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中國書法史上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季明文稿》釋義
14
回覆列表
  • 1 # 輕趣APP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中國書法史上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

      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絡,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

      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訊息以後,即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祭侄文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讚不斷。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

    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有很大的益處。

    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

    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

    歷代品評

      《廣川書跋》 宋董逌  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於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含如並目,以側映斜,以科附曲,然後成書,而有人於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處,乃知書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跋》 宋陳深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跋》 元張晏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

      《跋》 元鮮于樞   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

      《跋》 元陳繹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事”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覆侵“恐”字,“有”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澤”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藁》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鄣,末“哉”字如輕雲之捲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籲,神矣。

      《跋》 明文徵明  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禇、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書法雅言》 明 項穆行草如《爭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王頊齡  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吳德旋  慎伯謂平原《祭侄稿》更勝《座位帖》,論亦有理,《座位帖》尚帶矜怒之氣,《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憤激於悲痛之中,所謂言哀已嘆者也。

  • 2 # 衿池書畫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安史叛軍。

    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顏季明被捕遇害,顏氏一門被殺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顏季明的首骨攜歸,悲憤交加,情不自禁,遂作此文。

    此稿是在極度悲憤情緒下所寫,不顧筆墨工拙,筆法隨情所動,是其精神和功力的自然流露,在整個書法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蘇東坡曾說:無意於佳乃佳爾。國學師兄認為:縱觀書史無一例外,神來之筆莫不彰於神來之事,大抵傳世之藝術臻品,皆為飽學經綸之士,或於大悲大悅,抑或孤奮激進,又或歷經人世之悲涼坎坷,而付以艱苦卓絕之志,所得耳。

    所以《祭侄文稿》被稱天下第二行書,是實至名歸的!

  • 3 # 錦清霖

    其實古代人的智慧真的很牛逼,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更牛逼,那就是以筆代劍,犀利,痛快,且能傳頌。其中有很多代表,比如三國陳琳寫文章罵曹操,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諸葛亮寫了傳頌千年的《出師表》,還有顏真卿的這篇《祭侄文稿》.

    說《祭侄文稿》寫的好的,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1.書法家寫的,藝術這個角度非常好!

    顏真卿的行草書法,是在他堅實的楷書基礎上來的,顏真卿的書法,體現了大唐的剛勁,雄渾,質樸的審美取向,是一種陽剛美。縱觀中國曆代書法名作,因偶然因素而成的千古佳作,必定是在有著堅厚的底蘊基礎上得來的。

    2.顏真卿和他的侄子都是民族英雄!

    顏真卿也稱顏魯公,陝西西安人,官至太師,77歲,為國捐軀。

    他一生剛直不畏權貴,怒斥貪官奸佞反抗叛軍,先是他侄子被安祿山叛軍殺害,然後他是在勸降叛軍的時候被縊死的。所以這裡面有政治因素,那就是他和他的侄子都是為了國家利益而死的,可以說他們就是國家的英雄。所以說這篇文章也反應了他們的民族大義,英勇為國捐軀的民族氣節,值得推崇和我們學習。

  • 4 # 影視那些人和事

    雖然我對書法並沒有精深的研究,但也聽說過顏真卿《祭侄文稿》的鼎鼎大名。就從外行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感想。

    乍一看這幅手稿,有點不敢相信這就是“天下第二行書”的真容。不但歪歪扭扭,似乎毫無章法可言,竟還有這麼多塗塗改改。

    雖然通篇看起來比較潦草,但從微觀來看每個字仍然是寫得很好的,大書法家果然名不虛傳。這是它成為名作的基礎。

    而它能被賦予如此高的地位,更在於其背後的故事。

    很多人只知道顏真卿是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創立了端莊渾厚的“顏體”楷書。卻不知他是安史之亂中帶領河北軍民抗擊叛軍的第一人。

    顏真卿當時是平原太守,他聯絡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一起討伐叛軍。第二年叛軍攻陷常山,顏杲卿寧死不屈慘遭殺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758年顏真卿派人到河北,只尋找到了侄子季明的頭骨。他面對侄子的遺骨,悲憤交加,寫下了這篇撼天動地的《祭侄文稿》。

    全文234個字,字字血淚。字跡隨意潦草,還有30多個經過塗抹,正是因為作者在巨大的悲痛中根本無法去注意技法和斟酌字句。他的用情至深讓我們也感同身受。

    這就好比我們在看“中國好聲音”等歌唱比賽時,有的選手在技法上可以做到無可挑剔,但你聽著似乎總覺得缺少點什麼。而有的選手也許這裡那裡存在些許瑕疵,可是她唱得很投入,感情真摯絲絲入扣,不知不覺就會打動人心了。

    所以《祭侄文稿》不僅僅是一幅書法作品,它簡直是個充滿血淚的生命體!流傳千年,一代代看到它的人都會深深感動,都會想起當年那個悲壯的故事,眼前彷彿浮現出顏真卿悲憤揮毫的畫面。說它是“天下第二”實在是委屈了啊!

