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柴歷史

    因為以前的讀書人思想比較直,不會轉彎。也有混的比較好的詩人,但是比較少。大多數都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習氣,所以,不希望玷汙自己 “大濟於蒼生”很多人當的隱士,也絕不卑躬屈膝的去攀附權 貴。幹別的又不會幹,只能靠玩玩筆桿子才維持得了生活。他們幹大事又轉不了彎,幹小事又不想幹,大多詩人出生一般,開始誰不是去適應別人,慢慢的你有了分量別人才會適應你,可是他們想一開始就是別人去適應他們。就是皇帝想用,別人過不了幾天就會把他們擠出去。整天說這個貪,那個黑,職場關係根本搞不好,覺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說白了就是不會做人。古代人稍微勤快點,也不至於窮困潦倒,別的不說最起碼能溫飽,還能有結餘(亂世除外)但是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啊,覺得自己這是骨氣啊。茴香豆的茴幾種寫法他們都會啊,覺得自己是幹大事兒的人啊。結果就是窮困潦倒,事沒好乾,生活也過的不咋樣,有的人還找朋友開口借或者朋友資助過生活。現在別人資助你過生活,你是不是覺得臉上無光?但是他們不這麼認為

  • 2 # 吃好喝好藥好

    太安逸了就沒有藝術細胞了。

    只有苦難和磨鍊才更能讓人迸發出不一樣的感嘆!

    就像你天天大魚大肉,忽然連續一個月一日三餐吃鹹菜疙瘩,你也會感嘆,並有可能賦詩一首,懷念過去的時光,期待未來的日子,並對現在的生活進行苦中做樂或者是無奈的妥協,更甚者是抨擊自己的遭遇。

  • 3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事情要倒過來看:如果這些人當了帝王將相大富豪豪,他還用寫小說丶詩歌換錢嗎?杜甫說:文章憎命達,意思是好詩文仇恨好命運,完滿地回答了本題。柳耆卿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當時皇上聽說他參加科考,當即杜絕,說柳七"且去填詞“,這裡沒有你的事,結果窮病而死,妓女們集資埋葬了他。

  • 4 # 建戈說教育

    為什麼古代詩人得不到重用老是怪國家怪社會,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_ …… 有些人是你說的那種自己並沒啥本事只會怪其他人 但很多人是有實力卻因為不阿諛奉承生不逢時才不被重用的。

    古代是詩人為什麼遭到看似不公的待遇 …… 都是社會現實惹得禍,就好比現你考個好的大學,成績很好,每年都拿獎學金,可是不一定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畢業後不一定就混的很好.即使很有才華也很有能力,但不一定就能有一個好的平臺讓你發展.杜甫很有才了吧,但他也曾是落榜生,狄仁傑雖然是考明經出身,但人家照樣做宰相,還是賢相.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首先,李白並不是春風得意,他只做了兩三年官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其次,並不是大多數詩人都被貶,而是因為你關注到的是被貶的詩人,畢竟古代當官的沒有不會寫詩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被貶謫。

    當然,遭受磨難,有了人生、社會的深層次體驗,形成了立體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寫出來的作品自然不同凡響,也更容易流傳、被我們記憶。這也是你認為詩人多被貶謫的原因。

    就說白居易吧,你只看到《琵琶行》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不知道他晚年在洛陽多瀟灑自在;而李煜呢,你只看到《虞美人》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不知道他從前是一個侈糜的帝王。

    古代宦海浮沉,誰都難免一貶。而且像蘇軾是真被貶,而像范仲淹、歐陽修這樣也能叫被貶?帶著宰相的級別就任大藩(大都市),還想怎麼樣,當宰相當一輩子?

