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麒麒
-
2 # 草竹道人
我認為元朝最出名的宰相非“史天澤”莫屬。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史天澤在“軍事方面”的表現
據史料和文獻記載,史天澤少善騎射,勇力過人,在歸降元朝之後,接替其兄都元帥的職位,率軍士擊敗了金國名將武仙,而後又俘殺了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
二、史天澤在“戰略方面”的表現
根據史書記載,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甚至將他比作郭子儀、曹彬等。而且他一生的表現都非常謹慎,戰略上多謀善斷,料敵用兵,並且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
三、史天澤在“政治方面”的表現
據史料記載,史天澤為鞏固和發展蒙古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並且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忽必烈對其評價是,“卿奕世忠勤,有勞於國,一門三職,何愧何嫌!”
透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見得,史天澤可以說得上是元朝時期最負盛名的宰相了。
-
3 #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字仲晦,初名侃。17歲時,做過邢臺節度使府中令史(秘書),後棄職隱居。先入全真道,後出家於天寧寺(今邢臺西大寺)為僧,取法名“子聰”,自號藏春散人。四處雲遊,博覽群書。
1242年受到北方禪宗領袖海雲的賞識,以其“博學多才藝”,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成為忽必烈言聽計從的重要幕僚。他事忽必烈三十多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即丞相)。據《元史》記載,劉秉忠“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
蒙古貴族在統一中國過程中,大肆燒殺虐掠,劉秉忠多次勸告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
劉秉忠向忽必烈介紹了一整套封建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理論,採取一系列措施,獎勵農桑,興修水利,設立學校,統一建立官制,對於醫治宋末元初的戰爭創傷,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為了協助忽必烈成就帝業,劉秉忠先後向忽必烈推存了張文謙、張易、許衡、姚樞、竇默、王恂、馬亨等數十位雄才碩學。這對於忽必烈改革蒙古舊制,採用中原漢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邢臺縣郭守敬、沙河人張文謙以及元代的大學者張勇、王恂等,都曾和劉秉忠一起在邢臺縣西部紫金山同過學,後都經他推薦入仕元朝,對我國當時天文、數學以及水利事業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
蒙古國官員起初沒有俸給之制,全憑掠索飽私囊。1254年忽必烈採納劉秉忠提出的附古例、定百官爵祿的建議,並逐步推廣到全國。另外,針對蒙古官無定製的現象,劉秉忠又提議定百官之制,並詳細制定了各級官員的職務、名額及俸祿,為元朝建立了一套規範的國家機構和官僚體系。
1260年忽必烈稱帝,劉秉忠受命制訂各項制度,如立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掌握兵權,設御使臺主百官升降,舉朝儀、定章服、修律歷等。1264年忽必烈授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知樞密院事。1271年在劉秉忠的提議下,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
4 # 小龍女5505
元朝最出名的宰相是原遼國貴族後投效蒙古,成為元朝一代賢相重臣耶律楚材,開創了元朝一代輝煌大業,也為元朝興盛建下了赫赫功勳。
-
5 # 縱情山海間
元朝最為出名的宰相毫無疑問的說肯定非耶律楚材莫屬!為什麼這麼說呢,
耶律楚材生於1190年卒於1244年,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裡,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宰相。
他原本是金國人,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佔燕京時候,耶律楚材對金國已經失去信心加之成吉思汗欣賞他的才就轉投成吉思汗帳下,他的到來,為蒙古發展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其作為遊牧民族在勝利後的統治則充分暴露了其落後性。於是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胡化”與“漢化”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使蒙古帝國本身沒有的禮儀、賦稅制度建立起來,使蒙古落後的分封制和部落聯盟的管理制式逐漸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發展成長。在蒙古國向元朝過渡的創業中功不可沒。但遺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和包買商人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具體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於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為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功用。在後來忽必烈的建朝大業中,在蒙古進一步的漢化中,基本上沿襲了他走過的道路,併發揚光大。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制中的若干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勳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志亦難酬。
-
6 # 勇戰王聊歷史
王保保啊,其他人的名字太難記了!
元朝為什麼不火?為什麼很少有人提起?為什麼元朝那麼多宰相(丞相),我說王保保最出名?
你看看元朝皇帝的這些名字:愛育黎拔力八達,碩德八刺,懿磷質班,妥歡帖睦爾,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搠思監。。
你再看看元朝宰相的名字:鐵木迭兒,和禮霍孫,桑葛,完澤,哈剌哈孫,塔思不花,乞臺普濟,禿忽魯,旭滅傑。。。
看見這些名字,頭都大了。我上學的時候,最煩學習元朝歷史,名字太難記了。而且,這還都是音譯過來的,很多還不是全名!這些名字,不復制貼上,用輸入法都不好打出來!
再看王保保,多麼“親切”啊!提起他,就想起他妹妹趙敏(賈靜雯版),很多人都想給他當妹夫。
當然,王保保是漢名,他的蒙古名字叫擴廓帖木兒(Кeкэ Тeмeр),雖然是武將,也當過丞相。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名聞天下”,給末代元朝留下一位“名人”。。。這一點,元朝很多皇帝都做不到。例如成吉思汗,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全名其實是孛兒只斤·鐵木真。忽必烈的名字前面也要加上“孛兒只斤”。
元朝執政的時候,真該給各位大臣都起一個漢名,方便“名垂青史”。我都想好了,例如:狗剩、鐵蛋、翠花、虎子,每一個都朗朗上口。
-
7 # 稼軒讀歷史
耶律楚材(1190--1244),官至中書令(宰相),開國元勳,三朝重臣。生於北京,遼皇族子孫,自幼博覽群書,精通漢文,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卜之說等。
簡要介紹下耶律楚才的生平,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窩闊臺即位後備受重用,1231年任中書令,定製治國方案,1244年悲憤而死。
主要貢獻
