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暖線上
-
2 # 木牛流馬
孔子思想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就有人追捧,頒楊,有人懷疑,貶損,能走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只要不被噬棄,而且還有無數追隨者為其歌功頌德,有點質疑再也正常不過了。就無數人能為其討論的這件事本身已經盡顯其偉大了。何況他己走出了國門,漸漸的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人認識接受。當然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總會有錯,再偉大的思想理論,也會有他的侷限性,別的不說,就拿其中的“忠,孝”說吧,拿封建社會的“忠孝”觀套現在人的“忠孝”,你會覺得肯定是行不通的,封建社會,臣對君,下輩對長輩(不管管錯對)都要絕對的服存,否則就是不忠不孝,你能做到嗎?當然不能,所以,看孔子,看忠孝,也要與時俱進,長輩對,我們聽,長輩錯,我們可以解釋勾通,和睦相處,這是對長輩最大的尊重和忠孝,也就是說,古人的思想是不變的,可社會是變的,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思維,讓古人的思想負與新的生命力,以適應,促進社會的發展。
,
-
3 # 緣分天空139702868
活在當下,滿嘴仁義道德之士,大談廉政為民之官吏,有幾個是真?吾輩走過來,也看過來,爾信幾年將死之人能高產理論麼?只聽沒頭沒腦東一語,西一話,何為理論?只緣即得利益者,以一語一話為標題,不斷以正解擴大解讀而為之形成之‘’理論‘’,但以其過來路,能忽悠百姓?當前,於光天化日之下敢製造理論與歌頌,不外乎即得利益鞏固與發展之目的,為當下人啼笑,更何況孔老二,兩千年進化路發生了什麼?質疑歸質疑,歷史是統治階級寫的,需要成就故事
-
4 # 通古博今老農民工
有質疑很正常。任何一個歷史人或者是現實人物,只有品評質疑爭論中,才能樹立起一個人物的真正價值。不過現代人品評孔子時,萬不可用現代人思想,去要求兩千五百年前的人物去。一一唐,劉禹錫有詩《浪淘沙》,說:“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千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
-
5 # 大愛創始人曹紀坤
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儒家思想就失去了社會基礎,再不能成為人們衣食住行和社會倫理的指導思想,所以必然被社會所淘汰,被歷史所拋棄,被人們所質疑!
-
6 # 應急出口
因為真正瞭解孔子和孔孟精神的人不敢去質疑孔子,也不屑於跟反對孔子的人做什麼辯論。對孔孟和儒家質疑的人可能最多看過論語,但沒有一個是看過孟子的。孔孟精神是兩千年華人的道德基礎,有孔孟中國這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才不至於淪為野蠻民族,中國這兩千年來的道德修養不比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差,就是因為孔孟。孔孟精神在古代是個指路明燈,但對現在的華人來說,這個標杆太高了,忠孝節義做起來太難,所以乾脆就質疑這些優秀思想的正確性,我做不到,所以這就是錯的,這樣思想的人和事還少嗎?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唯一一個主動放棄本國傳統文化的國家,同時中國還是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沒有宗教信仰的制約,也不信孔孟,中國道德滑坡還需要其他理由嗎?
