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鰲了個拜

    1.“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乾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 “先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眾發笑。並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1.“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12.“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4.“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15.“葷口”——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16.“發託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

    18.“倒口”——相聲術語,是指相聲裡模擬方言,也稱“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20.“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眾,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餬口。

    21.“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22.“鋪網”—— 即後來發展的“墊話”。

    23.“唱哏”——即”柳活”。

    24.“髒哏”——即“葷口”。舊相聲中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25.“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標準形式,雙簧附屬於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著坐著,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於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著,蹲著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著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著,隱蔽遮臉。

    26.“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將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將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範疇之內,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臺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只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 (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將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27.“檔”——有一些名氣的相聲演員組合搭檔,用相聲界的行話說,叫做幾個“檔”,如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就一檔,侯寶林一檔,我馬三立也算是一檔。

    “挑籠子”——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揹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臺扮戲,臺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幹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28.“刨著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衝突,在敘述中反覆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聲”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聲”、“多人相聲”都是解放後出現的名稱。從前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為說,二人為逗,仨人為湊,四人為哄,五個人就亂了。”

    30.“泥(ni四音)縫兒”—— 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 ,顧名思義,來往於甲乙之間,起著連線作用。

    31.“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32.“摳溜”——即數來寶。

    33.“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眾說走了。

    34.“念年兒”——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35.“火年兒”——指聽眾很多。

    36.“門長”——相聲界裡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37.“活”——段子

    38.一塊"活"——一個段子

    39."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40."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係.

    42."包袱"——笑料

    43.“下掛”——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碼前”——快一點

    47.“碼後”——慢一點

    48.“格念”——別說了

    49.“杵頭”——錢

    50.“拋杵”——給錢

    51.“杵門子”——要錢

    52.“對託”——正合適

    53.“黃調”——不搭調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頭”——嗓子

    57.“圓粘”——招徠觀眾

    58."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蠱”——發生問題

    61.“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62.“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63.“攢兒亮”——心裡明白

    64.“對兒春”——對口相聲

    65.“單春”——單口相聲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買賣”——掙錢多

    69.“冊子”——臺詞本子

    70.“醒攢兒”——覺悟了

    71.“稀溜綱”——逗趣的話

    72.“疃春”——相聲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觀眾走了

    76.“盤兒尖”——面孔漂亮

    77.“撇蘇兒”——哭

    78.“瓤”——餓

    79.“念啃”——沒吃飯

  • 2 # 一朵小呆呆

    電影中的特務接頭就喜歡講“黑話 ” 大英雄楊子榮跟土匪們也是“黑話”連篇

    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已經紅遍大江南北,所謂春典,乃舊時江湖人彼此間相互聯絡交流的一種特殊的語言,亦稱隱語、行話、切口、黑話……它是中國流民社會群體出於不同文化習俗與交際需要,而創造的遁辭隱義的特殊隱語。

      在江湖社會中,各種集團或群體往往會透過見面禮節;隨身物品的攜帶、擺放程式;飲食坐臥的規矩;以及廳堂的佈置來暗示主客雙方各自所要表達的意圖。但僅僅這些還不夠,最終的交流仍需要透過春典這種特殊的語言手段來徹底表達雙方的意思。

      春典實際上是江湖人的第二語言系統。其內容豐富,應有盡有,囊括了從身體部位到社會職業,以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禮節、交往等各種元素,如果兩個江湖人在使用春典交談的時候,不懂的春典的第三者即使完全聽到,也會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兩個人在說什麼

    這個起源說法也各異,一說是最早的江湖行話分南北兩派,南方江湖行話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兩派之間沒法溝通。後來融合南北的行話,將“南春”和“北典”統稱為“春典”。還有一說,這個詞本是“唇典”,就是嘴上的典故,諧音叫成了“春典”。

