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香海韻
-
2 # 布衣閒人10
《易經》和《道德經》的同與異,概括地說:一,《易經》出現的時間要比《道德經》早。二,《易經》依據掛相的變化來預測吉凶禍福,並確定人們的行止。而《道德經》講“道”,講“德”,講“無為”,講崇尚自然。兩者的思想主旨是不同的。三,兩者都承認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這是它們相近的地方。
這就是《易經》與《道德經》的異同。說得比較簡單,僅供參考。
-
3 # 零佛
易經以數而立,道德經以文字為主而存在。一個是大道之源,一個是表達大道。無論以數而立或以文字表達為主均是以人類理解為主體。同點,大道
人類主體
異點,表達方式
內容層次
-
4 # 愚翁良知
兩本書本質上沒什麼不同,據說道德經是夏易的解釋,尚陰。周易的易傳可能是孔子所作,尚陽。這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的反映。 讀古書要破除神密感,不要輕視也不要神化古人。智力和我們的差不多,因時代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找一本有白話解釋的版本,準備一本古漢語字典,古文一字多音多意,有的和現代字意不同.讀易經記住六個字:變易,簡易,不易,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變化很簡單就是陰陽運化,不變的是道。讀易經要知道占卜是古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知道就行了,不要學習占卜,凡人是學不會的。
-
5 # 范蠡天使王永哲
好像《易經》講天人地的生存變化是規律的,就如太陽二十四小時的起伏,光熱的強弱變化。人的生存也應像太陽一樣,出生,青年,壯年,老年。萬事都是同一理,讓人注意自然生存之理,才會有完美的一生。《道德經》講天然道路,人心道路,治國道路,治國的道要合呼人心的道,人心的道要合呼天的道。天的道是正道,大道。道即路,只要國家的君王,人世間的人心,所做所為走在天的生存之路上,才可生存壯大。否則走向死路滅亡之路。易要人識自然規律而存在,道要人選正道才會長存。
-
6 # 小山33143765493
這兩部經的相同之處,都是源於中華《道》文化,《道》先於天地而存在,可知其源遠。其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本質上不能截然區分。
中華文明起源初祖伏羲,根據《河圖》演化成《八卦》(當時只有圖象模式而無卦辭),道文化由此而生。黃帝時,他令倉頡造字,並制定干支,教百姓種五穀制樂器創醫學訂禮儀,又向廣成子問治國之策及修身之道。到周文王時期,他又根據伏義氏的《八卦》將其演變為《周易》。這一《易》象的推遷與演變一直和《道》文化相輔相成。闢如,《易》的圖象很突出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太極圖》。而《太極》文化本身就是《道》文化的主幹。如此,豈可區分。僅此。
-
7 # 只緣無事可思量
《道德經》是勸導眾出離(塵勞束縛)了知(自然法則)的(解脫之經),它可讓眾生(脫離苦海)證入(不生不滅)之境。《易經》即是讓眾生進入(妄想執著~束縛自由)的學說,在塵世間爭得(名聞利養)的一部(奇書)它是屬於(生死輪迴)的書藉。《道德經》和《易經》的同與異,就是(出離)和(留守)輪迴的同與異。
-
8 # 青士
《易經》:推演萬事萬物此長彼消,相輔相成,因果關係之書,例如:福兮禍兮,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追本溯源,天人合一,道法順其自然,立人於天地之間實為本。
兩書都闡及開天闢地之初始,萬物之發端,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變幻無窮且因果不斷,生生不息。此理閱千年而不脫離兩書之旨。
相左之處在於,一是以人為本,一是以物事達人。
-
9 # MT摩旅愛好者
《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一本透過揭示變化規律,指導世人趨吉避凶的書),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易經》典籍之內容。是中華文化之源、哲學之根。不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於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經》的規律就已經包涵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中的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華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區別是:《易經》裡多是唯心的東西,《道德經》多是唯實的東西,這也是它們最大的區別。
