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言如行

    人按照五行屬性氛分為五種:

    金木水火土。

    水主智慧,在團隊裡主諮詢和幕後,諸葛亮就是典型的水性,他的特質並不適合創業。

  • 2 # 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

    1.三國時期能起事的這些人後面都有財團支援的,財團們把錢當賭注押在一些當時社會上自己看起來有希望的人身上,希望當他們成功後自己能分一杯羹,就像蔣介石與四大家族的關係一樣,打仗需要錢,打仗需要買兵器軍火,發軍餉,不然誰跟著你幹?所以錢是第一個問題。諸葛亮沒有財團支援,試想誰會支援一個一介書生。

    2.諸葛亮是讀書人,傳統都是把自己的才能賣與帝王家,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與價值。那個時代沒有書生自己乾的,幹也幹不成。

    3.秀才起兵,三年不成,適合做個謀士而不是主帥,如果他自己幹,在道德層面上是不被人認同的,會認為山賊強盜,所以說不定剛起來就被人給滅了,幹不起來,漢政權雖然在那時已土崩瓦解,名存實亡,但劉備這些人大小還是個漢臣,有官職,手裡多少有兵,能幹起來。諸葛亮窮書生一個,手裡又沒錢又沒人,幹不起來的,如果想實現人生價值就得依附當時那些有權勢的人。

    4.那時天下大亂,不好創業,頂多做個教書先生,而讀書人一般的出路就是給人當謀士作官。

  • 3 # 皓捷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己創業,因為生不逢時。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甚至在三國時期,幾乎沒有人能夠比擬他的智慧,但是他為什麼要給劉備打工,為什麼不自己創業,這是很多人的疑問,其實諸葛亮不是不想創業,只是當時很多問題都讓他沒有辦法去創業,尤其是他出生的太晚了,那個時期他想創業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

    諸葛亮如果能夠早出生一點,也許可以打下一片江山,但是當他成長起來的時候,其實已經是三國鼎立的局面的,在這樣的局面下,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去發展自己的勢力,可以說三國的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會允許他去發展自己的勢力。還有就是諸葛亮身邊認識的大多數都是文臣,但是亂世是需要武將的,很明顯年輕的諸葛亮身邊並沒有一個武力值很強的武將,所以一開始他除了輔佐君王,沒有任何的選擇。從選擇劉備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很有主見的人,他知道去魏國或者吳國都是得不到重用的,因為曹操手下謀士眾多,而且曹操疑心很重,吳國則是士族掌權,他這種平民是得不到重要的,所以他只能選擇蜀國。

  • 4 # 使用者李森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互動殺伐,是各顯其能的時代。誰能把自己的最大長處充分發揮出來,誰就有成功的希望。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不獨扛大旗去開創自己的天地呢?

    可能有這幾個因素,首先諸葛亮不是割據一方的豪強,軍事經濟實力有限,雖然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

    其二,諸葛亮野心不足,不想稱雄稱霸。做為一個官二代,忠君思想佔了主導地位,視造反為大逆不道的行為。後來追隨劉備也體現了這一思想,因為劉備自譽為漢室宗親,輔助劉備匡復漢室名正言順。

    其三,諸葛亮乃一文人,並非武夫,在一個拼殺無度的時代,諸葛亮不具備這方面的本事,在亂世當中是很難成名的,號召力會很有限。這一點與劉備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諸葛亮是有自知之明的,

    只能藉助他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不會單孤去創業。

  • 5 # 識海泛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當時湧現出了很多諸侯軍閥,各自佔山為王,後面我們都知道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其中蜀漢政權的建立和諸葛亮的才能功勞密不可分,那麼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為什麼不自己去創業,而是甘心輔佐劉備呢,我簡單說一下我的觀點。

