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獨使者

    明朝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刺部落太師也先部隊進攻大明,宦官王振不顧朝臣們反對,極力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七月命皇弟留守京都,自己親率50萬大軍親征,出 居庸關。在土木堡這個地方遭遇瓦刺軍隊偷襲,全軍覆沒,自己被俘。那麼英宗為什麼選擇被俘而不是自殺呢?

    首先,我認為從人性的弱點來想,英宗朱祁鎮他也怕死,人之常情,自己作為大明皇帝享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而且正是英年,以後的美好生活還長著,不能就這樣的不明不白的死掉。

    其次,作為大明皇帝對於瓦刺來說還是有利用價值的,因為瓦刺部落相對於大明來說還是非常貧窮落後的,他們可以以此來要挾,向朝廷要一些他們所需求的,而且有皇帝在他們手上,他們可以和大明談任何條件。

    最後一點,就是朱祁鎮認為他的臣子們一定會想辦法來救他的,而且他也認為瓦刺不敢殺他,如果殺了他,必定會引起更大規模的戰爭,大明一定會頃全國之力來攻伐他們,這樣就會更加得不償失。

  • 2 # 品茗讀史

    導語: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的混亂局面中,驚慌失措,動彈不得,束手就擒。完全沒有網路上大肆宣揚的明朝天子“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英雄氣概,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在亂軍之中,跌坐地上,被瓦剌騎兵輕易俘虜,其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1.朱祁鎮成長在深宮之中,養大於婦人之手;其父朱瞻基忙於政務及其他愛好,沒有對其多加教育;而他的老師王振,則是人人痛恨的一代權閹,只不過略通經書而已,並沒有對朱祁鎮進行過太多的氣節教育。所以,在大難臨頭之際,朱祁鎮所受的教育當中,根本就沒有寧死不辱的思想準備。

    2.朱祁鎮只不過是一個平庸之人,突遭大變,束手無措;身邊衛士紛紛戰死,他最敬愛的王老師,又被自己人錘死了。深宮中走出來的朱祁鎮,何時見過這等慘烈的場景.....

    現在有很多人動不動就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天賦異稟,非常鎮靜,氣定神閒。以我看,這只不過是朱祁鎮在大變之前六神無主,呆若木雞罷了。

    3.朱祁鎮毫無血性。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朱祁鎮年齡是22歲,這個年紀正是血氣方剛、絕不受辱的青年時代。但是,我們從朱祁鎮身上絲毫也沒有看到他表現出一絲血性來。

    當然,網路上崇拜朱祁鎮的人會說他還年輕。那麼,我們來看看198年之後的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吧。

    (明末抗清的少年英雄夏完淳)

    1647年,年僅16歲的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清兵抓捕,經略江南的清廷重臣洪承疇愛惜夏完淳的才華,極力勸說他投降。但是,夏完淳堅貞不屈,被關押80多天以後,在南京慷慨就義。

    在被清軍拘押期間,少年英雄夏完淳寫下多篇詩詞,表達了自己為國盡忠、以身殉國的沖天豪情。

    在夏完淳這樣的少年英雄面前,朱祁鎮這樣的軟骨頭,應該是無地自容的吧!

    結語:明英宗朱祁鎮只不過是一個才智平平的普通人,在突然遇到土木堡之變這樣重大的變故面前,驚慌失措,束手就擒是非常正常的。可恥的是被俘之後,朱祁鎮貪生怕死,覥顏事敵,屢屢引領瓦剌軍隊去明朝重鎮叩關,妄想讓敵軍不戰而獲得明朝的軍事要塞。

    在大同、宣府守將郭登、楊洪的決絕態度之下,朱祁鎮才放棄了引敵叩關的賣國行為。

  • 3 # 炒米視角

    “土木堡之變”對於朱祁鎮而言,是非常突然的。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就驟然發生了。

    而且非常態的潰敗,畢竟朱祁鎮帶著20萬大軍,而且都是大明精銳,以往大明都是壓著蒙古打。

    瓦剌的崛起,在此前大明實際上是沒有切身感受的。朱祁鎮更是沒有任何戰陣歷練,戰爭的殘酷第一時間震驚了這位甚至此前未出過宮門的年少帝王。

    死其實在亂軍中,分分鐘就會成為現實。但是朱祁鎮是不太可能去考慮“以死報國”的。大明的天下都是朱祁鎮的,只不過丟了20萬軍隊而已,就能輕易自殺了事麼?

    若干年後,朱由檢若是有朱祁鎮這種精神,大明也不至於驟亡。好死不如賴活,為了活著,吃點苦算什麼?大明物華,國力鼎盛。這些都可以拿來換朱祁鎮的命。

    這也是朱祁鎮被俘的時候,泰然處之,瓦剌士兵打死也不相信自己俘獲了大明皇帝的主要原因。朱祁鎮是天授的大明皇帝,是朱瞻基的嫡長子,出生就決定了他的高貴,和對擁有大明一切的理所當然。

    只要活著,卑微、屈辱、大明黎民的水深火熱對於朱祁鎮而言,這不是考慮的範疇。如果真的考慮這些問題,朱祁鎮一定會像朱由檢那樣,在土木堡戰敗的那一刻,就會自刎而死的。

    朱祁鈺、于謙打破了“大明的一切屬於朱祁鎮”的邏輯,也破了也先的陰謀。

    大明有了自己的新君,雖然遙奉朱祁鎮為太上皇。但實際上朱祁鎮的命令對大明已經毫無意義了。

    在那段歲月裡,朱祁鎮應該是最艱難的。他不知道作出了怎樣的許諾,畫了怎樣的大餅,才挽留了自己的性命。

    朱祁鎮回到大明,絕非是瓦剌良心發現。而是他們知道大明的天上同時出現兩顆太陽,必然會引發大明的內部問題。

    但是朱祁鈺再一次打破了這個邏輯,朱祁鎮被囚禁於南宮整整7年。這對於朱祁鎮才是真正屈辱和危險的日子。

    大明皇宮這個朱祁鎮出生並生活了23年的地方,如今才離開一年回來以後,人還是那些人,物還是那些物。但是自己已經從天子變成了囚徒。

    而所有人對自己態度的變化,就是因為皇位而不是朱瞻基這個人。所以南宮7年遠比大漠那一年難熬。

    因為在大漠的時候,再難還有個念想,那就是回到京城,再過那種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日子。而如今回來了,一牆之隔,卻恍如隔世。

    對於朱祁鎮而言,活著就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奪門之變”以後,他為什麼明知道于謙有功,卻仍然殺了他?為什麼那麼痛恨朱祁鈺?

  • 4 # 象棋戰五渣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呢。自殺是需要勇氣的,不是誰都有,至少我沒有。而且古代被俘的皇帝多了,比如宋朝的靖康恥,南朝後主李煜等等,被俘都沒有自殺。所以不代表所有的皇帝只要被俘必須自殺。

    而且朱祁鎮被俘之後並未受辱,有史實為證。

    當時由於瓦刺不斷的挑釁侵擾,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討伐瓦刺,可惜戰敗被俘,雖然被俘了,可由於明英宗不像微欽二帝那樣不戰而降成為俘虜的,所以瓦刺人對他這個敢於御駕親征的皇帝很是敬重,禮遇有加,而比較戲劇的是,明英宗被俘之後,靠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一些瓦拉高官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這些高官處處護著他,最後更是由於明朝已經另立新皇,朱祁鎮反而在瓦剌成了多餘的人,殺也不是留也不是。

    北京保衛戰勝利後,大臣楊善出使瓦剌,透過軟硬兼施,終於成功要回了明英宗朱祁鎮。而完成任務的楊善,更親眼看見淪為囚徒的朱祁鎮,在蒙古草原的“人氣”。先是宴會上,瓦剌可汗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對朱祁鎮甚為恭敬,甚至向楊善提出了哭笑不得的要求:朱祁鎮回去後,景泰帝朱祁鈺必須把皇位還給他。而送行的時候,伯顏帖木兒更親自護送千里,直到大明邊陲。臨別的一刻,這位戎馬一生的硬漢子,面對朱祁鎮淚如雨下,依依惜別。而伯顏帖木兒剛走,也先的另一大將昂克又追來了,原來他獵到了一隻獐子,特意縱馬馳騁千里,前來進獻給朱祁鎮。搞的楊善一度誤以為朱祁鎮不是一個囚徒,反而是來出訪蒙古草原的。

  • 5 # 珞珈山的貓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也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畢竟當時的大明王朝在經歷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的苦心經營之下,可以說國力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與之相反的是,經過了幾十年四代人的北征戰爭,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已經開始懼怕大明王朝的軍事力量!

