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173530085

    其實這反應了兩個方面,其一 社會現實問題,其二 國家發展 科學探索和學生對國家對科學的奉獻。

    如果按照這個清華學子個人的想法,可能考慮的更多的是以後的生活,自己的未來,或者說他是以自己為中心而考慮,這也是大部分現代人真切 赤裸的想法,社會發現到現在,很多社會問題都反映了出來,不能說這個學生有什麼過錯,但他也沒有一個報國和奉獻的心。他所想的僅僅是現實,一個社會風氣敗落的當今社會,難免會有很多人會為生計 家庭等所困擾,他只是想讓自己在未來能少點困擾,或者直白的說 他想自己以後能過的好一點。

    再說說高老師的憤怒。中國的這些名校的確可以稱得上是鎮國重器,國家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都要靠這些高校輸送人才。至於說鎮國重器淪為職業培訓所,可能也是高老師看到了當前這個社會,教育體系,或者說是當前這些學子的行為,與科技興國等沒有關聯,也就是說國家培養了這麼多人才,到頭來卻發現 這些人才不為你所用,他們關心的卻是生計 生活和個人的未來,這對於國家無疑是悲哀的。

    是什麼造就了這種情況呢?很多方面,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對於傳統愛國觀念的缺失(不能說的太直白,太直白了會被理解成右翼),現在國家一直在強調對傳統觀念的教育,可是各位有多少人還在為生存所奮鬥,每天累死累活為生計打拼,為了讓子女上好一點的學校,甚至走後門送禮的比比皆是,你們有想過讓子女以後報效國家嗎?你們的子女如果有一天在清華北大學成之後 他們的想法會是怎樣?會不會受到如今社會和父母的影響。當然我說的只是大部分群體,而且是普通家庭民眾,不涵蓋所有人。

    再往下就不說了,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我也是一個普通民眾。高老師的憤怒是對的,我也有憤怒的想法,可是現實如此。。。

  • 2 # 快樂的小木匠

    深表贊同高曉松的觀點,當前以清北為領頭羊的那些名校們,本應該成為中國教育界的榜樣,成為所有學生們的表率,可悲,可嘆,可氣呀,居然淪落到如此地步,叫已故大師們如何安息?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現在各行業的大師們越來越少,比國寶還國寶。

    多麼懷念大師雲集的時代,季羨林,錢鍾書,王國維,陳寅恪,魯迅,徐志摩,林徽因,冰心等等等等,這個時代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大學似乎喪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義,正逐步成為職業教育的天堂。清華第一任校長就曾說過,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也。現在的大學高樓一個比一個氣派,校園一個比一個漂亮,大師卻一個比一個少。從根本上講,大學的定位就出了問題,從而影響了讀書之人,幾乎絕大部分的人上大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完全忽視了思想境界的提升,社會認知的改進,結果就是找了一個好工作就沾沾自喜,暫時沒找到工作就鬱悶至極。

    首先,大學要給我們灌輸的就是陳寅恪老先生講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會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遠遠比我們找什麼樣的工作重要的多。急功近利的人比比皆是,有多少人會因為喜歡一門課而去潛心鑽研呢,功利心太強就往往忘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其次,大學要教會我們的就是真正的做學問,傳承前輩們的知識和精神,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個大學生應該思考的應該是做一些對社會進步真正有用的事。

    教育體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據說,德國等歐美國家,從中學開始,就把學生的發展方向進行分流,一部分向實踐和技術方向發展,未來要進入的就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之後就是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另外一部分喜歡理論研究,有鑽研學術潛質的就去讀大學,一直讀到研究生。當然我們國家目前也在慢慢改進,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 3 # 一錘仙人

    高曉松先生作為高階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美籍華人,同時又是北大畢業的精英份子(以事業來說),做了幾年網路脫口秀節目,明顯過於較真於精英這兩個字的意義上了。

    用高先生的話來說,名校是鎮國重器,應當胸懷天下,應當縱橫四海。是的,這就是現在的高先生正在展現給我們的形象。高先生以胸懷天下的胸襟,行縱橫四海的本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出自鎮國重器的典型精英形象。然後,現在高先生覺得將這名校的籌碼用於庸俗的找工作餬口上是一種嚴重的問題了。

    但是,高先生並沒有告訴我們,名校不用來找工作還能給大多數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又急需餬口的畢業生們帶來什麼?名校應讓國家相信什麼真理?怎樣讓國家相信真理?漂亮的豪言誰都會說,但卻不給出解釋,這才是問題。

