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膽騎俠
-
2 # 360度精彩歷史影片
歷來很多人提及漢景帝一般會想起“文景之治”和”七國之亂“,而我此答只能先繞開這類傳統印象,從兩個角度去評價我心目中的漢景帝。
一、政治上承上啟下的重要人
漢初高帝到劉徹這整個階段,其實是君主專制集權政府構造的過程,本質是君權的建構過程,文、景、武歷經三代建立起真正的君主專制正規化,其中關鍵就在於:“如何加強君主權力”和“如何治理好國家”。
劉啟上承漢文、下接劉徹,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就如何加強君主權力和治理國家這個問題,劉啟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打擊諸侯王國
漢初高帝施行郡國並行的制度,諸侯王國國土廣袤,可自置官吏(諸侯國相除外)、自鑄幣、在漢法之下有自己獨立的法律,諸侯王華人口也有嚴格的分割,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具有極強的獨立性,而這毫無疑問對專制皇權是具有極大的挑戰和威脅。
1、劉啟一朝對於諸侯王國開始進行全面打擊,用晁錯策進行削藩,由是激起諸侯王叛亂,七國之亂的規模也凸顯了諸侯王國的強大勢力,某種程度來說此戰不得不打,不打難以定天下。七國之亂雖然代價巨大,可是也直接打垮了諸侯王國對於漢廷的威脅。
2、戰後劉啟繼續對諸侯王國官制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去諸侯丞相改為相,由金印改銀印;大量取消諸侯王國官職,以彰顯中央王國高下從屬之別;剝奪諸侯王五百石以上官吏的自置權,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令其許可權極大的縮減。同時,還採用收支郡、眾建王國的策略,繼續削弱諸侯王國的實力。
自吳楚反後,五宗王世,漢為置二個石,去“丞相”曰“相”,銀印。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其後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
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
3、為進一步體現中央和王國官員的差距,在景帝中六年,變更漢廷部分列卿名稱,提升對應的秩級。
更命廷尉為大理,將作少府為將作大匠,主爵中尉為都尉。漢書百官表曰:“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長信詹事【集解】:漢書百官表曰:“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應劭曰:“詹,省也,給也。”瓚曰:“茂陵書詹事秩二千石。”為長信少府,【集解】: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長信宮則曰長信少府,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將行為大長秋,【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將行,秦官。”應劭曰:“長秋,皇后卿。”大行為行人,【集解】:服虔曰:“天子死未有諡,稱大行。”晉灼曰:“禮有大行、小行,主諡官,故以此名之。”如淳曰:“不反之辭也。”瓚曰:“大行是官名,掌九儀之制,以賓諸侯。”【索隱】:按:鄭玄曰“命者五,謂公、侯、伯、子、男,爵者四,孤、卿、大夫、士,是九也。”奉常為太常,【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典客為大行,【索隱】:韋昭雲:“大行,官名,秦時雲典客,景帝初改雲大行,後更名大鴻臚,武帝因而不改,故漢書景紀有大鴻臚。百官表又云武帝改名大鴻臚。鴻,聲也。臚,附皮。以言其掌四夷賓客,若皮臚之在外附於身也。復有大行令,故諸侯薨,大鴻臚奏諡,列侯薨,則大行奏誄”。按:此大行令即鴻臚之屬官也。治粟內史為大農。
歷經劉啟一朝,諸侯王國的威脅大大下降。
(二)打擊侯國勢力
漢高帝建立漢朝後,除分封諸侯王外,還分封了大量徹侯。漢初徹侯對比秦朝,不但有爵位世襲的權力,還封賜一縣之地作為封國(下文統一以侯國行文)。徹侯身居長安參議朝政的同時,還享有侯國的食邑,同時還用自治民、自置吏的權力。侯國由此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性。漢初侯國分佈比較凌亂,既有在漢郡也有在王國內,在王國內的侯國也容易和諸侯王進行勾連,而七國之亂時也有10餘侯國參與叛亂,可見其對專制皇權的鞏固也是一個威脅。
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
劉啟對於侯國又是如何進行削弱,大致應有以下幾個方式:
(1)徒侯國出王國,將侯國納入漢郡管理
景帝中六年開始,將位於諸侯王國的至少31個可考侯國全部遷移到漢郡,一方面解決了侯國位於王國境內難以監管的問題,又可以將侯國成為漢郡管轄的基層行政組織,進一步削弱侯國實力。至漢武帝初,從荊州松柏漢墓出土文獻可考,侯國的賦稅繳納、人口管理、徭役徵發等都已是漢郡直接管理,王國境內無侯國也成為西漢定製。
(2)調整管理徹侯的主爵中尉一職
主爵中尉應為景帝始設,漢初不置,不但張家山二年律令不載,而且其他史料也沒有景帝之前的關於主爵中尉記載。景帝先設中尉,後改都尉。而在中六年的官制改革中,主爵中尉改為都尉,而中尉的級別是要高於都尉,而在此次官制調整中,都尉僅僅是改名而未和其他官職一起提升秩祿,實際也意味著此官的重要性是下降,這也符合打壓侯國以及徹侯實力的政治需求,這和調整王國丞相的手法也如出一轍,這也意味了王國和侯國地位的下降。
至此,劉啟一朝對於侯國的限制也卓有成效。公允來說,劉啟在漢初專制皇權的制度建設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發展馬政
(1)劉恆時期曾三次減免田賦,劉啟即位後,將田賦減半定為國策,由十五稅一調整為三十稅一。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賜民爵一級。五月,除田半租
(2)延續了劉恆時期相對寬鬆的經濟政策,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豪強實力繼續攀升的負面影響。
吳楚七國兵起時,長安中列侯封君行從軍旅,齎貸子錢,子錢家以為侯邑國在關東,關東成敗未決,莫肯與。唯無鹽氏出捐千金貸,其息什之。三月,吳楚平,一歲之中,則無鹽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關中。
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3)改進了漢文帝一些不合(人)適(道)的刑罰。
景帝元年,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獄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詔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丞相劉舍、御史大夫衛綰請:“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猶以為威。
(4)繼續發展馬政,擴大馬匹養殖數量,充實壯大騎兵規模。
