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加油努力做自己
-
2 # 育兒網
生活中,不少家長對於育兒存在恐慌,認為“三歲定八十”這個道理說的太對了,自己一定要從小抓好孩子的教育。然而,有些事情在孩子3歲前真的不能做,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早早立規矩
有的家長常命令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這樣的行為會干涉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變得沒有個性。孩子愛玩這是天性,但玩耍的時候難免會把衣服什麼的弄髒,這時候往往很多父母就會告訴孩子不可以玩泥土這些髒兮兮的東西。由於孩子還小,可能不敢違抗父母的意志,就將自己玩泥土的慾望深藏起來。如此種種,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不敢勇敢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了,顯然,這樣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 教育孩子要愛乾淨
在寶寶眼裡哪裡懂得什麼乾淨不乾淨,自己的手腳、玩具等只有好玩不好玩之分。其實,不建議父母過早地給孩子灌輸要愛乾淨這種觀念。孩子要透過爬行、觸碰、吮吸等行為去了解周圍的環境。若是大家總是阻止孩子,也就是阻礙了促進孩子各種感官發育。父母若很擔心的話,可以勤給孩子洗手,定期給玩具消毒等。
✘ 總催孩子快一點
有的父母性子比較急,面對孩子慢慢吞吞的行動表現得很不耐煩。吃飯的時候催著孩子快點嚼,穿衣服的時候催孩子快點穿,但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還小,做事情慢一點無可厚非,況且吃飯細嚼慢嚥更利於消化,對孩子身體好。要知道,成長是一個過程,人是不可能一下就長大。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再做什麼都催著孩子了,讓孩子自己慢慢來。
物極必反這個道理我們懂得,其實這也適用於育兒,過早或者過多幹涉很可能影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就好像是揠苗助長一樣,往往會帶來反效果。所以,不妨順其自然,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長。
-
3 # 陳嵐的女拳
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還真有依據。
依據:三歲前是孩子一生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人類甚至所有靈長類動物的腦幹深處,有一處情緒腦。所有情緒的反饋,發源於此。而理性和理智,是人類思維的最外圍階段。人類的真正行為的抉擇,是由腦幹深處的情緒本能反射作出。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將它稱之為人行為模式的核心晶片。
雖然孩子降生後離開了母體,但是他們之間有著奇妙的連結。母嬰關係,尤其是前三歲的母嬰關係,決定了一個嬰兒一生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底色。
在這個階段,只有母親的愛是天然、流暢、自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乳母,即使做得再好,也無法替代母親。在這個階段,母嬰周圍的關係應該盡最大可能地輔助母親將對孩子自然的愛釋放,減輕母親身心負擔、減輕家務勞作。
這個時期,母親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遵循天性,去愛孩子。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絕對的接納,就會自信、陽光、對世界充滿積極探索的能力。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對世界就會害怕、怯懦、躲避,並且永遠充滿懷疑和悲觀。
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為模式也會不正常。
可以說,這三年,締定了一個孩子對世界的反應模型。這樣的模型一旦過了三歲,要改寫,非常困難,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給予長期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重返三歲前,才能改寫一部分。
所以每個父母親,在要孩子之前,都請想好了,你們準備好在孩子前三年,全情付出了嗎?
