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暮卿孤影
-
2 # 公子笑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書生誤國,史上多矣,是讀書的錯嗎?治世賢相,也多是書生,聖人微言大義,講的原本就是牧民治國之道,只是易被曲解誤讀。不再一一舉例。但,只靠書生治國是不行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紙上談兵,紙上的東西要落實需要經過很多環節,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非常值得反思。不多說了。
-
3 # 杳杳無歸期
最誤國的就是明末的東林黨人吧。這些東林黨由江南大財閥財力支撐專門考取功名進入朝廷做官。進入朝廷後官官相護,維護江南大財閥的利益。在崇禎皇帝殺掉魏忠賢失去壓制東林黨人的砝碼後取得全面大權,他們表面都是忠義之臣,實際上貪贓枉法,聯合起來迫使崇禎皇帝取消江南商稅,加派土地稅,增加農民負擔,直接導致了明末農民起義使明朝陷於內耗,才給滿族入侵創造了機會。而在李自成攻入京城後他們的本來面目也表露無遺,可以說是真正的書生誤國。
-
4 # 歷史與戰爭
我看書生誤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所謂的書生是指哪些讀死書,思想迂腐,滿嘴道德文章,動不動就道德綁架別人的人。晚清的翁同龢就是代表人物。首先此人雖然是狀元出身,自然儒家經典爛熟於心,但是此人心胸狹隘,自詡清流,實則誤國誤君,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早年翁同龢長兄翁同書為安徽巡撫,時定遠為捻軍和太平軍圍困,同書棄城。次年,壽州團練苗沛霖因與其他團練仇殺而背叛攻壽州,同書允其請,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孫開泰、蒙時中首級交付苗氏,結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具折嚴劾,謂丟失疆土在先,受賊玩弄繼之,奏摺中更有“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句,筆筆刀刃,架當今於大義,置同書於不覆,具折人即為李鴻章。依大清律,同書被定“大辟”(斬首),實判流放西北,三年病死。其父翁心存亦急病死。有人便據此推測翁同龢與李鴻章同朝為官,此後一些列矛盾皆因此而起。在後來此人把持戶部時更對李的軍費各種掣肘。在國家大義面前作為狀元出身的人可見空有一腔道德文章,卻分不清公私那邊為重。確實是書生誤國的典型
-
5 # 大聯網科技
書生是按規律辦事,規律很多人都知道,很多情況大家在研究如何跳過規則。書生的辦法管理老實人,聰明人嘛,有點用,壞人嘛一點用也沒有。
-
6 # 歷史知事
嚴格來說,書生不會誤國,空談的書生才會誤國。 舉三個例子
1,翁同龢,同治光緒兩朝帝師,學問很大。甲午戰爭前,剋扣海軍軍餉。甲午戰爭爆發,慫恿光緒嚴令李鴻章出戰,多次參合海軍和淮軍將領,丁汝昌出戰前就被翁同龢判處了刑罰。戰後,他對徒弟文廷式說,我就是要借倭寇消耗李鴻章,整倒李鴻章。背後原因很簡單,翁同龢哥哥翁同酥被李鴻章參倒的。
2,朱允炆,身邊有方孝孺,齊泰,黃子橙。貿然削藩引發朱棣造反,身死國滅。建文朝的政策很兒戲,充滿了讀書人那種恢復周禮的迂腐之氣。
3,王莽,太后王政君的侄兒。西漢皇統三絕,王莽眾望所歸成為民選皇帝。王莽致力於恢復周禮,對各種官制,地名大肆修改,卻無力統治國家。赤眉綠林起義推翻新朝,王莽被砍頭,掛在西安城頭。
讀書沒有問題,把書讀死了,把自己腦子讀死了不會處理實際問題了,那就完蛋了。
-
7 # 雲爨孤魂
無聊的人,成天瞎BB。無論什麼型別的人都能在歷史上找出很多例子,以偏概全就是偏執型看法。誰教你認識字的?書生誤國你怎麼不做文盲啊?最好你家祖祖輩輩都不要認字不當書生,省得些成天在網路上瞎吐槽……
-
8 # 秦右史
崇禎被東林黨誤國,言官大多是打嘴炮,空談誤國。