-
10 # 兜率閃輝光小兜
二者所以被認為是經首經王,是從其哲學意義而言的。
講清講明兩經的同異,要很大篇幅。簡單地說,《易經》是把萬事萬物提純抽象為八卦,又把八卦兩兩相重,演生出64卦,卦辭為文王姬昌所著,384+2爻為文王之子姬旦所著。講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趨勢,狀態,規律。《道德經》是把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的規律中,找尋到了道的存在和作用。分81章。是文王父子(包括武王姬發)建立的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李耳(老聃)著。兩經均難懂,更難精通。史上對兩經讀懂的往往是世外神仙級的高人。在世間的則是帝王將相類人物,最低也是大學者。兩經一直受到史上除華人外包括外國智者的熱衷鑽研,並有奇蹟般的發現與收穫。 -
11 # 小太極猴劉永明
道德經主要講德道,易經主要講理法。道德經主要講修煉的基礎、意義,易經主要講內修外煉的方法,次序,層次各種可能。
-
12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易經》和《道德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道德經》是解釋和評論太極圖的,其中的第二十二章的內容,是老子從很多方面論證太極圖是宇宙全息,本章的最後與開頭首尾照應:“曲則全……,古之所謂 " 曲全 " 者,豈語哉?誠全歸之“。這是老子說的。太極圖包括三種陰陽,《道德經》也包含三種陰陽。眾所周知,《易經》只有一種陰陽,所以,《道德經》包含《易經》。很多《易經》大師對我說的很氣憤,後來,我的徒弟與一個《易經》大師和一個《易經》顧問約好後,我的徒弟到我老家接我去山東與二人見面交流,我在他處坐等四天整,事有不巧,他二家裡都發生意外之事。再後來,又由《易經》大師們推薦一個上海的《易經》泰斗與我交流(實際是比高低,看我的笑話。這個泰斗的水平很高)。我徒弟又接我到上海,經過交流,原來她是太極十五代傳人。我問她為什要稱《易經》而不稱太極呢?她說:人們知道什麼,人們喜歡什麼,那就稱什麼,反正是換湯不換藥。在此宣告:太極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寶藏,人人有份。《中庸》來自《道德經》中的”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大學》來於《道德經》中”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對於往聖們留下的寶貝,我不敢妄言,講什麼都是有理有據。我說的都是千古之秘,但是,沒有被摺疊,在此感謝。如果你們設一個欄目,我把《道德經》翻譯出來後,人們便知道真象了。
-
13 # 我乃天空
《易經》是道德經的別樣體裁。《道德經》是易經的另類版本。皆是以天演幻象假象而有見知的,杜撰抽象意境的文字總結。都是分別以自具的語境,試圖詮釋天地永珍究竟真理的偏執理論。同樣也都是一知半解,不得究竟真實的虛構之言。與天下所有的所謂經典教義一樣,都是以假言真、執假當真、虛而不實的遊戲理論。僅僅是供人類繁衍生息,熱鬧遊戲所需要的戲言。時至今日,被人們視為神聖經典的易經、道德經、佛經、聖經,以及世上所有的神經鬼典,都必是行將徹底湮滅的灰燼。在這個世界上,聖人在可無書。聖人言是至理,聖人歿語成聖書。聖人遠去其言語之書成虛無聖典。最終,聖人再來,天下書義必定盡滅!天昭古預今有喻,萬經成灰萬教滅。抽象形象皆幻象,真人真理假義絕。
-
14 # 天行健O
我的看法《易經》是教會人如何生存之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影響了中國人最基本的生存法則。
德載經是教會我們如何生活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15 # 閒聊一刻
《易經》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揭示自然運作規律的一本書,是“群經之首”;《道德經》更注重人的修養,更像是《易經》的人文篇,揭示人如何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如何順其自然的處理好各種關係,如何無為而治等等!
