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英國,全稱英吉利大不列巔聯合王國。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蒸汽機工業革命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資本主義私有制工業國家。先進的工業生產力,讓科技和發明領先世界,推動軍事發展。英國從1588年開始至1921年,三百年縱橫七洲三大洋,先後擊敗海上馬車伕荷蘭,西班牙無敵艦隊,法國歐洲第一陸軍,1815年,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正式成為世界警察,殖民全球。

    一,霸權始於海上,初露崢嶸於大西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世紀的三大洋上,西班牙無敵艦隊揚威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的海上霸權獲取的巨大利益,讓英國羨慕嫉妒恨。英國決心發展強大的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年七月,英國集結自己海上的197艘戰艦,共計1.6萬士兵,2000門火炮,與西班牙無敵艦隊決戰於英吉利海峽。結果是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損失了一半戰艦。英國一戰成名,獲得了制海權。

    二,二次爭霸擴大海上霸權,阻擊海上馬車伕荷蘭,最終掌控歐洲制海權。

    1602年後建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乾的風生水起,攜取了大量利益。這當然讓有志爭霸世界,想佔領整個印度的英國視為眼中釘。1652年後,英國發動三次針對荷蘭的海戰,從1652年至1674年,英國用了22年徹底擊敗頑強的海上馬車伕荷蘭。從而控制歐洲海權,為進一步侵略佔領印度奠定了基礎。

    三,成為世界海上霸主,圖謀陸地稱王,七年戰爭擊敗法國,揚威歐洲大陸。

    1756年至1763年,歐洲各國為了殖民地,歐洲霸權,相互之間發動了戰爭。英國趁機強勢介入歐洲大戰,與歐洲老牌陸上霸主法國進行爭霸。爭奪歐洲話語權和主導權。英國聯合歐洲新秀普魯士,重重阻擊了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封建帝制聯盟。結果是法國戰敗,簽訂《巴黎和約》,割讓加拿大殖民地給英國。英國成為最大贏家,第一次向世界自稱日不落帝國。

    最後總結:

    英國從16世紀至19世紀,用三百年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生產力和強大軍事力量,征服了歐洲,亞洲,美洲遼闊的殖民地,殖民24個國家,殖民領土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愧它日不落帝國的名號。

  • 2 # 時光隧道2019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經過工業革命洗禮後的英國,成為國際貿易和信貸的中心。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4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耳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個帝國被稱為英國的“第一帝國”,也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 3 # 種花知興衰

    【1】日不落帝國解釋:指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領土處於白天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

    【2】如何建立:首先建立這個稱號的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從此日不落帝國落於英國;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

    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3】結束: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 4 # 戰鬥大黃蜂

    ①英國較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②英國的殖民地遍佈於世界各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並且這些殖民地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③英國是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他們把從黑奴身上賺來的血腥錢投資於工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④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 5 # 壹指流年

    作為日不落帝國,最強盛時,英國當時的國土面積高達3000萬平方公里,是俄羅斯的兩倍還要多,基本上這些領土遍佈在世界各大洲,自詡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太陽,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從一個偏遠島國發展為一個殖民全球的帝國,英國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英國位於歐洲西北端,是一個典型的島國,四面環海,航海條件非常優越。在遙遠的古代,許多民族都曾跨越海峽造訪此處。但在古代歐洲,文明的中心位於地中海,英國雖具備優越的航海條件,但依然處於文明的邊緣。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商貿中心從地中海的義大利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時代隨之來臨。英國從歐洲大陸的終端變成了進軍大西洋的起點。

    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其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採取的積極的海洋政策。亨利七世時期,建立了近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發展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也為日後的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條件,同時,很多貿易公司的發展也為大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重要的貢獻。

    伊麗莎白時期是英國海外擴張的關鍵時期。在女王的大力支援下,英國大商人成立了一些壟斷性貿易公司,由其負責海外拓殖,此時的海外拓殖還伴有海盜行為,大肆搶劫來往商船,搶奪貨物、金銀財寶。這些公司透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然後以利潤分紅的形式刺激全民的海外擴張熱情。

    英國的海上劫掠行為引起了西班牙的不滿。158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決定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國。與無敵艦隊相比,英國海軍規模較小,僅有21艘200噸左右的船艦,但商船的數量相當可觀。趁無敵艦隊不備,英國以其機動靈活的艦隊擊敗了龐大遲緩的西班牙艦隊。此次英西大海戰是大西洋時代的一場重要的戰役,它撐起了英華人遠涉重洋的信心,使越來越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加入到海外掠奪和貿易的行列中。