    我覺得題主更好的問法是,為什麼古代詩人大多實在被貶的時候做出有名的詩篇?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被貶的時候,常常公職在身,志得意滿,一個勁兒的幹活,沒時間思考人生好好寫詩,被貶到十八線小城市,工作也沒勁頭兒了,又有滿腹的牢騷,寫詩發洩發洩。換個好點的說法,”詩家不幸文章幸“。

  • 5 # 北枳筆談

    這個可以歸結為自身的原因吧,如果要用兩個字來解釋,我覺得可以是氣節。

    這些在文化有很大貢獻的人,大多信奉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所宣揚的,盜泉不飲,妄想在混濁的世界保持自己的一身清白。

    李白可以憑藉自己的盛名在朝為官,但是卻看不慣高力士與楊貴妃,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都可以說成是氣節的體現。

    這些人也有一部分考取功名,但是他們骨子裡的固有思想不容許他們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於是受到同僚的排擠。

    當然政治上的不如意也有站錯隊伍的可能,比如蘇軾與王安石,他們的政見可以說針鋒相對,所以總有一方會過的不好。

  • 6 # 文藝青年風

    人如果一直生活在順境當中,萬事都如意,想法就會少很多,也不會借景抒情。如果說生活在逆境當中,處處不得意、不得志,那麼就會產生許多的離愁別緒,進而會透過詩詞曲賦來釋懷,所謂國之不幸,詩家大幸

  • 7 # 吾名散客

    古時文人傲骨一身,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為了上位而低頭,說話時也不會顧及權貴臉面,況且當時世道昏暗,被打壓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上述只是一部分原因,就拿曹雪芹前輩來說吧,《紅樓夢》是經典,可經典之所以被稱經典,就是因為少了幾分商業氣息,那時著書是寫給自己看的,傾訴生活。而現在寫書是給別人看的,是為了討一口生活。

  • 8 # 老催寶寶

    因為混得不好的人大多想得多,做的少?

    開玩笑啦!蘇東坡就是一再受到挫折,一再認真工作。

    這一題我的答案是,生活太平淡的人,寫不出好文章。沒有真情實感。打不動人。不動人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

  • 9 # 隔壁狐狸小姨

    為什麼古代的詩人詞人和小說家們大都政治很失意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首先,政治得意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不會專門去寫詩作詞。什麼叫政治得意?就是做官做得好呀,做官做得好,肯定專心從政比較多。就像現在的很多政府官員,他們一般也不會有什麼純粹文學上的兼職,因為很忙。或許有人拿王安石或者蘇軾來反駁我,的確這兩個人官做的還不錯,但是詩詞也不錯,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僅僅是很個例的事情。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一品官員何止上萬,你知道幾個的名字,讀過幾位的詩詞?很多人一心一意玩弄權術去啦!

    其二,詩詞小說寫得好的人,大多壓根不適合做官,要麼是李白那樣的浪漫主義者,適應不了官場的禮節,容易得罪人。要麼是杜甫那樣的現實主義者,容易悲天憫人,說話耿直。總之就是性格比較極端,近代的大詩人海子就是如此,詩歌的確寫得不錯,但是個人心理方面也的確存在問題。古代有很多大詩人就是如此,在瘋子老實人和天才之間互相切換,自然做不了大官。

    其三,中國語文教育所致。中國的語文教學從小就給學生灌輸分析內涵, 分析思路的方法。拿到一首詩歌不僅僅要欣賞詩歌本身,更要欣賞它的背景和作者。這樣一來,有悲慘背景的作者就比較好分析,比較能打動學生的興趣,所以語文課本上大多選這種詩歌。所以我們的學生從小到大也以為所有的詩人詞人都沒有好下場!

    最後,我要補充一條準則就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什麼意思?就是說任何文章和詩歌他的創作肯定是有其創作目的的,是要結合實事,不可無病呻吟,否則難免流於辭藻,境界有限!

