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你是堂堂太子,你堂弟,一個藩王之子,在你面前囂張跋扈,甚至欺負你,你怎麼辦?

    吳王之子,那也是世子,是吳國太子爺,倆太子爺,又是堂兄弟,

    顯然,劉濞基本不把文帝放眼裡的,他的兒子不把太子放眼裡,有什麼稀奇的?

  • 2 # Su57

    這件事發生在漢景帝年少時。此時他當然年輕氣盛,好勇鬥狠,寸步不讓 ,而且做事喜歡直來直去,沒有城府。當時他沒考慮那麼多,生氣打了就打了。

    最為關鍵的是這件事對漢景帝以後的影響。此後,漢景帝變得胸有城府,做事非常腹黑。

    漢景帝繼位以後,先是假意聲稱要傳位給他的弟弟梁王,同時利用大臣堵塞竇太后立梁王的想法。

    漢景帝在立劉徹為太子的時候,又是不聲不響,除掉了原來的太子和皇后。而且自己親自找藉口處死了周亞夫,又利用假密詔騙竇嬰在武帝時期受死。因為周亞夫和竇嬰權勢很大,而且是原先太子的支持者。

    由此可見,此後漢景帝成了一個平時隱忍,一旦得到機會就會就斬草除根的城府極深的人。

  • 3 # 慣與長夜

    西漢文帝初期,大漢皇宮中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事: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在長安陪伴皇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博弈時,由於對棋路起爭執,無禮耍賴,且態度十分橫蠻,被太子劉啟用博局當場砸死。

    被劉啟所擊殺的吳國世子劉賢,是吳王劉濞當時唯一的兒子,由於自幼深受其父寵愛,所以平常就飛揚跋扈,品性極差。到了皇宮中,他依然沒有收斂,做事依舊率性而為,太子劉啟早就對他忍耐已久,那天下棋的時候,劉賢又無禮爭執,年親氣盛的劉啟於是一時怒從心頭起,於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這事說起來並非有何陰謀,就是個偶然的事件。劉啟的如此舉動,就連漢文帝都有些吃驚。不過這個偶然事件卻也是造成後來“七國之亂”的因素之一。

    劉賢的老爸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劉邦的二哥劉仲的長子,為人十分剽悍勇猛而又野心十足,性格與劉邦非常相似,劉邦當時封賞他的時候都說他有反相。殺子時間過後,儘管劉濞又生了其他兒子,但當時痛失愛子的仇恨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深重,可以說,劉賢被殺這件事情,也是促使劉濞決心造反的誘因之一。

  • 4 # 史學達人

    關於這件事其實真沒有什麼陰謀論,就是兩個孩子在下棋。因為下棋有了爭論,誰都不願意讓步,所以,導致了漢景帝的失手,當然那時候的漢景帝還不是皇帝,畢竟他的父親漢文帝還在世,所以我們稱這時候的漢景帝為劉啟更合適。

    吳王劉濞也就是在漢景帝朝發動吳楚七國之亂中的主謀,他對朝廷的不滿,多多少少也有劉啟把他兒子殺害的原因。

    畢竟劉濞的兒子也是太子,太子都是長子,長子在古代都是比較受父皇寵愛的。人家辛辛苦苦把兒子養大,就是因為串門走親戚,到了皇宮裡,沒想到兩個孩子竟然因為下棋鬧出了人命。都怪兩個人生在帝王之家,誰都沒受過氣。所以,脾氣一個比一個臭。我估計他們下棋的水平也是一樣臭。

    劉啟作為皇太子的殺了人,作為皇帝的漢文帝就要出來給兒子擦屁股了。他先是把自己的兒子大罵了一番,然後請求吳王劉濞的諒解,這件事在劉濞看來是不容諒解的。但是,他又無可奈何,因為殺他兒子的人是天底下最有權威的人。

    最終劉濞還是選擇了原諒劉啟,皇帝的面子多少總要給的。可是,漢文帝因為處理劉濞兒子屍體的事,讓劉濞大為惱火,因為漢文帝不遠千里又派人把劉濞兒子的屍體給送到了吳國。

    劉濞一看兒子的屍體,他就大動肝火了,所以,劉濞也不接受屍體,他還說了一句話,大家都是劉姓,死長安就葬在長安得了,為什麼還要給我送來呢?