-
7 # 清風無限1
孔子的學說是更好的讓統治階級如何統治人民。他很好的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也更好的麻木了人民的思想。統治階級極力的宣傳他的思想,把他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就是麻痺人民的思想。他是統治階級的工具,而現代人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自我的覺醒。世界多元思想的交流。人們更加理解人性的解放和人性化東西。
-
8 # 藍先生易學研究
因為孔子只談儒學,世間稱臭老九,孔子過陳國,餓七天,只因他不懂政治,文學上也不如顏回,目睹之事,未必盡是,耳聞之事,不可盡信。也是在陳國城門口發生的事。故事是,餓了七天,眾弟子向民間捐點米煮粥。野外風大,一陣風吹來,帶點樹葉。顏回開蓋,清粥上樹葉不甘倒掉,往嘴裡送,眾弟子忌顏回才高,要孔子責怪,顏回露出樹葉,孔子覺,社會複雜,才言目睹之事,未必盡是。
-
9 # 可以爭但別人身攻擊
幾千年前的孔子思想肯定有它的侷限性。現在人會質疑很正常。只有在民智未開,奴化教育的封建時期才有可能出現盲目的崇拜孔子。因為孔子之後的儒家後來者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不斷的閹割發展,致使中國社會錯失了一次次發展機會以至於現代時期的苦難恥辱肯定要招致一些罵名。其實孔子也挺冤的。後人無能憑什麼怪前輩?思想也好,學問也罷。繼承發展,發展的好壞還不是後人決定的。
-
10 # 趙雪琴
質疑孔子,看我們是站在什麼樣的階層人的角度去質疑,如果是站在文人和學者的立場,不但不會去質疑而且還會去奉行他的恩想和行為。因為,他講話的角度是站在統治者和文人學者的角度當然會得到讀書人的歡迎。比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言論。如果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他們就有輕視和鄙視勞動者,對勞動者舉高臨下小看老百姓和體力勞動者。離道德太遠了,只為y數人說話,背離了道德眾生平等的夲質,把社會帶入了偏離道的地方,使的社會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厚此薄彼貧富不均,這就是質疑似根諦。
-
11 # 華夏方為
……懸崖峭壁上,有一棵勁松。在懸崖峭壁的交相輝映下形成了一道絕美的盛景。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很想攀爬到山峰的頂端一覽這絕美的盛景時。卻發現自己,雖然四肢發達,可自身機能欠缺,頭腦簡單。自身具有的起底條件根本就攀爬不到山峰的頂端領略這絕美的風景時。他們就自然用各種原因或理由說這棵勁松的這不是,那不是。
……一個個貪慕虛榮,又愛面子的人會主動承認自己目光短淺、冥頑不化,愚頭笨腦的……由此種種就不難明白。凡是,罵孔儒孔的都是比孔夫子有學問有能力的人……
-
12 # 語境思維
此題涉及中國文化,不可不察。從焚書坑儒起,尊孔還是批孔,一直爭論不休。我想有五。
其一,孔子的地位,歷史形成。美國韋伯羅熱同義詞詞典列出前11位大哲學家排序為:孔子,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賓諾莎,培根,康德,馬克思,黑格爾,盧梭。
其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在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多有對應的教義。十字歸一“善”,系統縝密,堪稱做人的普世價值觀。
其三,儒家價值觀與西方的差異。西方普世價值觀的“七德”與“七惡”。七德(7virtues):①公=公正(justice),②慎=謹慎(prudence),③節=節制(tenperance),④毅=堅毅(fortitude),⑤信=誠信(faith),⑥望=希望(hope),⑦仁=仁慈(charity)。七惡(7sins):①驕=驕傲(pride),②貪=貪婪(covet),③色=好色(lust),④怒=動怒(anger),⑤饞=貪吃(gluttony),⑥妒=嫉妒(envy),⑦懶=懶惰(sloth)。簡言之,七德: 公慎節毅信望仁;七惡: 驕貪色怒饞嫉懶。可見區別有二: ①孔有智慧,無公正。②孔有禮節,無節制。
其四,自董仲舒獨尊儒術起,儒教被統治階級惡意利用,政教合一,蒙上束縛與奴役百姓思想的惡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而總是“君子可以欺天下”。“三綱五常”是個什麼鬼。“性本善”,也被用來“只許規規矩矩,不許亂說亂動”。
其五,若正確的孔子,被錯誤的人,用在錯誤的時機,錯誤的場合,則有被錯誤的孔子。
-
13 # 塗山樵夫
因為孔子的道德約束使得現代人很不舒服,因為孔子乾的事都是些逆水行舟的事,所以他倍受現代人的質疑。質疑是表象,反感不舒服是心理的暗動。跟著感覺走,緊拉著夢的手,不是很爽嗎。
-
14 # 夢裡長安蓮花香
孔子的思想有其精華必有其糟粕。更有其時代的侷限性。從大秦帝國建立第一個封建帝國後到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大清帝國滅亡,兩千封建帝制牢牢掌握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為其千秋帝國大業服務。儒家思想有利於農耕時代社會穩定的秩序和發展。仁義博愛,麼和為貴的思想及基於三綱五常的封建宗法等級體系網路人性和生活。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相對於複雜人性和變化發展的時代,這種密不透風的鐵桶式的社會管理機制,容易產生僵化和腐敗,由於人性中懶惰,自私和虛的劣性根,造成一些人不去修行個人品德,象孔聖人教導的那樣去做,而是戴上假聖人的面俱去幹見不得人的勾當,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在社會清明時期,儒家思想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形成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清明河上圖,康乾盛世等封建輝煌時期,但大部分處於戰亂不斷,腐朽黑暗的平庸時期。