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很好,比對蒙古人都好

    所以明朝建立的時候,很多漢人都不投降明朝。

    反而眾多的蒙古人,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朵顏三衛,朱元璋的部隊中有大量的蒙古官員與騎兵。

    就因為元朝對漢人太好了,對蒙古太壞了。

    所以蒙古人幫助朱元璋滅了元朝。

  • 2 # 暢十四

    那些不投降的漢人,是少數吧?也是最早的那些生活在長城外邊,金的統治區的漢人,元朝採用的是民族隔離政策,後來南宋統治區的漢人什麼地位?元朝之所以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不到一百年就土崩瓦解,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采取多民族,一視同仁的政策嗎?直接導致了紅巾軍起義嗎?

  • 3 # 商君佐之

    提問者意思是優待漢人導致漢人造反?還是優待部分漢人,致使它們拒不投降明朝?

    如果是前者,就應該取消民族優惠。如果是後者,更應該取消民族優惠。

  • 4 # 張果老忠記

    元蒙統一中國1279年至1368年前後89年,民族管治嚴酷,限制打壓及奴役漢人。蒙古人、色目人、將漢族分三、四等人,日常生活的刀具嚴加管制等。嚴重歧視漢人的高壓統治,韓山童,劉福通起義前,派役到黃河做苦役。用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口號,起義一呼百應,雨後春筍般漫燃全國漢族。如果死不降明朝的漢人。應該系早就投靠元蒙的漢人,為虎作倀,殘害同胞,投降也是死罪的漢奸吧。

  • 5 # 提子泡茶

    蒙古人不管事,漢人地方勢力跟土皇帝一樣,而朱元璋是農民起義軍。

    儒家的忠君思想,在元做官的漢人基本都認可了元的正統地位。

    而最底層的漢人農民身不由己。

  • 6 # 豫北老崔

    首先元朝對待漢人並沒有多好,漢人在元朝時期的地位簡直可以說是最低等的,元朝滅亡是那些寧死不投降明朝的是一些漢族士大夫並不是底層平民。

    縱觀歷史,我國一直在出現朝代更替,大部分是漢人統一天下建立政權,當然其中也有少數民族政權,元朝和清朝在當時屬於外族入侵,現在是少數民族政權。

    元朝建立之後,元朝統治者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的地位最高為一等人,色目人次之為二等人,漢人只是第三等人,南人地位更低為第四等人,其中南人代表的是南宋人,由此可以看出漢人在元朝的地位並不高。

    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律法和名字,漢人殺了蒙古人的話不問緣由直接處死,蒙古人殺了漢人則以錢財而免其罪,最重要的漢人連取名字的權利都沒有,都是以數字代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時就是以重八為名,可見漢人在元朝的統治之下跟奴隸無二。

    面對漢人在元朝的統治之下,如此受到壓迫,朱元璋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進行推翻元朝,恢復漢人江山。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之後,居然有很多漢人士大夫寧可以死殉元,也不願意服務明朝。

    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叫王翰的漢人,此人在元朝時期做過官員,在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他選擇了歸隱山林。朱元璋此時明朝剛剛建立正是需要這些漢人官員來幫助治理國家,可是當朱元璋找到王翰時,王翰的做法讓人感到不解,寧可自殺也不做明朝之官。或許我們認為王翰在元朝做過官,可是漢人在元朝做官也是不受重用並且地位不高,本身漢人在元朝時期屬於第三等人,王翰為何會如此呢?

    讓人更加驚訝的是一位南人官員居然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要知道南人在元朝的統治之下屬於最低等的。可是這位南人鄭玉在朱元璋請他出山輔佐之時,這位南人卻絕食七天,最後也是以自殺來拒絕朱元璋,甚至在死前大呼不能辜負元朝。

    這樣的漢人還有很多,我們腦中不僅會生出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們雖然在元朝做過官員或許得到了一些優待,可是自己的民族如此受壓迫,被劃分為低等之人,為何他們寧死也不願意輔助明朝?

    那些漢人士大夫寧死不輔助明朝無非三個原因

    第一,他們認為元朝不屬於外族,跟之前的宋金相同。

    第二,他們受到了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講究忠誠,即便元朝如此對待他們,他們也要忠誠下去,可是往往忠誠之下就出現奴性。

    第三,元朝當時基本上不怎麼治理國家,元朝皇室貪圖享樂,元朝官員各個貪腐成風,這些漢人士大夫跟土皇帝一般,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這些士大夫看起來是忠於元朝,其實只是沒有了以前的榮華富貴心中不甘。朱元璋推翻元朝的同時也把他們的榮華富貴給扼殺了,在他們眼裡朱元璋成了他們的仇人,自己又怎麼可能為斷送自己榮華富貴的人做事呢?