    有很多人熱衷於批判國家的大學擴招,抨擊學術腐敗以及學生素質的低下。但我要問一句,大學不擴招,教育資源怎樣能夠公平的供所有國民享有?目前仍存在的不同地區的教育不公平現狀,既得利益者是誰?大學生絕大多數是要走向社會的,名校也不例外,高先生也要謀生賺錢才有可能琢磨詩和遠方,因此我認為高先生根本不瞭解現在大學畢業生真正的困惑。

    學生苦惱的問題不去幫助正面解決,調轉槍口攻擊名校的墮落,高先生成功的利用這個話題將自己的危機感透露出來,那就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再屬於少數人壟斷。

    高先生像極了我所認識的某些二代們,舉手投足間有著一股與生俱來的灑脫和自信,但這也可能讓高先生對現實不滿的情緒不經意間積累起來,而這種不滿不可能直接釋放出來,因此只好以戴高帽的形式歇斯底里。

    結果是,畢業生仍在苦惱自己的前程,得不到精英的任何幫助,反而被精英厭惡為職業培訓所,話說,這股天然的學歷歧視毫無保留的釋放了出來,高先生看來真的在美國生活太久了,階級感情都丟到狗肚子裡去了。

  • 4 # 在者

    無意中看到,很想借此說一說,真是頗有感觸,不吐不快。

    我畢業於北大,算是中國唯二的名校,就勉強說幾句。不過自己職業成就較低,有無說服力大家見仁見智。

    一,梁植與高曉松,有許多地方不具備可比性。略舉一二,高的年齡,經歷,家庭社會背景,接觸層面,遠遠超過樑,高的確有底氣這麼說,也有如許的精神層面,畢竟,名校生本就應該有大理想大擔當,應成為國之棟樑國之重器。可梁是優秀清華男神不假,可說句狂妄的話,現階段的他,精神層面的修為應遠遠不如今日之我,比我大學剛畢業,一直到三十出頭的思想,高不了多少,難道單單怪梁同學?這更多是個現實問題社會問題。大家對人成功的評判標準,是多少錢,能有多少房產,什麼有逼格的工作。社會的急功近利,一切數字化,利益最大化,互相攀比物質,新的一些贏利模式致富捷徑掙錢手法等,鋪天蓋地,從各種各樣的渠道傳達給每一個人,尤其是未知止能定的年青人,這才叫成功,這才是人所羨慕的生活,輿論如此,國情如此,怎麼能對梁同學過於苛求呢?

    二,回想當年,自己在北大成績中下,儘管也算努力,可確實優秀人才太多,這種智力被碾壓的無力感,想必如今在名校亦存。那麼梁同學是不是同樣覺得,有無自己從事本職專業工作,對之無大影響呢?人可都要吃飯要住宿要體面生活,道德的高尚,犧牲未必得世人親人認同,若有本專業高薪榮耀揚名工作,傻子才不做呢?記得我曾與許知遠一起上過一兩次英語課,沒幾個知道他當年在北大是計算機系吧,若非其特色臉又出大名,吾也不知他了。所謂國之重器,家國情懷,不拘於一時一業,放低自我小我,方成真我大我。梁同學只是未到該悟的時機吧。

    三,不要過於看重什麼名校身份,昔年無數開國帝王也是泥杆子苦出身,而今二馬也非名校,修行學習提升是一輩子的事,悟到了,什麼工作什麼地位,都可活得有滋有味,有擔當有灑脫,成功成就的定義如果更寬泛更高層面,想來就不必糾纏於點滴瑣事,人,要做的偉業可多了,你們,又能有幾個誰最接近他?

  • 5 # 織書香教育

    當高曉松坐沒坐樣、搖著扇子,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教育後輩時,是不是忘記了自己的青春歲月、輕狂年代,清華退學跑去唱歌,當初在鎮國重器的清華,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畢業後報效國家,讓國家相信真理,表現一個名校生的風範呢?沒有誰大學畢業不久就能成為有成就、有抱負的科學家,馬上就具備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都是在迷茫前行中慢慢成就自己的,慢慢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是需要時間的打磨的。

    去網上了解一下博士學霸梁植,並不是沒有理想,只知賺錢的人,他是“我是演說家”其中一季的冠軍,也胸懷天下想改變世界,可以說是有情懷的人,不過高曉松好像並沒有讓他說完,就開始高高在上的教育起來了。(八卦一下,梁植是奶茶妹妹前男友,還是倒追的,在大學就非常優秀的)

    就事論事高曉松不應該這麼說梁植,不過對於他說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應該胸懷天下,名校應該縱橫四海,確實應該引起大家的共鳴,說的非常對,說的非常好,說的非常有遠見。教育就該樹立這樣的遠大志向,永遠牢記周總理的那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每個人認真投入工作,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為了國家的復興盡職盡責,名校,名校畢業生還有無數的勞動者,都要有這樣的責任心,那就更加“厲害了我的國”。

  • 6 # 助攻哥

    我覺得,高曉松批的對,梁同學問的也沒錯,關鍵在於這倆一問一答不在一個頻道上。其實,高曉松說的是理想,梁同學問的是現實!

