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元前

    官渡之戰前夕,南方的華夏地域基本上就剩下曹操和袁紹兩大陣營。

    曹操雖然沒有袁紹兵多。但曹操手裡拿著一個傀儡天子。而且曹操手下基本上都是精英,軍隊素質較好。

    建安五年曹操決意東征劉備。得知訊息後,屯兵小沛的劉備望風而逃,駐紮在下邳的關羽戰敗後投降。曹操獲勝之後迅速返回官渡。曹操前後用了不到二十天,就打敗了劉備。

    袁紹的根據地是在河北的鄴城,如果他要偷襲許昌,需要渡過黃河。過河之後,距離許昌還有幾百裡遠。

    按照古代的行軍速度,百里需要十天左右。所以,如果要偷襲曹操後方,只能派輕騎兵快速前進,赤壁之戰前曹操就是用五千騎兵擊敗了劉備,影視劇中說是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餘里,於是造就了長坂坡上的種種典故。

    但是,我們今天說的是要偷襲曹操的大本營,如果只派少量的輕騎兵根本對曹操的後方造成不了多大傷害,因為曹操這個人極其看重自己的老巢。

    官渡之戰,曹操確實是以少勝多,但這裡說他兵少,只是相對袁紹而言。曹操東征劉備時,根本不需要太多兵力,剩下的兵力肯定是駐紮在曹操的大本營。

    東線戰爭結束之後,回到官渡之戰的戰場,袁紹竟然無知地在自己家中坐享其樂,然而他不知道官渡之戰結束之後,他再也無力對抗曹操了。在曹操的手中,這場觸犯士兵禁忌的兩面戰爭,變成了士兵的利益,取得了圓滿的勝利。東征的勝利使曹操鞏固了自己右翼的陣營,為官渡之戰的順利進行掃清了障礙。曹操在官渡之戰後迅速崛起,這證明曹操個人是很有實力的。

    所以,曹操之所以決意東征劉備,原因在於他知道東征劉備要不了多少兵力,而且也花不了多長時間,袁紹也同樣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沒有採納田豐的建議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至於史書上說的,更多地是事後的附會以及成王敗寇後的刻意扭曲罷了。

  • 2 # 孤獨使者

    東漢末年,各地軍閥長期處於混戰之中,其中兩支最大的軍閥曹操和袁紹,他們在官渡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最終曹操取得了勝利,而袁紹也因為此役之後,實力大大削弱。那麼為什麼曹操知道去偷襲袁紹的糧庫,而袁紹不去偷襲他的大本營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公元200年,袁紹率軍數十萬與曹操決一死戰。袁紹出身高貴,祖上四世出了三公,很多小的諸侯都投靠了他,所以當時他是最大的軍閥。

    顯然,如果硬拼的話,曹操肯定是打不過袁紹。但是天意弄人,明明一手的好牌卻被袁紹給搞砸了。曹操聽了許攸的建議,偷襲了袁紹的烏巢(糧庫),導致袁紹大敗,不久便病死了。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其實,當時作為袁紹的謀士許攸有建議袁紹派一支軍隊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袁紹沒有采納。

    如果當時袁紹接受許攸的建議偷襲曹操大本營的話,曹操必定首尾不接,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大勢將去,其他諸侯必會以“清君側”的名義群而攻之,曹操必敗無疑。

    但是,曹操老謀深算,他料到袁紹狂妄自大,剛愎自用,認為自己勢大肯定會打敗曹操,所以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去偷襲他的大本營的,這也就導致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喪失了取勝的大好機會了…………

  • 3 # 中行偃1

    答:“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如是說。他的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郭嘉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郭嘉還算是不錯滴!另一個人就慘了,以他的悲慘結局實踐了郭嘉對袁紹的定義:“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這個人就是田豐!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於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窪潮溼,洛陽又殘缺被毀,應當將都城遷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曹操不答應。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被採納,最好早點兒謀取許縣,接來天子,動輒假託天子韶令,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是最好的辦法。不這樣做,最終將受制於他人,那時即使後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紹沒有采納。這第一次!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束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在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後方,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正是時候。”袁紹推辭說兒子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這是第二次。,袁紹還生氣了?(田豐)

    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有情可原,前提必須是如果田豐沒有成功的建議。但是,《先賢行狀》:紹後用豐謀,以平公孫瓚。明明是田豐的計謀讓袁紹成功的平定了公孫瓚,至少可以說田豐的計謀成功率是很高的!袁紹這是怎麼了???

    田豐的這兩次襲擊曹操大本營的建議,哪怕袁紹用一次,結局不堪設想……

    我就不明白,田豐的計策不用?你為什麼還要帶著豐厚的禮物以及謙恭的言辭,招攬田豐呢?還任命其為別駕,對他很是信任和器重這是從何說起呢?《先賢行狀》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還有,不襲擊曹操大本營沒關係,不能失敗。不但不能失敗,還有成功的機會:

    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田豐的意思就是,你袁紹在家坐著等兩年,就能打敗曹操!你為什麼非要去打這一仗呢?!該打的時候你不打,不該打的時候你非要打?袁紹糊塗到了極點!甚至把田豐給抓起來了?!官渡之戰,失敗了。你不聽田豐的正確建議失敗了,還把田豐給殺了?自取其禍……(袁紹)

    這樣的袁紹又有什麼可怕的!郭嘉對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 4 # 時代話語

    先介紹一下官渡之戰。

    戰爭過程

    戰爭前期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官渡之戰

    袁紹舉兵南下的訊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瞭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絡,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絡,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陷入僵持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8]。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9]。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一日見運糧士兵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11]。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12]。

    發動奇襲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13]。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戰爭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從這個可以看出,曹操不怕袁紹偷襲大本營有許多原因:

    1,袁紹的昏庸無能,雖說袁紹家大業大,但卻不能唯才是舉,聽信奸人之言,安能不敗?