  • 10 # 紅顏讀史

    可以分成幾種不同的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第一種,本人有政治抱負,也追求仕途成就,但卻因為自身華橫溢而恃才傲物,非常不適合在官場廝混,所以註定混不下去。

    典型代表就是曠古爍今第一詩人李白,他是很想做官的,不然也不會經常活躍在統治階級身邊,所謂“天子呼來不上船”不過是喝醉了吹牛過癮而已。

    但是他的才華太耀眼了,他的性格太豪放不羈了,特別是喝多了以後有種俾睨天下的感覺,而真正適合為官的人是非常懂得掌握分寸的,像李白讓高力士為他脫鞋子這種事,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的人是絕對不會做的。

    反過來說,假如李白真的有做官的頭腦,那麼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思想就會侵佔他本來恣意跌宕的靈感,他恐怕也不會成為現在我們知道的那個詩仙李白。

    第二種,本人有政治抱負,也追求仕途成就,不恃才傲物也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但說到底還是文人風骨,做不了遊刃有餘的政客,所以會被排擠、被貶黜,而自己也因此極度鬱悶,不過鬱悶之餘倒是寫出了不少以詩言志的作品。

    典型代表就是白居易,年輕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認為憑藉自己的才華,京城白居也很易。

    但他混淆了詩才和政治能力,這兩種能力不是不可以並存,但並存的例子少,至少他白居易廝混官場的能力不及他的文才。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琵琶行》裡江中司馬哭得青衫都溼了,而這篇詩作也成為了千古傳頌的名篇。

    第三種,本人從出生就註定要在政治舞臺亮相,但無奈志不在此,反而就是愛好文學藝術,長期下去政治必然一塌糊塗。

    典型代表就是李煜,或者可以再加一個宋徽宗趙佶。

    這倆人生在帝王家,真是無法選擇自己必然做皇帝的“悲慘命運”,這豈止是仕途,完全是把握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可惜,這倆人一個風流嫋娜,一個鐘靈毓秀,一個詩詞鬼斧神工,一個書畫技藝雙絕,如果不是做了皇帝,那絕對是青史彪炳的大文學家、大藝術家。

    怎奈命運弄人,一個國亡家滅,命喪他國,一個含恨帶恥,客死異鄉。

    第四種,出身鐘鳴鼎食之家,本人也沒什麼大抱負,只想快快樂樂過一生,誰知道沒多久家道中落,生活條件一落千丈,最後只好用文學藝術來懷念過去、警醒未來。

    典型代表就是曹雪芹,本來是江南織造曹家,連皇帝南巡都要住在他家裡的,小時候吃穿用度都是頂尖的,只可惜天恩難測,一朝抄家之後,窮得三餐不繼了。

    幸好,少年時因為家裡條件好,能夠接受還算比較完整的教育,文筆還是不錯的,再加上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深刻地印在腦海裡,寫出來那真是下筆千言。

    通常來說,逆境是文學創作的絕佳土壤,倘若曹公一直過著富家公子哥兒的生活,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文學鉅著《紅樓夢》。

    對於作者本身來說,這無疑是命運的嘲弄、生活的坎坷,但對於讀者來說,這是文學的盛事。

    第五種,屬於比較特殊的型別,因為朝代的變革更迭產生個人命運的巨大變化,這讓很多原來的官場中人選擇遠離官場,進而選擇用文學創作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典型代表就是元曲四大家關鄭白馬裡的白樸,他本是金朝漢人,生活在金末的兵荒馬亂之中,先後從金跑到南宋,又從南宋跑到元,後來因為不滿蒙古統治者的統治而終生拒絕出仕。

    第六種,本人沒什麼政治抱負,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不怎麼高,基本上屬於極簡主義者,但人家自身自得其樂,沒覺得有什麼不如意。

    典型代表就是陶淵明。他早年的確在不停地當一些小官,但目的都是為了生活,不是因為對做官有追求,而且他當官的時候動不動就請假,動不動就辭職,總是想著歸隱田園。

    後來陶淵明也的確做到了,公元405年,陶淵明封印辭官,正式開始隱居生活,一直到427年去世,他一共做了22年隱士。

    而陶淵明流傳後世最有名的《歸園田居》系列,也就是在他隱居期間創作的詩篇。從這些詩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真的很喜歡隱居生活,一點做官的念頭都沒有了,儘管日子清苦點,他也不怎麼會種地伺候花草,但詩人自得其樂,樂此不疲。

