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豎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與張之洞被稱為晚清四大重臣,他們是大清一朝在大廈將傾時的重要柱石,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確實為大清朝做出了殊大貢獻。

    但如題,到底誰對國家貢獻更大一些呢?這個問題從歷史的維度去評判應該更確切。

    從國家這個角度,清朝當時為清國,曾國藩的貢獻無疑是最大的。曾國藩興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讓大清國沒有聲勢浩大的起義軍被掀翻,這個功勞無疑對於大清國來說是巨大的。這從清朝統治者給他的褒獎就能看出。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其它幾位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皆是在曾國藩之下興楚軍、淮軍建功立業,但都是相助之角色,這在幾位的諡號中可見高低。曾國藩為文正, 左宗棠諡號“文襄”,李鴻章諡號為文忠,張之洞為文襄,根據諡號的規則,其中文正最為貴重,次之為文忠,再次之為文襄,由此可見清朝對於四處的評價曾為第一,李為第二,左張次之。

    換一個民族的角度再來評價四位的貢獻。曾國藩忠於清朝,鎮壓起義,是站在了歷史潮流的反立面上,但其推動洋務,開辦工廠,讓他譭譽參半。而於左宗棠來說,今天我們子孫仍能保持一個完整的國土,左宗棠無疑是貢獻最大的。他立排重議,在保海疆還是保新疆的爭議中,抬棺上陣,平定回亂,驅逐沙俄,奪回新疆,給我們爭取到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了中國極大的戰略縱深,賦予了中國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與資源,這個貢獻誰又能匹敵呢?

    當然,對於李鴻章、張之洞各有其貢獻,李鴻章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但歷史的侷限與當時衰弱的國力讓他沒能保住多少利益,乾的都是割地賠銀的事,確實悲壯。

    張之洞則為清流領袖,主推洋務運動,興辦工廠,學校,抗擊法軍,功勞巨大,但由於其主張多受李鴻章的抑制,作為自然也大大折扣,但其舉辦工業,開西學之風仍是為後來人救國興國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總結晚清四大名臣,於清廷和大清國來說,曾國藩貢獻最大,於民族來說,左宗棠保持了國土的完整,為子孫後代爭取了發展與生存的空間,貢獻無人與爭。

  • 2 # 吉月文

    這4個人實際上是晚清中興名臣的代表。從現在官方的評價來看,左宗棠地位最高,自然也就認為他的貢獻最大。

    4人之中,唯有左宗棠獲得了民族英雄的稱號。曾國藩的評價是一半對一半可謂不好不壞。李鴻章負面評價為主,賣國的帽子始終沒有辦法摘掉。張之洞在這4個人當中是唯一一個沒有軍功的,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文秘型的人才。功過都不是很多,總體評價一般,但是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來說,其實和前三個人不在一個層面上。

    之所以給予左宗棠這麼高的地位,主要還是因為他收復新疆的巨大功績。左宗棠在洋務運動當中的貢獻其實不大。

    曾國藩的主要功績是在晚清時期幫助清政府穩定了政局,同時是洋務運動的開路先鋒。洋務運動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卻是中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之後的工業化程序具有奠基作用,這也就是曾國藩的主要功績。除了洋務運動之外,曾國藩最主要的貢獻就在於提拔後進。李鴻章就是曾國藩提拔出來的。除了這個以外,曾國藩開啟了湖南近代軍政人才湧現的序幕。這些人才不僅在晚清在民國,以至於在解放以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湖南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人才重地,這樣一個歷史功績殊為難得。

    李鴻章的主要功績其實就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不僅包括工業領域,其實也包括軍事建設。李鴻章在洋務運動當中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他創辦了一系列對於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企業,比如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局,上海織布局。在軍事領域,李鴻章籌辦了北洋水師。這就是中國近代海軍的起點。除了洋務運動以外,李鴻章另外一個相對來說影響力比較小的貢獻是中外文化交流。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官派海外留學的主要支援和推動者。中國近代最早的官派留學,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留美幼童,是在李鴻章的支援下開展的。著名的工程師詹天佑就是留美幼童當中的傑出代表。同時李鴻章也是中國近代外交第1人,並且是晚清重臣當中唯一一位曾經前往歐洲和美國主要大國訪問的。

    張之洞在4個人當中科舉的成績最好曾經中過探花。這也就使得張之洞長期以來,始終是以傳統官僚的身份活動的和其他三人以軍功立業的模式有很大的區別。張之洞是洋務運動晚期的重要代表。創辦的主要企業是漢陽鐵廠。但總體來說影響不如李鴻章。其後又負責編練新軍,也就是後來武昌起義的那支軍隊。總的來說,張之洞的影響力遠不如前三個人。