    2,荀彧的勸諫,荀彧對曹操認真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對比,讓曹操認識到袁紹並非不可戰勝,讓曹操安定下來。

    3,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當時形勢下,退比敗。

    4,曹操對人才的信任,以及曹操部下對曹操的忠誠。

    5,曹操能聽信部下的意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

  • 5 # 始終先生

    一、官渡之戰時,曹操是背水一戰,做出的態勢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曹操沒有退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二、官渡之戰時,其他勢力皆沒有能力偷襲曹操的許都,曹操對局勢有了十足的精算和把握。

    官渡之戰,曹操沒有退路的背水一戰

    建安三年,呂布被滅,袁術病亡,張繡投降曹操,建安四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領和河北全境。此時,長江以北只有袁紹和曹操兩家諸侯,而袁紹則佔據著絕對優勢。

    佔領河北的袁紹,打算南下以爭天下,而曹操則是袁紹南下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兩方勢力不可避免的要發生碰撞。但此時,袁紹實力遠遠強於曹操,且千里黃河可渡河的地方何其多,曹操如果分兵處處把守,不僅不能阻擋袁紹渡河的事態,更是將自己兵力處於劣勢的弱點無限放大,自己必敗。於是,曹操根據地形,做出了分兵三路,扼守要隘,重點設防的部署,遣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協助扼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自己則率領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

    而之所以將主力屯與官渡,是因為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也就是說,曹操在做了詳盡的安排之後,將自己能調動的所有兵力都屯於官渡,打算與袁紹一決雌雄。所以曹操不是不怕,而是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已經做出了能做的一切安排。

    此時其他勢力是否有偷襲曹操後方的可能

    一、劉備。

    劉備在官渡之戰伊始就開始聯合袁紹,反叛曹操了。只不過曹操為保持許都與青、兗二州的聯絡,避免兩面作戰,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並迅速瓦解了劉備勢力。而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袁紹也因此錯失了打敗曹操的最好時機。

    二、孫策。

    袁術被滅後,孫策平定江東。此時,孫策的目標並不是北上中原,而是想著溯江而上,與劉表爭奪荊州,給他父親孫堅報仇。而且在討伐袁術的時候,孫策就與曹操結盟,曹操也以朝廷的名義,拜孫策為破虜將軍。官渡之戰時,曹操以朝廷名義徵召此時被孫策囚禁的王朗,以及已經投降了孫策的華歆,孫策也都送給了曹操。所以,孫策不論出於政治原因還是軍事目的,都沒有偷襲曹操的想法。

    三、劉表。

    劉表是當時長江南實力最強的諸侯,也是在地盤上於曹操地盤有直接接觸的,而在官渡之戰時,和袁紹結盟了。但此時劉表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當時劉表佔據著襄樊,最前線的新野已經在南陽盆地之中,離宛城不遠。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就一直很擔心劉表會突襲許都。但荀彧等人認為,劉表沒什麼進取心,不會這麼做,讓曹操放心大膽的與袁紹進行決戰。

    劉表此時之所以不好過,是因為他左右兩邊的勢力都與他有仇。首先說益州的劉璋,當初甘寧在益州叛亂的時候,劉表是公開支援的,甘寧被劉璋擊敗後,便逃入荊州,投到了劉表的庇護下。因此,劉璋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而孫策一直在打江夏的黃祖,劉表也要隨時出兵支援黃祖。此時盤踞長沙的張羨公開支援曹操,以長沙郡和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反抗劉表。因此猶猶豫豫的劉表鑑於當下的局勢,並沒有派兵偷襲曹操。

    由此可見,曹操之所以敢將主力全部置於官渡,是因為背水一戰的局勢,也是對各路諸侯情勢的透徹精算與分析。

  • 6 # 老王頭談歷史

    戰爭史上,膽大勇為、魄力非凡的將帥不在少數。但是,能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敢這樣做的卻也不多。

    一、大戰在即,曹孟德置袁軍於不顧,轉攻劉玄德。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戰即將打響的前夜,曹操(字孟德)卻不在官渡,而是率領大軍,去攻打與官渡之戰沒有直接關係的劉備(字玄德)了。

    當時,很多人都對曹孟德說,和您衝鋒對決在即的是袁紹(字本初),怎麼能去攻打遠在他方的劉玄德?

    曹孟德說,劉玄德是一個真正的雄才、英傑,如果現在不打壓他、消滅他,那將會後患無窮。

    大家又說,現在,袁軍已經大兵壓境,我們去攻打劉備,如果袁本初偷襲我們的大本營怎麼辦?

    曹孟德說,放心吧,袁本初“雖有大志而見事遲”,一段時間裡,他一定不會有什麼行動。

    果然,一直到曹孟德打完了劉玄德,俘虜了關羽和劉玄德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時,袁軍真的沒有什麼動作。

    其實,當時他的謀士田豐曾經強烈建議袁本初,趁曹孟德出征劉玄德之機,襲擊曹軍。袁本初卻說,我最喜愛的小兒子,正在生病,沒有心情出兵。

    田豐聽見袁本初這麼一說,怒火中燒,氣得用手杖敲著地說,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卻說什麼兒子生病!

    二、事出有因,曹孟德觀敵方如觀己,吃準袁本初。

    曹孟德是袁本初的老朋友,他是早就把袁本初看透了的。他說,袁本初這個人野心大,智慧少;態度兇,膽子小;嫉妒刻薄,人緣不好。

    還認為他志大才疏,色厲內荏,外強中乾。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我們再來看一下荀彧(袁本初以前的、後來歸了曹孟德的大謀士)對袁本初的評述,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袁本初的這種“腦殘”行為。

    荀彧說:袁本初這人,表面上寬宏大量,實際上嫉賢妒能;既想使用人才,又不能給予充分的信任;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滯後;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馬雖多,其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而且,他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投靠他。

    可是,這些人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如“田豐剛而犯上”(計謀不易被採納)、“許攸貪而不治”(忠誠沒有保證)、“審配專而無謀”(決策難以周全)、“逢紀果而無用”(做事容易霸道)等等。

    人有毛病、缺點,不要緊。世界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都會有毛病的,只要“知人善任”即可。所謂“知人善任”,關鍵就在於知道這些人的優點、缺點是什麼,然後揚其長、避其短也就是了。

    但是,袁本初不太懂用人之道。他用人,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個人的好惡。好惡的標準,一般是誰拍馬屁就喜歡誰,誰提意見就討厭誰。

    這樣的主帥領軍作戰,碰上“明達不拘”、“能斷大事,應變無方”的曹孟德這樣的軍事首領,焉能討得了好去?