    劉濞對漢文帝不滿極了,但,他又無可奈何,這時候的他根本就沒辦法和中央抗衡。這也給了劉濞一個警示,自己一定要強大起來,不能任人宰割。

    可以說劉濞為了造反還是準備了幾十年的,在漢文帝時期,他沒有反,漢景帝剛當上皇帝,皇位還沒坐熱,他就開始起來鬧了。

    這多多少少和漢景帝年幼時殺死人家的兒子有關係。當然直接原因是因為晁錯的削藩,在我看來吳王劉濞就是想新仇舊怨一起報了。索性,他就反了。

    可是,很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名將周亞夫,周亞夫把他的叛亂給鎮壓了下去,最終,劉濞落了個死無全屍的結局。

  • 5 # 亮月半

    同是太子,劉啟太子地位高於劉賢,劉賢比他這個天經地儀,至高無上的太子還蠻橫,不尊重劉啟,在正經太子前耍威風。劉啟一方面是喪威儀之氣,一方面是想殺雞嚇猴,給諸侯王一個警示,別挑戰皇權。進宮陪太子前不告誡嗎?守規矩,以皇宮太子為大。劉啟認為這是諸侯王示探其心,考驗皇權繼承人之能。

  • 6 # 劉一千五

    劉啟是皇太子,劉賢是王太子。

    都是太子,但地位差了一大截。

    "戎狄芝懲,荊舒是徵″。吳楚剽掠,強悍,輕慮。這在《史記,三王世家》裡有詳細記載。當年,漢高祖劉邦回沛縣,喝酒唱出悲愴: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回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劉氏後人的無能而且後繼荒涼。這麼打下來的地方要人去守。異姓強力不可信用,同姓要用又無能。權衡良久,就把劉二哥的兒子沛侯劉濞弄到鯨布死後的淮南地方建立第一任劉姓吳王。就成了吳王劉濞。不久,劉邦就後悔了,說五十年後,吳地有亂,最好不要是你哈,好好做藩王,別動鬼心思。

    劉濞上班了,搞起了開發,搞活了經濟。這地方肥厚:煮海水為鹽,即銅山鑄錢。有了錢,還有什麼不敢幹。漸漸就與朝廷有那麼點又和諧了。

    劉賢代表乃父劉濞進京進貢兼走親戚。劉啟代其父皇劉桓接見了堂哥們,然後一塊兒下棋。下來下去,棋藝差別,棋品等級就出來了。劉啟是皇太子,劉賢是王太子。前為主人,後者是客人;前首是國家儲君,後者是諸侯王嗣。所以,一旦鬧起來,前者就動了手,提了棋盤就打,一打就打死了。這劉啟很失儲君之理!劉賢再不對,他也沒動手"提局"打人啦。這件事,劉啟不對。下手太狠,太自戾自私。劉賢一死,這吳國與長央天遠地遙地,漢文帝卻把劉賢送喪回吳國,這不是臭棋一著嗎?劉濞的話沒錯,死長安葬長安,送回吳國幹啥?劉姓藩王的根在長安。所以,吳王沒錯。

    這件事,漢文帝父子處理失當。吳王對此很失望。天下是漢高祖的天下,澤被子孫,人人有份,所以,劉啟一上位搞"削藩″,各劉姓王誰高興?不反對不反叛才怪。

    果然,劉賢死後,劉濞就少進京城了,大家都曉得是這事給造成的,也沒太在意。吳國就在國內"自強不息",存錢積物招致亡命之徒,吸引江湖豪強,豢養門客奇士,準備幹事了……

  • 7 # 楊朱學派

    漢文帝初期,皇宮裡發生了一場慘劇,一盤圍棋引發的血案。

    太子劉啟執白棋,吳王世子劉賢執黑棋

    吳王劉濞世子劉賢在長安陪伴皇太子劉啟下圍棋。劉賢自由飛揚跋扈,品行低劣。到了皇宮,依然沒有任何收斂。

    劉賢人品差,棋藝差。局勢不利,便無禮耍賴。劉啟一忍再忍,劉賢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太子劉啟壓不住怒火,用棋盤將劉賢砸死。

