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山老叟

    其實魏武卒從始至終都挺猛的。

    龐涓時期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後來桂陵之戰敗給齊國是因為孫臏更牛,即使這樣,魏武卒於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

    魏武卒真正的毀滅是在公元前293年,這時候有個更牛的人出現了,秦將白起。白起在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

    所以不怕你牛,就怕有人比你更牛。

  • 2 # 饕餮中國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職業兵種,戰鬥力強悍,自成立大戰七十二場,全勝六十四場,奪權秦國黃河西岸五百多里土地,把秦國壓縮在函谷關以西,更創造了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的戰績,然而這麼強悍的魏武卒是怎樣退出歷史舞臺的呢?

    一、軍隊的靈魂人物吳起受到排擠逃出魏國,魏武卒是吳起建立的,他對武卒的情況瞭如指掌,能在戰鬥中能最大的發揮魏武卒的戰鬥力,靈魂人物的出走,讓整個軍隊的精神信仰缺少,凝聚力的渙散,垮掉是遲早的。

    二、魏武卒是職業軍人,不從事生產,待遇卻是最好的,打了勝仗更是賜大片土地,後期的魏國國力衰退,沒有足夠的軍費支付魏武卒,大部分魏武卒透過軍功已經富家一方,在戰場上已經沒有年輕時候的英勇,好多人不願意從事戰爭這個行業,而魏武卒的訓練是老兵帶新兵,戰鬥經驗逐步積累,而大部分富起來的老兵的離去使得新起來的魏物資經驗不足。

    三、龐涓窮兵黷武,中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在龐涓回援的路上,設伏兵,可憐一世英明的魏武卒,在遭遇埋伏,元氣大傷,好多武卒精英在此一役,損失殆盡,主將龐涓更是中箭身亡,魏國損兵折將,再無財力重建魏武卒。

    武卒的覆滅是多種原因的綜合體現,也告訴後人不管士兵多麼強悍,也需要一個好的將軍,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3 # 大叔小劇場

    魏武卒創立之初便是靠國家國力的支撐,是國家的重大負擔,不同於秦銳士。武卒制度屬於募兵制,最大的問題是隨著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而且老兵因家裡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階級,打仗更惜力怕死,因為一旦死了就領不到俸祿,因此打仗時往往要麼大勝,否則全軍覆沒,老家破產;要麼打仗時爭相逃命(伊闕之戰)。時間久了軍官也會中飽私囊,剋扣軍餉,進而導致軍隊譁變。

    任何精銳部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隨著戰國中期之後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衰落,魏武卒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被秦國銳士的光芒所掩蓋。

    戰國中期,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由於長期征戰,“武卒”無法保障生產,土地收入大量縮減,但是負擔並沒有任何的減少。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武卒”喪失了經濟支付能力,無法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在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開始下降。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徹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以往的“隸農”、奴隸得到解放成為自耕農,“武卒”卻在此時淪為了“軍事農奴”。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下降,嚴重的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隻能是透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週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 4 # 白玉雕龍

    我們先來說說魏武卒的起始。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了晉國不少好地方,人口與資源都比趙韓兩國豐富。但是這塊好地方,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處於四戰之地。正因為如此,當時雄心勃勃的魏文侯極力想擺脫這種困境,他重用很多人才來進行國家改革,但影響最深的還是“吳起”。

    兩人心心相惜,都極具才華。而且一個急於擺脫困境,一個急於建功立業。很快,吳起便為文侯制定了一個“建立強力軍隊”的計劃。“魏武卒”應運而生。

    說白了,“魏武卒”就是一種精銳化計程車兵,它有一整套的訓練方法。不過,這種方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魏國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而且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大部分在魏國,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所以在當時的諸侯中也只有魏國能玩得起這種用金錢與資源砸出來的軍隊。

    它的優點顯而易見,戰鬥力強悍,所向無敵。在當時仍然以戰車作為主力的時代,用重灌步兵取代戰車,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它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在魏國強大國力的掩飾下,西奪秦地,東敗齊國,北佔趙都,南逐韓楚。可僅僅過了兩代,到梁惠王時,魏武卒的頹勢就不可逆轉了。

    魏武卒創立時,就是靠國家國力的支撐,而且武卒制度是募兵制,隨著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士兵一旦擁有了許多財富,打起仗來畏首畏尾,怯戰必然帶來腐敗,軍官貪汙,士兵怨恨,軍心大失,又如何打仗?

    魏武卒訓練代價高昂,如果老兵損失太多,要重新訓練、培養新兵,週期會很長,也很艱難。所以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後,基本就很難再建立起這種“強軍”了。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點。魏國一直沒有明確的國家戰略。從魏文侯開始便四面出擊,樹敵無數。打完秦國,打齊國;打完趙國,又打楚國。沒有把力量用在一個方向,過於分散。土地被割裂的四分五裂,無法有效佔領。國力一旦衰退,只能淪為其他諸侯宰割壓制的物件。其實,梁惠王的失敗早已註定,他就算能力再強,也阻止不了魏國的衰敗。

  • 5 # 蜀山精靈

    戰國初期的魏武卒是令六國喪膽,天下震動的戰爭勁旅,是精銳的代表詞。吳起曾率領魏武卒東征西討。大戰七十六次,戰勝六十四次。在巔峰時期擊敗了十倍的秦軍,並順利攻下函谷關,奪取秦國河西之地,力壓秦國國運五十年,使秦國在長時間無翻身機會。

    那麼後來的魏武卒為何逐漸銷聲匿跡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位置

    魏國處於中原地帶,四面各國環繞,在戰國初期同樣以稱霸為主,掠奪為輔。由於魏國產鹽,加上是各國商隊的必經之路,能夠快速聚集大量金錢支援軍隊作戰。

    同樣處在早期黃河邊上,水資源豐富,加上水利工程,魏國物產豐饒,這是奠定強國的基礎。

    同樣地理位置也能帶上壞處,四戰之地,處處受敵,魏武卒被分散,作戰下降。(地理位置同歐洲德國一樣)

    外交政策

    初期魏國由於同晉國分裂出來,所以三晉經常抱團,在秦魏陰晉之戰時,與東方各國首先交好,避免了多線作戰;甚至在龍澤敗齊之戰時,也與趙韓聯手。

    但到了後來,特別是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自恃強大,已經不在乎樹不樹敵了。在秦國還沒被攻滅前,改變了戰略,轉向進攻手足趙韓兩國,導致自己內部瓦解,在桂陵之戰想滅趙,被齊趙聯軍所敗;在馬陵之戰要攻韓,又被齊韓聯軍所滅。導致主將龐涓被殺,大量精銳老兵損失殆盡。(與俾斯麥外交有同工之妙)

    人員關係

    戰國時期還是一個等級森然的時代,建立者吳起與士兵同吃同睡,甚至親身為士兵吸取濃瘡,這在當時想都不敢想,吳起卻做到了,因此深受士兵愛戴,老君王也全力支援。

    但新君繼位後,對吳起開始了防範,同時受到繼任魏國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擠逃亡楚國,這支魏武卒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後期的主將多為貴族,缺乏同甘共苦精神,兵士選拔也無吳起時代苛刻,加上戰爭不斷,士兵素質同樣開始下降。(德國的國防軍與黨衛軍)

