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減法生活
-
2 # 馬頭琴孤獨
無為是順其自然規律,尊守自然法則,不去想什麼人定勝天的事情。領導者應對民眾少(折騰)民眾自然會過得很好,對自己的慾望,自私也要做到無為,這樣才是一個好領導,才可以做到無為而治。
-
3 # 銷售狗的茶餘
儒家的無為助長中國人的消極思想,順其自然而生滅。無為而治指當政者無需作為,讓老百姓自由發揮創造,達到自我實現。整一個寫出千古絕唱《虞美人》的後唐李煜嘛。
-
4 # 明貞
人,大多一生掙不脫一個我字。老子之無為就是針對自我而來,為者命也,生老病死苦樂順逆有定數而不由自主即為命。無為即擺脫自我命運而贏得自明自主和自由的基礎,無為而治是認識自然超脫於命運的有效途徑!
-
5 # 九公子有夢
無政府,無階級,無知識,無文化,是講的黃帝之前的時期!
其政悶悶,其民蠢蠢!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6 # 圖片故事記錄員
無為而治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解釋如下: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順其自然、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
追根溯源,在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逐鹿中原,烽煙四起,各種學說層出不窮,比如:“法家學說、陰陽家學說、儒家學說……”相較於法家學說的“嚴刑酷法”,陰陽家的強調“五行”,儒家“仁、孝、忠”……道家學說在當時強調遵循自然規律,順其自然,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強調尊重規律,符合唯物辯證法遵循規律觀點。
無為而治的觀點推崇者自老子、莊子、再到劉邦治理天下的運用,達到頂峰,也就成為“黃老學說”。時至今日,無為而治的理念是否過時了呢?筆者認為,無為而治的理念並不過時,其在治理國家,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有獨到可取之處。
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因此,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要遵循國家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國家與國家,國家與社會,國家與人民三者之間的關係。無為而治在之一過程中發揮獨到之處,即國家與國家之間要遵循彼此之間的規律,正確理解國家與國家之間不應該為了一己之利,而損害他國利益。應該尊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社會發展,可以透過培植良好的價值觀念,從而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風尚,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漸漸推進,進而讓整個社會形成一種風氣,漸漸深入人們的內心。然後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不在過度的依賴法律法規,而是強調人們的自覺性。
“無為而治”的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層面,國家要尊重民意,透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人民服務,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在整個社會推廣開來。讓人民享受社會發展成果。
無為而治,強調依循自然規律,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
7 # 千百八十度
要說無為這個高度,從字面上看似很簡單但確實最難,其中的思想境界已經很高深了! 無為在剛開始是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在春秋末期出現,在著作《老子》中。老子認為統治者的作為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所以勸諫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治;順應自然之道,無為而治其實是無不為治。
-
8 # 微妙玄通冰激凌
常聽到有人說老子的“無為、不爭、無知無慾”等是消極避世思想,難怪乎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列子.天瑞》中就有國氏向氏為盜之言,國氏以富因盜告訴向氏,向氏不明其盜之道,以贓獲罪。國氏之盜,乃盜天地陰陽之氣也。故不明老子之道,易入邪門歪道。
老子的無為思想,《道德經》中,第2、3、37、38、43、48、57、63、64章中均提到無為。可以說,沒有“無為”,便不會有《道德經》,無為無慾是奠定開啟眾妙之門的基礎。無為是修心養性,塞兌閉門(眼不看、口不言、耳不聽),放空神思,自然放鬆,達至物我兩忘,亦即佛家的戒定(戒其心外馳,不著於物,靜定身心),只有戒定,才能生慧。無為而治,簡而言之,就是循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本然、本來面目),自生自化,自我調理、疏理,以達和諧共振。
無為是目的嗎?顯然不是,倘如此,便失去了《道德經》的魅力。無為只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無不為的威力有多大?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非此字,而是chan)然而善謀”。有人會說“你這是吹牛,危言聳聽!”,試看深諳道學的諸葛亮,何以自比管仲、樂毅?其在出山之前,就已看到三分天下了,文中當時各人物,諸葛亮都看的很透。至於後來,其勞於案牘,道心日失,不太靈驗了。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談修身治世。