太僕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佈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官奴稗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
二、工於心計的大棋手
劉啟太子時期棋盤殺人的故事早已隨著七國之亂聞名天下。觀劉啟一生,涼薄無情、精於算計,每個人都如他棋盤下的棋子,一旦無用立即棄子,絲毫不會猶豫。
(一)棄子一:晁錯
七國之亂,源於劉啟和晁錯的削藩策。殺晁錯,一為漢景帝面對遠超預期的叛亂的惶恐不滿之心,二為平息功侯集團對於晁錯等人的不滿,安撫徹侯勢力進行平叛。三為堵絕諸侯造反的所謂藉口。所以說,晁錯之死,既因七國之亂,也不僅是七國之亂。晁錯和功侯集團的矛盾是他致死的主因,劉啟殺晁錯本質其實無外乎八個字:外安諸王,內撫諸侯。
比較無奈的是,殺就殺吧,不能給一個體面的死法嗎?到底從小把你教大,那麼多年的老師就一點情分都不講。
關於晁錯的問題,前文已有專門論述,如有興趣可移步閱讀。
為何賈誼,晁錯成為漢文帝、漢景帝削藩為諸侯王妥協的犧牲品? - 大灰熊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8174082/answer/987391255
(二)棄子二:劉武
前文已經提到過,劉啟其實預料到了削藩會引發諸侯起兵,而他也做好了響應的準備,那就是籠絡自己的同母弟:梁王劉武。梁國位置關鍵,如果支援劉啟將極大的提高勝算,反之倒向諸侯國則漢廷將失去關東屏障之地,直面諸侯王聯軍。
為此,劉啟有了一番精心設計,那就是先給劉武一個無法拒絕的誘惑:皇太弟。劉啟完全是自覺提出了這一個建議,以至於劉武和太后都心生歡喜,而這也能看出竇太后此時並未有干涉劉啟立儲的意圖,完全是劉啟為籠絡劉武的一種承諾。
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可是,這步棋還有後手,那就是外戚竇嬰。竇嬰既為宗室重望,又對社稷忠心耿耿,由他出面阻止,既有力度,又不至於受到竇太后記恨。這一出雙簧,非常成功。在隨後的戰爭中,劉武始終站在劉啟一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長時間獨自對抗七國主力,固守堅城,為周亞夫爭取到了最好的戰場時機。周亞夫按兵不動的背後,其實或許是劉啟希望梁王和七國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的打算。
是時上未立太子,灑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太后歡。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
戰爭勝利了,劉武沒有倒下,可是之前的承諾還在,而劉啟毫不猶豫的立長子劉榮為太子,堵住劉武皇太弟之路,劉武的命運也就此定格。
四年夏,立太子。
(三)棄子三:劉榮
作為劉啟長子,劉榮最大的作用,或許就是用來堵住劉武了。作為臨時人選,劉啟對他並不算十分屬意,為改立自己喜歡的劉徹(這裡不得不誇劉啟選接班人的眼光),劉榮的悲劇命運就此註定。
臨江閔王(劉)榮,以孝景前四年為皇太子,四歲廢,用故太子為臨江王。四年,坐侵廟壖垣為宮,上徵榮。榮行,祖於江陵北門。既已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榮至,詣中尉府簿。中尉郅都責訊王,王恐,自殺。
對親子殘酷如此,對寵臣那也一碗水端平。郅都就是把刀,用完了也就徹底廢了,逼死劉榮郅都必不能活。
而劉榮母慄姬史料雖有多妒被劉啟惱怒的記載,認為劉榮被廢和此事相關,可是根據陽陵考古報告,慄姬墓有東西兩條墓道。雖不如後陵四條墓道的規格,但已經相當不錯了,還比漢武帝“最愛”的李夫人多一條墓道(可見李夫人得寵也是一個疑問)。
(四)棄子四五:竇嬰、周亞夫
上文提到竇嬰幫助劉啟堵住劉武后,又在七國之亂中建立功勳,晉升徹侯。
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竇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之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竇太后因劉武事雖遷怒於竇嬰,可舉賢不避親,數次向劉啟舉薦竇嬰為相。
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竇嬰門籍,不得入朝請。
桃侯免相,竇太后數言魏其侯。
不知是否因為竇嬰和劉榮的關係,或是劉啟主觀上就很不喜歡竇嬰,七國之亂劉啟動可以讓竇嬰當保底,但相位卻絕不相與。而景帝那一封遺詔到底是否是給竇嬰的一個陷阱也不得而知,竇嬰為漢景帝賣命一生,結局著實不夠體面。
“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遂不用。
周亞夫也因功高震主,力護劉榮,最終也是悲劇收場。
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條侯,條侯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國除。
人生如棋局,劉啟是一個高超的棋手,無論執黑或白,均能超脫冷靜(涼薄無情)的進行抉擇,還是用兩大史家的評價做一個結束。
太史公曰: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贊曰: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
3 # 小二磨嘰
漢朝最厲害的皇帝之一,開創文景之治,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處置周亞夫,穩定身後的政治格局。為漢武帝打下良好的基礎。
-
4 # 子由拍案驚奇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王朝的第6位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親孫子。其父為漢文帝,這父子二人的時代就在歷史上被稱之為“文景之治”。
那麼,子由在此回答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漢景帝大家感覺怎麼樣,可以交流下?”
劉啟被立為太子的原因並不是他如何德才兼備,僅僅是因為他在皇子們當中居長。而我們想要真正的瞭解漢景帝其人,不妨從四個方面解析;
一,掄棋盤打死吳王太子劉賢
漢景帝劉啟成為太子之後,自然宮中呵護,上下伺候,這時候,就藩在外的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就來到都城,吳王劉濞這個人本來就生性跋扈,他的父親劉仲乃是劉邦的二哥,做為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能謙恭得了嗎?而做為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當然也就不會怎麼遜悌。
所以劉賢移到了都城,朝廷上也很重視,漢文帝就安排自己的太子劉啟陪著這位吳王太子劉賢。
本來,這是極其正常的安排,可是,誰能想到這大太子與小太子竟然因為紋枰博弈而打起來了,吳王劉濞這兒子自小就嬌生慣養,在楚地下棋,必須是百戰百勝,哪曾想遇到大太子劉啟這個也是個習慣百戰百勝的主兒?
懊惱之下,小太子劉賢就口出不遜,這當朝太子劉賢也不慣著他,抓起石頭棋盤,披頭就是一下,直接就乾死了吳王劉鼻的太子劉賢。
事情發生了,漢文帝只得厚斂這個吳王太子,然後派人一路送往吳王劉鼻的地盤兒。
可是沒成想,吳王劉濞看見送回來的是自己太子的屍體,竟然說,天下是劉家的,為啥非得埋在楚地?送回去,就埋在高皇帝的身邊!
