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文博苑
-
2 # 歷史畫中人
東漢末年一直到三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流行性出血熱等瘟疫橫行,曹操的神童兒子“曹衝稱象”的曹衝也因病夭折。又因為曹丕苛禁宗室的政策,看管自己的兄弟比看管敵人還嚴厲,這六個兄弟除了醉生夢死外,都毫無作為。所以曹操的兒子自然擋不住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篡權的步伐。
司馬懿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bai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早年經歷
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賜司馬為族姓。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輔政平亂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曹丕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對陣五丈原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伐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位於今陝西寶雞),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遂渡渭水背水紮營。
去世辭封
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馬懿病重,而常常夢見賈逵、王凌對自己作怪。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司馬懿生平事蹟政治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
興修水利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收到了“國以充實”的效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洛陽,以資救濟。可見他在關中儲積有大量糧食。
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什麼?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有能力、有實力和司馬懿相抗衡、相提並論的那些兒子們都不長命,長子曹昂等人早期戰死,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其他幾個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在司馬家族奪權的過程中,也不能說曹操的兒子們沒有發過聲音,但所發出的聲音,卻相當孱弱。當司馬懿透過高平陵政變,打敗曹爽,奪取魏國的朝政以後,司空王凌曾與侄兒令狐愚聯合起來,想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擁戴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繼位。但是這場政變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司馬懿給扼殺了。
王凌自殺,曹彪也被司馬懿逼迫自殺。曹操的兒子第二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司馬師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想廢掉司馬師,結果政變還是沒有發生,就被司馬師給破滅的。
當時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想立曹操的兒子、彭城王曹據為皇帝,只是因為郭太后反對,最後才改立曹髦為皇帝。
等到曹睿死後,曹氏宗族裡不僅沒有一個能夠挑起大梁的人物,就是皇帝本人也是一個未成年,從而喪失了執政的權力,至於曹爽輔政十年,又將整個豪門士族全部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在這種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無法阻止司馬懿奪權。
總結:曹操去世以後,司馬懿開始掌握軍權,他開始對曹操提拔的人殺死,不過殺死,不是賜死那麼簡單的,就是讓誰去打仗,去了就會死在裡面,不去,還違抗軍令,就這樣在慢慢的培養自己勢力,最後曹睿死後,開始奪取曹家江山。
司馬懿家族,個個都是人才輩出,而且都非常長壽,司馬懿本人就活到了70歲左右,所以說,想到守住江山,聰明不是主要的,必須要長壽,長壽才是革命的本錢。
-
3 # 劇透歷史
曹魏正始十年十月,大將軍曹爽攜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長期裝病的太傅司馬懿突然發動政變,控制都城洛陽,並最終殺死曹爽兄弟獨專朝政,從此拉開了司馬家謀奪天下的大幕。
對於司馬家侵佔曹魏大權,最不能容忍的,自然應該是曹家人,尤其是曹操的25個兒子,為什麼沒有跳出來阻止呢?其實,曹操的兒子中,還真有人起來抵抗過司馬懿,無奈曹魏各地諸侯王沒有兵權。而曹家兒子雖然不少,能拿的出手的人才也就那麼幾個,到高平陵政變時還在世的就更少,所以即使抵抗也是徒勞無功。
曹操這25個兒子,在高平陵政變時,大體可以分為四類情況:
第一類,有才能但已經去世。包括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衝。
曹昂是曹操長子,又是曹操正妻丁夫人的養子,早年追隨父親東征西戰,可惜在宛城之戰中為保護父親戰死;
卞夫人所生的四子中,長子曹丕早年作為五官中郎將輔助父親處理軍政事務,曹操死後繼承魏王爵位,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
次子曹彰戰功赫赫,曾大破烏丸,是曹操在軍事上仰仗的“黃鬚兒”;
三子曹植,文采斐然,深受士人愛戴,早年與曹丕奪嫡失利,《銅雀臺賦》、《洛神賦》等名篇傳唱千古;
曹衝是環夫人所生,從小聰慧,曾巧計稱象、智救庫吏,最得曹操寵愛,可惜13歲就病逝.曹操曾言,曹衝之死是自己的不幸,是曹丕等人的幸運,表明有讓曹衝嗣位的打算。
這四位如果在世,曹丕這個皇帝自不必說,其他三人以他們的聲望、能力,定會與司馬懿一斗,司馬懿只怕難以成功。
第二類,早逝歷史無記錄。相比曹衝雖然只活了13歲但深受曹操喜愛,更多的兒子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也沒活多久,並且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多記載。
這其中包括卞夫人的小兒子曹熊,劉夫人所生的曹鑠,杜夫人所生的曹袞,秦夫人所生的曹玹,尹夫人所生的曹矩,孫姬所生的曹上、曹勤,李姬所生的曹乘、曹整、曹京,周姬所生的曹均,劉姬所生的曹棘,宋姬所生的曹徽。
第三類,雖然在世卻無作為。前面18位都已作古,曹操剩下的兒子也只有7個了。
這七人中,又有4人碌碌無為,在歷史上也無過多記載,司馬懿根本不用放在眼裡。他們是杜夫人所生的曹林、秦夫人所生的曹峻、趙姬所生的曹茂、陳妾所生的曹幹。
這四位,想來也不過是些紈絝子弟。比如曹茂在曹丕在位時極不得寵,是唯一在世卻未封王的,曹叡即位後也稱他“少不閒禮教,長不務善道”,後來卻突然又被曹叡不斷加官進爵,估計是個馬屁精。
而最小的曹幹,居然是因為其養母王昭儀(生母早逝)支援曹丕奪嫡才被多加照顧。這樣的公子哥,司馬懿花不了多少力氣就能擺平。
值得說一下的是第四類。他們三位真的曾經有機會在司馬懿奪權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可惜最後也都沒達成。
第一位是環夫人所生的曹宇。曹宇為人謙遜溫和,最為魏明帝曹叡信任,在其即位後入朝為官。
曹叡臨終前,曾有意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會同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曹真之子)、屯騎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驍騎將軍秦朗(曹操養子)共為託孤大臣。
結果曹叡的寵臣劉放、孫資與夏侯獻、曹肇等人不和,向曹叡進讒言,並在其無力下旨時強行傳旨,改任曹爽為大將軍,與驃騎將軍司馬懿共同輔政,曹宇等人被免職逐回封地。
司馬懿就這樣白撿了個便宜。如果當時曹叡還能夠多一口氣堅持自己的主張,由曹宇主政,那司馬懿根本沒法進入權力核心,也就沒有後來的司馬家奪權了。
回到封國的曹宇,遠離權力中樞,再也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了。在魏帝曹髦討伐司馬昭被弒殺後,曹宇的兒子常道鄉公曹奐被選為新皇帝,最後“禪讓”於司馬炎。這時候,曹宇還能做什麼呢?他能保住自己一家人的性命就該燒高香了。
另一個差點觸控到最高權力的,是同為環夫人所生的彭城王曹據。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以大將軍身份繼續把持朝政,中書令李豐與張皇后的父親張緝密謀發動政變,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取代司馬師,事敗被殺。
司馬師為除後患,廢皇帝曹芳為齊王,準備改立曹據為天子。但因為曹據輩分太大,他做皇帝等於侄子魏明帝曹叡絕後,所以最終改立了高貴鄉公曹髦。
如果曹據做皇帝會不會從司馬家手裡奪權呢?估計也沒什麼希望。畢竟,這麼大的輩分還能被司馬家選中,一定是好欺負的傀儡,乾坤獨斷什麼的就別指望了。
曹操兒子中,唯一一個最後真和司馬家拼命的,就是孫姬所生的曹彪。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之後,太尉王凌不滿司馬懿專權,準備起兵擁立楚王曹彪為新君。結果事情洩露,司馬懿親自率軍將王凌擊敗,曹彪自殺。這唯一的一點星火就此熄滅,曹家也再沒有人敢反抗司馬懿了。 -
4 # 楊先生講歷史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用計謀把曹爽的兵權直接撂下,然後誅殺!曹操其他的後代既沒有膽子阻止,更沒有實力阻止!曹髦不滿司馬家,說出了後人熟知的那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於是親自討伐司馬昭,最高被成濟弒殺,年僅二十歲。
-
5 # 石頭說歷史
曹操有25個兒子,曹丕又有9個兒子,他們的孫輩更是不計其數。曹家有這麼多後代,為何還是沒有阻止司馬懿奪權呢?
