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茂生書法
-
2 # 楓墨園
這個是書法中的共識問題,但是圈外的人大多不贊成。但凡提到書法,臨帖是不可少的步驟和環節,簡單點說「書法是學出來的,不僅僅是埋頭苦練」。剛才說到圈外,就是不學習書法的人,他們的思想是隻要字好看就是高手就是書法家。寫字和書法不同,寫字是技巧,書法是文化。
再聊一下為什麼臨帖 :
就像我們做人,要向品格高尚優秀的人學習一樣,我說的這類人當然是公眾認可的人物。書法中的字帖碑帖都是文化遺產,是書法歷史上的上品,我們需要從中學習汲取營養。書法中說的「取法乎上」就是說的就是要學習經典字帖,你可以借鑑今人的學習方法,但最好是臨寫古人的法帖。
當然,如果不在書法範圍內探討,寫字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啦,公正清晰足以夠用了。真正的學習書法,還是要對這個文化有敬畏之心。
自己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請見諒!
-
3 # 儀涵
臨帖,作為學習書法的首要途徑,也是唯一途徑,已經有千年的歷史。書法大家很多都有終身臨帖的習慣那麼,臨帖的意義到底在哪,應該如何臨帖呢?我們面對字帖,就是面對我們的老師,初學者都是在臨習古代經典,那就是面對歷史上的書法大師。有句老話說的好:不尊敬老師的人,永遠都學不到老師的真本領。不尊重經典及其創造者,一樣不會學到這個帖的精髓。
尊重,不是盲從。很多經典的名帖也有一些不甚妥當之處,有些拓本,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麼這些地方,作為初學者,是可以繞過去的。
這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自古以來皆如此,書聖王羲之也是出入百家之後才形成自己的風格,才有我們現在所見的神品《蘭亭序》和那麼多美輪美奐的經典手札作品。古往今來,凡有大成的書法家無不是重視臨帖並身體力行筆“臨”不輟的。
清人《臨池管見》有言:“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書法臨帖其本質就是模仿,但目的並非單純的把某一個字模仿成某一種既定的樣子。更重要的是臨摹字帖的過程,在臨摹字帖時,對雙眼可見的字型要做有效解讀。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講究的是意韻、氣息、境界,臨帖最重要的是得古人神韻。
中國畫更是如此,古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就算是體育運動,也都有經驗豐富教練告訴運動員該怎麼做才會更好,給他指明訓練方向。在書法學習中,字帖亦是無言良師,是我們的取法物件,可以不斷從中汲取營養。臨帖就是熟悉古人的書寫法度,學習前人的書寫技巧,不斷積累書寫經驗,最後方能結合自己的認識與感悟寫出新意,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
4 # 雅吟畫國畫
要成為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或者說想進入系統、規範地學習書法,那麼,也必須要經過向前人與經典的模仿和學習。這就是所謂的臨帖。
臨帖的過程是一個走進經典,或者稱之為接近傳統的最佳模式。歷代的書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以其卓越地書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其中包含技術層面的用筆、結構與章法和風格範式。這些寶貴的經驗我們稱之為書法傳統的東西,正是我們書法學習的一個重要保證和資源。它為初階甚至進入到創造階段的過程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當然,如何臨帖,這是牽涉到很複雜的因素。不同的階段和認知,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但是,一個真正具有創造力的書寫者,無論是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會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忠於傳統卻又不泥古,傳統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參照與啟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講畫理的名言,它同樣可以用在書法的學習中。這個“造化”,對於書法而言,便是經典名帖和書法傳統,那麼這個“心源”便是自己的內心,它應包括書寫者的修養、個性、氣質等等。
從此意義上說,在完成了基本技術層面的準備之後,書外的功夫和修養便更加彌足珍貴了。
當然,一位作家和畫家的成長與成熟,可以直接向生活和客觀世界去取材和借鑑,從生活中提升出創造的元素。但是,書法家卻不能直接地借鑑生活,或者說直接從生活中提煉書法創造的基本元素。歷史上所謂的“觀夏雲多奇峰”、“聽江聲”、“觀劍舞”是指審美意義上的“移情”,而並不是說線條可以直接模擬和狀括這些自然地現象。因此,書法家的成長與成熟,更多地還是要從那些既有的經典名帖獲取創造的密碼和元素。
臨帖的過程,一方面是向前人和經典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啟發和開拓我們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臨帖,絕不是一味地模仿和複製。在臨帖中發現創造的動因和激情,才是至關重要的關節。
-
5 # 每天堅持練字
也不能這麼絕對,非的臨帖。那最初的書法家臨誰的呢?不是不臨貼就寫不出好的書法,多練在練習的過程中去總結經驗,提煉方法熟能生巧,只要寫的好看被大眾認可,能給閱讀者身心愉悅有所感悟就可以了,哪有那麼多不成文的規定!