這件事,為以後吳王劉濞決心造反,埋下了伏筆,也說明了此時的太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其心胸的有限,以及慣惹事端,又無英明決斷的性格。
二,臨事而懼,誅殺晁錯
劉啟繼位之後,是為漢景帝,這個時候,他開始欣賞一個臣下,也就是晁錯,因為晁錯精力旺盛,而且對於國家的大勢看的明白,漢景帝先是提拔晁錯擔任內史,接著,再晉升晁錯為御史大夫,在朝堂之上,這御史大夫可就是不得了,已經是位列三公的角色。
晁錯感激漢景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他殫精竭力的為朝廷籌劃,並且指出,漢初的分封制度現在已經危及漢朝廷的主體地位了,特別是吳王劉濞,蓄積勢力已經40餘年,招降納叛,壟斷鹽鐵,私自鑄錢,再不剝奪這些人的特權,削藩固本,天下就會迅速的呈現危殆之勢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漢景帝接受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先劃出吳王劉濞治下的會稽和豫章兩個郡,其它視情況緩圖之。
可是,吳王劉濞也不是尋常人,他一觸即跳,馬上聯絡其它各地諸侯王,大家都屬於難兄難弟,也不用劉濞細說慢勸,不想等著被漢景帝慢慢的抽筋,正所謂,吳王劉濞振臂一呼,其它諸侯王群起響應,大家也不說提反對漢景帝,只說“誅晁錯,清君側”,一時之間,刀兵四起,竟然有7個諸侯王參與叛亂,朝野上下大家都感到害怕。
這時候的晁錯成了眾矢之的,就連漢景帝都認為,捨出晁錯一人,就能平息7國諸侯王的憤怒之心。
於是,漢景帝同意了其他人的建議,設計殺死了晁錯,當然,吳王劉濞等人不會因為漢景帝殺了晁錯而停止進軍的步伐。雖然後來“七國之亂”得到了平息,但這絕不是漢景帝的功勞,而在西漢一朝遭遇到“七國之亂”的嚴峻考驗之時,漢景帝為討好吳王劉濞等人而殺害晁錯,這樣的事,能說漢景帝劉啟的人格沒有問題嗎?
三,卸磨殺戮一般對待周亞夫
上面我們說到漢景帝背棄大義設計殺掉了晁錯,仍然不能滿足吳王劉濞等叛亂者,情急之下,漢景帝想起自己的父親漢文帝生前囑咐自己,大事可以託付周亞夫這件事。
果然,受命在身的周亞夫率軍開始出擊,三個月內,就完全平息了7個諸侯王參與的“七國之亂”。
感激涕零的漢景帝又像最初對待晁錯一樣,開始不斷地提拔周亞夫,封周亞夫為太尉、丞相,恨不得每天相見、問候。
終究是歲月不能盡掩流沙的痕跡,漸漸的,周亞夫耿直的性格,開始觸犯漢景帝狹隘的心胸了。
漢景帝在繼位7年之後,想要廢掉太子劉榮,改立他人,找來丞相周亞夫商量。
周亞夫與其他一切自己認為被皇帝信任的人一樣,開始設身處地的替漢景帝考慮,阻擋漢景帝的廢長立幼行為,言語之間,漢景帝怒不可遏,對周亞夫開始起了厭惡之心。
接下來的一些事當中,周亞夫也以其耿直的性格得罪了竇太后等人。此時的周亞夫也感到自己大勢已去,動輒得咎,乾脆就稱病不出,以求避禍。
可是,漢景帝想最後試探一下週亞夫還能不能為其所用?如果周亞夫這次能夾起尾巴做人的話,就準備讓他輔佐太子,如果不能,就考慮除掉了。
於是,搞了一場宴會,周亞夫的面前放置了一大塊肉,但是,侍者按照漢景帝的吩咐,故意不給周亞夫配置筷子。
周亞夫再能隱忍他也是武將出身,做過丞相的人啊,就怒向侍者要餐具,這時候,漢景帝就冷笑著說,現在的情況你還有很大的抱怨嗎?周亞夫趕緊跪下謝罪,漢景帝就擺手讓他起來,昏頭漲腦的周亞夫羞憤交加,起身之後,竟然徑直回家了。
這又使得漢景帝發怒了,在他的授意之下,構織罪名,把周亞夫逮捕入獄,已經是風燭殘年的周亞夫在獄中不甘凌辱,索性絕食而死。
周亞夫其人自然有著他自身的問題,可是,反觀漢景帝對周亞夫的態度,足鑑其具有為人前後不一,動輒恩斷義絕,心胸狹隘的人性劣根。
綜上所述;子由認為,“文景之治”固然對於漢初強基固本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但是,漢景帝劉啟的為人處事,鄙陋之處甚多,以及其經國之術,也不過而而,所以,要審慎評議為妥。
-
5 # 笑看往事如雲
先論是非:害死鄧通,心胸狹窄。誅殺晁錯,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將周亞夫,可謂翻臉無情,心狠手辣。年少時僅僅因為下棋爭執,竟然以棋盤砸死吳王兒子,暴戾殘忍的性格很早就體現了出來。殉葬,他的陵墓陽陵挖掘出的殉葬坑長達好幾裡,殉葬人數多達萬人,而殉葬早在高祖時就廢除了。這就是為何文景文景,單單文帝有廟號而他沒有廟號的原因。
再論功過:其一,先說晁錯之死。晁錯明於國策,愚於人心,其實是自尋死路。在諸王均實力雄厚時攛掇景帝削藩,誰知諸王造反打的就是“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那時候漢庭之內不知道有多少人把他當做造反的罪魁禍首。其實那時明眼人都知道殺不殺晁錯諸王都不會停止造反,景帝此時有兩個選擇:殺或保。從一個君王的角度出發,保晁錯除了在一些支援削藩的臣子中落下一個好名聲實際沒有任何收益,而殺晁錯的收益就太大了:殺了晁錯首先諸王的口號就成了一個笑話,你不是“誅晁錯清君側”嗎?晁錯一死,漢庭就有輿論和道義上的優勢了,晁錯都死了,吳王等人再造反就徹底成了叛軍!所以晁錯非死不可。
其二,周亞夫之死。周亞夫掃平了七國之亂之後,其實就已經功高蓋主了,後期他身居丞相,權力越來越大,在景帝活著的時候都很難制衡,等景帝一死,朝廷將無人可制,所以為了繼承人的江山穩固,周亞夫也是必須弄死的。
其三:景帝對百姓還不錯吧,三十稅一這個稅率很給力,《史記》記載,在漢景帝統治時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意思是說國家糧庫中的糧食太多,堆積在一起不能散熱都發黴了,雖然感覺太史公舔的過於誇張了,不過那個時期百姓吃穿不愁應該還是能保證的。
結論:作為一個皇帝,景帝是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人來說,這種人現實中你遇到他一定要跑的遠遠的!鄧通是怎麼死的就不詳表了,只能說鄧通雖然是個gay,但他真的是個好人,純粹因為景帝自己小心眼就弄死了他,而且尼瑪你想想假如你是一小孩,你在跟隔壁小孩下象棋,下著下著吵起來了對面忽然掄起棋盤把你砸死了,你冤不冤?這特麼擱到現在妥妥的少年殺人犯啊
-
