而明代,皇族為了自己權利的穩固,閉關鎖國,禁止還在貿易,沈萬三就是最好的列子,禁止百姓能力過大,從而限制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3.因為嚴酷的政治環境,經濟文化發展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可以說中國的衰落是累勞已久的,元明清三朝的影響,導致了西方列強侵華的悲痛結果。

  • 15 # 六等三侯說歷史

    我個人認為有兩方面明朝相較於兩宋有倒退。一是商業的倒退;二是造船業的倒退。

    商業

    兩宋時期由於北方和西北方的戰爭威脅,宋朝不得不在邊境和京城大量駐守士兵,使得軍費開支居高不下,加上宋朝版圖先天不足,傳統的農業賦稅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財力消耗,所以統治者鼓勵商業的發展,以此來增加稅收。

    而明朝時期由於對蒙古大都處於相持狀態,再加上財政支出處於平衡,傳統的農業足以支撐國家的有效運轉,於是明朝恢復了中華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鼓勵農業的發展,打壓商業的發展。

    造船業

    兩宋時期商業高度發達,刺激了東南沿海地區造船業的蓬勃發展,宋朝商船遠達北韓、日本甚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進行貿易。

    明朝時期由於東南沿海地區倭寇越來越猖獗,明朝統治者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自兩宋以來大力發展的造船業遭受毀滅性打擊。雖說有鄭和七下西洋,但也是為了宣揚明朝的統治及其國力,於開放海禁和造船業沒有實質性幫助,自鄭和後大明的造船技術越來越弱,再也造不出龐大的寶船了。

  • 16 # 國史記聞

    其實我真的很想知道,明朝有哪方面比宋朝進步了呢?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為了維護穩定而採取了一些極端的手段,整個明朝的倒退,都與朱元璋指定的“祖宗之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並且規定,以後不論是哪個大臣上書請求恢復宰相制度,都要“論以極刑”。自此,從秦朝便開始輔佐天子處理朝政的宰相徹底消失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徹底進入君主獨裁的局面之中。

    另一方面,從朱元璋開始,輔助皇帝治理天下計程車大夫尊嚴掃地,他們除了時時刻刻有性命之憂以外,還經常當眾被打屁股。有的官員上午還在處理政務,下午就帶著枷鎖搬磚去了(真的是搬磚啊),這就是“今內外百司,捶楚屬官,甚於奴隸”。這也就導致了明朝的官員、百姓沒有一絲人性,徹底淪為奴隸。

    一個政權的倒塌,往往就是源於制度的腐敗。朱元璋以個人意願而制定了不允許任何人逾越的“祖宗之法”,讓明朝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個人認為,明朝之所以能夠苟延殘喘近三百年,完全是因為官員、百姓對暴政的忌憚。

    名粉可能不願意了,但是我也確實想請教,明朝到底哪裡比宋朝進步了呢?

  • 17 # panda玩石頭

    明朝較兩宋兩個朝代不同之處頗多。但我個人認為較兩宋落後的制度上問題主要是商業:一、國內商業經濟。對商業的管理。宋朝時期因為治國理念和實際國情,對商業採取的是開放式鼓勵型的發展。以至於民間資本和藏富於民(這裡的民不是單指平民階級)得到較好發揮。明代因為前期元代的高壓統治和人口的問題導致立國初期民生問題突出。為了保障民生就實行一些國家集權手段,對商業抑制較多。中後期隨著士大夫階級的崛起。商業才慢慢的在暗潮中流動。二、對外貿易。這個大家就都耳熟能祥。宋代開放的海運收場和貿易往來支撐了國家的主要財力。特別是在南宋時期。明代自宣德禁海至隆慶才又開海。所以在對外創收上兩代差異不小。明代禁海還間接帶來倭寇和沿海民生等系列問題。

  • 18 # 君名盡風華

    大家好,我是君名。

    宋明兩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兩個漢人王朝,經常會被後人拿出來進行對比。再者也是因為宋明兩朝相隔時間較短,文化傳承性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便於後人去對比。

    題主所出題目的覆蓋面十分寬泛,主要涉及: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軍事發展、經濟發展四個方面。俗話有言:各花入各眼。每個人對於強盛的定位和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我首先想要簡單的對以上四個方面進行歸納對比,大家在閱讀的同時可以以自己標準進行對比,可以激發大家對歷史事件形成自我意識。畢竟我與大家一樣,不過是個學生愛好者而已。