    在過去,北京的天橋一帶是撂地演出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民間藝人最集中的地方

    相聲裡的“春典”大部分是曲藝行通用的。以前是撂地演出,也就是當街買藝,也沒個後臺,你說句什麼觀眾都能聽見,可是總有兩句揹人的話想說,怎麼辦呢,就說春典。

    說了一段,該收錢了,要囑咐小徒弟一聲,你喊“收錢”?觀眾也許就溜了,就得說“託杵”,等笸籮過來了,觀眾面兒上過不去,就得給個三分五分的。再譬如要下雨了,小徒弟那一嚷:“哎喲,要下雨!”,給觀眾提醒了,得,人都走光了。就得說“要擺金了!”要是撂地,就趕快把活往短了使,立刻收錢,要是上面有棚子的場地,就得問夥計一句:“覺擺?嗨擺?”就是問小雨大雨,要是先來小雨,就把活拉長了使,等下大了,誰也走不了啦,慢慢收錢。這也是生存的智慧。 作為藝人之間的交流手段,“春典”也起到了江

    大師也有春典故事......

    眾所周知的相聲大師馬三立早年在濟南“走穴”,想找個說相聲的場子,可都已經被佔滿了。倒是有個變戲法的場子圍著的觀眾挺多,於是馬三立便想“借地”用用。在那位戲法藝人斂完錢後,馬三立雙手抱拳:“您辛苦,辛苦了!”

    戲法藝人也趕緊回禮:“辛苦,辛苦!這位兄弟,有事?”

    馬三立和戲法藝人都說了“辛苦”二字,這是江湖上的規矩,因為“見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嘛!

    馬三立立即回答了戲法藝人的話:“我們哥兒倆從天津過來,是‘圌春’的,這幾天‘念啃’,您能否‘賞個穴’?”

    馬大師天生一副幽默頭臉

    顯然馬三立說的是“春典”。

    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我們是說相聲的,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您能否把演出的地方讓我們用一下?”

    戲法藝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來,您二位佔我的地兒!”

    馬三立就這樣在濟南“借地”演出,解決了一時的燃眉之急。試想,如果他不會“春典”,這變戲法的藝人能把場子借給他嗎?“春典”的存在,保護了藝人的行業秘密,維護藝人自身的利益,也可以聯絡感情,相互交流,疏通江湖義氣。 好了,關於“春典”的介紹就到這裡,我們還是回到開頭那段吧,小女孩說的“撇蘇兒”就是“哭”,“瓤”就是“餓了”的意思,因為瓤是瓜果的中心部位,而且是空的;“念啃”,“念”是“沒有”,“啃”是“飯”,上啃是吃飯,念啃就是沒有吃飯;“挑漢兒”就是指賣藥的生意人,至於“治杵”則是“賺錢”,“尖局”就是“好”、“漂亮”的意思。

    這麼一來你就該弄明白了吧?

  • 3 # 花千羽娛樂文化

    大家好,我是花千羽娛樂。

    今天的問題是:相聲界有什麼行業“黑話”

    其實說行業“黑話”就是我們大家口中的“行話”,不管是做哪一行業的,都會有自己的“行話”

    今天我給大家整理一下,說相聲的“行話。

    湍春/疃春/摶春/調坎/吊坎兒:藝人見了藝人說行話就叫“湍春”,也可以說是調(diao去聲)坎兒或者吊坎兒

    春典行話

    滿春滿典精通行話

    現分兒行話管內行人叫“現分兒”是什麼意思?大概是現在賺幾個錢,現在就分了它,叫“現分”。

    控碼兒管外行叫“控碼兒”。

    水管窮叫“水”。火管富叫“火”

    朝翅子行話“朝翅子”,就是打官司

    蛇鞭“蛇鞭”,就是“捱打”,用鞭子打人,皮鞭子像條蛇,所以叫“蛇鞭”,捱打。

    翅子舊社會做官都戴紗帽翅兒,官叫“翅子”。

    撒託衣服叫“撒託”,嗨撒大褂叫“嗨撒”兒"

    帽子叫“頂天兒”,帽子戴在頭上,可不“頂天兒”

