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默如初735751514
-
2 # 驢友行天下
中國現代探險家:
1.潘德明---英雄旅行家,人類歷史上徒步環遊地球第一人
2.劉雨田---用自己的雙手拍攝了一萬多張黑白彩色照片,寫下了二百多萬字的探險日記,內容涉及各種領域,他的幾部作品已陸續發表,曾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有的還作為 愛國教材選進初中課本
3.餘純順---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餘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
4.鄧廷良---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協會創始人之一
5.李樂詩---李樂詩博士是一位被譽為"香港人的驕傲"的傑出人物,是史上第一位踏遍三極的香港冒險家,世界傑出華人獎
6.金飛豹、金飛彪兄弟---金飛豹與兄長金飛彪一起登頂珠穆朗瑪峰,創造了中國首對兄弟同時登頂珠峰的歷史
7.黃效文---黃效文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 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之新源頭
8.廖佳---廖佳,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10.傅慶勝---傅慶勝先生懷著"瞭解祖國,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壯志,完成了騎腳踏車旅遊全國。歷時6 年多、 縱橫11萬4千里,九過長江、十三跨黃河,走遍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被譽為"當代徐霞客"、"當代旅行家","單車獨行俠",併成為近來我國騎腳踏車做探險旅行中國第一人
古代探險家:
1.徐霞客
2.玄奘
3.張騫
4.法顯紅
5.鬍子埃裡克
6.萊弗·艾瑞克森
7.馬可·波羅
8.伊本·白圖泰
9.鄭和
以上古代的探險家,相信大家都在歷史課本里都有讀到過,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
3 # 雪中行1987
張騫 西漢時期皇宮中郎官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對開闢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唐朝玄奘西行著《大般若經》。明代地理學家文學家旅行家著有《徐霞客遊記》。鄭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七次下西洋在當時航海史上創下輝煌壯舉。馬可.波羅義大利著《馬可.波羅遊記》。哥倫布 義大利人 發現了新大陸。麥哲倫 葡萄牙人,環球航海。
-
4 # 光哥侃大山
中國傳說中的夏禹,是我國最早的探險家和旅行家。當時的中國大地,旱澇無常,人民的生活異常艱苦。夏禹為了治水,離家十三年,遊歷了大半個中國,考察山水地理,領導人民修渠、建壩,改造河流,完成了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造福了九州百姓。關於他的各種美好傳說,至今仍為人們傳頌。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愛好遊歷,每到一處,必遊大山名川,考察風土民情,蒐集寶貴的文獻資料,加上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終於成為博學多才的“聖人”。
大家熟知的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他從青年時代就熱愛旅遊,立下走遍祖國各地,考察大好河山的偉大志向。從22歲起,他歷經30餘年的艱辛,先後遊歷了河北、山西、雲南、貴州等地,寫下了幾十萬字的旅行日記《徐霞客遊記》。這部著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地理學和文學價值。
中國歷史上熱衷旅遊活動的政治家、詩人就更多了,如屈原、杜甫、李白、蘇軾等等。他們的作品中不少反映了祖國的自然風景、社會狀況,充滿了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之情。這些作品是我們國家的寶貴文化遺產。
我國古代更不乏具有國際影響的偉大旅行家,他們為傳揚中國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不朽的業績。張騫(公元前?——前114年),曾先後兩次被漢武帝劉徹派遣出使西域。他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蔥嶺(原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的總稱)山口,經阿富汗至伊朗,直到地中海以東的地區。他不負眾望,歷盡艱險,出生入死,終於開闢了“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又稱為友誼之路。張騫也因此被稱為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先驅。
歷史上僧侶的雲遊,不僅促進了宗教哲學,宗教文化的傳播,也為他們的文化、思想的交流做出了貢獻。比較著名的有法顯、玄奘、鑑真等。
法顯(約公元337——424年),東晉名僧。公元399年,他由陸路西行,先後訪問了印度、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等地,公元412年由海路回國。他不僅帶回了南亞的佛法,而且著有《佛國記》。後者成為今天研究南亞次大陸的重要史料。
玄奘(公元602——664年),唐代名僧。公元629至646年經陸路前往印度,學習印度佛法並遊歷各地與印度佛教學者進行討論、交流。回國後譯出經論75部,著有《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錄了當時西域各國的地理、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是今日研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以及中亞地區地理、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根據他的事蹟編寫的神話《西遊記》,更是家喻戶曉,深受喜愛。
自“絲綢之路”被打通後,人們不斷地探索並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明代官員鄭和(公元1371——1435年)為此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先後7次率領我國大型船隊,南下南洋各國,歷經30餘年,行程達數10萬里,共訪問了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打開了亞非之間的水上通道。他的航行帶去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文化和友誼,促進了我國和南洋及非洲各國人民之間的瞭解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由於古代中國社會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昌盛,再加上中國人民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吸引了不少來華旅遊的外國旅行家,其中比較著名的首推義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他於公元1271年隨父、叔啟程,1275年到達我國內蒙古地區,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元朝為官達17年之久。在中國期間,他遍遊新疆、甘肅、內蒙、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還曾出使過緬甸。他於1292年離開中國,由海路於1295年回到義大利威尼斯。1298年,他的中國旅行見聞被整理成《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對中國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及風土人情等都作了生動的描述,從而轟動了西方世界,對促進西方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和友誼做出了貢獻
-
5 # 柘城釣魚島
中國歷史上的旅行家