建國元勳蒙古建國之初,提出建議:“地方上應設定官吏統治老百姓,另設萬戶總管軍隊,使軍政相互遏制,防止獨斷獨行。”窩闊臺採納了。窩闊臺還根據他的建議,在中央設立了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任命耶律楚材為中書令。
耶律楚材提出《便宜十八事》作為臨時法律,嚴禁地方官吏擅自濫殺老百姓,不準商人財主貪汙公物,打擊地痞流氓殺人盜竊,禁止地主富豪奪取農民田地,這樣,社會秩序就漸漸安定了下來。
此外,在耶律楚材的建議下,窩闊臺改變了過去“裂土分割槽”的分封制,在各地設立十路徵收課稅使,並定下“五個絲”制(5個人繳納1斤絲),把徵稅的權力收歸中央。
制定禮節太宗窩闊臺即位時,耶律楚材參照中原王朝的禮儀,為他制定了登基的儀式,並勸服窩闊臺的哥哥察合臺率領皇族中長輩向他行參拜大禮。參拜禮節的制定,使大汗在蒙古貴族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和鞏固,增加了大汗的威嚴和權力。這是耶律楚材推行自己的主張,按中央集權的方式向蒙古統治者施加影響的第一步。
制定經濟、軍事、教育政策經濟上,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發展生產。
軍事上,耶律楚材提出改革蒙古族軍民一體的治理方法,把軍權、政權和財權分割開來,可以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協調了漢族地主和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鞏固了蒙古的統治基礎,加速了蒙古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政治的步伐,對蒙古和中原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修復了孔廟,優待孔子後裔,建立了國子學,用封建文化教育民眾。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復科舉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一次錄取了4000多人。科舉考試的恢復,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為國家發現招攬了大量的人才,為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的發展繁榮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保護人才、制定文化政策在蒙古滅金國、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時,許多名士如元好問、趙復、竇默、王磐等人都被保護並起用。這對於北方學風的興盛有很大的影響。1237年耶律楚才舉行考試,選中的許多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人,他們後來都是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為完成蒙古國的漢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考試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課役上的優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各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還向蒙古貴族傳授儒家思想。他先從尊孔開始,金滅亡後,他“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孫元惜,奏襲封衍聖公,服役林廟地。”他還向統治集團講經,講學之風漸起,在京城還設定了國子學。
結語兩位元朝皇帝對他的評價,孛兒只斤·鐵木真:此人是天賜我家,以後軍國庶政,都可以委託於他。孛兒只斤·窩闊臺: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
8 # 山顛一壺清酒r
我個人認為元朝最著名的宰相當為——史天澤。他是元朝唯一一位官至宰相的漢人。
他是元朝名將,善騎射,勇力過人。隨父親史秉直歸降蒙古。
23歲就代替父兄任元帥之職,生擒葛鐵槍、敗將武仙、擊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滅金伐宋,參加各 場戰役,功勳卓著。
其父親是一位愛讀書,尚義氣,在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家族財力雄厚 是為鄉族的大姓。而史天澤也受影響吧,不例外,文韜武略,樣樣能行。
史天澤,出將入相近五十年,深得重用。他治軍有方,謀略有德。多謀善斷,量敵用兵,主張以攻心為上,力戒殺略。
他以“以竭盡殉國,尊主庇民”為原則。
武可以上陣殺敵,文可以輔佐政事。1266年被任命為丞相。他凡事必須是毅然決然的以天下之重為己任,從不追求個人的富貴與權勢。他任丞相的二三年間,國家面貌和軍隊實力,也是蔚然可觀。
有評價: 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其)比於郭子儀、曹彬。
忽必烈言:卿自朕祖宗以來,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異日功成,皆卿力也。
-
9 # 侃經典影片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曆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農曆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曆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他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
10 # 潛行記1
元朝最傑出的人才:耶律楚材
生於1190,死於1244年。他從政30年,官位宰相。他多材多藝,博覽群書,精通漢文。
耶律楚材,在蒙古國任職時,做出許多對漢族偉大的貢獻。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說,沒有他,中國華夏5000歷史,中國5000年文化,可能在元朝斷代。
耶律楚材主要貢獻有以下幾點:
1:中國的縣級制度,首創在秦帝國,是秦帝國丞相李期獨創的,那麼中國的省級制度,首創在蒙古帝國。是蒙古帝國宰相耶律楚材獨創的。蒙古帝國,面積廣闊,在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設立中書省,在西伯利亞設嶺北行省。
2,耶律楚材第二大貢獻,主要在經濟方面。蒙古滅國40多個國家,他建議按各地實情治理。一些蒙古王公貴族曾建議,要把漢族的耕田改為牧場,耶律楚材反對,建議,按漢族方式的稅收來管理。
3:尊孔崇儒,推行科舉制,一次錄取4000多人。為前朝編寫史書。華夏5000歷史,在元朝沒有斷代,主要是耶律楚材,起到了偉大的作用。
耶律楚材個人著有《玉鑰匙》、《插泥劍》、《西遊錄》、《湛然居士文集》14卷、660多首詩。
-
11 # 緣禦寒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曆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農曆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曆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他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人物貢獻
文學
任修三史總裁官時,他主修有《宋史》,其《藝文志》8卷,主要根據宋朝的《國史·藝文志》,刪掉重複,補充未備之書,共著錄宋代藏書9818部,119972卷。為記載宋代藏書情況及宋代著述的史志總目,但分類混亂,著錄誤差較多。在史志目錄中“最稱蕪雜”。所著《宋史藝文志·序》,對宋一代國家藏書之事有總論性的論述,是研究宋代藏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書法
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白麟是鄭義門祖上名號,淮公遷到浦江後,改原香巖溪為白鱗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據《義門鄭氏祭祀薄》載:“白麟溪”石碑向立於崇義橋側,年久失修,年久而損傷。乾隆十八年(1763年),將舊碑移至白麟溪橋頭,靠祠磚砌。於原處再立新碑(現原碑已移至祠內陳列)。
-
12 # 愛鏟史的貓
元朝最出名的宰相,元脫脫。
