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夜公爵

    很簡單啊,因為五代十國就包含後梁。歷史學概括一個時期要儘可能準確,如果有梁朝,那是不是應該還有後唐朝、後晉朝、後漢朝、後周朝,那剩下的十個割據政權怎麼辦?要知道南漢、北漢、南唐、前後蜀都是稱皇帝的,並不臣服中原王朝,且五代都只控制了中原,又只有50幾年,所以用五代十國概括既簡單又方便

  • 2 # 甲申十七年

    唐朝滅亡後就是後梁,後梁屬於五代,梁唐晉漢周,每個都很短,這樣如果分別叫的話太繁瑣了,所以統稱五代。五代時有個叫馮道的,四朝為相,可想而知這五個前後的朝代有多短。

    同時,五代時期並不是大一統的王朝,南方也有不少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國。兩個原因交在一起,造成了不說梁而說五代的原因。

  • 3 # 納蘭子悠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而梁朝壓根就沒有統一,只能說佔據著大部分中原地區。

    歷史上唐朝滅亡之後,戰亂的局面並沒有隨著唐朝的滅亡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戰火不斷生靈塗炭的景象。如果以五代後梁的建立為五代十國亂世的一個起點的話,那麼五代十國時期的徹底結束則是在公元979年的北宋時期。可見,唐朝滅亡後的戰亂局面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又遷延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正是在這數十年的時間裡,北方中原地區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以至於在五代十國後,東南地區的經濟優勢開始愈發明顯,繼而成為中原王朝的經濟支柱。

  • 4 # 羊羊先生

    五代十國,即: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吹毛求疵地說,五代十國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因為有些政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只是一股割據勢力,而且也不止15個政權。所謂五代十國,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不過,我們不用糾結這些旁枝末節的問題,就按通行的說法來吧。

    大致來說,五代政權盤踞在華北,一脈相承的是大唐的衣缽,這是主流;十國大多盤踞在南方(北漢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這是非主流。15個政權之間既有縱向更替,也有橫向攻伐。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呢?我們不妨以主流與非主流的關係為主要脈絡,把五代十國的歷史劃分成5個階段。

    第一階段(891年—907年)——山雨欲來

    第二階段(907年—936年)——後梁與後唐:軟硬兼施

    第三階段(936—951年)——屈辱的後晉、後漢

    第四階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後周:柴榮遺恨

    第五階段(960年—979年)——強勢的北宋:收拾舊山河

  • 5 # 嘴痕

    其實五代十國不是一個政權的名稱,而是史學家對那個軍閥混戰時期,所進行的一個概述名稱,因為在唐朝滅亡之後,黃巢起義軍團的力量也被各地的掌權節度使所撲滅了,這個時候便出現大大小小的政權。

    按照順序來說是朱溫建立的後梁,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後唐大將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後晉大將劉知遠建立的後漢,後漢大將郭威建立的後周,加上南方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等先後九個國家,加上北方的北漢政權,合併稱為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梁建立者朱溫本是唐末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後來降唐,與唐軍大肆打壓唐末農民起義軍,迅速擴張了自己的實力,是當時最強的勢力,只有晉王李克用能與之抗衡。

    後唐李克用是沙陀族人,因有功而被封為李姓,在剿滅唐末農民軍戰役中因其醉酒無理於朱溫,朱溫襲擊李克用駐地,遂與朱溫結仇,在山西建立晉王政權,仍用大唐年號。

    後晉石敬瑭,本是後唐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晉梁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因擁戴李嗣源繼位,被封為河東節度使,後因與李從珂互相猜忌,依靠契丹人的力量,建立後晉,自稱為兒皇帝。

    後漢劉知遠,本是唐明宗李嗣源部將,因兩次就石敬瑭於危險之中,遂被器重,在石敬瑭死後,屢次抗擊契丹,深的軍心,隨之建立後漢稱帝。

    後周郭威,因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有功,然後在劉知遠死後,被任為託孤大臣,後被漢隱帝劉承佑所厭惡,想派人殺之,最後郭威發動兵變,建立後周。

    這便是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主要君主,也是當時政權交替頻繁的根源。

  • 6 # 洞中一日史千年

       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了便於記憶,有一句順口溜,梁唐晉漢周,首加一個後)。

       十國,即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五代十國的歷史應該從安史之亂說起。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大傷元氣,外有藩鎮割據,內有黨朋之爭,而之後的的黃巢起義更是給滿目瘡痍的大唐雪上加霜。唐朝末年,國家進入了一個軍閥割據的動亂年代。

       公元888年,唐昭宗為了維護皇權,派兵征討西川藩鎮。後西川軍隊被王建奪權,自立門戶,史稱前蜀。

       公元892年,中央被迫任命楊興密為準南節度使,楊興密建立政權,

    史稱吳國。

       公元893年,割據福建的王朝被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其弟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建立閩國。