    社會貢獻和歷史評價不完全是一回事情。我個人認為曾國藩在4個人當中的歷史影響最大。李鴻章其次,左宗棠再次,張之洞最後。在判斷歷史影響力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開啟歷史程序和推進歷史程序的地位確實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曾國藩的地位要比李鴻章高一些。因為晚清歷史程序的變化,主要還是由曾國藩啟動的。李鴻章只是延續了曾國藩。左宗棠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居功至偉,但是在論及影響力的時候,不光要考慮正面因素,也要考慮負面因素,而且還要考慮廣泛性。從這個角度上講,吃了一些虧。

  • 3 # 金烏木木

    晚清中興四大明臣,如果非要比較,應該屬曾國藩。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八旗軍早已不堪大用,曾國藩組織湘軍,平定義軍,從一個角度而言可以阻止戰爭漫延,使百姓少受戰爭之苦。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領袖,安慶軍械所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開啟中國軍事近代化,他翻譯外國書籍,向西方學習,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踐行者。立功後,雖手握重兵,但主動遣散湘軍,維護朝庭信任和政局穩定,其"曾國藩家訓",對後世為人處事,道德規範影響深遠。

    左宗棠以收復新疆垂青歷史,李鴻章雖盡忠國家,但所籤條約為後人詬病,張之洞的貢獻也不小,洋務運動,東南互保中作用很大。但他們還是不如曾國藩。

  • 4 # 秋雨魯北說歷史

    作為晚清政壇上最閃耀的四位名臣,要給他們排序我覺得還是比較難的,從他們的歷史貢獻來看曾國藩曾帥是當之無愧的晚清歷史第一名臣,沒有他清朝是很難續命的。

    剿滅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歷史的程序

    1851年太平軍從廣西起義僅僅用時一年半就攻佔了南京席捲了整個南方諸省,隨後太平軍一路北伐逼近京津,一路西征攻陷武昌可謂是聲勢浩大。此時的曾帥在湖南編練湘軍,湘軍和八旗軍不同此時的八旗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滿洲八旗已經腐化不能再用可用的只有北方的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騎兵)南方的八旗綠營對太平軍也是毫無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咸豐帝不得已啟用曾帥成為湘軍團練大臣。

    整個南方的戰事此後基本依賴湘軍,江南的八旗軍基本上都被太平軍殲滅了,因此湘軍成為了太平軍的主要對手,湘軍不僅在湖南還在安徽江西湖北甚至浙江多個戰線和太平軍相持。李鴻章的淮軍也是出自湘軍老營,因此湘軍就成為剿滅太平軍的主力,1864年湘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失敗,此事件意義可以說是空前的,因為它為清朝延續至1912年創造了先決條件。

    左帥的最大貢獻就是收復了新疆

    左帥左宗棠也是湘軍出來的人物,他的最大功績無疑就是收復了新疆。當時清朝羸弱很多大臣主張放棄新疆,左帥力排眾議抬棺出征,面對沙俄支援的阿古柏,左帥從容指揮先北後南,快速收復了新疆並逼迫沙俄交還了伊犁。

    新疆面積高達160萬平方公里,收復新疆的意義非常的重大。它不僅僅讓國家保持了領土的完整也提升了清朝的國際威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步伐。

    李鴻章、張之洞的貢獻在於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意義也是不可限量的,它開啟了國家的近代化為國家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開闢了道路。李鴻章也是在湘軍起家此後創立了淮軍,李鴻章對洋務運動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發展軍事工業,還開辦了很多民用工業,培養了很多近代化的人才。

    張之洞在漢口創立的兵工廠的影響那是非常深遠的,一把漢陽造在中國軍隊使用了太多年甚至到了民國抗日戰爭這把步槍還一直在用,當然張之洞的貢獻不僅僅於此他在洋務運動期間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

    比較這個四位傑出的漢臣我還是推薦曾帥,當然他喜歡屠殺太平軍喜歡殺戰俘的習慣被後人所詬病,但是他在提拔人才編練軍隊教育子女和為官做人上都有很多的閃光,因此在四位名臣中居首也是眾望所歸啊!

  • 5 # 史古今

    結論:曾國藩對國家貢獻大

    理由:1,洋務運動

    2,平定太平天國

    3,創立湘軍

  • 6 # 虎蛇與龍雞

    我對歷史人物的看法有些異類,尤其是早前的更是持與史書或傳說的有較大差異,甚至相反!當然晚清距今不遠,真實性程度要高一些,但你問四人曾、左、李、張誰對國家貢獻大些,很難說,其中他們是文武兩隊,且都是晚清重臣,有邊疆大吏,有朝中大臣,且都是漢族官員。講名氣李在前,張曾左在後,講貢獻難說!

  • 7 # 風起雲湧長長

    這幾位清末重臣,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有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有提倡洋務發展的等等,都有功績,說不上誰比誰更重要。

  • 8 # 崑崙之柏

    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誰對國家貢獻更大?