1. 徐霞客,生於明朝萬曆十四年,江蘇江陰人,名弦祖,字振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後人又稱他為:遊聖;霞仙;驢友祖師;,一生之中,遊遍了中華秀美河山,極富傳奇色彩。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十六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繼續向前,並詳細的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正月病逝於家中,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徐霞客遊記》,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玄奘(602~664),名陳褘,洛州候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唐代著名玄奘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到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重重堅難險阻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學有所成,不忘初心,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3.張騫,(大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人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能道西域,由張騫創立道功。
4.鄭和.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1405年(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洋上,造訪各國。在那個時期還沒有美國,更沒有美國人。
-
6 # 毛毛蟲vlog
有新航路開闢時的麥哲倫、達伽馬、哥倫布,阿蒙森、張騫、玄奘、徐霞客、劉雨田等等。
1.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另外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由於他的陣亡,使麥哲倫失去了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機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裡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託•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3.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張騫回來後,使大漢皇帝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訊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的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主要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險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6.劉雨田的故事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捨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崑崙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專案。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港臺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誌、電視臺報道了他探險事蹟,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風風雨雨!近十年來,他隻身闖大漠,走戈壁,攀險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淚水和汗水為祖國填補了一個以一個的探險空白。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雙手拍攝了一萬多張黑白彩色照片,寫下了兩百多萬字的探險日記,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地理、文學、哲學、藝術和考古等多種領域。他的幾部作品已陸續發表,曾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有的還作為愛國主義教材選進初中課本,待出的書目是《長城漫記》《絲路紀行》《神秘的羅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極探險記》《探險生涯》等。
-
7 # 朝歌戶外行
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旅行家應該就是徐霞客了,徐霞客算是旅行界的開山鼻祖,他為祖國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均做了詳細的介紹,另外還有唐朝的玄奘,鑑真,西漢的張騫和明朝的鄭和元朝的汪大淵等等很多的旅行家,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
8 # 偶月光桃之助
.徐霞客
徐霞客,生於明朝萬曆十四年,江蘇江陰人,名弘祖,字振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他又被後人稱為“遊聖”、“霞仙”、“驢友祖師”,一生之中,遊遍了中華秀美山川,極富傳奇性。受耕讀世家的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 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正月病逝於家中。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徐霞客遊記》,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玄奘(602~664),名陳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孤身一人前進。
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
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蹟衍生。
-
9 # 楠哥侃大山
看你怎麼定義了,廣義上說,除了徐霞客,謝靈運外。
愛好名山大川的李白蘇軾等文人墨客,都算是旅行家。
至於國外,達伽馬,麥哲倫,哥倫布這些人雖然目的不純,但不可否認他們也算旅行家和探險家。
-
10 # 靈途旅行
中國古代十大旅行家
1.徐霞客
徐霞客,生於明朝萬曆十四年,江蘇江陰人,名弘祖,字振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他又被後人稱為“遊聖”、“霞仙”、“驢友祖師”,一生之中,遊遍了中華秀美山川,極富傳奇性。受耕讀世家的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 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正月病逝於家中。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徐霞客遊記》,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陳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孤身一人前進。
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蹟衍生。
3.張騫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
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4.鄭和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5.鑑真