    先說高曉松,這個飽經世事的文藝中年,雖然一直長了一幅民謠樣,但卻早已物是人非,入市太深!他認為,清華人應該抬著頭追求夢想,為民族復興殫精竭慮,不應活在當下,苟且偷安!

    但是,我想說,清華人也是人,也得吃飯,得討媳婦過日子,也得拿幾千萬買套房子!躲進小樓成一統,都難如登天,何況要他兼濟天下?

    我認為,高曉松這麼批,可能是性情使然,但並不證明他有多偉岸;梁同學這麼問,可能是現實所迫,也不能代表這孩子有多窩囊!

    社會的進步,我們都看得到;存在的問題,也不應該去迴避!有心出心,有力出力,解決矛盾才是正道;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面向未來才是真實!

  • 7 # 奧卡姆剃刀

    我覺得梁同學的困惑非常好,高曉松點評是胡扯。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任何人的都是從學習如何掃一間屋子開始,不斷積累經驗,最終才有可能去掃天下。

    連掃屋子還沒學會,就考慮掃天下的問題,那就是精神病。即便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將來註定叱吒風雲的人物,也必須從小事做起。

    西點軍校培養了太多將軍和不少美國總統,但西點軍校面臨畢業的學員,他們會為當好如何一名排長而感到困惑,而不是琢磨著如何重振美國軍隊繼續全球霸主。

    我本人就是一個大學老師,觀察這些年畢業學生的成長過程,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真正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的成功者,都具有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的共性。

    俗話說在什麼山唱什麼歌,你在山腳下,就該把山腳的歌唱好,而不是去唱山峰的歌。

    清華大學的畢業生跟藍翔技校畢業生一樣,都是未諳世事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白丁,都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做起,考慮的就是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工作,這是他們將來擔當重任報效祖國的必經起點。

    華為曾有一個新入職的技術員工,想必也是985檔次高校畢業的優等生,他確實具有高曉松先生所說的那種高大上情懷。工作沒幾天,他就寫了一封萬言書,任正非看到後做了批示,說此人如果精神有病,我們就給他看病,如果沒病,那就開除。

  • 8 # 熊林

    嗨!我是大熊。。。

    準備睡午覺手賤刷了刷問答,然後就被炸醒了。。。。

    這裡我先不說高曉松說的對不對..

    俺用一個平民老闆姓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狗蛋村終於考出去了一個大學生,還是清華大學,整個縣都沸騰了。。

    縣長來噓寒問暖、鎮長問缺什麼儘管說,村幹部更是點頭哈腰笑盈盈道:“這孩子我從小就知道他有出息,這不清華都考上了”。

    縣裡、村裡、鎮上逐級的送來獎金,父母自然是滿臉笑容樂開了花,狗蛋這麼爭氣,真是祖上保佑,明天一定要去上香。

    村就這麼大,左鄰右舍都是親戚,以前那個遠房表舅在外搞了幾家酒店發了點小財,從來對這些窮親戚不理不睬,早已搬到市裡去住了,這會給狗蛋母親打來電話。

    電話那頭表舅連聲道喜;“妹子啊,哎呀恭喜恭喜!這麼大的好訊息你怎麼就不給我說一下呢?這不把我當外人嘛,要不是我訊息靈通還真不知道啊,狗蛋真是有出息,我以前就說過,妹子你還沒辦酒吧,到我這裡來,老哥這麼多年都沒請你們好好吃頓飯,你過來辦酒我們大辦上百桌,全算我的,讓別人都知道咱侄子上清華了。。”

    村裡三姑六婆當然是羨慕嫉妒恨了..羨慕別人家孩子這麼有出息,恨自家小孩不奮進,高中讀完就打工了。

    狗蛋對著鏡頭用手繞繞頭,靦腆的笑了笑:“以後我要繼續努力,爭取拿到獎學金,給父母減少壓力,讀完後一定要找一份好工作,把俺爹媽接到城裡去住大房子。”

    鄉親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父母更是一臉憧憬彷彿明天他們就可以搬進城裡住上大房子。

    故事講完..我們平民老百姓真的沒什麼胸懷,孩子努力讀書,讀上好學校最多也是想他自己以後日子能夠過得好一點。。

    對名校是鎮國重器,是用來培養改變國家,改變世界的。

    但是那畢竟是少數,不是人人都想改變世界,我們只是想父母住上大房子,未來給孩子們一個比自己當年更好的起點,讓老婆少受點累,僅此而已難道有錯嗎?