    戰爭方式

    戰國初期沿用春秋時代戰爭方式,都以戰車為主,步兵為輔。而吳起建立的魏武卒皆是重灌步卒,不受地理位置影響,這戰法在當時相當超前,在當時各國比較稀奇,各國大的優勢或許就是戰車陣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陣卻可以將其完全複製,甚至是最佳化。

    但隨著時間推移,車戰正式轉成步戰,魏武卒的那種“新鮮感”就蕩然無存了,因為其他國家也開始重視步兵體系建設了。後來甚至還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連騎兵都開始慢慢普及了,這就讓魏武卒更加受傷了。時代在發展,早先以魏武卒為主的重步兵剋制戰車,但後來居上的騎兵卻又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機動性優勢在後來卻變成它最大的劣勢。(二戰德國發明的閃電戰)

    人才流失

    初期魏國是各國英豪的聚集地,但隨時間流失,魏國國君自魏文侯之後,一代不如一代,不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體制弊端,還一味的向外輸送人才,商鞅、孫臏、張儀、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國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二戰後德國人才被搶)

    結語

    魏武卒是職業軍人,他隨國力強大而強大,同時是君主的嫡系部隊,也收君主能力影響,當各國聯手對抗魏國時,魏國缺乏名君名將。

    反觀對手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人人爭奪軍功。後來的伊闕之戰中,被白起斬殺魏韓東周聯軍二十四萬餘眾,魏武卒徹底損失殆盡。

  • 6 # 曹城少年

    魏武卒作為古代最為專業的軍人,軍事思想已經很超前了。

    魏武卒的選拔依然是很嚴苛的,近乎變態。

    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就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重灌步兵。而且是專業的軍人,戰國時期的時候,很多都是閒時為民,戰時為兵,這樣的軍隊質量遠遠比不了魏武卒的這樣的專業軍人。

    自古以來,打仗就是打經濟,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很難對外打仗的。魏武卒的選拔和士卒待遇,是其他兵眾難以比擬的。沒有富饒的國家基礎,難以養活這樣的職業群體。不給驢子吃草,還要驢子跑,本身就是個笑話。

    吳起建立的魏武卒,征伐四方,曾經以五萬對秦軍五十萬,大勝,可見魏武卒的恐怖,及吳起的軍事才能。在吳起跟魏國朝臣不和的時候,吳起作為一個外來人員,為了保命,只能出逃楚國,從此,魏武卒更像是魏國貴族的特種部隊。對於貴族來說,多少是奢靡,難以理解魏武卒的要義。

    再者,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北有趙國,南有韓楚,西有秦國,東有齊國,都和魏國打過架,魏國的國家目標很模糊,想統治他國,但是沒有滅掉他們的能力,但都結仇了,比較有名的是龐涓和孫臏的對決,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讓魏國損失慘重,魏武卒損傷不少,而魏武卒並不是及時就能補償的,需要選拔,訓練,實戰,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魏武卒,損耗率太高,讓魏國難以維持這樣的特種部隊。

    為了補充兵員,只能降低標準,這樣更是讓魏武卒戰力地下,對戰秦軍的時候,只能是覆滅。沒有明君進行國家改革,富國強兵,沒有名將,力挽狂瀾,這是魏武卒衰落的另一個原因。

    歸根到底,是富饒的魏國,因為不斷打仗,從主動出擊,到最後,被動挨打,成為一個窮光蛋了。

  • 7 # 填哥嗑歷史

    匯入語:說到魏武卒,那可是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存在。

    戰國初期,魏國憑藉著它,橫行霸道,壓著秦國七十多年不敢東出,魏國得以稱雄一時,建立者吳起憑藉著它,西戰秦國,東敗諸侯,創下不敗的神話。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吳子兵法》

    甚至在陰晉之戰中,區區五萬魏武卒,大敗五十萬秦軍。創下第一個以少勝多的神話。魏武卒戰力之高,可見一斑。 大魏武卒

    那麼,魏武卒為什麼會如此厲害呢?我們來看看魏武卒的發展過程就知道了。

    魏武卒的誕生與輝煌

    戰國時期的魏國,地緣條件相當惡劣。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南邊是韓國和楚國。西邊,則是日後的強國秦國。魏國和韓國一樣,處在戰國其他諸侯國的包圍圈中。想要發展,就得變強。於是,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同時任用吳起,訓練軍隊。

    吳起認為兵在精不在多。所以,在魏文侯的同意下,吳起在魏軍中挑選了一些精兵強將,訓練一支強悍的“特種兵”——魏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的訓練標準堪稱嚴格。每人得身披三重重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透過這樣嚴苛的訓練才能成為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議兵篇》

    當然,這樣的“特種兵”,待遇也是相當高的。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在吳起的帶領下,一支強大的魏武卒誕生了。

    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渡過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吳起憑藉著魏武卒,連續大敗秦國,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魏國稱霸諸侯。魏武卒一時風光無兩。

    吳起

    魏武卒的衰落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公孫痤用計謀逼走吳起。吳起遠走楚國。魏武卒開始走向衰落。第一個大敗魏武卒的,是魏武卒曾經的主將,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國派吳起帶兵援助趙國,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魏武卒開始走下坡路了。

    魏惠王時代,是魏武卒損失最為嚴重的時期。

    在這一個時代,魏國敗多勝少。被趕下霸主的神壇。

    公元前352年,桂陵之戰,魏武卒被齊軍打敗。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軍被斬殺十萬。魏國國力大損,失去霸主地位。魏武卒也威風不再。

    魏武卒的消亡

    最終促使魏武卒的消亡的,是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軍隊——秦軍。

    早在秦獻公時代,秦軍就多次與趙軍決戰,並在岸門斬首魏軍六萬。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對魏國展開一系列的進攻,使得魏武卒徹底灰飛煙滅。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將魏錯。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十一年,醿裡疾攻魏焦,降之。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史記.秦本紀》

    僅僅見於《史記.秦本紀》的記載,魏軍就多次大敗,損失慘重。

    秦軍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攻韓伊闕,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斬殺韓魏聯軍共24萬。兩國軍力大損。魏武卒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魏武卒銷聲匿跡的原因

    在戰國初期風光無兩的魏武卒,在戰國末期為什麼就淪為弱雞甚至銷聲匿跡了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魏國沒有名將統軍。

    吳起之後,魏國陷入一個怪圈,各種各樣的人才紛紛溜走。比如孫臏、張儀、公孫衍、範睢等等。這些,大體上跑秦國去了。

    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留魏國國內的人才才能也每況愈下。特別是軍事人才。吳起之後,魏國的主將,只有龐涓、公孫衍堪稱軍事人才。但龐涓心胸狹窄,逼的孫臏遠走齊國,桂陵馬陵兩場戰役,讓魏國元氣大傷。龐涓葬身沙場。

    龐涓

    公孫衍則在魏國國力大損,秦國崛起之時,根本不能挑起大梁。多次敗給秦軍。此後的魏國,基本沒什麼軍事人才。

    我們知道,所謂的“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戰爭對於軍隊的素質要求極高,但是對於將官的要求更高。沒有名將,魏武卒只能敗仗連連。而沒有名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魏王昏庸無能,沒有用人之明。

    二、大戰連綿,戰損的魏武卒很難得到補充。

    從魏惠王上臺開始,魏國跟周圍的大國大戰連綿。基本上先把周圍國家揍了個遍。然後又被周圍國家揍了個遍。特別是秦國,自秦孝公末年開始,秦軍對魏國發動猛烈攻擊。秦惠文王時期,因為魏國擋在秦軍東出的通道上,秦連年攻擊魏國。魏國把河西、上郡等西部土地都丟了。而且損兵折將。魏武卒損失嚴重。

    那麼魏國為什麼不重新訓練魏武卒補充損失呢?

