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話歷史課

    多爾袞是一代梟雄,自然不會是電視劇所記載的,被感情衝昏了頭腦,受情所制。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個有野心的人,他在皇太極死後肯定是想當皇帝的,但最後卻扶持福臨當皇帝,真實的原因跟孝莊是沒多大的關係的。多爾袞放棄皇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達不到當皇帝的要求。皇太極死時,多爾袞只控制了兩白旗的人馬,雖建立戰功,但並不足以在滿洲具有絕對的震懾力,多爾袞的地位是從滿清入關後,建立大清王朝所開始逐漸上升的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太極死時,皇長子豪格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豪格自己控制兩旗兵馬,又是皇長子。多爾袞想當皇帝,必然要解決豪格,可是他的實力不足以吃掉豪格,眼看著八旗就要陷入火併,濟爾哈朗提出另選皇子繼承皇位。為什麼會選中福臨了,古代選幼子繼位,無非是年齡小好控制,滿清八旗當時正好沒有形成絕對的中央集權,派系林立。符合歷史條件,多爾袞扶持福臨,可能想到自己當不上,又真的如野史所說,和孝莊有私人感情吧!所以才會支援福臨,遏制豪格當皇帝。所以多爾袞放棄皇位,扶持福臨,不是因為孝莊,是因為他壓根兒就當不了,實力決定的。

  • 2 # 彼岸歷史

    首先,多爾袞放棄皇位絕不是主動的,在權力尤其是皇權面前,沒有人能如此“高尚”,多爾袞也不能。

    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猝然“駕崩”,他不僅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一觸即碎”的大明,還留下了一個僧多肉少、危機四伏的皇權攤子。幾大親王、郡王像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阿濟格甚至年輕的多鐸都有摻和的資格,而且還都有站到頂端的可能。但是,後來為什麼卻是六歲的福臨(順治)“勝出”呢?而多爾袞又為什麼能“心甘情願”地攝政呢?

    一、形勢複雜。符合條件的繼承人太多而且成分複雜。看一下上面提到的幾個可能的繼承人就會發現,多爾袞在裡面,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級別都不上不下,非常尷尬。從年齡來看,代善和濟爾哈朗最大,像代善已經六十好幾了。從資格上說,多爾袞還有點發言權,和代善他們都算是最早跟隨努爾哈赤創業的一代,還差點成了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的政治手腕更勝一籌)。從業績上來說,拜少數民族的傳統所賜,這群人自幼征戰,別說代善他們,就連多鐸和阿濟格這個年齡都已經是戰功卓著了,多爾袞的那點戰績不顯眼。所以,多爾袞在這場皇位之爭中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甚至還略處下風。以肅親王豪格為例,在女真八旗中,他位列戶部尚書,不僅是正藍旗統領,父親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正黃、鑲黃)也明確支援他,而多爾袞直接的支持者只有自己的兩白旗。所以,形勢不僅複雜,還對多爾袞不利。於是多爾袞決定……

    二、曲線救國。位置雖然尷尬,但多爾袞還是決定逆勢而上。他制定了兩個計劃,一個是自己直接說了算(當皇帝),另一個是自己間接說了算(攝政),因為他也有自己的底牌。底牌之一,“兄終弟及”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合法繼承傳統。自己是大清奠基者努爾哈赤的嫡子(雖然列第十四),和皇太極同父異母,而且也曾被列為接班人,他爭皇位名正言順。底牌之二,豪格雖然具備以上優勢,但他卻有一個硬傷:非嫡長子,他的母親只是皇太極的一個側妃。而且,豪格有勇無謀,還易衝動,雖然有三旗在手,卻不知道如何搞聯合陣線,與支持者形不成鐵板一塊。底牌之三,皇太極嫡長子福臨。其母莊妃布木布泰為皇太極五正妃(“崇德五宮”)之一,極受寵愛。哪個母親不願意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所以多爾袞在和莊妃的交流和統一戰線建立上沒有任何問題。更重要的是,福臨時年六歲,放到現在連小學都沒上,箇中奧妙不言而喻。底牌之四,攝政,而且是聯合攝政。這是多爾袞的最後一步,而且也是加強保險係數的一步:如果他獨自攝政的話,那就是司馬昭之心,很容易遭到反對併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拉上了鄭親王濟爾哈朗——這樣不僅顯得民主,而且還拉來了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支援。

    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新皇帝的選舉按照多爾袞的計劃一步步執行下來,豪格出局,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多爾袞、濟爾哈朗聯合攝政。

    最後,至於孝莊,即使和多爾袞的那點事是真的,對於沒接受過周、孔思想教育,而且習慣於“父死,子妻其後母”的少數民族來說,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中原民族少見多怪才導致大驚小怪!

  • 3 # 大咖秀歷史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多爾袞這個人。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兄弟,從性格方面來說,那絕對稱的上是一位有野心的人 ,再從日後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統領一方的表現來說,那更是雄心壯志 ,野心勃勃。在皇太極逝世後,為什麼多爾袞沒有登上皇位,是因為實力不夠?還是像問題所說是因為愛情?還是另有其因,接下來大侃(本人筆名)就和您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來討論一下多爾袞的實力。當時多爾袞是掌管八旗裡面的正白旗和鑲白旗這兩旗子弟,而皇太極的兒子,也是他的競爭對手豪格卻擁有三旗,從軍隊實力方面來說多爾袞要稍遜一籌,但是要論帶兵打仗,豪格可不是多爾袞的對手,而且雖說豪格坐擁三旗,但是豪格卻不能將這三部分的人擰成一股繩,相反,這三部分的人是各玩各的,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還有就是多爾袞的威望以及支持者要比豪格佔很大優勢。當時是隻有八旗子弟才能有資格登記稱帝,而符合資格總共有七個人,這七人當中,其中有四人都支援多爾袞,所以,即便是發動戰爭,豪格也不佔優勢,所以不存在多爾袞實力不足以稱帝這一說法。

    排除以上一點就來說一說多爾袞與孝莊的原因。野史上也經常提及,說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孝莊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孝莊皇太后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的原因。但是多爾袞真是因為愛情嗎?其實不然,皇權的誘惑有多大不言而喻,再加上古代帝王死後,即位的兒子不僅繼承皇位,即便是父親後宮的妃子,佔為己有的也不在少數呀,再加上還是少數民族,這種事更是數見不鮮了,例如王昭君,前前後後嫁給了大概三個單于,不都是兒子繼承自己的後母嗎,更何況多爾袞如此有野心,怎麼會因為愛情阻擋自己的稱帝道路呢?

