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19年,關羽先達到了個人的巔峰時期,短短數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鐵盧”,被曹操和孫權兩方軍隊夾擊,敗走麥城。他派出得力干將廖化,向駐紮在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然而,劉封和孟達以山城新歸附還不安定為由,拒絕馳援關羽。關羽無奈之下,聽從趙累意見,從麥城突圍,想要進入益州,得到劉備援助,重新奪回荊州。

    關羽於是登上城門觀看地勢,他見北門外敵軍不多,於是詢問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勢若何?”當地老百姓回答道:“這一條路是山間偏僻小路,可以直達益州。”

    關羽思索良久,拍板決定:“今天夜間就從此路突圍。”謀士王甫勸諫道:“小路可能有埋伏,還是走大路保險。”關羽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狂妄自大的秉性,不以為然道:“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關羽是一軍主帥,軍令如山,當即下令全軍,嚴整裝束,準備突圍。關羽也不是所有人馬都出城突圍,而只帶了一部分精壯軍隊突圍,留下老弱病殘,在麥城吸引火力。

    關羽是這樣分配的,他帶著義子關平、趙累兩人及二百多人突圍,周倉和王甫等人繼續堅守麥城,吸引東吳軍隊火力。明眼人都知道,跟著關羽突圍,還可能有一條活路,如果留在麥城,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當時麥城無兵無糧,靠什麼抵擋東吳軍隊的突襲。

    關羽在的時候,呂蒙有所顧忌,一方面是怕關羽狗急跳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勸降關羽,這才沒有發起總攻擊。現在,關羽逃了,包圍麥城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很可能發起總攻,奪取麥城。

    然而,周倉和王甫一點也沒有猶豫,留守麥城,為關羽突圍,創造機會。關羽和關平、趙累等二百多人,走小路突圍。沒想到這一切都被呂蒙算到了,在必經之路上埋伏了重兵。關羽的突圍之路註定是艱辛的,剛剛走了二十多里,便被東吳大將朱然截住。

    面對朱然的挑釁,關羽大怒,揮舞著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殺奔而來。朱然怎麼可能是關羽的對手,轉身便逃。關羽於是追趕,卻中了埋伏,手下士兵越來越少。又走了幾里路後,關羽遇到了東吳大將潘璋,打鬥了幾個回合,將其甩掉。此時,趙累已經死在了亂軍之中。關羽在前面開路,關平負責斷後,父子兩人相互扶持著,艱難突圍。

    《三國演義》: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

    關羽這一次突圍,沒有延續上一次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被呂蒙算到了突圍路線。遙想上一次,關羽辭別曹操,保護著兩位嫂嫂,過五關斬六將,在古城前還斬了追殺自己而來的蔡陽,那是何等風光。現在,關羽虎落平陽被犬欺,幾個東吳的蝦兵蟹將就對關公圍追堵截。

    他剛開始,遭到東吳大將潘璋的圍追堵截,好不容易甩掉,又在臨沮被馬忠的絆馬索絆倒,被生擒活捉。他的義子關平,急忙趕來,想要救援,無奈東吳人多勢眾,力盡被擒。

    關羽被擒獲後,誓死不降,與義子關平一同遇害。麥城中的王甫和周倉登上城樓,看到關羽父子的首級,大驚失色。王甫大叫一聲,從城樓上掉下去,殞命當場。周倉也自刎而亡。

    在演義中,關羽的荊州兵團戰敗後,除突圍向劉封、孟達求援的廖化外,關平、趙累、周倉等人都戰死了,所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而在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有一個人成功突圍。據《三國志吳主傳》載:“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在正史上,關羽、關平、趙累被東吳擒獲,卻沒有記載王甫是否被擒獲。據記載,關羽等人被擒後,只有王甫一人奇蹟般地突圍成功,回到蜀漢。他到底採用什麼辦法回到蜀漢的,無人得知。他還參加了劉備指揮的夷陵之戰,本想為關羽等人報仇,結果事與願違。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擊敗,損失慘重,連將領也損失了七八個,王甫也未能倖免,戰死在亂軍之中。正史上,王甫雖然逃得了初一(敗走麥城),卻沒有逃得十五(夷陵之戰),他戰死在夷陵,結局依然悲慘。

  • 2 # 潘啟妤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歷史雖以過去千年,但關羽一世英雄,以忠誠著稱,千古傳唱。在劉備進駐蜀地時,留關羽駐守荊州,當劉備一行在蜀地不斷壯大,屬下個個立下戰功之時,關羽卻不甘示弱,也想做出點成績,高傲的關羽揮師北進,空留荊州。吳地呂蒙趁機奪取荊州,部分留守駐軍倒戈相向,荊州失守。關羽已四面楚歌,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勢不力敵,援軍遲遲未到,說關羽大勢已去,拒絕救援。無奈突襲敗走麥城,半路遇到呂蒙,逼入絕境,關羽自知無力迴天,自刎已盡忠誠。

  • 3 # 碼字的蝸牛

    正史中王甫的結局

    正史《三國志》中,王甫的結局是麥城突圍後,隨先主徵吳時,戰死於秭歸,是為國戰死的,並不算太悲催呀?且他的兒子官至尚書右選郎。

    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子祐有父風,官至尚書右選郎。——《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關羽傳》

    剛再次翻閱了被當代喻稱為地方誌的《華陽國志》中的記載,發現給予很高的評價:“李、王四子,並作琳琅。”

    李朝字偉南,弟邵字永南,郪人也。王士字義強,從弟甫字國山,文表諸弟也。先主領牧,朝為別駕。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其文朝所造也。後丞相亮府闢西曹掾。亦有文才,兄弟三人號“三龍”。士歷宕渠、犍為、益州太守。甫善言議人流,有美稱,自綿竹令為州右職。——常璩《華陽國志·卷十》

    因此題主可能是將小說《三國演義》當成正史了。

    演義中描寫王甫的形象很是豐滿,頗有智謀見識,是關羽帳中的隨軍司馬(正史是議曹從事,級別更低一些)。

    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時,給了關羽很多關鍵性的建議,只是關羽自以為安排妥當,沒有聽進他的建議,最終兵敗身死。而王甫固守待援時,看到吳兵提著關羽、關平的人頭來勸降時,王甫大叫一聲,墜城而死……

    1、雲長得了襄陽,賞軍撫民。隨軍司馬王甫曰:“將軍一鼓而下襄陽,曹兵雖然喪膽,然以愚意論之: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併荊州之意;倘率兵徑取荊州,如之奈何?”雲長曰:“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調此事……”

    2、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再得一人以總督荊州。”雲長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慮焉?”

    3、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城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雲長曰:“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趙累現掌糧料,亦是重事。汝勿多言,只與我築烽火臺去。”王甫怏怏拜辭而行

    以上皆出自於《三國演義 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4、忽流星馬到,報說:“荊州已被呂蒙所奪,家眷被陷。”關公大驚。不敢奔襄陽……公顧謂司馬王甫曰:“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5、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諫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即下令馬步官軍:嚴整裝束,準備出城。甫哭曰:“君侯於路,小心保重!某與部卒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破,身不降也!專望君侯速來救援!”公亦與泣別。

    以上皆出自於《三國演義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6、 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昨夜夢見主公渾身血汙,立於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何吉凶?”正說間,忽報吳兵在城下,將關公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周倉大驚,急登城視之,果關公父子首級也。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於是麥城亦屬東吳。

    因此,在正史《三國志》中,王甫是突圍成功的,隨後跟隨劉備攻打東吳時,戰死於秭歸。

    而演義中,王甫並沒有突圍,而是固守麥城,突圍的是關羽父子。後看到吳兵拿著關羽父子人頭後,墮城而死!

