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你遇到晴天
-
2 # 成就未來
第一,要教孩子在受欺負的時候,第一時間還手,打贏打不贏都要立刻還手,因為這是一個態度,我不是可以隨便被欺負人。
欺負人的孩子其實第一次欺負你的時候,也是在試探,在缺認可不可以欺負他,如果第一次不還手,選擇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這在欺負人的孩子眼裡就是示弱的表現,回頭他會找出各種理由找你茬。
其實,兒童在沒有進行大量的社會教育前,最接近人類的原始狀態,暴力上的對抗來的最直接,要不打架最多的為什麼都是孩子呢。
第二,家長要交教孩子,要多交朋友,這樣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他得考慮你身後的影子。
其實,往往欺負人的孩子,這一點都做的很好,他欺負人的時候覺不會一個人去的。
不信可以看看網上所有校園暴力的視屏,都是一群打一個,被欺負的一點反抗都沒有,也沒有人幫他。
第三,要讓孩子多鍛鍊身體,讓自己強壯,沒有人敢欺負。
我覺得比這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不欺負人,學會和各種不同的人相處,包括想要欺負你的。
這樣才能從欺負與被欺負的漩渦中走出來,世界有遠方,不止眼前這點事。
-
3 # 橙子媽121
這位寶媽,不要過分擔心,現在孩子還小,性格還不成熟,要正確引導孩子,教給他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怎麼去應對,不能一味暴力回擊,也不能忍氣吞聲。
孩子還小,我們家長可以代為處理這件事,孩子不懂事,但是大人懂事,學校也應該配合處理。去學校請校方舉辦三方會談,分清責任主次,請校方提出解決意見,首先要認清校方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不要太去在意對方家長的態度。別人能夠欺負你的孩子,已經證明對方不是可以商討的平等物件。
保護自己的孩子,這點非常重要,這種保護不是指的第一條那種分析對錯,而是一種應該無原則的保護,請記住這一點,無原則的保護,因為是你的孩子受到了欺負,一種實質性的受到傷害。
不要在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還報有對社會規則的尊重,一個無知的小孩子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來自於父母的感情,因此而產生的影響將會導致孩子幾年幾十年的生活態度。
培養孩子的身體素質,如果是自身的條件不好導致的受欺負事件的發生,應該從源頭上解決掉這件事情,而不是在事後進行彌補。
-
4 # 傷心柳葉刀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兒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家長時不時地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或臉上有抓痕,或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圖書不見了……,家長知道孩子受到了欺負。這種情況甚至會影響孩子害怕入園,不想上學。家長著急卻又幫不上忙,感到十分頭疼。為什麼會導致孩子被欺負?
一般有這樣一些原因:第一,錯誤地認識。第二,從小過度的保護。第三,過分要求。第四,父母的不當的心理暗示。
第五,身體素質太差。
[錯誤對策]
第一,讓孩子打回去。
第二,家長急於參與到解決問題之中
第三,對孩子問寒問暖。
第四,事事都告老師。
第五,得知孩子被欺負後,父母就氣得失去理智,認為自己孩子無能,就教訓、嘲笑、甚至打罵他們,而受欺的孩子本身已很沮喪再被父母責罵,以後受欺就不敢告訴父母,若孩子不向父母傾訴苦衷,不幸便是雙倍的。
第六,向學校或對方家長興師問罪。
第七,完全不聞不問。
[對策]
首先,家長不要過度在意孩子在學校或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其實,在學校磕磕碰碰再所難免,有時候自己的孩子吃點虧,受點委屈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只要不是經常發生,讓孩子接受弱肉強食的事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其次,要讓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為此,要培養有獨立、開朗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勇敢的意志,廣泛的興趣。碰到事情,家長應多問孩子“你看怎麼辦?”如果孩子說得對,家長應大加讚賞,給孩子以鼓勵,使孩子獲得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說得不對,或表達得不確切,也不要責怪孩子,不要讓他感到難為情,應指導孩子,讓他自己思索為何說得不對。
第三,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及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家長應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們一起遊戲、交往,一起參加文體活動。鼓勵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觸。
第四,要鼓勵孩子說“不”。很多孩子欺軟怕硬,要教會孩子硬起來。心理學專家說,幫助孩子練習類似的果敢行動可使他們增強信心。父母在家與孩子扮演欺負與被欺負的角色,教會他們如何呵斥想欺負他們的人。
第五,不理睬欺負他的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玩伴的,當欺負人的孩子不被理睬的時候,就會收斂自己。
第六,培養孩子反擊的能力。也許,教孩子“打回去”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這其實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的實力才是最有意義的。