    1、魏國沒有錢了。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訓練一支軍隊,可不僅僅只是需要糧草。還要軍餉。特別是這樣的一支“特種兵”,耗費更是驚人。每一個魏武卒,需要100畝的土地。還要其他優渥的待遇。戰國前期魏國實力雄厚,國土廣闊,自然不在話下。戰國後期魏國國土嚴重縮水,財力枯竭,人口大減。加上挑選魏武卒條件苛刻,魏國,自然沒有能夠重新訓練新的魏武卒了。

    2.魏國沒有時間了。

    魏武卒不是說重建就能重建起來的。其難度,不亞於現在訓練一支特種兵。沒有十年八載的不能成事。在戰國中期,哪個國家都不會給魏武卒東山再起的時間。特別是秦國,隔三差五就來“收割”魏國的人口和土地。魏國根本沒有時間重新訓練一支魏武卒。

    三、比魏武卒更為厲害的軍隊——秦軍誕生了。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到秦之銳士——《荀子.議兵》

    商鞅變法之後,秦軍成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軍隊。這樣的一支軍隊,戰鬥力遠非魏武卒能夠比擬的。

    秦軍比魏武卒強在哪裡呢?單兵的軍事技能嗎?

    並不是。秦軍是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但是在平時的時候也是秦國樸實的農民。而魏武卒是一支職業重灌甲兵。

    秦軍之強,強在秦軍的制度。魏武卒是魏軍中萬里挑一的悍勇之士,雖然精悍但是畢竟人數極少——因為國家也不可能大規模培養。

    秦軍則是一群被洗腦的農民。在二十級軍功爵體制下,為了自己的爵位和利益,都可以奮不顧身的往前衝。因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個敵人,都是人頭,都是地位和金錢。這是一支全民皆兵的隊伍,是一支讓人恐怖的隊伍。這支隊伍,戰鬥力遠不是魏武卒那幾萬“特種兵”可以比擬的。

    在秦軍的連續打擊之下,魏武卒徹底煙消雲散了。

    結束語:任何的一個兵種,都是軍隊精華。大魏國的武卒,在戰國初期,應運而生,其光輝,影響中國歷史近百年。但是任何的一個兵種,都有其輝煌和衰落的時候。魏武卒在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終煙消雲散了。但是,其曾經的輝煌,也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圖片的原作者。

    參考資料:《吳子兵法》

    《荀子》

    《史記》

  • 8 # 揚生解史

    魏武卒雖強,但維護魏武卒正常運轉的費用並不低。正常情況下,擁有魏武卒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仗,攻城掠地,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價效比,一旦停止征伐, 魏武卒就會成為國家的負擔及不穩定因素。

    戰國後期,魏國國力疲弱,早已無法維持魏武卒的運轉了,魏武卒解散在情理之中。

  • 9 # 哈士不是奇

    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期的序幕。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開始變法,使得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而魏國強大的其中一個秘訣,就是魏武卒。魏武卒,可以說是戰國初期強大的代名詞。尤其是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 戰鬥力更是飆升。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魏國如此強大的魏武卒,到了戰國中後期,卻逐漸銷聲匿跡,不復往日的輝煌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魏武卒訓練不易,恢復十分困難

    魏國的魏武卒之所以強悍,原因就是他的選拔和訓練十分的困難。在《荀子·議兵篇》中曾經提到,想要擔任魏武卒,那麼這個人至少要“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其大概意思就是,魏武卒的基本標準就是能夠身披各種武器裝備和三日口糧,並且日行百里。而所謂的兵器裝備,可都是鐵製兵器,他的重量是十分驚人的。

    這也就意味著魏武卒不僅需要有著驚人的耐力,還要有著驚人的體力,其身體素質本身就比常人高出一大截。在這樣的身體素質下,魏武卒能夠比其他國家的軍隊強大,那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這樣的選拔標準,既是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因為普通士兵容易選,但是身體素質高出常人計程車兵卻不容易選。這也是為什麼魏國的魏武卒基本只能保持在五萬之數。不是魏國不想多選拔一些,而是真的做不到。

    因此,當魏國在馬陵之戰中落入孫臏的陷阱,導致魏武卒全軍覆沒以後,魏國就元氣大傷,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了。

    魏武卒的統帥不是吳起

    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尤其是這個時期的兵法,更是得到了十足的發展。因此,一個好的統帥,對於一場戰爭的勝負是十分關鍵的。比如長平之戰的趙括和廉頗兩人。廉頗經驗豐富,面對虎狼之師依舊能堅守數月,而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貿然出擊最終使得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而吳起就是那經驗豐富的名將。

    魏文侯尚且在世的時候,吳起受到魏文侯的重用,魏武卒也在其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的魏武卒擊敗了秦國的幾十萬大軍,足以見得吳起的厲害。

    但是魏文侯死後,吳起卻遭到了魏武侯的猜忌,以至於不得不離開魏國,前往楚國。而失去了吳起的統帥,不說魏武卒戰鬥力全失,但是其作戰能力至少比不上吳起在的時候。這也是魏武卒逐漸衰弱的一個原因。

    其餘各國的軍隊也在升級

    魏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初期成為一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國吃了第一個變法的好處。魏武卒也是如此。

    隨著各國紛紛開始變法,各國對於軍隊的訓練也逐漸正規起來。秦國的秦軍在軍功爵制的刺激下,作戰兇猛,猶如虎狼。而趙國在“胡服騎射”變法以後,其騎兵作戰能力亦是不錯。此消彼長之下,魏國的魏武卒雖然依舊不錯,但是已經發揮不出戰國初期的那種作用了。

    結束語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確實有著強大的戰鬥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魏武卒並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以至於漸漸地被時代所淘汰,最後銷聲匿跡。

  • 10 # 尚宮女史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成為主旋律,各個諸侯國都在武裝自己的軍隊,而在這些軍隊中,產生了四支精銳軍隊,分別是魏武卒、齊技擊、趙邊騎和秦銳士,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四支軍隊出現的時候都是傲視群雄的。

    如果為它們在巔峰時期的戰鬥力排個名,是相當困難的,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四姑娘傾向於魏武卒是最強悍的。不過,如果綜合各種因素,包括其背後的諸侯國實力,那麼,無疑秦銳士是最強的,正如荀子在《荀子·議兵》中所說: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按照荀子的說法,就本身的軍隊建設制度來說,齊技擊是亡國之兵,魏武卒是危國之兵,而秦銳士則“最為眾強長久”。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魏武卒作為一支強勁無比的精銳步兵軍隊,其巔峰時期的戰鬥力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其短板也很多,說它是危國之兵並非危言聳聽。

