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草獨尋

    僧格林沁(以下簡稱僧王)之死主要代表了三個方面的重要轉折。

    1、中國延續二千年的騎兵軍團致勝戰術的終結。

    2、中國由此時開始了由古代軍隊向近代軍隊的轉型。

    3、中國由此漢人執掌軍權時代的到來。

    僧王滿蒙貴胄,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卓有軍功。

    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被稱為“國之柱石”。

    在成功剿滅太平天國後期,是當時與湘軍、淮軍並稱的三大勢力之一。其主力為蒙古騎兵,爵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是朝廷扼制湘、淮等軍的重要軍事首領。

    由於1865年對捻軍戰鬥的戰死。引發了一系列的重要轉折。

    一、中國從戰國以來,一直以騎兵致勝的兵種優勢開始末落。

    僧王的騎兵在八里橋與對捻軍的戰爭中,不斷的失敗。

    僧王之後,由李鴻章淮軍接手,淮軍在名將劉銘傳等人的指揮下,以先進的洋槍洋炮的裝備及西式訓練,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居然將縱橫中國北方達18年之久的捻軍給消滅。

    淮軍名將劉銘傳

    捻軍是一支由騎兵組成的力量,在北方中原地區長期遊弋。集中的騎兵衝殺與流動作戰是其慣有的戰略戰術,在長時間裡,八旗、綠營與團練軍對其束手無策,包括僧王的騎兵部隊而全軍覆沒。

    但遇上了西式裝備訓練的淮軍,明顯就被打得落花流水。1867年西捻軍任柱、賴文光戰敗被殺,1868年,東捻軍張宗禹部被殲。

    這場戰爭,在整個清朝平定亂的時間來說,淮軍達到了很高效率,這也奠定了淮軍成為晚清武裝力量支柱三十多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僧王滿蒙騎兵的失敗到以淮軍步兵的勝利,第一次以步兵的全勝開始了騎兵兵種的末落。

    北洋武備學堂

    二、中國由此時開始由古代軍隊向近代軍隊的轉型。

    淮軍作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的軍隊登上歷史舞臺,開始於與太平軍的東征勝利,奠基於剿捻戰爭,成為晚清最具戰鬥力的軍隊。

    而這一點正是拜僧王在剿捻戰爭中的失敗所賜,使清朝賴以成家的滿蒙八旗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說湘軍還只是一支使用洋槍的古代軍隊,淮軍的成功則是近代武器與近代軍隊的統一。同樣促使國內眾多的軍隊,如湘軍、楚軍、神機營都開始裝備近代槍炮。但這些軍隊卻沒有象淮軍一樣,接受系統性西式訓練。尤其是列隊陣型、專門炮隊、子藥供應等,這是淮軍獨具的能力。

    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接觸熱兵器軍隊,透過27年,才發展出自已的第一支近代化軍隊,也開始了中國的冷兵器向熱兵器時代的轉型。

    三、清朝軍權第一次全面實現了漢人掌握軍權的時代。

    漢人掌軍發軔於曾國藩湘軍,但盛於李鴻章淮軍。由李鴻章開始掌握軍權達三十多年。大浪淘沙之中,滿蒙漢的軍隊在實戰中,爭相發力,當和春、琦善等八旗綠營先後覆滅,勝保、多隆阿的先後死去,碩果僅存的僧王也在對捻軍的戰爭中戰歿。

    漢人的軍隊掌權,極大的改變了清廷滿漢的政治格局,湘軍、淮軍的出身先後上百人擔任督、撫之職,在晚清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為辛亥革命爆發也打下了民族基礎。

    所以,從歷史長河而言,僧格林沁之死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從大歷史的轉折而言,僧王之死又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參考資料:

    張宏傑《曾國藩傳》

    張鳴《中國近代史》

  • 2 # 桂林郡太守

    滿清的軍事力量主要就靠滿蒙騎兵,到清朝晚期,滿騎兵已經不行了,唯一具有戰鬥力只有蒙騎兵,靠這個力量來控制全國。結果僧格林慶的騎兵主力被英法聯軍乾沒了,後面僧自己又遇到了捻軍也沒了,再往後,清廷只能靠漢人的淮軍和北洋軍了

  • 3 # 老威觀史

    ,滿清王朝,自從入關以後。其起家的資本,滿清八旗。在歌舞昇平中,戰鬥力逐漸喪失。還是在康熙年間的時候,滿清八旗就已經基本不能打仗,以至於平定三藩的主力是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

    到了乾隆時期。其戰鬥力就更差了。根據歷史相關記載,乾隆在杭州閱兵的時候,滿清的八旗兵已經不能騎馬。經常從馬上摔下來,拉弓的時候連弓箭都拉不動。

    至於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滿清軍隊就只能當個擺設了。而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騎兵部隊是當時滿清手上除了漢人以外唯一能打的有著強悍戰鬥力的部隊。

    ▲僧格林沁

    所以當僧格林沁活著的時候滿清手上還有一支能夠制約漢人的部隊,當僧格林沁死後,無論是滿族還是蒙古族,都沒有能夠作戰的部隊,也就意味著以漢人士大夫為代表的階層成為了晚清軍事上的主要力量。所以僧格林沁的死確實是晚清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的晚清政治格局。

    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充分暴露了滿清已無能力掌控天下的事實。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滿清政府對漢族士大夫們實行了懷柔政策。當時的政治格局就是漢族士大夫承認滿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作為回報滿清政府給了漢族士大夫在地方上很大的自治權,包括了軍權和財政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大批漢族地主士大夫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迅速崛起,成為了地方大員,封疆大吏。

    ▲曾國藩是晚清漢族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

    晚清時期,由漢族士大夫發起了一場旨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由此開啟了我國近代化的歷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晚清的經濟軍事能力有所提高。也就創造出了史稱“同治中興”的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甲午戰爭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漢族地主士大夫們認識到。滿清政府已經不能繼續帶領中國走向獨立自主和繁榮。為了穩定漢族地主士大夫們的情緒。在晚清的最後,10多年裡。滿清政府丟擲了君主立憲的政改承諾,但君主立憲,改革的最後結果卻是由滿清貴族把持了政府內閣。表面上看起來是君主立憲政體。實際上還是滿人獨裁專政,對此,漢族地主士大夫們非常不滿。

    ▲甲午戰爭,充分說明了滿清政府已無力統治中國

    其實,這也是造成辛亥革命當中滿清最後垮臺的重要原因。

    在慈禧死後清朝的攝政王載灃為鞏固滿清貴族勢力,打壓漢族地主士大夫,剝奪了袁世凱的一切權利,並將其閒賦在家。對於這種政治平衡的打破,張之洞曾經非常擔心,也曾經跟載灃說過這個事情,但是載灃卻滿不在乎的說道,我手上有兵,不怕。

    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的原因

    所以也正是因為失去了漢族士大夫的支援。才最終導致了在辛亥革命當中清朝的滅亡。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武昌起義軍推舉了黎元洪為都督,雖然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黎元洪對革命似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一開始他也不是革命黨人,甚至在武昌起義的時候還槍殺過幾個起義計程車兵,但是當他被眾人推舉為武昌起義的首領之後,實際上他對武昌起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清朝有一大筆稅銀集中在了武漢地區,恰好當時就落到了革命軍的手上。

    站在黎元洪的立場,一開始他不想參加革命,是因為他認為革命的風險太大,一旦參加的話,如果失敗他會面臨滿門抄斬的後果。但是當革命軍人用槍逼著他當革命軍的首領的時候,他知道已經不能拒絕了,如果拒絕的話他當場就會被革命軍人打死。而當他成為了革命軍的領袖之後,那麼面對他的就只有一條路,就是革命到底,只有革命成功了,他才有活路。而對於他來說,要想讓革命成功,就必須要拉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當中。所以他充分的利用了清朝留在武漢地區的稅銀,透過電報的形式,聯絡了全國所有省份的領導人,拉他們一起參加革命。而革命需要的是錢,於是黎元洪就充分利用武漢地區的稅銀承諾對方只要宣佈獨立參加革命,他馬上就會資助對方。由於黎元洪的地位較高,他很快與全國所有省份的領導人都聯絡了一遍,在武昌起義後不久全國就出現了十八省獨立的局面。可以說十八省獨立的功勞,是黎元洪創造的。