這不怪曹操,最大的問題出在曹丕身上。曹操的長子是曹昂,假如他沒有在宛城之戰中早早陣亡,曹操肯定會把位置傳給他。曹昂死後,曹操正室丁夫人怨恨曹操與其訣別,曹操便冊立卞夫人為正室。
此時卞夫人已經生下了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排行老大的曹丕在曹昂死後便成了曹操的嫡長子,擁有了繼承位置的法理地位。
但是曹操卻在晚年一直沒有明確表態立嗣問題,這使得曹丕和曹植在爭奪“儲君”的位置上進行了一場不小的政治鬥爭。雖然曹丕身為嫡長子,但頗有才氣的曹植對其構成了不小的挑戰,曹丕也僅是險勝。
曹丕篡漢稱帝后,為防止自家兄弟對自己的帝位構成威脅,便開始極力限制曹魏宗室的權力。他不僅頒佈“藩王不得干政”的詔命,還對分封在地方的親兄弟們多加“照顧”。比如派使者監視其一言一行;經常性改變其封地,以防其發展地方勢力;最大限度削減藩王的兵力,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嚴格禁止藩王之間彼此聯絡溝通;沒有他的命令,諸王不得進京朝見等等。
這樣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曹丕確實鞏固了自己的皇位。但是其負面效果也顯而易見——曹魏宗室基本沒有任何實權,一旦皇室受到威脅,他們是有心殺賊,但無力迴天。
曹丕死後,曹叡基本沿襲了曹丕對宗室的政策。不過曹叡感覺曹丕這樣對自己的本家人有些不近人情,所以對宗室的態度稍有一些改變。
比如曹叡特許宗親每年可以輪流進京朝見,在曹叡同意後,宗親彼此之間也可以在京城相互交流,溝通感情。同時對於個別宗室長輩,曹叡也在給予一定的實權,藉以制衡朝政勢力。
比如曹叡對自己的叔叔曹宇(曹衝的弟弟)就特別親信,先是賜予他王爵,又把他召回京城授以官職。到238年曹叡病重時,又拜其為大將軍,準備讓曹宇做託孤大臣,把這份重擔交給自己的本家人。
這本來是曹魏宗室翻身把歌唱的絕佳機會。但曹宇面對重任固辭不受,劉放、孫資等朝臣又以曹丕“藩王不得干政”的祖訓為由,迫使曹叡改變了託孤計劃。最終曹叡讓曹爽和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此後,曹魏宗室便徹底喪失了染指中央權力的機會,被徹底的邊緣化,成為無足輕重的存在。
曹爽的失敗不過話說回來,從源頭上來講曹魏一直沒有讓宗室扛起重任的打算。
在漢末亂世,掌握槍槓子是關鍵。而曹氏政權的槍槓子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在“自己人”手裡,不過這些人不是曹操的直系後代,而是曹操的旁系遠親和寒門將領。
曹操的旁系遠親指的是“諸夏侯曹”,也就是以譙縣人為主的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些宗族子弟。寒門將領指的是曹操提拔起來的出生低微的張遼、徐晃、張郃、許褚等人。這些人在曹操、曹丕、曹叡時代一直掌握著兵權,他們構成了拱衛曹魏政權的核心力量。
不過到曹叡駕崩時,這些老一代“諸夏侯曹”都已去世,寒門將領則因為出身問題被邊緣化,這杆大旗只能交給諸夏侯曹的二代們,其中曹爽以為代表。
曹爽是曹真的長子,作為“扛旗手”可謂根紅苗正。而曹爽確實也有些本事,他輔政初期的一系列操作,將司馬懿排擠出核心權力層之外。
不過曹爽接下來的做法有些左傾冒進。他為了在軍中樹立威信,主持駱谷之役,興兵伐蜀,結果遭到大敗,使其在軍界威望掃地。對內,曹爽任用親信進行“正始改革”,不僅得罪了不少世家大族,還軟禁了郭太后,使司馬懿有了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對此曹魏宗室曹冏向曹爽進《六代論》,希望曹爽能夠委以曹魏宗室實權,以壯大其勢力。但曹爽一心只惦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豈能讓曹魏宗室分一杯羹?曹爽果斷拒絕了曹冏的建議。
此後,自認為權力一手熏天的曹爽便得意忘形、不思進取起來。而司馬懿則“假痴不癲”,讓曹爽放鬆了警惕性。249年,曹爽帶著魏帝曹芳拜謁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司馬懿趁機佔領洛陽城,並佔據洛水浮橋,以郭太后的名義痛斥曹爽的罪行,逼迫其交出權力和地位。
曹爽一下子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此時曹爽的親信大司農桓範帶著印信前往曹爽處,建議他以曹芳的名義徵集天下兵馬,帶著大司農的印信調撥糧草,還不愁擺不平只佔據洛陽城的司馬懿?
不過曹爽因為擔心自己留在洛陽城的家眷、豪宅、財物,再加上司馬懿連哄帶騙他只要交出權力退居二線,就保證其今後的榮華富貴。已經沒有絲毫進取心的曹爽便輕信了司馬懿,將權力拱手相讓。氣得桓範大罵曹爽“曹真怎麼就生了這麼一個豬狗一樣的兒子?”
最終司馬懿果不其然的出爾反爾,誅殺曹爽一門,其黨羽數千人受到牽連。同時,司馬懿沒有忘了已經邊緣化的曹魏宗室,將他們全部召集至鄴城進行集中監視,以利於自己奪權。
而此時曹操的兒孫後輩雖然人數眾多,但一丁點權力都沒有,面對如此局面只能聽之任之,任人擺佈,毫無任何辦法。究其源頭,曹丕難辭其咎。
-
6 # 人間正道8112
司馬懿和其二子、均為當時傑出的軍事人才、在長期的戰亂角逐中、逐步形成了政治軍事集團、在魏己經是主弱臣強了……!