    故而,大戰在即,曹孟德也能置官渡於不顧,去解決真正的心頭之患劉備了。

    這一行動,曹孟德也是有點託大。好在來去迅速、快捷。不等袁本初明白過來,醒過味來,就已完成。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袁紹是那個階段最強的諸侯,袁紹壓根沒把曹操放在眼裡怎麼會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

    袁紹沒瞧得起曹操

    東漢末年袁紹是最強大的一方諸侯,而曹操在當時只能算是後起之秀雖然實力也不錯,但是確實不及袁紹。曹操需要四處吞併小勢力來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些行為都是袁紹所不恥的。官渡之戰袁紹隨隨便便就集結十萬大軍攻打曹操,而曹操才集結兩萬餘兵馬雙方兵力近乎一比五。如果這樣的比例袁紹再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豈不是被天下人恥笑。所以綜合來看袁紹根本沒瞧得起曹操,也沒把曹操當成勁敵。

    袁紹好謀無斷

    袁紹手下能人異士也不在少數,只是袁紹好謀無斷。自己手上有實力膨脹的不行,把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放在眼裡。袁紹手下謀士說接漢獻帝到自己地盤袁紹不聽、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自己地盤袁紹後悔了又要搶。最主要的是十萬大軍將曹操軍圍住,袁紹圍而不攻結果被曹操果斷出擊。

    總結:小股勢力沒有能力偷襲曹操大本營,而大的諸侯又不屑如此。

  • 8 # 我行異

    不是不怕,而是曹操早有準備了,甚至他就是想袁紹軍偷襲他大本營才有勝算。當曹操從許攸處得知袁紹軍的糧草物資在烏巢時,立刻制定了偷襲計劃,自己率領步騎五千攻擊烏巢,為了方便偷襲,這五千人應該是以騎兵為主。

    歷史中曹袁兩軍的人數差沒有演義中大,當時參戰雙方是袁紹軍約十一萬人左右,而曹操軍四萬人左右。曹操帶了五千人走,曹軍還有三萬五千人留守在大本營,這個軍力足夠守住曹營,反倒是曹操親率的偷襲隊顯的人少。烏巢的守將淳于瓊就是見曹操人少,不止沒有守營,反而出營攻擊曹操,但曹軍精銳,擋住了淳于瓊。

    袁紹在收到曹操偷襲的訊息後,也是第一時間派張郃、高覽領重兵攻擊曹操大營,再派輕騎支援烏巢。領兵多年的張郃當時就建議曹軍大營未必易破,支援烏巢,打退曹操才是重點,但袁紹卻不聽,死命張郃去攻打曹操大營。果然,曹營防守堅固,張郃根本打不下來。另一方面,曹操成功偷襲烏巢,燒了袁紹軍糧倉,又打退了前來支援的袁軍輕騎。這時,袁軍只能寄望張郃攻下曹營,張郃卻久攻不下,又聽聞後方袁紹聽信陷害他兩人的讒言,就索性領軍降曹了。至此,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

  • 9 # 歷史笑春風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也是我心目中認為最詭異的戰役。因為從任何一方面來說,袁紹都不應該失敗的。可是,袁紹卻莫名其妙的失敗了,成就了曹操的聲名。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中發生了許多不可解釋的事情。其中,分兵襲擊曹操後方這一點,是後人詬病袁紹的一個方面。但是,袁紹真的不襲擊曹操的大本營嗎?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嗎?答案是否定的。

    一、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冒險。

    在袁紹和曹操的戰爭中,曹操只冒過一次險,那就是劉備襲佔徐州起兵反曹的時候。在面對袁紹的威脅,曹操力排眾議,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打敗劉備,平定徐州,然後回兵,正好趕上官渡之戰的開始。

    這一次冒險,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當時田豐就建議袁紹趁機襲擊許都。可是袁紹以孩子有病而拒絕了。氣得田豐以杖擊地,破口大罵。

    不過,如果我們客觀的分析一下,劉備佔徐州的時候,曹操平叛的時間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紹發動官渡之戰的時間是建安五年二月。在這個時候,袁紹正是大戰開始之前,調兵遣將的緊張時刻。袁紹不聽從田豐的建議,派兵襲擊許都無外乎四個原因。

    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進擊劉備的時候,正是袁紹緊鑼密鼓的準備開始官渡之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調撥籌備。如果要去襲擊許都,那麼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來。這是袁紹不取的。

    二是曹操帶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營並不是按照田豐說的毫無戒備。劉備的軍隊是一群烏合之眾,曹操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帶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豐說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襲許都,結果很可能會因為孤軍深入被曹軍殲滅。這樣,官渡之戰還沒有打就挫了軍隊的銳氣,這也是袁紹所不取的。

    三是派不出兵來。當時離袁紹正式出兵只有一個月了。袁紹的軍隊正忙得手忙腳亂。袁紹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動的人馬。這是因為袁紹聽信讒言,罷免了原來指揮軍隊的沮授的職務。在新舊交替之時,根本就無法調動一支有力的軍隊去執行田豐的建議。

    第四個原因是袁紹無法說出口的。袁紹已經罷免了沮授的職務,如果要執行田豐的建議,在倉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揮軍隊才行。這也許是田豐建議的另一層含義。但是,袁紹此人的性格,是不會再起用沮授的。因此,這也是袁紹不聽從田豐建議的原因之一。

    二、官渡之戰相持階段,袁紹的持重。

    到了官渡之戰後,袁紹和曹操進行了拉鋸戰,最後戰爭進入相持狀態。在這個時候,袁紹手下的幾位謀士和將領又向袁紹提出了襲擊許都的建議。袁紹也並非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但是,他沒有重視這個建議,結果執行不利。

    袁紹曾經先後派出了兩支人馬去襲擊曹操的後方。一支由劉備率領。這支軍隊在劉備的指揮下,從延津迂迴到汝南,在葉縣擊斬了蔡陽,一時間聲勢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擔憂。另一支軍隊由越騎司馬韓荀指揮,率領千餘騎兵繞道嵩山以東,襲擊劉備的補給線。