崇禎帝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帝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太監曹化淳說: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李自成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崇禎帝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隨後周皇后自殺,刺死昭仁公主,砍斷長平公主手臂(金庸小說裡的獨臂神尼)。崇禎帝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后自盡。懿安張皇后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歷史不能假設,但崇禎是有機會翻牌的。第一次是南遷計劃,第二次是李自成要求議和。崇禎帝對李明睿說“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見計六奇《明季北略·李明睿議南遷》南遷不行:一是意識形態上的。士大夫階層長期被道統洗腦,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是錯誤的;
二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誰也不願意承擔這個罪過;
三是實際利益上的權衡。
悲壯的是,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徵、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
“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東林黨到底是救國還是誤國,或許人言人殊吧。陳遼《東林黨新論》稱:東林黨人“從不曾提出過救治國家的政綱”,“長於內爭,短於治國、治軍”,“他們與齊、楚、浙三黨、閹黨、與閹黨殘餘的區別之處,僅在於東林誤國,而東林的對立面則害國”。
可謂言之有物。
-
9 # 藍貓大耳朵
書生誤國,首推明末東林黨,其他朝代的書生無非誤一朝,明末東林黨卻是誤了整個中華民族,黨爭爭的是一人一族一黨之榮辱,卻可以不顧民族國家之興亡,最終出現的卻是錢謙益這樣跳水嫌水涼的無恥之徒。東林黨因為被閹黨趕盡殺絕不斷被洗白,君不見明末那幾任首輔,任人唯親,讓大明王朝最後的氣數被折騰光,東林把持朝野,主宰了整個民族的思想主流,看不見海外的騰飛,大航海的時代讓中華民族徹底淪為二流,吾輩只是惋惜,願中華民族再度重回世界之巔,配圖一張。http://chuye.cloud7.com.cn/20313619
附上之前製作的一份渣渣h5 ,講的是黃仁宇老師的萬曆十五年,也超喜歡陳寅恪老老師的作品,有大局觀,有滄桑感
-
10 # 朝文社
首先請出一位來自東漢的代表:第五倫!
這位出身戰國王族田氏的東漢書生,在當時和今天,都是赫赫有名,學問做的極好,品質更是極高尚,一輩子以為民做主為己任,優良業績一籮筐,治民反貪更是一把好手。時至今日,還是中國古代清官裡的楷模人物,能給的榮譽都給了。
但做清官,就一定只做好事?就是在第五倫歷經多年浮沉,終於調入洛陽城擔任司空要職時,新官上任的他,就以無比的好心,幹出一件差點坑慘東漢王朝的大壞事:強烈反對漢軍援救西域!
當時正是公元75年,匈奴大兵橫掃西域,東漢邊陲告急,耿恭將軍守著疏勒城苦苦支援。如此火燒眉毛的時刻,第五倫卻是神態放輕鬆,強烈反對漢軍救援西域,理由是這麼一塊沒價值的土地要來幹啥,放棄還能減少掉生靈塗炭!那正在西域血戰的大漢將士們怎麼辦?就是這位一直名望崇高的清官,說出了一句心寒齒冷的話:可以讓這些士兵們在西域戰死,就當為國盡忠嘛!
如果真照他說的做,東漢王朝苦心經營的西域國土,百分百就丟了,佔了西域的匈奴囂張撲向漢地,更絕不是危言聳聽。幸運的是,東漢王朝雖然在他的阻攔下,暫時打消了發兵的念頭,卻終於還是派出部隊接應,將耿恭將軍等人接進玉門關,是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十三將士歸玉門”的熱血一戰!而後在班超等大漢軍人的浴血死戰下。西域,終於堅守住了。雖說第五倫這個清官誤了國。但還不算太嚴重。
但接下來宋朝這位代表,卻是誤到嚴重:徐禧!
在文官治國的北宋年間,徐禧卻是文人裡十分有戰鬥力的一員,從年輕時就喜歡高談闊論,滿嘴慷慨愛國的大道理,且整天擺出淡泊名利狀,連科舉都不去考。一派高深莫測的謀士派頭。在王安石火熱變法的年代裡,他也順勢脫穎而出,就連宋神宗對他也無比寵信!