    這四個人都是晚清中興的“四大名臣。”他們中有的人有驚人的業績,清朝的中後期他們各人的作用都不一樣,但當時都是不可或缺的風雲人物,他們中有的人對清朝有重大的貢獻。但有的人確譭譽參半,這就是晚清時期舉足輕重的四個人物。

    1,曾國潘(1811年11月26日一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第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曾國潘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候,諡號“文正”,後世稱為“曾文正”。

    曾國潘較有名的是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攻戰南京,追剿捻軍,鎮壓叛匪,挽救了清朝覆滅,並且主辦洋務,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人們對他的不滿主要是處理天津教案,向法華人低頭的做法,朝野對他的做法非常不滿。但是,他的功績是主要的,身後深受人們的追捧!

    並且還有不朽的著作《曾國潘家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2,左宗棠(1812年11月10一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稱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和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潘等人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靜候。

    他的主要功績是:東平閩浙,西靖陝甘,進軍新疆。特別是進軍新疆是在朝庭沒有銀子支撐,而是讓他自籌資金軍費,幾經波折,清庭最終下詔令戶部撥款200萬兩、各省l 協餉300萬兩,準左宗棠自借洋款500萬兩。但經費仍不足,左宗棠又曾於1877年(光緒三年),1878年(光緒四年),1881年(光緒七年)三次為西征軍借洋款,他找大商人胡雪巖擔保借款1375萬兩,另透過胡雪巖向華商借款846萬兩。

    收回新疆是左宗棠最大的功勞!

    3,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一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義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民間又稱李老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西式海軍一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李鴻章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巜馬關條約》、巜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病逝於北京。對於他的評價譭譽參半。

    4,張之洞(1837年9月2日一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

    他的主要功績是:清流首領,抗擊法軍,興辦洋務運動,積極投身中日戰爭,提出:“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三功主張。參與變法,鎮壓義和團起義,中樞重臣;改革教育,修築鐵路,學習法律,在湖廣總督,名氣更大,興辦“漢陽鐵廠”。

    張之洞是個清官,而“愛才好客”,做了數十年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畝”。在職時一心為國,為了國家利益,在甲午海戰之前先後向李鴻章和朝庭皇帝上書無數,提出了很多治國方略,但基本上未被採納。但清廷對他身後有很高評價,清廷上諭:1,公忠體國,廉政無私。2,提倡新政,利國便民。

    社會上對張之洞的評價更高,是一個愛國親民的好官,

    綜上所述,晚清四大名臣中對國家貢獻最大的肯定數左宗棠莫屬,光是收回新疆的功能就能彪炳千古,為中華民族增加領土面積160萬平方公里,而且各種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直挿中亞戰略要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國土高邊疆,為中國國土面積重要的“壓侖石”。也是保衛中華龍脈發源地“崑崙山”的堅固圍牆。

  • 9 # 旺旺Sir

    左宗棠的貢獻最大!是民族英雄。他從一個師爺,成長為國之棟樑,收復新疆失地,粉碎沙俄分裂中國的陰謀,功勳卓著!曾國藩作為一代大儒,平定太平天國,延續了腐朽清政府的國命。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中國的鐵血宰相,著名外交家,剿滅農民起義軍的主要代表,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晚清政治中樞。張之洞興辦洋務,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在中國的興起。

  • 10 # 平凡是道

    各有千秋,曾的貢獻在於給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毛主席,蔣曾將他的傳記視如稀世珍寶,放在枕頭下。可見曾的影響。具體曾的精神財富如下

    第一,自律自愛。嚴格要求自己每日的行為處事,自愛自己的身體!

    第二,反省自我。不斷進行自我批評和批評自我從而達到日益漸進,循序漸進。

    第三,精進不歇。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知識如浩海汪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第四,堅持不懈。愈挫愈勇,愈敗愈戰

    第四,精忠愛國。艱苦樸素培養湘軍平叛太平運動,扶大廈於將傾,力挽狂瀾,救民於水火。

  • 11 # 農家故事

    晚清的左李之爭

    晚清的朝廷,曾國藩之後,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地位舉足輕重,一個是湘軍的靈魂,一個是淮軍的靈魂,兩人就是大清國的兩根擎天柱。可是,左李二人在國防建設上,卻發生了完全相左的意見,引發了朝廷的一場大爭論!

    左宗棠意見是,大清國防的重點在西北,俄國是最大的敵人。他認為如果新疆不保,陝西甘「歷史」「歷史」肅就不能保;陝甘不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保,河北就不能保,如此,則國將不國。

    李鴻章卻堅定地認為,大清的國防重點在東南沿海各省,大清國的頭號敵人是日本。他認為,東部沿海的各省,是中國的精華所在,是膏腴之地,是賦稅之源,是中華的心腹之地。心腹若失,國家就不存在了,反之若心腹還在,西北的邊患就自然消除了。他認定,發展起來的日本,一心一意謀取中國,滅亡中國的賊心不死,意圖非常明確堅定,是我們的最大敵人。

    朝廷大辯論的結果是,支援高調的左宗棠,集中全國有限的軍費,犧牲東南的海防,用於收復新疆。

    在筆者看來,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老成謀國,都是大清的棟樑,只是腐朽的朝廷,虛弱的大清國,縱有左李這樣的幹才,也難護衛大清國不被列強欺負!那是一個讓英雄落淚的時代!