    廢話不說了,開整。

    首先談到政治制度,宋朝兩府三司、明朝內閣宦官。

    宋朝在建立之前,中國處於五代十國的大混亂之中,權臣武將篡位之事屢見不鮮。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自然對於權力的分配和制衡上大做手腳。結合唐朝的政治制度,獨創了兩府三司、一職多官的中央行政體系,進一步削弱相權、臣權,以保障中央的穩定性。

    所謂兩府是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行使宰相的職權。下設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協助宰相決策治理,但是又同時可以牽制宰相,使得宰相不能專權。北宋中後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下簡稱:同平章事)實際上成為虛銜,一種榮譽稱號。一般不常設。只在特定的必要時期,需要某官員對朝廷進行統籌管理,但又礙於官員品級較低不方便發號施令,於是便授予官員“同平章事”官銜,便於行政決策管理。當官員完成任務時,隨即撤銷“同平章事”職銜,迴歸本位。簡單地說有點類似英國下議院選舉首相,首相任期滿後,繼續回到議院當自己的議員。(不過權力上差別還是很大的,只能說形式類似。)

    樞密院主要是管理軍事的機構,有調兵權卻無統兵權,主要管理部隊建設規劃,並不參與實際作戰。(實際為文人掌管,也確實不會打仗。)

    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一文一武,共同組成宋朝中央決策行政機構,輔助皇帝管理國家,分散相權。

    三司是指:度支、戶部、鹽鐵。只是聽名字大家應該都能猜出來三司的職能了吧。三司直接管理政府的財政,起到了分離宰相的財政大權,皇帝直接管理的作用。

    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實際上將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將軍權、財權從宰相的職能中拆分出來,防止權臣腐敗,獨攬朝政。宋神宗“元豐改制”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唐朝的行政體系,但大體思路依然是分權制衡,政出多門,一職多官。

    利:兩府三司分解了宰相權力,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專權大臣的出現,穩定了朝廷管理,為兩宋長治久安奠定基礎;一職多官,創造了許多官員崗位,使得平頭百姓更加容易步入仕途;在世界範圍內首創文官政治,直到今日仍然是大部分國家的政府組成形式。

    弊:政出多門降低了辦事效率,地方行政機構許可權降低,行政自由受限;一職多官,造成了宋朝長期的冗官體制,空耗錢糧養一些沒用的官員。

    再看明朝

    明朝中央為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與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集團之間的制衡。

    明太祖廢宰相直接管理六部,倒還稱得上勤於政事。而成祖朱棣就感覺太累了,於是設立內閣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初期內閣只有票擬權,即在整理奏章時寫上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以供皇帝參考。往往皇帝在形式上都是不會絕對採納的,一定會做一些修改,比如:某某地大旱,應撥銀一千萬兩賑災。而皇帝一般都會做一些修改,將“一千萬兩”改為“一千萬零一兩”等等。雖然沒什麼實際作用,但是在形式上表明自己才是國家的主人,不會按照臣子的意願去管理國家。說白了,就是“正君臣名分”。

    延續到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越來越消極怠政(說好聽點是有個性,難聽點就是不務正業),內閣的權力也在一步步壯大,尤其是嚴嵩、張居正這樣的權臣出現之後,內閣直接凌駕於六部之上,內閣首輔一定程度上相當於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以司禮監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始愈來愈重要。

    司禮監始設於太祖朱元璋時期,初期同樣沒什麼權力,只作為皇帝身邊的服務員存在。伴隨著皇帝的消極怠政、內閣權力的逐步壯大,擁有著“批紅”權力的司禮監逐漸成為掣肘內閣,制衡黨爭的重要力量。如果說內閣是為國家服務,那麼司禮監就是在為皇帝本人直接服務。一內一外,一國一君,皇帝只需左右平衡,便可垂手而治天下。可惜這個道理崇禎沒搞明白,即位後大肆打壓閹黨宦官,致使東林黨一家獨大,成為明王朝敗亡的重要原因。