正是在宋神宗身邊,這位成日把開疆拓土掛在嘴邊,幾句話就把人說得熱血燃燒的愛國青年,也給宋神宗拍了胸脯:你派去西北的人各個無能,要是派我去,管保今年就滅了西夏。果然叫宋神宗熱血沸騰,不但委以他欽差重任,還把大宋朝苦心打造,戰鬥力以一當十的選鋒騎兵和八千匹良種戰馬全撥給了他,就等他勝利的訊息!
結果這位仁兄來到西北,出手就把對手西夏嚇一跳,直接在毗鄰西夏軍主力的地區修築起了永樂城,嚇得西夏都咋舌:你這不是送上門被我打嗎?果然幾十萬西夏軍猛撲了過來,把選址錯誤的徐禧死死包圍住,大難臨頭的徐禧卻還不自知,竟然繼續瞎指揮,開打就叫選鋒騎兵衝出去突圍,卻正突進人家的埋伏圈裡,可憐這支大宋王牌就這樣窩囊覆滅。然後一場慘烈的永樂城大戰,宋軍兩萬精銳戰死,數萬民夫被屠。王安石變法苦心積攢的軍事家當,幾乎被一戰賠光!
闖下大禍的徐禧呢?倒是戰死在沙場上了,可這有什麼用,希望落空的宋神宗,也只能氣的在朝堂上嚎啕痛哭!
-
11 # 愛看愛思考
整個大明朝的滅亡。就是和書生分不開的?從明初的,慫恿建文帝削蕃到,明朝末年的東林黨的黨爭之禍。都是文人的爭權奪利的鬥爭,為了權力和金錢
-
12 # 黑白郎君sc
東漢末年司徒王允,本來殺了董卓挺好,董肥肥的涼州軍在外等著赦令,你說一句首惡必辦脅從不究不就完了,司徒大人不知道腦子進了什麼水,來了個他們辦過錯事跟了董卓,直接把他們赦免了怕他們內心有愧,所以要讓他們受點罪再說。。。後來,李郭大鬧長安,司徒身首異處,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東漢政權再一次風雨飄搖,獻帝逃亡,後來被孟德佔了便宜
-
13 # 求圖55
又是“書生誤國”的說辭,書生都能推出來當替罪羊,明顯堂上無明君,朝中無能臣的節奏,書生都能誤國了,這國脆弱的不要不要的了!
-
14 # 憶日曦曉月畫什
首先要搞清什麼樣的人算書生,透過科舉考試而做官才算的話,就要從隋開始,彪斌千秋的多,當然為禍一朝的也不在少數,不否認因為史書是讀書人寫的美化了一些在文學上有影響的人。但書生誤國最為嚴重的要算明末的東林黨人!
-
15 # 蕭正天
趙括這個鍋背的有點慘,廉頗用防守對陣王齕,消耗的國內糧食吃緊,反觀秦朝,經過了商鞅變法和都江堰的灌溉,早就是國力大增,反而是趙國耗不起,只不過是廉頗資力老,又加上秦國的提醒,換下廉頗,啟用了少將趙括,然而,正是這一動作,讓秦國捕捉到了一個資訊,趙國要出擊,而針對這一動作,秦國秘密派遣白起前往前線,這可是有官方記載的,有洩密者,斬!白起,可是戰神級的人物,實施了誘捕的計劃,這在趙國一方,主將換了誰,都是同樣的結局。趙國是貪小便宜,吃大虧,秦國那是一城一池皆死鬥,何況是上黨這個兵家必爭之地。
-
16 # 歷史哨聲
說幾個吧。
首先是西漢。西漢可不是幾個書生誤國的問題,而是書生集體誤國,直到王莽建立新朝,開始儒家理想話化治理後,儒生才開始慢慢醒悟。
東漢讓貂蟬離間董卓和呂布的王什麼(不記得名字了)。殺了董卓後,沒有安撫西涼軍事集團,反而想要全數殺死,結果西涼兵造反,自己被殺,導致東漢滅亡。
北宋的李綱。李剛為首的主戰派既然主張對金國作戰,又不做好防守,沒有能力低於金國的攻打,導致北宋都城二次被圍,北宋被滅。