  • 12 # 中原教育文萃之版主

    在曾、左、李,張四人中,做人當學曾文正,民族業不忘張之洞。李中堂就不說了,生在國難當頭,賣國也實屬不易。左宗棠,有眼光,有膽識,有謀略,若沒左,富饒美麗之新疆真不知歸於何處。當清邊疆危機之時,李大人竟主張放棄新疆,只有左宗棠具有極強的國土觀念,具有極高前瞻眼光,在他眼裡,中國的國土一寸也不能丟。著名的近代史學家郭廷以說:“一部清朝晚年曆史,幾乎都是吃敗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記載,讀來令人沮喪。唯有左宗棠的西北經略是例外,確實值得我們興奮。”

    他用了八個非常評價左宗棠:將軍身處非常世,承擔歷史非常託;肩負靖邊非常任,勇建收疆非常功。

    成就人生非常業,無愧千秋非常名;長受史家非常尊,當是華夏非常人。

    古往今來,抬棺出征有幾人,左公柳又有幾人能裁,被頌!

    左宗棠功名卓著,個人品質忠貞耿直,對工作殫精竭慮,絕不推諉。清廉但從不抱怨貧困,對士兵熱情誠摯,言而有信,大危難之時,捨身維護國家統一,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 13 # 新社天地

    個人認為曾國藩的成就更大些,我們評判一個人,是從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去評判,而曾國藩被稱為半個聖人,成就更高一些。

  • 14 # 小雨回來2019

    1.排除張之洞。曾、左、李、張四人為“晚清四大名臣”,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同治中興四將”,即曾、左、李、胡(胡林翼),這裡沒有張之洞。

    張之洞相比前三位成名最晚,貢獻也僅見洋務運動和清末民初的表現,無論是對國家的貢獻還是個人成就自然無法與前三位相提並論,這是最無爭議的。

    2.排除李鴻章。李鴻章相比曾、左屬於小弟型人物,原為曾國藩幕僚,在平定太平軍後期才自立門戶,創立淮軍,負責以上海為基礎的華東地區。再後來在“洋務運動”中的表現應該說是最突出的。

    3.對比曾國藩。與曾國藩的比較可能是最有爭議的,不僅僅是我們,對於當時的人也是如此,左宗棠就因別人一直說“曾左”而感到不快。

    首先說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中的表現肯定是最大的,這沒有爭議,他是湘軍創始人,也是左宗棠的上級。而且他本人一代大儒的形象深入人心,對後世影響巨大,也有“三大立”美名,個人品德也是標杆式的。

    然而,“太平天國”畢竟是國家的內戰,太平軍和清廷都不會允許彼此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誰統治中國的問題,不會出現分疆裂土的情況。而個人品德的表現再好也很難上升到說對國家有多大貢獻。

    4.敘說左宗棠。首先左宗棠在平定太平軍和洋務運動中的表現都是很亮眼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定西北”中的表現,這絕不止是收復新疆。

    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在陝甘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陝甘回亂”(白彥虎),趁此機會阿古柏在新疆也開始作亂,此時陝、甘、寧、青、新五省(回區)全部陷入暴亂之中,中國西北大有分裂的架勢。

    左宗棠正是在此刻登場,平回亂、復新疆、逼得俄國退還伊利地區,抬棺作戰可謂蕩氣迴腸,這是在清末少有的高光時刻。如果沒有左宗棠超級的表現,中國是否還是今天的中國真的很難講。

  • 15 # 法務專員萌寶爸111

    左宗棠,五百年來第一人,梁啟超評價。

    然後是我的想法,曾國藩,道德楷模,舊式學者的偶像。李鴻章,中國近代化的奠基人。張之洞,不言革命之革命大家,一手培養的武漢新軍,推翻了清政府。

  • 16 # 一夜成煮夫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可以說都是晚清時代的重臣、賢臣,不同程度對中華民族做出過貢獻,但比較來看,我個人認為左宗棠的貢獻最大。以上幾位都對近代中國工業做出過相當貢獻,江南造船廠,漢陽兵工廠,安慶機器製造局,馬尾船廠,北洋水師等等幾乎近代重工業全部在這幾人手中建立的,李鴻章雖然近代大部分喪權辱國的條約在他手中籤定,可是作為晚清後期第一重臣,他也無可奈何,要怪只能怪腐朽的清庭,讓他背了個賣國賊的罵名,其實李鴻章還是一心想要中華民族強盛,像他苦心經營北洋水師,就是想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是他無力迴天。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穩坐清庭第一重臣,建立中國第一家現代工業,安慶製造局,發展現代工業,他的一套忠君傳家思想一直影響了幾代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張之洞在武漢建立的漢陽兵工廠,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是中國最大最好的兵工廠,漢陽造是國軍主要裝備,馬尾船廠也有他的功勞。要到左宗棠不得不說他抬棺收復新疆,晚清後期,新彊分裂勢力在沙俄支援下,公開暴亂,頭目阿古柏一度佔領新疆大部,此時清庭內憂外患,於是大多數大臣主張放棄新疆,畢竟離中原太遠了,此時左宗棠力排眾議,主張出兵平叛,並主功請戰,當時清庭財政困難,他一邊帶兵一邊還要自籌大部分糧草,並在六十高齡親自帶兵收復新疆伊犁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無愧民族英雄的稱號。