儒家思想漸漸變成了愚民思想和腐朽政治的鐵腕。孔子思想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和創造性。官場政治走上腐朽沒落,民間文化失去生動自由的活力。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整個社會陷入虛偽欺騙的誠信危機,自私自利,人性荒蕪的潰敗之中。所以孔子思想改造下的中國文化中沉澱了人性中越來越多醜陋的東西。掩埋了許多人性光輝的一面,社會越發展,這種負面對社會發展的阻力就越大。其可惡的一面令人心生厭惡。反而傳統美德受世俗功利者譏諷和損毀,所以現代人對孔子對儒家思想既尊又貶。
-
15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孔子受人們的質疑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兩千多年來,人們不知道君子一詞的含義是什麼造成的。君子一詞的含義就是孔子的真實思想。《論語》《中庸》《大學》的關鍵詞語就是君子。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一百零七次。
-
16 # 邪正壓正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沒有孔夫子仁愛的教導,我們白來一生,而且下世連人都做不上了。請看今天的世界,孔子學院已建立了多少,英國已經把佛法搬上了學生的課堂,並且成立了漢學院。英華人比我們傻嗎?早在1972年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就預言: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他對世界上20多個國家與民族文化研究後所下的結論。1988年,許多諾貝爾獲得者也呼籲:21世紀人類要想很好地活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的中國的孔子的那裡去尋找智慧。這些人都是大智慧的人,我們的眼光和胸懷能和他們相比?
-
17 # 教育問道
孔子還是那個孔子啊,月亮不是那個月亮!孔子生活的時代早已不同於現代,人們的觀念早已發生了變化。孔子其實是一個普通人,是後人將其供奉上了神壇,讓他成了聖人。因此,我認為孔子已不是單個的人,而成了一群人,使他成為一個被多向解讀的人。從漢代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開始,孔子就慢慢開始“成長”起來,歷朝歷代的“磚家們”根據統治者的需要,對孔子都有不同的解讀,使孔子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在今人看來,孔子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不成功的政治家,他的影響,是華人信奉他的某些哲學思想。
我們不知道孔子有沒有教師資格證,是否“非法從教”,我們只能猜想孔子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良知來教化生徒,因而“有教無類”。他沒有教室,家、田園和旅途就是他的教室,估計連粉筆、黑板、講臺和課桌都沒有;估計有琴臺——因為學生上課的時候是可以彈琴的。孔子沒有國家規定的教材,更沒有教輔資料,自然就是教材,生活就是教輔資料。至於多媒體課件,那更是沒有,只有窗外的青山綠水和飛禽走獸當多媒體了。
孔子也收學費,據說叫“束脩”,有人猜測是鄉下的臘肉、糯米粑之類的禮物,數量沒有規定,只是學生表達對老師的敬意而已。
孔子收學徒,估計有點像今天的小作坊收徒弟,但學的不是為了謀生的各種技藝,而是治國經邦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有點相當於現在的成功學之類。沒有人給他提出教學任務,課時數、作業量也沒有人來檢查,不用寫教案和課堂反思。他沒有高考升學指標,教學效果也不能量化。我們只能從流傳的記錄瞭解到“孔子弟子三千,72賢人”,賢到何種程度,可考者寥寥,至多到各諸侯國做中層領導。給人的印象是72賢人中,影響和聲望沒有超過老師的。所以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樣的話評價他倒也合適。
據說孔子在家鄉做過“司空”、“司寇”之類的官職,這為他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可他卻不滿足於賦閒在家,卻帶著學生去周遊列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一路挨凍受餓,完全沒有今天各類夏令營的待遇。一路辛苦走來,竟然沒一個領導賞識,估計在學生面前顏面盡失,“惶惶如喪家之犬”。大道不行,下海也不行,於是歸而從事教化,可是連教學論文也沒一篇引經據典完整的,不知道怎麼評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職稱和頭銜。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孔子,卻流傳了幾千年。今天,有專家想把你的生日改為”教師節“,把你的塑像立在校園大門,本意雖好,但世易時移,人們已看不到你的影子,實在是有辱斯文。
在今天的教室裡,偶爾還能聽到這樣的讀書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這讀書聲,這質樸的言語,童蒙可曾悟道,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可曾融化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裡?