    《三國演義》中的王甫此類的人物,雖是幕僚、偏將的小小人物,並無大智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無沙場戰將的氣吞山河,威震華夏,卻有令人欽佩的決心與氣概、也有忠淳、釋然!雖悲烈身死,卻可敬可嘆……

    演義中的王甫有謀略、有道義,寧願率領殘兵、老弱固守麥城,讓統帥關羽帶走了精兵突圍,還建議關羽要走大路,可高傲的關羽哪怕是戰敗被困,依舊拒絕,還高傲述說不怕埋伏,最終身死。

    羅貫中先生在此處將關羽的性格描述得淋漓盡致——集忠於君、善與友、勇冠三軍,集大志於一身。但關羽又驕傲、狂妄、輕敵,不聽幕僚的建議,集自大於一身!視天下英雄如愚鈍,殊不知自己早已經被算計於蠱中,成為甕中之鱉……

    所以後人在關羽的武神廟,給予了王甫這位文臣的位置!其實也是源於《三國演義》,而非正史……

  • 4 # 浮沉的歷史

    關羽逃出麥城後,任命王甫據守麥城,聞吳兵在城下,將關公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周倉大驚,急登城視之,果關公父子首級也。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三國演義》

    但是經過一番查證之後,在《三國志》中確實有一位叫王甫的歷史人物,有關王甫的記錄在《三國志·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中,內容如下:

    國山(王甫字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

    雖然正史上確實存在王甫這麼一個歷史人物,並且也有在同一時期荊州為官的經歷——為荊州議曹從事。但是由於其人歷史記載過於簡單,沒有證據表明王甫是從麥城突出重圍的記載。從關羽麥城突圍這一事件來看,包括關羽在內突圍的人全部被吳國將領馬忠全部俘獲,被一鍋端了,沒有一個人成功跑出去。王甫作為一個文官,假設王甫當時也在這群人裡面,連關羽這樣久經沙場的武將都沒有突出重圍,王甫則肯定更加不可能。因此,王甫從麥城突圍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至於王甫為什麼後來又出現在夷陵之戰中,我認為有兩種解釋:一、在麥城突圍的過程中王甫被吳軍俘獲,後來王甫可能是和廖化一樣,想辦法從吳國那邊重新跑了回來。二、可能王甫在之前已經先行回到了蜀地,並沒有深陷在麥城之圍中。王甫在夷陵之戰中遇害的記載就更加簡單了,根本沒有任何的前因後果,反正王甫就是由於夷陵之戰蜀軍的慘敗,最終死在亂軍之中。至於悲不悲劇什麼的根本就談不上,只能說王甫命不好吧。

  • 5 # 一半秋色

    王甫,在演義中出場次數不多,也並不怎麼有名,或許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

    王甫,本是劉璋的部下,劉璋投降劉備之後,王甫也一起歸降了,後來受到了重用,被調到荊州,協助關羽一起鎮守。

    荊州淪陷,關羽慘死之後,王甫成功逃回成都,一年之後,王甫隨劉備征討東吳,不幸陣亡。

    以上是正史中的記載。

    從正史中,不難看出王甫是個足夠忠誠,足夠機智的人。荊州失陷之後,王甫大可順勢投降東吳,就像糜芳、傅士仁一樣,但王甫沒有投敵叛國,而是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身邊。

    王甫是有諸多閃光點的人,基於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了王甫多次出場機會,每次出場,都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意見,最後,還給了他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死法。

    王甫在演義中的設定,是關羽身邊的參謀,足智多謀,見識深遠,才智不輸陳宮。

    第一回,關羽要北擊襄陽之時,王甫認為東吳的呂蒙是個禍患,要嚴加防範,但關羽不以為然。

    第二回,王甫認為糜芳、傅士仁不可靠,建議關羽換個人選,這個人選就是趙累,但關羽認為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肯定不會有事。

    第三回,關羽派潘浚守烽火臺,但王甫認為此人人品不好,私心太重,關羽不以為然。

    第四回,關羽兵敗麥城之後,準備突圍,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大路,一條小路,王甫建議走大路,因為小路有埋伏,但關羽不以為然,還說了這麼一句氣人的話:

    “就算有埋伏,又能咋滴?”

    結果呢?真的該咋咋地了!關羽被堵在了小路上,絆馬索一撂倒,馬忠幾個一擁而上,關羽成了甕中之鱉。

    王甫提了四次建議,全都是真知灼見,次次命中要害,可惜的是,關羽太自負了,太自以為是了,結果招致慘死的結局,令人唏噓,令人遺憾!

    劉備大哥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哭下來的荊州,被關羽一朝丟失殆盡,幾萬人馬損失殆盡,劉備“興復漢室,統一中國”徹底化為泡影了!

    而王甫之死,算是人生的最高光時刻。

    王甫、周倉守在麥城,這時候,東吳士兵槍挑著關羽父子的首級,對著城門大喊:

    “上面的人聽著,你們的頭目已經就地正法了,你們抓緊投降吧!”

    王甫、周倉在城樓之上,遠遠地一瞧,果然是關羽的頭顱,二人悲痛萬分,決定隨關羽而去,周倉自殺而死,王甫跳樓而死。

    這真是兩條漢子!

  • 6 # 佳寧說歷史

    首先王甫是一個文臣,他不像關羽一樣,是一個武功高強的武將。所以說用“突圍”這兩個字有點不恰當,王甫死裡逃生僥倖逃出來之後,在公元222年死在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中。

    關羽被圍困麥城的時候,人馬僅剩三百多,糧草又盡。到了晚上,很多人翻牆逃跑。關羽打算突圍,看到北門外沒什麼敵軍,於是問城中居民往北能去哪裡,地勢如何,有人回答:“往北都是偏僻的小路,可以到達西川。”關羽說:“今天晚上從這條小路突圍。”

    王甫說:“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關羽回答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隨即命令手下嚴整裝束,準備出城。王甫哭著說;“軍侯路上小心,我帶著一百多人死守,即使城破我也不投降,希望軍侯趕緊來救援。”關羽留下週倉和王甫守城,和關平、趙累帶著士兵兩百多人從北門突圍。

    而這一切正是在東吳呂蒙的意料之中,因為他知道關羽手下的人不多了,他不敢堂而皇之的走大路,肯定偷偷摸摸的在小路突圍,正好,呂蒙可以在半路堵截來個“甕中捉鱉”這樣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把關羽拿下,關羽雖然是一名武功高強的大將,但是雙拳難敵四手。

    當時王甫勸說關羽,要反其道而行之,可是關羽不聽啊,王甫只是關羽手下的一名文官,他也左右不了關羽,所以只能哭著,隨他而去。演義中的王甫是聞知關羽死訊後墮城而死以身殉義,不過正史中的王甫死於夷陵之戰,也就是說王甫也成功逃脫回到了蜀地。

    我猜想是關羽不聽王甫勸告執意走小路,而王甫則是帶了幾個.走了大路,呂蒙集中兵力活捉關羽,而此時在大陸上的王甫卻帶人全身而退了,因此,也保住了身家性命。關羽的死不是偶然,他從來都是一意孤行,更不會隨意聽從別人的意見和勸告,即使被呂蒙活捉,捉到孫權處,還是不肯低下他那顆高昂的頭,這結果是被孫權斬殺,身首異處,相當悽慘。

  • 7 # 愛尚文史

    關羽兵敗麥城,父子二人雙雙被斬,大小官員也都是降的降、抓的抓,基本上沒有漏網之魚。起初他們是有機會撤回益州的。只不過關羽此行的目的是收回荊州,沒有打算往益州撤退。

    結果卻被呂蒙的“存恤耆老”搞得眾叛親離。等到大部分的荊州兵去投降了呂蒙,他反應過來想起要逃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至於這個王甫,正史中對他的記載頗少,只知道他原本是劉璋的屬下,善於議論,喜好評論人物,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劉備入益州後對他比較重用,起初讓他擔任綿竹令,後又派他到荊州輔佐關羽。因此,關羽“失荊州”的時候,王甫應該是在荊州的。

    但是,關羽荊州兵敗之後,俘虜名單上卻沒有出現王甫的名字,反而是接下來的吳蜀夷陵之戰中,王甫隨同出征,因蜀軍被陸遜大敗,王甫也隨之陣亡。

    其相關記載來自楊戲的《季漢輔臣贊》,至於其究竟怎麼從荊州活到了夷陵之戰,尚無明確記載。

    可能是在樊城之戰前他已經離開了荊州,也可能是呂蒙白衣渡江收復荊州諸縣的時候趁亂逃回了荊州。總之,題中的這個“突圍”我認為很不準確,王甫一介文官,又無領兵之才,跟“三國演義”那個追隨關羽自殺的王甫基本是兩碼事!