  • 17 # 龍山種田人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個個皆人中之龍,朝中能臣,都在各自的人生中留下了極其輝煌的成就。

    對於誰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更大,個人認為是左宗棠,在晚清逐步走向腐敗無能為力,任列強任意宰割的情況下,左宗棠能夠力挽狂瀾,在不計個人得失的情況下,抬棺出征,在清政府的支援下,收復新疆,於國於民都是天字第一大事,對於中華民族的領土主權保護,對於侵略、分裂勢力採取強力打擊的措施,深得國家和人民的擁護,一世英名,流芳千古。

    其個人之人格和國格魅力,對於當今之現實,仍有借鑑的歷史意義,任誰也不能把祖國的領土分裂出一絲一毫。誰分裂,誰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 18 # 每日一句詩詞

    晚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更大?曾國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

    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

    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

    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早年修身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複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慾、節勞、節飲食。)

    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

    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李鴻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鑑於原設三局裝置不全,在曾國藩支援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併,擴建為江南製造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裝置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清朝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輪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

    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

    而當洋人要在中國開設電報業務的時候,清朝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衝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李鴻章也不允許洋人從香港鋪設來的海底電纜上岸。於是,時隔不久,由他支援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間開通了。李鴻章能夠完全不理會“地脈”,也能夠完全不理會洋人,因為他知道電報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

    之後,由清朝國政府的銀子作為投資、以贏利為目的的電報公司成立。李鴻章稱此舉為“官督商辦”,因為在中國創辦擁有自主權的企業“事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共同創造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不但促進了沒落王朝的工業化,而且為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穩定的資金。不過李鴻章始終沒有逃脫時代對思維的束縛,李鴻章所建企業皆為官督商辦體制,企業初建之時官府沒有實力獨立創辦,便與民資合作。待企業步入正軌,官府便想方設法排斥民資,形成官府獨霸企業。由於連年戰亂政府不斷從企業中抽離資金、強加冗員,長期的政策保護又使企業暮氣沉沉。這些重病纏身的企業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和民族資本的崛起難逃悲劇命運。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名將,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1885年(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樸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在晚清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建國後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東平閩浙

    1860年(咸豐十年),在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 [23] 並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

    1861年(咸豐十一年),曾國藩疏薦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太平軍攻克杭州後,清廷正式補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1862年1月),督辦軍務。

    1862年(同治元年),左宗棠進軍浙江,在隨後的兩年中,他在中法混合軍“常捷軍”、中英混合軍“常安軍”、“定勝軍”的配合下,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1863年(同治二年)升閩浙總督。

    1864年(同治三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加太子少保銜,賜黃馬褂。 他在浙江採取種種恢復經濟的舉措,並攻克湖州等地,從而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二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同治五年)2月,左宗棠最終攻滅李世賢等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

    在鎮壓太平天國後,左宗棠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時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西靖陝甘

    1862年(同治元年),在陝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國和捻軍進入陝西的機會發動叛亂。其初期的主要首領有赫明堂、馬生彥、馬振和、白彥虎等。同時在寧夏也爆發了大面積的回民暴動,其主要首領有馬兆元和馬化龍。由於當地起義軍的活動,陝甘局勢幾近糜爛,而總督楊嶽斌不能有效控制局勢。這種情況下,清廷於1866年(同治五年)9月諭令左宗棠前赴陝甘。

    1866年(同治五年)末,左宗棠動身,準備率領各軍平定回亂,但因西捻軍進犯陝西 ,加之左宗棠認為捻強於回,遂首先重點鎮壓捻軍。

    1867年(同治六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督統軍隊(陝甘總督由穆圖善署理),屢次擊敗捻軍,但因回亂牽制、捻軍機動靈活等因素而難以徹底取勝;延川、綏德還多次被回民軍攻破。是年末,捻軍由陝入晉,繼而入河南、直隸,京師震動。左宗棠與李鴻章、李鶴年、官文皆受革職處分。左率軍追擊,並且建言獻策,最終於1868年(同治七年)協助李鴻章消滅了西捻軍。左宗棠在入京覲見時指出平定陝甘仍需五年時間。

