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大的戰略家

    高原作戰與山川平原都有著地形氣候等不同,唯一相同點是軍隊人員的有效管理,出色順暢的資訊化指揮,我們中國軍隊一向是以紀律嚴明作風優良,作戰勇猛著稱!在軍隊管理作戰謀略戰術指揮印度沒有能力比,我們的陸軍野戰部隊也是經過高原集訓適應高原作戰,也就是人的因數我們中國軍隊是完勝阿三哥。我們中國軍隊的作戰理念已經完成從大集團作戰轉換為資訊化合成多兵種聯合作戰模式,遠端打擊與空中搶佔制空權的輔助野打部隊攻擊模式,我們中國的高原武器裝備都是經過改進以適應高原惡劣環境的需要,比如坦克和火炮的輕量化提高機動性,遠端精確火力支援打擊武器那可以說印度的噩夢,就是遠火系列阿三到時哭爹喊娘也沒有用。

    至於印度在那裡有什麼優勢,我感覺除了阿三的面板黑夜裡看不見外一點優勢也沒有,真是不希望看到阿三哥所剩無幾的蘇30到時候沒開出多遠就掉山溝溝裡和印度兵投降時的醜陋樣子,建議給每個阿三俘虜兵發個獎狀回家掛家裡以表敬意。據說印度阿三已經在中印邊境修築了大量堡壘,我感覺這是印度阿三為自己已經修好了一座座墳墓,這是可笑至極,還以為要和中國打堡壘戰,阿三的戰術都停留在1962年還說自己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看看我們吧,早就把094開在了印度洋裡了阿三還以為自己堡壘天下第一。

  • 2 # 吳戈

    高原還是個太寬泛的概念,在有力的保障下,火車也上了高原,因而對作戰來說,最具挑戰的是高寒山地作戰,特別是海拔3600米以上地區,低溫、強風、稀薄的空氣、強烈的太陽和紫外輻射、積雪、暴風雪、濃霧、快速變化的天氣、雪崩、滑坡等災害、高山反應、高原病、外傷、凍傷都是常見的挑戰。挑選士兵首先考慮整體健康狀況,特別是心肺功能要好,矮、瘦者優於高大、肌肉發達者,智商應略高於平均水平。所有人員都需要經過不少於10天的適應性訓練,以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統的能力,印度陸軍的適應期為14天,以6天、4天和4天為週期,逐步增加高度。海拔太高的地方必須限制部隊停留時間並定期輪換。部隊機動距離取決於地形坡度、路面狀況和部隊高山適應性,因而只能以輕步兵和炮兵為主。在高寒山地,所有的飛行活動都可能被惡劣天氣中止,飛行員還面臨短暫雪盲的威脅。使用固定翼戰機轟炸和掃射時,天氣、很深的陰影和複雜的地形都限制飛行員目視能力,低空飛行更加危險,接近航路也很少。攻擊直升機效能也大受限制。牽引火炮機動困難,炮位分散而且轉移困難,必須能用直升機吊運。所有車輛和飛機都會效能下降,時常被迫依靠騾馬和人力。印軍擁有長期的高山駐紮和作戰經驗,特別是近幾十年的新型裝備使用和戰鬥經驗,但印軍更重要的經驗是深知高山作戰的困難,因而雙方關於當地要大打的預期都是外行的炒作。

  • 3 # LiIama

    認真的說,62年以來印軍在高原地區的作戰準備一直沒有放鬆過。印軍有世界上最多的山地作戰部隊,並且根據作戰特點,針對性的打造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作戰單元,如廓喀團、夏爾巴營等等。每年都有不同規模的山地作戰演習和軍事交流活動,邀請和聘請西方的登山家、探險隊員共同研討高原山地的生理、心理和生存方式,包括北歐、俄羅斯等地的極地軍事人員,其用心良苦。同時在中印邊境印方一側築建了公路和前線機場,大型軍用130運輸機可以在近邊界地區起降,可以展開直升機的直供運輸,各山地作戰部隊保留了騾馬運輸隊,以保障特殊地質的運輸情況。根據相關資料反映,國際上對印度的高原山地作戰部隊的能力還是非常認可的。透過兩場印巴戰爭的過程,印度山地作戰部隊實戰中確實也表現出了一定的作戰實力,這個還是應該實事求是的看。中國受自然條件限制,地質環境確實不如對方,以致62年把奪回手的藏南地區眼睜睜再放棄,留下遺憾。西藏境內的運輸能力是大問題,地面線路從核心區前往邊境地區大多隻有一條線路,運輸條件還受氣候季節影響。中印亞東、洞朗、察偶一線接觸區域地面機械化作戰裝備無法展開,物資集結和散發受地質影響大。我方運輸手段單一,現在並不俱備空運直送能力。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不能低估印軍找回顏面的復仇心理,這就要求一旦動手,我軍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勝勢、控制對手,做好戰略支撐,避免拖延糾纏,必要時對印軍境內的軍事目標進行處理,鏟鋤其戰略信心,消除其反擊戰術的準備基礎和企圖。