    第七種,雖然本人有才華,但這種才華特別不適合科舉這種考試製度,本人也很瞧不起這種制度,不願透過參加科舉來做官,最後一氣之下便寫書批判科舉、批判封建社會弊端,倒也因此留下了千古名章。

    典型代表就是吳敬梓,他寫的書就叫《儒林外史》,不僅批評科舉、批判社會制度的不公,最主要是要揭露儒生這個群體的亂象。

    這裡頭最讓大家記憶深刻的,就是范進中舉後發了瘋的橋段,以及那個比葛朗臺還吝嗇的嚴監生,因為油燈裡點了兩根燈草而不肯嚥氣的橋段。

    吳敬梓本人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雖然才華橫溢、聲名赫赫,但卻始終不肯透過科舉取士,甚至不願意和那些熱衷科舉的人為伍。

    本來吳家家境還是很不錯的,但吳敬梓的父親過世後,家產被分割,分割過程很不愉快,分割結果也不太公平,吳敬梓的老婆甚至因此氣死了。

    可吳敬梓拿著這筆遺產,呼朋喚友、飲酒作詩、狂放不羈,再加上還動不動就資助窮苦朋友,很快就揮霍一空。

    晚年的吳敬梓是靠朋友接濟生活的,非常悽慘。

    當然,除了以上這七種主要情況,還有很多,比如蘇軾是屬於政治才華和文學才華都很高,但他的性格比較直爽,說到底還是文人風骨,不過仕途不順的他倒是非常樂天知命,這個在我的另外一個回答裡有寫到,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 11 # 文史通天

    有句話說的好: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開一扇窗。

    如果詩人、詞人、小說家在政治和生活方面都如意,那他們不一定還會做詩人,也不一定有時間作詞和寫小說。

    1、李白,要是沒有抱負無處施展,沒有政治道路的坎坷,那麼想象一下,李白應該是

    個愛國愛民的好官,或者是個流傳千古的宰相。那麼哪裡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的一腔悲憤,哪裡會有他“詩仙”的稱號。所以可以說李白在政治和生活的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詞巔峰。

    2、杜甫,他要是沒有壯志難酬,要是沒有戰亂流離失所,那想象一下他可能是個憂國

    憂民的將軍或者諸事纏身的官員,那麼哪裡有《登高》和《春望》的悽慘悲涼,史上更是少了一個“詩聖”。未嘗不是他生活的顛沛流離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聖。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一些不如意,只是那些詩人、詞人、小說家等的偉人不懼怕這些不如意,並且利用它們讓自己成長,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功成名就”。

  • 12 # 狐羊樹

    不要說古代,現代也如此,詩人,詞人,作家等我為了方便都稱文人,文人可分好幾類,但我只分二類: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

    不言而喻,浪漫主義的文人,對生活和工作大都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對自己生活和對工作的規劃可以說完美,但很多落不了地!

    而現實主義的文人大多看到社會的負面,以悲觀心情或嚴厲的方式去規劃工作和生活,激情和創新很難發揮出來,更別說長久的堅持和支持者!

    這樣怎麼能夠順利如意呢?

  • 13 # 恨無常

    好問題,我們得感到慶幸,多虧他們生活不如意,才有了那麼多的優秀篇章流傳了下來。如果他們事業上順風順水,生活上無憂無慮。他們對社會的理解就不會那麼的深刻,也不會那麼牢騷滿腹。沒有這些生活上的素材,哪來的詩詞文章,入木三分。

    中國第一位詩人屈原,憂國憂民,一生效忠楚懷王。可惜懷王昏庸無道,對屈原的寶貴建議置若罔聞,言不聽,計不從。屈子滿腔抱負得不到施展,傷心絕望,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一腔憤懣,盡付筆端,寫出了《離騷》、《九歌》等優秀篇章,開一代詩歌先河,以美人香草自喻,妄圖點醒世人,可惜徒勞無功,最終徹底絕望,自沉於汨羅江。