    如果說跟隨關羽被圍的時候,他一個人突圍了,說起來可能沒人會相信,而且很不現實……

  • 8 # 天若有情42678065

    關羽之所以敗走麥城,就是因為在領兵北上攻打樊城之時,久攻不下,又中了劍傷,連吃敗仗,損兵折將。緊接著又失了荊州重地。這完全是關羽所意想不到的事,荊州失手,意味著全盤皆輸,又對不起遠在西川劉備的信任和囑託,也給關羽的內心造成非常沉重的打擊,立馬就氣的劍傷復發甚至吐血。在此危難之際,又有魏軍和吳軍的夾擊追趕,只好派人向鎮守公安的傅世人以及遠在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懇求發救兵。當得知探報鎮守公安的傅士人已投降東吳,致使關羽大怒。因為上庸守將劉封和劉備之前有過過解,又聽信了孟達的讒言,所以堅持不發救兵,這也使關羽陷入絕望。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少量的殘餘部隊敗走麥城!

    麥城只是一座空城,無糧無草,再加上又是冬季,天寒地凍,忍飢挨餓,城外還有吳軍在麥城東門西門南門三個方向的包圍,關羽和他的心腹將領根本就堅持不了多久。無奈之下,關羽只有鋌而走險,堅持自己的意見,從沒有吳軍把守的北門衝出重圍。王甫也曾給關羽提議讓其走大路,沒有埋伏比較安全。但關羽執意不聽,讓王甫走大路,自己走小路,直奔西川。結果在深夜衝出重圍的小路上,遭遇吳軍將領所設定的“絆馬索”的埋伏。根據小說上所講的,關羽所騎的“赤兔馬”是一匹汗血寶馬,正常情況下,一般的絆馬索也難不住這匹赤兔馬,但由於長時間的沒有糧草,最終還是沒有跳過去,沒能躲過一劫!這才致使關羽被俘,誓死不降,被孫權殺害!而王甫則從大路成功的跑到了西川。關羽之死是悲慘的,結束了他那榮耀的一生!

  • 9 # 潯陽鹹魚

    演義裡的王甫故事

    正史上王甫真的突圍成功了嗎?這件事還得從頭說起。

    在《三國演義》裡,關羽身邊有一位司馬(軍職名稱),名叫王甫,他是最早向關羽提出防範東吳都督呂蒙偷襲的人,可惜關羽把話只聽了一半。

    ——關羽也覺得必須防範呂蒙,於是讓糜芳和傅士仁去守衛關隘,王甫則建議派忠誠廉直的趙累去總督荊州,而關羽說已經讓治中從事潘濬去了,不便改換人選。

    後來呂蒙白衣渡江,荊州形勢驟變,留守後方的糜芳和傅士仁做了叛徒,潘濬也相繼變節,向孫權獻出了荊州。聽聞噩耗的關羽也不斷感慨,後悔沒聽全王甫的建議。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王甫】

    最後,關羽還是沒能逃出吳兵的追殺,留守麥城的王甫和周倉,見到城下吳兵拿著關羽、關平父子的首級,周倉自刎,王甫則跳下城牆自殺,以死報效關羽。這也是整個《三國演義》中最悲壯的一幕。

    由於明清時期,《三國演義》故事的興盛,於是民間對關帝廟的供奉也是遵循演義故事來的。周倉、關平、王甫和趙累四人神像就伴隨在關公像的左右。

    【關帝廟中的神像】

    在演義中,羅貫中並沒有說明王甫的籍貫,但顯而易見,他是取材於《三國志》中的王甫。在史書上,王甫擔任荊州議曹從事

    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

    羅貫中看到王甫有這麼個荊州官職,於是便在演義裡,讓王甫跟著關羽行事了,並把官職改成了“司馬”,還讓他為關羽殉節而死,塑造出忠臣形象,併為王甫在各個關帝廟裡掙了一席之地。

    而實際上,歷史上的王甫是隨劉備東征孫吳,在夷陵之戰時不幸戰死的,並沒有為關羽自殺。所以讓我說,假使王甫在天有靈,得知自己能在各個關帝廟裡受人供奉敬拜,真應該分一碗冷豬肉感謝羅貫中的抬舉了。

    更有甚者,有人大開腦洞,認為正史上,王甫從荊州隻身突圍成功,逃回益州了。

    【山西解州關帝廟】

    王甫故事真相在此

    王甫真的從荊州逃回益州了嗎?非也!這只是傳說累疊的結果。問題癥結在《三國志》中記載王甫的那段話:“還為荊州議曹從事”,其實這八個字存在很大問題的。

    第一,王甫本是益州人,他若去荊州做官,為何用“”字?顯然這是不合情理的。第二,按照當時的官職制度,議曹從事這個職務應是從本地人(荊州)中選拔,不可能讓外地人(益州)來擔任。第三,關羽在荊州時的身份是襄陽太守,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州事,他的官府是太守府+將軍府,而不是(荊)州府,而且從事一般是州府的官職。也就是說,關羽連州府都沒有,哪來的議曹從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原文中的“”字是多餘的。

    實際情況是,王甫去綿竹擔任縣令,“還”為益州牧府(劉備)的議曹從事。這才是最合理的解讀。

    例如《季漢輔臣贊》中提到的王謀,也是“為巴郡太守,還為州治中從事。

    還有費詩出為牂柯太守,還為州前部司馬。

    張裔先主以裔為巴郡太守,還為司金中郎將。

    很明顯,“還為”之前的官職都是地方官職(太守),“還為”之後的官職,都是劉備幕府設的職務,所以都能與“還”字合意。

    所以,標題說的內容是錯誤,實際情況是:演義故事+正史記載的bug累疊出來的虛構解讀

  • 10 # 易千璽

    重重圍困突圍不可能,王甫極可能是詐降,如廖化,後趁敵不備逃回四川,或就地潛伏如老餘,等劉備大軍來攻,投奔先主!

  • 11 # 史研

    呂蒙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他殺死了關羽,他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能夠希望關羽投降,可是關羽寧死不屈,最終慘遭殺害,達到了這一個目的就行了。

    王普。這是謀士手底下一個名不經傳的謀士,後來是活了下來和周倉一樣,但是關羽才是真正的主角,東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關羽這個名震三國的第1名將,殺他為了什麼呢?

    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在三國之中,這可能是最令人悲慘的一幕,關羽被曹操和東吳兩個勢力給圍困了,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正在清理蜀地的餘孽,還在積極的擴充套件兵馬進行休養生息。

    當時劉備離開了荊州交代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這也是諸葛亮的意思,那就是希望關羽能夠在荊州之中穩一點,並且是儘快的打下襄陽和樊城,關羽剛開始是讓人沒有失望,透過水淹七軍已經名震天下,已經嚇的曹操要遷都了。

    可是沒想到曹操和江東的鼠輩已經聯合在了一起,這倆個國家力量聯合在一起,就算關羽是天下第1名將又能夠怎麼辦呢?最後自己人還出了反叛,糜芳等人已經投降了,荊州也回不去了,最後只能夠敗走麥城。

    他讓那些老弱病殘留了下來,把自己的周倉還有謀士王普留下來,帶著自己的兒子關平,想要突出重圍回到蜀國,然後再一次重整山河,可是卻被呂蒙捉住,最後英勇就義了。

    但是最後周倉和王普都活了下來,就是因為呂蒙讓東吳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了,打下麥城也沒有什麼必要,更重要的是在心裡他敬重關羽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對於所留下的人,他放了一馬。

  • 12 # 讀春秋思無忌

    關公廟除了關羽父子,許多廟中還建有部將祠,裡面供奉著關羽的三大部將周倉、趙累、王甫。其實它是源自於三國演義關羽敗走麥城的片段。

    關羽敗走麥城,與關平、趙累逃往益州,周倉和王甫留在麥城吸引吳軍,以掩護關羽撤退。關羽一行後遭遇孫權的埋伏,被馬忠擒獲,趙累戰死。關羽父子寧死不降,被孫權斬首。訊息傳到麥城,王甫墮城而死,周倉拔劍自刎。

    王甫雖然只在演義中出現過幾次,卻給人以智多星的印象,作為隨軍司馬,曾建議由趙累替代潘浚守江陵,建議關羽從大路逃亡。因為關羽都沒有采納,於是荊州丟了,命也送了。

    不過,小說始終是小說,單說關羽走大路還是擇小路逃亡,一看就是個偽命題。孫權有幾萬人之眾,能在小路設伏,難道就不能同時在大路設伏嗎?事實上,孫權早已將關羽逃往益州的路線統統封死了。

    那麼,正史又當如何呢?