對於上面的所有行為,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反覆訓練。甚至把它作為一門課程,這個課程的學習意義比學習認字繪畫更重要。因為,一個懦弱性格的人,即使在聰明,也難有作為。也許我們所花的工夫要比其他孩子打很多,但這種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我們改變了孩子的性格,我們就不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投入進行持續教育。
-
5 # 聽說吧心理諮詢
一、瞭解實情,以孩子的情緒為主
孩子之間發生推搡在所難免、情緒激動的時候也難免有些肢體衝突,但有些大人容易以自己看到的為主,看到孩子身上有些傷痕,個人情緒就出來了,主觀強化了孩子的受傷程度。
所以,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不要急於出手,不妨先在一旁觀戰,看看自己的孩子碰到問題的時候會怎麼處理,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很強的失落感,家長大可不必急著為孩子抱不平;如果孩子顯得很著急很無助,大人再站出來調節。大人不必為自己的孩子太著急,教會孩子友善處理而不是教孩子硬碰硬。
二、教會孩子判斷哪些是欺負,哪些是無意的
當孩子間發生不友好行為時,很多覺得自己孩子老實聽話的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吃虧了,就想去幫助孩子處理。父母護子心切能夠理解,但是孩子之間的推打併不是成人意義上的打鬥,很多孩子今天打得你死我活得,口口聲聲“我不要跟你說話了”,過幾天又和好如初。
孩子受欺負不管什麼情形,大人都要教寶寶友好溝通。所以,家長要在瞭解實情後,要冷靜下來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區分對方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並教會孩子相應的行為原則和處事觀點。“如果對方小朋友是不小心碰了你,那就不要太在意;如果是故意欺負,甚至打人,那就要教孩子保護自己,或者及時找爸媽、老師幫忙處理。”
如果孩子比較小,受欺負了,他自己可能不能分辨出對方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大人可以利用身邊的例子,教孩子區分二者,並有意聯絡上次被推被打等不愉快的經歷,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判斷能力。
三、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在處理實情的時候,大人要以對話的方式,引導孩子以怎樣的方式更好與小朋友相處。父母當然不能教孩子以暴制暴,但也不能一味退讓。當孩子遇到不友好行為時,很多家長急於出手幫孩子解決而剝奪了培養孩子自己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其實家長應該有意識引導孩子自己去勇敢面對,大膽制止對方的不友好行為。你可以教孩子,當有小朋友或同學想打你時,你抓住他的手及時制止他,並語氣堅決地告訴對方“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你不可以打人!”柿子專挑軟的捏,當對方看到你這樣有底氣、自信自強,自然不敢再次侵犯你了。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提醒:孩子被欺負該如何去處理?找對方的家長大吵大鬧、大打出手,甚至孩子打人,都會孩子留下非常惡劣的印象;忍氣吐聲,默默承受,會打擊孩子自信,損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學會了逃避,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正面面對,合理處理,才會教會孩子如何與別人搞好關係、化解衝突、保護自己。
-
6 # 積木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小夥伴的交往是重要的一部分,在交往中孩子慢慢學會社交的規則,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但是學習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會有挫折,在交往中的欺負與被欺負就成為家長頭疼的問題。
首先,無論是孩子性格懦弱被欺負,還是孩子性格霸道欺負別人,性格都不是問題的根本。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並且性格不存在好壞之分。性格懦弱的孩子出於種種考慮沒有去搶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搶回來可能意味著一場身體搏鬥,有受傷的可能,逃跑是安全的應對方式;性格霸道的孩子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我想要的東西我就佔有,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明確了以上的觀點,家長就能單純地看待欺負或被欺負事件。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社交中的挫折並沒有什麼,被別的孩子推了一下,也不是很疼,眨眼就過去了,反而是家長可能無意中向孩子灌輸了“你被欺負了”的概念。比如家長會對孩子說“你看你,怎麼又被欺負了”,這些話的消極影響在於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情緒,長期而言會打消孩子的社交積極性,為了避免被欺負而不社交,這更不是家長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家長首先要把孩子被欺負這件事情看輕,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沒什麼,不要讓孩子覺得緊張。然後,家長要幫助孩子識別這種情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比如“寶寶你看,這個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是因為他覺得這個玩具很好玩,他沒有意識到這個玩具是你的,不能搶,現在我們知道了他只是想玩玩具,那我們就可以跟他說這個玩具是我的,你可以玩一會,或者不可以玩,或者我們換著玩玩具,這樣我們大家都開心”,這種改善認知的做法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當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想法,有了更多的協調、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擁有更高的情商,這樣就不會侷限在欺負與被欺負的層面了。