    魏武卒出自吳起之手,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真正稱得上文武全才的人,他走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這是無可爭議的事情,當然,這裡不討論吳起的私人問題。他所經過的與各個諸侯之間的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戰爭中,就有六十多次全勝而歸,剩下的也是打平了。

    這樣的戰績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而他作為改革家和政治家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他在楚國的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種失敗並非吳起的錯。

    吳起一生為三各諸侯國效力過,最開始是魯國,為魯國打了一仗,魯國國君不信任吳起,雖然吳起到了魏國,但是魏文侯正在到處延攬人才,吳起的到來自然讓魏文侯很高興。而吳起也沒有讓魏文侯失望,在向西對秦作戰中,吳起數次擊敗秦軍,然後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併成為第一任西河郡守。

    有了更多時間的吳起,開始琢磨改革魏國的兵制,然後創立了武卒制,其選拔魏武卒的條件很嚴苛,《荀子·議兵》記載: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在這樣嚴苛的選拔制度下,其實真正能成為魏武卒計程車兵並不多,但成了魏武卒之後,其待遇也是相當優厚的:家裡的徭役免除了,田產和房屋都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這種待遇是一輩子的,即便這士兵老了、殘了,上不了戰場了,還是享有一樣的待遇。這是不是很誘人?

    自然人人都想當這魏武卒,即便選拔條件嚴苛,大家也都會去試試,成為魏武卒的一員之後,吳起再設定訓練方法,總之,這樣的一支精挑細選出來的軍隊是相當強悍的,就拿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來說,吳起領五萬魏武卒,外加五百戰車和三千騎兵就打敗了秦惠公的五十萬大軍。

    魏武卒的威力可見一斑,這次吳起應當是出動了全部的魏武卒,魏國的魏武卒數量差不多在五萬左右。那麼,如此強悍的魏武卒為什麼會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了呢?大致有這麼三個原因:

    其一,魏武卒選拔條件太嚴苛,兵員補充成為一個大問題。能成為魏武卒是每一個魏國士兵的夢想,但是因為各樣各樣被刷下來計程車兵不計其數,真正被選中的很少,這些被選中的還要經過各種訓練才能真正上戰場,這樣補充上來計程車兵數量根本拼不過戰場上魏武卒的傷亡數量,再加上年齡大的不適合出戰,總之,時間一長,魏武卒數量自然而然就越來越少。

    其二,就是魏國的財力無法供應魏武卒的花費。魏文侯時期,魏國經過李悝變法迅速強大起來,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國,有雄厚的財力支撐軍隊,所以魏武卒即便花費巨大,也可以支撐,但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國逐漸走下坡路,財富也開始走下坡路,而魏武卒需要花費的越來越多。

    老了、殘了的魏武卒依舊享有優厚待遇,而新加入計程車兵也要有那待遇,享有優厚待遇的越來越多,免除徭役的人也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魏國經濟如何支撐起一支強大的魏武卒呢?所以魏武卒後期很可能就已經停止選拔了。

    以上這兩點正是荀子認為魏武卒是危國之兵的原因,當然魏武卒逐漸消失的原因還不止於此。還有第三個原因,即魏武卒沒有了吳起。

    吳起是魏武卒的靈魂人物,他不僅是創始人,還是真正能發揮魏武卒威力的人。吳起雖然治軍很嚴,但是他對自己的部下又是相當好的,可以說是真正懂得如何最大程度調動士兵積極性的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有士兵生了疽瘡,吳起都願意親自為他吸吮膿液,試問有這樣的一個將軍,哪個士兵在戰場上會不拼命?正是吳起的存在,讓魏武卒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空前高漲,況且吳起本身就是卓越的軍事家,所以吳起能指揮魏武卒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戰無不勝,為魏國拓地千里。

    但是吳起離開之後,魏武卒的這種凝聚力和戰鬥力都消失了,士兵在戰場上開始偷奸耍滑,畢竟只要成為魏武卒就一輩子不愁了,何必要拼命呢?死了就沒法享受了。魏國國君看到這樣的魏武卒,自然不願意繼續投錢建設。

    所以魏武卒很可能在吳起離開之後就不再補充新人,而原先的老兵逐漸被淘汰,或者在戰場上死亡,數量越來越少,幾場大戰下來,就基本沒有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剩下的魏武卒也被編進普通士兵隊伍中去,魏武卒就徹底消失了。

  • 11 # 舊時樓臺月

    戰國時期,由名將吳起所打造的精銳步兵——魏武卒堪稱所向無敵。吳起帶領這支軍隊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傲人成績。其中最著名的還是陰晉之戰時,“魏武卒”以五萬破秦軍五十萬,奪取黃河西岸500多公里土地的戰績。

    但就是這樣一支令人聞風喪膽的部隊,卻在戰國末期消失了,這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魏國統治者的自負,導致國內人才大量流失,再也沒有了能夠帶領“魏武卒”的將領帥才。同時,統治者的愚昧也引起了其他國家對魏國的紛紛敵視。

    一、“魏武卒”消失的內部原因

    (一)魏國的經濟無法支撐

    “魏武卒”的建設 一個強大軍隊的建設必然離不開經濟的支援,在當時凡是成功加入魏武卒計程車兵,可以分到100畝的土地,並且之後不用在服徭役,田宅租稅也予以免除,除此之外,隨著戰功的積累待遇還會提高,對於平民子弟來說進入“魏武卒”是改變人生的重要途徑。

    由此可見,這支軍隊必然是花費重金所打造的,所以需要龐大的物質基礎來支援。魏文侯時期,魏國經過了“李悝變法”迅速崛起,成為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此時的魏國擁有雄厚的財力來支援軍隊建設,可是魏文侯去世以後,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連年征戰下,魏國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到了戰國中期,魏國失去了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農業生產大大受損,加上土地兼併現象的發展,魏國政府漸漸無法保證魏武卒士兵的土地配額和軍隊糧草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渴望加入“魏武卒”部隊計程車兵開始減少。

    在“魏武卒”成立前期,除了對於士兵的獎賞以外,政府只需要支付士兵的俸祿和保證軍事供給,但是到了後期那些老殘的“魏武卒”,雖然失去了戰鬥力,但是依然享有優厚的待遇,長此以往,免除徭役的人越來越多,魏國衰敗的經濟再也無法支撐起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

    (二)缺乏帶兵之將

    吳起極具帶兵作戰的才能,“魏武卒”是他一手創辦的,他絕對稱得上是“魏武卒”的靈魂人物,也只有他才能真正發揮味“魏武卒”的威力。他在帶領軍隊時十分嚴厲,在與秦軍作戰時,有一個士兵沒有等到上級下令,就勇猛地衝上前殺了兩個秦軍,剛剛準備向吳起邀功,就被吳起以不尊軍法的名義下令斬首。可他又關懷體貼士兵,據《史記》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當時有個士兵身上生了痔瘡,吳起竟然親自為他吮吸膿液。對於士兵來說,他不僅是將軍,更是同甘共苦的兄弟。