-
18 # 碧波斬月
孔子的儒學是個閉環,受制於中國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的影響巨大,國家大統一時,內有強軍,外無強敵,儒家就很好用,打磨血性,教人向善,世人重禮,以家為國,統治就簡單許多,向心力也很強。國家有強大外敵時,儒家就不好玩了,人家沒受過儒家思想薰陶,什麼禮儀,尊卑,人家不在乎。於是乎閉環打開了,儒家不靈了。現在其實差不多,外有強敵,國家內部思想也沒完全統一,孔子一脈的儒學完全不好用。古代用以治世的儒學,特別是其創始人孔子,便不會被信任,不信任,質疑就多。也許哪天中國再次威壓世界的時候,儒學才會真正復興。
-
19 # 翌日芳長
對現代社會教育的不滿意。對教師教育方式的發洩點。一個人學生,面對這麼多科目,教育不看壓力,只看成績,書呆子就是這樣煉成的。學校畢業後有人會是人財,有人會是書呆子。有人說中國沒人財,肯定是有的,只不過大多數人財都是被學校給否定了。想一下,現在的老師都是什麼樣子的人。孔子時代的社會不可能是這個樣子,當今社會只能看到學歷,看不到成績的。學校只看成績不講學歷。這就是教育上的敗筆。我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因為我看到的教師全是人性的負面角色。當我考上大學後,我真的認識到中國就是世界教育領域的上的“超人”。
-
20 # 閱讀頑童
首先,對出題者採用的這個標題我比較吃驚,你從哪得到的論點孔子受到質疑?就是有背叛傳統文化垃圾聲音的出現,你在提標題時也該客觀嚴謹用詞,多用評價等中性詞彙,定性詞用了會捱罵的。
如有蒼蠅質疑,來源一,被歐美文化吸引,突出自我的自私自利價值,而此類文化與祖國傳統儒家文化背道而馳。譬如對父母家族的孝,祖國是要求很高的,而西方自私為主體,孝道幾乎算沒有。譬如對國家的忠,祖國講究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也可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西方則強調不行就投降,保全自己。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道德規範,自然互相排斥。
來源二,將儒家文化忠、孝、悌、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行為規範掛在嘴邊,但確行缺德之事,如不養父母不孝之人,如罵祖國不忠之徒,如幫外人毀兄弟之輩,如朋友間不守約定之小人,此類人群於社會上並不在少數,類似酒駕埋怨交通法,行為的缺失當然質疑道德規範的制定者。
最後來看,描述自己意見觀點可以,但最好深思熟慮下。小時候課本奠定三觀不容易,被策反質疑傳統儒家文化不可取。在根上要是質疑,那子嗣就更不會信奉民族文化了,忠孝悌信義等本民族的東西,有助於成功的品德要是懷疑,那人生失敗機率很大。
回覆列表
這個人的出生有些巧合。
他的姓氏源自某個君王后裔,但那個王國已經滅亡許久,以至於王家血統成了恥辱。他父親是在六十歲時生下了他,那時候他母親不到二十歲,自己帶著他回到老家,獨力把他撫養長大。她母親的老家叫做曲阜,很多年後,人們把那個地方當做他的家鄉。實際上,他出生的地方距離那裡很遙遠,要越過許多的大山和大河。
他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因為母親的身份並不高貴,不足以支援他進入貴族子弟的學校。他遊歷了許多地方,結交了許多朋友和老師,也做過許多的事,包括他一直鄙夷的體力勞動。傳說中,他曾拜訪了同時代的一個老師,但那位老師對他卻不怎麼看得上。他雖然有些悶悶不樂,但還是努力探索與求學中。他向學問高的人請教,也請教學問低的人,他至始至終都這麼好學。
他二十歲時結婚生子,他很開心,給兒子取了一個魚類的名字。他現在有家庭要供養了,所以就去大貴族家當侍從。他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叫他做什麼都毫無怨言。讓他管倉庫,他就把東西記得一清二楚;讓他牧羊,他就把羊兒養得又肥又壯。他一直都是個踏實的人,他也是這樣教導他的弟子的。