    我求職上班,不管是外企還是國企,我雖為名校但我對未來也擔憂,我又不做漢奸怎麼了...

    一個人人都高呼我要改變世界,我要保衛祖國豈不是有病嗎?

    對的高曉松的格局高起點好,認為名校變成職校是一件很LOW的事情。

    但咱們又有幾個能像高曉松那麼好條件的呢?

    高曉松他的外公是院士,外婆是博士,外舅公是改革家,舅舅是科學家,母親是教育家,父親是清華教授。看到沒這樣的整容...豪華麼?

    他們一家人都希望按照傳統的模式,把他打造成傳統的知識分子,結果高曉松還不是沒按家裡的意願來,,我也想問問你現在拿著把扇子就為祖國爭光啦!

    那些畢業了正常職業,照常上班的就是不行..

    我不會辯論,我只是一個老百姓.所以我不覺得高校畢業求職就很LOW。

    我是大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9 # 社會直觀

    高曉松在清華曾說:“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在這問我們應該找什麼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並且,他還問了清華學生三個問題:

    第一,一個大名校是幹什麼的?

    名校是鎮國重器。

    第二,名校畢業是幹嘛用的?

    不是用來找工作的,你明白嗎?

    第三,名校培養你是為了什麼?

    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才是一個名校生的風範。

    對於高曉松的言論,筆者不敢苟同。

    首先,請問高老師:什麼是國家重器?即便你所說的名校是國家重器,那麼,是否該得到國家器重?沒錯,國家對名校的確夠器重,無論在管理方面還是資金方都給予了很優厚的待遇,但對於名校出來的學生又給過什麼呢?筆者身邊也不泛許多諸如清華、北大出來的高材生,他們有些雖然能擠身各大院校從事教育或研究工作,也有些進入政府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但他們當初無一不是像農民工一樣到處投發簡歷,只有條件好的才透過關係得到這份工作。高老師你說的國家重器是否要像司母戊大方鼎一樣擺方在博物館呢?

    其次,高老師說“名校畢業不是用來找工作”的,請問國家有管過他們嗎?從1996年開始取消大學生工作分配後,之後畢業的大學生哪個不是自己找工作,你據然說名校畢業不是用來找工作的?那麼,你能為他們解決工作還是提倡啃老呢?況且,他們不透過自己解決工作問題,從大的方面說,怎麼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如何去為社會創造財富?如何為社會作貢獻?從小的方面說,如何維持自己的生活?如何買車買房?如何結婚生子?

    再次,高老師還說“名校培養大學生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句話本身沒錯,但得分階段,在進入名牌大學之前,學生們都是這麼認為的,因為他們有信仰、有目標、有追求,那就是立志進入名牌大學。但一旦學業結束後,他們更多的是考慮現實生活,他們會想有一份自己的事業,會想到家庭,會照顧父母,如果這一切都得不到保障,所有的理想都是空談。如果一所名校出來的學生連自己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麼,這個國家的真理何在?

    高老師之所以有如此底氣在此斥喝這群學生,是因為你已經得到了你所想要的,已經名利雙收,已經具有了斥喝這群菜鳥的資本,要是你如今還處在他們的地位,也許你也同他們一樣為了一份工作而發愁,或許,再過二十年,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如你一樣站在你現在這個位置,一樣“胸懷天下”,高談著真理和理想。

  • 10 # 巫山雲

    幾百個回答,大都認同高曉松的觀點,有“淪落到如此地步”的哀嘆。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稱之“國之重器”是恰當的。但高曉鬆口中的“國之重器”似乎跑偏了。

    從高曉松的言論可以看出,和《十三邀》的許知遠一個德性,就是打心眼裡看不起專業的技術人才。

    以高曉松的觀點,從清華走出的兩位共和國主席,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才稱得上胸懷天下,縱橫四海。

    清華的校風是“行勝於言”。

    清華培養了14名兩彈一星的國家功勳和600多院士。而在各行各業的精尖技術人才更是比比皆是。

    這些人才在各自的領域獲得的國家發明獎、科技貢獻獎、專利更是不勝列舉!

    就是這些“職業培訓所”出來的人,讓中國在很多領域的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航天航空、高鐵、航母、土木水利、環境、通訊等等行業,都有清華學子的貢獻。

    國家的強大是靠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是靠專業人才來發明創造。

    你能說他不是胸懷天縱橫四海?這就是最好的“胸懷天下”,踐行“行勝於言”的校風。

    但這些人,默默無言,不會被人認識,更不會讓人景仰。

    高曉松頂著清華的光環,寫了幾首流行歌曲,上點綜藝節目,萬人景仰,名利雙收,這沒錯。但你因此瞧不上甚至蔑視專業技術人才,就大飄飄然了。你雖然賺得多名氣大,但對國家對社會真比那些技術類的人的貢獻大嗎?不見得吧!