    吳起本身就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軍事家,他既有策略有有謀劃,在他的指揮下“魏武卒”戰無不勝,為魏國拓地千里。

    魏武侯末年,魏國國內相位更迭,政局動盪。成功迎娶為公主為妻的公叔當上了丞相。因為嫉妒吳起的才能,剛剛當上丞相的他就開始謀害吳起,吳起不得已逃亡到了魏國,在魏武侯死後,各公子為爭奪繼承權紛紛兵戈相向,國內的一片混亂引來了趙國和韓國的干涉,最終太子平定了內亂繼承大統,是為魏惠王。

    魏惠王繼位之後,開始了對韓國趙國的一系列報復活動,這一系列報復活動都取得了勝利,可是他卻沒有休養生息,而是急忙拜龐涓為大將軍,命令他帶領“魏武卒”攻打趙國 。

    失去吳起統治的“魏武卒”戰鬥力大大削減,吳起是他們的精神領袖,在他的帶動下他們才會充滿凝聚力奮勇殺敵,但吳起已經走了,對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戰鬥的激情,畢竟加入“魏武卒”後他們已經擁有了良田宅地,在他們看來,此時的奮勇殺敵只會讓他們無命享受這些財富,在這種思想的籠罩下,“魏武卒”漸漸失去了過去的風采,魏惠王也不願在大力投資魏武卒建設。

    (三)錯誤的軍事策略

    魏惠王在剛剛征討完韓國、趙國之後並沒有休養生息,也沒有使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而是全憑一己之力發動了對趙國的大規模進攻。

    面對魏國的進攻,趙國連忙向齊國求救,當時的齊威王命田忌為將領,孫臏為軍師帶領精銳救援趙國,上演了“圍魏救趙”這一著名的歷史典故,魏國被迫撤兵。

    但是,魏惠王依然沒有罷休,13年後魏國連同趙國進攻了韓國,韓國也去齊國求救,齊國依然像上次一樣派田忌孫、臏領兵去救,此次齊軍全殲魏軍,魏軍大將龐涓失敗自殺,自此以後魏國從當時的眾國之首成為了一個二流國家。

    顯然,魏惠王的軍事佈局是失敗的,對當時的魏國來說,趙國和韓國並不是他的首要敵人,魏國位於天下中樞,臨近的秦國和齊國有山脈河流作為抵禦措施,中原對這兩個國家來說進退自如,他們才是魏國最大的威脅。當時的魏國,河西形勢一片大好,一舉進攻渭河平原才是首要要做的事情。

    另外,魏惠王狂妄自大,自以為守著“魏武卒”這個強大的軍隊就可以為所欲為,即使他當時要攻打韓國和趙國,也應該重點先攻打一個國家,而他卻同時攻打韓國、趙國,並與齊國、秦國作對,這相當於與天下為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魏武卒”處於鼎盛時期也無法抵禦四個國家的入侵。

    (四)“魏武卒”嚴苛的選拔制度

    相比于軍隊來說,“魏武卒”族選拔制度十分嚴苛。每一個成功進入魏武卒計程車兵,都擁有著強壯的體魄,在參與選拔時,士兵要披上三層重甲,手持長戟腰旋鐵劍,揹負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連續行軍一百里。

    在這種嚴苛的選拔制度下,兵員補充成為了一個大問題,雖然很多魏國士兵都想加入“魏武卒”,但是因為選拔被刷下來計程車兵不計其數,真正得以選中的人就很少了,並且選中之後計程車兵還要經過複雜的訓練才能真正上戰場,這麼一來,能夠真正補給到“魏武卒”中計程車兵,自然就寥寥無幾了。

    加上長時間的戰爭,“魏武卒”的傷亡數量的不斷增加,到了後期,由於沒有足夠的合格士兵進行補充“魏武卒”數量也就越來越少了。

    二、“魏武卒”消失的外部原因

    在魏國衰敗時,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農業迅速發展起來,國庫充盈,軍隊實力也大大提提升。

    同時,秦國君主禮賢下士,國內人才輩出,擁有了有白起、蒙恬這樣的大將。軍功爵制度更是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在軍功文化的薰陶下,秦國士兵勇於殺敵,恥於逃跑,秦軍所到之處無堅不摧。

    秦國軍隊講究佈陣,戰法嚴密,兵種分佈得當,同時各部隊都配備了先進的武器,在戰場上威力無窮。而此時的魏武卒已經衰弱,又怎能與處於巔峰時期的秦軍相抗衡呢?

    總結:

    “魏武卒”這樣一隻作戰素質極高的軍隊,在戰國末期之所以銷聲匿跡,主要在於國內經濟發展的停滯,政局的不穩定和人才的缺乏。秦國軍隊的迅速崛起更是推動了“魏武卒”的滅亡。

  • 12 # 社畜某磊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到魏武卒,感覺很有道理,這裡簡單提一下。

    魏武卒選拔嚴格,待遇豐厚,加上吳起的大將之才,在當時造就了無以倫比的戰鬥力。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這三點最後導致武卒的衰落。

    武卒選拔極其嚴苛,可謂百裡挑一,是一支絕對的精銳之師。但正因其精銳,一旦遭受重大損失便難以迅速得到補充,所以武卒不能敗。

    武卒待遇豐厚,一人入選,全家脫非入歐,所以將士用命。但是冷兵器時代,士兵能夠爭戰的黃金年齡段很有限,但封賞的財產卻不能要回來。如果武卒不能在全盛時期不停爭戰,掠奪財富,長此以往國家必然破產。所以武卒不能等。

    最後魏武卒這樣的精銳之師,只有在吳起那樣的將軍手裡才能發揮巨大的威力,吳起走後,後繼的將軍沒有能力運用好這支精兵。所以武卒不能沒有吳起。

    總結下來,魏武卒不像秦國後來的銳士是靠制度和紀律組織起來的,是不適合大大批次長時間作為國家主要軍事力量的。以武卒為主的國家軍隊,就成為了國之危兵。

    當然,如果說當初魏王沒有趕走吳起,也沒有和齊國開戰,而是集中力量在武卒的全盛時期滅秦,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1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單兵作戰素質強大的魏武卒也是需要領導力的。

    一名魏武卒強大隻能是“匹夫之勇”,如果缺少了強大有力並且正確的領導,“匹夫之勇”的勇只會變成莽夫,於事無補,與戰無益也!

    因為,在敗仗撤退的時候,因為武勇,可能他們的破壞力會更大!

    說到魏武卒的領導,那就要說到吳起,並且需要大說特說。

    因為每一支軍隊的精氣神和軍隊創始人的關係至大,現在世界各大國的每一支王牌部隊都有自己的“部隊史”建設,為的就是保持住軍隊的精氣神。

    吳起這個人是典型的法家人物,他治軍的思想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重賞嚴刑。

    所謂“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是也。

    “刑不擇貴”導致吳起失去了領導權,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本回答略過。

    說回“重賞嚴刑”。

    嚴刑好辦,吳起有完全的暴力手段。

    重賞其實是一個政治經濟問題。

    吳起接連幫助三個諸侯強兵都成功了,不過三次也都失敗了,為什麼?