-
4 # 辣媽酷娃成長記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道理,但不絕對。
孩子從生下來起到3歲之前,是個最為重要的時期。中國有句老話的前半句說“三歲看大”。孩子到3歲時,就已形成了長大之後一些基本性格的質素。0—3歲模式期教育就好比給建造高樓大廈奠基,基礎的偏正、堅固與否直接關係建築的質量和安全。0—3歲的嬰幼兒與生俱來的語音識別能力、視覺識別能力、記憶力極強,導致他們此時大腦接受事物的方式極其特殊——他們會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原封不動地作了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之中。他們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嬰兒的這種模式識別的能力,遠遠超過大人們的想象。
中國那句老話的後半句是“7歲看老”。雖說“7歲看老”不完全正確,但確實很有道理。4—7歲幼兒處於“蒙稚期”,也是大腦、智力和人格高速發展期,啟蒙教育隨之展開。有的孩子人格品德發展起步較晚,就是家長們通常所說的孩子“懂事晚”的那類。有的孩子智力發展起步晚,但智力發展越來越快,呈現加速度進步,後發先至,不少大科學家屬於這種型別,小學、初中學習不是拔尖,到高中、進大學則脫穎而出,一路領先,摘取科技發明桂冠。要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和看待孩子,瞭解自己孩子的發展型別和個性特點。
-
5 # 文哥談娛樂
3~6歲是孩子大腦智力潛能發展的關鍵期,適當地引導與刺激,能幫他最大限度地開發記憶力潛能。
而且每個年齡段孩子所表現出的記憶潛能,都有獨特的規律和特點,由此,父母可按年齡段細化入手。
☞ 3歲
3歲孩子的特點是對什麼都感到好奇,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可以儘可能地豐富孩子的感知環境,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感知各種形狀、各類色彩、質地、功用的物品,多帶孩子體會房間裡、街道上或公園的各種人文和自然風光,這樣他的感官與智慧通路才能是通暢的,多元的。
3歲寶寶挖掘智慧小遊戲:你曾經見過它嗎
準備40張孩子熟悉的動物(食物或其他)卡片,每隔2秒左右出示1張,並讓孩子大聲地念出來,一回合出示10~20張卡片,孩子識記完成後,把卡片打亂,一邊拿一張呈現給孩子,一邊問他:“這一張我們拿過沒有,你曾經見過它嗎?”
☞ 4歲
3歲時孩子更多時候圍繞在事物表面與細節上,當孩子到了4歲,則更多開始關注事物的發展變化和一些核心本質的內容。面對4歲小傢伙的“十萬個為什麼”,父母一定要極盡耐心、認真的一一回答,再引導他們聽懂之後,自問自答,及時鼓勵他們把感興趣的事情說出來,並儘可能用不同的描述語言,這對孩子開發智力及記憶潛能都頗有益處。
4歲寶寶挖掘智慧小遊戲:反應小速練
接連對孩子發出指令,要求孩子按順序依次完成,完成後有物質獎勵。比如“把紅色圓積木放到紫色塑膠筐裡,然後把玩具熊放到床上,用你的藍色帽子蓋上。”
☞ 5歲
5歲的孩子絕大多數已經學會自主選擇記憶內容。其實,當到了這個年齡,孩子開始習慣按照父母的指導去學習與記憶,學習的主動性會逐漸喪失,著實非常可惜。因此,在這一階段,父母可以多為孩子提供各類資訊,引導他多自主觀察事物,並給他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去選擇認為重要的內容來學習。
☞ 6歲
實際上,記憶不僅可以讓孩子用眼觀察,用耳聽,還可以在記憶活動中讓孩子用雙手、雙腳去觸碰感知,到了這一階段,開發智慧尤其是要引導孩子用語言來對事物描述、表達。因為多種感官的參與,不但能提高孩子記憶速度,給智力啟用式體驗,最重要的是能有較地開發孩子的全面智慧。
6歲寶寶挖掘智慧小遊戲:任務大挑戰
在平時生活裡,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記憶任務,比如孩子記憶前,父母先提出一些記憶的要求,告訴他將要看到或聽到的事,然扣提醒他把有趣的事轉述給父母。還有一種“任務”是,記憶前不提任何目的要求,然後記憶後父母問幾個問題,幫助他把剛才看到和聽到的回憶出來。這樣做的用意是,透過讓孩子自主把握記憶目標,來達到開發記憶潛能的目的。
-
6 # 伸請修改