    但是,這兩支人馬的實力有限,先後被曹仁擊敗,韓荀也戰死了。此後,袁紹就沒有再派兵去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在這段時間裡,不去襲擊曹操的後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說,袁紹十萬人馬,曹操三萬人馬,袁紹怎麼會兵力不足?我們可以看到,袁紹人數雖多,但是在質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夠和曹操對峙,還經常遭受曹操的襲擊。如果再抽調出精幹的部隊去襲擊許都,那是很困難的。

    二是曹操後方防備森嚴。曹操在官渡和袁紹對峙,但是他也沒有放鬆後方的戒備。他只把三分之二的軍隊放在官渡,自己的後方還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軍隊。正是這些軍隊,才威懾劉表、張繡、孫權不敢輕舉妄動。使得劉備、韓荀的軍隊鎩羽而歸。

    三是袁紹認為毫無必要。袁紹的軍隊精銳程度不如曹軍,機動作戰屢次失敗。顏良和文丑的敗死給了袁紹以深刻的教訓。

    曹操採取持久戰的戰略和袁紹相持,正是兵多糧多的袁紹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紹認為,只要繼續相持下去,最後的勝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襲擊曹操的後方。

    四是袁紹對戰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紹掃平河北,沮授、田豐功不可沒。尤其是沮授,作為袁紹的謀主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官渡之戰前,袁紹聽信讒言,剝奪了沮授的兵權。

    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最大的危害是重軍不服,軍心動搖。這使得袁紹軍中上下離心,戰役進行得十分不利。袁紹指揮這樣的軍隊,如履薄冰。他惟恐失敗,會造成不必要的失敗。因此,他最終也沒有采取看起來有一定風險的襲擊曹軍後方的建議。

    結語:

    正是因為袁紹內部的鬥爭,嚴重削弱了袁紹軍隊的戰鬥力,使得袁紹的官渡之戰進行得十分困難。正是他的集團爭鬥,使得袁紹不敢冒險。為了萬無一失,袁紹採取了和曹操對峙,打持久戰的戰術。

    同時,曹操也十分重視後方的防衛。他留下得力的將領和軍隊,嚴加防範袁紹的偷襲。當袁紹派出的試探兵馬劉備和韓荀,曹操就派曹仁迎頭痛擊,把他們大部殲滅。這也使得袁紹打消了偷襲曹操後方的念頭。但是,戰爭是必須要冒險的。最後,不願意冒險的袁紹,被鋌而走險的曹操打得一敗塗地。

  • 10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此時盤踞在北方廣大地區,經濟力量和軍士力量都很雄厚,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軍閥,而曹操佔據中原部分地區,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實力發展的很快,就這樣兩強對峙,必然要發生尖銳的衝突。

    因此,雙方就在官渡地區發生了戰爭,結果,經過這場決戰,袁紹的主力基本被消滅,過了兩年,袁紹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時間,掃平了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三國志》: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

    官渡之戰上,袁紹本來可以派一支騎兵繞道官渡,直取曹操的大本營許都,但是袁紹卻沒有這麼幹,使的自己錯失良機,最後兵敗於官渡地區,而作為另外一方的統帥曹操,難道沒有害怕袁紹繞道偷襲許都,筆者覺得,曹操害怕過,只是因為曹操瞭解袁紹這個不善機變,而且用人機制也有問題,不喜歡用賢人,況且,袁紹的謀士許攸曾經力勸過袁紹攻許都,只是袁紹一意孤行,我行無素,依然按自己的意志來指揮軍士部署,這些因素就構成了曹操不怕袁紹偷襲自己大本營的原因。

    筆者用四個“放心”來闡述為什麼曹操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四個“放心”,即對於袁紹用兵的放心,對於袁紹用人機制的放心、對於袁紹手下無大將,用將捉襟見肘的放心,對於自己大本營許都城防的放心。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雙方對峙圖,見(上圖)第一,對於袁紹用兵機制的“放心”,袁紹本人是個不善機變的統帥,歷數袁紹過往,所出計策皆是“敗筆”。

    從袁紹年輕開始,袁紹的計策皆不能用,譬如說:

    ——袁紹跟隨外戚大將軍何進的時候,在對宦官的問題上,袁紹建議讓西涼軍統帥董卓入京,清君側,主要目的是討伐宦官,但這是一個東漢末年的最大的一個敗筆,袁紹的建議最後讓宦官集團知曉,搶在董卓入京之前,將何進設計殺害,袁紹為了報何進之仇,率軍屠殺宦官,致使京師大亂,這個時候董卓率領西涼軍強勢入京,董卓的所作所為和袁紹先前的預想是南轅北撤的,董卓最後趕跑了袁紹,獨霸京師,開啟了自己挾天子令群臣的時代。

    袁紹向何進大將軍獻策,讓西涼董卓率軍殺宦官(上圖),袁紹計策提前讓宦官所知,致使何進被宦官所殺(中圖),西涼軍統帥董卓領兵入京,趕走袁紹,證明袁紹的計策乃是東漢末年最愚蠢的計策。(下圖)

    ——袁紹為了討伐董卓,在關東州郡起兵,各路諸侯聞訊而來,一起結盟討伐董卓,總共有十八路諸侯。但是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各懷異心,儲存實力,尤其以盟主袁紹最為厲害,他自己首先反對暴政,卻只動嘴,喊口號,沒有實際行動,討伐董卓時,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不帶大將顏良,文丑出征,關羽立功之時,不知道論功行賞,只是一味打壓,致使討伐大軍諸侯之間勾心鬥角,貌合神離,最終討伐之事半途而廢。

    袁紹在大將被華雄斬殺的時候,誇誇奇談說自己沒帶自己的河北名將顏良文丑,要不也不會讓華雄在此顯威風。其實不是他不帶,是他在有意識的儲存實力,見(上圖),袁紹手下的盟軍內訌,袁紹氣急敗壞,被其他諸侯所勸誡。(見下圖)

    袁紹不管在青年時期作為跟班幕僚,還是在壯年時期成為盟主,不善機變的人物特質就已然暴露無疑了,曹操因為知曉袁紹的用兵之道,所以斷言袁紹不會偷襲許都。

    第二,對於袁紹用人機制的“放心”,袁紹親小人,遠賢人,田豐、許攸這些有大才之人皆不用。

    袁紹身邊很多謀士,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逢紀,許攸等人,其中田豐,沮授、許攸三人皆為賢人,有大才,而郭圖、審配、逢紀等人皆是無才無德之輩,難堪大任。