-
7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自襄樊之戰後,東吳偷襲荊州,擊殺關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孫劉兩家得聯盟關係不穩固了,他們再也回不到之前齊心協力抗衡曹魏的時代了。大家都認為最終的贏家會是曹家,結果卻沒想到,曹家竟然被司馬家給滅了,讓人大跌眼鏡。很多人就好奇了,曹操有25個兒子,為啥就沒人出來司馬懿篡權奪位呢?這裡面其實主要有兩大原因!
曹操的兒子
曹操一生,生育的子嗣很多,大約有25人左右,分別是曹昂、曹丕、曹植、曹彰、曹熊、
曹鑠、曹衝、曹據、曹宇、曹林、曹袞、曹玹、曹峻、曹矩、曹幹、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
乍一看,曹操的子嗣還是挺多的,不過不知道是家族遺傳原因還是當時的社會條件確實不行,曹操的子嗣裡面很多都比較短命,沒有活多久,真正能活到司馬懿篡權時期的還是比較少的。就說我們最熟知的曹丕、曹植、曹彰,那也是早早的過世了。等到司馬懿開始行動時,其實曹家都已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人了。前面兩代的精英早就已經去世了,所以根本沒有在威望上能與司馬懿抗衡之人!換句話說,其實要是前兩代的精英,哪怕有一個活著,司馬懿也沒這膽子!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司馬懿是如何奪得曹魏大權的。
高平陵之變
魏明帝曹叡去世前,讓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一個是宗親,一個是士族,互相牽制,在曹叡看來應該是不會出大問題的。在最初的幾年,曹爽和司馬懿二人也確實是相處的比較和諧的,不過後來曹爽的野心逐漸變大,成功的打壓司馬懿,將司馬懿給邊緣化了,之後曹爽獨掌曹魏大權,一手遮天。司馬懿見競爭不過曹爽,乾脆稱病在家,不再過問世事。不過司馬懿的這番操作只是表象,他還在等待機會。
終於機會來了,曹爽兄弟倆陪著皇帝曹芳出城祭拜先帝,城內沒有主心骨,這讓司馬懿看到了機會。他果斷召集三千死士,借太后的名義封鎖了洛陽城,併發布公告誣陷曹爽。曹爽被司馬懿這一招給嚇傻了,不顧眾人勸阻,竟然選擇了束手就擒,最終司馬懿成功奪得大權,曹爽滅族。
可以看到,當時司馬懿的行為是非常冒險的,成功的機率沒有多大,因為皇帝和軍權都在曹爽手中。遺憾的是,曹爽無能,竟然不做反抗,白白喪失機會,而這也就是司馬懿篡權的開始!
此時曹操的兒子大多數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作為他的後人,存活下來的卻並不少,為啥他們不起來反抗,阻止司馬懿奪位呢?實際上這裡面有兩大原因。
一、司馬懿太狠辣
司馬懿反對曹爽時期,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支援司馬懿的。因為曹爽掌權時期,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大家都已經是非常不滿了,只不過不敢帶頭反抗而已。此時司馬懿主動挑頭,自然是很多人願意支援,尤其是太后,司馬懿之所以能調動洛陽兵馬,關閉洛陽城池,都是因為太后下的旨意。在此階段,大家都認為司馬懿只是看不慣曹爽,要匡扶曹氏,替皇帝拿回大權,結果沒想到司馬懿成功上位後,並沒有歸政於皇帝曹芳,反而是由整個司馬家繼續掌控朝政。
其次,在司馬懿掌權後,反對他的人也並不少,只不過司馬懿為人太狠了,動不動就趕盡殺絕,夷滅三族,敢於反抗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都被嚇怕了。司馬家在這方面的做事相比於曹家,確實是比較狠辣的!
二、曹家人才培養系統出問題了
這其實是曹家的致命缺陷,也是曹家徹底衰敗的原因!曹家前期為啥那麼強勢,正是因為一代二代裡面出現了很多人才,拱衛了曹家的權力,然而在曹丕曹叡繼位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那就是隨著老一輩的去世,曹家三代四代裡面的人才極速降低!甚至於連後來皇帝的水平也是越來越差,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曹家的人才培養系統是不是出問題了?
其實這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一代二代人都是屬於創業階段,比較辛苦,經歷過各種磨難的人,慢慢地就變成了精英。而三代四代人,從小生活優渥,哪裡還有父輩吃苦耐勞之心。而才能不可能是在溫柔鄉中產生,除非你是個天才,但天才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才都是通過後期訓練出來的。
在這一方面,曹家確實是做得挺差的!可能是由於先輩吃過了太多苦,不希望小輩再吃當年自己吃過的苦,可以好好地享受生活,卻不知正是這種想法,磨滅了曹家人的鬥志,使得他們在面對競爭威脅時,竟然沒有絲毫的反抗力,眼看著曹魏被司馬家一步步吞併,卻無能為力!
結語
曹操有25個兒子,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奪位呢?一方面是因為司馬懿確實是厲害,屬老烏龜型的,硬生生地熬死了眾多曹魏精英。另一方面則是曹魏的人才培養系統出現了問題,使得曹家三代四代人裡面找不出堪當大任之人,最後竟然選出了曹爽這麼個廢物。其實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多麼有錢,家室多麼顯赫,在後代的培養上一定要上心,不要怕後代吃苦,要捨得讓後代吃苦,這將是他們一輩子的財富,在面對殘酷的競爭時,只有這些吃過苦、經歷過磨難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
8 # 一斗書生說歷史
曹丕在奪位之爭中受了很多委屈,先是曹操一度有意把王位傳給曹植,後是曹操去世後曹彰也一度想染指王位。所以,造成曹丕扭曲地認為,曹氏宗室對王位的威脅,可能比外姓人更嚴重。所以曹丕給到曹氏宗室的待遇非常差,不讓他們進京,必須待在封地;配備的隨從的護衛也很少;每個王侯身邊還要安排一個屬官,名為服務,實為監視;一般也不安排宗室子弟擔任重要的官職,於是他們就缺乏歷練和經驗。
長此以往,曹氏宗室在朝廷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曹丕去世時,四個顧命大臣中有兩個算曹家人,一個是曹操的養子曹真,一個是曹操的侄子曹休。
曹睿去世時,本想讓一個“曹家班”輔政,由燕王曹宇(曹操的兒子)領銜,包括曹真的兒子曹爽、曹休的兒子曹肇、曹操的養子秦朗、夏侯獻(出身不詳,可能是夏侯霸或夏侯楙的兒子)。但是,曹宇自覺能力不行,居然主動請辭。加上“曹家班”平時驕橫跋扈,和曹睿的近侍中書令孫資、劉放等關係不睦。於是孫資、劉放就攛掇曹睿召回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
曹爽資質平平、威望、手腕都不夠,做事有不夠決絕。所以,儘管在和司馬懿的爭鬥中,一度佔據上風,但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中,輸得徹徹底底。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司馬炎稱帝,吸取曹丕壓制宗室的教訓,重用宗室,但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司馬炎讓宗室都稱王,甚至手上還掌握軍隊。有了軍隊的諸侯王,自然而然生出非分之想,司馬炎死後留下個傻兒子司馬衷,很快就發生了八王之亂,西晉短命夭折。