    唐代詩人張繼,寫出了一首《楓橋夜泊》,流傳千古,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佔據了一席之地。卻又有誰知道,張繼其實當時是一個失意傷心之人。十年寒窗,一朝名落孫山。露宿在蘇州城外的破船上,孤枕難眠,聞到夜半寺廟的鐘聲,感慨萬千,起來一揮而就,才有了那首千古絕唱。

    再說李白、蘇東坡等文學大家,也是如此,初次踏入仕途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打算大展宏圖,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可是文人參政,都免不了偏激、固執、恃才傲物的習性,四處樹敵,結果可想而知。官場起起伏伏,始終進不了核心圈。隨著光陰荏苒,年齡逐漸增大,對世事洞若觀火。雄心壯志漸漸消磨,一生襟抱難開,只得在詩詞文章上大肆發洩。

    這也是千百年來書生的本色,他們遭受的磨難越大,寫出來的文章也就越深刻。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局八九。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千古文人同一裡,可以化悲痛為力量。

  • 14 # 賽半仙

    詩人、詞人用現在的話來概括,我們可以親切地稱他們為“藝術家”,藝術家又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孤僻,真性情,情懷。

    這些性格特徵在官場上是很危險的,所以政治和生活不如意是必然的結果。

    酒後成詩

    這個很好理解,現代人也是一樣,喝大了話就多,有的還喜歡喝完酒出去KTV嚎兩嗓子。

    喝完酒,酒精上腦,很多平時不敢說的話敢說了;平時不敢做的事敢做了;不敢罵的人敢罵了。

    宋江不就是因為喝大了,為黃文炳借題發揮,告了宋江一個題反詩的罪名,差點把命都弄丟了,最後宋江沒有辦法被逼上梁山,宋江上梁山之後以至於更多的人被“逼上梁山”。

    現代人喝酒誤事的也比較多,不是有個著名主持人因為喝多了酒,胡說了幾句,便徹底消失了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了麼。

    借詩抒情

    詩人作詩還有一種情況是有感而發,高興的時候作詩,不高興的時候作詩,受委屈的時候作詩,被冤枉的時候作詩。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詩,就會夾雜詩人的負面情緒,很容易被人加以利用,或者說是得罪人。

    古代和現代一樣,得罪一個不該得罪的人,被雪藏幾十年的都有。

    內地前幾年比較火的一個歌手,述說自己不堪回首的歷史,為什麼紅極一時的他,卻突然間銷聲匿跡,一點訊息都沒有了。.

    當時,因為一首歌爆紅,突然間得來的名譽也讓歌手膨脹了,在節目上摸了一下一位著名主持人的頭,看起來也沒多大個事,結果導致歌手被雪藏了二十多年,這個歌手當時以一首《太傻》紅遍大江南北。

    古時候因為一句話,得罪權貴而永不錄用的事屢見不鮮,何況是借詩抒情呢。

    借詩諷刺

    詩人因為對時局的不滿,諷刺當時實事的也是時有發生的,諷刺政府還想有好日子過,那怎麼可能?

    白居易的《賣炭翁》,杜甫的《石壕吏》都是這類詩文的代表,詩文發表以後,也不免有一些奸臣沒事可做,拿這些“反詩”說事。

    所以說詩人的“藝術家”體質,讓他們很容易就攤上事兒。而且如果事實都順心,每天歌頌太平盛世,這種比較正面的詩詞,也沒有什麼意境,簡單說這種型別的詩本身也很難火起來。

    只有夾雜了詩人本身的情感,讓讀者有代入感,能幹身臨其境,引讀者讀出作者的情懷。

    一般這樣的情懷都是一些負面情緒和抱怨,這也是詩人容易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不如意的原因。

  • 15 # 宸亮說歷史

    詩人和詞人大多喜歡無痛呻吟。遇到一點事 就愛罵人,打又打不過別人,只能寫寫試,寫寫詞,順便罵罵人,吐槽自己的不順。一般都是:我這輩算是著了黑道了,我不想活了,我沒有臉見人了,我怎麼這樣殘啊,誰誰怎麼怎麼了之類的話。