    儘管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實力已經與明朝相去甚遠,但是在眾多的各部落首領之中出現了一個佼佼者那便是——也先。與此同時的是大明王朝的兩任皇帝都只活了30多歲,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總共統治大明王朝11年。便將皇位交到了年僅九歲的朱祁鎮手中。

    但是朱祁鎮由於從小生長於深宮之中,登基之初才是一個懵懂無知的青少年。因此軍國大政的處理都交到了“三楊”組成的內閣和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手中。這才使得大明王朝在皇帝年幼之時依然能夠穩步向前的發展。

    但是朱祁鎮卻因此得到充分的歷練和了解軍民國政大事的機會,而且更是缺少父親的諄諄教誨。長期以來能夠管教朱祁鎮的人只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兩個人。但是兩個人對於朱祁鎮的教育確實存在溺愛的問題。這導致朱祁鎮過度的信任陪他長大的玩伴大太監王振。

    明正統14年,瓦剌也先聯合蒙古草原各部落攻擊大明邊境重鎮。此時已經過了加冠之年且親政的朱祁鎮決定效仿自己的先祖明太宗朱棣和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親自去平定蒙古草原遊牧民族上的挑釁。

    實際上,朱祁鎮遠比自己的曾祖父明太宗朱棣和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幸運許多。畢竟此時的大明王朝國力強盛、兵強馬壯。早已不是幾十年前一窮二白的樣子。而且當年明太宗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也已經在蒙古草原各部落中打出了名聲,打出了大明王朝的國威。敵我雙方之間的形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朱祁鎮畢竟年輕氣盛,認為自己率領大明王朝二十萬的天兵雄師,再加上大明王朝之天威勢必輕易地便打敗蒙古各部落。天真的認為這一戰是自己揚名立萬,流芳百世的好機會。但是缺乏軍事歷練的朱祁鎮十分寵幸大太監王振,在軍事指揮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這使得瓦剌首領也先抓住戰機一舉擊潰了朱祁鎮御駕親征的20萬明朝大軍。並且將朱祁鎮圍困在土木堡之中,最終在大明將士殞命沙場之後,朱祁鎮被俘做了瓦剌的階下囚。

    這一現場結果對於蒙古各部落以及大明王朝來說都來得太過突然,尤其是對於當事人朱祁鎮更是措手不及,他根本沒法想象大明王朝的二十萬大軍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會因自己的無知和冒失而葬送在敵人手中。自己更是從大明王朝高高在上的真龍天子淪為階下囚。

    於是朱祁鎮相信瓦剌等蒙古各遊牧部落並不會殺了自己。而是會利用自己像大明王朝勒索一番之後將自己放歸。這也是朱祁鎮為何在被俘之後依然鎮定自若,更沒有想到自殺報國的原因。

  • 6 # 史學達人

    朱祁鎮是被俘虜了,儘管說皇帝被俘虜了,聽起來不是太好聽。但是,他也沒有必要自殺呀。

    畢竟他不知道,未來命運還會對自己有怎樣的安排。

    我們都知道當俘虜的日子是不好過的,但是,明英宗朱祁鎮這個人很不一般,他有別人沒有的人格魅力。

    他能讓自己的敵人瞬間記住自己的好,甚至是感染敵人為自己所用。

    事實上在他被俘虜的期間,他並沒有受到虐待,瓦剌當中的很多人,都是對他不錯的。尤其是也先的弟弟,一直對他照顧有加。

    還有也先這個首領,都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了。你看人質都做到了這種境界,古今中外恐怕也只有他朱祁鎮一個人吧。

    只能說朱祁鎮這個人吉人自有天相,他的小日子一直都是過的不錯的。

    這樣的朱祁鎮當然沒有必要自殺了。

    這個世上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不到逼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不要盲目的自殺的好。

    朱祁鎮沒有自殺,所以他才等到了後來人生的逆襲。

    他也就是當了一年的俘虜,然後就被放走了。事實上朱祁鎮被放走之後,他過的生活才是最為悽慘的。

    因為他的弟弟朱祁鈺一直在懷疑他,怕他重新上位,還把他給囚禁了起來。但是,即使這樣朱祁鎮還是沒有自殺。

    他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甚至連普通人的生活都不如,不過他也不在乎這些。畢竟自己還活著,而且還能活得下去。

    就是這樣被人囚禁的生活,就是這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他竟然堅持了七年的時間。

    正是渡過了這七年難以熬過的歲月,他才得以重新登上皇帝的寶座的機會的。

    也許是上天對他朱祁鎮不薄,也許命運之神真的是眷顧了他。在他被囚禁的時日裡,皇帝朱祁鈺的唯一的一個兒子竟然死去了。

    這就給了朱祁鎮東山再起的機會,朱祁鈺沒有後人了,這個皇位早晚還是輪到朱祁鎮這支血脈上來的。

    更加讓朱祁鎮喜出望外的是,朱祁鈺也生了重病,而且是一病不起了。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有了當皇帝的可能,經過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一番操作,他又開始當上了大明的皇帝。

    只能說他沒有自殺是對的,畢竟他在有生之年,在當了俘虜的情況下,在被囚禁的日子裡,他還是走了過來,然後才有了重新當上了皇帝,走上人生巔峰的可能的。

    所以說在這個世上只要是活著就有無限的可能,只要生命還能繼續下去,就不要輕言自殺。

  • 7 # 東方大史

    朱祁鎮親率50萬大軍征討瓦剌,結果兵敗被俘。

    有很多網友說朱祁鎮為何沒有勇氣自殺反而被俘受辱,其實這也與他的性格有關!

    朱祁鎮九歲登基為帝,可以說從小就站在了人生的巔峰,他身為皇帝,他做事完全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再加上他當時的心性還不成熟,因此越發無法無天。

    土木堡之變狠狠地教訓了這個叛逆的少年,這場戰爭將他從天堂拉向了地獄,他沒想到皇帝也會有這種下場。

    我想他當時肯定想過要自殺,但像他這種從未遇到挫折之人,忽然遭逢鉅變,肯定還是想繼續活下去。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他還有希望,他還是皇帝,大明朝廷肯定會竭盡全力救他脫離苦海,如果他回到明朝,他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除此之外,這也是因為瓦剌首領也先對朱祁鎮很不錯,在他俘虜了朱祁鎮後,一直沒有虐待他,反而對他很恭敬。

    當時也先也想殺掉朱祁鎮,只不過他剛有這種念頭,自己的坐騎就被雷劈死了,這讓也先不敢輕舉妄動。

    在一些史書中記載,也先還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朱祁鎮,只不過朱祁鎮沒有同意。

    除此之外,也先每次宴請朱祁鎮時,總是對他行君臣之禮。

    不過,這些記載可能有些誇大,畢竟當時的史官為了粉飾此事進行的文學創作。

    但至少說明了一件事情,也先對朱祁鎮還算不錯,畢竟朱祁鎮的用處很大,他沒有覆滅明朝的能力,因此優待朱祁鎮也只是舉手之勞。

    總得來說,像朱祁鎮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勇氣自殺,而且被俘也並不一定受辱,只不過是面子過不去而已。

  • 8 # 小聰歷史客棧

    明英宗朱祁鎮是朱瞻基的長子,他九歲登基,童年少年時期都是張氏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在處理朝政大事,在張氏太皇太后和一些重臣去世以後,朱祁鎮開始了親政。

    但是當時朱祁鎮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年少氣盛,看不慣當時瓦刺部落時常侵擾明朝疆域,因此在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偏信太監王振,決定御駕親征,拼湊了二十萬大軍,開始了御駕親征。

    但是在行軍途中,由於朱祁鎮聽信王振讒言,導致錯誤指揮,發生“土木堡之變”大軍被瓦刺部落全部殲滅,全軍覆沒,朱祁鎮也被俘虜。

    很多人瞭解這段歷史,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此有疑惑,作為一國之君,因為自己的錯誤指揮,導致害死了這麼多士兵,同時作為皇帝的朱祁鎮兵敗,落入敵人手裡,成為俘虜,是一件很丟臉恥辱的事情。

    可是朱祁鎮被俘虜的時候為何沒有勇氣自殺,以身殉國,反而接受被俘虜受屈辱的命運呢?

