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高九勝
戰爭中看勝率。這是一個,不太穩妥的看法。勝率高並不能代表你能消滅敵人。
楚漢相爭時。項羽和劉邦打了十幾年的戰爭。項羽就輸了一次。劉邦就贏了一次。勝率怎麼計算?
越戰的時候。美軍沒有輸掉任何一場戰鬥。但是美國最後輸掉了戰爭。這個勝率要怎麼計算?
戰爭的輸贏計算的唯一方法就是。是否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單純看勝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唐朝為什麼強?首先看唐初的對東突厥之戰。當時唐朝剛剛建立。東突厥的騎兵已經到了長安城下。不得已,李世民跟東突厥結盟。這個橋段和劉邦的白登之圍非常的像。不同的是。漢代找回場子準備的時間,準備了要100年。唐代牛就牛在這兒。李世民把東突厥,當代就滅了。然後開始征服西域。逼得西突厥人最終逃到了土耳其。
在唐朝。我們的北方是沒有敵對國家的。不是安史之亂。相信也依然會再往西亞擴充套件。可惜了。
我們再來看看宋。宋朝呢。是中國歷史上尚武精神開始沒落的朝代。宋的第一個短腿兒呢。就是純步兵,沒有成建制的大規模騎兵。他的對外戰爭了。常常是一個防守者。作為進攻者呢。雖然兵多,裝備好。但是在進攻的時候了。攻擊手段太少。沒法大規模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尤其是在西夏戰場。常常可以把敵人打敗。當敵人開始撤退的時候。宋軍就沒招了。宋一朝。外部的敵人。全是北方遊牧的。不管是弱小的西夏。還是遼,金,元。都沒能滅掉一個。對於北方的外敵。宋朝基本上只能做一個防禦者。宋軍一進攻,就可憐了。
這種戰爭你贏得再多。都是無意義的。你只是純粹的防守。沒辦法大規模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沒有什麼有效的進攻手段。真是一個,軟弱的軍隊。軟弱的朝代。
-
3 # 桃花源裡種桃人
宋之戰爭,多為保國之戰,勝率高一些,外戰則常以慘敗告終。不得不納絹賠銀以求安寧。唐則不然,其時名將倍出李靖,李勣,薛仁貴,蘇定方,為大唐帝國開疆拓土,威鎮諸戎,名標青史。外戰大勝者眾,失利者稀,故四夷賓服。八方來供,終宋一朝,無此勝況。弱宋難比強唐,不問可知。
-
4 # 嘟嘟讀讀
這裡有一個誤解:提問者把每一次戰爭的作用效果都認為一樣。在實際作戰中,決定勝負的戰爭就那麼幾場,打贏了關鍵戰役才是王道。
舉個例子,在唐朝初期,唐朝對突厥的戰爭勝率很低,一方面是因為要和中原群雄爭天下。到了李世民登基後,甚至還和突厥的吉利可汗簽訂了渭水之盟——唐朝的國都旁邊。雖然李世民雄才大略,並且暗中急調12萬大軍包抄突厥後路,在朝中立太子。這些都是拿命去賭,是相當的驚險。但是,後來的軍神李靖一次夜襲,不但打敗了突厥主力,而且還抓住了吉利可汗(突厥的大首領);一下子突厥人群龍無首。雖然戰爭的勝率低於宋朝,但是在關鍵戰役中唐朝打的都是勝仗。這一次勝利,慶功宴上高興的李淵親自彈琴,李世民起舞。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情況是,凌煙閣24功臣,李世民並沒有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套。而是對這些帶兵的將軍給予充分的信任,因為當時還有外敵,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不甘心做一個被威脅的皇帝。所以對內休養生息,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天下人才。對外不斷用兵,安定邊境。所以唐朝的武將人才濟濟,這些武將懂得,小小的失敗不算什麼,大決戰的勝利才重要。
李靖滅突厥,侯君集攻打吐谷渾,文成公主入藏,高句麗之戰;後期武則天的大將軍王孝傑、狄仁傑,唐玄宗時期的高仙芝、封長清等等,在很多關鍵性的戰役中,唐朝都是勝利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高仙芝的戰鬥歷史——那他媽簡直是開掛中的開掛,高仙芝如果沒被奸臣害死,阿拉伯佔領不了中亞。所以才說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不但兵強,軍事人才也是英雄輩出。
這就好比小組淘汰賽,剛開始總是勉強出線,但是在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人家都是第一。當然最後能拿到冠軍。