    1868年(同治七年)末,左宗棠進軍陝北的延安、綏德、榆林一帶,至1869年(同治八年)初先後逼降扈彰、董福祥等統領的起義軍。 隨後他進兵董志原,大敗盤踞和被驅逐於此的回民軍,4月攻佔該地,肅清慶陽、涇州。在此期間,劉松山、高連升部相繼發生兵變,高被殺,左宗棠大怒,對叛變兵勇嚴加懲處。 左宗棠並在當地推廣代田法、區田法,努力恢復生產,並撥款救濟饑民和歸降者。 這時,左宗棠已認定盤踞金積堡一帶的馬化龍是回亂的罪魁禍首之一,遂派劉松山進攻馬化龍的金積堡。同年,左宗棠由涇州進駐平涼,接陝甘總督印。

    1870年(同治九年)2月,劉松山陣亡,左宗棠痛感“失我右臂”。 其後,馬化龍鼓動回民軍大舉進犯陝西,不過這些部隊缺乏系統組織、有效領導,被清軍擊敗,也未能動搖左宗棠攻克金積堡的決心。左宗棠以松山之侄劉錦棠代替劉松山,又調動重兵圍攻金積堡,終於在1871年1月(農曆仍為同治九年)取勝,馬化龍父子投降後於3月(同治十年正月)被處死,其部眾1800餘人、“偽官”80餘人亦予駢誅。 左宗棠賞加騎都尉世職。

    1871年(同治十年),肅清後方後,左宗棠進攻甘肅河州,當地回民軍領袖馬佔鰲頑強抵抗,清軍屢屢受挫,但始終堅持作戰。在左軍的強大壓力下,馬佔鰲於1872年(同治十一年)投降,所部被左宗棠編入清軍。回民軍的主力至此已經被消滅。

    1872年(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派劉錦棠克復西寧,白彥虎等退入甘肅;他另派徐佔彪進攻肅州,但肅州久攻不下。同年,左宗棠駁斥朝臣宋晉停造輪船的主張, 並在蘭州創辦甘肅機器製造局(即蘭州製造局)。8月,左宗棠入駐陝甘總督駐地蘭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西寧回民軍首領馬桂源投降,被押往蘭州並處死。隨後左宗棠集合徐佔彪、宋慶、金順、劉錦棠等部大舉圍攻肅州,其後還親往肅州督戰。此役中,白彥虎等退到新疆。11月,肅州回民軍首領馬文祿被迫投降,後被處死,其部屬和部分老幼共約有七千人被屠殺; 左宗棠事後承認“自辦軍務以來,於發、捻投誠時,皆力主‘不妄殺,不搜贓’之禁令,弁丁犯者不赦”,而肅州之役,則“不能盡行其志”。 隨著肅州克復,陝甘回變告終。 清廷著左宗棠以陝甘總督協辦大學士,賞加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推動甘肅省與陝西省分闈鄉試、分設學政,以免甘肅考生赴陝鄉試之苦;他還推動西北茶政改革,鎮壓閔殿臣之叛。8月,左宗棠補授大學士,不久又補為東閣大學士。

    進軍新疆

    1864年(同治三年),受太平天國運動和同治陝甘回變影響,新疆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其中,圍繞喀什噶爾展開爭奪的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馬木提艾和柯爾克孜族部落頭目司迪克相繼致書中亞的浩罕汗國,由此引來該國的軍事頭目阿古柏,他於1867年(同治六年)建立“洪福汗國”盤踞新疆。沙俄亦趁機於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佔伊犁。

    伊犁被攻佔引起清廷重視,清廷命景廉、成祿等率軍出關,並令左宗棠派兵進剿,因陝甘回亂尚未平定,左宗棠認為:“此時興師遠舉,並非穩著。”但他仍於1872年(同治十一年)1月派徐佔彪進兵肅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3月,左宗棠致信總理衙門,指出“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如果烏魯木齊城克復,“我威維揚”,再大興屯田以保證長期後勤供應,安撫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穩然不可犯矣”。烏城形勢既固,然後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若外交失敗、不得已與俄軍交戰,清軍亦未必不能夠勝利。 這樣,左宗棠提出了先安定新疆回部再準備收回伊犁的方針。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侵臺,清廷由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為主要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湖南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左宗棠則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指出,不收復新疆,陝甘清軍便會被長期牽制,不僅不能裁減兵餉、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 軍機大臣文祥贊同左見,全力支援之。與此同時,左宗棠彈劾景廉、成祿等原受命收復新疆而逡巡不進者,成祿被革職,景廉被調任。於是1875年(光緒元年)5月,清廷下詔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幫辦軍務,擇機出塞平叛新疆。

    張之洞

    (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抗擊法軍

    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傳教,刊行《救時要務》等小冊子,並舉辦儀器、車床、縫紉機、單車的展覽和操作表演。張之洞會見了李提摩太,讀了他的書,受其影響,擬籌建洋務局,未及實現。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在