    雖然這些士大夫識文斷字,出口成章,顯然已經在紙醉金迷之下迷失了自己,那怕族人被人壓迫,毫無地位,他們為了榮華富貴甘願致民族大義與不顧。

  • 7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元朝自建立之日起,屠城嗜殺,斷了漢族百姓的生命之權;取消科舉,斷了漢族百姓的入仕之權;跑馬圈地,斷了漢族百姓的生存之權;民族壓迫,斷了漢族百姓的自尊之權。這樣的王朝,好從何來呢?然而,任何一個再糟糕的王朝,都有甘願為它殉葬的“衛道者”,但個別案例並不能改變歷史對這個王朝的定位。假如元朝真的對漢人特別好,又何來的紅巾軍大起義呢?又何來的最終被推翻呢?

    若說元朝對漢人的好,恐怕唯一能想起的就是忽必烈的“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了。但這個也僅侷限於漢人之間,如果涉及到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元朝的律法是明文規定偏袒於他們的。元朝自建立到滅亡,沒有一套完備的律法。先是延用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令,後來又沿用金國的《泰和律》。元朝官員在判案時,多從皇帝下達的聖旨中尋找依據,這叫“格”。忽必烈晚年制定《至元條格》,元英宗時期頒佈《大元通制》,基本包含了律、令、格、式等內容,算是一部完整的法典。

    從忽必烈開始,元朝仍然沿用漢地傳統的五刑:笞、杖、徒、流、死,但有所變通。忽必烈將笞和杖作了大膽修改:“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將杖刑和笞刑各減了三下。於是,元朝的笞刑和杖刑均非傳統的十進位,一概被減少三下。此外還有一些寬疏輕刑的措施,比如廢除趙宋部分酷刑,監獄設獄醫,囚徒有囚糧等。

    忽必烈雖然在表面上照顧了處在被壓迫地位的漢族百姓,但不得不承認,元朝法律的另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偏袒蒙古人和色目人,歧視漢人和南人。比如,漢人和南人犯盜竊罪依法刺字,蒙古人則免刺;蒙古人因爭鬥殺人,僅徵燒埋銀,斷罰出徵;漢人殺蒙古人,一律處死。

    在元朝之前,中國出現過遼、金兩個少數王朝(西夏太小,暫不計入),之後又有滿洲人建立的清朝。其中,遼國存在218年,金國存在115年,清朝更長,達267年。反觀元朝,僅存在92年(這還是從平定南宋的1276年開始算起)。同樣是少數民族政權,為什麼元朝的統治時間會如此之短?原因很簡單,就是以征服者的態度自居,仇視、壓迫、剝削境內廣大漢族百姓所導致的。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人口占比達百分之九十。如果元朝真的能善待漢族百姓,又何以能如此短亡。

    在元朝滅亡時,確實出現過個別懷念元朝的人和事,但這些人並不是底層的普通百姓,而是同蒙古統治者佔據統治階層的大漢族官員。他們是既得利益者,當然不希望所依靠的大廈就此傾倒。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就是一些漢族官員為了能服務於元朝而炮製出的一套理論。創造這個理論的就是元朝著名的理學家許衡和郝經。他們提出“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等命題,奉道和道統為至上,少數民族君主入主中原只要行中國之道,同樣能成為正統君主,漢族士大夫和百姓就應該臣服。然而,蒙古統治者只要求漢人臣服,無條件效忠,卻沒有行中國之道,把蒙古草原上的野蠻、粗魯發揮的淋漓盡致。應該說,在所有少數民族政權的漢族百姓中,元朝的漢族百姓是最苦、最難、最窮、最沒有地位的。這也直接印證了元朝短亡的根本原因。

  • 8 # 聽瀑軒

    元朝是以蒙古人為領導的統治階級集團,而蒙古人在這之前都是以野蠻征服世界的,很少以文化演變來改變被征服者,因此根本就不曾在對待漢人有多好一說,所以元朝也是自隋朝之後曾在最短時間的封建王朝

  • 9 # 月夜讀春秋

    元朝滅亡金國、遼國、南宋統一中國後,施行的是歧視漢人的政策,將中國地區居住的人口分為四等人,金國時期的漢人被分在第三等,南宋的漢人被分為第四等。元朝滅亡時,有些漢人寧死不降是因為他們跟元朝統治者存在著利益攸關的關係。

    蒙古騎兵

    蒙古人在漢族降將的協助下,消滅了中原地區的政權,統一了中國,創立了元朝。雖然蒙古人的騎兵戰鬥力非常的強悍,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口總數也就一百來萬,而同時期的漢人當中,中國北部的漢人有一千多萬,而南方的漢人多達六千多萬。

    如此遼闊的國家和廣袤的人口,對於缺丁少人的蒙古統治者來說,是非常的難以治理的,因此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統治漢人,蒙古統治者將居民劃分為了四個等級,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為第二等,由於金國最先被征服,因此北方的漢人居於第三等,高於南宋的遺民既南方漢人一個等級。

    其實不管北方的漢人還是南方的漢人,都遭受蒙古統治者的歧視,漢人身份在元朝是非常的低下的,那麼,漢人是如何遭受歧視的呢?