    正史有記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了嗎?我對這個結論存疑。

    第一個疑問:王甫懂軍事嗎?

    王甫在《三國志》的記載不過寥寥數語,“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

    王甫在劉備入川之前,原是劉璋手下的州書佐,主辦文書的文官。等到劉備兼併益州後,他先被任命為綿竹縣令,後為荊州議曹從事,類似於言官。

    也就是說,王甫在夷陵之戰前,不過是位文官,沒有從軍出征或者作戰參謀的經歷。至少,劉備、張飛、趙雲三路攻打益州時,蜀地但凡優秀的將領基本露臉了,但並沒發現他的存在。因此,王甫即使到了荊州,最多是繼續擔任文官,很難成為關羽的作戰參謀。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夷陵之戰的結果反推,如果王甫真的如演義中那般足智多謀,劉備便不可能將軍隊紮營在樹林中,連曹丕都能明白的道理,資深謀士怎麼會看不穿?諸葛亮也就不必感嘆如法正同去便不至於此了。由此可見,王甫未必懂得軍事。

    第二個疑問:王甫去過荊州嗎?

    據《資治通籤》記載:“會權至江陵,荊州將吏悉皆歸附;獨治中從事武陵潘浚稱疾不見。”漢中王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

    由此可見,除了跟著關羽出征的那批人馬,留守荊州各地的文武不是投降便是被征服了。如果王甫在荊州任職議曹從事,也不會例外。

    呂蒙攻取江陵後,採用了攻心術,軟禁關羽將士們的家屬,並不斷向他們傳達家屬平安的訊息。這一招嚴重動搖了關羽隊伍的軍心,將士們無心戀戰,以致於關羽逃往上庸時,只有十餘騎追隨,而趙累便在其中,與關羽父子一起被捕。

    周倉是小說虛構人物,那王甫去哪裡了?沒人知道。

    樊城之戰結束後,孫權向曹操稱藩,並沒有急著與劉備修復外交關係。因此,荊州蜀將及他們的家屬也沒有被歸還給蜀國。事實上,兩國因樊城之戰一度斷交,直到夷陵之戰結束後,孫權才派遣使者去蜀國,希望恢復同盟。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有蜀將及其家屬想回到益州,那時才有機會,想必關興等人便是在那時候才到蜀國的吧。

    除了這種方式,蜀將能偷偷返回嗎?太難了。廖化在江陵淪陷後,只能和其他人一樣,暫時歸附東吳。不過,他身在吳營心在蜀,為了能順利返回蜀國,竟採用了詐死的方式,才瞞過了東吳的耳目,後走到秭歸時,幸運地遇上了東征的劉備。

    樊城之戰已經結束兩年了,廖化需要用這樣的方式才能返蜀,可見並不是想走便能走。如果王甫在荊州,他如何回得去?

    第三個疑問:王甫為何要去荊州?

    王甫其實出生於蜀地的世家大族,兩個堂兄都很有名望。特別是王商,早年便在益州、荊州一帶很有名望,深受劉表和劉璋的敬重,曾任職益州治中、蜀郡太守。王士也先後出任宕渠太守、犍為太守。

    作為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員,很難想象,劉備會將王甫安排到荊州去?會不會只是負責考核荊州官吏的官員呢?

    結語:

    有人說,樊城之戰時,王甫是唯一成功突圍的荊州代表,我對此存疑。因為夷陵之戰沒有看見高智商的謀士在為劉備策劃,因為同時被俘的廖化必須以詐死才能逃脫,因為王甫家族在蜀中很顯赫。

    但無論怎樣,王甫在夷陵之戰中還是不幸身亡,不是為了關羽,而是因為劉備。

    關於王甫的身份,你怎麼看?

  • 13 # 平楠說史

    “如之奈何”這個出自關羽口中的成語,與關羽敗走麥城的歷史事件有關,公元219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初具雛形,三家爭鬥已然處於白熱化。關羽佔據荊州要地,試圖打破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可惜在這一年關羽的事業遭遇了滑鐵盧。經歷過短短几個月的輝煌時期之後,關羽開始被曹操和孫權兩人雙面夾擊,最終不得不敗走麥城。當時處於危機時刻的關羽在選擇向劉封、孟達求救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找自救措施,但是在兩大梟雄的夾擊之下,走下坡路的關羽顯然力不從心。

    同時,劉封、孟達表示拒絕出兵,感覺到不祥之兆的關羽對趙累說出了“如之奈何”的無奈之言。《三國演義》中記載,關羽在荊州路上,進退無路,謂趙累曰:“目今前有吳兵,後有魏兵,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說出這句話的關羽已無退路,只因這時想要退回荊州的關羽,已經得知了荊州被呂蒙佔領的訊息。被困之勢總要破解,想要尋求劉備幫助的關羽想出了獨自出城尋求救兵的辦法。但此時的麥城僅靠關羽的威信在維持,而圍城之人也是震懾於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實力,才會選擇圍城困之而不是攻城。

    在這危急關頭,一旦關羽獨自出城的訊息被洩露,那麼岌岌可危的不僅僅是麥城,還有出走尋求救兵的關羽一行人。關羽當時的選擇是帶著自己的義子和趙累逃離這個被困之地,而把王甫等人留下繼續守城。此時說是守護城池,等著救兵的到來,但實際上,這些被留在麥城的人在實質上已經被放棄。關羽在出城之前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來,但是在當時的情形之下,跟著關羽一行人出走麥城也是唯一的求生之路。因為此時的麥城已無糧草,只有一群手無寸鐵的百姓和少數守城之人,一旦敵方選擇攻城,只有城破人亡這一個結局。而奉命留下的王甫等人的存在,也只能起到吸引火力、英勇殉城的作用。

    可悲的是,逃出城外的這些人也沒有換回生路,因為關羽帶領200多人離開麥城的訊息被洩露了出去,而呂蒙在得此訊息之後,順勢選擇了前後夾擊。在麥城被攻的同時,沿小路進行突圍的關羽等人也被堵在了路上,一行人在一個狹窄的道路之上遭到了伏擊。呂蒙的先見之明在此時成為了關羽逃生路上的一顆巨石,而恰恰是這顆巨石,使關羽一行人大部分人隕落於距離麥城20裡的路上。在這條突圍路上,關羽的得力干將趙累率先身亡,被刺激到的關羽選擇在前邊開路,為義子打開了一條逃生之路。

    據《三國演義》記載:“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臨行前的200餘人最後只剩下了十幾個,這樣的資料足見戰況之慘烈。關羽在此時雖然沒有戰死,但是也被擒獲,而其結果已經由歷史給出答案,被帶出城尋求生機的將士告一段落。那麼當時被留在麥城之中,吸引火力的王甫等人結果如何呢?

