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人人都是藝術家

    “皇帝”一詞,起源於秦王贏政。而在秦之前,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歷代的君王,只稱“皇”,或稱帝”,或稱“王”。唯獨沒有用“皇帝”一詞來作為稱謂的。那麼,為何嬴政,會被稱為“皇帝”?這個稱謂是怎麼確定的呢?

    說起“皇帝”稱謂的由來,那麼就要先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在戰國時期,周王室開始逐漸的衰微。在失去對諸侯國的管制後,一些實力較為強大的諸侯國,便開始自稱為“王”,欲要脫離周王朝的束縛。在那段時期,群雄並立。自立為王的有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等到了公元前21年,秦國已經發展成為了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後,秦王贏政便揮刀征戰,一舉滅掉了其他六國,平定了天下。

    滅六國,齊天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業那是亙古未有的,甚至連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都比不上自己。為了讓自己能夠“稱成功,傳後世”,嬴政決定改變以往“王”的稱號,要創造出一個獨屬於自己,能夠彰顯功業的稱號。於是,嬴政便召叢集臣,商議改號之事。對於稱號的更改,各位大臣是各持己見,爭論不下。直到丞相王綰說道:“三皇五帝雖然是天下共主,可他們實際上佔領的土地不過方圓千里。可自商周起,稱“王“者才真正的擁有了天下。而且他們的豐功偉績都可以維持七八百年,所以說“王”的稱號是最能代表您的功業的。”

    王綰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勸嬴政不要改稱號,稱“王”是最適合的。可是王綰的這番話,讓嬴政很不高興。嬴政認為,商朝的傳承是七百年,周朝的傳承是八百年。區區百年的傳承,算不得什麼,而我嬴政要的是萬世永傳的朝代。這時,李斯說話了:“如今四海之內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這是歷朝歷代從未有過的偉業。那麼,陛下的功績自然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是最為尊貴,臣認為陛下可稱為泰皇。”李斯的這番話,讓嬴政聽了很是高興,於是說道:“依我看,泰皇的稱號也沒多大意思。乾脆就把“泰’去掉,獨留“皇”字。我在採上古“帝”號,我便稱皇帝。我乃秦朝始皇帝,後世以數紀。分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

    就這樣,嬴政從此自稱“始皇帝”,後世因而通稱他為“秦始皇”。除了“皇帝”這個稱謂外,其別稱還有很多,例如陛下,天子,皇上,上,飛龍,乘輿,車駕,駕,萬歲,萬歲爺,至尊,人主,聖等。

  • 2 # 婆羅古談

    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就創立了“皇帝”這個稱呼。大統的皇帝繼任制度分為幾個:1、世襲制 父死子繼 兄終弟及 2、禪讓制 3、起義造反自立為王

  • 3 # 大碗說史

    皇者,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同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就這樣,秦王嬴政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始皇帝”,後世因而通稱他為“秦始皇”。

    皇位繼承製度,是封建專制的皇統得以延續的保證,對皇帝制度得以延續二千多年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主要有幾種形式,即嫡長子制,兄終弟及制,立子殺母制,密建皇儲制,古代皇帝誕生基本上就是這幾個模式。

  • 4 # 騎驢爬樹

    皇帝自秦統一六國之前是沒有這個稱呼的,以前都是自稱大王,王上。皇帝是秦嬴政給自己起的,他認為自己功彪上古三皇,勞蓋五帝,所以取了個結合在一起的名字皇帝,都稱秦始皇。

    自秦始皇開始,以後的歷朝歷代直到清朝都以皇帝自居。皇帝的接班人怎麼選?秦始皇也沒有制定具體的標準,一般都是立長不立幼,但是長子這個太子幹不好,皇帝一樣擼。秦始皇選的二兒子胡亥當皇帝,漢朝多是長子當,但也有特殊情況。最為特殊的是清朝,選皇帝,並不是千古不變的立長不立幼,而是皇帝親自在兒子們中選擇最適合的,可謂標新立異。

    總之,不論怎麼選,皇帝都有昏君,也有明君,縱觀中華幾千年,昏君還是比明君多,奇葩皇帝也不少,貽笑後人。

  • 5 # 咱是領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認為古代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王”,而自己的功勞比他們都大,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過五帝”對此,各取了一個字“皇帝”。自稱為“朕”,所以也就從秦始皇開始,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稱皇帝了。