  • 4 # 使用者54698475175

    國家應該在邊防二線建設一定的營房及戰備設施,用於戰時適應性集訓。和平時期交地方部隊看管,戰時上萬人甚至幾萬人的部隊吃.喝.拉.雜.睡怎麼解決。帳篷只是零時問題.適戰訓練.適應性生存訓練至少不得少於三個月。而印軍士兵多數是當地人,論單個素質中國軍人要加強高原適應性訓練才不會吃虧!

  • 5 # 新晴辛靜

    中國沒有優勢,只有在越過邊境攻擊才有優勢!邊境線是山嶺,中方是陡坡、印方是緩坡,雖然中國方面裝備和人員在相同地形上有優勢、但被當地地形限制了。

    中印邊境真的開打,中國軍隊直接從北線克什米爾進攻新德里。西藏邊境放印度人進來,到時候關門打狗!

  • 6 # 魂舞大漠

    你問得問題很專業。的確高原作戰,對人員裝備均有要求。高山缺氧,戰鬥員體力下降,車輛動力受損,炮彈所:受阻力小,等等,都有要求。印軍看似山地部隊數量不少,還買來不少洋裝備,包括M777榴彈炮在內的洋撈,但部隊不改其質,有幾件洋軍火併不能整體改變其質量。說到這,我以一個高原老戰士的名義,特別要點一下那些道貌岸然的專家,什麼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云雲,完全是滿嘴胡浸,一個槍都不會造的國家,居然敢玩槍,不危險嗎?

  • 7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是軍隊在高原作戰,對人員和裝備有向特殊要求?印軍在這方面有優勢嗎?這個問題我也不大懂,但我知道多少說多少,大家涼解,通不過我也很開心,心裡想的說出來也是快樂。首先,兩軍在高原要適合高原缺氧症這是一個內力所決定,從氣候條件上講印度是熱帶氣候的國家,一年四季都是高溫,人成熟早,死亡早,人口講數量,不講質量,50歲至60歲壽命。他們組建的山地高原打擊軍,在高原寒冷的山區,他們從熱帶專到寒帶,生理上是通不過得。他們不怕熱但怕冷,練上個幾年,缺氧是硬通過了心臟出毛病了(心臟肥大,心率過速快),不要看他人高馬大,其實擺擺樣子,內力不足的,印度人分等級制,宗教制所決定的,當官的是貴人,士兵是窮人。我認為印度山地打擊軍基本功不行的外強內弱。我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在高原山區各個基本功過硬,值得我們自豪感。兩軍比起來我們肯定勝利。印度軍隊在武器方面,全部是進口的,常規武器還造不來,質量都有毛病,進口武器使用不來,眉毛鬍子一把抓,亂使用另件壞了,進口武器在侖庫裡睡大覺。所以說;全世界進口軍事武器第一名,沒有正規的工業體系,彈藥也要進口,總之,管理混亂,夜郎自大,自吹自擂,還要跟我們中國大仗。打一仗輸一仗。我人民解放軍陸軍已形成現代化。武器準備齊全,總之,我們勸告印度軍隊趕快撤軍,不要在執迷不悟,我人民解放軍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決不動搖。

  • 8 # CC婭茜

    印度近年來在邊境上一直不遺餘力提升軍事力量建設,尤其是高原作戰能力。目前印度陸軍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山地部隊,總兵力15萬人。此外,印度曾放出豪言,要在2020年之前再組建一個山地打擊軍團,包括2個山地步兵師、1個炮兵旅和2個獨立裝甲旅。