    與劉邦一樣,同樣作為庶族出身的朱元璋更加重視血緣關係,在地方大肆分封自己子侄血親為封國,希望透過血緣屏障來拱衛朝廷。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分封出去的諸侯王不但未能保衛王朝,反而成為朝廷的隱患。在地方,這些諸侯王作威作福,像一條條蛀蟲般,不斷地吸取百姓的錢財心血,成為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催化劑。

    思想文化方面。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思想文化的高峰期,一個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一個是宋朝文化繁盛;一個是近代新文化運動。這三個時期,只有宋朝是盛世文化,而其他兩者則是屬於亂世文化。

    世人皆知,宋朝崇尚重文抑武的國策,對於文人士大夫的待遇尤為豐厚。正是基於此,全民尚學在整個宋朝社會蔚然成風。

    在科舉制度上,宋朝完全打破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理念,真正將科舉考試面向所有的社會大眾,無論是農、工、商哪個階層,都可以透過文化考試步入政壇,一時間“滿堂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不光是在考試製度上,宋朝統治者更加註重教育的問題。宋朝政府規定,州縣兩級設立官辦學校,地方選聘教師,由國家統一發放教材,鼓勵私學,一時間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一大批官方或者私有書院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迸發而出。

    在科舉考試內容上,主要是進士一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進士一科主要考察方式為策論,由考生敘說政壇利弊,闡明論點建言獻策。比如南宋文天祥的科舉試卷,洋洋灑灑一萬多字,歷陳前朝弊政,強調改革。宋理宗看到後大喜,當即欽點文天祥為狀元。這個試卷今天還可以看到,大家可以私下去檢視,我只節選一些作為資料參考:

    臣願陛下將不息之心、求所以弭寇之道。則寇難一清、邊備或於是而可寬矣。臣伏讀聖策曰、夫不息則久、久則徵、今胡為而未徵歟。變則通、通則久、今其可以屢更歟。臣有以見陛下久於其道、而甚有感乎中庸大易之格言也。

    是陛下雖端冕凝旒於穆清之上、所謂功化效可以立見。何至積三十餘之工力、而志勤道遠渺焉未有際邪。臣始以不息二字、為陛下勉、終以公道直為陛下獻。陛下萬幾之暇、儻於是而加三思、則躋帝王、軼漢唐、由此其階也已。臣賦性疏愚、不識忌諱、握筆至此、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激、亦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泛。冒犯天威、罪在不赦、惟陛下留神。臣謹對。

    對於宋朝在文化政策上的措施,還是比較積極有益的。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兩宋時期的理學對於文化的壓抑。不過在宋理宗改革之前,理學只是一個儒學的普通分支而已,在宋朝絕大多數時期,理學都沒有很高的位置,甚至遭到士大夫的抵制。

    明朝文化政策和氛圍就要比宋朝要壓抑的太多了。或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起義建立明朝之前曾經當過乞丐、和尚,總之是位於整個社會的最底層。即便是繼位九五,當面對到學者大儒時,骨子裡還是存在一些自卑感的。所以明太祖建國以後,認為宋朝的那種策論,文人士子隨意品評國政,毫無君臣名分、朝廷綱常可言。再者自宋朝始,中國經濟迅Sagitar飛,商品化經濟快速發展,文人士子的思想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儒家思想,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異端邪說、離經叛道之言,雜入新奇之說,詭僻之論,對封建的中央集權是不利的。為了進一步統一人們的思想,鞏固封建專制,於是明朝出現了八股取士。

    八股文並非是明朝首創,早在唐宋時期就作為一種文體存在,直到明朝才被列為科舉必考形式。八股文有嚴格的文章形式: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落下十個部分,所考內容為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為準,“代聖賢立言”。也就是說所有參與科舉考試的文人士子都無權發表自己的見解,所做文章必須僅僅依靠古代先賢大儒的思想展開介紹。說得通俗點就是:你的理論再有道理也是沒道理,孔孟朱子的理論再沒道理也是道理。

    縱觀明朝歷史,因為有這樣極度壓抑的國家文化政策,上層階級基本上沒有什麼真正有意義的文化作品出現。反觀民間文化創作倒迎來了一個高潮。

    《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水滸傳》被稱為明朝的四大奇書,有意思的是,這四本奇書之所以成為傳世名著,是它們反映了當時明朝社會的黑暗。從《西遊記》的反對壓迫、《三國演義》的爾虞我詐、《金瓶梅》的驕奢淫逸、《水滸傳》的官逼民反都把矛頭指向黑暗壓抑的明朝社會,進行抨擊。