鑑真(688~763)日文又稱鑑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鑑真,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江都)人。十四歲時於大雲寺為沙彌,就高僧智滿禪師學佛,後又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先後達三年,遂返揚州,學識淵博。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並敦請鑑真赴日傳佛。鑑真欣然應允,並克服種種困難,先後六次始獲成功。他攜帶佛經、佛具及佛象,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時鑑真雙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並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藥知識,特別是他所帶之香料藥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儲存有其遺蹟。嘗治癒光明皇太后及聖武天皇之病(見天台烏藥)。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號,日本人民譽他為“過海大師”。其著作有《鑑上人秘方》,惜未見流傳。
6.汪大淵
汪大淵(1311年~?)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字煥章。南昌人。至順元年(1330),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三比克海峽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淵第二次出海回來後,應泉州地方官之請,開始整理手記,寫出《島夷志略》。《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曆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1867年以後,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並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
7.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幷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法顯3歲出家。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歷遊天竺記傳》等。書中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嬴姓,趙氏,名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修驛道,設郡縣”。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秦始皇構築了從咸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馳道,從統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遊。12年為帝,先後巡遊達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視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
第二次巡遊旅行,首次東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煙臺、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
第三次巡遊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不老仙藥,派徐福帶500童男童女,駕船出海。
第四次巡遊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出了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回途內蒙古,經陝西榆林、延安,回咸陽。
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遊旅行。先後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結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9.王玄策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戒日王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慄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
10.杜環
杜環,中國唐代旅行家,又稱杜還。襄陽郡(今湖北襄陽)人,生卒年不詳。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過了近十年俘虜生活。後來他旅遊了非洲埃及等國,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惜已失傳,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書)引用此書,有1500餘字保留至今。《經行記》是中國最早記載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工匠在大食傳播生產技術的古籍,還記錄了亞非若干國家的歷史、地理、物產和風俗人情。
唐代是中國與西方各國接觸甚多的時代,大絲路的交通在盛唐時期絡繹不絕。杜環身為一個遊歷的文人,他在那個花團錦簇的時空留下一本名為《經行記》的書本。杜環於751-762年遍遊了黑衣大食國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豐富的所見所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伊斯蘭醫藥的部分,包括拔汗那國產的庵羅、地中海南岸突尼西亞產的鶻莽、亞俱羅河洲產的香油、扁桃等、末祿國所產的軍達、茴香等。杜環還曾遊歷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並且稱讚過當時地中海的醫學。
-
11 # 摩驢湯湯vlog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中國古代十大旅行家
1.徐霞客
徐霞客,生於明朝萬曆十四年,江蘇江陰人,名弘祖,字振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他又被後人稱為“遊聖”、“霞仙”、“驢友祖師”,一生之中,遊遍了中華秀美山川,極富傳奇性。受耕讀世家的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 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正月病逝於家中。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徐霞客遊記》,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陳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孤身一人前進。
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蹟衍生。
3.張騫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
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4.鄭和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5.鑑真
鑑真(688~763)日文又稱鑑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鑑真,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江都)人。十四歲時於大雲寺為沙彌,就高僧智滿禪師學佛,後又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先後達三年,遂返揚州,學識淵博。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並敦請鑑真赴日傳佛。鑑真欣然應允,並克服種種困難,先後六次始獲成功。他攜帶佛經、佛具及佛象,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時鑑真雙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並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藥知識,特別是他所帶之香料藥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儲存有其遺蹟。嘗治癒光明皇太后及聖武天皇之病(見天台烏藥)。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號,日本人民譽他為“過海大師”。其著作有《鑑上人秘方》,惜未見流傳。