綜合而言,家長不需要因為欺負而擔心孩子未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被欺負只是這個過程中的社交這一方面的一個小插曲,家長不要去強化被欺負的概念,不要給孩子的社交製造壓力,而是給孩子提供社交的自信心與技巧,這樣才有助於孩子以後與他人的交往。
-
7 # 陽光味道正面管教
我們作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而遭受到傷心,被排斥,孤立是很痛苦。可是這樣的經歷似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經歷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認為家長應當保護免於經歷孩子間的吵架或者打架都在正常的。
你要知道這樣的衝突會比你想象的還要快結束,所以你不要充當拯救者,做一個觀察者,傾聽者,教練和啦啦隊長。讓孩子知道他有勇氣和信心處理自己生活中的痛苦經歷,也可以自己承擔該承擔的責任,更能夠做出選擇進行改變。讓孩子知道父母能傾聽但是不會解救自己或者責備自己,但是涉及到安全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在他身邊獲得任何需要的幫助。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正常的生活而不是特別的校園暴力,團伙欺負,或者種族歧視,性侵類的安全問題。
具體可以和孩子說:親愛的,我知道這讓你很傷心,但是我知道你能想辦法處理。或者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好難過,你覺得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做呢?或者可以這樣說:你需要我給你一些建議嗎?你願意試試看我的建議嗎?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你童年的時候經歷的類似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
在處理的過程中,你不要把孩子當做受害者對待,否則他會認為自己就是個受害者。所以當孩子決定不想見你這個朋友,或者不想和這個這個朋友玩時,你要做的就是支援他的決定不要強迫他和朋友和解。如果你的孩子決定和一個朋友斷絕關係,你要相信他有很好的理由才會做出決定。
-
8 # 地主Mama
特別理解丫丫媽媽的心情,我家雖然是男寶,但也不屬於強勢的那一類,所以曾經我也為這樣的問題擔憂和苦惱過。同時聊天也經常聊到這個問題,有個同事甚至在家當陪練,她推兒子一下,再讓她的兒子推回來,反覆練習,我們很好奇結果,後來表示無效。隨著育兒知識的學習和增加,我發現孩子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對於乖乖寶寶,不是說教她反擊她就能立馬學會並使用的。但我覺得丫丫媽媽的思路是對的,因為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照顧好自己。那就是如何教孩子保護好自己,該怎麼辦?
一、千萬別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隨口說的話,孩子可能不經意就記在心裡了,性格有多種原因形成,有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們整天有意無意聊天的時候說到,我那孩子就是“膽小”或者“懦弱”之類的,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個膽小的人,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力量。膽小的人會過分的依賴別人,從而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要給別的孩子貼標籤,比如“小霸王”,當自己的孩子聽到我們說另一個孩子是很厲害很兇的孩子,可能更加沒有對抗的勇氣,從而覺得自己弱小,變得自卑。
二、和孩子共同想辦法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以後躲著他點,但是躲的了這個,躲不了那個,出現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進行全家的頭腦風暴,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比我們更有辦法,在想辦法的過程中,也可以一起討論什麼樣的方法好,什麼方法不好,我們儘量提正面的,建設性的意見,這樣孩子就會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再由孩子選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她才會願意去做去嘗試。
三、關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被欺負,受了委屈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很關鍵,我們可能很氣憤對方孩子和家長的行為,但是我們改變不了他們,然而我們的態度卻影響著我們的孩子。這個時候我們反到要冷靜,等孩子不哭的時候,恰當的和她進行溝通。只說出事實,詢問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就好,這樣孩子也會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當情緒被接納,感受表達出來之後,孩子就會舒服很多,也會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比如“媽媽看到xx打了你的胳膊,搶了你的玩具,你很難過很生氣,你希望他能和你商量而不是搶,對嘛?”