    但是袁紹這個人卻喜歡溜鬚拍馬的郭圖、審配、逢紀等人,卻對田豐,沮授、許攸不予重用,尤其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袁紹對田豐的勸誡,給予的回報是下獄,對沮授是棄而不用,對於許攸是打壓,不給機會。

    袁紹身邊第一個提出來偷襲曹操大本營許都的人,就是許攸,但是袁紹不聽,並且,許攸的親屬在老家犯了罪,這個事情袁紹知道了,就對許攸各種訓斥,謾罵,致使許攸出走曹營,為後來的兵敗埋下了伏筆。

    《漢晉春秋》:許攸說紹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紹不從,曰:“吾要當先圍取之。”攸怒。

    袁紹親小人,遠賢士,不用大才之人,致使自己缺少明策,曹操和袁紹原本就在一起同朝為官,對袁紹的用人機制,知根知底,所以即使袁紹身邊有幕僚提出奔襲許都,這個事袁紹也不會同意的。

    (上圖)田豐因為勸誡袁紹,下獄,(下圖)為許攸勸誡袁紹奔襲曹操大本營許都,但是袁紹卻拒絕了。第三,顏良先死,文丑後亡,曹操對於袁紹手下無大將,用將"捉襟見肘"表示"放心".

    如果要袁紹攻取許都,必定要選派出一員猛將才行,但現在,白馬之戰,顏良先死,文丑後亡,“河北四庭柱”已失其二,餘下的張郃和高覽還要在官渡之戰上與曹軍對戰,所以,現在就算袁紹有心攻取曹操的大本營,但是無將可用,能用的將領現在在官渡前線與曹軍作戰。

    其二,並且派一員大將前去,那豈不是孤身深入敵後,很容易被曹軍合圍消滅,在加上戰線拉長,遠距離作戰,必須速戰速決,要不讓糧食補給跟不上,很容易全軍覆滅,所以前去奔襲的大將必須視死如歸,但是從袁紹的陣營中看,他這些所謂的大將都是難堪大用之才。

    曹操在白馬之戰時候,已經讓顏良和文丑領了“盒飯”,現在的袁軍將領中,能堪大任者基本沒有,曹操料定袁紹只會和自己打消耗戰,不會貿然奔襲許都。

    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成員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上圖),(下圖)為戰死的顏良和文丑第四,曹操對於自己大本營許都城防的“放心”。

    曹操的大本營許都的“城防”分為三部分,一是城牆,二是地勢,三是守城之人。

    ——許都城池:作為東漢京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許都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狀若小丘,環抱內城。

    ——地勢:許都背面環山,西北依靠嵩山山脈,西部有石人山、白雲山、伏牛山等山脈阻隔,南部有大別山、博山等山脈橫亙,只有東部是開闊的平原。在冷兵器時代,如此地形無疑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這些山勢全部都成為了許都的天然屏障,曹操依據許都向東南可以控制淮南、合肥等地,飲馬長江,直搗東吳腹地;向南可以穿越大別山關口,直抵江夏平原,所以說曹操選擇許都作為京都,是有很高的戰略考量在裡面的。——三是守城之人:守城之人為荀彧和曹操的兒子曹丕,荀彧乃大才之人,在曹操的幕僚中自成一派,才能不壓於後期的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有他坐鎮京師,可確保許都萬無一失,而曹操留下曹丕,是為了監視朝中那些想作亂之人,不讓曹操的後方出現危急。所以有這二人戍衛京師,可確保許都不出任何問題。《三國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所以說,曹操依據許都的城牆,地勢、守城之人、才能放心的與袁紹在官渡地區擺開陣勢對峙,所以就算,袁紹有這個攻取許都的念頭,並且付之於行動,但是在這三個因素下,袁軍很難攻下許都城。

    許都內城(上圖),許都城池和地勢(中圖),曹操在臨走前,安排兒子曹丕和荀彧守城事宜(下圖)

  • 11 # 戰國君

    這麼說吧,很多曹操迷在官渡之戰這個問題上,把曹操神話成如何如何用兵如神、知人善任的軍事家。

    但是就今天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想說:曹操根本不是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而是被迫孤注一擲地進行了一場戰略決戰。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 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 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基本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一、戰術層面,曹操根本無暇顧及大本營

    總的來說,前期曹操與袁紹在黃河沿線對峙,發生了一些區域性戰鬥,雙方互有勝敗。

    武帝紀將中期曹軍一方面臨的兇險局面一筆帶過,但實際上戰役中期袁紹中軍到達後,雙方進行了全面會戰,曹軍戰敗退守官渡,在這一線與袁紹形成新的不對稱對峙局面。在這一長期對峙過程中,曹操糧草漸漸不支,而且領地內很多小勢力都暗地勾結袁紹,局勢可以說非常被動。

    那麼到了官渡之戰後期,情況是怎麼樣呢?史書記載: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

    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曹操前期是取得了一些小勝,還陣斬了顏良文丑這兩個大將,但到官渡後期實際已經被逼入絕境,最關鍵的是糧食快吃完了。曹操為何會糧盡呢?真是曹操的領地裡沒糧食嗎?這就不得不借用一句名言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其實呢,是史書刻意掩蓋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優異表現。

    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

    袁紹在官渡之戰期間,一直不斷派出特遣部隊,在曹操後方襲擾曹軍的糧道,效果顯著——”賊數寇鈔絕糧道“,曹操根本得不到糧食補給,幾成斷糧狀態。到後來是任峻拼了老命才終於運送成功一次,可是之前數次對糧道的切斷使曹操陷入了絕境。

    袁紹的這個”神來之筆“只記載在不起眼的《任峻傳》中,結果往往被人忽略。官渡之戰,其實是袁紹最早對曹操採取了斷糧之計,而且還是難度很高的敵後斷糧,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戰術表現堪稱絕贊。

    二、戰役層面,巨大的優勢讓袁紹有些輕敵

    但從戰役層面來講,袁紹還是有一些決策性問題。

    作為官渡之戰的發起者,袁紹穩坐河北,兵精糧足,對曹操擁有四倍以上的軍事優勢。從兵種配置上來看,河北連線草原,有強大的騎兵。曹操中原河南地區作戰主要是步兵,步兵對騎兵劣勢巨大。