元脫脫,字大用,蒙古族人,是元末政治家、軍事家。元脫脫所處的朝代已經是在元朝的末年,這時的元朝已經不是成吉思汗的光輝歲月,只是一個四處起義的沒落王朝。而元脫脫的出現,在軍事上取得了部分戰役,延緩了王朝的瓦解。而他最著名事蹟還是主持編撰了三史。
三史,指遼、宋、金三史,這三史參與編撰的人來自各族,是二十四史中參與民族最多的,而三史編成只用兩年半時間,這除去前朝歷史支援,最大的功勞就是元脫脫的能力。
而元脫脫的冤死,也是他出名的重要原因
-
13 # 地圖觀
1.元朝最出名的宰相:耶律楚材(1190~1244)
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晉卿,號湛然居士。
2. 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拖雷監國和窩闊臺即位後,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從軍參政,官至中書令(宰相)。1231年,任掌漢文字的必赤長(漢人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於中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3.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滿面鬍鬚,當時有“長髯人”之稱。他勇略過人,正直廉潔,在朝廷內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賞識耶律楚材的才華,他曾說過:“此人天賜我家,而後國君庶政當悉委之。”
4.曾助定君臣禮儀,奏立燕京等10路徵收課稅使,推行賦稅制,阻止蒙古貴族改農田為牧場,建議把奴隸、農奴和驅口收為國家編戶,反對大規模屠城和蒙古貴族橫徵暴斂。還奏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編印儒學書籍,保護請用儒術舉士。
5.窩闊臺汗死,乃馬真皇后稱制,漸被排擠。死後追封為廣寧王,諡文正。耶律楚材死時,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連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聲。根據耶律楚材的遺願,他被安葬於燕京故里的甕山(今日頤和園萬壽山的前身)腳下。著有《湛然居士集》、《西遊錄》及《庚午元歷》等。
-
14 # 餃子就酒168
元朝最牛的宰相燕帖木兒,不僅娶了當朝皇后,還納了公主為妾。
元朝統治在歷史上一共有80多年的時間,最後因為他們之間的內鬥讓朱元璋有機可乘,從成吉思汗去世之後他的子孫們就開始了無限的北斗,元朝繼承人了漢人們很多的制度,丞相就是其中的一個。不過元朝的丞相手中可是有很大的權利的,不僅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還能有自己的軍隊。丞相能有這樣的權利也為對皇帝的龍椅製造了危機。
燕帖木兒是從14歲的時候開始在元武宗的身邊做侍衛的,後來元武宗跟弟弟約定好將位置先傳給他,在由他傳給自己的兒子,不過他的弟弟泰定帝並沒有遵守當初的約定,反而讓自己的孩子坐上了太子之位。這個時候燕帖木兒雖然心中不滿,但是也沒有什麼辦法阻止,於是只能慢慢的積攢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自己羽翼豐滿的時候決定發起政變。
在1328年8月泰定帝去世了,他感覺機會來了,於是就發起了政變,先皇一派的人要求立泰定帝的兒子為皇帝,但是燕帖木兒不同意,他想將皇位在還給原來舊主的兒子,也就是元武宗的兒子。後來進過一系列的爭鬥過後,元武宗的次子終於坐上了皇位,而這位立下戰功的燕帖木兒被皇帝封為了右丞相,並且皇帝在朝堂上的事情都要向這位丞相彙報。
軍政大權全部落在了燕帖木兒和他的黨羽手中,丞相在漢朝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大的權利,只有相當於是總理的位置,但是到元朝完全變了。燕帖木兒獨享丞相之位,而皇帝只顧著自己享受生活,皇權就全部的到了丞相的手中。皇帝這個時候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位置危險,反而更加的討好丞相,並將自己的兒子送給他做養子。
燕帖木兒在左上丞相之位後對權力著迷的程度越發的不可收拾,他對皇家的女人感興趣,就不顧反對將皇后強行娶回自己家中,並且還納了十幾個公主為妾侍,生活上也開始過度的奢侈。皇帝在最後不行的時候,把位子傳給了自己哥哥的兒子,於是燕帖木兒為了自己能更好的控制皇帝,就將皇帝哥哥的次子立為了皇帝。
不過次子只當了43天的皇帝就去世了,後來沒有辦法,燕帖木兒只能把原本定下的真正的皇帝給接回來,但是新皇帝卻不聽他的話,於是皇帝登基的事情就被耽擱下來。好在他因為酒色過度不久就去世了,皇帝才能順利的登基,朝堂上才恢復了正常的秩序。
-
15 # 探秘追蹤
評價一位宰相主要看他的政績,看他對維護統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貢獻。元朝歷史雖然短暫,但是也是名相輩出,但是論政績最突出非耶律楚材莫屬。
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貴族家庭,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了。他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輔佐兩代大汗開啟了蒙古統治從野蠻到文明的過渡,實現了從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元朝統治,緩和了階級矛盾,挽救了數以萬計的被征服地區無辜百姓的生命。他還推行儒家文化的傳播,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延續傳承,元朝統治被列入中華朝代更迭的正常序列。
我們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幾個方面看看他做了哪些貢獻。
政治方面:他建立官僚制度,設立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推行君臣禮儀,用孔孟之道作為治國治民的準則,選用儒生來擔任各級官吏,實施文人統治。建立法律制度,用法律保障地主階級利益,禁止貴族擅自殺戮百姓。他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改變了蒙古統治初期的軍政合一制度,推動了蒙古統治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實現了蒙古統治上的政治文明,快速穩定了元朝初年的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發展。
經濟方面:蒙古貴族的統治一直奉行掠奪搶佔的措施,所到之處哀鴻遍野。遊牧民族又不懂農耕之道。所以把漢族農民殺光,把耕地變為牧場是一貫的做法。耶律楚材阻止把耕地變為牧場,保護農業發展,設立課稅制度,既保護了農業生產,又增加了元朝的稅收,使中原地方避免了一次歷史大倒退。
文化方面:他尊崇儒家文化,重用儒生,重修孔廟,保護文化,主持編修史集,恢復科舉制度,較全面的恢復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軍事方面:耶律楚材還堅決反對戰爭中的殘暴屠殺行為。建議保護工匠商戶,是最早的戰爭文明的倡導者。他對窩闊臺說:國家興兵打仗,就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無民,又有何用!窩闊臺覺得有道理,採納了耶律楚材的建議,下令除完顏氏一族外,餘皆赦免,汴京147萬生靈始得保全性命。金朝覆亡後,秦(今甘肅天水)、鞏(今甘肅隴西)等20餘州軍民因害怕屠城,皆抗命不降,又是耶律楚材居中調停,窩闊臺下詔不殺,於是秦、隴等處皆稽首歸附。其後蒙古軍攻取淮、漢諸城,也照此辦理,遂成定例。
耶律楚材不僅是元朝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推動者。
-
16 # 伊耆角木
顯然應該是脫脫,因為他是元朝少見的文武雙全的人物,不像大多數元朝宰相,只是一介武夫,毫無文化方面的建樹。僅脫脫主編《遼史》、《金史》、《宋史》一事,其他宰相就難望其項背。
先來說說其他幾位提到的答案為什麼不太合適。看到好多人說耶律楚材,這是連元朝什麼時候建立的都沒搞清楚啊。耶律楚材確實輔佐成吉思汗父子近三十年,為蒙古帝國初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可是,他不是元朝人啊!耶律楚材1244年就因為被窩闊臺死後掌權的乃馬真後排擠鬱悶而死。而元朝是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的,你說耶律楚材是他死後二十多年才建立的元朝的最著名宰相,荒唐了點吧?