    最後大侃和各位說說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原因只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當時雖說多爾袞的實力與豪格不相上下,但是如果自己要是登基稱帝,勢必會引起豪格和其他八旗子弟的不滿,到時候肯定又是一場亂戰,持續多少年也不好說,而清朝此時才剛剛穩定下來,在關內可以說還沒有站穩腳跟,反清勢力並沒有完全根除,如果自己因為登基的問題,導致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大清江山又內憂外患,豈不是令外人竊喜,再加上清軍自打努爾哈赤打入關中,可以說是戰鬥一直沒有停歇,早已經疲於對戰,好不容易能暫緩一下,誰也不願意大動干戈,而且還是和本族的人。

    【原因二】:當時福臨只有八九歲,還只是個孩子,如果此時選擇攝政,也未必是件壞事。當時朝中大臣像代善這些老一輩的,都已經60多歲了,根本就沒有太大的威脅,而這個豪格更是有勇無謀,比政治手腕已經智謀那肯定不如多爾袞了,所以如果選擇攝政的話,其實政權還是把握在自己手裡(後來事實證明,的確如此),還是自己說了算,而且居於二位也並非是件壞事,所以多爾袞並沒有奪取皇位。

  • 4 # 張傑談史

    再說皇位,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同母三兄弟確實實力很強大,且佔據了三個旗,但是其他五個旗對多爾袞是存在一些擔憂心理,害怕其上位會對整體利益有所影響。而那個時候父死子繼還算是皇位繼承的主要形式,這樣就更有理由明目張膽拒絕多爾袞成為皇帝。但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和多爾袞關係不睦,這也讓很多人擔憂。由於皇位繼承在這個時間,還主要採取議事制度,這導致皇太極死後豪格、多爾袞都沒能上位的理由。

    這樣一來,福臨就成為互相都能接受的一個人選,福臨符合父死子繼這個條件,且年幼,這樣一來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也能手握大權。而豪格未能輔政,也是其身份特殊原因,但是沒能輔政最後被殺,其實並不是議事制度下的可能。實在有些意外。

  • 5 # 真的很博通

    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因為他當時並沒有這個能力爭奪這個皇位,多爾袞只擁有他和他兄弟組在一起的三個旗的勢力,而對手紅旗有兩個旗的勢力,所以多爾袞想要靠自己的能力爭奪皇位還是不夠格的。當時的皇太極應該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豪格,而豪格所控制的勢力也非常強大,大概也有一個旗,所以在這個平衡戰略之中,多爾袞如果想做皇帝,那接下來可能發生戰爭,但是如果維持平衡,他就很有機會做攝政王。

    ——多爾袞

    所以當時多爾袞真正的對手是豪格,如果他允許豪格繼位,兩旗的地位可能會降低,與其讓強者出現,不如做一個政治的妥協。在這個妥協當中透過反覆的博弈,最終擁戴順治,他就可以得到強勢的地位了。並且對於八旗子弟來說,旗人和旗主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八旗的貴族並不希望皇子繼位,因為皇長子繼位之後,皇長子的勢力會不斷的提高,而八旗的地位會逐漸的下降,所以由幼子繼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對於旗人來說是有優勢的。所以如果年富力強的豪格繼位,對於其他旗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把豪格趕下去,由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實際上他成為了旗人的代表,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關係。

    ——豪格

    實際上孝莊和和多爾袞一直沒有發生任何其他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都是野史記載的,因為野史傳記非常喜歡在男女之事上大做文章。但是從本質來看,福臨實際上是被架空的,八旗則倒向了多爾袞。多爾袞在對南發動戰爭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來穩固勢力,所以福臨已經逐漸失去了權力,這也是在多爾袞死後福臨才敢對他進行報復的原因。

    ——順治帝福臨

    另外還要理解一下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多爾袞利用製造矛盾逼迫皇帝只能重用八旗勢力,故意激起了滿漢矛盾,因為八旗是皇帝的直屬勢力,所以皇帝不能使用朝臣。皇帝只能聽命於滿族而不能使用漢朝重臣,這樣一來滿朝重臣的權力就得到了保障。所以多爾袞實際上是透過滿足旗人的利益,並且在清初的時候透過各種圈地活動,使得滿人受益,大量的滿人都倒向多爾袞,使得多爾袞的地位非常穩定,直到康熙時代才有根本的扭轉。

    綜上所述,表面看起來是多爾袞非常強勢的豪賭,實際上是旗人不希望旗主獲得強大。對於皇帝來說,皇帝並不一定能夠為所欲為,他也需要在內部進行博弈。在博弈的過程中,強大的皇子出現對旗人是不利的,所以旗人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從而成就了多爾袞。

    ——八旗

  • 6 # 宋安之

    這個問題應該拆分為兩個問題,一是多爾袞為什麼放棄皇位,而是讓順治帝上位。二是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兩個正常問題合併在一起以後,就變得不正常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個問題根本不在一個時間段,多爾袞為什麼放棄皇位,是在皇太極猝死以後到順治帝登基的時間段。

    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個人不相上下,最後不想兩敗俱傷。只能退而求其次,誰也別當皇帝了,順治帝這個六歲小孩就上位了唄。

    至於孝莊下嫁的問題,是在順治帝登基以後的事情了,兩者壓根不在一個時間段好不好!

    關於孝莊下嫁的問題,清朝官方資料是沒有這回事的!畢竟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就算是真的有,人家會給你記載下來?

    反正同時期的抗清英雄張煌言在《蒼水詩集》有句雲“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

    還有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也暗有孝莊下嫁他,成為順治帝的新父之意。

    所以說有沒有下嫁呢,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7 # 茹叔敬

    皇太極去世已有五天了,而新君嗣位的大事還沒有最後的議定。哲哲皇后和莊妃商議後,發出懿旨敦促負責國務政事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加緊辦理。崇德乙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齊集崇政殿決定皇位繼承人。天剛剛亮時,多爾袞匆匆趕往三官廟,詢問索尼對皇位繼承人的意見。索尼答得直言不諱:先帝有許多皇子在,必立其一,別的我就不知道了。多爾袞聽後,心裡已涼了半截,要知道,這是盛京,沒有兩黃旗的支援,誰也別想繼承帝位。前面就是崇政殿,多爾袞抬頭看去,只見兩黃旗護軍已經彎弓搭箭,將崇政殿團團包圍。不遠處,大清門外,兩黃旗的大臣會集在那裡,手扶腰劍,面呈怒色!!多爾袞拾級而上,剛要入殿時,聽到身後有塞率的聲響,他一回首,只見莊妃一身縞素地站在殿角的白玉柱旁,她的身旁是剛剛六歲的福臨。多爾袞看了一眼皇嫂,眼晴突然一亮:立皇子,立皇子………,他在嘀咕著。崇政殿!肅殺的氣氛令人窒息!!兩派人員,截然分坐兩旁,劍拔弩張的氣勢一觸即發!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豪格等親王們坐在上首。兩黃旗大臣鰲拜厲聲首發宏論:先帝有子,皇子繼位,天經地義!多爾袞聽了十分不滿,怒斥:諸王尚末發言,大臣有什麼說話資格?退下!!鰲拜心中十分不快。濟爾哈朗道:先帝有那麼多的皇子,到底立哪一位呢?阿濟格即刻站立直言:皇上本一國之君,必文武雙全,謀略蓋世者承當。當潮惟有多爾袞能相當擔任。多鐸立即附和:所言極是,睿親王多爾袞文有韜略,武能率兵征戰,立睿親王為君,是大清國之福。本是同根生,兄弟當然支援多爾袞為君哦。這時索尼再也忍不住了,立時反對:兩黃旗堅決不同意!有皇長子在,又怎麼能由睿親王繼位?鰲拜厲聲吼道:立皇子!我們這些人,吃的是先皇的飯,穿的是先皇的衣,先帝的養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一死,跟隨先帝。此時,宮外的兩黃旗人馬嘈雜聲也大起來,看這情形,若答應自己的兄弟與兩白旗大臣請求繼承皇位,勢必引發兵變,看來,只有先退,才能立起形象,想到這,多爾袞緩緩起身,直視眾人:我們本是兄弟,一族同胞,怎麼能自相殘殺呢?辦法總會有的,先帝屍骨末寒我們卻要血流大殿,對得起先帝在天之靈嗎?不錯,立皇子,但既然立皇長子豪格有人反對,我們不能再議別人嗎?一翻有情有理的話果然將眾人鎮住了。代善,阿濟格見狀,也相繼離去。大殿中,只剩下兩黃旗大臣和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三位親王。皇位啊,皇位!!多爾袞想,那是自己一直覬覦的目標,偏偏父皇努爾哈赤在活著.時沒有明示,被皇兄奪了去,而今皇兄仙逝,正是奪回來的天賜良機,可是偏偏又遇上勢力強於自己的豪格。這時,殿外的兩黃旗臣子們一齊高聲呼喊:立皇子!立皇子!!殿外的太陽正白花花地射下刺目的光亮,多爾袞知道,在這樣的烈日照射下,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必須找出一個方案,一個令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他踱步至殿門口,斜目,突然,大殿平臺的拐角處,一陣風起,颳起一朵自色的花兒,不用說,那是剛才莊妃娘娘失落於此的。差點忘了,多爾袞自責,真的是利慾薰心了嗎?何不讓莊妃的兒子福臨即位呢?他才六歲,對什麼還不明白,當他,由我輔政,不,再拉一個敦王之子的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就是這樣,大權還不是掌握在我手中,同時,還有機會出入宮室,和寡嫂莊妃娘娘親近親近,說不定莊妃對自己有情有義呢?於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形成了………。