    從17世紀開始,伴隨著人口的增加,農業結構的變化,再加上斯圖亞特王朝對新教徒的迫害,海外冒險發展到有組織的海外定居和殖民拓殖。1607年,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詹姆士敦據點,一般認為這是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隨後,無數英國移民的接踵而至,逐漸形成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弗吉尼亞的成功刺激著更多英國移民的湧入,他們沿著北美大西洋海岸線修建定居點,到1700年,沿海岸大約存在有250000個殖民地。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當時與英國競爭的主要對手是荷蘭,為了打擊荷蘭人的海上利益。英國議會於1651年頒佈了《航海條例》,《航海條例》挑戰著荷蘭人的商業利益,隨後,英荷戰爭爆發。戰爭從1652年開始,先後經歷了7場大海戰,最後於1654年議和。透過戰爭,英國的商業範圍進一步擴大。英國開始向葡萄牙帝國滲透,其勢力進入東印度群島、巴西、非洲西海岸等地。1655年,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殖民據點牙買加落入英華人之手,這成為英國涉足加勒比地區的重要據點。1667年,英國最終奪得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據點新阿姆斯特丹,並把其改名為紐約。同時,英國也獲得了進出波羅的海的權利。透過英荷戰爭,英國在海洋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英華人擴張的另一個方向是印度次大陸。1613年後,英華人逐漸獲得了在莫臥兒帝國境內自由貿易的權利,專注於印度的發展,其勢力擴張非常之快。到17世紀末,英國已在印度擁有了眾多殖民據點。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積極開拓海洋,與舊有海洋強國的衝突再次升級。透過西班牙王室繼承戰爭和奧地利繼承戰爭,英國一舉成為歐洲強國,成為戰爭的最大贏家,獲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戰後,英國、法國成為歐洲最具生氣和活力的兩個國家。18世紀的海洋霸權爭奪就在英、法兩個國家之間展開。但不同的是,法國更關心歐洲大陸霸權,為了保持霸權地位法國不得不保有一支強大的陸軍;英國則依靠歐洲各國形成的均勢,得以從大陸脫身,把其戰略重點放置於海洋之上。在海洋上英國與法國的爭奪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和印度次大陸。在北美,英國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法國,英國的海軍實力也在法國之上,透過七年戰爭,英華人把法華人的軍事勢力趕出印度。與此時同,英華人還在非洲搶奪了一些殖民據點。18世紀中期,英華人展開了對南太平洋地區的探索。1770年,英國Nautilus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宣佈這片土地屬於英國。南太平洋上的澳洲及紐西蘭也成為了英帝國的組成部分。

    最終,在18世紀中後期,一個世界範圍的英帝國已初步形成。這個帝國被稱為英國的“第一帝國”,也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 6 # 我是小一城

    起源

    查理五世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1]

    在查理曼和拿破崙之間,統治歐洲版圖最廣的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也即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島、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尼西亞、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多年。[1]

    例子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或阻擋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這表現在1525年俘虜法王的帕維亞之戰、1527年擒獲教宗的羅馬之劫,確立西班牙在西歐與南歐的霸權地位。

    西班牙帝國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在1582年蓬塔德爾加達海戰成為無可置疑的海上最強霸主。很快獲得了葡萄牙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臺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1]

    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版圖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但隨後的1589年科倫納·里斯本遠征是英西戰爭(1585至1604年)的轉折點,使西班牙佔上風。幾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艦隊是歐洲最強,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戰中,逐漸疲乏、弱態漸現的西班牙被荷蘭海軍擊敗。

    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她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國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英格蘭和荷蘭。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援海上搶劫、西班牙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汙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義大利和低地國家的剩餘領土,結束了其Continental帝國的歷史。西班牙以後的情況轉好,可是在歐洲政治一直只是二流國家。

    然而,西班牙一直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而到了19世紀,半島戰爭的衝擊引起南美獨立戰爭,導致諸國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隨後發生的革命使西班牙喪失在加勒比海附近的殖民地。西班牙帝國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亞洲(西屬菲律賓)和大洋洲(西屬關島、西屬密克羅尼西亞、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马里亞納群島)都保留相當多領土,直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分別直到1956年、1968年和1975年。今日西班牙位於北非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是其昔日殖民地的殘餘。

    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鬥,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透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範圍。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充套件到全世界。英國不僅透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丘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國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當時的評論來渲染英國顯赫的大國地位:“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

    也就是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透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耳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洲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然而對帝國的擴張也有批評的聲音。19世紀的政治家索爾斯伯利勳爵在1861年抱怨英國每年支出150萬英鎊保衛殖民地,“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1] 一家斯里蘭卡的新聞報紙引用了科爾文·R·德·西爾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華人。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1]

    拓展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不落帝國”一詞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其應用物件明確包括了英國和美國,其意義也不僅僅表現在對領土的佔有方面,而擴充套件到了語言(英語)、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藝術(西方藝術)領域,例如在1852年亞歷山大·坎貝爾的一次講話中。隨後該詞被應用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一個較早的例子就是1897年的一篇文章上的“自誇”:“山姆大叔頭上的太陽永不落下。”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曆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著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範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 7 # 睡不醒的郝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在1689年,英國確定了君主立憲。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以為之後憑藉著制度優勢英國就可以稱霸世界了。其實不是這樣的,瑞士、荷蘭的資本主義制度比英國確定的要早的多。英國在1689年的100年前都開始了稱霸的道路了

    我們知道西航路開闢之後最先發達起來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尤其是西班牙擁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無敵艦隊。不過最終在1588年,英國成功的惹惱了西班牙,因為老是搶西班牙的商船。西班牙去遠征英國了。這時候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海盜聯合打敗了西班牙。可以說這是稱霸的開端。