    因為他始終沒有拿到政治領導權和經濟分配權。

    先是在魯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就因為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吳起自己是衛國人,儘管吳起殺死了妻子,幫助魯國打敗了齊國,他還是被免去了官職。

    吳起毫無辦法,走人。

    然後到了魏國。

    魏文侯用他為將,吳起只用了三年時間,一戰接一戰,接連打下了臨晉、元裡、鄭縣、韓城等秦國地盤,算是把整個河西地區生生從強秦手中搶了過來。

    魏文侯很夠意思,吳起打下的地盤就交給了吳起管理,河西地區被魏文侯設定為“西河郡”,由吳起擔任西河郡郡守,一切軍政財賦事由吳起都可以做主。

    注意,只是在西河郡。

    但是,這也夠了。

    吳起在擔任西河郡郡守期間,在西河郡搞了一場

    所謂“魏武卒制”其實也不算個什麼,就是募兵制而已,把軍隊專業化而已,兵農分離而已。

    可以說,戰國之後的歷朝歷代軍隊基本上都是“武卒制”了。

    而這之前,春秋時代的軍隊制度基本上是“動員兵”制度,兵農不分的,士兵們無事回家種地,有事應徵入伍,打起仗來,大家一窩蜂上也就是了,有箭的就射箭,有刀的就耍刀,有紅纓槍的就抗紅纓槍,有馬的騎馬,有驢的騎驢。

    如果士兵實在太窮了,光腳拿一根棍子上戰場也是可以的。

    請注意,士兵們的武器是需要自備的,你如果有錢又怕死,也可以買上一副盔甲,國家是不會出錢的。

    工資是沒有的,獎賞更不要想。

    好處?

    你問種地的上戰場有啥好處?

    好處就是可以饒你不死,

    這哪是軍隊打仗呀!是打群架而已,誰人多誰就勝了。

    到了吳起的“武卒制”,士兵就是專業的了,無戰事的時候不用回家種地了,不打仗就要在軍營中訓練。

    訓練很嚴格,不合格的就打發回家種地,合格就留下領上一塊土地當兵吃餉,舉凡吃穿用度武器衣服,一律免費配給。

    這時候的吳起不缺錢,不缺土地,因為整個河西之地都是他剛剛打下來的,土地都是公家的,不是朝中“舊貴族們”的,怎麼分配吳起說了算。

    即是說,一個士兵只要訓練合格了,就可以在“西河郡”做一個小地主了。

    這是厚餉也!

    如果運氣好,總是立功,做一個新的軍事貴族也說不定。

    然後還要細分兵種。

    勇敢不怕死敢與和敵人近身肉搏計程車兵編為一隊打衝鋒。

    擅長射箭計程車兵國家配給他們硬弓強弩編為一隊打助攻、守陣腳,掩護大部隊撤退。

    身手敏捷善於攀爬計程車兵編為一隊攻城掠寨的時候讓他們做尖兵。

    總而言之,跟著吳起做一名士兵是一項很有前途的 可以發家致富贏取社會地位的好工作。

    人人奮勇,吳起的軍隊就成了一支“居有禮、動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的威武文明之師。

    只有一樣不好,相比於“動員兵制”來說,太費錢了。

    但是不怕,魏文侯不怕費錢,他非常支援吳起。

    後來,魏文侯死了。

    魏武侯繼位,一朝天子一朝臣。

    魏武侯比較信任的是魏國駙馬”公孫痤“,任命”公孫痤“為相國,“公孫痤”這個人能力不小,可惜私心太重,妒賢嫉能,總怕別人能力有他強,功勞比他大,搶了他的“相國之位”。

    無疑,吳起的能力很強,功勞很大,還是一方實力人物,佔有西河郡嘛!

    於是,“故事重演”,可憐的吳起又一次因為“籍貫問題”被懷疑了。

    公孫痤先是給魏武侯出主意說“大王,吳起功勞很大,能力很強,但是他是衛國人,不是魏國人呀!為了永遠為魏國留住這個人才,我建議主公您和他攀一攀親戚,做成一家人,招他為駙馬吧!”

    魏武侯聞言大喜“愛卿所言極是,你為國為朕之心真是不錯。”

    到魏武侯向吳起提起娶公主“咱們做成一家人吧!”之時,吳起堅辭不受,他不願意做一個“妻管嚴”,那個年代“妻管嚴”非常丟人。

    然後,吳起就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單身叛逃楚國去了。

    吳起叛逃走了,留下的武卒怎麼辦呢?

    打仗重在練兵!

    吳起走了,也沒有留下練兵的人才呀,公孫痤自然是不會練兵的,他只會下命令——給我上!

    公孫痤是“舊貴族”,向來喜歡的是“動員兵制度”,又省錢又不用花費精力訓練士卒,最重要的是西河郡的土地應該是貴族持有的,士兵們低賤之人怎麼可以擁有土地呢?

    而,此時,魏國除西河郡之外,實行的也還是“動員兵制度”。

    所以說,所謂“魏武卒”,根本是一種先進的軍事制度,不是簡單計程車兵勇猛就是“魏武卒”了。

    人亡政息,武卒制在魏國就熄滅了。

    吳起跑去楚國,同樣的辦法又練起了一支“楚武卒”。

    國家興亡從來在於“制度”是否符合時代,而是在於某一個個人。

  • 14 # 科技歷史說

    魏武卒作為戰國初期魏國的一支強兵利劍,為魏國的霸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業。但最終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捋一下這前因後果。

    魏武卒誕生與成長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帝的“振長策而御宇內”率領秦軍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秦國強兵良將,銳不可當,難以攻破。卻很少有人知道戰國時期的魏國僅憑一支五萬人的神秘軍隊,屢屢大破秦軍,壓縮秦軍被迫進入狹長地帶,攻破函谷關,險些使秦國國力消耗,差點亡國滅族。那麼這之神秘的軍隊就是戰國時期令各個列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

    魏國在戰國時期處於中間地帶,四面各國環繞,稍稍有點不慎都會有被其他國家吞併亡國的危險。內憂外患使得魏文侯求賢若渴,開始天下廣為求賢,尋找良將。在魏文侯的感召下,魏武卒迎來了他們英勇的統帥——戰神吳起。吳起的一生叢橫沙場,所向披靡,大大小小的戰爭沒有一次的失敗,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有著突出的軍事作戰思想,精密的作戰計劃,指導魏武卒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他和孫武一起併成為“孫吳”。

    根據當時的制度可知,這些人一旦選拔成功,待遇都是非常豐厚的。首先,每一個武卒可以獲得百畝田地,國家免去徭役賦稅,這樣就有了土地吃飯的保證。第二,武卒如果立下軍功,家裡人也會受到重賞。武卒的社會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這樣的激勵制度,使得魏武卒變得人人好戰,尚武精神強烈。

    再加上吳起愛兵如子,對待武卒極好,與他們同吃同住,有著極大的愛戴,還對他們進行嚴格訓練,教會他們一些具有開創性的作戰方法,提高作戰能力。這樣全軍作戰素質極高,有著國家的支援,英勇善戰的統帥,精密強硬的作戰方法等等這樣的一切有利條件使的魏武卒成為一把利劍,令天下諸侯聞風喪膽。