    對於知識分子的傳統觀念,應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難道不是先找工作解決生存問題?在此階段“修身”。你讓他餓著肚子“胸懷天下”?象你一樣去高談闊論?這不扯蛋嗎!

    說回高曉松的胸懷天下,當然在文藝領域也是有成就的。但換個角度看,他的胸懷天下,又有多大價值?這都是文人的臭毛病,清高,自以為是,缺少理性,只會感性地看問題,總覺得自己才是這個社會中的一盞明燈。

    當下這個時代,少些高曉松式的人沒什麼,多些腳踏實地的專業人才,國家進步得會更快。

  • 11 # 曾敏敏老師

    高曉松所言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心懷天下,與找工作好像並不衝突吧。

    為什麼要非此即彼呢?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這樣的:

    ①職業規劃理念

    縱觀我們的教育模式,向來以考試成績為指標,而忽略了培養學生更重要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步入職場後,發現除了學歷、知識和專業技能,似乎沒有人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這樣一來,清華學子發出這樣的感慨,也就不無道理了。

    再看美國,在各個行業引領世界潮流,除了其國家文化背景,教育模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無不滲透在美國中學生、大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有申請美國高中的學生和家長可能有所瞭解,除了學習成績之外,美國高中要求學生在申請文書中展示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獨特的個人實踐經歷。美國學校正是透過這些專案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是否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未來規劃。

    而進入了美國高中讀書之後,也有課程之外的體育活動、文藝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著學生去完成,以獲得學分,從而能順利地畢業。這也大大鍛鍊了學生們對自我的進一步認知,對興趣的實踐,以及對外界社會環境的瞭解。

    正是這些文化課以外的活動,讓美國高中學生不斷認知自我、培養興趣,並逐漸產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到了大學階段,意味著學生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並有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人員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目標相關內容的學習輔導,以便大學生能在畢業時找到更適合的工作。

    到了工作階段,企業也會肩負一部分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責任,繼續對員工進行職場的職業規劃培養,這一點從一些在中國的外企可以看出來。

    從學校,到企業,形成了有效的良性迴圈。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現狀:

    上大學之前,我們學會的最實用的技能是“如何考試”。

    上了大學,除了考試,我們開始關注未來的去向。出國,考研,找工作,就像打遊戲闖關一樣,一個個人生的“任務”等待我們去完成。

    卻很少思索出國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學歷,它能否與我未來的職業規劃結合起來,幫助自己完成理想。

    考研也如此,是為了學歷,還是真正地源於對科研的熱愛而深造,亦或是為自己日後理想的職業目標打下基礎。

    找工作的人群,除了薪資待遇和行業前景等,是否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崗位,喜歡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以及期待與什麼樣價值觀的人一起工作。

    進入職場後,企業只能給予一定的崗位方面的培訓指導,以及有限的職業發展建議,對於職場新人最根本的“個人職業規劃意識”問題也愛莫能助。

    很多時候,當大家完成了學校的就業率,匆匆走向社會,才發出感慨“到底是我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們”。

    所以,總的來說,高曉松的質疑沒錯,學生們不知道找什麼工作的心聲也很現實。

    我們要找到問題所在,才能解決問題。

  • 12 # 上啥班App

    關於這個事情,個人認為有兩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一個國家頂尖學府出來的學生,為了去國企還是去名企這種事情煩憂,的確是有問題的,但問題不是出在學校身上,而是出現在我們國家和教育體系上。

    第二,高曉鬆口中的鎮國重器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理解,他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全國頂尖學府出來的學生也在擔憂未來

    清華北大畢業找不到好工作,這樣的事情如今已經屢見不鮮了。跟能力有關嗎?可能。

    但我認為更多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上。

    從初高中開始是應試教育,上了大學是放羊式教育。初高中階段,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給孩子灌輸的觀念都是“好好讀書,念個好大學,其他什麼都跟你沒關係”。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教出來的孩子可以說成了典型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到了大學,學生從高壓的環境換到完全自由的環境,一部分人迷失在了輕鬆愜意的大學生活中,另一部分則是延續了初高中時的學習態度,還是一心只讀聖賢書。然後到了畢業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不考研,不出國,不考公務員,工作怎麼辦?什麼樣的工作適合我,什麼樣的企業適合我?各種各樣的問題像是一場海嘯一樣砸了過來,讓這個剛剛脫離家長和學校束縛的人手足無措。

