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哥線上

    慶父(?-前660年),即共仲、仲慶父,姬姓,諡號共,魯莊公的長弟,三桓之一孟孫氏之始祖。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慾薰心、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開為魯君繼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其欲自立。支援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

    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令立(子開)閔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

    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閔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 2 # 公元前

    那麼慶父到底做了什麼讓人們這麼恨他?

    慶父出生於春秋時期,是魯國人。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兄。但是慶父一直想當魯國的君主。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竟偷偷和魯莊公的夫人哀姜勾搭上了。後來魯莊公得了不治之病,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但是他和夫人哀姜膝下沒有任何一子,於是魯莊公決定從庶子中選一個人作為王位的繼承人。慶父得知訊息後,提前買通了叔牙,於是叔牙建議魯莊公立慶父作為繼承人。但是季友堅決不同意,要求立魯莊公寵姬的兒子般作為繼承人。

    不久魯莊公離開了人世,公子般繼承了王位。慶父不甘心,與哀姜密謀,想要殺死姬般。這時有個叫犖的牧馬人,力大無窮,脾氣暴躁,魯莊公曾經責罰過他,於是他懷恨在心。慶父就教唆犖,在姬般為魯莊公守舉行葬禮期間打死了他。慶父和哀姜陰謀得逞後,讓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兒子姬啟繼承了王位。

    從此以後,慶父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了,他公開和哀姜住在了一起,沒有感到任何一點羞恥。在魯閔公繼位的第二年, 慶父又派人暗殺了魯閔公,想取而代之。不料,季友趁宮中大亂之際,帶著魯莊公的生子姬申,逃到了鄰國邾國。到達邾國後,立即想全國發出告示,要聲討慶父,要求慶父讓出王位,被謝罪,立姬申為君王。國人們看到告示後,非常憤怒,於是開始討伐慶父,慶父得知大事不妙,連夜逃亡到了莒國,哀姜也逃亡到了株國。

    慶父和哀姜逃亡後,姬申回國繼承王位。季友用重金買通了莒國國君,莒國國君下令慶父回國,慶父得知訊息後,在回魯國的路上便自殺了,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但是哀姜卻是齊國齊襄公的女兒,還是齊桓公宗族之女。齊桓公從來都是以恪守禮儀自居,得知哀姜做了這樣的事情,他感覺自己大失臉面,非常憤怒,於是偷偷將哀姜殺死了。

    總結

    慶父在魯莊公死後,和哀姜勾結起來,殺害了魯國的兩位國君公子般和魯閔公,犯下了滔天大罪,給魯國和魯國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齊國大臣仲孫湫在弔唁魯後,嘆息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是歷史上第一個危害國家的大奸臣,也是最早的大奸臣。

  • 3 # 行者文孜

    首先,文孜帶您瞭解一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qìng fǔ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這句話的意思。成語,解釋為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出處】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閔公元年》

      慶父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叛逆、野心家。

      慶父有著很好的出身,光明的前程。他是魯桓公的庶長子,魯莊公的異母哥哥(魯莊公是正妻所生,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在魯國那是一人之下的宗室重臣。但可惜這人野心太大,一門心思就只盯著國君的寶座。

      一、魯莊公綠帽子

    魯莊公還活著的時候,慶父就偷偷勾搭上了莊公的夫人哀姜,給他的國君弟弟送了一頂綠帽子。

      二、謀殺侄兒公子斑

    魯莊公去世,公子斑為魯國國君。慶父當即籠絡了一個和公子斑有仇的養馬人,派他去執行暗殺任務。因為有慶父勢力的接應,殺手很順利地得了手,公子斑被暗殺身亡的時候距離魯莊公病逝才僅僅兩個月。

      三、殘害魯湣公

    魯莊公病逝後,慶父和哀姜合謀,擁立哀姜妹妹和魯莊公所生的兒子公子啟為國君,這就是魯湣公。魯湣公本人並不願意當傀儡,魯湣公就請求齊桓公幫忙,把季友從陳國接回來。

      魯國朝野迅速形成了“湣公黨”和“慶父黨”兩個水火不容的黨派。兩派勢力互相對峙,明爭暗鬥,魯國的內亂一觸即發。

      魯湣公二年,慶父先下手為強,派人害死了魯湣公,季友則再次逃出魯國。

      四、慶父自立君王

    殺掉魯湣公後,慶父索性自立為君。但是紙裡包不住火,慶父連續殺害兩個國君的事已經傳遍了魯國,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民眾的憤怒如火山爆發一般不可抑制,慶父在魯國身處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五、慶父罪有應得

    此後、眾叛親離的慶父自縊而死,了結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蓋棺定論,慶父兩次弒君的“罪績”以及“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的流傳,都將他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後來,人們常常用“慶父”比喻給國家帶來重大災難的元兇巨惡、獨夫民賊。一旦某人失盡民心,被廣大民眾認定為“國之慶父”,那這個人倒臺、覆滅的日子也就不會遠了。

  • 4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慶父因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流傳至今的成語而至今為人所熟知,這句成語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處理事情要解決關鍵點,慶父是魯國國政混亂的源頭,那麼只有慶父死了,才能讓魯國的政壇恢復平靜,結束動盪,所以說這個成語所要表達的並不是慶父到底有多壞,至於慶父到底有多壞,且看我慢慢說來。

    首先慶父是誰?簡單的說慶父是魯國的貴族,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魯莊公姬同、慶父、叔牙和季友,其中魯莊公和季友是親兄弟,而慶父和叔牙也是親兄弟,並且二人是庶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慶父不是一個混吃等死的二世祖,他本身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室成員。

    其次慶父做了什麼?這一切都要從在魯莊公死後皇位繼承的矛盾說起。眾所周知,周朝以禮立國,而魯國更是其各諸侯國在這方面的佼佼者,講究立嫡立長,本來庶出的慶父是不可能有機會染指魯國皇位的,但是魯莊公的皇后哀姜沒有兒子,這也就意味著魯莊公沒有自己嫡子繼承大位,所以使得魯國皇位的傳承發生了問題,而此時季友支援立魯莊公的庶長子般,叔牙也支援立自己的哥哥慶父,雙方僵持不下,季友于是借魯莊公之名逼迫叔牙服毒自盡,最終扶持公子般繼位。這就讓慶父很惱火,不但沒有得到皇位,反而賠上了弟弟叔牙得性命,於是慶父和魯莊公皇后哀姜結盟,殺了公子般,扶持魯莊公另外一個兒子公子啟繼承了皇位,但是公子啟繼位後很是不安分,主動聯結季友對抗慶父,慶父於是又殺了公子啟,正是由於慶父連續殺害了兩任國君,才會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

    最後慶父死了,魯國政壇安寧了?慶父最終走投無路,被季友逼迫自殺以保全家人,但是魯國的政壇沒有因此而恢復平靜,從季友掌權以後,魯國朝堂分裂為孟氏(慶父的後人)、叔氏(叔牙的後人)和季氏(季友的後人)三股勢力把持朝政,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因此被稱為三桓,魯國的國君反而最終大權旁落,變的徒有虛名。

    其實,我想說的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局本就混亂,像這種同室操戈的戲碼屢見不鮮,慶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得人我們現在不得而知,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慶父不代表是惡,季友也不代表是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個人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歷史都有著自己的見解,所以無需糾結,儘可放開懷抱想你所想,看你所看。