還有人說史天澤,大概因為他是漢人吧。史天澤滅金伐宋,確實戰功赫赫,並且在忽必烈身邊推行漢族法律制度,但是說實話知名度還是低了一些,並且雖然確實做到了中書左丞相,但在相位上建樹不是很大,我們更多把他定義為將領。而且後期因病,還沒熬到南宋滅亡他就去世了。不能因為這個宰相是漢人,就特別貼個金吧。
為什麼我說脫脫才是元朝最出名的宰相。因為他的文治、武功、政績三方面都拿的出手:
一、文治:主編《遼史》、《宋史》、《金史》
二十四史的地位不用我多說了,古往今來,研究歷史,無不先從二十四史下手。很難想象,短短九十多年時間的非漢族王朝的元朝,竟然完成了二十四史中的三部,成為研究五代之後、元朝之前歷史的最可靠官方材料,並且其中《宋史》是二十四史中規模最宏大的一部,《金史》則被稱為最佳官修正史。能做到這點,脫脫功不可沒。
其實早在忽必烈在位時,就將修三史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由於三家如何定正統、年號不統一等問題,一直耽擱。脫脫的伯父是忽必烈時期的權臣伯顏,伯顏掌權時重武輕文,驅逐大批儒生,就讓修史更加困難。等到脫脫拜相,一改多年輕視儒生的傳統,將這些人重新招募,並且重開科舉取仕。終於聚集了人才,在其大力推動下,與至正三年開始修三史。當然,實事求是的講,《遼史》和《宋史》錯誤都不少,但畢竟好過沒有,而且這個鍋不能完全由脫脫背,因為宋史尚未完成,脫脫就因病辭職,第一次罷相了。繼任的阿魯圖不識漢字,所以沒有實際監督宋史修篆,規模最宏大的宋史居然兩年半就修完了,顯然太過草率。
二、武功:鎮壓紅巾軍起義
脫脫第二次拜相後,因為元朝後期的政治腐敗,各地起義不斷。脫脫加緊防範,火速調兵鎮壓。至正十二年,脫脫親率大軍攻打徐州,剿滅芝麻李,打通了黃河流域各點的漕運,確保物資暢通無阻。此後,元軍一路大勝,各地紅巾軍陷入低潮。雖然我們說元朝被推翻是大勢所趨,但脫脫作為元相,鎮壓起義是分內之事,這算是他恪盡職守,功勞不小。沒有脫脫的合理用兵,恐怕元朝會更快滅亡。
三、政績:推行新鈔、治理黃河
脫脫第一次拜相,政治清明,聽言納諫,一派欣欣向榮,被稱為“賢相”。但是此後因病辭職,政治一度陷入混亂。等到至正九年脫脫復相後,面對的是黃河反覆決堤,因為修河造成嚴重的財政問題。加上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金融市場混亂。元朝瀕臨崩潰。
脫脫大力推行“至正交鈔”,與原本的至正寶鈔相比,價值提高一倍,同時發行至正通寶錢,用以穩定金融市場。可惜,由於在推行新鈔的同時推行了通寶銅錢,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市場更加混亂。變鈔失敗。
不過脫脫的治河舉措卻非常有效,雖然阻力重重,但脫脫力排眾議,任用賈魯,按照疏塞並舉、先疏後塞的方案,成功完成治河工程。
在脫脫的主導下,元末一度出現了“至正中興”的景象,但卻因為元朝內部鬥爭,最後竟然被誣陷流放,最後又被矯詔處死。元朝自毀長城,也加速了其滅亡。
-
17 # 肖簡評說
我覺得元朝出名的宰相是脫脫帖木兒,他既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有他的存在至少讓元朝多活了20年,還有後面的這些貢獻。1.發行鈔票,提高國民收入,治理黃河,贏的水患災民的民心,被稱為“賢相”。
2.前面朝代滅亡後立即修史學,主編有《遼史》、《金史》、《宋史》。
3.大批義軍起義革命,鎮壓抗元起義軍,讓元朝生命延續了許多年。
4.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白麟是鄭義門祖上名號,淮公遷到浦江後,改原香巖溪為白鱗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據《義門鄭氏祭祀薄》載:“白麟溪”石碑向立於崇義橋側,年久失修,年久而損傷。乾隆十八年(1763年),將舊碑移至白麟溪橋頭,靠祠磚砌。於原處再立新碑(現原碑已移至祠內陳列)。
-
18 # 菠蘿味的薄荷糖
脫脫(公元1314—1355年),字大用,他出身於蒙古貴族,出生時容貌奇特,非同常人。年幼時,他天性活潑好動,不喜雅靜沉鬱。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特意為他拜請了浦江名人吳直方為師,意在將脫脫培植成國之棟樑,然而脫脫對讀書的興趣並不大,他對老師說:“先生讓我整天正襟危坐,攻讀聖賢之書,倒還不如給我多講一些有關古代名人如何成才就業的故事。”
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唐其勢陰謀起事,事發被殺。其黨羽答裡、刺刺等人見勢,忙起兵發難。脫脫親自挑選精兵強將討伐答裡、刺刺部隊,最終將他們全部擒獲,押解大都聽候處置。因平叛有功,脫脫被拜為御史中丞、虎符親軍都指揮使,不久又被提升為左阿速衛。至元四年,他被升遷為御史大夫,仍兼任前職,擔任御史大夫後,脫脫如魚得水,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當時,元朝已是日薄西山,朝政趨於腐敗,法度不行、官宦不廉。脫脫大膽改革、重振綱紀,朝廷內外一片肅然。一次,脫脫跟隨皇帝出巡,返回上都時路過雞鳴山、渾河,皇上準備在保安州畋獵,不料御馬失蹄跌倒,於是便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徵兆。脫脫進諫說:“自古以來帝王正襟危坐於九重之上,每天與文武大臣們談論治國明理,至於那些飛鷹走狗般的邪門異說,是不值得理會的。”皇上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授予他金紫光祿大夫的職銜,同時兼任紹熙宣撫使。忠心不二大義滅親 脫脫的伯父伯顏是當時朝廷的重臣,任中書右丞相。他平日專斷跋扈、自以為是,平定唐其勢叛亂後,伯顏更是肆無忌憚,根本不把皇帝和其他官員放在眼裡。他擅自提拔親信,對奸佞小人放任自流,且常常濫殺無辜。此外,他還把各衛所的精兵收編為自己的部下,國家府庫錢帛,也聽任他自由支配。皇帝對伯顏的所作所為很是不滿,但終因他的威望如日中天,也不便將他怎麼樣。朝中其他百官更是敢怒不敢言,奈何伯顏不得。脫脫自幼在伯父家長大,伯顏也把他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待,因此兩人先前關係親密,感情很深。及至脫脫在朝中任官,對伯父的行為極為擔憂,認為伯父所為將為整個家族招致麻煩。他多次婉言勸說伯父,但伯顏狂傲自大,不以為然,反而斥責脫脫不懂長幼之禮,辜負了伯父對他的期望。 勸說伯父無效後,脫脫只得私下和父親商量,他說:“伯父驕狂放縱實在是太過分了,萬一天子震怒,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受牽連,防患於未然,我們何不在事情還沒敗壞之前來尋找解決辦法呢?”父親認為脫脫說得有理,然而一直優柔寡斷,反反覆覆,不能作出果斷的決定。脫脫又向老師吳直方請教,吳直方對脫脫說:“《春秋傳》有‘大義滅親’的典範,何不仿效之?大丈夫只知忠誠於君王,報效於國家,其他還有什麼好顧及的呢?”當時,皇帝周圍都是伯顏的親信黨羽,只有世傑班、阿魯是皇帝的心腹,每天相伴在皇帝左右,脫脫於是與二人結為朋友,坦誠相待。另外,錢塘人楊禹曾經在宮中侍奉過皇帝,當時任奎章閣廣成局副使,能夠出入皇宮,皇帝知道他忠誠可用,於是,每次與脫脫議事也都讓楊踽參加。 至元五年(公元1340年)秋天,正值伯顏出使應昌,脫脫立即與世傑班、阿魯商量,準備把伯顏阻擋在東門外面,然後見機行事,後來因為考慮到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最終取消了行動計劃。