    士族階級的特質,缺乏動力。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讀書人士大夫階層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們往往身份比較高貴家庭境況也都不錯,關鍵社會地位比較高,因此他們從內心中沒有創業的源動力,像三國時期各個軍閥的領導者多半出身低微或者家境貧寒,比如劉備是一個織蓆販履的人,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孫堅出身江東寒族且僅為漢朝小吏,所以這些人才會有改變現狀的急切心情,對於創業才有基本的動力,諸葛亮出身士族家庭,在當地小有名氣,岳父同劉表又是連襟,家庭條件社會地位都不錯所以缺乏動力創業。

    缺乏團隊。固然爭奪天下謀士的策略極其重要,作戰打仗也是講究兵法佈陣,但是有再好的謀略沒有人去實施也是紙上談兵,問鼎中原不是單兵作戰而是集體協作的成果,諸葛亮確實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但是他手中沒有將領可用,而且諸葛亮也不是全能型人才,也缺乏一個謀士團隊,而諸葛亮本身沒有特殊的號召力,很難像劉備那樣依靠漢室宗親的名義招攬到很多賢能之人,因此諸葛亮沒有創業的資本。

    術業有專攻。不可否認,諸葛亮絕對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人才,但是並不是說諸葛亮什麼才能都會,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的評價很清楚,寫道:“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句話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並不是將略之才,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管理和外交上面,但是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時候往往領導人都是要執堅批銳親自帶兵作戰的,而且很多時候需要採取特殊手段維護軍隊,有些行為也是為士大夫所不恥的,因此諸葛亮既沒有將略之才又作為士大夫畏手畏腳,所以很難創業,蜀國後期諸葛亮不斷北伐失敗也是側面證明了諸葛亮不適合自己創業,註定他的才華只能透過輔佐別人才能完美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諸葛亮之所以不自己創業就是這三點原因,缺乏動力缺少資源能力有限,自古也就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老話了。確實作為諸葛亮這樣的謀士擁有傑出的才能,但是他們並不適合做領導人。所以很少看到像諸葛亮這樣的等士大夫謀士創業了。

  • 6 # 大河與歌

    古人有將才、帥才、王佐之才之分,各盡其能,皆有所用;而諸葛亮恰恰就屬於王佐之才一流,是個飽讀詩書,有滿腹經略之人。當是時,階層思想濃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遠未深刻普及,思想所圍所忌其類繁多。

    諸葛亮為什麼不創業獨幹,究其原因而括,是時代背景和個人志向的兩相結合所產生的因由所制。

    個人志向抱負所在

    從諸葛亮心志來說,隆中高臥,常自比管仲,樂毅,而這些人都是治國安邦的厲害角色,可見諸葛亮的才華之所向,便是成為一個能輔佐明主建立不世功業的人。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由此可見,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遂許劉備以驅馳,助他成就功業。而這也是自古以來,高才之士渴遇明主而建功立業的常態;而非貪得無厭下,想要一舉稱王,使朝代更名這樣的浮誇志向。

    時代背景不允,師出無名

    那時候,家團正統思想濃厚,雖常說亂世出英雄,但也是要論資排輩的,劉備什麼人,漢朝中山靖王之後。能扶亂世於將傾者,非劉備這樣的漢室宗親不可,不然便是心懷貳心,師出無名,易遭世人非議。

    再來看諸葛亮什麼人,非王族子弟,想要開山立派,另起政權,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這在社會道德認知層面便決定不可,其次更無號召力,沒有誰敢冒著天下之大不韙來跟隨你。所以,即使諸葛亮有這種想法,也不可能完成。

  • 7 # 難忘劇情

    諸葛亮一心一意輔佐劉備統一天下,消滅各地諸侯,臨終也沒有實現國家統一的夢想,諸葛亮創的是豐功偉業,可惜沒實現。

  • 8 # 槓精低能量

    諸葛亮能掐會算前知後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隻缺少當主公首領的命運,是因為他自己已做盡算絕了,沒留餘地。

  • 9 # 照見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何不自己去創業,而是要跟著劉備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性格決定命運,有的人就想普天之下,唯我獨尊。有的人雖然能力很強,但就想做一個追隨者,輔佐者,因為這才是最適合他的。就像打遊戲的時候有的人就喜歡打輔助一樣。

    二是《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忠君思想比較濃重,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流淌在血液裡的。一心只圖扶劉興漢,不可能自己創業去稱王稱帝。

  • 10 # 胖哥扯史

    說實話,哪怕是現在,做一個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也比當個創業者,整天發愁資金鍊要強得多!