反過來看宋朝,五代時十國的時候丟失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宋朝失去了一塊戰略要地。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也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被否了!為什麼?因為當時先統一南方,這就是宋朝初期的戰略“先南後北”;統一完南方後,趙匡胤又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他手下有個節度使也上書請求攻打幽雲十六州。當時趙匡胤給趙普說了後,趙普說:我知道是誰想收復幽雲十六州。是曹翰。他確實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曹翰如果死了,誰能守住幽雲十六州?趙匡胤當時沉默不語了。杯酒釋兵權後,宋朝能夠出徵打仗的將軍沒了。後來西夏立國,佔領了河西走廊的養馬之地,導致宋朝缺馬。宋朝的馬幫很賺錢就是這個道理。整個北宋,除了太祖時期,只有一位名將——狄青。
所以,後來的宋軍打仗基本上都是在平原上步兵對騎兵,雖然宋軍發明很多戰爭工具,但是打敗了地方後,自己的兩條腿怎麼也追不上地方的四條腿。加上宋代的軍事制度,當兵的是僱傭兵性質,有一位將軍為了讓士兵上戰場,無奈的請來幾個老千,在軍營裡開賭場。把這群當兵的錢都贏光,然後出來動員大家說:打仗就有錢掙,這才把這群大爺請到了前先上。宋朝在關鍵性戰爭中沒有勝利過;這就好比你去賭錢,你總是贏幾百,卻再一次關鍵戰爭中輸掉了幾千萬。宋朝的戰爭中,宋太宗趙光義想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大敗而歸;到了“檀淵之戰”,寇準騙了皇帝車架到前線,士兵看到御駕親征,士氣大漲,和遼國打了個拉鋸戰,最後結下檀淵之盟——送過每年給遼國30萬兩白銀,絲綢、絹等。後來到了宋仁宗時期,才出了一個真正能打仗的將軍——狄青。可惜後來被重文輕武的朝堂大臣,在歐陽修的帶領下排擠了出去。到了神宗時期,發生了攻打西夏的“西北䘮師”;幾乎把王安石積累的國家財富全賠光了。從此以後,宋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徽欽二宗時期,先是宋徽宗不顧遼國的請和,大臣們的反對,與金國結成海上盟約,滅掉遼國。然後金國人圍困東京,“靖康之變中”宋朝的皇帝沒有一丁點骨氣,一兵一卒都沒動,自己到人家軍營請和,結果被扣留。為了贖回皇帝,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結果東京汴梁被金國攻佔;徽欽二宗以及後宮三千多人,加上文武大臣家眷十萬餘人被押送北上。金國曾經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張邦昌,國號是楚。存在時間很短——因為都不認這個皇帝,加上趙構在應天府(商丘)登基,至此北宋滅亡;南宋開始。北宋亡於無將,不但沒有合格的將軍帶兵,連一丁點的尚武精神血性都沒有。
南宋開始,一大群能打仗的名將脫穎而出。宗澤、岳飛、韓世忠、張先等等;開頭打出了一個大好局面。岳飛朱仙鎮大敗金軍,極大的鼓舞了宋人計程車氣,尤其是宋人不再相信金人不可打敗這個痼疾。可是,此時剛建立的南宋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秦檜,千古第一奸相。把南宋的的名將們透過政治手段整死殆盡,殺了岳飛的兒子岳雲部將張先後,又搞了一個“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把逃到南方的原來北宋遺民全部遣返。至此北方的人對宋朝心灰意冷,這也是為啥後來金國的漢人將軍不認為自己是宋人。到了後期,蒙古的崛起,本來好好的宋金聯盟,可是偏偏金國最後兩個皇帝是豬隊友。為何如此說?當時宋朝的大臣們制定了好幾個策略,聯蒙滅金、聯金抗蒙;而且都傾向於第二種,但是此時金國皇帝彷彿腦袋被門擠了。金哀宗和金末帝,兩代皇帝在對蒙古作戰失利後,天真的認為:自己北邊的損失可以從南宋這裡彌補。他們不理會南宋提出的聯合抗蒙。攻打南宋,結果被南宋名將們打的大敗而歸。而此時蒙古趁著金國人打南宋,在北方偷襲,佔領了久攻不下的山西。
金國這個豬隊友不但還了自己,也坑了南宋。蒙古滅掉金國後,金國人口少了90%左右。當時宋朝大將在河南地,到處都是屍骨,慘不忍睹。生產力破壞殆盡。而此時,南宋只能南歸自保。最後蒙古先滅吐蕃,後滅大理,對南宋南北夾擊 ,南宋滅亡。
-
5 # 葬下紀元
單看勝率的話確實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宋朝比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的,兩者社會背景不同。唐朝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因此可以不斷的對外出徵,打幾場敗仗也無所謂。而宋朝呢,宋朝戰鬥力不強,疆域尚不能一統,被遼,西夏等民族壓著打,要是輸的多的話就得亡國。
-
6 # 區塊鏈學習社
這個說法是無稽之談,是謠言
這個說法,即唐朝對外勝率55%,宋朝勝率為70%的說法的錯誤的,是謠言,不可信!