    大學前過於束縛,大學時期又缺乏相應的社會觀念和職業資訊的引導,這個是造成大學生迷茫的最根本原因,這無關乎清華北大,無關乎3本4本,全國都是如此。

    鎮國重器沉澱下來的是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

    從建國時期開始我們就很推崇“大學生”的身份。之所以這樣,並不全是因為大學生待遇好,大學生有前途,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大學生群體在新中國發展的那個階段貢獻了巨大的能量。

    “兩彈製造”,“公路建築”,“高階車床研發”,“三農研究”等等

    投身到各行各業研究的科學家們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力量,而這些力量的種子便是在大學裡沉澱出來的。

    如果你是清華北大物理學畢業,成績非常好。多半是不會出來選擇在社會上找工作的。因為出國深造,考研繼續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可能對你來說才是更好的出路。

    這個世界上需要一些人站出來推動科技和人類進步向前發展,而這部分人最容易誕生的地方就是在國家重點培養的學校裡。要不然一個國家每年投入那麼多錢,辛辛苦苦培養起來那麼多學者,科學家,業界泰斗去教育那些學生幹嘛?

    玩兒嗎?

    別開玩笑了。國家科研的重任是需要人來承擔的,而這些人就是最有機會的。

    高曉松的話雖然有些偏激,但從某種角度講的確是有道理的,理性看待,批判接受就好。你覺得呢?

  • 13 # 心路獨舞

    看後,無語。

    我是清華畢業的,不管是把我們當成鎮國重器也好,還是要我們滿身名校風範也好,當我們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的理想和社會寄予我們的厚望總要透過一個職位來實現吧?所以問畢業做什麼工作有什麼錯?

    更何況我們和別人一樣也要吃、要住、要回報父母,不少出身寒門的同學身上甚至還揹著學貸等等,這時你再提名校風範或鎮國神器,都不如一個具體的工作更腳踏實地一些。

    不是每個人都像高曉松那樣有資源去任性的,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是清華大學畢業,美國林同炎國際諮詢公司的訪問學者。母親張克群,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師從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外公張維,深圳大學創辦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師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德國工程師學會、德國國家橋樑與結構工程學會高階會員,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會長。外婆陸士嘉,著名流體力學家、力學教育家。外舅公施今墨,民國及共和國著名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堂舅舅張克潛,張維的侄子,著名物理電子學,光電子學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兼博士生導師。

    陣容夠豪華吧?按照高曉松的邏輯,他也應該滿身的名校風範吧,但他不過走了音樂的路,也就過得去罷了,這還是因為他有龐大的資源在背後,就是不工作也追得起燒錢的音樂夢,就是不夠出類拔萃也會有人推他而已。說老實話,除了他在音樂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建樹之外,他的閃婚、離婚、再婚、無厘頭再離,酒駕傷人、移民美國又算什麼樣的風範呢?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畢業生,不管是哪裡畢業的,首先找到一份工作,不給社會和家庭添麻煩,有什麼要被指責的?倒是已經“達”的高曉松,除了懟下沒有資源的年輕人,又怎麼兼濟天下的呢?我想知道。

  • 14 # 吹上來的小動物

    名校怎麼就不能同時兼任職業培訓所了?

    這個世界也許真的是割裂的,有的人生下來就沒怎麼為麵包發愁過,所以就理所當然地覺得,別人為麵包發愁就是見識短淺。

    高曉松自己出生於高階知識分子家庭,生活環境比大多數人都要優越,說起話來那叫一個仙氣飄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話一出,好像眼前的東西就都是苟且,只有遠方和詩才算高階。要是僅僅作為個人價值觀也就算了,還意圖用這種標準去衡量別人,那就有點過分了。

    高曉松自己可以不喜歡做科學家於是就去學電影,歌曲寫完了又去開公司。跳來跳去為自己拓展掙錢的門路,但是當代年輕人在高房價高物價的壓力下有點迷茫就必須接受他的批判,憑什麼?

    這世上很多偉大的發明,都是為了眼前的苟且和更遠的苟且才出現的。不管是洗衣機電飯煲,還是無線通訊人工智慧。沒有哪一個是為了“詩和遠方”,或者抱著目的就要成為“國之重器”。就連初代計算機,也是為了二戰期間破譯德軍電報密碼,贏得戰爭勝利,讓更多的人能在和平年代安安心心“苟且”而出現的。

    一個只有大目標沒有小困惑的人是不真實的。什麼年齡煩惱什麼事。小朋友就一定會為糖果哭泣,年輕人就一定會迷茫路在何方。你有大格局大目標,你可以拿來指導一下小年輕們,幫助他們走出眼前的迷霧。莫名其妙發一通火把年輕人批判一通,這就有點過了。