    麥城空虛,留守的將士不堪一擊,其結果可想而知。不過,根據正史記載,麥城之戰中,有一個人卻逃出昇天,這個人就是正是被留下的將領王甫。在正史的記載中,麥城之戰被擒獲的有關羽及其義子關平等人,卻沒王甫的名字。而據《三國志·楊戲傳》記載,王甫: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這也變相的說明了王甫並沒有在東吳攻破麥城後被俘。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後,沒人知道王甫究竟是怎麼逃出來的,但確實只有他一個重要將領在此次事件中回到了蜀漢。

    這個未解之謎大約只有這唯一的逃生者瞭解,不過從此後劉備的重用來看,王甫的逃生可能真的只是個難得的奇蹟,也許是因為這個人比較幸運吧。不過,幸運的王甫也並不一直被幸運之神選擇,在正史的記載當中,他的結局並不美好,而是相當悽慘。關羽作為王甫同生共死的兄弟和上司,在被俘虜斬首之後,王甫與劉備相似產生了強烈的復仇慾望。在後來劉備策劃的夷陵之戰中,王甫的積極參與,未嘗沒有給關羽等人復仇的心思。可惜事與願違,在夷陵之戰中,王甫復仇不成卻反遭殘殺,可謂結局悲慘。

    夷陵之戰中,劉備由於準備不足被陸遜攻敗,此次失敗劉備損失了多個重要將領,王甫赫然在列。那個曾經幸運地逃過必殺之局的王甫,並沒有辜負關羽曾經給予的恩德,更沒有辜負自己心中的執念。而他倒下的這片土地依然屬於荊州境內,這算是難逃的命運嗎?看似幸運的他好像並沒有逃過死亡的召喚,最終還是永久地留在了這片土地。單論為人和名聲來說,王甫本人算不上悽慘。據《華陽國志·卷十》記載:亦有文才,兄弟三人號“三龍”。士歷宕渠、犍為、益州太守。甫善言議人流,有美稱,自綿竹令為州右職。這個廣受讚譽的良將名士為蜀漢付出了性命。

    但是,正史之中關於王甫的記載很少,從名垂千古來看,他似乎有些吃虧,因為在正史之中幾乎沒有記載的趙累,卻透過《三國演義》被人熟知。反而是王甫,不光聲名不顯,就連死亡的地點和時間也不太為人熟知。而與關羽等人一起被俘的趙累卻因此沾光被記載在冊,蹭到了關羽的光環的趙累死得轟轟烈烈。演義中,趙累的名聲其實比王甫大得多,因為他的出場次數遠高於王甫,在正史的記載中卻恰恰相反。正史之中,王甫的悽慘之處不僅在於他隕落他鄉,更在於他死亡方式的心酸和不為人所熟知的悲慼。

  • 14 # 路之意

    關羽“舍我天下其誰”的傲慢使他失去了人心,俗語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如果沒了幫手,都想把你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你便成了孤家寡人,豈有不敗之理?關羽最後落得“裡無糧草,外無救兵”,敗走麥城本來就在情理之中。有句話“驕兵必敗”,關羽正中其言。“大意失荊州”這句話應該改一改,叫做“關羽傲慢失荊州”,才比較符合他的性格。

    歷史上真的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嗎?

    歷史上的王甫並沒有逃回益州。

    在《三國演義》裡面,王甫是關羽身邊的一個司馬,與此同此也是他給關羽提出了小心東吳呂蒙偷襲,本來這個建議是很有價值的,奈何關羽這個人太沖動了,聽話只聽了一半,只做到了小心呂蒙,也因此讓身邊值得信任的人取鎮守關隘,這時王甫又告訴他應該派遣趙累去荊州,結果關羽已經選好了,在變得話不太好。就是因為這樣,後來呂蒙渡江,荊州的形勢一下子就變了,而原本派去鎮守關隘的人紛紛臨陣倒伐,就連潘濬也變卦了,把荊州給了孫權,關羽知道後才後悔莫及。

    故事的最後關羽失敗了,而王甫和周倉紛紛選擇了自殺,以此向關羽表達自己的忠心。但是這畢竟是小說,很多情節都是為了推動故事的發展從而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而且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甚至連王甫究竟是哪裡人都沒提到,所以基本可以認為他是借鑑了《三國志》,根據歷史記載上,王甫的確擔任荊州官員。但是後來跟著劉備向孫吳討伐,在戰場上不幸去世了。

    而且,《三國志》中的“還為荊州議曹從事”,其實還是存在很大的疑問的。

    其一,王甫這個人不屬於荊州人,但是如果他還去荊州任職的話,為什麼前面還要使用一個“還”???

    其二,根據那個時候的制度來說,根據公平起見,既然是議曹從事那麼這個任職的人也應該是一個荊州人,所以王甫作為一個益州人是不可能擔任荊州的職務的。

    其三,當時關羽的身份本來還只是一個太守,也就是說就是一般的那種州府的官員而已,並不是上升到了荊州府,所以關羽既然沒有州府,那麼議曹從事也就說明根本就不存在的!

    關羽敗走麥城為什麼敗?

    首先,關羽“傲慢”最看不起孫權。

    孫權打不打荊州,本來在兩可之間。諸葛瑾給他出的主意正中孫權的下懷:“某聞雲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民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孫權用其謀,派諸葛瑾去提親,沒想到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把諸葛瑾轟了出去。孫權再怎麼說也是一方霸主,連天下第一英雄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人家好心好意來提親,按理說是屈就你來的,你關羽不就是劉備手下一員大將嗎?關羽卻說他是一隻狗,真是“士可殺不可辱”,別說孫權是英雄,就是“狗熊”也要跟你翻臉玩命的。

    關羽一句罵言堅定了孫權取荊州之心,為以後呂蒙白衣渡江埋下了禍根。

    其次,關羽“傲慢”看不起曹操及其軍隊。

    關羽雖然以“降漢不降曹”的名義“假降”過曹操,但他骨子裡沒拿曹操當碟菜,過五關斬六將之時,哪裡把曹操對他的恩情放在眼裡。曹操摸準了關羽“吃軟不吃硬”的脾氣,華容道前苦苦哀求,果然在這位傲慢將軍面前撿了一條命。

    第三,關羽骨子裡“傲慢”看不起諸葛亮。

    劉備與諸葛亮“如魚得水”的關係是很遭關羽嫉妒的,關羽一直懷疑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對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陽奉陰違,拒不執行,是導致荊州失陷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關羽“傲慢”看不起東吳後起之秀。

    陸遜是東吳有名的少年英雄,堪比當年英姿勃發的周瑜,關羽身為大將,卻對陸遜太缺乏瞭解,當他得知東吳易帥陸遜,陸遜又送上一封恭維信時,就如同給傲慢的關羽灌下了一碗“迷魂湯”,關羽道:“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於是沾沾自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把荊州大半兵力調到抗曹前線樊城,弄得荊州兵力空虛。其實哪是孫權、陸遜見識淺,關羽此時就是一個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大傻蛋。

    關羽在麥城中沒有死亡,那麼他的命運又會怎麼樣呢?

    他會守住荊州,但是因為年齡的問題,可能也會抑鬱而終。

    一、關羽不死,對蜀漢裨益

    如果關羽沒有死的話,那麼劉封也不會因為見死不救而被劉備處死,孟達也不會轉而投奔上庸。所以劉備手下的這些有能之士又能齊心協力對抗外敵,對蜀漢是有很大的好處的。但是關羽喪失荊州,肯定覺得是人生恥辱,會再次跟劉備要求奪回荊州,再加上荊州計程車兵也不能容忍父老鄉親落入敵方的手中,所以夷陵之戰肯定會發生。但是發生時間不會那麼倉促,會給蜀國留下充足的準備時間,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蜀漢不一定會輸。

    二、蜀漢獲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如果給劉備充足的時間,再加上諸葛亮的智謀以及關羽的勇猛無敵,蜀漢會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但是這樣一來,蜀漢就成為眾矢之眾,在後面對抗東吳的就沒有那麼順利。如果不能將東吳一網打盡,蜀漢最後的結局也不會比現在更好。最好的結局就是一鼓作氣拿下東吳,後曹魏爆發內亂,劉備趁勢拿下魏國,完成東漢統一,不過這個可能性並不大。

    結語

    就算在麥城中關羽僥倖逃脫,沒有死亡。但是最終的結局跟現在也不會有太大差別。因為奮力征戰的一輩人都相繼老去,而年輕的又扶不起這麼大的基業。所以無論怎麼樣,關羽都是早死晚死,蜀國早滅亡晚滅亡的問題。