    對此事,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兒子也剛剛學圍棋,兒子還教了我一些對弈的禮儀:

    拿棋子:食指在下,中指在上,夾著棋子。

    對弈前,向對方鞠躬道:請多指教。

    對弈後,也向對方鞠躬:多謝指教。

    還有落子無悔等等。

    我兒子學棋時,和一個水平高的男生一起下棋。由於他學棋時間長,往往大勝。但我兒子進步快,差距越來越小。

    上一次兒子和他下棋,贏了他。輸棋後,他不但不守圍棋禮儀。還說:我不服。

    這一次又和我兒子下棋,還沒下多少步,就被吃了好多子。我兒子準備提他子時,他自己把子搶走了。還不給我兒子。

    那盤棋沒下完,就終止了。

    兒子說:他如果不耍賴皮,我就贏了。以後再也不和他下棋了。

    此外,還有《圍棋少年》中的圍棋比賽,為了獲勝。在對弈時故意放屁,把對手燻的半死。也是棋風敗壞的表現。

    我們要引以為戒,棋品如人品。

  • 8 # 薩沙

    這就是個誤會,也是皇家的悲哀。

    吳王的兒子劉賢和當時的漢景帝劉啟,兩個孩子在一起下棋。

    吳王的兒子劉賢年輕輕佻,不懂得宮廷的道理。

    在皇宮中,一個基本規矩是不能贏皇帝和太子。不管是下棋、打牌、玩遊戲甚至搏鬥,都是一樣。

    這是所謂的潛規則,每個人都要遵守的。

    比如陪著皇帝下棋的人,基本都是國家級選手。如果真的按照各自本事下棋,這些人閉著眼睛也能贏皇帝或者太子。

    但無論他的棋力多高,也是不能贏的,還必須下得很逼真,最後輸掉。

    所以小孩時候的漢景帝劉啟,估計從來沒有輸過棋(除了和他老爸下)。見局勢不妙,漢景帝劉啟和吳王兒子劉賢因為一步悔棋,大吵了起來。

    劉賢也是嬌生慣養的龍子龍孫,為人輕佻好勝,也不願意受氣,出言不遜。

    漢景帝劉啟自出孃胎哪裡受過這種氣,一怒之下將棋盤扔過去。

    當年的棋盤都是實心的,相當重,這一下就砸破了頭。

    而古代沒有抗生素,認為外傷都很危險。結果劉賢被砸破頭以後,竟然因為破傷風不治而亡。

    這下,他的父親吳王大怒,但不敢發作,隱忍了多年最後叛變。

    不過,漢景帝劉啟也並非故意殺人,真殺人也不會用棋盤砸過去,他又不是武林高手,還是毆鬥的無心之失。

    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過失傷害致死。而漢景帝劉啟又是未成年人,不用坐牢,賠點錢就了事。

    有人覺得漢景帝太霸道,沒道理。

    其實,古代的皇帝就是這樣。

    其實在漢代,你只要稍微出言不遜,皇帝就可以處罰你,甚至斬掉你都可以。不然怎麼說伴君如伴虎呢!

  • 9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很早便被立為太子。為了培養這位接班人,漢文帝又是給他請老師,又是很早給他"監國,總之,對其關愛和寵愛有加。也正是這樣,自然滋長了劉啟心中的傲氣和目空一切。

    而諸侯王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的兒子,他的封地地大物博,地多肥厚:煮海水為鹽,即銅山鑄錢。因為富可敵國,劉濞漸漸不聽朝廷的使喚了,連每年進京朝覲的事也由兒子劉賢替代。

    結果,劉賢等人朝貢時,同輩的劉啟代其父皇接見了堂哥們,並下起棋來。結果劉啟棋藝不精,眼看棋局局勢已非,拒不認輸,而是推倒重來。劉賢是王太子,平時也是驕橫貫了,自然不幹了。於是爭執起來。劉啟一怒之下,拿起棋盤就砸到了劉賢頭上,結果竟砸死了他。

    整個過程粗暴,結果血腥,也反映了劉啟的暴戻和自私。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皇權制度的束縛和弊端。