    從秦朝之後的各個朝代皇帝的確立一般遵從“父死子繼”、(如唐、清)“兄終弟及”這兩個制度,(如宋太祖和宋太宗),縱觀各個朝代還是以父死子繼制度確立的為最多。父死子繼又堅持立嫡立長的原則(也就是立皇后生的、又是老大)

  • 6 # 驛路微塵

    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

    帝,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滅了六國後,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有點“飄”了。自我感覺功績不會比上古的三皇五帝差很多,如果不給自己弄個前無古人的帽子戴戴,就對不起自己的雄才偉略。就把李斯等智囊人物喊道跟前說,你們動動腦子,給我研究一個高大上的名號來……

    丞相王綰第一個發言說:“前面的三皇五帝也不過如此,他們的領地不過方圓千里而已,我個人意見稱“王”最合適。”

    嬴政黑臉不予理會。

    老司機李斯見好就上,他說:“陛下您平定四海,天下之大都是您的王土,您開創了自古以來從未有的大事情,三皇五帝哪能和您相媲美呢!我的意見是,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只說,泰皇最尊貴,您就叫泰皇吧。”

    李斯的話的確戳到了秦王興奮點,笑逐顏開說:“如果叫泰皇的話,還是涉嫌概念混淆,以我看,去“泰”留“皇”,再加上個“帝”號,簡稱“皇帝”。自此之後,我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之後,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沿襲秦始皇的法例,稱為皇帝。

    每朝的開國皇帝都是透過打拼把自己推上高位的,其後的皇帝都是前邊皇帝指定,大多是長子,也有很多中間由於多種原因出現“廢長立幼”的現象。

  • 7 # 布衣聊歷史

    在遠古傳說中,有“三皇五帝”,他們應該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他們勤政愛民、聰慧過人,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後世敬仰愛戴,奉為先祖。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六國一統天下。自覺功高蓋世,可以與遠古的“三皇五帝”比肩。秦丞相李斯上奏贏政,用“皇帝”名號,這是“皇帝”一詞的由來。因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

    自奴隸社會的夏朝開始,“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從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國王和皇帝一般都是“父傳子”的世襲制,不是選舉產生的。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如開國的皇帝和搶奪皇位等。

    劉邦就是經過多年征戰,推翻暴秦、攻滅項羽,開創了西漢二百餘年的基業。李世民本為唐高祖李淵次子,因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脅迫其父李淵即位,而即位為皇帝,史稱“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皇帝是清朝的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歷史洪流中下詔退位。也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後,溥儀又先後兩次登基當過傀儡“皇帝”。

  • 8 # 老實人侃歷史

    首先,我來回答“皇帝”這個詞的由來。

    “皇帝”一詞,起源於秦始皇贏政。而在秦之前,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歷代的君王,只稱“皇”,或稱帝”,或稱“王”。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樣的功績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及的,於是便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由此得到“皇帝”的稱謂,以彰顯自己的不世之功。

    對此,《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相關的記載: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那古代又是如何選皇帝的呢?

    一般來說,除去得位不正等特殊手段和情況外,正常情況下的皇帝是這樣選出來的:

    1.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優先選擇正妻生的兒子,如果正妻沒有兒子,則選擇妾生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

    2.立賢。一般來說,立賢很難,有些皇帝只想想借這個藉口把皇位傳給自己喜歡的兒子,這個在歷史上鬧出了不少事情,最出名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皆知李世民賢明,但是由於嫡長子繼承製,只能發動玄武門之變。所以,立賢想要透過正常手段很難實現。

    3.兄傳弟

    最有名的便是宋太祖趙匡胤傳給弟弟宋太祖趙光義。

    4.傳給王爺

    皇帝無子嗣,於是便從王爺中挑選新任皇帝,如宋朝的仁宗和英宗,哲宗和徽宗。

    5. 秘密立儲

    雍正時期,將儲君人選以密詔的形式,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當大行皇帝駕崩,由重臣取出,當眾宣讀皇帝遺詔。這個在不少清宮劇中都有出現。

  • 9 # 智勇無雙必勝

    皇帝這個詞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所以用皇帝來稱謂自己。古代的開國皇帝都是自己打江山的,之後的都是世襲制。