    西班牙、葡萄牙衰落之後,崛起的是荷蘭。荷蘭被稱為還上馬車伕。幾萬艘荷蘭商船穿梭世界。英國這時候開始想打荷蘭了,從1652年打到了1784年。英荷戰爭打了一百多年,打了四次,英國和荷蘭各勝了兩次。不過最終荷蘭的商業帝國還是打不過英國的海軍。荷蘭開始沒落了。

    英國在打荷蘭的時候,還在和法國打仗,法國可以說是英國一直以來的敵人。1754年至1763年,英國和法國開戰,打了七年,又被稱為七年戰爭。有人說這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英法都是殖民帝國,這連個國家在全球都有殖民地,所以在全球都開戰,在歐洲,在美洲,在亞洲,在非洲都在打仗。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最後是英華人。

    這一次就是法國的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可以說自始至終都沒有打敗英國。最終被英華人帶領歐洲給滅了。這一次可以說標誌著英華人徹底打敗了法華人。可以說從此之後法國無法和英國爭霸了。也是英國稱霸世界的絕對確立了。

    這一次是英華人和法華人在克里米亞戰爭打敗俄國的。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鬥爭。

    這一次是一戰了,一戰前由於德國統一國家實力大增,一直和歐洲大國英法有矛盾。不過最終英法打敗了德國。不過也正是這一次戰爭英國幾百年的家底都徹底的打沒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開始動搖,二戰後世徹底的失去霸主地位了。

  • 8 # 歷史的寶庫

    提起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則不得不提海上霸主的由來。因此,本文主要透過對其成為海上霸主的原因分析,來揭示其“日不落帝國”的建立。筆者認為,英國海上霸主的建立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一、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興海上霸權國,為海上霸權、海外殖民打下基礎

    16世紀的西班牙海軍艦隊,縱橫海域數十年,士兵飽經戰火的洗禮,絕對稱的上是世界第一強!但為何會被英國打敗呢?筆者認為,其中有幾點不得不提的“偶然性”原因。

    在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執政期間,國內的經濟呈現的是一片虛假繁榮,外強中乾,人民內部矛盾尖銳,軍隊中厭戰情緒逐漸高漲;在與英國海軍決戰前夕,西班牙無敵艦隊統帥Cruze不幸去世,而接替者則為西班牙貴族西頓尼亞公爵,他對於海戰並不精通;加之自然條件的影響,在西班牙無敵艦隊起航不久,遭遇了大西洋風暴,損失慘重。綜合以上因素,此時與英國海軍決戰,必然註定失敗。此次戰敗也並非“偶然性”的影響,也間接證明了英國海軍的崛起,其海上霸權擴張的開始。

    二、三次英荷海上大戰,拖垮“海上馬車伕”荷蘭,促使海上霸權進一步擴張

    談起荷蘭的崛起,則不得不提歐洲強國間的長期戰亂(主要是英、法),在此期間,荷蘭逐步壟斷了海上貿易,依靠海上貿易的發展彌補了自身的短板,即狹小的國土面積,資源的匱乏。他在海上貿易賺取了大量利益後,英、法兩國逐漸眼紅,最終英國透過三次海上大戰,極大限制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促使薄弱的經濟基礎日益被拖垮,自然便走向了衰亡,荷蘭的海上貿易地位也逐漸被英國所取代,這是英國海上霸權、海外殖民的進一步擴張。既有客觀因素,也是自身的強大實力的體現。

    三、七年戰爭打敗法國,奪取海外殖民地,徹底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18世紀中葉,歐洲的陸地強國組成兩個陣營,為了謀取各自利益,爭奪霸權,相互之間發動戰爭。英國趁機介入歐洲陸地戰場,聯合歐洲強國普魯士,對法國進行牽制。最終法國在俄國彼得三世上臺後的倒戈、奧地利的戰敗撤軍,雙重打擊下走向失敗。而後,英、法兩國簽訂《巴黎條約》,法國將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大片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自此之後,英國的歐洲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確立。

    最終,英國透過工業革命、海上貿易的發展、以及拿破崙的對外戰爭進一步鞏固了在國際上的地位。促使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鼎盛時期,而此時的英國統治著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殖民地更是遍佈各個大洲。因此,他也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 9 # 朗基努斯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當時有著“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皆有顯著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圖片為曾經英聯邦版圖。

  • 10 # 賓賓說情感

    在19世紀日不落帝國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

    因為日不落帝國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

    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

    握當時霸權的帝國。在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後,

    英國進入“黃金時代”,成為19世紀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化國

    家。到1914年,英國佔有的殖民地比其本土大140多倍,是世

    界上第一大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擴充套件資料:起源日

    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

    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在19世

    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

    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

    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在查理曼和拿

    破侖之間,統治歐洲版圖最廣的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

    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

    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島、奧地利、

    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

    尼斯、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

    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

    多利亞的大英帝國

  • 11 # 御前帶刀侍衛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發家史上豎著三個路標: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

    ①英國較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②英國的殖民地遍佈於世界各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並且這些殖民地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③英國是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他們把從黑奴身上賺來的血腥錢投資於工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④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 12 # 看不到任何希望

    大航海時代的強國主要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都在海外開闢殖民地,掠奪財富,其中只有英國脫穎而出成為海洋強國。我們先了解歐洲開始航海時代的背景。

    一、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歷史上習慣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極大的擴充套件了人們的視野,瞭解世界格局情況,刺激了統治者對財富掠奪的慾望。