四、培養孩子自信心
透過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增強孩子的自信。可以讓孩子學習武術、跆拳道等,這些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自信。這樣她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會不一樣。相信“小霸王”也不是隨便誰都敢欺負的!最後是多鼓勵和肯定孩子,比如“你可以的”“你能做的到!”
-
9 # 教育秀秀看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性格是有遺傳的,也就是說,如果家長的性格比較內斂,孩子一定是內向性格的。“懦弱”並不是受遺傳而來的性格特徵,而是受到家庭環境影響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與人與事的互動形式。比如:家庭成員中處理問題時,大多是逃避式、退縮式的方式,那麼孩子長期受到這樣模式的影響下,當孩子獨自處理問題時也會採用家庭成員的那種逃避的、退縮的形式。故而失去自我的真實表達,失去自信,一個沒有自信,不敢表達的孩子進入幼兒園中,一定會經常性的受到欺負。相信每一個家長都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那我們的家長們就做好以下幾方面的事情來訓練孩子的能力吧!
第一、給孩子做好榜樣:
當我們已經成為孩子的父母時,我們就應該給孩子做好榜樣,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性格,都要給孩子呈現出一個積極,陽光,正向的狀態,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這份愛是溫暖的,有力量的。
第二、父親積極參與孩子的養育過程:
父親的角色在孩子嬰兒時期是不可缺失的,如若缺失,孩子定會表現出“懦弱”來,因為父親傳遞給孩子的就是勇敢,力量,與支援。
第三、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通常狀態下是會被同學、朋友們羨慕的物件,而不是“欺負”的物件。所以親子閱讀定要養成良好習慣,並且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與平臺讓孩子展現自我,表達自我,從而增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
可以培養孩子的體育方面的興趣特長或技能,如:跆拳道、武術、籃球、滑雪、滑冰等等。這樣的運動性機能既增強了孩子的體能又爭強了孩子們的意志力,更讓孩子有耐受力,並且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各種應激能力。
第五、合理處理孩子被欺負的事件: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打打鬧鬧,家長不可將一些孩子們並不在意的所謂的“被欺負”事件放大化,不然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的。我們家長要給予孩子力量去建立自信,也要給予孩子正確的處世之道的引導,交給孩子如何交往,做孩子情商發展的指導師。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0 # 親子陪伴蘭怡C
我覺得當自己的孩子遇到比較霸道的小孩的時候,讓孩子學會遠離這種霸道的小孩,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他再去爭執的話,那麼你的孩子也會變得很霸道。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孩子的這種霸道行為告訴他的家長,讓家長去管制孩子,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去管制孩子。小的時候不管好長大了遇到更強勁的對手,那麼這個孩子就有的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不是從小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霸主,這種孩子在現在社會是不受歡迎的,長大了會四處碰壁。
其實小孩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是說她懦弱,而是她不想和那個小孩一樣霸道。對於小孩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這種小孩。
-
11 # 沐小羊Amy
孩子性格養成,除了先天的性格特性,也有後天的因素。
關鍵看孩子的主要養育者(父母、保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強勢,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如何等。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取決於他周圍最親密的養育者給他的反饋,如果孩子得到滿滿的關愛,父母及其他養育者給予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遇到挫折或做了錯事時,能平和地幫助他面對困境,一起解決問題,給予他鼓勵,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會較高,性格也會較樂觀。反之,如果孩子在犯錯時面對的是無盡的責罵,若父母性格暴躁且強勢,在這樣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就會低自尊且性格懦弱。
要改變孩子懦弱的性格,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1、父母要改變對孩子的養育模式,多陪伴多傾聽多肯定多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內心力量感。讓孩子變的更勇敢。