6 # 楊家郎創始人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第五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公元前180年劉啟被立為太子,其母竇氏被立為皇后。文帝崩劉啟繼位為漢景帝,劉啟繼位後提拔晁錯擔任御史大夫,並聽從他的建議開始削藩,七國之亂時劉啟重用周亞夫等將領三個月徹底平定叛亂,此後景帝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漢景帝執政期間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公元前141年劉啟病重,他自知大限將至,於是帶病為太子劉徹主持加冠典禮不久後病死未央宮,諡號孝景皇帝。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漢景帝與文景帝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度。
-
7 # 方大傑
漢景帝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他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他開創了一個光輝燦爛的盛世時代,建立了在當時可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大漢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還開闢了廣大疆域,奠定了其後兩千餘年的中國版圖的基礎。
-
8 # 小灰LX
"一提到歷史上的明君,尤其是非開國君主的明君,總給人同樣的印象。覺得他們都勤政愛民、關心百姓疾苦、能夠從諫如流,滿臉寫著溫良恭儉讓,簡直就是勤勤懇懇的勞動模範,古代版的傻白甜。實際上,傻白甜壓根幹不好皇帝這個職業,更不用說想幹好變成明君。一代明君正如《君主論》所講,要像獅子一樣勇猛,像狐狸一樣狡詐。
"今天寫的漢景帝就是這樣。但凡學歷史,沒有不知道“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和他爹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公然的明君,然而漢景帝道貌岸然的背後藏著另一幅不為人知面孔。
"(一)獅子一樣勇猛:充滿殺戮和殘忍
1、怒殺兄弟
"漢景帝還是當太子的時候,他的堂兄弟也就是吳王劉濞的太子找他下棋。吳太子這個人,一貫飛揚跋扈驕橫無禮,下棋下著,兩個人就爭吵起來,態度非常不好。漢景帝處理的方式非常直接,拿起棋具就把他打死了。。。打死了。。。打死了。。。
"史料沒有描寫當時漢景帝內心感受,估計就是兩個年輕人血氣方剛吵起來,一怒之下,就是揍他一頓出出氣,結果一不小心打死了。不論是初心有沒有想打死他,至少這是說明漢景帝性格暴戾,不是個好惹的善茬。
2、餓殺鄧通
"鄧通是漢景帝他爹漢文帝的男寵,兩個人基情四射恩恩愛愛。漢文帝還把鑄錢的權力交給鄧通,鄧通因此富甲天下,千年之後,王婆提及“潘驢鄧小閒”還把他當做財神的代表。後來漢文帝患癰,鄧通不愧是深愛他的人,經常為他吮吸患處。而漢文帝讓漢景帝為他吮吸,漢景帝就面露難色。後來漢景帝聽說鄧通的所作所為。在漢文帝駕崩之後,立刻沒收鄧通所有財產,讓他活活餓死在大街上。
3、騙殺恩師
"“七國之亂”爆發,為了讓七國“殺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師出無名,漢景帝毫不猶豫殺了自己的老師晁錯。而且是騙晁錯去上朝,在路上把他殺了。同時還把晁錯一家老小全部處死。
"雖說殺晁錯對局勢的平定很有幫助,但是採用這種欺騙和族誅的方式,也能看出漢景帝的殘忍和無情。順便提一句,七國之亂之後,也沒見他對晁錯本人或者家人有什麼哀悼補償。漢武帝在巫蠱之亂後,還知道自己錯了弄了個“思子宮”,兩人一對比,呵呵了。
4、逼殺長子
"劉榮是漢景帝長子,曾經被立為太子,後來太子被廢改任臨江王。再後來因為犯罪被抓,亮點來了,審問的官員是大名鼎鼎、旁人見了都打哆嗦的酷吏郅都。郅都對他審問非常嚴格,不讓他寫信給漢景帝謝罪,於是劉榮害怕自殺了
"問題來了,這個這事跟漢景帝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如果漢景帝想對兒子網開一面,可以換個性格溫良的人來審問,而不是以執法嚴酷出名的郅都。而且,當竇太后知道自己孫子被逼自殺的時候,要求處死郅都。漢景帝對此就說了一句話:郅都是個忠臣。庇護之情一覽無餘,很明顯就是漢景帝指使的借刀殺人。哎,親生兒子結局如此悲慘,可見漢景帝的冷酷無情。
"(二)狐狸一樣狡猾:善於謀略,總攬全域性
1、成就文景之治的盛世
"這是漢景帝名垂青史的根本。漢景帝在位期間,重農抑商,發展經濟:輕徭薄賦,輕刑慎罰;發展教育,打擊豪強。
"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削藩,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為兒子漢武帝的盛世霸業奠定了基礎。
2、知人善用,御人有術
"漢景帝在用人方面,絕對是有一套。在國家大政方針上,聽從晁錯的政治建議,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鞏固中央集權。軍事上,重用將軍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竇嬰、衛綰、李廣、程不識、袁盎等人才濟濟一堂。
"漢景帝同時也精通御人之道。為了拉攏弟弟梁王,漢景帝不惜說出死後傳位梁王的荒唐之話,梁王知道漢景帝說的是假話,但是心裡也很開心。達到漢景帝拉攏的目的。為了敲打將軍周亞夫,特意把周亞夫叫到宮裡一起吃飯,但是吃飯不給他筷子。此行此舉是為了告訴周亞夫一個道理,好好聽我的話,你才有飯吃。然而周亞夫沒有政治頭腦,無法領悟。結果媚眼拋給瞎子看。雖然敲打失敗,但也不失為一個好方式。
"漢武帝晚年喜歡幼子劉弗陵,僅僅是因為覺得劉弗陵像他。其實,漢武帝何嘗不像父親漢景帝。獅子和狐狸之道,漢武帝繼承的淋漓盡致。二人性格特點相似,但漢景帝沒有在歷史上留下惡名,被千古當做明君傳頌,也算是幸運至極了。
-
9 # 歷史名人物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裡,君主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幾乎掌握了天下所有人的生殺大權,而缺乏制約的君權在古代一直都十分任性,釀成無數慘禍。然而即使是這樣,古代依然出現了許多以仁慈著稱的君主,例如宋仁宗、明仁宗等等。
仔細研究這些仁君的生平會發現,有一位仁君很多作為不僅與仁君沾不上邊,甚至可以說是刻薄寡恩、天性涼薄,那便是西漢漢景帝劉啟。
即漢景帝
漢景帝都做過哪些刻薄寡恩的事情呢?