    二、14、15世紀的歐洲,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已經萌芽已經產生,需要擴大對外經濟活動,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三、當時東西方的貿易商路大致只有兩條,一條是陸路,經中亞一路到達小亞細亞;另一條是先經海路到達紅海或波斯灣,然後用陸路運送到地中海一帶。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截斷了中亞商路,而紅海一帶的海路則向來為阿拉伯人壟斷。東方商品的缺乏使得其價格水漲船高,西歐商人迫切希望找到通往東方的新途徑。另一方面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的香料、寶石等東方奢侈品成為上流社會的生活必須品。需要更多的財富來維持奢侈的生活,

    四、擴大對基督教的傳播。增強其影響力。

    五、《馬可波羅行記》引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激起了對掠奪財富的慾望,刺激了向海外探險的精深。

    以上因素使在歐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在海外建立了大量殖民地,大量的財富湧入歐洲,使英國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使資產階級發展壯大,最終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相反荷蘭,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沒有成為強國。由於大量財富的湧入,沒有發展本國商業,發展經濟,而是購買奢侈品。貪圖享樂。英國之所以完成工業革命還要根據英國當時的國內環境。

    1、參與爭奪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權的鬥爭。不斷獲得勝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開闢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原料市場。(2).政治基礎: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尤其是君主立憲制的實行,限制了君權,維護了代表資本主義利益的新的階級的利益,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3)海外殖民擴張,海外貿易,不僅獲得了大量財富發展商業,由於價格革命壯大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完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4).勞動力:圈地運動(此處指自由勞動力),失去土地的人們只有去工廠打工。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5).技術:手工工場的技術積累(不是工廠);尤其是蒸汽機的研製成功,代替了繁重的體力,讓人在勞動中,解放出來。

    (6)文藝復興,政教改革運動使民主,平等,科學思想得到傳播,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在經過在殖民地掠奪的財富發展工商業,投入生產,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最終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展,確立了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在海外建立了大量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 13 # 漁先生讀史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而英國則是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

    據統計,到了1914年時,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

    殖民人口近4億,等於本華人口的9倍,其所殖民的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長期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Sunny的照耀,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一、海盜起步

    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的第一步就是發展海盜事業,而這要從伊麗莎白時代說起。在這一時期,英國逐漸向近代門檻邁進,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迫切需要發展海外貿易和對外擴張。

    初即位的伊麗莎白女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亟待解決的債務負擔,長期存在的戰爭威脅,無法根除的貿易障礙,難以克服的信仰危機等等。

    英國正經受著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和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方法去戰勝困難,而這個特殊的方法就是利用海盜去對敵國的商人和貿易進行打擊,於是海外遠航和搶劫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

    在伊麗莎白的許可和鼓勵下,英國海盜走出了海峽,走向了遼闊而又充滿著種種誘惑的大洋,展開了大規模的海盜掠奪活動。此時,英國海盜成為了英國獲取財富和打擊西班牙的一種手段。

    伊麗莎白女王、商人、海軍等群體都成了海盜活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而西印度群島的豐富資源,成為了當時英國海盜襲擊的重點目標。隨著海盜活動的日益繁榮昌盛,對英中國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促進了英國的發展。

    透過搶劫,英國獲得了大量財富,國家資金得到顯著增長,經濟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由於嚐到了海上力量的甜頭,英國海軍力量也得到了重視和增長,從而刺激了英國的對外殖民。

    二、透過戰爭手段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英國在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過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英國奪取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其後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1756—1763年英法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

    在英國這長達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其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礎。

    三、工業革命後,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推動者

    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此時,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時代替代了以手工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

    由於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工業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使當時的人們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在市場中獲取最大利潤,此時,工業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萌芽開始產生。

    工業革命後,英國工業資本主義者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而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同時在非洲地區,英國也加緊了殖民控制,這一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它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結語:上述就是英國“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建立歷程,可以看出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著一條火與血的歷程,期間經歷了三個過程: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和工業革命。

  • 14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英國是歐洲老牌的殖民地國家,在透過對西班牙和法國一系列的戰爭獲取勝利後,幾乎奪取了後者百分之八十的殖民資源,在全世界的24個時區之內,統統有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這也是英華人在17世紀可以驕傲的宣稱自己屬於“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套用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話說“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了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的世界擴大了一倍”!

    第一次戰爭

    十六世紀末,法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在資產階級和新興貴族重新建立起英國秩序後,煥然一新的英國向法國發起了挑戰!在法國稱霸歐洲的過程中,英國則成了阻止法國稱霸的攔路虎,並且在經過長達九年的戰爭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史稱“九年戰爭”;

    另一場戰爭則是十七世紀初期,法國與奧地利為了爭奪西班牙王位,發起了席捲半個歐洲的戰爭,最終以英國和荷蘭在海上徹底戰勝法國艦隊而告終,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

    第二次戰爭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死亡,由於沒有兒子,只能有長女繼承,但是在歐洲列強的環伺下,奧地利王位的繼承引起了歐洲兩大陣營的戰爭!英國和荷蘭等國以及法國,西班牙以及普魯士等分別隸屬於兩大陣營,經過了長達多年的垃圾戰爭,甚至到了後來,已經不侷限於奧地利王位爭奪戰,開始了相互征伐和征服!史稱“奧地利王位爭奪戰”。