  • 5 # 2許雲輝

    慶父,春秋時期魯國上卿,魯桓公之子,魯莊公異母弟。

    慶父專橫跋扈,一直拉攏三弟結黨營私欲謀君位,且與嫂子齊襄公之女哀姜私通。魯莊公病危時,因與哀姜無嫡子,遂接受四弟季友建議,立與寵姬所生之子公子般為儲君。

    魯莊公病死後,公子般即位。慶父與哀姜密謀,利用養馬人犖打死公子般,再立哀姜妹妹之子姬啟為魯閔公。從此,慶父更肆無忌憚,野心膨脹,指使刺客殺死魯閔公,企圖自立。

    四弟季友趁亂攜魯莊公另一妾生之子姬申逃到邾國,釋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擁立姬申。慶父被迫逃往莒國,哀姜逃往邾國。

    在齊國支援下,季友帶姬申重返魯國執政,姬申繼位為魯僖公。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遣送回國接受審判,慶父無顏見人,半途自縊而亡;齊襄公恨女兒助紂為虐,作風放蕩,將其從邾國召回處死。

    慶父串通哀姜連殺兩名國君,作威作福混亂朝政,給魯國帶來極大災難。所以齊國大臣仲孫湫從魯國弔唁回國後,感嘆:“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從演變為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6 # 人者仁義也

    這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出自《左傳》,講訴的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場政治鬥爭故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再來看看慶父這個人,才能做出評價。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大概歷史記載

    這個政治鬥爭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莊公在位期間,魯莊公是魯桓公之子,他三個弟弟,分別是大弟弟是慶父,排行老二是叔牙,小弟是季友。如果對於春秋歷史稍微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就是魯國後來三桓的始祖,因為他們是魯桓公的後代。魯莊公的夫人是哀姜,來自於齊國,陪同哀姜一起嫁過來的還有哀姜的妹妹叔姜,哀姜沒有兒子,但是妹妹叔姜有一個兒子,叫做姬開。此後魯莊公晚年的時候,他修築了一個高臺,在高臺上看見了大夫黨氏府邸裡一個姑娘,也就是黨氏的長女孟任。

    我在這裡說一下,這個孟是長子的意思,任是大夫黨氏的姓,春秋時期的姓和氏是兩回事,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我的文章和回答。

    這個孟任長的十分漂亮,吸引住了魯莊公,於是魯莊公娶了孟任,他曾經對孟任許諾,要立孟任為夫人並且兩人還割開手臂作為盟誓,之後孟任生下了兒子姬斑,也就是公子斑。魯莊公病重之後,想要立公子斑為下一個魯國國君,於是他尋找自己弟弟的支援,他先是找了叔牙,問叔牙的意見,叔牙認為按照春秋時期的宗法制,魯莊公的夫人哀姜沒有兒子,那就是沒有嫡子,那就應該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立慶父為下一份魯公。魯莊公聽完之後,沒有說什麼,而派人請來了自己的小弟弟季友,季友則是說自己會拼死立公子斑為下一份魯君。魯莊公十分高興。季友之後以魯莊公的命令讓針巫氏鴆殺叔牙,留給叔牙的話是:飲了毒酒則會有後代繼續當官,若是不喝毒酒,則是絕後,叔牙只好喝毒酒而死,之後魯莊公病逝。

    魯莊公去世之後,季友立公子斑為魯君,公子斑守喪,當時在自己的外公黨氏家裡起居。但是公子斑年輕的時候喜歡大夫梁氏的女兒,養馬官犖和梁氏的女兒調情被公子斑看到,公子斑大怒鞭打犖,兩人結怨。而此時的慶父十分不高興,而且此前慶父還和魯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兩人想要立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兒子姬開,也就是公子開為魯君,於是慶父帶著部隊進攻黨氏的府邸,指使犖殺了公子斑,季友被迫出逃到陳國。慶父在控制魯國國政之後,立公子開為魯君,是為魯湣公。

    魯湣公在位的第二年,慶父和哀姜私通日盛,哀姜和慶父密謀殺死魯湣公,立慶父為魯君,於是慶父指使大夫卜齮在宮門裡殺死魯湣公,魯國的大夫們大怒,慶父連殺兩位國君,極大的觸碰到當時魯國大夫的底線,而季友聽到魯湣公去世的訊息,立刻從陳國出發到達邾國,而且季友還帶著魯湣公的弟弟公子申,慶父知道後只好投奔到莒國。季友帶著公子申回國之後,立公子申為魯君,是為魯釐公,季友以大量的錢財賄賂莒國。於是莒國拋棄了慶父,派人把慶父送回了魯國,季友派人殺死慶父,慶父請求出奔他國,季友不肯。季友于是派大夫奚斯哭著前去面見慶父。慶父聽到奚斯的哭聲,只好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慶父到底壞不壞?

    上訴的記載來自於《史記》《左傳》,但是在《公羊傳》裡慶父和叔牙的形象更壞,叔牙和慶父在魯莊公病重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弒君自立,最後是季友識破了陰謀了,誅殺了兄長叔牙,使得慶父的陰謀暴露,最後無能為力。

    要知道慶父此人並不是魯莊公之父魯桓公的嫡子,而是庶長子。所以叔牙在魯莊公病危時建議兄終弟及,是站不住腳的,按照春秋時期的宗法制,庶子沒有繼承權,只會降一級分封,也就是慶父最多隻能夠做到周朝的卿,如果他想當魯君就是痴心妄想,所以慶父殺了兩個君主,為了自己的想法,搞得魯國動亂不已,所以慶父的行為很差。

    此外慶父的行為十分不符合儒家的行為道德,私通嫂子,弒殺君主,動亂國政。都是大忌,這使得慶父成為了一個標杆似的壞人。

    所以慶父很壞。

  • 7 # 創史人

    說實話慶父作為中國古代奸臣的傑出代表,他已經被人們罵了千年。題主所說的“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出自《左傳·閔公元年》原文如下: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慶父到底何許人也?他做了那些壞事

    慶父是春秋戰國時的魯國人,他是當時魯國君主魯莊公姬同的兄弟,是個十足的野心家。他一點也不在意和國君的姬同的關係,直接和自己的兄弟魯國國君魯莊公的妻子哀姜私通。

    後來,魯莊公患了重病,要命不久矣了。他便開始安排後事,考慮該由誰來繼承王位的問題。魯莊公和哀姜沒有孩子,所以魯莊公決定在庶出中選人繼承王位。這件事被慶父知道了,他一看機會來了。便收買了魯莊公的親戚,讓他在魯莊公面前使使勁,多美言幾句。結果,魯莊公選擇了另一人——公子般繼承王位。

    公子般繼位後,慶父當然懷恨在心。別說,這慶父還真不是省油的燈,也不知道他收買了誰,竟然活生生的把公子般給打死了。

    公子般死後,在哀姜和慶父的一頓操作下,又重新選了哀姜妹妹的兒子來繼承王位,方便他們把持朝政,史稱魯閔公。把將公子般殺死後,慶父和哀姜再無顧忌,兩人直接同居在了一起。

    公元前660年,也就是魯閔公繼位的第二年,慶父突然有了自己稱王的想法,於是慶父又找人將魯閔公殺死。

    最後,慶父和哀姜的事情敗落了,引來了全國人民的討伐,這兩人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