        在戰亂中功勞顯赫的錢鏐,逐漸控制浙江西部,被封吳越王,後建立吳越國。

        公元896年,馬殷被朝廷封為楚王,這個政權被稱楚國。

        一直在嶺南苦心經營的劉隱被任命為清海節度使,後來稱帝,史稱南漢。

        公元907年,朱溫強迫皇帝禪位,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至此,唐朝滅亡。

        朱溫稱帝后,任命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後高季興成立荊南國。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滅後梁,建立了後唐。

        公元926年,後唐發生叛亂,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脫離後唐控制,登基稱帝,史稱後蜀。

        公元936年,石敬塘聯合契丹消滅後唐,建立政權,是為後晉。

        937年,吳國發生政變,李昪強迫吳主禪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石敬塘上位後與契丹交惡,最後為契丹所滅。盤踞太原的劉知原趁機稱帝,是為後漢。

        951年,郭威發動政變,推翻成立四年的後漢政權,史稱後周。

       不久,後漢殘餘勢力在太原建新政權,史稱北漢。

       公元960年,後周皇帝柴榮駕崩的第二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接下來大宋快速的消火了其他的殘存勢力,統一了全國,至此五代十國結束。

       因為唐朝之後,政權更迭頻繁,中央集權猶如走馬燈。又因為這個年代在歷史上只存在了六七十年,所以統稱為五代十國。

       

      

  • 7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中國歷史為什麼很少說五代十國

    五胡亂華,漢人被當作“兩腳羊”吃掉奴役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指的是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一、五代

    1、後梁

    後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建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期間909-913年建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後梁,唐朝正式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2、後唐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

    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

    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京;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3、後晉

    後晉(936年—9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

    一共經歷了兩帝,12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後遷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

    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

    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

    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滅亡。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4、後漢

    後漢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後唐滅亡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公元947年,契丹滅後晉後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東京開封。

    948年,劉知遠第二子劉承佑嗣位,即漢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平之,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

    5、後周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宋,定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歷經三帝,享國10年。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是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他奉後漢隱帝劉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鎮叛亂。

    郭威登基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柴榮繼位後不久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

    在高平之戰中他親臨戰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敗北漢軍隊。隨後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

    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後周。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

    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二、十國

    1、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國政權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後,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很繁重。

    王衍繼位後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

    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2、後蜀

    後蜀(934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

    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後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舉兵滅前蜀,後唐朝廷即後又發生兵變,後唐莊宗李存勖於事變中身亡,平蜀主將郭崇韜亦因此事變身亡。

    西川節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隨竊取蜀中兵權,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隨即斷決與後唐朝廷的行政關係,效仿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割據一隅。

    中原大亂結束之後,新即位的後唐明帝李嗣源授他為西川節度使,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

    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後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3、南吳

    吳國(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為楊行密所建,又稱“楊吳”,亦稱“南吳,弘農,淮南”。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獨立建國,改元建制,但統治者並未稱帝,僅稱吳王。927年(吳順義七年),楊溥稱帝。937年(吳天祚三年),吳帝楊溥禪位於徐知誥,吳國滅亡,歷4主,立國35年。

    4、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後遷都南昌。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

    吳太和七年(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即位後,繼續保境安民,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於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

    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佔之楚地。中興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並向後周稱臣;宋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5、吳越

    吳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

    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

    錢鏐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號。

    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皇帝。

    吳越自錢鏐晚年與南吳通和以後,除兩度遣兵入閩國外,並無重大戰爭。在十國中,吳越是比較安定的地區。

    錢鏐修築錢塘江石塘,又置都水營使,主管水利事業,專管治河築堤,發展了太湖一帶的圩田。透過這些措施,使境內農業生產獲得發展。

    吳越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

    吳越國曆三代五王,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從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八十六年。

    6、閩

    閩(909年—945年),五代十國十國之一,先後定都於長樂(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

    909年,王審知受後梁封,成為閩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奪位,並於長興四年(933年)稱帝,建都長樂,年號龍啟,之後政變內亂不斷。閩天德三年(945年),南唐於閩國內亂時出兵將其攻滅。

    7、楚

    楚國(907—951年),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之一,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楚朝,以潭州(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南楚透過戰爭消滅了湖南境內割據勢力,實現了湖南的統一。馬殷時期,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

    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南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嶽、朗、澧、辰、漵、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951年,南楚發生內亂,南唐乘機派遣大將邊鎬攻下長沙,滅楚。自896年馬殷被任命節度使開始割據到951年楚國滅亡,馬楚共存世55年。

    8、南漢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

    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餘。劉謙死後,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清海節度使。907年,劉隱受後梁封為大彭郡王,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

