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國颶風
-
2 # 月牙彎呀彎
除夕(春節前一天,俗稱大年三十,但由於農曆是定朔,這天可能在農曆12月29日,即12月為小月)下午的正餐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是一年的總結和團圓飯,而除夕夜子時(零點)的午夜飯就是一年中第一頓飯,並且在此時每人的虛歲都增加了一歲(這也是為什麼把除夕夜稱為“辭舊歲”的真正原因),所以我們都非常重視。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的習俗: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中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加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的3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現今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4.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唐太宗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5.燃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賀,由此發展而來“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
3 # 秦一農夫
根據”中華漢語詞典“的釋意,“夕"是指落日的時侯,一般泛指晚上,也可當"過去“來理解。例如夕陽,夕日,朝發夕至,往夕等等。可以這麼說,除夕即是農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最後一個晚上,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夜"古時也稱"歲除",也就是除夕。
其實按古代傳統,民間流傳的說法真正的"年"是從臘月初八的祭灶日開始,無論二十三,二十四的小年,除夕,或是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節都是"年“的範圍,直至"二月二龍抬頭",年才算結束。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歲首",年節的時日才固定下來。
農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讀過一本名為“終南山下的傳說"的通俗小冊子,其中有一篇講述"過年"的來歷中說:古時有一種叫"年"的動物,每當數九寒天無食吃時,就跑到村子裡來禍害老百姓的家畜,甚止連人都傷害,在驅趕這種叫"年"動物時,人們發現它特別恐懼紅布,和爆竹這類東西。所以每當這種動物出現時,大夥便在村子的大門,院落甚止牆上都貼上紅色的紙張,並放鞭炮趕走它。年深日久,人們又發現這種動物出沒的規律,都是在天寒地凍時,而且相隔三百六十五天,所以後來人們便每隔三百六十五天,這種動物未出現時就到處張貼紅布,紅紙,並燃放煙花爆竹,防止它的出現。從此過年的習俗便留傳了下來。
-
4 # 朗月悠風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傳說(一)
夏曆臘月除夕,人們喜歡貼紅對聯,放鞭炮,這也有個來歷。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裡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傳說(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人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照此辦理。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裡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情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僅光吃好的,而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元,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傳說(三)
傳說,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後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夕”平時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曆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曆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傳說(四)