    一、跟著別人乾的好處

    跟著別人幹,風險小很多。舉個栗子,赤壁大戰前,魯肅對孫權說,所有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獨老大你不行啊!因為像魯肅這種人投降曹操,照樣加官進爵,有啥影響?而孫權要是投降曹操,就不能享受所有人頂禮膜拜了,地位瞬間下跌,這等心理落差,誰能承受得了?

    所以,做個打工仔,選個好主公,老老實實聽話,挺好的!

    二、創業的難度

    創業維艱,可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

    諸葛亮確實是聰明,但創業光有聰明就行嘛?創業需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破釜沉舟的勇氣、百折不撓的韌勁……

    亂世當中,想要割據一方,起碼得先有一塊根據地,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然後整合兵馬、糧草器械、結交人才,想方設法壯大自己,又要確保自己不被吞併。

    所以,一般都是有一定底蘊的人,趕上時候才能創業。比如曹操,他一直在為朝廷效力,直到董卓亂政,曹操矯詔起義兵,這才開始有自己的力量,慢慢壯大,即使這樣,曹操前期也差點被揍得沒了根據地。

    諸葛亮家族勢力有限,再加上父母去世的早,他很難借勢而起,所以只能躬耕隴畝,靜觀天下大勢。

    三、諸葛亮不適合創業

    從諸葛亮的性格來講,他不適合創業,當個丞相正好。

    身為創業者,最重要的是用人。

    諸葛亮就不善於用人,馬謖是最好的例子。另外,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決斷,把自己累得一身病,飲食銳減,54歲就星落五丈原。

    創業者要靈活安排下屬各盡其用,而不是把自己累成狗。所以,諸葛亮平時裡自比管仲、樂毅,這不都是給人打工的嘛!諸葛亮對自己認識的很清楚。

    綜上來看,諸葛亮不自己創業,是正確的選擇。他和劉備,兩個人算是互相成全,諸葛亮幫助劉備,從新野小縣城發展到三分天下;劉備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施展空間,千古賢相名垂宇宙。

  • 11 # 山東濟寧孫偉東

    諸葛家族沒有號召力,不如劉備劉皇叔有號召力,能聚將,名正言順勤王掃寇。諸葛亮自己創業誰會幫他?他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

  • 12 # 十二十頁

    《三國演義》中創業最多的就是劉備了,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也不可能成功,劉備評價諸葛亮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所以說一諸葛亮的能力和實力自己創業肯定沒問題。但是,人各有志,諸葛亮的志向不是當老闆,而是當宰相。

    創業靠的是人脈和能力,對諸葛亮來說無論是論人脈還是能力,他都沒有問題

    1、諸葛亮的人脈圈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雖然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但這不是他老家,他老家在琅琊郡陽都縣,並且諸葛家族是個名門望族,最Hi好的當時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泰山當郡丞。並且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諸葛亮是老大,大哥是諸葛瑾,後來被孫權封為東吳大將軍。

    出身名門望族,人脈肯定不會差,不僅父親、兄弟的人脈廣,因為他姐姐讓他的人脈圈更厲害了,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家,姐夫龐山民的父親就是龐德公。並且龐德公非常欣賞諸葛亮,把畢生所學都教他了。

    這不僅是交到了好友,還找到了個厲害的老師。身處兩個大家族的諸葛亮,人脈想差,都很難。並且,諸葛亮取了黃月英,黃月英的父親是黃承彥,他和劉表是連襟。這些關係拉近了諸葛亮與錦州政界和軍界人士的距離。