  • 15 # 愛胡扯的老馬

    王甫的結局可以算是慘烈,但不能算悲慘

    三國時期的王甫這個人應該是一位非常有才幹的人,早年間他應該是益州本地人,在劉璋手下為官。劉備擊敗劉璋後成為劉備手下的綿竹令,也應該是在劉備手下期間,王甫的才華得到了重視,並且一路官運亨通,成為荊州議曹從事,主管行政和人事工作。至於說這個人的結局有些悲慘,可能老馬並不是特別認同,正史上王甫應該是在隨同劉備參加對東吳的夷陵戰役中陣亡的,在那場戰役中,蜀漢多位將領、兵士陣亡,可能是劉備一生中輸的最慘的戰役之一。

    劇照

    或許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王甫身為關羽的隨軍司馬,隨同關羽一同敗走麥城,當得知關羽敗亡的訊息後,在麥城自殺身亡、以身殉道。當然這個結局確實是非常悲慘的,但這個結局是電視劇為了追求藝術效果而設定的情境。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歷史上的王甫到底有沒有才華,或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劇照

    王甫家族是益州當地計程車族

    在劉璋主政益州期間,益州分為兩股勢力,一股是以益州當地計程車族豪門所組成的地方派,另一股則是洛陽當地災民流落到益州所組成的東州人勢力,在劉璋執政期間這兩股勢力鬥爭非常激烈,因此才會有劉璋集團內部人員法正、張松等人勾結劉備入川的戲碼。劉備入蜀川佔據益州,當然也要平衡這兩股勢力,總不能一棒子完全消滅其中一股吧。因此為了安撫這兩股勢力,劉備入蜀川后大力提拔原屬於劉璋麾下的官員,王氏兄弟也在這一時期得到重用,其中王甫任綿竹令,其從兄王商、王士分別任蜀郡太守和宕渠太守。

    劇照

    從這樣的一個從事安排,我們不難分析出,王家在益州當地還是非常有些實力的。而且在隨後的幾年間,王甫因為在職期間成績出色被調到荊州擔任要職,這應該不僅僅是王家實力的關係,更應該是王甫這個人有才能的緣故。

    在《三國演義》中,王甫曾提醒關羽小心提防東吳的呂蒙,因此關羽修建了烽火臺。但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就不得而知了。但不可否認的是,王甫應該是追隨關羽參加了襄樊之戰,並且經歷了關羽敗走麥城的一系列變故,算得上是關羽比較信任的幾個人之一。

    劇照

    後世人為了紀念勇猛忠誠的關羽,尊稱其為武聖關公,並修建起了關帝廟,接受眾人的朝拜和香火。而在部分關帝廟中我們一般還能夠看到關羽的雕像兩側還會佇立幾樽雕像,而這樣的幾樽雕像其中之一就是王甫,足見後人對於忠誠的王甫並沒有遺忘。

    所以說,老馬認為,王甫這個人的結局並不悲慘,而且武將戰死沙場總好過如張飛那般被無名小卒偷殺要強上許多吧……

  • 16 # 山河明月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志》中,關於怎麼介紹王甫其人的:

    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

    (▲三國演義中的王甫形象)

    正史中說的很簡單,也很含糊,基本上沒有具體的歷史事件,比如說王甫為荊州議曹從事的時候做了什麼,關羽兵敗的時候他在哪裡、做什麼,均沒有具體的歷史事件,也正因為如此,在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為王甫做傳,王甫的人物介紹是放在《三國志楊戲傳》中的。

    那麼,我們現在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關羽敗走麥城的期間,王甫到底在哪呢?他是突圍出來的嗎?

    《三國志·潘璋傳》: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也就是說,關羽敗走麥城,一路逃亡至離蜀漢只有一二十公里處的臨沮的時候,被潘璋部下馬忠擒獲,一同被俘的還有關平、趙累,這是歷史明確記載的。很顯然王甫並不在此列。是不是關羽棄麥城走之前王甫就逃跑了呢?我們看一下以下歷史記載:

    《資治通鑑·卷六十八》: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

    關羽自知勢單力薄,於是跑到了麥城,孫權派遣使者招降關羽,關羽假意投降,在城頭上做了一些假人象,悄悄地棄城而跑,兵士都一鬨而散了,跟隨的才有十餘騎。

    (▲正史中很明確的是關羽、關平等人被俘)

    王甫會不會是這個時候逃跑的呢?史書上沒有說,但有沒有可能呢?我認為是沒有可能的,如果王甫此時想的是臨陣脫逃,那也就不會再有跟隨劉備東伐孫吳的事件了。

    那王甫為什麼沒有出現在東吳的俘虜名單裡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關羽北伐的時候,王甫正好不在荊州。劉備自稱漢中王后,遣費詩前往荊州授關羽前將軍印綬,在費詩的勸解之下,關羽雖然有不願意與黃忠這一老將同列的牢騷,但還是很愉快的答應了,此時會不會派遣自己的謀臣王甫前往蜀中答謝呢?這是有可能的。所以王甫恰好神奇得躲過了被俘。

    二是被俘,但事後潛逃回了蜀漢。這裡我們看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典型例子,那就是廖化,廖化作為關羽的行軍主簿,在荊州一戰中被俘,後思念顧主,以詐死的方式騙過東吳,在返回成都的路上,與東征孫吳的劉備在秭歸相遇,劉備甚是高興,加封廖化,並讓他參加了東征的隊伍。從王甫的生平來看,關羽北伐失敗後,他極有可能經歷了同廖化一般的遭遇,後與廖化攜手潛逃,在歸途中加入了東征孫吳的隊伍,然後戰死於秭歸這個地方,畢竟廖化與劉備相遇的地點也是秭歸,我想這不可能僅僅是巧合,也許王甫確實是從東吳潛逃回來的。

    三是王甫很可能奉命到劉封孟達處求援,在求援無果後返回了成都報信。《三國志·劉封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這裡很明確提到了關羽發出過求救訊號,誰去的沒說,三國演義中提到是廖化奉命去求救的,只是正史中,廖化是被俘了,所以不可能是廖化,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前去送信的很可能是王甫。

    不管是哪種原因,王甫確實沒有死在荊州戰場,但是時隔三年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對吳進行東征,這一戰蜀漢集團損失慘重,幾乎可以用全軍覆沒來形容,蜀軍將領張南、馮習、馬良、傅肜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黃權走投無路投降了曹魏,當然遇害的還有這個題目的主角王甫。

    (▲兵敗後,王甫戰死於秭歸)

    正如以上分析,王甫也許有幸躲過了關羽北伐,但是身為荊州議曹從事,跟隨劉備為荊州戰死的將士們復仇也是他該做的,戰死沙場也是悲壯的;如果王甫是荊州之戰的倖存者,卻死在了為荊州復仇的戰役中,確實令人唏噓,這麼說來,他確實沒有廖化幸運了,廖化雖然在荊州被俘,卻詐死得以逃脫,在夷陵之戰中,廖化仍然是躲過了死劫,返回蜀漢後,仍活躍在諸葛亮的北伐之戰中。

  • 17 # 世界人文通史

    沒死在荊州,最後還是死在夷陵之戰了,這就是關羽的手下王甫的結局。

    王甫曾經跟隨關羽鎮守荊州,擔任過荊州議曹從事。不過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王甫已經不在關羽身邊了,否則他是逃不出陸遜、呂蒙軍隊追殺的。

    《三國演義》裡提到王甫在關羽死後自殺殉節,是羅貫中所虛構的情節。史書只是記載王甫曾在關羽手下做過事,後來又跟隨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中陣亡,結局悲慘。

    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同年,劉備為報孫權撕毀盟約、斬殺關羽、搶奪荊州之仇,發動三萬多兵馬東征孫權,蜀軍主力從三峽進入荊州,最初深入荊州境內數百里。王甫作為劉備的部下,也參加了這次戰爭。

    此前,江東的孫權趁關羽在219年發動“襄樊之戰”時,派自己手下的呂蒙、陸遜、蔣欽、徐盛等人攻襲關羽後方大本營。

    關羽剛在前線被徐晃的軍隊打敗,而後方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被孫權攻取,進退無路,只能往西逃走。此時劉備正遠在千里之外的成都,距離關羽最近的是上庸的劉封、孟達等部,卻按兵不動。