    更要命的是,除了黃河作為分隔線,曹操的河南一帶,根本無險可守,一旦人家突破了黃河,你曹操就是門戶大開,就是一馬平川。

    所以袁紹身邊如果真的有一個他能信任的、能為他真正出謀劃策的謀士的話,這時候就應該建議他拉長戰線,對曹操發動全面進攻,直搗許昌,這樣會讓曹操東西不能相顧。因為兵力對比實在太懸殊了。

    可是偏偏袁紹優勢太大了,他就想一戰定勝負,一口把曹操吃掉。《孫子兵法》說驕兵必敗,我有絕對的優勢,就是一次把你打死,根本不需要拉長戰線慢慢打。

    這也就是為什麼袁紹沒有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巨大的優勢讓他認為根本沒必要這樣做。這也就是曹操為什麼留下荀彧守許都,因為他對袁紹太瞭解了,從諸侯討董後,曹操決定離開袁紹單飛的那天起,他就認定袁紹其人,不會作出偷襲許昌這樣的戰略決斷,也就放心留下荀彧這個文官鎮守許昌,調集全部精銳與袁紹安心在前線作戰。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利用了他這個心理,選擇在官渡到許昌一線佈防,這一線我們可以透過今天的衛星地圖看看,其實是對袁紹最不利的戰場——黃河灘塗地,沙地,成漏斗型,有利於曹操進行縱深佈防,不利於袁紹的騎兵部隊突防。三、戰役層面,內部的不團結間接導致了袁紹的敗亡

    我們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從這個角度來看:

    天時,當時曹操立足未穩,許昌內部皇帝蠢蠢欲動、伺機待發;西涼有馬騰韓遂環伺蟄伏,虎視眈眈;東面徐州新平,陳登陳珪帶領士族搖擺不定;南面荊州劉表暗流湧動,趁火打劫;更不用提漢中張魯、江東孫權都眼紅著想要來分一杯羹,可以說,曹操官渡只要首戰不利,甚至持平,袁紹就在官渡和他對峙半年,後方一旦一個地方開始亂,牆倒眾人推,曹軍自然不攻自破。所以,袁紹選擇在這個時機發動戰爭,沒什麼問題。

    地利,剛才第二部分我們分析了,其實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佔有地利優勢。但我想說,在絕對懸殊的力量對比面前,地利優勢並不是關鍵,人海戰術,怎麼也拖垮你了。

    人和,這是我認為袁紹失敗的最重要因素。前文分析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並不存在軍事策略層面的嚴重錯誤。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

    兩個關鍵詞:許攸叛逃,張郃、高覽倒戈

    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這裡不得不說,袁紹集團是一個內部非常不團結的集團,不團結到可以把巨大的軍事優勢給敗掉。可以看到,袁紹活著的時候袁紹集團就內鬥,導致打輸了官渡之戰,袁紹死了以後,袁紹集團又內鬥,導致袁家兄弟分裂。

    那麼袁紹集團為什麼這麼愛內鬥呢?

    當時,東漢的豪強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袁紹作為東漢大臣出身的諸侯,深知豪強一旦做大,皇帝的命就會被他們捏在手裡,想什麼時候讓你死,你就得什麼時候死。

    對於這種現象,其他諸侯也自然深知。

    於是怎麼辦呢?曹操劉備的做法是打擊豪強,孫權的做法是和豪強合流。

    袁紹則採取了另一個短期來看十分有效、長期來看蠢得不行的辦法:

    放任部下內鬥,期望以此削弱麾下豪強勢力的力量,於是就有了這個如此不團結的袁紹集團。結果袁紹本人的權威是保住了,但這個做法也導致袁紹集團不得不一直在內鬥的烈焰中艱難前進,最終還沒等到統一天下,就先引火上身,被燒為灰燼,成為歷史的塵埃。

  • 12 # 金全有

    曹操深知武略,他滅袁術、擒呂布、降張繡、退匈奴,大小數戰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曹操不僅熟讀兵法。且自已著書立說。一是將孫子兵法刪繁就簡,後世看到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就出自於曹操之手;二是自著魏武侯兵要志,曹操有理論有實踐。反觀袁紹,無突出才華,兩個巨頭相比,袁紹外強中乾,曹操內外兼修。袁紹想鑽曹操的空子很難。

    一一曹操

    一、曹操深通兵法,很注重關鍵位置的防守

    曹操對軍事通透,一旦與對方開戰,他很注重對大本營和糧倉這些戰略要地的防守,下面舉三例說明。

    1、曹操起家的山東袞州,當時被呂布攻破時,曹操就十分焦急。

    後曹操乘袞州防守空虛,再一次奪回根據地,趕走呂布,獲得了山東全境,曹操也在此得到迅速發展。

    2、第一次徵張繡時,曹操首先考慮的也是後方許都的防守

    3、第二次攻打張繡回軍途中,接到袁紹欲攻許都,急切回兵保許都。

    由上可以佐證,曹操對戰略重地防守從來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官渡之戰曹軍的佈防情況

    1、曹操兵力情況

    (演義第十三回)其時李傕自為大司馬,郭汜自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暗奏獻帝曰:“今曹操擁兵二十餘萬,謀臣武將數十員,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黨,天下幸甚!”

    一一以上是陳壽《三國志》武帝紀第一上面的記載,曹操當時就擁兵二十多萬。同樣是陳壽《三國志》說官渡之戰曹操不足萬餘人馬,且十有二、三帶傷,筆者認為這個數字不準確,在青州曹操已得黃巾軍投降三十多萬,去掉老弱病殘,二十萬一定會有的,怎麼到官渡之戰就不足萬人,其餘兵馬哪裡去了呢?陳壽這裡可能是誤寫了,在不足萬人的“萬"字前面漏掉一個數字。如果曹操真的只有不足萬餘人,既要分兵燒烏巢糧草,又要守營寨,中途還派曹仁平定了劉闢叛軍,當時劉闢人馬過萬,曹操不足萬人怎麼打劉闢?

    短短的時間內要同時完成三項大的任務,筆者以為不太可能,袁紹七十萬大軍就算去掉其誇大的水份,怎麼算四十萬總該有的,1:40這個仗怎麼打贏?