    朱祁鎮沒有自殺的勇氣和氣節

    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朱祁鎮當時還年輕,年輕氣盛,本身心性就不太成熟,而且他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是皇太子,他的前半生太順風順水,他根本不會有以身殉國的念頭,畢竟他還沒有把氣節看做比生命更重要的思想高度,這也是人的天性如此,畢竟自殺也需要勇氣。

    何況朱祁鎮還是個皇帝,雖然當時瓦刺國經常藉著他的名義嚮明朝索取財物,可是在當時的朱祁鎮看來,恐怕他自己的性命比所有事物都重要的多,萬千大將和百姓的性命,都比不上自己的性命可以多活一刻。

    他一直在盼望著重新回到大明朝,再次成為皇帝,他一天天盼著,因此得以苟活於世,不敢輕易自盡。

    瓦刺部落阻止朱祁鎮自殺

    可能歷史上的朱祁鎮在瓦刺部落被俘虜期間,真的嘗試過自殺,但是他身邊還是有隨從伺候的,就算他自殺,也會被身上的人所阻止。

    何況就算朱祁鎮想自殺,瓦刺部落的人也會阻止朱祁鎮自殺,畢竟朱祁鎮是皇帝,對瓦刺部落作用很大,瓦刺認為朱祁鎮“奇貨可居”,因此一直有人專門保護他。

    瓦刺部落俘虜了朱祁鎮以後,就開始向大明要挾財物,還帶著被俘虜的朱祁鎮去戰場,因為皇帝被外敵俘虜,可以很好的打擊明軍士氣。

    朱祁鎮對瓦刺部落有作用,瓦刺用他來做爭取利益的籌碼,自然不會輕易讓他自殺,如此一來,朱祁鎮也沒有了自殺的機會。

    朱祁鎮在瓦刺部落過得不算差

    朱祁鎮在瓦刺部落過得還是很不錯的,受到了瓦刺部落的禮遇,不僅沒有為難他,還好好好喝的招待伺候著,當時瓦刺部落首領還經常陪朱祁鎮聊天玩耍,過生日的時候,也先還親自給朱祁鎮祝壽送禮物。

    除此之外,也先為了和朱祁鎮套近乎,還想把自己的親妹妹嫁給他,可見朱祁鎮在俘虜一年的時光裡,過得還是不錯的,不至於生不如死,反而過得很愜意,這種環境下,他自殺也是不大可能的,畢竟沒有令他活不下去的理由。

    結語:

    綜上所述,朱祁鎮在瓦刺部落被俘虜期間生活過得還算不錯,瓦刺部落對他禮遇有加,他沒有自殺的理由,再加上朱祁鎮年少氣盛,他還沒有把氣節看做比生命更重要的思想高度,因此朱祁鎮即使兵敗被俘,飽受屈辱,依然沒有勇氣選擇自殺。

  • 9 # 老威觀史

    其實明英宗朱祁鎮沒有選擇自殺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想死。

    如果一個人想死的話,他有很多種方式去死。他可以在被俘之前自殺而死,或者在被俘之後絕食而死、撞牆而死、上吊自殺等等。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死的話,別人其實是阻止不了的。所以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只能說明朱祁鎮不想死。

    關於朱祁鎮的被俘經歷,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事情發生在公元1449年。當時蒙古的也先率軍進攻明朝,朱祁鎮在他身邊的大太監王振的鼓動下親自帶兵與也先作戰。當時他帶領的軍隊大約有25萬人,號稱50萬。這一戰我也只能說朱祁鎮實在是不會打仗,出征的時候連最基本的糧草都沒有解決,然後把全軍委任給一個不會打仗的大太監王振。王振就帶著這樣一支大軍不斷地搞武裝遊行,結果一路上很多士兵因為吃不飽飯而累死餓死。這樣的軍隊就是再能打也沒了戰鬥力,在經過了一波又一波的作死的操作之後,終於全軍覆沒在了土木堡。

    那麼朱祁鎮在也先那裡有沒有受到侮辱呢?在歷史記載當中我們看不出這一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他被俘的時候,也先是把他當成了一個大寶貝的。畢竟他是明朝的皇帝,挾持著朱祁鎮便可以一舉拿下北京。雖然最後也先沒有拿下北京,但至少剛開始的時候他是這樣想的。他的如意算盤就是押著朱祁鎮去攻打明朝的城池,看著明朝的皇帝在自己手上自然不敢動手。一座城池就可以很輕易的被拿下了。

    好在明朝的朝廷在當時並沒有亂。在於謙的主持之下,明朝很快就立了新的皇帝。朱祁鎮馬上也就變成了太上皇,失去了利用價值。

    也先攻打北京失敗之後回到了草原上,當然也把朱祁鎮帶了回去。沒有了皇位的朱祁鎮在也先的手上實際是一塊燙手的山芋。拿著他吧,沒有任何利用價值。要是朱祁鎮在自己這裡遇到了什麼意外,就等於與明朝交惡,在外交上就會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所以在關押了朱祁鎮幾年之後,也先最終還是放走了朱祁鎮。

    關於朱祁鎮被俘的這個問題,我並不想說他該不該自殺。其實作為一位皇帝來說,最大的責任在於對戰爭全域性的負責,他個人的生死其實對於戰爭來說,或者對於國家來說,或者他是否受辱這個事情對於整個民族來說並不重要。他畢竟是明朝的皇帝,他只要能夠對明朝負責,就是他最大的責任。

    就對一個國家的負責來說,明英宗朱祁鎮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對於土木堡之變的失敗,人們看到的往往是皇帝被俘這個事情,卻忽略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多少明朝精銳計程車兵因為領導人的豬一般的操作而命喪黃泉。能夠保家衛國的並不是明英宗朱祁鎮,而是那些奮戰在戰場上計程車兵,也是最容易為人們所忽略計程車兵。其實當時也先只有3萬兵馬,而朱祁鎮帶領的軍隊有25萬人之多。如果當時重視的是這些士兵的話,至少這一戰不會慘敗。畢竟是25萬人對戰3萬人,正常打的話也先肯定是吃不消的。所以關於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為什麼不自殺,或者說他被俘之後有沒有受辱,這個事情在我看來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

  • 10 # 歷史湮滅的足跡

    明朝皇帝朱祁鎮有著傳奇的一生,他9歲稱帝——23歲成為俘虜——被俘期間因皇位被弟弟替走成為年紀最輕的太上皇,——31歲發動奪門之變又做回皇帝。這種經歷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明朝正統十四年在土木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兵敗瓦剌被俘虜時,他沒有選擇英勇就義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自幼喪父導致教育有偏差,讓他沒有自殺殉國的理念。第二,國家尚在,親人尚存,一般皇帝自殺是因為國家面臨滅亡,以身獻社稷,此時沒有自殺不可的必要。第三,不甘心、怕死

    一、朱祁鎮的年少經歷,讓他不足以做出自殺的決定

    朱祁鎮接手皇位時起點是非常高的。可以說是明朝歷代皇帝中起點最高的。他的父親和祖父開創了“仁宣之治”,國家安穩,經濟強盛。不僅如此當時明朝有宣德朝的全套輔政集團,比如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不僅忠誠而且老辣,穩定,即便朱祁鎮什麼都不用做也足矣保天下太平。

    如此以來在朱祁鎮年紀尚幼時,可以由這些人才全力輔佐,等這些大臣老了或不在的時候,朱祁鎮已經成人,有能力治理天下了。這樣的安排貌似是天衣無縫。

    但又得必有失,朱祁鎮的少年經歷讓他的教育問題產生了偏差,因此也造就了他文弱的性格。

    太子關係著一個王朝的未來,所以對太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而在教育這方面要分為“軍事培養”和“處政培養”