  • 8 # 黑白文史mcn

    這個問題提的有意思,這句話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魯莊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向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魯莊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正因夫人哀靖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莊公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買囑,主張立慶父;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寵姬的生子公子斑,並逼叔牙以死證明擁立斑。當年八月,魯莊公病死,姬斑繼位。

    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姬斑。恰好有個叫犖的養馬人,很有力氣,也很魯莽,因受過魯莊公的責罰懷恨在心,慶父就唆使犖乘喪期打死了姬斑,另由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開,為魯閔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越來野心越大。魯閔公二年,一對姦夫淫婦又指使一個人的人殺了閔公,欲立慶父。季友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

    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 但慶父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 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 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 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閔公。 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 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 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 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 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 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成語故事魯莊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雖沒有大作為也沒有大失誤,心裡倒安然。 可身後之事卻令他心神難安。

    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啟,自己最寵幸的愛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鳳生了公子申,由誰來繼承王位呢。 三個兒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裡明白,由誰繼位,他的三個弟弟是關鍵。 大弟慶父兇殘專橫,且隱隱約約地知道他與哀姜關係曖昧,不願見他,就叫來二弟叔牙商議後事。 誰知叔牙早被慶父收買,極力推薦慶父,莊公沒說什麼。

    又叫來三弟季友,季友明白莊公的心意,盛讚公子般的仁德,願竭力擁戴般繼承王位,此事就這樣敲定了。 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又胡作非為,已滿腔憤怒,聽說齊國要對付他,就紛紛起來反抗慶父。 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為國君,國人熱烈響應。 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敵眾,倉惶逃到莒國去了。 季友帶申回國,並立為新君,這就是魯僖公。 後來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慶父走投無路,就自殺了。

    有更多精彩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黑白史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 9 # 照鑑歷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隻要慶父不死,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結束,它出自於《左傳·閔公元年》

    冬,齊仲孫湫(qiu)來省難(慰問),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那慶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到底有多壞?

    故事發生在齊桓公時期,魯閔公去世,仲孫湫去慰問。仲孫湫回來之後,彙報說慶父是魯國動亂之源,不除掉慶父,魯國將會發生內亂。所謂“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演變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然而,《左傳》中奸臣楷模的慶父,卻和《春秋》中的大不相同!所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但孔子卻對慶父網開一面,能隱瞞的就隱瞞,能不說的就不說,儘量使用中性詞,不對慶父醜化,總之是“諱莫如深”!孔子為何“包庇”慶父的罪行?

    其實,歷史還真是任人評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從歷史真相來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一句判斷,充斥著陰謀成分。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病重,準備尋找王位繼承人。當時,魯莊公有三個兒子,分別為公子啟、公子般、公子申,其中魯莊公最中意公子般。《左傳》記載,魯莊公的四個兄弟中,魯莊公、三弟季友支援公子盤,慶父、二弟叔牙支援慶父。

    春秋時期的國王權力,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魯莊公想要公子盤繼位,如果沒有三個弟弟支援,也無法如願。

    這時,三弟季友首先破壞了政治規則:季友設計毒死了哥哥叔牙,孤立了慶父。因此,魯莊公去世之後,公子般就繼承了王位。

    《左傳》中記載,貪婪殘暴、權慾薰心的慶父,和魯莊公夫人哀姜通姦,兩人密室密謀除掉公子般。隨後,慶父唆使一個叫犖(luò)的養馬人,殺死了公子般,由此立公子啟為魯王(魯閔公),三弟季友逃到陳國。

    公子啟何許人也?原來,他的母親叫叔姜,原配夫人哀姜的親妹妹,都是齊國公主,魯閔公自然就是齊王的外孫。此時,由於新君初立地位不穩,慶父派人去齊國求援時,齊桓公非常樂意的答應了,絲毫沒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評價。

    然而,第二年慶父又唆使一個叫齮(yǐ)的人殺死了魯閔公,自立為王,這時季友又帶公子申突然逃到邾國(公子啟繼位後,季友回國,公子啟一死,季友就帶公子申逃難,好像排練一般,慶父警惕心太差了)。這一下,齊桓公坐不住了,就派仲孫湫來了解情況。於是,這才有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並準備對付魯國。

    當時,齊國是春秋第一霸,放出風聲要對付魯國,自然引起魯國恐懼。於是,魯國人就此反對慶父,三弟季友也發出討伐檄文,擁戴公子申為王。在此形勢下,慶父逃亡莒國。後來,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慶父走投無路,就自殺了。

    從慶父所作所為來看,說他是一個野心家不為過,但說他是大奸臣,甚至“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顯然有些過分。而且,慶父兩年殺兩君,也疑點重重:都是唆使了一個莫名其妙之人殺了國君。為什麼一定是慶父唆使,而非其他人?

    其實,在回過頭看一看齊國態度,或許反而能有助於澄清真相!

    孔子的《春秋》中記載,慶父早年帶過兵馬,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和齊國有過矛盾。同時,慶父年紀較大,治理國政相對比較成熟。因此,對齊國而言,慶父做了國王,魯國將是一個威脅!所以,《左傳·閔公元年》中關於“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對話,還有下面一半:

    公(齊桓公 )曰:“若之何而去之?”對(仲孫湫 )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慶父是魯國人,齊桓公為何想要為魯國除掉慶父,難道這是國際雷鋒精神?後面一句對話揭開了齊國真面貌:“魯可取乎”,“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齊桓公野心巨大,想要吞併魯國,但慶父有較強的能力,所以仲孫湫給的建議是引導魯國自相殘殺、內亂不止,才是霸王之器也。

    顯然,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與其說是一句預言,不如說是一個口號,鼓動魯國內亂的口號。慶父成為國王,齊國表態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於是國內外反叛勢力群起反對,最終慶父無奈逃走,魯國經歷一場又一場內亂,實力大幅度下跌。

    其實,魯莊公死後的王位之爭,以及公子盤、公子啟之死,是不是有齊國的影子,也不太好說。但從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的功績來看,不可能不關注鄰國的重大變化,並因勢利導、削弱鄰國實力。

    慶父死後,魯國實際上是分裂了,即“三桓”。所謂三桓,就是魯國被三個大家族把持,慶父後人家族、叔牙家族、季友家族(最強),魯王徒有虛表!魯國這一分裂,就為齊國去掉一個大敵,從此魯國不再是威脅,最終為齊國吞併。

    正因如此,孔子編修《春秋》時,就陷入了左右為難:慶父肯定不是好人,但也不能說是惡人,只是魯國上下被齊國玩弄了,吃了一個大虧,所以才上演了這一出又一出悲劇,有苦還說不出。於是,孔子對於不利慶父的內容,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對這段歷史也是諱莫如深。

    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公子申成了魯王,公子季友水漲船高,甚至有了一個神奇的傳說:季友出生時,手掌心就有一個“友”字,而且傳聞季友能救魯國兩次,季友後人興旺,魯國就興旺;季友後人不興旺,魯國就衰落。毫無疑問,這是季友在美化自己。

  • 10 # 欲雲談史論今

    與其說慶父有多“壞”,還不如說慶父野心有多大。對春秋時代的許多人而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禮義廉恥都算不上什麼大事了。

    不管怎麼說,要理解“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一定要明白這句話是誰說的。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去世。因為想做國君,公子慶父便派人刺殺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太子般一死,支援他的魯莊公同母弟季友被迫逃往陳國去了。季友逃跑可以理解,可奇怪的是,慶父此時卻意外地到齊國去了。

    慶父在此時來到齊國,目的有二:其一,是尋求齊桓公支援;其二,是避開弒君篡位之嫌。但慶父到了齊國後,卻沒能得到齊桓公的認可。雖然哀姜與魯莊公沒生下子嗣,但哀姜之媵叔姜卻與魯莊公生下了一個兒子。在齊桓公看來,為什麼不立齊國外孫而要立慶父為國君?