《史記.孔子世家》中,荷蓧丈人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亦如老子的“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當然,這裡的終身並不是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守道修道。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老子的無為是啥也不幹,朽木不可雕也!恰恰是這種無為(修心養性),才為無不為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子說的很明白: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儒家的修齊治平,實源於此。
我們經常看到聽到的,諸如鬼谷子、范蠡、屈原、黃石公、水鏡先生、諸葛亮、呂洞賓、陳摶、張三丰等為世人景仰的人物,皆出於道。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是老子有大智慧,修道可不是簡單的事),道不遠人,人自遠道。老子言知我者希,但一旦悟其大道,循法踐行,則(效法、遵循)我者貴,登真確如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
9 # 吾才是傻瓜
答題是:在中國最早提出無為思想的人是老子。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主張"無為而治"。這裡說的"無為"或"無所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不該做、不能做、不必做、不許做的事。它包含這樣幾個內容:無意義的、不該計較的小事不去做;在未認清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前,暫時不輕易去做,不輕舉妄動;事態發展對己不利時,為保全自己而故意表現一種不作為的姿態,外斂鋒芒,內修身心。凡是傑出的人物都主張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不輕舉妄動,在未認清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時,暫時不輕易去做。""無為之事"指""無事"狀態,""不言之教""指無言的教益。"無為"當以認知事物為前提。它強調不著急行動,先認清眼前之物與眼前之態再說。亦即:無為;有思。這種做事的無為狀態乃是思考的結果,是不妄為,不非為。這是:從有所為到無所為的人生哲學。(我朦朧地感覺到:我們總是像智者一樣"教育"和勸慰別人,像傻子一樣折磨自己。同時也像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
-
10 # 拙筆淡靜
老子的“無為論”在《道德經》裡比較直接了當闡述的,大概有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第四十八章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如果簡單庸俗地將老子“無為論”視作是“退縮”“逃避”“無所事事”,那就只能給予其“淺薄”“無知”和“一知半解開黃腔”的評價了!
“反者,道之動。”其實,究其全篇乃至前後思想去細究,就不難發現,老子的“無為論”實質就是當代“矛盾”理論的萌芽——事物矛盾著的雙方一旦過界,適得其反,都會自然而然地朝向自身的對立面進行轉化!老子認為,這種悖逆性轉化的矛盾特徵,是“道”運動的結果,是宇宙的必然法則;也是“道”的一個規定!
可以這樣說,《道德經》(“遵循‘道’之規定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的系統性論述”)的精髓就是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啊,常常都是以“無為”(看不見的貌似“無能”)的形態悄然問世的。然實質的它,卻始終是無所不為(不能)的!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厲害啊!貌似“無為”卻“無所不為”!你能不去遵循它?你敢不去遵循它?不屑它也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章),一定得不到好果子吃!
這種“無為論”,很想近些年國際比較流行的那個“沉靜領導”理論——
“平常心,領導力”(抑或說“唯有常懷平常心,方才會產生真實可靠的領導力”)。
“當我們把成功者英雄化、神話與符號化時,其實就是異化。在這種異化之中,當社會成員渴望的(成功)含義,都如此被提升到一個脫離於常規人的現實本分。最終的結果就是:那些成功者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的心、指明瞭很多人的方向;但煽情的動人話語而非現實主義的理性觀點,用來作為我們前行和進步的動力,反而會讓人在個人軌跡、社會關係和學習成長的複雜過程中,太矛盾,太迷惑甚至太自我……”
該論點以為:“大部分人都著迷於那些英雄領導人在重大關頭扭轉乾坤的故事。……(沉默而御的人)那些人我們很少稱頌的人們,卻實在是使這個世界邁向更好明天的重要力量。”
“沉靜領導選擇負責任的、低調的、幕後的方式來解決各種棘手的或者不棘手的問題;而不是扮演公眾英雄。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大膽而勇敢的領導形象完全不符合。因為他們根本上不想那麼去做。他們想要的,就是去做正確的事情。為了他們的國家,他們的組織,他們的同事,以及他們自己——表現出沉靜而不動聲色……”
如果將這些現代觀點用老子的無為而無所不為辯證思想去加以比照就不難發現,如若是用一般的習慣性眼神去看,“沉靜領導”似乎都算是些“不為、無能”(至少說沒去張揚顯擺著大張旗鼓為)之輩?然事實卻相反。他們心裡非常清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規律……
他們沉穩果敢堅毅前行,默默的“無所不為”!