2、在家裡跟孩子探討被人欺負的幾種情況,什麼情況下自己才是受欺負,什麼情況下只是其他小朋友在惡作劇或鬧著玩。不同情況應對方式是什麼。
3、在家裡跟孩子做角色扮演,透過扮演告訴孩子在不同情況下,孩子應如何應對。
-
12 # 遇見芮媽
對於一些被欺負了、生氣難過卻又不敢還手的大孩子,我們千萬不要指責孩子的膽小。
應該先用傾聽去了解和接納孩子的猶豫和顧慮到底是什麼。
再透過角色扮演、繪本引讀等方式,在家中與孩子模擬練習如何在被欺負時大聲警告對方,在對方繼續打自己時保護好自己,以及及時尋求身邊成年人的保護。
在事後,也可帶孩子一起去與對方溝通。
請記住,這不是一場成年人的戰役,這只是孩子成長中一次有關交往、衝突的練習。
-
13 # 讀書的時光最美好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接觸過的野蠻、強勢的孩子大多都是老人帶出來的,越不講理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越霸道。
孩子懦弱,一方面是由於家長管理的嚴厲,致使孩子畏首畏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家長有弱勢的一面。
然而,孩子一天天會長大的,欺負人的孩子會碰到更霸道的,被欺負的孩子終有一天會覺醒!有很多孩子都是仗著父母的氣勢,一旦離開父母也會老實,而父母又不能時刻守在孩子身邊。
想自己的孩子變得勇敢,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的見識多了,膽子也會變大。
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做孩子的後盾,好老師不如好父母!我的理念是:不稱王,不受氣!
-
14 # 暖南傾城
最近聽閨蜜說,她家的孩子在學校、小區和別的孩子玩,自己帶的玩具總是被別的小朋友一直玩,自己想要回來。別的小朋友不給,他也就不再要了。同年齡的小朋友欺負他,他也不會還手。這種性格相對軟弱的小朋友,長大了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性格,家長又該如何給予引導呢!
一、問問孩子為什麼每次被欺負總是不還手,聽聽孩子的解釋
有些孩子之前的情況,家長未必能夠理解,不要憑自己的感受、想法就直接作出判斷,更不能什麼都不問就批評孩子。
你可以抽時間用反射式傾聽的方法聽聽孩子的感受、想法,聽聽孩子的內心,這樣大體就知道原因了。
二、告訴孩子什麼才是對的
孩子每次被欺負總是委曲求全,委曲求全雖是個中性詞,但它一旦成為習慣肯定是個壞習慣。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說:打人是不對的,罵人是不對的,搶小朋友的玩具是不對的。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想辦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對的。在引導正確價值觀的前提下,告訴孩子父母是你的後盾。發生什麼事情自己解決不了的要主動和父母溝通交流。
三、性格軟弱,每次被欺負都委曲求全,源於孩子內心的自卑感,不自信
孩子不自信,就要從每一件小事情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告訴孩子,你一定要堅信,你會做好這件事,或者是你能做好,用“我可以“、我能“、我一定行”來鼓勵自己,你會發現孩子慢慢真的有進步。另外鼓勵孩子和別人多交流,出去旅行可以嘗試著和陌生人或者鄰座的人聊天,增加自己見識的同時,也會讓孩子發現自己越來越自信!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
父母切記不要大小事情都去批評孩子,更不要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有些孩子內心是比較敏感的,這樣會讓孩子慢慢的產生自卑感。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每次都批評到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更不能承認錯誤後,再對孩子進行處罰。
五、加強身體素質鍛鍊,磨鍊孩子意志
喜歡委曲求全的孩子,身體一般都比較瘦小。家長可以讓孩子報一些體育專案,加強孩子身體素質鍛鍊,磨鍊孩子意志。比如跆拳道、足球等,這些專案除了能鍛鍊身體、磨鍊意志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
隨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家長教育孩子性格方面,必須多一些耐心。身為家長更要以身作則,營造家庭良好的育兒環境。
-
15 # 良父益友
孩子懦弱性格的形成,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作為家長要看看是不是自己存在以下問題: 1、家長過分保護孩子。 在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沒有承受過外來的刺激或打擊,沒有學會自我保護,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外來的侵擾,自然,這種孩子很易變得懦弱。 2、家長過分嚴格。由於孩子面對家長的強大壓力,無法逃避,孩子在父母面前的屈從,就可能發展為在別人面前的懦弱。 3、家人的性格影響。如果家裡跟孩子親近的人,都比較內向害羞,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孩子受到遺傳和榜樣兩方面的影響,也會比較內向害羞。
找到問題的原因,我們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第一,不過分溺愛孩子,不對孩子過分嚴格,掌握適當的尺度。第二,做一些與孩子年齡相應的生活訓練。第三,懦弱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鼓勵,多鼓勵孩子。第三,教會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第四,多邀請小朋友來自己家裡玩,叫孩子學會當小主人。