所以,不管是同姓宗室還是外姓大臣,對於君王來說,沒有哪一種人是天生特別忠誠的。在權力誘惑面前,只有用一種有效的制度約束好他們,才能讓他們不生雜念,老實效命。這在現代管理學中也很值得借鑑。
-
9 # 江湖小曉生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間是公元249年,我們記住這個時間點。那麼這一年,曹操那25個兒子裡,難道就沒有一個站出來為老曹家說句話嗎?很可惜,只有一個。
高平陵之變時,曹操有出息的兒子,都跟著曹操走了。曹操的兒子,大致上可以分成四類,一類就是比較著名的,一類則是默默無聞的,還有一類是年紀太小的,最後一類是真正跟司馬懿較量的。
1、比較著名的幾個兒子,都在高平陵之變前去世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那是很有名氣的。因為曹操一直將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結果曹昂在保護曹操的時候,不小心被張繡的部下給宰了,時間在公元197年。曹操的次子曹丕,那是曹操正兒八經的接班人,他在曹操去世以後,成為了大魏王朝的皇帝,可惜他只做了7年皇帝就去世了,時間在公元226年。曹操的三子曹彰,是曹操手底下非常著名的虎將。這個孩子不喜歡學文化,就喜歡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差點跟曹丕爭奪王位。他在公元223年去世,也沒趕上高平陵之變。曹操的四子曹植,就是號稱才高八斗的那個大才子。一度成為曹丕強大的競爭對手,卻因為喝酒誤事,最後錯過了王位繼承權。他在公元232年去世了。曹操最聰明的兒子曹衝,這是個小機靈鬼,活著的時候深受曹操喜愛,差點就成了繼位人。可惜曹衝幼年早逝,在公元208年就去世了。由此可見,這幾個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孩子都在高平陵之變前去世了,所以他們壓根就沒辦法跟司馬懿鬥法。
2、默默無聞的兒子們,就算還活著,也沒有能力跟司馬懿鬥法。彭城王曹據,這是一個活到了高平陵之變以後的王子。當時司馬師把曹芳給廢了,打算改立曹據作為天子。可是曹據是魏明帝曹叡的叔叔,這輩分上差太多了,所以就擱淺了。能夠被司馬家族的人當成傀儡來看待,可見曹據這貨是沒什麼本事的。
燕王曹宇,也活到了高平陵之變以後。曹宇其實還是比較著名的,當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以後,打算立曹芳為帝,讓曹宇作為大將軍輔政。結果曹宇死活不肯答應,他認為自己沒這麼大本事,這世上還真有不愛權力的人。此後他兒子曹奐接替了曹髦成為了曹魏最後一任皇帝,而他也厚著臉皮活到了公元278年,這個時候西晉已經建立13年了。
沛穆王曹林,他是曹操的第十個兒子,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存在感的人。雖然活到了公元256年,可是在歷史上看不到他任何政務或軍事上的活動。不過他的封地不小,手裡的子民也達到了4700戶。肯聽話,就不會被司馬家清算,就是這樣。
趙王曹幹,他的乾媽曾經幫助曹丕奪取王位,所以曹幹也就受到了曹丕的賞識。後來魏明帝曹叡上臺以後,也給了曹幹不少好處。可惜這個傢伙不太正經,喜歡跟門客搞在一起,結果被人給舉報了。他手裡沒權,就算活到了公元261年,可他還是無法跟司馬懿較量。
3、年紀太小就夭折了,跟司馬懿沒有較量的機會。陳留王曹峻,早在公元232年就去世了,而且年紀較小,所以沒有競爭力。相殤王曹鑠早在幼年就去世了,濟陽懷王曹玹、臨邑殤公子曹上等等都夭折了。
中山王曹袞,是個正兒八經的文化人,他的才華比不上曹植,可是對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所以曹袞也沒有在國家大事上展現出自己的才能。因此也就沒有資格掌握權力。而且他在公元235年就去世了。
4、唯一跟司馬懿較量的人。曹操有一個兒子叫曹彪,魏明帝時期被封為楚王。這個人活到了高平陵之變以後,所以他與王凌合夥打算推翻司馬懿的統治。
王凌就是東漢的司徒王允之子,他同時也是曹魏的宰相。結果事情敗露,王凌選擇自盡,而曹彪作為被扶植的物件,也只有在公元251年被賜死的份了。
曹魏皇帝不喜歡兄弟、叔叔掌權。曹丕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他是從幾個兄弟手裡搶來的。他們之間的鬥爭,雖然沒有康熙年間九龍奪嫡那麼殘酷,卻也十分精彩。
其中在明面上參與奪嫡的就有曹丕、曹彰、曹植和曹衝。等到曹丕真正做了皇帝以後,他覺得不能重用自家兄弟,以防他們會造反。
所以曹丕的政策就是不用至親的兄弟,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堂兄弟是可以任用的。魏明帝曹叡,基本上繼承了父親曹丕的這種傳統。
因此曹操的兒子們,一個都沒有得到重用,所以他們手裡也就沒有兵權了。唯一跟司馬懿鬥爭的曹彪,那也是在王凌等人的支援下,才勉強有了一點抗衡的資本。
總結:這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矛盾所在。說到底,這個問題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到底哪個好的問題,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其實這兩個制度,在封建王朝輪番上演,基本上沒有停止過。
可是非要說哪個好,還真的不清楚。比如說曹魏王朝,他們就是害怕兄弟或者叔叔篡權,所以就故意不重用這幫人,結果曹魏江山輕而易舉被司馬家給搶了。
而司馬家吸取了教訓,大肆分封司馬家的子嗣為王。結果在司馬衷繼位以後,立刻就出現了八王之亂,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以至於五胡亂華的悲劇出現。
由此可見,這兩種方法,都各自有各自的弊端。大致可以認為,從皇權角度來說,郡縣制完勝分封制,可從王朝的角度來說,分封制似乎更利於這個姓氏的王朝統治。如果讓你來選,你會選哪一種方法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0 # 小羊哥9號
如果非要說司馬懿能奪得天下,是他謀略過人,不如說他運氣十足。
首先他熬死了勁敵諸葛亮,看過三國都知道,司馬懿自愧不如,從未主動交戰,只有防守,要麼熬到諸葛亮彈盡糧絕啃樹皮,他一直貫徹毛偉人遊擊打法,你追我逃,你駐我擾,你逃我追,硬是弄的諸葛亮沒佔半點便宜,六出祁山,最後也無功而返,論功績,也等於回零。直到諸葛亮含笑九泉,都是死不瞑目,連他自己都歎服,司馬懿的城府與冷靜。
熬死了諸葛亮,他又熬死了曹操,曹操一死,曹丕繼位,他又熬死了曹丕,曹丕一死,魏國又出現了內亂時期,權力基本落入曹真手裡,這個司馬懿還真牛,又熬死了曹真,但是司馬懿知道,曹家人是容不下司馬氏家的,如果不培養自己的勢力,很可能坐以待斃,所以他也暗中培養一批死卒來提防曹定人的滅門威脅。曹真一死,魏國的權力基本落入曹真之子曹爽手中,無奈他心浮氣躁,居功自傲,從未把司馬家族放眼裡,他幾次找藉口想把司馬氏家滅門,不過危機都被老謀深算司馬懿化解了,連司馬懿都發毒誓,司馬家只做臣子。
如果非要說司馬家謀權篡位,不如說也是逼的,當權力天平傾向曹爽時候,司馬懿感覺前所未有的壓力,望著司馬府上下幾百口人命,有口能一夜滅門,他夜不能寐,寢食難安,他終於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奪得了魏國最高權力,政變成功後,他殺光所有曹氏後人,連十歲孩子也不放過。