-
16 # 青衣殘燈
1.成書的年代不同,易經成書於周,道德經成書於春秋之未。2.內容不同,易經講一畫開天之後規律丶陰陽執行規律,太極及以後的事,講為人處事的原則,為人要自強不息、處事要厚德載物,通過後天八卦的不同組合講人生的64個情結或不同的階段,結合象、數、理還用於占卦予以參考。道德經講一畫開天之前的規律,宇宙及萬物的運動規規及原動力,太極以前的事——無極,道看不見、摸不到,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德可以理解為道在萬物或人上的體現。只能去感悟。
-
17 # 王易47219537
易經和道德經有著本質區別。 易經來自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筆書。是指一代官臣一心救國,為國實現報復,安居樂民治國之樂。之所以取名,易經。是因為周幽王被囚禁後,一樣在獄中撰寫文章,分析案例、找出存在不足,一心實現報國救國之道。故引深為易經,周公解夢,提出歷史唯物主義與辨證唯物主義理論學說。號召人類愛護和平、愛護國家生命財產、愛護一切有良心的百姓和動植物積極奉獻和參加國家建設,多做自我批評和多關心人類進步思想的實現與發現,積極向國家推舉有用的人才,不要因自己的不幸和挫折影響到大多數人的進步思想。實現價格回升體系、髙度看到發展和自我昇華的能量,實現自救,超出倫徊,在獄中同樣可以結實很多真心的朋友,並透過愧過,找出管理的失誤和所釀問題承擔的責任,待一舉成名,重新再來實現夢想。故,留露人過留名,燕過留聲。表達對外邊世界的贊予和對忠誠的決心,突出實現:燕雀焉之鴻湖之志哉,表達世與原違的思想,自己知道的過錯不說了,自己不知道的過錯非要弄明白。故,正名:易經、周公。道德經卻不盡然。沒有求實悟真思想,只是在管仲中探討了一些理論和方法,卻沒有很好地檢驗過錯是否誰確和對否,更沒有對解決問題提出明確的態度,只是在理論中一帶而過掩示了錯誤發生的過程,輕描淡寫的講述了事件的經過。故以儒學家得名,是繼孔孟思想提出的唯心主義觀點
-
18 # 倪富昌
《易經》是物質世界,是實際生活工作的總結。。是宇宙空間天文地理人事社會彙總,所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成為各門類構架,統綱。綱舉目張。《道德經》道家的理論總結,道家無為的闡述,道可道非常道……
-
19 # 心空由子
一般來說,我們說《易經》與《道德經》的區別,往往是在儒家思想的藩籬內觀讀理解,不能真正瞭解二者的本質區別。不僅僅是對《易經》與《道德經》如此,對所有中華國學~嚴格來說是華國學或者泰華國學,華人~嚴格說是華華人或泰華人、華人~都一定要突破儒學藩籬,才能真正領悟繼承到泰華國學的精華。
嚴格來說‘’易經‘’一詞不是書名而是稱譽,是不能加書名號的。“易經”是易這個學術科目即易學(古代也稱易術)的經典著作。在大中華即泰華歷史上,易學或者易術的經典著作即‘’易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原易學(只講易學原理)的經典著作,這類易經屬於本原易經。第一部本原易經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易經,是伏羲創立易學而原創的易學著作《原易》,加上經典著作標識可以稱作《原易經》,這就是被“三易”與華醫學、華數學等引用的象數易學原理作品《河圖》與《洛書》(公共傳播系統與道家傳播系統為主)、爻卦易學作品《爻圭》(爻圭被用於占卜叫爻卦,爻卦這個公共傳播系統與儒家傳播系統)。因為古人科技文化發展處於較低階段而不得不崇尚占卜預測,易學創立就被應用到占卜術領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占卜應用易學。根據華語文字學原理,用於占卜術的易學的爻圭叫做爻卦(爻構成圭或卦)。爻卦是爻圭在占卜術領域的名稱。在易學歷史上形成三部占卜應用易學經典著作即《連山》(原名可能為《艮兌》)、《歸藏》(可能是《坤乾》的別稱)與《周易》(可能原名《乾坤》)。所以,《周易》只是占卜應用易學經典即占卜“易經”之一!為何其它幾部“易經”不傳不顯呢?因為伏羲原易的圖象易學與爻圭易學專業表達的玄奧性,以及遠古文字初創性無法用文字表達傳播,導致《原易經》未能單獨流傳;而占卜術的流行又導致原易反而成了易學主要流傳方式(其它還有醫學、數學、易學、天文曆法學等方式),“三易”就成為易學最主要的傳本。但是後來周朝崇尚本朝占卜易學導致《連山》與《歸藏》流傳有限,而《周易》成為周朝八百年占卜易學官方推行本,孔子創立儒學又以《周易》為範本,孔子講授易學(孔子是歷史上首開平民教育先河的偉大教育家)的講義或者儒生筆記被整理成為《周易大傳》即《易傳》。但是在東周學術大創新時期還產生了其它很多非儒易學著作。秦朝獨尊酷法焚燬非占卜、農醫等外的學術,非占卜類易學基本被毀滅。漢代獨尊儒術禁燬百家而導致孔子講授儒學的範本《周易》及其《易傳》成為儒家的“易經”,其它易學著作和“易經”被禁燬而未能恢復流傳。所以,所謂《周易》及《易傳》成為漢代以後的“易經”,純粹是漢朝思想學術文化唯儒專制的惡果!儒家為了達到偽造儒家聖人與唯儒排異的學術思想獨裁目的,還把《易傳》拆散以對應《周易》占卜著作條文,形成了原有三大易經之一的《周易》與儒家占卜易學解讀易學著作《易傳》合一編纂的“儒家易經”。為了區別各種‘’易經‘’,“儒家易經”作為書名應當稱作《儒易經》。所以,即使是占卜易學經典即占卜易經之一的的《周易》,也與後世儒家“易經”也有著本質區別。本問題所說的“易經”實際上就是專指《儒易經》。
知道了易學的歷史和“易經”的本質,就好理解儒家“易經”即《儒易經》了。伏羲即泰皞帝原創的《原易經》是講易學的基本原理的,主要是把天人事物的關聯結構關係抽象為象數關係,用圖象與爻圭表達象數,透過象數的同異融構原理及其關係表達事物的關聯結構變易的規律性與奇異性(前者只有少數學者如道家學者認識到,後世學者往往忽略了後者)。而占卜易學經典是講述以易學象數原理為理論指導占卜預測事變吉凶(相對人而言)的易學應用原理。其中‘’儒家易經‘’即《儒易經》是儒家尊崇的占卜易學經典《周易》及儒家對其進行儒學解讀的經典著作《易傳》的合稱。雖然是“儒家易經”,但是其原作包含了伏羲原易經典的爻圭易學體系即“爻卦”表達的符號象數原理。由於其它“易經”與易學著作被毀(包括戰爭毀滅和秦火焚燬),儒家傳播的《儒易經》就成為易學獨本~直到現代出土了秦朝以前的易學文字為止都是這樣。《儒易經》的公共文字部分即《周易》部分是三大占卜易學經典即“三易”的秦後獨傳本,雖然是占卜應用易學但是其中引用伏羲原易學的爻圭部分,包含了原易經的爻圭易學內容。