    叔姜之子公子開年齡尚幼,不過七八歲;有他母親在,齊人更好控制。慶父雖然主動向齊人投誠,但畢竟已經成年,想要他惟命是從,是較為困難。所以,最終公子開被立為魯國國君,是為魯閔公。

    公元前661年,魯閔公與齊桓公在齊地落姑會盟。雖然魯閔公年幼,但已意識到慶父將會對己不利。因此,在盟會過程中,魯閔公向齊桓公請求召回季友。齊桓公對季友本來就沒什麼偏見,也就答應了。這年冬,為考察魯國局勢,齊桓公還特意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訪問。

    仲孫湫回來後,就對齊桓公說:“不除去慶父,魯國之難不會停止。”這句話,就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源頭。這表明,齊人很早就看出慶父野心勃勃,為篡奪君位會不擇手段,甚至是弒君!如果齊桓公真想維護魯閔公,將罪魁禍首慶父抓起來即可。

    可接下來齊國君臣的對話卻令人意外。

    聽了這話,齊桓公突然更進一步追問道:“那魯國可取嗎?”既然魯國肯定會爆發內亂,那何不趁亂而取之?這倒讓仲孫湫有些為難了,答道:“不行啊,魯國還秉承周禮,還無法吞併它。國君您一定要務求平定魯亂,藉此來親近魯國,這才是稱霸之道啊!”

    齊人想趁魯國內亂而收服魯人,可他們沒想到的是,魯人也想趁這次內亂來儘量擺脫齊國對魯國的控制。

    魯桓公被齊襄公聯合文姜殺害後,年少的魯莊公繼位成為國君。雖然參與了謀害魯莊公之事,但文姜畢竟是魯莊公母親。此後,齊襄公在外、文姜在內,互相緊密配合控制住了魯莊公,讓魯國在齊襄公執政期間成了齊國事實上的附屬。直到齊襄公死於內亂之後,魯國才短暫擺脫了齊人的控制。可不想繼位的齊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牙等人,一舉當上了東周霸主。在齊國強大壓力和母親文姜的影響下,魯莊公被迫再次歸順了齊國。而迎娶哀姜,就是魯莊公歸順齊國的標誌性事件。

    早先,魯莊公已經娶了黨氏之女孟任,併發誓要立她為夫人。在公元前672年夏,魯莊公又被迫答應與齊國聯姻,娶哀姜作夫人。公元前670年夏,當魯莊公興匆匆地前去迎親時,哀姜卻突然發難、不肯跟他一起回國——除非他答應不讓孟任作夫人!萬般無奈之下,魯莊公只得一個人孤零零地先回魯國了。雖然哀姜最終還是嫁到了魯國,但兩人成親的過程中魯莊公所受到的各種刁難,讓整個魯國之人都臉上無光。

    不管是魯桓公娶文姜還是魯莊公娶哀姜,都讓魯人顏面盡失。所以,儘管魯閔公被立為國君,可因為他是齊女所生,魯人多不喜歡,也想改立國君。魯莊公小妾成風看出魯閔公必不能長久,就私下結交季友,將自己兒子姬申託付給他。這足可證明,季友雖然被魯閔公信任,可他也別有心思。

    無論是齊國人還是魯國人,都期盼著慶父作亂,魯閔公的命運當然就已註定了。

    公元前660年秋,慶父再度指使人殺死魯閔公!一聽到這個訊息,季友趕緊帶著姬申逃到陳國。而慶父殺死魯閔公後,因為得不到魯人支援,與情婦哀姜先後逃出了魯國。在收到慶父與哀姜逃出魯國的訊息後,季友立刻回到魯國,將姬申立為國君,是為魯僖公。

    慶父與國君之妻私通,又接連殺死兩位國君,他是壞人嗎?當然是。然而,他本性就很惡劣嗎?恐怕並非如此。在魯莊公執政的三十二年時間裡,他都表現得兢兢業業——除了不該與哀姜私通。

    特別是慶父殺死魯閔公一事,雖然哪一方都說他是罪人,但他再次作亂不過是遂了齊人和魯人心願罷了:齊桓公藉此機會殺死哀姜,向魯人示好;魯人也趁機扶持一位非齊女所生公子作了國君,消除了國政再度被齊國控制的風險。某種意義上,慶父就是齊桓公和季友手中棋子罷了。

    慶父確實是“壞”,但那些明知道他會再次作惡、卻不及時採取措施阻止的人,又該是好人還是壞人?

  • 11 # 尹銘的前院

    春秋後期,禮樂崩壞,諸侯王室,寡廉鮮恥,尤其是齊、魯兩國,折騰得最兇。

    其中充滿權謀、血腥、暴力和色情,精彩和暗黑程度堪比《權利的遊戲》。

    先說魯國,國姓姬,與天子同姓,周公後代。因為是與齊國同日封的大國,兩國淵源很深,而齊又多美女,所以魯國國君多娶齊國公主為婦。

    魯莊公娶齊國公主哀姜,哀姜來魯不久,就看上了一個風流公子哥,魯莊公的弟弟慶父。慶父在魯國是出了名的壞人,政治上勾結各種勢力積攢奪權資本,暗中收買武士為他效命,生活上聲色犬馬,腐敗之極。哀姜愛其風流,喜其權勢,兩人打得火熱。

    但凡權力金字塔頂端的男女之情都是政治交易,浪漫的桃色事件終將演化成殘酷的血色黃昏,魯國的要大難臨頭了。

    哀姜提出一個方案,她雖不生育,但同她陪嫁過來的妹妹為莊公生有一子名啟,可扶之為君。慶父支援。可是,魯莊公不同意。他想立姬般公子接班,這裡又藏著一段故事。

    魯莊公在未娶哀姜之前,看上了他的鄰居黨氏的女兒孟任。孟任是大家閨秀,講究禮儀,要求魯莊公許諾娶她為正夫人。她又怕魯莊公說話不算數,還特地互相割臂刺血,歃血為盟。

    孟任嫁給魯莊公後,生了一子名姬般,姬般是正版公子,魯莊公對孟任始終懷有愧心,又不放心哀姜與慶父勾結,所以想立姬般為繼承人。

    這既是夫妻感情上的平衡,也是政治上的平衡。他知慶父不可靠,於是就立儲大事去徵求其他兩個弟弟的意見。不想三弟叔牙已受賄,便力挺慶父接位。

    四弟季友正直,說:“父傳子位,歷來如此,有子在何能傳弟?”堅決擁護姬般接位。

    莊公說眼下叔牙、慶父已聯為一體,可奈何?