不過司馬懿曾經發過毒誓,司馬家只做臣子,所以他並未改朝換代,這個算他有點良心。不過他小兒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繼位以後,廢除了魏國番號,公元236年改名為“西晉”,他也是西晉第一位皇帝,司馬炎殺光三曹氏三族,滅掉了東吳,也稱了帝,這個司馬氏家才達到人生的巔峰。
不過起來的快,摔得也快,西晉短短37年,就已終結。
-
11 # 亂世小郎中
有句話說得好,曹操和孫劉兩家鬥了一輩子,最後還是被孫劉毀了江山。這裡的孫劉不是指孫權和劉備,而是指孫資、劉放。他們兩個人名聲不大,官職也不高,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掌權人物。
劉放,孫資(曹操文秘集團)曹操在世時,劉放和孫資都任秘書郎,掌管文書,機密。
曹丕接班後,改秘書省為中書省,劉放為中書監,孫資任中書令,孫劉共同執掌朝政,開中書省長官為宰相之先河。
劉放+孫資=宰相。
再到曹睿繼位後,劉放、孫資二人更加被寵信,加官進爵。作為三朝老臣,曹操、曹丕、曹睿的詔命文書,很多都是劉放所為,可見權利之大。
小結:孫劉二人,從當曹操秘書開始,到曹丕掌控宰相實權,再到曹睿更受寵信,是朝廷裡一等實權人物,司馬懿當時雖領兵在外,還是要受孫劉二人排程。
劉放+孫資>司馬懿
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曹操後代武士集團)曹睿快死的時候,能靠近他身邊的只有三個人,劉放、孫資,曹爽。
曹睿交代後事,召喚燕王曹宇進京為大將軍,再加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五人構成下一任領導班子。
燕王曹宇是曹操的正經兒子,曹衝的弟弟,母親是張魯的女兒。
曹爽是曹真的兒子,而曹真的父親其實是秦邵,被黃婉所殺後曹操才收養秦真,改名曹真。
曹肇是曹休的兒子,曹休死後襲爵。
秦朗是曹操的繼子,原本是秦宜祿的兒子,父親被張飛所殺,母親杜氏被愛好人妻的曹操收編。
夏侯獻則是夏侯惇的孫子,曹操的外孫。
總結:這套班子全是曹操留下的嫡系人馬,不可謂不夠豪華,不夠強大。因此要說司馬懿奪位是因為曹家後繼無人,是不夠恰當的。
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顧命5大臣輔佐曹芳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劉放和孫資是三朝老臣,長期掌管最高權利,這讓曹肇和夏侯獻是各種羨慕嫉妒恨。在得知曹睿的旨意後,他們非常開心,終於可以掌權了,正好又在殿中看到一隻雞飛上樹,兩人就互相說:"這也太久了,看他們還能活幾天!"
禍從口出,這話正好被劉放和孫資聽到了,當然也可能曹肇和夏侯獻就是當著他們面故意在譏諷。
劉放和孫資怒了!
於是送信給曹宇,拐彎抹角跟他說事情很複雜,勸他不要入火坑。
曹宇本來就不想幹,於是上書給曹睿,意思自己能力一般,不足以擔當大將軍,不能擔起輔佐曹芳的重任。(這裡有個小推測,曹宇的母親是張魯的女兒,張魯是五米鬥教的教主。三國志記載,曹宇性情謙恭良善,不知道和修習道教有沒有關係。而張魯的母親也是道教中人,不存在傳男不傳女,故傳道給女兒,再傳道給曹宇也是有可能的)
道教的教義就是,無為,不爭。
在知道曹宇不肯接任大將軍後,曹睿生氣了。當時自己已經是臥床不起,離死不遠,我都這樣了,你還不肯來幫我,你還是不是我叔公啊,還是不是曹家人啊?曹睿問劉放和孫資“燕王為人處世就是這樣的嗎?”
劉放和孫資回答說:“燕王實在是因為有自知之明的緣故罷了。”
那怎麼辦?
劉放和孫資推薦曹爽來代替曹宇,但是誰都知道曹爽無論是聲望,還是能力,還是人品,都不足夠擔當這個重任,於是劉放和孫資再接著推薦一個人"速召回,司馬懿"
曹爽+司馬懿=顧命大臣輔佐曹芳
曹睿身體不好,又在氣頭上,也就答應了。但是等劉放和孫資一出門去傳旨,曹睿又醒悟了過來,叫回他們。我改主意了,還是得召回曹宇,不來也得來,於是再次給曹宇發出一封措辭強硬的詔書。
又過了幾日,曹睿越病越重,劉放和孫資則不停勸說曹睿,還是曹爽和司馬懿才是最合適的,曹宇自己都不想幹,就算硬叫來,那也是強扭的瓜,不甜。
慢慢地,曹睿也被他們說動,但是曹睿還是推脫自己沒力氣,無法再寫詔書改變。當時房間裡只有劉放,孫資,曹爽三人,劉放和孫資硬拉著曹睿的手,寫下最後一道詔書。
遺旨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曹芳。至於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4人則全部免去官職。
曹宇在趕往京城的半道上接到遺旨,也就調頭回自己封地去了。
小結:曹宇是最有希望接掌大權的人,但是缺乏當仁不讓的作為。劉放和孫資因為和曹肇,夏侯獻的矛盾,為了自保才推出司馬懿來攪局,也無可厚非。然而最終獲利者是誰呢?
最終獲利者-曹爽曹爽體態肥胖,在掌權後,左踹劉放和孫資,右踢司馬懿,獨攬大權於一身。
他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公產。伐蜀失敗,虛耗國力。起居逾制,軟禁郭太后。
這裡的起居逾制,還指他納了兩個妾,張氏,何氏。都是曹睿生前的才人。一共有十幾個才人,都被黃門宦官進貢給曹爽。
因此當曹爽最後被司馬懿討伐的時候,大部分朝臣,包括曹家人都在冷眼旁觀也就很好解釋了。
司馬師廢了曹芳後改立曹髦。
曹髦親自討伐司馬昭戰死後改立曹奐。
曹奐是魏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了,那麼他的生父是誰?正是原本最有希望成為大將軍的曹宇。
引用三國志
解讀真實歷史,我是小郎中。
-
12 # 中行偃1
諸王“禁防壅隔,同於囹圄”
《袁子》稱曹魏“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確有其事:當時設有專門監督諸侯王的官職。據《三國志·魏志·中山王袞傳》,監官中有“文學防輔”。“防輔者,言防其為非而輔之以正也。……(晉)防輔不書者,魏氏防制藩國過差,晉武帝懲其失而不置也”。“魏制,諸王在國,禁防嚴密,朝廷特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此文學防輔是也。”又有“監國謁者”。“時禁切藩侯,使謁者監其國。”《曹植傳》此監國謁者,當為魏文帝特置之官,……其希旨上奏固所宜然。”除了專門的“防輔吏”、“監官”之外,王國所在的地方官員也負有監督之責。這些監官職爵雖不高,但直接受命朝廷,專事監督、揭發諸侯王,甚至希旨枉奏,捏造罪名,以打擊諸王。這尤以曹植之事為典型。
據《三國志》植本傳,“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當時急欲置植於死地,故灌均受命枉奏。其實汙陷者絕非灌均一人,“時希指者,豈止灌均一人?特均其最著者耳。觀後詔取黃初中諸奏植罪狀語可見。”當時的監官自述其職能說:“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因此,諸王的一舉一動,朝廷都瞭解的很清楚,諸王可謂動輒受咎,時刻生活在恐懼之中。
曹植在黃初六年的一篇令文中說:“吾昔以信人之心無忌於左右,深為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等任所誣白,獲罪聖朝。……反旋在國,楗門退歸,形景相守,出入二載。機等吹毛求疵,千端萬緒,然終無可言者!及到雍,又為監官所舉,亦以紛若,於今復三年矣。然卒歸不能有病於孤者,信心足以貫於神明也。”在《寫灌均上事令》中則表示:“孤前令寫灌均所上孤章,三臺九府所奏事,及詔書一通,置之坐隅。孤欲朝夕諷詠,以自警誡也。”其拘謹自謙之狀由此可見一斑。何來的《七步詩》?