    ▲武昌起義後不久,全國十八省宣佈獨立

    那麼十八省獨立對於清朝來說影響有多大呢?首先清朝在關內地區的統治,基本就等於瓦解了。其次是清朝的軍隊,絕大多數都脫離了清廷的控制。

    在當時清朝的軍隊系統當中,主要以新軍為主,新軍共有19個鎮和18個協,1鎮相當於1個師,1協相當於1個旅,1個鎮有2個協。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處於清廷控制區的新軍只有北京及直隸附近的6個鎮、河南的1個鎮、吉林地區的2個鎮,以及東北的2個協、河南的1個協、新疆地區的2個協、甘肅的1個協,總共9個鎮和6個協,他們要對戰“反叛”的10個鎮和12個協,這就非常吃力了。

    而更加要命的是,當時清廷名義上能夠控制的,9鎮6協當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北洋六鎮則只聽袁世凱的調遣,如果袁世凱不出山,那麼清廷就調動不了這北洋六鎮。

    ▲袁世凱最終成為了辛亥革命中最大的贏家

    萬般無奈之下,清廷只得請袁世凱出山。而袁世凱出山的條件是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在危機的情況下,清廷也只得答應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並由其組閣。在獲得了內閣總理大臣這個職務之後袁世凱才出動北洋六鎮進攻武漢地區的革命軍。

    但是袁世凱並不想剿滅革命軍,因為對於他來說如果他真的剿滅了武昌革命,那麼他對清廷就失去了作用,不久之後他也很快會被閒賦在家。所以他的北洋六鎮只攻下了漢口和漢陽,一直留著武昌沒有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政府進行了談判。談判過程當中孫中山提出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讓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的承諾。對於袁世凱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可以獲取最高權力,這是他無論怎樣博弈所能獲得的最高收益,所以袁世凱就答應了孫中山的提議。

    ▲袁世凱在得到孫中山的承諾後就開始逼清帝退位

    在得到了南方革命政府的承諾之後袁世凱就開始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他不斷地製造輿論,說革命黨有多麼難對付戰爭有多麼的激烈。實際上對於清廷來說,一開始也不想退位,但是直到後來段祺瑞向清廷發出電報,宣告要清廷接受共和體制,如果不接受那麼他們將會帶兵直接打回北京。如果接受了不執行,那麼他們就會放革命軍北進而不阻攔。

    段祺瑞是清軍的前線總指揮,他的反水就意味著當時的清廷其實已經沒有能夠維持局面的軍隊了。

    清廷當時雖然名義上還控制著九鎮六協,但實際上當北洋六鎮反水之後。也只剩下了三鎮六協,這些部隊連北洋六鎮都幹不過,更何況北洋六鎮還會聯手南方革命軍?在失去了兵權的情況下,清帝不得不宣佈退位。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實際上當僧格林沁死後。滿清便沒有了,能夠與漢族士大夫階層相抗衡的勢力。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不得不。將大量的權力下放給漢族士大夫們。而在晚清的洋務運動當中,興起的漢族士大夫階層。在清朝的最後一些年,年份裡。掌握了絕對的君權。以至於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的軍事體系瞬間土崩瓦解。原因就在於無論是滿清貴族,還是蒙古貴族?都無法制約漢族士大夫勢力了。

    所以僧格林慶的死,確實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 4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古代朝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國以人興!

    如果國家有一個明君,那麼國家就會興旺發達,百姓日子就會好過一點。

    如果一個君主有一個良臣,那這個君主以及他的朝廷百官們就可以省心省力安享富貴。

    毋庸置疑,無可反駁,道光也罷,咸豐也罷,父子兩代都不是什麼明君。

    而,曾格林沁絕對算一個良臣!

    我們都知道,大清中晚期之後,滿蒙人才日漸凋零,一度到了斷層的程度。

    如果沒有曾格林沁的話,早就斷層了,曾格林沁之後,滿蒙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像樣的人才。

    至於說漢人的人才。

    漢人從來也不缺人才,幾千年的積累,有人煙處即有人才,有讀書聲處即有大才!

    滿清不愛用呀!

    也許是因為曾格林沁出生長大在草原,此人天性就忠勇樸誠,無論領軍還是治民,誠意在前,信用在後。

    軍民人等莫不對其感恩戴德。

    他的軍隊到了某個地方,第一項工作一定是安民,只有有人報來有士兵擾民,無論他有多忙,也要親自騎馬飛快趕去現場處理,就怕有人說“下不為例”。

    雖然他嚴令不準軍士擾民,其對軍士卻也非常之好,每次軍隊開飯,士卒不開飯,他的中軍帳是不準開飯的。

    我們可以說,就曾格林沁一個人也為大清朝廷拉了“無盡的美譽度”!

    大清朝遇到曾格林沁可真是撿到寶了。

    這塊寶還真的是撿來的。

    先是曾格林沁的叔叔娶了大清的一名公主,可是公主和駙馬叔叔總是不生育,於是駙馬叔叔就把曾格林沁叫去了北京,每天帶著。

    一次,駙馬去見道光,道光很喜歡曾格林沁,轉天專門囑咐公主:“乾脆就認曾格林沁當兒子好了,那孩子看著很有能力呢!"

    曾格林沁搖身一變就成了愛新覺羅家的親戚,姑表至親!

    到得他長大,他又顯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

    能說什麼呢,能給的兵就全部給他唄!自己人嘛!自己人裡面除曾格林沁外也沒有能領軍的了呀。

    南方太平天國興,嗯,離北京很遠,離東北更遠,南方是漢人之地也,讓曾國藩們去吧,既不給錢,也不給糧。

    給的什麼?

    給的政策——准許辦團練!

    省下的錢糧給誰呢?

    給曾格林沁呀!京城周圍的燕地,魯地,晉地,要交給自己人的。

    曾格林沁乾的很好。

    蔡東藩說:“自僧格林沁肅清燕魯,而京畿乃完全無缺。”

    忽然,曾格林沁一個不小心就戰死沙場了,讓愛新覺羅再去找那個自己人帶兵呢?

    沒有了!

    所以說,晚清的軍事史在這裡轉了大折。

    轉去了那裡?

    自此以後,所有的軍事將領們基本上被漢人壟斷了。

  • 5 # 歷史評說

    談起晚清時期的僧格林沁,這位蒙古王爺其實是滿清統治者心目中最為看重也最為放心的軍事將領。因為他同為少數民族的蒙古族的身份,讓他能夠始終站在滿清朝廷這一邊,不存在造反的風險性。

    再加上這位王爺,指揮打仗很有一套,所以晚清統治者們將其視為帝國武力最後的支柱。他的死亡,對於整個滿清政府來說,是一件最不願意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國家糜爛,滿清政府靠著發家的八旗子弟和綠營兵,早已不復當年的驍勇,只會欺壓善良百姓,要他們打仗,那隻能說,有這個想法的人是在太天真。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要和清朝爭奪天下。要鎮壓起義軍就必須要有軍隊,可是滿清政府能夠控制和調動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已經不能再打仗了,這可怎麼辦呢?