  • 10 # 鋒在起時

    最初在我國並沒有“皇帝”這個詞。在秦始皇以前,只有“三皇五帝”的說法。“三皇”指天皇、地皇和泰皇,是上古傳說中的三個帝王;“帝”是古人想象中宇宙萬物的主宰。是天神,後來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併產生了古賢王“五帝”的傳說,即黃帝軒轅氏、帝嚳高辛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三六國,建立秦朝。他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並且希望天下永傳後世,於是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帝號,以突出自己的崇高地位。

  • 11 # 山人聊歷史

    原本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為與皇室朝夕相處,容易博取信賴或有機可乘,故歷朝歷代不僅基本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並且極易形成專權局面,弄得朝政日非,不可收拾。

    歷史上,宦官能夠以其伺候皇家的特殊身份登上政治舞臺,不外是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 是當宦官在關鍵時刻幫助皇帝奪取或鞏固皇位立了大功時, 宦官便以功獲寵, 以寵掌權。

    比如大家所熟悉“指鹿為馬”的主角趙高,就是在秦始皇死後,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又比如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由於曾經幫助唐玄宗平定韋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深得玄宗寵信,開元末期,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大臣們送來的奏章,小事由己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決。還好高力士一生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但之後陰險奸詐的李林甫就沒有這麼好相與了,仗著擁立代宗的功勞,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後,身為相國的李林甫更加為所欲為,竟敢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分。”意思是我們只是坐的位置不同,但處事你要聽我的。看看,何等地跋扈飛揚,何等地擅政專權!

    其次, 當皇帝感到權臣或地方勢力日漸膨脹,皇權受到威脅時, 便利用內朝宦官來分割外朝相權,或控制地方勢力, 宦官逐步操縱軍政大權, 形成了專權局面。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是出現在東漢中期以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而且其特點相當明顯,即宦官在皇帝與外戚鬥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究其原因是因為多由幼主臨朝,政權多落入皇太后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後,不甘於外戚專權局面,便依靠身邊的宦官發動政變,這樣,宦官在皇帝支援下形成政治集團而操縱政權。由於宦官沒有社會基礎,沒有政治才幹,因而導致政治更加腐敗。比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團起而反對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援下進行反擊和鎮壓,因而導致了黨錮之禍,使東漢統治日趨腐敗,政局更加混亂。

    再次,皇帝自身昏庸無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也是宦官得以趁機專權的一個原因。

    一般來說, 在皇帝勤於政事, 積極有為的時候, 宦官是難於插手政治的。反之, 皇帝昏庸無能,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或難於理政的時候,政治趨向腐敗的時候,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於政, 甚至左右政局。這種情況在榮獲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名譽的大明王朝最為突出,短短二百多年曆史的明王朝,竟然出了三個 “流芳史冊”的專權大宦官 ;

    王振就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寵幸,逐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後來,王振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竟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結果皇帝做了俘虜,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第二個就是劉瑾。劉瑾與王振一樣是自閹入宮,並且運氣不錯,他服侍的太子朱厚燳朱厚照順利當上了皇帝,從此劉瑾便開始使盡渾身解數,慫恿少年皇帝吃喝嫖賭,不理朝事,同時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是明代為禍最嚴重的權宦之一,當時有“立地皇帝”之稱。

    明朝還有一個比“立地皇帝”劉瑾更牛逼的宦官叫魏忠賢。他才是當之無愧的太監界的老大。魏忠賢出身流氓惡棍,目不識丁。他生性貪玩,逐漸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長大後成為市井無賴。由於無法歸還賭債,遭到眾多賭徒的羞辱,他無奈之下自宮當了太監。明熹宗即位後,憑著溜鬚拍馬的絕活兒,開始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除了上述三種情況外,還有諸如清朝李蓮英、安德海之流,並無什麼本事,靠阿諛奉承,巴結討好主子邀寵,以此瞞上欺下得以跋扈專權的太監等等,不一而足。。

    在古代中國,太監社會地位低下,最為人所瞧不起,因為,這些人往往是貧苦人家出身,讀不起書,當不了官,甚至食不果腹,走投無路,才進宮當太監,希望以此為門檻,服侍皇族,謀求生路。即使許多人還能受到皇帝的恩寵,甚至掌握實際軍政大權,如果出以公心,為統治者鞏固政權出謀獻策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歷代朝政腐敗衰落都與宦官擅政專權密切關聯,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監,多數是禍國殃民的奸臣,是導致王朝覆滅的不安定因素,而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的惡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12 # 九里樵夫

