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存希齋書法
-
2 # 農信史志
易中天的中國史多數看了,目前正看《朱明王朝》,比較通俗易懂,也有廣闊的視野,進行了東西方歷史的對比思辨,也運用了許多考古成果,引用了許多歷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是有其獨到價值的。總體看,比24史中許多有意無意篡改或隱瞞歷史真實的官方史書更有價值,也更容易為普通百姓閱讀學習。但與司馬遷的史學水平和成就相比,還是相去甚遠。他的歷史學術水平和成就大體同呂思勉、翦伯贊和吳晗差不多吧!與錢穆、梁啟超、陳寅恪等大師仍有較大差距。畢竟他搞歷史研究是業餘客串。易中天教授曾先後任教於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如果說他是武當山或武夷山的話,司馬遷就是珠穆朗瑪峰,差距也就這麼大吧!
-
3 # 我是康斯坦丁
易老師的中華史可讀性很好,也有很好的見解。司馬遷是著史的,易中天老師是解史的,沒有什麼可比性。至於上來就肆意謾罵易中天老師的,基本是連九個月胎教都沒有的東西。
-
4 # 斜眼觀天下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腦子如果不是進屎就是犯二。易中天一個說書的,他的學術有何嚴謹性。況且,此人早被西方收買,許多角度都是以西方角度去闡述,完全是帶路黨。
-
5 # 鐵鎖橫江fts
司馬遷的史記是盡司馬遷一生心血,求真務實而得,前後記錄不過幾百年,其真實性二千年來無人超越,而近年來中華奇人輩出,有千年未遇的相聲奇才、有百年難得的小品大王、更兼有引經據典學者,前一千年詆譭聖人、後五百年嘲笑民族英雄,如果是這樣的史記恐難傳後人!
-
6 # 青山不敗
易中天能算曆史學家嗎?絕對不是。此人的傑作就是按照西方人的歷史觀來對中國歷史進行篡改與解讀,一位崇洋媚外史學界中的跳樑小醜而己。
-
7 # 吐槽癖
現在的史學家都相當於剪輯,司馬遷還要去民間到處走訪整理,我覺得這壓根就不是一個行業。現代人只需要從各種資料裡面摘取就完了,嚴格說也是抄襲。
-
8 # 燈影書畫
真是啥話也敢說啊!不要說《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能不能超越司馬遷,其算不算規範的史學專著,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啊!
不能否認,易中天先生也是一位飽學之士。能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能為很多的觀眾讀者認可甚至喜歡,說明易中天不是泛泛之輩,肚裡有真才實學啊!特別是對中國歷史,易中天還是頗有研究的。我自覺無資格評論《易中天中華史》的深淺薄厚,但敢這樣給一本書冠名,說明易先生還是很有幾分膽識的。
但是,即便是中國現代甚或說近代最負盛名的史學家最權威的史學著作,恐怕也沒有誰敢站出來說某部著作能撐住《二十四史》,某位大師已經超越司馬遷,而易中天與《易中天中華史》在近現代恐怕都算不上翹楚,豈能與司馬遷與《二十四史》相提並論呢!