    於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漢人知識分子組建了團練隊伍,以湘軍為首的漢人軍隊,成為了鎮壓起義軍的主力。曾國藩的漢人身份可讓滿清統治者頭痛不已,不僅僅因為此人功高震主。而且他的湘軍也是當時中國國內最為強大的一支部隊,比起打仗無能,擾民有術的八旗子弟來說,這兩隻軍隊簡直有著雲泥之別。

    面對如此強大的漢人武裝,這讓滿清統治者吃不下,睡不著。好在曾國藩是一個典型的儒家知識分子,沒有造反的意圖,否則並不能排除曾國藩也自導自演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

    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之下,僧格林沁的部隊,讓滿清政府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這支軍隊在對抗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時就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打得非常給力。再加上這位王爺,在理論上和咸豐皇帝還是表兄弟,忠誠度絕對沒有問題。

    有著這層老表的關係,滿清政府高層對這位蒙古王爺可謂是放120%的心,對他非常重視,加官進爵自不在話下。僧格林沁也算是知恩圖報,一直在用勝利回報著朝廷,與朝廷控制的其他部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戰鬥力,使得它成為了清朝政府手中唯一能夠抗衡湘軍的一支力量,成為了清政府最後的王牌。

    可是隨著僧格林沁再剿滅捻軍的戰鬥中血染疆場,朝廷最後的軍事支柱喪失,湘軍和淮軍等部隊已經成為滿清政府武力的唯一選擇。整個漢人體系的軍隊一家獨大,這從根本上動搖了滿清的統治根基。

    這也使得滿清政府不得不改變以往滿漢制衡的政策,對湘軍,淮軍等部隊採取拉攏分化的措施,維持勉強的平衡。

    但是被滿清政府壓抑了200年的漢人勢力迅速抬頭,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個地方的地方大員逐漸被漢人知識分子佔據,旗人逐漸勢微。

    隨之而來的就是滿清中央政府的威望下降,對地方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甚至在八國聯軍入侵時發生了東南互保,聯合抗旨的一幕,這也為清朝最後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陣亡確實奏響了大清朝,徹底走向滅亡的鎮魂曲。

  • 6 # 坐看雲起時1218

    僧格林沁是清朝後期唯一值得依賴幫助清廷帶兵打仗的蒙古王爺,被清廷稱之為“國之柱石”,他的死深深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清朝自入關以來主要依靠自己的八旗子弟統治天下,隨著滿八旗的沉淪、戰鬥力的喪失,僧格林沁領導的蒙古鐵騎全軍覆沒,滿清只能將命運交給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將手裡,一旦漢人起兵造反,清王朝將沒有可信賴的軍隊,只能任人左右,這也是後期清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可以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清王朝統治衰退,走向滅亡的轉折點,那麼僧格林沁對清王朝到底有多重要,我們今天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清王朝用滿、蒙八旗統治全國,滿八旗腐化墮落,吸食鴉片,戰鬥力不在,清王朝不信任漢人,無人可依,僧格林沁就顯得尤為重要。

    明朝晚期,八旗子弟驍勇善戰,為滿清的建立下了不朽功績,清廷入關之後,八旗子弟受到很高的待遇,清政府將大規模的圈地劃給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和勞役,這些優惠政策導致旗人變得頹廢墮落,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在打仗的時候出現馬不能騎,弓不能拉的情況,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八旗子弟更加腐化,大量的八旗子弟吸食鴉片,在戰場上靠吸食鴉片維持體力,清王朝賴以仰仗的八旗軍隊戰鬥力不在,而唯一可以倚仗的人就是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的僧格林沁,他統領的蒙古鐵騎成為了清政府鎮壓叛亂、維持統治的重要力量。

    僧格林沁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僧格林沁將軍在,清朝的統治得以繼續延續。僧格林沁蒙古鐵騎消滅了太平軍的北伐,讓清王朝由危轉安,並最終戰勝了太平天國。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派兵北伐,一年不到太平軍長驅直入打到了天津,朝野震動,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派其圍剿太平軍,僧格林沁在兩年之內率領蒙古鐵騎大小數百戰,將北伐軍全部殲滅,並活捉北伐軍首領林鳳祥、李開芳,清王朝統治轉危為安,從而有了喘息之機,僧格林沁也威名遠揚,成為朝廷的唯一依賴。僧格林沁率軍反擊外來侵略,擊敗英法,打破了外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讓清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咸豐九年,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負責天津和京師防務,僧格林沁積極構築防禦工事,整頓軍紀,為開戰做好了各項準備,當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口時不聽阻攔和勸告,執意闖入,僧格林沁率軍反擊,最終擊毀英法聯軍艦隊三艘,擊傷英法聯軍五百多人,英法聯軍總司令受重傷,這是滿清第一次反擊外國侵略取得勝利的鬥爭,僧格林沁的軍隊代表了清政府的最高軍事力量,清廷越發依賴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死後,清王朝無法在用自己滿、蒙八旗軍隊來統治,不得不依附漢人,給統治帶來不確定性。

    咸豐十年,捻軍興起,嚴重威脅了清王朝的統治,朝廷無人可用,只能派已經五十多歲的僧格林沁親王掛帥清剿,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經過長年清剿,多次打敗捻軍,但自身損失也很嚴重,終於在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軍包圍斬殺,僧格林沁戰死沙場讓清王朝上下一片震驚,隨著僧格林沁的死去,清王朝只能倚仗那些曾經被滿蒙權貴們鄙視和提防的曾軍、淮軍等漢人軍隊,這也是清王朝重要的軍事轉折點,清王朝的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綜上所述:僧格林沁的死讓清王朝失去了倚仗,加上滿蒙八旗的腐敗墮落,清王朝的軍事只能依託以曾軍、淮軍為首的漢將,這進一步加快了清王朝的滅亡,所以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清王朝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 7 # 回眸滿清

    僧格林沁的死,最大的影響就在於,其標誌著滿清建立之後延綿二百年的軍隊重心發生了轉移,八旗軍徹底廢了!

    僧格林沁被譽為“最後一位傳統將領”,這是有依據的。就他本人而言,蒙古族出身的他是憑軍功得到王爺的爵位,這即是對他軍事能力的一種肯定,也是清廷對他的一種信任。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僧格林沁也格外賣力,只可惜,造物弄人,他統率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墮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都說“主帥無能,累死三軍”,反過來也一樣,三軍無能,照樣氣死主帥。也正因如此,才給了曾國藩和湘軍崛起的機會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的一個轉折點,之後雙方的局勢發生逆轉,清廷開始穩住陣腳進行反攻。眾所周知,清廷向來主張“滿漢有別”,無論他們嘴上說的多好,但實際上從來就不信任漢人官員,更不可能把軍隊的掌控權交給漢人。因此,當曾國藩圍困天京之時,清廷多次想讓僧格林沁取代曾國藩、將軍功據為己有。因為咸豐臨終前留下“復金陵者王”的遺言,僧格林沁已經是親王了,不用再封,但曾國藩一個漢人如果拿到這個功勞,再封為“王”的話,那可就太尷尬了。因此,清廷想方設法讓僧格林沁拿到戰功,偏偏八旗軍不爭氣,屢屢錯失良機,最終平息太平軍的功勞還是得記在曾國藩的頭上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雖然僧格林沁沒有立功,但是,只要清廷的軍隊結構沒有發生變化,那僧格林沁就是唯一一個可以掌握軍權的將領,他就是八旗軍的象徵,他在一日,八旗軍就一日不會倒。

    曾國藩拿下天京時,湘軍數量達到40萬人之多,曾國藩是大清開國以來第一個掌握如此數量軍隊的漢人。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獎賞肯定少不了,但是,清廷又得時刻防備著曾國藩可能發動的兵變,而作為朝廷軍隊象徵的僧格林沁就擔當了這個重任,在曾國藩攻入天京時,他已經率領馮子材完成了對湘軍的合圍之勢

    僧格林沁是八旗軍的象徵,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是後滿清時代清廷唯一可以信賴的軍方將領,他的死,卻終結了這一切,讓清廷失去了對漢人的最大震懾,也正因為他的死,漢人才再次活躍在歷史舞臺上

  • 8 # 歷史畫中人

    因為僧格林沁——清朝的最後一個勇將。他的死標誌著清朝軍事力量的衰落,漢族大臣的軍事力量的崛起;他的死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結束,熱兵器時代的開啟。從此以後,清軍徹底放棄了衝鋒戰術,沒人再回拼命。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晚清名將。貴族出身,善騎射,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後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

    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

    咸豐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到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第二次大沽口之戰面對來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帶領部隊,奮起抵抗,痛擊英法聯軍。戰鬥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擊斃、擊傷英法聯軍484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賀布)。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第一次偉大勝利。 當時,馬克思也親自撰文,高度讚揚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他遇害後,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僧格林沁的死標誌著清王朝重塑中央軍努力的失敗。

    1、清王朝中央軍的衰落

    知道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的軍事體制為“滿洲八旗+綠營”。綠營基本是守備隊、治安軍層次。小一點的問題可以解決。

    大一點的問題就是駐防八旗解決;再大一點就是京營八旗解決。可以說京營八旗是作為清朝最強大的軍事打擊力量而存在。

    所以在看康熙、雍正時期的歷史會經常看到史料,類似於奉命大將軍康親王傑書統帥禁旅南征耿繼茂。注意幾個點:大將軍、親王(宗室)、統帥京營八旗。這就是八旗軍征伐的情況。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模式已經靠不住了,畢竟生活水平提高、安逸,搞文化去了,戰鬥力嚴重下降。怎麼辦?