    除了無痛呻吟之外,這些人一般也沒啥能力,整天的潑文弄墨的,哪有那麼多閒工夫搞政治,治理國家。耍耍嘴皮子,那是無人能敵,真正辦事幹活的還得靠實幹的。

    古代詩人和詞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理想太豐滿了,然而現實很骨感,導致他們對現實生活產生極度不滿,從而寫下來,記下來,以表達自己的不順心,不如意。

    很多的詩人和詞人也不懂得政治和生活,對於政治和生活,他們始終活在夢中,無法正確認識現實與理想。生活很複雜,政治鬥爭很激烈,而他們只知道如何附送風雅,不知道政治和生活為何物,也就導致他們在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了。

  • 16 # 書法志

    那麼為什麼古代著名詩人,詞人,小說家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呢?

    我想,第一,應該是生來命運不齊,以至於坎坷不平。雖然說來有些迷信啥的,但是我覺得也不可否認,不能排除。

    接著,其次,就是個人性格使然。既然是詩人,詞人,小說家這樣的人多數都是感性的人,再加上清高,再加上放不下身段,不會奉迎,不善奉迎,不願奉迎,還有那厚黑之學不肯研習,別說是擱在古代,就是放在現代,就是放在任何時代,都註定要坎坷,要不順,要嗟嘆,要付之於文字,而言心聲,鳴不平。

    其實人生何時何地都是這樣,不妥協,不會妥協,不願妥協,碰壁,就會碰壁,就會覺得嚴重碰壁……

    ……

  • 17 # 戰國曲士

    我國古代的小說家不是很多吧?

    不管是小說家還是詩人、詞人,他們都是讀書人,而且能寫詩、作詞、寫小說的都是文人中的佼佼者。而文人幾乎又都是儒家弟子,學習的目標則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在古代要想做到治國平天下幾乎唯有當官一條路,就是掌握有一定權力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大多是理想主義者,而現實卻是殘酷的,當現實與理想碰撞,他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屈服於現實還是尊崇自己的理想時,他們往往選擇後者。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比如辛棄疾的“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比如唐伯虎的“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所以,當我們讀到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時,彷彿體會到了那些偉大的詩人詞人文學家的政治、生活的不如意。

  • 18 # 聖谷凡心

    這是因為經濟生活和藝術創作不能直接劃等號,無論古今。

    1.政治的本質就是利益集團關係一種平衡,在這個沒有硝煙沒有底限的戰場上,慘烈異常,很多時候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標準來評判,甚至不能用當時的眼光來考量。而藝術創作是探索人性或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和感情,講究直抒胸意,快意恩仇。兩者從本質上就格格不入。所以著名的詩人、詞人、小說家們很難成為政治能人,他們的政治主張也往往天真而不切實際,施政能力也泛善可陳。同時,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也會因為心態意識的轉變,反而無法達到藝術創作的巔峰。

  • 19 # 胡楊歷史

    在古代,著名詩人、詞人、小說家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被貶謫的數不勝數,還有許多被殺了的。

    他們的文學素養都很高,道德觀念也很正,為人也很正直。但在官場、生活中卻不如意,這到底是為什呢?

    缺乏政治素養,情商普遍不高

    許多文人內心都比較清高,總覺得自己應該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流合汙。行事過於偏激,他們不喜歡會直截了當的說出來,不給對方留一絲餘地,連一點面子都不給別人留。

    書生意氣,不諳世事

    很多詩人沒有足夠強大的後臺,但是他們卻能夠很有底氣得,幹一些很大膽的事情。寫詩諷刺皇帝,寫奏摺批判那些權貴和高官。雖然這些行為沒有什麼不妥的,都是幹好事,但確確實實得罪了別人。

    不能在理想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之間平衡。

  • 20 # 天下太平1227

    因為絕大多數人明白財不外露的道理,生活自由自在幸福如意的偶爾寫點詩詞娛樂一下,生活不如意的每天牢騷滿腹不吐不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有一個月結婚了,才知道男朋友有慢性乙型肝炎,我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