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雪聞竹
-
2 # 郭競遠
我知道一個注意事項,就是中元節儘量不要外出住宿,因為旅館這種俗稱筒子樓的長過道在風水上來說是不怡久居,在中元節來住就更加不利!
如果萬不得已必須住,那也千萬別選頭房和尾房!!!
切記!切記!切記!
因為頭房和尾房啊,
WIFI訊號不好
-
3 # 北山往北是北方
中元節在七月半,七月是鬼月,七月月半,就是鬼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其實,七月半是深值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和我國從古至今以小農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制度密不可分!
七月半,最早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古代人民生產力水平低,認知能力有限,但是又期盼每年的糧食能豐收,所以就寄託於神靈庇佑。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四祭》中有記載: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巳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雖然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都有,但秋嘗非常重要,秋天陰氣逐漸強盛,肅殺,又是收成的季節,所以,在秋天進行祭祀,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秋嘗的日期最先是不確定的,《禮記月令》裡寫到孟秋,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立秋後第一個月圓之日,秋陰氣盛旺之時,以適天時,應地利,祭祀亡靈,上佳時間的選擇。
中元節祭祀,一般是把紮成各種形形色色的鬼燈,神燈擺好,比如鬼王燈,鍾馗登,冥王燈,牛頭馬面燈等等,神堂還有觀音燈,羅漢燈,三星燈,然後唸咒祭祀,完了燒掉,當然包括香燭紙錢吃食。
中元節主要有祭祖,祭鬼,城隍出巡,河燈度孤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具有意義的。
鬼節需注意事項:
1:避免當天半夜到醫院,八字比較輕的,容易得病
2:避免在廟旁走動。
3:當夜不宜晾衣服,下午日落之前收回。
4:不宜獨自走夜路,非走夜路,宜結伴而行。
5:不宜去池塘,水庫旁邊,更忌諱下水庫,河游泳,不然會找替死鬼。
6:不宜亂踩地上燒的紙錢,不要去撿。
7:避免帶紅繩,鈴鐺等招魂之物。
8:不宜買房,搬遷,動土,婚嫁。
-
4 # 閆秀樂
七月十五鬼節,為什麼又叫中元節?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一月、七月、十月,這三個月的十五日,分稱為上元、中元和下元。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所以這一天的鬼節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源自道教。
在這裡,咱們首先普及一點小知識。中國的各種學問,大都源自道家。得道家以正治國者為儒家。得道家以奇用兵者為兵家。得道家使民不敢為之者為法家。得道家慈儉不為先之說者為墨家。得道家陰陽學說者為陰陽家。得道家天地自然者為農家。
大家可以看看,道士的頭髮都是向上梳,然後攢在一起的。意思是“天下歸一”。在道教看來,現存社會的各門學問,各類門派,各種宗教,將來都會歸入道教。
道教就是這麼自信。咱們不說這些,書歸正傳。
道教認為,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是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
從農曆七月初一起,陰間開啟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孤魂野鬼。
佛教也有中元節。根據《大藏經》記載。有個叫目連的,在陰曹地府,經千辛萬苦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他用缽盆裝滿飯菜給母親吃。結果飯菜都被餓鬼們奪了去。目蓮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他《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裝滿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所以佛教徒都會在這日舉行“盂蘭盆會”。這就是佛教的中元節。
至於中元節這天,為什麼要稱為“鬼節”?
