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一蒙zz

    一鳴驚人

    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釋出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

    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 2 # 陶政聰

    15個著名的典故希望你喜歡: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

    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

    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

    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

    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6.老馬識圖,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

    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 3 # 紀錄影像

    下面十個是我所知道的春秋戰國十個典故。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6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 4 # 格物書畫

    大笑絕纓

    齊威王八年,楚國派遣大軍攻打齊國。當時楚國比齊國強大,齊威王知道單靠本國的力量難以抵禦,就派大夫淳于髡出使趙國, 請求趙王發兵相救。淳于髡問:

      “這次出使趙國,大王準備送給趙王什麼禮物呢?”

      齊威王說:“送給趙王黃金一百斤,四匹馬拉的車子十輛。”

      淳于髡聽了,仰天大笑,笑得連繫在帽子上的帶子都笑斷了。在旁的大臣們見了,都十分驚奇。

      齊威王明白淳于髡的用意,問:“先生認為所送的禮物太少嗎?”

      淳于髡笑嘻嘻地說:“我怎麼敢說少呢?”

      “那麼你為什麼這樣哈哈大笑呢?”齊威王又問。

      淳于髡回答說:“前些日子,我離京東去,看到路旁有一個農夫在祭告田神,希望田神保佑他豐收。他祭田神的禮品是一隻豬蹄、一杯酒。他向田神禱告說:‘田神啊田神,希望你保佑我,高地上的收成裝滿籮筐,低地上的收成裝滿大車,五穀豐登,糧食滿倉。’我見他用來祭祀的東西這麼少,要求得到的東西卻這麼多,所以就不由得大笑起來。”

      齊威王聽了,懂得淳于髡的諷喻之意,不覺也笑了起來。他也感到自己送給趙王的禮物確實太少了,於是當即下令將禮物增加到黃金一千斤、白璧十雙,四匹馬拉的車子一百輛。

      淳于髡帶著重禮來到趙國,趙王接受了禮物,派大將帶領精兵十萬,戰車千輛,前往援助齊國。楚軍聽到齊國請來了趙國救兵,便連夜撤兵而去。

      後來,“大笑絕纓”這一典故,用來形容為某一種可笑的事情而放聲大笑,或形容笑聲程度之強烈。(梅初)

      《史記·滑稽列傳》

  • 5 # 茶知事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期間發生的故事太多了,下面列舉30個對應典故:

    1、胡服騎射

    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2、竊符救趙

    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5、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

    勾踐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華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則故事是韓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南韓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

    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 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

    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嚐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1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 盜蹠》,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11、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

    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12、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 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髮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準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話)?”

    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12、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準備”背城借一“。

    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14、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準備到晉國去。

    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15、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範氏世代通婚姻,萇弘曾幫助過範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

    萇弘死於蜀,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16、懸樑刺股

    出自《戰國策 秦策一》。蘇秦遊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

    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17、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幹中求學,幹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18、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

    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華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19、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 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

    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20、大義滅親

    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

    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籲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籲,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

    《左傳》因此稱讚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21、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

    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醜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醜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

    22、呆若木雞

    出自《莊子 達生》。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派人反覆催促,紀渻子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

    莊子用這個故事,原義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後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

    2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 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

    “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醜恨美,壞人恨好人。

    24、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莊子說:“筌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後世用“得魚忘筌”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25、斷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孟子被後世譽為“亞聖”,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

    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為大學者。後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23、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一天夜裡,伯牙乘船遊覽。彈起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絕不已,伯牙興奮極了,此後二人成為至交知己。

    27、高枕無憂

    出自《戰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後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民收租的任務,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

    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他透過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田文為齊國相。於是田文在其後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

    28、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鄙諺曰:‘利令智昏。’長平一戰之前,秦攻打韓,南韓的一部分土地與南韓本土失去了聯絡,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南韓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苟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

    在趙國內部,關於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願意看到的。

    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並由此引發了戰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

    29、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 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因為後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

    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餘。晉國並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

    楚國於是派並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佔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於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並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於此時),再與您交戰。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後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後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該是出自於毛澤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