  • 5 # 美好手記

    先說什麼是好的藝術作品。能以情動人的作品就是好的藝術作品。在文學、影視方面,有很多這樣的作品,例如《兄弟》《巴黎聖母院》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現在的展廳書法,作者都是文抄公,書寫時基本上是不帶情感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以情動人這回事了。人們看展廳書法,都是欣賞書寫技巧,看過就算了,不會有什麼印象,更不會被一件展廳書法作品所感動。

    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不是這樣。只要瞭解到顏真卿書寫《祭侄文稿》的背景故事,無不為顏真卿家族為了國家而付出的巨大的犧牲。沒有人不為《祭侄文稿》的背景故事而動容!而顏真卿在書寫這篇祭侄文稿時,真情流露,巨大的痛苦在心中激盪,不能自控,筆端下自然流露出來的情感,深深打動了讀者!

    以上是從藝術的本質,也就是從抒情上分析了《祭侄文稿》好在哪裡。下面再從技巧上分析《祭侄文稿》好在哪裡!

    大家知道,書法在晉唐時代,技法還是很古老,書寫時筆鋒多絞轉。到了宋代之後,人們的坐具已經變成了像現在一樣的高桌高椅,受高桌高椅的影響,人們書寫時筆鋒多提按少絞轉。而《祭侄文稿》的筆鋒大量絞轉,是後人學習書法技法的好示範。大家知道,晉唐真跡流傳下來的非常少,《祭侄文稿》這件真跡傳承完好,非常珍惜!

    更關鍵的是,只要你的眼睛隨著顏真卿的書跡走,你就會發現,顏真卿在一開始努力控制著心情的時候,筆下的墨跡是穩而緩的,但隨著心情不能控制時,筆墨狼藉翻飛,隨著心情激越,情感和技法完全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只要一個堅持練習書法的朋友,就會被這篇文稿的情感激起深深的共鳴。

  • 6 # 萬氏制筆

    顏真卿的行書,在書法史上無任何爭議 ,重要的話說三遍,無任何爭議,無任何爭議 ,是在二王書法風格之外,另一座雄偉的高峰,用筆自然,技法完善,可以說無任何瑕疵。

    本人在學習書法的前十幾年間,也一直看不懂這樣的作品,但所謂知恥而後勇,看不懂正說明自己的不足,真正喜歡書法的人,是不會故步自封的,知道不足才有學習的方向。

    藝術,藝術 ,藝術,強調一下,不是裝飾。是情感的表達;書者,心畫也,中國書法從寫字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已經不是點畫的拼湊,是一種精神的表達,是書者性情的流露,是一種文明信仰的傳承。

    回到祭侄文稿,這篇書法作品,從技法上看,已經非常完備,無可挑剔,而且行筆自然毫不做作。而對於這篇作品,更重要的是魯公情感的真摯流露,我們應感受到魯公做書時 ,內心的悲痛和憤恨。技法這時已經不重要了。

    這篇作品書體風格和文字內容已經達到一種完美的統一 ,是中國書法最優秀的作品,在品格等級裡是神品。是無法複製和再現的藝術神作。

  • 7 # 筆墨詩書

    顏真卿,公元752年創作《多寶塔碑》時年44歲,公元758年,寫《祭侄文稿》已經年近半百,其藝術造就,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筆為情所動,有意無意之中,放筆下去坦蕩自然,無拘無束,遊走於天地之間,章法有無之間——美醜襯托,強弱顧盼,大小呼應!神來之筆創造出一幅神來之畫。

    有沒有令人心服口服的回答?元代張晏是這評價《祭侄文稿》的:“...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處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

    總之,藝術作品的評價。是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個人的喜歡型別來定的,個人觀點,無傷大雅。《祭侄文稿》是真情駕馭,高超的藝術技能,用“神來之筆”創造出的一幅優秀藝術作品——後來者望塵莫及。