    自古以來,就有殺人償命的說法,在元朝時期,漢人要是殺了蒙古人,兇手必須償命,如果是蒙古人殺了漢人,那麼,僅僅需要賠償一頭耕牛而已,從這樣的官方規定就可以看出漢人地位的卑微。官方還明文規定,漢人走路時必須要給蒙古人讓路,漢人如果被蒙古人當街毆打,不許還手,只能掩面而走。蒙古統治者為了恩養蒙古士兵,明令十戶漢人要供養一個蒙古人,甚至還有傳言漢人洞房時,新娘第一夜必須要讓給蒙古人。

    各種慘絕人寰的歧視漢人規定,往往激起漢族人的怒氣,為了防止漢人暴動,蒙古統治者出臺了禁止使用菜刀的政策,十戶漢人共用一把菜刀,而且還要用鐵鏈拴住菜刀。投降蒙古的漢族將領呂文煥

    蒙古統治者如此苛刻的統治華夏,壓榨漢族百姓,然而在元朝即將被朱元璋推翻之時,為什麼仍然有漢人寧死不投降明朝呢?

    蒙古大軍攻略中原地區時,很多金國和南宋的將領帶著隊伍投降了蒙古,並充當蒙古人的馬前卒,為蒙古人攻城拔寨,為蒙古人滅亡金國和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人受到蒙古統治者的信任和器重。蒙古人為了更好的統治這廣袤的國家和龐大的非本民族人口,重用這些降將,讓他們在朝廷裡擔當重要職務。這些漢族降將的後世子孫感恩於元朝的恩養,和不想放棄在元朝時的榮華富貴,所以在元朝即將滅亡之時,依然願意為蒙古人出力,反抗朱元璋,就是寄希望於元朝不倒,富貴依舊。朱元璋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對舊貴族勢力的絞殺。朱元璋率領起義軍起事時,殺了很多地主財閥和剿滅了很多各方勢力,起義非常的徹底,例如陳友諒、張士誠等,都被一一殲滅。作為蒙古人曾經的降將,為元朝出力的漢人貴族集團擔心朱元璋不會放過有前科的他們,這些人在蒙古人統治時期,仰仗蒙古人作威作福,欺壓百姓,他們擔心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集團會對他們秋後算賬,因此,始終不肯投降朱元璋,與蒙古勢力一起誓死頑抗。

  • 10 # 風中小草59

    提問本身就有問題

    比如唐朝建立過程中屠殺的漢人少嗎

    再比如為了收復京城,將京城幾十萬百姓當成禮物任由回鶻燒殺擄掠

    明朝好嗎,淮右軍事集團統一天下過程殺戮之重的少有

    元朝在攻破襄陽打下臨安之後,整個南方是不戰而投降的

    元朝有個特色,稅收勞役北方重,南方輕

    元朝本身實際上在北方和南方是類似於今天的一國兩制

    原南宋地區按照宋朝原有稅收社會風俗等幾乎沒變

    元朝稅收實際上不輕,但是因為重商,所以商業稅收重於農業稅,其實最好的對比就是用元朝農業稅收對比元朝農業產值,可以說比宋明都輕

    百姓不傻,明朝建立之後農業稅收佔農業產值遠高於元朝

    這裡面為什麼元朝完蛋,三個原因,第一南方稅收相對較少,北方稅收勞役太重

    第二完蛋於貨幣

    這裡面實際上元朝和明朝還不一樣,明朝更流氓,元朝發行紙幣有貴金屬作為儲備,明朝不需要,但是元朝和明朝最大不同,明朝是個實物稅為主國家,發給官員藩王薪俸裡面有不少是絲捐糧食等實物,而元朝後期貴金屬耗盡,給國有員工等發的是紙幣,結果紙幣貶值,所以

    第三

    沒有重視儒家的愚民教育,同時沒有明朝對造反的狠勁,如果和明朝學習造反殺,夷三族,結果好得多,後期重視來不及了

    實際上清末之所以造謠出來蒙古的初夜權,實際上是現實依據的,清末開始出現的土豪劣紳,其中一點就是今天蘇浙等地的大地主初夜權,到民國蘇北等已經相對普遍,你看當時漢人高層有給普通百姓說什麼話嗎?