除了上面的介紹之外,還有一種說法。
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了牢房,受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
地藏菩薩是個孝子。見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日這天,竟詢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牢房門一開,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了人間。紛紛向人們索要錢財,以便回來後生活。或者用這些錢財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
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於是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了“鬼節”。
-
5 # 鯨魚領航
在我國有三大鬼節,其中一個便是農曆七月15的中元節,在民間傳說中這一天是百鬼夜行的日子,所以有很多事情大家是不能去做的!這些都是禁忌。
首先得那些事情不能做,我來梳理一下。
1、鬼節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少說話,不熬夜,早點睡覺。
2,看見別人拜鬼神時,不要胡言亂語,要繞著走,不要迎面撞上,也不要踩地上的冥紙等祭拜的物品.如果實在繞不開,也注意,在心裡說聲,對不起,請借道的話。
3,八字輕的人,及身體弱,天黑後別出門並枕頭下壓桃符保平安,使其靈魂躲著自己走,避免出現身體異樣及鬼壓床等事,如果必須出門,那麼衣服口袋裡面放好桃符,路上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也不要練經文說忌諱的話。
4,當晚,若果走路上有錢出現,不要撿,趕快走,尤其身體弱的人。
5 當晚外出時忌諱穿一身紅色,黑色,白色,青色。
6 不去水多的地方,比如游泳館,河邊等地。因為人的身上有三盞燈,頭頂,左肩,右肩,落水滅燈,則不吉利。影響健康。
7:開車夜行,切忌速度快,也不要東張西望,避免長途跋涉,遠行。因一些事情避免不了的,在車上掛桃符,並且速度減慢。
以上就是注意的地方,因人而異
7月15又叫中元節是因為,跟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15,稱上元節。其主要責任是為人間賜福,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也是漢族傳統習俗。也是為了祭拜祖先。
民間有很多叫法,最常見的就是中元節.應該是為了藉助民間有7月15有祭祖的習俗.道教把7月15定為地官的生日.被稱作為中元.所以就有上元和中元.
所在的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祭祖儀式。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徒也會參加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
6 # 青烏傳統文化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民間的傳統觀念中,農曆七月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 作為禁忌,人們很少選擇在七月舉行結婚、搬家或開幕等喜慶儀式。而“七月半”則是“鬼月”的高峰,也被稱為“中元節”的這個日子。
中元節:世俗(七月半)、道家(中元節)及佛教(盂蘭盆會)的不斷融合 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最初,“秋嘗”的日子並不確定,直到後來逐漸固定在農曆的七月十五前後,也就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的時候。此時,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在中國的興盛發展史時期,杜牧曾在《江南春》中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美句。 佛經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孝義故事,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觀念薰陶的中國民眾的口味。使得本屬於佛教內部的佛臘日興起了盂蘭盆會,供佛及僧,祭祀亡靈,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併,並開始初步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 中元節則是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 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 所以中元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 道士們在這一天講誦經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眾鬼超度,同時信眾們也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中元節為何要稱為“鬼節”?民間對先祖亡靈的崇拜,與佛教盂蘭盆節、道教中元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有很大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 於是,在受到民間的廣泛認同後,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融為了民間對亡靈的俗信中難解難分的一部分。 中元節成了一個關於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華夏民俗節日,整個“鬼月”盛大而豐富的民俗事象系統也因之形成。 “七月半”從未獲得過“鬼節”的正式稱謂,但是以民間的思維去觀照,理解為“鬼節”也未嘗不可。
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祭祖: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
祭鬼:清明與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個“鬼節”與清明不同之處在於,它不但旨在讓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脫超生,而且還顧及孤魂野鬼。
城隍出巡:城隍老爺出巡的儀仗輿從十分壯觀,有活人裝扮的皇隸到諸鬼相,還有旗鑼隊、花燈隊、高蹺隊、綵船隊等等,走遍城內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聲勢浩大的陽間陰府時空穿越的戲劇。
河燈度孤: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