    軍事培養—— 比如安排一些大將軍講解兵法,實際演習,或是直接拉倒戰場上多看看真實打仗是什麼樣的,不要紙上談兵處政培養——除了教育一些普通的道德禮儀、為君之道之外,培養處理政務的能力,比如批閱奏章

    在培養候選人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然而到了朱祁鎮這,他沒有了這個環境。

    第一,朱祁鎮七歲的時候父親朱瞻基就去世了,朱瞻基在時比較注重這些,但朱瞻基走的太早了,當時朱祁鎮年紀太小了,而且朱瞻基死前也沒有留下對兒子教育培養方面的問題。

    第二,才能培養太過空泛,缺乏處政培養,也就是實際操練。楊士奇等大臣也為朱祁鎮講史解文,朱祁鎮學的也快,但他們有一個致命的疏漏,那就是缺乏對朱祁鎮實際處政能力培養,只傳授了空泛的理念,少了實際操練。

    朱祁鎮雖然從小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長大,但他一來缺乏軍人“剛猛正義”的精神,二來缺乏政治能力,不知道面對這種事情該如何處理。

    由此導致他只能是個空有一身禮儀、道德、文化修養的文人。再加上他年紀尚輕沒見過什麼大場面,面對真正你死我活的戰場廝殺,可能當時已經被嚇壞了,也就顧不上自殺了。

    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時,明朝的狀態

    朱祁鎮的父親是明宣宗,爺爺是明仁宗朱高熾,兩個父輩都是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二人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是大明朝歷史上的一段盛世,很多人拿它和唐朝的“貞觀之治”相提並論。然後一個朝代的興盛總有一個至高點,到了那個點往往就會走下坡路,就是所謂的“強不過三代”,而到了朱祁鎮這裡明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朱祁鎮也是一位有雄心的皇帝,但由於登基時年紀太小。對朝政還不瞭解,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張太后手中。

    張太后是一個非常仁義、有遠見的人,他執政期間不僅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敢於國家大事。因為朱祁鎮非常寵信太監王振導致王振經常干預朝政,張太后擔心張震誤國,經常鞭策他。在加上當時“三楊”還在,在他們的聯合治理下國家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

    《玉堂叢語》卷七:“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在“三楊”和張太后相繼去世後,一直被鎮壓皇帝寵臣王振開始展露頭角、興風作亂。然而宦官掌權朝必亂超綱。

    第一,王振說到底也就是個太監沒有經歷過什麼大事,沒有政治經驗,雖略懂經書但跟“三楊”這種大人物是沒法比的。第二,見識淺薄,心胸狹窄。在張太后執政期間王振被受打壓。在張太后和“三楊”相繼走後,他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亂殺朝堂大臣。第三,貪婪、自傲。王振不僅貪權,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且貪財。在掌握大權後大肆收受賄賂,甚至在戰爭中斂財。在土木之變中他建議明英宗御駕親征,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夢想。王振其實很崇拜明成祖朱棣,他也想在有生之年能在戰場上立下不世功勳,流芳百世,但無奈自己能力不足,紙上談兵,讓本來還有優勢的明軍隊陷入困境,被瓦剌大軍找準時機一舉擊敗。

    在此戰爭中,明英宗帶了精銳大軍二十萬,死傷過半,明軍戰敗投降,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文武公、侯、侍郎、內閣學士等以下共百餘人遭難,損失慘重。唯一值得慶幸的“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也在此戰中身亡,不用再擔心他繼續作亂了。

    “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歸。”

    明軍雖然損失慘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不至於亡國。所以對於朱祁鎮而言他就算被俘也尚有被救回去的希望,他不至於非自殺。

    當然自殺也有好處,一國之君被俘,敵軍就有了籌碼 以此作為威脅豈不是要什麼,明朝就得給什麼。以死明志 展示明朝寧死不屈的精神一來可以震懾敵軍,二來不給敵軍要挾的籌碼。

    三、朱祁鎮是個有抱負的皇帝,同時也是個怕死的普通人

    朱祁鎮其實是個有抱負的皇帝,在明英宗實錄有一段對話。內容大意是:

    朱瞻基:將來你做了皇帝,能否讓天下太平?

    朱祁鎮:能!

    朱瞻基:若有觸犯國家法紀的,你敢不敢親自率領六軍,去懲治他?

    朱祁鎮:能!

    朱祁鎮自幼便有這樣的信念,說明他其實也是想效仿父親做出一番事業的。

    但有時候不怕皇帝不作為,就怕皇帝志高才疏。如果一輩子庸庸碌碌或許在賢臣的輔佐下能保社稷安穩。但如果不懂還瞎折騰,搞不好可能把江山都折騰沒了。

    而朱祁鎮恰恰是後者,他雖然從小便登基稱帝,但權力一直掌握在太后和大臣手裡,年紀小時沒什麼,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就越是想展現下自己的才能。隨著祖上留給他的強大政治集團的淡出,和張太后的去世,再加上太監王振的鼓動他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了。

    他滿腔熱血地帶了二十萬兵,浩浩湯湯地御駕親征了,然而還沒夢想還沒開始就被毀滅了。土木之變明軍損失慘重。這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人來講,他還未開始自己的宏圖抱負就死了,肯定是不甘心了的。

    但朱祁鎮也是個怕死的人,在被瓦剌軍俘虜後,瓦剌軍以哄騙朱祁鎮要把他送回去為由,利用他叫守城的守軍開城門,到處斂財。朱祁鎮並沒有因此作出什麼過激的反應,還是比較配合的,由此也體現了朱祁鎮懦弱怕死的性格,這也是他面對土木之變不會選擇自殺的原因之一。

    朱祁鎮雖然懦弱怕死,但最後能從敵軍的手裡活下來併成功奪回皇位,一定也有其個人魅力所在,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他怕死。縱觀朱祁鎮的一生,雖然離奇但也是跌宕起伏,可悲、可敬又可嘆!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縱觀大明,明成祖朱棣真有天子守國門,崇禎帝真有君王死社稷的勇氣與擔當!反觀這個朱祁鎮,就大跌眼鏡了,不僅讓大明二十萬精銳部隊喪失幾近殆盡,還作了異族的俘虜!開國皇帝朱元璋地下有知,肯定會氣得活過來!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出乎所有人意料!

    經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的苦心經營、勵精圖治;大明之國力民力軍力已經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

    就是在這樣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式下,輕狂無知、好大喜功的朱祁鎮為彪炳史冊,聽信奸佞王振等人的話,御駕親征,上演了皇帝在戰場上當異族俘虜的事實!

    朱祁鎮兵敗被俘,為何沒勇氣自殺而被俘受辱?

    1.朱祁鎮無民族自豪感。

    朱祁鎮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他登基之初才九歲,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後宮有太皇太后張氏總攬一切,軍國大政事務都交到了“三楊”處理!所以,國家在仁宣之治的光耀下,依然能穩步向前發展。

    而這個發展與朱祁鎮無關,待張氏與三楊相繼離世。朱祁鎮開始寵信太監王振,造成宦官專權!

    所以,朱祁鎮在皇位上沒得到歷練,沒有了解軍軍國大事的機會,缺少父輩的諄諄教誨,不懂先人們開闢、守衛國土的艱難。

    以致在土木堡事件前,他成了缺乏民族自豪感,無國計民生情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青年!這樣的人自然以趨利避害為行事準則,不講氣節。所以,他寧當俘虜,也不自殺。

    2.朱祁鎮當俘虜前是信天由命的態度,勇氣早蕩然無存了。

    明正統14年,瓦剌的軍政強人也先迅速崛起後,聯合蒙古草原各部落犯邊。此時已過加冠之年的朱祁鎮,決定效仿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

    他無知無畏,根本沒想到平定蒙古草原遊牧民族的艱難,他聽信王振的話,以為王師一出,也先就會被嚇回去。這是典型的毛頭小夥子的虛榮心在作祟,他沒想到會敗北!更沒想到敗北後要以身殉國的事!