    進入新世紀後,印度已經試射成功了烈火-3/4/5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也已經下水,核力量有了明顯增強,常規軍力上尤其是山地部隊和機械化部隊透過多年建設,也有了明顯增強。這幾年,美國向印度出售了多款適合山地作戰的先進武器,表明美國開始以實際行動支援印度,有藉機牽制中國的意圖。軍力的增強,加上美國等國家的暗中支援甚至鼓動,有可能讓印度更加有恃無恐,一旦印度政府需要轉移國內矛盾或者其他目的,就可能挑起事端。

    山地作戰部隊只是印度邊境軍事實力的一部分,近年來,其邊境地區空軍部署和後勤設施建設也大為改觀。現在,印度空軍已經完成幾十個邊境軍用機場的升級工作,蘇-30MKI戰機已經開始前沿部署,可以用於支援山地作戰部隊。這些機場可以起降美製C-17、C-130運輸機等運輸機,增強後勤保障能力。除了機場,印度還加強了公路建設,其戰時的作用非常大。

    為了進一步增強邊境軍事實力,現在印度還正在部署“布拉莫斯”超聲速巡航導彈,這種導彈具有射程遠、突防能力強等特點,遠端精確打擊能力還是比較強悍的。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現在已經在東部邊境地區部署了三個“布拉莫斯”導彈團,結合“蒼鷺”長航時無人機,可遠端打擊重要目標。除了“布拉莫斯”導彈,“無畏”亞聲速巡航導彈定型之後也會部署在邊境地區,這種被稱為印度版“戰斧”的巡航導彈,射程更遠,可配備常規戰鬥部或核戰鬥部。

    從2010年開始,印度軍方就開始全方位增強軍事力量,涉及面比較廣,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山地作戰部隊、山地作戰武器、空軍及遠端打擊武器,經過多年的建設,紙面上的軍事實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因為其沒再打過仗,所以很難說實戰戰力到底如何,也不好衡量。軍事實力的衡量很大程度是需要實戰檢驗的,它還涉及到戰爭的意志、技巧等等。比如說經歷過朝鮮戰爭,國際社會就知道中國的軍事實力很強。但是從武器裝備等方面上說,還不錯。

    關於印度武器水平的問題,事實上俄羅斯原來賣給印度的武器比賣給中國的要好,美國現在賣給印度的武器也挺先進的,比如說這次賣的MQ-9B無人機,那都是隻有美國的北約盟友才可以買得到的。另一方面,印度的武器裝備被笑稱為“聯合國軍”,五花八門的。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軍售大國都青睞它。俄羅斯跟印度兩國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軍售,現在美國慢慢成為印度最大的軍售夥伴,以色列也越來越成為印度重要的軍售夥伴。

    相比于軍力本身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要關注莫迪政府近年來大力強軍的背景與邏輯近年來,印度人民黨政府在國內試圖以印度教民族主義,來碾壓其他宗教群體,以實現國家認同的一致性。印人黨在國內的支援群體,主要是兩個群體:一是宗教上層和宗教右翼;二是低種性人群。依靠這些群體的支援,印人黨得以在政治上壓制多數但分散的中間力量,他們包括穆斯林群體、印度教知識階層和中產階級等。這一模式目前看來比較有效,但能否持續還取決於其經濟發展的目標能否實現。在國際上,印度放棄傳統的等距離平衡外交,改為積極的大國戰略。儘管莫迪政府並非要放棄平衡的外交政策,但其努力在同每一個國家的交往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並在這種最大化中尋求新的平衡。

    無論是對於印度的經濟科技實力,還是其軍事實力,國內有不少人還是帶著輕視的態度。並提醒“要認真看待這個對手,理性分析和評估,這樣才能對邊境態勢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做到知已知彼,才能一招制勝!

  • 9 # 蒲公英1782743

    我看過中印戰爭書,也聽當年回來的老兵說過,當年中國後勤保障跟不上,很多戰士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犧牲在進攻的路上,很多人適應不了,當年解放軍不是打不下來,而是守不住,關鍵是後勤保障,中國這方面地形不如印度,後勤保障很難,目前中國最好辦法就是斷水

  • 10 # 影子148815040

    就有限的知識做一個簡短的回答:

    人員上看,主要是適應高原的缺氧這一大問題,特別是在作戰時的高強度運動。這一點對解放軍從不擔心。

    裝備上看,解放軍在三大類存在明顯劣勢。

    1.直升機。不是普通的,至少要能在高原空氣稀薄的情況下吊起一輛輕型裝甲車或者重型火炮。

    2.大型運輸機。部隊的高機動性和空投大量物資補給的作用不言而喻。

    3.戰略轟炸機。這一項有劣勢但影響不大。畢竟中印空軍對比,解放軍獲得制空權的問題不大。

  • 11 # 廬江戀2

    中印一旦開戰,主要靠的是武器,就像美國攻打伊拉克一樣。首先,偵察衛星等偵察武器先檢視清印度的駐軍情況,然後採用精準打擊。一般用導彈和遠端火炮,最後才是山地部隊駐紮守衛。我國高原部隊的兵員多數是西部高原幾個省的人員,這些戰士生在高原,長在高原,適應了高原的生活環境。印度兵大部分是來自南部,先要對士兵進行生存訓練,然後才是作戰訓練,並且兵人年齡較大,且士兵都是下等公民,這些士兵本來就被官員欺凌,根本不願打仗賣命。中印一旦開戰,印度一定失敗。現代戰爭靠的是高階武器,精準打擊武器,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12 # 喜歡自然16440981

    我不懂,真的,但打仗就是要看對方最怕打什麼?打首腦?打出乎預料的攻擊點?打對方的弱點,打它個懷疑人生。打它個摸不著頭腦,打它個肝膽巨震,打它個不服不行,打它個自信全無,打它個不敢惦記,打它個內裡無根。聲東擊西,圍魏救趙,圍點打援,神出鬼沒,斷其後路。孫子在上,活用兵法。

  • 13 # 黃河石林紅富士

    列印方式的變革與選擇:手工列印 ,針式列印,電腦列印,四通列印,針式列印,鐳射列印,噴墨列印,自動列印,定時列印,單面列印,雙面列印,映象列印,空中列印,彩色列印,選定區域列印,當前頁列印,全部列印……,看來列印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列印是歷史和現實需要,是歷史的必然,是天意如此!

  • 14 # 遙遠的星光9

    高原作戰當然有它必需的戰場條件,我不否認,也許印度在這方面比我們準備充分些。但是,大家要看到他們準備充分的前提是什麼。現代戰爭已經不是簡單的依靠海陸空軍,人多就可以打贏一場區域性衝突的年代了。我認為印度軍隊的戰爭理論已經很落後了,這是他的軍事裝備現狀決定的。就如美軍與伊拉克的對比。我們從來沒有把印軍當做戰略對手,更談不上準備和印度打什麼邊境戰爭。中國已經不是與越南打邊境戰爭的中國,我們的國防軍事建設已經走在了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前面。軍事理論應該也在同步進步,不能用老眼光看現代之中國。

    我認為如果要打,大雪封山前會打起來,並在很短時間結束。因為和一個有代差的軍隊作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印度人太樂觀了。

  • 15 # 區別待

    高原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地理複雜,氣候多變。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氣候多變,暴風,雨,雪不能確定,低溫缺氧,對人員思想,身體素質,極具考驗。同時,對武器裝置,尤其是高精尖武器,要求很高。因為現代高科技武器,使用大量電子原件,電晶體對溫度特別敏感,過高過低會突然失靈。對發動機也有要求,缺氧會使發動機燃燒不暢,動力減弱,無法起動,甚至趴窩。印軍在這方面有優勢,62年中印自衛戰勝利,解放軍憑的多是毅力和勇氣。印軍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中國沿印度邊境,錫金至不丹,推處於西藏,喜馬拉雅邊緣,北高南低,呈傾斜狀,所以對印軍來說,它的後勤保障勝過中方。印軍幾十年來,一直採用北擴戰略,經營建設部署大批軍事力量,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死纏爛打,製造爭議,所以它是有備而來。這些年與巴鐵在邊境摩擦不斷,山地戰經驗豐富,地理環境熟悉,比我軍更能適應高原氣候。當然,我軍也有優勢,排除軍事裝備,最大的優勢也是地理,居高臨下,適合打短時間的殲滅戰,但是拖到秋冬,對中國不利。如果中印出現戰況,解放軍最終發揮高科技裝備優勢,採取零接觸,高強度,短時間的毀滅戰。學習美軍戰術,實驗所有武器,精確打擊,將印北部軍事力量打爛打殘。但現在觀察,印軍不會主動後退,中國有可能會先使用武力將侵入我國領土的印軍驅逐出境,這個過程會出現低等程度的摩擦,如果印軍敢先開槍,戰爭就會爆發,並逐漸擴大。因為中蘇就是在推推攘攘中,事態開始擴大化,希望我軍士兵能平安迴歸。