中元節二十大禁忌一、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古人對亡魂的敬稱),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二、夜遊。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三、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五、晚上曬衣服。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亂看。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九、榕樹放在家門口。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十一、靠牆。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十三、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頭朝床的方向。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十七、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二十、拖鞋整齊的放床邊。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
7 # 吐槽情感小袁
1、民間習慣在陰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祭拜祖先,人們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燒紙錢祭拜祖先。祭拜的儀式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並沒有特定的要求。此月份建議大家不要無故前往墳場、偏僻的荒郊野地,以免招惹陰靈,尤其小孩子更需注意。如果要上墳燒紙錢,也不建議帶小朋友一起。
2、不宜買車、買房、婚嫁,或是搬家。俗話說,鬼月買車、買房容易招惹鬼怪,買車容易惹鬼上車,發生交通事故;買房容易讓鬼眼紅,從而來搗亂,對人不利,發生意外。
3、農曆七月十五日是陰氣較重的一天,建議大家晚上早點回家,特別是以不走夜路為好,如果非要走夜路的話,建議多幾個人一起為好。尤其喜歡玩拍照的朋友,建議最好在這天晚上不要拍照為宜,否則拍到不吉的東西。
4、不宜到海邊或池塘,更忌下水游泳,俗話說鬼月水鬼猖狂,靠近水會讓水鬼瞧見,把你拉下水。特別是下水游泳,更讓水鬼佔盡優勢,輕而易舉地把你變成溺死鬼。
5、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同時在路邊看見冥紙、硬幣之類,也不要去踩、去撿。
6、若是這一天夢見已故的親人,也不需要太緊張,此為正常現象,只是自己太過於想念自己的親人。
7、晾曬在陽臺外的衣服,尤其是小孩子的衣服,最好在下午太陽落山前收回(約下午16點前),以免被鬼附上或借去穿。
8、若無特別的必要,少去河邊、湖邊玩耍,以及人少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小孩子。如小孩子突然不舒服,例如發熱頭疼等,還需要及時就醫。
9、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儘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床頭勿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複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
8 # 春子585858
心裡有鬼,就會怕鬼,其實讓我說,人最可怕,無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門,人只要做到問心無虧,就什麼鬼都沒有。
-
9 # 李子木家
中元節起源,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據說天官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慶元宵,古已有之。地官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水官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傳說在中元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其中有一些禁忌大家也要注意:
1、如果要去祭祀時儘量選擇白天,體質敏感的人或體質寒涼的人儘量少去沒有什麼人氣的寺廟,否則容易招致陰氣,惹禍上身。
2、祭祀時不宜穿著鮮豔的服裝;不一定穿黑色或白色的,但是要穿素色的服裝。穿著上儘量素雅,是對先人的尊重。掃墓祭拜時要嚴肅虔誠,不要打打鬧鬧,嘻嘻哈哈。
3、生活在城市的人祭祀時儘量選擇離家近一點的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選擇東南方向的。
4、別亂撿、亂踩冥紙,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
5、看見別人拜鬼神時勿胡言亂語,你可以不祭祖燒紙,但要尊重別人;
6、勿偷吃祭品,這可能會給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7、在七月十四、十五的夜裡,由於陰氣太重,還是儘量不出門為好。
-
10 # 山中圓李子
中元節,在老家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只聽老人說過,七月半,鬼鬧串。意思就是說那天的鬼特別多,下午兩三點過後,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去上墳燒紙,拜祭亡人,並且那天農活忙的人也會歇得早,傍晚的時候幾乎閉門休息了。
-
11 # 歷史學習社
為什麼叫中元節?嗯…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為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即元宵;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注意:鬼節晚上儘可能不要出去留宿,還有,膽子大點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沒有鬼!鬼在你心裡!
-
12 # 星晨北北
七月十五,鬼節,需要注意這十點:
一、避免到溪、河、海邊等戲水
據說好兄弟都在水邊等抓交替。
二、別在晚上時亂吹口哨、笛子或簫
這些聲音在夜晚聽起來更淒涼,容易引來好兄弟。
三、衣服避免夜晚晾曬在外
水氣帶有不穩定的磁波,容易與陰界相容,引來好兄弟附著其上。
四、別亂拍別人的頭和肩膀
人的肩頭上有三把火,一拍即滅,讓好兄弟容易上身。
五、夜裡有人叫你名字,不要隨便回頭答應,尤其是在荒涼偏僻的地方
有可能是好兄弟在叫你,當你一回頭或答應了,魂魄就容易被勾走。
六、忌入厝、牽車、結婚等事宜
據說容易不順或有意外發生。
七、忌出殯、入土、弔喪等喪葬事宜
據說會引來更多無形靈體聚集。
八、減少醫院探病
醫院是陰陽交界點,尤其在鬼月裡,會更容易撞鬼。
九、看到地上灑落的冥紙別隨便踩踏
冥紙是好兄弟的零用錢,隨便踩踏會冒犯好兄弟。
十、儘量避免晚上出門,就算要出門也勿披頭散髮
夜晚遊蕩的靈體多,披頭散髮會被當成同類。
而中元節中的“中元”二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在唐中後期才正式被固定節名。中唐詩人王建(767~830年)《宮詞》寫道:“看著中元齋日到,自盤金線繡真容。”
東漢末年,道教有“三官”之說,在北魏的時候,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有一位叫陳子禱的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所以,使用“中元節”這個詞彙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實是“地宮赦罪日”,而民間俗信中,這一天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
13 # 傑豆豆影視
中元節起源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節禁忌1、中元節這天最好是少出門為好,特別是以不走夜路為好,如果非要走夜路的話,建議多幾個人一起走為好。特別是八字比較輕的人要注意,要人多一起出去為好。這話怎麼看都有道理,不是說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嘛!