感謝邀請!對於3歲看大,7歲看老我是這麼理解的,3歲的孩子語言功能已經完善。在這期間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在玩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人們透過這些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機靈,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的先天秉賦怎麼樣,長大什不是一塊唸書的料。到了7歲孩子正式上學以後,孩子接受知識的快慢程度以及學習興趣更能看出這個孩子有沒有好的天賦。其實老人們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就是看這個孩子有沒有聰明天賦。但是現代人更注重後天的培養,有聰明的天賦不注重後天的培養也會荒廢一個人才,天才是天賦加勤奮的,只有雙方面完美結合才會有效率。(個人理解如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
7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
如果把人出生作為起點,死亡作為終點,兩點畫一條線,把這條線立起來,那麼生命早年,就是在最底層,這個對應心理學的冰山理論,早年對應的是潛意識。對人來講,意識是決定思想,潛意識決定人的行為,所以人越小越重要,早年的母嬰關係培養的依戀型別,反映的是人的安全感。安全感,決定人一生與人相處的模式,以及對人信任的程度。
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孩子前三年的心理撫養。如果孩子六個月以內缺少關注,缺少共情響應。孩子哭,媽媽不在,如果每次要吃的都得不到滿足。後來這個痛苦就脫離那個事兒存在,痛苦會散開,會彌散,不會對特定的人和事兒了,淡淡的散開的,內心深處的。更可怕的是,孩子在一歲左右遭到拋棄,其實在孩子一到兩歲期間是最脆弱的,這時若遺棄,孩子的心理發展就停在這一期,這種嬰兒感受過母愛,又一下子掐掉,經歷這種創傷,孩子內心會問:媽媽可靠嗎?媽媽愛我嗎?我的命運能做主嗎?孩子的弱小無能感未來不可預期,我不可愛,這樣的人,成年以後,就情感淡漠,甚至情感冰凍。心理治療要花很多時間,要像溫水般慢慢滋養孩子的情感。
有創傷的兩歲以內沒有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會形成假性自體。假性自體,對自我約束過多,把主體願望壓抑得過多,這樣直接影響人成年後的幸福感。這一點不難解釋,某些看起來很成功的人士,為何內心鬱鬱寡歡不得開懷的原因。
三歲前缺少母愛,下一步的人格發展就慢,走不過去,等到成年面臨婚戀時,找的是母愛,而不是男女之間的欣賞,異性的審美與欣賞,也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這樣很難建立親密關係,進一步影響性的和諧!
總而言之,如果三歲前缺愛,沒有足夠好的心理撫養,缺乏安全感的話,帶來很多的損害,一、自我價值感不足,二、對“愛”飢不擇食,三、受“死亡焦慮”的困擾,四、對人生缺乏意義感等等。
所以說,三歲以前,為一個人健康的人格奠定了心理健康的基礎,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要麼不生孩子,生了就要養,尤其前三年一定要父母自己撫養小孩。
-
8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為什麼說3歲可以決定孩子一生?這個問題可以分析的非常學術,但我估計不是大家想要看的那種調調,所以咱們試著簡單通俗的論證一下哈。
如果你有機會跟小學老師聊一聊,他們常常會說從一入學就能看出來孩子之間的差別,哪些孩子聰明、習慣好、學習不費勁,老師預判的準確率通常八九不離十,說明上學之前的孩子已經初步定型了。
再往前,您找機會跟幼兒園老師聊一聊,他們常常會說從一入園就能夠感覺出來孩子之間的差別,哪些小朋友個性積極、適應性強、探索本領高,老師的預判總有七八成的把握,說明上幼兒園之前的小朋友已經具備雛形了。
近些年來,各個城市的建設都是大幹快上,在高樓大廈建起來之前,如果你注意看一看地基,挖的有多深、澆鑄有多牢?就不難推斷這一棟建築將來會多高,儘管建成之後少有人再去關注曾經的地基,但基礎單薄一定建不起雄偉的作品。
0到3歲的發展就好比是在為人生的成長奠基,身心智各個方面的基礎都在這個關鍵時期鑄就,決定著日後發展的方向和可能性。
人的大腦是心智發展的司令部,0到3歲是大腦發展最重要和最關鍵的時期,三年時間不僅僅完成了終生髮展的80%以上,而且基本構建完成了大腦神經網路以及各個核心功能區,既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也形成了相應的一定製約。孩子的天賦潛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開發的機會和程度也在不斷下降。
出生前後曾經遭受不同程度腦損傷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及早進行系統的干預訓練,能夠取得明顯的進展和效果,而假如拖到三歲之後,即使付出成倍的努力,能夠改善及康復的可能性也已經大大降低。
儘管人的一生都在發展,但三歲之前的可塑性最強,對日後更具有基礎性的決定作用,每個人一生的健康、智力、心理、情感,都擺脫不了三歲之前成長經歷的深刻影響。