    陸遜為了堵截關羽,已經提前在臨沮一帶設定埋伏。關羽帶領20多騎逃到距離益州邊界只有20多里時,在臨沮被敵軍抓住、斬首。王甫雖然曾在關羽手下擔任議曹從事,但是推測在襄樊之戰前應該就離開了荊州,否則他以單槍匹馬是無法衝出孫權、曹操包圍圈的。

    正史與演義在這一塊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王甫沒有為關羽自殺,而是在後來夷陵之戰時陣亡;而廖化也沒有逃脫,是先投降了東吳孫權之後,才找機會跑回蜀國的。

    為了奪回荊州,劉備稱帝后,立刻派吳班在秭歸擊破陸遜的水軍,自己率領蜀國的水軍、陸軍齊頭並進,一直打到夷陵附近。陸遜之前故意對劉備示弱,正是為了把道路崎嶇、運輸困難的幾百裡山地丟給劉備部隊,自己則率領主力在夷陵以逸待勞,佈置戰陣。

    王甫雖然跟隨劉備東征孫權,但劉備兵敗時蜀軍“六師”皆潰,不少文武大臣死於亂軍之中,王甫也沒能倖免

    蜀軍在夷陵對峙了半年,結果因為連營結寨、靠近山林,在夏季遭到陸遜夜晚發起的火攻偷襲。陸遜讓各營計程車兵縱火燒山,並且截斷退路,導致蜀軍陣腳大亂,失去了統一的指揮。

    亂軍之中,蜀軍各部倉皇逃竄,而王甫也只能跟隨部隊撤退,在慌亂之中與皇帝劉備失去了聯絡。

    這場夷陵之戰中,劉備帶出去的三萬多蜀軍與馬良帶來的一萬多人的五溪蠻夷都遭到陸遜各營的猛攻,損失了六、七成兵馬,而蜀將張南、馮習、傅肜都在保護劉備撤退時戰死,異常慘烈。

    蜀軍從夷陵潰敗以後,只能往益州方向逃跑,沿路不斷遭到吳軍偷襲,一路上死傷慘重,最後靠著焚燒甲冑和糧食堵塞山谷、橋樑,才勉強拖住了吳軍的腳步。即便如此,王甫還是在撤到秭歸時被吳軍殺死,沒能平安回到蜀國境內。

    劉備的重臣馬良也在突圍時,遭到吳軍攻殺而死。另外一位重臣黃權本來在長江以北防範魏國軍隊,結果看到長江以南的退路被陸遜阻斷了,也不得不投降了魏國。

    夷陵之戰對蜀國的影響深遠,極大地削弱了劉備的實力。劉備當初興沖沖地從成都東征,最後兵敗時卻由於受到的驚嚇過度,再加上軍隊折損大半、怒火攻心,導致昭烈皇帝劉備在逃到重慶奉節時就病死了,沒有撐到成都。

  • 18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正史中,關於王甫的記載其實並不多,而且他究竟是不是從麥城突圍而出的,其實也並不是非常清楚,不過他最終的結局確實是戰死於夷陵戰場。其實這也算不上是很悲慘,畢竟是為國盡忠嘛。事實上,從正史上來看,王甫只是個一般般的人物,他之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非常出名,其實還是得感謝羅貫中先生。

    正史中的王甫

    王甫是三國時期益州廣漢郡人,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人,可以說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益州本地人。當初劉璋掌權時,他留在劉璋的手下做州書佐。劉備入主成都以後,王甫投降了劉備,被任命為綿竹令,之後又被劉備召回,做了荊州議曹從事這一職位。之後,關於王甫的記載就是戰死於夷陵之戰了。

    《三國志》: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

    關於王甫的履歷,其實一直是存在著兩種看法的。一種是認為他被劉備提拔為荊州議曹從事,自然是去荊州為官了,輔助關羽。而之後關羽兵敗被殺,王甫卻參與了夷陵之戰,所以很多人認為當年關羽兵敗時,王甫成功躲過了追捕,衝出了包圍圈,回到了成都。

    由於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所以這裡面其實是有很多的疑點的。比如說,王甫是否是跟著關羽退走到了麥城呢?以王甫當時的職位,是留守荊州還是跟著關羽去打仗了?關羽手下大多被活捉,為何就只有王甫一人能突圍成功?要知道,在正史中,廖化這種武將都是被東吳俘虜了,最終以詐死之計,騙過東吳眾人,才成功逃脫。而且他這一路逃跑非常困難,等他回到蜀漢時,劉備已經是在伐吳的路上了。廖化都沒法直接突圍成功,王甫一個文職人員怎麼突圍成功的?

    由於這裡面有太多的疑點,所以就引出了第二種看法,王甫根本當時就不在荊州!三國志中對王甫的任命是這樣說的:“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這裡面那個“還”字,很多人解讀為回到成都,回到劉備身邊,所以很多人認為王甫在任綿竹令途中,被劉備召回了,召回來做荊州議曹從事,負責幫劉備處理涉及荊州相關的事務。這種說法就比較完美的解釋了,為啥關羽全軍覆沒,就王甫一個人好好的了。

    上面說的都是正史中的王甫,看起來他似乎沒啥功績,歷史上對他的記載也並不多,那為何我們他會這麼有名,甚至在關帝廟中還有一席之地?其實這一切都得感謝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

    演義中的王甫

    在三國演義中,王甫是關羽的隨軍司馬,為人忠心耿耿,頗有才智。本文甚至認為,他是當時關羽手下最聰明的謀士,他曾多次勸諫關羽,如果關羽聽從,斷不會落得兵敗麥城的下場!

    剛開始的時候,他曾勸關羽不要讓糜芳傅士仁留守,關羽不聽,結果江陵和公安兩座堅城不戰而降。麥城突圍時,他又建議關羽走大路,不要走小路,結果關羽又不聽,最終遭到伏擊,被活捉身亡。

    雖然關羽沒有聽從王甫的建議,但是王甫並沒有一絲生氣,反而是主動請願,留下來為關羽吸引敵人的火力。

    原文:王甫諫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即下令馬步官軍:嚴整裝束,準備出城。甫哭曰:“君侯於路,小心保重!某與部卒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破,身不降也!

    關羽不聽王甫的建議,堅持走小路,結果果然被俘。東吳不念舊情,痛下殺手,關羽最終殞命。而當得知關羽身死的訊息後,王甫並沒有選擇投降保命,而是選擇了跳樓自盡,以全忠義!

    從王甫的做法來看,他確實是一個忠義之人,跟隨在關羽身邊,他完全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同糜芳和傅士仁這些人相比,王甫要高尚得多。也正是因為他在此時所表現出的忠義,被人懷念,所以在大家興建關帝廟時,都主動為王甫留了一席之地。

    結語

    正史中的王甫,由於記載實在太少,所以大家對於他的生平事蹟瞭解的並不是很多。關羽兵敗麥城時,他是否真的是突圍成功了,也並不能確認。不過在演義中,羅貫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更豐滿的王甫,也正是因為他在演義中的出色表現,直到今日,他仍然被人們所懷念,敬佩。

  • 19 # 電信聯通百信通

    別說一個王甫結局悲慘死在夷陵,整個劉備集團隨著關羽慘敗開始走下坡路,法正 黃忠 張飛 馬超 劉備這些大人物一個接一個相繼消亡,表面上貌似關羽發動戰爭時機不好,孫權做的不地道打破了這群人反攻北方的機會,本質上劉備更不地道在荊州問題上一直分贓不均和孫吳打擦邊球將關羽扔在這個火藥上,繼而取西川戰漢中如同坐上火箭一般迅猛發展,關羽前期所向披靡威震華夏這徹底打破了平衡和孫吳底線,關羽佔據長江中上游是架在孫吳頭上的一把刀,一旦坐大無險可守,魯肅在時雙方尚不和睦如果坐視不管以關羽統制水軍的能力將置孫吳於死地。除了劉備集團包括曹操集團孫吳集團很多老一輩在這個時間段相繼消亡,預示著群雄時代結束,從此格局已定任三方如何折騰都基本在拉鋸戰,所以關羽事件的發生和悲劇是群雄時代人物統一華夏夢的悲劇。