    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並未太多的傷及筋骨。

    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並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物件,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後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並攻打護送的秦軍。

    晉之後,秦華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

    30、馬首是瞻

    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春秋時期,晉國作為中原大國,處於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國如要稱霸,必須要過晉國這一關,反之,如果晉國要確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須擊敗其他的挑戰者。

    所以,秦、楚都與晉國發生過多次的大規模戰爭,總的來說,各有勝負,任何一方都沒有確立絕對的優勢。

    在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時候,晉國率領著其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附庸國向秦國發動進攻,並且一路打到了咸陽的附近。

    秦軍的頑強的拒絕求和,並在涇水上下毒,聯軍傷亡不少。聯軍統帥荀偃於是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意思就是說:“雞鳴套車,填塞水井,剷平土灶,看著我馬頭的方向前進”。

    但是聯軍並不是團結一氣,各國軍隊只是拼湊起來的,並不齊心。欒黶首先就違抗命令,帶領下軍回國了。荀偃沒有辦法,也就只好下令諸侯軍隊全部撤離了秦國。

    總的來說,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團結一致,共同對秦軍發動致命一擊的決心,無奈,諸侯軍隊各懷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了。

  • 6 # 千河讀歷史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春秋戰國呢是一個燦爛的時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也是一個非常悲催的時代。無數歷史名人,無數的學術會都是出現這個年代!

    挑一個比較有名的典故來講一下

    圍魏救趙。

    這個故事呢發生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後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 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痺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孫臏得到齊威王的讚賞。

    圍魏救趙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 7 # 讀書遊記

    太多了,這些典故,比如: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4、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5、胡服騎射

    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6、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7、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勾踐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8、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南韓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9、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

    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還有好多~不一一列舉

  • 8 # 陽剛至強1

     春秋戰國歷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1.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2.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3.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4.胡服騎射

      出自《戰國策·趙策二》。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5.竊符救趙

      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6.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7.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8.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南韓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9.懸樑刺股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遊說秦王,上書數次,秦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10.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後世用“得魚忘筌”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1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1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井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天下”, 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1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井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1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再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井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珥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7.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8.朝秦春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9.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井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井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20.愛媵賤女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陪嫁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華人看到陪嫁的好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高,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 9 # 花落__若相惜

    我們現在說的很多成語典故都出自春秋戰國,春秋和戰國還屬於周朝,但是周天子已經沒有權威,比如:

    1、退避三舍:主動退讓九十里,一舍等於三十里,避免衝突。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避難,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臥薪嚐膽:大家都明白越王勾踐滅了吳王夫差的事,比喻發奮圖強去做一件事情,睡在柴草上面,吃飯前先嚐一嘗苦膽。

    3.紙上談兵: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父親認為他是紙上談兵,後來趙奢死了,趙王用趙括頂替廉頗守城,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用趙括,長平之戰被秦軍白起坑殺40萬士兵,趙國一下進去暮年。

    春秋戰國有很多成語故事,大家可以去了解下:尊王攘夷,一鳴驚人,問鼎中原,負荊請罪,圍魏救趙…等等

  • 10 # 觀今昔

    退避三舍,源於春秋晉公子在外流亡與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反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避之’。 ——《左轉》

    臥薪嚐膽,源於吳越之戰,越國敗,越王勾踐每日睡於柴草上嘗苦膽立志報仇,“臥薪嚐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

    紙上談兵,出自戰國名將趙奢之後趙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括少年熟讀兵書,書本上的知識難不倒他,後替廉頗做趙國大將,被白起打敗,士兵被坑殺四十萬。 這個典故用來形容只會空談,不會實際行動。

    圍魏救趙,源於戰國時齊國援助趙國,圍攻魏國首都的戰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時,魏攻趙國都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採用軍事孫臏之計,乘魏國國內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解了趙國之圍。

    朝秦暮楚,出處: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故朝秦而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大諸侯國互相對立,有的小諸侯國為了生存時而偏向秦國,時而偏向楚國。稱為朝秦暮楚,比喻人反覆無常。