-
16 # 真心爸媽
先考慮兩個問題,再做判斷
爸爸媽媽都擔心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在幼兒園、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但是在回答“孩子性格懦弱,經常被欺負怎麼改變?”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兩個問題:
1、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欺負”:
有時候,大人看到的,孩子被推一下、打一下,只是小朋友之間常見的小衝突,完全上升不到“被欺負”的程度。爸爸媽媽動不動就覺得孩子被欺負了,反倒可能助長孩子的“受氣包心態”。
2、孩子是不是因為性格懦弱被欺負:
即便是孩子確實是被欺負了,大人還要分析,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容易被欺負。其實除了孩子比較懦弱,還有一些原因會造成孩子容易被欺負,比如:和他一起玩的孩子,年齡都比他大;孩子在外面玩得太少,不太會和同齡孩子相處;孩子比較喜歡“挑釁”等等。
孩子為什麼會懦弱?孩子的怯懦可能來自幾個方面的家庭影響:
一是爸爸媽媽過於強勢,孩子在家中不受重視、沒有地位和發言權;
二是父母習慣打罵、苛責孩子;
三是孩子跟祖輩長大,行為受到太多約束、受到太多關於危險的恐嚇;
四是家庭環境惡劣,比如父母關係差,經常爭吵,孩子缺乏安全感。
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孩子自卑、膽小、缺乏自信和勇氣,讓孩子更容易性格懦弱。
如何避免孩子懦弱被欺負?小朋友之間的欺負和被欺負,基本的狀態都是恃強凌弱,膽小、怕事的孩子,確實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物件,甚至校園暴力的。所以爸爸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儘量避免孩子成為怯懦的人。孩子可以內向、平靜、溫和、但不可以怯懦、柔弱。
負責任的爸爸媽媽,完全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養成孩子怯懦、柔弱的性格。我們的建議是:
1、父母在家裡充分尊重孩子,既尊重孩子的意願,也尊重孩子的表達,允許孩子做有個性的“他自己”,而不是毫無主見,只知道服從大人的“乖寶寶”;
2、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更不要動不動就斥責、打罵。不經常被父母“欺負”的孩子,在外面才不會自居弱者。
3、避免由老人主要帶孩子,如果不得不隔代育兒,也要和老人充分溝通,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不要經常跟孩子渲染外面有多麼多麼危險、和小朋友玩有多麼多麼容易被欺負,更不要對孩子保護過度,什麼都不允許孩子嘗試。
4、給孩子安寧、平和的家庭環境,爸爸媽媽遇事理性溝通,不用爭吵、動手、冷戰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那些方式除了搞壞家庭氛圍、嚇壞孩子,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相信,爸爸媽媽能做到這些,孩子就不會成長為一個懦弱的、容易被欺負的孩子。
-
17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題主所說,自己的孩子三歲半,玩具被四歲多的鄰家男孩搶去了。而且這個男孩是被其家長所溺愛的,有搶別人玩具的習慣。
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我並不贊成打回去。因為你家孩子還小,憑體力也打不過那個男孩。而且那個鄰家男孩只有四歲多,畢竟是孩子。他也並知道搶別人的東西是對是錯,原因是他家長的溺愛,很可能沒有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我認為,你可能把這件事情想複雜了。你的孩子並不一定懦弱,她只不過是遇到了小霸王,家長也不講理。唯一的辦法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
假如你的孩子經常被別人欺負(這裡指的是小霸王),物件是和她的年齡、體力相同的孩子,我主張打回去。
讓孩子打回去。首先要說,這種立意本身並沒有錯,讓欺負者嚐嚐被欺負的滋味,他就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報”,這並不對。欺負人者只有嚐到了被欺負的滋味,才是對他的最好教育。
孩子的性格培養要從小抓起。
首先要尊重孩子,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既不過分專制,也不過分溺愛。乖孩子如果太被溺愛,家長事事都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實現自我的機會,不能自己替自己做主,自己替自己負責,就會有性格懦弱、依賴性強的“毛病”。
其次,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其因害怕失敗而畏縮。不要輕易批評孩子,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一般不指責,不糾正,讓他自己去思考和探索,以保持孩子的獨立意識,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
-
18 # 可愛的小皮球
小時候,長相不佳,不喜歡被人說我胖,說我難聽話。開始我就忍,走過去不管別人嚼舌頭,任由背後的人說我壞話。跟老師說,老師反問我,他誰都不說,就說我,那我就不能繞著路躲著他就好了麼?可是,學校就一個大門,我能怎麼躲,不上學嗎?