  • 8 # 雍親王府

    多爾袞放棄稱帝,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實力上,多爾袞並不佔據絕對的優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隨即在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皇位爭奪。

    此時的多爾袞三兄弟,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坐擁兩白旗的勢力,豪格也是不甘示弱,除了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之外,還有皇太極生前親領的兩黃旗支援,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

    而此時,另外兩個掌握八旗勢力的親王,即掌握兩紅旗勢力的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勢力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不約而同的站在了豪格一方,決定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登基皇位,並不主張立多爾袞。

    所以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實際上是處於實力上的劣勢,畢竟是他們兩個白旗要與其他六個旗對抗,已然是沒有取勝的把握。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皇太極親兵的兩黃旗,特別是其中的索尼、鰲拜、圖賴等高階將領,已經率領兩黃旗的人包圍了崇政殿,如果真的多爾袞敢貿然稱帝的,必然會讓大清的朝堂之上陷入刀光劍影之中。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多爾袞在皇位競爭中逐步處於下風,並且最終放棄稱帝的打算,歸根結底還是實力上面的原因,畢竟多爾袞的支援力量在八旗之中處於劣勢。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擁立順治皇帝福臨登基,並不是多爾袞首先提出的,提出這一方案的人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豪格與多爾袞爭得不可開交,再僵持下去很有可能引發兩黃旗與兩白旗火併,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豪格和多爾袞都不能繼位皇帝,從皇太極的兒子中另選一人繼承皇位。順治皇帝福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由濟爾哈朗提名,並且得到了代善、多爾袞等人同意,最終成為了皇太極的繼任者,成為了大清王朝的皇帝。

    也正是因為濟爾哈朗的這份擁立之功,在加上在皇太極時期“四大親王”的排列次序上,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地位是要高過多爾袞,僅次於禮親王代善,排在百官的第二位,因而也被任命為第一輔政王,多爾袞為第二輔政王。

    從這個角度來看,順治皇帝福臨能夠出人意料的登基為大清王朝的皇帝,首功之臣便是鄭親王濟爾哈朗,而不是多爾袞。

    至於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史學界依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作為“清宮八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謎”,影響極為深遠,到現在也是史學界一直以來爭論的焦點所在。

    抗清義士張煌言在《蒼水詩集》就曾作詩記載“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但是張煌言的身份太過於敏感,不免有著故意詆譭、抹黑大清王朝的嫌疑,為的是激起更多人對於滿清政權的反抗情緒。就如同民間廣為流傳的乾隆皇帝是海寧陳家的兒子,是漢族人的血脈,也是為了用思想和輿論的力量,對抗滿清統治。

    另一項關於太后下嫁的佐證便是,順治皇帝冊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實際上也是用這樣的方式給多爾袞一個恰當的名分,以更好的處理兩人的關係,甚至在多爾袞死後還將其封為了成宗義皇帝,這些都是孝莊曾經下嫁給了多爾袞的重要證據。

    清朝從入關之後開始,逐步接受了明朝的思想,也接受了明朝的法律制度,甚至對於迎娶兄嫂或者弟媳的行為,其處罰的程度和力度較之於明朝是更加的嚴厲與殘酷,而這也就於滿清政治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的多爾袞迎娶孝莊太后的行為背道而馳了。

    所以,至於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依然是一個謎,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順治皇帝的登基,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與否並沒有直接的原因,多爾袞也更不會因為只愛美人,而放棄了江山。

  • 9 # 秋媚讀史

    多爾袞也想要皇位,可形勢不允許,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現的權利真空,大家都想躍躍欲試

    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儲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國政。等到皇太極去世,維持滿清統一的紐帶突然中斷,權利出現真空,統治集團需要尋找新的代理人。

    議定新君時,豪格與多爾袞都是熱門人選,雙方各有優勢。

    按照推舉制的原則,就能力、威望、實力與地位等因素而言,多爾袞應該當仁不讓。

    可此時的情形,已經與皇太極上位時大不一樣,如今的大清不是當年的後金。在思想觀念、組織結構、決策與執行上,大清已經明顯漢化。為此,兩黃旗的大臣堅決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為新君。

    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又兼具皇長子身份,使得他具備其他宗室所沒有的優勢。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爾袞必須顧及的力量。

    還有一個對多爾袞不利的因素:兩黃旗的將士與多爾袞兩白旗之間曾有過裂痕,兩黃旗八大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具體的勢力對比

    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有兩位重臣支援多爾袞;

    豪格雖有身份優勢,卻只有七個牛錄是其嫡系部隊,加上擁戴皇子的兩黃旗八大臣,主力部隊還是不足兩個完整的旗;

    手握兩紅旗的代善,態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願得罪人;

    鑲藍旗的濟爾哈朗,牆頭草,一面表示支援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種實力對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勢嚴峻,都會產生投鼠忌器的心裡。多爾袞如果強行上位,一定會遭到強勁反彈,到時大清就會四分五裂。權衡利弊,多爾袞不敢冒險,轉而尋求與兩黃旗的合作。

    無可奈何的妥協

    皇太極去世後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舉會議上,索尼與鰲拜首先提出,應該立皇子。多爾袞怒斥他們沒資格說話,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阿濟格與多鐸提議,應該由多爾袞沿襲大統。多爾袞沉默,沒有表態。

    多鐸又說:“如果多爾袞不願意,就立我為皇帝,因為多鐸的名字出現在太祖遺詔裡。”