-
11 # 天邊流星8
老子的智慧哲學:為無為無不為。是老子在深刻領悟天道陰陽之變後的感悟,是對《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的深度闡釋。
無為而治只所以難以理解,是古人隱喻了治的物件“人心"所致。“心”這一概念是古人在深刻感受人本身功能後的深刻領悟,"心"在我們的語境裡會思考主全身執行。古人發現心是人唯一不受人主觀意識所支配的器官,從生至死它都按自己的規律在執行,而這一規律與自然規律(道)高度一致,用今天現代化的語言表達就是人本身執行著一套人主觀意識不能感知與宇宙同律的資訊系統,人心是這一系統的主宰。我們後天主觀意識所建立的資訊系統主要表現為人的時間和空間概念,這三套系統的動態平衡關係就是老子所言的三生萬物中的三,當我們主觀意識與"心"發生衝突矛盾難以平衡,人往往得不償失,所以老子要求人要把人的主觀意識的為同“心"的為相一致,這也就是老子:為無為無不為的本意。
-
1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無為而治”是治人治家治集體和治國的四字真言,不是說不作為而就能治理好,其真意是:只有在行使民主權力時,不用集中權利干涉,讓人們充分反映真實的意願(“無為”)的前提下,“而”才能有効地行使集中領導權利, 制止亂用自由民主權力 ,不服從領導,散漫無序的混亂行為,徹底“治”理好。
這是《道德經》與《論語》等經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如《道德經.三十七章》中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與《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中說的“無為而治者"等。
例如:人只有在睡好覺,頭腦意識不干涉睡覺的前提下,而在工作時,頭腦意識才能有效地指揮身體,制止打瞌睡、手足無措等慌亂行為,完全徹底地工作治事。
-
13 # 漢字在人間
老子的主旨思想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意思並不是指的什麼都不做,而是指以無為的方法達成無不為的目的,而且這個“結果的成功”,是一種大有為。
老子在第54章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當一個個體生命,心裡時刻裝著天下,把做善事養成一種習慣,遇事全心以善念去對待,意識裡不再有“我在做善事的念頭”,自然而然地處理身邊所遇到的事情,這時的不刻意就稱為“無為”。
比如多年前,得知塑膠袋埋在地下200年都不腐爛,對地球環境會造成很多的汙染,然後開始刻意減少塑膠袋的使用,有一個塑膠袋曾經用過兩年,這樣多年堅持下來,其中會遇到不屑、諷刺、誇讚,都不足以改變自己的初衷,直到有一天和朋友聊天談到了儘量少用塑膠袋的這件事,才意識到已經養成了這麼多年的習慣,一星期後,國家頒佈了限塑令。這種小事和大事的玄同,看似巧合,實則妙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的妙同在於心念之門,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收穫,這種超出自己預期的大收穫,稱為“無不為”。人人可行可踐,老子也一定是這樣走來,才會留下人性至善的路標。
-
14 # 上善若水59805
老子提倡的無為而治,在他那個年代,是眾多治國之策中的一種,當時的儒家講究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墨家講究以武治國,依法治國,他的無為而治在當時不太被推崇,因為無為而治講究,依照人的本性行事,不加約束,這種說法在那個多國林立的年代是行不通的,而墨子的以武治國,依法治國,自然在各國盛行,直到唐朝老子的道家思想才被封為國教,逐漸盛行,有人說佛教在我國也很盛行,但佛教是古代從印度傳進我國來的,不是我國本土固有的,只有老子的道家思想,才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教派,
-
15 # 平凡2850
直接說答案吧。
無為而治是說執掌天下的聖王,以正常的天道治理天下,不以自立的人道管理天下。
華夏正統的思想認為,天道無為,人道有為。
無為而治,治國之道法自然。如此,萬物不失其根,萬事不去其本,造化不離其道,天下百姓常自然,如此,為無為,則無不治。
-
16 # 夢露居士
很多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其實不是這樣。人活在世上,每時每刻都在“為”,真正能“什麼都不做”的,那是死人。
無為而治,簡單地說,就是君主不妄為,天下就太平了。
什麼是“不妄為”,就是順應道,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而不強求。
比如說,農民們知道如何耕種。君主只要保證了耕者有其田,不過多徵稅,不亂派徭役,百姓生活自然富足。
但是如果君主認為自己比農民聰明,今天說種這個賺錢,明天說養那個賺錢,胡亂指揮。或者為了一己私慾,頻繁徵派百姓去修宮殿。那這個國家的百姓生活一定很貧困,國家也不可能富強。
-
17 # 春臺96245986