明朝的東林黨。魏忠賢是下層出身的人,能夠有千歲的地位,自然有其能力。魏忠賢是講究辦事實效,不同於東林黨過於強調愛護和保護自己的名聲。對於清談的東林黨,不做事就是最大最能保護自己的手段。最後明朝滅亡了。明朝末期出現這麼多的社會問題,內有李自成,外有滿洲,東林黨內不能平叛,外不能禦敵,連推出一個改革的措施都沒有。對比元朝末年的種種改革努力,明朝是什麼都沒有,大喊一聲亡國了,然後自殺就很偉大。
清朝的翁同龢。翁同龢因為自己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以開支困難為由,拒絕撥款給北洋水師整整六年,直到甲午戰爭。
翁同龢最大額的誤國是為打壓李鴻章的淮軍實力和北洋水師,挑撥光緒宣戰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導致清朝失去了東亞第一的國際地位,幾年後,英國放棄中國,和日本結盟。中國成為了二流甚至三流國家。
-
17 # 歷史不冷門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是怎麼談的吧。
《廿二史札記》中有一篇叫做《和議》,專門針對南宋初的政治形勢而作。開篇一句話就是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則有不可全執義理者,蓋義理必參之以時勢,乃為真義理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大道理雖然對,但只有和現實形式結合在一起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道理。否則就是空談。
南宋初,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領土被佔,作為臣子的當然會以報仇雪恨為信念了,這就是義理之說。但是以當時屢敗積弱之勢,抵擋當時氣焰正盛的金兵,並不現實。對於當時趙構等人而言,面對金兵南下,縱使終日漂泊海上,都惶惶不可終日,害怕金兵追上。幸運的是,因為各種原因,金兵北返,給南宋政權以喘息之機,得以整理內政,才在南方粗可自立。欲乘此“偏安甫定”之時,長驅北指,使強敵畏服,還土疆而歸二帝,恐怕並不是很現實的事情吧!所以在秦檜之前,朝廷就已經有和議的想法了。
但胡銓奏疏一出,均以屈己求和為恥辱,天下之談義理者,遂萬口一詞,牢不可破。但當時的一些臣子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獻言之人,與朝廷厲害並不相關,如若有事,便會脫身而去;朝廷之事,誰來負責。還有人認為,這些人都是大言誤國,以邀美名。
對此,各位是怎麼看的呢?
-
18 # 每天冷歷史
書生誤國的有很多例子,
首先是戰國時期的趙括
紙上談兵說的就是他,他確實也是飽讀兵書,自恃懂得各種兵法,只是沒有一次實戰經驗。他領趙國主力抗秦,最後失敗,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導致趙國國力大損。以致被滅。
三國時期
第一、馬謖失街亭
馬謖自認熟讀兵法,輕視對手,領了軍令狀去守街亭,他不顧諸葛亮的叮囑,最後導致街亭失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導致諸葛亮這次北伐失敗。不得已而退兵?