    疃春:說相聲。

    春口:說相聲。

    單春:單口相聲。

    對春:對口相聲。

    疃柴:說評書。

    念疃: 別說話。

    葷口:庸俗的語言。

    春:逗樂。

    攣絲兒:彈弦兒。

    拐著:拉四胡。

    使短傢伙的:說評書。

    柳海轟兒的:唱大鼓的。

    使長傢伙的:唱大鼓的。

    怯的:京韻大鼓。

    清的:梅花大鼓。

    正的:鐵板兒大鼓。

    片子:雙簧。

    顯快:聯珠快書。

    口上的:蓮花落。

    摳溜:數來寶。

    使扁傢伙的:唱竹板書的。

    墊話兒:相聲即興的開場白。

    瓢把兒:相聲轉入正文過渡性的引子。

    正活:相聲的正文。

    底:相聲中掀起高潮的結尾。

    活:段子。

    一塊活:一個段子。

    點活:點節目。

    戳活:點節目。

    使活:演節目。

    逗哏的:相聲表演中的甲。

    捧哏的:相聲表演中的乙。

    量活的:相聲表演中的乙。

    一頭沉:對口相聲中主要由逗哏的敘述的說表形式。

    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係。對口相聲中甲乙互相爭辯的說表形式。

    泥(ni四音)縫兒: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

    撲盲子: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

    調(diao)侃兒:說行話。

    疃:說。

    倒口:說方言。

    怯口:方言。

    空子:外行。

    相家:內行。

    水:窮。

    火:富。

    念杵:沒錢。

    拋杵:給錢 。

    杵頭:錢。

    託杵:收錢。

    杵門子:能夠賺錢的說詞。

    流杵格念:就是一個錢都沒有的意思。

    對託:正合適。

    念嘬:不好。

    柳活:學唱的段子。

    盤兒尖:面孔漂亮。

    撇蘇兒:哭。

    念啃:沒吃飯。

    朝翅子:打官司。

    蛇鞭:捱打。

    翅子:官叫。

    撒託:衣服。

    嗨撒:大褂。

    頂天兒:帽子。

    出鼓兒:會出問題。

    牐棚了:陰天了。

    擺金了:下雨了。

    覺擺:下小雨兒。

    嗨擺:下大雨。

    腥的:假貨。

    尖的:真的。

    色堂貨:外國貨。

    瓤了:餓了。

    撬了 走了。

    穴頭:組班人。

    滾噘官 記錯了。

    切口:春點,又作"春典"。

    念年兒: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火年兒:聽眾很多。

    皮兒薄:容易使觀眾明白、發笑。

    皮兒厚:不容易明白、發笑。

    包袱兒:笑料。

    圓黏兒:招徠觀眾。

    下掛:重新編排整理。

    相兒:面部表情。

    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火啦:演出效果極佳。

    泥啦:演出效果不好。

    悶啦:抖出“包袱”後沒人笑。

    夯頭:嗓子。

    格念:別說了,別動了。

    馬前:快些說唱。

    馬後:慢些說唱。

    醒攢兒:明白了。

    出蠱兒:發生問題。

    鉚地:禁止演出。

    頂瓜:心裡緊張。

    叩瓢兒:磕頭。

    咧瓢兒:笑啦。

    聯穴:搭班演出。

    劈穴:拆班分演。

    攢兒亮:心裡明白。

    響蔓兒:名聲大者。

    綱口:說話。

    滾綱:說書人將書中人名說錯。

    混綱:亂說。

    黑板了:唱得沒板了。

    鬼搭牆:唱詞來回反覆。

    稀溜綱:逗趣的話。

    連環杵:唱幾句或說一段即斂一次錢,間隔很短。

    疙疸杵:觀眾格外多給的錢。

    硬買賣:能掙錢的藝術或節目。

    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對託:異口同聲。

    滾噘官兒:記錯了。

    越詞:唱段重複。

    越:在一臺演出中唱前邊人唱過的曲目,犯規之舉。

    折腰:指節目演出中間,因演員失誤而使觀眾情緒渙散。

    黏箔:開書館的人。

    詢家:聽書的人。

    提摟把子:書館夥計。

    擇毛兒:觀眾為說書人指正。

    鑽鍋:現學現演。

    過口白:鼓曲演唱中夾入的說白。

    碟子:口白。

    渾碟子:外省人用鄉音說書。

    海(hai):大、多。

    蹶(jue):小、少。

    攏蔓兒:票房組織的名稱。

    把兒頭:組織票房的負責人。

    攏子:裝道具及樂器的圓盒子。

    掌班的:藝人班社組織的領頭人。

    班底:演出組織中相對穩定的骨幹演員。

    賣單胳膊的:對班底演員的稱呼。

    單檔兒:不在班底之列的臨時搭班演員。

    大蔓兒:名演員。

    黃調:走調。

    串邪缽:到妓院演出。

    念家:盲藝人。

    亮家:明眼藝人。

    把點開活:根據觀眾的情況決定所演的節目。

    火:節目效果熱烈。

    瘟:節目效果平淡。

    抽籤兒:演出中陸續走掉一些觀眾。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觀眾離去。

    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相不錯賺:有名氣的演員必有其長處。

    樑子:評書及鼓書故事的梗概。

    柁子: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大關節和高潮處。

    釦子: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懸念。

    書道兒:評書或鼓書的內容大綱。

    長(zhǎng)夯兒:提高嗓音。

    落(lao)夯兒:壓低聲音。

    雜正兒:演出服裝的統稱。

    蔓子活:長篇大書。

    擰蔓兒:說完一部書又換另一部書。

    蹚蔓兒:按提綱口頭加工編說新書。

    蔓子海(hai):書越說越長。

    纂弄蔓子:藝人自己編書。

    鞭轟兒:打鼓。

    撅柳兒:小曲兒。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相聲界的行話。

  • 4 # 閒來一樂