    那麼曹操到底有多少兵?

    (第二十六回)袁紹派顏良率十萬兵馬圍攻白馬。

    卻說袁紹興兵望官渡進發,夏侯惇發書告急。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彧守許都。

    官渡之戰曹操率大軍七萬,這個數字出自羅貫中之手,依照曹劉兩軍形勢這個數字可信。

    據以上推算,曹操總兵力不會少於二十萬。

    2、曹操兵力佈防情況

    與袁紹70萬兵力相比,曹操兵力數量處於劣勢,這是不爭的事實,曹操若想擋住袁紹進攻,就不得不在佈防上動點腦筋。

    一是充分利用地形。曹操為什麼會選官渡與袁紹作戰,因為官渡是河北向許都進兵的要衝之地,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曹操以一部兵力防守關隘,扼守進入許都的咽喉,就能以一當十,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兵力,讓少量的兵力發揮出最大效益。而袁紹大部隊在這種環境下難以集團衝鋒,從而失去了兵多的優勢。

    二是打造多重屏障,逐次防守。

    先建立屯兵大塞。以主力部隊防守大營,在關隘前與袁紹抗拒,抵擋袁紹大部隊進攻。同時分軍於塞前結營,為掎角之勢,和大寨相互呼應。再在關隘處屯兵防守,這樣袁紹需克服一道道防線才能前進,由此袁紹就會付出較大代價,從而不斷削弱袁紹力量。

    三是設立多種觀察哨,及時掌握袁軍動向。

    情報是正確決策的關鍵因素,是獲得勝利的重要保障。曹軍採用明哨和暗哨相結合的辦法,流動哨日夜巡邏,關注敵方大部隊動向,暗哨防敵方滲透偷襲,事實證明觀察哨發揮了巨大作用。流動哨發現了袁紹運糧之道,資訊反饋到曹操後,立即派輕騎斷其糧道,焚燒對方輸送的糧草,使袁紹不得不分兵守護烏巢糧倉,同時加強自身運輸糧草的力量。這就分散了袁軍主要方向上的軍力,減輕了曹軍當面作戰的壓力。

    暗哨發揮的作用更大。

    卻說許攸暗步出營,徑投曹寨,伏路軍人拿住。

    如果不是暗哨發現,許攸會在曹營到處亂竄找曹操,而且很容易被當做奸細誤殺。而暗哨抓到後直接就報知上級知道,既省卻了許攸盲找耗費時間,又提高直達曹操的效率,在曹軍已面臨斷糧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當許攸獻計燒烏巢時,曹操連夜去襲擊烏巢,到達烏巢時四更已盡,再遲一點天就亮了,那麼一路上就會被袁軍發現,官渡之戰歷史可能會改寫。

    反觀袁紹佈防情況:

    於是下令,將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周圍安營,連絡九十餘裡。

    幾十萬人馬聚集在一個地方,兵力閒置過多,浪費人力物力,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兵力兵器的作用。看上去氣勢雄壯,其實只是擺設,幾十萬大軍只盯著一個關隘進攻,大部隊不宜展開,作戰效率極低。

    三、許都的防守

    1、守城指揮員

    許都是由荀彧留守的。荀彧留守一是負責前方糧草接濟,二是負責許都防務。荀彧和諸葛亮謀略水平在伯仲之間,從前呂布攻打袞州時,只有荀彧、程昱等三處城池未破,且荀彧有識更有膽,當時一人出城,說退進攻之敵。所以荀彧守許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以荀彧的膽識袁紹即使偷襲也未必能成功。

    2、許都的城防情況

    許都是曹操大本營,又是漢獻帝居住地,經過多年經營城池堅固,人心向附曹操,城裡有上萬御林軍,有守城部隊,如情形危急,各士大夫家中都有幾十到上百不等家僕,可以迅速組織成一支部隊協防城池應該沒問題,這樣算下來至少幾萬人是有的。

    3、偷襲許都要擔道義上的風險

    漢獻帝居住許都,名義上講就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一個地方軍閥進攻中央政府,顯然是一種叛逆行為,只要漢獻帝頒一道討逆旨意,天下群雄都會向著曹操而討伐袁紹,到時袁紹就會陷入四面包圍之中,不但前方打不贏,恐怕連他四個州的家底都會被瓜分掉。

    4、許都會得到曹操回援

    官渡離許都不到200里路程。在戰術上袁軍必須抄小路採用偷襲的手段,數萬兵力偷襲200裡,部隊還在行進中,許都外圍前哨肯定會發現,荀彧得信後一定會立即通知曹操,同時組織部隊做好迎戰準備。那麼袁軍接下來就不是偷襲,而面臨的是攻堅戰,短時間內急切不可攻進城,而曹操前方只要派一支部隊守住關隘要衝,其餘部隊回援許都,一至兩天就會趕到,與守城部隊兩面夾攻袁軍,袁軍一定會大敗。況且,曹操善於用兵,對袁紹可能偷襲許都肯定是有準備的,官渡之戰未看到郭嘉,雖然演義裡沒有明說,但曹操是不會隨意使用郭嘉的,一定是委託了重要事情。

    5、袁紹缺少指揮偷襲許都的指揮員。

    袁紹要想進攻許都,最低需5~10萬兵力,這數萬兵力要單獨作戰,必須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良將來指揮,顏良、文丑白馬陣亡,勇將只有張郃一人,但張郃勇有餘謀不足,擔當不了這一大任。除張郃外,縱觀其餘袁將勇皆不及張郃,有謀略的將領三國志或是演義中均沒有提到,可見袁紹的戰將大多是平庸之輩,根本擔當不了偷襲許都的重任。

    綜上所述,袁紹想偷襲許都,根本就無任何獲勝的可能。

  • 1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奇襲烏巢時,曹操把最複雜、艱鉅的任務自己擔起來了。

    至於留守官渡的部隊,曹操是一點也不需要擔心的。

    大本營不可能被打下

    官渡,是曹操預先選定的戰場。

    由於黃河前線戰線過長,曹操早就選定了官渡作為阻擊袁紹的陣地。

    早在199年,曹操就開始在這裡築磊。此時,早已經構造了完善的野戰防禦陣地。

    袁紹集中大軍,用盡各種辦法,花了幾個月都打不下來。

    此時,袁紹要急切擊破大營,談何容易?