    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後,自戀,認為功高三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女媧),勳蓋五帝(黃帝、顓頊、嚳、少昊、堯),故啟用尊號曰“皇帝”。上古時代 ,皇、帝,大多是部落聯盟共同推戴的首領,當然需要武力、經濟、智慧、德化等後盾。

  • 13 # 愛鏟史的貓

    “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像,故三皇稱皇。帝,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能。”

    皇和帝卻不等於皇帝,自古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稱謂可謂繁多,直到秦始皇,才真正有皇帝。

    我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才在統一天下的秦朝那裡得到官方統一。

    五花八門的君主稱號

    在上古時期,也就是三代(夏、商、周)以前,我們中華大地上就有文明的開化者出現,他們是天下共主,他們就是三皇五帝,但他們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封建皇帝,他們是部落首領或者部落聯盟首領。三皇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在當時的大地上教習人們,使他們開化,文明就此開始。但是他們都是單稱皇或者帝,沒有出現皇帝連用。

    三皇五帝像

    三皇五帝接下來的歷史就是三代了,三代繼東周滅亡後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裡,君主的名稱幾經改變,越變花樣越多。首先是夏朝,夏朝的君主稱,如知名的暴君桀就應該稱夏後桀;夏之後是商朝,商朝君主稱帝,如暴虐的商紂王真實的稱呼是帝辛,取代商朝的是周朝,它的君王稱,周朝的開國領袖就是周文王。有一點說一下,由於周朝分封諸王而制,後期中央力弱,諸侯僭越稱王,至於周天子則稱天王。

    周天子

    一統天下,江湖從此只知“皇帝”二字。而創造皇帝稱號的那個人,卻想著子孫萬世,都是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雷霆手段掃平六國,完成天下統一,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完成了統一之後,如何去彰顯自己的這份豐功偉業,這個稱呼就很重要了。於是秦王政召開內部會議,一時間各說各的,有說應當稱皇,有的說稱王,有的說稱帝。最後秦王政自己說:“現天下一統,吾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不如就稱皇帝。朕稱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久遠。”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誕生,他就是秦始皇。而“皇帝”這個稱號也傳給後世王朝,成了封建王朝的君主專用。

    秦始皇像

    皇帝也要選,不是主動選,就是被動選,鬧不好還出人命,且來看看怎麼選。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皇帝壽命是有限的,所以皇帝繼承人歷來就是各個封建王朝的首要大事。秦始皇倒是想萬世為皇帝,可惜事實沒能如願,秦二世而亡。所以,我們來看看古代皇帝怎麼產生。其實,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同姓相繼的世襲制

    世襲制,這個理念早在部落禪讓制的後期就開始存在。它主要的意思是:權力在同一姓氏族群裡交接傳承,一傳數代,保持血緣關係不變和族群姓氏不變。這一繼承製度是封建王朝繼承製度的主流,確保了王朝血親的完整,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預立太子。漢朝開始清朝康熙年間,都採取了預立太子,以確保皇位更替平穩。立太子,講求“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即正宮皇后所出的為嫡子,嫡子中的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其他妃嬪所生為庶子,如無嫡子,則庶出的長子繼位。這一原則簡單明瞭,爭議少卻可能造就低能皇帝。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時期廢除預立太子制度,改為秘密立儲制度,即由當世皇帝秘密立下詔書藏於秘密之處,待這個皇帝死了由大臣取出詔書宣讀,繼承人當場繼位。

    遺詔所藏—正大光明匾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很特殊,那就是老皇帝還沒身死,主動將皇位傳給下一代,這叫禪讓制。歷史上的唐朝李淵、清朝乾隆,都是還在世就把皇位傳給下一代,自己做了太上皇。

    禪讓皇位

    異性相代,暴力奪取皇位

    同姓相繼的皇位繼承當然是每一個君王樂意看到的,但往往一個王朝到了末世已經是內外交困,這就容易丟失皇位,使整個朝代滅亡。一般有幾種情況:

    農民起義,這是最為常見的推翻皇帝的方式。王朝末期內部矛盾激化,農民為了生活挺而走險,這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例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他們都直接斷送掉這兩個朝代的皇帝性命。

    大澤鄉起義

    外族入侵。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最為知名外資入侵中原民族而建立政權的,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這直接推翻王朝的統治,自己當皇帝,開朝代。

