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一說今南陽臥龍崗,一說今湖北襄陽……雙方爭了1000多年,未有結果。目前,雙方互罵,古南陽、古襄陽、河南、湖北……受到牽連。
9
回覆列表
  • 1 # 戰塲YOK1942419

    其實沒什麼可爭議的,祗要考證東漢末年的南陽在那裡,就知道了,這是諸葛亮自已說的,一定不會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存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2 # 牆頭觀史

    從三國志的記錄看,諸葛亮出生於今天的山東,因為避亂於亂世,諸葛家舉族遷徙到今天的湖北。從後來他隨劉備出山看,他曾經在湖北有過一段時間的鄉居時間。這就是他在出師表中說的躬耕於南陽。

  • 3 # 龍久於池

    《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自己說的是南陽,當然是南陽鄉村,肯定不會在南陽城裡。近兩千年了,行政區劃不斷調,倒底當年的臥龍崗屬於今天的襄陽市還是南陽市,誰也說不清。今天的襄陽包括三國時的襄陽和樊城,名字從襄樊變為襄陽,不就是為旅遊曲意為之的嗎?北方地區經歷了五胡亂華、金、元等異族統治,襄陽和南陽作為軍家必爭之地,漢末村民,世居臥龍崗延續至今可信度如何?憑什麼相信有旅遊開發利益嫌疑的村民?我曾經遇到一個自稱諸葛亮後人的人,說他會祖傳的八卦算,哈哈。臥龍崗在哪?隨便選。

  • 4 # 信達17

    這些歷史名人的競爭無非是現代人的利益相關,關於諸葛亮的競爭比較權威的說法是,老家是現在的臨沂,至於南陽是地名的說法不一,古南陽並不是現在的河南而是現在的湖北。當然考古的準確性有待於論證,像曹操墓的挖掘考古一樣,還沒有充分形成絕對的證據當地政府就開始爭奪了。

  • 5 # 歲月如歌呢

    我感覺諸葛亮可能在古襄陽耕地。因為以前劉備三顧茅廬時很快就到了臥龍崗,所以我感覺古襄陽距離古新野很近。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在古襄陽耕地。

  • 6 # 暖暖線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道出了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前的躬耕所在地,南陽。

    本無爭議的事情,斗轉星移,100多年後,襄陽出了個習鑿齒,在他所著的《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隨令襄陽南陽上千年來,諸葛亮躬耕地爭論不休。

    我們,不妨越過漢水攻下阿頭山,看能否終止諸葛亮躬耕耕地之爭。

    阿頭山,這個在習鑿齒諸葛躬耕地襄陽說出現以後,消失的山頭,只是名字消失了,山體還在。根據《後漢書》和《乾隆襄陽府志》阿頭山,位於萬山以西。阿頭山歸屬襄陽。

    登上阿頭山之後,東望才是襄陽人所說的萬山隆中。阿頭山尚且歸襄陽管轄,更靠近襄陽而遠離南陽的萬山隆中,怎會歸南陽管轄?

    站在阿頭山上,想同一個習鑿齒,在《襄陽記》中卻說亮家於襄陽,還說亮同縣(襄陽縣)龐德公怎麼怎麼,一會南陽一會襄陽,到底是襄陽,還是南陽,習鑿齒自己都弄不清楚了。

    隆中環境優美,今天看來修竹參天,是個度假旅遊的好去處。更適合隱士過一種修仙的日子。想諸葛亮17歲時,作為太守的叔父去世了,失去了依靠,劉表胸無大志,不重用新人,諸葛亮便攜家帶口遷居南陽(古代人結婚早,那時諸葛已經結婚),過起了布衣躬耕的普通生活。少年諸葛亮肯定是胸懷大志的,也想大展鴻鵠之志,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南陽,是王侯將相的家鄉,皇帝發跡的地方,資訊比較靈通。諸葛亮想靠近南陽以便觀察天下局勢。怎奈自己是個布衣,又年輕又沒錢,便怯怯的在離城10裡的西南角臥龍崗,搭起茅廬安頓下來,過起了躬耕求志的生活。

    後遇劉備三顧茅廬,風雲際會,遂三分天下。

    翻遍漢書,三國志等史籍,所有南陽獨立使用的地方都指的郡治所在地宛城,即今南陽市區。而所描寫的其他地方如新野、葉縣等都直接用當地名字或者加上南陽新野,而不會用南陽來代替新野、葉縣等所轄地方。

    這點在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裡,即得到了印證。

    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後出師表》曹操智計,絕殊於人,然困於南陽。這裡的第二個受困於南陽當指在宛城被張繡殺了二子,射傷自己。難道前後出師表,相隔一年左右,對南陽竟有兩個解釋嗎?