-
6 # 石獅跋涉
之所以臨帖,是因為古人的書法經過了長時間的錘鍊和見證,在古代全面用毛筆書寫的時代,這些字帖脫穎而出,可見其代表性和珍貴。現代人,應在臨帖,通體臨帖的基礎上,熟能生巧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形成自己的風格。不臨帖,終不會大成
-
7 # 兵驊A
一個人的知識80%來自於間接經驗。書法的臨摹就是繪畫的寫生,不像吃飯睡覺,它是本能所提供不了的一種美學體驗。生而知之的人是不存在的…… 這麼說吧,一個再優秀再發達的卵子沒有精子的滲透它也長不成人!
-
8 # 1王永民
書法家說:練習書法如果不臨帖,練再多也白練的說法是非常正確的,沒有誰生下來就會寫字、寫書法,就連王義之、王獻之來說一出世就是書法大家,這是不可能的,他們也不例外也是從臨帖學習書法的,經過長期的努力刻苦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大書法家。現在我們學習也是一樣,學書法從臨帖開始學習,除了臨帖沒有捷徑可走,這是通往書法成功的必經之路,只有認真臨帖,學習古人的筆法、間架結構、行與行字與字的巧妙安排,真正學到了古人的書法精隨,透過這樣的學習、臨帖還要我帖,使你在創作作品時得心應手,創作出的作品裡有自己的筆法又不失古人的筆意,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
9 # 文苑守望者
書法家的親身體驗,非常有道理。拿我自己為例,很早就開始學習毛筆字了,就是不會臨帖,不重視臨帖,才落個一事無成!書法家留下來的字帖,包含了文字的書寫規範,起筆,走鋒,運筆,收筆,各種轉騰,實在是精妙絕倫,不可言喻!臨哪家的書法,都要儘量和原書法風格,字韻,姿態基本一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領略到書法家的精神,和運筆技巧,自己脫離了字帖,才能寫出來一手比較美觀的毛筆字!死去活來,學書法,先臨帖,是多少人的忠告!
-
10 # 贊蹊臺主人李勇
書法書法,書而有法,書而守法!!!方能稱為書法。否則你那就是寫字,僅僅具備識別功能,不具書法藝術性之感染力。法從何來?從臨帖中來,從歷代先賢總結開創得到絕大多數人公認的“法書法帖”中來!
不臨帖自己臆造無根無據即可稱為江湖自由體!鍛鍊身體而已,寫八十年也不粘中國書法的邊!
別抬槓什麼第一個人如何如何,書法從圖形文字到甲骨文到金文大篆……無數先賢一步步總結積累沉澱而來!!!