不久,趕上河南範孟假借聖旨斬殺省臣,被朝廷查處,案件牽連到廉訪使段輔。伯顏對漢人素有偏見,這次便乘機傳言說,漢人不能擔任廉訪使,並且命令御史大夫別兒怯不花定成制度公佈於世。別兒怯不花害怕因此招致非議,稱病不出。伯顏幾次傳話給別兒怯不花,敦促他立即照辦。監察御史把這件事告訴了脫脫,要他來替別兒怯不花辦理此事。脫脫當然極不滿意伯父的這種做法。他回覆監察御史說:“別兒怯不花位高於我,而且掌握著大印,他不同意,我自然更加不敢擅作主張。”別兒怯不花懼怕伯顏對自己進行打擊報復,最後只得起草章程,準備上交皇上。脫脫不能制止,於是又向吳直方請教,吳直方說:“任用漢人為官,這是祖宗定下來的法度,決不能輕易廢除,否則國家將失去統治中原的基礎。既然伯顏企圖改變祖宗的法度,你何不去直接向皇上說明此事呢?”於是,脫脫依吳直方之盲,直接向皇上遞交奏章,彈劾伯顏擅權。伯顏知道是脫脫在與自己過不去,大怒,對皇上說道;“脫脫雖然是我的侄子,但他一心偏袒漢人,應當對他嚴懲。”皇帝回答說:“這都是我的意思,並不是脫脫的罪過。” 不久,伯顏又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擅自貶斥宣讓、威順兩位王爺。皇帝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將伯顏逐出朝廷,但又害怕伯顏藉機反叛,所以也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一天,皇帝一邊哭泣,一邊對脫脫訴說他的苦衷,並喻意脫脫相助,脫脫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回家後,脫脫就開始與吳直方商議計策,吳直方說:“這件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須當機立斷為好,而且在具體部署時,要絕對保密。你們謀劃時,周圍都有些什麼人?”脫脫回答說:“當時只有阿魯和脫脫木兒在場。”吳直方說:“伯顏是你的親伯父,他憑藉自己的特殊地位,挾持拉攏親信,有些人迷戀富貴,貪圖享樂,萬一洩露機密,恐怕後果不堪設想,看來還是周密一些為好。”脫脫於是把阿魯和脫脫木兒二人延請到家裡,擺好酒席,並用舞樂相伴,日夜商議對付伯顏之事,準備在宮門內外安置重兵,等伯顏上朝時將其擒獲。不料此事被伯顏及早發覺,他大驚失色,急忙召見脫脫,嚴厲斥責他無情無義。脫脫絲毫不驚慌,義正辭嚴回。答道:“天子的居所,當然得嚴加防範。”從此以後,伯顏便開始意識到脫脫要對他採取行動,於是增加大量衛兵,加強自衛。 一次,伯顏帶領自己的親兵,恭請皇上同他出獵。脫脫意識到伯顏可能用心不軌,勸說皇上,讓他稱病推辭。伯顏一定要請皇上同往,脫脫便要派皇太子燕帖古思代替皇上陪同伯顏出獵柳林。值此時機,脫脫又立即與阿魯等人商量,決定用他們手中掌握的軍隊和宿衛士來對付伯顏。脫脫等人先命令士兵控制通向京城的城門,然後在城門下佈滿親信,專等伯顏回城。當夜,皇帝親御玉德殿,先後召見近臣汪家奴、沙剌班以及省院各大臣,讓他們在午門聽命。同時又召見楊禹和江西範匯進殿草擬詔書,歷數伯顏的種種罪狀。第二天清晨伯顏派遣親信到城門下觀察動靜,脫脫高高坐在城門之上,大聲宣讀:“皇上詔書決定,罷黜伯顏的丞相職務,其餘所有官員和隨從都不受牽連,可各就其職。”伯顏所率各衛所士兵聽到傳達的聖旨後,各自逃散,伯顏也只得孤軍南下,途中經過真定時,當地百姓向伯顏敬酒辭行。伯顏傷心地對他們說;“你們曾經見過兒子殺父親的事情嗎?真是大逆不道!”百姓回答說:“兒子殺父親的事情倒沒見過,只是聽說有臣子弒君王的現象!”伯顏當下低頭不語,面帶愧色。變革舊習勵精圖治 伯顏事定後,皇上下詔任命脫脫之父馬紮兒臺為中書右丞相,脫脫主持樞密院事務,以前所授職位不變,同時命他兼任詔熙等處軍民宣撫都總使、宣忠兀羅思護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昭功萬戶府都總使。同時詔令:“脫脫之外,諸侯王不得懸帶弓箭及環刀輒人內府。”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皇上任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掌管全部軍國大事。就任後,脫脫大膽變更伯顏時期的舊制度,恢復科舉取士,重新啟用太廟四季祭祀的制度,為郯王微徽禿昭雪平反,同時召還宣讓、威順二王,讓他們居住在原來的藩地。正親王阿魯圖在伯顏當政時期,因事得罪伯顏,被貶為平民,脫脫也將阿魯圖接回京城,恢復原職。 伯顏任宰相時,為了自己聚斂財富,無故增加各種賦稅,百姓不堪忍受,怨聲載道。脫脫立即調整政策,減除鹽稅,蠲免負逋。脫脫還開馬禁,恢復先前經筵講學的制度,遴選儒生學士治經講學,並且自己親自掌領經筵講學的具體事宜。脫脫頒行的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政策和大刀闊斧的改革,贏得了朝廷上下仕人及普通百姓的好評和稱讚,人人都稱他為賢相。 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元朝廷開始著手編寫宋、金、遼史,但因為當時學者為宋、金、遼三朝誰為正統的問題爭論不休,所以也就一直未能撰成。直至至正三年,脫脫以都總裁右丞相的身份領銜主修三史,他斷然裁定:“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以此為三史之義例。”於是次年三史才得以正式撰成,脫脫主修三史雖因急於求成,無暇細心綜合浩繁資料加以分析,加之修史諸人又並非什麼“吏才”,所以蕪陋之處很多,但三史卷帙眾多,對後人研究宋、金、遼的史籍極具參考價值。 史書修完後,脫脫又請修《至正條格》,頒佈天下,以正法度。皇帝經常親臨宣文閣,一次,脫脫向皇上進言:“陛下繼位以來,天下平安無事,現在應該多多關心聖學,以教化天下臣民。臣聽說有不少人阻撓這件事,陛下應該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如果一個國家連教化臣民的經典史書都不夠,那還談什麼恩澤九州?先前世祖皇帝在這方面是很注重的。”說到這兒,脫脫命秘書監取出世祖時期制定和頒佈的經書,進獻給皇上。皇上認為脫脫所言極是,心中十分高興,當下命令脫脫從速辦理。 脫脫雖不好讀書,然而忠君孝義的觀念卻是根深蒂固。一次,皇上出行雲州,正好遇上狂風發作,暴雨滂沱。咆哮的洪水像瘋狂的野獸一般,迅速向出行隊伍猛衝過來。車馬人獸來不及躲避,全部被水衝散,慌亂之中,脫脫緊緊抱住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飛身上馬,單騎向旁邊的山頂衝去,皇太子得以倖免於難。自此以後,太子長至6歲才回到皇宮。在此期間,每逢太子生病,喂藥時,脫脫必先嚐其冷熱,再端給太子。皇上經常感激脫脫對皇太子的救命之恩:“汝之勤勞,朕不忘也。”另外,脫脫還用自己的財錢在健德門外修造大壽元忠國寺,祝願皇太子平安無事,健康成人。工程所花費用共計銀鈔十二萬二千錠。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閏月,脫脫主持宣政院事務。各名山僧侶主持請求脫脫復設僧司,重振佛教,他們向脫脫進言說:“郡縣所苦,如坐地獄。”脫脫回答說:“如果復設僧司,不是在地獄中再設地獄嗎?”最終不設僧司。 至正七年,別兒怯不花擔任右丞相,因過去與脫脫的父親馬紮兒臺有宿怨,便利用手中特權誣陷馬紮兒臺,並將他貶謫甘肅,脫脫生性孝道仁慈,不忍心讓年邁父親忍受痛苦,於是便向朝廷請求與父親同行。馬紮兒臺在西域死後,左丞相太平和哈麻向朝廷請求,想讓脫脫將父親的棺木運回京師。