    窺一斑而知全豹,大約他的教育理念本就是如此吧。

  • 15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協調”的開發思想是我們一直推介和宣傳的創新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根據“目標導向”的方法論,高先生的問題可以分解為如下幾個問題來探討:

    1.高等教育之目的

    教育之目的:塑造國民的靈魂或解放國民靈魂即塑造國民價值觀;培養合格公民;文化/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國家建設/民族生存有生力量建設。。;並使之合乎其內在的發展規律。

    高等教育在國家/民族生存建設和文化/文明傳承與發展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是鎮國重器成立的基礎。

    2.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本質區別

    職業教育以培養國民/受訓者具體的職業技能為最終目的,以掌握職業技能為目標。

    高等教育除了培養基礎技能外,還肩負技術發展,及探索其內在規律,並基於此解決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和未來發展問題。

    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

    3.鎮國重器是什麼?

    鎮國重器個人理解為國家確立其統治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包含權力的確立以及傳承規範,與權力適配的國家經濟架構,文化/文明架構以及為之服務的教育。

    由此,教育,高等教育屬於立國之本,即高等教育是鎮國重器。

    4.清華是鎮國神器嘛

    清華大學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馬首,也是國家刻意樹立的教育標誌性品牌。

    站在這個角度,說清華大學是鎮國重器不為過。

    5.清華大學畢業生應該幹什麼?

    清華大學已經是一個理工農醫文史兼立的綜合性大學,教育層次涵蓋了職業教育,研究型教育等,以及專本碩博等等級分明的全域性教育。

    身居其中的學生求學之目的涵蓋了為一份好職業,為求自身自由,為國家/國際情懷,。。。不一而足。

    獨立的選擇本身就是教育目的之一。

    所以博士選擇很現實的職業發展無可厚非。

    6.社會對清華大學博士的冀望

    博士作為高等教育的頂級教育或者最後的有規範化的教育教學規則的教育。註定了社會對博士的要求是以教育傳承和發展為職業標籤的認知。

    清華大學的教育佔有了國家教育資源的很大份額(清華大學一個5年教育經費,是陝西一個教育大省的教育經費總和)。也加強了國人對清華大學為國之重器的認知。也註定了國人對清華大學博士的高要求。

    7.成功人士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成功人士的社會效應決定了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相比有更多的話語社會認知權。

    因此,社會也對成功人士尤其是具有知識分子標籤的知識分子的職業素養,人文素養等言行提出來了比較高的要求。

    高先生個人臧否一個人本也無可厚非。

    問題是面對一個誠懇的後進,態度有點過。

    完全可以引導孩子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協調”的方法論去獨立的處理自己的事務。

    建議高先生下次臧否後進時能夠默默的把“師說”在內心默唸一遍,然後心平氣和的回答或拒絕回答孩子的請益。

    8.最後針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偏低宣傳一下個人觀點:

    8.1.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8.2本人正在對“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協調”的方法論的應用進行商業化運作。

  • 16 # horwardli

    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象高先生這樣家學淵源,吃喝不愁。多數還是要先把養家餬口放在第一位。溫飽問題還沒解決,去談其他的,都是一種奢望

  • 17 #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高曉松的詞曲創作和文學品味是很不錯的,但是請問你從清華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畢業後有沒有“胸懷天下”、“縱橫四海”、“讓國家相信真理”、展現“名校生的風範”?

    名校是什麼這是個屁股問題,不是個腦袋問題,更不是道德問題。

    站在國家角度,名校的確是鎮國重器,國家指著它輸送人才。

    站在草民角度,名校就是我體現自身價值、達成階層跨越的工具。

    有才之人甘願報效國家,令人敬佩;有才之人只想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也值得尊重。

    馬斯洛需求理論早就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滿足了生存的需求之後才會追求自我實現。用高曉松自己的詞兒來說就是先讓生活不苟且,再追尋詩和遠方。這對廣大中國草民來說,是最合時宜的生活路徑。

    高曉松自己出身自書香門第。他的外公是院士,外婆是博士,外舅公是改革家,舅舅是科學家,母親是教育家,父親是清華教授。這樣的家庭背景註定了他無論想仗劍走天涯,還是想報效國家都遊刃有餘。但對於大多數從不發達地區考入名校的大學生來說,能不能在一線城市立足,能不能讓下一代改變戶口,可能已經是一個要付出畢生才學的事情。古人尚且認同一個人應該先齊家,再治國平天下,怎麼到了今天名校畢業生問一個擇業問題就成了“整個社會的嚴重問題”?我怎麼聞到一股濃濃的道德綁架的臭味兒?