  • 16 # 布朗尼詹姆斯

    希望大家看完,個人意見,我認為只要是有一定學問或有責任心的人都不會成為噴子,因為他們瞭解中國,噴子之所以是噴子,是因為他們沒有完全瞭解中國,片面的瞭解,可以打個比方 從前有2學生,一學生叫印度,一個叫中國 他們出生建國大於都在1950,印度的父母是老師,有充足的時間教導印度學習,但是中國父母卻很忙,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雖然獲得了良好的物質優施,但是他過於依靠父母,學習一直原地踏步,而中國不同,自主能力學習能力強。經過很長的發展,原來的同學差距已經很大了,中國不僅實力比印度厲害,自主學習能力也強,我說這個例子其實就是想說明印度一度的依賴其他國家自己的技術成了大麻煩,中國需要被西方長期封鎖,卻自主走出新道路這是歷史的話選擇歷史選擇了中國。印度醫療免費隨時醫死你[發怒]那些噴中國的噴子們醒醒吧,你們對中國不夠了解的前提下就別出來發表你的片面的看法了

  • 17 # 大愛致簡

    這一問題應從"大中小"三種作戰等級來考量。小則印有"近、多、平"優勢作保;中則印有"拖、近、援"優勢作陪;而大打之時,印卻是頭尾不能同時看齊而固守。並且,這一高優勢地被海撥高度的速降低而消無。就此,我軍入印反擊,直收藏南才是這一優勢次之的良好化解。

  • 18 # 皇家橡樹1972

    在高原作戰直升機是非常主要的裝備之一,因為中印邊境群山萬壑,道路不但稀少等級還低,也就是通行能力太差了,不過這種惡劣的交通條件下對直升機限制比較小,畢竟它是在空中飛行的,但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中印邊境對直升機發動機的功率要求很嚴格,由於高海拔缺氧環境,會造成一般發動機的功率下降,所以必須採用高原型發動機才行,這類發動機的最大功率要比一般的大至少20%以上,也就是說平常的發動機是1000千瓦最大功率,高原型直升機就要1200千瓦才行,才能彌補氧氣不足功率下降的問題。

    目前印度軍隊可以較好執行高原空運任務的直升機一是俄羅斯的米–17V5高原型,另一種就是圖片上從美國進口的CH47“支奴幹”直升機,這兩型直升機都能執行4500米以上運輸任務,但這兩型直升機在印軍服役的數量太少,加一塊不足60架,這麼大的範圍顯然是不夠用的。

    另外在高原駕駛直升機很困難,濃雲層、山谷橫切風、地磁訊號干擾、通訊不暢…等等氣像和地雜波的干擾,還對飛行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升機墜毀的機率非常大!就在前幾天一架米17V5墜毀錫金附近,印軍派了一個連找了好幾天才找到,所以印軍的直升機能否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完成任務還在兩說。

    印軍的另一個問題也是坦克發動機的問題,由於從俄羅斯進口的T72M和T90S型坦克在高原發動機功率下降,部署在列城附近的坦克數量雖多,但機動能力變得很差,因為俄羅斯的坦克沒有多少高原作戰的需求,發動機沒有采用渦輪增壓(使用落後的機械增壓),導致印軍坦克到達海拔4000米後最大功率下降30%、4500米處下降40%,發動機功率要是下降40%不但油耗增加3倍,速度也下降了60%,也就是說T72M在這地方最大速度也就十多公里/小時,成了對方反裝甲武器絕好的移動靶標。

    由於道路險峻,印軍駐拉達克20萬軍隊和邊境警察的後勤保障成了大問題!

    拉達克地區海拔太高,進入到九月上旬就開始下雪,氣溫下降到–20℃;進入到10中旬就大雪封山了,氣溫驟降到–30~–40℃這樣的極端氣溫!如果不採取防凍措施人和裝備都要受到很大的損失,但目前印度軍隊才開始採購冬裝和保暖帳篷已經為時已晚,這一凍下來得多少凍死人?