第二、楊修
曾經有一人才華橫溢,曾深得曹操寵信,後來卻死的很慘,他就是奇才楊修。楊修,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因出身於官宦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資過人,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楊修知識淵博,才思敏捷,其才華令曹操自嘆不如。
楊修自恃飽讀兵法詩書,多次揣度曹操心意而被殺。
-
19 # 杜少說歷史
說個冷門的吧,南宋初年的張浚。此人並非“中興四將”中的那個武將張俊,而是文官張浚。張浚一生志大才疏,人生大起大落。他於宋有功,但又每每在關鍵時刻“馬失前蹄”。他是堅定的主戰派,卻屢戰屢敗,幾次大敗都改變了南宋的國運。
一.經略西北:富平之戰,一戰丟關陝張浚,是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後代。靖康之變後,張浚恥於在張邦昌的偽朝出仕,聽聞宋高宗即位,便南下投奔趙構。張浚真正發跡始於“苗劉兵變”。建炎三年,趙構御營將領苗傅和劉正彥因不滿宋高宗趙構寵幸宦官康履、御營都統制王淵,遂發動政變,廢除趙構。張浚當時駐守在平江,就聯絡張俊(武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呂頤浩率兵前來,共同平叛。各軍彙集後,共推張浚節制諸軍。
順利平叛後,張浚被提升為知樞密院事,主管軍事。張浚素有大志,並且是堅定的“主戰派”。早在趙構巡行揚州之時,就上書“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詔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而在建炎四年,張浚有了經營川陝的想法。當時河南、河北淪陷,但是陝西卻大部分在宋軍控制之下,雖然在北宋亡國的過程中大宋最精銳的西軍損失很大,但主力尚存。張浚一到西北,就整頓西軍,仿古制登壇拜將,拜西軍宿將曲端為威武大將軍,西北軍事為之一振。但是,很快,張浚和曲端就發生了衝突。
曲端主張分兵自守,不時率軍騷擾金軍,而金軍在陝西補給困難,得不到食物就會後撤回河東就食,這樣宋軍就會取得主動權,待時機成熟再主動出擊一舉打敗金軍。而張浚卻想畢其功於一役,彙集大宋西軍主力與金軍決戰,一戰定乾坤。這時金軍著重建立對宋的軍事緩衝區,主攻方向開始向陝西轉移,進攻環慶。曲端派吳玠等人在彭原店抵禦,自己率軍屯駐宜祿。吳玠是名將,日後更是南宋第一任川蜀大帥,此時是曲端的副將。吳玠在開始取得勝利後,遭遇金軍主力的反擊,被迫後退。曲端退駐涇州,沒有增援。吳玠怨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則認為,前軍已敗,應該後退佔據險要。就這樣,二人相互彈劾。張浚藉此罷免了曲端。
很快,張浚就發動了決定大宋命運的“富平之戰”。建炎四年,張浚釋出攻金總動員令,想要收復被金軍佔據的永興軍(長安)。張浚初戰告捷,金國急派名將完顏宗輔、完顏宗弼、完顏婁室入陝。張浚認為時機已到,開始準備主力決戰。為了決戰,張浚集結了多少兵力呢?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為主帥),涇原路經略使劉錡、秦鳳路經略使孫渥,環慶經略使趙哲、權永興路節度使吳玠共5路大軍,步、騎18萬人,號稱40萬。並且預借川陝地區五年民賦,集中大量糧草錢帛,以供軍需。這一戰,基本賭上了宋朝的國運。
建炎四年九月,劉錫率五路宋軍進抵富平地區,以一片蘆葦沼澤作為屏障,與完顏宗輔相隔紮營列陣,給宋軍運糧的鄉民紮成小寨在宋軍外圍。其時完顏婁室尚未到達戰場,張浚卻自負的拒絕了諸將各個擊破的建議,認為宋軍人數佔優,遂與金軍約定具體會戰日期,想要正面將金軍一舉擊敗。到了日期,金軍也不出戰,藉此消磨宋軍的氣勢。張浚更加自大,送給完顏宗輔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三國志諸葛亮傳看多了的下場)。此戰主帥劉錫信心不足,臨戰前升起了威武大將軍曲端的軍旗,想借曲端的威名震懾金軍,結果被完顏婁室識破。金軍驍將完顏摺合率3000精騎突然出擊,用土囊在葦澤中墊出一條通路,突襲宋軍外圍的鄉民小寨。鄉民逃入宋營,衝亂了宋軍。完顏宗輔乘勢自領中軍,完顏婁室軍為右翼,完顏宗弼軍為左翼發起全面進攻。宋軍瞬間大亂,五路大軍各自為戰。但是,完顏宗弼(就是傳說中的四太子金兀朮)不愧為名將“經驗包”,主帥劉錫之弟,名將涇原帥劉錡奮力一戰,竟將完顏宗弼打敗。金軍左翼開始退卻,完顏婁室看到後,緊急率右路軍猛攻環慶帥趙哲,金軍復震。趙哲抵擋不住,隻身逃離,懷慶軍崩潰,由於各路宋軍被分割包圍互不支援,於是接連崩潰。宋軍被擊敗。