    越南猖獗,邊疆告急。張之洞上疏建議戰守,請嚴督滇、桂之戰,急修津廣之防。四月,清廷召張之洞、封勇晉京。張之洞上陳抗法之事,多所謀劃。

    張之洞到達廣州後,便加強防務,飭沿海督撫,嚴密防守。六月,法國侵略軍佔中國臺灣基隆,張之洞奏請飭吏部主事唐景崧,往會劉永福,合擊法軍。他認為:“援臺惟有急越,請爭越以振全域性。又言牽敵以戰越為上策,圖越以用劉為實濟。 ”清廷採納張之洞的建議,加劉永福為提督記名。劉永福率領黑旗軍驍勇善戰,屢創法軍。但由於廣西布政使徐延旭、雲南布政使唐烱所率軍隊在抗法戰爭中配合不力,打了敗仗,唐烱軍逃走,使黑旗軍寡不敵眾而遭到失敗。唐、徐被撤職查辦,張之洞因薦徐延旭不當而交部察議。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侵佔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形勢危急。張之洞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援桂,駐鎮南關。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但是清廷卻決意乘勝求和,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前線將士聞訊,“皆扼腕憤痛”。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

    興辦洋務

    光緒十二年(1886年),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廣東原有端溪書院,在肇慶,他聘請梁鼎芬主持端溪書院,後來梁鼎芬率師生來到廣雅書院。張之洞又聘朱一新到廣雅書院主講。當時梁鼎芬因彈劾李鴻章主和而獲罪,朱一新因彈劾太監李蓮英而降職。張之洞抵住非議,繼續延聘他們。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築一條蘆漢鐵路,自蘆溝橋至漢口,以貫通南北。他認為鐵路之利,以通土貨厚民生為最大,徵兵、轉餉次之。他提出蘆漢鐵路是“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 [11] 。朝廷准奏,計劃北段由直隸總督主持,南段由湖廣總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築。於是,清廷調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八月,調署湖廣總督,並多次署理兩江總督。在這個歷史程序中,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不僅是湖北地區,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在南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 [12] 同年冬,張之洞到了湖北。首先是籌建漢陽鐵廠。張之洞辦企業,也曾鬧過一些笑話。他電駐英公使薛福成購鍊鋼廠機爐,英國梯賽特工廠廠主回答說:“欲辦鋼廠,必先將所有之鐵、石、煤、焦寄廠化驗,然後知煤鐵之質地如何,可以煉何種之鋼,即以何樣之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未可冒昧從事。”張之洞大言曰:“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分可耳。”英國廠主只得從命。結果,機爐設在漢陽,鐵用大冶的,煤用馬鞍山的。馬鞍山的煤,灰礦並重,不能煉焦,不得已只好從德國購焦炭數千噸。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年),耗資560萬兩,還沒有煉成鋼。後改用江西萍鄉的煤,製成的鋼太脆易裂。張之洞才知道他所購的機爐採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鋼含磷太多,便易脆裂。於是又向日本借款300萬元,將原來的機爐改用鹼性配置的機爐,才製出優質的馬丁鋼。

    漢陽鐵廠是一個鋼鐵聯合企業,光緒十九年(1893年)建成,包括鍊鋼廠、鍊鐵廠、鑄鐵廠

    大小工廠10個、煉爐2座,工人3000,採煤工人1000。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而且在亞洲也是首創的最大的鋼鐵廠,日本的鋼廠建設還比這晚幾年。

    張之洞還辦了湖北織布局。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武昌開車,紗錠3萬枚,布機1000張,工人2000。織布局是盈利的。但是張之洞卻將織布局的盈利去彌補鐵廠、槍炮廠的虧損,使織布局一直處在高利貸的壓迫下,無從發展。張之洞看到棉紗銷路很廣,便決定開設兩個紗廠。他致電駐英國公使薛福成向英商訂購機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北廠,紗錠5萬多枚,為湖北紡紗局。南廠一直沒有建成,機器停放在上海碼頭任憑風吹雨打,後來張謇領去辦了南通大生紗廠。湖北紡紗局、織布局、繅絲局、制麻局到了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轉租給廣東資本家組織的應昌公司承辦。

    張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緒二十年(1894年)調署兩江總督,任期一年多。他十分重視湖北、江蘇的教育,創辦和整頓了許多書院和學堂。在湖北,有兩湖書院、經心書院,又設立農務學堂、工藝學堂、武備自強學堂、商務學堂等;在南京,設儲才學堂、鐵路學堂、陸軍學堂、水師學堂等。他派遣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在學堂、書院的學習科目方面,他針對社會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學科。他也注意訓練軍隊,在兩江總督任職期內,曾編練過江南自強軍,人數1萬,地點在徐州,軍官全部用德華人擔任,採用西法操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他回任湖廣總督,將自強軍交給兩江總督劉坤一。