    外戚篡權、內部爭鬥。外戚篡權,一直是中國古代一大問題,篡權成功就可以開新朝做皇帝。例如後周的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宋朝,楊堅篡權開隋朝,這些都是外戚篡權成功的例子。至於內部爭鬥,是指同姓繼承者的爭鬥,畢竟皇位太誘人,誰都想做,歷史上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清朝九王奪嫡等,都是這個例子。

    九王奪嫡

    結語

    秦始皇,創造了皇帝稱號,卻沒能讓自己子孫後代都做皇帝,地下的他如果能看到,或許會為那些爭奪皇位的鬥爭,感到心畜吧。

  • 14 # 魔四叔講故事

    最早是秦始皇來的。選皇帝一般是在皇帝沒死時設立儲君太子,在皇帝的兒子中選取。皇帝沒子的,就在兄弟中或者兄弟的兒子中選取。清朝不立儲君,皇帝把繼承人名字寫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等駕崩後由大臣和內臣共同開封。

  • 15 # 歷史學習之窗

    皇帝一詞的來源

    皇帝這個詞來源於秦始皇嬴政。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蓋五帝”,所以自稱“始皇帝”,然後自己的子孫後代為二世、三世......直到千萬世。但很快,由於暴政,秦二世而亡。但“皇帝制”和皇帝的稱呼就此在後來的朝代中被沿襲下來。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著其獨尊的一面,像皇帝的印章被稱為“璽”,皇帝的命令被稱為“詔”等,以顯示其地位的獨特性。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秦朝之前,所經歷過的夏商周時期的最高統治者,都不能叫皇帝,我們在稱呼他們的時候一般都是稱為什麼王,如周厲王、商紂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則稱為什麼公或者什麼王,如秦穆公、齊桓公、楚莊王等。直到秦朝之後的最高統治者才真正稱為皇帝。

    皇帝產生的方式

    皇帝的產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血緣繼承的方式。一般來說,在皇位繼承上,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原則,即立嫡不立長。但實際上,按照這種原則繼承皇位的皇帝並不多。整個封建社會中的400多位皇帝,真正是嫡長子的屈指可數。在專制皇權的統治下,新皇帝的出現,往往是由皇帝進行指定,太多數時候是出於皇帝對自己兒子的偏愛。但總體來說,血緣繼承是一個大的原則,不會出現指定其他血緣的人來繼承皇位的情況。

    第二,政變的方式奪得皇位。這種依然是出自皇室內部的繼承皇位方式。皇帝本來已有自己繼承皇位的任選,但其他皇室家族或母族人員卻對此不滿,因而出現政變奪取皇位。如王莽奪得漢室政權、唐太宗李世民的繼位、武則天當上女皇、明成祖朱棣繼位等。也有特殊的,如宋太祖趙匡胤,是下屬兵變後擁立他做皇帝,這與前朝沒有血緣關係。

    第三,透過起義造反或入侵得到皇位。這種一般都是透過戰爭的方式推翻一箇舊王朝建立一個新王朝而獲得皇位的。這種方式也就是改朝換代。西漢取代秦劉邦得到皇位、朱元璋起義推翻元朝、滿清入侵中原得到皇位等等都屬於這種方式。

  • 16 # 易觀歷史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關於選皇帝,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傳統中國一直鼓勵嫡長子繼承製。因為聰明不聰明是要看如何評價的,但是是不是嫡長子,沒有個人選擇的餘地,這樣比較明確。但也正因為過於明確了,就造成了更加複雜的奪嫡問題。照我看,在皇帝繼承問題上,大概就是清代皇帝解決的比較好,也不一定要貫徹嫡長子繼承,也不提前宣佈誰是太子,一切放到最後解決。這樣維持了皇位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相對平穩的過渡。

  • 17 # 沒愛心的管小稀

    秦始皇一統六國,認為自己功蓋萬世,棄王號而不用,選三皇之皇字,與五帝之帝字,結合為一個全新的稱號——皇帝,以彰顯其功。

    皇帝不是選的,是砍出來的。

  • 18 # 21號20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 19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小陌,我來回答。皇帝這個詞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建立者嬴政開創的,嬴政也被稱為始皇帝。皇帝怎麼選的呢,這個歷史就得從秦朝建立之後開始算起。基本就是皇帝家族中的子嗣有統治者和國家大臣的建議,最終由統治者自己決策出來的。一般就是皇帝的兒子繼承。也有特殊情況不是,但也是皇家子弟。