文壇泰斗魯迅先生是這樣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請問《易中天中華史》能撐得起這樣的美譽嗎?《二十四史》更是集體創作的結晶,《易中天中華史》又堪能相比?所以前面的那兩句撐起超越的話就是易中天看到了,也會羞答答地不知說什麼好。
-
9 # 三味小書屋
我沒有讀過易中天老師的書,不便給於評價。但我聽過他在中央電視臺講的《易中天品三國》,感覺講的很好,有許多獨到見解。
對於歷史,我是厚今薄古論擁護者。社會總是在向前發展,今天勝過昨天,明天肯定勝過今天。科技也好,生活也好,文學藝術也好,總的趨勢應該都是這樣的。
二十四史凝聚了無數先人的心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司馬遷在我心中更是高山仰止式的人物,但我並不認為他們是永遠不能超越的。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當今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遠非封建社會可以比擬,思想觀念更是早已擺脫儒家教條束縛空前開放,對事物的評價更趨理性和客觀,所以,出現超越古代的歷史著作也是極有可能的事,對此我們絕不能妄自菲薄。
-
10 # 一陣風65060881
既不是歷史方面的專家,又不是考古的。還不說他了,就是司遷都撐不住,他用什麼撐???????比司馬光怎麼樣?司馬光的都水貨,更何況司馬光還比他強千百倍,哈哈哈……
-
11 # 涼州七里
從祖先寫到宋元(目前),煌煌數百萬字,以近耄耋之年依然勤奮如此,易中天老師的耐力值得欽佩。須知筆者每天敲個3000字,加上修改到自己基本滿意的功夫,一整天就差不多過去了。當然,筆者的修為比老師差了幾個等次,說來也不丟人。
筆者家裡恰恰就有這麼一整套易中天老師的《中華史》,可惜的是,這不是為我本人而是為我11歲的兒子準備的。
之所以會花上一筆錢給他買這樣一套書,是因為筆者覺得很適合他,比《上下五千年》要有思想和內涵,比《二十四史》更加通俗易懂,最適合作為有點歷史基礎小孩子的課外讀物了。
不要認為我說話夾槍帶棒,更加談不上人身攻擊,但上面說的也許就是事實。
首先肯定的是學者的學問,對於歷史的精闢解釋和旁徵博引的博學令人佩服,對於歷史連貫性的理解也很不一般,立意頗高,眼界開闊,覆蓋了整個世界史;
其次文筆也不錯,一如老師當年講臺上的風格,一個個歷史事件和故事講得千轉百回、恣肆汪洋;
這本書也非常有名,但於大眾而言很難讀明白。
第三觀點很新穎,往往能夠一針見血的道破問題的實質,不隨大流,不譁眾取寵,基本上能夠被噴的東西不多。
具備以上三個優點,幾乎可以說是一套非常優秀的歷史讀物了。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自班固修《前漢書》之後,中國曆朝歷代養成了修前朝史的習慣。《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下的定義,《史記》是第一本,當時被預計萬年無期的清史沒有被囊括進去。
總之,上述二十多本史學鉅著屬於官方歷史記載和描述,歷朝歷代都有專門的歷史機構和史官隊伍。官方修史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準確性,往往以乾巴巴的文字為主,鮮有主觀色彩影響,一般只在傳記末尾發表議論作為蓋棺定論的評價,史官隊伍秉承“在晉董狐筆,在齊太史簡”的優良傳統,其記錄大抵是可信的;第二是細緻性,除了人物之外還有有職官、星象、律歷、地理、河渠等多方面的傳記,既是歷史,也是百科全書。
因此此類官方史書必然是研究古代歷史事件和人文的主要資料。
而易中天老師的這套書,當時所說的出發點以顛覆傳統史學著作的寫作方法、優美詩意的語言、獨特創新的全球視角,用五到六年時間,創作六部共32歷史鉅著《易中天中華史》(實際36本)。
但說真的,5年多時間,橫跨五千年,覆蓋全世界,36本,這些數字湊到一起是要封神嗎?
實話實說,當下史學界尚且無人具備此等駕馭能力。
歷史上沒有定論的東西太多,書中缺乏對歷史細節的考證,因此涉及技術層面的問題就顯得力不能逮,打個比方,堯舜禹時代的版本很多,限於篇幅作者只能選擇一種來闡釋,且不能對其真偽進行分析,這樣就脫離了研究成果的範疇,稱之為一家之言都有些過了。
作為一套科普讀物,何敢言撐起《二十四史》呢?
個人而言無疑是優秀的,講課幾乎無可挑剔,文筆很身為初中,作為忠實的曹操粉絲,易老師把三國的人和事說的生動盎然,引人入勝,幾乎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筆者甚至還記得當年刷《易中天品三國人物》盜版光碟時的情景。
那麼回到問題上來,比不了《二十四史》,比之《史記》和司馬遷如何?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心雄萬丈的漢武帝辛苦打造的大漢江山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化作歷史中的一脈煙塵;而司馬遷撰述的《史記》卻變成了穿越時空隧道的光,讓後人千秋萬代地仰視。《史記》作為難得一見同時具備文學和歷史雙重價值的鉅著,其地位令後人高山仰止,即使再過千百年後人們依舊記得這“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以體裁而言,開紀傳體先河,成為歷朝歷代官方史書範本;以內容而言,讓三皇五帝和大禹治水脫離傳說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字記憶;以手法而言,在史書中採用一個人物引出下一個的“連鎖”敘說方式,千年之後仍被應用於《水滸》的創作;以思想而言,其“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正能量貫穿始終,與作品融為一體。
以個人品德而言,何其偉岸而堅韌?
我想,還是別比較了吧,你覺得呢?