    劉隱死後,其弟劉龑襲封南海王。劉龑憑藉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

    次年十一月,劉龑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是為南漢高祖。971年為宋朝所滅,歷四帝,五十四年。

    9、南平(荊南)

    南平(924年-963年),又稱荊南、北楚,高季興所建,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當時,南平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後,招集流亡,民漸復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後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南平或荊南。後唐滅前蜀以後,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後唐而作罷。

    南平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衝。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於南平;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

    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

    據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江陵(今湖北荊州)。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納地歸降。

    10、北漢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趙匡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援漢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

    為什麼中國歷史書對五代十國介紹少之又少,上歷史課老師也不講這段歷史,

    其實縱觀《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亂世,英雄輩出啊!但之所以現在很少提及諸如槍神王彥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五代是亂世,和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有些“不相容”;

    2,梁、唐、晉、漢開國君主性格上陰暗面比較明顯,子孫又都是昏君,歷來都是當做教訓用來警醒後人的,所以學習意義不大;

    3,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歷來受到華人,特別是華北地區人民的痛恨,這使得清朝時期從北方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比較忌憚,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時期的時間軸不像三國時期那麼好把握,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舊五代史》又長期被擱置,加上宋初對太祖陳橋兵變的極力掩蓋,以及後世君王出於維護統治需要,對五代的國君犯上奪權的貶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導致五代歷史流傳較為小眾;

    5,五代時很多著名人物並非是漢族人,所以在民族認同度上不如三國時期的亂世英雄。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為什麼說五代十國的中央政權是中國歷史極為黑暗的時期

    中山國

    前趙

    後趙

    前燕

    後燕

    南燕

    西燕

    北燕

    前秦

    後秦

    西秦

    後梁

    南梁

    北梁

    西梁

    成漢

    北魏

    西魏

    東魏

    北周

    北齊

    西夏

    大理

    吐蕃

    西遼

    西夏

    大理

    蒙古

    吐蕃

    元朝

    北元

    後金

    清朝

    前梁是漢人張軌建立,樓上弄錯了 隋唐,是鮮卑化漢族建立

    此外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是漢化的沙陀人建立

    還有土谷渾、高句麗、渤海、瓦剌等少數民族政權

    中國史上曾有五代十國,哪個不屬於五代之中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為什麼說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最混亂的一段時期

    10個國家打仗能不亂嘛,跟南北朝一樣亂啊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哪十國

     五代十國,是“五代”與“十國”的合稱,有時也稱為“五代”,一般認為是公元907年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為止。   在此五十四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稱“五代”。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或同時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十國”只是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五代十國一共73年。

    為什麼歷史書上面沒有講述五代十國的歷史.我們歷史老師說 那段歷史太可怕了天天打仗人吃人。影響民族團結

    因為要強調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凡是搞割據分裂的,歷史教科書都是一帶而過,南北朝、五代十國莫不如此。春秋戰國還在秦統一前,三國在民間影響太大,屬於特例。所以不是文學家的過失,而是意識形態宣傳的需要。

    歷史太亂,而且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太多,分散了文化力量。少數民族政權也多,很多當時典籍內容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另外就是政權太多,以至於不能像以往全國中央集權的時候那樣,只有一家史書之言。而且戰亂時期大修史書是不可能的,而最後成功的趙匡胤從中國歷史的正統性來說本來就是黃袍加身篡奪皇位的亂臣賊子,因此他不可能也不會願意提起他的發家史以及當時他的對手的歷史。所以現存的五代十國的資料不僅稀少而且分散。再加上五代十國延續的時間並不長,它夾在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唐宋之間,為它們的輝煌所淹沒,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五代十國的具體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也是為了考試的方便,那段歷史太亂,學生也沒有必要記住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所以那塊知識只能作為冷點一筆帶過