    2.朱祁鎮當俘虜,有也先

    朱祁鎮年輕氣盛,御駕立徵本為自己揚名立萬、流芳百世!但是,由於準備工作草率、把戰場指揮權交給自己十分寵幸大太監王振、又朝令夕改等等,終於導致了失敗!

    瓦剌首領也先一舉擊潰了朱祁鎮的20萬明朝大軍後。迅速將將朱祁鎮圍困在土木堡這個方寸之地。

    據說,當時朱祁鎮很鎮定。兵敗後,朱祁鎮靜坐在草地上,並不慌亂!也先被這位帥哥的氣場鎮住了!這唱得是那一曲呢?彷彿,朱祁鎮視也先大軍如空氣了。

    轉念一想,此人是皇帝,如果生俘以其為籌碼,將來南下,能憑他取得大明王朝的更多利益!當時就沒下手殺他。

    我猜測:朱祁鎮當時內心是恐慌的,為了面子才故作鎮定自若!為了面子也乾脆來個超然物外!

    他當時抱的是信天由命的態度!不主動投降,任殺任抓隨你!

    3.朱祁鎮沒有廉恥觀念。

    在大明將士殞命沙場後,至高無上的朱祁鎮成了瓦剌的階下囚。

    當時,蒙古各部落以及大明中央王都感覺來得太過突然。猝不及防就成俘虜,朱祁鎮也措手不及!他不會反思為什麼會失敗!他不會為大明王朝的二十萬大軍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灰飛煙滅而痛心疾首和扼腕嘆息,他不會懂得正是自己的無知和冒失而葬送了大明的生力軍,他更不會懂得大明王朝高高在上的真龍天子淪為遊牧民族的階下囚意謂著什麼!根本無廉恥感!

    他後來明白:瓦剌等蒙古各遊牧部落絕不會殺了自己。自己是這些野蠻民族勒索、要挾大明王朝的人質,他們在憑自己盡力攫取大明王朝的財富後就會放了自己!犯不著自殺!

  • 12 # 減水書生

    自殺這種事,真得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出來的。只能說朱祁鎮沒有放棄希望,他認為大明朝廷還會救他這個皇帝。而瓦剌呢?瓦剌也不會真得想把他怎麼樣,就是想要點錢。還有,就是瓦剌真心不希望他死,一個活著的皇帝能換錢,而一個死皇帝就只能拉仇恨了。

    01.大軍主帥當俘虜,真得很難

    兩軍交戰,一方就是真得打了敗仗,往往主帥也能逃跑。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戰,衛青千里迂迴、閃電突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部。衛青軍隊是從高闕塞殺過來的,直接斷了河套匈奴的後路,結果白羊王、樓煩王還是跑了。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追到匈奴單于主力,直接在戰場上幹翻了單于大軍,結果匈奴單于還是帶人跑。

    即便打敗了、不逃跑,死扛硬守,也不至於主帥被抓。

    公元前200年,劉邦前鋒出擊,結果被圍白登山。然後,陳平獻奇計、賄賂單于閼氏,所以冒頓單于網開一面,讓劉邦逃跑了。不論單于上陣打仗帶不帶上閼氏,就說冒頓單于這人,政變射死老父之前就先射愛馬、再射寵妃,他怎麼可能聽媳婦的話、放過劉邦?劉邦的手段很簡單,就是死扛、固守待援,扛住了,匈奴也就撤軍了。

    所以,兩軍交戰,能把對方主帥,甚至把主帥幕府,都給連鍋端了的,也就朱祁鎮的能辦出來。所以,不是瓦剌太勇猛,而是朱祁鎮太年輕。

    02.朱祁鎮真得沒必要御駕親征

    當時,明朝的國力不弱,國運也沒走下坡路,明軍也不是不能打。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不僅沒必要而且不需要。

    事件的起因,就是錢,換個冠冕堂皇的名詞叫貿易問題。

    大元被趕出中原,蒙古人只能跑到長城以北喝西北風。瓦剌崛起,雖然很彪悍,但也就是在草原上很彪悍,也就是騎兵很彪悍,而日子過得真是要多慘有多慘,連煮飯用的鍋都成了奢侈品。所以,瓦剌再彪悍,也得低三下四地跟大明玩通商、搞貿易,否則自己活不下去。

    離開大明,瓦剌活不下去;離開草原,大明優哉遊哉。原因就是文明代差和技術壟斷。什麼開礦、什麼冶鐵、什麼鑄造,等等這些凡是有點兒技術含量的“工業”,全在大明手中。

    所以,瓦剌就要跟大明搞貿易,大明的回答是:沒問題,但你得稱臣朝貢。用個現在的名詞術語說就是經貿要附帶政治條件,而且是很深刻的政治條件。瓦剌與大明的貿易,就是朝貢貿易,根本就不是什麼對等貿易或自由貿易。大明不在乎賺錢,在乎的是瓦剌得跪地稱臣;瓦剌也不在乎什麼尊嚴,在乎的是能賺回更多的錢。

    起初,朝貢的規模,蒙古那邊就派50人,後來發展到了2000人。沒辦法,一年也搞不了幾次,大明皇帝也不是想朝貢就能朝貢的,所以能把朝貢貿易的規模搞大就搞大。到了也先稱雄草原,就直接幹到了3000人。然後,大明就不幹了,你來這麼多人、這麼多馬,我得按人頭給你算錢,太貴了。於是,大太監王振就不幹了,其實大明的禮部也不幹了。然後,馬價減去五分之四,你愛賣不賣;人頭一個一個的數,不是瓦剌說多少就多少。

    大明這麼玩,瓦剌就不幹了。既然貿易搞不成,那就直接搞戰爭,於是瓦剌入侵。其實,無論是也先還是什麼黃金家族,都沒想搞侵略,主要目的就是錢。或者說,就是咱們有話好好說,咱們繼續搞貿易,你大明別搞經濟封鎖。因為也先不是成吉思汗,瓦剌也不是曾經的大蒙古,他們不僅沒有實力也沒有雄心,更沒有包舉天下的準備。

    03.朱祁鎮是怎麼把自己折騰成俘虜的

    事件的起因,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大明這邊卻非要搞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原因就是大明不弱,甚至這時候還很強,從立國之初就在揍蒙古,大明從來沒慫過。而且,朱祁鎮這個少年皇帝,對戰爭充滿了興趣和渴望,同時更想借機樹立皇帝威望。

    正是因為大明有這個政治需要,所以瓦剌和大明的這場戰爭,就搞大了。明朝直接派出了50萬(實際是25萬)精銳部隊。

    打大仗可以、御駕親征也可以,但是朱祁鎮用人真是出了大問題。朱祁鎮自己不會打仗,哪一年他才23歲,一直長在深宮中,就是天才下凡、今人穿越,也不可能會打仗。所以,幾十萬大軍就得有個“司馬”之類人物替他這個主帥管著。朱祁鎮卻放著滿朝文武不用,非要用個太監王振。而王振這個人也是真得有點兒不要臉。他要是有馮保和魏忠賢那兩下子,也知道找個戚繼光和袁崇煥的人物領兵。王振就自己帶著一幫死黨指揮這二十幾萬的大軍。

    而且,行軍的過程中,王振還把隨行的文武官員得罪了個乾淨。

    成國公朱勇,曾經跟朱棣遠征蒙古,後來自己領兵跟蒙古幹,就沒輸過。但就是這種等級的人物,見到王振也得跪著說話。戶部尚書王佐,是個理財高手,知道打仗要花的錢能把國庫掏空,所以就力權皇帝回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省下來的錢,就是拿去修長城,也夠抵擋瓦剌的。甚至,鬆鬆口接著搞朝貢貿易,大明都可能賺錢。但是,王振硬是讓這個戶部尚書在草地了跪了一天。其他文武百官,一律不得過問軍政,該幹嘛就幹嘛。

    你王振這麼幹,將軍和士兵不可能不知道。能打仗的、會打仗的,不讓參預軍務;不能打仗、不會打仗的,卻在胡亂指揮。所以,還沒打起來,明軍就已經自亂了陣腳。因為這不是去打仗,簡直就是去送死。