    大本營的防禦力量並未明顯削弱

    曹操奇襲烏巢,關鍵是要快!

    既然要快,曹操當然只能全部選用騎兵!

    因此,曹操只帶了5000精騎奇襲烏巢,其餘部隊全部留守官渡大營。

    就留守指揮官來說,曹洪固然不算一級良將,但他身邊尚有荀攸這樣的良才輔助,憑險而守,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顯然,曹操的官渡大本營並沒有明顯削弱!

    袁紹的反應合乎邏輯

    作為久經戰陣的老油條,袁紹的反應也不是沒有邏輯。

    因為:烏巢有淳于瓊萬餘人把守。曹操想要攻破,並不容易。

    袁紹的邏輯是:

    1、曹操如果帶的人太少,根本威脅不了烏巢;

    2、曹操如果帶的人多,官渡必然空虛。

    因此,袁紹選擇了不被曹操調動,以重兵進攻官渡大營,只派少許輕騎救援烏巢。

    不過,袁紹還是低估了曹操。

    曹操沒有帶太多人,卻依然迅速攻破了烏巢。

    而從戰事來看:曹操是在袁紹援軍抵達前攻破烏巢的。

    所以:袁紹即使派重兵前往救援烏巢,也救不了烏巢。

    唯一的區別是:曹操攻破烏巢後,無法殲滅援軍,只能逃跑。都是四條腿的,曹操又不是跑不掉!

    不過,在燒掉袁紹的糧草後,曹操是殲滅援軍還是逃跑,已經無關大局了。

    領導,應該在最緊要處。

    總的來說,在曹操奇襲烏巢的過程中,留守官渡的曹洪的擔子較輕,真正的重擔,曹操親自挑起來了。

    這正是曹公取勝的原因。

    在決定性的地點投入決定性的力量,這是取勝的法則。

    這一點,人所共知。

    但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在決定性的地點,我們未必能集中最多的力量。但是,必須要集中最強的指揮力量。

    作為領導,曹操親自擔任最危險、複雜的任務,唯其如此,他才可以實現驚天逆轉!

    偉人評價街亭之戰:亮宜自臨陣。

    領導,應該學會授權。但更應該:親自抓起最複雜、緊張的任務!

    否則,就是甩手掌櫃,就可能耽誤事。

    與君共勉。

  • 14 # 奕天讀歷史

    官渡之戰,發生在勢力雄厚的曹操和袁紹之間,是三國時期,三大以少勝多戰役的第一戰。曹操以弱勢的兩萬兵力與袁紹十一萬大軍,相持於官渡。最終,曹操親率五千步騎,奇襲烏巢,焚燬了袁紹的全部糧草,加上張郃、高覽降曹,導致袁紹軍心大亂。曹操趁機大舉進攻,幾乎全殲了袁紹的主力,大獲全勝。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的大本營,共有兩個,一個是官渡戰場的大營,另外一個就是安置漢獻帝的許都。曹操就不怕袁紹派兵偷襲麼?當然怕,不過,曹操對此早有準備。

    先說曹操大本營許都。

    曹操是非常擔心有人趁他領大軍在外之時,偷襲許都的。

    官渡之戰前,江東孫策就曾集結軍隊,準備趁曹操與袁紹對峙之時,攻打許都。結果,正如曹操手下第一謀士郭嘉所料,孫策“輕而無備”,喜歡獨行,“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孫策竟然真的離奇死於刺客之手。許都的後顧之憂得以解除。

    難道許都就此完全無憂了?並非如此。

    袁紹手下謀士許攸,在袁曹兩軍對峙官渡之時,又建議袁紹派輕騎襲擊許都。可是,袁紹自認為兵力強盛,定可在官渡大敗曹操,不屑於偷襲。之後,許攸投了曹操,獻上偷襲烏巢糧草之計,助曹操取勝。許攸帶來了袁紹陣營的訊息,解了曹操擔心袁軍偷襲許都的顧慮。

    最主要的是,守衛許都的是曹操陣營的另一大謀士荀彧。在曹操徵陶謙,陳宮迎呂布奪兗州之時,荀彧就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當時,荀彧聯合程昱、夏侯惇,幫曹操守住了兗州鄄城、範縣、東阿三座城池,一直等到曹操回師,然後擊敗了呂布。許都有荀彧在,即使有軍隊襲擊,也至少可以堅持到曹操派兵回援。

    再來看曹操在官渡的大營。

    曹操同樣擔心袁紹在他偷襲烏巢之時派軍攻打他的大營。

    袁紹有十一萬大軍,曹操僅有兩萬軍隊。因此,曹操在奇襲烏巢之時,才僅僅帶了五千步騎。曹操完全是靠虛張聲勢,先擾亂了守衛烏巢的袁軍,力戰才俘虜了淳于瓊,之後再敗袁紹派來的援軍,這才險中取勝。曹操之所以沒有帶更多的軍隊前往烏巢,就是擔心袁紹乘機襲擊他在官渡的大營。

    事實上,袁紹得知烏巢被襲之後,拒絕了張郃、高覽的諫言,沒有派重兵救援烏巢,反而讓張郃、高覽率軍強攻曹操在官渡的大本營。

    當然,曹操提前做好了安排。

    首先,曹操將大營修得非常堅固,易守難攻。

    其次,曹操留嫡系大將曹洪,以及新投降的許攸守護大本營。

    再有,曹操在大營中,留下了一萬五千兵馬守衛大本營。

    張郃、高覽率軍猛攻曹操大營,可是在曹洪的堅守之下,毫無進展。烏巢被襲之後,郭圖又在袁紹面前陷害張郃、高覽二人,迫使二人率部降曹。自此,袁軍也徹底崩潰。

    結語

    三國時期,守衛戰打過很多次,有勝利的,也有失敗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派得力的將領、謀士來守。諸如守鄄城、許都的荀彧,守衛合肥的張遼、滿寵,以及守衛陳倉的郝昭等人,都是一等一的良臣勇將。而守衛街亭的馬謖、守衛江油的馬邈卻讓人無語。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當然會擔心大本營被偷襲,但是曹操提前做好了準備,自然也就後顧無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能倒黴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