相傳,古時候有個文人叫韓文玉,他年輕的時候,家裡很窮。有一年夏曆臘月三十,左鄰右舍都歡歡喜喜地過起了年,他卻窮得沒肉下鍋。鄰居的娃兒出來耍,手上拿著油膩膩的香雞臘肉啃;他的娃兒見了,哭著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沒辦法,只好到鄰居家借了兩坨肉來煮。誰知肉剛下鍋,鄰居的當家人回了,怕韓家日後還不起,硬叫韓夫人去把肉提回來。韓文玉哄著娃兒,一家人有勉勉強強地過了個素年。天快黑了,鄰居早已點亮了年燈,全家老小圍著火堆,說說笑笑地開始守歲了。而韓文玉這時還在山上砍準備燒火守歲的柴。他妻子縫了一下午破爛,又去房後撿煮飯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見了,對韓夫人說:“我們還有一堆辣椒杆送給你,還可以煮幾天飯。”她謝過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來。這時韓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個大樹頭撈了回來。韓夫人燒辣椒杆煮飯,煙子嗆人得很,吃飯後生火守歲,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這時正是亥時,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間降災,陰司中的無常鬼也奉了閻君之令到人間給人們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門,剛到凡界,辣椒味嗆得他們直打噴嚏,眼淚水長淌,凶神說:“凡人真歪!我還沒下去,就整得我夠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還有沒有腳杆迴天庭呢!”想到這,嚇得躲到天上不敢下來。無常鬼也縮在陰間不敢出來了。再說韓文玉挖的那個樹頭,原來是根萬年沉香樹,著火燃,香氣四溢,直衝天庭。玉帝聞到沉香大喜,讚揚凡人竟燒如此異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減了天下人七分罪,並且遍灑甘露,降福人間。同時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韓文玉考上狀元
傳說(五)
傳說,從前,有個蠻乖的公主,經常揹著父母到民間玩耍。有天晚上,她在一個棧房裡住下來,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摸到公主的房裡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闆來到公主的房裡,見公主硬邦邦地死在鋪上。案子報到官府,三個月也沒有查出個名堂來。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試,遠方來了個進京趕考的公於和一個書童到客棧裡住宿。這家棧房自從死了那個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特別是公主死的那間屋子更是沒哪個敢進去住。捱到的人說,那間屋子裡每到半夜紅光閃閃,還看到一個小姐的影子在梳頭打扮。主人看到這遠方的客人,心裡好生高興,就把他們安排在那間屋子裡。一來欺他們不曉底細,二來也想證實一下那間屋裡到底有沒有鬼。公子二人不曉得內情,晚飯後早早就關門就寢了。到了半夜,那間屋裡突然“哇”的一聲響,接著像是有人開門走動。公子從夢中驚醒,一下從鋪上坐起來,點亮了油燈。只見鋪前跪著一個漂亮的小姐,很傷心地哭,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痴呆呆地看著她。這時小姐傷心地說:“三年前,我揹著父母私到民間,晚上就住在這屋裡,哪曉得困到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從窗子鑽了進來,把我的心吃了,使我無法還生。沒想到今晚上公子引來了書童,我只好借用書童的心子復還正身。哪曉得書童的陰魂不放我,還要我還他心子.望公子幫忙,把我引見給父王。說明情由,捉住城隍老鬼,還我心子。那時我再把書童的心子歸還於他。”公子見姑娘這樣傷心,雖說疼愛書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應下來。
第二天正逢夏曆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帶著小姐走路,書童的陰魂也哭著追上來了。公子趕忙上前擋住,勸回棧房,還一再給店老闆說要照看好書童,三年後一定把心子送來交還他,使他重返人世。接著,公子又親手做了一盞紅燈掛在店門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入店來欺負書童的陰魂。從那以後,人們每逢過年都要在門口掛一盞紅燈避克驅邪。這樣點年燈習俗就傳開了。
-
5 # 使用者歲月靜好樂逍遙
夕是一種怪獸,每逢三十晚來騷擾人民,怪獸怕紅怕雷,所以人在這一天掛紅燈籠,放炮表示驅夕除夕。
也意味著去舊換新的意思。夕意味著夕陽落山。新的明天即將來臨。
除夕辭舊歲
迎春慶新年
-
6 # 正一小道
一直以來人們通常都會非常珍惜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團聚在一吃一些平時吃不到的東西的,同時也可以聚在一起看看跨年的各種晚會,並且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還可以聊聊這一年發生的事情,並且不同的電視節目以及各種平臺都會有一些關於新年的儀式,讓人們看到之後感覺非常熱鬧。就而很多朋友卻並不是非常瞭解除夕這個名字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有一些怎樣的含義。
對於出現來歷不同年代甚至會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一個普遍被人們接受的觀點就是,除夕這一天,“夕”指的是在傳說高中那種頭上長著角的怪獸,並且它非常兇猛,經常會吞食家裡的牲畜,甚至會傷害人的性命,而在過去村子裡的人們每當這種兇獸來襲擊的時候,總是需要攜家帶口的逃向深山,而在有一年除夕的這一天,這個村子裡的人們正準備往山上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一個小孩,並且小孩長相非常可愛漂亮,而這個小朋友在村子裡問大家為何會如此驚慌,一個老婆婆就回答他,那個兇獸又來搗亂了,這個小朋友就告訴這個婆婆,她的名字叫做年,並且它可以幫助他們吃住這個兇猛的怪物,只要讓他在村民的家中呆上一晚上,這種怪獸肯定就會被他攆走了。老婆婆當時忙著逃跑,一時間也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而猛獸闖進村子裡的時候,發現村子裡這位老婆婆的家中門口貼著大紅色的紙,並且在屋子裡點滿了蠟燭,“夕”就渾身發抖,發出了很大聲的怪叫,朝這位老婆婆在家中望,隨後便大叫著撲了過,但在接近門口的時候這,院子裡突然傳來噼裡啪啦的響聲,而這個怪獸就因此感到害怕,從而不敢再往前了,因此人們才知道,他原來是害怕紅色,害怕火光,以及害怕炸裂的聲響。