他的收入比較微薄,為了養家他開始從事副業,有時候幫人做喪事,有時候給人做家庭教師,但更穩定的做法是收學生。他教課的費用並不算高,只要一年送他十束肉乾就夠了,再加上他講課詳細又認真,好多人慕名前來做他的弟子。傳說他有三千個弟子,但這並不準確,大多數人只是聽聽課罷了,或許連肉乾都沒送。
他的這些弟子裡,有貴族、有農夫、有工匠、有藝人、有盜賊、有無產者......但他絲毫不因身份而區別對待,只要弟子們想學,他就教,弟子們想學什麼,他就教什麼,包括那些不甚高尚的知識。他的弟子裡,有的年齡比他還大,有的地位比他還高,卻毫無例外地尊敬他,崇拜他。
但他並不滿足當一名教師,他想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世界,他想給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所以他開始周遊列國。這個時候他三十歲了,他抱著理想走走停停,經過一個又一個國家,拜訪一個又一個君王,一次又一次地兜售他的理念,又一次一次地受到拒絕。
他吃了很多苦頭,被強盜搶走財物和車輛,被困在一個小地方,三天三夜沒有飯吃,但他卻沒有回頭。他被很多人嘲笑與侮辱,甚至連小孩子都在諷刺他,但他卻沒有任何動搖。他的弟子有些離開了他,有些選擇了避而不見,但還有些始終跟隨著他。但無論遇到何等情況,他都不喜不怒,不偏不倚,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待人待物。這種精神被後世總結為兩個字——“中庸”。
在四十歲的時候,他的思想越發地成熟了。他總結了遊歷所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政治理論,鼓勵君王與人民和諧共處,相互保障對方的利益,他將其命名為“仁”。但實施“仁政”的前提是,你要麼是一位君王,要麼讓君王執行你的主張。他並不是什麼君王,雖然他祖上有王室血統,但那個王朝已經隨風而逝。所以他畢生都只能走最後那條路,那是條充滿荊棘之路。
他當了郡長之類的小官,他在這個職位上做得很好,所以很快他就提升到更重要的職位上,他後來又當了工程部長、司法部長,雖然他的才能的確可以勝任這個崗位,但卻與當時君王受寵的某位權臣賞識不無關係。他一直拒絕承認這種說法,但我們卻可以理解他,因為那是他已經五十歲,不能再錯過機會了。
他當司法部長時,把治安管理得很好,為此他殺了很多壞人,也殺了一些好人,但他認為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他開始受到君王的重視,他一步一步地升職,直至被任命為首相。他終於可以一試身手了,他也毫不怯場。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臨近的敵國退還了強佔的土地,丟在路上的東西都沒人撿,男人與女人各自走在一起。
他覺得時機到了,他開始推行自己的理念,把自己的學生安排進政府,把國家分成四份來治理,把大貴族的城牆拆低。他做的事情越多,招致的反抗就越強,批評他的聲音就越大,漸漸地他發現自己被孤立了。賞識他的貴族開始不理他的書信,信任他的君王不給他分祭祀的肉,他很識趣地辭職了。 在知天命的年紀裡,他重新開始周遊列國。
他已經沒有以前的精力了,他頭髮花白,雙目混濁,駝著背,奔走在一個個國家間。他身邊的弟子越來越少,很多人都選擇了自主創業。有的人成為大律師,有的人成為大富豪,有的人成為外交家......他的弟子們各自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但他卻依舊沒有見到理想的曙光。
他很惶恐,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般流浪著。為了宣傳“仁政”,他可以忍受不屑的眼神、傲慢的話語、虛偽的客套,甚至與一個不名譽的女人同乘車輛,只是為了接近她的王兄。但他卻不願背叛自己的理念,以迎合君王們的喜好。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碰壁,一次又一次失敗,直到他老得動不了身,再也無法繼續旅行了。
他的晚年,年年傷心。夫人去世時,他還在國外不及回來。他最喜歡的弟子、兒子也先他而去,這些他所珍重的人,讓他哭幹了眼淚。他已經達到所謂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但他卻變得一無所有。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但他卻沒有家,他一生都沒有家。