後來有一天受不了了,哭著回家找我爸爸,我爸爸騎著腳踏車帶我去學校,讓我找到愛找我茬的男孩子,然後跟我說了一句話:打傷了,爸爸上門賠禮道歉,打殘了,爸爸砸鍋賣鐵幫你賠錢,打死了,爸爸陪你坐牢。
我卯足了勁把那個男孩子掐脖子,推到牆角,狠狠暴揍,他並不如我不搭理他時候那麼狂妄,相反他嚇死了,反抗的能力都沒了,他的兄弟幫沒一個人上來拉架。我爸爸就在旁邊站著,也沒幫我揍他,只是看我對他拳打腳踢。
那一天我把那個男孩子打的很慘,衣服都給他撕爛了,後來很久他看到我都離我很遠,跑的很快。他媽媽是來學校鬧過,我爸爸也沒賠錢,因為是孩子之間打架,同學也都知道那個是學校的小霸王,惹事也很多。事後我爸爸跟他媽媽說,我女兒我教育,你兒子你教育,但是你兒子欺負我女兒,就不行!
所以,如果能教育好,就讓對方爸媽教育下。如果教育不好,你的孩子確實被欺負,就要還手。因為不光是孩子被欺負要還手,大人被欺負,也是要還手。不然,永遠沒的完結,對方得寸進尺。
至於你們問我,假如我打不過,我爸爸會不會動手。我爸爸不會,因為他說過,打不過你也要咬下來一塊肉,讓他知道你不好欺負,讓他知道你不是軟柿子。另外,其實我能打的過,我以前只是不願意搭理,我小時候個子就很高很壯,幹農活也多,力氣不小。開始只是覺得忍忍吧,誰知道對方得寸進尺,以為我膽小怕事。 -
19 # 悅心喜語
首先,家長不要太驚慌。
孩子被欺負哪個家長都不想。孩子有出息哪個家長都希望。
可是,什麼是欺負,又什麼是出息呢?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定義。孩子不是一出生就學會人際交往的。就象最早拿起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咬一口是在認知外界環境一樣,小朋友間打打鬧鬧吵吵嚷嚷其實都是一種嘗試著在群體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幾個小朋友前一分鐘還在搶地盤你推我我推你,又一分鐘又一起趴在地上找蟲子了。如果孩子不能從小學會和人相處,遇到不同場景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判斷和交往方式,長大了也很難在團體中有自己的位置。
其次,保護自己的尺度。
要是別人打一巴掌就馬上還回去,這就把尺度放得太窄了吧。在孩子出現人身危險的時候,當然做父母的要保護。小朋友間下手可能沒輕沒重,做父母的可以引導孩子來認識身邊的危險,包括愛動手的小朋友喜歡告狀的小朋友等等。遠離危險珍愛生命。
父母就是孩子場外的教練。不是吹哨子喊停的那個人,也不是直接把對方運動員罰下場的那個人。而是在場外一起分析戰況,制定方案的那個人。
再次,打回去不可取。
經常聽到孩子父母說的是別人欺負你就打回去。這也是一種處理方式,不過,不推薦。今天可以打回去,明天可以打回去,孩子的一生都要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環境,難道能一概打回去嗎?大人介入孩子的問題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獨立面對自己人生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變成一個只會簡單粗暴處理問題的。
-
20 # yu媽媽mama
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難免有磕磕碰碰,你搶我奪的事情發生,在幼兒園裡,老師在寶貝們上課時會用一些小故事來引導,教會孩子們在一起要互相幫助互相團結,更重要的是寶貝們在家裡,父母給予孩子的引導。言傳身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做父母的如果在家裡很強勢,很厲害,對於孩子的小毛病不管不顧,那麼這個孩子可能就會在幼兒園裡總是搶別的小朋友玩具,欺負別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很膽小。