    所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就是指的南陽臥龍崗。

  • 7 # 寧靜致遠安然

    這爭的兩個地方,要我說有點丟人!沒有真憑實據,你說你爭什麼?一心就想靠老古人的名兒去發家致富?你說你丟人不?你能不能做點實事?你能不能想點辦法,把現在的生活弄紅火了?你那麼窮,老諸葛願意被你拖著走嗎?你若是官,別爭著,做實事帶群眾抓緊緻富!你若是群眾,別瞎爭那沒用的,努力乾點活兒,錢包鼓起來是正事!

  • 8 # 看看這個婆娑世界

    中國有這樣的紛爭暴露了華人不會樹立民族智慧象徵的劣根性!國外也有自己國家的智慧典範,但是外華人把他塑造成全民族的驕傲,把他推向全世界!從來不會在這個名人出生在哪裡,歸哪個地方所有,能給某一個地方帶來多少經濟利益上面做文章!華人只會爭這些眼前的利益,就好像某一個地方囊括了中華民族所有的智慧。諸葛亮在山東,在河南,就好像這兩個省份有某種意義上的地區優越性!短時間沒內也許會給地方上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長遠來看無形之中,不利於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大張旗鼓在媒體上爭來爭取,讓所有人知道諸葛亮是我們這裡的人,外省的來旅遊,看見諸葛亮的塑像,是一個華人的心態看國家的人文遺產呢,還是以外省人的心態看看別省的歷史名人呢?外國經常因為思想意識上的不統一陷入長達百年的內戰,不知道這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

  • 9 # gaosheqin

    關於諸葛亮種紅薯的地方,我來說兩句。這個問題爭吵已經快千年了,因為隋朝時代宛城改名為南陽。我想如果地球不爆炸,這個問題還要無休止的爭吵下去。南陽市抱著“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句話不丟,所以這個問題就永遠是解釋不清楚的。漢朝是施行郡縣制的,南陽郡當時確實管轄了湖北廣大地區,包括棗陽、谷城和老河口等地區。有人說南陽只管漢江以北,以漢江為界線,這種說法不太準確。在國際上的土耳其還橫跨直布羅陀海峽兩岸,橫跨歐亞兩州,莫說是一個漢江兩岸的南陽襄陽了。

    其實,為了一個諸葛亮種紅薯的地方爭吵確實傷了兩市人民的和氣的。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沒有小說說的那麼神話。諸葛亮三分天下有餘,平定天下不足。荊州丟失了,說明沒有把荊州襄陽戰略位置看的重要。荊襄於漢江以北曹操部的龐德大將軍來勢兇猛,荊州東南部也是東吳諸多將軍虎視眈眈的看著,劉備諸葛亮只派個關羽把守荊州,確實有些考慮不周到。

  • 10 # 手機使用者50889525122

    當年劉備是在襄陽被蔡冒追殺逃到水鏡莊見的水鏡先生的,要是腦子沒毛病的話就去看看水鏡莊離所謂的隆中有多近,為啥不引薦劉備去呢,卻讓他三次上山求呢,在說了,劉備一輩子膽小怕事他可能會不怕死去一次找諸葛亮,而不會去三次的,在說了,蔡冒也不是等閒之輩,不會說劉備去了三次他都一點也不知道的,要知道要治劉備於死地的可是蔡冒等人,在說了新野去隆中可是要過漢江的,去白河可以在新野就可以過白河然後就可以直接去臥龍崗的

  • 11 # 打工作家劉金山

    這個問題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答案是:都是野雞進化而來的。諸葛亮兩頭住,平時住在南陽臥龍崗,過年過節住在樊城古隆中,說《草廬對》是指躬耕南陽,說《隆中對》是指躬耕襄陽。北師大版南陽指今南陽,人教版南陽指今襄陽。其中貓膩,誰人不知?