他的家,不是雕樑畫棟的宅邸,也不是裂土封侯的國界,而是永存在心中的那個理想。那裡有寬容仁愛的君王,有勇武守禮的貴族,有胸懷大志計程車人,有安分守己的民人;那裡人人遵守道德,崇尚榮譽,敬老撫幼,友愛互助;那裡一切都合乎規矩,盡善盡美。
但他已經沒有機會看到那一天了,他一直在自己的家園外徘徊,像一條流浪的狗。這是他的悲哀,也是信仰他學說的後人的悲哀,更是所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的悲哀。
他這一生,做過大官,但卻沒做過什麼大事;他沒有給自己留下什麼財產,但他留下的東西卻比任何財產都更有價值。他刪改了一些書,他增補了一些音樂,他讚頌了一些詞句,他編輯了一些故事。這些都沒什麼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他教育了一批弟子。
他的弟子們收集了他的言論,將其編成一本書;他的弟子們整理了他的文獻,將其歸類為五種學說;他的弟子們揹負上他的理想,將其繁衍出一個學術集團;他的弟子們繼承他的事業,一代一代地把天下抗在自己的肩膀上,無論是蹣跚前行,還是粉身碎骨。
君王們開始輕視他,而後排斥他,但很快便皈依在他的畫像下。他們燒燬原著,他們肆意篡改,他們巧立名目,將他的思想扭曲成一種統治術,盜用他的名字奴役人民。但人民卻敬仰他、愛戴他,把他視為自己家的長輩,並因此尊重他的弟子們。他的弟子們重複著他的命運,被屠殺、被流放、被改造、被奴役,被打倒在汙濁與黑暗中,但卻從未改變他們的志向。
大多數時間裡,他被抬高到了九霄雲外,被冠上了許多令他難堪的美譽與稱號,一座座以他命名的學校和塑像紛紛立起,一批批青年人和老年人穿著他的服裝,畢恭畢敬地在他像前膜拜。但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宣稱信仰他的人越來越多,理解追隨他的人卻越來越少。
另外一些時候,他又被貶低得不能在低。他被視為壓迫人民的幫兇,他的思想被誤解為麻醉人民的毒藥,他的學校與塑像相繼被推倒,他的畫像被惡意地塗抹,他的經典被當做古舊廢物丟棄,他的弟子們被視為地獄鬼卒而流放,受盡折磨與凌辱。
他遭受了太多的非議,他承擔了太多的誤解,他揹負了太多的責任。
但他的精神卻從未磨滅,無論塵世的君王權勢如滔天,但始終都不欠缺挑戰強權的人。他們是埋頭苦幹的人,他們是拼命硬幹的人,他們是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捨身求法的人。即使在最黑暗與邪惡的時刻,仍舊有無數細微的星光在閃耀,而那星光正源自他的精神,那是追求正義與仁愛的精神。
他已經離開了很久,但他從未走遠。
不管在什麼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他,因為他的精神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與經絡,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所追求的理想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理想國,那是根源於這片土地的精神家園,我們共同的家園。
他的名字叫“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叫“克己復禮”,叫“民貴君輕”,叫“文以載道”,叫“理先氣後”,叫“格物致知”,叫“知行合一”,叫“天之立君,本以為民”,叫“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而今,無論是在北京、重慶、廣州,漢城、江戶、河內,還是臺北、紐約和聖弗朗西斯科,人們相互行著數千年的禮節,過著相近的節日風俗,寫著方塊形的文字,追尋共同的價值觀,建設一致的理想家園,這一切都在崇敬他,懷念他。
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稱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