-
11 # 煙雨齋黃東
這個觀點是書法人幾千年來共同認知,首先書法是有法度的,法從何來,吸收前人的東西。書法也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審美是需要培養的,這就需要我們多去看好東西,經過歷史的洗禮能留下來肯定是好的,我們就需要在此基礎上去培養審美。眼界打開了,審美提升了,透過練習控筆能力也提上去自然水平提高。再說那些不臨帖的,那麼審美能力就不會有大的提升,審美上不去的話,就不會創造美!我們練書法都是從臨帖開始的,臨帖第一是培養審美,第二是吸收古人的精髓為以後自己創作打下基礎,假如不臨帖的話就不具備這些條件。有些人說那以前的人臨誰的?漢字發展是有很長的一個過程,慢慢的調整到最後才形成了美的書法,並不是一開始就上升到書法的高度。所以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徑,
-
12 # 野鶴山人
是的,這句話說的很好。甚至可以進一步說,不臨帖的書法更糟,因為練的越多,就把錯誤鞏固的越多,還不如不練得好,所以說,書法要想入門,就必須臨帖。臨摹,學的是前人的精華,是捷徑,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說,文化的傳承,尤其是書法藝術的傳統,必須要有帖或碑甚至簡的引導,正大氣象要從古典蘊藏中得到。所謂的隨心所欲、江湖氣息、老幹部體,都是不尊重傳統的惡習,因而也就難以登上大雅之堂!所以,練習書法進門,要從臨帖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傳統名帖開始自己的書法之路,將來在一定的基礎上再來臨創結合,才是規範的快捷的藝術道路!
-
13 # 墨淡花開
我是初學者,但同時也是臨帖受益者。練字三年半,我感受到了認真臨帖的好處。我認為字帖就是一位老師,臨摹字帖的過程就是向老師學習的過程。老師講的知識,學生不認真學怎麼能交出滿意答卷呢?不按字帖練字,等於把錯題重複寫千百次,沒任何意義。
我的一些朋友看我練字有進步,紛紛買筆墨學習起來,也常常發照片我給看。這其中就有不按字帖練字的人。有些是不用心讀貼,隨心所欲抄字帖的。也有會讀貼卻帶著批判意識練字的。並且振振有詞:我覺得字帖某個字或筆畫,寫的不漂亮,所以不想這麼練!
後來我也思考這個問題,書法家在寫字時的確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多數時候是我們的審美觀問題。就拿服裝款式來舉例吧,三十年前的衣服現在看很土,可是六十年前的款式卻又流行回來了,迴圈往復。所以對待字帖也是這樣,不能用當下審美標準去評判它,用尊重的態度進行學習,時間久了,自會發現它的不尋常。如果永遠都是滿足於自我眼光,這和坐井觀天有何區別呢?
臨摹是分為幾個階段的,初學就是追求形似,不僅是結構像,更要細節像。而要細節像,就必須研究其筆法,筆法正確才能正真做到形似。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獨到的結構筆法及章法奧秘,認真臨帖就是解開奧秘的鑰匙。書法是需要傳承的藝術形式,臨摹前人優秀作品等於站在巨人肩膀上,何樂而不為。
到目前為止透過三年半的學習,我主要臨摹過三本字帖,最開始是《靈飛經》練習兩年多、然後是文徵明《草堂十志》、最近開始王寵《遊包山集》。認真臨帖讓我受益良多。
-
14 # 集美軒
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說是書法領域、書法教育傳承方面具有指導性的論斷。
正如我們從小到大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是要首先學習前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其根本就是學習客觀的原理、方式方法形成一種個體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學書法也是一樣的,書法字文字產生以來(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殷商的甲骨文)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先後產生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主要書體。大大小小的書家數之不盡,碑帖也是滿目琳琅。書法的內涵非常之豐富。