2、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容易引來大麻煩的物品, 儘量避免出門。若遇到什麼奇怪的現象,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3、言行舉止要特別注意,切記不可以說莫明奇妙的話,否則容易引起他人的恐慌。
5、如果外出的時候,請記得千萬不可去河邊、水邊這類的地方,是忌諱在江湖河海邊的,容易引起意外事故。
6、最好不要熬夜,因為那時人的元氣會比較弱的,不利之象,最好早點休息為好。這話特有人情味,好像是一個養生保健的老專家說的。
7、在外站立時,請不要靠著牆壁而站為好,因為無論什麼季節,牆面不是暴熱、就是陰冷潮溼,人靠牆容易感受到負面能量。
8、不要隨意拍人家肩膀,也不要讓別人隨便拍自己肩膀,民間習俗,人的肩膀上是有兩把火的。
9、中元節家中不要掛風玲為好,否則有個風吹草動的時候容易使人產生恐慌。
10、吃飯時也不可以把筷子豎插在飯中間,也不要在榕樹或槐樹下乘涼。
-
14 # 夏天百合
七月半也叫鬼節,那天要攤茄餅吃。為的是祭奠已故的親人,燒紙祭拜。把茄子攤成餅祭奠,主要是鬼出門搶錢,搶吃的。我們活著的人要注意,陽頭要高點,不要遇到這些鬼吧!這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至於真的有鬼,無鬼。誰都無法回答!
-
15 # 堅若頑石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1]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1-2]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5]
每個孩子都是從小聽著老人講的各種鬼故事長大的:中元節這天陰曹地府開門放鬼魂,所有的魑魅魍魎在鬼差的押解下,可在陽間活動一至數日,類似於監獄中的放風,一年只開一次鬼門。所以到了晚上要關門閉戶,有不聽話的小孩兒晚上跑出去,便會被骷髏鬼母挖了心肝云云。...詳情
內容來自
中元節就是傳說中的鬼節。TA有哪些習俗又有哪些傳說呢,本期專題就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下中元節。110
以上內容來自於 百科校園專題團
中文名 中元節 別 稱鬼節、七月半、盂蘭盆節、齋孤 節日時間 北方七月十五日,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 節日型別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起源 秋嘗祭祖 [2] 節日意義 敬祖盡孝 [1] 節日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歷史淵源
中元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2]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之時。 [2] [6]
融合演變
七月十四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據說中元之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1-2] [7]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1-2] [7]
三俗合一
一般認為,中元節,又名“盂蘭盆節”、“鬼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2] [8-9]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2] [8-9]
歷史發展
中元節
中元節
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間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舉行。如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舊時,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9-11]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十四祭祖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七月半祭祖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七月半祭祖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七月半祭祖節卻被冷落了。
到了當代,雖又重提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七月半”祭祖追遠的文化意蘊很大程度上與清明節共有。加上由後期演變成的“中元節”所賦予與鬼魅“迷信”的密切關聯,所以在現有的節日體系中並沒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內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動,多是民眾自發地、零星地在家庭內舉行,不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 [10]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5]
民間習俗
各地習俗
國內
河北: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中元節“廟普”
山西: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中元節“蘭盆盛會”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中元節“蘭盆盛會”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閩南人七月半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12-13]