-
9 # 柯晗
“3歲決定孩子一生”不是一個科學的說法。
第一,重要的並不僅僅是3歲這一年,而是嬰兒生命的前三年包含許多重要的發展關鍵期,比如語言發展,認知和情緒發展。一些著名的狼孩,嬰幼兒時期被野獸撫養長大的孩子幾乎終身都學不會人類的語言,就是因為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缺乏適當的環境。另外,這些孩子也往往都有情緒問題。“羅馬尼亞孤兒”案例是更典型的例子,早期在人手不足的孤兒院長大,因為無人照料而缺乏和養育者的肢體接觸的孩子,即使成年後被好的家庭收養,也遺落下了永久的發展和社會功能損害。這是因為在發展關鍵期缺乏和成人的肢體接觸與交流,嬰兒就會將來出現功能障礙,導致不擅長社會交流,情緒不穩定。
第二,“3歲決定一生”“3歲看老”這種觀點主要是認為3歲決定孩子以後的個人/人格,這種觀點是得不到現代發展心理學支援的。除去基因決定的先天部分,人的發展和變化是終身的,研究早就發現人格在一生中並非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穩定,也並不是由小時候的特定養育而決定,而是隨著年齡不斷變化的。大五人格中的“盡責性”增強最快的時期實際上在20-30歲的階段;甚至30歲我們稱為而立的年紀,個性還會繼續發生變化。大五人格中的“親和性”在30-60歲階段就會持續發生變化。而個性的開放性(接受新事物的可能性)則隨著年齡增長緩慢下降。並且,一些養育的重要概念,比如依戀的形成,也並不一定由前三年的狀況決定。研究發現早期沒有建立安全依戀的兒童,長大後依然可以透過和老師等其他成年人建立。
可見,重要的是前三年提供了恰當的語言和關愛環境,沒有什麼養育行為可以一舉在孩子三歲這年決定ta終身的人格。
-
10 # 陳諾
佛洛依德認為童年經歷可以對人的性格做決定性的影響,其形成的缺陷會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重現且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種說法已經被近現代的發展心理學所駁斥,3歲左右的童年經歷是很重要,但是要說它能決定人的一生,卻有些危言聳聽,誇大其詞了。
心理學一向強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但其實同樣的家庭未必能教養出同樣的孩子。哪怕是出生於同一個家庭,就讀於同一所學校,兩個不同的孩子之間還是會有很多差異,從喜好到性情,從天資到情商,人不可擺脫的除了自己的出身,還有天賦的個人氣質。
天賦氣質對人的影響,未必就沒有後天環境來得大。同樣出身貧寒的農村,有的人一輩子種田,有的人白手起家,有的人金榜題名,有的人終生渾噩,這其中固然有時代和機遇的因素,更多也是個人的選擇、行動的毅力,和抉擇的眼光。
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個說法太過狹隘了,然而它又被很多如今只有半桶水的教育機構灌輸給當代家長,成為教育界一個不可違抗的神話。太多的家長報了早教班,戰戰兢兢地對待孩子,以為這樣就能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三歲童年,這根本是把太多意義賦予這三年,而忽略了在這三年之後還有很多年,以及在這三年之前,孩子就已經形成的先天氣質和個人天賦。
請破滅這所謂“三歲看大”的預言吧。還孩子一個清淨單純,沒有那麼多無謂的注視的童年。
-
11 # 鼴鼠的土豆
決定人性格的,是兩種遺傳,基因和模因。詹姆斯·克勞森(James G. Clawson)在《權力與領導(第五版): 如何影響他人,怎樣激發正能量》中用母女的例子解釋“兩種遺傳”,人類仍然是地球上適應性最強的物種之一。裡德利(Ridley)指出,在某些重要方面,我們的“教育”或養育方式實際上塑造了我們的“天性”。不論你出生時得到什麼基因遺傳,你還會得到第二種遺傳——父母和環境的模因賦予你的“禮物”。
我的執行力特別強,比如我安排別人做這件事,如果她在期限到了,沒有回覆我,我就會很抓狂。這是我爸遺傳給我的“模因”,從小就是這樣,如果我答應了什麼沒有做,我爸就會反覆說。我小時候吃冰棒把胃搞壞了,直到父親過世,他都養成了習慣,只要看到我吃冰棒,他就會說:“你能吃冰棒嗎?你忘了那年你住院?!”一直說,直到我扔掉冰棒。
孩子在3歲的時候,行為模式已經開始確立,你會發現她已經有喜歡的顏色,喜歡的衣服,有了自己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初步的世界觀形成,你的思維模式會促使你做出決定,而你的決定使你的人生成為你的人生。即使人生可以重來,如果自己的性格、閱歷、思維模式沒有變,所作出的選擇也不會變。
-
12 # 天秤座財務