  • 12 # 魏晉風度53848085

    問個問題,你在中央電視臺回答家鄉哪裡?是答河南,,南陽,鄧縣,馬集,劉家院村?還是連著一起答,還是答“劉家院村”。我想正常人應答:河南或者南陽,而不會答劉家院吧。如此,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上表時對皇上說自己“躬耕南陽”而不是“躬耕隆中”了。行政區劃變更及對外介紹常識所致的誤讀而已。諸葛亮的老師,朋友均在今襄陽四周30公里左右。若他在南陽,古代交通不便,能常常聚一起嗎?專家沒常識,不如老爺子。

  • 13 # 愛在心裡77214849

    至於南陽與襄陽之爭,完全沒有必要。爭論什麼。自身能做到一線城市,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比如上海東方明珠,外灘。深圳紅樹林與老街。這些成功不是名片也是名片。無線提升知名度。在乎古文歷史嗎?自身發展不足不能責古人相爭。遠的不比就比鄭州。鄭州曾經是什麼?就是一個小小縣城。現在呢?勸南襄之地不必名爭。有能力國際舞臺在於爭鋒。

  • 14 # 龍行天下62046271

    南陽說是文化大市,其實文化滋養了南陽,南陽卻很少拿錢發展文化。南陽文人除二月河外,幾乎都不怎麼有錢。南陽領導口口聲聲發展文化產業,沒見成功一例。南陽文化都快成為井底文化,封閉發展不大。連個南陽諸葛亮都保護不了。南陽諸葛亮都快被所謂專家稱為山寨了襄陽。"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都快被"襄陽城西二十里"這樣的註釋取代,《出師表》都要變《漢晉春秋》了,一笑?

  • 15 # 麗康豐壤

    其實毫無爭論的必要了!諸葛亮自己講了躬耕南陽,所以這個名分就歸南陽了,不管他在哪裡,諸葛亮這個文化符號屬於南陽了。就像李白,他出生在現在的吉爾吉斯,但是你能講他不是華人嗎?

  • 16 # 西木哥a8909

    我覺得是現今的襄陽!三國時的隆中是屬於南陽管轄的所以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再看襄陽隆中確實是山高林密怪石凌雄。是適合古代文人墨客隱居的地方!而南陽的臥龍崗就是一個土坡一樣的地方!這樣的地方怎麼隱居?

  • 17 # 羅傑_摩爾

    三國時的南陽(宛城)非今日南陽,首先看仔細了諸葛亮是隨叔父投靠荊州牧劉表,當時荊州治所在襄陽城,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前後都嫁給了襄陽大戶人家,諸葛亮只有帶著弟弟在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躬耕苦讀,這中間並娶了離隆中五里地黃家灣村黃承顏的女兒,當劉備身陷險境馬躍檀溪(檀溪在襄陽城西郊)逃到南漳境內碰上了水鏡先生,並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這就成就了著名的隆中對。

    一說諸葛亮的躬耕地根本不可能在今天的南陽市,當時南陽市叫宛城屬曹操的轄地,對劉備來說是敵戰區,不可能來去自由的三進三出,二說諸葛亮無緣無故的由襄陽跑到二百五十里外的南陽去幹什麼?請給我個理由。縱觀諸葛亮出山前的朋友圈裡親戚,朋友,老師,老丈人所有社會關係等等都是襄陽人或居住在襄陽,竟然沒有一個南陽人,這就奇了怪,以南陽人所說在南陽躬耕苦讀十年關係網朋友圈卻都在襄陽這個問題怎麼解?

    時代變遷斗轉星移,地名屬地的更迭給現今的人留下太多的疑團,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除了南陽這倆字沒有任何跡象和能解釋通的理由說明諸葛亮在今天的南陽待過。

  • 18 # 九頭鳥141743952

    據《襄陽縣誌》載,“獻帝初平元年,以劉表為荊州刺史,徒治襄陽,萬山以東,漢水之南為襄陽境。萬山以西,漢水之北,則為南陽鄧縣境。”又載“萬山在縣西十里,山堂肆考雲,在襄陽府十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又載“隆中山在縣西二十里,有孔明舊宅,今為武侯祠。”