    季友很堅決地說:我會以死力挺姬般繼位。

    遂派人用藥酒毒死了三哥叔牙,卸其聯盟右臂。

    果然,魯莊公去世後,季友假託國君之命,奉姬般為君,保新君暫住在孃家黨氏家中。

    慶父哪能罷休,就派人刺殺了姬般,發動政變,扶啟為君,是為魯閔公,做他的傀儡。

    季友就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出逃,在國外建立流亡政府。

    身為鄰國,齊很關心魯的局勢走向。

    齊桓公就派大夫仲孫湫借出使之名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仲孫湫回國後向齊桓公報告:“齊國的問題全在慶父一人,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永不會終止的!”這就是那句傳於後世的名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果然,一年後得寸進尺,慶父又殺死了魯閔公,自立為君,與哀姜完全把持了國政。

    兩年之內,魯國的兩個國君連續死於慶父之手,國家已到了崩潰邊緣。百姓人人恨不能食慶父之肉以解其恨。

    慶父漸漸不能控制政局,公元前六六〇年的一個早晨,慶父帶著哀姜溜出國門,悄悄向莒國逃去。

    正值秋天,寒風乍起,只見遠處一團黃葉壓山,一棵老銀杏孤守路旁。他們一同爬上山,累得氣喘吁吁,靠在樹下商議。

    慶父說:“我自知仇人太多,不管跑多遠也會被人追殺。你跟我反受其害,還是另覓一小國隱姓埋名去吧。我就在這棵老銀杏樹下做一個掃院看廟人。”

    說罷,兩人抱頭痛哭,灑淚而別。哀姜帶著數人投奔邾國而去。

    這時季友已返回魯國,奉魯莊公另一庶子申即位,是為魯僖公,政局才算稍稍安定下來。

    魯國本是周天子最早封的姬姓大國,禮儀之邦,這幾年讓慶父連弒兩君,折騰得國無綱紀,道德崩壞,一片敗亡氣象。新君上臺後哪能嚥下這口惡氣,便派使臣上浮來山與莒國交涉,願出重金將慶父引渡回國。

    莒國本不想得罪齊、魯,今又能收一批重金,便痛快答應魯僖公。

    誰知,走漏了風聲。那晚月白風清,慶父一人掃罷院子,搬了一塊石頭,坐在銀杏樹下,自斟一壺濁酒,對樹興嘆。想我慶父,王室貴胄,曾呼風喚雨,弒君殺臣如同換馬,不想今天到了這步田地。真要回到魯國,怕連個全屍都不保了。於是慶父起身先向老銀杏敬酒一杯,反潑於地,口中唸唸有詞:“老銀杏呀,看在這一兩個月灌水掃葉的份上,就求你收我歸去吧。”

    說罷懷中抽出一條三尺白綾,甩向高枝之上。老銀杏將銀綾一收,慶父懸在半空。淒冷的月光篩過縱橫的枝葉,隱隱約約在白綾上現出一行字:慶父不除,魯難未已,惡有惡報,終死今日。

    慶父雖死,魯國上下民心難平,要清算哀姜的舊賬。她與慶父私通,玩弄權謀,是連弒兩君的從犯。此時,齊國是齊桓公主政,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要延續周禮,主持國際間正義。

    哀姜是齊國王室女子,出國去聯姻是政治任務,本該如昭君出塞,文成進藏,搞好兩國關係,留下一段外交佳話。不想她在魯國做出這種惡貫滿盈的壞事,讓齊國很沒面子。

    齊桓公為了表示他的大義滅親和重振周禮的決心,也為了修復與魯國的關係,責令邾國將哀姜引渡回齊國,然後處死,“以屍歸魯”。這段政治醜聞總算翻過一頁。

  • 12 # 青藤森林半島

    慶父是魯國人,齊桓公為何想要為魯國除掉慶父,難道這是國際雷鋒精神?後面一句對話揭開了齊國真面貌:“魯可取乎”,“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齊桓公野心巨大,想要吞併魯國,但慶父有較強的能力,所以仲孫湫給的建議是引導魯國自相殘殺、內亂不止,才是霸王之器也

  • 13 # 大灰狼不吃小豬

    慶父是做了什麼事

    有的人因為忠君愛國流芳百世,有的人卻因為不堪留下罵名,慶父就是其中一員,因為做了很多不光明正大的事而遺臭萬年。在中國春秋時期,他上榜了十大奸臣之一。他製造內亂,使百姓苦不堪言,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是人們厭惡他的真實寫照。

    說起他的生平經歷,他拉攏自己的兄弟叔牙為黨,想要坐上皇位,此為不忠。還有更不齒的事他與魯莊公姬同的夫人也就是他的嫂嫂哀姜私通。但是由於袁姜一直沒有懷孕生子。魯莊公也就後繼無人,眼看著大好江山無人繼承,在掌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魯莊公想要在庶子中立儲。便於叔牙商量應該誰繼承皇位合適。其實慶父早就收買過叔牙。但由於季友的阻撓,最後公子般坐上了皇位。

    魯莊公去世後姬般繼位,慶父當然懷恨在心。便與情婦哀姜密謀,欲暗殺姬般。最後唆使犖打死了姬般。最後就慶父掌握大權了,他擁護自己慶父袁姜妹妹的生子姬啟坐上皇位,史稱為魯閔公。但是沒有坐上第一把交椅,他也是不甘心啊。於是又害死了魯閔公。就在他得意忘形時季友又出現了併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最後慶父難逃一死的命運。

    他二次弒君,造成了很大內亂,使當時的政治混亂。而且與自己的嫂嫂袁姜私通,在執掌大權時更是殘暴無德,很多人都因此丟了性命。

  • 14 # 秉燭讀春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一個成語典故,意思是說:不除掉罪魁禍首,國無寧日。

    故事中的“慶父”是春秋魯國人,此人特別壞,生活作風有問題,和自己的嫂子私通。曾謀殺了魯國兩位國君,以致造成了魯國內亂,人們紛紛說:“慶父不死,魯國內亂不止。”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元前662年,魯國國君魯莊公因病去世,此時魯莊公的異母弟慶父正和嫂子哀姜調情廝混。

    哀姜是魯莊公的夫人,是個不抱窩的老母雞——沒子嗣。沒有兒子可接替王位,於是她慫恿慶父接替王位,這樣一來權力不會流失,二來可防止魯莊公其他兒子繼位,可謂一石二鳥。

    慶父一聽心花怒放,狠狠親了哀姜一口,說:“還是寶貝考慮周到,我當了國王,親愛的還是王后,哈哈……”

    慶父想得很美,然而現實卻背道而馳。魯莊公另一妃子生的兒子公子般,在叔叔季友的擁立下當了國君。

    慶父懷恨在心,他不甘心失敗,預謀殺死公子般。

    就在這時,他得知為魯莊公養馬的馬伕曾受到過魯莊公的懲罰,於是鼓動馬伕趁喪期殺死公子般以報仇洩憤。

    馬伕是個魯莽之人,在慶父的慫恿下殺死了公子般,公子般的叔叔季友得知訊息逃往了鄰國。

    魯國的新國君就這樣被慶父幹掉了。

    國家不能一日無君,就在慶父要當國王時,情人哀姜提出讓自己的妹妹叔姜的兒子當國王。

    原來哀姜的妹妹也是魯莊公的妃子,她想讓外甥公子啟繼位。慶父雖然不樂意,但架不住哀姜撒嬌,只好擁立叔姜的兒子公子啟為國君,史稱魯閔公。

    慶父有“從龍之功”,因此愈發專橫跋扈,朝堂上被他作踐的烏煙瘴氣,魯閔公敢怒不敢言。

    儘管如此,慶父依然不滿足,他萌生了自己當國君的念頭。

    思想支配行動,他瞞著哀姜偷偷物色了一個殺手,意思是先斬後奏,哀姜知道了也沒辦法。

    魯閔公二年,也就是公子啟繼位的第二年,殺手在慶父的指引下殺了魯閔公。

    還沒等慶父當國君,此時逃往臨國的季友趁亂帶領鄰國軍隊殺回了魯國,慶父一見大事不妙,腳底抹油逃往了莒國。

    隨後季友擁立魯莊公的另一兒子姬申為國君,此時朝中大臣紛紛說:“要想魯國穩定必須除掉慶父,否則國無寧日!這就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的出處。