    如何看待五代十國曆史的發展狀況麻煩告訴我

    自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梁(史稱後梁)至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周(史稱後周)建宋,這段時間史稱“五代”。與此同時.南北各地又曾先後出現一些割據政權,史稱“十國”。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封建史上一個時間雖短暫卻又極為錯綜複雜的分裂割據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為時雖短,若從大勢而言,這個時期確是晚唐“亂世”的延續.一則因中國此時政權林立.所謂十國.還只是自宋以來漢人的看法,並未包括邊疆少數民族在內。特別是契丹對華北的政治局勢影響極大,終於形成和北宋長期對峙的局勢。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中各個民族的政權。由於分裂割據的局勢如此,故戰爭和篡奪頻繁,天下大亂;二則因各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大多不是世家大族,而是出身於黃巢起義軍及一些“流寇”的部將和久已漢化的“蕃夷”.這是漢族封建史家所看不慣的,如歐陽修的《五代史記》就不斷地哀嘆“嗚呼”.給後人帶來了更陰暗的印象。’  其實。這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由此,徹底擺脫了六朝以來世族高門壟斷政權的局面,農民由於租佃制的普遍施行,人身依附得以削弱和商品經濟得以較快發展。因而封建帝王的專制統治也得以進一步加強。如樞密院到北宋即與政事堂對掌軍事大權.天下財富也漸集於三司。同時,文化上如詩、詞等較之唐代又有新的發展。加以此時開始刻書,為宋代以後教育、文化的日益興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果看不到這些時代特點,就不易理解這段歷史的重要意義。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仍舊保留著封建割劇的狀態”。這是符合中國歷史的精闢論述。在封建社會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各地區分割閉塞.這就是封建割據的客觀條件;即使在統一的封建帝國中.也必然保留著某種程度的割據狀態。而且割據的潛在因素一直存在的.不過僅有以上條件.或者說,僅僅有潛在的封建割劇因素.並不就必然能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證明,封建國家統一的時間要比分裂割據的時間長得多。顯然由潛在的因素轉化為分裂割據的局面.還要有別的因素。這些因素很多,各個時期都有不同。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則是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衰落,不但無力控制地方,反而受制於軍閥,乃至為封建軍閥所廢棄(或者為內遷的少數民族貴族所滅)

    。同時,各地割據勢力之間暫時又沒有形成能夠吞併其他割據勢力的強大力量,於是出現了鼎峙之局。三國、十六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出現.莫不如此。可以說.這就是各個封建割據分裂時期的共同處。

      但是五代十國與前代相比,又有差異。

      一、封建經濟結構有所不同  表現在封建土地的經營方式上.前代是以士族地主的大莊園經濟佔支配地位,而五代十國則是以庶族地主的莊園經濟佔支配地位.魏晉南北朝的封建大莊園是由漢代世家豪族的塢堡形式的封建莊園發展而來。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末期開始衰落,隋末農民戰爭以後遂土崩瓦解。整個唐代莊園的經營方式逐步取代了這種封建大莊園,也就是說。封建土地私有程度的增加.勞動者所承受的超經濟強制相對減少。經過唐末農民戰爭這種變革算是完成了.與此相關聯.魏晉南北朝的封建大莊園是高度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因而商品經濟萎縮。遠不能與秦漢相比,那時雖有商業活動,但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提供奢侈品。而且以物易物的現象十分普遍。貨幣地位大大下降.五代十國則不然。即使在戰爭頻繁的中原地區。商業仍然活躍,貿易的貨物雖然仍以奢侈品為大宗.卻還有相當數量的生活必需品。無論是中原的五代,或者是南方的九國。商稅都是國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經商的人.包括了上自後妃,下至官吏的大小封建貴族、官吏,鉅商大賈又多是依靠各地封建政權的統治者才能貿易各地.牟取暴利的。

      二、社會基礎也有差異  這是與封建經濟結構的差異密切相關的。三國是東漢末年州牧割據的發展,而東漢末年州牧割據的由來很久,作為後世士族發主的先驅的名門望族結為莊園主集團。這種半割據狀態一旦遇到中央勢力衰落的時機。便立即發展為州牧割據。三國、兩晉形成了士族地主的支配地位。聲勢顯赫計程車族領袖人物不僅成為封建王朝的支柱,甚至封建皇帝也要賴其提挈。即使內遷的少數民族的封建貴族建立政權,也不能不依賴他們的支援,門閥世族的力量空前強大。當然,十六國和北朝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社會基礎,這就是內遷的少數民族封建貴族。但後來隨著民族的大融合而合流。

      入唐以來,士族和庶族的鬥爭激烈進行,經過幾翻鬥爭,士族和庶族逐漸融合,同時又結黨相爭,勢同水火.於是“孤寒無黨”的“蕃將”被擢升為雄據邊區,手握軍、政、財、刑大權的節度使,此後節度使遍及中原,呈現了半割據狀態。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政和朋黨之爭都是與士族和庶族的鬥爭相關聯,就總的趨勢來說,是士族與庶族的合流,形成勢官地主階層,它在宋代稱為“形勢戶”.但在唐末農民戰爭中受到沉重打擊,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新興的藩鎮壓倒了舊藩,藩鎮之間舊日的相對平衡完全打破。唐朝廷不但失去了江淮、巴蜀的財賦收入,而且內部矛盾重重。仰鼻息於強藩。受他們的操縱控制。這樣半割據轉為割據之局,徒有其名的大唐帝國終於覆滅。出現了大分裂的局面,然而也恰恰在這時。出現了新的生機。