    多爾袞立刻反駁:“太祖遺詔裡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爾袞的高明之處在於反駁多鐸時,也將豪格排除在外。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讓代善當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那肯定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長子,應該繼位。”代善這個表態很厲害,在不經意間“將軍”多爾袞。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難堪重任。”說完,便轉身離開會場,“定策之議,未即歸一”。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開始躁動。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已經老了,早就不太過問國事了,現在哪還有精力管這事?”隨即起身離開,阿濟格見多爾袞繼位無望,也跟著離開了。

    留在會場的多鐸不表態,濟爾哈朗也一言不發。多爾袞當機立斷表態:“大家說得很有道理,我也贊成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主動退出,就應該立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大,等他成年後再歸政。”

    多爾袞的提議,滿足了多數人的意願,立即獲得透過。

    孝莊在這個過程中有所行動,卻起不到決定作用。至於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據。多爾袞放棄皇位,順治繼位,從根本上說,是滿清旗主王爺勢均力敵的產物。

  • 10 # 葛大小姐

    多爾袞為何要放棄皇位,扶持福臨當皇帝,真的是因為孝莊下嫁嗎?

    崇德八年,52歲的皇太極突然暴斃,毫無徵兆,清廷陷入一片混論之中,圍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奪。

    多爾袞對豪格!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多爾袞根本沒有資格入圍,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皇太極死的太突然,沒來得及確立繼承人,雖然他一直想打破可汗選定的傳統作法——貴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侄子都可以擔任可汗),把汗位傳給嫡長子豪格,但是嫡長子繼承製沒有確立,所以,貴族共和制還是被大家認可的。

    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在兩個旗主弟弟的支援下,對汗位志在必得,而皇長子豪格戰功卓著,得到了皇太極二哥代善和兩黃旗大臣的擁戴,實力雄厚。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王公大臣們為爭奪汗位吵的面紅耳赤,崇政殿外,各旗士兵刀劍出鞘,將大殿圍得水洩不通,一場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面對大清分崩離析的危險,鄭親王濟爾哈朗提議,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大業,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這個提議既讓兩黃旗滿意,也讓多爾袞大權在握,皆大歡喜,最終6歲的順治順利登上皇位,即順治帝,福臨的母親即孝莊文皇后。

    問題來了,多爾袞放棄皇位,並不是他沒有實力爭奪,他的突然退出,引出了一個清朝謎案,多爾袞是因為孝莊下嫁而放棄皇位的嗎?

    其實,孝莊有沒有嫁給多爾袞都是一個問題?

    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成為莊妃,兒子福臨登基後,她被尊為皇太后,孫子康熙繼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后,這個女人機智過人,擅長謀略,頗具才幹,她兩次拒絕垂簾聽政,一生輔佐兩代帝王,成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隨著6歲兒子福臨的登基,同時被推上歷史舞臺的,還有他的生母——孝莊太后。

    多爾袞率軍入關,佔領北京,入主中原,平定天下,總攬朝政,位極人臣。此時,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訊息,成為天下最大的緋聞,那麼,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呢?專家們對這件事分歧明顯。

    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人依據如下:

    1、這是滿人的風俗。男人死後,妻子嫁給兄弟,甚至是子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滿人入關前,生活環境惡劣,一個家庭沒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無法生存,作為遊牧民族,天天為生計奔波,哪有功夫學習儒家思想,認為女人守節簡直是“資源浪費”,生存和繁衍才是正理,兄死娶嫂是很流行的風俗,完全沒有中原的貞節觀念,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人搶走幾個月後,又被搶回來,照樣當皇后;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海蘭珠就是再嫁之婦,但並沒有人覺得她嫁過人而看不起她。

    31歲的孝莊年輕寡居,嫁給32歲的小叔子,完全符合滿洲風俗。

    2、福臨6歲繼位,孝莊帶著兒子孤兒寡母,政治上安全依靠多爾袞,一個年輕的寡婦,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委身於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爾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清宮檔案中,出現了“皇父攝政王”字樣,由此可以判斷出來,孝莊只有下嫁了,多爾袞才會被稱之為“皇父”。

    4、順治的瘋狂報復行為,順治在漢人老師的教導下,開始覺得母親和叔叔之間的關係不符合君臣之禮,多爾袞剛死兩個月,順治就開始清算,定了多爾袞十大罪狀,並且挖墳、掘墓、鞭屍、砍腦袋,如此仇恨多爾袞,定是與逼迫孝莊下嫁有關。

    5、支援下嫁的專家認為,明朝遺臣張煌言詩中所說“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是描寫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隆重婚禮,也成了太后下嫁的最直接證據。

    而持反對觀點的專家則認為:

    1、張煌言為南明將領,率兵抗清數十餘年,且生活於南方,這種事多半是道聽途說,更多的是造謠汙衊,不足為信。

    2、多爾袞之所以同意立福臨為帝,更多的考慮是立一個年幼的皇子為君,更加容易操控,而且生母的身份一定要尊貴才能服眾,孝莊出身於蒙古族,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中,唯一具有蒙古血統的,福臨稱帝對於籠絡漠南蒙古非常有利,而且福臨作為皇太極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算是嫡子,所以,福臨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

    3、皇父這一稱呼在古代並不一定非得是父親,孟心史所言“皇父之稱,猶之尚父仲父,純為報功,不關瀆倫。”,所謂,皇父,是天下君父之意,滿文件案顯示,子侄、大臣皆有稱呼皇帝為皇父的例子,順治尊稱多爾袞為皇父更多的是因為多爾袞居功至偉,多爾袞授意順治尊自己為皇父,是為了樹立個人的絕對權威,側面顯示了多爾袞視順治帝位兒皇帝。

    4、多爾袞的夫人元妃去世,命令朝鮮進香,多爾袞的心腹、全權負責朝鮮事物的鄭命壽直言“在皇帝如母,差遣進香陳慰雲,則使名即同皇太后及皇后之喪。”,從中可以看出,孝莊非但沒有嫁給多爾袞,相反,多爾袞透過抬高自己妻子的地位來壓制孝莊。

    雙方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很難推翻對方,對入關多年的清廷來說,逐漸接受儒家思想,如果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宮廷史書也不會記載,況且,順治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之下,消滅多爾袞肉體的同時,一定會修改史書,打壓多爾袞的功績。

    我們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但二者之間有私情的可能性卻是極大的。這一點,從孝莊死後的遺詔中可以看出端倪。

    孝莊的內心包裹的嚴嚴實實,不讓任何人窺探到她的秘密,直到臨終前,她才不得不對自己的歸屬做了交代。

    據“太皇太后遺詔”記載,孝莊彌留之際,交代孫子康熙,皇太極陵墓安寢很久了,不要因為我而輕易啟動陵墓,我捨不得你們父子倆,就把我安葬在你父親順治的孝陵附近吧。

    古人講究夫妻合葬,皇帝、皇后同陵同穴,然而孝莊“捨不得兒孫”的理由拒絕與皇太極合葬太過於牽強,我們知道,順治與孝莊關係不睦是不爭的事實,怎麼希望埋葬在順治墓地附近呢。