    還有塞外的兄弟:黑龍江馬隊、吉林馬隊、歸化城八旗就應允而生。作為八旗的補充力量這些人還可以,經常大鵬展翅,海扁準噶爾。“索倫營”也被稱為清朝的戰鬥民族。

    所以八旗的模式還維持了。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

    如果你注意到浙江戰場,揚威將軍奕經率領精銳部隊在浙東反擊戰全面潰敗。這就沒戲了。八旗真的成了渣,得努力整合。

    2、太平崛起與新式力量產生(重建)

    對這一階段感興趣的朋友基本知道,太平軍崛起,綠營兵、八旗兵都不能打,湘軍淮軍崛起。

    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我們還得從太平軍北伐談起。太平軍北伐打到了天津靜海,在河北前後折騰了兩年多才被滅。

    咸豐組建了專門的司令部:京城巡防處。對大半個北中國進行了動員,最盛時,僅正規軍就有14.9萬。

    其中有戰鬥力的就是僧格林沁所統帥的三萬多部隊,其中不少是騎兵。雖然混雜了一些:京營的、黑龍江、吉林的、蒙古的。沒辦法,這已經很不容易湊出來了。

    這支部隊的戰功,殲滅北伐的太平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對抗太平軍;在戰後,南下剿滅捻軍張洛行。是咸豐、慈禧初期能做到直接控制的打擊力量。

    3、八旗之花凋零在高樓寨

    高樓寨不算大規模會戰,但對清王朝的意義是重大了。新建中央軍的核心統帥死了。其所統領的部隊再難凝聚一塊。

    朝廷只能依賴湘軍淮軍。慈禧在之後的歲月裡,巧妙的在此之間平衡。

    到了戊戌變法後,慈禧抓住機會組建武衛軍,但也只是曇花一現。

    總結:此後,雖然清朝保留著八旗軍和綠營軍(漢人)的軍制,但軍隊的主要領導權卻落在了漢人手中。並且,漢人也進入了政權中心。這對後來的歷史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

  • 9 # 小事不糊塗

    僧格林沁之死之所以被稱為晚晴軍事史的轉折點,是因為他的死,深刻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以及清廷的國策,並且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1、僧格林沁是制約“湘淮軍”的最重要砝碼

    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的滿族權貴顏面盡失,太平軍將清朝的國防軍打的潰不成軍,這些部隊都是以滿人為主,號稱清廷的國家主力部隊,曾經的八旗鐵騎,如今不堪一擊,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佔據半壁江山。

    僧格林沁成為清朝最後的“臉面”,最後的“柱石”。僧格林沁驍勇善戰,善於治軍,一直負責守衛清朝的核心地區。1853年太平軍北伐,勢如破竹,直逼京津地區,咸豐帝大恐。僧格林沁帶領蒙古馬隊,最終擊敗北伐軍,生擒太平軍名將林鳳祥和李開芳,一時名震天下。這成為清朝最後的臉面,滿族權貴最後的顏面。

    南方有湘淮軍絞殺太平軍,清廷既要利用太平軍,又忌憚湘淮軍,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讓清廷能吃下定心丸的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這是清廷的定心丸

    2、僧格林沁死後,清廷不得不重用“漢人集團”

    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崛起,湘淮軍迅速壯大,迅速形成六七十萬的漢族軍隊,一大批漢族精英崛起,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清廷一方面要倚重他們,另外一方面又擔心他們做大。因為僧格林沁的存在,清廷有了一顆定心丸,一個可以制約湘淮軍的重要砝碼。

    僧格林沁死後,可謂大廈傾倒,柱石傾塌,大清最後的“心腹”,最後的“自己人”倒下了。從此不得不重用漢族人,籠絡漢族人,整個晚清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變化。

    3、湘淮軍崛起成為民國軍閥的鼻祖,深刻影響未來幾十年的中國政治

    湘淮軍崛起後,深刻影響了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格局,一大批的軍閥崛起,劃分勢力,割據一方,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因為軍閥混戰,國家政令不一,內憂導致外患,導致外敵入侵,日本帝國中在中國迅速橫行,當時的中國存在多個武裝力量,東北軍,西北軍,桂軍,川軍……等等。

    歷史的大勢不可逆轉,但是某個人的死卻可以深刻影響歷史的程序。

  • 10 # 托馬斯肖克

    他一死,滿蒙就無可用之人了,其實滿人早就凋零,蒙古人自從信了喇嘛教也開始逐漸凋零,曾格林沁算是最後的遊牧將領了。

  • 11 # 金陵太史令

    晚清局勢動盪不安,內外交困,內部有太平軍、捻軍起義風起雲湧,外部有英法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種動盪局勢造就了僧格林沁、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晚清名將。

    其中,僧格林沁是蒙古族的貴族,在道光年間入職清廷,咸豐、同治年間軍事生涯大放光彩,最終在同捻軍的戰鬥中戰死沙場。僧格林沁一死,滿蒙同盟中最後的軍事勢力瓦解,滿族當家的清政府只能依靠淮軍、湘軍等漢族地方割據勢力維持統治。後來,淮軍、湘軍又不堪重用,新軍崛起,但清政府最後也是亡於新軍之手。

    (一)僧格林沁為什麼是晚清名將?

    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僧格林沁為顧命大臣之一,後授命前往密雲縣剿匪。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並派大將林鳳祥、李開芳等率兵北伐。此時的咸豐皇帝將祖先努爾哈赤的寶刀贈予僧格林沁,希望他能夠挽救危局。僧格林沁不負眾望,先後在天津南王慶坨和連鎮打敗北伐軍。

    1855年,僧格林沁率領滿蒙騎兵攻破太平軍的防守據點,俘獲北伐太平軍的統帥林鳳祥,因此受封親王。後來,僧格林沁又在山東生擒了太平軍將領李開芳。林鳳祥和李開芳都是太平軍的著名將領,僧格林沁活捉了這兩個人,於是名聲大振。

    1859年,僧格林沁授命到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此前,清兵已在大沽口被英法聯軍打敗,被迫簽下《天津條約》。僧格林沁是主戰派,曾主張調集全國一切力量與西方列強戰鬥,但那時候主和派佔據上風,僧格林沁的建議都被雪藏。

    這一次,僧格林沁吸取清軍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的失敗教訓,對來犯的英法聯軍先禮後兵。由於英法聯軍蔑視清軍,悍然闖入大沽口,僧格林沁於是下令全軍出擊,英軍死傷464人,戰艦3艘被擊毀,英海軍司令賀布也受重傷,敗逃而走。這是中國在與西方列強的戰鬥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意義非凡。

    不過,後來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讓僧格林沁背鍋。不久,內部的捻軍起義聲勢浩大,僧格林沁又被啟用,雖然多次打敗捻軍,但最終因為輕敵,身陷重圍,55歲的僧格林沁被捻軍斬殺。