    另一場戰爭則是歐洲列國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獲取更多的殖民利益,紛紛拉攏盟友,甚至傳統盟友反目成仇!史稱“七年戰爭”。

    第三次戰爭

    由於拿破崙奪取了法國政權,強勢的法蘭西共和國在拿破崙的引導下,開啟了法國再一次爭霸歐洲的戰爭。歐洲其餘各國,如英國,普魯士,西班牙等國,組成了抗法同盟。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作為反法同盟的英國在完成了工業革命之後,迅速成長壯大,一直到十九世紀初期,在一戰後戰敗了德國,並且同樣佔據了德國大片殖民地後,膨脹的英國成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霸主!

    總結:英華人在十九世紀之前,雖然浮浮沉沉,但是在成長的路線圖上,一直處於跌小漲大的趨勢,一直維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 15 # 二林說國關

    大英帝國,可以算得上新航路開闢以來是繼荷蘭帝國後的又一個全球性“霸權國”了。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建立起“日不落帝國”,實際上這個稱呼反映在國際關係上就是所謂的當時世界性“霸權國”。非要找個與之比擬的國家的話恐怕只有美國能媲美了。而英國是怎樣建立起這種“日不落帝國”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對這個名詞做解釋,不然容易偏離題主的問題。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從歷史和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理解,小編認為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擁有看得見的遍及世界的殖民地。這是很多人所認知的“日不落帝國”,顧名思義大家都懂。二是,看不見但卻比殖民地更重要的一樣東西,那就是世界“霸權”。即,大英帝國擁有當時國際體系中規則的制定權和裁判權,也就是霸權。簡單點來說就是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擁有絕對的領先和領導地位。這才是“日不落帝國”最核心的內涵所在。

    二林君就從這兩個維度來解答一下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英國對外擴張與自身建設相統一的過程。或者說也是一個英國由封建國家走向現代國家,然後從一個側翼島國崛起為歐洲大國,再到強化在歐洲的地位,然後走向世界霸權的過程。

    一、關鍵的起點:1640-1689的資產階級革命對英國自身的塑造(走向現代國家)

    但凡講到英國的“發家史”其他的可以不提及,但資產階級革命不得不說。這段歷史可以說是現代英國以及其之後“霸權”確立的基礎起點。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正值歐洲三十年戰爭打的火熱之際。而英國恰好在這個時機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可以說是英國與眾不同的歷史背景。要是英國捲入這場宗教戰爭或者其他大國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干涉,恐怕就不存在英國的革命勝利了。

    經過近五十年的革命歷程,英國實現了一個徹底而又重要的轉變。光榮革命的勝利以及1689《權利法案》將英國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革命性憲政時代——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和政權。別忘了當時的歐洲可是處於絕對的君主專制時代。而荷蘭雖然號稱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卻沒能建立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政權。由此英國的革命開創了英國的新時代。至少確立了幾大原則,即。議會至上、自然權利以及資產階級主權。這就是當時英國所開創的革命性制度創舉,也是後來英國對外擴張的內部基礎建設基石。沒有這些就沒有後來的英國。

    二、關鍵的第一步:1652-1674三次英荷戰爭,英國走向了爭霸道路

    實際上這是發生於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的重大事件,但上一部分講的是英國制度的自我構建,這一部分講的是其對外爭霸的部分。因此也單獨列出來給予說明,這也符合剛剛我們說的這是一個相互統一的過程。

    這場與當時頭號海上霸權國荷蘭的戰爭,是英國對外實力第一次集中體現,也是英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可以說非常的重要。22年的戰爭,英國先後與荷蘭簽訂了第一個《威斯敏斯特條約》、《佈雷達條約》以及第二個《威斯敏斯特條約》。荷蘭失去了新阿姆斯特丹等殖民地,失去了對大西洋航運的主導權,還賠償了200萬金幣給英國。由此荷蘭走向衰落,英國邁出了其稱霸世界的第一步。

    透過三次英荷戰爭,荷蘭的商業霸權與海上優勢逐漸轉到英國的手中,英國開始登上海上霸主的寶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場較量英國獲取了海上商業霸權和航運的主導權,但這僅僅是霸權建立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與Continental霸權國法國的長期較量了。

    三、關鍵的第二步:1701-1721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國躋身歐洲強國之列

    三次英荷戰爭後英國雖然獲得商業霸權,但是別忘了自從三十年戰爭後,國際體系在Continental上形成,英國作為一個側翼島國,每能進入體系,這是不可能成為霸主的。歷史已經證明,再強大的國家不能借助國際體系均不能實現持久的霸權。因而,英國的下一步就應該獲得在Continental上的該有大國地位,而這就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有關。

    這場由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而引發的全歐“世界大戰”徹底成就了英國的未來。以西班牙、法國為主的一方對抗英國、神聖羅馬帝國、荷蘭等。最終後者大獲全勝,尤其是英國。當初他之所以加入這場與其“毫無關係”的戰爭就是為了防止法國獲得西班牙而使其權勢大增威脅到英國的利益以及歐洲的“均勢”。最後英國勝利了,1721年的《烏德勒支條約》削弱了法國,增強了英國的實力。我們來看看英國得到了什麼。