    1.“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乾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 “先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

  • 5 # 薄荷大叔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發上來給大家參考。

      1.“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乾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 “先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眾發笑。並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1.“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12.“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4.“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15.“葷口”——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16.“發託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

    18.“倒口”——相聲術語,是指相聲裡模擬方言,也稱“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20.“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眾,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餬口。

    21.“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22.“鋪網”—— 即後來發展的“墊話”。

    23.“唱哏”——即”柳活”。

    24.“髒哏”——即“葷口”。舊相聲中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25.“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標準形式,雙簧附屬於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著坐著,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於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著,蹲著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著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著,隱蔽遮臉。

    26.“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將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將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範疇之內,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臺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只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 (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將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27.“檔”——有一些名氣的相聲演員組合搭檔,用相聲界的行話說,叫做幾個“檔”,如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就一檔,侯寶林一檔,我馬三立也算是一檔。

    “挑籠子”——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揹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臺扮戲,臺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幹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28.“刨著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衝突,在敘述中反覆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聲”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聲”、“多人相聲”都是解放後出現的名稱。從前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為說,二人為逗,仨人為湊,四人為哄,五個人就亂了。”

    30.“泥(ni四音)縫兒”—— 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 ,顧名思義,來往於甲乙之間,起著連線作用。

    31.“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32.“摳溜”——即數來寶。

    33.“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眾說走了。

    34.“念年兒”——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35.“火年兒”——指聽眾很多。

    36.“門長”——相聲界裡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37.“活”——段子

    38.一塊"活"——一個段子

    39."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40."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係.