    奢望古典王朝統治者對百姓好,腦子壞了,不管元還是唐朝明朝清朝,統治者都有相對清明,愛民時期,但是那些統治者是對著自己菜地的愛護,你明白嗎

  • 11 # 咖歷史

    有時候一個王朝的滅亡並不全因為暴政,多方面彙集在一起,巧合或者必然,突然就傾覆了。

    元朝雖然有過大屠殺,還是異族入主中原,但其實是一個多方面大繁榮大融合的時代。

  • 12 # 活在夢裡的人140

    問題應該換成不少漢人地主為元死戰才對。

    漢人農民暴動一直沒停過。究其原因應該從忽必烈時看,忽必烈著實蒙奸,他和其他貴族不同,他是蒙哥同父異母的弟弟。當年蒙古內亂,十七歲的忽必烈作為蒙哥帳下的一員大將參與平叛,內亂平定後蒙哥下令處死抓到的窩闊臺的親族,僅有少數窩闊臺的兒子逃脫。被抓的還有一個年僅6歲的窩闊臺孫子,也下令處決。但是誰都知道一個6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參與叛亂?於是孩子的媽媽先求蒙哥,蒙哥不為所動,後來找忽必烈,想看一眼孩子。忽必烈同意了,帶她去法場。蒙哥看到孩子的母親來了,說動手,把在場的人砍了,把黃金家族的人沉江。最後一個死刑犯臨死對忽必烈高喊一個連6歲兒童都不放過的人他會放過你們嗎?然後被沉江了。這話戳中了忽必烈內心,他覺得不該是這樣,一個連叛變的意義都不清楚的孩子怎麼就被當叛黨了?這個陰影一直沒散去了,後來忽必烈看到漢人的尊老愛幼等道德標註深深的被漢文化吸引成為了忠實的漢粉蒙奸。在他擔任都督漠南軍事事務時他有更方便的接觸漢人文化的機會,這一時期忽必烈一改前幾任蒙古對南的政策,實行仁政(對地主)禁止蒙古貴族搶掠,發展恢復經濟,幕府裡的謀士大多數是漢人和色目人。這些政策得到了漢人地主的堅決擁護。為忽必烈帶來了巨大的聲望。以至於蒙哥覺得他這個弟弟要謀反,在忽必烈主持的大理戰爭到了關鍵時刻,臨陣換帥,讓他返回漠北,在忽必烈高超的演技下蒙哥赦免了忽必烈的罪行(指禁止蒙古人搶掠一事)忽必烈從此應該再也沒機會掌握軍權了,但是奈何驍勇善戰的蒙哥屢次攻宋失敗,無奈啟用了忽必烈,擔任鄂州方面蒙軍主帥。但是忽必烈剛剛到達,蒙哥就戰死釣魚城。使忽必烈得到了爭奪汗位的機會和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開戰,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大都是蒙古貴族,而忽必烈的支持者都是北方漢世侯。最後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忽必烈基本盤就是漢人地主,他對地主極其寬容,這一政策貫穿元史。地主有極大的自治權。加上元庭結構不穩定經常換皇帝,皇帝大臣互相提防導致地主權利極度膨脹,而朱元璋上臺這一切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抵抗朱元璋的主力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地主。

  • 13 # 曹老師xixi

    元朝對漢人到底多好?如果元朝對漢人好,就不會制定採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民分四等”中第一等第二等都是少數民族,第三等第四等才有漢人。這樣的政策,元朝對漢人會是好嗎?

    忠臣不侍二君

    元朝雖然把百姓分為四等,但是這是針對群眾老百姓的,漢族不少士族文人在元廷中擔任重要官職,元廷對這些漢人是禮遇有加,並且元帝在統治中,也比較推崇儒家漢學,以元仁宗元英宗為代表,幾乎把自己稱為儒家大師了,並且編著前史,把元朝列入中華正統行列,連朱元璋都說道:

    “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

    但是漢族士族仍然長期受到的教育是君君臣臣,忠臣不侍二君的思想根深蒂固,朱元璋反元建明,當然這些人不會投降明朝。

    瞧不起朱元璋

    中國古代是個極其注重門第出身的時代,中國曆朝歷代大部分的皇帝都是貴族,而朱元璋確實第一個農民乞丐,漢族不少士族文人是看不上朱元璋,處於這個原因,也導致不少人不願意為明朝做事。

    但是這部分人還是少數的,絕大部分人還是反對元朝的。

  • 14 # 歷史伶俜者

    元朝滅亡時,確實有一部分漢人為元朝守節,尤以氏族文人為最。這些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是奉北元為正源,寧可歸隱自殺,也不肯為朱元璋服務,一點兒也沒有“恢復華夏”的感覺。