在這樣嚴厲的監控之下,諸王在封地之生活確實“禁防壅隔,同於囹圄”。難怪朱熹師生談話時說:“魏陵逼諸侯甚,每令人監之,不得朝謹並親知往來。曹丕待宗室如此。”
這種反常的現象在曹叡執政時期有了一點鬆動。太和五年,曹植上書陳述禁錮宗室過嚴的弊端,明帝有所觸動,回覆中言明:“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大臣楊阜亦上書陳九族之義,明帝也下詔予以贊同。在太和六年下詔稱:“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
將諸侯王領地由縣改為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體系且穩定宗室政策的想法,併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主要改變諸侯王不得進京的情況,在太和五年下詔 “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諸王在京都者,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也。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後有少主、母后在宮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於令。”
允許諸侯王進京朝見,據記載此後包括曹植在內的多名諸侯王(中山恭王袞,楚王彪等)都曾進京,燕王曹宇甚至兩度應徵入朝,參與朝政。
正是由於曹丕的這項削奪藩王權利的政策,導致曹魏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了不可估量的隱患!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
13 # 華夏星星小草
我的回答很簡單丶一是司馬懿有天氣才有壽命丶才能奪天下,二是曹家氣數己盡丶有的人講富與權不過三代啊,記住網友們要到一定年齡和閱歷才能懂的一些氣數的定律、歷史程序是有天機啊/
-
14 # 陳聖鋼
曹操雖然有25個兒子,但有能力的很少。至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只剩下曹據、曹宇、曹霖、曹微、曹彪、曹茂六個較為有能力的兒子,但幾乎都被司馬懿控制住。
公元249年,長期輔佐曹操及其子孫的司馬懿在洛陽乘曹芳、曹爽等人出門祭祖時突然發生奪權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
隨後解除了曹爽的兵權,又將曹芳作傀儡皇上,實權全部由司馬懿及其家族所掌控。
“高平陵之變”時及前後為何曹操的兒子不阻止司馬懿奪權呢?究其原因分析有三:一是曹操的兒子大都死亡了,只剩下曹據、曹宇、曹霖、曹徽、曹彪、曹茂較有點能力,雖然被封為王,但都在司馬懿及其司馬部下被控制,沒有能力與司馬懿反抗,就是想站起來講話,都不管用;二是郭太皇后與司馬懿站在一起,郭太皇后極力支援司馬懿;
三是由於曹丕登基稱帝時及後來一直打壓自己的兄弟,導致曹據、曹宇、曹霖、曹微、曹彪、曹茂等兄弟對曹魏家族失去信心。所以,就是明明看到司馬懿政變奪權時卻沒有一個兒子站起說話及反抗。雖然後來曹彪(公元232年被封為楚王)想反抗對付司馬懿時,卻反被司馬懿踢死。綜上分析:就得出當司馬懿奪權時,卻沒有一個兒子出來阻止的原因所在。 -
15 # 亭安讀書
實在是因為司馬懿奪位前後,曹操的兒子們沒什麼“實力”去阻止司馬懿,尚在世的幾個都“不堪用”。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前後,曹操的25個兒子,死的死,養老的養老,面對司馬氏的奪權舉動,曾經表達過態度的也就兩位——燕王曹宇、楚王曹彪。
曹宇不堪用及寢疾,深念後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資治通鑑》
在魏明帝曹叡臨終之前,任命之前沒什麼功績的曹宇為大將軍,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一起輔政。這輔政的五人當中,夏侯獻、曹爽、曹肇皆是曹氏宗親,秦朗是曹操繼子,曹宇因為年輕時與曹叡關係好,也得以同幾人一同輔政。
不過,曹叡選擇輔政大臣的事情,被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勸阻,最終改為由宗親曹爽和士族司馬懿輔政。
燕王性恭良,陳誠固辭。帝引放、資入臥內,問曰:“燕王正爾為?”對曰:“燕王實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誰可任者?”——《資治通鑑》
而燕王曹宇,因為性情恭順,在接到輔政訊息後,便堅決辭讓。曹叡問劉放、孫資:“燕王曹宇輔政如何啊?”兩人回答說:“燕王實在是不堪大任啊!”
由此來看,當時燕王曹宇雖然為曹操之子,也與魏明帝曹叡關係密切,但是並沒有左右時局的魄力,因此面對輔政之職時,也趕忙推辭。在之後才有了曹爽與司馬懿輔政之事。
曹彪兵敗嘉平元年,兗州刺史令狐愚與太尉王凌謀迎彪都許昌。語在凌傳。乃遣傅及侍御史就國案驗,收治諸相連及者。廷尉請徵彪治罪。於是依漢燕王旦故事,使兼廷尉大鴻臚持節賜彪璽書切責之,使自圖焉。彪乃自殺。——《三國志》
司馬懿奪位之後,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想要冊立新君,於是擁立曹彪到許昌。等到叛亂平定後,司馬懿到曹彪的封國考察,後廷尉把曹彪罪責的詔書送給他,曹彪於是自殺。
曹彪是唯一敢跟司馬懿起過沖突的曹操之子,但結果也顯而易見,曹彪的實力及威望,不足以撼動當時司馬氏在朝中的地位,最終只能落得個自殺的結局。
司馬懿奪位背後其實司馬懿奪權,並不僅僅是明面上的政變和軍事行動而已,其背後也有諸多交鋒:
①曹叡的臨終之事。
曹叡在臨終之前,有心想要將輔政要職交給五個曹氏宗親,這其實是當時曹叡已經意識到司馬懿這些士族集團,已經形成了對曹氏統治的威脅。
在曹叡執政之時,便已經開始改變自曹丕以來的打壓宗室政策,包括改變原本曹魏規定地方諸侯不準隨便進京的規定,允許宗室進京,燕王曹宇就曾兩度進京參與朝政。
②士族門閥與曹氏宗親對決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其實是士族門閥與曹氏宗親之間的較量。自曹魏建立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制”選官法,讓士族門閥子弟遍佈朝堂內外,士族門閥集團迅速壯大。
而曹爽輔政之後,大力打壓士族,重用曹氏宗親及姻親,導致士族集團的反抗,因此才有了以司馬懿為首計程車族集團,發動政變奪權的結果。
所以說,並不是曹操25個兒子不想阻止司馬懿奪位,實在是當時曹宇、曹彪等人沒有實力去反抗。
-
16 # 歷史鏡
這其實和曹操有幾個兒子沒有什麼關係!