    從這些戰績來看,在那個孱弱不堪的清政府統治時期,僧格林沁不愧為晚清名將。

    (二)僧格林沁一死,晚清最信任的滿蒙軍事勢力徹底崩盤,漢族地方勢力獨佔鰲頭

    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軍隊,基本上是滿蒙騎兵,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這是清政府最信任最能掌控的一支武裝力量了。而且,僧格林沁的軍隊也是頗有戰鬥力,在對陣太平軍和英法聯軍中有所展現。他本人也是身經百戰,統兵有方,是清政府稀缺的大將。

    此時的清政府,雖然也在重用湘軍和淮軍,但都只是利用而已,根本不信任,這一點曾國藩和李鴻章心裡也很清楚。但是,當僧格林沁一死,局勢徹底改變,清政府要想繼續維持統治,就必須依靠淮軍、湘軍等漢族地方軍事勢力。

    不過,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並無造反的念頭,並沒有反客為主。後來,湘軍、淮軍開始腐敗,也不中用了,清政府又開始組建新軍,卻最終亡於新軍統帥袁世凱之手。

    綜合而言,僧格林沁死後,清政府根本沒有力量應對日益壯大的漢族軍事勢力,並最終難逃滅亡,畢竟漢族人已經被滿人壓迫了二百多年。所以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 12 # 歷史倒著看

    個人認為,僧格林沁的死,談不上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因為,至1865年,僧格林沁被16歲的捻軍小將張皮綆砍掉腦袋的時候,清軍的主要軍事力量,已經完成了以原滿蒙八旗軍為主,向以地方軍閥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換言之,僧格林沁死的時候,曾經躍馬彎刀的蒙古鐵騎,早已失去昔日銳利的光輝,淪為屢戰屢敗的二流軍隊。此時活躍在晚清軍事舞臺上的,是用近代西方火器裝備起來的,由左宗棠、李鴻章建立的淮軍、楚軍等地方武裝。

    對晚清統治者而言,僧格林沁及其統帥的蒙古騎兵,對內彈壓不了起義的捻軍,對外抵禦不了西方的侵略者,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雞肋”。但是,清朝建國200餘年,對漢族官員和百姓也防備了200餘年,他們最信任的,除了滿族八旗子弟,就是一直通婚的蒙古部落——清朝貴族男子,多迎娶蒙古貴族女子為妻,以血緣結成堅固的政治聯盟,再共同應對人數上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漢族人。

    因此,在鎮壓太平太國的過程中,隨著早期的湘軍、中後期的淮軍和楚軍等地方軍閥的崛起,僧格林沁及其蒙古騎兵的存在,對晚清統治者來講,既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更是一種形式上的壯膽,所以咸豐、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才會大樹特樹僧格林沁,目的就是盡力保留一點兒完全屬於滿清自己的軍事力量,不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軍閥挾兵自重,左右朝政。

    可惜,在裝備有斯潘賽彈倉步槍、加特林機槍、後膛野戰炮等先進火器的地方軍閥面前,蒙古鐵騎已是不堪一擊,無論晚清統治者多麼心不甘、情不願,漢族軍閥粉墨登場、執掌朝綱,終究成為了難以逆轉的事實,並一直持續至清朝覆亡。

    僧格林沁,只能說他是一個親歷了晚清軍事力量滿、漢更迭的歷史見證人,僅此而已。

  • 13 # 小燕子讀歷史

    僧格林沁作為晚晴著名將領,本身為純正蒙古族血統

    自然從小在民族文化氛圍的薰陶之下,練就了一身草原騎射的本領,馬術精湛,箭術超群,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僧格林沁總是能夠在部隊當中一馬當先,帶領手下突襲,取得關鍵性的勝利,還記得當年盛極一時的太平軍嗎?最終就栽倒了僧格林沁手中,就是如此重要的晚清將領,所以才能夠可能擔當的起當時清政府的軍事重擔。

    僧格林沁一生總共走過了55年的光陰

    從他死後的諡號忠,就足以證明他這一生的豐功偉業,出生於公元1811年的僧格林沁,與當年的孝莊文皇后,孝端文皇后,都同為博爾濟吉特氏,由於本身他們與滿足就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再加上當時清政府為了籠絡蒙古族,多采取政策性的聯姻結盟,也一度達到了滿蒙一家親的生活常態。

    其實也正是因為僧格林沁和清朝皇室千絲萬縷的聯絡,所以也就導致了清朝皇室對於僧格林沁十分重視,能夠得到朝廷重用也是情理之中,而且本身僧格林沁的能力出眾,所以清朝皇室也認為讓他帶兵八旗子弟總沒有錯,只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僧格林沁的童年,實際上過的也並非有多幸福,並非一開始他就是天選之子,剛開始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也需要經常跟父親披星戴月的去放牧,或許有人會說,當時能夠放牧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其實他和他的父親是給當地的富人放牧,他們自己家並沒有牛羊可以放牧。

    12歲的僧格林沁,才正式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涯

    當時就讀於文昌宮,後來隨著他能力的進一步彰顯,道光5年正式被清朝皇室確定為重點培養物件,當然也為了進一步加強他與清朝皇室的聯絡,僧格林沁被確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為什麼當時的僧格林沁就能有這麼幸運?

    其實令人驚訝的是,僧格林沁祖上也算是和成吉思汗同一血脈的了,儘管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孫,但是當年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就是僧格林沁的老祖宗,所以從這一點來看,

    僧格林沁的血統,也絕對不是普通的蒙古族百姓所能相比擬的,再加上僧格林沁本身能力出眾,所以能夠最終被選為道光皇帝親姐姐的過繼子,其實也就不意外了。

    為什麼會說僧格林沁之死,最終會成為整個大清帝國軍事命運的轉折點?

    在晚清,整個清政府處於搖搖欲墜的階段,僧格林沁可以說是戰功顯赫,不僅給了當時的太平天國沉重的打擊,而且參與了抵抗英法聯軍的戰爭,只可惜百年一遇的人才,最終還是將自己的熱血貢獻在了沙場之上,公元1865年,僧格林沁被誘騙到了山東曹州,因為寡不敵眾,最終被誅殺在麥田當中。

    僧格林沁是整個清政府王朝中,最具有擔當和責任意識的男人

    用這樣的評價來形容僧格林沁也不為過,畢竟在太平軍的步步緊逼之下,別看當時滿朝文武百官,人數眾多,一個個都早已經被嚇破了膽,很少有人能夠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而當時的咸豐皇帝也只能長吁短嘆,甚至一度燒香拜佛,祈求保佑,就在最後的危急關頭,當時正值壯年的僧格林沁,給了整個大清王朝希望,最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很快就將囂張跋扈的太平軍收拾的服服帖帖,畢竟在僧格林沁戰爭生涯中,鮮有敗績。

    僧格林沁不僅軍事才能出眾,而且相當得民心

    當時僧格林沁在去世之後,百姓和他手下的將士們為了緬懷他,紛紛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為這位偉大的將領送行,看著靈柩運回北京之時,街上的百姓無不為之抱頭痛哭,當年的英法聯軍就在僧格林沁手上吃了虧。也或許是前期順利的有點離譜了,最終現實和命運給了僧格林沁沉重的打擊,也正因為此次戰敗,最終釀成了火燒圓明園的悲劇。

    如果僧格林沁還能再戰,如果當時再給僧格林沁一個10年

    或許清政府又能煥發出第2個春天,但是往往天不遂人願,歷史的車輪也總要向前,之所以將僧格林沁之死,稱之為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實際上就是因為他超群的能力,恰恰也成為晚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責任和壓力太大,反而將其壓垮了,至此,清朝也逐漸走上窮途末路,沒有了昔日的榮光。

  • 14 # 科技歷史說

    僧格林沁,曾經的套馬漢子,本是蒙古族人,為何會成為清政府重點拉攏的物件,實際上這本就十分令人奇怪,而且他作為當時消滅太平天國運動有生力量的主要將領,隨後還給予了當時的英法聯軍沉重打擊,只可惜草原上的漢子,最終還是沒有辦法直接與鋼槍大炮抗衡。

    如果說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你信嗎?