    康熙對孝莊至孝,不敢違逆孝莊遺詔,但是,這樣的遺詔卻讓他非常為難,如果遵詔行事,違背祖制,如遵祖制,又違背孝莊遺詔,左右為難之家就一拖再拖,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去世,孝莊也沒有安葬,雍正繼位後三年,才匆忙將孝莊葬在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莊遺詔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她可能無臉面對皇太極才不得不做此決定。

    多爾袞死了,孝莊也入土為安了,但是,幾百年來,圍繞二人的傳聞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 11 # 蔣南強讀歷史

    一、松錦大戰多爾袞和孝莊太后雙星閃耀互相建立了仰慕之情和政治合作的基礎

    多爾袞和孝莊太后的相知相識到合作,並不是在皇太極去世時突然發生的,在松錦大戰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均立下奇功,為清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兩人互相欣賞各自的才能,這是政治合作的基礎和必要的條件。

    1、多爾袞(30歲)率先發動松錦大戰立奇功

    松錦之戰是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間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松錦大戰,這一場讓明朝最終滅亡的關鍵戰鬥,到底是誰發動的呢?答案就是多爾袞率先發動的。

    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多爾袞發動的這場松錦大戰,成功地奠定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2、孝莊太后(29歲)勸降洪承疇成功

    1642年松錦之戰戰敗後,洪承疇兵敗被俘之後,身陷囹圄,在盛京的監獄裡仍拒不投降,視死如歸,英勇無比。皇太極愛才,敬他是條漢子,而且清醒地認識到他若投降,對滿清打敗大明與李闖、入主中原、統一天下必定大為有用;但又恨他固執,不願合作,無計可施,真是殺也殺不得,留也留不得。

    孝莊妃毛遂自薦,說讓她試一試,便獨自去了關洪承疇的牢房,“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果然說服了他,讓洪承疇激發出“人生如此美好,我要活下去”的心聲。最終乖乖地向滿清投降了,並完全聽命,任其差遣,此後為締造清朝建立了莫大功勞。

    二、孝莊太后背後有姑姑孝端文皇后以及強大的蒙古科爾沁部的支援

    有清一代或者說從後金開始,就有一項可稱為國策的政策,便是滿蒙聯姻。滿蒙聯姻是清朝重要的邊疆政策,貫穿於清王朝的發展始終,清入關前就形成定製。此公主府展出檔案表明,自努爾哈赤時代至清末,滿蒙通婚達595次,其中以指婚形式將皇帝女兒(公主)遣嫁蒙古達432人。

    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的滿蒙聯姻,拉攏了蒙古勢力,為努爾哈赤對抗明朝掃清了背後的障礙。在皇太極時代,更是得到發揚光大。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後金時代,在滿蒙聯姻的鼓樂奏鳴聲中,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莽古斯的女兒十五歲的哲哲(孝端文皇后)遠嫁二十二歲的皇太極為妻;隨後,莽古斯之子宰桑的女兒布木布泰(孝莊太后)和海蘭珠(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1609年-1641年)先後步入清宮,都嫁給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成為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孝端文皇后是清代首位生前由丈夫親自冊立的皇后,首位母后皇太后,同時也是首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在皇太極統治的17年間,孝端文皇后主持內宮事務,很使皇太極滿意。每遇蒙古諸部遠道來京朝賀,或送女來嫁,或尚公主,均由孝端文皇后率眾妃舉行盛大宴會,親自迎送。由於孝端文皇后的崇高地位,其親族亦受禮遇。她的母親科爾沁大妃屢次來朝,皇太極均以盛大禮節迎送,宴賞優厚。

    孝端文皇后無子生有三女;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皇八子幼殤(僅一歲);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

    所以,皇九子福臨是唯一不二的必然選擇。這樣可以獲得皇太后和蒙古族的支援。

    上圖是“康熙北巡會親圖”區域性。康熙四十六年,公主出嫁後10年,康熙皇帝北巡塞外各部,眾多皇子隨行。這次父女、兄妹、姐弟相聚,雖受到一定的君臣禮儀限制,但其深厚的骨肉親情,令人感動。這幅油畫長卷,借鑑了當時宮廷畫家的寫實風格,依歷史記載,再現了康熙皇帝在蒙德爾濟部駐蹕營地前,接受公主、額駙和外孫等迎接的場景。此圖存於呼和浩特市目前國內儲存最精美的一座清代公主府第的公主府。

    三、豪格殺妻的行為肯定讓孝莊太后寒心,雙方聯手可能性就是零

    當出現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的狀態時,孝莊太后肯定不會去找豪格商量對策,因為當年豪格為了取悅皇太極殺掉自己的妻子哈達納喇氏。

    豪格的丈母孃是皇太極的姐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女兒莽古濟,與皇太極關係非常緊張,甚至多次爭吵。而皇太極作為一國君主,顯然不允許有人挑戰他的權威。豪格自然受到一點影響。豪格害怕自己失去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於是在一個毫無徵兆的夜晚,豪格殺死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哈達納喇氏。隨後訊息傳到內宮,皇太極看出了豪格的膽量,就將正藍旗交到他手中。但皇太極認為豪格行事莽撞,沒有立為儲君。

    還有豪格本身就是皇長子,孝莊太后也無法開口。所以,孝莊太后和豪格聯手是不可能的。

    四、這就是多爾袞在心愛的女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的表現

    我們來講講多爾袞是因為孝莊下嫁而選擇了福臨的可能性。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當然這樣的事情也不會記錄。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男人都是女人生活來源的主要供給者,女人必須得到男人的照顧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男人只有讓女人覺得自己能給她們生活上的保障,才可能獲得女人的青睞和信任。如果女人可以選擇,她們當然會選擇地位更高、能力更強的男人,因為這樣的男人會給她們更大的生活保障。

    皇太極的突然去世,孝端文皇后為代表的後宮團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她們不會選擇殺妻的豪格,肯定會支援孝莊選擇多爾袞,這樣大家都會感到安全。

    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普遍實行“收繼婚”制,其婚姻形式主要是弟死兄娶弟媳、兄死弟娶寡嫂、父死子娶庶母、叔死侄娶嬸母等。在一夫多妻的時代,男人的地位越髙,選擇他們的女人就越多,他們可以獲得的生殖利益就越大。為了追求更大的生殖利益,男人必須在女人面前極力表現自己的強大與尊榮,以博得女人的好感。女人的擇偶標準決定了男人之間始終存在著殘酷的競爭,男人若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向女人證明自己是有能力。

    這使得多爾袞必須展示自己強大的實力,你看,我一言九鼎,我推薦哪位皇子繼承皇位就一定能當上。所以,當孝莊下嫁的虛幻景象到來時,多爾袞的雄性荷爾蒙會爆發,一定會全力以赴。

    五、皇太極去世后皇位繼承的形勢和選擇的結果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所以眾宗室旗主大加爭奪皇位。作為皇長子的愛新覺羅·豪格成為眾人擁立的物件。豪格爭奪皇位的主要競爭者就是多爾袞。當時的多爾袞由於功勞太大,支持者又多,勢力也大,成為了豪格的最大的對手。