    軍事方面。

    前文所講,宋朝推崇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鑑於五代十國亂世的教訓,大肆打壓武將地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華民族的尚武之風從唐朝中期開始轉衰,兩宋時期完全沒落。

    宋朝對於將領掌兵進行近乎苛刻的限制,甚至在將領出發之前皇帝要替軍隊規劃好進軍路線,軍隊出征之後,將領只能不折不扣的執行皇帝的決策,毫無自主性而言。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還好,畢竟宋太祖本身是武將出身,而且還是五代時期的名將,對於兵事還是瞭解的。自太宗趙光義開始,皇帝對於軍隊的過分干涉成為宋朝軍隊作戰的嚴重負擔,大大削弱了軍隊戰力。宋朝採取守內虛外的軍事戰略,將最為精銳的禁軍放在東京開封周圍,邊境只留下戰鬥力較差廂軍和藩兵。若有戰事,則從東京徵調禁軍,貽誤戰機。

    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北方少數民族開始滲透到長城以北,到五代時期,開始定居在燕雲之地。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於遼國,長安地區又被崛起的党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控制,漢族失去了兩處最為重要的養馬場。基於此,當宋朝的步兵面對到遊牧民族的騎兵時往往處於守勢。即便如此,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還是能夠保持不錯的勝率,只不過基本上都是防禦戰的勝利,不可能擴大戰果。因為步兵面對到騎兵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自己也跑不了。

    正是由於兵種上的不足,反而激發了宋朝軍隊在軍事科技上的發展,最為代表性的就是火藥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的出現,使得中國古代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宋史》之中對元軍攻打靜江城時的記載:

    “婁乃令所部入擁一火炮燃之,聲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

    雖然宋朝在火器層面表現出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依然無法彌補自身兵制及兵種的欠缺。終大宋319年的歷史,從未擺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軍事短板,最後在崖山海戰之中國運衰亡。

    明朝軍事制度主要是以衛所製為其主要特色。洪武十三年設立五軍都督府,主要負責管理軍籍,由兵部掌握士兵日常訓練,規劃,征討鎮戍等軍政大權。若是遇到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擇選將領,授予印信,帶領從衛所徵調來的軍士出征參戰。戰爭結束之後,朝廷收回印信,將領回朝述職,兵士返回衛所。這種將統兵權與調兵權相分離的政策,與宋朝的軍事政策如出一轍。雖然作戰上可能會出現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現象,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將領手握重兵培植個人勢力。

    於宋朝相同的是,明朝在火器的研究製造上同樣傑出。明成祖朱棣在禁軍之中設立神機營,專門研究使用火器。主要裝備為火槍、火銃等,後期又添置火繩槍。這種獨立的槍炮部隊編制比歐洲最早的西班牙火槍兵要早上一個世紀。不過火器在明朝所起到的作用遠比宋朝要大,簡單地說,宋朝對於火器的研究是因為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在兵種上的差異,不得不另闢蹊徑;而明朝則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不缺少騎兵,所以對於明朝軍隊來說,火器裝備屬於錦上添花。

    談起明朝的對外戰爭,首推的便是萬曆三大徵,其中最為曲折光輝的就是萬曆北韓戰爭。日本豐臣秀吉野心勃勃,企圖趁李氏北韓忙於黨爭之際,出兵佔領北韓進而滅亡明朝。就在這個時間點上,明朝由於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國庫充盈,吏治重新整理正是中興之時。李氏北韓不敵日軍,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萬曆先後派軍四至六萬援救北韓,歷時七年的明日戰爭,最後以日軍敗退,明軍勝利而告終。同時這場戰爭也成為了神宗皇帝最大的功績,進而名垂史冊。清乾隆年間,到訪中國的北韓人洪大容還曾對潘庭筠和嚴誠稱道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萬曆年間,倭賊大入東國,八道靡爛,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七年然後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樂利,皆神皇之賜也。且末年流賊之變,未必不由於此,故中國以為由我而亡,沒世哀慕,至於今不已。”

    經濟方面

    我之所以將經濟放在最後介紹,因為在我的認知裡面,經濟因素往往是決定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曾經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模式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繁榮程度和民心向背,宋明兩朝就是很好的例子。