此戰過後,宋軍堆積如山的糧草輜重被遺棄,而金軍靠著這些補給,一舉攻下陝西五路大部分地區。名將吳玠聚殘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才勉強守住了陝西和四川的交界。從此,南宋徹底丟失關中平原,川陝防線變成了川蜀防線。而這一戰,對於本就畏金如虎的高宗趙構來說,更是慘重打擊。戰後,趙構說:“此後而議恢復,亦萎人之望起矣!倚秦檜以偷安,固勢所必然。”而張浚並沒有因此獲罪,戰後想要再次起用曲端,但是在與曲端有矛盾的王庶、吳玠的挑唆下,枉殺了曲端。
二.整頓淮西軍:淮西兵變紹興五年,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高宗趙構也有了點底氣,再次任用張浚為右相(左相為趙鼎),兼都督諸路軍馬。同年,著手整頓南宋幾大主力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楊沂中、吳玠的軍隊,一時間南宋軍威大振,頗有中興氣象。張浚鑑於戰場形式逆轉,積極準備北伐。之前“中興四帥”之一的淮西大帥劉光世,多次抗命,並且消極畏戰,趙構準備讓劉光世光榮退休,而將其“淮西軍”交給岳飛統帥,即“中興之事,一以委卿”。結果遭到秦檜、張浚反對。秦檜此時一味求和,自然反對。主軍事的張浚,雖然之前一直稱讚“唯岳飛與韓世忠可以託付大事”,但是在收編淮西軍一事上,卻動了私心。張浚曾問岳飛,可否把劉光世手下大將王德扶正,然後派文臣呂祉督軍。岳飛說,王德和酈瓊,都是劉光世手下大將,不分上下,扶正王德,酈瓊不會服的。呂祉一介文人,從來沒涉足過軍旅,不會服眾。張浚又問,張俊(中興四將之一)、楊沂中(趙構最信任的親信將領)如何?岳飛說張俊殘暴少謀,酈瓊最看不慣他。楊沂中跟王德差不多,怎麼可能駕馭淮西軍?要說劉光世雖然打仗不怎麼樣,但是馭人確實有一套。王德,武夫粗人,淮西軍第一悍將。酈瓊,棄文從武,頗具文采,淮西軍大將。這兩位互相看不起,但是就服劉光世。聽了岳飛的話後,張浚挖苦岳飛道:“我就知道淮西軍非得你才能收編”。氣的岳飛上書請求解除兵權。
《宋史 岳飛傳》: 詔詣都督府與張浚議事,浚謂飛曰: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為都統,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 飛曰: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眾。 浚曰:張宣撫如何? 飛曰:暴而寡謀,尤瓊所不服。 浚曰:然則楊沂中爾? 飛曰:沂中視德等爾,豈能馭此軍? 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 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耶? 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終喪服,以張憲攝軍事,步歸,廬母墓側。浚怒,奏以張宗元為宣撫判官,監其軍。張浚最終還是任命王德為淮西軍主帥、酈瓊為副帥,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淮西軍。結果,當年八月,多次上書表示不服的酈瓊殺督軍呂祉,率四萬淮西軍、裹脅十萬百姓叛逃偽齊。淮西防區瞬間真空。關於張浚這個主戰派為什麼會如此處理淮西軍的問題上,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認為,張浚雖為都督諸路軍事,但是手下並無“實兵”,而岳飛頭銜中有“宣撫諸路”,侵奪了他的“都督諸路軍事”的權力,因此張浚想派文臣呂祉操控淮西軍,實際上是想將淮西軍變為自己的“實兵”。這一說法,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因為張浚當時還身兼右相,位列宰輔,就算無“實兵”,諸路軍馬也還是聽他節制。但無論如何,“淮西兵變”使得南宋損失了五大主力部隊之一,影響極其惡劣,兵變後張浚引咎辭職。
三.隆興北伐:縱容手下內訌淮西兵變後,張浚依舊是堅定的主戰派,上書要求北伐,因此被秦檜記恨,多次被貶。直到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才再次起復督戰。對於張浚的軍事能力,高宗趙構是心中有數的。趙構曾說:“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複用兵,極為生事。”但宋孝宗即位後,主張北伐中原。因此再次啟用主戰派的張浚主管軍事,為樞密使。宋孝宗甚為看重張浚,言道“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