    在皇太極去世的第六天,所有的王宮大臣在崇政殿開會決定皇帝人選。愛新覺羅·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支援,而多爾袞主要是由正白和鑲白旗支援,當時會議處於白熱化,誰都不肯讓步,後來多爾袞思量再三,如果自己執意當皇帝,肯定會引起八旗的內部戰爭,如果讓豪格當皇帝,自己肯定不會有好下場,所以他選擇了一箇中間的方案,讓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當皇帝,而且福臨還是豪格的親弟弟,愛新覺羅·豪格也不會反對。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就這樣豪格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寶貴機會。

    這樣福臨就恰如其名,順利的當上皇帝,而他這個皇帝之位,既是多爾袞面對皇位競爭對手皇長子壓力的最佳選擇,其實也是八旗各派互相爭鬥斡旋的產物。

    附:皇太極的十一位皇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1609—1647),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肅武親王。

    皇二子:愛新覺羅·洛格(1611—1621),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幼殤。

    皇三子:愛新覺羅·洛博會(1611—1617),生母元妃鈕祜祿氏,幼殤。

    皇四子:愛新覺羅·葉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顏扎氏,輔國公。

    皇五子:愛新覺羅·碩塞(1629—1654),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承澤裕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鎮國愨厚公。

    皇七子:愛新覺羅·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輔國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幼殤。(海蘭珠)

    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生母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愛新覺羅·韜塞(1639—1695) ,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1642—1656),生母懿靖大貴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襄昭親王。

  • 12 # 莫山主說青史

    完全是胡扯。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因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奪取皇位的正統性,而孝莊下嫁只是一則傳說,沒有實證,至今仍有爭議。然無論如何,多爾袞放棄皇位和孝莊沒有多大關係,主要是為了朝廷勢力的均衡。

    多爾袞已無繼承資格。

    多爾袞(1611-1650),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極死後,六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輔政,繼而稱攝政王,實際上享有皇帝的權威。少年時期多爾袞已經嶄露頭角,並且有記載稱努爾哈赤曾屬意於多爾袞繼承汗位,無論事實如何,努爾哈赤對多爾袞的器重是有目共睹。

    多爾袞十七歲就立了大功,天聰二年(1628),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多羅特部,取得大捷,多爾袞立首功,被封為墨爾根戴青,意思是聰明王,可見他足智多謀。之後多爾袞逐漸躍居後金軍主要統帥之列。縱觀多爾袞的才幹,絲毫不遜於皇太極,之所以未能繼承汗位,既有複雜的政治鬥爭,更有天命難違。

    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之前,地位已經在諸王之上了。正當清軍對明朝作戰屢屢得勝,即將奪得全國政權的節骨眼上,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驟然暴斃,皇位空懸,給了多爾袞一個好機會。當時有力量爭奪皇位的,就是多爾袞和長子豪格,曾經皇太極手握的正黃、鑲黃兩旗自然是擁立他的子嗣豪格繼位,多爾袞和多鐸統領的兩白旗,則支援多爾袞。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後,就立即歸還政權。並且形成了皇子繼承製度。

    關於孝莊下嫁一說,在很早一輩的大家孟森先生的《太后下嫁考實》中就已經對下嫁說的各種證據進行一一駁斥。

    孟森認為太后下嫁說的造謠者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因此對清朝懷有深深的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嫌疑。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不過是寓意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或“尚父”,不可以今人之意揣測。並且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昭陵已經葬有孝端皇后,皇后不合夫君合葬也是不缺乏案例的。

    但是此後胡適也對此進行了質疑,認為孟森還是沒有完成“釋皇父之稱的理由”。

  • 13 # 花木童說史

    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形式所迫。而扶持扶持福臨當皇帝,肯定跟孝莊下嫁沒有關係,頂多二人合謀促成了福臨繼位。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由於生前未下旨立儲,所以各旗主為了擁立誰繼位爭得不可開交。

    當時有兩大勢力,一方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一方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二人都久經沙場,戰功卓著。

    豪格的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藍旗外,還有他父親掌握的兩黃旗,以及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而且皇太極的二哥,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皇長子,理應繼承大統,所以他堅決支援豪哥。

    而多爾袞這邊實力也非常強大,他本身是豪格的叔叔,身份地位高。他身後除了兩白旗支援,還有手握重兵的兩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做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援他。

    雙方實力不相上下,互不相讓。爭鬥充滿了火藥味,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趨勢。朝中大臣們也憂心忡忡,怕事態惡化,發生兵變。

    正當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皇太極手下的兩黃旗重臣以死相要挾:“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比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多爾袞對豪格本來就無必勝把握,而當前又出現這種狀況,多爾袞也害怕朝廷內亂,傷及大清根本,無奈只得妥協,接受了由皇太極兒子繼位的方案。

    這個方案讓大清的第三股勢力看到了希望,那就是統治後宮的博爾濟吉特氏女人們。由於孝端皇后沒有子嗣,為了她們蒙古族的利益,她力推她妹妹孝莊的兒子福臨繼位。

    而福臨繼位的唯一障礙就是豪格,於是孝莊暗中拉攏多爾袞,並以福臨年幼,由多爾袞攝政為誘惑。二人一拍即合,於是爭奪皇位的天平倒向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

    1643年,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輔政,年號順治。

  • 14 # 侯叔說歷史

    1643年,皇太極駕崩,年僅6歲的幼童福臨成為大清王朝第三任統治者。福臨的意外繼位令許多人感到驚異,特別是在豪格已經退出競爭的前提下,最有希望競爭帝位的多爾袞為何甘願放棄帝位競爭,而改為支援輔助福臨呢?其行事難免讓人懷疑,甚至臆想他與孝莊之間某種關係。又或者,冥冥之中,是否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在幫助福臨,擊敗兩個強大的對手,而一舉獲得帝位呢?當時最有實力和希望奪得帝位的主要有兩個人,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年34歲,雖是繼妃所生,但能征善戰,戰功赫赫,是四大貝勒之一,其他皇子均無法與之匹敵。此外,豪格還獲得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援,無論憑血緣,還是靠實力,豪格都是競爭力極強的候選人。睿親王多爾袞,年32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掌有正白旗。他屢立戰功,威望甚高,而且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他是一母同胞。多爾袞也是實力雄厚的皇位競爭者。

      

      因此,決定帝位繼承者的崇政殿會議上,豪格和多爾袞成了最主要的競爭者。會議上,諸王中代善年長,他首先提出欲立豪格,因其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濟爾哈朗馬上附議。一時之間,支援豪格的一派佔了上風,豪格呼聲甚高,似乎帝位已經唾手可得。

      然而,洋洋自得的豪格本人的發言卻壞了事,他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豪格自認為有兩黃旗支援,有代善的提議,濟爾哈朗的附議,加之自己身為皇太極之長子,軍功赫赫,繼承帝位已經不成問題,似乎應該是效法古代帝王登基之前“三辭三勸”的時候了,於是,他為自己選擇了一種體面的接受帝位的方式,故作謙遜,退場而去。

      豪格提出辭退後,原本就扮演中間角色的代善和濟爾哈朗,也不好再支援豪格,於是在多鐸等人的堅決反對中,豪格繼位的動議被徹底推翻。諸王把目光轉向下一位候選人,豫郡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竭力主張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有些猶豫,因為他深知,自己與豪格相差無幾,而代善與濟爾哈朗顯然也不支援他。兩黃旗大臣又堅決要求立皇太極之子為帝,否則寧死從帝於地下,雙方陷入僵局。