    其實這麼說我也不信,只不僧格林沁確實能和成吉思汗扯上關係,儘管僧格林沁不是成吉思汗的直屬後代,但是由於他的祖上,往上倒20多代,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這血統也自然是非同一般,但其實小時候的僧格林沁,日子過得是相當的苦,富不過三代,儘管老祖宗是成吉思汗的弟弟,但是這也並不能成為僧格林沁一家不面對現實的理由,所以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僧格林沁和他的父親,還是要經常給別人放牧。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的滿族政權,清政府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所以就只能找人結盟,自然當年同樣是少數民族政權的元朝,就和清政府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滿清貴族自然有必要和當年的蒙古族皇室後代搞好關係,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僧格林沁最終也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所以就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僧格林沁最終有幸成為道光皇帝親姐姐的過繼子,這是何等的殊榮?儘管在當時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公平,但是現實本就如此,而此後的事實也證明,僧格林沁最終做到了不負眾望,畢竟是變相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優良基因,僧格林沁先被加封為科爾沁郡王,隨後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也就順理成章成為親王。

    其實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當時不是英法聯軍以及八國聯軍的介入,僧格林沁的實力,在整個大清帝國的疆域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太平軍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首先,當時整個清政府的正規軍,基本上被鴉片禍害了個乾淨,在加之本身戰鬥力就不強,而且恰恰太平軍比較順應民心,所以在短期內有著極其強大的影響力,但要真正說起太平軍的戰鬥力,確實要比不上僧格林沁帶領的蒙古騎兵,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僧格林沁帶領手下屢戰屢捷,同樣也成為今後埋在僧格林沁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

    儘管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但在當時本著滿蒙一家親的原則,也使得清政府向來是把僧格林沁當成自己人的,但是這在無形之中,又加劇了滿清官員與當時漢族官員們之間的矛盾,清朝漢族官員上升通道就有限,即使再有才能也不行,所以滿清貴族孤注一擲,過分的相信僧格林沁了,確實不可否認僧格林沁能力是不賴,但是往往希望越大,最終的結局也不會盡如人意。

    僧格林沁對於滿清軍事到底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當時整個滿清八旗子弟兵,實際上已經預設僧格林沁的統帥地位了,反而這對於當時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相對於就冷落了許多,如果在當時,清政府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或許壓根太平天國運動,壓根就不會發生,但是沒有辦法,僧格林沁就是當時整個滿清的救命稻草。

  • 15 # 老範有聊

    準確的說,僧格林沁是晚清軍事思想史的轉折點。

    狩獵之前,動物圈中是個體對決,此時地球的王者恐怕是虎豹類猛獸(恐龍早已滅絕)。

    狩獵的特點是群毆,此時,懂得群毆技巧的智人不僅打敗了猛獸(如虎豹獅),而且也打敗了其他人種(如尼安德特人)。

    群毆也分為幾個階段:肢體對決、工具對決(手握石器或木棍)、投擲對決(扔石頭)。

    工具加投擲(包括弓箭),是新石器時期軍事的特點。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軍事思想在性質上與新石器時期的工具加投擲的對決,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過,在冷兵器時代,工具加投擲的對決,還要考慮一個基礎條件的不同:騎馬或者馬車對於戰士的移動速度的影響。

    僧格林沁的悲壯在於,他似乎是冷兵器時代騎射的典型象徵了——騎射的高手應該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的,但是他還是死於現代文明條件下的戰爭。所以說,僧格林沁是晚清軍事思想的轉折點。

    熱兵器和冷兵器時代相比,最重要的本質性變化是什麼呢?那就是不是工具加投擲,而是頭腦指揮(相對於手握兵器)下最純粹的投擲,這是維度的上升,而不只是量的變化。

    此記。

  • 16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有清籓部建大勳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後先輝映,旂常增色矣。——《清史稿》

    作為清朝政權最鐵桿的政治、軍事聯盟,清朝之所以能夠順利入關並於中原地區建立穩固的大一統政權,離不開蒙古盟友的大力支援。康熙皇帝之所以給出“長城無用論”,也正是因為有蒙古這樣一個強大的盟友鎮守北方、穩定邊疆。對於清朝政權而言,蒙古的作用極為關鍵,但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出身蒙古併為清朝建立大功勳的名將卻並不多。

    清初時期,鎮守漠北20年,為穩定北部邊疆做出巨大貢獻的博爾濟吉特·策稜是一位;晚清時期,被後世評價為“生平忠節,可與定邊超勇親王策稜並峙”“晚清八旗軍最後脊樑”的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則是另一位。

    在周星馳主演的經典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就有僧格林沁的出現,只不過歷史上的僧格林沁絕非電影中的負面形象,而是“民皆仰之如父母”的光輝形象。

    根據時人筆記的記載,僧格林沁擔任晚清八旗軍統領期間,愛護百姓,善待兵卒,威望極高。僧格林沁戰死沙場以後,竟出現了“百姓罷市,巷哭野祭”的感人場面;等到其靈柩運回京城,“士卒、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天”。總之,歷史上的僧格林沁和晚清時期的絕大多數昏庸、貪腐官員形成了一個極為鮮明的對照。

    只是,這樣一個出身蒙古的將領死後,清朝賴以生存的八旗軍為何也隨之徹底消亡?僧格林沁為何會被稱為“清朝八旗軍最後的脊樑”呢?

    “清史研究第一人”蕭一山先生,曾經對僧格林沁有一句話客觀評價,或許能為我們解開謎團:

    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實太平軍之勁敵,而清祚之所賴以儲存者也。

    “曾帥”,指的就是晚清重臣、湘軍統領、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但曾國藩的戰場主要在南方,可在北方地區,尤其是湘軍尚未形成氣候的咸豐朝初期,僧格林沁才是捍衛京畿、抵抗太平軍的大功臣。更重要的是,和“能戡內亂,不能御外辱”的曾國藩不同,僧格林沁能和太平軍、捻軍作戰,更能和船堅炮利的英軍作戰並取得了被後世評價為“鴉片戰爭以來清軍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第一次偉大勝利”

    異軍突起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雖為成吉思汗的後代,但行至晚清時期,僧格林沁的家庭已經淪落成為富人放牧的境地,全然沒有了黃金家族的模樣。道光五年,僧格林沁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道光皇帝親自將這位長相英俊、騎射俱佳的少年選定了自己姐姐,遠嫁蒙古科爾沁郡王的莊敬和碩公主為嗣子,以承襲“科爾沁郡王”爵位。就這樣,一個放牧的窮小子,一轉身變成了蒙古郡王。

    成為道光皇帝的外甥以外,僧格林沁立馬坐上了仕途快車,於道光三十年官至“領侍衛內大臣”、“都統”等職,並受道光皇帝顧命,成為咸豐皇帝的輔佐大臣之一。

    咸豐皇帝登基後,僧格林沁依然深受重用,再加上幾次成功的剿匪經歷,咸豐皇帝已然將其視為了左膀右臂。咸豐三年五月,曾國藩的“湘軍”尚未組建完成之際,太平天國組織重軍揮師北上,進攻京畿地區。咸豐皇帝下令將幾乎所有的八旗軍隊全部交給僧格林沁,抵禦來勢洶洶的北伐大軍。自此,直到僧格林沁戰死沙場,他一直都是清朝八旗軍隊的最高統帥。

    在僧格林沁的領導下,清朝八旗軍隊展現出了上百年未曾有過的英勇,自咸豐三年八月到咸豐五年六月,幾乎一直壓著太平軍打。在此期間,僧格林沁身歷數百戰,幾無敗績,甚至還生擒了太平軍北伐統帥林鳳祥、太平軍名將李開芳。

    對於僧格林沁在這兩年中的具體表現,《清史稿》給予了至高評價:

    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數殄滅,無一漏網,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內。

    僧格林沁為何能重新喚醒八旗軍的鬥志

    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自清朝入關平定中原地區以後,清朝的主力部隊——八旗軍便進入到長時間的休養狀態,很快便成為養尊處優、耽於玩樂的習氣,戰鬥力、軍事素養、整體形象均直線下降。雍正、乾隆兩代帝王雖對八旗軍有過較多的整飭措施,但收效甚微,行至晚清時期,這個曾經平定了中原地區的強悍軍隊已經成為了一盤散沙,將不成將、兵不成兵,幾無戰鬥力可言。

    但自僧格林沁擔任統帥以後,八旗軍彷彿又滿血復活,不僅能在對內戡亂作戰中屢戰屢勝,甚至面對強大的英軍也毫不畏懼,給予了其沉重打擊。著名的“大沽口保衛戰”中,八旗軍隊甚至打出了民族尊嚴,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為何能重新喚醒八旗軍的頹勢?