    宋朝於明朝在經濟上的最大區別在於,宋朝是典型的藏富於民,而明朝是特殊的藏富於官。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經濟發展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是獨一檔的,真的可謂是空前絕後(ps:宋朝經濟總量大致佔據當時世界的22%左右,沒有吹的70%那麼多)。在宋朝商品化經濟高度發達,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對於土地兼併問題的縱容,雖然大批次的土地兼併使得許多農民流離失所,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田地。但是宋朝政府對於商業的抑制很小,無形之中將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逼成了工商業者。(像極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圈地運動)

    在中國古代那個農業為本的社會之中,宋朝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七成來自商業稅,太驚人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宋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可以比較一下,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

    如果單單是商業上的高度發展顯然是不夠的,宋朝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同樣亮眼。宋朝大興水利建設,先後開發了比如:梯田、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等新興耕地方式。土地面積從996年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體現農業發達的最直觀資料就是人口的數量,宋朝之前,中華大地能夠承載的人數最多為8000萬,一旦超過這個數字,人地關係便急劇惡化,社會開始動盪。而宋朝在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經過本土培育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據後世史學家考證,北宋的人口峰值在靖康之亂之前,全國有2340萬戶、12600萬人,在中國首次突破億萬大關。即便是隻有江南半壁的南宋,人口峰值也有8060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從始至終都不是一個統一王朝,它用最少的土地養育了最多的人口,而且經濟還十分發達,不可思議。

    明朝人口眾說紛紜,總也爭執不下。大致的區間是6000萬到1.9億之間,我個人比較傾向於1.9億之說,因為在明朝中後期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人口出現大批次猛增是合情合理的。

    在經濟方面,我沒有像之前一樣分別列舉宋明兩朝的制度和內容是因為真的,沒得比!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最高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南宋二十五分之一。經濟總量方面,直到清朝末年四億人口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才勉強與宋朝持平。至於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直到1952年都沒有超過宋朝。

    所以經濟方面的騰飛使得宋朝的老百姓基本上不用考慮生計問題;宋朝商人也開始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造橋鋪路、造福鄉里;政府開始出臺相關的社會福利體系,凡此種種,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盛世文化繁榮,同時也為宋王朝積攢了民心。

    從側面證明這一點,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被稱為整個民族的起義,無論是白蓮教還是張士誠、朱元璋都是打著“復宋”的旗號開始征戰,並且迅速得到大量人民擁護,取得全國政權;反觀明朝同樣被外族入侵,同樣是“復明”的口號,結果領導者都是士大夫階級後代,喊了兩百多年都沒能成功;為何?因為元末百姓明白在宋朝自己過得是什麼生活,清朝的百姓明白在明朝過得是什麼生活。民心向背,不言自明。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我對於題主所提之問題的觀點了吧,那就是:

    明朝甚至包括清朝,幾乎在所有領域都在倒退。

    當然了,這也是我一家之言,無論宋朝還是明朝,它們都在中國的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宋朝文化經濟的高度繁榮,明朝政治和軍事的剛烈,數百年之後,盡皆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為什麼我們要說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我們並非是要創造輝煌,而是要回到過去輝煌罷了!最後用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的話來結尾,同時作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奮鬥目標。

    “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冬雪秋風梅子雨,悠然觀史看君名,我是君名。這篇文章從昨天下午開始著手,只寫了不到一半,一直到今天早上才最後截稿,確實是很累,也很餓。創作不易,您只需順手點個小贊就是對我的最大鼓勵,感謝。我要去尋摸點吃的,我們下期再見!

  • 19 # 麥克老牛

    宋朝在對外長期戰爭中沒取的任何像樣的勝利國土越大越小,從繳歲幣到向北面稱臣納貢,再到割讓長江以南一半國土直到滅亡。

    送宋粉稱宋朝最富有遠超漢唐。但他們都有意無意忽略一個事實。宋朝300年爆發400多次起義。最富有的朝代居然起義這麼多。因為說宋朝最富有的依據是國家財政收入,但國家財政收入多不等於國家富有。宋朝財政收入高,是因為稅負歷史最高。比如宋朝有耗散稅,老百姓交的稅糧運輸過程有損耗要老百姓補回來,就這麼驚悚。