      禮親王代善見勢不妙,以年老為藉口退出會場,武英郡王阿濟格也隨之離席而去。多爾袞看出獲取帝位的希望渺茫,於是隨機應變,為自己撈取最後的政治資本,他提出,“既然豪格退出,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九子,而年歲幼稚”,自己與濟爾哈朗左右輔佐。

      這樣一來,多爾袞一方面以豪格的謙詞為藉口,不動聲色地否定豪格,解決掉自己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則在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願望的同時,又可以成為擁立新帝的功臣,並以輔政身份獨攬大權,成為實際的帝王。於是,年僅6歲的福臨,成為大清王朝的第三代帝王。

      關於繼統問題,努爾哈赤在世時曾令八旗主共同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正是遵照此遺訓。皇太極繼位後,奪取和削弱其他三大貝勒的權威,將八旗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並設立六部和三院,對旗主權力加以控制,使得滿族的封建化走向新程序。而到了皇太極崩逝,選擇新的皇位繼承人實際上考驗的是滿族貴族對封建化的認識。大部分貴族能夠認同年幼的福臨為帝,關鍵原因是他們已經認同了父死子繼家天下的思想和制度。因此,與其說福臨的繼位有天助,不如說皇太極多年苦心經營的封建化程序幫了大忙。

      

      當然,除了封建制度的制約力量外,崇政殿上豪格的意外請辭,多爾袞的深謀遠慮,推波助瀾,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福臨繼位之所以能夠在多爾袞的推波助瀾下順利進行,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滿族貴族認同選擇皇太極之子執政,至於至高無上的皇權究竟花落誰家,帝位繼承者是豪格還是福臨則稍顯得次要了。

    有人認為“太后下嫁”不是真的,因為正史裡面並沒有記載過這件事,所以這裡就不做過多解釋了。

  • 15 # 逝去即歷史

    2、多爾袞放棄皇位的原因是,爭不過。

    清軍入關以前,皇位的繼承一看資格二看實力,只有資格沒有實力或是隻有實力沒有資格都是沒有辦法繼承皇位的。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是這樣,皇太極繼承了皇位,皇太極死後,由於也沒有傳位詔書,所以也要看這兩樣,當時有資格和實力繼承皇位的人有代善、豪格、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因為代善退出,多鐸、阿濟格、多爾袞三兄弟支援多爾袞繼承,所以最後皇位爭奪在豪格和多爾袞之間展開。

    因為兩黃旗大臣索尼等人明確指出要支援皇子繼位,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所以理所當然的站在豪格一邊,正藍旗當時是和兩黃旗一起的。兩紅旗是代善掌管,鑲藍旗是濟爾哈朗掌管、這三個旗態度並不明確,處於觀望狀態。兩白旗是多爾袞三兄弟掌管。

    當時,在激烈討論,陷入僵局的時候,豪格用了一招“以退為進”宣稱退出爭奪,用來激兩黃旗動手。結果千鈞一髮之際,為了避免內訌,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六歲幼子福臨登基,多爾袞、濟爾哈朗兩王攝政的想法。即滿足了兩黃旗正藍旗的要求,同時爭取了鑲藍旗濟爾哈朗的支援。

    最終福臨繼承皇位,是為順治帝,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孝莊太后下嫁的故事是清軍入關後,多爾袞逐漸清除異己,權勢達到巔峰的時候,為了保住順治和孝莊孤兒寡母的性命和皇位,孝莊太后的權宜之計。

    但是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證據和記錄支援,成為清朝歷史上的一個謎案。

    所以多爾袞放棄皇位,扶持福臨登基,是因為孝莊下嫁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 16 # 是阿維啊

    多爾袞在天聰九年的時候立下過一個特殊的功勞玩,那就是將傳國玉璽給找到了並且獻給了皇太極。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朝開始一直傳到了元朝。

    之後,皇太極就被擁立成帝,而多爾袞也就被推上了大清建立時的風口浪尖之上。

    崇德八年,皇太極駕崩,但是這個時候他並沒有立太子,所以傳位給誰也是不可預知的。而這個時候,偏偏鑲紅旗和正紅旗兩旗都已經被削弱,代善也不問政事,但是對於皇長子豪格,他們還是支援的,再加上豪格後面還有著正藍旗,於是實力足夠,三旗擁立,他也就加入了這次奪位之爭中。

    與之爭奪皇位的還有多爾袞,多爾袞後面站著鑲白旗和正白旗,而且正紅旗,正藍旗,正黃旗中也有人暗中支援。還有一人對爭奪十分重要,那就是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他倒是可以左右這杆天平。

    最後在自己的勢力還不足以抵抗其他六旗的情況下,而且還有著皇太極的親信大臣的阻力,多爾袞自立的條件算是達不成了,於是他就選擇了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自己和濟爾哈朗做了輔政大臣。

    多爾袞的這一行為實際上和他自己還是實力不足有著很大關係,不過,做輔政大臣後來反而成就了他的位置的穩固。

  • 17 # 西府趙王爺

    顯然不是的!

    多爾袞和孝莊之間的愛恨情仇野史上那是一大堆!

    不過那畢竟是野史,不足為據!而且野史中孝莊下嫁這些事兒也是順治登基後,多爾袞當了攝政王,大權在握,搞出這麼一檔子事兒。

    跟之前的皇位之爭關係不大!

    其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形勢所迫!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是想玩兒兄終弟及這一出!

    但是呢,情況不允許,因為他有個強大的對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

    論資歷,他是皇太極長子,親王爵位,軍功赫赫。

    論實力,他是正藍旗主,不比多爾袞的正白旗差多少,而且其背後的各方支援勢力,也不比多爾袞差。

    眾所周知 ,清朝搞的是八旗制度,軍力都在八旗貴族手裡。

    豪格握有正藍旗不必說,同時面對多爾袞,他還有著兩黃旗的支援。兩黃旗由於是皇太極所屬,一直在八旗中地位尊崇。這一次他們也是希望由皇太極的子嗣繼位,繼續保持其優勢地位。

    這樣一來,豪格便有三旗在手,同時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也在暗地裡支援豪格,這就相當於半個清朝的力量。

    而多爾袞呢?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鐸的鑲白旗;最後的兩紅旗在大阿哥代善手裡,此人暫時是保持中立態度。

    所以局面對於多爾袞並不佔優,如果打起來,局面會很被動。

    所以這時候的多爾袞,以退為進,推出了皇九子福臨,讓他來繼承皇位,同時以福臨年幼為由,推舉濟爾哈朗與自己一同輔助政。

    這招不可謂不妙,福臨因為同是皇太極之子,他的出現,讓兩黃旗直接沒有了支援豪格的理由。而濟爾哈朗北推上了輔政的位置也不好明確的支援豪格。

    如此一來,多爾袞反而佔據上風!