並非刻意貶低易中天老師的為人和作品,在筆者看來可讀性極強,但反覆可讀性不大,作為歷史方面研究者可以參考還是可以的,但遠遠不足以成為代表研究成果的水準。
說來說去這套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借用老師的名氣能夠吸引許多被手機電腦包圍的人們來讀讀歷史,換一個署名作者的話絕對沒有這麼大的關注度。
該書不菲的定價也容易帶給別人誤解,易老師不過是“想給自家後人多留點東西”罷了。確存在有利用自身這一熱點來賺錢的嫌疑,某種程度而言也走了過度消費名氣的路。
講課講的好的人大把的有,能夠在研究成果上取得同樣的輝煌就難了。同樣在學術上鮮有成果的群體,在著書立說上勇氣可嘉的倒是一大把。
作為歷史讀物的《中華史》是不需要勞煩易中天老師這樣的知名大家如此辛苦的,這五年多想必非常辛苦吧,其實交代一下思想套路交給學生們去寫就可以了,畢竟一個學者的精力總歸是有限的。
總之,只推薦大家借閱,不推薦收藏。
-
12 # 談古論金
《易中天中華史》當然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當然不能超越司馬遷!《易中天中華史》當然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當然不能超越司馬遷!《易中天中華史》當然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當然不能超越司馬遷!
利益相關:易中天先生的讀者,《易中天中華史》的購買者,易中天先生創作話劇出品人的好友。
又及:提這樣的問題不好,顯得特別傻,真心希望改改這路畫風。
-
13 # 天授大業-告成
易著中華史在體例和史學價值上,是不能和二十四史和史聖司馬遷相提並論的。易著中華史不能做為正史,只能做為其一家之言,是私人編寫的中國通史。
-
14 # 伏陸生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說以下幾點,
1. 首先,易中天並非歷史學家,他的本專業是美學研究,它只是一個寫歷史科普著作的人而已。
2. 其次,易中天的思維完全是西化的思維,他的立場也是西方的立場,他不能也不配為中華民族書寫歷史。
3. 古往今來有很多歷史大家,比如,司馬遷,班固,陳壽,司馬光,呂思勉,章太炎,錢穆,傅斯年,顧吉剛,陳寅恪,蔡東藩,吳晗,郭沫若等等。普通一點的歷史學家那就更多了。易中天連一個歷史學家都不算,你現在問他和司馬遷誰高誰低,失去了比較的基準。
綜上,我認為提這個問題的人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本質上這個問題是個生物學問題,在歷史領域裡面無法回答。
-
15 # RaymondIT
那怎麼可能呢?二十四史大都是官方修訂的歷史,即使是《史記》《漢書》《後漢書》這些也是當時政府工作的史官史學家寫的,他們有著第一手歷史資料和素材(雖然也有篡改),能夠查閱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官文、信件、聖旨、詔書,甚至一些機密檔案,離當時歷史非常近,記述非常詳細。現在寫四五十年前的歷史文章,很多作者都是黨史研究室的研究員,外面人根本接觸不到這些資料,談何書寫呢。
現在,你研究古代歷史,首先是查閱二十四史,然後再根據其他文史資料找出蛛絲馬跡,弄清歷史疑點。
-
16 # 松鼠老孫
易中天從第一段文字就已經超越了司馬遷。為什麼呢?