6.汪大淵
汪大淵(1311年~?)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字煥章。南昌人。至順元年(1330),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三比克海峽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淵第二次出海回來後,應泉州地方官之請,開始整理手記,寫出《島夷志略》。《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曆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1867年以後,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並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
7.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幷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法顯3歲出家。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歷遊天竺記傳》等。書中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嬴姓,趙氏,名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修驛道,設郡縣”。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秦始皇構築了從咸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馳道,從統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遊。12年為帝,先後巡遊達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視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
第二次巡遊旅行,首次東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煙臺、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
第三次巡遊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不老仙藥,派徐福帶500童男童女,駕船出海。
第四次巡遊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出了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回途內蒙古,經陝西榆林、延安,回咸陽。
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遊旅行。先後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結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9.王玄策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戒日王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慄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
10.杜環
杜環,中國唐代旅行家,又稱杜還。襄陽郡(今湖北襄陽)人,生卒年不詳。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過了近十年俘虜生活。後來他旅遊了非洲埃及等國,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惜已失傳,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書)引用此書,有1500餘字保留至今。《經行記》是中國最早記載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工匠在大食傳播生產技術的古籍,還記錄了亞非若干國家的歷史、地理、物產和風俗人情。
唐代是中國與西方各國接觸甚多的時代,大絲路的交通在盛唐時期絡繹不絕。杜環身為一個遊歷的文人,他在那個花團錦簇的時空留下一本名為《經行記》的書本。杜環於751-762年遍遊了黑衣大食國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豐富的所見所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伊斯蘭醫藥的部分,包括拔汗那國產的庵羅、地中海南岸突尼西亞產的鶻莽、亞俱羅河洲產的香油、扁桃等、末祿國所產的軍達、茴香等。杜環還曾遊歷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並且稱讚過當時地中海的醫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2 # 愛妮品歷史
1.麥哲倫的故事;2.阿蒙森的故事;3.張搴的故事;4.玄奘的故事;5.徐霞客的故事;6.劉雨田的故事;7.魏格納的故事;8.波利比奧斯的故事。
-
13 # 愛玩的月餅
正好知道一位,徐霞客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先生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
14 # 愛旅行的米瓜
歷史上的旅行家,探險家國內國外都有,以下我見到列舉幾個。
1,張騫
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透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2]。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2,徐霞客
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3],“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另外《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3,杜環
杜環,中國唐代旅行家。曾遊歷西亞、北非,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寫了《經行記》一書,惜已失傳,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書)引用此書,有1500餘字保留至今。
4,麥哲倫
葡萄牙探險家、航海家、殖民者,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2年9月船隊完成環球航行,麥哲倫在環球途中在菲律賓死於部落衝突中。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並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5,哥倫布
義大利探險家、殖民者、航海家,大航海時代的主要人物之一。哥倫布的航海帶來了第一次歐洲與美洲的持續的接觸,並且開闢了後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這些對現代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
6,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義大利旅行家、商人,代表作品有《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遊記》(又名《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見聞錄》)記述了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後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製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幫到你。
-
15 # 易經大講堂
歷史上有哪些旅行家和探險家?