    這些記載,把東漢時期的郡縣轄區界限講的明白,以襄陽城西十里的萬山為分水嶺。漢水流經隆中歷孔朋宅和樂山,隆中山和樂山在漢水之南,山與水指示出具體的明確方位,(見《水經注》).在今南陽臥龍崗附近是查找不出有名的漢水和隆中山。諸葛亮交往的親朋好友,都在襄陽一帶和沔南即漢水之南。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答對中,諸葛亮提出有名的對策在此產生,故名“隆中對”。從以上來看,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具體位置,應是現今襄陽城西三十里的隆中。

    不管是從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昔日躬耕於南陽是以當時郡名為自己的居住地,縮小到具體的縣村來講,隆中屬於歷史上南陽郡的鄧縣所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這是無可爭辯的了。

    《水經注》載“沔水又東徑隆中孔明舊宅北。”又載“沔水東徑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

  • 19 # ALEX陳宇

    我就問問一個人的老婆老丈人,老師,讀書摯友,來投靠的親戚都在襄陽,他為什麼要一個人住到上百公里外的南陽?那時候可沒有動車!然後我你再問問,宛城當時對劉備來說是敵佔區啊,那是曹操佔著的地盤,他敢只帶兩個弟弟就去三顧茅廬???

  • 20 # 華夏中華中州中土中國在中原

    以下歷史事實與證據都充分證明:諸葛亮是在河南南陽躬耕的.所謂的“襄陽說”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所謂什麼爭論了上千年也是人為製造的,哪有上千年的爭論?事實一直很清楚:諸葛亮就是在南陽臥龍崗耕種,其“臥龍”的稱號也是因其躬耕南陽臥龍崗得名。

    諸葛亮躬耕地是並非千年歷史疑案。可以說2000年以前舉國上下,海外同胞和所有華人都一直以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因為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前後出師表)中,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山東人;也可以說自己家住哪裡。偏偏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呢?諸葛亮深知他自己是名人,所以在這重要的文獻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紀念諸葛亮,學習諸葛亮,可有的人為什麼連諸葛亮自己說的話都不信?還談什麼敬仰之情!為什麼魏國降將黃權沒有去湖北或山東去祭祀諸葛亮?而跑到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

    為什麼會有“襄陽說”呢?因為他們想搶名人嘛!南陽臥龍崗武候祠、諸葛草廬、三顧堂等諸葛亮躬耕的遺蹟都是中國各地有關諸葛亮遺蹟中建造最老,保護最完整的!而且有歷代官員、文化名人的題字等。湖北的隆中在漢代還不叫隆中,也是到了晉朝時的史料中才有這個名。至於後來的《隆中對》也本無其名,原只有《草廬對》,是劉備到臥龍崗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策,當時以《草廬對》為稱,後來部分學者用了《隆中對》來用了,久而久之變成《隆中對》了。

    證據之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述躬耕於南陽

    正史《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後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段話出自諸葛亮給後主的奏章中,可稱為第一手材料,是無可非議的,因而,它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最可信的證據。

    證據之二《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

    在《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中,諸葛亮說:“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黃陵廟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諸葛亮奉命領兵進軍益洲,船隊進到西陵峽,他登岸看到一座斷壁殘垣的古廟,原來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廟宇,由於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諸葛亮感慨萬千,即派人“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廟宇建成後,即撰寫了《黃陵廟記》,並刻碑銘記。

    證據之三 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雲:‘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據《葉縣志.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今平頂山衛東區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至今儲存完好。`

    證據之四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儲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餘一要斟酌,豐也不錯,兇也不錯~~~”。其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穀旦,尚書僕射和浴手敬書。

    《躬耕歌》文詞樸實無華,雅俗共賞。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閃爍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遠,與三國相近;二是系東晉名宦顧和手書,有較高的聲望;三是出土在南陽,且至今儲存完好。這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證據之五 "三顧橋碑”證明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時先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喻為“臥龍”的諸葛孔明,於是就發生了“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具體發生在哪裡呢?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駕,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古今圖書整合》“南陽府”古蹟部分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詞,春秋祀焉。”

    劉備當年屯兵新野,來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必經梅溪河橋。該橋原本是一座極普通的小橋,因劉備“三顧茅廬”時經過此橋,世稱三顧橋,至今約有1700年曆史。清代在舊橋的基址上修建為石板橋,1968年由於城市擴建,又將此橋改修為水泥結構的拱券橋。