    況且清朝畢竟出於上升期,不適合搞內訌,大家還是希望和平收場,豪格自然也沒了話說。

    於是這就成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當然,大家疑惑的是皇太極那麼多兒子不選,多爾袞為何要選了皇九子。

    是因為對莊妃的特殊感情嗎?我不否認這個說法,但是主要原因不在這兒。

    主要是福臨的一個身份問題!

    福臨他媽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其乃是來自蒙古科爾沁部落。當時科爾沁部落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後宮五大福晉有三位都是來自科爾沁部落。分別是中宮皇后哲哲、東宮宸妃海蘭珠、以及次西宮莊妃布木布泰,前面兩位分別是她的姑姑和姐姐,她們幾乎壟斷後宮的勢力。

    子憑母貴,在皇太極的這些兒子裡面,出去早夭的,地位最高的就是福臨了,差不多算是嫡子了。至於豪格,他母親只是個繼妃,而且後來還被皇太極給休了。所以他的身份不咋樣。若不是軍功撐著,他連叫板的機會都沒有。

    還好清朝不搞嫡長子繼承製,不然豪格根本就沒機會。

    但是即使不看這出身,那也得看其背後的科爾沁部落啊,推選了福臨就相當於得到了科爾沁部落的絕對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福臨當時年幼,易於掌控啊!

    這才是多爾袞選擇福臨的最根本原因!

  • 18 # 歷史課課代表

    其實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就已經對皇位有了一定的興趣,只不過皇太極的至尊地位不可撼動,所以多爾袞只能在皇太極離世後有所行動。不曾想皇太極在五十二歲時突然暴斃身亡,這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是莫大的打擊,但是對於多爾袞來說,卻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在皇太極離世後,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其實應該是長子豪格,但是由於多爾袞的勢力比較強大,所以他也有資格來爭奪帝位。

    但是這段歷史的結局卻是豪格和多爾袞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多爾袞還扶持年幼的福臨登基,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而選擇讓黃口小兒上位呢,這其中是否和孝莊太后有關?無論是在野史中還是在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關於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情史的演繹,這段撲朔迷離的愛情故事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謎團,如果說多爾袞與孝莊太后沒有私情,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會有扶持福臨登基的舉動,如果說他們有關係,但似乎又沒有真憑實據,所以關於他們二人關係的猜測一直都沒有間斷過。

    在皇太極離世後,多爾袞是可以放手一搏去爭取皇位的,實際上多爾袞原本也是這樣計劃的,可是他的強勁對手豪格並不讓賢,豪格作為嫡長子,他的身份其實更有資格繼承皇位,只不過由於當時的清朝還沒有入關,所有的規矩還沒有制定好,一切都在摸索階段,皇太極生前不僅沒有選擇繼承人,也沒有公開表示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多爾袞才有機會鑽這個空子。當時多爾袞和豪格都有足夠強大的勢力和兵力在後方支援,所以一時間兩方力量僵持不下,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開始有人想要加入到這場政治角逐中,畢竟想要當皇帝的人不在少數,面對越來越混亂的皇位爭奪戰,多爾袞選擇退出,而且還扶持了福臨繼位。

    其實多爾袞這樣做並不是完全出於他和孝莊太后之間的私情,他主要還是為了自己考慮,選擇福臨登基的好處非常多,首先福臨年幼,他登基後朝政會由多爾袞把持,多爾袞確實也達到了這個政治目的,福臨這個皇帝形同虛設,而多爾袞則掌握著實權。其次如果當時多爾袞冒然登基,名不正言不順,有可能招來群臣反對,被人冠以謀逆之罪誅之,多爾袞心裡也沒有100%的勝算,多爾袞自然就失去了掌握朝政的機會,所以當時多爾袞選擇扶持福臨登基完全是出於個人政治目的。

  • 19 # 小哥話軍史

    顯然不是的。我認為多爾袞放棄皇位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名分問題。雖然滿人生長於白山黑水的東北但是從祖先女真人開始就受漢文化的影響努爾哈赤時代政權更是受明朝冊封。雖然他們不排斥“立兄弟”,但是他們也支援“立長子”,種種習性受到漢人“子承父業”的影響。

    二是實力均衡。多爾袞雖然有兩白旗擁護,但是兩黃旗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本來就掌握在豪格手裡的正藍旗堅決支援豪格,代善也表態支援豪格。多爾袞與豪格,顯然不能並存,誰登基,另一方勢力都將被打擊,於是在雙方爭執不下時,達成了一個妥協方式:多爾袞放棄皇位,避免了八旗相爭,但是前提是豪格不能登基。

    三是識時務。皇九子福臨登基後,由多爾袞攝政。當時大清,大順,大西,南明政權林立,為了避免大清內耗,多爾袞放棄皇位更多是政治方面的考量,多爾袞不是一般人做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看重的依舊是清王朝的江山。

    四是沒必要。順治五年,多爾袞晉為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他幾乎已經登上了權利的最高峰,只差一個皇帝的名分了。“順治帝自己也回憶說,”那時墨爾根王攝政,朕只是拱手做點祭祀的事,凡是國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

    五是時機不成熟。多爾袞其實是有稱帝野心的,之所以沒稱帝,主要還是怕遭到其他人的強烈反對,不敢貿然行動。但他的一切行為,都在使自己離皇帝寶座更近一步,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一切還猶未可知。

    六是多爾袞的一生短暫而又輝煌,年僅39歲就死了,多爾袞只有一個親生女兒和一個養子,因為後繼無人,所以也降低了他稱帝的衝動。

  • 20 # 丁強888

    簡單來說,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因為多爾袞沒有辦法當上皇帝。才順勢選擇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扶持福臨當選,自己當攝政王掌握大權的方式,和孝莊沒有關係。

    豪格和多爾袞勢均力敵

    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在52歲時暴斃,當然不是《碧血劍》裡的發現多爾袞和大玉兒偷情被多爾袞殺死的。雖然皇太極生前致力於建立像中原王朝一樣的制度。但是在他死前後金的習慣法還是影響深遠。他又沒有在生前確定繼承人。所以皇太極死後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兩個人:他的長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就互相掐了起來,而且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大清面臨內訌的風險。

    從個人實力上上來說豪格略弱。畢竟豪格只掌握八旗裡面的正藍旗。而多爾袞兄弟掌握勢力強大的正白和鑲白兩旗。而且多爾袞戰功赫赫,威望卓著。

    當然因為皇太極在位時候大力推崇漢文化。在皇太極時期的既得利益群體,大清很多重臣支援子繼父位。比如 皇太極親掌的正黃、鑲黃、鑲藍三旗誓死不同意多爾袞即位,而要求皇太極的兒子即位。

    所以加上支持者之後,豪格的實力相對更強。但當時的情勢已經高度緊張。這時候豪格又出了一個昏招:在別人提議他即位時。他居然效仿中原王朝的太子一樣謙虛一番。說出自己福淺德薄的話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多爾袞抓住了豪格的失誤,擠兌得豪格退出,但是多爾袞也知道,他即位那幫皇太極的死忠顯然也不會同意。所以多爾袞敏感的抓住那些人要求立皇太極之子的要求。提議立6歲的福林。由他和豪格的代表濟爾哈郎輔政。

    當然過程中福臨的母親大玉兒顯然也敏感的看到了機會,把握到了這個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媽都用過哪些好用的紙尿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