    後來,劉濞對此懷恨在心,劉啟繼位後,乘他"削藩"時,興風作浪,引發了七國叛亂。

  • 10 # 國史記聞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這就是漢景帝殺死吳太子的過程,史書中並沒有記載當時的皇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和吳太子的年紀,但漢景帝三十一歲即位,事發時也是血氣方剛。而楚國素以彪悍著稱,自幼生長在楚地的吳太子性格也很暴躁。兩個青少年在躁動的年紀因為一點小事發生爭執,導致命案的發生。這說起來,是皇太子劉啟故意殺人,但在當時來說這是不大不小的一件事,畢竟全天下都是太子家的,殺個人也沒什麼。偏偏死者他爹——吳王劉濞不好惹。

    英布反叛被平定之後,劉邦便封侄子劉濞為吳王,並且預言大漢建立五十年後劉濞會謀反。吳太子的屍體運到吳國之後,劉濞非常生氣,說:“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強硬地又把兒子的屍體運回了長安,並在那裡下葬。此後,劉濞對皇室更加不滿,並且開始失君臣之禮了。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吳太子之死並不是吳王造反的根本原因,甚至連導火索都算不上,因為吳王早就有反心,並且他有雄厚的資本——吳國曾經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達到了幾千年間所有中國人的夢想社會——“無賦,國用富饒”,意思就是整個吳國需要任何稅收,也不怕民間私定神馬大小合同,但是吳國一點都不缺錢。不但不缺錢,他還可以憑藉豫章郡的銅山來造錢!

    有錢、有軍隊、又有資歷威望,為什麼不造反!

    從劉濞的做事風格以及後來的處理方式上,他也把世子之死當成普通的青少年鬥毆事件,他和劉邦一樣,是“行大事者不顧家”的人,他不把世子之死歸咎到劉啟個人身上,而是歸咎到當皇帝的不是自己。

  • 11 # 有百里之才

    景帝劉啟當太子時,年輕氣盛。而累王世子也年輕,驕橫。覺得自己是高祖嫡出,封國勢大且富甲天下。所以,對太子不恭,有犯上之舉。啟因小事門門用棋盤打死世子,只能是日積月累的煩燥,火起而怒來。肯定是砸了解氣。

  • 12 # 有趣影視共享

    第一:

    首先看景帝是個怎麼樣的人,從他後來對周亞夫,對晁錯,對手下大臣來看,以及在位的作為來看,他應該不算我們現在所說的好人。甚至有人說他刻薄寡恩。

    第二:

    當時的政治立場,一個身為大漢帝國的太子,後繼之君,一個是當時最大諸侯國吳國的太子,要知道,當時吳國可是可以自己造錢的國家。

    第三:

    為什麼劉啟要砸吳國太子,是故意的,還是無心的,還是其他原因?為什麼吳國太子被砸死之後,吳王沒有馬上發難?

    最後,我們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兩個太子在書房下棋,吳太子贏了劉啟,當時兩個太子都年輕氣盛,劉啟並不高興,吳國太子加已調侃,出言不遜,兩人發生口角,最後劉啟怒火中燒,拿起棋盤砸向吳太子,邊砸邊罵:讓你丫的屌,讓你丫的屌!最後砸得吳國太子一動不動,滿臉鮮血,劉啟定時回過神來,心想:這煞筆這麼不禁打,完啦完啦,闖禍啦,怎麼辦怎麼辦。

    漢文帝聞此事:你丫的,盡闖禍,來人啊,傳話出去,吳國太子自視清高,無視我大漢天子,大漢後繼之君,出口不遜,辱罵犯上,現被我太子正法。

    你們看,這個怎麼樣?

  • 13 # 秉燭讀春秋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中子,由於其前面的三個哥哥死的早,劉啟成了老大,幸運的成為了皇太子,父子倆的命運何其相似,都是上天眷顧的人。

    劉邦死後,在呂后奪權時,呂后把劉邦的其它子孫都殺光了,由於劉恆和他母親薄姬不受劉邦的待見,早早被打發到了封地——現在的山西太原一代,母子二人由此遠離了政治漩渦,避免了呂后的迫害,劉恆成了唯一遺留下來的劉邦之子,在功臣派陳平和周勃的擁立下,劉恆最後坐了皇帝。他的兒子劉啟成了太子。

    漢景帝做太子時,和吳王劉濞之子劉賢為下棋發生了爭執,劉啟用棋牌失手砸死了劉賢。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引自《史記》吳王濞列傳