    42."包袱"——笑料

    43.“下掛”——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碼前”——快一點

    47.“碼後”——慢一點

    48.“格念”——別說了

    49.“杵頭”——錢

    50.“拋杵”——給錢

    51.“杵門子”——要錢

    52.“對託”——正合適

    53.“黃調”——不搭調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頭”——嗓子

    57.“圓粘”——招徠觀眾

    58."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蠱”——發生問題

    61.“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62.“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63.“攢兒亮”——心裡明白

    64.“對兒春”——對口相聲

    65.“單春”——單口相聲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買賣”——掙錢多

    69.“冊子”——臺詞本子

    70.“醒攢兒”——覺悟了

    71.“稀溜綱”——逗趣的話

    72.“疃春”——相聲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觀眾走了

    76.“盤兒尖”——面孔漂亮

    77.“撇蘇兒”——哭

    78.“瓤”——餓

    79.“念啃”——沒吃飯一

  • 6 # 別扒拉

    1.“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乾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 “先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眾發笑。並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1.“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12.“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4.“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15.“葷口”——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16.“發託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

    18.“倒口”——相聲術語,是指相聲裡模擬方言,也稱“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20.“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眾,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餬口。

    21.“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22.“鋪網”—— 即後來發展的“墊話”。

    23.“唱哏”——即”柳活”。

    24.“髒哏”——即“葷口”。舊相聲中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25.“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標準形式,雙簧附屬於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著坐著,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於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著,蹲著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著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著,隱蔽遮臉。

    26.“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將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將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範疇之內,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臺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只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 (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將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27.“檔”——有一些名氣的相聲演員組合搭檔,用相聲界的行話說,叫做幾個“檔”,如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就一檔,侯寶林一檔,我馬三立也算是一檔。

    “挑籠子”——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揹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臺扮戲,臺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幹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28.“刨著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衝突,在敘述中反覆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聲”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聲”、“多人相聲”都是解放後出現的名稱。從前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為說,二人為逗,仨人為湊,四人為哄,五個人就亂了。”

    30.“泥(ni四音)縫兒”—— 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 ,顧名思義,來往於甲乙之間,起著連線作用。

    31.“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32.“摳溜”——即數來寶。

    33.“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眾說走了。

    34.“念年兒”——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35.“火年兒”——指聽眾很多。

    36.“門長”——相聲界裡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37.“活”——段子

    38.一塊"活"——一個段子

    39."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40."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係.

    42."包袱"——笑料

    43.“下掛”——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碼前”——快一點

    47.“碼後”——慢一點

    48.“格念”——別說了

    49.“杵頭”——錢

    50.“拋杵”——給錢

    51.“杵門子”——要錢

    52.“對託”——正合適

    53.“黃調”——不搭調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頭”——嗓子

    57.“圓粘”——招徠觀眾

    58."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蠱”——發生問題

    61.“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62.“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63.“攢兒亮”——心裡明白

    64.“對兒春”——對口相聲

    65.“單春”——單口相聲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買賣”——掙錢多

    69.“冊子”——臺詞本子

    70.“醒攢兒”——覺悟了

    71.“稀溜綱”——逗趣的話

    72.“疃春”——相聲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觀眾走了

    76.“盤兒尖”——面孔漂亮

    77.“撇蘇兒”——哭

    78.“瓤”——餓

    79.“念啃”——沒吃飯

  • 7 # farawayfrom146185822

      1.“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乾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 “先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眾發笑。並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1.“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12.“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4.“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15.“葷口”——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16.“發託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

    18.“倒口”——相聲術語,是指相聲裡模擬方言,也稱“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20.“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眾,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餬口。

    21.“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22.“鋪網”—— 即後來發展的“墊話”。

    23.“唱哏”——即”柳活”。

    24.“髒哏”——即“葷口”。舊相聲中陳舊卑賤庸俗的語言。

    25.“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標準形式,雙簧附屬於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著坐著,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於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著,蹲著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著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著,隱蔽遮臉。

    26.“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將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將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範疇之內,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臺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只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 (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將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27.“檔”——有一些名氣的相聲演員組合搭檔,用相聲界的行話說,叫做幾個“檔”,如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就一檔,侯寶林一檔,我馬三立也算是一檔。

    “挑籠子”——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揹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臺扮戲,臺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幹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28.“刨著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衝突,在敘述中反覆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聲”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聲”、“多人相聲”都是解放後出現的名稱。從前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為說,二人為逗,仨人為湊,四人為哄,五個人就亂了。”

    30.“泥(ni四音)縫兒”—— 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 ,顧名思義,來往於甲乙之間,起著連線作用。

    31.“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32.“摳溜”——即數來寶。

    33.“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眾說走了。

    34.“念年兒”——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35.“火年兒”——指聽眾很多。

    36.“門長”——相聲界裡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37.“活”——段子

    38.一塊"活"——一個段子

    39."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40."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係.