但朝中許多人作難反對。在太平、哈麻的堅決請求和不斷努力下,脫脫才得返回京師,加上皇帝也念及脫脫的功勞,便同意他回京任職。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朝廷擢升脫脫為太傅,隨即提調宮傅,總理東宮之事。第二年,朵兒只、太平都被罷相,重新啟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賞賜上尊、名馬、襲衣、玉帶無數。脫脫第二次人相後,又開始重新整頓朝政,先是開設端本堂,供皇太子專門學習,並親自管理端本堂的事情。脫脫大膽提拔烏古孫良楨、龔伯遂、汝中柏、伯帖木兒等人為僚屬,共同商議朝政。 當時正值大水,黃河白茅堤段、金堤段決口,決口長達數百里,兩岸人民深受其害,連續五年都不能徹底堵住決口。脫脫採用賈魯的方案堵截決口,並親自擔任總指揮,同時佈告天下:“皇上心憂天下百姓,我們臣民應該替陛下分擔憂愁。只是天下有些事情很難辦,就像有的病很難治好一樣,自古黃河水患遺害無窮,是難治之疾,現在我一定要盡全力治理黃河,消除水患。”當場很多人都說長道短,大談治理黃河之難,然而脫脫毫不在乎,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治理好黃河水患。於是他奏請皇上,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理治河的一切事務。黃河南北兩岸17萬民工經過數月時間的努力,終於補築決口,讓黃河恢復了故道。整個工程歷時共八個月。皇上為了嘉獎脫脫,賞賜他世襲答刺罕的稱號,同時,“又敕儒臣歐陽玄製《河平碑》以載其功”,把淮安路賜給脫脫當作食邑,郡邑大小官吏都聽從脫脫的命令。遇饞招貶殞命南疆 元末,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時有發生,尤其是汝、穎之間的紅巾軍聲勢和影響最大,不久。襄、樊、唐、鄧各地的起義軍也紛紛響應,勢力範圍涉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脫脫極力向朝廷推舉弟弟也先帖木兒,令其率領各衛所士兵Io萬餘眾,浩浩蕩蕩討伐劉福通的紅巾軍,也先帖木兒出師首戰告捷,上蔡很快被攻克,不久又進軍沙河,不料晚上因流星引起夜驚,元營潰不成軍。也先帖木兒害怕引起兵變,慌亂中逃奔汴梁,隨後收集散兵遊勇,屯兵朱仙鎮。朝廷認為也先帖木兒不諳兵事,下詔讓他返京,其軍事統帥一職也由他人取而代之。 弟弟討代起義軍的失利,令脫脫感到格外不安,畢竟弟弟由自己親自舉薦。為將功補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脫脫上書奏請親自征討徐州芝麻李的紅巾軍。皇上本就賞識脫脫的軍事才幹,自然欣然准奏。於是脫脫任命逯魯曾為淮南宣慰使,招募鹽丁以及城中游民共2萬人,與自己所率正規部隊一齊向徐州進發。九月,元軍到達徐州,脫脫集中兵力進攻西門。芝麻李出城應戰,搭箭拉弓,嗖的一聲,一支鐵翎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射中脫脫的馬首。脫脫穩穩當當地坐在馬背上,毫不驚慌,指揮軍隊奮力衝殺,最後大敗芝麻李的部隊,並且佔據徐州的外城。第二天,脫脫集中全部兵力進攻,內城農民軍抵擋不住,內城很快被攻破,芝麻李率領殘餘部隊逃出徐州,徐州一役,脫脫獲軍資器械無數,令將其積聚城中,全部燒燬,並派兵追趕芝麻李,將擒拿的農民軍全部殺掉。皇帝派中書平章政事普化為欽差大臣,任命脫脫為太師,仍領右丞相職務。脫脫回京後,風光至極,首先是皇上重賞脫脫,賜上尊、珠衣、白金、寶鞍。然後皇太子又特意在家中設宴向脫脫表示慶賀。為了永遠紀念脫脫的功績,“詔改徐州為武安州,而立碑以著其績”。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三月,脫脫採用左丞相烏古孫良楨和右丞相悟良哈臺的建議,在京畿地區屯田,並讓他們兩人兼任大司農卿,自己統領大司農事務,屯田範圍西至西山,東到迂民鎮,南抵保定、河間,北及檀、順州,引渠灌溉,立法佃種,年終收成極佳,京畿百姓對脫脫無不交口稱頌。 脫脫回京師不久,南方張士誠佔據高郵。朝廷多次招諭,總是拒不投降,只得重新詔令脫脫統領各路軍馬征討張士誠。此期間,脫脫去掉一切政務,專門指揮軍隊作戰,所到省臺院部各司,得遴選官屬,聽命脫脫的調遣和節制。西域、西番等地也派兵前來助戰,旌旗連綿,戰鼓陣陣,“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部隊駐紮在濟寧後,脫脫特地派人到闕地祭祀孔子,到鄒縣祭祀孟子。十一月份,大隊人馬行至高郵,脫脫採用分兵合擊的戰術,連續幾次戰爭都取得勝利。隨後又派小部軍隊平定了六合,農民軍的情勢十分緊迫,脫脫正準備對農民軍採取最後行動,不料朝廷突然下詔以勞民傷財的罪名剝奪了他的兵權,削除一切官職,貶居淮安,聽候處置。全部兵馬由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書平章政事月闊察兒、知樞密院事雪雪代為統領。 脫脫突然被貶,並非事出蹊蹺,原來別兒怯不花一直與脫脫有私怨,先前誣告脫脫的父親馬紮兒臺,並將他流放甘肅,就是報復打擊脫脫父子。脫脫隨父西行,別兒怯不花也曾企圖趁機將他置於死地。後因哈麻、太平等人多次向皇上進言,才得以重返京城,為此脫脫一直對哈麻、太平等人很感激。恢復職位後,脫脫便將哈麻提升為中書右丞相。然而,脫脫在用人方面也有過失誤,比如說汝中柏就格外受脫脫提攜,事無大小,脫脫都常與汝中柏商議,而且讓他主持左司郎中參議中書省事務。汝中柏憑藉脫脫的特殊地位,目中無人,凡事獨斷專行。雖然平章以下的官員都不敢對汝中柏的所作所為有任何異議,但哈麻並不屈服於汝中柏,且時常與他對立。汝中柏在脫脫面前誣告哈麻狂妄自大,脫脫聽信了汝中柏的饞言,並提升汝中柏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哈麻由此對脫脫、汝中柏深懷怨恨,哈麻曾和脫脫商議授予皇太子冊寶典禮的事情,脫脫每次都推辭,所以此事一直拖延沒辦。脫脫領兵征討農民軍期間,任命汝中柏為治書侍御史,讓他輔佐也先帖木兒總理政務。汝中柏一直把哈麻當作自己的眼中釘,認為如果不及時除掉他,必將後患無窮,於是慫恿脫脫對哈麻採取行動。脫脫認為哈麻對自己有恩,不忍下手,便交給弟弟也先帖木兒處理,也先帖木兒也感激哈麻曾經照顧自己,沒有聽從汝中柏的意見。哈麻聽到訊息後,連忙在皇太子和皇后奇氏面前中傷誣告脫脫。當時正好也先帖木兒在家養病,對朝中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監察御史袁賽因不花等人也趁機迎合哈麻,在皇上面前彈劾脫脫,開始皇上不為所動,袁賽因不花等人上奏三次後,皇上才同意貶斥脫脫,收回脫脫的御史臺印章。重新任命汪家奴為御史大夫,脫脫於是有了他生命歷程中的淮安之貶。 十二月,朝廷聖旨下達軍中,參議龔伯遂對脫脫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丞相領兵出師時,曾有皇上親御的密聖,現在可以奉密旨進軍叛賊。至於詔書,先不要開啟,如果先拆開,那麼大事將功虧一簣。”脫脫反對說:“天子下令我如果不聽從,是與天子背道而馳,君臣之義何在?”最終沒有聽從龔伯遂的意見。聽詔接旨,頓首拜謝:“臣愚昧無能,承蒙陛下恩寵,委以軍國重任,日夜憂慮,唯恐不能擔此大任,現在陛下讓我卸任,這是對我的負責和關心。,’隨即叮囑部屬將領務必服從月洞察兒、雪雪等人的調令和差遣。客省副使哈刺答悲壯地對脫脫說:“丞相此行,我們一定會死於他人之手,與其受他人侮辱,不如今天死在丞相面前。”說完,拔刀刎頸而死。在場官兵無不泣淚痛哭。