村子裡的人在瞭解之後,都非常敬佩這位小朋友,所以才會有了拜年的這種習俗,而人們在知道驅趕這種猛獸的方法之後,就會在過年前有放鞭炮和在門上貼福字的這種習慣,因此在代代的傳承演變之下,才變成了我們今天過年的種種習俗。因此現在很多人一些們看起來讓人費解的習慣,原來在過去都是有很深的淵源的。
-
7 # 紅旗漫卷西風85270121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怪獸名叫“夕”,每到年末就出來禍害鄉民,弄得鄉民不得安寧,百姓對“夕”深惡痛絕。
後來經一位高人指點說“夕”這種怪獸非常俱怕紅色的東西和巨大的聲響,於是鄉民約定在大年三十這天大家都在門框上貼大紅的春聯,在門頭掛上大紅的燈籠,放炮竹除去“夕”這個怪獸。
果然到了年三十這天,“夕”這怪獸又張牙舞爪地從山上下來,打算繼續禍害鄉民了。“夕”來到東家見了門頭紅色的燈籠大紅的春聯,還有春雷般的炮竹聲,早已嚇到魂飛魄散。於是又來到西家,西家同樣是紅的燈籠,紅的春聯,還有震天價響的炮竹聲,於是“夕”當場就嚇死了
所以從那時起就叫大年三十叫除夕了。
-
8 # 小黃當家
除夕是春節前夕,也叫三十歲,有一個傳說:古代有一個兇猛的怪物叫除夕,每到一年的最後都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無意中知道我們最怕紅色和聲音,家家戶戶開始沒到一年的末尾每個家庭都貼紅色對聯,除夕放鞭炮,趕向野獸。來迎接新的一年和平。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三十年的晚上被稱為除夕!你想想的除夕長啥樣呢!
-
9 # 孟姐的生活點滴
古代民間有一個傳說,除夕夜有一隻一角四足,形象猙獰,生性兇殘的野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很大的災難。
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避夕,一天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婆婆把孩子救醒了,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來到了竹林裡,他好奇地問大家:我們這個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我年紀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大家聽了都很高興,紛紛問怎麼辦?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家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可以了,鄉親們半信半疑地聽著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回家了。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人敢睡覺,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由於太冷,大家烤起了火,守著從竹林裡帶回來的竹節在那裡等著,子夜時,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成一團,這時那個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它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中仍竹節。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許多東西,於是他大聲叫道: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尋著聲音追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門口都掛著紅布,就沒敢進,於是它順著孩子的聲音,來到了村中的空地,這時孩子大聲喊:鄉親們,往火裡仍竹節啊!村民們嚇得都愣住了,這個瞬間“夕”用它的角把孩子挑起來,重重地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才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竹節是溼的,遇到旺火就會噼裡啪啦的響,“夕”聽到這響聲掉頭就跑了,再也沒來過這個村莊。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春節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就貼上紅對聯,點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通霄守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是除夕。
-
10 # 贛視角
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除夕,除夕是華人最為重視的節日,春節前一天晚上為什麼叫除夕,有什麼傳說?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除夕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關於除夕的傳說有以下幾種: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慄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說,我住在這裡,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裡的人都躲到大山裡去了,白鬍子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裡。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家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朝院子裡衝進去。正在這時候,院子裡響起了“砰砰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打開了。