一、暴怒殺人
根據《漢書》記載: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吳。吳王慍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禮,稱疾不朝。”
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劉賢(名字有爭議)來長安朝拜,跟年紀相仿的皇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在一起飲酒下棋,結果劉賢嬌縱跋扈,下棋的時候對待劉啟不恭敬,血氣方剛的劉啟居然直接舉起棋盤就把劉賢給砸死了。雖然漢文帝大為震驚,卻沒有懲治劉啟,只是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
遺體到了吳國之後,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下葬呢!”又把遺體送回了長安下葬。吳王從此以後就不再恪守藩王的禮節了,稱病不肯入朝。漢文帝自知有愧,便默許了他的行為。
雖然這件事是吳國太子失禮在先,但劉啟直接殺人的方式著實有些殘暴,而且這件事也直接導致了西漢當時實力最強的吳國的不滿,為日後吳楚七國叛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二、冤殺恩師
《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上善之,於是拜錯為太子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晁錯在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充當他的智囊,陪伴教導他,實打實的是劉啟的恩師。劉啟即位之後,晁錯更是深得寵信,逐漸升遷至御史大夫,朝政上的事情也幾乎對其言聽計從,幾乎搞成了“二人轉”。不過,晁錯也並非無能之輩,確實提出了很多優秀建議策略,例如,主張納粟受爵,從而增加農業生產;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
然而,晁錯為鞏固中央政權而提出的“削藩策”操之過急,成了各諸侯國起兵叛亂的導火索。原本就對中央不滿的吳王劉濞就聯合了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等六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發動了叛亂,這便是西漢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一時間,晁錯成了眾矢之的,漢景帝翻臉無情,在晁錯上朝的時候突然下令殺掉他而且用的是極其殘酷的腰斬刑法。
晁錯被殺毫無疑問是個冤案,後世對於晁錯被殺的原因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漢景帝冤殺恩師的罪名是洗脫不掉了。
三、逼死親子
漢景帝早年寵愛嬪妃慄姬,兩人育有三個兒子,其中劉榮為長子。由於皇后無子無寵,因而劉啟沒有嫡子,劉榮便順理成章的被冊立為太子。後來在漢景帝姐姐、長公主劉嫖和漢景帝另一位嬪妃王夫人的暗中操作,加上慄姬性格直率、不大度,逐漸失寵;漢景帝最終廢長立幼,將太子劉榮廢為臨江王,立王夫人的兒子劉彘(劉徹)為太子,即後來的漢武帝,而劉榮實際上成為中國古代第一位被廢掉的皇太子。
雖然根據《史記·五宗世家》中的記載,劉榮是因侵佔宗廟土地獲罪而被當時的酷吏郅都給責問逼死的,但從事件的整個過程以及劉榮死後漢景帝的反應來看,史學界普遍認為劉榮是被漢景帝逼死的,目的自然是為新太子劉徹登基鋪路。劉榮是漢景帝的親生兒子,逼死親生兒子怎麼看都不是仁君的做法。
四、苛待功臣
漢景帝明知道殺掉晁錯根本不可能平息叛亂,但他還是殺掉了晁錯,不過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備戰,他任命大將周亞夫為平叛的統帥,前往山東平叛。
由於漢景帝弟弟、梁王劉武的堅守和大將周亞夫的出色指揮,吳楚七國之亂雖然聲勢浩大,也僅僅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平定了,尤其是周亞夫,他在這次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可謂是居功至偉。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次子,雖然漢文帝猜忌打壓周勃,但他對周亞夫卻委以重任,《史記》中漢文帝稱讚他為“真將軍”,而《周亞夫軍細柳》也成為千古名篇,成為將帥治軍嚴整的優秀典範被後世傳唱。
周亞夫治軍嚴整、軍事才華卓越、為人直言持證,可以稱得上是漢景帝時期國家的軍事支柱。但是,周亞夫卻因為直言持證、不畏權貴的性格作為而受到了漢景帝的猜忌,後來更是受到兒子買甲盾的牽連,被冤入獄,因受不了屈辱絕食而亡。漢景帝在對待周亞夫的問題上雖然有多方面的考慮,但處理結果令人不寒而慄,苛待功臣、刻薄寡恩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幹過這麼多刻薄寡恩之事的漢景帝為何歷史名聲反而很好,甚至得到了仁君的稱號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他與其父漢文帝劉恆共同締造了古代大一統時代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顧名思義,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兩代在位期間治理天下的成果。文景之治的美名最早出自《漢書景帝紀》“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然而史學們提到文景之治大多把漢文帝作為重點,漢景帝則是因為史籍中的一句“景帝遵業”成了漢文帝蕭規曹隨的繼承者,加之其刻薄寡恩的事沒少幹,其子漢武帝光環太亮,漢景帝甚至被後世看成是庸主、中主。實際上,漢景帝和雍正帝及其相似,都是容易被忽略,但起了承上啟下關鍵作用的君主。
image.png
上圖_ 西漢前期形勢
漢景帝在文景之治起到的關鍵作用有哪些呢?
一、繼續“輕徭薄賦”併成為定製
西漢建立之初,整個天下經歷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戰亂分裂,之後又遭遇了十幾年的秦朝暴政、三年滅秦戰爭、四年楚漢爭霸,社會民力已經透支到極致,國家經濟十分凋敝。因此,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依據道家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到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更是將這個政策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漢文帝時期曾經兩次下詔“除田租稅之半”,將漢高祖時期的田稅從“十五稅一”降低到“三十稅一”,指農民田畝收成的三十分之一上繳國家。
景帝二年(前156年),又下詔:“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漢景帝繼續執行了“三十稅一”,更重要的是他從此將“三十稅一”作為漢代的固定政策,這是中國古代田稅最低的時代。漢文帝時期曾下詔“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漢景帝在前155年又在其父的基礎上,將成年男子服徭役最低年齡提高了三年,減少了百姓服徭役的整體時間。
二、嚴厲抑制豪強
漢文帝崇尚黃老學說,注重“無為而治”,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農業生產,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社會貧富分化問題。因為在“輕徭薄賦”、“弛山澤之禁”等政策下,佔有土地最多的豪強地主獲利最多,而漢文帝過於寬厚的性格和施政風格無疑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這些豪富、功臣、地主們逐漸膨脹,佔有社會大量財富,使用著數量極多的奴婢,消耗著大量的勞動成果,還瘋狂地兼併著土地,導致大量的自耕農民破產流亡。