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網文“99%中國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這篇文章提到的觀點根本沒有史料根據。
所以對唐朝勝率和宋朝勝率的記載是完全不可信的,因此也沒有唐朝對外戰爭勝率高於宋朝的說法。
唐朝的軍事力量強大的印象更多地是出於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至於為何印象中唐朝軍事力量更加強大。是因為唐朝對外戰爭的數量要高於宋代,宋代的戰爭更多地是防禦性戰爭。而對於民族主義色彩比較濃厚的中國人來說,對外戰爭會讓我們更有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們才會有唐朝軍事力量更加強大的印象。
其實同作為封建王朝,唐朝和宋朝更有千秋,軍事力量上差距並不是很大,不然南宋為什麼能夠抵擋蒙古人那麼多年呢。
-
7 # 低配彭于晏版本
你們戰鬥力不行,野外一波團戰,五人團滅,對面過來推你們的塔,你們乾淨利落的放了五個大招,的清了對面一波小兵,成功的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你們不敢出去打錢,縮在塔後,每次打退敵人進攻,看著滿地的小兵屍體,得意的叫喊:“我們對外勝率高達90%,對面九次進攻都失敗了。”
最後對面一波團滅你們,上了高地,打爆了你們的基地。
你還委屈的說到:“憑什麼輸,我們勝率80%,對面才20%”
-
8 # 珞珈山的貓
戰爭,從來都是一個一錘定勝負的遊戲。
姑且不說上文的勝負機率從何而來,準確性如何。單從戰爭的性質和屬性上就沒法比較,戰爭不同於比賽,沒有固定的規則和時間,沒有固定的人數和地點,沒有固定的勝負與輸贏。
也許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很多時候參加戰鬥的雙方都宣佈自己取得了勝利。近現代的戰爭中就有很多例子。因此斷定一次戰爭的勝負本就毫無意義。我們要看的是戰爭能否樹立國家的威信?能否保證邊境數十年的安定與和平?能否取得外交的主動權。那麼回首歷史,去歷經大唐王朝與大宋王朝的過往,我們不由的會發現,大唐王朝對外用兵遠遠多於宋朝。因此大唐王朝對周邊外番和地區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宋朝。而宋朝時期,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崛起和騷擾一直採用何談和防禦相結合的方式。很少主動出擊和對外遠征用兵。在這種情況下,戰爭的勝負就失去了意義。因為作為防禦的一方,在一開始就敗了。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倖存者!
-
9 # 華娛新鮮事
唐朝,名將輩出,開疆拓土,積極進取。安史之亂之前的一百多年裡,唐朝的總體態勢是擴張的,對吐谷渾,東突厥,西突厥,高句麗,百濟,日本等,太多了。契丹在唐時唯唯諾諾,渤海新羅等也是如此。總的來說,前100多年對外戰爭屢戰屢勝,版圖大增,影響力遠達中,西亞,自漢朝之後最強,版圖為漢人王朝之最。
宋朝,前期先是收復燕雲慘敗,後被打到黃河附近,簽訂檀淵之盟,給遼歲幣,歲歲不絕。再後來党項反叛,李元昊立國,宋朝河西之地盡失,連養馬的地方都沒有,還得繼續給歲幣,版圖小還不斷丟,最後整個北方都丟了,還向金朝稱臣,繼續納供,與唐朝天可汗相比,孰強孰弱?