      五代十國是唐代藩鎮割據的發展。又是由長期僵持之局轉向統一局面的過渡時期。它是封建軍閥稱王稱帝的年代。藩鎮和帝王是一體之人,他們的出身比店代藩鎮還要“等而下之”,至於文人.雖也有極少數士族遺孽和相當數量進士出身,但他們並非憑藉門第或豬科舉而致位卿相.只不過是投靠藩鎮,屈居幕僚,隨著鎮帥升為天子,他們也就攀龍而躋卿相;而且即使他們位居宰軸,也只能看武夫臉色,聽將帥驅呵。保其祿位而已。所以五代十國的社會基礎與唐朝是頗有差異的。就是說.它改變了唐代士族與庶族新貴族合流為勢官地主的狀態,此後的勢官地主又是另一代新人了。在五代是揮舞長槍大戟的武人和聽其支配的官僚,在宋代則是又以科舉出身計程車人為主了。

      史學界有稱後唐、後晉、後漢三朝為“沙陀三王朝”的說法,其實是不妥的,雖然這三個五朝都是沙陀軍人當皇帝.但卻與十六國、北魏不同,與此後的遼、夏、金、元、清更不同.這是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對漢族採取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政策,其次後唐冒稱唐室後裔,施行唐制,晉漢踵行不改.尤其重要的是三朝都不曾形成一個沙陀封建貴族集團為核心的政權,而幾不分蕃漢.一體使用,實際上起決策作用的人物多是漢人,可見它們與漢族地  主所建封建王朝並無區別。

      三、就割據政權分佈狀況看,與前代大不相同  以前的割據時期,基本上為南北對峙。也就是南方和北方基本上都分別在一個政權統治之下,五代十國則不然,中原五代歷時都不久,十國中歷時最短的前蜀也比五代中任何一朝要長。這是由於南方諸國“保境息民”政策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割據政權之多。前所未見,這是唐中葉以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東南各地經濟有了重大發展的反映。否則怎麼可以理解。在唐中葉還相當落後的福建能夠養得起閩政權下的那批數量龐大的貴族、官僚和軍隊呢?  四、五代是中國封建時代中原地出現的時間最短的割據時期。也是中原地區的最後一次割據  三國時期歷時九十年;十六國和南北朝歷時近三百年。五代自後梁建國至北宋代後周共五十三年.此後又有遼、宋對峙和宋金對峙.但這種情況與上面所說的幾個時期是不同的。遼宋對峙可以說是由遼和宋分別統一了邊疆和中原.雖然也同時存在西夏、大理以及回鶻諸政權,吐蕃政權.這類情況在歷史上的統一王朝幾乎都有。至於宋、金對峙,確乎有些象南北朝,但是無論十六國和南北朝都是中原地區自行分裂。形成割據。建立割據政權的內遷民族都是遷入較久.並且是在中原“創業”。金朝則不然,它是女真貴族於原居地完成部族的奴隸制度變革建立政權之後。逐步侵入中原的.它不是中原自身分裂的產物。所以兩個“南北朝”貌似而神異。五代歷時最短.而且從此中原地區自身不再分裂.這都不是偶然的。東漢後期,出現計程車族地主和他們經營的封建大莊園對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王朝具有很大的離心力。三國時期正是他們發展壯大的階段。所以依靠門閥世族為支柱的西晉王朝就享年不永。此後近三百年之問.在士族勢力由盛而衰的形勢下.經過了重重災難。統一才能重現.五代就不是這樣了.分散的莊田.出自凡下的庶族地主只能依靠強有力的封建國家來保障他們的利益.而不足為左右皇杈的社會勢力。儘管在一段時間內,握有重兵的封建政權軍閥可以要挾朝廷,甚至稱王稱帝.但這種現象終究不能長久。所以,五代王朝象走馬燈似的更換.蕃鎮們的財富更是朝夕易主.瞬息轉手.封建秩序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物極必反,統一代替了割據。而中原地區自行分裂割據之局從此基本上不復見於中國封建制的歷史。

    !  五代十國表面上亂,實質是變。把五代十國看成是混亂倒退的“黑暗時代”,可以說是受了宋代文人陳腐觀念的影響.就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來考察,五代十國是一個大霞蕩、大變革的時期。從此士族地主的影響蕩然無存,勞動者由農奴身分轉向人身依附關係相對減輕的農民身分。從些勢官地主換上了以科舉出身的人物。汰除了士族殘餘和襲其舊風的官僚,藩鎮,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封建割據的因索,而增強了統一的基礎。從五代十國自身來看。固然有社會經濟和文化遭受嚴重破壞的一面.但同時又有它們得到發展的另一面。在南方這後一方面應當還是主要方面。我們可以認為五代十國是中國社會經濟習進一步南移的重要時期。又是中國封建制時代文化重心南移的開始。

    中國歷史五代十國時期如果宋太祖趙匡胤不統一全國,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全國?