白鬍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裡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鬍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裡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裡都堆著一邊燃燒一邊“砰砰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後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裡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不管你喜歡哪個版本的傳說,春節都是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華人的社會倫理觀念。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對於春節反而是更加的期待,因為在春節親人,朋友可以團聚,大家聚在一起談談一年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親情的釋放。除夕之夜,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
11 # 郭璽清
很早很早以前,人們還在洞穴居住的時候為了防止狼蟲虎豹的傷害,洞穴門口上都點放煙火。竹子類燒柴在火堆裡燃燒爆響便有了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春聯。
舊歲就是三十晚夕以前的這一年,有了文明以後,人們以為生老病死與瘟役疾病都和神鬼文化有關聯。為了摳逐瘟役疾病,門上掛上桃符,再後來形成了春聯。
有了神鬼文化以後,臘月二十三,打發灶家娘娘上了天。三十晚夕不交夜不睡覺。交夜以後上香篡燈接灶家娘娘回宮。民間耍社火春官老爺說喜話:上天言好事,回宮帶吉祥。說的就是灶家娘娘到了天庭,儘量回報人間的好處。
因此三十晚夕有了守夜的習俗。
守夜三十晚夕,意為送走一年。和一年告別就是除夕。除是除去,夕既太陽落下的前半夜。
除夕就是辭舊迎新,由道以來豐富多彩,年味濃濃。
民間過年:有錢沒錢,剃個光光頭過年。
-
12 # 凱旋2151
古時候有一個怪獸叫“夕”。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就出來危害百姓,百姓只好請灶王爺請天兵來趕走他。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年”終於除掉“夕”,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於是大家就把臘月三十晚上叫“除夕”,天亮後叫做“年”。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
13 # 蓮籽
傳說從前有一種怪獸,叫夕,據說這怪獸頭大身小,身長數十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它身居海底。每到年尾,這怪獸便上岸禍害百姓,每年到這一天,人們都感覺是災難來臨。據說有這麼一年,正在人們準備逃離山上避難時,村子裡出現了一位白鬍子老者,他告訴村民一個趕走怪獸的方法: 他號召村民們集合起來,把竹子堆起來用火點著,火光照亮了黑夜,把人們的衣服映的通紅,燃燒的竹子發出啪啪的聲音。這怪獸,不敢靠前跑的遠遠的。人們看到怪獸跑了,歡呼起來: “又熬過了一年啦”!就這樣,人們把每年的最後一天叫做除夕,並在這天晚上燃放爆竹,張燈結綵,以示驅除疫癘之鬼,盼來年無病無災!在古時候,除夕還有許多別稱: 除夜,逐除,歲除,大盡……到了現代,人們把過年視為“辭舊迎新,去病消災。”
-
14 # 樂享圈
在民間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而每一個節日都有相關的傳說故事。除夕是我們中國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春節的前夕,又被我們稱為“年三十”。
下面就來講講除夕夜的來歷。
除夕的傳說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
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了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
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裡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三十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
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
15 # 城鄉文學
下面我給你講一講“除夕”的來歷、傳說以及我們這兒是怎麼過除夕的。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我們這兒過除夕一般要做三件事,也就是祭祀,吃餃子,守歲。大家一起在屋裡包餃子,包的比較多,一邊包一邊聊,一邊看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一直到0點以後。然後煮餃子,新煮的餃子先舀幾碗用於祭祀,祭祀還擺放著各種食物水果、燃香、燃表、燃柏芝,然後燃放爆竹煙。以前的時候,天空中不時綻放出絢麗的煙花,炮聲此起彼伏,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年味兒,不過這幾年由於環保限制已經不允許放炮了。
-
16 # 隔壁村的靚仔
年三十也叫春節前一晚,這裡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話說古時候有一隻怪獸叫做夕,每到歲末都出來害人。人們後來知道夕怕炮聲,所以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放鞭炮,所以這個習俗從此留傳下來了,年三十晚也叫除夕。