    “三顧橋”在歷史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康熙壬辰年編修的《龍崗志》中雲:“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里許,離臥龍崗亦三里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此,因名。”令人驚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臥龍區棉花加工廠院內的建築垃圾中發現了一塊“三顧橋”殘碑。碑文曰:“…..三顧口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後來漢室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蹟,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口口是橋修以流芳於不窮……。 三顧橋殘碑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它確鑿無疑地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它用實物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證據之六 晉李興撰《祭文》在南陽祭祀諸葛亮

    西晉惠帝時,為紀念先賢,曾命令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為此,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此事發生在晉永興年間,當時,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駐節宛城,李興是劉的參軍。李興為劉弘代寫了《祭諸葛丞相文》,他們是在沔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諸葛亮的活動。然而,“襄陽說”抓住這篇《祭文》斷章取義,認為“於沔之陽”就是在襄陽諸葛亮故居。其實,這是誤解,古時人們俗說“山南水北謂之陽”,此處說的“於沔之陽”,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活動,並不是沔南的襄陽故宅。

    證據之七 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

    亮初亡,黃權則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人。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劉備襲取益洲後,任用其為代理偏將軍,劉備為漢中王后,任權為治中從事。劉備在蜀稱帝后,欲報荊洲失守、關羽被殺之仇,將伐東吳,黃權竭力勸阻,但劉備不從,一定要率兵親征。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後來,伐吳果然失敗。黃權因“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故而降魏。先主嘆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黃權與劉備及諸葛亮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對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即和南陽同鄉人在諸葛亮躬耕過的臥龍崗,修建了一座諸葛庵,因時節進行祭祀活動。

    證據之八 諸葛亮為劉備從南陽貸款以為軍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洲,從南陽大姓晁氏貸款千萬,以為軍需,諸葛亮擔保,券至宋猶存。”這是一條極重要的主證材料。當時打的借條,至宋代仍然儲存著。

    證據之九 諸葛亮為其弟在南陽娶妻

    《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現存的《瑯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稱:“亮生於瑯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該宗譜還:“諸葛亮次孫諸葛京次子(諸葛)衝攜眷復歸故里,又還瑯琊。

    從《諸葛宗譜》看,諸葛亮系山東瑯琊郡陽都縣人。其原本姓葛,後裔被漢文帝追封為諸縣侯,所以人們稱他們為“諸葛”,久而久之,就習用以為複姓了。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諸葛謹在東吳效力,弟諸葛均年少時,跟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躬耕,自食其力。諸葛均年長後,諸葛亮就在南陽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為妻。

    證據之十 唐裴度著文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成都武侯祠大門左側碑亭中,矗立著《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他在碑文開頭說:“度嘗讀舊史,祥求往哲”。這說明裴度對先賢諸葛亮的生平經歷及業績都作過研究,是很瞭解的。裴度稱讚諸葛亮是一個“藏器在身,待時而動”的英才。碑文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這是迄今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最早的石刻記載之一。像這樣年代久遠,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碑刻,能儲存至今,實為難得。

    證據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獻記述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唐代,諸葛亮已名揚天下,大量文獻和碑刻記述了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以及臥龍崗、諸葛廬等方面的事蹟。如,唐刑部員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稱:“伊昔武侯,踠足南陽,退藏於密,不曜其光。”呂溫在《諸葛武侯廟記》稱:“胥字南陽,堅臥待主,三顧縝說,群雄粗定。”嚴從在《擬三國名臣贊序》稱:“先主之跡遠播於汶隅,孔明躬耕南陽,盤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論》稱:“昔諸葛亮擁膝南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州平、元直以為信然,雖涯量可窺,而遺蹟可見。”趙均的《金石林時地考》稱:廬“在南陽城西南七里。”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證據之十二 宋代堅持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人越來越多

    例如朱黼在《評諸葛孔明》稱:“孔明高臥南陽,自比管樂,世人莫之許也。餘竊論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儔也~~~~~夫孔明之於伊尹,所遇雖異,處心則同。夫躬耕有莘而樂堯舜之道,躬耕南陽而吟‘梁父’之詩,同一隱晦也,聘三往而後起,駕三顧而後從,同一出處也。”

    宋司馬光在《諮治通鑑》中雲:“初,瑯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魏略》雲:“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這些資料徹底否定了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