  • 2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按三國演義來說,關羽敗走麥城時,除了為數不多計程車卒之外,身邊只有五員將領,分別是:關平、廖化、趙累、王甫、周倉五人。其中關平、趙累、王甫、周倉四將大多跟隨關羽一起被放進關帝廟中,作為後世參拜的物件,同樣也是忠心的象徵。

    一、關平

    在三國演義中,關平是關羽的義子,原本是冀州關家莊莊主關定的兒子,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收為義子,之後一直跟隨關羽,不離不棄,關平的武藝相當強,得到過關羽的真傳,關羽把關平當成自己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關羽與關平

    關平的武藝稱得上一流,跟隨關羽南征北戰,在襄樊之戰中,關平大戰龐德三十回合不分勝負,龐德怎麼也算三國一流猛將,都能跟關羽單挑一百五十回合而不敗,算起來關平武藝真的不輸老年關羽。

    關羽在襄樊兵敗後,率軍退回荊州,半路上士卒大多逃走,只有三百人跟著關羽,結果還被東吳蔣欽、韓當、徐盛、丁奉圍困,關羽兵少,這個時候關平和廖化率軍前來救援,才能到達麥城。

    即使到達麥城,關羽仍然被包圍,關平掩護廖化突圍,向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成功後關平回到麥城,與關羽一起,到最後仍然等不到救兵,最終關羽決定帶著所有人從麥城北門突圍,北門其實就是東吳設定的陷井,圍城的人最少,關羽、關平父子及手下人都在臨沮中了吳軍的包圍,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用長鉤絆索絆倒了關羽的赤兔馬,俘虜了所有人。

    關平

    關平與關羽一起被送到孫權那裡,原本孫權還不想殺關羽,後來在主薄左鹹的建議,殺死了關羽,關平也一同被害,這就是三國演義中關平的結局。

    在正史上,關平是關羽親生兒子,而不是義子,演義是虛構的,正史上關平同樣是跟關羽一起被馬忠俘虜的,俘虜後不久,就直接殺害了,關羽父子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遇害的。

    二、廖化

    三國演義中的廖化原本是黃巾軍將領,與同伴杜遠一起劫持了劉備的二位夫人,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杜遠被殺,廖化投靠了關羽,之後一直是關羽忠實的隨從,關羽敗走麥城時,問誰可以到上庸去請求援軍,廖化自告奮勇說自己可以,之後在關平的協助之下,廖化成功突圍而出。

    廖化

    來到上庸之後,廖化請求劉封、孟達出兵救援麥城,但劉封、孟達不同意,理由是關羽曾經劉備面前說劉封不是螟蛉之子,廖化苦苦相勸,但劉封、孟達仍然不同意,廖化無奈,只得繼續逃往益州求援,但是從益州出發救援關羽,實在是太遠了,最終麥城孤立無援,關羽突圍之後被俘殺。

    劉備伐吳時,廖化跟隨了劉備參戰,劉備去世之後,廖化跟隨諸葛亮北伐,有過不少戰功,廖化多次與關興搭檔作為先鋒出戰,曾經打敗過司馬懿,諸葛亮去世後,廖化又跟隨姜維北伐,還是擔任先鋒,能在軍隊中擔任先鋒的人,都是作戰勇猛的將領。

    廖化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話是說蜀漢後期沒有大將時,廖化就充當了先鋒,這是說廖化勇猛善戰,廖化還是蜀漢的活化石,從黃巾起義一直活到了蜀漢滅亡,黃巾起義是公元184年,蜀漢滅亡是公元263年,這中間就有79年,按三國演義來說,廖化如果20歲參加黃巾軍,到蜀漢滅亡的時候就是99歲了。

    那個時候能活99歲,那就是神仙了,三國演義中的廖化在蜀漢滅亡沒多久就病死了。

    正史上的廖化則完全不一樣了,正史上的廖化不是黃巾軍,而是襄陽的豪族,出身豪強家族,後來成為關羽的主薄,關羽敗走麥城時,廖化是沒有跟隨的,關羽被殺後,廖化裝死,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向西逃,並在秭歸遇到了攻打東吳的劉備。

    正史上的廖化同樣參與了夷陵之戰,並且還從夷陵前線跟隨劉備一起逃回了益州,之後一直在益州做官,參與了諸葛亮、姜維的北伐,263年魏滅蜀之戰時,劉禪命令廖化率軍救援姜維,蜀漢投降後,廖化等人一起被遷往洛陽,在途中廖化病逝。

    趙累

    三、趙累

    趙累在三國演義中是關羽的軍前都督,負責糧食的官員,關羽攻打襄樊時,王甫曾經推薦趙累取代潘浚都督後方,但關羽不聽,後來呂蒙偷襲荊州時,潘浚跟隨糜芳、傅士仁一起投降了呂蒙,關羽後悔沒聽王甫的話。

    關羽敗走麥城後,趙累仍然跟隨關羽,並建議關羽派人向上庸和益州求援,關羽聽從了趙累了建議,在援兵無望的情況下,趙累又建立關羽突圍,並且跟隨關羽一起突圍,在突圍的過程中,遇到了東吳軍隊,趙累力戰而死。

    正史上的趙累與三國演義中的趙累有些不一樣,正史的趙累也是擔任關羽的老婆,同樣跟隨關羽一起突圍,但不一樣的是,趙累並沒有戰死沙場,而是跟關羽、關平父子一起被馬忠所俘虜,然後趙累與關羽父子一起被吳軍所殺。

    王甫

    四、王甫

    三國演義中的王甫是關羽的隨軍司馬,為人忠心,精明能幹,足智多謀,關羽攻打襄陽時,王甫建議關羽要防備東吳的攻打,關羽聽從了,並在長江邊上建造峰火臺防備,但是王甫推薦趙國都督後方荊州,關羽沒聽,才有後來的呂蒙偷襲荊州成功。

    關羽敗走麥城時,王甫一直跟隨,在麥城關羽還後悔沒聽王甫的話,用趙累都督荊州,關羽在麥城突圍時,命令周倉和王甫堅守麥城,關羽和關平、趙累一起突圍,後來趙累戰死,關羽和關平被俘虜殺害,東吳軍隊向王甫出示了關羽父子的首級,還在堅守麥城的王甫看到關羽首級,跳城自殺殉國而死。

    關羽

    正史上的王甫與三國演義中的王甫完全是兩個人了,因為正史上的王甫跟關羽都沒有任何交集,正史上的王甫是四川三臺人,原本是劉璋手下的官吏,劉備拿下益州後,王甫歸屬劉備,被劉備任命為綿竹縣令,後來擔任荊州議曹從事。

    荊州當時雖然是關羽鎮守,但是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王甫在荊州與關羽在一起,只說他擔任荊州議曹從事,也有可能是遙領,並不出任,也有可能到了荊州,但王甫與關羽之間的事,史書上一個字沒有寫。

    王甫還參與了後來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由於此戰劉備指揮失誤,被陸遜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軍隊中的大多數將領都是戰死,王甫也是在夷陵之戰中戰死沙場。

    周倉

    五、周倉

    周倉是三國演義中虛構出來的人物,最早也是黃巾軍將領,黃巾軍失敗後,周倉與裴元紹一起落山為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落過周倉所在的山,周倉在知道對方是關羽後,就放棄了自己的駐地,一意追隨關羽,一生忠心耿耿。

    襄樊之戰時,周倉在水中俘虜了曹營猛將龐德,關羽敗走麥城時,周倉跟隨關羽退入麥城,關羽等不到援兵,準備從麥城突圍時,周倉留下來與王甫堅守麥城,後來關羽被殺,東吳軍隊拿著關羽父子的首級到麥城勸降,周倉見到後,自刎而死。

    周倉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人物,正史是查無此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是什麼,癌症最終會死於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