    大型運輸機方面印軍有俄製“伊爾76”和美製C17,都是好飛機,但就像直升機那樣數量太少,不足以採用空運的補給方式維持20萬人的基本後勤保障。

    也不知道看了什麼媒體對印軍後勤保障方面的詬病,印軍昨天展示了配發的所謂“冬裝”,看似不錯裡面據說有世界名牌,可問題是這些花裡胡哨的人能抗零下30度的低溫?在糊弄鬼(媒體)?

    總之,目前與我軍對峙的20萬印軍的絕境就要來了!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糧食/彈藥/被服/油料一旦供應不上,不要說打仗連拿槍的力氣都沒有了!印度軍隊和政府高層將20萬軍隊驅趕到邊境,打算轉移國內抗疫不力的矛盾,順便佔點小便宜,哪知踢到了厚實的鋼板上!現在是進退不能騎虎難下了。

  • 19 # 熊style

    高原高寒地帶群山密佈、交通不良、人煙稀少、資源匱乏、植被稀少——這對作戰資訊、動員體制、快速投送、指揮體制、戰鬥體系都是嚴峻的考驗!戰爭考驗的就是後勤,印度軍隊的後勤力量如何呢?高原地帶的後勤作戰資訊體系包括收集、處理、傳輸、對抗能力。印度軍隊高原地帶的實時軍隊裝備需求資訊比較落後:彈藥儲備、後勤保障嚴重不足,它一直不斷向前線運送人員幾十萬,可物資卻只能保障3萬多人——實時後勤需求資訊收集很爛!印度軍隊之所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它的資訊處理/傳輸能力欠奉有很大關係:裝備保障的資訊無法及時處理、應對;傳輸流程長、運送速度慢、資訊傳輸裝置落後!印度軍隊的資訊戰(電子對抗)能力建立在美俄電子戰裝置基礎上,它們屬於"貨架"產品,容易洩露技術引數;印度國產裝置、雷達網路落後,無法形成全覆蓋、全天候的偵察/情報收集能力;印度軍隊的後勤指揮能力也是它的核心能力:包括預判、決策、組織計劃、控制協調能力等;可是,自從今年6月份起,國際社會彷彿看到印度軍隊前、後方脫節運作:前線部隊缺乏衝突準備、指揮階層缺乏預判能力;印軍的前線指揮官對於前線敵我態勢、地形、雙方兵力對比等情報不瞭解的前提下,他在後勤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突然向中國挑釁、入侵,結果身死名裂;後勤保障組織混亂:發生衝突以後,印度軍隊無法使用直升機快速運送傷員下山,造成嚴重傷亡;印度軍隊後勤部門對前線氣候、地形、地貌沒有充分預判:碎石、崎嶇地形讓大批印度前沿軍隊只能駐紮帳篷;直到九月份,印度政府才透過購買先進無人機、遠端觀測系統、雪地摩托車、雷達的申請案——它們卻不能全部裝備印度軍隊的所有前沿哨所——保障任務規劃能力過於拖沓;印度軍隊的後勤保障動員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後勤資源儲備、保障力量動員能力、實戰化訓練等處於"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水平!即使前線最精銳的山地部隊,他也要吃飯、供氧、取暖吧!印度後勤保障資源欠缺:儘管動用包括C—17在內的戰略運輸機輸送人員、裝備,可是前線士兵連起碼的防寒保暖服都未配齊;印度前線士兵缺少防寒帳篷、高熱量食物、供氧裝置——印度軍隊後勤部門沒有預測到前線會出現龐大的軍隊需求,物資器材的籌備嚴重不足、可動員的資源資料沒有做統計;投送能力漏風:印度在高原地帶努力過、建設過、規劃過,就是沒有落實完成!公路、鐵路、空中投送能力讓幾十萬印度大軍嗷嗷待哺——既沒有前線立體投送模組、也沒有考慮到前線後勤需要的投送工具數量:投送前夕才發現軍用卡車數量不足、質量不好、載重不夠的問題;目前,印度軍方希望埋設光纖通訊的電纜:印度後勤部門一口拒絕!為什麼呢?印度後勤部門壓根沒有高原複雜地形埋設光纖電纜的技術和儲備;如果印度政府一意孤行繼續入侵中國,那麼,他運送的前線官兵有多少,中國的戰俘營就有多大!

  • 20 # 前線哨所

    印度有優勢,但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阿三和我中華比無論是凝聚力、人員素質、體系裝備。後勤保障、國家實力和軍隊榮譽方面哪方面在一個成次上?所以,你自己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釋放壓力,有什麼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