    利劍出鞘,天下必驚

    在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決定開始出戰,首先對準宿敵秦國。吳起率領魏武卒在向西對秦作戰中,吳起數次擊敗秦軍,然後攻佔秦國的河西之地,併成為第一任西河郡守,好幾次率兵攻打秦軍的結果就是:原來屬於秦國河西五百里的土地全歸魏國所有。但是這樣魏武卒被沒有停下作戰的步伐,休息整頓一番之後,吳起又率領魏武卒攻破秦國的函谷關,把秦國攻打壓縮在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秦國不甘失敗,決定背水一戰,徵集全國能人能戰之士兵發陰晉與魏國進行決戰。

    吳起得到訊息之後率領五萬魏武卒援助陰晉,來一個出其不意繞道秦軍後面,來一個出其不意。令秦軍沒想到的是這些魏武卒作戰精明,訓練有素,根本沒有辦法成功,偌大的秦軍最後被魏武卒攻打的潰不成軍,血流成河,橫屍遍野。魏武卒也獲得了以五萬對五十萬成功的戰果,訊息傳出之後,各個國家紛紛向魏國表示誠服。魏國的魏武卒也就從此名聲大震。

    雖有華麗一現,但終有落寞的謝幕

    魏武卒雖然作戰強悍,令人聞風喪膽,但是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消耗太大,對國家的民生和經濟都是一個挑戰。魏國進入魏惠王之後,魏惠王做不到知人善用,驕傲自滿,故步自封,體制充滿了弊端,一味地向外輸送人才。結果東敗於齊,南辱於楚,西喪於秦。

    最後被迫向秦國削地500裡,再加上魏國經濟蕭條也無法供養這樣的軍隊了,經濟基礎大打折扣。我們都知道魏武卒的核心就是老兵教新兵,但是老兵死去一個新兵實力就下降一分,新兵實力也是參差不齊,就這樣魏武卒戰力不足。在公元前293年遇到殺神白起,魏武卒死傷殆盡,零零散散,衰敗的魏國也沒有能力去培養新的魏武卒,就這樣一支戰力強橫的軍隊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結語

    其實反觀我們來探討一下,一支強力的軍隊需要有經濟,政治,君主,民生還有優秀統帥的支援。君主如若昏庸,經濟蕭條,國力衰弱,那麼就算是一支神兵強將也無法消耗的起。反觀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之後,人人爭奪軍功,尚武精神強烈,在最後魏武卒被白起斬殺。魏武卒由戰神吳起創立最後由白起終結,也算是命運使然吧!

  • 15 # 這些歷史要讀

    原因很簡單,因為戰國末期的魏國已淪為二流諸侯,國力和空間都不足以支撐其再打造一支魏武卒部隊!

    魏武卒是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一支精銳步兵,是戰國時代出現的第一支強軍,素以作戰素質強悍著稱。這支強軍的出現,幫助魏國一躍成為諸侯中的霸主。正如題目所言,魏武卒確實極其強調單兵作戰素質。

    有關魏武卒的裝備和訓練水平,在《荀子·議兵》中有這樣的描述: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由此可見,魏武卒確實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部隊。也正因如此,魏國才得以在戰國前期打遍天下無敵手,成就其百年霸業。

    要說巔峰時期的魏武卒,其戰力在當時絕對是無人能敵的存在,即便是後來素有”虎狼之師“稱謂的秦軍,也照樣被其按在地上來回摩擦。陰晉一戰,吳起統率五萬魏武卒迎擊十倍於己的秦軍。而且魏軍這五萬人,基本上還是尚未立過軍功的新兵。但即便如此,魏軍仍舊能一舉擊潰整整五十萬的秦軍。經此一戰,魏武卒威震天下,而戰敗的秦國則顏面掃地,落得“諸侯卑秦”的悲催下場。

    但魏武卒在戰國末期就”銷聲匿跡“了,而這主要與魏國失敗的戰略,以及魏武卒之身所需成本消耗過於巨大有關。

    誠然,魏武卒的確是一支強悍的軍隊,但它也是一支”危國之兵“。正如《荀子·議兵》中所言:

    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魏武卒的選拔要求很高,軍隊訓練、武器裝備和士卒供養的成本都十分昂貴,這在魏國強盛時期尚且能夠負擔得起。然而,身處四戰之地的魏國,在其稱霸之時,卻沒有形成正確的戰略,而是仗著自己強大,四處出擊,四面樹敵。最終的結果,則是導致魏國成為眾矢之的。後來,魏國接連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慘敗,精銳的魏武卒部隊也因此消耗殆盡。

    需知道,魏武卒的強大不光靠自身單兵素質的強悍,還在於其中那些戰爭經驗豐富和作戰勇猛的老兵。這些老兵才是魏武卒之精華和靈魂,但他們卻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培養起來的。

    然而,自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就快速淪落為二流諸侯,不再具備重組魏武卒部隊的國力和條件。而且,那時其他六雄也相繼展開富國強兵的變法,齊國有技擊、趙國有騎射、秦國有銳士......他們自然也不會給魏國留下戰略空間和時間,再度打造一支新的魏武卒部隊出來。因此,魏武卒在戰國後期就徹底沉寂下去了。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問戰國初期第一強國是哪個諸侯國?我可以告訴你,不是秦國,而是魏國,魏國才是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在輝煌的時期,向北滅亡中山國,向東攻佔了老牌強國齊國的領土,向南打敗了楚國,向西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打得秦國百餘年不敢西進一步。

    作為戰國第一強國的魏國之所以能夠崛起,既有國君魏文侯的英明賢德,又有李悝變法的國富民強,還有任人唯賢的優良傳統,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吳起也曾在魏國侍奉了大半輩子,而正是在吳起的手下,建立了戰國唯一的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之所以能夠成功建立,第一個原因就是吳起獨特的軍事思想和傑出的領導能力。

    魏武卒簡單地說,就是選拔了一批身體強壯計程車卒,配給他們最好的武器和裝備,讓他們接受嚴格的體能訓練和軍事訓練,既培養他們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又培養他們崇高的整體配合協調性的軍事素養,同時又以極高的獎賞獎勵有軍功計程車卒,最終培養出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大純步兵。

    這裡需要說一點,吳起培養的魏武卒並不是只強調單兵作戰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強調整個協調作戰以及服從命令的軍事素養,吳起為了樹立軍威,嚴明紀律,曾經斬殺了一個立有軍功,但不聽從命令,私自出戰計程車卒,所以紀律性才是吳起建立魏武卒的最高思想,這也是吳起獨特的軍事思想。

    魏武卒建立者--吳起

    同時吳起作為魏武卒的建立者和領導者,他的能力是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數一數二的,吳起一生歷仕魯國、魏國、楚國,在任何一個國家,吳起都能迅速讓國家強大,讓軍隊對外戰爭取勝,這就是吳起傑出的領導能力。

    魏武卒之所以能夠成功建立,第二個原因就是魏國當時強大的國力。

    魏武卒選拔士卒之嚴格,提供武器及裝備之先進,士卒紀律性之強,軍功獎賞之豐厚,都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而這一切,都需要有著強大實力的支援,因為這是戰國時期唯一的職業化軍隊,相比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都是戰時拿起武器打仗,平常拿起鋤頭種地的農民來說,魏武卒已經先進了不少。