講老子道法首先要樹立一個“道生命運,運有法理”的根本觀念,也就是“世界萬物的產生及其生後一生運勢”都要受大道規律方向需要的命相與一生陰陽或因果辯證法運勢機理的主導支配。不是神仙皇帝,也不是父母自己,都沒有例外!其次,承認道法支配,才能深刻理解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道德觀,即有大德的容顏,就是隻服從大道規律導向與陰陽辯證法法理支配。故老子說的“無為”或“為無為,則無不治”,都是指不能有任何違背大道方向與陰陽辯證法程式限度所規定的“行為、作為”,世界自然會按自己的規律平穩運動發展,叫“無為而治”;“為無為”其前面的為是指“道法給自己規定的方向運勢,就要不折不扣努力作為”,雖有時是“不得不為”也要努力作為,後面的”無為”即是指非道法需要的方向運勢,絕無作為,天下也自能實現大治,其遵道法作為可”能動推動”世界發展,而任何違背道法的作為,就必將得到道法”解體消亡或失敗遭災”的懲罰報應!規律法理獨立存在,任何意志力量都不能阻擋大道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再次,什麼是大道規律?與陰陽或因果辯證法理?馬克思主義認為“規律就是事物內部的聯絡,或本質與本質之間的聯絡”,並將物質因果辯證法概括為“對立統一、質量互變與否定之否定”三個過程規律,這與老子“三生萬物”或“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40章》,其哲學含意都一樣的。老子將大道稱為“有名,萬物之母”,故道生萬物,而將法稱為“無名,天地之始”即始動法式機理,多法理相連才能成大道,而法為道與萬物的最高主宰。以此,今世上各跡象都集中到只有能認知體驗出“因果辯證法”的法理過程,才能明確解讀世界各種詭異複雜現象,但多年認為是“只能體悟,不可言傳”,看來真有幾個彎彎繞不易言表。以《解密老子道法》研究,可概括為“果生因,多因經自然與社會優勝劣汰提高選擇,而適度由果重生新因主導階段;因生果。多果經社會與自然適者生存延續選擇,而適時由因轉化為以果主導階段等”因果交錯交替迴圈提高延續發展基本過程。因果可以是任何如“政治經濟、個體集體、長期短期”等事物,但其辯證運動法理卻都是固定不變的,故古來多稱之為“形而上學”或“絕對真理”,易經還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即建築在多個形而上法理前後相連而謂之道,而以形而上法理為綱,就可綱舉目張、樸散為器主導統領事物全面發展。可見,若能以上述因果辯證法基本過程與其大道規律,而明社會歷史、知現在難題而預測未來取勢,或可證實這就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發現與社科技能創新。也許能對中國古典哲學社會科學《道德經》的研究發掘起一點敲門作用。
-
18 # 陳廣逵
“無為而治”出自《論語》而不是出自《道德經》。其實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無為而治”。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的思想,這種思想表現在治國上就是“無為而治”。
道家的“無為而治”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嗇”,就是不做、少做。是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治國,來達到“百姓皆謂我自然”的效果。老子強調的“無為”實際是不刻意為之。但他又主張“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可見,老子的“無為”仍然是建立在“有為”基礎上的。
“無為而治”出自《論語·衛靈公》,說的是儒家推崇的“無為而治”。也就是說,最早總結出“無為而治”的是孔子。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通釋:
孔子說:“不去做什麼就治理天下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使自己莊重地面朝南坐著罷了。”
據傳,舜當政時,一切沿襲堯的舊法來治國,似乎沒有什麼新的改變和作為,而使天下太平。“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使自己莊重地面朝南坐著罷了。
舜的“無為而治”是以德化民。可見最早實踐“無為而治”的是舜。
孔子讚賞的“無為而治”是在“恭己正南面”基礎上實現的,孔子以舜為例加以說明。說白了,孔子稱讚的“無為而治”是在“有為”的“禮治”基礎上的“無為”。
儒道都主張“無為而治”,同源於舜的實踐和《尚書》等思想,二者的區別在於:道家以思想虛無、清靜為基礎,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做事,反對有天下者有所作為,反對個人的積極進取;儒家強調的“無為而治”是以積極有為的態度,先是“恭己正南面”,其次是舉賢授能,“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第2章)。儒者強調錶率的作用,認為“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庸》),做到了這些,就會達到《大戴禮記·主言》說的那樣:“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
19 # 葉孤騰