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現發表一下看法:
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旅行家和探險家,西方的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率領船隊環地球航行、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並在遊記中介紹了東方有個強大的國家(元朝),等等,西方的就不多說。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旅行家應當首推徐霞客,他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一生志在四方,在沒有汽車、火車、飛機這樣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先後4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遊歷考察了現今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寫了260萬字的地理遊記,留存的有60萬字,就是我們現在可以讀到的名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被稱為“千古奇人”。毛澤東曾先後兩次盛讚徐霞客及其《遊記》。
徐霞客家鄉浙江寧海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建議以《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得到國家旅遊局的批准,這也是中國旅遊日的由來。
徐霞客更可貴的是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完全沒有他人資助,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窮遊”,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
可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旅行家,卻自稱排在第四。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徐霞客已“兩足俱廢”、心力交瘁,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陰。江陰的官員來探望時問道:何苦來哉。徐霞客回答道:“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這段話結合上下文翻譯成白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道路,溝通了西域與內地的關係,但是他卻未能看到崑崙山;唐朝高僧玄奘和蒙元時期的耶律楚材,奉當時的皇上之命,才有機會向西一路遊覽。我不過是一個老百姓,一根竹杖一雙鞋,走到黃河、沙漠地帶,登上崑崙山區,走過西域,留名很遠的國家。能與這三人相提並論,排到第四,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徐霞客將張騫、玄奘、耶律楚材排在了前面,那麼我們就按徐霞客的排名來排:
1、張騫是我國西漢著名的探險家、旅行家、外交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古代絲綢之路開拓者。他受漢武帝委託二次出使西域國家,先是聯絡大月氏等國一起對付匈奴,之後開闢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將中國的絲綢、茶葉等運往西域,到達歐洲,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2、玄奘是唐代高僧,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唐太宗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經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天竺。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翻譯佛經,成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蹟衍生。
3、耶律楚材很多人不熟悉,他是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漢化契丹族人,精通漢文,向成吉思汗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策,勸止蒙古人屠城,屢立奇功,備受器重,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徐霞客將這三人排在了前面,一是他們是早於徐霞客明代的前朝人,二是尊崇英雄和那些為國為民作出貢獻的人。
4、徐霞客。
5、鄭和,明代航海家。鄭和受明成祖之命率領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他一共遠航了有7次之多,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中國大明皇朝的海船因此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6、鑑真,中國唐朝僧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鑑真應邀去日本傳授佛法,他克服種種困難,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並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藥知識,特別是他所帶之香料藥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儲存有其遺蹟。日本人民稱鑑真為“過海大師”、“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7、法顯,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歷經苦難,先後到印度河流域及南亞的天竺、摩竭提一帶,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蘭卡等國,歷時15年,寫出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紀錄了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秦始皇構築了從咸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驛道,從統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遊。12年為帝,先後巡遊達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視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
第二次巡遊旅行,首次東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煙臺、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
第三次巡遊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不老仙藥,派徐福帶500童男童女,駕船出海。
第四次巡遊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出了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回途內蒙古,經陝西榆林、延安,回咸陽。
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遊旅行。先後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結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秦始皇巡遊的目的雖然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視巡他的河山,但客觀上,他愛旅行,併為旅遊作出了貢獻。
9、李白,唐代大詩人。有人會說李白怎麼成了探險家和旅行家了,愚認為李白是詩與遠方的典範,因為他的詩太強了,人們忽視了他愛旅行的一面。其實,李白不僅喜歡詩,還喜歡旅遊,青年時候還有點喜歡冒險,揹著寶劍找人比劍。從李白留下的大量詩歌來看,李白一生到過的地方,遍及大半個中國,並寫下流傳千古的詩作。李白遊歷山川的目的是會友和寫詩,但客觀上他發現了山川的美,已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旅行家。
我國現當代,開展了系列的探索太空、海洋、南極科考、攀登珠峰等活動,湧現出了航天英雄楊立偉這樣的人物,今天的記錄就是明天的歷史,這部分留給歷史評價。
-
16 # 五腦散人
漢代張騫,唐代玄奘、鑑真、王玄策、杜環,北宋沈括,元代汪大淵,明朝徐霞客、鄭和。
-
17 # 咸陽白峰
探險家,義大利的哥倫布,旅遊家,地理學家,中國明朝的徐霞客。
-
18 # 攜行江南胡娜娜工作室
徐霞客,馬可波羅,張賽,唐玄奘,
-
19 # 咕嚕咕嚕石
徐霞客,張騫,玄奘,哥倫布等
-
20 # 藍格兒
古代最著名的徐霞客,國外的哥倫布,中國寄情山水的詩人也該算的,如李白,杜甫,王之渙
回覆列表
探險家,也可以說是旅行家,航海家。他們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遠方,去旅行,給人們帶來新的知識,開闊人們的眼界,歷史上歐洲出現了馬可波羅,迪亞士 ,達伽瑪,哥倫布,麥哲倫,雷迪克等著名的探險家。他們對歐洲的歷史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是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蘇江陰人,從崇禎十年(即1637年)起,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丶市、自治區,歷經3O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