    皇帝一詞的由來

    皇帝一詞由秦王嬴政開創。那麼嬴政大家總應該很熟悉了,就算不熟悉,也應該聽說過。還是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嬴政,嬴姓,趙氏,名政,也能叫趙政。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人物。戰國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也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為什麼叫皇帝呢,因為秦始皇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很大,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在當時時期各地諸侯國的統治者一般稱“君或者王”,嬴政統一戰國之後認為這些稱號過於普通,不能彰顯自己的尊崇地位。

    就與秦朝大臣商議稱號的事宜。大臣認為,嬴政舉了義兵,沒了亂臣賊子,平定了天下,使得國家統一。功績之前無古人,是五帝沒有做過的。建議採用最尊貴的“泰皇”稱號,嬴政認為只用了一個“皇”字,不滿意此稱號,最終採用了三皇之中的皇,五帝之中的帝,創造出“皇帝”的稱號。

    此次之後,“皇帝”稱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古時候怎麼選的皇帝呢。有三種方式:

    一、傳承製,皇帝本人選出一位繼承者

    皇帝感覺自己年老之後,處理朝政力不從力,就會在自己的子嗣之中選出一個自己感覺適合當統治者的人,就立為太子,或者直接接替儲君之位。

    比如秦朝之後的漢朝,漢朝開創者劉邦把帝位傳給了和皇后呂雉所生的孩子劉盈。劉盈做了皇帝。

    二、皇帝突發去世、或者特殊情況,由大臣、太后等人商議選出一位接替者

    出現了突發情況,皇帝在沒有確立儲君一位接替者位置和太子的時候,突然掛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和太后等人,就需要找出一個新的接替者來管理國家。

    例如:漢朝的第五個皇帝,漢文帝劉恆,就是被大臣選舉出來做了的皇帝。

    三、帝位被推翻。新的國家開創者代替以前的政權,新的開創者自己做皇帝

    看了前面皇帝稱號的由來也知道,是秦始皇嬴政創造的。

    例如:秦朝在傳到二世胡亥的時候,劉邦起義推翻了王朝,自己建立漢朝,代替了以前的秦朝,劉邦自己做了皇帝。

    結語:

    皇帝作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可謂集天下人之服務於一人。也顯示了古代封建社會的專權專政。也是封建社會時期的產物。現今我們新的社會,提倡法制社會、人人平等。

  • 20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皇帝”一詞是由秦始皇創立的。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王的稱號已經不能再讓秦始皇滿足了。況且,在秦朝建立以前,不僅周天子稱過王,就是那些被秦國滅掉的齊楚燕韓趙魏幾國也稱過王。

    因此“王”的稱號己經被用濫了,既不值錢也不尊貴。如果甚麼阿貓阿狗都可以稱之為王,那位自以為“功邁三皇,德兼五帝”的秦始皇,又怎麼會甘心與之為伍呢?

    於是,秦始皇便令群臣議出新的尊號。經過群臣的公議之後,一致認為只有古代的三皇五帝的豐功偉績,能夠與秦始皇的蓋世奇功相媲美。因此便選擇了三皇的皇,與五帝的帝,將其合二為一稱為皇帝,以便符合秦始皇因為一統天下,而造就的功邁三皇德兼五帝的偉大貢獻。

    儘管秦朝的統治非常短暫,但是稱呼封建專制統治者為皇帝,卻沒有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被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繼承下來,從而成為流傳了2000餘年的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尊號。

    不過秦朝的皇帝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是有所不同的。秦朝的皇帝是專制統治者,而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則是由部落聯盟推選出來的首領。

    而且這種首領的統治地位不能世襲。每當一位首領年老德衰之後,便會透過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再重新推選首領。也因此才會在歷史上留下堯禪位於舜,舜再禪位於禹的傳說。儘管這種傳說的真實性存在爭議,而且由於日久年深資料欠缺,人們也無從驗證其細節。

    但是致少可以表明,在古代原始社會末朝及奴隸社會早期,部落聯盟的首領有很大機率是由“民選”產生的。破壞這種民選規則的是禹,這也是因為在禹統治期間,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各方面的發展成果已經比較豐富,這為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同時隨著夏部落的強盛,已經具備了碾壓其他部落的實力。於是,禹去世之後便沒有再召開部落聯盟會議選舉新首領,而是由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部落聯盟首領之位。從此之後,禪位制度便被廢除了。從啟建立夏朝開始,便形成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君主世襲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從小到大聽話的乖孩子長大後會經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