    東漢末年,荊襄地區一共有六大豪族,分別為龐、黃、蒯、蔡、馬、 習。諸葛亮與其中四個都有聯絡,也正是因為這些人脈,接觸到的資訊多,瞭解的多,也為非常著名的“策劃方案”《隆中對》打下了基礎。

    2、諸葛亮的知識能力

    《三國演義》當時有一位老先生知道劉備選擇了諸葛亮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這個人就是水鏡先生,也就是諸葛亮的師傅。

    水鏡先生名叫司馬徽,正是他向劉備推薦臥龍與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

    水鏡先生收的徒弟很多,但是真正出名的就三個人,第一是諸葛亮,第二是龐統,第三是徐庶。透過這三個徒弟來看,這個師傅多厲害就不用說了。

    其實,司馬徽和諸葛亮相交很深,他知道諸葛亮是持法家治國之道。而劉表崇尚空談,曹操偏持儒道,江東與劉表世仇,劉璋、張魯更不足道。這樣一來,最適合諸葛亮的主人就是也同樣崇尚法家的劉備了。

    最後,有了水鏡先生的教導,又有了龐德公的親傳,20幾歲便能作出《出師表》可見諸葛亮的能力、實力、人脈在當時都是屈指可數的。所以,諸葛亮要創業,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偏偏他卻在隆中隱居,等待賢主。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往那個目標發展,諸葛亮也不例外。

    諸葛亮在隆中的日子裡,除了廣交賢良,還吟詩作賦。諸葛亮經常唱《梁父吟》

    步出齊門外,遙望蕩陰裡。 裡中為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描述年輕時代的諸葛亮: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諸葛亮的志向是成為像晏子、管仲、樂毅這樣的人。

    管仲,春秋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擔任齊國的國相期間,按照法家的理念對齊國的內政和軍事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於公元前284年,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幾乎將齊國滅亡。

    晏子被稱為華夏第一相,從這三個人可以看出,諸葛亮就是想成為這樣的相國,而不是君王。所以說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和劉嬋的過程中,沒有一點篡位之心。

    在蜀中稱王作霸,遠不是諸葛亮所看得上的。只有建立千古之偉業,才是諸葛亮的志向,才是諸葛亮所追求的。

  • 13 # 陳小道

    古代文人就是文人,謀士就是是謀士,諸葛亮雖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但只是一身草芥,東漢末年,群雄四起,多數都是些有地位的人,像四世三公袁氏兄弟,手中多少有些人馬,名聲大,招兵買馬更為容易,所以更容易站得住腳。

    千里馬常有伯樂卻不常有,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只有少數人知道臥龍一名,所以他想單幹也是有一定難度。

    大樹底下好乘涼,只有藉助別人的力量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統領千軍萬馬,名聲大噪!

    諸葛亮最終選擇劉備也是被他真誠所打動,一生報效蜀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14 # 詩人銀盛作家

    吾觀三國二十餘年,諸葛亮為曹營介紹給劉備的,曹操一盤大棋,諸葛亮就是曹操的一顆重要棋子,手下無兵,無權,何來創業。

  • 15 # 初墨閱

    諸葛亮一介布衣,不去創業,只能加入劉備集團,其主要原因在於:

    1、自我定位“準”。他才智一絕,自比管仲、樂毅,個人才華之所向,便是輔助明公,說明他沒有野心,有自知之明,早就把自己定位為謀士或宰相,耕讀之時學習的內容也多數是參謀學,從而造就王佐之才,而非將才、帥才。其實、人就是要認清自己優勢,有自知之明。

    2、白手起家“難”。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即沒有像曹操那樣官宦世家而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天條件,也沒有劉備皇族後裔漢室宗親的基因與名望,更沒有孫氏兄弟割據地方的家族企業。另起政權,他名不正、言不順,也沒有那些官二代的人脈與資源,在那個年代是很難有號召力與出頭之日的,早晚會被其他勢力吞併。

  • 16 # bumptious王巍然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自己去創業呢?而是要跟著別人呢?