    證據之十三 岳飛謁南陽武侯祠並手書“出師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對諸葛亮十分敬慕,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過南陽揮毫書寫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並寫有跋語:“紹興戊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證據之十四 元代文人學士詠贊諸葛亮躬耕南陽

    元代江西儒學提舉楊維鎮在《孔明自比管樂論》稱:“漢之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陽時,常自比管仲、樂毅,人固謂其大言誇世耳,以餘觀之,其才業則過於管樂”。元代儒學教授王謙在《丞相諸武侯廟碑》稱:“距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崗曰臥龍,俗以武侯隱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區,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學士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臣瑾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崗阜然隆起,曰臥龍崗,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證據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元仁宗於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欽定的。

    據元代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到南陽謁諸葛亮祠,“慨然興懷”,即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此工程計施工四年。完工後,河南向朝廷奏請命名 。元仁宗於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院集議,給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祠正式命名為“武侯祠”。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從此得到朝廷欽定的地位。程鉅夫為元代翰林學士,湖廣京山人,當時參與集體研究並撰《敕修》碑文,應該說是可靠的根據。

    證據之十六 明代官方誌書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

    明代,諸葛亮躬耕南陽進一步得到官方聽肯定,並載入史冊。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的歷史地理專著,該志書卷30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該志書在卷30南陽流寓條又稱:“諸葛亮,本瑯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明嘉靖南陽府志》的說法,大致與《大明一統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經河南等處布政司奏請,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實為諸葛亮藏修發跡之所”,“但襄陽不過亮與隱士龐士元往來遊息之地。”

    證據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記述

    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呈照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亙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故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憲皇帝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於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者為俊傑,諸葛孔明真俊傑也~~~~。”

    明李東陽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書院,設山長,聚徒講學,給田數百頃。”

    證據之十八 明代名仕極為關注南陽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縣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許,有崗曰臥龍,舊有諸葛武侯祠,歲久就圮,... 明代詩讀蜀地新都人葉桂章在《武侯記》稱:“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侯祠於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

    證據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編印了《龍崗志》、《忠武志》二書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記》稱:“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蹟,於瑯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晦地也,亙古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雲…….”

    清澎而述在《重修諸葛丞相忠武侯祠記》稱:“史稱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顧諸葛亮於南陽。南陽西七里許,相傳為臥龍崗,即躬耕舊處……。”

    證據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諸葛書院碑記的論述

    清鹿祐在《募修南陽臥龍崗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實兼備聖賢禮用之學,考其生平行事,無不原本經術,與三代之英相頡頏,方其躬耕隴畝,三顧而始出草廬……。

    清閆興邦在《重建南陽臥龍崗諸葛書院碑記》中曰:“去南陽城西七里許,有臥龍崗,公所隱居樂道處,元至正十年,敕改為諸葛書院,聚生徒,撥瞻田,使學於其中。昔自明季委為灰燼,……。”

    證據之二十一 諸葛亮在南陽曾有多處活動遺蹟

    史載,諸葛亮在南陽,還有多處活動遺蹟,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雜俎》載:“諸葛亮本瑯琊人,徙於順之陽之石峽口,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今裕州石峽口(今方城縣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時石記猶存。又嘗寓居於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蹟也。又唐縣有諸葛莊,武侯之遠田也,曾犁出古碑,在縣西桐寨鋪,去南陽市六十里。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雲:‘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有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從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主國隋時物,則去三國未遠,當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證據之二十二 諸葛亮曾在桐寨鋪諸葛莊購田耕種

    據南陽《唐河縣誌。地輿志古蹟》記載:“諸葛莊在縣西四十餘里,位於桐寨鋪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諸葛莊’三字,相傳武侯曾置莊田於此,去南陽舊廬僅六十里。”

    證據之二十三 葛亮《遠涉帖》敘論稱亮躬耕南陽

    諸葛亮之《遠涉帖》,始見於北宋風內院奉敕撰著《宣和書譜》卷十三,“草書敘論”曰:“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少孤,依從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陽,高臥不仕。蜀先主三往見然後起。先主喜而謂其臣曰:‘吾之得亮,猶魚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遠涉帖》是諸葛亮唯一存世的臨仿本,“草書敘論”則提供了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

    證據之二十四 歷代文人學士讚頌諸葛武侯

    歷代文人學士寫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讚頌諸葛武侯,從中可以窺見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蹤跡,現選列數首: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唐 李白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南陽》 唐  胡曾