廣東:在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有祭祀的傳統,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香燭和紙錢祭奠先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廣東人稱為“七月十四”或“七月半”。舊時居民們於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於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擇日於午後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入夜以後,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於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港澳地區中元習俗與廣東一致。 [14]
中元節 荷葉燈
中元節 荷葉燈
廣西: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祭祖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在廣西,七月十四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透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中元節“蘭盆盛會”而閩、臺擺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寫有中元敬語與施主姓名"的"普渡旗",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許多抽菸者,還會點燃香菸,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 [12]
雲南: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民間相傳,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門關大開之日。閻王會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煙食,所以七月也稱為鬼月,這個月被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9]
湖南: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閤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15]
國外
泰國:農曆七月十五當天將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
泰國水燈節
泰國水燈節(9張)
的亡靈祈福。
日本: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週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16]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注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17]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裝置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18]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新加坡華人相似的歌臺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 [19]
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4]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在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放出鬼魂,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後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曆七月都應當是“鬼節”,閻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2] [8-9]
祭祖
中元節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2] [5]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20]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21]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7]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11]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 [11]
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中元節有跳天燈習俗。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別排成9行,按前後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並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並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22]
河燈度孤
中元節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 [2]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23] 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專案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7] [11]
禁忌編輯
中元節禁忌: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2、夜遊,八字輕的人儘量不要夜遊。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鬼魂的食物。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 [24]