就像司馬氏這麼強大,不還是毀在自家的八王之亂上嗎。
我覺得您可能是想問:司馬懿為什麼能篡了曹氏。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司馬懿是三國黃金一代中最長壽的,幾乎熬死了所有對手,而黃金一代過去之後,進入了相對平庸的時代,所以很少人能在與之抗衡。
其次,從曹家來看。
我們得承認,歷朝歷代也就只有開國的,那一兩個皇帝比較厲害。而曹操因為身在英雄並起的黃金時代,所以沒能完成統一大業。
後面的曹丕,曹叡,都已經是二代三代了,勇武和智慧都沒辦法和曹操相比。
再加上兩個人都英年早逝,一個40歲,一個36歲就走了。
而這個時候的狀況是:司馬懿已經完全沒有了對手,而曹氏只能幼主即位,家族裡又沒有能人可用。
所謂:君疑臣必殺,臣疑君必反。
司馬懿作為外姓權臣,只有反,才能保家了。
最終,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
17 # 豫S陳先生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他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雖然沒有做皇帝,但是在位期間,卻掌握著比皇帝的權利還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就是一個傀儡,天天看看曹操臉色看文武百官。
不過在曹操去世的時候,把王位傳於曹丕,本以為擺脫曹操的控制,可是後來丟掉皇位的結局。曹丕建立起魏國。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一手建立起政權,魏國緊緊儲存三十餘年,就被司馬懿取而代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其實並不是曹操的兒子沒有用,而是有一下幾個原因:
1.曹操兒子一共有25個,雖然並不是每一個都成才,但是很多人都有才華出眾,比如說曹昂、曹丕、曹植等等,這些人都有才華,都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命短。
2.曹衝就是曹操兒子裡面最小,也是最聰明的,緊緊有八歲的時候,就有了曹衝稱象的典故,在哪個時代沒有太大的公斤稱,不知道大象多少斤,後來曹衝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大象裝進船上,在把石頭裝進另一個船上,一直把石頭裝到倆個船位水平平行,最後在統一稱石頭一共多少斤。可惜,這麼一個聰明的天才,只活到13歲就因病去世了,如果他一直活下去,會對曹操統一天下有很大進步。
3.曹操長子曹昂也很有能力,但是打仗的時候,和典韋一起死了。曹彰武藝高強,但是死在自己的哥哥曹丕手上。
4.曹丕他是曹操兒子裡面比較厲害人物,最後奪取皇位,曹操死後秘密告訴他,一生防止司馬懿家族的人,可用就用,沒用就殺死,以防奪權。
曹丕在位期間命不長,活到39歲就已經離開人世,他唯一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把太有實力的,幾乎都殺掉,最後曹操兒子沒有剩下幾位了,給魏國實力帶來了削弱層面,給了司馬懿一個喘息的機會。
5.曹丕死後傳位於曹睿,曹睿他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曹丕死後交代防止司馬懿家族的人,他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大權。曹睿他的命更短。
6.為什麼曹操的兒子命這麼短,就是一個原因,就是每個人都不能十全十美,都是上天對你的照顧。雖然這些人都各有志,都會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說曹睿他的缺點就是,非常的縱慾,所以身體怎麼會好的那,在一天天防止司馬懿政權,可以說的曹家江上,都操勞過度了,子孫後代天天想怎麼防止司馬懿家族,可見司馬懿多麼招人愛。
7.曹操去世以後,司馬懿開始掌握軍權,他開始對曹操提拔的人殺死,不過殺死,不是賜死那麼簡單的,就是讓誰去打仗,去了就會死在裡面,不去,還違抗軍令,就這樣在慢慢的培養自己勢力,最後曹睿死後,開始奪取曹家江山。
司馬懿家族,個個都是人才輩出,而且都非常長壽,司馬懿本人就活到了70歲左右,所以說,想到守住江山,聰明不是主要的,必須要長壽,長壽才是革命的本錢。
-
18 # 路路無為君
我覺得最主要還是有能力的曹丕、曹睿太過早的死去,以至於沒有時間培養出來合格的接班人。之後的其他人就很一般了,自己不行還聽不進良言,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再加上司馬懿活的又久,又有兩個聰明的兒子輔助。所以成功取代了曹魏政權。
-
19 # 真與真
曹操的25個兒子裡面有能力和司馬懿對著幹的,基本上早期就已經死了,再加上司馬懿謀朝篡位,也是經過多年謀劃的,後期可以說是羽翼豐滿,沒有誰可以撼動了。
具體來說就是,曹操雖然子嗣多,曹家宗室也多,但曹魏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後,曹氏真正掌權的人已經幾乎沒有了,曹魏的權利也都在司馬家手裡。所以曹家那時除了曹子丹父子幾乎是沒人有能力阻止司馬家奪取曹魏江山的。
其次,曹子丹和司馬懿都是託孤輔政大臣,曹子丹為大將軍,但曹子丹死後,他的兒子曹爽繼承他的爵位。雖然曹爽官職要高於司馬懿,但司馬懿有權謀,司馬懿讓曹爽對自己消除戒心後,發動政變。曹爽又信了司馬懿的話會不殺他,就交出兵權,當司馬懿取得兵權後,就開始殺曹爽家族和與曹爽家族有關的人。就這樣曹爽死後,曹家在沒有人能和司馬懿抗衡,曹魏政權最終落入司馬懿手裡。
最後,司馬懿取得政權後,就開始經營自己的集團,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和曹操一樣,都是以天子之名行事。後來曹操因功被封魏公、魏王,到曹丕時篡漢稱帝。同樣司馬氏也一樣,因為對曹魏有功,被封晉公、晉王,到司馬炎時,篡魏稱帝。
所以司馬家最後能代魏建晉,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經營,後來也和曹操一樣。有了自己的一批心腹文臣武將。當時曹魏滿朝文武,已經多數是司馬氏的人了。所以,雖然曹操子嗣多,卻沒有人能阻止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
-
20 # 香茗史館
這個事情與曹丕有脫不了的關係,他在位期間,防範曹氏宗族像防賊一樣,導致曹氏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也正是在他手中,司馬懿的命運開始扭轉,開始進入政治中心。另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懿實在太能熬了,一連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終於在曹芳手中奪得大權,為司馬家族篡位鋪平了道路。
曹丕防範曹氏宗族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但是如長子曹昂等人早早戰死,又如曹衝等人英年早逝,活下來的本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在汲取了漢朝“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之後,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
曹操晚年,曹丕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在繼承權爭奪中戰勝曹植,被立為世子。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並在延康元年(220年)代漢稱帝。
然而曹丕登基後卻開始大權獨攬,為了避免重蹈漢朝之覆轍,他嚴格限制宦官、外戚權力,明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同時,大肆削奪藩王權力,各藩王封地不僅市場變更,而且沒有了治權和兵權,還在各封國設立防輔,監國謁者,負責監視藩王,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沒有了權勢,而且連行動都受到限制,簡直行動圈禁。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雖然使得曹魏一直未發生宦官、外戚、藩王作亂事件,卻也導致宗親勢單力薄,在日後司馬家族的篡權中根本無力阻止和對抗。