    上面這段話意思是:漢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喝酒下棋,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都養成了輕佻、剽悍的個性。有一次,劉賢和太子劉啟下棋,劉賢悔棋,劉啟不幹,劉賢出言不遜衝撞了太子劉啟,劉啟覺得在僕人面前跌份了,拿起棋盤就砸過去了,活該出事,砸了個正著,把劉賢砸死了。

    出了這檔子事,京城輿論可熱鬧了,有人指責劉啟仗勢欺人,仗著自己是太子的身份,欺負堂哥劉賢。一筆寫不出兩個劉,何必呢?

    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仲之子。也就是劉邦的侄子。換言之,劉濞和文帝劉恆是叔伯兄弟,劉啟和劉賢是堂叔伯兄弟,兄弟倆為下棋打架失手出了人命。

    這時京城媒體分成了兩個陣營。有的說劉啟仗勢欺人,有的說劉賢沒有尊卑。有的說劉啟小肚雞腸沒有仁厚之君的風範,有的說劉賢狂妄自大,總之莫衷一是。

    還原當時的情景,我認為可能劉啟有點掛不住臉而惱羞成怒,想自己是太子得不到劉賢的尊重。劉賢即便是棋高一著,他也得讓著太子,何況他還悔棋出言不遜。這就不能怪劉啟用棋盤砸他了。劉啟本意也不是想砸死堂哥的。

    自古云:“衝動是魔鬼,”年輕氣盛的太子為他的衝動最後付出了代價,以後惹出了麻煩。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劉啟砸死了劉賢后,人死不能復生,只能送回老家安葬。

    【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

    等送回了老家,堂叔劉濞可不是好惹的,那也是牛逼人物,劉濞說:都是劉氏子孫,在長安死的就葬在長安,送回去,於是又讓送的人拉回了長安。劉啟的老爸賠了吳王一大筆錢這才作罷。吳王從此不再朝貢,也不到長安見皇帝。皇帝問起來就說有病不能朝見。吳王漸漸的有了反叛之心……。

  • 14 # 爾朱少帥

    “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大漢太子劉啟拿棋盤砸死吳國太子劉賢,就是由於悔棋和觀棋引發的血案。

    這事就是年輕人下棋,引起相互鬥嘴,然後旁邊觀棋的都加入嘴仗。大漢太子想悔棋,吳太子不同意,觀棋的吳太子隨處你一言我一嘴毫不相讓,讓太子劉啟感覺面子過不去,惱羞成怒,拎起棋盤砸了出去。估計那個年代棋盤質量太好,材質不是石頭就是實木,這砸棋盤腦袋上,直接失手就給砸死人了。

    說白了,這就是小夥子們血氣方剛,一言不合就上手,導致的過失殺人。不過就因為雙方的老子身份不簡單:一方是大漢天子,另一方是實力派諸侯王。這事情被賦予了很多神秘色彩,甚至陰謀論。甚至有人說這件事引發了後來的“七國之亂”。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漢朝前期諸侯王勢力龐大,尾大不掉,成為影響朝廷穩定的隱患。當時的大漢皇帝劉恆,不是劉邦的嫡子。他即位後,有好多諸侯王不服,先後有濟北王、淮南王造反。吳王劉濞雖然沒造反,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販賣私鹽,私鑄錢幣,是最強的諸侯之一。

    【陰謀論一】劉濞從來不到長安朝見天子劉恆,好容易派兒子劉賢來朝見一次吧,還被一個棋盤砸死。有人認為這是劉濞的陰謀,他本來就想換太子了。故意指使平常飛揚跋扈的劉賢去朝見,想借朝廷的手殺掉劉賢,從而留下造反的藉口。沒成想,劉賢栽在劉啟手上。

    【陰謀論二】漢文帝時期,諸侯藐視朝廷,一個個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劉濞膽敢十幾年不朝見,他正好派兒子來。漢文帝就拿劉賢給諸侯一個下馬威,指使太子劉啟接待劉賢,並且伺機找茬乾死他。這不,劉啟把人家砸得腦漿子和血流了一地。