張浚主管軍事後,於隆興元年開始北伐,是為“隆興北伐”。其實這次北伐,無論是宋孝宗,還是張浚,都明顯準備不足。經秦檜近二十年的專權,南宋軍隊已經遠不是岳飛在世時候的軍隊了,軍中名將凋零,軍務廢弛。朝中大臣也多數不支援北伐。這時,張浚以僅存的名將李顯忠為主帥,以邵宏淵為副帥,全軍八萬人從淮西開始北伐。李顯忠率軍進攻靈璧,邵宏淵進攻虹縣。結果李顯忠順利攻下靈璧,邵宏淵卻沒攻下虹縣。最後還是李顯忠派降卒去勸降才拿下虹縣。邵宏淵心胸狹窄,性格爭強好勝,覺得沒面子,於是越發嫉妒李顯忠,並且也恥於居李顯忠之下。孝宗皇帝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邵宏淵向張浚表示拒絕李顯忠的節制。在這種時刻,張浚非但沒有訓斥邵宏淵,反而答應了邵宏淵的無理要求。從這一點看,即便到了晚年,主持了一輩子軍事的張浚仍舊不是一個合格的帥臣。至此,北伐大軍徹底分裂為兩支,各打各的。
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淮北重鎮宿州,邵宏淵不予配合。等到李顯忠攻進了宿州城,邵宏淵才出兵搶功。邵宏淵要將宿州城裡錢帛全部拿來賞賜給士兵,李顯忠不同意。這時,金軍主力十萬反攻宿州城,李顯忠率部苦戰,但是邵宏淵拒絕支援,軍心浮動,已經有了潰敗的跡象。夜間,邵宏淵部將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不戰自潰。金軍趁勢進攻,李顯忠殺敵二千餘,終於獨木難支,宋軍就此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無數。宿州舊郡名符離,故稱“符離之潰”。宿州失敗後,隆興北伐徹底破產。宋孝宗第一次北伐就遭此打擊,信心大失,被迫議和。
隆興二年,張浚感到抗金無望,請求致仕。同年八月,張浚病逝。張浚一生都積極主戰,以克復中原為己任。但是,他是典型的“志大才疏”。長於戰略眼光,但短於戰術實施。其一生參與的幾件大事,都影響了宋朝的國運,改變了歷史走向。南宋朱熹曾評價張浚:“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裡,忘了那裡”。“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應該是張浚一生最合適的寫照了。
-
20 # 赤誠子
這個“書生誤國”歷史上其實還真的挺多的。
基本上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幾個關鍵人物,給皇帝出餿主意,而導致亡國滅種!
最早期又出名的應該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但是趙括根本算不上書生,他出自將門世家,父親就是著名大將。他自幼熟讀兵法,又是將二代,在那個時期將軍是可以世襲的,父親死了他兒子就能繼承。
如果趙括能多上幾次戰場,總結些帶兵打仗的經驗,我想以他的天賦遲早能成為一時名將。
只是不知道是哪個人才,會推薦趙括這沒有一點帶兵經驗的將軍,去率領數十萬大軍抵禦白起率領的秦軍。
秦朝末期誤國的關鍵人物是,胡亥,趙高,李斯。也只有李斯能算是書生
李斯的一世英明也毀在了晚年!
北宋南宋都毀在皇帝自己手裡,卻讓書生們背了鍋!
明朝第二代皇帝的權利糾葛,是最出名的“書生誤國”,建文帝的三大重臣,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三位書生得政策基本都是對的,削番也是勢在必行。
最後輸就輸在領軍大將李景隆身上,擁有優勢兵力還有民心後方,不止打贏燕王,最後在燕王兵臨城下,直接開城投降了。
簡直一點節操都沒有啊,對比方孝孺滅了十族也不皺眉頭!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差點就“書生誤國”了,就是那個投靠日本鬼子,還不要臉皮的號稱“曲線救國”的汪精衛!
如果不是國共合作奮力抗戰,加上外圍戰線的勝利。現在咋樣還真不好說呢!
回覆列表
王明,博古,李德啊,據說王明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倒背如流~但他硬要把蘇聯那種城市包圍農村的革命方式應用到中國,最終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