“無為而治”講的是什麼?要麼墮落,要麼是以委婉的方式告訴我們積極向上,而以我們對老子的瞭解,我們顯然更願意相信,那就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確確來講,關於太極拳想必我們大家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算沒練過,但也一定聽說過“柔弱勝剛強”這個太極要義,因為這是一套以柔克剛的拳法,而《道德經》則是一套以柔克剛的思想,所以,其中若闡述的“無為而治”,可以說是《道德經》的某個要義,或者說某個招式。
單從表面來看,那麼毫無疑問,“無為而治”四個字很容易讓你們想到如今社會的一種文藝群體――佛系青年,並且大多人會帶有偏見的認為,佛系青年就是一切都不用幹,一切都不用做,靜靜的在混吃等死。
這絕對是對佛系青年的一種誤解,佛家講究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因為當你努力做好了過程,那麼結果是好是壞都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只能坦然去接受,同樣的道理,“無為而治”看似是一種消極的避世態度,但其實強調的也是過程,希望人們專注並且享受過程,而不是一味的希望所做的事情都有好的結果。
自從懵懂的童年之後,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追求有所作為,但什麼又是有為呢?錢多?房子大?車子霸氣?好,我們暫且就把這些當做是有為吧,可是要實現這些並非是你必須玩命才行,多數情況下其實正是你一些無為的習慣促成了你最終的結果,比如你學會了喝茶,比如你偶爾去放生,比如抽時間跟父母談心,比如你早起一段時間散步,比如你經常給妻子製造一些驚喜,這些等等看似無為的事情,將來可能在某一段時間爆發,於是機遇來時的那段時間裡你猶如神助,喝茶的習慣使你更加穩重和冷靜,放生和孝順父母所積累的功德使你做事情更加順利,早起散步使你身體更加健康所以能夠應付一茬茬的事,因為你深厚的愛所以妻子竭力為你做好後勤工作……凡此種種皆成為你成事的助緣,這時你終會明白,無為的事情讓你提高了生活品質,也是能夠幫助你成事的最佳途徑。
事實就是如此奇妙,“無為而治”就是如此的奇妙,它與“無招勝有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終上所述,“無為而治”絕對不是一種逃避生活的行為,而是一種靜等花開的人生哲學,旨在希望我們每個人――懷著愉悅的心,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做好自己的工作,既保養身體又不荒廢時日,如此經年累月,看似無為,實則大有可為。
姜子牙剛剛下山之際,元始天尊曾跟他說:“機不逢時莫強求,隱入深山研天書。他日自有聖人來,乾坤易位任運籌。”
此正是在無為中醞釀大作為的一種舉措。
-
20 # 大道有垠
春秋時期,生產力和經濟不斷髮展,但又缺乏治國理論,因此,社會矛盾很激烈。《詩經》很多篇目有反應。如《碩鼠》《十月之交》。《道德經》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治國之策。宋真宗評價《道德經》是治世之要。歐陽修評價:老子為書,其言雖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
無為不是一無事事坐享其成,而是一種管理策略與藝術。老子認為,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事物,他也能按規律自然發展)。民莫之命而常自均(不干涉百姓,他們也能自我均衡)。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而人主應該: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老子是要人主不為所欲為、不巧取豪奪、不與民爭利。而要依道而行、自律、愛民、尊民、養民,無為而治。
引申到普通人身上就是要按規律做事,見機行事,不能輕舉妄動。不知道和大家理解的有無差別。
回覆列表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 道家的 治國理念。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一再 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 順其自然、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而對於個人而言,“無為而治”大概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放得下,有所不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焦精力有所作為,這也是道家執一、貞一、守一的思想。
1、無為而治,用於治國: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2、無為而治,用於親子教育:
我無為,子自化;我好靜,子自正;我無事,子自富;我無慾,子自樸。
3、無為而治,用於婚姻關係:
我無為,夫自化;我好靜,夫自正;我無事,夫自富;我無慾,夫自樸。我無為,妻自化;我好靜,妻自正;我無事,妻自富;我無慾,妻自樸。
4、無為而治,用於企業管理:
我無為,員工自化;我好靜,員工自正;我無事,員工自富;我無慾,員工自樸。
5、無為而治,用於自身:
我無為,我自化;我好靜,我自正;我無事,我自富;我無慾,我自樸。
大道至簡,無為而治終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