漢文帝其實也發現了這些問題,他曾經重用賈誼,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反對豪強淫侈之風、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等等。然而,賈誼的這些主張嚴重損害了權貴們的利益,被他們指責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而漢文帝為了謀求朝局穩定,最終無奈將賈誼流放到了當時還非常潮溼荒蕪的長沙,賈誼懷才不遇、抑鬱而終,死時年僅33歲,為後世留下了“屈賈誼於長沙”的嘆息。
漢景帝即位之後,在抑制豪強的政策上明顯要比他父親嚴厲的多,面對豪強權貴毫無懼色,採納晁錯的建議,重用了郅都、王溫舒、嚴延年、寧成等所謂的酷吏,痛扁不法豪強。《史記》、《漢書》均記載過當時的情況,稱“流血十餘里”“餘皆股慄”“豪強肋息,威震旁郡”等。極大地打擊了豪強權貴的囂張氣焰,在一定程度維護了耕農的利益。
三、積極改進其父廢除苛法的不當之處
文景二帝都比較能夠吸取秦朝短命的經驗教訓,對於秦代自商鞅變法以來的一些過於嚴苛的法律。例如,歷史上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就發生在漢文帝時期,促使漢文帝廢除肉刑中的黥、劓、刖三種,後來又廢除了連坐法和誹謗妖言罪。然而,漢文帝雖然刑法仁慈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大問題,甚至不僅沒能實現減輕刑罰的目的,反而加重了。最為典型的就是廢除肉刑之後的替代刑罰。
這裡解釋一下,黥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成為犯罪標誌再也洗不掉;劓刑則是將犯人的鼻子割掉,嚴重影響顏值、侮辱人格;刖刑是指指砍掉犯人的左腳、右腳或雙腳。很明顯,這三種肉刑會讓受刑人留下永久性的標籤,對其人格造成極大侮辱。
漢文帝廢除這三項肉刑之後,改用笞刑(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和服徭役的刑罰,具體規定是:黥刑改成修城牆(男)、舂糧食(女),劓刑改成笞三百下,刖刑改成笞五百下。
表面上看,刑罰的確減輕了,但根據《漢書·刑法志》 的記載:
“是後,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
可以看出,漢文帝及其手下的大臣在制定笞刑數量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犯人的承受能力,被笞刑三百到五百的人大多數被當場打死了,僥倖活下來的也成了殘廢,漢文帝的仁慈被執行變了味。
漢景帝很明顯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即位後立即下詔:
“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
他將笞刑的數量先後兩次減少,最低降到了一百,還明確規定了受刑部位必須是臀部(此部位肉多肉厚,抵抗力強),笞刑的刑具規定了長度、寬度和厚度,還不準有竹節以免打的時候太疼,行刑的時候中途不得換人(指的是打人者不得中途換,這樣打累了之後,力度會越來越輕,被打者就越來越輕鬆),在這些更加具體實用的規定下,刑罰徹底減輕了,因此絕大多數都能保證活下來,不變成殘廢了。
此外,漢景帝還強呼叫法的謹慎、藉助“賣爵令”及“黷罪之法”等有效措施,給特殊罪犯一些照顧。
可以看出,漢景帝的施政風格是在“無為而治”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些“法治”的影子,真正將輕徭薄賦、減輕刑罰等仁政措施落地實處,讓廣大的底層百姓得到了些許好處。他那些刻薄寡恩甚至有些殘暴的行為則是集中在統治集團內部,與百姓無關,而且客觀地說,雖然漢景帝的這些刻薄寡恩的做法雖然的確有他的過錯,但他更多的是在保證權力是順利交接、維護國家統治的穩定(為漢武帝劉徹的順利即位),與其貢獻比起來,微乎其微。
該行仁政時措施得當,該殺伐果斷時毫不留情。總體上來說,配得上仁君之名。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他成功延續了文景之治,為西漢政府和漢武帝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高效的執行機制,成為漢武帝開疆拓土、威震四海的巨大動力。
事實上,歷史上也不存在真正的仁君。在封建社會的框架下,一味的仁慈忍讓也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會出現養虎為患的現象,前秦宣昭帝苻堅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
10 # 小城微影
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蘇轍曾經有過這樣評論過漢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意思是說,漢景帝心胸狹隘、薄情寡恩,毫無容人之量,跟他父親漢文帝沒得比,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而且還逼死過大將軍周亞夫。
人總有過失,人無完人。我感覺漢景帝總體來說功大於過。
-
11 # 楚邑散人001
漢景帝是否是一個軟弱的皇帝,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在困惱著大家,說他軟弱,主要是因為他的親生母親要求他立弟弟為儲君,卻不是自己的兒子,而吳楚七亂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爆發和結束的,總而言之,關於漢景帝的所做作為,大家幾乎都是褒貶不一,但其實在歷史的評價上,漢景帝是一位不錯的皇帝,更不會把他定義成軟弱的皇帝,至於原因,咱們下面就來一起看看。
首先,大家千萬不要被電視劇誤導,漢景帝可是有文景之治的美譽,與先帝漢文帝一起穩定了大漢江山,逐漸走向繁榮,而且漢景帝劉啟,哪怕是在母親的淫威之下,依然毅然決然的選擇去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甚至還解決了漢文帝都沒有徹底解決的吳王叛亂,由此可見,這漢景帝劉啟,絕對不是軟弱無能之人,早在漢文帝時期,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正在與吳王的世子下棋,受到侮辱後,一氣之下,竟然把吳世子給打死了,這讓吳王好不生氣,傷心欲絕下,堅決不接受兒子的遺體。
這也是七國之亂爆發的源頭,在此之後,吳王就開始告病在家,從來都不會去看皇帝,漢文帝因此派人調查後,才知道吳王的生病是假的,於是就扣押了吳王派來上朝的的使者,可是吳王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兄長的兒子,正經的皇親國戚,而且這麼多年以來,在他的治理下,吳地的發展已經是越來越好,甚至可以說,早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國,完全能夠獨立,老百姓的生活富庶,每年進貢給朝廷的東西也是吳王出的最多,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朝廷來說,吳王已經是不能小瞧的勢力,野心也逐漸暴露,甚至連他的兒子都敢公然侮辱當朝太子,這本就是大不敬。
而吳王,仗著自己的屬地發展迅速,在當地有著極高的聲譽,居然以下犯上,挑起七國之亂,劉啟繼位之後,吳王因為兒子的事情,對他更是不尊重,這件事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劉啟也趁機,削弱各個諸侯的勢力,這自然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所以在吳王的帶領下,他們反叛了,而劉啟當然也知道吳王的野心,也知道他想拿當初兒子的事情來當做正當藉口,可漢景帝可沒有就此服軟,他見吳王打著誅殺晁錯的旗號反對朝廷,就搶先一步把晁錯殺死,如此一來,他們若還是造反,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因此毫不留情的派兵鎮壓,成功的削弱了諸侯的勢力。
並且,劉啟也透過這件事情,吸取教訓,決定加強朝廷的中央統治,不能讓他們各自壯大,擁有這樣鐵腕的帝王,又怎會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皇帝呢!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漢武帝又怎會有那樣好的基礎,成就千古霸業。
-
12 # 冰鎮的哈密瓜