  • 8 # 千年蘭亭

    名列行書榜第二名的《祭侄文稿》,最重要的在於真情流露,渾然天成。

    一、《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他聽聞侄兒去世後寫下的一篇悼文的草稿,文章中表達的悲憤之情,是我們首先要理解的,這也是《祭侄文稿》流傳千年的首要原因。

    二、文章表達的悲憤之情與書法作品的節奏完美結合,這是《祭侄文稿》的重要特點。

    作品隨著作者感情的起伏而跌宕跳躍,自然和諧,渾然一體,至原帖的最後兩行感情達到高潮,作品也由平穩的行書發展成搖曳生動的草書。

    三、此帖本是一草稿,書寫過程中,筆法、字法、章法應該是沒有事先設計,但卻自然天成,是無法之法。

    此帖用筆豐富而厚重,開合縱橫,個性鮮明,其形式獨特的述志、述心、技法丶章法都開歷史先河。

    其實不只此帖,他的《告伯父帖》《爭座位帖》等,都是他在特定環境下,以特定的心情完成的,情感豐富是其作品的主要特點。

  • 9 # 老虎論道

    此帖如陳釀,越品越喜歡。我最初看《祭侄文稿》感覺亂糟糟,看不懂。後來有一次,偶然間看截圖的“稱兵犯順”四個字,不知為何就觸動了心絃,瞬間產生共鳴。那種感覺,就是“悟”,徹悟的”悟”。再後來,瞭解顏真卿的正直人品,瞭解《祭侄文稿》的由來,瞭解顏氏兄弟父子叔侄為國捐軀、滿門忠烈的忠義,瞭解了《祭侄文稿》背後許多許多故事,似乎慢慢的懂了,於是越發喜歡。瞭解顏真卿,不光看他的書法,還要看他書法背後的故事。從《祭侄文稿》看忠烈,從《爭座位帖》看操守,從《顏家廟碑》、《顏勤禮碑》看家風,還可以從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天祥的《正氣歌》中“為顏常山舌”看顏氏家族對後世的影響。《祭侄文稿》不僅僅是書法,更不是為書法而書法,《祭侄文稿》是字字血淚的書法,是痛失兄弟子侄的手足情、痛惜山河破碎的家國情,以及對亂臣賊子的深仇大恨雜糅在一起,讓情感自由宣洩的書法。《祭侄文稿》公認為天下第二行書,當之無愧!

    曾經多次到正定,每次都不禁為《祭侄文稿》中“父陷子死”一句引發共鳴。2016年兩次去西安碑林,親眼見到了《多寶塔》《勤禮碑》《家廟碑》和《爭座位帖》,尤其是親手觸到《勤禮碑》石的時候,眼裡飽含熱淚,那一刻,似乎真的是與顏真卿穿越時空交流。歷史上其他書法家看的是書品,而顏真卿卻是實實在在地透過書品看人品。這一點,歷史上其他任何書法家都無法比擬。

  • 10 # 紅塵彌勒

    題主說到的這篇《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泣血之作,字字血聲聲淚,滿含了對敵寇仇讎恣意猖獗的鞭撻和宗廟瑚璉被摧殘浩劫的慨嘆。用顏常山自己的話說,就是撫念摧切,百身何贖。

    這篇祭文是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下棺安葬以後所寫。侄兒的首級尚存,軀身卻不能和棺,作為一介討逆興邦的世之棟樑國之干城,在安史之亂的烽火硝煙中,極盡抵抗卻損失慘重,家族成員和抗爭死士死傷枕籍,讓他這個長輩面對故去的亡靈長歌當哭,悲憤莫名。

    這篇文字的書寫,粗略一看,顯得很潦草,也很雜亂,似乎沒有章法可循,也無精當的結構安排,全憑一己執念,一腔真情。其間勾勒塗抹,凸顯了作者的思維跳躍和真情灌注——他在找恰合的語句表達自我的哀思和心志。

    這篇祭文卻排在了《蘭亭集序》之後,列歷代行書瑰寶第二位。

    以我個人的理解和忖度,蓋是因為顏真卿的用情至深,字裡行間傾注了全部細膩情感,使人即刻動容,書體看似不合規範,其實由於功力深厚,越加顯露其暢懷神思和心手相應,做到了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法合,法與度合,度與字合。

    這篇文字千百年來倍受尊頌,一是因了顏常山的赤子之心,二是因了上柱國的無尚法度。它和大文豪韓愈的祭侄文同樣用情至深,感念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校園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