文學記述編輯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25] 使用“中元節”這個詞彙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實是“地宮赦罪日”,而民間俗信中,這一天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紮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
16 # 靈寶小道
首先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道教三元盛會,上元是農曆正月十五,中元農曆七月十五,下元農曆十月十五,所以七月半鬼節又叫中元節。
因為中元是道家赦免鬼魂罪孽的日子,太乙尋聲救苦天尊的座駕九頭獅子,會到九幽地獄(也就是最深的那一層地獄),所有地獄大門見到九頭獅子都要開啟,地府的魂魄都會出來,有家的(也就是有後代有香火)回家,沒家的就在外飄蕩,所以晚上沒事不要亂走。
說說我們家鄉的風俗,如果有親人過世不滿三年,那麼農曆七月初一,就要迎祖宗回家,買水果放香火上,供奉祖宗,如果已經滿了三年,就初一到十三都可以。
說是七月十五,但是一般是過十三和十四,根據姓氏來區分,我們是過十三。
那麼中元節要幹嘛呢?首先就是要給祖宗寫包,小時候一到中元節爺爺就帶著我們打草紙,封包,寫包。
包怎麼寫呢?
我們是右邊寫中元盛會之期,或者中元化服之期,中間就是寫稱謂了,比如寫給過世的父親,故顯考x(姓氏)公 諱(不能直呼其名)xx(名字 )老大人(若是母親就是老太君)名下收用,兩行中間寫孝男xxx(後輩名字)虔備冥財多少包,然後抬頭寫一個奉字,左邊寫天運年七月十三日火化。
然後會準備一些逝者需要的用品,亡衣火鞋什麼的,根據實際情況。
晚上把包和準備的東西燒了以後,送走祖宗,打發走孤魂野鬼,就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節目了,把香插在南瓜上,盡情的瘋,盡情玩,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那種樂趣了,一個個不是電視就是手機。
-
17 # 詮釋一種信仰81080654
“鬼節”的正式名稱應該叫“中元節”,它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三大信仰體系集中展示的中國傳統節日。
道教的《修行記》中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而佛教則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法會”,依照《盂蘭盆經》所示,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以報父母生養之恩云云。儒家則在這天一定要祭祖。
不管是道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雖然祭祀方法不同,但是這個節日主要是圍繞鬼魂設定的,相當於是一個安魂的節日,所以,三種思想中的各種儀式都以此位中心。
“鬼節”的來歷,據說最早應該是出自佛教。《顏氏家訓·終制篇》中寫道:“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非,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可見當時南北朝已經有過七月半的的節日了。不過這段話裡,所說的“有時齋供”與“七月半盂蘭盆”分成兩件事,大概是“齋供”祭祀親人,使祖先不至於在陰間受到凍餓;而“盂蘭盆會”則是藉助佛的“法力”,祈求諸佛解脫死去親人在陰間的痛苦,即超度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七月中旬的中元節,雖然有一定的祭祖風俗,但是還未形成一定的儀式,這個節日更多的是為了供佛。
道教的中元節是一個以祈求免罪為主的節日。道教將正月到六月稱之為“天官”,七月到十二月稱之為“地官”,將正月十五稱作“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又將十月十五日列為“後元”,稱作“水官”。北魏時期的道士寇謙之將三元分別附會為三個神人,說一個名叫陳子禱的人與龍王的三女兒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他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受到敕封,稱之為“三元大帝”,分別掌管賜福、赦罪、解厄三件事,並在世間建三官廟供人朝拜。
與道教裡中元節的“赦罪”相似,佛教裡在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也是為了死去的亡人解脫苦難的。按照《佛祖統紀》中記載,“盂蘭盆會”始於梁武帝時期。《燕京歲時記》中引用《釋氏要覽》的說法:“盂蘭盆乃天竺國語,猶華言解倒懸也。”所謂“倒懸”,其實說的是墮落於“餓鬼道”的鬼魂,倒掛受苦的意思,“解倒懸”則是解除倒懸的痛苦。
《盂蘭盆經》裡講到,目連修成羅漢後,用天眼看見他的死去的母親生活在惡鬼之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吃,但飯未入口便化成火炭。目連只好跑去請求佛祖幫忙,佛祖給他出主意:“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並且要目連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乃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味,以薦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目連只好聽從佛祖的說法,如法設供,母親才脫離餓鬼之道。目連救出了母親,建議佛祖:“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回答“大善”,從此後世傳為一切孝順子孫都應該作“盂蘭盆會”,誦經施食,俗稱“放焰口”,成為佛教徒追薦祖先的常例。
其實目連救母親於餓鬼道的傳說,以至於衍生出“盂蘭盆會”祭祖的風俗,都在說明佛教中國化的演變,佛教徒在推行“盂蘭盆會”的過程中,已經摻雜本土儒家孝道觀念,這也為後世的七月半以祭祀祖先替代供佛提供了可能。所以唐代時,寺院設“盂蘭盆會”更成風氣。
《歲華紀麗》裡面寫道,中原地區,“釋氏盂蘭盆盛於此日”。唐代宗非常好佛,王縉當宰相的時候,曾經在七月十五於宮內道場設盂蘭盆,裝飾的都是珍貴的黃金翠玉,耗資數十萬,又設定高祖以下的七個皇帝的神座,備有幡節龍傘衣裳之制,上面分別書各個皇帝的名號在幡上,從宮中抬往寺院陳列,排開儀仗,百僚分官階,排列於光順門等候。幡花鼓舞,近呼道路,成為每年中元節的一大景觀。