    那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朱理學的奴性思想。儒家講究忠君愛國,讀書人認死理,說忠君就忠君,也不管這個君是不是是夷是華。在他們看來,朱元璋是透過造反來推翻元朝的,屬於亂臣賊子,元朝才是正統的王朝。

    八十年前崖山海戰,南宋十萬軍民寧可跳崖自殺也不歸降,現在卻發出“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愚蠢言論,民族氣節不到百年已經煙消雲散了。就如當年滿清入關,頒佈“削髮”命令之時,多少漢人遺士為了保留漢人髮飾或被殺或出家為道,但是清末時又有多少人捧著一堆豬尾巴痛哭流涕。

    真是太好統治了。

    第二,元朝舊時的漢族統治層害怕失去現在的地位。雖然說蒙古人將人分為四等,漢人屬於最低等級,但是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在哪個朝代都通用。元朝規定,蒙古人是第一等級的人中,不能為奴,但是漢人只要有錢,一樣可以把窮苦的蒙古人變成自己的佃傭,他們已經成為實際上的高等級人,當然沒有反抗元朝的心思,相反元朝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感恩戴德還來不及呢。

    其實,面對外敵,很多時候都是開始的時候有過激烈的反抗,經過一段時間的被統治之後,就變成了順民,成了逆來順受的人。

  • 1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任何一個朝代滅亡之後,總會有一部分人對之前那個朝代充滿了留戀之情,唐朝是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同樣的道理到了元朝更是如此。我們沒有必要拿一個極小的特例來分析全面,事實上當時絕大多數人對元王朝的滅亡還是非常開心的,只有部分人對於元王朝的滅亡非常傷心。

    事件回顧

    任何一個王朝都很難做到盡善盡美,也很難做到一無是處,即便像元朝這樣的對於漢人無限度的貶低,甚至不給他們政治話語權,依然會受到很多漢人的青睞和嚮往。

    事實上,在元朝滅亡的時候,的確有一小撮漢人,他們自發的組織起來抵禦朱元璋,並且阻止朱元璋政權的成立。只不過這一系列的外在抵禦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為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朱元璋終究是建立了大明王朝。

    那麼我們接下來看一看,他們阻止朱元璋當上皇帝的那一批人當中絕大多數是什麼樣的人呢?答案可能超過部分人的預料,那是商人。

    沒錯,這就是事實

    事實上,整個元王朝並不等同於絕對意義上的封建王朝,更多的是元王朝對於某些方面的根本不看重,以及某些方面的根本不上心。

    我們先舉一個小例子,比如說歷朝歷代亡國之後的史書,通常都是由下一個朝代進行編撰的,比如明朝到崇禎年間的一些歷史記錄,往往是明朝康熙年間、雍正年間和乾隆年間進行編撰。

    而要命的是,崇禎年間的一些小舉動,往往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他們三位皇帝之間進行使勁的雕琢,並且盡一切可能詆譭崇禎皇帝。他們做了很多大量的文獻工作,並且企圖透過這些大量的文獻工作,抵消現在的子民對於明朝的那些個人崇拜。

    可是對於元王朝來說似乎這一切並不重要,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只有拳頭才是真理。於是我們就會發現元朝編寫史書的時候,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把南北宋所有的歷史記錄統統寫了下來。

    同樣的道理,元王朝對於所有的百姓一視同仁,當然這個一視同仁依然是有個前提的,那就是369等。

    對於元朝的統治者而言,只要你是漢人或者你是南人,甭管你是哪一方面的人通通都是平等的,你的所有地位身份的限制都將不復存在,商人和普通的種地的人,他們的身份地位和話語權是一樣的。

    因為封建王朝大批次的重農抑商導致了商人的地位極其低下,而在元朝統治者來了之後,商人的地位,突然之間拔高了。這一部分商人,自然而然的對於元王朝有著無限的感激之情。

    當然這僅僅是一小撮的人,他們對於元王朝還抱有希望,可是從當時到國家大環境來看,元朝對於普通百姓帶來的傷害還是非常多的。

  • 16 # 減水書生

    歷朝歷代,在改朝換代之後,都會有前朝遺民。

    這主要取決於時人對前朝的認可和對自己的定位。

    這跟對漢人有多好、有多壞的關係不大。

    滿清對漢人好嗎?