    之後,明軍的行軍路線就開始詭異起來。

    大軍抵達大同,王振慫了;然後立即往回走,往王振的老家蔚州走、經紫荊關返京;王振又擔心大軍踩壞老家的莊稼,於是改道宣府,這就等於沿著長城跟瓦剌大軍周旋了;宣府跟瓦剌幹了一仗,然後跑到了土木堡;在土木堡,王振要休息,拒絕了兵部尚書鄺埜撤入居庸關的建議。

    最後,就是土木堡悲劇了,20萬明軍被幹死三分之一,52名文武官員葬身沙場,最關鍵的是皇帝朱祁鎮被瓦剌生擒活捉了。

    04.朱祁鎮還不至於自殺

    朱祁鎮被抓,與北宋皇室被抓,不是一個概念。

    一個是亡國皇室,一個是大國天子。徽欽二帝被抓的時候,金人已經掃蕩了黃河南北。但朱祁鎮被抓的時候,大明並沒有亡,因為朝堂政府還在。所以,也先就是抓了一個皇帝,並沒有抓了整個朝堂。大明的首都北京,也先連個邊兒都沒看到。就是紫荊關、居庸關等軍事要地,他都沒有打通。

    既然搞丟了朝堂、搞丟了半壁江山的徽欽二宗沒自殺,打了敗仗的朱祁鎮,也就沒有自殺的理由了。

    瓦剌最關心的是能要來多少錢,因為問題的起因就是錢、就是貿易。也先明白這個道理,朱祁鎮也明白。不就是要錢嗎?給你不就行了。

    所以,錢給到位了,也先是可以把朱祁鎮放回去的。而且,瓦剌還得為以後著想,以後還得跟大明搞貿易、做買賣。因為也先不是成吉思汗,此時的大蒙古也不是黃金時代,吞不下整個中原。

    被俘的時候,朱祁鎮23歲,正是一個人走向成熟、創造奇蹟的時候。朱祁鎮對未來、對大明還是很有想法的,他也想成就一番功業,留得生前身後名。所以,留下命,以後有機會。

    後來,瓦剌也確實送回了朱祁鎮這個太上皇。瓦剌沒那麼深的心機,要禍亂大明朝政,主要是為緩和自己與大明的關係,以後還能交使朝貢。你瓦剌捏著一個大明皇帝,還要跟大明搞朝貢,這就等於不可能。所以,把朱祁鎮送回去,既給了大明面子,又給了自己臺階,以後大家都好見面。

    最後總結梳理一下

    (1)大明與瓦剌交惡,源於貿易問題,就是錢的事。貿易矛盾要錢,意識形態才要命,所以,大明和瓦剌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2)朱祁鎮有意把矛盾放大,認為瓦剌好欺負、認為可以立威。所以,瓦剌是想搶錢,而大明是想立威,戰爭也不是要搞的你死我活,雙方都不想置彼此於死地。

    (3)朱祁鎮被抓,不是瓦剌太彪悍而是自己太年輕。皇帝用人不當、大臣離心離德、軍隊毫無士氣、行軍混亂不堪,給了瓦剌機會。

    (4)大明朝還在,而且紫荊關、居庸關等重鎮都在大明手中。所以,雖然大明陷入危局,但不是死局。

    (5)瓦剌就是想要錢,既不能滅大明也不能殺朱祁鎮;而朱祁鎮就是打了一場敗仗,他才23歲,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所以,沒必要自殺謝罪。

  • 13 # 風流人物鑑

    在中國歷史上,自殺的皇帝並不多,在著名的武王伐紂中,紂王點燃鹿臺自焚而亡,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選擇自殺的皇帝,因為商朝數百年基業毀於一旦,他羞憤至極選擇自絕,與之相同的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也在國家覆滅時選擇自縊。除這兩者之外,秦二世胡亥同樣是自盡,但他是被趙高逼死的,可見讓一個享盡榮華富貴皇帝選擇自殺是一件很難的事,畢竟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天生的,皇帝也不例外,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沒有選擇自殺是人之常情。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精銳明朝軍隊由於一連串的指揮失誤基本喪失作戰能力,在瓦剌的攻擊下瞬間崩潰,聽到士兵哀嚎的朱祁鎮十分清楚自己未來的命運,要麼被俘,要麼被幹掉,所以當戰火紛飛之時,他卻非常平靜地坐在自己房間內等待命運的審判。幸運的是,第一個遇見朱祁鎮的瓦剌士兵頗有見識,他看著平靜面對死亡的朱祁鎮感到驚訝,認為這是一個非凡的人,所以他叫來了瓦剌首領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於是朱祁鎮就開始了他“幸福”的一年俘虜生涯。

    之所以說朱祁鎮幸福,是因為他這個俘虜和別的俘虜不一樣,想當年靖康之變中,北宋徽欽二帝以及後宮家眷、文武大臣共三千多人全部被俘,這些人受盡凌辱,而朱祁鎮被俘時只帶著兩個手下,而且瓦剌上下還都對朱祁鎮十分尊重。上面提到的伯顏帖木兒多次為朱祁鎮向也先求情,希望放他回去,而且由於朱祁鎮被俘後,他的弟弟朱祁鈺登上皇位,伯顏帖木兒甚至對明朝提出條件,要求讓朱祁鎮繼續回去做皇帝,在最後放走朱祁鎮時,伯顏帖木兒更是送出了幾十里路,鼻涕眼淚沾滿衣衫。

    史料記載,普通的瓦剌人遇到朱祁鎮後,主動在馬上扣頭行禮,而且朱祁鎮走在路上,都會有瓦剌人進獻給他牛羊肉,伯顏帖木兒還給他配備了丫鬟,可以說生活過得相當不錯,既然明朝沒有亡國,自己的生活過得也不錯,朱祁鎮又是一個性格比較溫和的人,他實在沒有自殺的理由。朱祁鎮作為一國之君,對於土木堡之變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而大太監王振更是千古罪人,沒有金剛鑽,卻非要攬瓷器活,導致皇帝被俘,數十萬軍隊分崩離析,而如果不是有于謙,明朝甚至有提前下課的風險。

  • 14 # 鐵馬冰河wu

    《明史》記載,宣德十年(1435)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幾天後,九歲的太子即位,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重用宦官王振,視軍國大事如兒戲,導致“土木之變”,使大明最精銳的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蒙古瓦剌部的俘虜。他不僅重用宦官,開明朝閹黨專權之先,而且兆大明政局腐敗之始。後來他被瓦剌人送返京師,發起南宮復辟,並重用擁立有功的石亨、曹吉祥等奸佞,由宦官、佞臣輪流把持朝政,致使石、曹尾大不掉、擅權跋扈,陰欲謀反,造成難以收拾的內亂。明英宗晚年雖然廢除了嬪妃殉葬制之惡法,但明朝政局積重難返、衰頹之勢從此無法逆轉。

    朱祁鎮是宣宗朱瞻基的長子,是孫貴妃所生。宣宗死時,朱祁鎮只有九歲,朝臣中有人慾擁立宣宗弟哀王為帝。在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力撐下,終於使朱祁鎮於宣德十年正月初十即皇帝位,並將第二年改為正統元年。

    侍奉朱祁鎮讀書的太監就是王振,他極善察言觀色、溜鬚逢迎,尤其善於迎合朱祁鎮的心理,深受朱祁鎮青睞、賞識。朱祁鎮登基稱帝后不久,就任王振為司禮太監。他倚仗英宗寵信,經常私自決定 ,干預朝政,壓制百官,獨霸朝堂。《明史》記載,正統二年(1437)正月底,太皇太后意欲誅殺擅權攬政的王振,英宗朱祁鎮率五位輔政大臣為其苦苦求情,方免於一死。此後,王振驚駭之餘,有所收斂,但太皇太后以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元老重臣死後,他又開始擅權跋扈,揭開了明朝太監把持朝政的帷幕。

    史載,元末明初,逃竄漠北的殘元(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其中,瓦剌部經長期休養生息,勢力逐漸增強,瓦剌首領綽羅斯·也先東征西討,用武力統一了蒙古,遂開始覬覦中原,大有恢復蒙元昔日榮光的野心。