    更何況,如今的大學早就不包分配了。如果想要大學生都按照國家意志決定人生方向,那麼國家就應該繼續給大學生包分配。比如今天的師範生,尤其是免費師範生是享受國家補貼的,國家補貼你的目的就是希望你將來當老師。如果免費師範生畢業後不願當老師,那麼就應該補交學費。學生和大學之間是雙向選擇,學生報考大學的目的和大學培養學生的目的不需要完全一致。

    再退一萬步講,一個人透過自身努力合法地獲得世俗的幸福,也是為國家發展和社會和諧做貢獻。

  • 18 # Mrs張小桃

    1: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透過近40年的努力,我國的經濟已經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同時,隨著與外界交流的開放和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社會也變得五彩繽紛,每一個人都有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

    當年恢復高考時,壓抑了10年的情緒得以爆發,每個人以學習為榮,知識改變命運,大學是真正的“象牙塔”,每一名大學生成為家庭、親戚朋友,甚至當地的驕傲。

    而那一代人,也是最具有理想主義的一代人,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改變國家,使自己生活的更好,使國家變得富強。透過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終於實現了目標,理想主義照亮了他們的人生。

    2: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在平穩發展的高速路上穩定前行,人們已經不再為“吃飽、穿暖”發愁,而安穩平靜的生活也使人們變得更加現實,在大學生遍地都是的現狀下,更多的人考慮的是自己的未來。

    而作為鎮國重器的清華、北大等頂尖學府,學生們考慮的也是出國、創業等現實問題。

    3:然而,我並不對此擔憂。每一次社會的重大變革,他們都站在了第一線,他們是最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批人。

    相信,當危機來臨時,他們仍然會站出來。因為,我相信,改變人的是思想,重劍藏鋒,當危機來臨時,鎮國重器一定會體現出他們的價值。

    你是怎麼看的呢?

  • 19 # 笑看馬嘶風聲

    我感覺這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我們就生活在這個已物質為中心的社會里,所以從出發點我們就已經變的很物質了,這應該還是教育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沒有很好的灌輸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然後經歷了小學,中學,大學,發現無論什麼精神和追求還是要以物質生活的好壞來評判的,同樣獲得“成功”後還會這樣教導自己的孩子,惡性迴圈報應不爽呀。

    曾幾何時,幼兒園老師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的理想是什麼”

    “老師,我要當醫生”

    “老師我要當科學家”

    這都是本著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目的和目標去的,可是現在呢…

    “同學們,你們的理想是什麼”

    “老師,開跑車,住別墅,當老闆”

    …………

  • 20 # 小超人爸爸

    當梁植問道高曉松,蔡康永,馬東三位老師,我本科學的是法律,碩士學的金融,博士學的新聞傳播,所以我今天想問問三位老師該找什麼樣的工作,讓這3個專業發揮作用,自己也很開心,做什麼樣的事情三位老師比我清楚!

    可是我們的高老師卻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以教育的口吻告訴梁植一個都讀到博士的人了,還要去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幹什麼?一個人都讀到博士了還問這問題?

    他根本不讓梁植說完,然後噼裡啪啦連最起碼的尊重的都沒有。做為老師不是應該給答疑解惑嗎?

    高曉松曾經說過,生活不只是眼前苟且,還有遠方的詩和田野。對於大學生,對於一個名校大學生。他眼前的苟且是什麼,是養活自己。他需要生存下去,連自己都不能養活,麵包都沒有,還談什麼理想呢?

    沒有眼前的苟且喝來遠方的詩和田野呢?由下面的馬洛斯的需求可以知道底層的基本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麵包都沒有,然後你告訴我,你為什麼不吃肉呢?豈不是可笑!!!

    當然高曉松說的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博士生卻從來沒有好好思考自己將來要幹什麼,這個確實是社會的一種悲哀!!!

    但是正如網上的一個網友所說的,社會包括大學校園裡現在被實用主義或者功利主義大環境包圍,一些人已經喪失了了解“詩和遠方”的能力,但更多的人是心嚮往之但不能至。過去好好學習是為了考好大學。可考大學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賺錢。但賺錢又是為了什麼呢?我認為大學才是我們學生最迷茫的時候。

    大學迷茫的時候作為國之重器的學校,卻沒有好好引導。看重的是就業率,看重的是我們畢業後是否能賣個好價錢?而沒有教會我們如何去學會獨立思考,如何去規劃自己的職業,自己的人生。

    我們也痛心疾首,國之重器卻淪為像藍XX技校一樣的職業培訓所,不能不是一種悲哀。我們作為國之重器名校更多的是教會孩子明白讀書的真正意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看到,北宋教育學家張載所描述的,讀書的真正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軍隊在高原作戰,對人員和裝備有何特殊要求?印軍在這方面有優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