如果一個家庭快樂 和睦,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吵架,大聲喊叫,在生活小事上,父母會引導孩子怎麼做是正確,怎麼做是錯誤的,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是個懂事的 乖巧的 老師喜歡的孩子。而這種孩子也懂得和其他小朋友相互團結,懂得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
性格膽小,懦弱的孩子,難免會有些自卑,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如有些是單親家庭,有些是老人看管,也有些孩子是爸爸媽媽自己帶的,這就和父母的性格有關係,更有一部分是父母經常拿孩子撒氣。這種孩子父母應該多帶出去玩玩,親子活動多參與,鼓勵孩子去玩一些具有挑戰類的遊戲和活動,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並讓他能夠感受到勇敢帶來的快樂。父母不要急,時間長了慢慢會改變的。其實在幼兒園裡小朋友之間受點委屈也沒什麼不好的,我們是在養孩子,不是在養溫室裡的小花朵。
還有一點,如果孩子經常被欺負,也可能是孩子的身體不太好,弱小,抵抗力差,常生病,這種孩子是先天的膽小,和媽媽在懷孕時有很大關係。中醫裡說:先天不足,後天調養不當是導致身體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準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自己在懷孕時的營養搭配。
寶貝遇到小霸王怎麼辦?被別的小朋友打了,要怎麼教她保護自己?
晚上做飯的時候,丫丫(3歲半)哭著跑進來說鄰居家的小朋友(4歲多的男孩)搶了她的玩具,鄰居家的小孩脾氣暴躁,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搶不到就拿東西砸人,還特別喜歡惡人先告狀,父母完全溺愛,不講理。
回覆列表
看到自己的寶貝被欺負了,既心疼又生氣,氣丫丫不會保護自己,只會哭。
我拉著丫丫出門去,看到小霸王在外面,我就問他是不是拿了丫丫的玩具,沒想到他居然反咬一口,說丫丫拿了他的東西!!我說讓丫丫自己去要回自己的玩具,可她只會拉著我去,丫丫性格太懦弱,我有些生氣,恨鐵不成鋼啊!
最後玩具要了回來,可更氣人的也來了,吃飯的時候,丫丫吃著吃著就哭了,哭著說討厭那個小霸王的媽媽,我問她為什麼討厭小霸王的媽媽,她說小霸王的媽媽打了她,我又問她為什麼打她,丫丫說是那個小霸王叫他媽媽打的。
我一聽肺都氣炸了!一個外人憑什麼打我的孩子!寵孩子也要有個限度吧!要去理論可有沒證據!有這種鄰居,我該怎麼辦?求各位寶媽支招!
我的看法:
寶寶還小,不一定就是性格懦弱,等大一點,就知道還手了,如果此時一直怪自己的孩子,嘴巴還說孩子懦弱,就會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其實寶媽不必擔心。寶寶的脾氣有先天遺傳還有後天的調教,寶寶媽是不是很文靜呢,也許寶寶有點遺傳你的文靜。
女寶寶還是文靜點好,愛打人的小朋友並不好,不過,寶媽你可以讓寶寶適當的還擊。
我寶寶就很調皮,遺傳我的性格,看不慣就想揍人。 沒有一點女孩樣,脾氣很暴躁,有的小朋友打她,寶寶就直接用腳踢別人。
在家的時候我和老公要是沒順著寶寶的意願,寶寶甚至連我和老公都打,哎,調教不好了。 在小區裡,別的小朋友都不敢和我寶寶在一起玩,說我寶寶太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