宋朝的文人是幸福的,宋朝的武將是悲哀的,太祖吸取教訓,來了個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們做富家翁了,文人又屢屢壓制武將,重文輕武,不修武備,天天對外以和為貴,好不容易有一個狄青,還被文人迫害(還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差點丟命。到了南宋,莫須有殺岳飛父子,其他武將多有壓制,失意之極,韓世忠到死高呼渡河,可見一斑。
綜合一下
對遼:慘敗,給歲幣
對金:慘敗,靖康之恥,稱臣納貢
對西夏:失敗,丟河西,歲幣不絕
對蒙古?算了,要求太高了。
影響力,版圖就中原和南方這一塊,與唐朝比個毛線
-
10 # 美之星暖通
透過贏率來評價軍事力量的大小,想不到還有這麼片面的評價方法
-
11 # 相聚你的微笑
去國外看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一條街,叫唐人街!這說明唐朝的影響力多麼大,而宋朝雖然當時國力佔據世界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宋朝的靖康之恥很多人無法接受,一個愛好書法繪畫的皇帝根本不會重視軍事,相反,宋朝打的也就是金人,完顏家族的這些人,宋徽宗被抓走後宋朝已經淪陷,而且在這以前宋朝是沒贏過金人的,一個北方遊牧民族連自己的文化都沒有,就能把一個鼎盛文明的王朝打成那熊樣,你說這個王朝得多差勁~到了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弄了箇中興四將,確實把金人打的落花流水,但是那時候的金人已經不是先前的金人了,金人那時候是後院起火,爭奪王位自己打自己呢,沒心思好好和南宋打,雖然宋高宗憑藉中興四將收回了北部大部分領土,但是宋朝丟失的臉可再也找不回來了~相反大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朝的開放遠遠超過了現代,為什麼?因為自信!體現在哪?體現在外國人可以在唐朝做官,體現在唐朝的自由貿易對外開放,在唐朝,只要你有能力,即使你是外國人也可以做將軍,這可不是一般的自信,大家都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把兵權交給一個外國人,但是唐朝敢,因為唐朝不怕你造反,因為只要你敢造反,他有一百種辦法收拾你,這就是自信!所以一個靠苟活度日的南宋和唐朝比起來,真的覺得這個題目寫錯了~你把宋換成別的不行麼?宋朝太軟弱了~不能和大唐比
-
12 # 大話壺
宋朝的勝利都是小勝,比如某場戰役宋軍追擊遼軍,初戰破之,復戰又破之,追到某某地大敗,軍沒。人家是誘敵深入,這能算勝利嗎?按照宋粉計算公式這場戰役兩勝一負。[捂臉]
-
13 # 西遊記宣傳大使
別貶低唐朝同時,給宋朝招黑了,宋朝的高勝率大多都是發生在防守戰上面,自從“高粱河車神”戰敗後,宋朝對遼由攻擊方,變成了防守方,之後對西夏,金,蒙古,雖然偶爾也會主動出擊,但大部分時候是處於守勢,而唐不一樣,相比宋,唐更加尚武,很多戰役是發生在敵國的境內,應該知道戰爭方面,守的一方總是或多或少有點優勢,特別是在自己境內,對地形等各方面往往比遠到而來的敵人更熟悉,宋朝甚至守了蒙古50年,當然你可以說越南,日本都守住了,他們看上去似乎比宋朝戰績都好,但我想說,對蒙古來講,富庶的宋朝領土是“剛需”的,而越南,日本這種能打下來最好,不過最多也僅僅屬於錦上添花,打不下來也無所謂,所以首先拿越南和日本的例子對比宋朝的話是不合理的,這樣就會誕生一個錯誤的公式,越南,日本軍事水平>宋朝>唐朝,其次宋朝能守日本50年,除了先輩英雄,各路軍民的努力抵抗,人口,經濟,地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幫助宋朝“續命”幾十年,而唐朝不同,唐朝很多戰爭都是“客場”作戰,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他們這邊,要靠更強硬的實力,戰術和運氣來“吃”掉對方,而對方和後來的宋朝一樣,不會束手待斃,畢竟死扛到底,導致看上去唐朝的勝率似乎不高,還有一點,宋朝時,因為一上來產馬地燕雲十六州不在自己境內,而所處時代正是遊牧民族最強時刻,宋朝打仗往往打贏了,對方騎馬撤退,宋軍追不上別人,而一旦不幸戰敗,宋軍步兵逃跑,別人追上來,你逃都逃不走,所以宋朝小勝比較多,但一旦敗了就是大敗,而唐朝騎兵步兵都強,更加大開大合,總體而言,個人覺得或許勝率方面唐不如宋,但不影響唐總體軍事實力強於宋的事實,雖然我是宋粉,但我喜歡宋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軍事有多麼強,雖然他也有不少名將,客觀上有些方面比不過其他朝代就是比不過,沒必要往自己臉上貼金。
-
14 # 歷史系旅法師
我疑惑的問題有兩點:
第一,宋粉是沒什麼可吹的了嘛,除了經濟和對外勝率不會說話了嘛?