  • 11 # 一杯茶的時光

    春秋戰國,歷時500餘年。其間戰火紛飛,英雄輩出。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都給後世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

    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歷史典故還遠不止這些,並且幾乎都已成為影響後世語文表達的成語。

  • 12 # 零點拾韻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記得小時候歷史老師教我們背過中國的歷史程序:“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春秋戰國的確很亂,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從未消停過,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春秋五霸,你爭我奪;戰國七雄,戰亂不休。曲折浩蕩500多年的戰爭史,留下了很多經典戰例,其中《三十六計》的典故就有13個發生在這段時期,包括:圍魏救趙、以逸待勞、趁火打劫、無中生有、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釜底抽薪、關門捉賊、遠交近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走為上計。

    下面我選取其中三個典故與大家一起分享:

    美人計

    這一出美人計的女主角有兩位,其中一位叫鄭旦,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西施。春秋時,吳越之戰,越過戰敗,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後得以回國。想要報仇雪恨,但無奈吳國太強大,不能強攻,只能智取。這時候越大夫文種向勾踐獻出計策,也就是利用吳王夫差作為男人的弱點,請兩位美女出場,獻給夫差,以示交好,麻痺夫差,最後勾踐乘夫差北上會盟之時,突出奇兵伐吳並一舉拿下。

    空城計

    現在說到空城計,很多人都會馬上想到諸葛亮,其實典故源於春秋時期鄭國與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666年,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危在旦夕。關鍵時刻,鄭國上卿叔詹在眾臣面前獻上一計,也就我們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時諸葛亮撫琴奏樂那般情景。楚國將士趕到城下,懷疑其中有詐,不敢貿然進攻。恰在此時,齊國收到訊息,鄭、魯、宋三國聯合發兵救鄭。公子元看形勢不利,趕緊收兵回營。

    釜底抽薪

    春秋末期,晉國落入智、趙、韓、魏四家之手。公元455年,趙、韓、魏三聯合攻打趙家,趙襄子知道敵眾我寡,就退守晉陽(今天的山西太原),封城避戰。但是智伯瑤比較狠毒,摧毀晉水河堤想要淹死晉陽軍民。眼看晉陽危在旦夕,這時候主角上場,也就是趙家門客張孟談,他對趙襄子說:把韓,魏拉攏過來,就可以變他們三家打我一家為我們三家打他一家,釜底抽薪,能夠反敗為勝。最終,還真如張孟談所料,趙、魏、韓三家達成協議,共同攻打智家,智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