    大遼國入主中原。中國淪陷。中國出現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

    這個可以推論啊。一旦遼景宗即位到蕭燕燕臨朝。遼國蓬勃發展。統一中國的只剩下野心勃勃的遼國。

    除非南唐李弘冀成功稱帝並且李弘冀國祚命長那麼南唐可以用林仁肇北上統一中國。不要指望那個亡國之君南唐後主李煜。他必定亡國。

  • 8 #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唐朝滅亡後是五代十國,而梁是五代的第一個國家它是包含在五代內的。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到、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梁絕對不會被稱為朝的,“朝”是來源於“天下共主”的概念,是古時候的一種說法,也就是說,朝代表的是天下,就是說古代政權如果要稱為“朝”的話,那它就必須是可以統一四方的政權,換一種說法就是,“朝”的君主是全天下最有權威的,他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力去統治四方的那些民族,就是說古時候的政權不可以隨隨便便就稱為“朝”的,要能力很大的政權才可以稱為朝。還有“朝”一般是指統一天下的中原地區,“朝”要有國君,還有國民和邊疆領土,有所治理的地方,重要的是還要有獨立的軍隊。

    說完朝,再來說說“代”。“代”,是以時間為軸的稱呼,也可以說是一個姓氏,代是豎線傳承關係,朝是並列關係。代是時間概念,朝是空間概念。

    下面我詳細說說五代十國的歷史:

    一、五代十國曆史沿革

    五代十國 (公元 907 年- 960 年)這一稱謂出自 《新五代史》 ,包括五代 ( 907 年- 960年)與十國( 891 年- 979 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 907 年唐朝滅亡開始,至 960 年宋朝建立為止, 部分史家則定義為到 979 年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之外有眾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稱制立國 (稱王或稱帝) 的割據政權被稱為十國。

    十國之外, 還有晉 ( 後唐前身 ) 、岐、盧龍(燕)、定難、成德(趙)、義武(北平)、朔方、歸義、河西、武平、殷、清源(泉漳)、靜海等諸多割據勢力。

    《新五代史》則著“十國世家”,遂有“十國”之稱。 部分史家循晉為後唐之前身、 殷屬閩國之分支均不單獨列入十國之例, 以北漢為後漢之殘餘而不列入十國, 將燕、岐納入代表性割據政權稱” 十一國“,故又有” 五代十一國 “一說。二者均指同一歷史時期, 唯對政權定位存在略小差異, 因歷史正統性和長期使用習慣一般仍多稱五代十國。

    907 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的開始。 923 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 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源出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 936 年被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947 年,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契丹遂在開封改號為遼。同年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 951 年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其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統一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 960 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建立北宋, 五代結束。

    除後梁太祖時期以及後唐建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都城。五代歷時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後梁、後晉、 後漢各一姓, 後唐三姓, 後周二姓) ,共十四帝。 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 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吳後被李 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馬楚與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加之後期政治腐敗使得國力衰退, 最後敗於後周。 而楚國故地不久又被武平軍割據; 閩亡後被南唐、吳越和清源軍(泉、漳二州)三分。蜀地依次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分別亡於後唐和北宋。

    北方地區初期政權林立, 除後梁外,有河東晉國、鳳翔軍岐國、盧龍軍燕國、成德軍趙國、義武軍北平國以及定難軍、歸義軍、河西軍等政權,晉國在攻滅燕國並不斷取得後梁河北之地後建立後唐,隨後滅後梁、服岐國、收趙國與北平國,基本統一北方。而割據夏州一帶的定難軍逐步統一了歸義軍、河西軍等割據政權並大力擴張, 最終建立了西夏王朝。 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 是後漢滅亡後由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劉祟所建, 部分史家學者認為北漢是後漢殘餘政權。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征服四方,最後於 979 年滅北漢,基本完成全國統一,十國結束。

    而割據交趾的靜海節度使吳權於 939 年自立為王, 靜海軍自此正式走上獨立之路並永久脫離中國,逐步成為今日的越南。越南歷史稱吳權為前吳王,稱該政權為吳朝。

    二、周邊少數民族的崛起

    8 世紀中葉開始稱雄於漠北的回紇汗國, 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收復兩京 (長安、洛陽),

    出力很大。 9 世紀初被迫分 3 支西遷,高昌回紇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恢復了北庭。五代後唐時佔有了營、平 2 州(今大淩河流域和灤河下游)。一支南至甘州(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除了統一青藏高原外, 11 世紀初為西夏所並;一支西遷到新疆東部,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史稱西州回鶻;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從 10 世紀中~ 12 世紀建立了黑汗王朝。