    滿清,絕對是一個滿洲貴族和八旗子弟的時代。

    要不是太平天國運動把大清攪翻了天,漢族精英當真沒啥出頭之日。

    但是,清朝滅亡的時候,又有多少前清遺民?而且很多都是漢人。

    清朝如此,元朝也是如此,當然也就會有元朝遺民。

    因為元朝人認同元朝,也認同自己是元朝人。

    1.擺正一個問題:民族國家是一個近代西方概念

    冉閔釋出過屠胡令,朱元璋也說過驅除韃虜。

    但是,古人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他們的世界觀是文明視角和天下視角。

    國家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

    而這個想象的共同體,在中國古代則是以一種天下觀和儒家正統。

    文明,是這個想象共同體的本質屬性,也是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而民族,則不是。

    到了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和法蘭西在伐戰伐交的過程中,黎塞留髮明瞭國家理由這個概念,之後國家、主權國家以及後來的民族國家,才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但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而在元朝、在元朝的中國,沒這種心態和意識。

    元朝人到底是怎麼認識自己的呢?

    他們就是認為元朝已經繼承了前朝正朔,就是文明的正統。

    漢人與蒙古人的矛盾,肯定有,但並未上升到無法接受的民族矛盾的層面。

    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

    2.非獨元朝遺民這麼認為,朱元璋也這麼認為

    朱元璋釋出繼位詔書說:元朝雖然是蒙古胡人建立,但統治了天下一百多年,百姓有賴於元朝生養。

    這就說明朱元璋也認同了元朝的正統地位,而不是把他看成一個外來的胡人政權。

    傳說,徐達北伐大都的時候,故意放走了元朝皇帝。朱元璋就責備徐達,而徐達則反問朱元璋:要是我抓住了元朝皇帝,你該怎麼處理?

    這是一個傳說,但這個傳說能夠流傳下來,就足以說明元朝人並沒有把蒙古人看成是一個不該存在的胡人政權,而是把他看成了天下正統,天下就是元朝。

    所以,在元朝滅亡的時候,大明朝的天下里有大量的元朝遺民,他們不止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更有很多漢人。

    比較有名的就是漢人張昶,做過元朝的戶部尚書,朱元璋重用了他。但是,張昶卻心在漢營而身在蒙古,說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這就是一種遺民心態。

    所以,朱元璋的繼位詔書也得承認這個事實,說元朝氣數已盡,而大明始興,卻不能說元朝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東西。

    3.人是怎麼定位自己的,就是把自己想象到某種關係裡

    除了血緣關係、姻親關係以及感情關係,人與人之間更為廣泛的關係是怎麼來的?

    沒辦法透過血緣來建立國家,血緣只能建立家族和部落。

    也不能完全依靠姻親,姻親和血緣也就只能形成一種貴族的聯合,形成不了國家。

    更無法完全憑藉感情,你一個人再厲害,也就親密接觸200到300人,而能發展出感情的又能有幾個。

    所以,更廣泛的關係,只能依靠想象真實,或者說是主體間的共識,來凝結。

    秦以前,是想象的宗法關係;秦以後,是想象的儒家天下關係;近代以來,則是想象的民族國家的關係。

    而只要這種想象能被廣泛接受,成為主流意識形態。那麼,個人就會形成認同,帝國也就可以建立,歷史也就得以延續,文化也就薪火相傳了。

    元朝也是如此。

    漢人的概念沒那麼強,他們更願意承認自己是元朝人。

  • 17 # 冷兵器研究所

    眾所周知,蒙元是由漢化甚淺的草原民族,透過殘酷的暴力征服建立的帝國。然而當元祚傾覆、朱明立國之後,不僅曾在蒙元享受特權的蒙古、色目人追懷古國,即便曾經深受歧視的漢人與南人,甘願為蒙古王朝守節終老者,亦甚為多見。

    那為什麼會有這多漢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其實支撐這些行為的,是儒家傳統中一以貫之、宋代以來又被理學家強化的“君臣大義”。讓這些這些漢族元遺民當中,許多具有儒家《春秋》學的學術背景。例如,為拒絕出仕朱元璋部而自裁明志的徽州學者鄭玉,其學“覃思六經,尤邃《春秋》”;與其交好的另一位徽州遺民學者趙汸(1319—1369),更是元末《春秋》學的宗師巨擘。

    正如錢穆的研究所揭示的,對於傳統儒學中的“夷夏”觀念,元季多數士人視之漠然;蒙古皇帝被看作臣民之共主,蒙元朝廷被視作天下之正統。“君臣大義”超越了“華夷之辨”,是造就眾多漢族元遺民的首要原因。

    除去士人夷夏意識淡漠,朱明集團特殊的軍事與文化淵源,同樣是元遺民難以認同明政權的重要原因。與後世讀史者心目中明太祖“汛掃胡塵”的華夏英雄形象不同,朱明集團憑藉紅巾武裝取得政權,在當時正統士大夫看來是“取天下非其道”,難逃僭偽之名。