    季友用重金買通莒國國君,慶父被押解回國,百姓面對這個禍國殃民的惡棍,紛紛上前生啖其肉,慶父就這樣被人們活活咬死了。

  • 15 # 環球劉老師

    這個故事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才有解讀的意義。

    “禮樂崩壞”的時代

    春秋時期的制度大體照搬周制,各個國家實行封建制度。這裡的封建和我們平時放在嘴上的“封建思想”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狹義上的“封王國,建諸侯”。天子的小兒子和非正室生養的兒子,都會被天子授予領地,等到成年便去指定地點“就藩”。

    這些被封到各地的諸侯,就是各國的國君。在法統上,他們從屬於周天子,一切權力來源自自己的父親/兄弟。他們的兒子被稱之為“公子”,成年後,會同他們父親一樣,被分封到指定地點,成為“大夫”,而他們的次子則會成為“士”。這就是周朝特有的“宗藩制度”。

    這套制度本身建立在“共天下”的概念上,周王室本身來源自西北,在東亞,尤其是南方屬於標準的“外來戶”。單靠周王子個人無法征服這麼廣闊的領土。所謂“合則兩利”,周天子需要一支信得過的力量幫助自己打江山,這支力量就是周王室的分支家族。作為幫助打天下的回報,周天子會分享領地本身的賦、稅、役分享給這些親戚,允許他們建國,成為諸侯。

    但是,血緣關係固然可靠,卻會引發新的問題——同一對夫妻生育的兄弟,一個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兄長封君,一個是屈居從屬地位弟弟藩屬,那麼弟弟如何能甘心?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齊心協力,開疆拓土,長幼尊卑非常清晰,內鬥相對較少,宗藩制度的弊端在這個階段尚不算明顯。但是,到東周時期,先祖“共天下”的思想接近消失,周王室內部,各諸侯國王室,乃至卿大夫之間內鬥不止。在西周時期,每個等級的諸侯都有規定的禮、樂、服、車,什麼等級貴族享有什麼等級的規章。但是,到天下大亂的東周,這些規則被棄如敝履,強勢的諸侯可以享受天子的禮儀;卿大夫們仗著手中的勢力,公然使用國君級別的車馬。

    這個時代因此被孔子評價為“禮樂崩壞”。孔子真正想要拾起的並非是“禮”,而是“秩序”,時周朝曾經擁有過的“共天下”意識,各個級別的貴族願意安分守己,讓周天子“垂拱而治”。可惜,春秋時期的周制雖多有反覆,卻沒能恢復到西周時的秩序狀態。“慶父”正是這個大時代的縮影。

    慶父事蹟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禮樂崩壞”的春秋,慶父的所作所為依舊非常出格。其本人是魯莊公的弟弟,按照法理屬於大夫階層。但是,他卻私自與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極大地冒犯了兄長的權威。

    莊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子般繼位。由於公子般是哀姜的親外甥,慶父便藉助公子般外公去世的機會,讓公子般前去弔唁。慶父乘機在半路將其截殺,並改立哀姜的外甥啟為國君,是為魯閔公。啟才八歲,國家政權自然落入慶父和哀姜手中。魯莊公的弟弟季友感到了威脅,趕快帶著公子申逃到邾國去了。

    哀姜和她的妹妹叔姜都是齊國公主,魯閔公自然就是齊桓公的外孫。慶父藉機與齊國達成政治聯盟,徹底掌控魯國的實權。

    如果說事情到這裡結束,那麼慶父會以攝政的身份享盡榮華。可惜,人的貪慾無窮無盡,慶父藉助齊國的支援和自己宗室的身份,在魯國隨意誅殺異己,弄得全國上下怨聲載道。最後,更是直接殺死魯閔公,自己登基成為魯國國君。

    兩年內連續弒君兩次,第二次更是將齊國國君的外孫殺死。這無疑惹來滔天之禍。齊桓公作為中原霸主豈能善罷?早在慶父藉助齊國支援胡亂剷除異己時,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己”。

    原本齊桓公想著等外孫成年,再著手鏟除慶父,結果外孫不到一年就死了。憤怒不已的齊桓公集結軍隊要慶父好看。由於慶父之前的行為,讓他在魯國人心盡失,沒有任何人支援他。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為國君,國人熱烈響應。

    慶父見勢不妙,連忙跑去莒國。季友帶申回國,並立為新君,這就是魯僖公。後來季友透過外交手段聯絡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擔心遭受酷刑的慶父,回國前,便自殺了。

    結語

    慶父的故事只是春秋“禮樂崩壞”,父子兄弟不再信任彼此的一個縮影。從某種程度來說,他也是中國式封建逐漸走向死路的一個標誌人物。

  • 16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這句話出自《左傳·閔公元年》: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意思就是說:慶父不死的話,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

    這話有一個孔子都不願提及的背景,因為太丟人,孔子在編撰《春秋》的時候就把這件事情給隱去不寫。孔子是開創春秋筆法的人,後來我們就把這種做法叫做“諱莫如深”,雖然這個詞語和這件事並沒有本質關係。

    魯莊公雖然有好幾個妻妾,但她的正妻哀姜沒有生育能力。於是哀姜的妹妹叔姜就嫁給了魯莊公,可以說是姐妹通吃。叔姜給魯莊公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啟,母憑子貴,很快就贏得了魯莊公的寵愛。

    而她的姐姐哀姜因為不會下蛋,所以就逐漸被魯莊公冷落了。哀姜按捺不住內心的那一絲小寂寞,小憤恨。於是就和魯莊公的庶兄慶父搞起不正當的關係。而這時候魯莊公另一個深受寵愛的妃子孟任也給魯莊公生了一個兒子叫做般。

    魯莊公想把公子般扶持為君主,但是慶父自己也陰謀奪位。魯莊公死了以後,慶父原本打算先扶持公子般為君主過渡一下,但恰巧公子般的外祖父也去世了。公子般就離開國都前去弔唁,慶父就派人在半路上把公子般殺了。

    但這個慶父依然還沒有膽量奪位,於是就把叔姜的兒子啟扶持為君主,即魯閔公。因為哀姜兩姐妹都是齊桓公的女兒,為了尋求齊桓公的支援,慶父還特地跑到齊國去了一趟,得到了齊桓公的支援。

    如此一來慶父掌控了魯國的權力,過了兩年,慶父覺得時機成熟,就把魯閔公殺了,準備自己當國君。但是他的這個做法激起了魯國人的不滿,於是起義反抗,另外齊桓公看到自己的外孫被殺,也開始準備發兵魯國,懲治慶父。