到了宋代,“中元節”正式定型,成為糅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以及民間信仰等多種因素,以祭祀祖先,追薦亡靈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的中元節,在節日前幾日,市井就開始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等等以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商品。“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目連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者增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記載:“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組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今人以是日祀祖,通行南北”。
節日中,人們都以素食供養祖先,自己也多吃素食。《武林舊事》中記載,祭祀祖先依照慣例應該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緞、面棋,有的則要用“麻谷窠兒者”,寓意未報“秋成之意”;雞冠花供養祖先,稱之為“洗手花”。除了家祭祀祖先外,城外如果有新墳的人家,則照例要出城拜掃。
寺廟宮觀在這一天也要普作法事,設定道壇祭奠亡靈。有錢人還要請僧人到家裡,“於家設醮,飯僧薦悼”。寺廟設“盂蘭盆會”時,也要舉行放燈,以照亮陰間,度出幽冥深處的鬼魂。宮廷也舉行放燈活動,同時政府也對僧侶放松管制。此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同圓之日’。自解制後,禪教僧尼,從便給假起單,或行腳、或歸受業,皆所不拘”。
明清時期,“中元節”一如前朝,寺廟照樣舉行“盂蘭盆會”,普通百姓則祭祖上墳。《帝京景物略》中寫道京師,“上墳如清明時”,人們“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不過南北風俗還是有些許不同,在南方,中元節除了祭祖以外,還要祭祀孤魂野鬼。謝肇浙的《五雜俎》中寫道:“閩人最重中元節,家設先人牌位,祭而燎楮陌。女傢俱父母衣冠祀笏之類,籠之紗,謂之紗箱,送父母家,是夜具齋餛飩楮錢,延坐於市,祝祀捂住鬼神,謂之施食。”
除了祭祖,另一項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便是放河燈。此時的放燈比宋代更有娛樂氣息,少了鬼氣,多了人氣。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中記載:“中元節前,上家如清明,各寺設盂蘭盆會,以長椿寺為盛。晦日,謂是地藏佛誕,供香燭於地,積水潭,泡子湖各有水燈。”《帝京景物略》中記述中元節:“歲中元夜,盂蘭盆會,寺寺僧集,放燈蓮花中,謂燈花,謂花燈。酒人水嬉,漫煙火作鳧雁龜魚,水火激射,至萎花焦葉。是夕,梵吹鼓鐃,與燕歌弦管,沉沉昧旦。”
中元節的時間,正好是一年中暑氣未能全消,秋風乍起的時節,當經過一天的悶熱,夕陽西下,城內外的各處水面上亮起一盞盞隨波盪漾的荷花燈,千盞萬盞,燦爛如群星,使得明清的北京城少了莊嚴肅穆,多了親民可愛,雖然祭祖依然是主要活動,宗教中超度地獄亡靈還在照例舉行,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講,已經沒有恐怖的死亡氣息,而是聚會玩樂的生活景象。甚至連飲食上都有各種寓意。譬如廣州,“以龍眼花果相饋遺,曰‘結緣’。而在北京,則是“吃鰣魚,為盛會”其中有一些禁忌大家也要注意:
1、如果要去祭祀時儘量選擇白天,體質敏感的人或體質寒涼的人儘量少去沒有什麼人氣的寺廟,否則容易招致陰氣,惹禍上身。
2、祭祀時不宜穿著鮮豔的服裝;不一定穿黑色或白色的,但是要穿素色的服裝。穿著上儘量素雅,是對先人的尊重。掃墓祭拜時要嚴肅虔誠,不要打打鬧鬧,嘻嘻哈哈。
3、生活在城市的人祭祀時儘量選擇離家近一點的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選擇東南方向的。
4、別亂撿、亂踩冥紙,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
5、看見別人拜鬼神時勿胡言亂語,你可以不祭祖燒紙,但要尊重別人;
6、勿偷吃祭品,這可能會給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7、在七月十四、十五的夜裡,由於陰氣太重,還是儘量不出門為好。
中元節的意義,一是給我們歷史感,讓我們不忘先人的遺澤,在追思中自勉、自強,不墮家聲,不忝所生,傳承高貴,恩澤後世;鬼神的另一種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敬畏感,讓我們約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
18 # 尼古拉斯憶心
據說從農曆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是因為中元節,中元節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回覆列表
中元“鬼節”由來眾所周知,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就是我們傳統的七月半鬼節,根據傳統在鬼節這一天,鬼門會被開啟,地獄的餓鬼就會回到人間找吃的,當然不是吃人,而是吃人們上貢的貢品。因此鬼節到來的時候人們會透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主要是讓他們吃飽。那麼,為什麼七月半是鬼節?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而“盂蘭盆節”則是由佛教傳入而帶來的超度儀式,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鬼節禁忌中元節各地風俗禁忌大致相同,在中國習俗中,並不僅僅是7月十五這天需要避忌,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雖然與清明、重陽一樣,同為冥節,但民間在鬼節期間的禁忌明顯比其他節日多。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靠牆 鬼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4、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5、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
6、不能隨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