    而且元末紅巾運動還帶有濃重宗教色彩,正統士人不僅視其為“賊”、“寇”,而且視之為“妖”。北系紅巾軍汝陽起事,時人鄭元祐作詩稱“近者汝陽妖賊起,揮刀殺人丹汝水”;南系紅軍攻徽州不克,當地學者、後來的元遺民舒頔,作詩慶賀“剛風萬里掃妖祲,甘雨四方清瘴煙”。

    儘管朱元璋部與韓宋紅巾政權僅存在名義上的關係,宗教色彩並不明顯,但在當時很多儒家的眼中,朱部與其他紅巾派系皆屬一丘之貉。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部攻杭州,時人陳基(1314—1370)記稱“妖寇犯杭”;洪武元年,明軍克大都,戴良作詩感慨“王氣幽州歇,妖氛國步屯”;元帝北遁出塞,王逢詛咒“紛紛攘攘厭黃巾,妖血徒膏草野塵”,皆目朱部為“妖”。

    顯然,在元末士人當中,“君臣大義”壓倒了“華夷之辨”,對君主“忠義”被視作最高的價值;在這種思想背景之下,所有的反元活動均被視為叛亂、僭偽,無法獲得合法性支援。這種觀念極為強烈,以致明初官方也不得不作出妥協,必須以士大夫的意識形態為準繩,重新定位自身與被士大夫視為“妖寇”的紅巾武裝、以及被士人奉為正統的蒙元政權的關係。

    明初當政者不得不主動重拾“華夷之辨”的命題,在“用夏變夷”、“復古”等口號下推行各項文化變革,以期重新激發士人的族群意識,建立其對漢族新政權的認同。這些措施深刻塑造了明代前期的社會形態。

    當然以上都是學術上的說法,用粗話說,就是儒學在元末已經演化成,不管當皇帝的是誰,只要給我好處,有所謂“正統”,我就拜你。之前所謂的“華夷之辨”根本裝看不到。

    最典型的例子,就如章太炎所說,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以後,在1908年,曲阜孔府把德皇威廉二世肖像引進孔府……

    你看,德國皇帝都可以拜,更別說什麼蒙古皇帝或滿清皇帝了。

  • 18 # 歐德普

    古代士人其實國家觀念並不強烈,在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是家族,如果家族能夠繼續繁衍生息甚至壯大,統治國家的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他們並不關心。

  • 19 # 清蒸歷史

    首先先說說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元朝之前,他們居住在漠北一帶,地處荒涼,物資潰泛,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從事狩獵遊牧,只有少數部落經營農業。

    起初,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隨著金的衰落, 蒙古部落也開始壯大起來,逐漸脫離金政權的統治。1204年,蒙古諸部領袖鐵木真透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帝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隨後,大蒙古成立後,不斷對外擴張,1218年,蒙古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東歐的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去世。成吉思汗去世後,第三子窩闊臺繼位。1234年,蒙古聯合南宋徹底滅金。1241年,西征的蒙古軍隊一度逼近東歐腹地。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忽必烈遠征西南,滅大理。

    蒙古軍隊擴張疆土的過程中,也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殺戮,將大量敢於反抗的地區破城之後人口被屠殺和奴役,眾多民族受到了殘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壓迫,由於宋元戰爭,當時人口銳減超過一千萬。

    長期遊牧民族的元朝,統一全國後,仍然不停的東征西戰,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連年戰爭,加以宮廷廩祿、宗藩歲賜,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紛紛起義。直到忽必烈的孫子鐵穆耳即位,才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元朝時期漢人的地位及待遇。

    元朝是蒙古族人統治,自然而然,漢族及其他民族就會被認為外族。

    “四等人制”想必不少人都知道,這個詞彙,最早是由民國學者屠寄在《蒙兀兒史記》中提出的,第一等級是蒙古人,第二等級是色目人,第三等級是漢人,第四等級是南人(即指最後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元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

    其實關於這個四等人制,學術界迄今並沒有發現元代實行過四等人制的法令,這些劃分也只是說從元朝記載的政策和規定中有所體現。從元朝的一些政令和律令看,蒙古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包括為官等。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中國古代歷史中,多數朝代仍然是漢族統治,那麼漢族統治期間,對待其他外族人士,也多有不信任,再到後來的清朝,也多任用滿族人,也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只不過元朝時期,漢人相對於蒙古人來說,還是佔多數,所以一些不平等的政策或是現象就表現出來了。

    但是,為何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時,這些有些漢人又寧死不投降呢?