    根據《天咫偶聞》的記載,僧格林沁帶軍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1、軍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

    2、軍旅途中,與士卒同甘共苦。

    如此統帥,於晚清這樣一個混亂到極致的時期,簡直就是一個異類。能得百姓和將士的共同擁護和愛戴,僧格林沁能將八旗軍重新帶回巔峰狀態,並不奇怪。

    英雄末路

    隨著曾國藩的逐漸發展,“湘軍”逐漸將太平軍吸引在南方地區,沒有了太平軍威脅的京畿地區卻迎來了更為強大的敵人——英法聯軍。奈何僧王徒有報國心,卻也難敵英法強手,在接下來的對外作戰中,清軍屢屢戰敗、損失慘重。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以後,僧王因作戰例項甚至被革去了“郡王”爵位,只留下了一個“欽差大臣”的職位。

    咸豐十年,太平軍未平、捻軍又起,而且其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僧王被重新啟用,再次被派往征剿捻軍。數年征戰以後,捻軍受到重創,清軍亦損失慘重,甚至已經失去了拱衛京畿的能力。同治四年五月,同捻軍作戰的僧王因墜馬受傷,被捻軍一無名小卒斬殺,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更重要的是,本就幾乎消亡殆盡的八旗軍隊失去了僧王這一最後的精神支柱,也就只剩下迅速消亡的結局。

    僧格林沁死後,除了將士、百姓哭聲震天外,慈禧太后、同治皇帝親臨祭奠,給予武將諡號的最高等級——“忠”,給予社稷功臣最高的待遇——“配享太廟”“繪像紫光閣”

    僧王故,則八旗軍魂盡消;僧王故,則京畿再無固守之將,只得合盤委命於團練。

    參考文獻:《清史稿》、《天咫偶聞》、《清代通史》、《清實錄》

  • 17 # 參習處

    僧格林沁是給清廷撐場面的最後一人。他的死,意味著滿蒙聯合的軍事力量瓦解,直接導致了漢人地方勢力做大,最終演變為北洋軍閥。

    僧格林沁有兩個身份,一是蒙古王爺,二是清朝名將。這兩重身份,充分反映了清朝長期的統治結構——滿蒙結合。

    漢人處於被壓制、被防範的地位。比如,同一個職位,分設滿漢官員,漢官級別要低於滿官。

    但清朝對蒙古人,也是區別對待。蒙古人分為東、西、北三大系統。

    因為,清朝龍興於東北,與東部蒙古(科爾沁部)接觸最多,雙方結合的最早。對北部(喀爾喀部)則採用拉攏手段,基本有些土司制的意味。而最狠的,是對西部的準噶爾汗國,則直接消滅掉。

    真正的滿蒙結合,說的就是與蒙古科爾沁部的結合。

    僧格林沁就出自科爾沁部。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代孫。其父只是一個四等臺吉,屬於最低等的爵位。再加上蒙古地區當時的落後環境。所以,幼年的僧格林沁只能跟著父親一起去給富人家放牧為生。

    幼年的艱苦生活,鍛造了他在之後帶兵打仗時,能夠與將士同甘共苦的作風。也成為清末貴族中少有的實力派。

    但,若不是他的堂叔沒有子嗣,他又被選為嗣子,即使他有再大的實力,也不會有機會施展。也正是藉著黃金家族的一點血脈,僧格林沁繼承了極為龐大的一筆政治遺產。

    他的堂叔索特納木多布濟是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也是嘉慶帝的女婿,還是嘉慶帝的顧命大臣,死後被道光帝追封為親王。

    而這些地位,全被時年十三歲的僧格林沁繼承下來。僧格林沁繼承了郡王的爵位,還是道光皇帝法理上的表弟,奉命御前行走、賞賜三眼花翎。

    在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四歲時,被任命管理上虞備用處、火器營。這都是皇帝親兵,相當於清朝的錦衣衛。

    在道光帝死前,僧格林沁又被委任為顧命大臣,輔佐咸豐帝。

    整個道光朝,僧格林沁不斷晉升,一直是皇帝身邊的紅人。而且,還是事兒少錢多的那種。

    但到了咸豐朝,真正的天下大亂開始了。南方有太平天國、北方有英法聯軍,之後又有捻軍。僧格林沁是堅定的主戰派,也由此開始征戰生涯。

    僧格林沁不僅是八旗都統,還是哲里木盟的盟長,可以調動手下八旗兵及蒙古兵,保衛京畿。僧格林沁先後與太平天國北伐軍、英法聯軍、捻軍作戰,兩勝兩敗。

    第一仗,由於天平天國北伐軍孤軍深入,缺乏後援,僧格林沁得以發揮優勢,兩年間剿滅北伐軍殘部,生擒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

    至此,僧格林沁的功勞達到頂峰,郡王升格為親王世襲罔替,被授予努爾哈赤御用寶刀,得到咸豐帝御賜“湍多巴圖魯”稱號。

    第二仗,背景是在第一次大沽口戰役中,清軍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而僧格林沁認為只要請全國兵力,一定能把侵略者打出去。請朝廷撤回條約。但遭到主和派的壓制。但,僧格林沁也因此得到了駐防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的任命。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整頓軍隊,積極備戰。恰好遇見英法戰艦闖入防線,被清軍擊毀三艘,使得四百多英軍死傷。英法聯軍撤走。史稱大沽口保衛戰。僧格林沁的功勞簡直無以復加。甚至傳到了歐洲,被馬克思盛讚。

    第三仗,是轉過年來的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天津時,僧格林沁卻輕敵兵敗,退兵後,一敗於張家灣,再敗於八里橋。僧格林沁郡王爵被革去。只保留了欽差大臣之職。咸豐帝出逃,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第四仗,僧格林沁追剿捻軍,卻中了對方誘敵深入之計。在突出重圍後,因重傷落馬,被小兵張皮綆所殺。

    僧格林沁一生四戰,全在北方。而南方則有湘軍、淮軍。本來,湘軍、淮軍不算是正規軍。

    在清朝的軍隊體系裡,從高到底依次是八旗、蒙古、綠營、團練

    八旗內部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並不是二十四個旗,而是八旗各個旗裡,都有滿蒙漢。

    所以,並不是所有蒙古兵都屬於八旗蒙古。在蒙古地方的蒙古兵,屬於各盟旗的蒙古王公掌控。

    綠營兵多為漢人,最初是明朝南方軍人轉化而來。人數最多,戰鬥力也最差。

    團練相當於民兵,最初根本不入流,不算正式編制。可綠營兵不堪用,八旗兵人數少,蒙古兵多在北方的蒙古地方。也就只能讓各地自己籌錢自己招兵,才有了團練。

    不過,在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的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地方團練。也就是湘軍、淮軍。地方團練,代表人物是曾左李等人。

    這也就形成了,清朝末年主要的兩支武裝力量。一是在北方負責京畿保衛的僧格林沁,統帥八旗兵與蒙古兵。一是在南方負責對抗太平天國曾國藩等人,統帥湘軍、淮軍等團練兵。

    一南一北,初步形成了兩個勢力集團。南方這一夥人是新興勢力。第一代是湘軍的曾國藩,第二代是淮軍的李鴻章,第三代是清末新軍的袁世凱,第四代是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