劉啟 ,漢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於代地,是高祖的孫子,漢文帝劉恆的兒子,母親是竇氏。劉啟出生時,父親劉恆在代國為代王。劉啟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劉恆為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前180年,劉恆被擁立為後,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繼病。劉恆即位數月,公卿大臣請立太子,而劉恆諸子中劉啟最大,於是就被立為太子,母親竇氏被立為。
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了“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
劉啟在位16年,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劉啟駕崩,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漢景帝劉啟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
13 # jieWANG8888
漢高祖劉邦將自己的子侄們分封在全國各地為王,給他們很大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想依靠這些諸侯王的勢力來鞏固漢朝的天下,這些王爺們只要不犯大罪,王位就可一代代地傳下去。後來每換一個皇帝上臺,就要封幾個諸侯王,到漢景帝當皇帝時,已經封了28個諸侯王。
這些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諸侯王們,各人有各人的領地,在自己這一片領地上,他們就像皇帝一樣地發號施令,沒人有權過問。日子一長,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的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土,有的自己開採銅礦鑄錢,有的甚至想當皇帝。
御史大夫晁錯是個很有眼光的人,他覺得,諸侯王的勢力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控制,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對國家不利,便向漢景帝上書,分析諸侯王的功勞與過錯,建議把他們的領地收回一部分,削弱他們的勢力,勢力小了,即使發生動亂,也不會帶來多大損失。漢景帝早就看出諸侯王的勢力太大,想採取措施加以控制,便同意晁錯的建議,委託晁錯具體辦理。
晁錯先從楚王劉戊下手,說他不遵守孝道,在太后去世期間還飲酒作樂,應該殺頭,可從輕發落,削掉部分領地,景帝將楚王的東海郡收回。晁錯又將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分別削去一部分封地。
在準備再削吳王劉濞的封地時,發生了動亂。
吳王劉濞聽說了楚王、趙王、膠西王都被削了封地,心想很快就要輪到自己了,不如借這個機會造反,說不定還能夠擴大自己的地盤。
劉濞做好準備,果然聽說朝廷要來削奪自己的封地,心中大怒,立即要發兵造反,但又怕自己的力量太單薄,便給20多個諸侯王分別發出通知,說奸臣晁錯當權,要對我們劉家的天下不利,我們不如乘機起兵,逼皇上殺死晁錯。
吳王的通知一發出去,已經被削去了封地的趙王、楚王、膠西王早就窩了一肚子的火,立即表示同意,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發兵響應。七個藩王約好了時間,一同舉兵,先向最近的梁王劉武發動進攻,打出了誅滅晁錯的旗號,矛頭直指長安,這就是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曾做過吳王劉濞丞相的袁盎和晁錯有仇,便透過竇嬰的關係向漢景帝建議:“七國發兵,目的是要殺了晁錯,並收回削地命令,只要皇帝接受這個要求就行了。”漢景帝本來已派周亞夫領兵去平定叛亂了,聽袁盎這麼一說,心想:“既然殺了晁錯就能罷戰,何必捨不得呢?”袁盎還向漢景帝表示,只要殺了晁錯,自己保證能去勸吳王等人收兵。漢景帝便派人秘密地殺了晁錯,然後派袁盎做使者,勸吳王、楚王等收兵。
袁盎帶著皇帝的使節,來到吳王劉濞軍前,對吳王說:“晁錯已被殺死了,皇帝也不再堅持削奪諸侯王的封地了,請你們快退兵吧!”吳王劉濞大笑:“我早就想當皇帝了,不乘這個機會下手,還等什麼?你當我真的只想殺一個晁錯嗎?”他不但不同意退兵,還把袁盎關了起來。漢景帝知道了真情後,一面後悔不該殺了晁錯,一面命令周亞夫趕快出兵。
周亞夫到了滎陽後,會齊各路人馬,在各個要道處佈置了軍馬,擋住吳王和楚王的大軍,不讓他們前進,卻又不和他決戰,雙方對峙起來。過了幾天,周亞夫命令自己的主力大軍向後退出三天的路程,吳王和楚王見周亞夫大軍向後撤退,以為周亞夫害怕了,更加輕敵,連忙通知其他幾個諸侯王奮力前進,自己和楚王率軍緊追在周亞夫的軍隊後面。
周亞夫退夠了以後,又命令士兵駐紮下來,教士兵關緊營門,不和敵人決戰,如果敵人進攻,就用弓箭將他們射回。吳王的軍隊急得不得了,衝了好幾回大營,都被弓箭射住,白白丟了許多人的性命。
在和敵人相持的時候,周亞夫又派出兩支精兵,繞到敵人後面,把吳、楚兩軍的糧草全部搶了過來,能運的運走,運不走的就地燒燬,吳楚大軍幾十萬,一天沒糧就急得嗷嗷叫。不幾天吳楚聯軍便軍糧斷絕,吳王父子兩人悄悄地逃走了,士兵們也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周亞夫乘機發動進攻,楚王兵敗自殺;吳王逃到東越,被東越王誘殺。
吳王、楚王一死,其他各小王侯紛紛投降,不到三個月,“七國之亂”
便被周亞夫平定下去了。
-
14 # 斌哥居丹霞
漢景帝劉啟是漢高祖劉邦的親孫子,漢文帝的居長子,也是西漢王朝的第6位皇帝,在歷史上,父子兩人被稱為“文景之治”。
劉啟在位期間做了幾件大事,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消藩建議,漢朝藩王過多、形成混亂,懲治消藩鑑定了基礎。平定七國之亂穩定朝廷政局,對社會發展提供了穩定基礎。
漢景帝劉啟能夠按照父親漢文帝劉恆的治國方針繼續施行中央集權方針,鞏固政治秩序,著力發展農業,減輕徭賦,刑罰等,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從漢高祖劉邦分封劉姓諸侯王,到漢文帝劉恆溫和政策,過多的加封劉姓諸侯王,沒有其它勢力相制衡,導致景帝劉啟時期 諸侯王勢力急速膨脹,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給政局穩定埋下了隱患。
劉啟小時候性格暴烈,再一次跟吳世子下棋博弈時,兩人發生爭執,皇太子劉啟抓起棋盤將吳世子砸死,從而引發劉濞怨恨,為以後起兵留下了隱患。
前元三年(前154年),爆發了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判亂,史稱吳楚之亂。吳國有銅礦可以錯錢幣,煮海鹽、免賦稅,吳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使劉濞也產生了政治野心,也為自己兒子之死報仇。當漢文帝派人將吳世子的屍體運回吳國時,劉濞憤怒拒之,無法埋葬,然後又返回埋在長安。在漢武帝時期劉濞就疾足不好,漢文帝也不責怪,就賜予茶几、手杖敬而敬之,准許他用上朝,劉濞不識好歹反而驕橫。
漢晉帝繼位以後,劉濞日益驕橫,反而更加明顯了,這時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以歸漢廷直接統治。他就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速度),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
(前154年)開始消藩,昭書送到吳國,劉濞就誅殺了朝廷派來的郡級官員,以“清君側”為名便告各諸侯國起來聯合發難。其部隊發展到二十萬人,西渡淮水與楚軍會合,訊息已傳到長安。漢景帝立即啟用周亞夫率眾將迎擊吳楚判軍。
後來的發展,漢景帝為換取七國罷兵,聽信謠言把晁錯斬殺滅九族。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均以西漢中央集兵和諸侯王國關鍵性的戰爭,就勝負分明,叛軍已失敗告終。漢景帝大膽啟用賢能將才,策略得當,當時有民心所向支援,得利於漢朝建立以來偃武修文、與民休息,恢復社會經濟發展,讓老百姓生活有所提高,這都是快速評定七國之亂的有利條件。
經過這次事件的平定,抓住有利時機廢掉一些諸侯王,把諸侯王國的郡地大量削減,收為中央直轄郡管理,由高祖時的十五即增加至四十四郡,加強中央集權。收奪鹽、鐵、銅等資源及有關租銳,減少諸侯王具有對抗中央的物質條件基礎。