    法國承認安妮為英國國王,但法西兩國永遠不得合併;法國將聖克里斯托佛島、阿卡迪亞以及紐芬蘭割讓給英國;西班牙將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西班牙在地中海的之梅諾卡島割讓給英國;英國獲得在西屬美洲殖民地販賣黑奴的壟斷權等等。

    由此可見,這場戰爭英國從法國與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大片殖民地以及一些政治權益,而且還換得了Continental主要大國對英國王位的認可,從此英國成功躋身為歐洲強國之列,它再也不是偏居一隅的島國了,已經是具備強大實力和對歐洲事務有發言權的大國了。換句話說就是,英國走進了歐洲國際體系,這是其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

    四、關鍵的第三步:1756-1763七年戰爭,英國強化歐洲地位的第一波。

    進入歐洲秩序只是一個開始,當時法國的力量還是比較強大的,英國不能說在歐洲能起絕對的主導地位,法國至少在綜合實力上還是依然能抵抗英國的。

    1756年,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和海外殖民加上普奧兩國為爭奪中歐霸權與德意志領導權而爆發了七年戰爭。這場大戰與英普為一方,法奧為一方。這種組合也反映出大國之間以國家利益為首要衡量外交政策考量。因為本來法國的傳統政策是削弱奧地利,但這次面對英普結盟的尷尬局面,法國不得不改變政策,以現實利益為重。

    這次大戰主要有兩個戰場。一是Continental戰場和英法在北美,印度等地殖民地戰場。最終的結果是英國為首的一方又大獲全勝了。1763年英法等在巴黎簽訂《巴黎條約》。英國獲得了巨大的殖民地寶貴財富。

    根據條約,英國獲得了法國在北美地區以及印度地區的大片殖民地。從此,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大國。在歐洲由於法國的繼續衰落和普魯士的崛起,歐洲大陸的“均勢體系”更加穩定,而英國就是超越這種均勢,擁有歐洲最強大力量的“離岸平衡手”。再也沒有人是英的對手了,其在歐洲地位得到第一次大鞏固。

    七年戰爭斷送了法國的大部分殖民地,英國贏得了海上及殖民地霸權,為日後建成龐大的殖民帝國奠定基礎。五、關鍵的第四步:1793-1815反拿破崙戰爭的勝利:英國權勢到達歐洲頂峰

    就在英國準備一步步登上世界巔峰的時候,法國爆發了革命,還出了一個拿破崙。起初英國組建反法同盟是為了防止法國崛起破壞歐洲均勢,但後來是為了阻止拿破崙建立歐洲霸權。可以說拿破崙帝國的建立是對英國霸權建立的一次最重大的挑戰。

    因此,英國不僅親自出面組建多次反法同盟戰爭,還出錢出兵,盡一切可能阻止拿破崙。結果英國贏得了這場大規模,長期的較量。戰後英國出面主導了歐洲秩序的重建。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場戰爭對英國來說,不在於殖民地的獲取,實際上該得到的都得到了。更重要的在於主導歐洲秩序的重建和規則的制定。到了這一步就體現出二林君剛開始說的“日不落帝國”還體現在英國對規則與秩序的制定上來了。

    維也納會議和維也納體系確立了三個原則,即“均勢原則”、“正統原則”以及“補償原則”。而這三大原則中和英國切身利益相關的就有兩個。這個體系的主導就兩大國牽頭,一是英國,二是俄國。

    英國最為關注的就是“歐洲均勢問題”,因此在英國的主導下,歐洲大陸重新確立了均勢體系。同時按照“補償原則”,英國又獲取了赫爾果蘭島、錫蘭島、好望角、蓋亞那、聖露西亞島、多巴哥島等等大批海外殖民地。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殖民地的獲取是按照英國在會議上主導的原則所劃分給英國的。這不僅體現在英國表面上獲取殖民地的實際利益,還深刻的體現英國對拿破崙戰爭後歐洲秩序的安排的主導權。由此可見,英國在這場戰爭後再一次強化了自己的權勢。“日不落帝國”的雛形已經基本出現了,剩下的就是塑造英國統治下的世界秩序。

    六、關鍵的第五步:工業革命後英國安排世界秩序,真正的“日不落帝國”誕生

    透過以上分析,如果單叢殖民地的角度來看,似乎到了到了拿破崙戰爭以後英國就已經差不多是“日不落”帝國了,因為當時她所統治的殖民地範圍已經夠大夠多了。但這實際上還沒有達到英國最巔峰的歷史狀態,接下來的工業革命才是關鍵。

    英國是最早開始和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帶來的國家力量的快速膨脹讓英國處於歷史最強時代。

    政治上,英國不斷鞏固和擴大其殖民地。清王朝的大門也被英國開啟。同時歐洲政治的主導權掌握在英手中,塑造了所謂的“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經濟上,英國是最大的經濟強國,國際貿易的規則主要由其制定和監督。倫敦成為經濟中心,英鎊成為了世界貨幣。

    軍事上,大英帝國完成工業革命後其軍事裝備和力量堪稱世界頂尖水平。尤其是海軍力量,無論是從裝備到數量和質量都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其海軍主力艦艇的噸位要超過其他任何兩個海軍強國的總和。可見一斑。