問題當中提到了“書法”,所以要理解和明確什麼是書法?要對書法的內涵和概念加以發掘,才能很好的去理解“為什麼聯絡書法一定要臨帖”。我認為,綜合上面所提到的,書法的概念首先是書法史,就是文字、書法藝術產生產生、變化發展的總的歷史過程。那麼歷史的演進歸根結底是人在推動著的,這裡必須還要強調人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是人的活動。所以書法的第二層含義我認為就是在這個總的歷史過程中由歷朝歷代眾多書法家學習創作實踐活動以及實踐創作活動而產生的他們的優秀作品,這個優秀的作品就是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印在書上、陳列在博物館裡的碑帖。有篆書的碑帖,楷書的碑帖、隸書的碑帖等等,篆書的碑帖有《石鼓文》、秦丞相李斯《繹山碑》、唐代李陽冰的《三墳記》,隸書有婀娜多姿的《曹全碑》,隸中大草《石門頌》、《華山碑》,楷書,草書,不勝列舉……
所以一定程度上書法藝術這個概念就是整個書法史,就是所有書家和他們碑帖的總和,就是張三的碑帖1+碑帖2+碑帖3+李四的…,
-
15 # 華藝詩書畫
因為流傳下來的帖子都是經過了歷代書法名家的認可和時間的考驗,屬於書法藝術的精華,代表著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堪為學習書法的典範。潛心臨帖,虛心向古代名家學習,實際上是最佳也是最快的路徑。如果沒有耐心臨帖,自己信筆亂畫,不循法度,練一輩子也是江湖書法,入不了正途
-
16 # 青溪書法
學書法不臨帖,的確到老一場空。
書法之路沒有天才,沒有人生下來就會書法。
所有的書法家都是在學習先輩的書法積累經驗然後進行再創作的,這就是書法裡的傳承。
我不相信書法有天才。
-
17 # 序風先生
練習書法要找師傅什麼是最好的師傅,當然有老師帶你走錯了會跟你指點是最好的了!這個條件也是在臨帖的基礎下進行的,古代書法家和現在書法家是比不了的現代娛樂活動太多了,對書法的研究也並不如古人,學習書法就要學習古人追尋古人。
-
18 # 小林探花
這句話有一定道理。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用在藝術上也是同樣道理。每一個藝術種類象美術、音樂、陶瓷等都有它約定俗成的,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技法和審美形態。
書法也一樣。比如草書,它並不象普通人認為的亂寫一通的鬼畫符,而是有著非常嚴格的結構規範和書寫規範的書寫形式,如果我們不臨古人帖,不知道每個字的草書結構和行筆要領,那麼到最後也就真的只能寫成只有自己能看懂的鬼畫符了。
另外,書法在發展過程中,經過歷朝歷代無數書法人的創新積累,在字型結構、用筆方式、整體佈局等方面已經形成了非常穩定的技巧和審美標準,而其中最頂尖的書法人往往能把他們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技法融合一起,寫出的東西流傳於世,便成為書法愛好者臨摹學習的榜樣,是為法貼。
如果我們不臨貼不學習古人的技法,只是一味蠻幹,除非天才級的人物,否則是領悟不到書法的內涵的,終其一生怕也難窺書法殿堂,運氣好點的,或能成為書匠一個。
-
19 # 抱朴書法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傳承下來的,蔡邕傳文姬、文姬傳鍾繇、鍾傳衛夫人、衛夫人傳王羲之,張旭傳顏真卿、顏傳柳公權、懷素等等,歷代的摩崖石刻,出土的鼎的銘文,還有三大碑林、歷代的法帖,現在的印刷技術這麼先進,為我們學習書法提供了便利。唐太宗《帝範》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閉門造車不可取
-
20 # heartbuddha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從宋代開始,所有的書法人都開始大量的臨帖,以此彌補筆法上的不足。
回覆列表
書法學習,不是一個人的智慧就可以完成的。
書法中所包含的基本筆畫、特徵結構、章法處理等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的思考傳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這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成功經驗,而古人的經典的碑帖就是這些智慧的載體和結晶。
一個人書法的學習,如果不臨帖,那就無法繼承古人的智慧,那一個人的創新便沒有了依託。就好比沒有任何技術經驗的人,你讓他做一臺功能完好的手機一樣,是無法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