    《明史》記載,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太師率部搗入明境,兵分三路攻擊山西、河北,大明北疆告急。宦官頭子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以樹新Regal信,英宗毫不知兵,竟輕率答應。然後在準備毫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誓師出征,軍伍不整,糧餉不濟,士卒精神渙散,情緒異常低落。八月,明軍先頭部隊抵達大同 ,突然遭遇蒙古騎兵,兩軍剛一交鋒,也先詐敗,瓦剌軍假裝潰退,目的是引誘明軍大舉深入。

    隨後,明軍先鋒在大同附近遭遇瓦剌軍的伏擊,大敗虧輸,王振聽說明軍先頭部隊接連失敗的訊息,唬得驚慌失措,竟然下令大軍回撤。歸途中,大同總兵請英宗御駕速入紫荊關,以避瓦剌軍鋒芒,王振置之不理, 反邀英宗到蔚州參觀他的莊園,順便向鄉里顯擺顯擺。剛行出四十里,王振又擔心大軍過境會踐踏家裡的莊稼,急令全軍轉道宣府。

    就這樣反覆折騰,耽誤了寶貴的時間。十四日,明軍拖拖拉拉走到土木堡紮營,瓦剌騎兵隨後大舉追至,並迅速將明軍包圍。明軍紮營處距河邊尚有數百米,無水可取,將士無水可飲,焦渴難耐,陷入困境。

    也先佯裝允許明軍取水,並指揮軍隊稍稍退卻,當明軍移營就水時,瓦剌軍乘機發起圍攻。明軍倉猝間被殺的人仰馬翻,傷亡慘重。明英宗見衛士死傷殆盡,突圍無望, 乾脆下馬靜坐在沙堆上,瓦剌兵一擁而上,活捉了英宗。混戰中,護衛將軍樊忠激於義憤,將罪魁禍首王振一錘擊死。

    明英宗是典型的腐朽型帝王。土木堡慘敗時,他聽任王振瞎指揮,見明軍被瓦剌軍兇猛圍攻,屍橫遍野,死傷殆盡,早就嚇的魂不附體了,哪裡還記得起明太祖在“皇明祖訓 ” 中諄諄告誡後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警句,更沒有以死殉國的勇氣,只能像宋徽宗、宋欽宗那樣,束手就擒,成為史上並不多見的“帝囚” 了。從某些方面看,其表現遠不如國破時寧死也不南逃的崇禎帝朱由檢。

    史載,土木之變明軍死傷數十萬,京營十餘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文武官員陣亡五十餘人。英宗被俘的訊息傳回京師,朝野震驚,秩序大亂。以于謙為首的文武大臣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孫氏立郕王即皇帝位,以安撫惶惑不安的人心,穩定京師秩序。皇太后應允眾議,但郕王堅辭不就。皇太后與諸臣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時,被瓦剌俘虜的英宗派人偷偷潛回北京,傳其口諭令郕王速即帝位。郕王於九月初六登基稱帝,是為明景帝朱祁鈺,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瓦剌自俘虜了明英宗後,也先太師以為明帝在手,奇貨可居,便肆無忌憚揮軍大舉侵入中原。他以送英宗回京為名,令明朝北部各邊關守將開城迎帝,乘機攻城略地。十月,瓦剌軍攻破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兵鋒直逼北京城下。

    瓦剌大兵壓境,明朝無兵可調,京師告急,大明岌岌可危......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15 # 煮酒聽史

    土木堡事件,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在這次事件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抓獲,數十萬明軍戰死沙場,明朝由此一蹶不振。隨後,明朝內部展開了一系列的措施,孫太后果斷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避免了大明朝庭受到瓦剌人的要挾。

    可以說,此時的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個棄子,那麼他為什麼不自殺反而要繼續在瓦剌那邊受辱呢?

    孫太后是明英宗生母,一定會盡力保全明英宗的性命

    雖然明英宗被俘虜了,但是他深知在明朝之中,還有一個人會千方百計地保住自己的性命,那就是孫太后。

    起初明英宗年少登基,張太后(太皇太后)掌管朝政。隨後張太后去世,明英宗收回了權力,但是此時的他依舊是一個青澀少年,免不了其母孫太后的幫襯。這也是為何明英宗會如此年輕就動了御駕親征的念頭,這其中固然有宦官王振的蠱惑,但又何嘗不是明英宗自己的想法(渴望建功立業的想法)呢?

    因此,孫太后在明朝朝廷中應該是頗有影響力的。這從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孫太后力排眾議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中也能看出。

    明英宗正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性命。一個人有活著的希望,誰有捨得去死呢?更何況還是個皇帝。

    瓦剌不敵明朝大軍,因此明英宗是重要籌碼,瓦剌不會殺他

    有人可能會問,在土木堡之變中,明朝幾十萬大軍不敵瓦剌,為什麼還說瓦剌不敵明朝大軍呢?

    確實,土木堡之變,明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此事件更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但是土木堡之變失敗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明英宗的錯誤指揮上和宦官王振的蠱惑上。

    如果論戰力,瓦剌萬萬不是明軍的對手。

    這是有事實依據的。在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俘虜了明英宗,本來以為可以藉此獅子大開口,像明朝索要不少財報,怎知孫太后當機立斷,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並拒絕與瓦剌接觸。

    這可把瓦剌氣壞了,於是瓦剌果斷出兵,直逼北京,史稱“北京保衛戰”。結果卻出人意料,在土木堡遭受慘敗的明朝軍隊,在北京保衛戰中無比團結,大敗瓦剌。瓦剌無奈,只得退走大漠。不僅如此,瓦剌還不得不交出明英宗,以圖求和。

    瓦剌勝了,可以用明英宗換取大量財富;瓦剌敗了,也可用作求和。因此,明英宗對於瓦剌來說,是一個不可殺之人。

    結束語

    朱祁鎮兵敗被俘時為何沒有勇氣自殺而要被俘受辱?

    首先,對於明英宗本人來說,他被瓦剌俘虜之時才二十幾歲,正是一個人最輝煌的時候,且他乃是九五至尊,天底下最尊貴的人,因此他是萬萬不會自殺的。

    其次,明英宗深知他作為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極重的籌碼。只要他活著,就有極大的可能被人營救出去,哪怕如今的皇帝已經不是他。

  • 16 # 三少yun

    引言:

    自殺,就是死。死不需要勇氣,只有萬念俱灰的人才會想到死,忍辱負重地活下去才需要更大的勇氣。如果說被俘的朱祁鎮在瓦刺有受辱,他能活著回來就是莫大的勇氣!

    從土木堡之變,到朱祁鎮被俘

    1368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帶領的大明軍隊直逼北京。元順帝棄城而走,帶領家人倉皇逃往蒙古草原,結束了蒙古在中原近百年的統治,長城以內的地區都劃歸到明朝的管轄範圍。

    逃到蒙古草原的元朝皇室,又建立了北元政權。但是,北元只存在了21年。後來,北元分為瓦剌和韃靼倆部分。

    當瓦剌逐漸強大起來後,瓦剌的首領也先經常帶兵南下,侵擾明朝的疆域。而且,以給明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

    原來,鄭和下西洋之後,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景象,各國都前往明朝來納貢。《明史》中記載:

    為吸引前來朝貢的國家,明朝制定了非常優厚的回饋機制。除了給予賞賜,還會按照高於市場幾倍的價格,收買使團帶來的其他貨物。

    在朱祁鎮執政的時候,賞賜又變成了按人頭派發。也先為了獲取更多的錢財,搞了很多人來濫芋充數,最後竟然有3000多人!