    此外英國擁有了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商品,擁有最大的海外獨佔市場。這一切都表明了,英國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而且,這個帝國不僅僅是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還有更重要的國際秩序的規範,櫃子的主導權,貿易和市場的主導權,無比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個“日不落帝國”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霸權國。

    到了這一步,真正的“日不落帝國”才算是建立起來了。在十九世紀中葉,我們開啟世界地圖,看到的每個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太陽從來不會在英帝國的勢力範圍裡落下;到處都能看見英國的商品,感受“世界工廠”的強大實力等等。似乎全世界都和英國有關一樣了。

    因此總的來說

    英國從一個偏居一隅的島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是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發展時期的。先是自身體系和制度的建設,然後是走向歐洲大國行列,接著是爭霸世界。前一個階段,包括英荷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主要是爭奪殖民地,建立龐大的殖民地基礎。後一段是對歐洲乃至世界體系秩序的建設階段,即用英國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來安排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秩序。因此到了這一步,“日不落帝國才算是最終誕生了”。

    總結一下有這麼幾個關鍵的節點:第一階段自身建設很關鍵,對應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然後是在此期間對荷蘭戰爭的勝利。開啟了“日不落帝國的建設”。

    第二階段,殖民地和歐洲霸權的獲取。主要有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反拿破崙戰爭等。奪取了遍及世界的殖民地,為“日不落帝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和塑造雛形。

    第三階段,對歐洲乃至世界秩序的安排。主要是在工業革命以後完成的,由此建立了“日不落帝國”。

  • 16 # 朝花夕逝

    英國本土僅24.42萬平方公里,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大國,可謂是彈丸之地。

    (偏見地圖;當下英華人眼中的歐洲。) 但“天時,地利,人和”使得第一次工革命就爆發在這個歐洲的邊陲之地。 工業革命讓英國國力躍升,崛起後的英國如朝陽初升,不可阻擋。 透過七年戰爭(1754年-1763年),英國在北美和印度擊敗了法國,在古巴和菲律賓擊敗了西班牙。 七年戰爭後,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名副其實的世界上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藍色為英國領導的反法聯盟。) 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1921年英國控制的面積達3550萬平方公里。) 面積如此的廣大,那麼大英帝國是如何統治這些地方的呢? 大英帝國統治其領土的方式隨著大英帝國的國力不同而變化。 大英帝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統治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英國女王加冕。) 第一階段:無形帝國(殖民者間接統治殖民地)。 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在英國,英國的工業產品暢銷於世界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 大英帝國掠奪世界財富的方式是“無形帝國” 所謂無形帝國就是:不佔領,不統治,當地人自己統治自己,但你必須加入英國主導的貿易秩序,向英國開發市場。

    (水晶宮;1851年5月1日 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在此揭幕;世界博覽會前身。) 因為英國的產品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它國不是其殖民地但英國向其傾銷工業品同樣能獲得巨大的財富,這樣英國就能大大地降低帝國的統治成本。 在當時的交通和資訊溝通的情況下,進行直接統治的成本極其高昂。

    比如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王朝,目的就是迫使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市場,加入由英國主導的有利於英國的貿易體系。 第二階段:有形帝國。 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和美國的爆發,德國和美國的崛起。 英國的產品在全世界不再具有競爭優勢,還有逐漸被德國工業品取代的趨勢。

    (法國在其殖民地實行的是直接統治,照搬法國的法律體系,遭受到本地居民的強烈抵抗。) 特別是在1884年歐洲列強簽訂了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之後,其他歐洲列強特別是法國建立的都是“有形帝國”(殖民者直接統治殖民地。),那麼這些歐洲列強就有可能向英國關閉殖民地市場和提高關稅降低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於是英國也開始在在海外殖民地建立有形帝國。

    (1600年英國侵入莫臥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8年才設立印度總督實行直接統治。) 由於跟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國等歐洲列前統治殖民地的方式不同,大英帝國維持其帝國統治的成本更低,因而持續時間更久。

    (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和地區。) 而且大英帝國的間接統治,使用代理人統治(保留一部分當地的傳統自治能力),使得二戰後非殖民化浪潮席捲世界的時候,由於沒有像法國的殖民地由於殖民者的快速退出形成權力真空,造成政局動盪,因此一般來說英國的殖民地發展的都比西,葡,荷蘭及法國的殖民地要好。

  • 17 # 舊時樓臺月

    表面上來看,英國是透過英西戰爭、英法7年戰爭和三次英荷戰爭來擴大疆域,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雖然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和戰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但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還有很多。

    從政治上來說,英國最先制定了相關政策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又緊跟新航路開闢的潮流,對世界進行殖民擴張。

    伊麗莎白髮展“國教”更是調和了當時英國國內的宗教矛盾。加上工業革命的影響更是加速了英國對外侵略積累財富。

    從思想上來說,在這種環境下,英國國內產生了一種“重商主義”在國內影響力極大。在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下,英國一步步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一、近代英國的發展

    從經濟方面來說,15世紀後半期的英國正在由傳統封建生產方式轉向資本經濟的生產方式。

    14世紀下半葉,在歐洲義大利的一些北方城市工廠手工業生產方式崛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出現。這些地區迅速富裕起來,影響了整個歐洲地區。英國政府在看到這些義大利城市的發展之後,開始鼓勵工商業、航海業的發展。