脫脫開始被安置在淮安,不久又轉至亦集乃路。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脫脫案件提至中央御史臺。起初,臺臣都仰慕脫脫的功勳,盡力輕判,但因哈麻一直追究,而且皇上也支援哈麻,所以最終還是列數脫脫兄弟所謂的罪狀,將脫脫兄弟分別流放於雲南大理宣慰司鎮西路和四川碉門。脫脫長子哈刺章、次子三寶奴也分別謫居肅州和藍州。家產簿錄全部入官充公。-在行至大理騰衝時,知府高惠想用女兒來侍奉脫脫,遭到脫脫斷然拒絕:“我是朝廷罪人,怎麼還敢有這種荒唐的想法呢?”九月,朝廷又下詔將脫脫移貶到阿輕乞。高惠因為脫脫先前不肯接受他的女兒,對脫脫百般刁難。十二月,哈麻假借聖旨,派使者鴆殺脫脫。朝廷聽到訃告後,派尚舍卿(官名)七十六(人名)赴阿輕乞,“易棺衣以殮”。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監察御史張衝等人上奏朝廷,替脫脫平冤昭雪。不久,皇帝下詔恢復脫脫官爵,併發還已被沒收的全部家產。同時召脫脫的兒子哈刺章、三寶奴回京都,並授予哈刺章中書平章政事官職,晉封申國公,三寶奴則擔任樞密院事職務。 大凡亡國之相,多為奸佞昏聵之輩,脫脫則不然。縱觀脫脫短暫的一生(年僅42歲),堪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人格影響和歷史功績都是有口皆碑的。正如《元史·脫脫列傳》所說:“脫脫儀狀雄偉,欣然出於千百人中,而器宏識遠,莫測其蘊。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極人臣而不驕,輕貨財,遠聲色,好賢禮士,皆出於天性……”脫脫終於死於政敵之手,除私人恩怨外,其握有重兵和重權,使元帝不能放心,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
19 # 煮茶論古今
元朝宰相耶律楚材,被一代豪傑成吉思汗視為肱股之臣,文治武功卓著,為蒙古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1215年,金朝滅亡後,耶律楚材被蒙古招納,成為成吉思汗、窩闊臺汗時的蒙古重臣,官至中書令,在蒙古帝國權力中心,任事近30年。
蒙元帝國的良知,文明的守護者
耶律楚材潛心向佛,佛教五戒,殺、盜、淫、妄、酒,耶律楚材自然熟記於心。目睹蒙古軍隊每奪一城都要進行殘忍的屠城與搶掠,耶律楚材內心十分痛苦,他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殺戮。
成吉思汗十分欣賞耶律楚材的溫潤謙遜,拜他為中書令。
蒙古軍攻克金都汴梁時,有人建議屠城,是耶律楚材據理力爭,才使得全城百姓倖免於難。
在蒙古滅金國、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時,許多名士如元好問、趙復、竇默、王磐等人都被耶律楚材保護並起用,這對於北方學風的興盛有很大的影響。
治世之能臣
耶律楚材也開啟了蒙古科舉考試的先河,在他的籌措與建議下,朝廷於1238年召開了一次考試,選取了4000多名儒生入士,這之中有不少人成為了輔佐忽必烈的名臣。
在耶律楚材的輔佐之下,蒙古從一個落後野蠻的部落,逐漸轉變為文明開化的國家,開啟了蒙古族漢化的先河。耶律楚材制定的許多的法令,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都成為後來蒙古帝國頒佈政策和改革的基礎。
中國的讀書人就是這樣,只要能給他一條上升的通道,他便會踏踏實實的為君主賣命,可惜後來的蒙古統治者並不具備耶律楚材和窩闊臺的眼光,使得漢人儒生與統治階級離心離德,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耶律楚材雖然是契丹人,但他一直以來都不會說契丹語,而只識漢語,縱觀其一生,從出仕的那一刻起,耶律楚材便心懷百姓與社稷,為蒙古的興亡鞠躬盡瘁,也為保護被佔領區的無辜百姓和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做出了不世出的貢獻。
-
20 # 6別無選擇6
歷史上能獲得文正諡號的,都是道德極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之詞。史上獲此殊榮者並不多,如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等等。其中還有一個非漢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這個姓一看就是契丹貴族的姓,在我的記憶中,只有遼代皇室才有這姓,而外戚一般姓蕭。如蕭燕燕一般。一個外族人士能榮獲這樣高的諡號,在中國數以千計的"相"級人物中,位置如此地顯赫,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耶律楚材,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出身契丹貴族,早年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以儒家治國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達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達十四年之久。他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死後贈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
圖:耶律楚材
其實,按中國傳統觀念來說,耶律楚材顯然是不具備正統理念下,作為一個士人所應有之氣節的。他不但屬貳臣,還是叄臣。他以遼人而仕金朝,再以金臣降元朝;而和他同時代的中國第一英烈文天祥文大人,自"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後,那向南深深地最後一的拜,引頸受戮,贏得後世多少人揮淚。
而反觀這耶律楚材,他似乎完全地沒有"民族氣節"的概念,用白話說就是"數典忘祖",但他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他以其自身的才學和理念,感染了以殺戮為事的成吉思汗,以至於在臨終前囑咐自己的繼承人窩闊臺,說耶律楚材這個人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必須委以重任。
耶律楚材的漢學家淵很是深厚,他父親之所以給他起這個名字,不知道是有先知先覺還是偶然的巧合,同他後來的際遇倒很契合。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個"楚材晉用"的典故,在本國不被重用,就去別國發展。從這點來看,他老爹還真神了。
想當年,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刀鋒過處,人跡全無。作為一個草原遊牧民族,他們的文化是落後的,他們只相信快馬利刃,崇尚征伐。面對攻下的一個個城池,眾多的黎民百姓,他們根本不考慮如何的統治和管理,往往是以屠城的方式來解決,其野蠻性用罄竹難書來形容是一點都不為過。
在《元史·耶律楚材傳》中記載了大量關於耶律楚材勸諫成吉思汗等人屠城、減少戰爭破壞、保護黎民百姓的事實。比如,他在隨窩闊臺渡河南征,攻取開封時,元將速不臺為了報復金人的抵抗,準備屠戮開封城。他緊急進諫,說服了窩闊臺,避免了元軍屠城,從而保護了147萬百姓免遭殺戮。