-
17 # 張哆啦33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裡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
18 # 啊金簽名設計手寫語錄
根據”中華漢語詞典“的釋意,“夕"是指落日的時候,一般泛指晚上,也可當"過去”來理解。例如夕陽,夕日,朝發夕至,往夕等等。可以這麼說,除夕即是農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最後一個晚上,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夜"古時也稱"歲除",也就是除夕。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講講“除夕”的來歷、傳說以及我們這兒是怎麼過除夕的。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我們這兒過除夕一般要做三件事,也就是祭祀,吃餃子,守歲。大家一起在屋裡包餃子,包得比較多,一邊包一邊聊,一邊看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一直到0點以後。然後煮餃子,新煮的餃子先舀幾碗用於祭祀,祭祀還擺放著各種食物水果、燃香、燃表、燃柏芝,然後燃放爆竹煙。以前的時候,天空中不時綻放出絢麗的煙花,炮聲此起彼伏,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年味兒,不過這幾年由於環保限制已經不允許放炮了。

按古代傳統,民間流傳的說法真正的"年"是從臘月初八的祭灶日開始,無論二十三,二十四的小年,除夕,或是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節都是"年“的範圍,直至"二月二龍抬頭",年才算結束。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歲首",年節的時日才固定下來。

一農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讀過一本名為“終南山下的傳說"的通俗小冊子,其中有一篇講述"過年"的來歷中說:古時有一種叫"年"的動物,每當數九寒天無食吃時,就跑到村子裡來禍害老百姓的家畜,甚止連人都傷害,在驅趕這種叫"年"動物時,人們發現它特別恐懼紅布,和爆竹這類東西。所以每當這種動物出現時,大夥便在村子的大門,院落甚止牆上都貼上紅色的紙張,並放鞭炮趕走它。年深日久,人們又發現這種動物出沒的規律,都是在天寒地凍時,而且相隔三百六十五天,所以後來人們便每隔三百六十五天,這種動物未出現時就到處張貼紅布,紅紙,並燃放煙花爆竹,防止它的出現。從此過年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也有解釋,在古代的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中,人們管它叫做年。他外貌猙獰,生性兇殘。主要食用飛禽走獸,可以說什麼都吃,他每天都換一種口味,每天換一種吃法,也包括吃大活人。人們每每談起這種怪獸都非常害怕,慢慢的人們發現了年是有活動規律的,人們發現年是每隔365天都會到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在天黑以後出現。

因此,每到年末的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做好豐盛的晚飯,把院門封住,吃晚飯前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的度過這一晚。全家老小圍在一起吃晚飯,表示全家和睦團圓,吃完晚飯以後,大家誰也不睡覺,全家人一起在聊天,這樣也表示人多力量大,慢慢就形成了除夕。

其實,“除夕”單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來,最美夕陽紅,這裡的夕是老去的意思。還有一種是舊的意思,除夕除夕就是除舊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翻去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所以陰曆曆法中一年裡最後一天叫除夕,又叫大年三十。舊年即將過去,新年即將到來。在此,小編預祝各位看官2020年新春快樂,全家幸福,鼠年大吉。
-
19 # 奇怪食物所
百節年為首,春節時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人民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新春,全國上下都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氛圍,好不熱鬧啊!春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們稱之為除夕,為什麼叫除夕呢?關於除夕有著怎麼樣的傳說,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
“夕”在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時指黃昏,太陽落下的時候,除夕是一年365天的最後一天,因此這裡的除夕就可以解釋為除去這一年內所有的煩惱和不愉快,來迎接新的一年,開啟新的一年,新的生活,也就是除舊迎新,除舊佈新;
另外還有一個相關的傳說,傳說在上古時期,有一個四角四足的惡獸,名字叫作“夕”,因為在冬季大雪覆蓋,夕的食物出現短缺,每當春節期間,就會到附近的村莊找吃的,夕的身材比較龐大,脾氣還很暴躁,每次來村莊,都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因此村民們也很害怕夕;一個偶然的機會,村民發現夕很怕紅,怕光,怕響;於是村民們便在除夕這天張貼大紅的對聯,高掛紅色的燈籠,並燃放煙花爆竹,來驅趕年獸;一家子人便躲在自己家裡,門窗緊閉,享受美食;等天亮了才會放心開門;因為夕獸只是被嚇走,並不是死掉了,因此為了防止夕再來造訪,每年這個時辰大家都會貼對聯,掛紅燈籠,放煙花爆竹;久而久之這天便稱之為除夕!