    42."包袱"——笑料

    43.“下掛”——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碼前”——快一點

    47.“碼後”——慢一點

    48.“格念”——別說了

    49.“杵頭”——錢

    50.“拋杵”——給錢

    51.“杵門子”——要錢

    52.“對託”——正合適

    53.“黃調”——不搭調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頭”——嗓子

    57.“圓粘”——招徠觀眾

    58."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蠱”——發生問題

    61.“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62.“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63.“攢兒亮”——心裡明白

    64.“對兒春”——對口相聲

    65.“單春”——單口相聲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買賣”——掙錢多

    69.“冊子”——臺詞本子

    70.“醒攢兒”——覺悟了

    71.“稀溜綱”——逗趣的話

    72.“疃春”——相聲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觀眾走了

    76.“盤兒尖”——面孔漂亮

    77.“撇蘇兒”——哭

    78.“瓤”——餓

    79.“念啃”——沒吃飯

  • 8 # 鄭捕頭

    從最早在100多年前相聲開始出現,就帶有非常重的江湖氣,如今儘管已經到了一個全新時代,但相聲界的江湖氣也還是有的。一般人所謂的相聲黑話,現在儘管並不怎麼說了,但相聲演員基本也都知道,演員之間偶爾還會用此開玩笑,但已經不作為日常溝通的方式。

    不過要是在舊社會,相聲演員之間說黑話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黑話是老百姓對這種語言的稱呼,對於江湖行業來說這叫做“春典”。

    春典有幾百條之多

    春典到底是什麼呢?

    它是江湖中人彼此聯絡交流的一種特殊語言,用只有行內人士才懂的詞彙,指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避免被外界瞭解他們之間所說的內容,這是對藝人的一種保護。春典算是一種專業術語,但相聲中的春典和當時江湖中說評書的,唱鼓曲的,還有算卦賣野藥的所用的春典基本相同,當然也有一些話是相聲獨有的。

    簡單說一些相聲的常用春典。比如“尖”,就是好、漂亮,“念”就是不好,難看,可以形容表演的好壞,也可以形容人的長相。還有一些在北京人題材電影中用到過,女人稱作“果食”,老太太叫“蒼果”。

    那麼,春典是怎麼來的呢?

    這些話是江湖中人的集體創作,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間之前就開始廣泛流行,後來經過不斷補充,到1940年代已經有數百條之多。春典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多,包括生活、生意、交際、思想、情感各個方面,分得非常細。

    馬三立靠說春典吃上飯

    那麼對於相聲行業來說,那時候的春典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呢?

    第一,春典被視為藝人身份的證明。比如相聲和快板書演員李潤傑當年從東北逃出來一度靠乞討為生,曾經有意向乞丐學習數來寶,乞丐用春典試問他,但是他沒有反應,乞丐就認定他不是江湖中人因此拒絕教他。

    第二,春典可以進行藝人之間的交流。1930年代,馬三立和搭檔去濟南某地撂地也就是街頭演出,但是發現已經沒有空地,他就用春典問旁邊的變戲法藝人,我們哥倆從天津過來,是“團春”的,這幾天“念啃”,您能否賞個“穴”?這意思是說,我們是說相聲的,幾天沒吃飯了,您能不能把場子借我們用用。對方聽後,慨然應允。

    第三,春典可以保護藝人的經濟利益。比如演出過程中如果演員發現有小偷想偷觀眾的錢包,就會說,“榮點,讓杵門子。”榮點就是小偷,杵門子就是收錢,那意思是說,我馬上要斂錢了,你別在這個時候攪合我們的買賣。小偷也屬於江湖中人,聽懂話也就不下手了。