你好,我是樺霖媽媽。在我看來,3歲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別說是三歲,就是三十歲、六十歲也不能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即使走到了人生的終點,也難有人說清是什麼決定了人的一生。
如果說三歲就決定了孩子一生,一個被註定的人生活著還有何意義。
為何會有“三歲看老”這句話?三歲之前是大腦的發育關鍵期。研究表明,0-3歲是人腦發育非常重要的階段。寶寶出生時,大腦只有370g,一歲左右時,大腦重量接近成人腦重的60%;兩歲左右時,大腦重量約是出生時的3倍,約為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腦重已經接近成年人。三歲之前是一個人心理性格培養的基礎,但是一個人的性格如何真的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嗎?
事情並非如此。德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Paul B.Baltes認為,個體的發展是一生的過程,它伴隨著成長、喪失和停滯,每一個人的發展都帶有極大的可塑性,並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休斯頓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們開展了一項規模很大的人格發展研究,他們找到了近1800個被試,觀察這些人從16歲到66歲之間的性格變化。結果發現,你真的很難給出一個簡單明瞭的結論。在這些接受研究的人中,有些人晚年的個性跟自己16歲時沒什麼太大變化,而有些人早就不是年輕時的性格,研究者認為這天壤之別來自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它和個性互相影響,互相塑造。
我們生活在這個人來人往的世界中,隨時隨地都會有人有事來影響你的生活。人這一生都是由無數次選擇的結果,經歷了一次次的選擇,來到了人生的終點。孔子說:“君子不器。”在孩子教育的佈局中,也要防止孩子過早被“器”限制住。 -
13 # 貝貝媽媽的精細育兒
心理角度上說,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因為1-3歲孩子開始漸漸的發育出自我意識,他會透過父母給他的迴應,來建立他的標準,如果父母鼓勵,他會覺得被認可,繼續前進,如果被否認·,就會停止,所以,孩子的很多優秀品質需要在3歲之前養成,很多毛病也要在3歲的時候改掉。3歲之後到6歲就是漸漸發育的時候,等6歲之後孩子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形成,很多毛病就不好改了。
生理角度上說,三歲看老,也是有一定的基礎,比如寶寶在6個月時視覺能力快接近成人水平,一歲時寶寶大腦細胞大約80%已經完善,等三歲的時候,智力發育到容量接近大人的90%。這些生理和成人並無巨大的差異,而且這時候,寶寶的智力和學習能力也慢慢顯示出來。
-
14 # 鼎尚仁
為什麼3歲決定孩子一生
常言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zhi非空談,科學研究顯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髮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髮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3歲看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物件,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如(表1):
表現類別 佔有比率 幼年時的表現 成年後的表現
充滿自信型 28% 活潑熱心,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良好適應型 40% 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 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
沉默寡言型 8% 性格沉默,言語較少。 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 10% 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 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產生對抗情緒。
自我約束型 14% 自我約束力強,不輕易被外界干擾。 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延伸閱讀:3歲看老!哪些性格3歲前必須糾正?