    從1487到1522年期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等人先後開闢了兩條從歐洲出發的新航路。這兩條航路,一條向東,沿著西非到達印度,另一條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

    這兩條新航路的開闢對於整個歐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歐洲的航運中心開始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區,英吉利海峽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海上通道,英倫三島也成為了當時的航運中心,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就在這種刺激下蓬勃發展。

    在農業上,傳統英國農業以養羊業為主,繁榮的養羊業自然催生了毛紡織技術,在過去英國國內所生產的羊毛大多作為原料對外出口,之後,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紡織技術,英國的毛紡織業逐漸發展起來。15世紀,英國已經有由羊毛出口大國轉變為呢絨出口大國。毛紡織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英國社會經濟的變革。

    隨著某紡織業的發展很多商人看到養羊業有利可圖,於是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

    當時農村中的傳統貴族用暴力驅趕農民,圈佔公社土地和農民的耕地,之後再僱傭工資低微的農民工人替他們放牧,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淪為流民。不過這場運動也讓英國的封建經濟漸漸完結,逐漸轉向新興資本主義經濟。

    在“圈地運動”的影響下,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分離,傳統的生產關係轉變成了僱傭勞動力,之前的土地貴族也轉變為資產新貴族,這些貴族也因此完成了早期資本積累。

    同時英國的英格蘭民族意識也在此刻覺醒,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的次女,她在位時間長達45年,對整個英國曆史發展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中世紀的歐洲,歷來都有各國王族通婚的習俗,伊麗莎白即位時剛剛25歲,正好是結婚的年紀。當時的西班牙國王,瑞典國王,法國國王等,王公貴族都向她求婚。

    但是王室的婚姻自然不像平民那樣自由,伊麗莎白的選擇,關乎整個英國的發展,稍有不慎就可能讓英國捲入當時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無盡紛爭之中。為了避免產生這種後果,她以各種藉口拒絕這些求婚者,最終選擇了終身不嫁。在思想方面,伊麗莎白對於英華人民的影響,可以說是和莎士比亞在一個高度。

    在宗教信仰方面,伊麗莎白也有很好的處理,當時英國國內主要信奉的宗教有兩個,一個是天主教,一個是新教,伊麗莎白,為了緩和當時的宗教矛盾,明智的選擇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國教”還頒佈了相關法令鞏固國王在英國教會中的首領地位。

    “國教”的確立也讓英國信仰明顯區別於其他歐洲國家的信仰,在歐洲的其他國家教皇手中擁有極高的權利,甚至都可以與國王抗衡,伊麗莎白這樣做,可以說從根本上保證了英國內部的統一和穩定。

    從政治方面來說,英國政治的實施,也促進了資本化的進一步發展。伊麗莎白將國家政府機構,進行了改造傳統的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實現了政治上的現代化,奠定了英國崛起的基礎。

    同時她還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發展,釋出了很多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的政策,授權商人組織貿易公司,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當時西班牙是歐洲海上力量最為強勁的國家,為了挑戰西班牙的絕對地位,英國大力發展海軍,甚至公然支援海盜對西班牙商船進行搶掠騷擾。並且還授予海盜爵士稱號,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英國艦隊能夠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原因。

    在科技上工業革命的發展,更是對整個英國近代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外,工業革命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向人們展示,知識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據有關資料表明,整個18世紀所產生的偉大發明創造是過去人類幾千年創造的總和。

    二、日不落帝國的形成和發展

    1600年,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的支援下建立了“東印度公司”。由於有政府的支援,東印度公司用暴力對印度進行殖民和侵蝕,最終征服了整個印度大陸,這也為之後英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同時,伊麗莎白時期英國還成立了“非洲公司”,專門負責奴隸販賣,到了18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賣國,也在這場交易中獲得了暴利。

    為了進一步爭奪殖民霸權,拓展海外殖民地,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曾不斷挑起戰爭,1588年擊敗西班牙。當時伊麗莎白王朝中有很多官員主張透過貿易實現海外擴張,可惜在整個急功近利的環境下,這個主張沒有被同意。

    之後西班牙雖然被擊敗了,但依然在進行海外擴。隨著荷蘭的獨立,海上殖民大國又增添了一個國家,荷蘭很快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大國。

    為了保證自己的海上殖民權益,1652~1674年期間,英國發動了三次英荷戰爭。荷蘭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是這三場戰爭卻互有勝負,雙方的實力都受到了傷害,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幾乎被拖垮,這也迫使英國反思自己的戰略失誤。在這兩個國家交戰期間,法國卻在蓬勃的發展之中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和經濟利益,國家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之一。

    1756~1763年,英國發動了英法戰役。戰爭初期法國一直處於上風地位,但是到了1758年,法國被歐洲戰場分化了兵力,海上殖民戰爭遭遇了失敗。英國此時卻積聚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1815年滑鐵盧戰役英國最終戰勝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總結: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首先,有政府的支援,其次,在經濟方面得益於前期資產的積累,加上工業革命的支援,更是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原因為大英帝國的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英國成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動手打你十多年前的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