    有人認為宋朝是商業社會。因為商業稅佔比高。宋朝收稅還分商業農業嗎?還不是現在人定義的。但正是因為稅負門類齊全,覆蓋老百姓方方面面,所以相比而言農業類稅佔比肯定小了。但宋朝仍然是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朝代,那些稅仍然收到的是農民頭上。商業社會一定是商品大流通,同時相伴的一定是資金大流通,那麼金融業必定興盛。但宋朝根本沒像樣的銀莊,銀莊大發展在明朝。

    明朝相比宋朝絕對是進步,所謂明朝退步的所有政策幾乎都在朱元璋一朝,其後並未完全照他法度執行 。下面結合明朝黑點說一下為什麼明朝比宋朝先進。

    一、朱元璋毀掉丞相制度,集權更加嚴重 ;這是明朝被黑的一大要點。

    朱元璋本意是加強集權,但代替丞相的內閣卻在他之後演變成一種類民主制的權利系統。明朝內閣後期已經和現代西方君主立憲制國家內閣一樣具有決策能力,比如張居正。這和清朝內閣有明顯不同,很多人把明朝內閣和清朝內閣視為皇帝秘書是錯誤的

    二、宦官干政,宦官也就是太監插手國家政事通常被認為是衰敗之兆,明朝太監是參政不是干政。正是因為明朝內閣有決策權所以必須要有另一機構來制衡這就是太監。很多人只看到亂政的魏忠賢,沒看到其他有作為的太監,比如馮保、汪直。正是透過太監與內閣明朝建立了在封建帝王之下僅有的靠制度維持的國家,國家命脈不在繫於君主一人,而是靠大臣君主共同維持。

    三、明朝出了不少奇葩皇帝。明朝出了各種奇葩皇帝也是大黑點之一,這些皇帝任誰一個換到其他朝代分分鐘滅國,比如北宋出了一藝術家就滅了,南宋一個宋理宗送走了一半江山。明朝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國家也沒事,也有說雖不上朝但在後宮批閱奏章,但這也是其他朝代做不到的。這也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還有于謙站出來救國的原因,看似偶然其實必然。明朝出奇葩皇帝從帝王制看是當然是黑暗朝代的代表,但從社會發展程序看無疑是更先進的。

    四、”閉關鎖國”的海禁,這的確是明朝的一個硬黑點,毋庸置疑。但最嚴格的閉關鎖國只在朱元璋時期,而且是在元朝就開始實行了,朱元璋是繼承。而他的後人並未嚴格執行,其原因是因為海患嚴重。明朝的所處時代是全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日本,葡萄牙,荷蘭都有侵入海防,相比其他朝代這是前所未有的變局。明朝要同時面對北方和海防,海防壓力空前,所以不得已實現海禁。但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有本質不同,明朝主要是海防需要,隨著海防情況變化時松時緊,還隆慶開關取消海禁。海禁也只是禁民間,朝貢貿易沒禁,而且還蓬勃發展。另外明朝海禁只禁貿易不禁思想,根本狗不上閉關鎖國,這和清朝閉關鎖國有本質區別。明朝後期發現與世界差距後,大量引進西方科學著作,其中包括《幾何原本》已經翻譯完成,而且不是外華人來推廣是華人自己主動引進。《幾何原本》的翻譯標誌著明朝已經意識到科學的根本。但是號稱最開放的宋朝卻對這些熟視無睹。

    五、財政收入低兵變多,明朝兵變很多但與宋朝相反,明朝起義極少,零零星星算上十多起歷史最少,其原因是稅負歷史最低,商稅30取1,到萬曆1.5%。明朝重農抑商?又回到之前說的,朱元璋那朝是這樣,但後面就變了,因為明朝是文官集團和皇權並立,不會一直按祖制,會順應時代變化。明朝是財政收入低,但民間富有,所以明朝出現銀莊大發展,金融業蓬勃興起。但因為財政收入不高,加上封建王朝不可能這麼清廉最終就經常出現剋扣軍餉鬧兵變,就這算倒退吧。

  • 20 # 鬧市俠隱2016

    宋朝與明朝的差距,就是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差距,一個和平過度,一個搞大屠殺,一個尊重文臣,一個搞大屠殺,一個與臣下相互信任,一個用特務監視朝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擁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將相助,為何到最後還是未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