由於易學是最早建立的象數邏輯(義由)理論著作,後世的其它學術都基本上受到易學原理理論或者規律(易道或易理)指導,或者受到易學的啟發,所以易學就成為泰華眾學之源,“易經”(而不僅僅是《儒易經》)就成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道學就是典型的易學衍生學術,並形成道家學派。
道學是研究天人事物的普遍規律或者普遍原理(即道)的泰華學術,這就是易學規律~易道的哲思化專門學術。所以,道學是中華哲學源頭,可以稱作哲道或哲道術。道學的開山之作是老聃原創的《老子》即《道德經》。老聃的《道德經》是對天人事物的變易規律即“道”及其人文衍生即“德”的語言表達。由於《道德經》是東方哲道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其它哲道學著作大多受到其影響,所以被譽為“萬經之王”(如此則《原易經》就是‘’經中之經‘’、“兆經之帝”)。雖然《道德經》也是專門講述易學道律,但是《道德經》是離開易學本原表達方式~圖象與爻圭或者爻卦的純粹原理的語言表達形式,同儒家易學對於占卜易學的對應性解讀語言表達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周易》是《道德經》的理論源頭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源頭,其它還有《連山》、《歸藏》等等。至於《易傳》,後於老子《道德經》。這就順便說一下:《道德經》原名《老子》,因為一部分說“道”,另一部分說“德”(德的原意是人認知事物本原而獲得的正確的或符合事物本原的腦心知識即本原知識,也就是學術原理,而不是後來引申理解的行為規範的“品德”之意),所以被後世稱作《道德經》。
伏羲《原易經》與老聃《道德經》是泰華國學最古老的學術思想與理論基礎,是最偉大的兩部哲道理論經典(第三部是義由邏輯學與義道治世學經典《墨子》、第四部經典是東方通學經典《荀子》,以上四部構成了東方哲道學、工具學和義由或邏輯學的基礎理論,是先秦乃至整個泰華歷史上學術價值最高的四大泰華國學經典)。
說明:以上內容出自第一部現代學術形式的易學原理著作即弘申鈺(大陸貴州人)的易學專著《易學本原道論~亙易科學基本原理》一書(該書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得一部全面而又透明地表達了伏羲本原易學的基本原理的易學著作,並有一系列的易學理論創新)。
-
20 # 中上行
《易經》和《道德經》相同的是他們都屬相對準確正統中華官方文化,有別於孔子儒家與後來的各家。《易經》比較實用。在各種環境下應當如處理。屬有客觀規律與實際操作方法,有非常居體很全面。應當時前人實踐過的。《道德經》是老子抽家歸納了周當時的官方最高認識和自身對社會的看法比較抽象。
二者都是以周當的,對道的認識《河圖》《洛書》為前題的。應用推理方法相動。都帶有周當時官方最高文化學術思想,是孔子及後人無法完全明白的。
《周易》的作者與《道德經》的不同是一個理論加實際操作者與一個純學者的區別。老子屬後者。
回覆列表
說真的以前想自學易經來著,因為我學了梅花易數,得好好看看易經,結果看了南懷瑾譯的易經之後還是一臉懵逼。。。。。不過還是講一下吧。
一、相同點:1、都有陰陽理論。
《周易》中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繫辭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人與義。《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
《周易》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於四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近取諸物,遠取諸身,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3、都提出萬物之間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哲學觀點。
《周易》中講:“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鳴謙,上用行師徵異國;君子暴變,小人革面”。“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莫大於輕敵,故抗兵相若,衰兵勝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都提倡謙讓、誠信、團結的思想。
《周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括囊,無咎無譽。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有孚攣如,富以其鄰。無平不頗,無往不復。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君子以恐懼修身。”“眾允之,志上行也。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有孚發若,信以發之也。君子以恐懼修身。”
《道德經》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聖人為腹不為目。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曲則全,枉則直。輕則失根,燥則失君。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絕學無憂,小國寡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以其中不自大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五十五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說不急功近利想一下子就能成就大功業,因此反而能成就大功業。
5、都提出吉凶禍福理論。