    魏武卒

    魏武卒不需要種地,他的使命就是打仗,不打仗時就從事軍事訓練,對於國家來說,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養著這些士卒,而其他國家不打仗時,不需要減兵,費用自然就低,魏武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拿著高額錢財養出來的精兵,需要國力的支撐,當時的魏國正是戰國第一強國,有這個實力養得活魏武卒。

    所以魏武卒的戰鬥力相當強悍,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軍隊之一,最輝煌的戰績就是吳起以5萬魏武卒大破50萬虎狼之師的秦軍,打得秦軍幾十年不敢跨入河西一步,在戰國初期,魏國以魏武卒死死地壓制著秦國西進中原的路。

    魏國四處征戰

    但是,在戰國晚期,魏武卒已經銷聲匿跡,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魏武卒從吳起離開魏國之後,就開始衰弱了。沒有吳起的魏武卒已經失去了靈魂,沒有了英明的領導,再能打的軍隊也不過是戰場上的活靶子,吳起率領魏武卒時百戰百勝,到了龐涓時代,率領魏武卒打仗時,一次桂陵之戰,一次馬陵之戰,不僅主帥龐涓本人戰死,同時也讓魏武卒損失慘重,大部精銳被殲滅,從此魏武卒一蹶不振。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就是這個原因了。

    其次,支撐魏武卒背後的魏國實力開始衰弱。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常年累月都在打仗,再加上魏國定位不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不斷出擊,打中山國、打齊國、打秦國、打楚國,還跟趙國也開戰了,換句話說,魏國跟周邊幾乎所有國家都開戰了,有一句話叫:好戰必亡。也可以理解為窮兵黷武,這也是魏國衰弱的原因。

    魏武卒

    同時,魏國的國君一代不如一代,也是魏國衰弱的一個原因,魏文侯之後是魏武侯,再之後是魏惠王,魏武侯不如魏文侯,魏惠王不如魏武侯,一代不如一代,把一個強盛的魏國硬是生生地弄得衰弱。魏國衰弱了,實力就弱,實力一弱,就無法提供給魏武卒最好的裝備和待遇,自然也就引發了魏武卒的衰弱,環環相扣。

    最後,就是秦國的崛起,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改革了軍隊與爵位制度,以軍功爵位制激勵秦軍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秦軍普通士兵斬殺敵方一個帶甲士卒就能晉升一級爵位,這個辦法極大地刺激了秦軍普通士卒作戰的積極性,因為打仗立功能改變命運,所以秦軍一上戰場就跟瘋了一樣,到處砍人頭,然後掛在腰間去領賞,所以秦軍也被稱為虎狼之師。

    虎狼之師--秦軍

    秦軍一崛起,魏武卒就成為犧牲品,因為魏國是秦國東進的第一個絆腳石,在商鞅時代,秦國就在商鞅的帶領下率領秦軍打敗了魏武卒,收復了河西之地,幾十年後秦國將領白起又在伊闕之戰中斬首24萬韓魏聯軍,從此之後,魏武卒徹底銷聲匿跡,伊闕之戰後68年,魏國滅亡。

  • 17 # 歷史風暴

    魏武卒由戰國初期的著名將領吳起訓練而成,吳起將這支軍隊訓練出來之後,成為魏國爭霸天下的利器。於是,魏武卒這種制度保留了下來,並且一直傳承到戰國中期。

    到了魏惠王時期,藉助魏武卒的戰鬥力再加上當時他手下有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龐涓,魏國最起碼可以重新將三晉整合到一起。

    如果三晉重新被魏國統一,其國家力量會超越當時天下任意的兩個強國之和。

    因為那個時候,楚國還沒有拿下越國,秦國沒有拿下巴蜀,燕國沒有拿下遼東,齊國雖然很強大,但他只是擁有山東半島的一隅之地。

    可惜的是,魏惠王雖然雄圖大略卻生不逢時,他所在的時期正是列國紛紛變法圖強的時期。

    秦國有商鞅變法,國家迅速進入戰時體制;楚國雖然吳起變法失敗,但是國力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齊國國君不再縱情享樂,想要做一番事業,於是招攬天下英才,齊國也迅速強大!

    所以,魏惠王就陷入了三面包圍之中。

    而且,是陷入當時天下國力比自己弱不了多少的三個國家的包圍之中。

    再加上魏惠王一直想將韓國和趙國兼併,於是除了燕國之外,等於是招惹了天下所有的強國,魏國再厲害,一個打5個也費勁。

    所以,魏惠王時期,魏武卒的精銳在各大強國的圍攻中逐漸損失殆盡。

    不過,任何一支軍隊只要它的制度在,只要全國上下還有心重建這支軍隊,它就一定會被重建。

    而當時魏惠王雖然在列國爭霸中被擊敗,但這個人水平還是有的,整個魏國在當時還算是政治清明,所以曾經吸引過孟子前往投奔。

    可是,魏國想要重建魏武卒,國家的國力卻已經不允許了!

    首先,魏武卒是建立在魏國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的。

    士兵們一旦參軍加入了魏武卒,全家的徭役租稅等都被免除。十萬名魏武卒士兵,就意味著有10萬個家庭不再對魏國承擔除了作戰之外的一切義務。

    同時,士兵們也會分得上百畝的農田,10萬魏武卒將會讓魏國少收1000萬畝地的租稅,再加上家庭其他成員分得的土地,說有2000萬畝地的稅收就這麼放棄了不誇張。

    魏國強大的時候倒是能負擔這一切,但是當他變弱之後就麻煩了。

    如果缺少10萬個家庭所付出的徭役賦稅,少收2000萬畝地的租稅,將會讓魏國的國力難以承受。

    因為,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失去了大量土地。

    在與秦軍的作戰中,魏國就失去了黃河以西所有的土地,要知道,這裡曾經是名將吳起創立魏武卒的地方。

    這片土地的丟失,讓魏國顯得更加地狹人稠,回到了戰國初期的窘境。

    其實,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會首先變法,就是因為魏國處於中原的核心地區,幾千年的發展讓當地已經被開拓的差不多了,人口的承載能力達到了極限,所以魏文侯特希望國家能夠避免內卷化,就啟用了戰國著名的改革家李克變法圖強。

    同時,開啟了向周邊擴張的戰爭,奪取了秦國、楚國等國家的大片土地,還滅掉了中山國,大大拓展了魏國的生存空間。

    土地多了,也讓魏國有條件拿出巨大的物資來支援名將吳起訓練軍隊,讓吳起在鎮守河西的時候,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

    所以,當魏惠王失去了大片領土之後,無論他有多努力,也沒有物質條件來重建魏武卒了。

    隨著秦國商鞅變法之後不斷的向東拓展,魏國又首當其衝,土地面積是越來越小,物質條件越來越差,想重建魏武卒那更是痴人說夢了!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種情況下,魏國哪怕是建設一支類似於魏武卒的精兵,由於數量過少也很難在戰場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更難以大放異彩。

    所以,當魏國衰落之後,魏武卒作為一個成建制的軍隊就永遠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什麼是道,什麼人可以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