第二,宋粉到底為什麼存在,你要是喜歡瘦金體的書法,或者宋詞,當個藝術方面的發燒友,你在軍事歷史方面,對宋朝?
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宋朝和唐乃至漢都沒有可比性。
對外七成勝率?就是九成又如何呢,我們可以知道的有三點:
1.宋朝終其一生也沒有解決西夏,讓西夏這塊傳統意義上的中原王朝控制區一直失守。
2.宋朝一直沒有收復燕雲。
3.宋朝是罕見的對越南尚且不能壓制的中原王朝。
而唐朝呢?滅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百濟……唐朝對外的主動出擊遠多於防禦性戰爭。
而宋朝的防禦性戰爭遠多於主動出擊,這還是在宋朝有失地要收復的情況下,這就是那個紙面勝率的由來!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宋朝如此?
非錢財不多也,非兵戈不利也,非男兒不男兒也。
宋朝比唐朝缺了什麼?比漢朝又缺了什麼?
缺了一股精氣神,也就是說宋朝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精氣神也沒了。
精氣神這東西,每個大一統王朝開國時都有,總體來說,漢唐都是武德充沛的國家,而宋不是,哪怕這是一個武將建立的國家,宋朝是篡位後周開國,滅南唐後蜀幾乎沒有得到太大的抵抗,吳越等國更是納土歸降:
後蜀花蕊夫人: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南唐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說直白點就是開國未經大仗,沒了威服四方的氣勢。
那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鏖戰數月才滅了陳友諒,江北的張士誠也深得民心,北方王保保和徐達掰了多長時間手腕啊?更別提唐太宗李世民征戰天下,前有洛陽堅城王世充,後有竇建德二十萬大軍,硬著頭皮也得親自衝陣!還有劉邦,西楚霸王之勇不用我多談了吧?
他趙匡胤呢?最心驚膽戰的也就是篡位的時候了吧?篡位也無傷大雅,畢竟五代哪個不都是篡位來的,誰也別看不起誰,但是趙匡胤沒有完成中原王朝開國後對北方的掃蕩或者壓制。
秦之蒙恬,漢之衛霍,唐之李靖。
趙匡胤北伐未能奪下燕雲,而他早亡,趙二繼位本就不穩,北伐也再次失利,高粱河慘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宋朝開國這股氣全是沒了,從此直到宋亡,朝堂上的鴿派和投降派永遠多於鷹派。
而且因為宋建立於五代,五代十國之主皆為武將篡位而上,為了不成為六代,宋朝一直重文抑武,強幹弱枝。
當年高仙芝帶萬餘唐軍就天天在西域挑起戰爭,甚至與阿拉伯帝國交戰,而宋軍在邊疆只能守成而不敢也不想寸進。
唐朝的安祿山在邊地一人手握20萬雄兵,宋朝在京城周圍駐紮精銳禁軍而弱化地方軍,在武力上,可以說唐宋都失了平衡走了極端。
宋朝可吹的是他的經濟,可也別忘了,秦皇派遣趙佗和任囂南下嶺南,漢武帝滅南越,唐朝南方開發,這才是宋朝在先人基礎上靠南方經濟大成的歷史原因。
檀淵之盟,有人說看起來喪權辱國,實際上緩和了邊境局勢,雖然有歲幣卻讓宋朝掌握了經濟主動權。孰不知因為沒有燕雲,北方到汴梁一馬平川,花在防務上的銀子就是可怕的負擔,而想偏安而非收復失地,到底是處了下乘,國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總體來說,因為歷史原因,對於武將的提防,在弱化了武力和限制了軍事調動的同時,讓宋朝在有未收復失地的情況下喪失了擴張性,由此唐帝國框架下的各個邊疆區和軍州紛紛自立,中央由士大夫把控,而由於五代對士人壓制過大,宋朝實際上是士人和皇室結成徹底的共同體,維穩高於擴張和復興,最後成了嚴重內卷化的社會,而翻遍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國一旦不強勢,東亞就會亂成一團,四處有強國崛起,由此,宋朝下場可見。