    劉啟棋盤砸死劉賢后,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劉啟太暴戾,另一種認為劉賢不懂尊卑。反正劉啟沒受到皇帝處罰。反正劉濞繼續不來朝見皇帝。若干年後,漢宣帝劉啟登基,爆發了以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劉啟派名將周亞夫將其滅之。

  • 15 # 錦翼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史記》

    這是《史記》上的原文。

    翻譯一下就是文帝的時候,吳國的太子拜見,和皇太子一起遊玩。吳國太子的老師都是楚國人,楚國人都輕蔑不懂禮還很彪悍,加上吳國的太子素來嬌慣,他和皇太子下棋,發生了爭執。皇太子拿起棋盤砸死皇太子。

    太史公的文字簡練,可以看出太史公完全是站在皇家立場上來寫這段文字的,即便吳王劉濞不是什麼好人,但太史公這樣向著皇太子來寫就不免有失公允,當然司馬遷也是沒法,因為不向著皇太子寫可能割掉的就不光是小雞雞了。

    從太史公這段文字上來看,吳國太子因為老師是楚國人,生性驕橫,加上自己又嬌生慣養,搞得不知禮節。但是這個人再不知禮節,也不就是下個棋嗎,你犯得著殺人嗎?

    這說明吳國太子嬌慣,皇太子比你還驕橫。

    還原一下當時的情形,不過就是兩個小霸王,吳國太子一向被當做老大慣了,他不知道自己爹那個王比不過這個長安的皇,到了皇宮裡還這樣橫,結果皇太子一看,你算什麼東西在我這裡驕橫,一下子打死了。

    如果說反映了什麼心態?

    反映了皇太子就是驕橫的心裡,反映了見不得人忤逆自己的心態。

    試想他一下一下用棋盤砸死一個人,因為棋盤不是刀子,要砸死一個人必須要狠狠用力砸很多下,這也反映了他殘忍的心態,反映他任性而不考慮後果的性格。

    後來任命晁錯削藩,結果推行得太急,惹惱了七國。他就慌張地把替他幹活的晁錯殺了,還是腰斬,就這麼不負責任,就這麼狠。

    還有周亞夫替他平定七國之亂,皇帝晚年請他吃飯卻不上筷子,周亞夫要了一下筷子,文帝就翻臉了。

    三歲看老,這一切的驕橫,大概從他砸死吳王太子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

  • 16 # 五味社

    被譽為明君的漢景帝存在不為人知的一面。

    眾所周知,漢景帝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與其父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但相比中國歷史上的歷代明君,漢景帝應該談不上是仁義之君。

    比如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吳國太子劉賢入京,與劉啟喝酒下棋。因為劉賢的師傅是楚人,故而劉賢性格比較囂張跋扈,二人博弈時,為棋路相爭,劉啟認為劉賢態度不恭敬,因此用棋盤擊打劉賢,將其打死。漢文帝將劉賢的屍體送回吳國,吳王劉濞極為怨恨劉啟。

    由此可見,漢景帝並非仁義之君。誤殺劉賢后,劉啟也沒有反思,甚至嚴重點,可能會失去太子之位,但他並沒有。

    最後,權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使用它的人。

  • 17 # 歷來現實

    前幾天不還有12歲少年不堪管教一怒弒母的新聞嘛,漢景帝劉啟少年時失手怒殺堂兄弟劉賢,性質比這個輕微多了,夠不上犯罪標準。

    時間:

    漢文帝年間。

    地點:

    長安城內,太子東宮。

    人物:

    受害人:劉賢,吳王劉濞世子,劉賢的師傅是素以剽悍著稱的楚人,打小他也有一股子倨傲之氣,不服輸,不服管、愛打架、沒禮貌。

    嫌疑人:劉啟,七歲時被漢文帝立為太子,大漢王朝將來的繼承人。太子犯法,與民同罪?別被戲文給騙了,沙特人也會告訴你,絕無此事!真正的標準是“刑不上大夫”。

    受害人與嫌疑人的關係:劉啟是劉邦的孫子,劉賢是劉邦哥哥的孫子,到劉啟的爸爸劉恆和劉賢的爸爸劉濞這裡,還算是親堂兄弟,到劉啟和劉賢這裡就成了遠堂兄弟。

    背景:

    漢初,劉邦親自消滅了異姓王,到了漢文帝時,同姓王權力很大,濟北王、淮南王相繼造反,成為中央政府心腹之患。

    吳王劉濞封地產銅產鹽,經濟富足,自行鑄幣,到處賣鹽,暗蓄兵馬,隱隱然有與朝廷對抗之勢。

    過程:

    吳王世子劉賢陪著太子劉啟下六博棋,下著下著一方耍賴悔棋,考慮到日後劉啟成為漢景帝,劉賢死了,那麼記載中耍賴的就肯定不會是劉啟。

    劉賢在吳國是世子身份,自由驕縱慣了,少年一羞惱,腎上腺素一提高,不定蹦出什麼刻薄話來,也可能伴有不敬的手勢,這就罷了,按照史料記載,劉賢的隨扈居然也敢在旁邊添油加醋以壯聲勢。

    說時遲那時快,劉啟也不是好惹的,抄起博局,也就是棋盤,紅木打造、方方正正、有稜有角那一種,砸在了劉賢的腦門上,當場沒有不治,事後無力迴天,我們很難判斷究竟是死於重度腦震盪還是破傷風,兩者都有道理。

    心理?

    青少年下棋能有什麼心理?爭強好勝唄,性格衝動唄,一時急眼了唄!

    後果:

    雖然少年惹禍,但不妨礙劉啟長大後成為一名好皇帝,他平定了七王之亂,趁機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問題,他把他們的權利都收回來了,與他父親漢文帝一起,爺兒倆的時代被稱為“文景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開創了一個形勢大好的安定局面。

    某種程度上來說,劉啟誤殺劉賢,正是七國之亂的源頭之一,當然,說到底劉啟還是最後的勝利者,要知道,這七王之亂的總瓢把子正是承受喪子之痛的吳王劉濞,而且他也覺得冤枉,你殺了我的兒子,我都忍了,你居然還聽晁錯的話,主動來削我的藩,欺負人不帶你這樣兒的!

    假如吳王劉濞成功上位,漢景帝劉啟必定要為當初他的莽撞付出“太子犯法與民同罪”的代價,是死是活不好說,鐵定把犯罪嫌疑人的後面三個字拿掉,而且史書中的記載,肯定是他悔棋!

  • 18 # 貪吃的粑粑巖

    這麼說吧,有兩個孩子都是嬌生慣養,且家裡權力通天。一方受了另一方的氣,氣憤無比,最重要的是對於法律及理性的認知不明,認為殺了就殺了,反正家裡長輩會替我處理。估計現在某些地方也存在這樣情況

  • 19 # 漩渦鳴人yy

    不是,能有什麼心理?兩個孩子互相之間打架,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孔子說過人性本善,但是荀子說過,人性本惡。事實上,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一個小孩子抓起一隻螞蚱,把它捏死,那你能說這個孩子是邪惡的還是善良的?肯定不是一個孩子就好像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顏色都可能塗上去,一個孩子,她的性格是她後面的環境所決定的,所以不能夠說一個孩子究竟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只能夠說這個孩子不懂這些東西。

    小孩子兩者之間下棋,結果哪方應該是出了老千,雙方鬧得不愉快,互相之間打架,孩子打架下手沒輕重又沒有人教導他們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這不能做,這個可以做。

    一個是當朝太子,一個是諸侯王的世子,這兩個人下面的僕人肯去勸嘛,敢去勸架嗎?

    雙方的怒火越燒越大,最終沒有人可以制止兩個孩子之間的拳腳相加的時候吶。就比誰強壯誰強壯,誰把對方揍趴下,抽起一件東西,就是武器往別人頭上砸,這也很正常的事情。

    至於說兩個孩子打架,講一句不負責任的或者是有一點兒有違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理念,最後一個人被打死了,你活該有種把那棋盤吵起來,往那當朝太子頭上砸你敢跟他起爭執,你就把他打死。

    你這個做老子的,別把氣撒在太子頭上!當朝皇帝就在那坐著,有種過去找他理論去。

    結果,漢文帝活著的時候,他不敢復仇,漢景帝繼位了國家陷入動盪了,糾集一幫兄弟說要復仇了,你這完全是藉口!