    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曾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當此時,臥龍獨摧藏。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先。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疆。

    證據之二十五 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在元、明、清歷朝的志書中,均明確表述了諸葛亮當年躬耕和受三顧於南陽臥龍崗。志書中稱:“臥龍崗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明《地理志》曰:“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明代將領俞大猷在《重建諸葛亭記》稱:“昔諸葛亮先生躬耕南陽時,人以‘伏龍’稱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崗曰臥龍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於這兩種說法,我們認為,不論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說明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居住過,臥龍崗即侯躬耕處。

    陽證據之二十六 劉備三顧草廬只能在南陽臥龍崗

    在《三國演義》中有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當時,劉備屯兵拳野,至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陽人硬說,“劉備三顧茅廬是在隆中”,這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知道,劉備屯新野。劉備為擴充自己勢力,積極招賢納士。“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這種做法,引起了劉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陰御之”,即派人暗中監視。因此,劉備不可能 毫無顧忌地三次渡漢水到襄陽隆中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

    證據之二十七 東漢時今隆中不屬南陽管轄

    東漢時襄陽隆中不屬南陽郡管轄,是諸葛亮躬地之爭的一個關鍵問題。堅持襄陽說的人其主要依據是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所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其實,習氏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區劃的天然分界。南陽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設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漢水南建立了南郡。漢水東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當時兩郡的分界線。南郡建立時不可能獨將漢南隆中一小塊留下,待六年後南陽郡設立時隔江劃給南陽郡。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以北也。”《路史。國名記》引蕭梁任昉《地紀》稱:“漢江以北為南陽郡,漢江以南為南郡是也”。從秦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間,南陽郡與南郡一直以漢水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漢水之南,因此,東漢時它隸屬南郡而不歸南陽郡管轄。

    證據之二十八 鄧縣不是鄧城,兩地不能混同

    據陳芳績的《歷代地理沿革表》記載:“古鄧國,漢置縣,原南陽郡。”又載:“鄧城始建於晉,屬襄郡。”《匯篡》釋例曰:“今湖廣襄陽府東北二十里有鄧城。”《春秋地理考實》曰:“鄧國,今河南南陽府西南百二十里鄧州是也。”從以上資料看,鄧縣不是鄧城,兩地相隔百餘里。

    那麼,鄧縣轄不轄鄧城?也是轄不轄隆中的問題?可以肯定的說,鄧縣從來沒有轄過隆中,理由是南陽之鄧縣,與隆中相隔有山都縣和朝陽縣,加上相隔 一條江,鄧縣如何管轄隆中呢?習鑿齒由於忽略上述事實,撰寫《漢晉春秋》時,誤以南陽鄧縣為襄陽鄧城以晉時的行政區劃來證漢末人物的活動,是有違史實的。

    證據之二十九《隆中對》篇名不妥,應為《草廬對》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集》中,把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的對話節錄下來中,以《草廬對》而定名、而問世。清代張澍在編輯《諸葛忠武侯集》時根據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志》記,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我們今天看到的《諸葛亮集》將《草廬對》列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華書局編輯部於1960年8月出版時,根據清人張澍的《諸葛忠武侯集》並尊依陳壽原著《諸葛亮集》而整理點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風》卻將這段選文命名為《隆中對》,既缺乏可靠的歷史依據,又不能反映客觀實際。因此,《隆中對》純粹為後人強加,後又以訛傳訛。

    證據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紀念地各有不同內涵,不能等同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黃陵廟記》中均自表“躬耕於南陽”,陳壽著《三國志》採用了諸葛亮之自表,應該說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習鑿齒的《襄陽記》、鮑堅的《雍州記》、盛弘之的《荊州記》、《元和郡縣誌》及《荊州圖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陽隆中有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麼,諸葛亮住在襄陽隆中幹什麼呢?《魏略》雲:“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漢氏春秋》雲:“汝南孟公威,代溫恢為涼州刺史,有治名,與諸葛亮俱遊學。亮後出祁山,使杜子緒宣意公威。”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曾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這也是應該肯定的。大凡諸葛亮生前活動過的地方,人們為懷念他,都修建了紀念性建築。今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紀念諸葛亮的建築極多。以上文字來自天涯社群帳號‘’專治搞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69年美國阿波羅登月事件是真的還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