專家李巧紅解答:3歲兒童的科學教育,並不在於教授科學原理,而是透過實際的生活經驗,引導孩子建立觀察自然、愛護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確態度,進而啟發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此時,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喜歡運動、遊戲,正確科學的啟蒙教育,不僅可以開啟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往往出自偶然的發現。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與引導,可以激發孩子探索科學世界奧秘的興趣,並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學的方法,有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
15 # 政媽育兒堂
你好!關於“為什麼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問題,我認為是因為3歲到6歲是孩子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有此說法。
中國有句民諺:“三歲看大,七歲至老。”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預測他老年時的心理、行為表現;而到七歲左右可以預測他一生的狀況 “”3歲看大,7歲看老”,一個人的性格在其7歲之前就已經大致成型了。
孩子在7歲之前處於生長髮育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所形成的性格,會對孩子將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重大影響。所以,在7歲之前,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並採取積極措施,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給孩子未來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發展的關鍵期;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3歲左右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研究表明,7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孩子3~6歲的時候。孩子在3~6歲的時期是“潮溼的水泥”期,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影響孩子今後生活的一些重要性格也在這一時期初見端倪。在這一時期內,加強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6 # 心理師吳小美2011
這個問題有些沉重。
所謂三歲看老,最初的意義或許已經無法獲知。
在我的專業裡,或許會認為一個人3歲前和自己養育者的依戀模式以及關係模式,其一生的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都將基於此模式而建立和發展。
孩子在初到人世後,從養育著那裡獲得的與自己相關的資訊,會深刻影響其對自己的看法。
有很多聲音強調,孩子3歲前儘量有一個穩定的養育人和養育模式。
雖然我曉得很多家庭基於現實的無奈頻繁更換養育人和地點,但這種不穩定的環境特別容易讓嬰幼兒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讓他們無法生髮出信賴的品質。
以後大了或許就會畏手畏腳,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別人。且在人際關係裡總是感到不安全,永遠試圖用控制對方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穩定感。
如果養育者也揹負了很多的擔心,對孩子缺乏耐心和良好的迴應,那麼對孩子來講或者就奠定了自己不夠好,一輩子不自信的基礎。
當然,以上都是粗淺的看法。重要的是很多時候,嬰兒時期形成的問題,或許需要用一生時間來修復。
-
17 # 星媽育兒說
3歲看老是有依據的,孩子三歲之前的教育對今後一生的性格養成有著重要影響。
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最快的一個階段,也是寶寶一生性格培養最重要的時候。剛出生的寶寶猶如一張白紙,大人怎麼教他們就怎麼學。寶寶從媽媽肚子裡生下來,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感到好奇,不知道如何和這個陌生的環境相處。媽媽作為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老師,要好好指導寶寶過完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
0-1歲的寶寶剛從媽媽肚子裡來到這個世界,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感到不安,大人要給足寶寶安全感。這個時候的寶寶還不會說謊,唯一表達訴求的方式就是哭,大人要關注寶寶的情緒變化,看寶寶是無聊了哭,還是身體不舒服了哭。及時解決寶寶哭的原因,這樣寶寶才會對照顧他的人充滿信心,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希望。
1-2歲的寶寶身體各方面都發育比較迅速,對情感的需求也更高了,他們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的想法對大人來說完全是“添亂”。大人最好不要直接否定寶寶的想法,錯誤結果在大人的可控範圍內就可以讓他自己試一下。但是千萬不能完全以寶寶為中心,他想做什麼都任由他去,家長一味的滿足他的需求。無條件的放縱寶寶只會讓他以後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對一些日常行為習慣,比如洗臉刷牙,整理自己的玩具等一些小事情可以慢慢教寶寶自己去做了。大人要慢慢教導讓寶寶透過自己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培養寶寶樂觀,自信的性格。
2-3歲的寶寶已經不再侷限於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交流了,他們更希望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這個階段對寶寶性格定向起到決定性因素,大人要注重培養寶寶和平友1善的人格。
3歲之前的寶寶是很好教導的,家長不要覺得3歲之前寶寶還小,什麼都慣著他,等大一點了再教,3歲以後再想糾正就比較困難了。
-
18 # 心雨有緣人
中國有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依據和經驗的!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從我每次接小班入園的角度談談這個話題!