大慫真心感謝有人還能拿勝率說事兒,給他黑煤球一樣的身子洗洗。
-
15 # 前方的黎明
大唐前期,從建立到擴張到統一,湧現出來無數名將,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即使太宗初年有屈辱性的渭水之盟,但是實力崛起之後,打的突厥抱頭鼠竄,最遠處在西域都設定了都護府,統治的疆域十分廣闊。
當然了,唐朝後期也是被外族欺負的無比憋屈,回紇、吐蕃等都在神州大地肆意橫行。但不管怎麼說,唐開國期的軍事實力確實無與倫比。
而宋朝,統治疆域北不到幽州,西不及西域,趙光義擺著大振去欺負遼國孤兒寡母,結果慘敗而回,再也無力北征。到南宋,只有長江以南半壁江山,好容易有岳飛、韓世忠等將領,卻又自毀長城。與蒙古人合力攻金,結果被蒙古人發現南宋軍隊不堪一擊,滅金之後轉頭又來滅宋。
縱觀宋朝歷史,在對外擴張和開疆拓土上比唐差的遠了。
-
16 # 好萊塢澱粉
美國人,越南朝鮮阿富汗伊拉克都難說勝利,但是人家的國際影響力一直在增強。俄國人,屢戰屢敗的戰鬥民族,但是領土一直在擴張。
-
17 # 千年月
唐朝百分之八十的戰爭都是在別人的地盤打,宋朝所有的戰爭都是在自己的地盤打。
打個比方,你家跟別人家打了很多次架。
但每次都是別人跑到你家裡來跟你打,就算你把他打的鼻青臉腫,別人也少不得在你家打砸一番鍋碗瓢盆,他鼻青臉腫的損失未必有你鍋碗瓢盆的損失大,更有甚者,他還從你家搶走不少東西。那麼,就算你贏了又有什麼屁用?別人輸了架卻得了實際利益。你贏了架卻丟了鍋碗瓢盆,甚至房子都被拆了大半。你還得自己花錢修。
而唐朝就像是那個打上門來的,宋朝就是那個被人打上門來的。
唐朝勝一場比得上宋朝勝十場,唐朝輸一場都比宋朝勝三場要強。
根本沒有可比性
-
18 # 山騾
宋只在統一戰爭勝了,對異族的戰爭中過了誰?大理,玉斧一揮,不要了!想武力收回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差點全軍履設," 官家 " 負傷乘驢車逃回京城老窩!党項族西夏李元臬稱帝,很面子,發兵征討,好水川一戰,唯一的戰略機動部隊,四萬多精銳騎兵被連常備軍也沒有的党項人殺的一個不剩,只好經濟戰 : 我不買你青鹽也不賣你茶葉,食肉的党項人消化不良,雙方找臺階下,大宋你兄皇帝,大夏你弟皇帝。大家做兒女親家吧,賜你趙姓,別李了,李唐沒了,撈不到好處了。哪兒勝多敗少了?到澶淵之盟則開啟出錢買和平之路,把一個馬上民族腐敗成被女真人暴揍的窩囊廢!
-
19 # 和螺螄
如果每天有人來砸你家的防盜門,就算你每次都把人趕走了,也不會有人覺得你牛逼。如果沒人敢砸你的防盜門,你天天去砸別人家的,雖然砸進去的次數不多,可能大家還是覺得你很厲害!
我打個比方啊,別砸!
-
20 # 元二使安西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沒想明白,唐朝對外戰爭不僅勝率低,而且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力度也較差,真正的盛唐時期,在唐玄宗安史之亂時截止,其後彷彿兩個朝代,更像是歷史書上的小透明,還比不上南宋有存在感。
如果從唐朝建國到安史之亂視為一個時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到618年,僅137年。
而北宋經歷九帝,共計167年,而且對地方政權有較高的控制力,解決了漢唐以來一直存在的地方軍閥割據問題,武將只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每一場戰爭都是中央統一調配,而不是某個地方官隨便忽悠一通,就能拉起一隊人馬,搞滅國行動。
對,我說的就是被網友捧上天的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實際上這種滅國行動並沒有多少意義,包括唐太宗時期,李靖、侯君集等人滅東突厥、滅高昌,又或者蘇定方、李績等滅百濟、高句麗等,這些行動最終都沒能將被滅國家吃進嘴裡,打是打了,打完就算,徵稅了?還是任命地方官了?