    很簡單,因為《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神化了的諸葛亮不具備自己創業的能力,所以只能選擇輔佐別人。

    首先,諸葛亮沒有當一把手的水平。從“揮淚斬馬稷”的事件上來看,他沒有用人的眼光;什麼事都親力親為,不放手讓別人去做,下邊的人哪裡還能有主觀能動性;再就是不懂得培養人才,雖然也提拔了幾個人,但是才能超過自己的卻不提拔,嫉賢妒能,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

    其次,諸葛亮沒有當一把手的條件。想要當一把手,最起碼手下得有人吧?得有振臂高呼萬人追隨的聲望吧?你一沒兵卒二沒影響力又不是正統,想做個諸侯也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算是對得起自己了。

    最後,諸葛亮沒有當一把手的魄力。當一把手是有風險的,萬一造反不成,引來殺身之禍又禍及親人那就不妙了。諸葛亮深深懂得帶頭人不好當,明哲保身是關鍵的道理。

    諸葛亮敗就敗在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上,連個二把手都沒當明白,又怎敢奢望自立門戶?

  • 17 # 故鄉的雲9681

    說到三國中,諸葛亮才華橫溢,智謀超群,神機妙算。很多朋友會有疑問憑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己獨打天下,為什麼還要跟在別人混呢?是他自己壓根都想不通還是他根本沒有那麼遠大的理想和野心呢?我個人分析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諸葛亮的志向不同。《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年少在隆中隱居時,在亭下抱膝而坐,好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的志向是當一名賢臣良將去輔佐別人,根本沒有說想到自己去當君主,所以他年少時志向已立決定了他不會自己創業。

    2.諸葛亮的身份所決定。諸葛亮是一介文人書生,知識分子,而非馬上徵爭的武將草莽英雄。而文人書生很難造反,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且一般都是文臣謀士輔佐馬上征戰的武將,很少聽說將軍英雄倒過來輔佐文臣的。

    3.他的出身決定的。三國當時很講究出身門閥,他出身很低只是一介村夫。他若起兵師出無名,沒有人會擁護,而劉備扯了好久才扯到是漢室宗親,大漢皇叔,這樣才找到一個合理理由起兵討賊,匡復漢室。而諸葛亮不行。

  • 18 # 兩壺酒90

    在三國時期,每個國家都表現出了自己爭奪霸權和互相爭鬥的能力。能充分發揮自己最大優勢的人有成功的希望。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沒有舉著旗幟去創造他自己的世界?

    可能有這些因素。首先,諸葛亮不是分離主義方面的強人。其軍事和經濟實力有限。雖然知識淵博,但毫無用處。

    第二,諸葛亮沒有足夠的雄心去主宰世界。作為第二代政府官員,對君主的忠誠佔據了主導地位,並將叛亂視為一種重大叛亂行為。後來,繼劉備之後,劉備也反映了這一思想,因為他稱讚自己是漢朝的一員,並協助劉備恢復漢朝。

    第三,諸葛亮是一個學者,不是一個武術家。在一個無節制戰鬥的時代,諸葛亮沒有這方面的技能。在亂世很難出名,它的吸引力也有限。這與劉備相去甚遠所以諸葛亮有自知之明。

  • 19 # 甘埠大叔

    諸葛亮不去逐鹿中原是受制於天時、地利、人和的侷限。難以成為創業之主。所以成為賢相才是他的佳選。具體分析如下:

    1、天時不在,諸葛尚幼

    首先,東漢末,王朝經歷極大的破壞,在內外交困,進入倒計時。但此時強大的國家機器,依舊高效兇狠。漢官威儀依舊是百姓心中的分量十足。

    所以參與逐鹿,就必須託以漢名,而此時諸葛尚在年幼,新曆父喪,逃難到姨夫劉表治下的南陽郡,所以年幼悲苦,寄人籬下;缺乏威望和勢力的他,根本無法振臂起事。即便起事,也不過是劉表的前鋒而已。假設他再不託已漢名,那麼結果就是他的名字都不會出現在三國志裡了。

    2、地利難覓、荊州四戰

    其次,荊楚秀美,自古是四戰之地。所以劉表盤踞於此,就成為曹、孫無限覬覦的物件。

    所以諸葛在此起事創業,不是讓劉表起殺心,就是被曹、袁拉攏。早早將自己置於危險中。他的一腔熱血,恐怕會成為袁、曹相鬥下,為劉表中立的潤滑劑。實在不是上佳之選,故此不如擇主而侍。

    3、雄主萬一,諸葛多智

    再次,軍閥兼併戰爭,都為統一而戰。弱肉強食中,只有萬中無一的雄主,才可堅持到最後的三國決賽,而諸葛的性格很顯然不似雄主,所以與其創業“競標”,不如跟著劉備搭臺唱戲,成為“瀕臨破產的劉氏小公司”股東,更易實現人生價值。這樣才佔盡三才,成就傳奇。

  • 20 # sunjin6278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頂尖人才,集忠賢仁義禮智信於一身,是個十全十美的人物,也是後世儒生們追捧效法的物件。那麼諸葛亮那麼大才能,為何不自己創業卻跟著別人呢?

    這就要從多方面原因說起。一是諸葛亮祖蔭不茂。諸葛亮出身東漢一個沒落計程車族家庭,很早就父母雙亡,兄弟們只好跟著叔父過生活。後來叔父去世,年輕的諸葛亮也只能和自己的弟弟躲避到南陽鄉下,過著躬耕隴畝的生活。父祖們真的沒有給他提供可供自己創業的資本。而像袁紹,是四世三公出身,在河北就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其祖曹蹇雖是宦官,在宮內卻很有實力,其父曹嵩曾官至太尉,在山東也有一定的勢力家資;孫權更是不在話下,父親孫堅創業,其兄孫策開基江東,他坐江東之主,已歷三世,祖資雄厚。其他像以往的公孫瓚、孔融、呂布、袁術等人,都有一定的官資蔭資可憑,而諸葛亮創業卻沒有什麼蔭資可憑。二是忠心扶漢之志所在。諸葛亮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忠君愛國之心,驅使他立志要做像管仲、樂毅那樣的名相。漢朝建立已歷四百餘年,大漢正統早已在當時仕人心裡生根,做名相扶助漢室復興,恐怕早在其幼小心靈中已生成。三是諸葛亮出山晚。諸葛亮出生於181年,他出生時已是東漢之末,黃巾大起義,青少年時期,正是軍閥混戰之時,等到劉備三顧茅廬,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出山時,天下大勢已基本可定,北面曹操已統,江東孫權已定,眾多軍閥被滅,起家創業的黃金期已過,沒有創業資本的諸葛亮根本沒有一呼百應,應者雲集的能力。四是諸葛亮沒有創業資歷和創業團隊。作為出道晚的一介書生,沒蔭資可憑,沒資歷可依,更沒自己的團隊可靠。兩手空空的諸葛亮,只有投靠別人,透過為別人打拼,才能體現出自己生命的價值。當時曹操、孫權自不必說,劉備雖沒地盤,但他已有十幾年的打拼經歷,有了自己的享世聲望,也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創業團隊。

    在諸葛亮的印象裡,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孫權非劉姓正宗,劉表劉璋皆非創業之主,唯有劉大耳,有聲望有資歷,志趣相投,且有三顧之恩。經權衡再三,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諸葛亮,懷揣興復漢室之志,兩手託清風明月,也只能選擇跟隨劉備創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不買德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