只是隨著現在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現在已經不允許大家燃放煙花爆竹了,也少了些許年味;不過春節也是全家團圓的喜慶日子,再除夕這一晚,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之後,看春晚,熬夜守歲,第二天,天剛剛亮就開始吃飯,吃飯之後開始去給長輩拜年,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提前祝大家鼠年快樂!
-
20 # 感人故事會122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們可以先從字面上理解一下“除夕”一詞的含義。
“除”的意思為去掉,也可引申為更替,“夕”的意思是夜晚,因此,所謂“除夕”,意思就是舊的一年至此即將除去,新的一年馬上來到。人們用“除夕”這一富於動態的詞語,來標示新舊年更替的這一轉折點,可謂十分貼切。
關於除夕,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民間故事:
話說很久以前,有個叫“夕”的妖怪,經常到處行兇作惡,人們深受其害,無奈選擇向灶王爺求助。
可是“夕”的法力實在太過高強,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便上天請求支援。
天上派下來了一位名叫“年”的神仙,法力無邊。在臘月三十這一天,“年”除掉了“夕”,人們高興極了,都紛紛點燃竹子,使竹子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一來是為了慶賀,二來也是為了震懾妖魔。後來,有了火藥,人們便又用聲音更響的鞭炮來代替竹子燃燒,並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習俗。
當然,故事只是故事,而且此類的故事實在太多,只可一觀,當不得真。
關於“除夕”,最早提到的古籍是《呂氏春秋》,書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會敲鼓驅逐“疫癘之鬼”。而在《風土記》中又提到,在除夕這一天,人們達旦不眠,被稱為守歲。這是“除夕”二字最早的由來。
關於“除夕”,說法很多,不過不管怎樣解釋,“除夕”多離不開辭舊迎新、驅邪避災的意味,現在的除夕,驅邪避災的意味漸淡,闔家團圓的意味漸濃。提到除夕,多半人想到的應該都是過往年歲,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的情景吧,滿滿的都是溫暖回憶啊!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除夕”,“除”是除去、驅除的意思,“夕”是暮色、夜晚的意思。“除夕”是一年農曆365天的最後一天,用時髦的話講就是除去過去一年所有的煩惱和不幸,迎接新年新的一天到來,開啟新的生活。相傳,“夕”是一種兇猛的怪獸,每年農曆最後一天出來殘害百姓,人們自知難跳被吃掉的命運,便準備一桌子豐盛的飯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等待那不幸的一刻到來,如果別熬了天亮那就萬事大吉了,新的一年便重新開始了。後來一位仙人告訴人們,“夕”這種怪獸怕紅、怕光、怕響,於是人們每到除夕這一天都張貼紅紅的對聯,掛上大紅燈籠,燃放煙花爆竹,驅趕怪獸。一家人則躲在屋裡,緊閉門窗,享受著美食,等待到天亮方可出門去各個倖存家庭道賀,也就是拜年。久而久之,怪獸看到人們有防範就不再來了,可人們卻仍舊是每年的這一天準備豐盛的酒菜,兒孫們都團聚在一起,開懷暢飲,享受著天倫之樂,每年如此,一直延續至今,以此開啟嶄新的一天,迎接吉祥如意、紅紅火火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