  • 13 # 木山文

    春秋戰國的典故多不勝數,這裡介紹一個叫"贈袍解仇"的典故和在它背後包藏的典故。戰國時,魏國有個叫範睢的人,在中大夫須賈門下做食客。一次,隨須賈到齊國去辦事。齊國的齊襄王派人到旅館給範睢送去禮物以結交。被範睢拒絕了。回到魏國後,須賈將此事彙報給宰相魏齊.。魏齊與須賈都是嫉賢妒能之人。決定害死範睢。魏齊擇日請百官到家赴宴。在宴席上宣佈範睢裡通外國的罪狀,令人當場杖死。直打到範睢死了過去,又命將其抬至廁所尿池,讓其遺臭萬年。宴席散了,魏齊命人將範睢的屍體拉到郊外荒僻處埋了。範睢在尿池中被尿衝得甦醒了過來。在身體的劇痛與心中的劇痛疊加之下,腦筋飛快轉動,想到了一個脫身,求生之計。當車伕用車將範睢拉到無人之處,範睢忽然開口說話。他說,我受此重傷,內臟已破,最多捱得幾個時辰必死無疑,只是擔心死後屍體被野狼所食。我在朋友處,存有百金,故請您將我送到朋友處,將百金相贈,抱你全屍之恩.那人將範睢送到朋友處。範睢讓朋友鄭平安取百金交於車伕。(實際上是他知道鄭平安富裕,乃臨時相借,他又知道鄭平安家有一秘密地窖,即時藏身其地窖中。)每晚鄭平安送食物於他 。就這樣 在權傾一國的宰相魏齊的眼皮之下,保住了性命。一邊養傷一邊留意秦國之來使,終於等到秦國的王稽來魏辦事。於王稽回國途中,將範睢悄悄藏於王稽車內帶出國境,到了秦國。到秦國後,沒有急於見秦王,一方面請王稽將朝廷情形多多介紹,另一方面改名張祿,到一家飯館當堂倌。多方打聽社會輿情和一般百姓的想法。打死,再往屍身撒尿的深仇大辱,記憶猶新,他要想報仇就要獲得報仇的力量。.當時秦國的秦昭王在位36年,政治上最有勢力的4個人,禳候,華陽君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兄弟;。涇陽君,高陵君是宣太后最寵愛的兒子,昭王的兄弟。禳候是宰相,其它三人輪掌兵權。依仗太后,權勢很大。都有廣大的封邑,家財都在國王之上。範睢瞭解了全部情況,三個月後。秦昭王的車駕路經飯館門前,範睢忽然跑到當路,衛士前來驅趕說,"你不知道是我王嗎?"範睢高聲說道,"秦國只有穰候和太后,哪有什麼王!"秦昭王聽到他話中有話,命將此人帶到王宮,然後屏退左右。問:"先生有何見教?""諾,"諾。"連問三次,三次不答。"先生終究不肯賜教嗎?"範睢這才說道:"現在我寄居秦國,和您的關係還很生疏,而我所要說的,卻是關於君臣之間和骨肉至親之間的事,今天說了,明天就可能有殺身之禍,死固然沒有什麼可怕,人總是要死的,只要我說的話對秦國有利,即使因此被殺,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所顧慮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看見我為秦國盡忠而被殺,那麼恐怕他們從此就要度口裹足,末肯向秦了."範睢此次談話,深深打動了秦昭王,取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後來拜範睢為宰相。收回了穰候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還讓宣太后告老,不許他再過問朝政。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也都住到關外去了。秦國的強大與能任用其他六國的賢才有關。此前有商鞅變法,這次又接受了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決定進攻魏國,魏國忙派須賈帶重金去秦國求情。須賈到秦國後,按慣例先到宰相張祿府求見,但很難見到,只在今日,答應明日上午接見。時值隆冬,北風呼嘯。晚飯後須賈心中煩悶,到門外溜達。忽見前方一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北風下瑟瑟發抖。仔細一看,竟然是範睢,嚇了一跳,問:"你還活著?"範睢答道:"幸虧活過來了。"須賈向:"你現在此地作何營生?"範睢答:"給別人幫工"。說時冷得牙齒打戰。須賈見狀,說一聲你竟一寒至此!急忙脫下身上綈袍(繭綢袍子)披在範雕身上。範睢連忙推辭說:"如此貴重之袍,我不敢穿,我穿了您怎麼辦?"須賈說:"穿去吧,我還有。"範睢道聲謝,轉身蹣跚而去。第2天須賈來到宰相府先跪下磕頭。上面說聲抬起頭來,須賈抬頭一看,竟是範睢。心中全明白了,不斷叩頭獻罪,範睢問:"你有何罪?"須賈答道:"小人之罪,擢髮難數(意思是,把我的頭髮一根一根的拔著數,也數不過來)"範睢說:"念你送我綈袍,還有念舊之情,我饒你性命,但是你必須為我通知魏王,趕快把魏齊的頭送來。"後來魏齊被逼而死.這個"贈袍解仇"的典故的背後,有杜口裹足,一寒至此,擢髮難數幾個典故,還有一句成語,是有人說範睢"睚眥必報"。我們看,範睢後來讓鄭平安當了將軍,讓王稽當了河東守。這是冒著生命之險救過自己命的恩人。報恩乃君子所為。須賈害己之仇,殺之不為過。只因其贈袍而解仇。也是仁之恕了。至於逼死魏齊,快意恩仇,自是男子漢所為。睚眥必報之說,不提也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形式有哪些具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