司馬遷雖然偉大,但仍是為帝王將相做傳記,對社會風貌的理解嚴重受限於他所在的時代。
易中天是現代史學家,你可以說他的修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他所採用的觀點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易中天的視野足夠寬廣豐富,想得足夠深遠,從而一下筆,思想高度就已經遠遠超出了司馬遷所在的時代。
我的體會和總結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才能讀懂中國歷史;理解了世界歷史格局的變化,才能看懂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以及中國作出的反應。”
對於我們當代來說,易中天恢復了司馬遷“個人著史”的傳統,不被所謂傳統官方正史觀點所束縛,從選材觀點和文字都帶有極其鮮明的個人性格,也充分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這正是我們當代所需要的。
有很多網友,仍然帶有傳統學術“向古人跪拜”的思路,絕不敢談超越古人。豈不知這種對古代的盲目崇拜,正是中國傳統學術難以完成突破的根本原因。比如某網友說:
就像先師孔子,現在的學問家有沒有人超過孔子的德行呢?我看沒有!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傳的都是古人的東西,很多人創的新東西根本立不住腳,因為我們都要學古人。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可超越。應該一代更比一代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完成突破。這樣我們的時代才會在整體上有所進步。
實際上我們所在的改革開放的時代,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過去的錯誤和不足,才必須要改革開放的嘛。從更大的範圍來說,正是因為世界格局的巨大變化,對中國的衝擊,中國才必須作出反應。從1840年以來,中國就再也不能封閉自守了,必須要應對,必須要加入這個全球化和現代化過程。
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能夠像易中天這樣,有學術勇氣。跳出傳統正史的窠臼,用自己的觀點來闡述世界格局下的中國歷史。
-
17 # 遲言
《史記》是正史,司馬遷寫了十幾年。後來形成官方修正史,後一個朝代為前朝修史。清朝修《明史》,動用國家力量,耗費90多年才完成。正史講究字字珠璣,需要進行大量的考察取證。
易中天屬於閉門造車,讀了現有的史書後,結合自己的見解,二次創作;再利用自身的名氣進行傳播,銷售。
名氣的取得靠的不是學界地位,而是某檔節目。有感於張鐵林外號“卡通皇帝”,易中天們應該被稱為“卡通著名專家”。
再說說易中天這套書,簡單翻看了一些。個人感覺,行文有些虛頭巴腦,故弄玄虛。
一、態度不夠嚴謹。比如:把亞當、夏娃和女媧強行聯絡起來有何依據?史書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古人不懂自然科學那是時代造成的,今天可不能這麼幹。
二、選材不夠妥當。很多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不說,政治制度、自然科學、人文地理也不說,完全依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內容篩選。
總之,就不應該叫通史。定義為歷史通俗讀物,書名改為“易中天品歷史”之類,便無異議。如此,提主也不會把他和司馬遷並列了。
司馬遷寫史,為了傳世。易中天寫史,為了賺錢。目的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
18 # 月亮知我心66174486
易中天就一個小混混,無品無識怎麼能編中華史?就憑這個書名他也無能為立,就自費出幾本也不能存世,正如中國字典,百科的一些書多如汗牛充棟,現已浪淘盡假冒偽劣。
-
19 # 94310417小云
天將大任與斯人,必勞其筋骨乏其體膚,損其小
-
20 # 蓑衣硭鞋
@腦洞歷史觀
《二十四史》沒有通讀過,就普遍的觀點及個人讀過的幾本而言,毫無疑問,這是正史,是對於歷史的客觀記錄。(雖然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情而言,沒有什麼記錄是絕對客觀的。但不能否認,當絕大多數人承認它,並且沒有有力證據質疑的時候,這是一種普世認知。)而易老師的《中華史》,在我看來更多是個人對於歷史的解讀(本人是易老師的粉絲)。中華五千年曆史(易老師說是3700年,因為考古學的的證據只有這麼遠。但沒有證據證實同樣沒有證據證偽)不是短短36冊書籍所能敘述完全的。一個朝代,區區10萬20萬的文字完全不能詳盡解讀完全(這一點同樣適用於《二十四史》)。對於《中華史》,個人感覺,這更適合作為一本思想讀物,從中可以深刻的理解體會易老師對於歷史的理解與思考,感受那種思想。如果要單純的讀歷史,《二十四史》更適合,歷史應該是客觀的,是單純的對於發生過事件的記錄而不參雜任何作者個人的好惡(當然這一點不可能完全做到)。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討論!
《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嗎?易中天能超越司馬遷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恐怕連易中天自己也不敢這樣認為的,實事求是地說,易中天是不能超越司馬遷的,就歷史來說,後來人還沒有超過司馬遷的!這個道理很簡單的,就像書聖王羲之一樣,後來這麼多人學習王羲之,有沒有超過王羲之呢?到如今也沒有一個!
就像先師孔子,現在的學問家有沒有人超過孔子的德行呢?我看沒有!同樣的,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開講《易中天品三國》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他的一些觀點吸引了很多的瞭解三國曆史,他講的三國當然是從學術角度出發,並不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甚至很多情節完全相反!
對於古代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詩人,現在的人沒有超過的,也不具備超過的條件!現在的時代裡雖然也有大師級人物,但是和古代比起來依然遜色!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傳的都是古人的東西,很多人創的新東西根本立不住腳,因為我們都要學古人,易中天也不例外,他的學問也是從古人那裡來的,研究歷史,也必須得研究司馬遷和《二十四史》,他也要在裡面去吸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