司馬家族的命運轉折曹操在位的時候,司馬懿一直不得重用,一方面或許是曹操對其有防範之心,另一方面曹操身邊本就是人才濟濟,文有荀彧、程昱、賈詡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將等猛將。因此,司馬懿不得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曹操晚年,在繼承權的問題上出現了由於,導致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權力圈子明爭暗鬥,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後,自然要任用曾經支援過自己的人,而對於支援曹植的人自然也是要打壓的。司馬懿因而得以重用,先是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在曹丕登上皇位後,司馬懿又被任命為尚書,不久後轉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司馬懿不僅在曹丕手中開始得到重用,而且此時曹操時期的謀臣武將已經漸漸凋零,因此司馬懿的成長空間極大。這也是司馬家族之後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關鍵所在。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司馬懿雖然曹丕手中得以重用,但曹丕畢竟年富力強,而且頗有權謀,還是能夠駕馭司馬懿的。再加上曹丕本就比司馬懿小八歲,如果有他在,司馬懿是絕對翻不了天的,然而命運就是這麼奇妙,曹丕在黃初七年(226年)就病逝了,他這時不過才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曹丕去世之後,年少的太子曹叡繼位,曹叡雖然年少,但卻也是個頗有能力的帝王,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如果曹叡在,憑藉曹氏三代人的菁英,加上自己的能力,以及曹真等人的支援,司馬家族也只能安心做一個臣子,然而老天爺再次跟曹家開了一個玩笑,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僅在位13年,在年僅36歲的年紀就病逝了。
曹叡死後無子,由其養子曹芳繼位,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雖然能力不行,但對司馬懿卻是嚴加防範。正始八年(247年),大將軍曹爽聽何晏、鄧颺、丁謐之計,軟禁郭太后於永寧宮,郭太后和曹芳告別時相對哭泣。曹爽自此專權,司馬懿的兵權也被剝奪。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隨。司馬懿趁機上奏永寧太后,請求廢黜曹爽兄弟,並依靠聲望率兵屯於司馬門,控制整個京城。曹爽最終屈服,自請免去職務,不久便被司馬懿定罪,夷滅三族,史稱高平陵事件。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司馬懿去世後,其長子司馬師繼承權力,後來廢掉曹芳,立幼皇帝曹髦為帝。不想曹髦卻不想當傀儡,於甘露五年(260年)組織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人率領僕從百餘人討伐司馬家,然而卻以失敗告終,曹髦也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實際上只是司馬家的傀儡而已。
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初九日,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相國、晉王之位。 十一月十二日,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魏國自此滅亡。曹奐被廢為陳留王,不過雖然被廢,但其地位、待遇、結局都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曹操去世的時候,把王位傳於曹丕,本以為擺脫曹操的控制,可是後來丟掉皇位的結局。曹丕建立起魏國。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一手建立起政權,魏國緊緊儲存三十餘年,就被司馬懿取而代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請大家相互切磋!
回覆列表
曹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代奸雄,也是叱吒風雲的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更是堪稱歷史上最稱絕的手段。可惜最後,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讓司馬懿以同樣的手段奪位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司馬懿
大家知道,曹操一生中生了25個兒子,我們小時候所熟悉的“曹衝稱象”中的神童曹衝,就是曹操的兒子。
雖然曹操有25個兒子,分別是:
1.曹昂、2.曹丕、3.曹植、4.曹彰、5.曹熊、6.曹鑠、7.曹衝、8.曹據、9.曹宇、10.曹林、11.曹袞、12.曹玹、13.曹峻、14.曹矩、15.曹幹、16.曹上、17.曹彪、18.曹勤、19.曹乘、20.曹整、21.曹京、22.曹均、23.曹棘、24.曹徽、25.曹茂。
曹操
曹操雖然兒子眾多,但是真正活到成年的,基本上也就是一半左右。在剩下的一半之中,真正才能比較出眾的,就是:1.曹昂、2.曹丕、3.曹植、4.曹彰、7.曹衝五個兒子。
下面,我就來一個一個的加以說明:
1.長子曹昂
長子曹昂是曹操的元配夫人所生,文武雙全,才能出眾,作戰勇敢,深得曹操的喜愛。也是自小就跟隨曹操身邊,曹操起兵時,曹昂已經成年,也是出生入死的加入了大大小小的戰鬥。但是由於曹操的好色,惹得張繡反叛,長子曹昂與典韋一起戰死。
曹昂
那個時候司馬懿還沒有出來露臉,所以,曹昂根本沒有機會面對司馬懿。
2.次子曹丕
此人才能尚可,繼承了曹操的好色與奸詐,別的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強項。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但是命比較好,被曹操選了繼承人。
曹丕即位後,深信司馬懿,大小事情基本上交給司馬懿管理,這就為司馬懿後期的奪位埋下了伏筆。
曹丕
也正是曹丕的放任,司馬懿從早期的曹操時期的默默無名的小卒,一舉成為權傾朝野的權臣。
加上曹氏家族的血脈也不行,一代不如一代,以至後來,司馬懿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3.三子曹植
此人沉醉於詩詞歌賦,無心於從政,早期天天和文人墨客呆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也基本上沒有和司馬懿打交道的機會。
曹植為我們留下的也就是《七步詩》、《洛神賦》等幾首詩。
曹植
曹植為人單純,即使和司馬懿打交道,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況且後期司馬懿奪位時,曹植已經死了多年。
4.四子曹彰
此人深得曹操喜愛,當時被馬超戰敗時,就感嘆說:“黃鬚兒若在,必擒之”,可見曹彰武藝還是很高強的。不過此人只有匹夫之勇。
曹彰
後來,得知曹丕即位後,帶兵攻打都城,結果被曹丕騙了一下,沒有辦法就帶兵打道回府了,結果在任上,被曹丕派人下毒毒死了。
因此,他也沒有和司馬懿交手的機會。
5.老七曹衝
曹衝堪稱是神童級別的人物,也是我們小時候熟知的,“曹衝稱象”也是廣為流傳的故事。可惜的是,曹衝也是非常的短命,很早就去世了。
曹衝
在曹丕去世前,曹衝就不在人世了。
因此,曹衝也不可能阻止司馬懿奪位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曹操自己埋下的禍根,如果曹操早聽郭嘉的話,把司馬懿殺了,也就沒有後來的司馬懿奪位的事情了。什麼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大晉朝就根本不可能出現了。
還有一點就是,曹丕的問題,曹丕即位後,沉溺於酒色,對朝政不怎麼過問,過度依賴於司馬懿,讓司馬懿有機可乘。
更可笑的是,最後曹丕還託孤於司馬懿,這就等同於把曹氏家族的命運全部壓在司馬懿身上。曹丕親手斷送的曹氏大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