    東北方面形勢也有新的變化。契丹和奚脫離了唐朝控制後,日益強大。 10 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 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 後晉時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 大體上即今北京市、 河北和晉北。 五代末年中原王朝與契丹以河北白溝河和山西內長城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 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 6 世紀末與吐谷渾、 蘇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 至 7 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稱雄漠北。 公元 840 年左右, 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 4 鎮。 8 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時期。

    西南有南詔的建國。隋唐時代在雲南洱海周圍地區以烏蠻為主體和白蠻等族長期融合形成了 6 個部落時在唐開元年間。 天寶年間南詔叛唐附吐蕃, 史稱“六詔” ,詔即王的意思。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大破吐蕃泫銳性收理畢壕揩,又稱“南詔”。唐高宗時臵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援南詔統一六詔。 7 世紀 80 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援南詔統一六詔。 902 年為鄭氏所篡, 建長和國。 南詔亡。 後經趙氏天興國 (928~ 929)、楊氏義寧國( 929~937)建立了大理國。至 937 年政權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國。

    自漢至五代千餘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的越南北方地區於 10 世紀中葉脫離了中原王朝而獨立。直至明初曾一度於其地臵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前後僅維持 20 餘年。

    三、五代十國的歷史特點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形勢更甚,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控制的地區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 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 岐、吳除外) 而稱王稱藩, 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制立國的政權被 《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這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 使得戰亂不止, 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得以發展成胡漢雜揉式的強國。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後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 官職廢臵不常, 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 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與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 時常背叛中央, 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

    為了抵制五代以來的武人干政現象,宋朝採取重文抑武的政策。 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 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 出現了一些非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例如沙陀建立的後唐、 後晉與後漢等。 而契丹先建立契丹遼朝。 其他還有党項。這些都對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很深遠的影響。

    由於北方內亂、胡族南侵與天災不斷,南方政權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位於北方的五代及其它割據政權。 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 此後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 十國為了擴充套件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發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石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

    由於關中經濟崩潰, 五代大多定都於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影響了宋朝的軍事與經濟。 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儲存了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四、五代十國對於後世的影響

    貴族政治向布衣政治的轉變

    五代十國,頻繁的戰役打壞了世家大族所有的榮耀和尊嚴,武力的高低成為把握權勢最重的籌碼。梁太祖朱溫出身奴僕,後周太祖郭威是個街頭混混,後唐的奠基人李克用、後晉太祖石敬瑭、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是沙陀族人,也就是漢人口中的戎狄。當這些出身低微甚至卑賤的人端坐在龍椅時,滿身貴人的貴族們一邊瑟瑟發抖一邊體會著什麼叫做朝不保夕。

    而在相互討伐的戰役中,出身庶族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上升的但願。既然科舉這條路走不通,於是他們放下詩詞歌賦,捧起兵法和帝王術,選擇投身軍營,成為將軍的幕府,在戰役中學習,在戰役中成長,在戰役中施展自己的光和熱,逐漸成長為軍事團體的軍師。當軍事團體奪取政權的時候,這些寒門知識分子也華麗回身,將政治的魔杖牢牢攥住,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央,開始了他們出色的演出,布衣知識分子開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主宰。而此時,所謂的世家大族就在戰役的硝煙中分崩離析,貴族徐徐離開了政治舞臺的中央,貴族這個身份慢慢地消失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之中。

    貴族精神滅亡,實用主義興起

    在五代十國中,有一位爭議很大的名臣,就是馮道。這個人號稱長樂老,是中國古代政壇中輔佐多朝的人,他經歷過五個王朝,十個天子,在每一個王朝中都擔任宰執一類的重臣,而這樣的燦爛履歷即便是在大一統時期也是未幾見的。馮道在世72年,可謂長壽白叟,可是後代卻以"不知廉恥"、"奸臣之尤"的評價。

    馮道出身耕讀之家,生逢唐末濁世,填飽肚子活下去僅僅依賴聖人之學是不夠的。馮道出仕便在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的軍中,只有左右逢源、圓潤油滑才能夠在環境殘酷的軍營和戰役中生存。而馮道所面臨的十位帝王中,不僅有明主,也有戰役機器,甚至有暴君,可是他依舊平步青雲、波濤不驚,依賴的就是通帝王心術、通為臣之道、通實用利己、通生存之道。而這也是大部門知識分子能夠活下去並向上攀爬的不二法門。

    學得文武藝,報效於帝王家,知足統治階級的需要才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追求。貴族精神是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才能養成的文化屬性,而在飢餓困窘的年代裡,只有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才是真理。一切為了活著,一切為了利己,實用主義就這樣興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逐漸成為了華人的價值觀。

    中國"尚武"精神的絕唱

    中國尚武的氣質從宋代開始就徐徐消失。而五代十國便是中國尚武精神的輓歌。

    漢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役是中國古代始終不變的主旋律。戰役不僅是殘酷的,同樣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從先秦到唐代,幾乎全民皆兵,每個人面臨兵役都責無旁貸,為了在戰場上能夠活命,布衣必需會技擊。