    僧格林沁死後,清廷在軍事上完全依賴地方團練起家的曾左李等人。

    傳統的滿蒙結合的軍事集團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僧格林沁算是最後一代。之後,雖有恭親王等人,沒一個能打的。

    而新興勢力的第一代曾國藩與傳統勢力的最後一代僧格林沁,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故而,僧格林沁的死,便是清朝軍事力量倒轉的關鍵節點。

  • 18 # 史冊拾遺

    僧格爾沁無疑是晚清所依重的重要將領,他曾經在一次戰役中擊潰過英法聯軍,不信?往下看

    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軍炮臺陣地

    提到鴉片戰爭,在大家腦海中都是清軍戰鬥力低下,一觸即潰,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攻城陷地,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最近和朋友在遊覽天津博物館的時候,無意間發現清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有一場戰役當中竟痛擊英法侵略者,斃傷英法聯軍數百人。參戰的滿族八旗兵 京營兵

    咸豐六年(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了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年五月二十日,英法聯軍突然炮轟天津大沽口炮臺,清軍奮起還擊,海戰兩小時,損失慘重。由於直隸總督譚廷襄等官員逃跑,炮臺失守,侵略軍直逼天津,清政府被迫與四國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以失敗告終。僧格林沁得知後,向咸豐奏請,主張傾全國之力,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咸豐九年,僧格林沁臨危受命,以欽差大臣之職與戶部侍郎瑞麟,督辦京津地區的防務。重新修築的大沽口炮臺

    僧格林沁精心構造沿海防務共安裝各種大炮60門,包括6000公斤的鋼炮2門、5000公斤的鋼炮9門、25公斤的鋼炮2門、西洋造鐵23門以及其他型別的鐵炮。每座炮臺駐防40兵丁守衛,總共有兵力近4000人。

    6月25日,英、法侵略軍共1160人向大沽發起攻擊。賀布親率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僧格爾親王行獵圖

    賀布立即令艦隊向封鎖海口的鐵鏈逼進,並炮擊兩岸炮臺。炮臺守軍隱忍不發,密切注視敵軍,在英法艦隊駛入清軍火炮覆蓋網時,立即開炮還擊,利用敵艦受阻於水中障礙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揚火力,不久多艘聯軍軍艦被擊傷,賀布本人也負了傷。到下午4時,包括旗艦在內的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其餘參戰的軍艦也全部被擊傷。激戰至下午4時,參戰的聯軍艦隻幾乎全被擊傷,旗艦“鴴鳥”號被擊毀。炮艇“茶隼”號和“庇護”號被擊沉,還有幾艘擱淺,受傷的賀布也被迫逃到法艦“迪歇拉”號清軍英勇反擊登陸的英法聯軍

    下午5時,賀布捲土重來,下達了登陸作戰的命令。他們首先向南岸強行登陸,企圖先奪取南岸的三座炮臺,僧格林沁以“上申國威,下抒民望”的決心,下令大沽口南北炮臺的官兵一齊開炮還擊,激戰一晝夜,取得擊沉敵艦4艘、擊傷6艘,斃傷英軍464名、法軍14名、生擒2名的輝煌戰績。戰鬥結束後清點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僧格林沁指揮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取得了近代中國反抗西方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大捷。當然,最後在八里橋之戰中還是戰敗,但是責任全在於他?顯然不是。

    僧格爾沁在之後又被派去去鎮壓太平天國和北方的捻軍,多年來南征北戰,鎮壓國內起義和抵抗列強侵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在他戰死之後,清政府不得不啟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編練地方團練,從此淮軍,湘軍,楚軍等地方軍隊登上歷史舞臺,也是清政府開始失去對南方諸省的控制權。

  • 19 # 圖文繪歷史

    晚清同治四年(1865年),滿清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僧格林沁率兵追剿捻軍,被捻軍重重包圍,被一個叫張皮綆的捻兵斬於馬下,僧格林沁之死的歷史意義不只關係到他個人,而是構成晚清歷史的一個軍事轉折點。

    捻軍騎兵將領任化邦,李鴻章稱他今日第一等騎將好漢。

    因為僧格林沁一死,清朝八旗武裝沒有了能夠真正擔當的主帥,此時的綠營兵因廢弛腐敗而開始了裁撤淘汰。去年1864年太平天國被攻陷後,曾國藩的湘軍就開始逐步解散,但此時的戰局無人控制了,於是曾國藩的湘軍馬上奉命北上對付捻軍。

    清朝最後一位八旗名將僧格林沁,圖為內蒙古通遼市僧格林沁博物館。

    另外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在1864-1865年間平定南方太平天國殘餘後,清朝開始傾全力對付捻軍,於是李鴻章淮軍北上,左宗棠楚軍往西。此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正在裁撤淘汰,比如八旗兵轉為了預備軍,由國家養著成了遊手好閒的紈絝兵痞,而綠營兵則改行成了各地的警察,俗稱“巡防營”。至此,滿清的軍事力量全部由湘軍、楚軍、淮軍等地方團練組成的漢人武裝和主力。

    北洋新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現代化軍隊。

    此時的湘軍、淮軍、楚軍雖然只是裝備了火器的古代軍隊,任然腐朽落後,而且在對外侵略時屢屢敗仗,但是隊伍依然健在並沒有崩潰,而且漢人控制的滿清朝廷的格局已深深構成。如果當年僧格林沁不死,清政府肯定不會把軍權掌握在異族人手裡,曾、李、左在各地辦的團練武裝要麼被編入八旗綠營,要麼解散,因為太平天國剛剛剿滅時,曾國藩就開始遣散兵勇自己也逐漸卸權了。而漢人掌握軍權後一直得以延續,到後來胡燏棻在天津練新兵,袁世凱成為了北洋新軍領袖,軍權還在漢人手裡。

  • 20 # 深度工場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軍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本人,而是說他帶出了一批猛將。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復了一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領1萬八旗打敗了陝甘數十萬回軍,金順作為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多隆阿,都興阿,西凌阿等人還在湖北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樓寨一戰,損失了太多勳貴軍官,可以說這是八旗軍創辦以來一戰損失軍官最多的一戰。滿洲鑲黃旗翼長恆齡、齊齊哈爾副都統舒倫保等等都戰死了,而且還死了很多開國功臣的後代。

    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包括東部察哈爾三盟蒙古軍,黑龍江吉林八旗軍,還有西方人訓練的漢人步槍隊。結果,僧格林沁自認為部隊精銳,一味追擊,最後的步騎萬人全部陷入包圍圈。

    在狹窄地形上,數萬捻軍手持幾米長的長杆長矛一頓攢刺,在上萬捻軍騎兵配合在在狹小地形完全擊敗了蒙古軍和八旗軍騎兵。蘇克金、舒通額、恆齡,舒倫保,舒通額,全順等人全部戰死,其中都統級別的就有4個人。

    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八旗軍,碩果僅存有作戰能力的中級以上軍官,基本在這個包圍圈裡面全滅,也就是後繼無人了。而且,黑龍江,吉林八旗馬隊在清朝看來非常珍貴,本來就分了1萬人跟著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轉戰,最後一直到新疆,就剩下這些也都損失了在了高樓寨。

    據稱在戰場上,華麗麗的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就裝了幾個大簍子,繳獲戰馬數千匹。最後,只能徵調黑龍江八旗西丹馬隊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組成的騎兵隊伍。

    後來就是清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軍將領到北方駐防。從此湘淮軍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務。

    其實算起來清末八旗軍歷次戰爭也損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損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臺,石縫炮臺,張家灣和八里橋又損失了數千人,在對太平天國戰爭,捻軍戰爭又損失1萬多人。

    最後在高樓寨又損失了6000-7000人,最後的一支八旗軍部隊在金順帶領下,在西北五省轉戰十年,戰鬥艱苦,也損失過半。從此,八旗軍已經不能作為一支主要戰鬥軍團參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書法家題字都是繁體字而不是我們常用的簡體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