    其實,這個跟元朝對漢人有多好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然,據歷史記載,元朝時期,漢人受到的待遇不是很公平,包括在法律、科舉、仕途等等。

    但是,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近代有研究指出,元代有相當多的漢族人在各級官府擔任高階職務,其中不少是正職。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兒史記》所作傳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員中,漢人佔了409位,即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七。此外,漢人在元朝官府裡做正職的,除了在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行中書省擔任高官的漢族大僚外,在六部中任職尚書的,亦俯拾皆是。綜合來看,漢族人在元朝各級政府不僅任職顯要者甚眾,而且擔任正職者也為數不少。認為“元朝各級官府 的高階官吏,必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漢人最多隻能做到副職”的說法並非準確。

    其實,元朝滅亡時有些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這也不是很難理解的,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國家信仰。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王朝不斷更替,前朝的暴虐導致眾多起義,而後新的王朝建立,新的國家出現,作為一些普通人或是在朝為官的官員,不管統治者是誰,國家信仰總歸還是有的,對他們所在的國家,所依靠的君主是有依賴的,不管統治者是本民族人也好,還是外來民族也好。這些人總歸是受著當時統治者的信任,在朝為官,就要為國家出一份力,哪怕元朝要滅亡了,這些人也都是元朝人,如果投降,那麼在這些人的心中,就會認為自己是懦夫,叛徒。

    當然,那些主動反擊元朝的人,比如朱元璋,陳友諒等人,也都是不堪忍受元朝的暴虐,或是元朝的統治讓他們家破人亡,亦或是他們想透過起義謀求更高的地位。而那些沒有參與起義的人,他們不管自己是否是漢人,但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元朝人,即使朱元璋是漢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國家信仰,為國,他們留下了最後的尊嚴。

  • 20 # 漁歌夜話

    大家好,我是漁哥!此問題我認為有些不妥!

    漢人原本就不是個單一民族,而是多種族血統,只是在文化信仰上漢化的一類人群而已。並不是一個統一利益群體,而且利觀念錯綜複雜。歷史發展到宋末時代,各類利益需求己把民族信仰和做人底線衝擊的形同虛設。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富貴,背叛國家民族時有發生。

    蒙古統治者對普通宋金百姓野蠻粗暴,壓迫殘害歧視漢族百姓,然而在元朝即將被朱元璋推翻之時,為什麼仍然有漢人寧死不投降明朝呢?這裡且看我分析:

    雖然蒙古人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無可匹敵機動靈活的冷兵器時代騎兵。蒙古鐵騎橫掃中亞西亞,但在征服看似衰弱之極的南宋,還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驍勇善戰的太子蒙哥屢次攻宋都失敗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最後連蒙哥戰死於重慶釣魚城。

    蒙古人是怎樣拿下中原統治權的,稍瞭解宋末歷史的人大都知道。不僅充滿了血腥屠殺還耍盡手段背信棄義和無恥欺詐!還有大量漢奸為蒙古大軍帶路.獻計獻策.甚至直接帶兵反戈一擊,為蒙古做鷹犬,屠殺同胞來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些漢奸中有宋金貴族.豪強地主.文人名士.更有宋金將領。

    元世祖忽必烈在擔任漠南都督時,廣泛接觸了漢人文化,非常讚賞漢人文化和處理族群關係方式。一改蒙古對金.宋的政策;禁止蒙古貴族的野蠻屠殺方式統治國家。在漢族文人的建議下,忽必烈用優厚的條件,誘降了大量的漢族勢力。這些政策得到了喪失節操漢人的擁護!蒙古大軍征討中原地區金國和長江流域南宋時,在漢族降將和各類漢奸的協助下帶著漢人軍隊充當蒙古人的馬前卒,背叛自己的國家,屠殺自己的同屠。加速消滅了中原地區的金國政權以及長江流域的南宋政權,為蒙古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僅靠馬上暴力奪下的國家政權,還是要下馬靠文化制度來治理。因漢奸們和降將在打敗金和南宋以及元朝建立上有著巨大的貢獻,元朝建之後,這些有功之臣受到蒙古統治者的信任和器重。因此忽必烈對歸順漢人階層極其寬容,並給他們及其子女委以高官厚祿及封地。參與元朝政治,並給極大的自治權,這一政策終其一朝。加上元朝皇族爭奪皇位十分慘烈,相互提防對方,便放鬆了對漢人特權層的約束,以致各地漢奸群體權利極度膨脹,豪強一方,為所欲為更加殘酷地欺壓同胞,縱情聲色,儼然一個小朝廷一樣!

    因此,元朝有多野蠻.黑暗.殘酷,既得利益漢奸群體就有多得意和幸福,就有多肆意享樂和驕橫妄為。蒙古人給這些漢奸們極大的權力和封地是其它朝代不可想象的。為維護自身的極度榮華富貴,因此在朱元璋反元時,必然拼死扺抗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但他們僅僅是漢人的極少數,而不代表漢人全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氣血不足吃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