《周易》中說:“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猶虞之象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二多譽,四多懼,近也;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觀我生,君無憂。有厲利己,不犯災也。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艱貞無咎,勿惕其孚,於食有福。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和大怨,必有餘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莫大於輕敵,故抗兵相若,衰兵勝矣。”
6、都論述領導方法和才能。
《周易》中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觀而樂之。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益,損上益下,民樂無疆。君子以君善則遷,有過則改,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都提出做事的基礎很重要,要循序漸進。
《周易》風天小畜卦卦辭說:“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此卦辭是說:雨不是突然就下起來了,而是靠長時間的聚集烏雲,烏雲聚集越多,雨下得越大。但是在烏雲還沒聚多之前雨是下不來的,雨下不來,不能恩澤四方,只能在自我的一小塊地方上空活動。這就是說無論做甚麼事,要一點一點地聚集力量,在力量沒有充足之前不要有大的行動,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展示。要厚積薄發。
《周易》漸卦初六爻辭曰:“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意思是進取不應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漸進,還應堅守正道,才會有利於進取發展。循序漸進就如同鴻雁一隻一隻地飛落在水邊。年輕人需要磨練,有點怨言也沒關係。只有這樣,才會不犯錯誤。鴻雁起落是一隻接一隻的,所以有“雁行有序”之語。這就是說年輕人求進取應該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不要心急。
《道德經》五十五章曰“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就大的功業,要從細小之處的一點一滴做起。天下難於解決的大事必定由易於解決之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大事必定由細小之事積澱而來。
二、不同點:1、《周易》中多君子,《道德經》中多聖人。
《周易》中多次提到“君子”一詞,比如:“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君子以君善則遷,有過則改,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渙有丘,匪夷所思。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聖人,比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比喻不同。
《周易》中的比喻大多選擇戰場、狩獵、競爭、祭祀方面的動的物象,大多是動物龍和狐狸等。比如:“困龍的水;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其道窮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是說小狐狸快要渡河了,尾巴被打溼,不利。“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牽羊悔亡,聞言不信,其行次且,位不當也;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道德經》中的比喻大多選擇靜止平靜的物象,主要以水和嬰兒為主。比如“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高亨先生解釋水至少有九個特點:1.能利萬物;2.大公無私;3.甘處卑下;4.不與人爭;5.心胸深遠;6.言而有信;7.應時而動;8.執政則善於治國;9.有辦事才能。老子常常透過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車輪等具體物象,來表達抽象的道理。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3、動靜不同。
《周易》中特別強調“動”的思想理念。是絕對的運動,《周易》中只有運動起來萬物才能健康發展,生命在於運動。“小往大來,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內君子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益曬之,兌以說之,坤以藏之。”
與《周易》相比,《道德經》則是強調一種“靜“的境界。講究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修身、養生”
“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基本思想有異。
《周易》基本屬於儒家思想。《道德經》屬於道家思想。重視無慾、無為、無用的巨大功用。
5、關於學習的認識有區別。
《周易》的思想是大力提倡學習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愉快學習。“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道德經》則提倡“絕學無憂,小國寡民”的思想。老子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絕學無憂。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