    改革教育

    甲午戰爭後,張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近代教育思想,並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張之洞在湖北大規模興辦新式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和國民教育。這些新式教育活動使其教育強國的構想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張之洞為配合振興實業,在湖北發展實業教育。其中較有成效的是創辦了農務學堂和工藝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農業和工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張之洞的經濟近代化構想中,農業佔有重要地位。為改良湖北農業,張決定創辦農務學堂,培養農學方面的人才。農務學堂成為湖北實業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學堂,畢業後的學員也為湖北農業教育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興辦湖北工業。他認為,中國士人囿於傳統觀念不屑於學習“工藝”,而一般的工匠又沒有文化知識,缺乏具有理科理論知識的人才,因此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探尋其原因;對於引進的機器,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這是華人才匱乏,工業落後的重要原因。所以,要發展新式教育就要有兩類人才——工程師和技師。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張將工藝學堂改辦於原江漢書院故址,打算辦成一所高等學堂。後因調職交於程頌辦,使工藝學堂教學取得一定成效,培養出的學生能夠製造各種實用的新式機器。

    第三,張之洞重視基礎師範教育。他認識到發展教育在於普及國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礎又在於普及小學。普及小學則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員,這是發展小學的先決條件,查各國中小學教員都取材於師範學堂,故師範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係至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除選派兩院學生赴日本專學師範外,張之洞又在武昌創辦湖北師範學堂,專門培養中小學教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又奏請設立三江師範學堂,選派科舉出身的中學教習50人,講授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及體操各科。中日教習也相互學習,就可以解決學堂的師資問題。在張之洞的倡導下,湖北的師範教育行政體系取得較大的發展,為推動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為湖北的發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 19 # 煙郭說歷史

    先放一句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能稱英雄者,唯左宗棠耳!

    既然說到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那麼從這個角度講,曾國藩最弱,為什麼呢?

    怎樣才叫對中華民族有貢獻?對外抵抗侵略,維護民族利益,對內治理民生,於國於民,還有發展近代化工業。

    這幾條,曾國藩佔的太少了,至於近代工業,洋務運動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那時候曾國藩都垂垂老矣,對近代化程序影響沒有其他幾個大。

    再看其他三人

    李鴻章對外軟弱,對外戰爭一敗塗地,毫無建樹,可以說喪權辱國。別扯什麼背鍋之類的話,中法戰爭前,李鴻章就是求和派,後來打贏了,他竟然在談判桌上輸了。

    甲午戰爭,海軍裝備不如人,陸軍呢?淮軍即使裝備不如人,可是沒有很大的代差啊。比起抗戰,那差距真的可以忽略不計。

    他就是太想求和了,以至於戰前沒有充分準備,沒有做好細緻的防禦和進攻部署,戰略戰術上又屢屢失誤,一心太寄希望於求和了。

    他最大的貢獻,我想就是洋務運動了,中國工業、科技的近代化,李鴻章不得不說有巨大貢獻,這個是值得肯定的。

    再說張之洞,我其實對他了解不多,但此人也全程參與了洋務運動,也是洋務運動領頭人之一,對近代化有大貢獻,他培養的湖北新軍最後推倒了清朝,也算是間接促進了革命。

    左宗棠

    對外強硬,抬棺戰沙俄,收復新疆,中法戰爭,親臨一線,發出“渡海殺賊”動員令,讓法華人感到畏懼。種種行為,都維護了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大貢獻。

    據說有一次,英國領事在上海租界豎有“華人與狗,不許入內”的牌子,左宗棠發現,令侍衛將其立即搗毀並沒收公園,逮捕人犯。左宗棠端坐在八人抬的綠呢大轎中,身穿黃馬褂,頭戴寶石頂戴,三眼花翎,手執鵝扇,面容飽滿,威嚴無比。只要他進入租界,租界當局立馬換上中國龍旗,外國兵警執鞭清道。

    這是什麼?是民族尊嚴問題,是在完整地維護民族尊嚴。

    經濟民生方面

    左宗棠關心民生,興修水利,治理過涇河,永定河,淮河,滁河等,興建赤山湖大壩工程,平息江寧,鎮江水患。

    還鼓勵西北百姓種植棉花,傳授棉紡技能,以解決民生經濟問題。

    興辦洋務

    中國第一屆官派留學生就是左宗棠選拔的,他建立的福州船政學堂,是近代第一個海軍人才學校,福州船政局是近代第一個裝置比較完備的造船廠,奠定了近代海軍發展。

    其他還有蘭州機器局,蘭州織呢局,金陵製造局,江南製造局等。

    可以說,左宗棠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無論是利國利民的民生經濟還是祖國近代化發展,他都有積極的重大貢獻。

    其他人最多在一個方向有貢獻,左宗棠是全方位的貢獻。

  • 20 # 偉哥說文史

    左宗棠,五百年來第一人,梁啟超評價。

    然後是我的想法,曾國藩,道德楷模,舊式學者的偶像。李鴻章,中國近代化的奠基人。張之洞,不言革命之革命大家,一手培養的武漢新軍,推翻了清政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球經濟衰退,至少1.95億人失業,普通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