每年小班幼兒園入園,孩子的行為習慣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寶寶非常有禮貌,家長也會隨時提醒孩子跟老師問好,和老師再見!有的家長看見寶寶直接忽略掉老師,上演“母子情深”的大戲!有的寶寶和小夥伴相處溫和謙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會關心小夥伴;有的寶寶自私自利,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毫不客氣的搶奪佔為己有……
寶寶的各種行為表現直接反映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三歲前是孩子啟蒙的重要時期,也是各種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家長沒有正確的進行引導,孩子以後能夠改變的可能性很小!
在我看來,所謂的“三歲看老”,更應該引起思考的是家長——怎樣在三歲前培養寶寶良好的人格!
-
19 # 好鞋墊中國造
這裡說的一生指的是人的智商,也就是人的智力水平。因為人的大腦發育正常情況下是從胚胎的形成開始到三歲左右完成。大腦發育最快速是出生以後到三歲之前,這段時間一定要讓孩子多運動,足夠的運動會讓大腦發育得更完善。人只有大腦發育得好智商才高,以後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都能夠輕鬆應對,這就跟磨刀不誤砍材工是同樣的道理。
-
20 # 林怡
某甲4歲才會說話;某乙小時候反應奇慢,12歲還不會閱讀,只在正規學校上了三個月的學,是個典型的搗蛋鬼;某丙小學成績一塌糊塗……他們後來成了誰?某甲是愛因斯坦,某乙是愛迪生,某丙是牛頓。同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也大有人在。如果說“三歲決定一生”,這又當如何解釋?所以,提出“三歲決定一生”,它真正的目的是強調早期教育與影響對孩子的重要性,並非字面意義所表達的,三歲就真的能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個三,我們不必把它理解為實指的“3”,而應該理解為年幼。並且,最好把這句話改為:“三歲可能決定一生”。畢竟,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歷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會形成一個或大或小的力,牽引我們。而我們最終走向哪裡,是由我們自己的心力與諸多外力形成的合力決定的。所以,我們既要重視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啟示,從孩子小時候著手,儘可能打好基礎,又不要被這句話嚇倒,在恐懼與懊悔中不知所措。不管我們的孩子已經幾歲,當下發展如何,只要用對方法,起而行之,猶未為晚。浪子尚有回頭時,金亦不換,何況每個孩子原本都是好孩子,都是璞玉一塊,只要獨具匠心,順勢雕琢,沒有不成器的。就算孩子已經受了一些不良影響,也不過是一塊璞玉被染汙了,需要清洗而已。染汙嚴重,多耗費些心力罷了。為人父母,不被任何一個觀點左右,不走極端才是孩子的福音。
回覆列表
方正我從胎教就開始培養孩子,我家孩子三個月就和別人的不一樣,特別乖,也特別喜歡好動,好喜歡笑,三歲養成的習慣很重要,我閨女,二個月就開始歲整覺,聽音樂特別開心,我努力做個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