    生逢五代十國這樣的濁世,武力是解決題目最好的方式,連年的戰役、兵亂,除了朝堂上的官員,身處江湖的庶民天然也是朝不保夕。活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想要在濁世中脫穎而出,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甚至一呼百應的天子,只有成為將軍,統軍百萬才是獨一的出路。縱觀五代十國的開國天子,每一個人都是身經百戰、功成名就的軍事家和戰役機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詩鬼李賀如斯雄渾豪邁的詩句就是那個時代尚武精神最好的寫照。

    同樣出身武將的宋太祖趙匡胤在經歷了這個濁世之後,終於發現武將是帝國安全與不亂最大的危害。於是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把帝國武將的地位一再貶低,而一味進步文臣的地位。防止武將作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帝國的臣民都不想成為武將,所以他充分施展了科舉取士的巨大能量,讓天下的年青人看到讀書的利益。

    於是趙宋真正開啟了中國的科舉時代,讓考試當公務員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在他弟弟趙光義執政的20年間,科舉取士的數目遠遠超過唐朝三百年,而他的侄子宋真宗趙恆更是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勵學篇》,告訴天下人,只有讀書才是實現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獨一途徑。而此時,尚武這兩個字在華人的性格字典裡被抹去,崇文逐漸變成人間正道。

    經濟重心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央存在一個變化過程,就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秦朝開始,長安和洛陽就是中國政治的中央,而黃河流域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央,政治始終主導著經濟的發展。而中原腹地始終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攻入長安和洛陽就代表了對於前朝的征服。

    五代十國的戰役也大多發生在中原地區,唐末的戰役讓長安城化為灰燼,中國以後的王朝再也沒有選擇這裡建都,千年古都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東都洛陽也在戰役中被破壞,開封,這個比東都還有靠東的城市,依山傍水,位置優勝,逐漸走進了統治者的視野,終極成為了北宋的國都。

    比擬於北方所謂正統帝國的戰亂頻繁,十國中那些位於江南、四川的小國則是風調雨順、物阜民康。來自北方的難民,在戰亂中舉家逃離,帶著但願向南出發,他們帶來的不僅是人口,還有龐大的勞動力和提高前輩的出產技術,江南地區的經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超過北方,成為中國古代的糧倉。江南地區的興盛一直持續到如今,經濟中央從此再也沒有北移過。

  • 9 # 風塵俗吏

    五代十國是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至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的53年間,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最後一個政權分裂,軍閥混戰,民族大融合,動亂紛爭的歷史時期,也是延續時間最短的一個大分裂時代。

    中原王朝是五個國家的興替,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 朱溫滅掉唐朝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沙陀人,原唐朝河東節度使)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久,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其中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先後平定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6國,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其實十國的概念不是很準確,期間還存在過北平國、趙國、桀燕、殷等小國還有其他節度使的割據政權。 

    北宋建立後,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舊五代史》,原名是《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因為五代各朝均有實錄。該書取材於各朝實錄及範質《五代通錄》等書,文獻完備。且修史時五代結束未久,編撰人對當時情況多能瞭解,故史料較豐富。十國中對五代稱臣奉朔各國,如荊南(南平)、楚、吳越等,入《世襲傳》,餘入《僭偽傳》,契丹、吐蕃等入《外國傳》。後人為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是宋歐陽修撰紀傳體史書,原名《五代史記》。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

    無論是太祖朝編撰的《舊五代史》還是北宋中期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都採用了 “五代”這個名稱來命名這53年的動亂時代。但是並沒有像秦、漢、隋、唐一樣用梁、唐、晉、漢、周分成五段來命名這個時代。他們都認為五代十國和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一樣,是一個大分裂的歷史時代。秦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局面。秦朝開創、兩漢發展的一系列中央集權制度,不僅在當時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正統”的觀念既成為封建統治者統治思想的一部分,又是古代知識分子對於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的探索,他們的歷史觀。比如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奉南朝為正統  。宋代的史學家一致的以黃河流域出現的中原王朝為正統,用五代十國來命名這個時代充分體現了宋代封建史學家的正統思想和大一統思想。但這樣命名能夠準確全面客觀地認評價這個時代,是一種科學全面的歷史研究方法。五代十國的分裂動亂紛爭是唐朝後期中央集權衰落、地方藩鎮割據發展的延續,不能割裂開來,孤立地研究。所以千百年來封建史學家都接受了五代十國這個概念,而不是用梁、唐、晉、漢、周割裂開來命名這個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沄偉發文“商演沾滿銅臭氣,應向侯寶林大師學習笑灑基層”,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