    第四,春典可以代替一些難以啟齒的話。比如藝人們一起吃飯,有人想去大便,而且有行業外的女性在場,他就可以說我去撇山,這也就避免了尷尬。

    第五,春典豐富了當代社會語言。一些春典本來是行業內人所說,但由於它們生動形象,後來逐漸流入社會,被更多的人們使用,比如“火了”、“腕兒”、“走穴”。

    春典如今不宜多用

    當然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尤其是對於年輕相聲演員來說,他們懂的春典其實不少,但不到非用不可的時候是沒有必要說的,更不必以掌握的春典多為榮。

    早在八十年代,馬季就非常反對年輕相聲演員用春典來溝通。對於姜昆、馮鞏他們來說,說幾句春典顯得有些神秘好玩兒,但馬季不讓他們這樣說話,他認為春典應用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新時代相聲演員就要有新時代的樣子,不應該再說那些老氣橫秋的過時語言。

    如今這個時代,年輕相聲演員又空前多了起來,尤其德雲社還恢復了很多相聲傳統。春典這種東西可以作為了解的內容,但還是不宜多用,比起真正說好相聲,春典又算得了什麼呢?

  • 9 # 相聲苗力群

    “黑話”“行話”存在於許多行業,相聲界也不例外,甚至現在很多年輕的從業者都以說行話為榮,知道的侃兒多為榮……這個說實話我不理解

    首先作為一個從業者,我覺得行話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從業者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從業者的利益,但我不認為行話是值得鼓勵的東西,方便日常交流的我們可以使用,但沒必要滿春滿典,句句不離行話。

    在舊社會,藝人在街頭賣藝,屬於三教九流第九流的行業,可謂受盡冷眼與屈辱,在夾縫中生存!只求填飽肚子,有口飯吃。所以不得已才發明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來交流!

    行話是藝人的悲哀!一個誰都能欺負你的環境下,為了保護自己不得已才用別人聽不懂的話去交流。而現在相聲行業再次繁榮,藝人的生活也好了很多很多,在不涉及機密問題的情況下為什麼非要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呢?

    再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說,你坐在臺下聽相聲難道演員在臺上都說的行話?你聽不懂了?你既然聽不懂,還坐檯底下聽他幹嘛?當然在臺上對著觀眾說行話,那倆哥們也別幹這個了!

    我們在瞭解一個行業的時候,難道非要把他翻個底朝天才叫了解?這就好像有人去完某些小飲料廠以後,這輩子再也不喝飲料一樣

    聽誰的相聲可樂,您多聽聽,誰的不樂,您不聽,對不?您也不吃這口飯,何必要把這行最不願意讓你知道的東西弄明白呢?還是給藝人保留一點空間吧

  • 10 # 獵鯽者

    “黑話”“行話”存在於許多行業,相聲界也不例外,甚至現在很多人都以說行話懂的侃兒多為榮……這個說實話我不理解

    我覺得行話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從業者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從業者的利益,但我不認為行話是值得鼓勵的東西,方便日常交流的我們可以使用,但沒必要滿春滿典,句句不離行話。

    在舊社會,藝人在街頭賣藝,屬於三教九流第九流的行業,可謂受盡冷眼與屈辱,在夾縫中生存!只求填飽肚子,有口飯吃。所以不得已才發明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來交流!

    換言之,行話是藝人的悲哀,一個誰都能欺負你的環境下,為了保護自己不得已才用別人聽不懂的話去交流。而現在相聲行業再次繁榮,藝人的生活也好了很多很多,在不涉及機密問題的情況下為什麼非要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呢?

  • 11 # 秦仲義

    這種問題不好。當年連闊如老先生寫的《江湖叢談》描述這些事也是點到為止,不像現在有些人,為了博眼球,求關注,把行業內部的一些規矩公佈於眾。有一些行業內部的事情,外界沒必要去了解,也是對人家的保護和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遇到的渣男有多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