    而這就是上面那段話的意思了,只有殺死了慶父,魯國才會恢復和平。

    在國內的抗議和齊國施加的巨大政治壓力小,慶父只好在驚恐之中逃出魯國,逃亡到了莒國。但是魯國新君魯僖公要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慶父很害怕,知道自己是插翅難逃了。所以就自殺了。

    這件事因為是魯國王室的一件醜聞,所以孔子對這件事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大書特書,就是為了照顧魯國王室的面子。不願讓魯國揹負罵名。

    因為這個魯國的地位有點特殊,它屬於姬姓諸侯,它的首任君主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正因為根正苗紅,所以說“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既所謂“周禮盡在魯矣。”

    正因為魯國是執行周禮的模範國家,結果卻鬧出了私通、骨肉相殘這種違背禮制的事情。那孔子的老臉上肯定是過不去,他一生都為恢復周禮而奔走,結果自己的大本營卻失了火,鬧出了私通亂倫這種醜事。

    那麼自然也就不難怪孔子要替魯國王室做掩飾,把這件事一筆帶過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17 # 清水空流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是一句著名的成語。按照解釋是:假如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將要是繼續發展。意思就是必須剷除製造國家內亂的亂臣賊子,國家才能安定發展。那這個慶父是何人?他又是如何“名垂青史“的呢?下面清水哥就給大家仔細說說。

    慶父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是魯桓公庶長子。關於慶父的具體記載出自《左傳》,書中記載:“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與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對話。從中也可以看出魯國的暴亂已經達到了臨界點一觸即發的地步。

    魯國是周王近親宗室,屬於春秋時期大國。但魯國從來沒有因為他的地位而強大過。公元前602年前後,慶父連殺兩位魯國君主,引發魯國國家內亂。起因就是慶父淫亂後宮。自己想當國君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即魯莊公、叔牙、季友,慶父。在魯桓公臨終之際問叔牙何人繼位,叔牙舉薦慶父,後又徵詢季友的意見,季友舉薦魯莊公。最終魯莊公繼位。

    魯莊公登基以後,國家局勢比較穩定,但魯莊公預料不到是,慶父已經和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通姦,而此時慶父已經有自立意思了。他在等在時機,魯莊公突然去世給慶父帶來了機會,魯莊公的同母弟弟季友就按照莊公的遺命,擁立莊公的庶長子之斑為國君。慶父對此十分不滿,都是庶長子,為何子斑能當國君,我就不行。在心理極度的不平衡的狀況下,派人暗殺了公子斑。而公子斑被暗殺身亡的時候距離魯莊公病逝才僅僅兩個月。作為託孤之臣的弟弟季友只得逃到陳國政治避難。

    慶父殺公子斑不過是想自己當國君,由於時機不成熟,慶父與哀姜合謀,預備擁立哀姜妹妹和魯莊公所生的兒子公子啟為國君,也就是魯湣公,但繼位魯湣公雖是是慶父所立。但魯湣公十分反感與懼怕慶父。且他本人並不願意當傀儡,更怕慶父對自己下黑手,所以聯合在陳國叔叔季友對抗慶父。又積極向當時最強大的齊桓公求救。經過幾番運作,在魯湣公元年(前661年)八月,齊國正式準備干涉。

    就在齊國積極準備的時候。就在魯湣公二年,慶父痛恨魯湣公不識抬舉。而且魯湣公有聯合外國(齊國)對付他的意思,於是慶父先下手為強,派人害死了魯湣公,季友只有再次逃出魯國。在慶父的眼裡,似乎對於弒君和宰雞沒啥區別。慶父自覺很正常,但慶父的行為引發整個魯國公憤。也讓魯國宗室人人不安。而慶父根本沒有意識到危機,索性自立為君。

    慶父無故連殺兩任國君。引發魯國政治地震,整個魯國上下對慶父紛紛進行斥責和反對,在“國際”上,在齊國的帶領下,對魯國現任國君不予承認,已經組織起“多國聯軍”要進行武力干涉,天不怕地不怕的慶父也知道眾怒難犯。慶父只能逃到莒國。在魯國處於無國君的狀態下,季友(這真是一個喪命星)後腳就又一次趕回魯國,擁立了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魯僖公登基以後,向各國發出“照會”凡是接納慶父的國家,都是魯國的敵人。同時,魯僖公準備用財物向莒國贖回回慶父時,慶父得知以後,在途中就上吊自縊了。

    這個攪亂魯國,連殺兩任國君亂臣賊子終於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而魯國經此內亂也就徹底衰退。在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國所滅。魯國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

  • 18 # 朕曰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流傳甚廣的一個成語。意思是說如果不除掉慶父,魯國的苦難就不會停止。引申為做事情如果不清除掉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永無寧日。

    那麼慶父是誰?他又是如何禍害魯國的呢?這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語出《左傳·閔公元年》。魯閔公,姬姓,名啟。父親是魯莊公,母親是叔姜。莊公有三個兄弟,分別是慶父、叔牙和季友,這裡要提一點,就是這三個人的後代在魯國以後的政壇裡世襲罔替,勢力逐漸超越魯國國君,被稱作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莊公有正妻,叫哀姜,可惜不能生育。哀姜的妹妹叔姜,為莊公生了一個兒子叫啟,也就是後來的魯閔公。除了這對姐妹花以外,還有兩個妃子,分別是孟任(生兒子名斑)和成風(生兒子名名申,也是後來的魯僖公);故事就從他的三個兄弟和四個老婆說起。

    公元前622年,魯莊公病重。依照周禮,應選嫡長子繼承皇室。可魯國沒有嫡長子,到底選誰繼承王位呢?這是個問題。

    莊公內心喜愛子斑,想選他為繼承人。哀姜雖然沒有子嗣,卻堅持擁立妹妹叔姜的兒子啟。莊公左右為難,於是召見他的兄弟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叔牙其實早已經和慶父一夥,他對莊公說:“我看慶父比較有才,堪當大任!”。慶父這人,莊公早就對他不滿,因為他暗中和自己的嫂嫂也就是莊公的妻子哀姜曖昧不清,對他甚是厭惡。聽聞叔牙這麼說,揮揮手讓他走了。

    緊接著是季友,季友卻和慶父不對頭,他說:“我以死力薦子斑繼位”。季友的話令莊公為之一振,於是立下遺願,歸天以後由子斑繼承王位。

    事後,莊公悄悄的告訴季友,叔牙早已和慶父沆瀣一氣,力爭讓慶父繼位。沒過多久,季友便假託國君之名,用毒酒毒死了叔牙。權力鬥爭之下,血脈親情竟如此不堪一擊!