不過是圖個面子好看,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沒整明白,安史之亂丟個七零八落,還得靠向少數民族借兵,才能勉強收回,而且之後皇權旁落,完全不敢得罪那些軍閥,一個郭子儀就讓皇室一忍再忍,所謂醉打金枝,聽上去美不美?
唐朝真正可取之處,應當是經濟、政治、文化全方位的開放,各國遣唐使、留學生,讓大唐的傳說遍及世界各地,而與各國貿易也使得唐朝經濟更有活力,這點甚至是宋代無法比擬的。
宋代被幾國切斷了原來的絲綢之路,即使想展開貿易,也各種侷限,所以才開發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風險相對也更大。
唐、宋軍力都不足以稱雄,唐初曾被突厥打到京城長安邊上,不得不以和親來解決問題,送錢送布帛,所用手段與宋真宗的澶淵之盟如出一轍。
但你要知道,宋太祖、太宗時期,可沒有歲幣,當時的契丹幾次被打殘,連蕭太后的老情人韓德讓都差點給逮了,戰績不算拿不出手,到太宗後期,這種優勢才逐漸消失,契丹逐漸佔據上風。
個人認為,這種變化,很可能是基於太祖、太宗兩兄弟治國理念的區別,太祖雖然杯酒釋兵權,對武將有所限制,但他本身是武將出身,也更清楚武將利弊,限制的主要是權臣老臣,而非新興將領。
太宗則是文治天下,自己愛好文學,也更看重文臣,導致武將地位越來越低,戰力也越來越弱。
唐初則是從一開始處於劣勢,到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進攻,透過奇襲擊敗突厥,推進自身的防禦戰線,但這種優勢是因為突厥仍是遊牧習俗,本身沒有建城,一趕就走,你退他又來。
契丹卻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帝國建制,開始發展城市建設,還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混水摸魚,逐漸壯大。
契丹擁有的不僅有草原,還有從前的幽雲地區,長城防禦線徹底被他們吞進自己地盤,一旦南下,就是長驅直入,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宋代打的多是防禦戰,而非反擊戰。
因為最好的防禦線,沒拿回來。
總結:唐、宋對外戰役的勝率,在不同時期多有不同,不過,導致兩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前者是因為對地方割據無能為力,而後者則是長久和平中失去反應力,盛唐之下危機四伏,弱宋苟且卻能熬死遼金。到底孰優孰劣,難以一言蔽之。
回覆列表
對外戰爭也分兩種:進攻和防禦。
唐朝的對外戰爭多為進攻和滅國之戰
李靖630年滅東突厥、634年滅吐谷渾
侯君集640年滅高昌
李績、薛萬徹646年滅薛延陀
王玄策648年滅中天竺
蘇定方657年滅西突厥、660年滅百濟、鐵勒
李績668年滅高句麗
高仙芝744年滅突騎施、
745年滅後突厥、747年滅小勃律
安史亂後,封常清753年滅大勃律。
安史之亂之前均為大唐軍力巔峰,一時所向披靡。
即使唐末依然在840年與戛吉斯聯合滅了回紇。
大唐之所以給人強大的印象,原因便再於大唐有巔峰期,國力最強時東起朝鮮西到鹹海,南至越南,北包整個蒙古高原。
反觀宋朝,除開國曾兩次北伐遼國外,基本都是防禦戰,從未有滅國之戰。
這樣的戰役即使打贏也是擊潰戰,非殲滅戰和滅國之戰。
所以即使大宋外戰勝率更高(我不確定這個數字是否正確),也只是防禦成功而已,這便是宋朝給人“積弱”印象的原因。
宋朝對遼、西夏、金、蒙古均無可奈何,軍力沒有巔峰期,談何強大!
唐朝有李靖、李績、蘇定方、侯君集、薛仁貴、王忠嗣、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反觀宋朝呢?名將在哪?即使岳飛,歷史也沒有給他機會。