蒙古人過慣了幕天席地、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嫻於畜牧,疏於農業,不知道稼穡之重要,近臣別迭等甚至主張:"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好可怕,這等於說他們要將征服後的大宋王朝所屬之地,變成牧場,來給他們放牛放羊。
作為在草原生活的遊牧民族,其實這種想法是來自於成吉思汗,他思考自己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大草原給他帶來了活力。因為草原上水草豐美,動物很多,這樣成吉思汗在征戰的時候,就不用自己帶更多的行軍糧食。更主要的是,大草原上非常便於蒙古騎兵作戰。
基於這種想法,成吉思汗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征服一塊土地後,就把這裡變成大草原、殺光那裡的土著居民。這矛盾的中心實際上是"胡化"與"漢化"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幸好這時的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反對改漢地為牧場;他建立賦稅制度,設定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增加了元帝國的收入;並諫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王國維曾說:"蒙古入主中夏,武人專橫,其君臣又絕不知有治民之術,若此時無文正人之類,正有不知其何如者。"幸好,上天給元人送來了超一流的賢相,在耶律楚材任中書令,也就是相當於宰相開始,便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各項規章制度有了可循之規。
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
他保護農業,實行完善的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塗炭生命,以保護百姓為天命;禁止掠民為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元統治階層逐步地接受漢文化思想。
他的努力,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儲存和繼續發展。
但遺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具體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於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為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功用。
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制中的若干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勳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志亦難酬。
耶律楚材乃一代英才,他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
他的詩也寫得很好,傳世有《湛然居士文集》。我比較喜歡的是他這首《過沁園有感》。詩云:"昔年曾賞沁園春,今日重來跡已陳。水外無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頹月榭經兵火,草沒詩碑覆劫塵。羞對覃懷昔時月,多情依舊照行人。"詩中懷念沁園昔日的美景,經戰亂,而今芳跡難覓,一片破敗,四處殘垣斷壁,只有昔時的月亮仍然多情照著沁園,照著路過沁園的行人。詩人對戰爭給社會帶來損害,在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詮釋。
耶律楚材久居樞要,但他廉潔奉公,不搞裙帶之風。《元史·耶律楚材傳》曾記載過他有言:"睦親之義,但當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他死後有人中傷天下貢賦,半入其家。朝廷派人檢查,其家只有一些古琴、字畫以及遺文數千卷,其清操可見一斑。
耶律楚材於55歲上病逝,訊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計程車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政治家,史載大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
史學大家白壽彝對他曾評價說:"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紀中國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學者。就他的政治活動而言,在窩闊臺時期,他主持大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治理,使蒙古遊牧貴族在適應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他以自己積極的活動促使大蒙古國居庸關內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聯絡在一起了。他的事業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後來又在忽必烈時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耶律楚材的活動是適應著當時的歷史趨勢的,因而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回覆列表
說到元朝,一大串名字脫口而出:成吉思汗、忽必烈、鐵穆耳……除了這些君主,還有一些大臣也名留青史,比如哲別、伯顏、阿術、脫脫等等。在關於元朝歷史的不少電視劇中,脫脫的宰相形象特別正,與很多爭權奪利的宰相不同,他是屬於少數的賢相。
脫脫年少時就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15歲開始當官,為人正直,不甘心做傀儡,於是開始跟伯顏鬥爭。當他步步高昇做了丞相之後就廢除伯顏的舊法。脫脫在執政期間作為主要負責人修改了遼、金、宋等三國的歷史。脫脫因病辭相,後來復官專門治療河患,同時實行變鈔。元末農民起義爆發,脫脫親自率領軍隊,突破徐州立下大功。可惜元末的統治很黑暗腐敗,哈麻因為政權問題對脫脫懷恨在心,各種挑撥離間,逼得脫脫從失去兵權、到貶官、到被冤死。
脫脫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文學、書法和作為這三個大方面。在文學上,他作為修改歷史的總負責人,主修了《宋史》等。在書法方面,他寫了“白麟溪”三個字在石碑上,以此紀念江南第一家白麟。在作為方面,他恢復了科舉制度,恢復太廟四時祭,整改了國家領導內部關係,減輕官府對百姓的剝削,整頓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