    莊公病逝以後,季友擁立公子斑繼位。慶父不同意了,心想:同樣是庶長子,憑什麼他可以,我就不行?於是暗中派刺客刺殺了斑,季友聽聞後逃亡陳國。可憐的子斑,才在位兩個月就被叔叔殺了。

    慶父覺得自己此時登基,時機尚不成熟,於是擁立自己的侄子啟繼位,是為魯閔公。啟即位後,不甘心做慶父的傀儡。於是暗中聯合季友一起對抗慶父的專制,啟還悄悄向齊國求助,請求派兵干涉魯國國政。慶父察覺出魯閔公的不友好以後,覺得此人不能留。於是他和哀姜串通,又派人刺殺了魯閔公。可憐的魯閔公,才在位了兩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殺了。

    慶父為了爭奪魯國的權力,接連弒殺魯國兩任國君,篡權上位。因為不得人心,慶父很快便被憤怒的魯國人驅逐。驚慌失措的慶父,最後逃亡了東邊的莒國。

    於是魯國人看了一圈,最後決定擁立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申繼位,是為魯僖公。魯僖公即位以後,為了替父親報仇,也為了給憤怒的魯國人一個交代,於是對外發布通告,凡是包容慶父,都是和魯國為敵!緊接著,魯僖公用重金將慶父從莒國贖回。就在回國的路上,慶父擔心自己到了魯國會受到非人的待遇,趕緊找了根繩上吊自殺了。這個在崇尚禮儀的魯國,做出如此大逆不道、弒君篡位的亂臣賊子,終於還是落得個悲慘下場。從此以後,魯國國勢也日漸衰微,最終被秦國所滅。

  • 1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似乎慶父就是魔咒一般的存在,只要他活著,魯國就永無寧日!那麼,慶父在真實歷史上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

    慶父何許人也

    慶父,魯桓公之子、魯莊公同父異母的弟弟。從他的字仲孫和弟弟名叔牙、季友來看,這位公子應該是行二。魯莊公為嫡長子、魯桓公原配正妻文姜所生,這是史籍有明確記載的,因此慶父是庶出基本上沒有疑問,他是魯桓公年齡最長的庶子,這其實已經註定了後來慶父的一切!因為是庶出,野心勃勃的慶父生來就失去了合法繼承魯公之位的可能性!想要成為魯公,慶父別無選擇,只有透過非法途徑……這就是後來所謂“魯難”的根源。

    慶父到底幹了什麼

    慶父乾的那些事其實歷朝歷代都存在,並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事情,無非爭位奪權罷了。因為庶出的身份,一出生便天然失去了繼承權,慶父自然不願意接受,但父親魯桓公去世後,哥哥魯莊公即位已成事實,慶父也無能為力,也只能在下一代身上作文章了……

    慶父為了能夠在這場角逐中勝出,先是與弟弟叔牙結成了同盟,緊接著又把嫂子哀姜拉上了自己的床榻,與魯莊公的正妻玩起了叔嫂私通,給哥哥魯莊公頭頂送一片大草原!只可惜,哀姜“不孕不育”,慶父想學後來的呂不韋都沒有機會……終於熬到老哥魯莊公快完蛋了,哀姜沒有生育、魯莊公無嫡子,慶父趁機讓叔牙出頭,請立自己為新君。可又出了么蛾子,慶父的另一位弟弟季友不同意、堅決支援魯莊公庶出的兒子公子般繼承魯公之位並逼迫叔牙當眾表態、支援公子般!最終,慶父再一次與魯公之位失之交臂。

    氣急敗壞的慶父在魯莊公喪期之內便找來一個曾經受到過魯莊公處罰的大力士,利用他對魯莊公的仇恨、教唆其殺死了自己的侄兒公子般!因為不想揹負“弒君篡位”的惡名,這一次慶父沒有急不可耐、直接上位,而是立了魯莊公另一庶出的兒子公子啟為新君,史稱“魯閔公”。魯閔公不是別人,正是與慶父私通的哀姜的妹妹所生!自此,慶父開始了肆無忌憚的“太上皇”生涯,不僅與哀姜進出如同夫妻,而且視魯閔公如同傀儡。

    魯您閔公二年,哀姜與慶父密謀、殺掉了自己的這位姨外甥,企圖推慶父上位!慶父的弟弟季友則護送著魯莊公的另一位庶子公子申趁亂流亡邾國併發文告聲討慶父,要國人殺死慶父擁立公子申即位!結果,魯國朝野還真有不怕死的,紛紛響應季友的號召、與慶父為敵。慶父畏懼,逃往了魯國的鄰國莒國避難,季友成功擁立侄兒公子申為魯公,史稱魯僖公。

    慶父的結局如何

    魯僖公即位之後,魯國重金賄賂莒國朝野,莒國得了好處又不想得罪魯國,於是便將慶父“禮送”回魯國。慶父自知回魯國必死無疑,為了避免進一步受辱,慶父索性自己了結了自己……後來齊桓公認為哀姜的行為有辱齊國臉面,一怒之下召回哀姜、將其處死。隨著慶父和哀姜的死,這段“魯難”才暫時告一段落。

    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正是出自哀姜的孃家齊國。慶父接連弒君之後,齊國大臣仲孫湫受命到魯國弔唁回去後,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於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那句話。慶父死後,“魯難”真的已了嗎?恐怕未必!經過慶父內亂之後,魯桓公的幾支庶出後裔——史稱“三桓”逐漸控制了魯國政壇,魯公後來幾乎被“三桓”架空。看過周潤發和陳建斌主演的電影《孔子》之人想必對這一幕都不陌生,陳建斌主演的那位季孫斯就是出自“三桓”之一的季氏,史稱季桓子,就是那位擁立魯僖公的季友的後代。慶父死後,魯難已了嗎?並沒有!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所謂慶父之亂,說白了就是後世王朝的庶子爭位,與後世的所謂“九子奪嫡”那些,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只不過慶父這個人太過於急功近利了,侵害到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這才引來了殺身之禍。試想,如果慶父篡位成功了,或許歷史又會是另一種說法了,不是嗎?

  • 20 # 週週說古今

    春秋時代,魯國莊公有一個哥哥叫慶父,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叔牙,一個叫季友。 莊公和季友是一派,慶父和叔牙是一派。 魯莊公得了重病,慶父就想等莊公死後,自己做國君,叔牙做相國。 魯莊公很擔心,找季友來商量。 他說:“叔牙對我說,慶父很能幹,勸我立他做國君,你瞧怎麼樣?”季友堅決反對,他表示如果莊公去世,自己一定盡力輔佐莊公的兒子公子般。

    不久,魯莊公死了,季友趕快立公子般做了國君。慶父很不甘心,乘公子般住在他母親家的時候,派刺客殺死了他。季友只好逃到國外去。 慶父為了自己能操縱大權,就立了魯莊公最小的兒子一一隻有八歲的公子開做國君,就是魯閔公。

    魯閔公雖然年紀小,卻很聰明,他知道慶父不安好心, 就想辦法請季友回來做相國。 慶父見形勢不妙,又派人刺死了魯閔公。 季友聽見魯閔公被刺,連夜帶著魯莊公最後一個兒子僖公逃走了。

    慶父連續殺死了兩個國君,一再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人民極大的憤慨。齊國的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慰問,回國後,對齊桓公說:“如果不除掉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完結(原話是,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齊桓公問:“怎樣才能除掉慶父呢?”仲孫湫回答說:“慶父一再製造禍亂,必將自取滅亡,您就等著吧!”

    魯國的亂子越鬧越大,慶父一看惹起了公憤,急忙逃往莒國。 於是季友又回到魯國,立僖公為國君。 魯僖公送許多禮物給莒國,請莒國將慶父送回來。 慶父聽到這個訊息,知道他的末日到了,就自殺了。

    從此,慶父就成為製造禍亂的人的代名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是由“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這句話而來的。 意思是說,不把製造禍亂的人除去,禍亂是不會終止的。故事出自《左傳·僖公元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學校有什麼樣的恐怖故事或者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