    所以說,綜上所述,首先教育孩子是父母以及周圍人的責任,一個孩子學好學壞,跟你的父母和周圍的人有著密切相關的關係,不要覺得交到你的孩子,只要給錢就行了,言傳身教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情。與此同時,未成年人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所有責任都是由監護人負責。孩子犯了錯,把罪責給我怪知道他們父母頭上去,讓他們父母覺得孩子犯錯就是他們的錯誤,讓父母監督孩子的一言一行。

    除此以外,要告訴自己的孩子打架了咱們惹不起別人儘量不惹,但是別人如果欺負到你頭上了,別跟我老子丟臉,往死裡揍!

  • 20 # 文史磚家

    漢景帝劉啟年輕時之所以用棋盤打死吳王世子劉賢,起因是一場激烈的爭吵,屬於過失殺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漢高帝出於鞏固江山的考慮,一方面剷除異姓諸侯王,一方面則大封子弟為王,希望他們能起到拱衛皇室、綏靖地方的作用。其中,侄兒劉濞獲封為吳王,統轄江東3郡53城,是朝廷在東南最為倚重的諸侯王。其實,劉濞本無謀反之心,他之所以走上反叛之路,“導火索”無疑是兒子劉賢被殺事件。

    漢文帝在位時,劉濞曾經派太子劉賢進京面聖,皇帝出於禮遇,便命令太子劉啟陪他喝酒、下棋。劉賢在封國時,由於身邊的老師全都是楚人,久而久之便養成輕佻驕狂、剽悍鬥狠的性格,任誰都不放在眼裡。劉賢大概是棋藝不佳,屢屢處於下風時又想著悔棋,太子劉啟又不肯想讓,雙方因此發生爭執。

    就身份而論,劉啟是帝國的儲君,也即將來的皇帝;劉賢是王國的儲君,雖然是未來的諸侯王,但在劉啟面前,則是臣子。在君臣關係大於一切的時代,臣子要絕對服從於國君,膽敢違逆或挑釁者,下場只有死路一條。就這件事情而論,劉賢不管有理還是沒理,都應該讓著劉啟,這才是作為臣子的本分。

    然而,劉賢非但沒向太子謝罪,反而跟他吵起架來,並且態度極不恭順。劉啟哪裡咽的下這口惡氣,順手抄起身邊的棋盤便砸向劉賢的腦袋,沒想到竟然要了他的性命(“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見《漢書·卷三十五》)。

    既然是太子殺人,那麼便沒有以命償命一說,更何況他是過失殺人。所以在事後,文帝僅是象徵性地訓斥太子幾句,然後便派人把劉賢的遺體送回到吳國埋葬。可是劉濞卻咽不下這口惡氣,所以在朝廷使者到達後,便氣咻咻地說道:“天下劉氏是同一家,既然死在長安,那麼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到吳國來葬?”說完,劉濞便命人把劉賢的遺體送回到長安下葬。

    經此一事,劉濞對朝廷頗有怨言,於是稱病不來朝見皇帝。當派人查知實情後,文帝對劉濞的做法很憤怒,準備追究他的罪過,使得後者在惶恐之餘,便想著起兵造反。幸好有人為劉濞辯解,皇帝才決定放他一馬,並賜予他倚幾與手杖,特許他直至老死都可以不來朝見天子。由此,劉濞得以脫罪,並暫時中止謀反計劃。

    於是遣其喪歸葬吳。吳王慍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吳王恐,所謀滋甚...天子皆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几杖,老,不朝。吳得釋,其謀亦益解。引文同上。

    然而劉濞消停沒多久,隨著文帝駕崩、太子劉啟即位,吳國跟朝廷間再起摩擦,這一次,終於將劉濞推上了叛亂的不歸路。原來,劉啟即位後,為解決藩國權勢過重、尾大不掉的積弊,便採納御史大夫晁錯提出的“削藩”計劃,利用各種藉口,先後削奪楚國的東海郡、趙國的河間郡、膠西國的六個縣,並圖謀削奪吳國的會稽郡、豫章郡。

    朝廷的“磨刀霍霍”,令藩王們恐懼、憤恨不已,順帶著也勾起劉濞心中的新仇舊恨,索性在朝廷下達命令才十餘天時間,便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藩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時在景帝三年(前15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英國脫歐導致蘇格蘭獨立,英國會被取消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