    這樣的貢朝不僅失去了貢朝本來的初衷,還使原本有意義的貢朝變了味,甚至還有欺負人的成份。

    當時掌管朝政的是朱祁鎮的寵臣王振,這個人精得很,他看到也先如此地算計明朝,非常地氣憤!於是,王振就下令減少瓦刺的賞賜。

    賞賜減少了,也先很不高興。瓦刺藉機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當時的皇帝朱祁鎮20多歲,血氣方剛,經不住王振的遊說,就親自帶兵,效仿他的祖先御駕親征了。

    綜上分析:

    土木堡之變的根源,是錢財的矛盾。既然是錢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事情沒有到無法解決的地步,被俘的朱祁鎮沒有必要自殺。

    而且, 從軍事的立場來看,“土木堡之變”就是一場戰爭,一方是大明王朝,一方的瓦刺。 從這個角度來看,勝敗乃兵家常事。

    既然是常事,就算敗兵被俘,也並非都要自殺。古今中外,多少次戰爭,多少個在戰爭中失敗被俘的人,如果都自殺的話,我們的歷史課本只能是泡在血水裡看了!

    朱祁鎮在瓦刺的待遇,究竟如何呢?

    瓦剌人在土木堡打了大勝仗,又俘虜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可把他們高興壞了。因為這個皇帝可不是一般的人,分明是一條大魚呀。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提議,留下皇帝一條命,好向明朝索要更多的財物。

    不得不說,伯顏帖木兒非常聰明!瓦剌人和朱祁鎮又沒有國恥家仇,為什麼要殺他?換一個角度想,如果瓦剌真把朱祁鎮殺了,不是自己把自己逼成了大明朝的仇人?!

    大明王朝在土木堡打了敗戰,並不是大明沒有人,打不過瓦剌?一個是國力強盛的大國,一個是小小的遊牧部落,孰強孰弱?用膝蓋想想都知道。

    所以,瓦剌不敢殺朱祁鎮,也沒有必要殺朱祁鎮。不僅如此,瓦剌還要好好地招待朱祁鎮,希望用朱祁鎮能換來更多的錢財!

    的確,朱祁鎮在瓦剌被俘的日子,除了不自由外,在蒙古的生活過得還不錯。

    朱祁鎮住的蒙古包,是也先弟弟伯顏帖木爾的;外出坐的車還專門配有暖氣;朱祁鎮生日的時候,還收到了一件貂皮大衣的生日禮物;甚至,也先還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朱祁鎮!

    在瓦剌,朱祁鎮每天都有牛乳、羊乳。瓦剌人每兩天給朱祁鎮進一隻羊,每七天給朱祁鎮進一隻牛,經常還有專門給朱祁鎮做的筵席等等。

    從這些待遇來看,說明也先很重視朱祁鎮這個大明的皇帝。從朱祁鎮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他自身的價值。

    所以說,朱祁鎮不需要自殺。

    再說,他為什麼要自殺?

    他才20多歲,那麼年輕!他要回去,他一定要回去!在北京,有他的大明江山,他的皇室家人,還有……還有他的皇位。

    但是,瓦剌人低估了大明!

    在朱祁鎮被俘之後,明朝針對這一情況做了緊急調整。在北京另立新君,又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如此一來,朱祁鎮就從一條大魚變成了一根雞肋。

    終於,在“土木堡之變”的第二年八月,被俘的朱祁鎮回到了北京。7年後,朱祁鎮又奪回了自己的皇位。

    三少說:

    朱祁鎮戰敗後,在瓦剌過了一年沒有自由的日子,雖然有些屈辱,卻沒有必要自殺。想成大事,受點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

  • 17 # 史海撲通

    朱祁鎮根本沒想過要自殺。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朱祁鎮大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包圍,也先假意議和,麻痺明軍,趁明軍鬆懈,秩序混亂時,展開四面圍攻。當時的場面是很混亂的,明軍根本沒有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抵抗,而是丟盔卸甲四散奔逃,整個場面就是瓦剌騎兵一邊倒的屠殺加上人擠人,馬踏人的大規模踩踏事故。

    混亂中,朱祁鎮的中軍脫離了明軍的保護,朱祁鎮身邊只剩下了三百多護衛拼死抵抗,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均遭屠戮,包括隨行的大臣,如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

    眼見著身邊的人都死掉了,這個時候朱祁鎮有沒有機會自殺呢?當然有,但是朱祁鎮根本就沒想自殺。

    首先為什麼要自殺,殉國嗎?國還在,只不過是打了一次敗仗而已。

    其次對方也不是奔著滅國來的,瓦剌入侵的目的只是想搞點破壞,搶些財物,即使被俘,也不會殺他,對於朱祁鎮而言,堂堂一國之君被俘頂多面子上不好看,但好死不如賴活著呀。

    朱祁鎮被俘與國破家亡不同。直到朱祁鎮土木堡之變發生前,朱祁鎮都沒想到自己會被俘,被俘發生得太突然了,朱祁鎮御駕親征的目的本來是打勝仗的,被俘是萬萬沒想到的。而國破家亡不是一瞬間的事,亡國之君會經歷敵軍入侵、派兵圍剿、連戰連敗、城池盡失、兵臨城下等一系列的噩耗,逐漸接受可能面臨亡國的命運,在這個過程中,會艱難的抉擇亡國之日是逃跑還是殉國。這是經過一系列的心理建設的。

    即使如此,真的到了亡國之日,面臨死亡的時候,人多求生本能也會讓人猶豫,大明滅亡的時候,自詡“清流”的名士錢謙益本來也打算投水殉國,絕不委身異族的,但最後試了下水,覺得水太涼了,畏懼了。

    所以說自殺不是一件說幹就幹的事,那是需要堅定不移的信仰或是萬念俱灰的悲涼,而這些朱祁鎮都沒有。

    當朱祁鎮知道突圍的希望破滅時,直接下馬,席地而坐,保持著帝王該有的尊嚴。當然他心裡也有自己的盤算,也先入侵無非是要些財物,只要許以重利,自然可以換回自由。

    果然帝王氣度還是不一樣的,這是生在帝王之家從小沾染的。瓦剌兵發現此人不凡後,報告給也先的弟弟賽刊王,朱祁鎮當然不認識他是誰,直接問道,“子其也先乎?其伯顏帖木兒乎?賽刊王乎?大同王乎?”那意思就是,你是說了算的麼,叫你們領導過來跟朕談。

  • 18 # 英明暴君

    一開始他是要自殺的,可是從小的養尊處優,讓他哪裡下得了手。他比不上他的子孫崇禎皇帝,在氣節方面不足。

    別人又不能殺他,因為這是弒君,是株連九族的不赦之罪。

    所以,只有被俘受辱了。

  • 19 # 聰明的小龍女

    明英宗朱祁鎮兵敗土木堡,但他性格軟弱、貪生怕死,毫無任何寧死不屈的氣節和錚錚鐵骨。所以被瓦剌生俘時,養尊處憂、性格軟弱的朱祁鎮沒有任何勇氣自殺殉國,而選擇了寧可被俘受辱,苟且偷生,也不願意以身殉明。

  • 20 # 董江波

    朱祁鎮在明朝的十三帝中,是出了名的無能、任性、自以為是、陰狠,而且不甘心的性格,而且,他重用的太監,全是無能鑽營之輩。

    朱祁鎮帶著40萬強悍的大明軍隊,本是有機會,把瓦剌小王子打死,起碼打潰敗的。可是,他自己作死啊,然後,手下的太監,也跟著作死啊。

    而且,這個時候的,大將根本起不到作用了,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皇帝就特別忌憚武將。明太祖殺功臣,那是比誰都狠啊。

    所以,40萬人,敗給不到20萬人,就很正常了。

    其實,以朱祁鎮不學無術的樣子,根本不用出徵,派個大將去,就行了,最多,再派個太監監軍,錯就錯在,他不該自己出發。

    兵敗被俘後,朱祁鎮沒的自殺的必要:

    第一,瓦剌人對他不錯,好吃好喝的,善待的呢。

    第二,大明此時非常強大,瓦剌完全比不上,所以,營救皇帝,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三,後期,明朝立了新帝,朱祁鎮成了太上皇,沒有用處了,瓦剌人就把他送回去了,以造成明朝內鬥的態勢。結果,被朱祁鈺關了七年。

    這七年,他一直在謀劃怎麼復位,怎麼可能自殺啊。

    明朝皇帝,除了前三位,後邊的,都不怎麼樣,只是官僚體系成熟,前期也沒有什麼災難,所以,就一代一代走著。到後期,各種自然災害很多,明朝就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TV這個行業是不是已經衰落了?會不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