後來大力扶持農桑種植紡織,遷徙農民均分土地,修渠引水便於土地灌溉,安撫民力發展農業。
根據租地稅頒佈“令田半租”,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為三年,縮短服役時間,這個規定一直沿用到西漢昭武時代。在大力的推行,減輕刑法,尤其是廢除一些肉刑改革,當不正當之處修正。大力發展養馬業,以備農耕和作戰使用。在教育領域比較突出的就是文翁辦學,首創了郡國官學,弘揚文教禮儀,打擊豪強。推出墾戍邊防之策,減輕農民的徭役之苦。
漢景帝的過錯也不少,後宮立儲爭奪混亂,血腥爭奪。以莫須有的罪名,逼死周亞夫與冤殺晁錯,立場不穩定,寡恩忍殺,心胸狹隘,慣於過河拆橋。
這些過錯,作為一個治邦帝王是避免不掉的事,必須要犧牲一部分政治力量。
綜上所述,漢景帝繼承父親文帝的“文景之治”的執政理念,進而發揚光大。在這些基礎上,著重推行農業經濟發展,廢除一些不適合當時社會的刑法,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推進文化教育建設和禮儀推廣。且綜合提升國力,社會穩定,對平定七國之亂和打擊匈奴邊防侵擾,得到了有力的支援。
積極削藩、收奪郡治,加強中央集強,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減少社會政治不穩定因素。
編輯
搜尋
王娡和田蚡下場
吳王劉濞為什麼失敗
漢景帝為什麼選劉徹
王娡為什麼怕竇太后
吳王劉濞結局
漢景帝有多富
-
15 # 小望手寫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文帝劉恆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 ,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兒子,前157年繼位,在位16年,在軍事上削除藩王割據,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統治;在經濟上繼承發揚文帝的國策,勤儉治國、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大力發展生產,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
七國之亂時,藩王們造反的理由是“誅晁錯、清君側”,景帝誤聽袁盎之言殺了功臣晁錯,本想著殺了晁錯藩王們就沒有了造反的理由,就可以平息叛亂保證國家安全,結果事情並沒有如他所願。 錯殺晁錯這件事確實是景帝的一大敗筆,一方面反映出了他剛當上皇帝時在政治上的幼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耳朵軟”性格特徵。景帝的“耳朵軟”還表現在他聽信館陶公主的蠱惑廢了薄皇后和太子劉榮,不過幸運的是因為他的“耳朵軟”卻成就了一代偉大的帝王漢武帝劉徹。休養生息,以蓄民力,恢復國家人口及生產力;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夯實邦本基礎;打壓地方豪強及削藩,加上中央集權,為國家長治久安消除隱患;最終選對了一個雄才大略的後繼之君。
他的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的,人無完人,景帝一生雖也有象錯殺晁錯這樣的錯誤,但瑕不掩玉,他仍不失為一代有作為的明君。他在位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力發展農桑,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百姓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他還下令將田租減掉一半,將十五稅一降到了三十稅一,這一新的田租稅率從此成為西漢定製。他推遲漢朝男子服徭役的年齡,縮短服役的時間。而且他重用了周亞夫這樣的名將,並對他們十分尊重,實行馬政,使漢王朝的馬匹數量大大增加,為後來漢武帝徵匈奴奠定基礎。
回覆列表
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為西漢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4日—前141年3月9日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歲,其正式諡號為“孝景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景帝”,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崩於未央宮,二月癸酉(3月18日)葬於陽陵(今陝西高陵縣西南)。為漢文帝劉恆長子,母竇皇后。他在位期間,主要是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和他父親文帝統治時期合稱文景之治。
生平經歷
劉啟為漢文帝劉恆長子。劉啟出生時,父親劉恆為代王,母親竇姬為妾。前180年,呂太后駕崩,陳平、周勃等人誅滅諸呂,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嫡母代王王后早已逝世,而她所生的世子也在此時病死,劉啟成為父親劉恆事實上的長子。同年正月,劉啟以劉恆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其後,母親竇姬亦被立為皇后。
劉啟為太子時性格剛烈,因與吳國太子劉賢下圍棋(一說六博)發生爭執,而拿棋盤打死了劉賢,漢文帝敕命送遺體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劉賢的父親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回吳國埋葬!”遂又把遺體送回長安埋葬,以示對朝廷的不滿,從此劉濞怨恨劉啟。
前157年7月6日(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7月14日(丁未),皇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七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叛亂,欲奪天下。晁錯政敵袁盎獻策景帝,誅晁錯以平叛亂。景帝“嘿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有丞相青翟等一眾臣子劾奏晁錯。景帝“制曰:‘可’”,令中尉以上朝議事為名,誘晁錯上朝,行中錯道,至東市,中尉宣漢景帝劉啟詔書,當場腰斬晁錯。但晁錯死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佔領了不少土地。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竇嬰鎮壓,前後三個月即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前元六年(前151年),皇后薄氏被廢。第二年(前150年),廢太子劉榮。同年四月,立王氏為皇后,隨後立王氏的獨子膠東王劉徹為太子。
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文景之治。
漢景帝的陵墓──陽陵
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景帝崩於未央宮,遺詔賜予諸侯王與列侯駿馬兩匹、吏二千石、黃金兩斤,吏民戶百錢;又命放出一批宮人,使其歸家再嫁。景帝享年48歲,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二月癸酉(3月18日),葬於陽陵。景帝崩後由皇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人物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之不以為漸也。”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評價景帝以德待臣子、鼓勵耕作,面對吳楚之叛,引領將領翦除逆賊。但是平叛的周亞夫,受到景帝的猜忌,倉促下獄,這對於一個治理國家的明君來說,是很可惜的:‘【索隱述贊】景帝即位,因脩靜默。勉人於農,率下以德。制度斯創,禮法可則。一朝吳楚,乍起兇慝。提局成釁,拒輪致惑。晁錯雖誅,梁城未克。條侯出將,追奔逐北。坐見梟黥,立翦牟賊。如何太尉,後卒下獄。惜哉明君,斯功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